打印

什么是一佛乘?

一佛乘之为实施权

净界法师

     我们先看看佛陀是用什么方式,来为实施权,为了真实而施设权法,我们看这一段《法华经》的开示。

  《法华经》云:过去无数劫,无量灭度佛,百千万亿种,其数不可量。如是诸世尊,种种缘譬喻,无数方便力,演说诸法相,是诸世尊等,皆说一乘法,化无量众生,令入于佛道。又诸大圣主,知一切世间,天人群生类,深心之所欲,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

  好的,我们来看看什么叫为实施权,先看看佛陀当初是怎么个做法。释迦牟尼佛在为实施权之前,他引用过去佛,就是说,不是我现在这样做,其实过去就是这样做了。说在过去无数劫当中,不是只有我释迦牟尼佛来到世间,曾经有无量无边的佛,来到世间说法,乃至于灭度。

  那么这么多的百千万亿中的佛,其实数目是不可称量的,这些佛到底做了些什么事呢?他们以种种的因缘譬喻,种种的方便力来演说种种的法相。比方说佛陀讲,知道这个人容易造罪业,佛陀安立了三皈、五戒的法相,这个人喜欢贪恋娑婆世界的感情,佛陀说了四谛、十二因缘,苦集灭道的法相,佛陀安立了很多很多的相状,来调伏我们来引导我们。

  这个相状是什么目的呢,我们看最后这句话很重要了,看一百页,佛陀在整个讲经的过程当中,创造了五戒的相状,四谛、十二因缘的相状,乃至于六度的相状,那么这个相状到底为了什么呢,皆说一乘法,化无量众生,令入于佛道。其实佛陀的目的是要我们能够融会贯通而趋向于佛道,这个很重要喔。

  在经典上说,佛陀自己成佛了,他自己成佛了来到世间,如果他给众生的,只是一个人天的果报,只是一个二乘的涅槃,那么佛陀则堕入悭贪,说你成佛了,结果你送给众生的只有人天的快乐只有二乘的涅槃,那你这个佛陀的心不平等,则诸佛堕入悭贪,这就是佛教跟ji 督教不一样的地方。

  ji 督教没有人敢说,他以后有一天变成上帝,不敢这样讲,但是从佛陀的内心世界,从佛的内心世界,他来到世间,他是希望能够让一切众生成佛的,这个是很重要。就是说我们先不讲佛陀说了什么,我们先知道佛陀来到人世间,他心里是怎么想,他的内心世界怎么想的,他只有一个想法,怎么样让一切有情成佛。

  所以佛陀没有悭贪,佛陀要把自己最好的东西给众生,佛陀的内心本来是这样想的,但是佛陀既然这样想,就直接讲大乘法就好了,为什么您要讲三皈、五戒、四谛、十二因缘,这些方便法门是怎么来的呢?

  既然您要我们成佛,那您就应该只讲大乘法,但是为什么会开出这些方便法门呢?这个地方有一个很重要的理由,佛陀虽然是想要从契理的角度,他希望一切众生成佛,但是从现实面来看,一切世间天人这些众生,他内心有一个严重的问题,深心之所欲,他各有各的希望,不是每一个人都想成佛,这问题在这里。

  佛陀只能够期望大家成佛,但是佛陀不能强迫众生成佛。你根本没有做佛的根机,你根本没有做佛的准备,那是不是这些人,就应该放弃了呢?你放弃了他去学外道更惨。所以佛陀怎么办呢,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佛陀只好在不得已的情况之下,就开方便门先进来再说。

  先以欲钩牵,先满足你的希望,你跟他讲到净土去,他心不甘情不愿,他说我的人世间还没有享受够,那没事,你先保住人天,慢慢慢慢的,你在人生中受到痛苦了、你知道怕了你再来往生。所以佛教的多元化就是说,它有一个原则性的目标,但是它在目标当中,它也施设很多的阶梯让你来过渡,这就是为什么,佛法有契理性跟契机性。

  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佛陀必须以不同的,异就是不同的方便,来帮助我们成佛,这样讲就是为实施权,实就是佛陀内心的本意,权就是众生的根机是这样子的,佛陀必须要面对现实。所以佛陀只好在一佛乘,开出了五乘,这个五乘它的缘起论就有不同。

  所以你有时候会觉得佛陀的话,没有一次把它讲圆满,不是佛陀不讲圆满,因为他的根机就是这种根机。比方说佛陀对人天乘的根机,佛陀告诉你,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业感缘起,你问佛陀说人生的真理是什么,业力,这就是真理。你把断恶修善做好了,你就是佛弟子了,因为你的根机是这么回事,讲太高了你又排斥。

  所以业感缘起,佛陀在讲人天乘法的时候,他结果不谈空性更不谈真如,反正你就知道你从什么地方来,你从业力而来,你将往哪里而去呢,你就往业力而去,你如果善业强就往善业而去,如果罪业重就往罪业而去。

  所以你人生只有一个目标,就是经常的注意你的业力就够了。人天乘有一种人他的水平更高了,他知道人世间快乐中夹杂痛苦,饶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他对人生的体悟更深了,佛陀就讲空性,无常无我,无常故苦,苦即无我。

  所以佛陀在二乘法当中,处处消归空性,他不谈假观,也不讲功德庄严。他说你这个人,只要把生死轮回处理掉,你就是第一阿罗汉,第一波罗蜜了。佛陀在二乘经典里面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赞叹苦空无常无我,赞叹偏空涅槃的殊胜,二乘人起大欢喜开始修学,成就阿罗汉果达到他的目的,这个是第二种人,追求解脱道的。

  佛陀对一乘已经善根准备好的人,讲大乘法门。说啊,弟子们,你一开始就要把目标设定好,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佛陀讲真如法性,告诉你,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你本来就有佛性,你本来就有权利把它开发出来,你流转生死是不应该的,是冤枉的。

  所以因地当中就安住空性,调伏爱取,导归净土最后圆成佛道,这种人根机够,佛陀讲出他内心的实话出来。所以你会觉得经典里面处处矛盾。其实没有矛盾,因为佛陀应众生的机而说法。所以这个佛陀说法,你要看他两个角度,第一个随智说,一个随情说。

  佛陀讲的话是从他自己理智的智慧讲出来的,佛陀先不考虑众生的根机,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这是佛陀随智说,这个是真实法。佛陀有时候随情说,把众生的根机的因缘考虑进来的时候,佛陀说,没关系啦,你五戒持好就不错了,随情说,这就是佛教为什么那么多经典,就在这里,因为要随情说。

  那如果从理智来说,佛陀只要一两本经,《法华经》《楞严经》够了,这两本经够了,多一点再多一个净土,导归净土。所以我们可以知道,佛陀有些话是他真实的本意,有些话是不得已讲出来的。现在你要把它挑出来,哪一句话是佛陀的本意,哪些的话是不得已的、考虑众生的因缘的。

  所以佛陀只好把自己真实的意义,掩盖起来,然后为实施权,那么这是第一个情况,这个是先讲讲古代的佛是怎么做的,那这样做的理由就是,因为众生他本来就有很多希望,各有各的深心之所欲,所以只好先顺从众生的根机,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等到因缘成熟以后,佛陀要做第二件事情,尤其是一个佛陀即将灭度的时候,他一定要讲《法华经》,他一个佛陀不讲《法华经》,他没有做出这样的交代,我们就不知道佛陀讲这么多话,到底他前后的关系是什么?

  在《法华经》上说,有些法佛陀是不说的,比方说这个来到这个世间,都是大乘种性,他就不讲二乘种性了,二乘法他就不说了。有些众生他没有人天种性的,他人天法就不说了。但是十方诸佛一定要讲《法华经》因为他没有做出《法华经》的交代,我们就不知道佛陀您讲这么多法,到底它有什么关系,它怎么贯穿,你要用目标,用你的心力来带动法力,你的心是趋向于佛道,你修一切法都是趋向佛道。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一佛乘之开权显实

净界法师

所以这个地方到了最后,佛陀一定要讲开权显实,把五乘的方便打开,那么显现出一佛乘的真实,其实佛陀只有一个目的,只有一个方向,我们看《法华经》的说明。

  《法华经》云:舍利弗,我今亦复如是,知诸众生有种种欲,深心所着,随其本性,以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方便力,而为说法。舍利弗,如此皆为得一佛乘,一切种智故。又云:声闻若菩萨,闻我所说法,乃至于一偈,皆成佛无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

  好的,我们来看,这个地方有两段,先看前面是讲到过去十方诸佛,为了众生的根机,于一佛乘分别说五或者分别说三,现在佛陀讲到他自己,他说:舍利弗,我释迦牟尼佛,来到这个世间,亦复如是,我也要遵循古佛的规矩,要先为实施权然后再开权显实。

  首先我先为实施权,我需要先知道众生心中的希望,有些人心中,他只希望能够成就人天果报;有些人是想要到二乘涅槃,暂时休息;有些人是正直舍方便,这些过程我都不要,我直驱无上道。

  佛陀会先满足众生的好乐跟愿望,随其他差别的本性,就是根机,用种种的因缘、譬喻、言辞来说法,这些说法都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引导一切众生成佛,究竟来说都是成佛。为什么呢,这句话很重要,他说:声闻若菩萨,闻我所说法,乃至于一偈,皆成佛无疑,这很重要。

  为什么声闻人他听到这四谛、十二因缘也可以成佛,这就是佛法巧妙的地方。从近处来看,我们看一个阿罗汉,他因地的时候,他整天观不净、苦、无常、无我,把人世间讲得一文不值,他入了涅槃,他真的完全休息了吗?没有,因为它学习的是佛陀所开示的教法,佛陀那个乘,先带他到涅槃,但是那个法的力量还在。

  如果你今天是你没有学习佛法,你是独觉,你自己在山中打坐,春观百花开,秋睹黄叶落,你也成就阿罗汉,也成就独觉了,那这个时候你就真的完全休息了,因为你没有遇到佛法。但如果你是听佛陀说法,那个法进去以后,它会第一步,先把你带到阿罗汉,但是这个法力量还在,它会在心中一直酝酿。阿罗汉会觉得自己,好像自己还有一些事情没有做完,那个法会引导他,继续从空出假,然后会继续的亲近诸佛,回小向大而成就佛道。

  所以你要知道佛陀的高明,他给你一个系统,你吃下去的时候,他先满足你的愿望,但这个系统的力量还在,它没有消失掉,它满足愿望以后,你自己会知道你自己的不足,你自己会知道。因为那个佛陀的系统一进去以后,它会引导你,诶!好像还不够喔,你自己会乖乖的再去学佛!佛陀的系统太高明,它有两阶段性的力量:

  第一个,你先感受到它第一阶段的力量,就是先满足你的希望,等到你满足希望以后,它启动了第二个力量,不是你心中所要的,但是它会自己启动,它会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力量,引导你成佛。这是佛陀不可思议的地方,只要你是透过佛法学习的,你一定会成佛,不管你现在愿不愿意,你只要把这个法吃进去,他一定会让你成佛,你不要都不行。

  所以他说:闻我所说法,乃至于一偈,皆成佛无疑。因为什么呢,因为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因为佛陀说的法,只有一个目的,让一切众生成佛。佛陀在成就第一个系统,满足众生愿望的时候只是方便说,以假名字先满足你的愿望,但是它的能量还在,它会引导你继续往前走。

  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这个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在《法华经》,佛陀自己讲出一个小故事。他说:在一个村庄,这个村庄非常贫穷,已经穷到没饭吃了,而且不单是贫穷,还很多病毒,死伤很多,饿死的病死的很多,那大家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就有一个大智慧的长者站出来说:我以前去旅行的时候,我亲近到一个地方,那个地方就有美好的饮食,有很多的珍宝又没有这么多病毒,那是一个大安乐的地方,大安稳的地方,你们想不想去啊?大家说好:我们跟你去,反正在这边待着也是病死饿死。

  那么这个大智慧的人,就引导大家,大家简单的包包整理好,就跟着大智长者走。走着走着走着,这个长者规定的目标有五百由旬,走到一百由旬的时候大家都忍着,到两百由旬的时候还忍着,到第三百由旬的时候忍不住了,有些人停下来了说:长者,我们不走了,没法子走,你要再走我们就回去了,他说:好好!不走不走。

  这个时候这个长者,就在旁边盖了一个小凉亭,把冷气也吹上,把饮食都准备好,就在这边休息一下,不着急,我们不走了,真的不走,在这边休息一下。等到大家这个饭也吃饱了,觉也睡足了,时间到的时候,佛陀还带着他们,继续往前走,成佛!

  也就是说呢,有些人是可以一步到位的,有些人成佛,他必须要有阶段性的完成,这就是佛陀所谓的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佛陀别无选择,因为众生有这个需要,也就是说,等到众生因缘成熟的时候,佛陀就开权显实了。

  我们看左边,就是这个五乘的法门,其实它教法从目标来说,它的教理是一个,它的修行也是一个,最后的人这结果也是一个,就是成佛。那么这个就是说,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不管你今天先到人天去,二乘去,乃至于你到权教菩萨去,其实都是暂时的,你只要接受佛法,你总有一天那个法门的力量,会启动最后一条系统,就是让你成就佛道,没有人可以例外,这个就是开权显实的道理。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一佛乘之称性起修,全修在性

净界法师

    我们来看看这个总结,看最后这个一佛乘的总结,我们把它念一遍:

  一佛乘,称性起修,全修在性。一心万行,万行一心,但能发菩提心,具足正见,随修一法,皆是成佛资粮。

  首先我们要先称性起修,这个称就是安住的意思,你要安住在你的清净的本性来起修。诸位,你要修行,一定要安住真如,你才能够把心灵的力量释放出来。说实在的,我们有一个不圆满的过去,从佛法的因缘观,我们过去造的业比较多,造的善比较少,所以我们留下的问题是很复杂的。佛陀建议我们,先把过去放下,你不能站在过去的角度来修行,你没办法修行的,因为你光是应对你那些业力给你的干扰,你就受不了了。

  所以称性就是随顺安住,安住是很重要的,首先,要把心中打造一个坚固的家。因为你在森林当中,有很多的老虎、狮子、毒蛇,你要先把你的心保护起来,我们的心如此的脆弱,我们受不了业力给我们的刺激。所以你要把你过去的相状,不管是好的坏的,通通放下,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先把生命归零,先把心带回家,这是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

  让你的心灵力量,从过去的业力里面解脱出来,走出过去,这一点你没有做好,你就很难修行了。你光是应付过去的那些业力给你的相状来刺激你,你的心就起起伏伏了,你就很难修行,你就根本没有上路了。

  所以称性起修就是说安住真如,然后你才有资格去修行,这第一个,安住真如,这是很重要的,这是真实法。第二个方便法,全修在性,安住以后,我们怎么去调伏,怎么去引导,那这个就没有标准答案了,方便门就没有标准答案了,契机是妙法,你要了解你自己,你需要什么样的法。

  如果你觉得你,有很多如梦如幻的业力太重,老是障碍你,我建议你先修忏,修完忏以后,你身心会觉得很清爽,内心的明了性显现出来,那暗钝性也会消失掉。但是你对世间的感情还很重,你就开始要思惟苦谛,调伏爱取,但思惟苦谛太沉闷了,你就要想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来引导你,调伏跟引导。

  这个权法就没有标准答案了,巧妙的应用在你,这个就强调法力不可思议了,以心力来安住,以法力来做调伏跟引导。所以在我们的生命当中,实法很重要,权法也很重要。

  所以智者大师解释《法华经》,他讲出两种妙,实法妙,权法妙。不要以为,佛陀的这种方便就不重要,对你来说会让你进步,这个就是妙。佛陀讲的一句话,每一句话都有意义。所以你能够一心而产生万行,万行会归到一心,就是你发菩提心,安住空性,这个空性,大乘的空性,随修一法都是成佛的资粮,都是往生的资粮。

  所以整个称性起修,全修在性,就是你要先建立心灵的力量,心灵为什么有力量呢?就是安住空性不随妄转,不要再执着那个相状,那个相状已经压得你喘不过气来,把相状都丢开,把生命的背包先放下,先离相清净,然后在那个地方安住下来。

  从本来无一物的角度,重新面对你的生命,这个就是心力不可思议,然后开始调伏、对治,法力不可思议。前面所修的法,你要觉得对你有用你就拿来用,借相修心,调伏对治,善加引导。

  所以前面的五乘法门要怎么取舍,就是这个概念而已。称性起修,全修在性,就这样子,安住力用真实法,调伏跟引导用方便法,这个观念很重要。你这个实法跟权法之间的运用不知道,五乘你就不知道怎么操作了,你不可能全部都去修的,你也没有那个精神体力,而且也没那个需要。

  好,那么这个地方有没有问题,这个一佛乘的操作很重要。它等于是做个总结,有问题可以提出来,因为我们以后,没有时间再回答这个问题了,而这个一佛乘太重要,你怎么融会贯通,你站在权实不二的角度,佛陀所说的话都有意义,关键是你有没有需要,当然我们先要把目标先设定出来,你要先有目标,你才知道你达到这个目标,你还缺乏什么,先安住跟引导这个很重要。然后这个过程就是调伏,你要先调伏业力,还是调伏爱取,还是调伏那种得少为足的概念,那你就要找相应的药来调配。因为你在末法时代,你遇不到明眼人有神通力的善知识了。

  所以你怎么样在你的心中,创立一个属于你自己的五乘法门,这就是你的功课了。身为一个法师,我只能够把所有的法展现给你看,至于怎么取舍,就看你自己了。但是有一个共同点是不能变的,安住真如这是不能变的,这个地方影响重大,这个地方影响到临终的时候,当业力干扰你的时候,你是不是能够不随业转。

  我再讲一次,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业力忏干净,不可能,你不要奢望,我们造了无始劫的时间,在短短的十年处理你的业力,但是你只能够把它忏成不增长业。所以还是会有些微的业力要活动,这个就靠你的止观来化解了,我们忏悔把粗重的业给忏下来,但是微细的业的干扰,你自己要去吸收化解,这个就是止观的问题了,就是你是否如法的安住空性。

  临命终,业力的风暴在刺激你的时候,你能够做你该做的事情,你不随那个相状,业力会创造一个相状来干扰你,你是不是能够成功的走出妄想,面对弥陀的光明,这个就跟你平常的安住空性,有关系了。

  学员:法师慈悲,今天晚上所讲的一佛乘,这个观点确实是非常重要。可是作为我们这个净土的修行人,我想请问一下,这个一佛乘,称性起修,全修在性这个观点,如何跟持名念佛那个暗合道妙,怎么样把它融通在一起,谢谢法师。

  师父:好,这个问题其实我是有规划,我本来要把它放在最后一次研讨课,就是五乘法门跟念佛的结合。那现在先讲一点消息给你们知道,但是正餐会在最后一次,因为最后一次的研讨课,就是专门来谈这个圣道门跟念佛门的结合。当然往生是我们的目标,往生的条件,当然就是临终的时候要正念分明,你要能够信愿具足。

  所以你必须要把所有的障碍,都要破除掉,其实在五乘当中,这个安住空性当然就是很重要,因为你才不随妄转,因为临命终的时候,我们平常业力不见得会显现。但临终的时候,过去现在的业要算总帐的时候,你的内心会很多很多的问题,你会看到很多很多的东西,我们要先处理好自己的妄想,佛陀才会现前的。

  临终不是马上佛陀就现前,不是这样。你要有一段时间的,你在打妄想,你要自己撑得住一段时间,你要不随妄转,因为你随妄转的时候,佛就没办法现前。所以你要有办法把佛陀感应出来,后半段就OK,我们在临终的时候,烦恼现前,业力现前的时候,菩萨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这个就是关键。

  第一个先过业力关,第二个过妄想关,这两关都要过去,你才有办法处理生死关,对不对。这个面对业力的风暴,跟妄想的干扰的时候,这个五乘法门就很重要了,怎么样调伏引导,当然每一个人的根机不同,你所现的因缘会不一样。这个问题很大,我们等到最后一堂课,我们来谈一谈。

  我们明天会把课整个上完,最后一堂课,等于下礼拜六,我们会好好来谈一谈,怎么把这个五乘的法门,跟念佛的一个巧妙的结合,就是你说的暗合道妙,巧入无生,是吧,就是这样子。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一佛乘之权实不二

净界法师

    好,我们看第三个,权实不二。就是权实之间,怎么来做一个调配,权法跟实法之间的运用,我们把它念一遍:

  总上应知,大圣立教,为应众生差别之根机,宣说五乘解脱法门,其究竟目的,皆是假借种种善巧方便,以开显众生本具,生佛同体之自性清净心,使令众生得于现前一念无明妄想中破迷开悟,进而依此五乘法门得逐渐舍去妄想执着,恢复吾人本来面目,成就诸佛无量无边之功德庄严!

  好,现在我们把权实做个总结,现在等于是,把五乘法门做一个总结。我们怎么去操作五乘,首先你要安住真实,你在调伏的过程,在引导的过程,你可以有各种方便,都没有关系。但是你安住的这个真理,是不能有差错的。你安住在业力,安住在业果,你就完了。这个道理就是说,你所安住的道理是很重要,这个是真实的,你不能安住在业果,不能安住在空性,你要安住在真如法性,就是带有一切善法的空性。

  小乘的空是不容受一切法,是偏空的。所以真如的法性,它大乘的空性,它是可以有假观的相状活动的,它是容受一切法。因为它从本来说,你本来没有,它没有说你现在没有,所以它本来没有,不影响你现在的有。你现在的调伏,用假相来调伏,没关系,它是告诉你,本来清净,所以安住,这个不能有差错,安住真如,安住力是不能差错的。

  调伏跟引导,那就个人就善巧方便了,少林寺武当派,契机就是妙法,治病就是良药,你有这个病,你就必须去吃,你业障深重,你就乖乖的忏悔,五乘法门这个业力的法门,对你就是良药,你情感深重,四谛、十二因缘,思惟苦谛调伏爱取对你就是良药,你这个人胸量狭小,思惟佛的功德,思惟净土的庄严,大乘的功德庄严,对你就是良药。

  所以安住力这个真理,不能安住错误,调伏跟引导就没有标准答案。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如果空观修得不太好怎么办?

净界法师

    学员:师父慈悲,我想要问一下,就是说安住力修空观,如果空观修得不太好,那调伏跟引导力……

  师父:那你空观安住得不好,你就要靠调伏跟引导来吸收,你要花更多的时间来调伏跟引导,因为你安住得不好,剩下的落差,你就要来吸收了。所以你安住得好,你障碍相对少,你的心不容易动,你就会做得轻松一点,你的调伏跟引导,就不要下那么重的药。

  但是你如果安住不好,你就要付出代价,你就要用加倍的时间去调伏跟引导,因为你不能成功的从过去业力烦恼中走出来,你就只好面对它了,这个没得说了。

  问:还有一个问题,一般这个过程,要修到什么程度才觉得是变好?

  答:这个是因过去的善根不同,我们不讲果证,好不好,我们只讲方法,因为果证每一个人都是特例,每一个人都是特例。我们没有一个人有相同的过去,所以我不能开一个时间表出来,不可以。有些人他刚学佛他就上路了,你怎么说呢,他有一个善根的过去。

  所以我们不谈结果,佛法避谈结果,我们只谈你具足这个条件,你就有这个结果出来,至于什么时候出来,跟你过去的善根有关系。因为果证全部是个人化的,没有一个人相同。但是诸法因缘生,你掌握它的因地,你一定会有果证,你只要上路了,你一定会达到目标,你的精进跟懈怠只是快慢的问题。

  所以我们不谈时间表,有些人说你念佛三年,就一定会成就念佛三昧,那如果没有呢?你不是给他重大的挫折是什么,时间表不要随便开,因为修行,每一个人都是个别性的,我们没有一个人是有相同的过去。

  所以我们今生没有相同的时间表,我建议你,只问耕耘少谈果证,你只要方法正确,操作正确,你自然上路,时间到了就水到渠成,不要太重视结果,重视你的因地,看你的方法是不是正确,是不是上路了,这个比较重要。

  好,我们今天先上到这里,我们下一堂课,会把整个课程全部上完。那下一次的研讨,我们着重在一个圣道的五乘的教理行果跟净土的持名一个完整的结合。我们从一个净土宗的角度,怎么去面对五乘,怎么来取我们需要的东西,好,我们上到这个地方。

  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三乘的果德——菩提

净界法师

    好,我们看讲义,入文分二。首先我们先看总标三乘的果德。

  这个三乘的圣人透过回光返照,有什么果地的功德,第二个,别明三乘的果位,从这个果德当中,再说明它的一种浅深的次第。首先我们看总标三乘的果德,这当中有两段,第一个,菩提,第二个,涅槃。

  所以整个三乘的圣人的内心世界,有两个共同的功德,一个是菩提,一种是涅槃,两个功德。我们把菩提做一个简单的解释,好,请合掌:

  菩提,梵语,此云觉、智、道。广义而言,即三乘圣人能断除烦恼成就涅槃之无漏智慧,名为菩提,亦名智德。

  菩提简单的说,就是一种无漏的智慧,为什么智慧加了无漏呢?因为它不是世间的智慧,它是一种清净的智慧。这种智慧有什么好处呢,它能够断除烦恼,成就涅槃,所以我们叫做菩提,或者叫智德,无漏的智慧我们简单分成两段,一个是实智,一个是权智。我们先看实智的地方:

  一、实智,亦名如理智、根本智。谓以空观之无分别智,破除烦恼,亲证二空平等之真如理,名实智。

  这个我们开始回光返照,从它的次第,先成就如理智就是根本智。我们在观察内心的时候,先观内心的本体,这个很重要,你要先观本体再观作用,那这样才可以。因为你没有观本体,你的心没办法安住,而且你不观本体,你不能够去抗拒这种烦恼给我们的这些冲击跟压力。

  所以在修行当中,所有的修行先求安住,要怎么安住呢,就是照见五蕴皆空。用空观的智慧,去照了我们心性的本来面目,这空观的智慧,简单的讲就是离相。先把这个相状全部扫掉,这种内心当中,在无量的生命经验当中,累积的我相人相全部扫掉。所以这个空观的智慧,是照了心性的本体,证得二空平等之真如理,这个是一种离相的智慧,这是第一个,实智。我们再看第二个,权智:

  二、权智,亦名如量智、后得智。由前实智所生,谓能分别诸法事理,善能观察众生差别根机,以诸言辞,譬喻等善巧,化度有情,使令亦得悟入真如实相之理,名权智。

  这个权智就是观察心性的作用,这个假观呢,就是叫权智,假观的智慧,他是观察两部分,第一个,分别诸法的事理,就是观察法门的差别,就是我们前面讲的三皈、五戒、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你要先知道每一个法门,它有什么样的特色。

  佛陀在建构一个成佛之道的时候,他的法门,每一个法门有它的特色,有它所对应的所对治的一个障碍,你要先把这个法门先通达,就好像你要先把每一个药的药性先弄清楚,这个是假观,第一个,通达诸法的差别事相,第二个,通达众生差别的根机。

  有些人要用加重调伏的力量,来调伏他,因为他感情重,你必须用苦谛下重药,下苦谛的重药让他觉悟;有些人他需要鼓励,你必须用诸佛的功德庄严,来引导他,来鼓励他。所以你必须要知道众生的差别根机。

  所以这个假观呢,一方面观察法门的差别,第二个,观察众生的差别根机,你才能够成就自调跟调他。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菩提它会影响到你所成就的涅槃,而且我们整个生命的功德当中,第一个生起的就是菩提的功德,智慧的观照,这是生命的第一道光明。

  在菩提当中,它的空观跟假观,对我们未来生命的变化,影响最大的是空观。这是为什么《金刚经》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为什么大家都学习大乘佛教的法门,到最后会有大乘的佛果,跟小乘的阿罗汉果,跟缘觉的果证出来呢,有大小乘差别呢,就在空观。

  如果你的空观是属于灭色取空,你要把一切的缘起的相状都扫掉了,你才有办法去观空,你这种空观的智慧有一个缺点,你就出不来,就单向的思考,因为你灭色取空,这个空你一进去的时候,你一开始不带相观空,你是灭色取空,这个时候你证得空观以后,你就没办法从空出假,这是个关键。

  如果你的空观是缘起性空,是带有一切法的假相叫从假入空,你能够先观一切法的假相,从假相当中推敲它从什么地方来,找到生命的根源。这样的一种因缘性空,你成就的时候,你可以从假入空,你也可以从空出假,你的生命是双向思考的,就大乘种性了。

  你未来的生命会往哪一个方向跑,关键就在这个菩提的空观里面,你是怎么建立空观的,这个地方空观就是一个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就是无为法,你对空性的照了,你是怎么观的。这个时候,你未来的方向就不一样了。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