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普贤行愿品讲记 益西彭措堪布

若生人天,所在之处常居胜族。



这是讲异熟果。以诵《普贤行愿品》的善业力,如果生在人天,常常居于尊贵的种族,而不生在卑贱的家族。

常常至心祈愿随学诸佛,会生在不信三宝的家庭吗?绝不可能。他有内在尊贵的善种性,必然常生在尊贵之家,除非有特别的愿力,特意生到卑微的家庭去利益有缘。

现在很多人维护自尊的心理,其实是我慢的表现。他会说 “你们要尊重我,我有自己的尊严,你们不许看不起我、忽视我”等等,实际是对自我的维护,自我地位没得到满足的一种呐喊和要求。因此,稍微对他有所否定或贬逆,心态马上恼乱不安。这是我爱执深重的表现,是必须消灭的对象。

真正的自尊,是尊重己灵或自心本有的体普贤、用普贤,而起尊重自性佛的善行。自己对这个虚假的身心幻影执为是“自我”,时时要维护它的尊严,这是错乱的举动。不要去维护它,应该彻底地放下。

真正的自己是体普贤,不要害怕放掉了假我,自己会消失。其实真正的自己是体普贤、用普贤,跟毗卢遮那佛和普贤菩萨无二无别。认清了这一点后,就不甘埋没在二我执的错乱境界里,而会立志尽未来际念念发挥普贤行愿力。像这样常常祈愿实现普贤殊胜行,也就是立志要达到跟普贤菩萨一样。他修礼敬愿王,我也要修到礼敬愿王;他能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我为什么不能?我誓愿达到跟他一样。对此修任何善根都这样回向,这才是“丈夫自有冲天志”,才是真正的自尊,才是大尊重心,因为受普贤行愿的启发,心量顿时开展为无限深,顿时是万行圆备的因,愿心是如此的贤妙,这是发起尽一切时处、一切种类、最极圆满的祈愿,以如此尊贵的心,当然常居尊胜之家。

或者这样类推来了解:中有教法中说到,生前造恶的人会显现像阴暗夜色一样的中阴,行善的人会显现晴明夜色般的中阴。受生的时候,善人见自己升到很高的楼阁宫殿,听到寂静美妙的音声等;恶人以心识邪恶的缘故,在入胎时听到纷乱的声音,感到自己进了稠密的丛林等。这都是由自心所感,随着心识的状况,自然变现相应的境相。以诵《普贤行愿》的大尊贵心,不可能现出下劣的恶相。

或者按照因果律衡量,种姓高贵的因是摧伏慢心,对于尊长等精勤地修礼拜等,以及修恭敬他人的善行。而在修普贤行愿时,念礼敬愿王是作意礼敬一切三世佛,念恒顺愿王是作意恭敬承事一切众生,如同恭敬承事如来一样,这是出现无数尊贵果报的因。在将来不同的时间处所里,一定会常常生在尊贵的家族中。



悉能破坏一切恶趣,悉能远离一切恶友,悉能制伏一切外道。



接着说到士用果。“士用果”,指士夫用某种工具所成办的事业,或依某种力量所出生的果。在对普贤行愿作了十法行后,就开始成了因位或预备役的普贤,或者更高资粮位以上的普贤,这样会发生很大的作用力。就像战士,他拿的武器是非常强大的,所以能无坚不摧,所向披靡。我们这个自性佛,持着普贤行愿的利器,它有核弹那样的摧伏力量。核弹有外在的暴破力、巨大的杀伤力,而普贤行愿是遍及虚空法界,从内心深处发起全分善根,具有最大破恶制邪力量的大愿王,因此对它至心地作十法行,就能无余地破坏一切恶趣,远离一切恶友,制伏一切外道。它的士用果有这种周遍、广大、无尽的量。

以下解释三句经文的涵义。

一、“悉能破坏一切恶趣”。要这样从正反面观察认定:一切恶趣都是由业果愚的蒙昧性,驱使心造作各种非福业而感得的。破掉了业果愚,深信了贤善之行的利益,之后借助普贤行愿经文的启发力,使对贤善之行的希愿一举推进到周遍虚空法界,穷尽自性普贤所具的一切妙德,称合法界真心的量,使愿力达到最极圆满、周遍、广大无尽的程度。这个大心力像刮起了劫末的毗蓝风,能无余扫尽一切恶趣业因,破尽一切恶趣业果。

二、“悉能远离一切恶友”。古语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善心和恶心现出来的是两种气,不会吸在一起。恶友只会亲附恶性的人,对于正气强的人邪鬼都不能近身。如果某地闹鬼,正人君子住进去,鬼就不能作乱,这就是正气的力量。“正”来源于善,普贤行愿是善的极致,这使得对普贤行愿做十法行的人能远离一切恶友。

或者就自方来说,熏习普贤行愿,会使得善根力很强,根本不去沾染恶的境界。在遇到邪恶的气氛时非常敏感,马上就会辨别,不会同流合污。他是有灵知的,不必要做什么逻辑分析,自心就是最好的探测器,一碰到那种气氛,马上感觉到不好,而不会入进去。

对比来看,现在很多人把颠倒的法看得很神圣,像是唯我独尊、崇尚享受、一味索取等,一遇恶的境界,就像苍蝇逐臭似的马上钻了进去,这显然跟修普贤行愿的气氛不相应。

如果很注重在心上串习普贤行愿,对一切众生都观为佛而作礼敬,那必然会恭敬、善待身边的每个人,而不会崇尚唯我独尊,自然会远离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

又如常常发广修供养的大愿王,每次都是发心用最好的东西供养。只供养一点不能尽心量,因此是把尽虚空界中的一切胜妙供养具,供养到十方三世一切刹尘中的诸佛那里,而且让供养的愿力永无止息,念念相续。开出了普贤供养愿王的大心量,还会只想着索取,不愿意奉献吗?当然不会。因为已经受了熏陶,成为因位普贤的善妙习性,自然会远离自私、索取、斤斤计较等的狭小心态,也不可能亲附自私主义者。

又比如好好地修恒顺大愿王,每一次都祈愿对虚空法界刹海中的任何种类众生,都像孝敬父母、奉事师长和供养诸佛那样,给一切病苦作良医,对失道者指示正路,在暗夜中作光明,让贫穷者得伏藏,永远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自己一心希愿的是能做一切众生最亲的人,能毫无条件地尽量随众生的心帮助他们,直到把他们安置在佛果为止。以这样的行愿力,必然充满慈悲关怀,这样哪里会像现代心灵扭曲者那样,喜欢冷酷、自私、尊崇自我、狡诈猎取呢?或者常常发心随学诸佛,会整天沉溺在愚痴、散乱、毫无意义的影视娱乐等中吗?会喜欢各种颠倒的世间学说和行为吗?一定会远离这些方面的恶友。

像这样,念念精修普贤行愿,就会很快出现它的士用果,也就是不喜欢种种自私、冷酷、索取、征服、狡诈等念念执著自我的行为。

由此就知道,修普贤行愿能远离一切恶友。这意思是说,它会使我们的心远离这一切恶的作意、恶的见解,身口意远离一切恶的行为,境缘上远离一切邪师、邪论。由于先前熏好了普贤行愿,致使心非常灵敏,一遇邪师恶友,就像看黑白那样非常清楚,马上就会认定,而不会同流合污。这也是由缘起力所致。修普贤行愿开出了大心力,就根本不会陷入颠倒邪恶、荒诞不经等中。这有极大的灵性,由执著自我起的各种小小的心态和行为,各种自我表现、自我张扬,追求一点世间声色享受、名誉地位,乃至只求个人解脱、舍弃众生等的言论和行为,绝对是一眼就能认识,心里一点不会沾边,这就是修普贤行愿大的作用力,叫做士用果。

三、“悉能制伏一切外道”。先要明确外道的相,再确认修普贤行愿的作用。不入三宝门,在邪僻的行境里发展不休的人叫做外道。修普贤行愿是反过来走,而且走得最开阔、纯正,让正面的心发到极点,以正的力量决定能制伏邪恶,就像太阳出现时黑暗无法并存那样。内在不受人我执和法我执的牵制,顿发称性、周遍的大善心,就制伏了内在一切愚痴迷惑中设立的行为。这样以内心调伏的缘故,在外就能无余制伏一切外道。



悉能解脱一切烦恼。如师子王,摧伏群兽。堪受一切众生供养。



这是离系果。离系果指脱离系缚,也就是经中说的“悉能解脱一切烦恼”。

我们要这样来体会:烦恼总是在缠缚着我们的心,观察其根源,烦恼来源于人我执。由于把五蕴的总聚看成了我,执著我后就分判自方他方,由这种分判会发出爱憎等的各种妄动。那么怎么来解脱烦恼等的系缚呢?如果没有发普贤行愿,使心顿时启开到合于法界量的同分状态,那就总是陷在自我狭小的困境里脱不出来。这样有自我的执著,就被缚在烦恼网中了。而一修普贤行愿,内心的普贤被唤醒,就像心中出现了狮子王。狮子的心力最大,非常雄猛高胜,这是指内心起了极大的善心力量,出现了极广阔的、圆发万善的心境,丝毫也不落在邪行阴暗里。狮子王一哮吼,那是有极大的威力,百兽闻之皆脑裂。普贤行愿的大心力一发开,法界心量一打开,各种狭小的偏执、爱憎、自私、自卑、我慢、嫉妒等,会被顿时扫空。这些就好比内心的虎豹豺狼、鸡猫蛇狗,是一个个小的邪僻心态。总是被它缠住而难以脱离,就因为没有普贤愿力,善的正气没发出来。

就好比要治一个病,正气调动出来,邪气就侵入不了,由此能摆脱疾病的缠缚。同样,如果注重修普贤行愿,使善心正气的力量不断加深,这样修是非常强大、圆满的开发。一次次累积上去,最终串习成了秉性,身心就完全被普贤行愿摄持了,它在内心里驾驭一切。以它运行的力量,开阔雄朗,就摧伏了烦恼群兽,可以一扫过去各种狭小阴暗,从中脱出,所以叫做离系果。远离烦恼系缚,就成为福田,堪受一切众生供养。



最特别的利益——往生极乐净土,成满愿王,速成佛道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下面讲到以串习普贤行愿极强大的功能,在临终的时候它会引导我们往生极乐世界。之后能迅速见佛、得到授记,以佛力加被的缘故,开启内心无限的力量,普于十方世界中救拔无量有情,速疾完成佛道。从这里能看到一条极其迅捷圆成佛道的光明大道,我们都要认识这个生命的大方向,这极其重要。

正是由以下一段经文,能十分明确地看到普贤行愿最终由导归极乐来完成。其中的秘密是,弥陀愿海极强增上缘的力量使得行者的心迅速开发。以速疾登地的缘故,显发本性无量功德力用的缘故,现前成满普贤行愿。我们要由此决定好成佛之路,方向极其明确:此生修任何功德,都依普贤行愿印持回向,而且一心归入极乐净土来成满愿海;临终自己的愿力和佛的愿力相合,顿时得到上品往生,蒙佛授记,从此能利益无量众生,现前行持普贤行海。务必要在这上引发胜解,再修普贤行愿才能完全合在自身上。里面的任何愿文都成了殷重执持的心要誓句,全数都安立在自己内心中,那决定从这一生起一直到往生登地成佛,在这整个历程中产生无限广大的功德胜利。所以大家一定要在自心上学这部大愿王,而不是有口无心地念两句,这上面有一比无量的差距。



又复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经文说到“又复是人”,“是人”指真心修学《普贤行愿品》,导归净土的人。当他到了临终的最后刹那时,此生因缘生的诸根、亲属、威势等全部会失坏。毕竟无法抗拒无常的铁律,生者必归于灭,聚者必归于散,有得必有失,因此这些世间法都靠不住。那么什么法才最靠得住呢?就是我们心里立好了普贤行愿,愿力达到坚固的程度,从此它会一切时引导我们趣向最好的境地,这才是真正靠得住的法。所以我们的心要靠在愿王上。

这里的要义极其关要,我们要进一步观察清楚,直到发起定解为止。这里要看到内缘起上极妙的涵义。祈愿是内心的法,而不是外法。身体、财富、眷属等是外在的法,不可能带到后世,所以到临终都会离开我们。业和愿是内心的法,一旦造了就安立在心里,会一直跟着心走。这样会发现,只有修心才不落空。所以古人有一颂说得非常好:“一日无常到,方知梦里人,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那么怎么在心上修才能做到不落空,而且时时都能利益我们,又是得到最圆满的利益?有没有这样的妙法呢?的确有,就是在心上串习普贤行愿,再也找不到比这更大、更圆满的发愿。如果你有慧眼见到这个大义,那一定会极其注重在自心上建立普贤行愿的最大缘起。每修一次,就是在自心上安立好一整套最完美的密码。这是以尽法界量来设定,是虚空界尽之间永无穷尽的大愿,所以在缘起上永远不会消失。又是念念相续无有疲厌的愿力,又是以导归净土作为速成的方便,因此一舍报刹那间就生到了极乐世界。就像箭射一样立生净土,没有第二个方向。

但现在很奇怪,有的人说:“我特别注重修普贤行愿,但我对往生没兴趣。”又有些人念到前面的愿文时,好像还有点真心发愿的意思,等念到“愿我临欲命终时”,并不是立决定的志求生西方,他认为前面可以发,到这里就保留了,“我不想去西方”。但这很相违,因为普贤菩萨是教导我们以导归极乐来完成普贤行愿的。这是整部大愿王极关键的要害处,却被当成无关紧要的啰嗦话,随便溜过,这样做是很离谱的。

到生命最后一刻,色身的势力无法维持,四大就会分离,诸根全都散坏。身体都是如此的话,何况外在的亲属、权利。当我们离开人世的时候,任何亲属都无法跟随。其他的辅相、大臣,拥有的王宫、国土,轿车、豪宅、存款,丝毫也带不走。

这时,什么才能引导我们向前呢?只有心中建立的大愿王,它会在一切时中引导我们的心向前,直接趣向极乐世界。现在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每天都要按这部经祈愿,这是因为愿力真正强到量了,处在任何时候都会按照愿力去走。好比世间男女相爱,爱得深了,发烧说胡话的时候还在叫他爱人的名字。就因为作意太深,深入骨髓,所以会达到任运就起的地步。世间恶法尚且如此,何况是发起了普贤行愿力,每天不断地熏习,一旦坚固成性,那一定是时时都会起引导作用。

人到了关键时候,往往是平时串习得最深的心引着他向前。邪恶的心串习深了,到那个时候任运就起;贤善的心串习深了,也是如此。如果我们对普贤行愿有无比深的信仰,有确然不拔的胜解,已经深植在内心当中,那就根本不怕,一切时都会由愿王引导着心,会走上无比宽广的大道。因此,这是对自己最大的护持,也是最大的升华,它会使未来的前途无限美好。

懂了这些才会决定下来:以后修集每一分善根都要用普贤愿王来印持回向,也就是念《普贤行愿品》猛利地祈愿,使善根唯一往普贤行上去实现,而绝不再走到别的道上去。这样的话,因上已经正了,就不愁不得果。而且特别注重往生极乐世界的发愿,那一定会迅速地圆成。到临终时,以愿力不虚的缘故,决定会牵引着自心往生极乐世界。因此,经中以决定的语气说到:在一切都不相随之时,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就往生到极乐世界,而不会流入生死恶趣。

有人会问:念佛就能往生,为什么要修《普贤行愿品》呢?要知道,修《普贤行愿品》有极大的增上力量,真正跟大愿王相应的人都是上品往生。这是快速圆成的极重要正因,它也是信愿行中愿这部分最完善的内涵,所以念佛人应当把它视为往生的圆满正因,奉为日日必行的功课。



往生后的殊胜果报



下面关键要看到普贤行愿是怎么快速推进我们成佛的进程,或者怎么让我们得到极迅速的开发。在看到法门的圆顿后,我们会注重因地的建设。

总的来说,这是由两步飞跃而迅速圆成道果:第一步,即生生入净土,一到净土就见佛、得到成佛的授记;第二步,得授记后,迅速开发自心的功能力用,速疾成佛。

第一步:



到已即见阿弥陀佛、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自在菩萨、弥勒菩萨等。此诸菩萨色相端严,功德具足,所共围绕。其人自见生莲华中,蒙佛授记。



在生时以至诚心修习普贤行愿的人,一往生就见到阿弥陀佛和文殊、普贤、观音、弥勒等诸大菩萨。当时看到这些大菩萨色相端严,具足功德,都围绕在阿弥陀佛身边。见到自己坐在莲花里,得蒙阿弥陀佛给自己授予成佛的记莂。

如是小乘的根性,往生时会感得阿弥陀佛和比丘众前来接引。但修普贤行愿圆满大乘因的行者,所感的当然是直接见到阿弥陀佛和诸大菩萨,而且立即得到成佛的授记。

第二步:



得授记已,经于无数百千万亿那由他劫,普于十方不可说不可说世界,以智慧力随众生心而为利益。



像这样在得到授记后,就会在无数百千万亿那由他劫的时间里,普遍入在十方没办法说出数量那么多的世界里,以无碍的智慧力随众生心而作利益。这是文殊智和普贤行圆满的发挥,也是回向简轨中“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的圆满实现。

总的来说,普贤行愿摄在两种愿力中:一是智慧穷证法界的愿力,二是大悲遍入众生界作利益的愿力。两分合起来,称为菩提心、大道心或无上道意。广演开来,普贤行愿有无数支分的内容,是圆满周遍的行愿之海。由于因地已经在自心深处设立了愿海的全套内容,因此能和弥陀愿海加被众生彻证法界的愿力充分相合,就像函盖相称那样。因此一往生就见佛,就得佛授记,就有弥陀神力无碍地进入自心。如同四十八愿所说,迅速开发极其广大的功德,包括极大的六种神通、智慧、辩才、陀罗尼、三摩地等。如此在迅速登地后,继续由普贤行愿力摄持,时间上入于无数劫海;空间上入于无数世界;智慧上成为大如意宝性,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任运地普作饶益。这就是从体普贤发挥出用普贤,而极为圆满、高效地作利他事业。



不久当坐菩提道场,降伏魔军,成等正觉,转妙fa 轮。能令佛刹极微尘数世界众生发菩提心,随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尽于未来劫海,广能利益一切众生。



在得授记不久就坐菩提道场,降伏魔军,成就无上正觉,转妙fa 轮。也就是速疾圆成佛果,之后化在无数世界里,示现降魔、成道、转法 lun等稀有事业。能使佛刹极微尘数世界里的众生发起菩提心,随众生的根性教化成熟。一直到穷尽未来劫海之间,能极广大地利益一切众生。



劝导受持大愿王



善男子!彼诸众生若闻若信此大愿王,受持读诵,广为人说。所有功德,除佛世尊,余无知者。是故汝等闻此愿王,莫生疑念,应当谛受。受已能读,读已能诵,诵已能持,乃至书写,广为人说。



这里普贤菩萨摩诃萨劝导一切有缘者以至诚心受持这部大愿王,因为缘它作十法行会得到只有诸佛才能了知的极大功德聚。

普贤菩萨这样说:那些众生如果闻信了这部大愿王,能持在心中,或者常常读诵,用来发愿或印持回向,或者为他人详细解说这部愿王的理趣,那么他们所得到的所有功德的量,除佛以外没有能知道的。

这里要这样来认识:对于无上的普贤愿王行持十法行后,究竟会出现多大功德的量,以愿王的周遍性、圆满性、无穷尽性、念念相续性,这将导致从现在直到成佛之间源源不断出现多大的量,除佛以外,绝对没有人能测到它的边际。这里面一念一行的功德都超出了数量,无边无量,何况念念相续。就在这无量上,还会出现无量的无量。当它逐渐深入时,有超几何级数倍的增长率,谁能测到它的量呢?除了彻证法界的佛。

我们还可以这样透过对比来认识:比如《贤愚经》里讲,一个人缘三宝作了一些供养,之后以发愿作印持,这使他在九十一劫中连续得到善报。但他只是发愿来世要得到受用自在,或者能遇到佛闻法、证得圣果等,这跟随顺着以全法界心尽法界量发普贤行愿印持相比,实在有无数倍的差距。比如我们现在通了这部经的教理,再念十大愿王,一起心作意的时候就已经含遍了全法界的量,摄尽了无量普贤行海。我们的这种发愿确实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圆具万善。这个缘起的势力是不可思议的,它会怎么圆满、周遍、无尽地发展,这的确是超级事件。对于这件事的因果量,一定要依缘起律确认到在世俗缘起上决定没有比这更大的量了。这也是称为“愿王”的原因所在。善行种类上,具足一切种类的最圆满量;境上,是尽法界虚空界,含摄十方三世一切刹海的最圆满的量,穷证法界时现前什么样的量,现在就按这么来模拟;时间上,直到虚空界尽之间无穷无尽,而且又是念念相续不断,达到最圆满的量;行为境界上,是事事无碍、重重无尽地现相起用,达到至极圆满的境界。这样多重的圆满、多重的周遍、无限连起来,就发现在发愿因地上极其广大,而果唯一是按因的缘起来呈现。这样就会恍然明白:的确没办法测到它的量,除非是彻证法界的佛。因为在佛的一切种智里现的是全法界的量,所以能见到它的所有果报相。其他人没有穷证法界,最多只是在自己的证境中见到局部的量,证境外的事他也看不到。

普贤行愿是以全法界量的方式在进行,这才认识到:原来这么不可思议!这部愿王,下至能闻到一个句子,能在心里受持一下、读诵一下,或者给别人详细开演。这有多么大的利益,请无数位十地菩萨来,让他们衡量一下,也只能摆摆手说:我们测不到这个量的边际。所以,不能认为只是这么念一遍,不会有太大的量吧!要知道这是极其圆满的量,是超出量的量。所以,一定要记住这句:“所有功德,除佛世尊,余无知者。”

千万不要怀疑,认为真有这么大的量吗?就这么念一下、听一下,就有这么大的功德吗?等等。诸如此类,一怀疑就打了折扣,就不能用全分的心力来受持。因此不能至心信受,就不会有全分的果量,会使得极殊胜的法变得没有很大效果。好比我们持咒时关键要有信心,要坚信咒的力量,以信心来念就有功效,心里怀疑就不灵了。临终念佛能否往生,还是要看信心,如果怀疑:我这样念就能往生吗?一有怀疑,心一动就丧失了大利。

这里有三方面的信心:一要信自性就是体普贤,一发挥出用普贤,决定能得到无量不可思议的功德。二要信佛语,日可冷,月可热,虚空可粉碎,大地可平沉,佛语也绝对无欺诳。决定如佛语所说般,修学《普贤行愿品》的功德,只有诸佛才了知它的量。三要信这部《行愿品》的经文有极大的作用力,随着它作意入观,对于我们成佛道、圆成普贤行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

有这样的胜解信,它会最大地支持我们行持这部大法,而且会发起极大的修持欲乐。这以后就根本不一样,我们会非常敬重地受持它,视它为如意宝。受持以后会去披读,披读以后能不看书讽诵出来,讽诵以后能持在心里,不断地熏习,乃至扩展到书写、供养、开演、思维、修习等各个方面。对于无上的愿王,只要我们用心尽量地作十法行,最终一定会熏成普贤行愿的内涵,而源源不断地发生利益,一刹那都会出现无限无量如虚空般的功德,因此下面讲到:



是诸人等,于一念中,所有行愿皆得成就,所获福聚无量无边。能于烦恼大苦海中拔济众生,令其出离,皆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像这样,对无上愿王行十法行的人,在一念中,所有行愿都能成就,得到的福德聚无量无边。这体现了圆顿法的特点。或许有人信不过:怎么一念中所有的行愿都能成就呢?怎么一下子就得到无量无边的福德呢?他不知道这是称性发愿的缘故,本性里是如何圆满、周遍、无尽,完全符合它的量来发心,以这个缘起,在一念中所有行愿都能成就,所得的福德无量无边。“无量”,指以万、亿、兆等有限数量无法定量;“无边”,指发生的量没有边际、局限。以自身成就了行愿,获得无边福德聚的缘故,因此有极大力量,能在烦恼大苦海中拔济无量众生,让他们都出离生死,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最后引清凉国师的赞语,作为十大愿王讲解的吉祥结束:

“殷勤颂德,意在劝持。然此经一卷,文少义丰,实修行之玄枢,乃华严之幽键,功高德远,何不修持?西域王臣未有不习。”

意思是说,在这段经文里,普贤菩萨殷勤歌颂修持《普贤行愿品》的功德,这是深有用意的,意在劝导有缘者都能尽未来际奉持这部大法。这卷经文字如此简要,义理如此丰足,实在是修行玄妙的关要,是深入华严玄海的幽深关键。功行极其高深广大,作用力极其深远。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这一点,为什么还被动地坐着,不发起修持呢?古时印度,无论国王、大臣,没有不修习此经的。

得到这么圆顿的法,我们应该倍感庆幸,日日夜夜奉持这部愿王,这样一定得到不可思议的利益。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今天开始讲偈颂部分。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欲重宣此义,普观十方而说偈言。



尔时,普贤菩萨想再次宣说普贤行愿的意义,他在普观十方世界以后,宣说了以下的偈颂。



偈颂分六:一、七支行海;二、愿海差别;三、愿海边际;四、愿海利益;五、劝导受持;六、总结回向。



一、七支行海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

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



首先是身口意三门总的礼敬。

观想所有十方世界里,过去、现在、未来出现的一切佛,我都以清净的身语意周遍无余地作礼敬。就像一个大圆镜中现出了无量的事物那样,在自己的心量里,出现了尽十方三世的一切佛海,每尊佛都被菩萨海会所围绕。由于这是本性中所具足的,因此我以至诚心在每一尊佛前以身口意来作敬礼。

“礼”以敬为内涵,即身口意住在恭敬中来行礼敬。这是由我们的行愿驱使,而遍礼法界一切佛。这个观想里蕴含了圆教的理趣,并不像我们生灭心的境界那样,而是当生灭灭已、寂灭现前时,在法界真心里,如同大海中呈现星月的影像那样,在自己的心量里,一切佛全部显现,所以我一念全都能礼到。应当有这样的胜解信。之后是身、语、意三门分别的敬礼,也还是不离前面的所观境。

总之,七支行法都必须在圆满的心量中行持,自己要想到这是法界真心现前时的情况。我们具有了胜解信和行愿力,这样作意就能得到无量的功德。整个七支行法并不是人天善法,也不是一般的修礼敬乃至回向,而是全部要以全法界心尽法界量为所观境,再加上对这个极其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普贤行海,具有高度的希欲之心,两者和合起来作意,这样就能在极短的时间里积聚无边资粮。



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

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



这是身敬礼。本来七支行法都是以普贤行愿力和胜解信二者作为因,来发起观行。这里是简略表述。

我们要深信,当真心现前时,十方三世一切佛必然都在心海中显现,如同诸佛一刹那即能遍知十方三世那样。得到了一切种智的成就,就能没有任何障碍地出现果位普贤行海,而我们所希欲之处就在这里。由于它是无上果位至极圆满的境地,就成为我们念念希求之处。

以普贤行愿的威神力,我的身普现在一切心中所现的如来面前;而且这里的每一个身又现出佛刹极微尘数的身,来周遍地顶礼佛刹极微尘数的佛。这都是到了果位普贤的无障碍的解脱境界。因为我的心就是法界性,所以就遍入在一切点上,在十方三世任何一尊佛那里都有我的身在作礼敬。而这个身又是法界性的缘故,又能遍现出无数的身,遍入到法界的一切佛海中。像这样,重重无尽地作顶礼。



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

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



这是意敬礼。意思是真正信解诸佛的功德。什么是诸佛的功德呢?实际就是真如法界。法界本来如此,重重交摄,互入无碍,如同帝释因陀罗网那样。对于本来的法界,心中有很深的胜解信,就叫做意敬礼。

我们要深信,并非像妄识所变的境界那样,只是虚假的幻境,真实的法界是在任何一尘的聚点中有尘数的佛,而且每一尊佛都处在菩萨众会围绕当中,无尽法界的任何一个微尘都是如此,深信每一个尘里面都充满了诸佛菩萨海会。以这个缘故,再行持下面的语敬礼:



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

尽于未来一切劫,赞佛甚深功德海。



在刚才深信的情况下,我的身已经遍在每一尘当中的诸佛海会里。任何一尘当中的微尘数的诸佛菩萨海会,他们都有从本性所现的无量的功德海,对此我都一一地作称赞。

其实这也是称赞法界,也是称赞自身的性德,也是称赞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由此我们要趣入这样无碍的法界,这就是我们从始至终的希愿。整部《普贤行愿》,都是为了能够深入到法界重重玄海,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而立愿的。它最终归趣到了西方,这是以弥陀愿力的加被,能够速疾完成的缘故。因此,我们必须抓住整篇愿文的内涵,这样我们就有一个统一的愿心,然后分开成各个支分的内容,或者它从因到果各方面的涵义。

在这样一尘当中极微尘数的诸佛海会里,都有我现在那里,犹如果位普贤那样。对于任何一尊佛,都以一切的音声海,每一个音声里都普出无尽的微妙言辞。而且在穷尽未来一切劫的时期里,称扬赞叹诸佛甚深不可思议的功德大海。当我们念这一颂时,就应当发起这种行愿力。

接着在这一切佛面前呈现最极殊胜的供养:



以诸最胜妙华鬘,伎乐涂香及伞盖,

如是最胜庄严具,我以供养诸如来。

最胜衣服最胜香,末香烧香与灯烛,

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养诸如来。



由于先前已经对诸佛起了礼敬之心,缘念了诸佛的甚深功德,那当然从心流现出来的贤妙之行,就是要对于诸佛广修供养。这也是出于本性的贤善力而自然发起的。

为了尽性的缘故,在供养境、供养物、供养时间等各方面,全部要推到极致。这样的话,在法界量当中,有多少世间的微妙供品,全都以极大量的方式来供养每一尊佛,圆满普遍,无尽无量。

这里是举出世间能认识的各种庄严具。当我们念诵时,心里要这样作意:以这个世间里最胜妙的各种人工和自然出现的妙花,由花组成的花鬘,人天的各种音乐,涂在身上的涂香,伞盖,这些都在虚空当中完全充满。每一种的形量层叠起来都像须弥山那样高广(这是表示它极大的量),全数拿来供养一切如来。最胜妙的衣服,最胜妙的香,末香、烧香,以及最胜妙的光明,每一种都堆得像须弥山那样极其广多,都用来供养诸佛如来。



我以广大胜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

悉以普贤行愿力,普遍供养诸如来。



念这一颂时要作意:我决定信解,就在当前,并非妄识的境界那样,一切十方三世的佛海就在我的心量当中,如同大海普现影像一样。由于这并非在我心外的缘故,而且是无上如来的缘故,那么我以最贤妙的普贤行愿力,对于每一尊佛都作普遍供养。而且做到最尽性的供养。

也就是发愿把整个世界一切妙好之物,无有剩余地,一一堆到极大量的方式去供养一切佛。当我作意时,这一切妙物全部都供养到我心量当中十方三世每一尊佛那里,这就叫广修供养。一定要有这种心量。当你的心量得到开发,变得无限无量、平等周遍的时候,你的功德也会因此而出现无限的量。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这同样是在十方三世一切佛海胜境前,都各有一个我的身体。我诚心地悔除,从过去无始以来一直到今生为止,起于贪嗔痴,从身口意三门造作的无量罪业,对这一切我现在都无余地忏悔。从今以后,再不随顺虚妄的我执起惑、造罪,一心祈愿还归法界。

从过去到今天为止,念念起的一切罪业,都是在迷失当中的颠倒妄作。无论是自作、教他作,还是见作随喜,这所有的罪业都通通忏悔。从今往后,再也不随着下劣的我执心做各种事,一心跟普贤行海相合。



十方一切诸众生,二乘有学及无学,

一切如来与菩萨,所有功德皆随喜。



在自己圆满的心量里,一时间十方三世五类人的所有功德相全部在心海中呈现。由于这一切都是善德的缘故,我都普皆随喜,如同自己做的功德那般。

这里要想到,所有的善,世间方面,包括下至地狱罪人心中发起的一念善念,以及人天当中的各种五戒十善,比如忠孝仁义等的善行善德,这一切六道众生的功德。出世间方面,小乘包括声闻缘觉二乘,从有学到无学,四果四向的所有功德海。“有学”,指声闻从预流向到阿罗汉向之间的果位,以及缘觉有学位。“无学”,指二乘的阿罗汉果。他们所成就的各种小乘功德。大乘包括从发菩提心、入波罗蜜多行门开始,所有从初发心到十地之间的菩萨善根,以及诸佛从初发心,一直到功行圆满成就佛果所流现的一切事业功德,凡是善行都通通作随喜。

这时候要完全称合法界量来作随喜。意思是说,全法界量的一切五类人所摄的所有善根功德,全部在心海中呈现,之后如同获得了至宝那样作随喜,这就是所谓同体随喜,叫做普贤喜。这里不要分自分他,所谓“法界含灵共一家”,别人行善就好像自己行善一样,所以为之而欢喜。

像这样,自己安住在一种很深的随喜愿行当中。这是发自内心的,对于法界里一点一滴的善心善行,我都是随喜、支持、赞叹,就好像得到宝贝一样。外在的宝贝并不可贵,而内心下至起了一念善心,都是回入法界的因缘,因此我们都应当随喜。有了随喜愿王后,还要把它延续到一切的日用当中,也是念念这样作随喜。

这里再捎带说一下,前面的礼敬、称赞、供养等,也是在我们发起行愿力以后,平时一直要记得:我是发供养愿王的人,我对一切都普作供养;我是发礼敬愿王的人,我对一切人、三世一切佛、所见到的任何境界都普遍礼敬等等。这样我们就会逐渐沉浸在普贤行愿的修习当中。



十方所有世间灯,最初成就菩提者,

我今一切皆劝请,转于无上妙fa 轮。



这也是要观想:在我圆满的心量里,十方世间当中有无数位修行圆满,已经成为破除世间黑暗明灯的诸佛,当他们最初成就菩提的那一个刻,我不间隔一刹那,立即现在每一尊成道者面前,殷勤地劝请:为着利益众生的缘故,请转无上甚深广大的微妙fa 轮。

这也是为着一切众生的缘故,因为只有宣说了佛法,众生心中的正法才能转动,由此才能趣入正道,逐步地入到法道中,最终成就佛道。可见,转法 lun是众生成佛的最大助缘。因此,不是为着我个人,而是为着法界一切众生能够回归的缘故,在我圆满的心量当中出现的任何一尊初成道的佛,我都必然在他面前,不延误一刹那,立即殷勤地祈请,为众生转深广fa 轮。

这就是我们的愿力。每当念到这一颂时,都要从诚心里如是作愿,以这样现前祈愿的缘故,未来在任何时处,我们都会受愿力的驱使,去行持请转法 lun的普贤之行。

这么做有极大的功德,它能让你迅速积累资粮。因为你的劝转,成为此尊佛转法 lun,一切时处发生功德的一分正因,所以这个功德的量非常大。



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诚而劝请,

唯愿久住刹尘劫,利乐一切诸众生。



诸佛在度生圆尽,即将示现入涅槃之时,我都在他们面前至诚地合掌,或者做各种诚敬的表示来作劝请:唯愿诸佛能够久住佛刹极微尘数那么长的时劫,让一切众生得到现前的安乐和究竟的利益。

在念诵时,我们的心一直要保持不散,住在一个圆满的心量里。在这个心量里面有无数的世界,有无数应众生的机缘而应运出世的佛,他们示现了八相成道的事业,在一期化缘已毕时,就会示现入于涅槃。而我平等地,没有任何差别,在法界里任何一尊即将入灭的诸佛前化无数身,每一个身都在他们面前,为着本区域的众生,诚挚地祈请不要入涅槃。而且我祈请的心要推到极至,因为诸佛能够在他的世界里住世一天,都会给无量众生带来利益。因此,我的希求是,您老人家能在尽未来无数劫之间长久住世,希望能够给无边的众生,带来一切现前的安乐和究竟的利益。

这就是念念心怀众生所起的贤妙之行,也是我们的本心在面对缘起时,必然会发出来的善妙之心。只要它不被障蔽、扭曲,那必然会这样发出来。以这种大劝请的缘故,就会修积无量的资粮。



所有礼赞供养福,请佛住世转法 lun,

随喜忏悔诸善根,回向众生及佛道。



修普皆回向时,必须了解能回向的心、所回向的善根以及所回向之处这三个问题。

能回向的心是一种猛利的希愿之心。为着自他一切众生能够得无上佛道的缘故,把功德完全回向在这里。由于他心里有极度希欲的缘故,必然会这样作回向,而且他胜解这样回向,以缘起力必然会如是实现,因此一心趣入这种法行。或者也是确认到以回向能够使善根辗转增长无尽的缘故,必然把它的缘起达到极至点。这也是善巧通达缘起的智者必然会行持的普贤之行。也因此,当我们对此具有确认以后,我们每一座修得的善根,都会如是作普贤回向。

这里也是特别修了七支行法的时候,从礼敬一直到请转之间,所有的善根都回向给尽法界虚空界的一切众生,他们每一位的身上,而且愿自他一切众生都能够以此而得成无上菩提。

在这里,我们还是要住在圆满的心量里。要想到:上面修的六支所有的善根都摄集起来,全部送给法界无数世界里的任何一个有情。当我们这样一发心的时候,善根就能一一地施舍给一切众生。

希愿之处是什么呢?最关键是让他们成就无上菩提,而这个果完全由因来决定,因此,我的这份善根施舍给一切自他有情,愿它成为圆成无上菩提的正因。我们的心这样启动后,这个回向就完成了。



接着讲修持七支行法的利益。这是要配在任何一座修法或者讲闻前面来修的,因为它摄尽了一切积资净障的扼要。

我们无论是修法还是讲闻等作任何法行,一定要在具足顺缘、遣除了违缘的时候,才能够顺利地发起。就好比种一个种子,必须是除掉了各种障碍,有水、土、阳光等的滋润,再配合它的因,才能够很快地生果,这是缘起的道理所致。

那么,怎么把极其简要、圆满、快速摄尽积资净障的关要在很短的时间里修成呢?那就是要用普贤行愿王的观行仪轨。由于它是全法界心、尽法界量,圆满周遍,广大无尽的方式来进行,因此在世俗缘起的量上已经达到了极点,每一个地方它都能够在瞬间出现无量的资粮。违品方面就要修持忏悔,这样能够净除障碍。

总的来说,礼敬、供养、请转法 lun、请佛住世和随喜这五支是具足顺缘——积集资粮。忏悔支是遣除违缘——净除罪障。而随喜支有两分,其中特别的一分,就是对于自己所修的善修欢喜的话,会使得善根增长。

回向支,是使得善根增长无尽的功用力。这可以分为两分来说:一、现前通过刚才修七支行法,积资净治所出现的善根,用祈愿回向来印持的话,即使是微量的善根,也会顿时转成极其广大无尽;二、在此之前所修习的各种善根,感果还没有穷尽的时候,以回向的力量一印持,也会顿时变得增长无尽。就好比在一片田地里,用水滋润的时候,现前种的种子当然得到滋润、增长。以前的那些种子,如果还没有干涸死掉的话,用水去滋润时,它还是会增长。所以,回向兼带着过去的善根和现在的善根,都能使得它达到增长无尽的地步,所以这极其殊胜。

总之,七支行法可以含摄在积资、净障、增长无尽三个要点里。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二、愿海差别



分十六:(一)修炼意乐清净;(二)不忘菩提心之道;(三)自在无碍行;(四)利益有情;(五)披精进甲;(六)会遇同分菩萨;(七)令善知识欢喜;(八)常见如来常兴供养;(九)摄持正法;(十)得无尽藏;(十一)趣入;(十二)力;(十三)修习对治;(十四)菩萨诸业;(十五)随学诸佛菩萨回向;(十六)净土愿。



(一)修炼意乐清净



分三:1、修炼常随佛学意乐;2、修炼庄严国土意乐;3、修炼利乐有情意乐。



1、修炼常随佛学意乐



我随一切如来学,修习普贤圆满行,

供养过去诸如来,及与现在十方佛,

未来一切天人师,一切意乐皆圆满,

我愿普随三世学,速得成就大菩提。



在以下的经文里都要加上一个“愿”字,因为后面都是指我们至心地祈愿,因此每一段都要有自己作愿的内涵在里面。念的时候特别要注意发愿,而不是口头念空文。

这里是修炼常随佛学的意乐。每一次都要发起常随佛学的心,这种意乐要非常强,通过一次一次地串习以后,它会成为心中坚固的行愿。为了串习它,首先要知道发愿的涵义,明确以后就要有意识地这样串习,一次不够就多串习几次。当然一开始会很生疏,因为从来没这么发过愿,受了启发以后,自己的心开始想要这样发愿。之后多次地这么起,心里已经记得愿文了,到了已经串习纯熟,就随时都会起。这就是我们修发愿的原理和程序,它的道理朴实简要。

现在是说,我们要有一个很贤善的意乐。普贤行愿就是贤善的意乐,它包括了一切方面。这里是它的一个重点——发起常随佛学的贤善意乐。“修炼”,就是不断地串习,使它达到恒常、猛利的地步。一旦串习到量,那时就不必造作,自然运转,从而摄持我们的心生生世世常随佛学。所以有愿必果,不要忽略当前的一念心。一切缘起都是在心上转,当我们心中有了欲乐,就会开始这样祈愿,因此说“诸法唯缘性,枢要在欲乐”。

“我随一切如来学,修习普贤圆满行”,开头一句已经开启了随佛学的行愿。“一切如来”,指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三世出现的所有诸佛如来。对于他们每一位从因到果的所有德行,我都愿意效仿随学。所随学的佛的德行,归摄起来无非是普贤圆满行海,所以第一和第二句是一个意思,随学一切佛的德行,就是随学修习普贤圆满行。

“普贤圆满行”,表示一切从因至果,所有贤善的行为海,这些会在三世佛的因果历程中不断地呈现。我们作为随学者,就要发心从无始到无终,尽十方法界的所有世界中的任何一尊佛,都普遍地来随学。这里没有时空的局限,没有任何偏执。换言之,我并不是只随学某一部分佛,某一部分德行,而是尽法界量里面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从因至果的德行全部随学。法界量里有多少德行出现,就随学那么多,无一遗漏。这样才知道,我们修普贤行愿,不是说这个善我不喜欢我就不随学,那个佛跟我不亲近我也不随学,而是要有无余开拓善行的愿力。

有人想:随学这么多佛,自己会不会吃亏呢?

不会的,这样来随学,自己当下的心已经开展到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佛海的量,随学之心顿时就拓展到这样心量广大的境界。这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开展。

这事很奇异,一告诉你,马上就能明白;没有人告诉,没遇到普贤行愿王的话,就始终不知道这样来发愿,最多只是一些小小的愿。

我们总是局限在虚妄分别狭小的心境里走不出来,所以常常只是一些个人小打算。在这里分自党他党,执取自己所爱的人,喜欢跟他们相处。当今时代,肯自己低下头来跟别人学更是非常困难。心里执著一个强大的“我”,把它视为天下第一,谁都要尊敬我,连随学一个人都不可能。人的心量已经被我执扭曲到这种地步,锁定在自我的圈牢里出不来,何其可怜!本性的善无由抒发。

现在遇到普贤行愿海是我们极大的幸运,它告诉我们怎么一下子展开心量。不缘普贤行愿熏习的时候,往往会陷在狭小的自我心境里而不自知。一旦我们缘它去听闻、讲解、念诵等等来发动善根,忽然之间就感觉,原来是虚假的分别把我困住了,我应该去随学一切佛。这里面没什么差别。比如一个人想行孝悌之道,他就会随学天下一切行孝悌之道的人,而不是只学一位。当然可以从学一个人、一种善行开始。像这样,我们要发出一种大的善愿的力量,处处愿意学好、学善,处处愿做普贤。

经过普贤行愿的熏陶、锤炼,往后你的心会整治得完全不同。有了行愿力,你的气质跟一般人根本不一样。任何时处都不着重名闻利养、世间享受,或者吸取一些世间知识等,内心的重点就在于学善,而且要让它成为周遍、圆满、无尽的善,这就有了如王般的大愿气象。

有了这样的气象,就会使我们速疾成就菩提;否则心量很小的话,就只能承受一些小的东西。可见,心量的大小,是在一念之际划定的。心量小的时候,可能只有碗那么点;一旦发起了觉悟,它可以顿时变得像虚空法界一样广大。

可怜世人熏染了太多邪法,佛性被蒙蔽得太重,只会考虑自己,连为亲人的善行都不肯做。可见人心堕落到何种地步。现在我们一定要通过发普贤行愿,来破除无始以来的罪染恶习。它确实有极强大的力量,念一遍都不可思议。

前面也讲了,这里重点要加上一个“愿”字。要至心地祈愿:愿我随顺法界一切诸佛,学习他们的德行,愿我能修习最极圆满的普贤行海。这个愿要真正刻在自己心上才算数,刻一次胜过有口无心地念无数次。所以,大家心要静下来,学了两句后,就要在心上反复地串习它,这才叫做“修炼”。一开始要多次地串习,等串熟了以后就好办。

所以我主张,现在每一次讲了以后,大家就按照这些颂的意义串习几十遍。每一次串习的时候,就看着经文,然后自己合掌,这样来发愿:愿我随一切如来学,愿我生生世世修习普贤圆满行。

“供养过去诸如来,及与现在十方佛,未来一切天人师,一切意乐皆圆满。”这是发誓供养过去、现在、未来一切佛,愿自己常随佛学的所有意乐都得以圆满。

特别要注意,我们祈愿的时候,十方三世佛都受供养,所以要真心地祈愿,不能欺骗式的,或者有口无心地念念。对于这一颂也要细致地来起心作意,一句一句都非常细节地在心里显出它的愿境来,然后以非常希求好乐的心来发愿。这都是要先引出这种善心来,有了善心再作祈愿就完全不同。

这时候也要加上“愿”字,过现未三世作三重来这么想。首先想:我誓愿对于过去的一切佛,以无上的供品来作供养。从无始直到此刻之前,十方世界里无数尊示现成道的佛,我现在发愿,以平等的尊奉佛、供养佛的心,化现我的身在每一尊佛前,无一遗漏,用最好的供品来作供养,表达我的心意,我一定要这样来做。有了这种心,我们自然会这样发愿。

用世间法来譬喻,比如孝敬自己的父母,因为他们对我有恩德,所以我发愿一定要好好地供养父母。然后推展开来,对于一切有恩德的人,我都作供养,这样善心就拓开了。再推展到无上的佛,当然更是如此。

有人说:这样供养会不会吃亏?

其实,这样来供养的话,你的善根福德会无数倍地递增,会让你瞬间圆满无数资粮。

这里特别要注意,一定要自己心里肯做,而且不是一般的肯,是要特别愿意、特别想做。认识到无论从哪方面看,这都是最好的行为,哪里能不做?其他都可以不要,只有普贤行愿一定要趣入。这样,我们心里正了以后,念每一句都决定会至心祈愿,完全以胜解信来祈愿,会从心里非常猛利地发出来,这就使得修行的功德量百千万倍地增长。如果根本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只是口里随便念,那是什么量,大家一想就知道。

接着又发誓:我要对于现在十方世界里所有的佛,尽我的心力以无上的供品来作供养,而且对于未来一切劫海中,一切世界里出现的所有成道的如来,我都一个不漏,一点不延迟,在他们面前献上无上的供养来表达我的心愿。

这都是我们本心的自然流露,不要把它压制住。如果没有以人我执、法我执局限住它,它自己就会这样做。

有人说:为什么是这样?

这就叫法尔的定规,法界本来如此。

任何一尊佛彻证的时候,都没有任何私我的执著,所以,当一尊佛成道的时候,无数的佛菩萨都化成他的眷属来辅助他弘法。他们不会说:我要变成一个比你还低的人,我怎么愿意?比如观世音菩萨是古佛,但他屈居菩萨位,为什么呢?因为一尊佛出世,必须这样示现才能支持他的事业。

像这样,我们首先一定要奠定普贤行愿的基础,这对我们未来的整个菩提大业极为重要,所以,现在就要把未来世最广阔的菩提行的前景全部建立起来。这样,我们就决定会被此愿力摄持,一切时引导在前,就会出现真正的普贤庄严行海。所以,我们不要想太多,未来的行为就是由这一部大愿文的谛实语来作印定。

那么,为什么要供养三世佛呢?就是要使我的一切随学佛的意乐都达到圆满。意乐最为关键,没有意乐就没有行。什么是最好的意乐呢?就是见贤思齐,对于诸佛的功德,我都愿意按照那样去随学的心全部要圆满,不能有一点缺陷。

或者说,以这种祈愿的力量,希望把我的功德回向在哪里呢?回向在我随学三世佛的时候,心力不要有欠缺,不要被人我执和法我执隔断,局限在一个小的量里,或者发的不充分,只是一部分。因为自心一旦起了各种计较、分别、执著,就会把普贤行海的量给隔断,把它局限了、变小了,变得残缺或不清净、不广大,有疲厌、不相续等等。

“皆圆满”,是说所有的普贤行海,都是遍法界虚空界一切种类,万善圆成的量来发愿的,不然就不叫做行愿王。

“我愿普随三世学,速得成就大菩提。”这是祈愿随学三世一切佛的德行。古人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几个人走在一起,必定能从中找到老师来学,是善可以效仿,是恶要引以为戒。这种随学的心非常重要,到哪里都是学。而且,“学”不是学知识,而是学诸佛的德行,要按照前面讲常随佛学愿王时说的那样来理解。

“速得成就大菩提”,这是自己求菩提的勇猛志。前面也说过,常随佛学和恒顺众生是菩提志愿两方面最圆满无尽的开展。常随佛学,就是从因至果的一切德行都学到,而成就圆满菩提;恒顺众生,是以悲心普遍随顺众生的根性意乐,作最尽心的利益。

念这一句时要祈愿:我在未来一切时处都随学三世佛的德行,再也不学其他恶劣的品行。要这样下定决心。有了这个愿,从现在起直到尽未来际,就天天都在随学诸佛的行列当中。

而且祈愿:愿我能快速成就大菩提。我们随学的心开展得越广大,诸佛的加被来得就越迅速,成道就越方便,所以,这时要以勇猛的志愿力,发誓快速成佛。按本经来说,就是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之后实现了普贤行海,就能快速成佛。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2、修炼庄严国土意乐

这里要修习的是,常常提起庄严国土的意乐。这是普贤愿王的一部分。它的贤善之处在于,把尽法界的十方一切刹土无余地显现为庄严清净,实现“一切皆净土”的境界。

所有十方一切刹,广大清净妙庄严,
众会围绕诸如来,悉在菩提树王下。

念诵时要至心祈愿:法界里所有十方的刹海,都像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那样广大、清净、庄严,每个世界都成为广大的菩提道场,菩萨众会围绕着诸佛如来,都在菩提树王下。

我们首先要了解发愿希求的境,对此真正有希求心,随后按照文句不断地作意祈愿,这就叫修炼庄严国土意乐。因为有了意乐,才谈得上修炼。意乐是根本,缘起都随着意乐转。这里是普贤行愿意乐的一部分,也就是特别缘着庄严国土发起意乐。有了真实意乐,就会真心地祈愿。然后要知道,愿王会摄持着你的心终究达成目标。为了使它在心中占主导地位,一定要再再地修习,使之强化。

这以后在任何时处,遇到任何国土,一见到就会发心:我要庄严一切国土。以此国土为代表,遍虚空界的任何一处刹土,都使得它像弥陀净土那样广大、清净、庄严。这是指器界方面。情界方面,出现的就是诸佛菩萨海会。就像《往生论》所归纳的具足国土庄严、佛庄严和菩萨庄严那样。

以下具体阐明所希愿处。以极乐净土为代表,就像法藏菩萨因地时,见到三界都是虚伪相、轮转相、无穷相,悲悯众生系缚三界,颠倒不净,立誓把众生安置在不虚伪处、不轮转处、不无穷处、得毕竟安乐大清净处。像这样誓愿成就国土的清净功德。

“清净”二字,表示它超出三界的有漏相或苦相。这也要通过智慧观察来建立行愿。如何观察呢?三界都是虚妄分别所现,就像有眩翳的眼,见到的全是空花那样。它是无而现的假相,这叫做“虚伪”。要寻找实义,丝毫不可得。

众生缘着人我和法我的假相,起了贪嗔等烦恼。以贪嗔驱使,不断地造作各种有漏业。结果被业力牵制,在成熟之际,无自在地现出各种三界器情的幻相。像这样,由于不能断根的缘故,始终由因生果,果中又起因,辗转相续。这就是“轮转”和“无穷”。他一直摆脱不了惑业苦的循环,心起起伏伏,行善造恶,就像水车的轮子不断旋转那样,在三有的生处里,时而生到上界,不久又堕落下界,始终无法超出。

再说,由于缘起的紧密连接,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一直连续下去,导致无穷无尽的生死。简单来说就是惑业苦三支。以我执而起贪嗔等的迷惑;起惑后造各种业;造业后在各种生处里受报,不出三苦的自性。受报时,由于没有根除我执,一见到境界,仍然以执著我的心又现起贪嗔,又造业,又受报……这种错乱的循环链始终无法截断。以这种业力所感现的世界充满了苦,丝毫清净的法也没有。

像这样,看到众生都陷落在虚伪不实的幻相中,像疯子一样;又不自在地随着业轮旋转,无法停歇;再说缘起链上,有无穷无尽的发展,这时就生起悲悯:他们是这样系缚在三界颠倒不净的地方,我发誓一定要以智慧力、悲愿力加被众生,把他们全部安置在不虚伪处、不轮转处、不无穷处。这就要出现清净的刹土,在这里没有有漏法的假相,也截断了惑业苦的循环轮转,使得他一生到这里,轮回就断了边际。从积极上看,是一个能得到毕竟安乐的大清净处。三界的乐只是暂时一现,过后没有,完全是欺诳性。真实的安乐自性应当是一向如此,不会变坏,为此要成就清净国土。

而且,要使得普贤愿力周遍开拓到尽一切刹海的领域,无一处不是如此。因为我的心是法界量,无一法不在我心中,因此我立愿使自心中的一切刹土,都像极乐世界那样清净,远离杂染的苦相。这样立愿才有普贤愿王的内涵,一定要抓住“所有十方一切”,这表示周遍的相,不要局限在部分上。

总之,如同《往生论注》所说的国土十七种庄严那样,说到清净是总相,其他十六种是别相,而总是别的总,别是总的别。
所谓“广大”,如《往生论》所说:“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出现的国土是没有边际量的一种无量的量。比如极乐世界,无论多少人往生,都像百川归于大海,大海不增不减那样,不会出现任何拥挤、狭窄的相。永远像虚空一样,是一种无穷的量。因为它是从法性中现出的净土,并非是众生以有分界、有量数的心,现出来的局限的世界。

我们这个世界污秽不净,处处有很多的障碍、局促、狭窄、压抑等的苦相。这是由于这个世界凡夫人类的共业所感。所以要发悲愿:使得十方一切刹土全部像极乐世界那样,地平如掌,一望无际,任何处都没有压迫、局限等苦。在一个小角落里,都能呈现十方刹海无边广阔的情形,出现一多无碍、广狭自在的相。像这样,立愿将来成就净土“广大”的功德相。

“庄严”是总称,指具德。也就是国土的万物都圆明具德,都是无漏智慧的力用表现,或者说都是法身智慧所现。无论是地、水、空、风,还是铃铎、罗网、宝树、楼阁、莲池等,总之一切色声香味触都具足功德庄严。

意思是,众生在其中会受到极大加被,像极乐国土那样。见闻忆触之间,念念增长无量菩提善根,顿时得不退转。或者在见光、见宝幢,净水沐浴等时,都能净除心垢,启发内心智慧,证得无生法忍等等。这就是万物本身具有智慧德相,而且具有加被人心,引人趣向菩提的力用。

以上这些就是庄严国土立愿的标准。正如法藏菩萨当年请世自在王佛为自己显示十方刹海里的功德庄严情形,把这些国土庄严摄集一处,建立极乐刹土。我们就要像这样,把心扩展到尽法界的量,使自心中所现的一切国土,都呈现出广大、清净、微妙庄严,无量无边的功德相,使置身于

其中的众生,都能迅速圆成菩提。在有情界方面,这里出现的如来都为无数菩萨海会所围绕,他们都在菩提树王下,听经闻法,受佛加持。圣众的心完全被佛的智慧力住持,一致趣向无上佛果。这就是所谓的主庄严、眷属庄严。

这样得到启发后,我们要在心里不断地发起庄严一切国土的意乐。这一点很多人很陌生,不知道怎么发这个愿。举个例子,现在大家的环保意识加强了,知道地球是我家,我们要去净化它。现在就把这种心提升、扩展到随顺普贤大愿王的层面。那就想:整个法界里有多少个地球?有多少国土?那是无量无数。总的来说,要使我法界心量里的一切国土都如是庄严,使得它圆具万德,如极乐世界一样。

而且,这种行愿尽未来际无有穷竭。我们每一愿都要接到后面的四无尽句: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愿乃尽。以虚空界、众生界、众生业、众生烦恼不可尽故,我此行愿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因为偈颂文简,只在后面出了一个偈子,但这一偈的内涵要配在每个行愿后面。

这样了解后,大家要反复思维,几十遍地在心里祈愿,这样我们心里才初步建立了普贤行愿的习性。这是到成佛之间都必须履行的行愿。通过这一次学习,希望大家把它当成自己成就无上菩提,整个大愿蓝图的一个个部分,每个地方都要学。不然连大乘普贤行愿都没有,怎么可能证得无上佛果呢?连志向都没有,哪里会有实行?哪里有后后的一切发展?所以,大家一定要深明缘起,而且有意识地在自心上建立。这样我们学一次就会有很大功德,对你今生直到成菩提之间都有极大的意义。

3、修炼利乐有情意乐

这是要依照愿文练习利乐有情的意乐。通过练习,使它逐渐强化成心中的行愿。如何练习呢?就是不断地思维,我如何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得到正法的利益。

十方所有诸众生,愿离忧患常安乐,
获得甚深正法利,灭除烦恼尽无余。

修习的范围,是十方法界里一切种类的众生。无论是胎、卵、湿、化,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还是处所上,三界六道一切生处的众生,总之,包括在圆满心量里出现的所有众生类,无一遗漏。这就是普贤行愿的量。

之后要想:对这一切众生,我都平等地修利益安乐他的心。这是出自同体的慈悲,众生有苦等于自己有苦,众生乏乐等同自己乏乐。然后设身处地地发愿:我一定要让十方世界的一切众生离苦得乐。

接着明确发愿的行境,使它具体化。也就是按照后三句来祈愿。

“离忧患”,指远离生死中的一切身心忧患,包括三苦所摄的一切苦,以及苦因的烦恼和业。众生都处在惑业苦的循环里。身心恒时被烦恼和业的种子所随逐,以它而引发无边的苦,受苦的时候,又集下苦因。乃至无明没断期间,这种忧患一直存在。所以,我一定要使他们彻底远离生死的忧患。

之后从正面看,要使他常常得到不退失的安乐,这又包括增上生善趣和决定胜解脱的一切安乐。“常”,是从此时起直到成佛之间都不匮乏安乐。而且,所得到的安乐不是一小部分,现前要身心安稳,处在善趣中,有具足德相的所依身,能够修出世间解脱道。究竟要获得决定胜解脱和成佛的安乐。总之,希望他都能得到这些安乐。

那么,这种离苦得乐如何来实现呢?众生是由于无明,不了知业果和无我,而造成了恶趣和生死的苦患。再说他背离正道而行,导致虽然求乐却得不到乐,一直处在常苦无乐的境地。因此自己就想:我一定要让他得到甚深正法的利益。因为只有正法才能破除无明,照明心中所行的真实法轨。之后,按照缘起的正道来修心,由于修集的是离苦得乐的正因,就会不断地出现安乐,会逐渐远离忧患。关键是他要能听受到正法,发起胜解后趣入修行,这样才得到真实利益。

所以,关键就是第三句,它是实现利乐有情的途径,我们要再再强化它。这一句的意乐是说:我一定要在自身上修持安乐正道,一心依法而行,并带动一切众生逐渐趣入法道中。

“灭除烦恼尽无余”是最后的结果。烦恼是苦因,由烦恼而造成了唯苦无乐的结果。这里要发愿对众生宣说无我的教法,只有了达无我,才能无余地灭尽烦恼。所以第四句祈愿:我一定要为众生宣说能根除我爱执衰损的妙法。

这也有间接和直接两种。间接,是宣说压伏烦恼的方法。譬如他是缘可爱境起贪的话,就要宣说苦、不净等,使他发起厌患。或者是对不可爱境生嗔的话,就要给他宣说慈悲观。直接,就是宣说空性、无我,让他究竟断除烦恼的根本。

我们要再再地修习这种利乐有情的意乐:我一定要通过自己的修证,积集福慧资粮等,来给众生宣说甚深的正法,使他们都得到真实的利益安乐。

像这样,常常缘着愿文来发心,这种祈愿一旦坚定,今后就会像对待自己那样来利益一切众生。想方设法让他们远离忧患,常得安乐,使他们得到正法的利益,灭除一切烦恼。它会驱使我们的心,不断地沿着这个路线行进,这就是“以愿导行”的意思。所以,整个愿海决定了未来行为的方向,它像轮子一样,使我们的心不断地在愿力规定的轨道上行进。

我们修炼的时候,一开始要练习推己及人的想,让善心常常在心中生起。要想到:我自己想要的,也一定要让众生得到。我想永远脱离生死忧患,也要让我真心中的一切众生永离忧患;我想恒时得到不退的安乐,也愿一切众生恒时得到不退的安乐。

总之,要像对自己一样对待一切众生,这样自然会发起很贤善的愿。之后把它扩充到尽法界的范围,尽未来际的时量,没有一点不足、不遍,这就是随顺愿王而发愿了。这里如果能配合自他平等、自他相换、自轻他重的菩提心的修法,会更加容易趣入。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以上“愿差别”的第一部分“修炼意乐清净”,是总的发愿的练习,包括常随佛学、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三部分意乐。“修炼”,指我们的心数数地依照愿文串习,在心里不断地发生这种意乐,而且要使它强化坚固。这样就大体具备了修学普贤行愿总的意乐。
常随佛学,是以三世诸佛为榜样,一直按照诸佛因行果德的表现,来修习普贤圆满行。其次分开来说到庄严国土和利乐有情的意乐,这也是完成佛道的必经之路。只有立志成就尽虚空界的清净国土和圆满地利乐有情,才能满足菩提大愿。
接下来看第二部分:

(二)不忘菩提心之道

这里关键在“不忘”两字。这一处全都围绕着如何在生生世世中不忘菩提心而发愿。它是从如何趣入菩提心之道来讲的。
首先,在一切生中具足宿命通,不忘前世的愿力。其次恒时出家,守持菩萨净戒。这是为了一心趣于法道,不为世间事所牵,落入过患中,而保持菩提心之道。还有常常为有情说法,立了这一条愿,就会时时不忘利益众生。然后是“勤修清净波罗蜜,恒不忘失菩提心”,这是发愿的正行,也就是一切时中,精勤修习到达菩提的波罗蜜多之行,包括布施乃至般若,又要时时不忘失菩提心。紧接着发愿消除一切菩提心的违品,“灭除障垢无有余,一切妙行皆成就”。

总的来说,要在如何成就发心的顺缘,免除发心的违品上励力地发愿。这就使得菩提心未生能生,已生增长,乃至圆满。菩提心是佛道的根本,我们应当在自身上不断地作愿,每一次完成功德后,必须以这种愿来印持回向。这才使得一切所为、一切力量因缘,都往实现普贤行愿上转化。也就是以自身的立愿,来决定未来一切生修行的方向。

我为菩提修行时,一切趣中成宿命,
常得出家修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

念诵时心里要随文作意:我为了成就无上菩提而修行时,无论生在哪种生趣,愿我都能成就宿命通,不忘失宿世为菩提所发的誓愿。而且在一切生中都能出家,修持菩萨净戒,使它达到无垢无破无穿漏的地步。要有珍爱出家和珍爱菩萨戒的心,一直这样来祈愿。

以下具体分析。“为菩提修行时”,说明我们的一切修行都要为着完成无上菩提而做。三殊胜修法中的加行发心殊胜,就是为菩提而修行的意思。也就是一开始就要发心:为了普度尽虚空界的一切有情,我要成就无上菩提;为了成就大菩提,我要励力地修行。这个愿要总贯到一切修行当中。

为了使修行从此时起直到成就菩提之间连续不断,就需要受生在任何一趣时都成就宿命通,能忆念宿世的立愿。不在现前的因缘里迷失,而忘失菩提大道。

以成就宿命的力量,在一切生中辗转受生时,自然能忆念居家过患和出家利益,一心向往出家。要像不动比丘那样发心:我在修行一切菩萨行时,乃至没有成佛之间,唯一希求获得比丘所依身。要知道,在家有各种留难,会使自心陷在俗世的尘网中,无法一心投注于修行。这样一来,在菩提的希愿上就会有很多因缘上的牵缠、缺漏、杂染等等。因此,一开始就要注意到圣道的第一个要点,要发完全的出离心,希求出家,受持菩萨净戒。当然菩萨净戒包括了三聚戒——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其中摄律仪戒里又有别解脱戒的内涵。

我们修普贤行愿,总体要把握四个修行要点:出离心,菩提心,无二慧和求生净土。以这四点作为从外到内贯穿的线,来摄持一切普贤行愿。最后导归极乐,是圆成一切行愿海的殊胜方便。由于此生寿命短暂,所以要直接去西方净土,得弥陀愿海加被来迅速完成。这属于完成它的特殊的愿。从我们初发心一直到圆成之间,肯定要经过出离心、菩提心和无二慧三种修证关要。这里着重说“不忘菩提心”,而出离心作为它的前方便,已经含摄在一开始的“常得出家愿”中。

我们要从心里真实地发愿,这一点至关重要。在念到“常得出家修净戒”时,要至心地祈愿:愿我生生世世都能出家,把身心全部投入到完成普贤行的法道上,不分心在世间的杂染事业,甚至造罪上面。这是不忘菩提心的第一因缘。

接着谈到,出家以后的关键是修持菩萨净戒。因为它是一切普贤行的依处,就像一切情与无情的依处是大地,只有依靠大地,才能出生繁花硕果以及各种事业。同样,普贤行要依止菩萨净戒。如果菩萨戒缺漏,没有坚固的基础,也就无法在普贤行的大道上推进。如果菩萨戒守得非常清净,基础打牢了,从这里就能发生无量无边的普贤行海。因此,为着具足依处的缘故,我们心里要再再地祈愿:愿我生生世世守持菩萨净戒,达到无垢、无破、无穿漏的地步。

什么是“无垢无破无穿漏”呢?龙树菩萨以如意珠的比喻解释说:如意珠体性清净,不染尘垢,而且不会破裂失坏,没有过失。有如意珠所在之处,能够满足一切心愿,远离一切热恼,避免一切疾病,息灭一切横事,能出现很多利益。菩萨的三聚戒就像如意珠,它是心地的妙宝。

分别来说,守持菩萨净戒,就远离了小乘发心的过失。意思是,菩萨戒以成佛利他的菩提愿心为根本,有它就能成佛,没有它就不能成佛。是这样清净的自性。换言之,菩萨戒是非常纯粹的成佛正因,一向以“为利有情愿成佛”的愿来摄持,不沾染一点小乘只求一己解脱的下劣作意,这叫做“清净”。

其次,菩萨净戒不染惑业的客尘。也就是守持菩萨戒,住在清净的菩萨行当中,就不会以自我为主,发起各种烦恼和业的杂染,所以是“无垢”。

然后,由于内心恭敬一切菩萨学处,不造作堕罪,所以不会失坏学处,或者说没有破戒过失。这是由于恭敬菩萨戒,所以时时会慎重地守持。
而且没有三种过失。对于过去法不顾恋,对于未来法不希冀,对于现在法不耽著,心里没有缘三世起各种过失的心,所以是无过。

再从积极方面讲,菩萨戒的如意珠,能满足一切众生的希愿,成为一切众生的大受用处。而且远离一切热恼,能超出生死,成就不生不灭的法身。以守持菩萨戒的力量,心会一向趣入利他的修行。

我们如实了解了菩萨净戒极殊胜的功能、力用、清净的体性等后,就要发愿:愿我一切生中,都守持清净的菩萨戒,使它没有垢染,没有破损,没有失坏,没有穿漏,直到成佛之间恒时修持。这是不忘菩提心的第二因缘。
接着是随顺有情语言而说法的大愿。

天龙夜叉鸠槃荼,乃至人与非人等,
所有一切众生语,悉以诸音而说法。

念这一颂时祈愿:无论是天、龙、夜叉、鸠槃荼,乃至人与非人等任何一类众生,我都以他们的同类音来讲说正法,显示增上生和决定胜的真实之道。这个发愿是不忘菩提心的第三因缘。

这里关键是心里要发起愿力来,也就是不断地祈愿:愿我对任何一类众生,都以各种随类的语言来给他们说法。说到“一切”,就包括了整个法界的众生;说到“天龙”等,就包括一切种类;说到“诸音”,是指以适合他们意乐根机的语言;“说法”,就是一定要给他们传讲能实现增上生和决定胜的正道,这才是安乐的因。

有了这个愿力后,从现在起直到成佛之间都要这么做。当然现前还达不到这种能力,但也要尽力去做它同分的修行,而且每一次积累功德后,都要有这方面的作愿,让自心往这个方向走。以这种愿力,能使得我们生生世世不忘失菩提心,这十分重要。

这里再三强调的是,我们现在属于分段式修习,所以每一次就按照所讲的这几颂,在心里反复地想。如果不这么来熟悉发愿,光是跟着念下去,由于念得很快,心里没有串习纯熟,就很难一见到这些字就猛利地发起行愿。如果事先在下面反复地进行分步练习,一条一条地在心里发愿,那就很好处理。就像学语言,首先学单词,学熟了以后,再串连成句就不难。同样,我们学普贤大愿王,首先要熟悉每一分愿的理趣,在心里得到胜解,真正愿意这样发。之后随着愿文不断地起这个心,当它起得很坚固,到了恒常、猛利的地步时,再随文念下去,自己的心自然就会起。这样就真正初步进入了普贤行愿的修习轨道。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