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普贤行愿品讲记 益西彭措堪布

2、修炼庄严国土意乐

这里要修习的是,常常提起庄严国土的意乐。这是普贤愿王的一部分。它的贤善之处在于,把尽法界的十方一切刹土无余地显现为庄严清净,实现“一切皆净土”的境界。

所有十方一切刹,广大清净妙庄严,
众会围绕诸如来,悉在菩提树王下。

念诵时要至心祈愿:法界里所有十方的刹海,都像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那样广大、清净、庄严,每个世界都成为广大的菩提道场,菩萨众会围绕着诸佛如来,都在菩提树王下。

我们首先要了解发愿希求的境,对此真正有希求心,随后按照文句不断地作意祈愿,这就叫修炼庄严国土意乐。因为有了意乐,才谈得上修炼。意乐是根本,缘起都随着意乐转。这里是普贤行愿意乐的一部分,也就是特别缘着庄严国土发起意乐。有了真实意乐,就会真心地祈愿。然后要知道,愿王会摄持着你的心终究达成目标。为了使它在心中占主导地位,一定要再再地修习,使之强化。

这以后在任何时处,遇到任何国土,一见到就会发心:我要庄严一切国土。以此国土为代表,遍虚空界的任何一处刹土,都使得它像弥陀净土那样广大、清净、庄严。这是指器界方面。情界方面,出现的就是诸佛菩萨海会。就像《往生论》所归纳的具足国土庄严、佛庄严和菩萨庄严那样。

以下具体阐明所希愿处。以极乐净土为代表,就像法藏菩萨因地时,见到三界都是虚伪相、轮转相、无穷相,悲悯众生系缚三界,颠倒不净,立誓把众生安置在不虚伪处、不轮转处、不无穷处、得毕竟安乐大清净处。像这样誓愿成就国土的清净功德。

“清净”二字,表示它超出三界的有漏相或苦相。这也要通过智慧观察来建立行愿。如何观察呢?三界都是虚妄分别所现,就像有眩翳的眼,见到的全是空花那样。它是无而现的假相,这叫做“虚伪”。要寻找实义,丝毫不可得。

众生缘着人我和法我的假相,起了贪嗔等烦恼。以贪嗔驱使,不断地造作各种有漏业。结果被业力牵制,在成熟之际,无自在地现出各种三界器情的幻相。像这样,由于不能断根的缘故,始终由因生果,果中又起因,辗转相续。这就是“轮转”和“无穷”。他一直摆脱不了惑业苦的循环,心起起伏伏,行善造恶,就像水车的轮子不断旋转那样,在三有的生处里,时而生到上界,不久又堕落下界,始终无法超出。

再说,由于缘起的紧密连接,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一直连续下去,导致无穷无尽的生死。简单来说就是惑业苦三支。以我执而起贪嗔等的迷惑;起惑后造各种业;造业后在各种生处里受报,不出三苦的自性。受报时,由于没有根除我执,一见到境界,仍然以执著我的心又现起贪嗔,又造业,又受报……这种错乱的循环链始终无法截断。以这种业力所感现的世界充满了苦,丝毫清净的法也没有。

像这样,看到众生都陷落在虚伪不实的幻相中,像疯子一样;又不自在地随着业轮旋转,无法停歇;再说缘起链上,有无穷无尽的发展,这时就生起悲悯:他们是这样系缚在三界颠倒不净的地方,我发誓一定要以智慧力、悲愿力加被众生,把他们全部安置在不虚伪处、不轮转处、不无穷处。这就要出现清净的刹土,在这里没有有漏法的假相,也截断了惑业苦的循环轮转,使得他一生到这里,轮回就断了边际。从积极上看,是一个能得到毕竟安乐的大清净处。三界的乐只是暂时一现,过后没有,完全是欺诳性。真实的安乐自性应当是一向如此,不会变坏,为此要成就清净国土。

而且,要使得普贤愿力周遍开拓到尽一切刹海的领域,无一处不是如此。因为我的心是法界量,无一法不在我心中,因此我立愿使自心中的一切刹土,都像极乐世界那样清净,远离杂染的苦相。这样立愿才有普贤愿王的内涵,一定要抓住“所有十方一切”,这表示周遍的相,不要局限在部分上。

总之,如同《往生论注》所说的国土十七种庄严那样,说到清净是总相,其他十六种是别相,而总是别的总,别是总的别。
所谓“广大”,如《往生论》所说:“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出现的国土是没有边际量的一种无量的量。比如极乐世界,无论多少人往生,都像百川归于大海,大海不增不减那样,不会出现任何拥挤、狭窄的相。永远像虚空一样,是一种无穷的量。因为它是从法性中现出的净土,并非是众生以有分界、有量数的心,现出来的局限的世界。

我们这个世界污秽不净,处处有很多的障碍、局促、狭窄、压抑等的苦相。这是由于这个世界凡夫人类的共业所感。所以要发悲愿:使得十方一切刹土全部像极乐世界那样,地平如掌,一望无际,任何处都没有压迫、局限等苦。在一个小角落里,都能呈现十方刹海无边广阔的情形,出现一多无碍、广狭自在的相。像这样,立愿将来成就净土“广大”的功德相。

“庄严”是总称,指具德。也就是国土的万物都圆明具德,都是无漏智慧的力用表现,或者说都是法身智慧所现。无论是地、水、空、风,还是铃铎、罗网、宝树、楼阁、莲池等,总之一切色声香味触都具足功德庄严。

意思是,众生在其中会受到极大加被,像极乐国土那样。见闻忆触之间,念念增长无量菩提善根,顿时得不退转。或者在见光、见宝幢,净水沐浴等时,都能净除心垢,启发内心智慧,证得无生法忍等等。这就是万物本身具有智慧德相,而且具有加被人心,引人趣向菩提的力用。

以上这些就是庄严国土立愿的标准。正如法藏菩萨当年请世自在王佛为自己显示十方刹海里的功德庄严情形,把这些国土庄严摄集一处,建立极乐刹土。我们就要像这样,把心扩展到尽法界的量,使自心中所现的一切国土,都呈现出广大、清净、微妙庄严,无量无边的功德相,使置身于

其中的众生,都能迅速圆成菩提。在有情界方面,这里出现的如来都为无数菩萨海会所围绕,他们都在菩提树王下,听经闻法,受佛加持。圣众的心完全被佛的智慧力住持,一致趣向无上佛果。这就是所谓的主庄严、眷属庄严。

这样得到启发后,我们要在心里不断地发起庄严一切国土的意乐。这一点很多人很陌生,不知道怎么发这个愿。举个例子,现在大家的环保意识加强了,知道地球是我家,我们要去净化它。现在就把这种心提升、扩展到随顺普贤大愿王的层面。那就想:整个法界里有多少个地球?有多少国土?那是无量无数。总的来说,要使我法界心量里的一切国土都如是庄严,使得它圆具万德,如极乐世界一样。

而且,这种行愿尽未来际无有穷竭。我们每一愿都要接到后面的四无尽句: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愿乃尽。以虚空界、众生界、众生业、众生烦恼不可尽故,我此行愿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因为偈颂文简,只在后面出了一个偈子,但这一偈的内涵要配在每个行愿后面。

这样了解后,大家要反复思维,几十遍地在心里祈愿,这样我们心里才初步建立了普贤行愿的习性。这是到成佛之间都必须履行的行愿。通过这一次学习,希望大家把它当成自己成就无上菩提,整个大愿蓝图的一个个部分,每个地方都要学。不然连大乘普贤行愿都没有,怎么可能证得无上佛果呢?连志向都没有,哪里会有实行?哪里有后后的一切发展?所以,大家一定要深明缘起,而且有意识地在自心上建立。这样我们学一次就会有很大功德,对你今生直到成菩提之间都有极大的意义。

3、修炼利乐有情意乐

这是要依照愿文练习利乐有情的意乐。通过练习,使它逐渐强化成心中的行愿。如何练习呢?就是不断地思维,我如何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得到正法的利益。

十方所有诸众生,愿离忧患常安乐,
获得甚深正法利,灭除烦恼尽无余。

修习的范围,是十方法界里一切种类的众生。无论是胎、卵、湿、化,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还是处所上,三界六道一切生处的众生,总之,包括在圆满心量里出现的所有众生类,无一遗漏。这就是普贤行愿的量。

之后要想:对这一切众生,我都平等地修利益安乐他的心。这是出自同体的慈悲,众生有苦等于自己有苦,众生乏乐等同自己乏乐。然后设身处地地发愿:我一定要让十方世界的一切众生离苦得乐。

接着明确发愿的行境,使它具体化。也就是按照后三句来祈愿。

“离忧患”,指远离生死中的一切身心忧患,包括三苦所摄的一切苦,以及苦因的烦恼和业。众生都处在惑业苦的循环里。身心恒时被烦恼和业的种子所随逐,以它而引发无边的苦,受苦的时候,又集下苦因。乃至无明没断期间,这种忧患一直存在。所以,我一定要使他们彻底远离生死的忧患。

之后从正面看,要使他常常得到不退失的安乐,这又包括增上生善趣和决定胜解脱的一切安乐。“常”,是从此时起直到成佛之间都不匮乏安乐。而且,所得到的安乐不是一小部分,现前要身心安稳,处在善趣中,有具足德相的所依身,能够修出世间解脱道。究竟要获得决定胜解脱和成佛的安乐。总之,希望他都能得到这些安乐。

那么,这种离苦得乐如何来实现呢?众生是由于无明,不了知业果和无我,而造成了恶趣和生死的苦患。再说他背离正道而行,导致虽然求乐却得不到乐,一直处在常苦无乐的境地。因此自己就想:我一定要让他得到甚深正法的利益。因为只有正法才能破除无明,照明心中所行的真实法轨。之后,按照缘起的正道来修心,由于修集的是离苦得乐的正因,就会不断地出现安乐,会逐渐远离忧患。关键是他要能听受到正法,发起胜解后趣入修行,这样才得到真实利益。

所以,关键就是第三句,它是实现利乐有情的途径,我们要再再强化它。这一句的意乐是说:我一定要在自身上修持安乐正道,一心依法而行,并带动一切众生逐渐趣入法道中。

“灭除烦恼尽无余”是最后的结果。烦恼是苦因,由烦恼而造成了唯苦无乐的结果。这里要发愿对众生宣说无我的教法,只有了达无我,才能无余地灭尽烦恼。所以第四句祈愿:我一定要为众生宣说能根除我爱执衰损的妙法。

这也有间接和直接两种。间接,是宣说压伏烦恼的方法。譬如他是缘可爱境起贪的话,就要宣说苦、不净等,使他发起厌患。或者是对不可爱境生嗔的话,就要给他宣说慈悲观。直接,就是宣说空性、无我,让他究竟断除烦恼的根本。

我们要再再地修习这种利乐有情的意乐:我一定要通过自己的修证,积集福慧资粮等,来给众生宣说甚深的正法,使他们都得到真实的利益安乐。

像这样,常常缘着愿文来发心,这种祈愿一旦坚定,今后就会像对待自己那样来利益一切众生。想方设法让他们远离忧患,常得安乐,使他们得到正法的利益,灭除一切烦恼。它会驱使我们的心,不断地沿着这个路线行进,这就是“以愿导行”的意思。所以,整个愿海决定了未来行为的方向,它像轮子一样,使我们的心不断地在愿力规定的轨道上行进。

我们修炼的时候,一开始要练习推己及人的想,让善心常常在心中生起。要想到:我自己想要的,也一定要让众生得到。我想永远脱离生死忧患,也要让我真心中的一切众生永离忧患;我想恒时得到不退的安乐,也愿一切众生恒时得到不退的安乐。

总之,要像对自己一样对待一切众生,这样自然会发起很贤善的愿。之后把它扩充到尽法界的范围,尽未来际的时量,没有一点不足、不遍,这就是随顺愿王而发愿了。这里如果能配合自他平等、自他相换、自轻他重的菩提心的修法,会更加容易趣入。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以上“愿差别”的第一部分“修炼意乐清净”,是总的发愿的练习,包括常随佛学、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三部分意乐。“修炼”,指我们的心数数地依照愿文串习,在心里不断地发生这种意乐,而且要使它强化坚固。这样就大体具备了修学普贤行愿总的意乐。
常随佛学,是以三世诸佛为榜样,一直按照诸佛因行果德的表现,来修习普贤圆满行。其次分开来说到庄严国土和利乐有情的意乐,这也是完成佛道的必经之路。只有立志成就尽虚空界的清净国土和圆满地利乐有情,才能满足菩提大愿。
接下来看第二部分:

(二)不忘菩提心之道

这里关键在“不忘”两字。这一处全都围绕着如何在生生世世中不忘菩提心而发愿。它是从如何趣入菩提心之道来讲的。
首先,在一切生中具足宿命通,不忘前世的愿力。其次恒时出家,守持菩萨净戒。这是为了一心趣于法道,不为世间事所牵,落入过患中,而保持菩提心之道。还有常常为有情说法,立了这一条愿,就会时时不忘利益众生。然后是“勤修清净波罗蜜,恒不忘失菩提心”,这是发愿的正行,也就是一切时中,精勤修习到达菩提的波罗蜜多之行,包括布施乃至般若,又要时时不忘失菩提心。紧接着发愿消除一切菩提心的违品,“灭除障垢无有余,一切妙行皆成就”。

总的来说,要在如何成就发心的顺缘,免除发心的违品上励力地发愿。这就使得菩提心未生能生,已生增长,乃至圆满。菩提心是佛道的根本,我们应当在自身上不断地作愿,每一次完成功德后,必须以这种愿来印持回向。这才使得一切所为、一切力量因缘,都往实现普贤行愿上转化。也就是以自身的立愿,来决定未来一切生修行的方向。

我为菩提修行时,一切趣中成宿命,
常得出家修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

念诵时心里要随文作意:我为了成就无上菩提而修行时,无论生在哪种生趣,愿我都能成就宿命通,不忘失宿世为菩提所发的誓愿。而且在一切生中都能出家,修持菩萨净戒,使它达到无垢无破无穿漏的地步。要有珍爱出家和珍爱菩萨戒的心,一直这样来祈愿。

以下具体分析。“为菩提修行时”,说明我们的一切修行都要为着完成无上菩提而做。三殊胜修法中的加行发心殊胜,就是为菩提而修行的意思。也就是一开始就要发心:为了普度尽虚空界的一切有情,我要成就无上菩提;为了成就大菩提,我要励力地修行。这个愿要总贯到一切修行当中。

为了使修行从此时起直到成就菩提之间连续不断,就需要受生在任何一趣时都成就宿命通,能忆念宿世的立愿。不在现前的因缘里迷失,而忘失菩提大道。

以成就宿命的力量,在一切生中辗转受生时,自然能忆念居家过患和出家利益,一心向往出家。要像不动比丘那样发心:我在修行一切菩萨行时,乃至没有成佛之间,唯一希求获得比丘所依身。要知道,在家有各种留难,会使自心陷在俗世的尘网中,无法一心投注于修行。这样一来,在菩提的希愿上就会有很多因缘上的牵缠、缺漏、杂染等等。因此,一开始就要注意到圣道的第一个要点,要发完全的出离心,希求出家,受持菩萨净戒。当然菩萨净戒包括了三聚戒——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其中摄律仪戒里又有别解脱戒的内涵。

我们修普贤行愿,总体要把握四个修行要点:出离心,菩提心,无二慧和求生净土。以这四点作为从外到内贯穿的线,来摄持一切普贤行愿。最后导归极乐,是圆成一切行愿海的殊胜方便。由于此生寿命短暂,所以要直接去西方净土,得弥陀愿海加被来迅速完成。这属于完成它的特殊的愿。从我们初发心一直到圆成之间,肯定要经过出离心、菩提心和无二慧三种修证关要。这里着重说“不忘菩提心”,而出离心作为它的前方便,已经含摄在一开始的“常得出家愿”中。

我们要从心里真实地发愿,这一点至关重要。在念到“常得出家修净戒”时,要至心地祈愿:愿我生生世世都能出家,把身心全部投入到完成普贤行的法道上,不分心在世间的杂染事业,甚至造罪上面。这是不忘菩提心的第一因缘。

接着谈到,出家以后的关键是修持菩萨净戒。因为它是一切普贤行的依处,就像一切情与无情的依处是大地,只有依靠大地,才能出生繁花硕果以及各种事业。同样,普贤行要依止菩萨净戒。如果菩萨戒缺漏,没有坚固的基础,也就无法在普贤行的大道上推进。如果菩萨戒守得非常清净,基础打牢了,从这里就能发生无量无边的普贤行海。因此,为着具足依处的缘故,我们心里要再再地祈愿:愿我生生世世守持菩萨净戒,达到无垢、无破、无穿漏的地步。

什么是“无垢无破无穿漏”呢?龙树菩萨以如意珠的比喻解释说:如意珠体性清净,不染尘垢,而且不会破裂失坏,没有过失。有如意珠所在之处,能够满足一切心愿,远离一切热恼,避免一切疾病,息灭一切横事,能出现很多利益。菩萨的三聚戒就像如意珠,它是心地的妙宝。

分别来说,守持菩萨净戒,就远离了小乘发心的过失。意思是,菩萨戒以成佛利他的菩提愿心为根本,有它就能成佛,没有它就不能成佛。是这样清净的自性。换言之,菩萨戒是非常纯粹的成佛正因,一向以“为利有情愿成佛”的愿来摄持,不沾染一点小乘只求一己解脱的下劣作意,这叫做“清净”。

其次,菩萨净戒不染惑业的客尘。也就是守持菩萨戒,住在清净的菩萨行当中,就不会以自我为主,发起各种烦恼和业的杂染,所以是“无垢”。

然后,由于内心恭敬一切菩萨学处,不造作堕罪,所以不会失坏学处,或者说没有破戒过失。这是由于恭敬菩萨戒,所以时时会慎重地守持。
而且没有三种过失。对于过去法不顾恋,对于未来法不希冀,对于现在法不耽著,心里没有缘三世起各种过失的心,所以是无过。

再从积极方面讲,菩萨戒的如意珠,能满足一切众生的希愿,成为一切众生的大受用处。而且远离一切热恼,能超出生死,成就不生不灭的法身。以守持菩萨戒的力量,心会一向趣入利他的修行。

我们如实了解了菩萨净戒极殊胜的功能、力用、清净的体性等后,就要发愿:愿我一切生中,都守持清净的菩萨戒,使它没有垢染,没有破损,没有失坏,没有穿漏,直到成佛之间恒时修持。这是不忘菩提心的第二因缘。
接着是随顺有情语言而说法的大愿。

天龙夜叉鸠槃荼,乃至人与非人等,
所有一切众生语,悉以诸音而说法。

念这一颂时祈愿:无论是天、龙、夜叉、鸠槃荼,乃至人与非人等任何一类众生,我都以他们的同类音来讲说正法,显示增上生和决定胜的真实之道。这个发愿是不忘菩提心的第三因缘。

这里关键是心里要发起愿力来,也就是不断地祈愿:愿我对任何一类众生,都以各种随类的语言来给他们说法。说到“一切”,就包括了整个法界的众生;说到“天龙”等,就包括一切种类;说到“诸音”,是指以适合他们意乐根机的语言;“说法”,就是一定要给他们传讲能实现增上生和决定胜的正道,这才是安乐的因。

有了这个愿力后,从现在起直到成佛之间都要这么做。当然现前还达不到这种能力,但也要尽力去做它同分的修行,而且每一次积累功德后,都要有这方面的作愿,让自心往这个方向走。以这种愿力,能使得我们生生世世不忘失菩提心,这十分重要。

这里再三强调的是,我们现在属于分段式修习,所以每一次就按照所讲的这几颂,在心里反复地想。如果不这么来熟悉发愿,光是跟着念下去,由于念得很快,心里没有串习纯熟,就很难一见到这些字就猛利地发起行愿。如果事先在下面反复地进行分步练习,一条一条地在心里发愿,那就很好处理。就像学语言,首先学单词,学熟了以后,再串连成句就不难。同样,我们学普贤大愿王,首先要熟悉每一分愿的理趣,在心里得到胜解,真正愿意这样发。之后随着愿文不断地起这个心,当它起得很坚固,到了恒常、猛利的地步时,再随文念下去,自己的心自然就会起。这样就真正初步进入了普贤行愿的修习轨道。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勤修清净波罗蜜,恒不忘失菩提心。

念这一颂时想:愿我从现在起,每一天都勤修清净波罗蜜,时时不忘记菩提心。这两句话实际是一个意思。

说到“勤修”,指祈愿每一天都尽量地修波罗蜜。“清净”,指达到远离违品的地步,包括远离悭吝、毁戒乃至三轮分别等六度的违品。“波罗蜜”,是到彼岸的意思。我们心上有能所二取的相,这是此岸;能所二取的妄相消失了,就是彼岸。当到达彼岸时就现前了实相本身。行为上,六蔽是此岸,六度是彼岸。我们的心被悭吝障蔽时,就没有到达布施的彼岸。其他也一样。被毁戒障蔽,就没到达持戒的彼岸;被嗔恚障蔽,就没到达安忍的彼岸;被懈怠障蔽,就没有到达精进的彼岸;被散乱障蔽,就没到达静虑的彼岸;被邪慧障蔽,就没到达般若的彼岸。从果上说,生死是此岸,菩提是彼岸。我们现在沉沦在如梦般的生死中,这里只有杂染的惑业苦,所以要发愿:我要不断地修清净波罗蜜,也就是到达无上菩提果地的行为。而且行持的时候要远离它的违品。从波罗蜜圆满的角度讲,就是远离三轮分别。也就是没有能作、所作和运作三种执著相,一切都在不住相中行持。

“恒不忘失菩提心”,我们每天从早上起来就要记得菩提心,一切所作所为都要以菩提心来摄持。其实这就是三殊胜的修法。首先,任何事都以菩提心摄持来进行,期间不落在杂染中,或者不住相而行,最后以大愿印持回向。

“恒”字,是说我们要在心里反复地立愿:从今天开始,我时时处处都不忘菩提心,每一天都记得,每一座修法都记得,这就叫“恒不忘失”。因为一旦忘失了菩提心,就会入其他因缘,就不是在大乘道上走。如《华严》所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根,是为魔业。”我们懂了缘起上的道理,心里有了确认,知道必须按这样做,之后就要在心里不断地祈愿。
以上两句讲了正式修持菩提心之道,接着是断除菩提心违品的祈愿。

灭除障垢无有余,一切妙行皆成就。

菩提心有无比深广的内涵,包括从初发心直到成佛之间,世俗、胜义两种菩提心。《大乘庄严经论》中说,菩提心有几十种分类。那么“灭除障垢”,就是灭除菩提心的障碍,包括烦恼障和所知障。分别来说,愿菩提心的障碍,是使今生来世忘失菩提心的障碍——四黑法等;行菩提心的障碍,指六度的违品——悭吝乃至邪慧以及三轮分别。

“灭除障垢无有余”,念这一句时立愿:对于一切障碍菩提心的垢染,我都发誓彻底灭除。愿力一旦坚固,自己就会时时在灭垢净障上努力。
“一切妙行皆成就”,“妙行”,可以解释成以菩提心摄持的善行——初善、中善、后善,这一切贤妙的行为。我们平时哪怕施一口饭、供一柱香,都要以菩提心摄持:为了利益众生我愿成佛,为此而修这个善根。这样摄持后,就成了乃至佛果之间不会消失的善根,而且是成佛的正因。
或者,以三殊胜摄持的一切行为叫做“妙行”。我们应该立愿,任何修行都以三殊胜来摄持。行善前以菩提心来驱动,使自心进入行善的轨道里,这就进入了大乘的妙道,叫做“加行发心殊胜”。接着在正行中,浅说就是心住于善所缘,不落于其他杂染缘。深说就是不住相而行,这叫做“正行无缘殊胜”。每一种功行做完后,都以普贤行愿印持,使善根无尽地增长广大,这就叫“结行发愿印持殊胜”。

这样就使得六度所摄的无量菩萨妙行都圆满成就。如初地菩萨的发愿那样:“愿一切菩萨行,广大无量不坏不杂。”“一切”,指像大海一样无量无数的菩萨行,极其广大。“不杂”,是不夹杂任何世间的有漏体性,包括它的发心、业行,以及小乘下劣作意等等。“不坏”,指契合真如本性而不坏。

(三)自在无碍行

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
犹如莲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这里要随着愿文,从心里祈愿:愿我成就自在无碍的普贤行,从一切惑、业和魔境等的世间道中得到完全的解脱。也就是,断德方面,不染著于任何烦恼、不善业和各种魔境(心不陷在贪嗔等的迷惑中,不落在各种恶性的造作中,不被各种内外的魔境所困扰),要做到像莲花出水而不著于水那样;证德方面,不求三有的异熟果,不著在为私欲而修有漏的福业、不动业等中,不落在唯求自利的小乘行为里,而是一味无私无求地利他,就像日月不住虚空而不断经行那样。

总之,要抓住这里祈愿的重点,那就是对于自在无碍的普贤行有真实的希求心,从而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地祈愿,一切功德都回向在这个要点上,往这上发展。记住,要希求的是如同莲花不著水,心不著在任何三有的因果法上;又如日月经行般,不住在偏空寂灭边,一切时都无碍地利他。如此就是“于世间道得解脱”。

(四)利益有情

悉除一切恶道苦,等与一切群生乐,
如是经于刹尘劫,十方利益恒无尽。

学这一愿时,重点要启发出内在利益众生的大愿。如何启发呢?要遵循愿文所指明的发愿轨道,依着次第、把握好每个细节,不断地依着愿文起这样的心。而且要以再再地练习,使它凝结成很强的愿力。

要边念边这样想:尽法界虚空界中的一切恶道,包括三恶趣和生死界众生的一切苦恼,都以我的力量无余地遣除(这里“恶道”要作广义理解,包括生死所摄的一切苦。生在善趣同样陷在生死流转的苦流中,而且终究会堕入恶趣,所以善趣也是一种恶道)。而且对于这一切有情,我都平等地给予他们现前增上生和毕竟决定胜范畴里的一切安乐。念“等”字时,要想到平等地利益法界里的一切众生,没有一轻一重的差别。念“乐”字时,是要给他们现前、毕竟所有的安乐。

这是广大、周遍、无尽的普贤愿,因此在祈愿时要出现时、空、种类等方面的周遍相。空间上是尽十方一切世界海;种类上是对任何一种苦都去拔除,任何一种乐都去给予;时间上是经过佛刹极微尘数的劫数,以世间界无尽的缘故,普利十方世界的心永远没有穷尽之时。

这样具体地了解后,心里对这一愿的所愿境就非常清楚,知道要按照大愿王的量来发愿,而不是发一点很狭小的利他愿。了解后的重点是不断地在心里起这样的愿,一直到坚固为止。这里一上来就是拓开意境,心中现出十方三世的一切有情,誓愿对他们永远作拔苦与乐的利益,而且做到最圆满,从现前到究竟所有的拔苦与乐,全部都实际做到。这是无尽的大愿,以众生界无尽的缘故,我的愿无有穷尽;又是相续不断的愿,在利他上念念相续不断,身语意业无丝毫疲厌。像这样,把利他的愿发到极致就是普贤大愿王。以这一分大愿的摄持力,我们终将行持周遍无尽的利他之行。

章嘉国师解释说:这是以慈愍心和大愿力,特意思维当我生在六道中时如何来成办有情利乐的发愿。对此大家一定要特别用心地,一遍又一遍地立下这个愿王,要在心里发起慈愍众生和启动善愿这两股力量,心里再再地祈愿:在无尽的未来时劫中,我要做最广大周遍的利益众生的行为。数数引动这种大愿力,使它成为自己的心。

(五)披精进甲

我常随顺诸众生,尽于未来一切劫,
恒修普贤广大行,圆满无上大菩提。

这是披精进大誓愿铠甲的发愿。要随着愿文的轨道,发起这样的心:愿我一切时都随顺任何一个有情的心来摄持他,使他顺利地趣入大乘,愿我在尽未来一切劫数的时间里,恒时都不间断,昼夜修持跟普贤菩萨一样的广大修行,以此来圆满无上大菩提。

修的时候关键要发起特别想恒时精进的愿力。而且是以愿王的量来立愿:空间上是缘一切世界海的众生,时间上是尽未来一切劫丝毫不松懈,种类上是恒修无限广大的普贤行海,因此不要局限在任何有限、狭小、偏执的心态中。如是祈愿永无间断地修行,就是披大精进铠甲的祈愿。
再来解释“常随顺”三字的发愿内涵。这是指我们希愿在一切生中,恒时都随顺众生的心和状况,没有亲疏的分别,就像水乳交融那样,心和心非常融洽地相处,而做到时时都利益他。

在发愿之前,要反复地思维考虑:这一愿说的是什么?愿文如量的内涵是什么?我怎么来起这样的愿心?心里能一作意就出现这些细节和量吗?先要把恒顺众生愿王的涵义完全吃透,对于这条大愿王的所缘和行相完全如量地把握好,不管是时间、空间、种类,以及愿王平等、普遍、所希愿处等的特点,都研究得非常透彻,而且在心里现得非常清楚。要一直做到起了胜解信,自己特别愿意发这条愿为止,这以后主动力就出来了。真正有了在内心立愿的条件,接下来的重点是通过串习使它坚固成性。为此要依照愿文一遍又一遍地在心里反复串习,让愿力达到恒常猛利。之后就真正刻在心上了,一切时处都会起作用。

所以第一句的“常随顺”,实际是恒顺愿王的归纳。普遍地对于尽虚空界的一切种类众生,种种生类、种种住处、种种习性、种种知见等等,全都以相合他内心的方式来随顺他作利益,就像敬奉父母、师长,乃至阿罗汉、如来那样。如是披上精进利他的大愿铠甲,恒不退缩怯弱,在遇到任何困难时,都不失坏这样的行愿。就像披着坚固的铠甲进入战场,任何刀箭都破不到里面的身体,有精进铠甲在外保护,无论在什么境界、什么魔的扰乱中,内在的愿力根本不会被破坏。

“尽于未来一切劫”,这一句指这样的精进恒常持续到尽未来际,这是恒常精进的量。不是稍做了一点就满足,而是永远无懈怠地精进。
“普贤广大行”,指对于一切极其广大周遍的普贤妙行,我都发愿恒时勤修。我的心是要以这样的方式来圆满无上菩提。

(六)会遇同分菩萨

学普贤愿的关键是要发起成满普贤行海的心。有了这上的胜解,就会想:为成满普贤行海,我一定要具足能入的因,因此会发愿一切生不忘失菩提心。这又包括一切生不忘宿命、出家持戒、修波罗蜜、不忘菩提心、灭除障垢等等各条支分的发愿。这里的“会遇同分菩萨”的祈愿,是祈愿恒时遇到修普贤行的同行友伴。接下来的“令善知识欢喜”这条愿,也是祈愿能值遇开示普贤行的师长,以使他欢喜的方式来得到加被。如同善财寻求善知识时,说到:谁能为我开示普贤行等。之后的一组“趣入”愿,则是发心希求事事无碍的普贤行海境界。最后的净土愿是为了现前成满普贤行海,而发愿往生阿弥陀佛的净土。

总的来说,所有这一切都是为着成满普贤行,而从因位、果位、种类、成办的方便等各个要点上建立行愿。如此才能在自心上圆满地持住普贤大愿王的心髓要点。

所有与我同行者,于一切处同集会,
身口意业皆同等,一切行愿同修学。

这里要反复地发愿:所有与我同行普贤道的菩萨,愿他们直至成佛之间,都在一切处和我共住在一起,之后以同等的身口意业一同修学普贤菩萨的一切行愿。

这一愿说的“同分菩萨”,是指身口意业和愿力都和自己相同,属于志同道合者。自己要这样想:为了完成普贤道,愿我一切处都得到助缘的力量,同分菩萨会增上自己的修行,因此发愿恒时值遇;恶友会破坏普贤行,因此发愿永远不遇恶友。

修这一愿时,要在两个重点上祈愿:一是祈愿“同集会”,二是祈愿“同修学”。这种愿心也要推到极致。任何普贤道的同行者,一直到成佛之间永远不分离,处处都集会在一起,要一直这样祈愿永不分离。接着关键是祈愿聚会以后身口意都同等地修学普贤行愿,也就是处处都往道上行进,不是在一起做非法的事。这一愿也要深植在自己心里,而且按愿力要求自己,处处都见贤思齐,处处都是以道业共同促进,时时不忘同学普贤行愿,最后做到像善财童子一样。这才是真正在自己心上刻上了普贤行愿。以此愿力,未来一切生都能常遇同分菩萨,同行普贤道。

这也是初地菩萨的发愿:“愿与一切菩萨同一志行,无有怨嫉,集诸善根。一切菩萨平等一缘,常共集会,不相舍离……”即祈愿和一切菩萨一样具足同等的志愿和行持,都在一乘佛道中修习万行,彼此间没有怨恨、嫉妒,修集一切善根,一切菩萨都平等一缘,常常共同集会而不舍离。

思考题

一、请逐条思维七支行法的涵义(礼敬支包括总礼和三门别礼四分),直到熟练掌握为止,并于念诵时真实随文作意。
二、修七支行法有何利益?如何归摄七支?
三、为何要修贤善意乐?如何修炼常随佛学意乐?细致了解后,数数按这样作意串习。
四、修庄严国土意乐时,器界、情界方面分别希求成就何种相?
五、从所缘、行相两分,思维利乐有情意乐的内涵,并数数串习此意乐。
六、思维不忘宿命、出家持戒、随有情语言说法、勤修六度、断除菩提心违品愿的涵义。这一组愿是如何围绕不忘菩提心而发的?
七、自在无碍行这一愿总的涵义为何?具体包括哪两分?各以何种比喻来表示?
八、利益有情愿中,拔苦、与乐上分别如何祈愿?时、空、种类上的周遍相如何呢?掌握这些内涵后,数数如是作愿。
九、思维披精进甲愿的内涵,并数数串习此愿。
十、思维会遇同分菩萨愿的内涵,并数数串习此愿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七)令善知识欢喜

所有益我善知识,为我显示普贤行,
常愿与我同集会,于我常生欢喜心。

为了使自己圆满完成普贤道,需要一直得到善知识的摄受和加被;为了得加被,一定要使善知识欢喜。这就是本愿发愿的中心内容。

发愿时,要明确愿文每一个点的涵义。“益我善知识”,指纯粹出自悲愍,以无染心为我开示大乘道的善知识。“无染”,是说他不求名闻利养,唯一以利他心为我显示普贤行的修法。对于这样的善知识,自己祈愿:一、愿我没证到菩提之间,能够和这些善知识恒时共住;二、共住以后,愿我何时也不违逆善知识的心,专一地成办依止的意乐和加行,使他常生欢喜心。

我们对此起了胜解后,时时要这样发愿:愿我成佛以前,一切时都能和为我开示普贤行的善知识共住;在依止以后,我一定要使善知识常生欢喜心。

依止的要点,如《道次第》所说,意乐上总的要修出华严九心,特别要修出信心和恭敬;加行上,要行持三种使师长欢喜的行为——供献财物、身语承事和如教修行。以这样修依止意乐和加行的缘故,就会使得善知识常生欢喜心。以生欢喜的缘故,就能迅速消除业障和成办功德。
依止法的理趣全部通了以后,实际就是按《道次第》所说的依止法,自己发愿:我一定要这样做到。而且要成为成佛之前依止善知识的永不改变的誓愿。这样了解的话,学这一颂就有极深广的意义了。

生欢喜心是这里发愿的要点,尤其要在成办它的途径上发愿,这就契合到自己的修行上了。也就是,愿我时时修总的华严九心,特别是常念功德来修信心,常念恩德来修敬重。有了这个意乐后,还要付诸实践,修持三喜,使得善知识生欢喜心,如同善财童子那样。
如是已经获得胜解和信念以后,再再地祈愿,就是这一愿的修法。

(八)常见如来常兴供养

这是非常重要的发愿。读过《华严》就知道,登地菩萨每一地都有这个愿,不离念佛、念法、念僧,而且对于三宝常兴供养。只有常常见到如来,对于三宝兴起供养,才能成就无量行愿,满足功德大海。菩萨们也是了解到这个缘起的重要、诸佛加被的重要,知道这是完成佛道的极大的助缘力量,所以修法的关键就摄在见佛和供养两个要点上。

懂了以后,我们要把它作为自己尽未来际永无疲厌的大愿心。这样转成内心的誓愿后,再诵持这个愿文就有极大利益,它会规范我们未来世行菩提道的方向。

愿常面见诸如来,及诸佛子众围绕,
于彼皆兴广大供,尽未来劫无疲厌。

我们发愿时,首先要明确发愿的行境。这里前两句是发愿常见诸佛佛子,第三句是愿在诸佛佛子海会中行广大供养,第四句是结成无尽行愿。

之后,对于每个环节都具体化地现出所愿境。“常面见”,指恒时没有障碍地亲见十方世界里成为众生怙主的诸佛,以及为佛子海会众所围绕。

这样无碍地见到诸佛菩萨海会时,当然应兴起最广大的供养。在兴供时,要发出尽法界虚空界,至极广大、周遍的行愿力。这时就想:在十方一切佛菩萨海会里,我每一刹那都对他们献上最胜妙的供养,像虚空界那样广大,遍满法界兴起供养。如是恒时不断地亲见诸佛,广兴供养,一直到尽未来无边的劫数,也没有刹那疲厌的心。要这样不断地作意来加强愿力。

发供养愿时,要把握供养境、供养具和供养时三种最大的量。供养境是十方一切佛菩萨;供养具是遍虚空界一切胜妙供物,和殊胜的修法或者修持的功德;供养时是尽未来一切劫。

这也是《十地品》所说初地菩萨的发愿,经中说:菩萨住在欢喜地中,能成就像这样的大誓愿、大勇猛和大作用。也就是他生起了广大清净的决定胜解,对于尽法界的一切佛,无一遗漏,以一切供养具恭敬供养。这都是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的境界,而且是无尽的行愿,尽于未来一切劫数无有休息。

了解以上的要点后,心里不断地按这样来祈愿,就是这一愿的修法。

(九)摄持正法

这一愿极其重要。经中说,“住持正法愿”含摄了佛子菩萨的无量行愿。《胜鬘经》中明确指出,菩萨所有恒河沙数的无量行愿,都应摄在一大愿里,那就是护持正法。所以,无量行愿的总持大愿就是这四句话,我们要格外殷重地在心里立愿。而且,以当前这样立愿为因,会使自己尽未来际修习摄持正法的行为。只要对这一愿起了胜解和希愿心,就会有尽未来际无量无边的功德利益。

愿持诸佛微妙法,光显一切菩提行,
究竟清净普贤道,尽未来劫常修习。

我们学这一愿时,首先要知道愿的纲要。第一句是愿持一切佛的教法;第二句是愿宣扬开示成佛之道的教法;第三句是愿在自心中究竟完成普贤道,也就是愿在心中摄持或实证佛法;第四句是结成无尽大愿。

接着要细致地把握这四句所愿之处的要点。这是圆满、周遍、无尽的普贤大愿王的行相,每一处都达到了极广大的地步,不会有局限或不足。

第一句,“诸佛”,指三世一切佛。“微妙法”,指每尊佛所说的一切显密教法,包括一切文句和义理。要这样作意:凡是三世佛所说的一切显密法,对于教法的能诠文句和所诠义理,我都以不忘陀罗尼,清清楚楚地摄持在心中。有了这个行愿就不会舍任何法,不但不舍法,而且以殷重心全部住持在心中。正法是一切利乐的根源,我们要以勇悍心不断地这样祈愿。

接着作第二句的祈愿,这是宣扬正法的愿。“光显”,就像光明能显示一切万物的相状,说法能使一切有情见到成就菩提的道法,这就是光扬、显扬的意思。所谓“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说法如光,能让听者内心明朗。就像一下子开了眼一样,能直接看到心上走到菩提果的每一分道路。“菩提行”,指能成就菩提的行门,也就是心上所走的修心成佛之道。这样懂了后就发愿:我一定要为众生开示成就菩提的内心的路。

然后是第三句的祈愿,“究竟清净普贤道”。“普贤道”指菩提心,这是发愿使菩提心达到究竟清净,实证到无不贤妙的大乘佛道,包括世俗、胜义两分。这是在自心中实证菩提的发愿。

第四句是把前三句全部拓展为无尽的行愿。无论是持教法、宣扬教法,还是内心实证证法,都要在尽未来劫一切时处恒无疲厌地修习。有了这样的愿力,我们尽未来际就会恒时摄持正法,永无停歇,永无懈怠。这一愿会使自心一切时处都入在“心依于法”的道路中。

这也是《十地经》所说的大乘行愿:“愿受一切佛fa 轮,愿摄一切佛菩提,愿护一切诸佛教,愿持一切诸佛法。”第一句,愿能领受一切佛转的fa 轮,对应于“愿持诸佛微妙法”。第二句,愿我心中摄持一切佛菩提,在心中出现佛法现证的功德,相当于“究竟清净普贤道”。第三句,意思是护持、弘扬一切佛的教法,相当于“光显一切菩提行”。最后一句是总结。总之,护法、传法、证法都叫做“持法”。

我们学一颂,关键是要在自心上出现这样的行愿,这样才得到极大的利益。

(十)得无尽藏

我于一切诸有中,所修福智恒无尽,
定慧方便及解脱,获诸无尽功德藏。

龙树菩萨说:这是为了让一切众生获得利益安乐,而发愿自己得到积聚种种无尽功德之身的愿力。

这里关键是要了解发愿的理趣。为什么要这样发呢?它有一个义理上的路,把住了以后,就能非常明确地发出来。

首先要想: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自身一定要成就无尽功德藏。只有自己得了无尽功德藏,才能做到三业不空。换言之,我无论显什么身相,说什么法,心里怎么关注,都能让众生不空过而得利益的话,只有自身得了无尽藏才能办到,所以特别希求无尽藏。为了成就无尽藏,必须在一切诸有中,所修的福德、智慧,或者三昧、智慧、方便、解脱等都达到无尽。

祈愿时,首先要把握发愿的目的,就是要利益安乐一切众生。其次,发愿的行境,是为了完成这个目标,愿我受生在一切三有中时,不断地修功德,使每一方面都达到无穷无尽的地步。

愿文里说了几个关键性的代表。比如,为了利益众生,愿我在福德方面修到无穷无尽。这样,平时会非常注意修福德。哪怕供一支香、施一碗饭,都会以菩提心驱动,以普贤行愿力印持,以不住相来安住等等,使所修的福德像虚空一样没有边际,这叫做修福德无尽。或者,我修的智慧也要让它无尽,了达一切世俗和胜义的真实体性,最终成就无有限量的大智慧。

在定方面,愿我得到首楞严三昧、法华三昧、海印三昧、狮子奋迅三昧等等,在一切诸有中修行时,处处住在百千三昧的定境中。在方便上,愿我在一切三有中修行时,出现无量教化众生的方便力。解脱也一样,愿我在一切三有中,都能“犹如莲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成就大乘大悲解脱等等。

像这样,在任何一种功德方面,都使它达到无有穷尽、无有边际的地步。如是就能得到共和不共功德都无尽的大宝藏。这样一来,就真正出现了利他的大愿。

清凉国师解释说:“愿于一切时,恒时作利益众生事业,无空过故,亦名三业不空愿。”最终得到无尽藏时,确实能够恒时利益众生,任何众生跟自己接触都绝不空过。从众生分上说,只要见闻念触,就得到了利益,绝不会空过;从自身上说,无论身口意三业做什么,都决定会利益众生。

这一愿应当结合往生西方净土来完成。正如法王开示里所说:“我们一往生西方以后,就像《普贤行愿品》这一颂讲的,在那时回入轮回的时候,方便、智慧、精进、禅定、神变等等获得自在。”那时再来利益众生就有极大的能力,我们应当如是作愿。

思考题

一、为何要发愿令善知识欢喜?如何发?
二、从供养境、供养具、供养时三分,思维见佛供养愿的涵义。
三、思维摄持正法愿的纲要和具体内涵。
四、得无尽藏愿发愿的理趣如何呢?怎样结合往生净土来发这一愿?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十一)趣入

分八:1、趣入观见一微尘中即十方极微尘数清净器情安住之刹界;2、趣入十方刹海悉皆如是普见;3、趣入佛语;4、趣入转法 lun;5、趣入一念入诸劫;6、趣入普见如来入佛境界;7、趣入佛刹;8、趣入往诣如来前。

1、趣入观见一微尘中即十方极微尘数清净器情安住之刹界

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
一一佛处众会中,我见恒演菩提行。

我们念时都要有发愿的内涵。
发愿时,“我见”要放到最前面,也就是愿我趣入或现见如是不思议境界。首先就一个单位说,在一个极微尘里,有极微尘数的刹土;在每一个刹土里,都有难思难议的无数诸佛;每一尊佛都处在无量眷属海会中,恒时宣演成就菩提的无量妙行,愿我能现见或趣入这个境界。
有人说:这是不可能实现的。没有果还如是发愿,不成了空愿吗?譬如,在一个微尘里连一个佛刹的所有事物都见不到,这里却说到“三重无量”,也就是三世极微尘数那么多的佛刹土,每一个佛刹里都充满了无量佛,每一尊佛都处在菩萨海会当中,这三重无量怎么可能在一个微尘里见到呢?既然见不到,何必要这么发愿?这不过是一种非常超常的想象罢了。

如果只是想象,确实没必要发愿,然而这是法界的真实状况。我们现前所处的境界是虚妄的,所以须要一心发愿,求证到本地风光。这是每个求道者必有的行愿,是大志向,不是以世间虚假的功名利禄为所愿,也不以三界里的任何果报为所愿,也不以小乘暂时的寂灭涅槃为所愿,而是以证入不思议解脱境界,彻底还归法界为志愿。这就是菩提心。

以下首先解决内心的疑惑,心里确信到的确如此,如是发愿就成为证入法界的缘起。而且,以后每一天都这样发愿,这就成了殊胜的行愿之王。

回答:这并不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空想。先从世间譬喻来了解。比如,凡夫虚妄心造的业力就不可思议。现前人间的境界都是由人的业力所变现,这里一重一重,无量无数,在上下左右各方都有无数相,就连身体里的一个细胞都有无数信息内容,只是自己不了解。那么,以凡夫妄执所起的业力,都能变现出无量无数的幻相,何况以不可思议的智慧,怎么不能在一个微尘里显现无数幻化呢?绝对可以。

这里关键要了解万法无自性,在一切皆不是中可以显现一切。它是幻相,所以什么都能现。如果万法有自性,就无法出现一中含容无量的玄门境界。但是以佛力不思议故,万法无自性故,决定能如是显现。

而且,消尽虚妄分别时就是这样现前的。法界本来如此,并非某个人有意去制造或空想出来的。这也就是我们所要回归之处。我们由于妄执,把诸法看成彼此隔阂、有障碍,不能相容。一旦消掉妄执,就发现万法本融通。用譬喻来说,把一个盛满水的碗放在院子里,空中一切星辰等的庄严,顿时就现在这很小的空间里。天上有多少星星,里面就现多少。这不就是小大相容、广狭无碍吗?

总之,诸法犹如幻影,因此可以出现三重不思议。如果对此产生“决定如此”的胜解,相信佛语所指示的现证境界真实不虚,虽然暂时在我们心前成了秘密,但能确信回归后就是这样,以此缘起,就会证入空性。

就现前来说,我们首先要产生胜解,对此坚信不疑,知道这是自己所要还归之处后,就一心往这上祈愿。这里所给的经文就是范本,我们就按照这个文句来发愿。这是在成道以前始终不可舍离的发愿。

2、趣入十方刹海悉皆如是普见

知道“一尘中有尘数刹”等后,再推及到十方刹海里任何一个微尘或毛端,都同样呈现出这样事事无碍的境界,因此发愿进一步普见十方刹海悉皆如是。

普尽十方诸刹海,一一毛端三世海,
佛海及与国土海,我遍修行经劫海。

祈愿:十方一切刹海的每一个毛端里,都有过去、现在、未来无量时间海里的一切佛海和国土海,对此,愿我能周遍地修行或无碍现见。直到穷尽劫海为止,念念都如是趣入而不迷昧。
“经劫海”是结归无尽大愿。“遍”,是指这样时空圆融的境界,周遍地现在心前或者趣入。
从现前的虚妄境界里脱出,彻底证到无障碍的法界,是我们在迷梦中的一个极关键的祈愿。
不但要现见法界无障碍境界,而且要发出一切身语意的妙用。语方面要趣入佛语功德,并且如佛般常转不思议fa 轮,这就是下面两节的发愿内容。

3、趣入佛语

一切如来语清净,一言具众音声海,
随诸众生意乐音,一一流佛辩才海。

这一颂看起来像在赞叹如来,其实不是,要加一个“愿”字,也就是:愿我获得与一切如来同等的不可思议语功德。

消尽一切粗细障碍的诸佛,达到了最极清净的语言境界:在一个音声上,具足无量无边的种种音声海;这些都是随应众生意乐,最恰如其分的音声;每一个音声里,都宣流出如来无量的辩才海。这就是所希愿之处。

我们首先要了解佛语功德的境界相,之后明确地一心祈愿趣入这个境界。为了得到胜解,就要明白缘起的道理以及譬喻所指示处。

如来唯一是圆遍的音声,它在空性中没有什么特定的相,然而在一切皆不是中,顺应一切众生的机感,会自然现出一切音声的影相。就像天上只有一个月轮,然而“千江有水千江月”,应着江河的因缘,会现出与之相应的月影。同样,一个音声应着无数众生的机感,会表现出别别不同的语言词句。

而且,每一个言词都是顺着众生的意乐而现,不是别有自性。这又要透过水月的譬喻来了解。就像天月本身没有月影,然而一千条江里,会出现一千个不同的月影。像这样,对于不同相续,它就成了别别不同的音声。而且每一个音声都是针对这个人的机感而现,与他相应相合。
譬如,阿弥陀佛现前了最清净的境界,没有任何障碍,能遍入一切众生心。无数众生作观,都会现出一尊佛身影相,每个人现的是自己当前的那一个,这些佛身就成了别别不同。不仅如此,修得更好时,现的佛身还会动,会显现各种威仪形相、姿态表情等,还会给修观者演说相应的妙法。对汉人就说汉语,对藏人就说藏语,对英国人就说英语等等。

这就知道,佛语是这样“一言具众音声海,随诸众生意乐音”的妙境界。而且每一音声都流出无量辩才海。

为了利益众生的缘故,愿我趣入这样的佛语,之后无碍地为一切众生转法 lun。这一切都是无心遍应众感,丝毫不费劲。这样才能成满普利一切众生的菩提大愿,因此誓愿趣入此境界。
接着发起以如是的如来圆音转妙fa 轮的大愿。

4、趣入转法 lun

三世一切诸如来,于彼无尽语言海,
恒转理趣妙fa 轮,我深智力普能入。

首先在心前现出它的义理:过去、现在、未来诸佛的无尽语言海,都恒时转动使众生悟入真理的微妙fa 轮。对于这一切语言海,愿我在一时间以大智慧力能够普遍地趣入。
这是发愿证入华严圆顿的境界。没有时间的间隔,因此说“一时”;不是不圆满,因此说“三世一切佛的一切音声海,所转的一切fa 轮”。也就是一时间,一切句和义全部现在心前。这就是我们的希愿之处。

还要了解“理趣”二字的涵义。诸佛以种种方便,一时间应有情的种种意乐,宣说种种法门,这些音声能摄受他的心趣入真理,成为趣入菩提的所化。这就是佛语的特点。佛的一切种智应着众生的机,所宣说的无不是成办暂时和究竟利乐的方便,都能直接或间接把众生的心引向无上菩提。这叫做“理趣妙fa 轮”。换言之,佛说法不会失效,法一说出来,就会把众生引到真理当中。佛的语言决定发生启发、引导,使众生悟入真理的作用。因此,每一句圣教都是入理的方便,这叫做“理趣”。

这样懂了后,发愿成就一时普入一切圣教句义,而转无边fa 轮的境界。

5、趣入一念入诸劫

我能深入于未来,尽一切劫为一念,
三世所有一切劫,为一念际我皆入。

“我能”是表达自己的希愿,愿我能深入于未来,尽未来一切劫数,在一念中无余地趣入。不仅是未来,连带过去、现在三世所有一切劫,无余地在一念中全部趣入。这是立志证入“一念入诸劫”的不可思议境界。

时间本无自性,如果有自性,过去不到现在,现在不到未来,更不可能一念普入一切劫。然而时间无自性,以法界为体,所以一念间能证入三世一切劫。诸佛称为“三世智”,就是最终彻证时,能一念中普现三世一切劫。我们也要发愿如是证入。

6、趣入普见如来入佛境界

我于一念见三世,所有一切人师子,
亦常入佛境界中,如幻解脱及威力。

这是紧承前面的发愿而来。愿我在一念间,普见三世一切人中狮子的诸佛,而且恒常入于佛的境界,如是住在如幻的解脱和不可思议的力用中。

所愿境是在一念中见三世一切佛,而且恒时入在与佛同等的不思议解脱境界里,它的状况就是如幻的解脱与威力。诸佛身语意的变现,如同幻师作诸幻相,虽无一物可得,然而应众生的机,身语意能出现无量不可思议的幻变。

“幻”是最好的譬喻,这里是表达清净幻。幻师可以变出各种幻相,对此寻找时了不可得。与此类似,诸佛说法度生,建立刹土等的无边显现全部是幻,是以智慧力,应众生心而任运显现,时空、事物、数量等都无有自性,所以,刹海可以入在一尘中,劫海可以入在一念中,一切事业或解脱都是智慧的自性,全是以法身智慧应缘而现。

7、趣入佛刹

于一毛端极微中,出现三世庄严刹,
十方尘刹诸毛端,我皆深入而严净。

念前两句时要住在希愿的意境里,念后两句时再把这个愿境扩大。在一个毛端中,出现过去、现在、未来一切具足庄严的诸佛刹海;不仅一毛端如此,十方微尘数刹土里的任何一个毛端,都在其中如是深入,而出现三世一切庄严清净的刹土,愿我能如是趣入净土境界。
这里把极微譬喻为毛端,“一毛端”,指极微小的量,“三世庄严刹”,是极广博严净的境界。然而以一多相容、广狭无碍、时空圆融等的缘故,一尘中就能变现三世一切刹。“庄严”是具德的意思,指一切佛刹都是智慧自现,光明、音声等都圆明具德。“清净”指无垢无染,并非有漏境界。“深入”,是指要实证到华藏庄严。

8、趣入往诣如来前

所有未来照世灯,成道转法悟群有,
究竟佛事示涅槃,我皆往诣而亲近。

这是趣入到无碍入一切刹土的一切佛前,在诸佛作事业时,自己分身在佛前作亲近,实现普贤大愿。

这里略举三相作为佛事业海的代表,应这样作愿:依着因缘,未来将有无数行者成道,成为照明世间或有情内心的明灯。他们为着救护有情,在众生界里示现成道、转法 lun觉悟群生以及事业完毕示现涅槃等时,愿我都往诣在佛前亲近、承事。

要细致地观想:从此刻起,未来每一个刹那,在十方刹海里,都有无量有情成佛,我都顿时分无数身,现在每一尊成道的佛座下,以意乐和加行来作亲近,并且殷重承事。这都是贤善之心,不是说我已经证果,成了普贤菩萨,就不必做这些,而是完全发自天性,在任何有情成道时,都示现各种身份,亲自去那里亲近承事。

就像这样,在一时间中,十方世界里会有无数佛,为着众生转正fa 轮,我也顿时分无数身,在每尊佛坐下,恭恭敬敬地听闻正法。又在同一时,有无数诸佛在事业完毕时,示现入涅槃,我也顿时分无数身,现在每一尊佛前来作承事。

去的时候如何呢?那就是,以智慧力顿时分身无数,遍现在十方无数世界里,对于每一尊佛,都以充满虚空的无量供养云,殷重地供养、赞叹,而且绕佛一百次、一千次等等。直到轮回空尽为止,我的大愿永无穷尽。

以此为例,凡是诸佛示现降天、住胎、学艺、苦行、诣道场、降魔等任何事业相时,我都分身在诸佛前,亲自作护持、承事,这就是“往诣佛前”的普贤行愿。
这一愿也要发到尽未来际,而且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以这样的愿力,就会趣入以上所有不可思议解脱境界,贤妙大行。如是作愿,就是希求实现普贤不可思议的贤善之力的境界。

思考题

逐条思维“趣入”这组愿的涵义。熟透愿义后,数数在心里如是作愿。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十二)力

速疾周遍神通力,普门遍入大乘力,
智行普修功德力,威神普覆大慈力,
遍净庄严胜福力,无著无依智慧力,
定慧方便威神力,普能积集菩提力。

对这八种力要一一随文作意,如是发愿。
“速疾周遍神通力”,祈愿成就一念间速疾周遍十方无数刹土的神通之力。
念这一句时,心里再再地祈愿:愿我成就能迅速到达十方刹土的力量。如同大日轮,在一时之间,周遍映现在千江万河里,愿我成就如是的神通力,在一念间顿时现在十方无数世界海里,周遍地利益众生。像观世音菩萨所成就的无作妙力——“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那样,毫不延误地对众生作利益。

“普门遍入大乘力”,再再地祈愿:愿我成就从一切门遍入大乘之行的力量。
这又有因和果两方面。因上是发愿:愿我在因地时,成就一切行为都能入于大乘的力量。无论遇到什么、做什么,没有不生菩提心,不对众生作利益的。如《净行品》中所说,遇到任何境缘,都能善巧地将心引入大乘。这是一切时处都安住大乘的誓愿力。果位方面,祈愿成就普门遍入的利他力量。对于无数世界中无数种类的有情,随顺他们的界、根、意乐,以无数种乘,从一切门中普遍摄受,将众生引入大乘。

总之,因上是自心从一切门入于大乘,果上是从一切门摄引众生,发愿成就如是的力量。
“智行普修功德力”,数数地祈愿:愿我成就以智慧和实行普遍修集一切功德的力量。

智如眼,行如足。有智慧,能无误地简择缘起和空性;有实行,能很娴熟地运转法行。这样目足并运,智行合一,就具有普遍修一切功德的力量。或者说,在任何时处都能成办真实利益,修任何的功德都有力量做到初中后善。也就是有智慧和实践的能力。有智慧就不会出错,不会落入非道;有实行就能做到量,符合标准。

以要诀来说,是祈愿具有以三殊胜修集功德,使善法修圆满的力量。一开始能以无伪的菩提心摄持;中间心能无住离缘,行所无事,做一切事都像没做一样,不往心里去;最后能以普贤愿王印持回向,使一切功德都得以圆满。这就是我们的所愿之处。

“威神普覆大慈力”,这是在与乐上发愿,就像大云普覆,普遍滋润一切禾苗庄稼那样,愿我成就极大威神,能普覆一切世间界,施予有情利乐,得到大慈心的力量。“威神”,指极为有效而且迅捷,能刹那间入到众生心中作利益。

为了利益众生,愿我成就无碍入众生心,立时发挥效力,加持他获得安乐的力量。就像弥陀佛光,照到三恶趣幽冥之处时,众生马上得到快乐,转恶成善,慈心安乐,得以休息。“消除三垢冥,明济众厄难。”等等。或者以慈三摩地的妙云降下雨流,让热地狱的众生当即住在安乐当中。这样以慈心三昧,极迅捷地对于十方世界的无数众生普遍施予安乐的大威神力,叫做“威神普覆大慈力”。

我们要按这一句经文作意:愿我成就威神普覆的大慈力。心里有了这个意愿后,就再再地依照愿文串习,让它坚固地刻在心上。

“遍净庄严胜福力”, 这一愿落在成就福德力上。祈愿成就使内身外器清净庄严的殊胜福德力。
“遍净庄严”是福德力的作用。以无欺的缘起律,具有殊胜的福德力,自然使自己内的色身正报和外的器界依报呈现出清净庄严。诸佛的微妙色身都是行持无量福德所感得的。以殊胜的福德,绝不会变现出丑陋、污秽的身心相。我们在因果律上要得到体认,色身的一切相好,都决定由福德而来。外境的悦意美好,也决定由福德而来。

我们立志要成就色身庄严和国土庄严,比如像阿弥陀佛那样,就要修集无量殊胜的福德。阅过

《无量寿经》就知道,法藏菩萨在因地时不断地修集殊胜福德,处处供养三宝、尊敬师长、利益众生等等,身口意都住在贤妙清净的修行中,所以我们要再再地发愿:我一定要成就能使根身器界周遍清净庄严的殊胜福德力。以这个愿力驱使,会主动趣入修殊胜福德的行为中。

以窍诀来说,“胜福力”指发菩提心所摄持的善行。菩提心是万善中王,在世俗的心上发到了极大的量。上求无上佛果,具足无量功德海;下化一切众生,对任何一个众生,都给予他暂时和究竟的无量利乐。以这些无量,菩提心所摄持的任何善行,下至施一抟之食,都决定出生超过满虚空界量的福德,因此称为殊胜福。

“无著无依智慧力”,这一力的重点是,祈愿成就无著无依的智慧威力。

“无著无依”是智慧的相。了达一切法空,做任何事都“于事无心,于心无事”,不著在任何事上,没有任何依倚之处,心放旷如同虚空。就好比空中鸟迹,始终在空中行,不落一点痕迹。
修这一句时要再再地祈愿:愿我早日成就无著无依的大智慧力量。一切时处都是智慧起用,不住在尘缘假相上。

“定慧方便威神力”,祈愿成就禅定、智慧和方便的不可思议力用。在任何处都住在三昧中不倾动;以智慧能明观胜义和世俗,毫无错谬;以方便做任何事都极巧妙而有效力。祈愿拥有定慧平等,处处都以方便利益众生的力量。

“普能积集菩提力”,念这一句要注重祈愿:愿我具有能普遍积集菩提之因的力量。它重点落在因上,因为具有菩提的因或者资粮,就必定成就菩提。

这是总结性的祈愿。依靠以上的各种力,愿我具有能普遍积聚成就菩提之因的力量。福德、智慧、慈心、方便、禅定、神通等都无余圆满。不舍任何功德,一切菩提之因都普遍修集。愿我成就如是的力量。

总的来说,至心祈愿得到这八种力,具足让这些功德方面不被违品所夺,而坚固住持的力量。

思考题

透过思维明确八种力的内涵,之后数数发愿具足这八种力。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