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十七世大宝法王噶玛巴课程:《妙法如意宝解脱庄严论:大乘道次第》

总是怕着、抖着,是无法成佛的

我们刚刚已经结束第一品,自己的身体力量好像也用尽了,觉得有点累,说如来藏也好,成佛之因也好,这次的尼众辩经法会,在达波噶举尤其是噶玛噶举900年历史当中,是第一次举办尼众辩经法会。不是因为我很棒,我很伟大,在世界上百分之五十都是女众,女众向法的心也是更强的。

尤其尼师们身为佛教持有者,要能持守佛教,就一定要有戒定慧三学。因此身为带头者的我们,不给这样的机会的话,就是我们做的不好,不够努力。

所以要举办这样的尼师办经法会,其实也和具备如来藏有关,如同嘉察仁波切之前所说,一切众生都有如来藏,再说的好听一点的,一切众生具有佛性,但是被二障所覆盖,所以无法成佛。听到这一点的时候,就觉得有点信心:原来本性是无法被染污的,我们只是暂时被二障所蒙蔽而已,所以成佛是可能的。

总之,成佛只是将本具的佛性显露出来,并不是说要变成一个不同的人,或者说是变成头大大的外星人,或者像是佛陀一样头上有顶髻,不是那样的,而是说成佛后你具备了很多的功德,你的善功德都开显出来。

所以要成佛就要有勇气,要有信心,不能说「我做不到,没有办法完成」之类灰心的话,当然如果根本不想成佛,那么怎么说都没关系。

昨天我的姐姐致词时说不敢讲,很怕、会发抖,也不能怪她,算是她第一次这样上台讲话吧。但是我跟姐姐说:如果妳不想成佛,那就不用致词,但如果想要成佛,就一定要有勇气,总是怕着、抖着是不可能成佛的。一定要对自己有信心、有勇气。今天就讲到这里。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第三堂课:望尼师戒复兴



「藏传佛教中,因为缺少比丘尼僧团,因此佛教的完整性,也有待商榷。」

「佛陀教法是否完整,在于律典是否完备,而律典的完整性,取决于是否具备三事仪轨。在藏传佛教当中,男众僧团的三事仪轨,虽不能说百分之百,但还算是比较完整,但是律典中讲到的尼师的三事仪轨,却完全缺失了。如果说的重一点,因为律典仪轨的不完整,尼众就无法真正持有佛教。」----法王噶玛巴



时间:2014年01月22日上午08:30至11:00

地点:印度菩提迦耶 德噶寺大殿



首先向大家说一声早安,今天是第二天尼众办经法会的课程,主题是「暇满人生难得」。

在雪域西藏,从藏王松赞干布时期传入佛教,之后在藏王赤松德赞时期,佛教开始兴盛广大,并且让七位吐蕃贵族出家为僧,不过在这个七位吐蕃贵族出家为僧有很多的不同的说法,也有人说不是七个人,应该是六个人。



■ 尼师教团曾经很兴盛 ■

总之,当时就有男女二众的僧团,我相信在那时期,女性出家众得授别解脱戒的方式,一定和男众得授别解脱戒的方式一样圆满。

藏王朗达玛灭佛时期,佛教出生了很大的障碍,教团严重的受到损害。之后依靠喇钦贡巴绕色的恩德,佛教律法得以复兴,后弘期的佛教也正式开始。在后弘期时,也确定是有女性出家众的戒法的。

萨迦世系中有记载,萨迦世族的女儿也有出家并受比丘尼戒,因此可推论出,当时比丘尼戒也是存在的。后弘期有一位叫做仁千桑波的大译师,他姐姐也曾出家并受比丘尼戒,因此可知当时比丘尼戒是存在的。

再说到藏地国王世系当中,过去统治阿里地区有一位天王la ma益西畏,那时的一些诏书中有记载:「王妃、贵族或者百姓当中的女性,若是想要出家,应该给予她们戒法。」我也亲眼看过这些文献资料。由此可以推测,后弘期的初期到中期,一定有很多女性出家众,尤其是比丘尼的教团。



■ 卫藏地区 女众寺院曾比男众寺院多 ■

十六世纪时,有一位噶玛洽美仁波切,他是第十世法王噶玛巴和第六世夏玛确吉旺秋的弟子,他都会尊称尼师为「觉摩」,以前对官员首长会称「觉沃」,他们的妻子也就叫「觉摩」,这是康巴语当中一个很崇高的敬词,例如在西藏拉萨大昭寺的世尊等身像,也被尊称为「觉沃』释迦牟尼,有归依处、怙主等等意思。

当时恰美仁波切为山上闭关修持的「觉摩」,也就是尼师们,著作了一部《觉摩山居法》,文中提到:「卫藏兴盛之地区,尼寺多于男众寺。」当时的卫藏地区,女众寺院比男众寺院还多,寺院的尼师们,都很有学问,戒律精严,品性善良。

讲到当时,历史还记载到一个情况,就是很多噶当派的寺院变成了尼众寺院。典故是因为以前噶当派的寺院里有这样的一个规定,说不准女众进寺院,当时几位空行母被拒之于门外,她们当时很生气,就在寺院门口发愿说:「将来你们的寺院都会变成女众寺院,由我们来管理。」

后来果真很多噶当派寺院都变成女众寺院。总之,当时噶玛恰美仁波切来到卫藏地区时,女众的寺院真的比男众的多。

以上这些情况,都是实际的历史,但是这么多年都被大家所忽视。

所以可以知道,以前藏区的尼众教团,都有很好的讲说、听闻的佛法教育制度,同时也注重实修,因此出现很多瑜伽女,但因为历史上很少提到这些,很多人都不知道过去尼众和女众的修持成就,有关于这些女性成就者的历史,不管前人是否有被关注,但现在的我们,是一定要知道的。



■历史记载,尼师们的学习和修持很优秀■

不然很多人会误以为过去的尼众没有地位、也不重要,而现在之所以重视尼众的戒法,是因为受到二十一世纪西方女权思想的影响,其实不是这样的。因为我刚刚在前面也有提到,尼师们的学习与修行,过去本来就很优秀,这些在历史上都有清楚记载。

我们这次举办第一届尼师辩经法会;其实尼师辩经法会已经存在,例如尼师文殊冬季辩经法会等等,现在也在持续进行着,但是好事永远不嫌多,这次举办「谶摩比丘尼冬季辩经法会」,主要的目的是鼓励尼众。

就像之前提到的,过去尼众僧团中有很多智者和成就者,我们应该效法她们殊胜的学修行谊,就如同「昔日祖师之行谊,后辈弟子之修持』这句话说的一样,要如是学习并依教奉行。

此次辩经法会不是什么创新之举,而是效法往昔祖师大德的传记行谊。所以我们要带着这样的思维去做,我觉得很重要。

有种说法我不能说百分之百为真,我们在学《摄类学》的小理路时,里面有非是、非非的辩论,例如非是瓶子、非非瓶子等时,这里有这样一种说法,位于桑普的奈托寺本来是一座尼众寺院,当时有一位僧人,洽巴确吉僧格,想要将此寺院改为男众僧团,可是尼师们很有智慧,辩论也赢不过她们,始终没法让她们离开。

所以为了欺骗这些尼师,也就是为了辩赢她们,于是就设计了这种复杂的非是,非非的辩论语法。还有一种说法是,我们在辩经的时候,右手左脚抬起,击掌跺脚的动作,也是为了吓到这些尼师们的。我想这些应该只是传说而已,应该不是真的。

真正可能的说法是,应该是出自噶当派的《祖师问道语录》或《弟子问道语录》中,这样辩经的动作是参考了噶当派的倒茶的方式,语录中阿底峡尊者问仲敦巴:「怎么才算是如法的倒茶。」仲敦巴对阿底峡尊者报告说:「如法的倒茶方式是这样的。」之后,鄂译师在扩建桑普奈托寺的时候,就依照噶当派的倒茶方式而创造了辩经的动作。

其实,桑布奈托寺,应该是后期才变成尼众寺院,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尼众寺院,并且以前很少有理路、因明的辩论方式,而是由后期的鄂译师和他的弟子洽巴确吉僧格,建立了结合中观与因明的辩经与闻思的传统。

早期大概是有一些律典与俱舍的学科,但是没有中观和因明的学科。所以,我想那些应该只是杜撰的传说而已。但是这样的说法,从好的方面来看,也代表尼师们过去是有学习、辩论的一种证明。

当然,从传说本身来看,是满有趣的一种说法,但现代来说的话,应该反过来说:这种拍手跺脚的辩经动作,是尼众为了吓倒男众僧伽而有的动作吧。



今天我们要讲的是「成佛之所依」,又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   认识什么是「暇满人身」的意思

    ◇   了解「暇满人身」的难得

    ◇   了解「暇满人身」的功德利益

平常在许多道次第教法中,最先会讲到「暇满人身」的「功德利益」,之后再讲暇满人身的「难得」,为什么呢?因为思维暇满人身的难得,相对来说比较困难。但在《解脱庄严宝论》中,会先讲「暇满人身难得」,再讲「暇满人身难得的功德」,而在最开始,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暇满」的人生。



■有机会、有条件修行,就是「暇满」■

「暇」代表有时间修行、有机会实修,「满」是指内、外修行的条件都具备。所以一个人有修行的时间与机会,并且具备内外各种修行条件,那就算是具备了暇满人身。就算生而为人,若只是努力成就此生的利益,并不算是暇满人身。

因此,自己要去观察是否具备了十八暇满人身,去观察、看清楚。而首先,自己要认识什么是「八种无暇」和「十种圆满」,这是非常重要的。

所谓:所依殊胜人身宝。那么,既然一切有情皆具如来藏,地狱、饿鬼等五趣都能够修证成佛吗?并非如是,所谓人身宝,指身体具有暇满二者,心具有三种信心,这是修证佛果所依的善妙朴特伽罗。

以摄颂宣说:即:具暇与满圆满,胜解欲净信,身二与心三,五义摄胜依。其中具暇是指远离八种无暇,八无暇者,《正法念住经》云:地狱饿鬼与旁生,边地以及长寿天,邪见不值佛出世,瘖哑此等八无暇。

这里讲到「八种无暇」,又分为两类,一类是「四种非人的无暇」,一类是「四种人道的无暇」。非人的四种无暇是指;地狱、饿鬼、畜生和长寿天。地狱、饿鬼、畜生是三恶趣,那么在这里的「长寿天」有很多不同的说法。

此等为何是无暇呢?由于地狱是恒常痛苦自性的缘故,饿鬼是心烦躁自性的缘故、旁生是极其愚昧的缘故,而且彼三者也因无惭愧相续不堪能故,没有修法的机缘。

所谓「长寿天」,即无想天,因为彼等诸转世等相续断觉的缘故,没有修法的机缘。另外欲界天也是,及观待人其寿量极长的缘故,另外一切天人也都是无暇的,因为耽着暂时的安乐而无暇勤于善法之故。

其实我们刚刚讲到长寿天,有不同说法,这里认为是「无想天」。在《亲友书》的印度释论里面有写到,欲界中的所有天神都是长寿天。阿阇黎巴沃也这么认为。另外,在《一传口诀》中则提到,所有天神都是长寿天。主要是因为此类天神,并未接受别解脱戒的所依,同时过于放逸。遍知贝玛噶波的《入菩萨行论》的释文中也写到,所有天人都是长寿天。

但是遍知贝玛噶波的弟子,智者桑杰多杰在《大手印自释录》中提到,不是所有的天人是长寿天,而是说仅是指「无色界天」当中的「非想非非想天」才是长寿天。但是大部分遍知贝玛噶波的教言中讲到,所有天人都是长寿天。因此与天人相比,暇满人身更好,因为有机会修持佛法。

人道中的四种身为人,即使生为人道,若是生在一个有邪见、根本不承认因果存在、不承认有佛陀的家族中,也是没有机会修持的。所以,现在人的少许痛苦,还是具有功德的,即能够对轮回生起厌离,能够平息自己的我慢,能够对有情生出悲悯,能够修于善恶而欣乐善法。

如前宣说了四类众生是无暇的,虽然作为人,而边地者难以值遇正士夫的缘故,邪见者见不到上趣善法和解脱之因的缘故,生于佛不出世的世间,无有能为宣讲何者应为、何者不应为的缘故,瘖哑者则自己不能了知善说和恶说之法的缘故。如是远离此等八者即是所谓闲暇齐备。

刚刚讲到了「不承认因果的邪见」。接着再讲到「边地者」,在《三十五佛忏悔文》中提到,「边地者」是「蛮夷」的同义词,《集学论》也是这么认为。另外在《龙树亲友书》中也认为,「边地者」和「蛮夷」是同义。总之,「蛮夷」就是不会分办善恶的人,并且身处在边地,也就是不知什么是佛教和佛语的地方。

「瘖哑者」即使是生在有佛法的地方,也因身体残疾而没有机会修持佛法者。有些人是生于没有佛法的地方,那些即使生于人道,还是没有机会学佛。

平常我们会说「八有暇」,就是指「远离八种无暇」,当我们在修持修心法门时,就要想:「如果投生到地狱,就会受到冷热的种种痛苦,一点快乐也没有,然而现在我没有投生到地狱,而是具备了能够修持佛法的暇满人身,真是难得。」应该要这样去想,心中要生起无比的欢喜。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 「BUSY」是第九个无暇 ■

即使不是八无暇中的任何一个,但是就算投身为再好人身,还是没有机会或因缘去修持佛法,这也是一种无暇,这称为「第九个无暇」。

现今这个时代里这种无暇很多,就是忙碌,用英文讲就是「Busy」,也就是完全散乱于今生世俗的生活,日夜不分的去工作、去忙碌,完全没有时间修行。譬如一些在家人为了生活,需将很多时间花在今生的世俗事情上,没有时间去修持,这并未包括于「八无暇」中,我们平常称它为「第九个无暇」。

是否要落入「第九个无暇』的状况,是自己可以决定的,但或许一个在家人比较没有得选择,因为有生活、家庭要顾,相对于出家人来说是困难的。

过去一个出家人,将一生都奉献于佛法的实修上,但是,现今在家和出家好像没有区别,以前出家人与在家人的区别很大,过去出家人的生活是「少欲、少事、少务」,可现今有时出家人比在家人更多事、多务。

在藏区有些出家人甚至像一家之主,什么事情都要管,结婚要问他,建房子、做生意也要问他,反正什么事情都要他来做主,需要他的指示。所以我时常觉得,现在出家人和在家人真的是一样忙碌了。尤其一个出家人如果没有本分的在实修上好好用功,那真的跟在家人没有两样。



■ 放不放下,掌控权在自己 ■

出家人是没有什么执着贪恋的,身边也没有很多琐碎的事物,他是自在欢喜、随遇而安的。所以,放不得放下,还是在自己,自己可以决定要不要落入第九个无暇。

藏族的谚语说:「证悟者去留皆自在。」意思是一个修行者,想出发就出发、想留就留,没有什么执着,身边也没有很多杂物。他是自在欢喜、随遇而安的。总之我的意思是,放不放下还是在自己,要不要在第九个无暇中,是自己可以掌控的。



■ 「修行」不是有两只脚能站着、就可为之 ■

「八有暇」是非常重要的,有些批注当中提到:「若是具备了八有暇,也就具备了十圆满;但是即使有十圆满,也不一定有八有暇。」

「八有暇」主要是从消极面来说,也就是远离各种修持的逆缘,而「十圆满」则是从积极面、也就是修持应该具备的顺缘、条件。但是八有暇也不只是消极面,也就是「远离逆缘」而已,如果是这样的话,用辩经逻辑来说,那么兔角也是具备八有暇,因为兔角也远离了逆缘。

无论如何,这是在说明,仅是「远离逆缘」还不够,还需要内外修行的顺缘条件,因此讲到「十圆满」,其中分为「五他圆满及「五自圆满」。「五他圆满」是指具备五种外在的顺缘,「五自圆满」是指具备五种内在的顺缘。



圆满者有十:即五种自圆满和五种他圆满。其中,

◇  五种自圆满,如云:为人根足生中土、业际无倒信佛法。为人,指与诸人同分并具有男根或女根;生中土、只生于有诸正士夫可以依止之地;根足,指不具愚痴和瘖哑,即有修习善法的机缘;信佛法,指诚信佛陀所宣讲的正法毘奈耶一切白善法处;业无颠倒,指此生并未造五无间业。

◇  五种他圆满,即佛陀出世、宣说正法、教法住世、随入圣教和为他人故而具悲悯。如是具足此等自他二者十种即是所谓圆满齐备。如是具足彼暇满二者即是人身宝。

那么在这里「自圆满」有偈文,而「他圆满」没有偈文,有些人认为有的话比较好,其实偈文或许以前是有的,可能之后遗漏掉了,不过这没有什么关系。

那么在这提到很多次「人」,在《菩提道灯论》当中没有说三种「人」,而是讲到有上、中、下三种「士夫」,主要的原因是「士夫」在梵文中就是「普罗沙」,意思是「心具备力量」,也就是说,修行要看心力、承担力,而不是有两只脚可站着,就可为之。

讲到生于中土,有不同三种说法。第一种是指地理上的中部,以时轮金刚的传承来说,世界可分为大世界和小世界,大世界是指六州的集合,小世界是指印度。

所以我们在这里说的「世界」,应该是印度,那么在印度可以分为中部,东、南、西、北,中部就是印度中区的「芒噶达」,是一个古老的城市,因此地理上的中土不是藏区的中部,而是印度的中部。

第二是以佛教流传中心的角度来讲,中土是指具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四众的地方。



■ 找回比丘尼戒很重要,不该再用代替品 ■

由于这里提到比丘、比丘尼等等,因此我想多做一些解说。

从佛教流传的中心来说,主要是看有没有佛法。这引申出的问题是,有些批注里说:「藏地是佛法兴盛之处。」但是藏区没有比丘尼时,四众就不具备。而四众不完备,那又如何可以说是有佛法的地方呢?有些人会说:「因为比丘尼需要依靠比丘,因此只要有比丘就可以了。」,或者是说:「因为有沙弥尼,所以就算是有比丘尼。」也有说:「因为比丘有变性者,所以也就算是有比丘尼。」等等有很多不同的说法。

一直以来比丘尼的戒法,都没有如仪的羯磨仪轨或者三事仪轨,然而这些都是传承比丘尼戒的必须仪轨,所以几百年来,就像前面的各种说法,比丘尼戒都只是以一种「代替」的形式存在。

然而,我觉得现在的情况不同了。

我想举个例子来说明,例如以前藏医当中,有很多珍贵药材是很难找到的,除了那些富有的贵族,或者有名的上师会因为他人的供养而得到,因此传统上,藏医就会用其他药材来取代。然而现在,我们到了印度,以前我们在藏区找不到的药材,现在却是随手可得。

这时候,如果还坚持传统,一定要用那些替代的药材,即使找到真的也不肯使用的话,这真的是很幼稚的事情,不是吗?如果能够找到真正的药材,为什么还要用代替的药材呢?

所以我觉得比丘尼戒,现在也需要真正恢复才是。

近几年在达 赖 la ma尊者带领之下,以及藏传各大教派智者们的关照下,大家广泛讨论这个议题,分享意见,我还未来到印度前,就听闻藏传佛教比丘尼戒律的话题,讨论仍在进行当中,至今也有二十多年了,始终悬而未决,我觉得倒不是什么真的问题,主要就是没有人敢做决定。

很多人觉得,比丘尼戒之所以成为大家讨论的话题,是因为受到一些西方尼师的影响,因为她们倡导西方男女平等的观念,所以女众才开始大力争取。在这些人心中会觉得,比丘尼戒可有可无,反正不重要。但是我个人觉得完全不是这样的,比丘尼戒没有受到重视,单纯只是因为我们的无知,比丘尼戒是非常重要的。



■ 佛陀教法是否完整,在于律典是否完备 ■

为什么非常重要呢?首先,佛陀教法是否完整,在于律典是否完备,而律典的完整性,取决于是否具备三事仪轨。所以朗达玛灭佛时期,之所以说佛教衰败,就是因为律典仪轨传承被中断,而其实当时密教传承并没有中断的。

在藏传佛教当中,男众僧团的三事仪轨,虽不能说百分之百,但还算是比较完整的,但是律典中讲到的尼师的三事仪轨,却完全缺失了。如果说的重一点,因为律典仪轨的不完整,尼众就无法真正持有佛教。

所以,如果尼众要具备佛教律典的话,那么尼众就需要完整如仪的三事仪轨,而若要圆满三事仪轨,就需要「比丘尼戒」,若「比丘尼戒」不存在,是不可能有尼众三事仪轨的。所以我觉得这就是其中一个重点。



■ 没有比丘尼僧团,尼众出家就会有问题 ■

现在虽然时间已经过了,我还是要讲一些,就像一个现代民主社会,如果没有健全的议事厅的话,民主也就无法运作。

我们现在的情况,就如同我们有上议院,但没有下议院,这个比喻的意思是,我们现在因为没有比丘尼僧团(下议院),所以在整个律法方面,例如三事仪轨的进行就很难运作。

再讲到另外一个问题是,因为没有比丘尼僧团,女众的出家就会有问题。

而藏传的比丘尼戒,最早是由比丘而授得的,这也是目前的争论点之一,有些人认为这本身就不符合律法。另外,依靠男众僧团,会授与沙弥尼戒,然而如果连从比丘得授比丘尼戒都有争议,那么,沙弥尼戒从男众僧团得授这样的情况,也很难完全没有争议。



■ 比丘尼戒不受重视,单纯是因为我们的无知 ■

总之,经过以上这些问题,女众的出家,如果没有比丘尼僧团的话,再怎么样都会有争议,都无法算是「真正的得戒」。因此,相信在座各位尼众一定也都很清楚这样的情况,总之,这是比丘尼戒很重要的第二个原因。

因为以上种种原因,我们都应该知道比丘尼僧团的重要性。不然,很多人还误以为是因为某些西方尼师的关系,才让比丘尼戒变得重要,其实不是这样的。

「忽视比丘尼戒」本身就是个问题,而这问题,是我们自己的无知造成的,无论是男众也好,女众也好,都一样,总之,我们都没做好。

总之就如同前面讲到,佛陀法教持有者一定要具备三学,三学当中第一个当属「戒学」,并且需要的是完整的戒学,也就是说完整包含从「皈依」到「近圆」的戒法。



■ 因为缺少比丘尼戒,因此藏传佛教是否完整,也有待商榷 ■

但问题很清楚,目前戒学并不完整,因为缺少了比丘尼戒。因此藏传佛教的完整性,也有待商榷。所以,希望大家真的重视这个问题。我并不希望大家是因为我,才重视这件事情,我希望你们真的了解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和诸种原因,这才重要。

今天上午课程就讲到这里,有些人建议我应该多休息几天,为何要勉强着讲课,其实我也没有想说一定要坚持,如果实在不行,我就会休息。的确到了下午,身体会比较不舒服,因此看情况,如果真的不舒服,就只能请假了,但我想至少每天不间断地维持上一堂课,也就可以了。谢谢大家。



法王课程:解脱庄严论

第四堂课

破除「尼众使佛教短少五百年」之论



   对于佛教会因女性早衰五百年的说法,是因为当时印度的民风很固执,但总之,佛陀最终决定还是给予女众出家戒,佛教会灭也罢,不会灭也罢,都是当时佛陀的决定,其实律典有说:佛教存在的时间是一千年,现在两千五百年都过去了,佛教仍然存在。——法王噶玛巴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时间:2014年1月23日早上08:30至11:00

地点:印度菩提迦耶、德噶寺大殿



首先向在座各位说早安,今天是第三天上课,将会继续昨天讲到的课程。

在《入中论》中说:「若得自在住顺处,设此不能自摄持,堕落险处从他转,后以何因从彼出。」「若得」是指得到人身的这个时机,「自在」是指八有暇,「住顺处」就是十圆满。具有这样的十八暇满人身的时机,应该要好好去珍惜,让自己好好的去实修。



■ 好不容易具备顺缘、排除逆缘的此刻,就该好好去实修 ■

假设我们不好好把握、摄持这样的修行机会,我们还是会投生险道、三恶道,就失去听闻和意念佛法的机会,像这样身处三恶道时,就很难找到救度者。所以今朝能得到十八暇满人身,在这样具备顺缘、排除逆缘的时候,希望我们一定要好好把握去实修,这是非常重要的。

昨天讲到「十圆满」,所谓「十圆满」有自他各五个圆满,主要用内外条件来区分也可以。自圆满中的生于中土、也可以分为「地区中土」和「有佛法的中土」、还有一个,也就是第三个「水中土」,在律典讲到,这个主要看那个地区的水会不会结冰。

总之「生于中土」就是这些,并且这里主要的是佛法的中土。以前只要是生于佛法的中土,就会有修持佛法的机会,但现今即使生于有佛法之地,也不一定会去修持佛法,总而言之,重点还是在生于有佛法的地区。

接着讲到要「具备五根」:眼、耳、鼻、舌、身。若说盲人要阅读,聋子要听法或哑巴要读诵经文等都是困难的,还有意根有问题、神智不清或无法思维等,或者行动不便的残疾人等,要修持佛法也是很困难的,所以如果缺少五根的人来做世间或佛法事情,对他们而言都会有困难,虽然现今科技进步会有些办法,但是还是有点困难的,相信大家都能了解,也就不用多做解释。

再讲到「业际无倒」,「际」的意思,是指一个事情、作用,或者说是任何一个法的「完尽」,这里的「业际」也就是指业的尽头、轮回的尽头,也就是指解脱涅盘。因此当我们说业际「颠倒」时,就是指自己造下五无间恶业,或者唆使别人这么做的话,就会直接投生于地狱,生于地狱等恶道后,就无法解脱或出离轮回,因此称为业际颠倒。

而且生于地狱之后,内心充满了嗔恨心,就会再次造做投生恶道的恶业,因此恶道的尽头就显得遥遥无期,就很难推测说大概何时或那一世会成佛。在这里的业际颠倒,除了是「五无间业」外,一些经文还提到有其它的无间业。

接着讲到「信佛法」,是指「诚信佛陀宣讲的正法律仪的一切善法」,这里特别提到是对佛陀正法律仪的诚信。在《菩萨地》里有讲到,律可以分为二个,「堕罪律」和「烦恼律」,「堕罪律」是指律藏,而「烦恼律」是指经藏和论藏,所以在这里讲到的律,不只是指律藏,而是指经、律、论三藏。

再讲到「五种他圆满」,就像之前讲到的,《解脱庄严宝论》当中没有摄颂,但是在《声闻地》中提到:「佛陀出世宣正法,教法住世随学者,为他人故具悲悯。」

为什么会称为「五种他圆满」,是指具备在他人身上的修行条件。在《集学论》和《声闻地》等等论中都有解释,五种他圆满是指自己出生的地方有佛陀出世,佛陀或其弟子如声闻众有讲法,现证胜义谛的实修教法住世,他人能以慈悲给予自身(行者)衣食的照顾而无需辛劳。

以上最主要是指佛陀在世时的一些条件,也是证悟五道十地的重要条件。那么现今佛陀虽已涅盘,但也有一些如同佛陀般的「随学者」,这样就具备了「五种他圆满」。因此五种他圆满不一定要佛陀在世才算。

因此佛陀曾经来到世间,转法 lun,至今佛陀的教法仍在;佛陀曾说:「别解脱戒是佛陀与佛教两者的代表。」而其它的法教,都只可以说是佛教,但不能说是佛陀。总之,或者不一定是佛陀在世时,而是有如佛陀般的善知识讲法,并且佛教在世,也是可以算做他圆满的。

第五个他圆满是「为他人故具悲悯」。在有些批注中,在解释「他」的时候,并不是很清楚到底是指哪个他,例如当时为了《了义炬》的中译,我发现在解释到文中的第五个他圆满时,就很难解释,搞不懂到底是自己布施衣食给他人,还是他人布施给自己。

不过在《声闻地》就讲的很清楚,「他」是指功德主,不是自己这个行者。总之,这里的意思是,在一个行者修持的地方和那段时间里,还有着施主以关爱之心给予护持的传统。



■   所谓实修,要身心因缘都具备,且具欢喜心  ■

总之,所谓「实修」,需要具备二个条件,就是「身」和「心」的条件,身要具备的条件,是投生为人、五根俱足、不是愚痴瘖哑等。心上一定要有对于佛法的信心,没有任何邪见,这就是具备了身和心的条件。

现在如果自己具备了这些条件,那我们一定要有很大的欢喜之心,同时也要努力实修,确保来世还会再次具备这样的暇满条件,或者至少也要努力发愿能够得到。透过这样的努力,即使还是因为业力生于边地,虽然一般来说边地的人没有机会修持佛法,但我们自身还是能够具备暇满的条件。

如是具足此等自他二者十种即是所谓圆满齐备。

如是具足彼暇满二者即是人身宝。为何称之为人身宝呢?乃与如意宝相似,即难得故称为宝,利济大故称为宝。其难得者,像这样具足十八暇满难得者,可分为两种,一种称为「人身难得」,一种称为「人身利益「。《道次第论》也会讲到「人身难得」与「利益」这二个部分。



■ 「人身宝」比钻石还贵重 ■

可能很多人知道「人身宝」,但是为什么称为是「人身宝」,就可能很少人知道,那么举例来说:钻石是很稀有,因此物以稀为贵的宝物,以前在新闻中有看到,一个钻石戒指可能价值几亿英磅,因此,要知道我们得到的人身,同样也是一个无价之宝。

所以我们要想到暇满人身的「难得」和「利益」,而两者其中,「暇满人身的利益」比较容易理解,而「暇满人身难」比较难理解,那么重大意义以及利益是一样,总之,只有这个暇满人身才能获知「遍知解脱佛果」。

同样的,不仅是生生世世,而且是在「三大阿僧祇劫」中,累积众多福德与苦修,而可让人即身成就的「密教金刚乘」,也仅有这个暇满人身可获得,并且可因此利益一切众生,所以讲到暇满人身是非常难得与具足利益。

「暇满人身难得」可以分为二种,其中一种是无始以来,我们被自己的无明所覆盖,并造作很多恶业,因此讲到「业果」时,要知道我们需要累积极多善业,并且戒律清净,才能够得到暇满人身。



■要想到,善少恶多的我们,是多么幸运才能得到人身■

所以我们想,像我们平常被很多无明所覆盖,善业极少而罪业极多,要在非常幸运的状态下,才能够得到这样的人身,不然,像我们平常的言行,是很难得到如此难得人身的,这是「因果」上的难得暇满人身。

第二个、自己好好想想,自己今日能得到暇满人身,当自己往生之后,我们会生于何处,生为六道中的那一类?我们自己都无法保证,我们真的不能保证说,下一世将投生于那一道中,因此我们要想到,今生能得到暇满人身,是极为难得,因此要从这个角度,去明白暇满人身的难得、珍贵。

其难得者,如菩萨藏经云:生于人中难,获人寿亦难,得闻正法难、佛陀出世难。

《大悲经》中亦云:生于人中即难得,圆具闲暇极难得、佛陀出世极难得、欣乐善法极难得、清净誓愿极难得。

《圣华树庄严经》亦云:遮止八无暇难得、生于人中亦难得、圆具清净闲暇亦难得、佛陀出世极难得、根无不完足亦难得、得闻佛法亦难得、亲近正士易难得、认真善知识亦难得,依教奉行亦难得,正命亦难得。于人世间勤勉于法随法行亦难得。



《入行论》亦云:暇满人身极难得。

复次以何譬喻而难得呢?是何朴特伽罗难得呢?因何理由难得呢?其中譬喻者如入行论中云:是故世尊说,人身极难得、如海中盲龟,颈入轭木孔。

诸投生于三恶趣的朴特伽罗是很难得的,彼由于何因缘故而难得呢?乃因暇满之身由积极善因而获得,而投生于三恶趣故,则不知道积集善业、恒时为行恶业故。因此,生于三恶趣者由恶业微小,并积集了某个顺受后业也可以得到。

这个「盲龟」的譬喻,是我们平常会讲的,另外有些经典有讲到:将一个芥子,向天空抛去,掉下来的时候,刚好被地上的一根针刺穿,所以这也是一个暇满人身非常难得的比喻。这些都是透过比喻来了解暇满人身的难得。

利济大者,《入行论》云:「既得能办人生利,」其中,士夫以梵文言就是「布汝卡」,在声明中是能力或力量之意,即暇满人身具有成办增上生和决定胜的能力或力量,是故称为士夫。

如同前几天讲到一样,人不就是会走路,会说话而已,这里所谓的人,也就是「布汝卡』,是指具备心力的人。由于心力分为上、中、下三种,所以士夫也就有上、中、下三种。

此亦如《菩提道灯论》云:「由下及中上,应知有三士。」

复次,下士指具有自己不堕恶趣而获得人天的能力,此亦如云:「若以何方便,为于生死乐,但求自利益,说彼下士夫。」中士指具有自己解脱轮回并获得寂乐果位的能力,此亦如云:「背弃三有际,遮止诸恶业,但求自寂灭,彼名中士夫。」

上士是指具有为利有情而获得佛果的能力,此亦如云:「若以自身苦,比他一切苦,欲求永尽者,彼是上士夫。」

又于利济大者,阿阇黎聃陀罗阁称亦言:「若谁得已则拔生死海,能植殊胜菩提之善种,较如意宝功德极超胜,若人谁忍使其空无果?具大心力乃人所能得,天龙非天大鹏及持明、人非人腹行皆无此道。」

在这里,「行善断恶」是「下士道」的能力,「解脱轮回」是「中士道」的能力,「获得佛果」是「上士道」的能力。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 士夫是以「承担的责任」来区分 ■

这里讲到,「上、中、下士道」,主要是讲是「心」的能力大小,像在英语当中的「responsibility」(责任),或者说承担力的大小,《妙法莲华经》中有提到三乘士夫,若以动物作为比喻,譬如说以羊和大象相比,大象能承载重的东西,羊不一定可以搬得动,以往诸佛菩萨承担重责大任,不仅是自己的解脱,还要利益一切众生脱离苦海,这是一种很大的承担力。

这样我们才会对什么是菩萨有一点感觉,我们平常理所当然的认为自己就是大乘的行者,但是我们真确去观察时,我们是否具备这样大的承担之力?我觉得可能并没有。所以我们时刻要观察自己的心,看看承担力有多少,这是很重要的,只是自认为是大乘行者,而没有去观察的话,是不行的。

因此尤为超圣于天龙等其他众生,也将胜于如意宝,如是暇满人身难得并利济大,故称为宝。

如是虽难得并利济大,却极易毁灭,即无有增益其寿命者、死缘极多、时间剎那也不停留的缘故。

此亦如《入行论》云:「若思今不死,安逸非此理,吾生终归尽,死期必降临。」因此,如是乃极其难得,极易坏失且极其利济大故,应将身体做舟筏想,要尽力从轮回大海中解脱。此亦如云:「依此人身筏,能度大苦海,此筏难复得,愚者物贪眠。」

应将身体作坐骑想,尽力脱离轮回痛苦的险隘,此亦如云:「乘人身净驹,逃轮回苦隘。」应将身体做仆役想,役使并做善业,此亦如云:「此一切人身,即役使而已。」

至于「信心」部分,可能要下午讲,昨天下午没有上课,先跟大家说声抱歉,我觉得今天下午我应该可以来上课,希望今天能讲完「暇满人身难得」这主题。

如同之前所说,我们要好好考虑说,我们已得到十八暇满人身,且在暇满人身中,也没有提到一定要生为男众,男女是没有差别的,所以既然我们得到了这样的暇满人身,那我们就不要浪费,而要把握去做有意义的事情。

在《萨迦格言》里有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一个人带着檀香到处去卖,但因为没有人知道檀香的用途和价值,也无人闻问。因此就有人建议说,还不如你把檀香烧了,变成黑黑的像木碳一样,然后就说是卖木炭,或许可能会有人来买。

就像是以上这个比喻,希望我们都知道暇满人身的珍贵,不要像是将珍贵的檀香烧了一般地浪费暇满人身,而应该去努力去实修正法,并得到圆满的佛果,这是非常重要的。

就像是佛陀给予了男众可以完整学修三学、三藏的机会,同样佛陀也给予了女众这样的机会和权利。不过这里使用「权利」这个词,还是有点怪怪的,会让人联想到好像子女为了争取父母的遗产,而在那边说「这是我的权力」一样。

其实,这里说的权利,不是说去争夺本来不属于我的东西,而是说希望能够回复我们原有的事物。我之前也讲过很多,女权其实就是人权,因为女众的苦乐就是人类共同的苦乐,而不是女众的个人问题。



■ 争取回复权利时,不应害羞或缺乏信心 ■

所以在争取恢复这样一个本有的权利时,我们一点也不需要觉得害羞,也不用害怕,佛陀曾经就是因为看到女众能够修持正法,所以给予女众有这样的修持机会,我们一定要重新得到这样的机会,并且要去实现。如果我们不去努力实现,就代表我们自己没有做好,代表我们懈怠懒散了,因此,身为一个女众,我们都应该尽力在自己的身上去实践佛陀的教法。

相信大家都有听过这样的故事,若女众出家,会使佛教教法早衰五百年,这样的说法,可能会让我们听到后失去一些信心,但我们要去了解事实上是怎样的。

当时佛陀在世时,印度的传统观念牢不可破,例如种姓制度或男女不平等等,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佛陀准许女众出家,真的是一件不可思议的创举。

佛陀也有自己的困难,当然这样说很奇怪,但是设想佛陀当时的处境,真的是很困难的,所以如果这时佛陀马上就给予女众出家戒,一方面是社会舆论会哗然,另一方面是女众们也不会善加珍惜,因为得来太容易了。

所以女众们在祈求了六次之后,佛陀仍没有应允,最后在阿难尊者的请祈求之下,佛陀才给予女众出家戒。阿难祈求时所举出的原因蛮高明的,我平时都会和朋友分享,他说第一理由是:过去迦叶佛时都有四部眷属,也就是比丘、比丘尼、优婆瑟、优婆夷等,那您也应该要有四眷属。

第二个理由是说,一直想要祈请出家的人,是佛陀您的姨母憍昙弥;佛陀出生后七天母亲就往生,因此是由姨母一手养大。对佛陀您这么大恩德的人,那您还不给予戒,那怎么符合孝道呢?

总之讲了种种理由后,佛陀也没正面回答,但其实当时,就是真的需要这样一个人出面说话,那么之后佛陀再给予戒法,别人也会容易接受,了解佛陀给予这样的戒律,也是有道理的。不然若在毫无理由下就给予比丘尼戒,那势必会引起很多非议。

本来当时外道就时常批评佛陀,例如干慧派就批评佛陀吃肉,因为佛陀准许弟子们吃三净肉。同样,他们还批评佛陀身边围绕很多美女,我想可能的原因是当时大部分出家的女众,都是皇后妃子等等,因此都是比较漂亮的,原因应该是这个。

总之因为阿难的请求,而让佛陀的授戒变得理所当然。现在这种情况也很多,一件重要的事情,可能早已经等在那里可以批准,但就是要有人申请等等经历很多步骤,才能批准。



■ 说佛教会早衰五百年,但现在已超过两千五百年 ■

至于佛教早衰五百年的说法,其实经典中并没有很清楚的记载,佛陀当时是说了一些比喻,并且提醒如果女众出家的话,会有一些危险。这里所指的危险是什么呢?我想你们在座各位尼师们,不要认为我在奉承你们喔,我想佛陀所指的危险,不是说因为女众出家而让佛教早衰,而是因为社会的改变而让佛教衰退。

因为当时的印度社会重男轻女的情况严重,而且当时对于出家众非常尊敬,只要身穿黄 se法衣,就连国王都要敬重,因此可以设想,在当时风气下若一个出家女众出现,就有点怪怪的,会搞不清楚到底是要恭敬还是轻视。

所以危险就是,可能大众的恭敬心会变小,最主要的原因是社会无法接受,所以我觉得根本还是社会环境的问题。总之,佛陀最终决定还是给予女众出家戒,佛教会灭也罢,不会灭也罢,都是当时佛陀的决定,其实律典有说:佛教存在的时间是一千年,现在两千五百年都过去了,佛教仍然存在。

现在时代变了,在现代社会当中,如果对女众,尤其是尼师好一点,大家都会认同的,不夸大的讲,这样做说不定是让佛教延长五百年呢!



■ 女众有困难时,阿难尊者会以神通来帮忙 ■

在由中文翻成藏文的《大方便佛报恩经》中提到,以佛姨母大爱道憍昙弥比丘尼为主的五百释迦女众出家受戒后,非常欢喜地来到佛陀面前致谢。佛陀说道:我对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不会特别眷顾某些人而不眷顾其他人,因此不用谢我,要谢阿难,因为阿难特别关心女众。

佛陀接着还说:未来如果女众,尤其是尼众遇到困难的话,就要祈请阿难,阿难会以神通力消除各种困难。

听闻佛陀的开示后,大爱道比丘尼就把所有比丘尼聚在一起,嘱咐说:我们要忆念感恩阿难。因此,比丘尼就有每个月布萨的仪式,感念阿难之恩。

所以为了这次尼众辩经法会,我编撰了《尼众教法兴盛祈愿文》,内容主要是首先领受大乘菩萨律仪,之后会修诵「观音和阿难无二无别」的仪轨。这可说是一部尼众教法兴盛的仪轨。

观音菩萨和阿难尊者的心意是合一的,在龙树菩萨撰着的《千手千眼观音仪轨》里面,就有这样一段文字说:「以观音相赐予成就,或以阿难相赐予成就。」所以我想以大乘来说,阿难尊者就是观音的化身。希望大家知道以上这些历史、原因,其他就没有要多说的了。



以上图片为直播视频截图

转载自伦多祖古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04bc5f90101g8a9.html



附注:

本段课文引用于《妙法如意宝解脱庄严论:大乘道次第》

● 著作者:冈波巴* 拉杰索南仁钦

● 翻译:希惹群培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大家早安,今天继续「人生难得」的课程。

首先进入解脱庄严宝论正文,

若无信心者,相续就不会生起善法。

<<圣十法经>>云:「人若不具信、白法不成就,如种被火烧、不能生苗芽」。

<<华严经>>云:「信心微小诸众生,难知菩提微妙法。」

因此生起信心是非常重要的。

<<大庄严经>>云:佛说「阿难!应生信心!此乃如来之祈请!」

因此,所谓信心为何?信心分为三类:及胜解信、欲乐信及清净信。其中



◆胜解信:

是依照对境业果与苦谛、集谛而生起,彼亦即诚信善业之果引生欲界的安乐,诚信不善业之果引生欲界的痛苦,诚信不动业引升上二界的安乐。诚信所谓集谛,及业与烦恼造作故,所谓苦谛,及感得有漏的五蕴。

◆欲乐信:

是指见到比无上菩提的殊胜后,为获得彼而恭敬学道。

◆清净信:

是依于对境三宝而生起,即于能宣讲道之佛宝、成为道之法宝和成为修道助伴之僧宝以清净信恭敬信受。



<<具舍论>>云:信心者何云?即于业果圣谛和三宝之现前胜解信、欲乐信和清净信。

<<宝缦论>>亦云:谁不由欲嗔,怖痴而越法,彼谓具信者,定圣妙法器。

其中

◆不以欲望而越法:

即不因贪欲而舍弃正法,譬如他人说,赐与你食物、珍宝、美女和国政等大奖赏而舍法,亦不舍弃。

◆不以嗔恚而越法:

即不因嗔恚方面舍弃正法,譬如他人以前曾对你做过极大损害,仍然要有任一极大损害,亦不舍弃正法。

◆不以怖畏而越法:

即不因恐怖方面而舍法譬如有人说,「你如果不舍弃正法,就派三百名勇士,每天割你五两身肉」,亦不舍弃正法。

◆不以愚痴而越法:

即不因无知方面而舍法,譬如有人说,业不真实,果不真实,三宝不真实,你从事于法何用?舍法吧!亦不舍弃正法。

具有如是四种彼即是具信者,是堪为修持决定胜的妙法器。如是若有彼等信心则功德利益无量,即:乃胜士夫之发心、断除诸无瑕、诸根明利、戒律无缺、消除烦恼、远离魔境,获解脱道,广集善业,见众多佛、蒙佛加持、出生彼等等不可思议的功德。

此亦如<<大方广总持宝光明经>>云:信于佛佛法,能信佛子行,信无上菩提,诸大士发心。

又若具有信心,诸佛世尊也会莅临其近前宣说正法。

<<佛说大乘菩萨正法经>>云:如是住信菩萨,诸佛世尊知是诸佛法之法器,即诣彼前,如实宣说菩萨之道。如是所谓人身宝,身体具有暇满二者、心具有三种信心,这即是修证无上菩提所依之朴特伽罗。

-----解脱庄严宝论第二章:宣说所依人身宝,口传完毕。-----

◆ 引用版本:<< 妙法如意庄严解脱庄严论:大乘道次第 >>至p.39 ◆



平常我们在讲菩提道次第时,会讲说「首先要依止善知识」,以及从修持「暇满难得」开始修持,总而言之,这些根本在于善知识,一切佛法为善知识为根基,一切根本为信心,因此我们在思维和行为上,都要对善知识生起极大信心。

大瑜珈士密勒日巴曾说,「大部分人信心在嘴上,我瑜珈士的信心在心里。」

因此大多数人都会依靠外在装扮及外在行为表现,来决定殊胜与否,觉得自己对这个感觉比较好、对这外在装扮比较满意,然后就跟随这样的贪恋起信,这样的信心并非真实可靠的信心。

在<<俱舍总集论>中所讲,不论是生起哪种信心,都是要将功德、威力,作为生起信心之所依。

「胜解、欲乐、清净」等三种信心,就是要让大家了解到缘起论及因果论,从而获得三善道的果位,及经由三乘教法,获得三乘之果位,三种信心要相互地、相辅相成去修持,这样也达到了经论的要义。

譬如说「清净信」,平日里当你见到三宝、上师功德时,就会被上师和三宝的功德所吸引,如同浑浊的水慢慢变清澈一样,心中的一切不信任、过失会渐渐消失,各种功德会在心中自然地生起。

这就如同一个贪心很重的人,当他看到贪恋的对境时,就会被深深吸引,而对于一切不喜好、不贪执的其他物境,不会产生贪执,只会念及着贪恋的对境。

当我们讲到「欲乐信」时,就会结合三士夫的发心。譬如,对于想断除此生的贪恋及需求、来世获得安乐的士夫们,他们就会以「皈依」和「业之因果」之方式来获得解脱;对于厌离轮回痛苦者,依照三乘修法从此步入解脱之道;以及厌离自私自利的想法者,依靠波罗蜜多的六度修法,从而获得人天善道的果位。

总之,当知道这些修持方式、得知各种信心、知道其功德可获得解脱之时,你就会强烈希求想要获得解脱殊胜的果位,如同极度口渴的人,当他在很远处看到水源时,就会飞奔而去,同理,当你看到佛法、厌离轮回时,就会有强烈猛烈的心想要去修持,这种心态就称为「欲乐信」。

讲到「行善就会获得快乐、行恶就会得到痛苦」,因此要远离「行善会获得痛苦、造恶会获得快乐」的这种邪见,同时要了解业之因果之真理,如同佛所说,业果真实存在,行者并应去真实相信业果的道理,譬如一个母亲在教导孩子时,会告诉子女应当如何去做之理,而小孩因为没有人生历练,因此会相信母亲的话,并对此生起坚定的信念和信任,按照母亲所言去做。

因此在噶当派传承之中,也会有上等根器者(利根者)会随法而生信心。当利根者追随法而生起信心时,不会被任何障碍、困苦或违缘所动摇,如同平时里,被酷暑逼迫的大象,当他实在忍无可忍、太过炎热时,就会不受任何阻碍,飞奔到莲花湖去消暑,任谁都阻挡不了。

同理,利根者的信心也不会被任何障碍违缘所阻碍,因此在三种信心外,还会加上第四个信心:「利根随法信」。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