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普贤行愿品讲记 益西彭措堪布

但我们要深信,任何佛彻证法界时都是这样。不然观世音菩萨怎么能做到“千处祈求千处应”呢?他不是只救少部分人,而是一时能遍入一切处救度全法界的众生。任何处、任何形态、任何维数中的众生,无论是谁,只要向他祈求,他都能当下呼应。或者说,一尊观音能变现无数尊佛,每一尊佛还可以有无数个刹土,在每一个刹土里都有无量眷属围绕,能够任运无碍地成办利益众生的事业。

这就知道,法界本来没有分开来的两个实体、三个实体乃至无数个实体,它是空性的体,而且互相融通、交摄、遍入,实在是不可思议的境界。对此稍有一些了解,也会对我们发菩提心很有帮助。我们知道,菩提心有两分,一分是以智慧证取菩提,一分是以悲心利益众生。但现在很多人对智慧这一分了解得不够,不晓得为什么要取证菩提。其实,懂了圆教理趣,就会对此非常清楚。证到法界以后,就能没有任何间隔、障碍,任运、周遍、极其有效地利益无量众生,而且相续不断。其实这就是普贤行海。我们要取佛果就是这个原因,否则怎么能达到最究竟圆满地利益众生呢?所以,发菩提心不可缺的一分就是要证入法界,也就是要有取菩提这一分。

再要指明,这里所说的法界是指事事无碍法界。真心中包罗了十方三世一切法,千差万别的法叫做差别法界,而差别法界就是平等法界所现,两者是不二的,因此任何法实际是全体法界。

譬如在现相界里,好像有你、我、他的差别,有各种各样的人,但实际你也是法界,我也是法界,完全没有差别。法界并不是新生出来的法,而是本来如是。过去只是枉入幻梦,把本性给障住了,见不到实相,结果把显现的假相误认为真实,落在处处有我、时时执著的妄想境里,这些都是要消灭的对象。身心世界完全化空,证取了本性,那当下就是法界。每个有情都是这样,彻证时身心世界化空,当下就是法界,一切处本来是常寂光净土。这并没有两种体性,一切都不二。

《法华经》上说:“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每个法都住在它本身的法位里。这样就相信,原来任何微尘里都有佛刹极微尘数的佛,每一尊佛都有菩萨海会围绕,成为一个坛城。实际上,这一个个的微尘,并没有自体,唯一是法界体。由此遍摄遍入,重重无尽,一重又一重。

有人问:讲这些有什么用?

这里要搞清楚,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进入阿弥陀佛的化土或报土,其实最终就是要现前本有的法界。所以,一到了胜妙净土,那里的一尘一毛都圆明具德,都是圆融法界。为了往生净土后直接、顿速地证入法界,现在就要开始注重跟随愿文来发普贤行愿,作为圆满的因,而且是越早越好,这一点至关重要。

那么,该怎么来发起这样的愿心呢?

就像前面所说,有两个最重要的因:一、对事事无碍法界有胜解信;二、对无上普贤行有希愿之心。

这是在凡夫位就可以发起的,现前初步起行愿力跟实证是两码事,但现在必须有这个随顺的因。就像小学生现前虽然不能做高等数学,但他可以起初步的愿。或者说,可以用一种方便给他指点,虽然这个指点不等于事实本身,但由于它是对实相的一种表诠,还是能借助它使行者内心激发出这种愿力。一旦有了愿力,那在方向上就已经直接往回归法界的路上走,也就会尽一切心力专注在这上祈愿,而且积聚任何善根都着重往这上回向,会一心投注到实现它的方便上。

分别来说,胜解信,是指对事事无碍法界,有一种很深的、无法动摇的确认或了解。虽然还没有现证到,但理上已经确认无疑,决定唯一是这样。这种胜解和本来的一真法界是吻合的,所以应当接受。

行愿力,是说既然知道生命的本源就是它,要取证的无上菩提也是它,对此就有最强的希求心。一旦有了这种无上的行愿力,那丝毫也不会希求现世的名利、财富,小乘阿罗汉果乃至权乘菩萨的果位,它们之间有天壤之别。所以,真正能信受的人都是有大善根的人,不是一世两世修来的。

这样胜解了本性,又有了行愿力,自然会每天都至诚地祈愿,能实现这种境界。所以这是每天都要注重发愿的地方。而且,无论做了什么善根,都要一律往这上回向,为了圆满地实现它,需要用心一次又一次地发起愿心,这是当前因地重要的一点。由它摄持所起的每一念心都会成为解脱和成佛的因。等将来生到了净土,那时会发现,因为这一生好好修习了普贤行愿,导致一生到西方净土,就像坐高速火箭一样,能够疾速地完成普贤行愿。如果没有行愿力,或者说,对于不可思议的境界生不起信心,那就会被障在外面,成就就缓慢得多。就像《无量寿经》上讲到的,如果对于佛的不可思议智慧疑惑不信,这样即使能往生,也会被困在边地疑城里。

特别来说,对于第二愿——称赞如来,就要知道,这里的称赞不是指现前的一个个人,用一个舌头在作赞叹,或者只是分别心的运转方式,而是要胜解,自己现前知见十方三世的一切佛海、菩萨海,而且一时遍入到了一切海会中。就像法界里有无数颗圆明的摩尼珠,自己就是其中一颗,现在自己这颗宝珠的影像,一时影现在所有其他的宝珠中。真正证到时,就是如此。法界本来是融通的,因此自己能一时影现在十方三世一切佛的坛城中。

就像善财童子在得到普贤菩萨的加持时,见到普贤菩萨一一毛孔里,念念当中,出一切佛剎极微尘数的种种菩萨身云,遍法界、虚空界,称扬种种诸佛名号。这就是普贤行海果证的相。那么,我们也要发愿证到与普贤菩萨同等的境界,因为自己本是自性普贤,不应当自己退缩、自甘落后。所以,我们有志气的话,一开始就要建立这样的无上志愿。这个志愿一立起了,就很快会起作用。也就是在方向上、缘起上就完全定了,唯一取证这个果,而不会落到其他偏小、迂曲、虚妄的境界里。

这里是说,我以甚深胜解,现前就知见了这样重重无尽的诸佛海会,里面安住了十方三世一切佛,由无量菩萨海会围绕。然后,我用超过辩才天女的微妙舌根(当然,这也只是一种表述,至于到底有多微妙,就没办法说了),虽然辩才天女的舌根相当微妙,但我要用超过她的舌根来作赞叹。这样的话,在无数佛前,就有无数的舌根,每一个舌根,都出无尽的音声海,每一个音声,都出一切言辞海,每一个言辞,都称扬赞叹一切佛的功德海。这显然是事事无碍的法界。

要知道,这里的任何一法,都是以法界为体,所以,任何一法里都能出一切法,这就是所谓的“一即一切”。这里说的舌根,不能认为是法界之外的舌根,其实它的本体就是法界。也不要认为,这是如来智慧之外的舌根,它和如来智慧并不是两回事。虽然在凡夫虚妄的境界里,眼、耳、鼻、舌、身、意这六个根是分了家的,成了六个不同部门,但其实就是一个本心。

既然舌根本身是如来智慧,那一个舌根里当然可以出一切音声。对每一个音声,也不要认为是独立的音声,它也是跟如来智慧不二,所以每个音声又可以出一切言辞海。这些言辞海都能称扬赞叹一切佛的功德海,而且是穷未来际相续不断,尽于法界无不周遍。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赞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赞叹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称赞如来愿王也同样是无尽的大愿,一直到虚空界、众生界、众生业、众生烦恼尽时,我的赞叹才穷尽,但是虚空界乃至烦恼无有穷尽的缘故,我的赞叹也没有穷尽。是这样恒常不断地赞叹一切诸佛的功德。

总之,称赞如来的行愿力,最终是要实现这样的境界,这才叫做不可思议解脱境界。只有这么发愿才符合本来法界,而不是我们现前以两种我执变出来的虚妄境界。

懂了这些,我们就会至心发愿希求回归到圆满的法界,那时就彻底成佛了。但成佛也不是成个雕塑,而是现前了恒沙妙用,达到了生命最圆满的成就。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复次,善男子!言广修供养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种种菩萨海会围绕,我以普贤行愿力故,起深信解,现前知见,悉以上妙诸供养具,而为供养。所谓华云、鬘云、天音乐云、天伞盖云、天衣服云、天种种香、涂香、烧香、末香,如是等云,一一量如须弥山王。然种种灯,酥灯、油灯、诸香油灯,一一灯炷如须弥山,一一灯油如大海水。以如是等诸供养具,常为供养。



第三大愿——广修供养。

所观境是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每一尊佛都为菩萨海会所围绕。观想的时候要确信,十方三世就在真心当中,它是总的法界体,不要想成一个个单独的实体。如果执著当前的五蕴是我,那除此之外的一切就都成了他,这样自他对立,就没办法融通。现在要反过来想,当前五蕴的假相一下子没了,那我住在哪里呢?既然我根本不住在任何一个时间、空间的点上,那一切不都是我吗?这样就知道“凡圣含灵共一家”,“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也就知道同体的涵义了。

一有了这个观念,再来发愿就很容易。因为你已经相信了这一点,那肯定是一次性地、周遍地,对十方三世一切佛作供养。这是基于本心的妙体而起的观行,是契合法界的作意。不然的话,所作的观想、所起的修行,跟本来实相不符合,那就成了颠倒行,也就没办法回归。

这就要作意,在任何一个极微尘中,都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的佛,每一尊佛都有种种菩萨海会围绕。不要再认为小是小、大是大、大小矛盾,否则的话,一个微尘里怎么能有佛刹极微尘数佛,而且每一尊佛旁边都有无数的菩萨海会,这些怎么能装到一个微尘里?其实,只要不把微尘想成实法,一个微尘里就能含容一切。就像一块小小的电脑芯片,里面可以装很多信息,全世界的书都可以装进去,但去寻找的时候,也得不到什么那样。

能观的是全法界心。古德说,一念介尔之心,即是法界全体。当下这一念心没有自体,它就是法界,所以彻证后可以显现一切事相。否则的话,只是当下的一念生灭心,怎么能一念圆遍十方三世呢?显然不可能,生灭心是没办法周遍的。或者说,如果是能所对待的心,也没办法一下子缘到法界一切处。因为有所缘就有固定的相,这样缘东就不能缘西,缘前就不能缘后。

观行的方式是一时圆观一切。就像卫星发射信号,一时间覆盖到整个区域,而不是通过地下接收站,一站一站地次第进行。当然,这也只是相似的譬喻,法界是没有能所对待的。

再回顾一遍,修普贤行愿的两个因,一是胜解信,二是行愿力。胜解信,是对于本来法界有甚深的信解,所以他会这么作意,确信肯定如此。行愿力,就表示所要证到的就是三世智,就是海印三昧,希求的就是彻证以后出现的力用,它叫做“大用”。所谓体相用就是这个意思。“体”,指法界,“相”,是本来的恒沙德相,“用”,是说当消尽了虚妄分别的障蔽后,全体大用自然现前,这就不是分段的、局限的、片段的方式。

这样懂了以后,作供养的时候就不要想:“这怎么供得来?我作意供华云的时候,就想不到音乐云、伞盖云等,想着左边的供品,就想不到右边,这么多东西怎么供?根本忙不过来。”其实不用担心,我们心里首先要确信,自心就是法界,里面本来具足一切上妙的供养物,然后就按照这么来模拟,随顺经文的语言去作意。这样一念下去的时候,就想到法界里一切的华云、鬘云、天音乐云、天伞盖云、天衣服云、天种种香、涂香、烧香、末香,这一切供养云都像须弥山那么大,无量无边,这一切都一时普作供养。供养给尽法界的一切佛。这一切都是圆满的,不要只想到一个片段。

比方说,回向善根的时候就要干脆一点。既然“凡圣含灵共一家”,哪里还有你家我家?就不必分了。你不要想:“我怎么能侵占别人的善根一并回向呢?”这样就太见外了!一切都在法界里,哪有什么自和他的分别?你就想:十方三世的一切有漏、无漏所有的善根,都一次性全部回向。这样就可以了。那么,回向到哪里呢?那就想:众生都在我心中,所以回向给自心里的每一个众生,让他们全部成佛。就像我吃了饭,身上的一切细胞都能得到长养那样。(当然这只是有为法,不完全等同。)

同样,供养也要彻底,法界是本来不二的,你不要认为自己是张三、李四,实际你就是普贤,要相信自己就是佛。这样的话,十方三世一切佛海当中,都有一个我现在前面,普作供养。也就是“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供刹尘佛。”这都是果位上自然的事,是本来如此。就像一颗摩尼珠会影现在一切珠里面,里面的每一个影子,又影现在每一颗珠里面,法界就是这样重重无尽。一旦确信,有了这个见解后,你的心会非常直接,就按这么来作意、发愿。



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善男子!如前供养无量功德,比法供养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罗分、算分、数分、喻分、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何以故?以诸如来尊重法故,以如说行出生诸佛故。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



这一段是讲,在一切供养里,法供养第一。

法供养就是遵循法道修行。任何众生都必须通过行持法道才能解脱成佛。所以,最殊胜的供养,就要切中一个“法”字,从中推演开来,有法道上的各种修行内容。这里举了如说修行、利益众生、摄受众生、代众生苦、勤修善根、不舍菩萨业、不离菩提心七个例子,要知道,这上面有无量分的内容。说到底就是要在大乘法道上修行,这样随顺法界,就能很快还归法界而成佛。

那么,财法供养做个比较的话,财供养的无量功德,比不上法供养一念功德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乃至无数分之一。这是因为诸佛尊重法的缘故,以及按照佛指示的法道来修行能出生诸佛的缘故。诸佛传法的目的,就是要把众生引到法道上,你能按法道来修行,一切颠倒习性最终就会全部消失,从而彻底还归法界,所以,这是极胜妙的方便,也是诸佛菩萨最喜欢的事。

有了这个观念后,就要世世常行法道,念念不离,这就是法供养。经中说,如果菩萨行持法供养,就能成就供养如来,这样的修行是真供养的缘故。所以,这是我们必须励力实行之处,也是尽未来际永远不离的地方。



此广大最胜供养,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供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不可尽故,我此供养亦无有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这样广大最殊胜的供养,直至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乃至众生烦恼尽之间,才会穷尽。由于虚空界等不可尽的缘故,我的广大供养也没有穷尽。

要知道,这是称合本性的妙行,只要你不以自己的颠倒心去障碍它,法界本身就是这样相续不断地在运行。我们现前因为有我执,就发不出普贤行愿,也就是以人我执障住了作供养,以法我执障住周遍无碍地供养,所以,这两个就是障碍发普贤行愿最大的元凶。也因此,我们现在不能再相信它们,不要再画地为牢,把自心局限住,而是要让行愿力发出来,而且要发得彻底,发无尽的誓愿。

而且,这个愿王是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到最终会归法界时,它就成了无著妙行,没有一点不愿意、间断、劳苦等的相,是永无疲厌,念念都在妙行当中。所以不要认为,成佛就好像在法界里睡着了,什么也不做。就连一个凡夫善心起来时,都会运转不息,何况是佛!那时,由于任何懈怠等的习气都灭尽了,我相、人相等执著都没有了,所以自然出现不可思议的普贤行。处处都建立普贤幢,处处都是妙行海,这就是我们最终所要达到的境地。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复次善男子,言忏除业障者:菩萨自念,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瞋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我今悉以清净三业,遍于法界极微尘刹,一切诸佛菩萨众前,诚心忏悔,后不复造,恒住净戒一切功德。



第四大愿——忏除业障。修这一愿时,首先要忆念罪业,然后在法界一切诸佛菩萨前,诚心忏悔,今后不再造作,恒时住在清净戒律一切功德中,最后发无尽的忏悔行愿。

我们知道,具足四种对治力来忏悔,罪业就能完全清净。其中又以破恶力和恢复力最为重要。破恶力,是指有猛利的追悔心,并发露罪恶。恢复力,是发誓永不再造的断相续心。这就是忏悔的两个要点。



破恶力



首先要想到:我从过去无始劫来,由于不了知真如,执著人我和法我,一直陷在虚妄分别当中。

在回归法界的过程中,忏悔业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它能去除一切违品。过去由于迷失了真如,颠倒地执著人我和法我,从这里就开始起惑、造业,发生一系列的错乱。意思是,业的根源是迷惑,迷惑,就是不识法界本面,自从那一念迷失了,之后就不断地在惑业苦的错乱圈里循环,一直沦落至今。现在修忏悔,就是把过去的一切错乱全部翻过来,它是一个全体的悔过,在方向上跟过去完全相反。

之后要想:以不了知真如的无明力量,发起了贪嗔痴等烦恼,从中出现了各种身口意的造作,所作的恶业无量无边。

这里要对于所忏的恶业作广义的理解。凡是背离法界的行动,基于虚妄分别所起的业障,从粗到细的每一分,都叫做恶业,所以包括了一切烦恼障和所知障。也因此,相应的破恶力,也要是最彻底的忏悔。那就是:知道十方三世都在自己的一念心中,一切业障也无非是自心上的垢染,这也只是以虚妄分别而起的,都是假的,叫做客尘。然而它一出来就遮蔽了本来面目,所以现在必须把它忏除。



恢复力



恢复力,是指发誓往后不造任何恶业,恒时住在清净戒律一切功德当中。这包括了别解脱戒、菩萨戒等的一切戒行。

具体修的时候,需要逐步地进行。要渐次地遮止错乱,回归法界,不可能一次完成,所以要一步一步地修行净戒,一层一层地把错乱遮止掉。譬如说,过去身口意的恶行非常严重,就要先以别解脱戒来制伏,规范心念和行为,避免各种粗重的恶行造作。之后,要去除更细的颠倒,就要进一步修菩萨戒等等。这样逐渐恢复,消除错乱,一旦恢复彻底,那时连最微细的迷乱也消尽了,一点虚妄的造作也没有,就达到了彻底的忏悔。

这里说到“恒住净戒一切功德”,“恒”,是说相续不断地安住在清净戒的功德中。“一切”,表明这是圆满的行愿。虽然现在还做不到一时全部完成,但所发的愿是圆满的。



忏悔方式



要在谁面前忏悔呢?

就要在遍于法界极微尘数佛刹的一切诸佛菩萨众前。这里是略说,其实跟前面三个愿一样,指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那么多的诸佛,都处在菩萨海会围绕当中,然后自己的身一时影现在一切诸佛菩萨的海会里,一一在佛前忏悔。

以什么来忏呢?

经中说,以清净的身语意业。也就是身体礼拜、口中陈词、心中作意,以如理的方式忏悔。之后要想到:现在我已经清净了,今后再也不造这些业障,不然完全是在蒙蔽自心,只会让自己深陷在错乱当中,无法回归。



无尽的忏悔行愿



我们发愿入于法界不思议解脱境界,从这个总的愿力中,会开展出十大愿王的每一条行愿,每一个大愿里,又有无量支分行愿,这一切就叫做无上的普贤愿海。因为法界是周遍、圆满、无尽的,所以普贤行也相续不断、常恒周遍,量等法界。也因此,普贤行愿的力量非常强大,它有一种圆满显发的势力,善根成熟的人一遇到,心就会圆遍地展开。

修普贤行愿,最终必定证入法界,那时自性普贤的无量功德都会自然开发。这是借助无上行愿的力量,让佛性迅速地苏醒。所以,真正发起普贤行愿,他的一切所作一定会顺着贤妙的法道来进行,这样很快就会证到普贤果位。其他异熟果、等流果、增上果等等,必然会圆满地现前。这在缘起上是可以决定的。

换句话说,我们现前能对这个法道非常有信心,顺着经文描述的最圆满的愿力图,就按这么来作意、用心、发愿的话,虽然现前处于凡夫位,跟高登圣地的菩萨,称性发普贤行愿有很大差距,但由于是按照无上愿王在发愿,就好像迦陵频伽的雏鸟,在没出蛋壳的时候,发出的妙音就已经胜伏一切群鸟那样,以对于无上愿王起了胜解信,而且有一种油然涌发的行愿力的缘故,就能迅速超出其

他的道。就像经文后面说到的,如果以普贤行愿作为前导来摄持自己的心,而且回向往生极乐世界,这样一切时中被愿王摄持前进的缘故,临终时一刹那就能生到阿弥陀佛面前,之后非常快速地圆满完成。可见因地的发愿极其不可思议。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忏乃尽。而虚空界乃至众生烦恼不可尽故,我此忏悔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再说回来,忏悔愿王也是无有穷尽的。对于自己迷失本性,因背离法界真心所起的各种颠倒执著,都要发起忏悔的心。还要知道,法界是一体的,没有自他的分别,所以不但要为自己忏,也要为一切众生忏。所以,直到虚空界、众生界、众生业、众生烦恼都彻底穷尽时,我的忏悔才尽,但虚空界乃至众生烦恼不可尽的缘故,我的忏悔也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这里的“众生界”,是表示整体迷失的状况。无数的心识迷失了自性,从法界,从清净界里落了下来,陷在错乱当中,由错乱的积习所形成的障碍,导致无法回归。所以,不单是为自己,也是为一切众生忏悔,这样作广大无尽的忏悔,就是普贤忏悔愿王。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复次,善男子!言随喜功德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如来,从初发心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一一劫中舍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头目手足,如是一切难行苦行,圆满种种波罗蜜门,证入种种菩萨智地,成就诸佛无上菩提及般涅槃,分布舍利,所有善根,我皆随喜。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种类所有功德,乃至一尘我皆随喜。十方三世一切声闻及辟支佛、有学、无学所有功德,我皆随喜。一切菩萨所修无量难行苦行,志求无上正等菩提广大功德,我皆随喜。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喜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第五大愿——随喜功德。

随喜的境,是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所摄的,佛、凡夫、声闻、缘觉、菩萨这五类人的一切功德。可见,这是圆满、周遍、无尽的随喜。

“周遍”,指遍十方三世的一切区域。“圆满”,指五类人的所有功德,下至地狱众生起的一念善心,上至诸佛圆满的果德,凡是随顺法道的,属于善法的相,全部都作随喜。

普贤行是无不善妙的行为,所以在对待众生的功德方面,表现出来的自然是随喜,而且是平等的尊重和随喜。不会说我已经成了普贤菩萨,众生的功德小,所以我对他们的善根不随喜,没有这样的事。因为这不是我慢心来行事,而是完全出于天性,所以自然对于功德相都随喜。跟随喜相反的颠倒心是嫉妒,这是以人我执引发的狭劣心态,因为无法忍受别人比自己圆满,而产生的一种恶心,这就不贤善,这些东西全部要淘汰掉。

其实,随喜就是本性的力用,只要不受障蔽,它自然会这么发出来。这也是“智悲不二”的道理。意思是说,一旦证入法界,现前圆满的智慧,那自然就有悲的力量。如果说证了空性还没有悲心,那肯定是假的,说明已经落入了歧途。而所谓的“悲”,其实就是指善心。佛法里经常用归纳的方式来表诠,比如在说大乘的功德时,常常用“智悲”两个字来表示。但要知道,“悲”字表示的就是善心,所以也可以说成慈,说成喜等等。说悲的时候,就表示同体拔苦的善心。所谓“人饥己饥,人溺己溺”, 别人挨饿就好像自己挨饿,别人陷溺好像自己陷溺。也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不会把众生当外人看,没有人我的分别。说喜是表示,看到人家得好处,就像自己得好处一样欢喜,这是发自真心的,真心为他人的功德感到欢喜。所谓“同体慈悲”就是这个道理。

懂了这一点后,我们现在就要开始这么作愿,这是回归法界的方向,是我们一定要走的法道。普贤行愿的法道,已经开展到最圆满、周遍、广大、无尽、不可思议的地步,如果你能认识到这一点,那确实会深心渴仰,念念在这上面去熏习、作意,诚心诚意地发愿。这时候,心里自然会发出主动力,非常迫切地想把这个愿文纳在自己心上,因为这实在太重要了。

而且,当你真正体会到这部经文的内涵,你才知道,这就是我生生世世要走的路。尤其是体会到了每一愿后面的无尽句,那时你会主动这样来发愿,愿意无穷尽、无止境地修持普贤行。从此以后,自己的生命完全融入到普贤愿海里,念念都按这样来实行。虽然现前还达不到高地的成就,但那种随学的心非常强,初步的愿已经很真切地启发出来了。

这以后,他每天都会主动地缘着愿文来修习。即使没有时间,也会以“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这两颂来作意、发愿。这两颂是略说,实际就是指普贤行愿海。不是说嫌麻烦才只念这两颂,而是已经对整部愿文非常熟悉了,才用这两颂来回向。它的意思是,我现在回向善根,目的就是要随文殊普贤,恒时修学三世诸佛所称叹的最殊胜的普贤大愿;我回向善根,就是要成就普贤殊胜行。这就叫无上的回向,因为已经回到果位无上的普贤行海了。

所以,学《普贤行愿》非常重要。三殊胜最后的以回向印持,指的就是普贤行愿的修法。广修就是整篇经文,中修是后面的偈颂,略修就是这两颂。这三种的意义是一样的。有人会问:“为什么龙树菩萨说,以这两颂回向是最好的?”其实这是一个最简略的表达。它的回向之处,就是成就三世诸佛所称叹的最殊胜的普贤行愿,回向的目的是要得到普贤殊胜行。什么是普贤殊胜行?就是指十大愿王。所以,要如理如法地发愿回向,就必须学好十大愿王。

下面再讲讲随喜的状态。就像刚才说的,看到别人有好处,就像自己有好处一样。尤其见到有人能学好,能走上法道的时候,会有一种油然的欢喜,比捡到什么宝贝都欢喜。外在的宝贝不足为贵,给他一个稀世珍宝,他也不会特别喜欢,那只是块石头而已。但如果有人心上修了一分善,哪怕只生起了一念善心,他也会非常欢喜。这就是天性的自然流露,只要不被我慢、嫉妒等障蔽,见到善根功德自然会起欢喜心。相反,如果心被我执障蔽了,本性的力用显不出来,那就会起颠倒想。见到别人好了,自己心里会不舒服,或者自己稍微有一点功德,心也会显得格外高,这全都是颠倒恶习。

所以,我们要让自己发起各种妙行,这样才符合本性的状态。比如广修供养,当见到有功德的境时,自然要去供养。这也不是局限在一个小点上,真正透了圆教法门,一切境都可以供养。礼敬诸佛,也是对于十方三世一切佛起恭敬。随喜,也是对于一切功德相都生欢喜。比如一个人过去非常吝啬,一毛不拔,现在能舍得供养三宝一粒米,菩萨见了也会非常随喜。因为他终于有希望回归了,能发起善心了。这就是起了同体的慈悲心,众生的德就是我的德,没把他当外人。同样,众生的罪就是我的罪,所以全都要忏悔。这样来修,就能逐渐泯掉自他的界限。

总之,以普贤行确实能显发无量妙德,能庄严佛果。心开始觉悟了,本性的善德自然会开发。

反方面的,人我执和法我执会直接障碍普贤行,前面我们用了很大篇幅讲了这个问题。如果随顺人我执,就会觉得只有我最重要,一心只考虑自己,唯我独尊,自私自利等等。由我执引发的各种劣根性,就跟善妙的普贤行完全相违。法我执是执著万法实有的一种愚痴,有了这种执著,就不敢发圆遍的普贤行愿。其实,自心就是法界,本来就是圆遍一切的,所以没什么不敢发。

一旦破除了人法我执,体会到了这一点,就会一心渴仰能实现普贤行海。我们知道,大行普贤菩萨的坐骑是六牙白象。六牙代表六度,所表征的是行上已经达到究竟,这当然是我们最深心仰慕的境地。每一个有佛性的人,在遇到这个善缘,接触到这个经文的时候,由于善根苏醒的缘故,就应该真正欢喜踊跃,深心渴仰,一心希求实现普贤行海,因为再没有比这个更贤妙的行为了。

懂了这些,我们就知道该怎么发愿了。现在是修习随喜,那就要发圆满的随喜愿王,不能画地为牢,局限自己的心量。如果非要把心划定在一个小小的疆域里,认为我喜欢的人我就随喜,不喜欢的人我绝不随喜;比我低的人可以随喜,比我高的绝对不随喜。因为他都超过我了,我怎么能为他欢喜呢?就是他掠夺了我的光荣。这样的话,气量就太小了,根本没办法修持。

我们的心量本来是周遍法界的,所以发的愿也要合到这个量。就像憨山大师所说的:“称法界心,极法界量,包摄无遗,故曰愿王。”虽然我们现在还没有现证到,但对于这个真相要有胜解信,绝对相信真心就是如此,所以就要这样周遍地来发愿,修学随喜愿王。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古德说:“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我们总是相信妄心虚拟出来的“我”,认现前这个肉团是自己。这样认假为真,心就被局限住,而无法开展出广大的随喜。其实,现前的身心聚合是假的,是迷失自性后,虚妄分别的产物。把它当成自己后,再进一步串习虚妄分别,就形成了个人的性格、倾向、观念、偏执等等,这都是凡夫的颠倒习性,是必须消灭的。

所以,我们不能听信私我的主张,要按他的观点,那肯定是不愿意作周遍的随喜。他有一个范围,那就是,符合我的胃口,我才愿意干。我喜欢的人我随喜,我不喜欢的人不随喜;高位的人我看不上,我不随喜,比我低的,我可以对他慈悲,他有善根我随喜;或者说,跟我的见解、性格、喜好一样的人我随喜,跟我的信仰、想法不同的人我不接受,我不随喜……诸如此类,全都是私我的偏执,这就障住了广大的随喜功德。

随喜的修法要求是,对于因上的善根和果上的安乐等一切功德相都要作随喜。从果的安乐上说,譬如你是个女性,长得还不错,那么,对于比你长得更好看的女性,你能随喜吗?这对很多人来说就相当困难,因为被我执引发的嫉妒给障蔽了。再从因上看,对于任何一种善根都需要随喜。不能说,他的善根那么小,还值得我来随喜?这种心态完全出于我执,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它叫做慢心,只是很多人认识不到。一旦把两种我执去掉,完全是清净心,那时候根本没这想法。

我们要向普贤菩萨看齐。所谓行愿力,就是指心中的希愿处是普贤大行,这就不能以凡夫的颠倒行作标准。在果位上,是对回归法界的一切妙行都表示随喜,法界心里的五类人的善根,都一时在海印三昧中现前,一时圆满随喜。那么,我们作意发愿时就要知道,法界里的任何一念善心,任何一种安乐果报,都无不在自己的本心当中,拒绝任何一个都等于拒绝自己,所以,对于五类人的一切善因善果,下至最小的一分善心,上到圆满现前佛功德海,在这上不起任何偏执,不局限在哪一个范围里,一时普作随喜。当然,暂时还做不到圆满,能基本知道它的理趣,有胜解信,修的时候按照愿文这么作意就可以。

下面再讲讲这五类随喜的内容。

第一类是随喜诸佛如来的功德。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如来,从初发心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一一劫中舍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头目手足,如是一切难行苦行,圆满种种波罗蜜门,证入种种菩萨智地,成就诸佛无上菩提及般涅槃,分布舍利,所有善根,我皆随喜。”

首先作意,尽虚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那么多的现前正等觉的诸佛。他们一开始也是凡夫,但已经初步发起了无上的志愿,要求得一切种智。之后,为此而勤修无量的福德聚,修无量的波罗蜜门。这里先以布施为代表,那就是不顾惜自己的身体生命,经过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那么多劫,在每一劫里,施舍了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那么多的头目手足。像这样的所有难行苦行,都励力地行持。从而圆满种种波罗蜜门,证入菩萨种种智地,成就了诸佛无上菩提,示现八相成道的事业,最终入于涅槃。之后色身荼毗,在世界各地分布舍利。诸如此类,从因到果的一切善根全部作随喜。

第二类是随喜所有凡夫的善根。

“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种类所有功德,乃至一尘我皆随喜。”

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所摄的一切凡夫,他们心上起的一切种类的功德,下至于一个微尘的善根我都随喜。

首先作意,十方一切世界,地狱、饿鬼、旁生、阿修罗、人、天六趣众生,胎、卵、湿、化四类众生形态,以此所摄的无量无数众生,全部在法界心中现前。他们心里,也会出现各种种类的功德。譬如人间有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功德,旁生界里也有孝心等善心,地狱众生和饿鬼众生偶尔也会起善念。总之,对于这一切功德,都以圆满周遍的方式作随喜。

需要注意的是,凡是善的相都应该随喜,不能有偏执,不能拒绝哪一分,对哪一分不随喜。否则根本不成为普贤行,那是对私我的执著,是凡夫不清净的情态。因为我执消尽的时候,根本没这种心。就像《金刚经》上说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什么自他对立也没有,对各方面都不执著,这样才能发起清净的善根,才成为普贤行。

接着随喜声闻和缘觉的功德。

“十方三世一切声闻及辟支佛、有学、无学所有功德,我皆随喜。”

十方三世一切声闻、缘觉,包括声闻的四向四果,缘觉的有学无学等所有功德,都普作随喜。

可见,真正学好了《普贤行愿》,就不会有那些狭隘的心态。不会拒绝说,他是小乘人,我不喜欢小乘,不随喜那些功德。二乘行人有无伪的出离心,有观照人无我的智慧,已经趣向或者得到涅槃,止息了惑业苦,这些都应该随喜。

随喜跟忏悔是一对。忏悔是说,对于所有背离法道,流转生死的苦因苦果,从粗到细全部都忏除。反过来就是,对于所有随顺法道,包括发一念善心在内的功德和安乐,暂时究竟,从粗到细的每一分全部作随喜。

最后是随喜菩萨的功德。

“一切菩萨所修无量难行苦行,志求无上正等菩提广大功德,我皆随喜。”

十方三世一切菩萨,所修的无量难行苦行,志求无上正等菩提的广大功德,对这一切全部作随喜。

这也是无尽的随喜愿王。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喜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像这样,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的随喜才穷尽,以虚空界、众生界、众生业、众生烦恼不可尽的缘故,我的随喜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念念相续”,是指这种随喜心不会间断。不会说到了某时随喜愿王中断了,即使面对功德,随喜心也起不来,不会这样。它是性德起用而现出来的,只要不以二我执作障蔽,一切贤妙的行为都会自然发出。

就像前面说的,随喜,是一见到善法就由衷地起欢喜,这是本性的自然表现,是如来藏本具的德相。不是说成佛时什么都没有了,连慈、悲、喜、舍、智、力等的功德都要泯灭。佛经里常讲,世尊见到有人将来必定成佛,都会熙怡微笑;见众生有功德,或者能得利益时,都会显得很欢喜;见到众生有苦难,也会表现出悲悯。这些都是自然的,哪个没有呢?

这才知道,原来本性里就有这样常恒不断的功德,只是现前迷失了,显不出来。现在随学普贤行愿,最终就是要恢复体普贤,现前用普贤。那时自然没有分别,也不假造作,一切都属于本性的流露。不是说用什么方法把它造成不可思议,而是它本来不可思议,只要把障碍遣除,不思议解脱境界自然现前。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复次,善男子!言请转法 lun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广大佛刹,一一刹中念念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一切诸佛成等正觉,一切菩萨海会围绕,而我悉以身口意业种种方便,殷勤劝请转妙fa 轮。



第六大愿——请转法 lun。

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的任何一个极微尘里,都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的广大佛刹(极微尘没有自体,它就是全体法界,所以任何一个极微尘里,都能显现一切佛刹)。在极微尘数的佛刹中,每一念都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的一切佛成就正觉,一切菩萨海会围绕。在每一尊成就正觉的佛前,都影现了我的身体。然后以身口意的各种方便,身体恭敬合掌,口中殷勤劝请,心里也是为利一切众生,祈请诸佛转妙fa 轮。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常劝请一切诸佛转正fa 轮,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直到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为止,我的请转愿王才穷尽。以虚空界、众生界等不可尽故,我恒时劝请一切诸佛转妙fa 轮,没有穷尽。这种请转的妙行,念念相续没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请转法 lun极为重要。诸法都是因缘生,不会无因而现。比如,当年本师释迦牟尼佛示现成道时,并未立即传法,而是在光明境界中默然安住。那时,梵天、帝释等都来到佛前殷勤劝请。他们以fa 轮、右旋海螺作表示物,口里称述,世尊您往昔是如何为众生发菩提心,之后经历多少苦行,现在已经成道,为什么舍弃众生而入涅槃等等。以这些行为、语言作为缘起,世尊才开始传法,世间才有了正法光明。

跟前面一样,请转的妙行也是本性的力用。就像《华严经》里讲的,普贤菩萨为善财童子示现果地普贤行的境界时,从一一毛孔中,念念出一切佛刹极微尘数的梵天身云,劝诸如来转妙fa 轮。要知道,无量众生都还陷溺在生死苦海里,这就需要转妙fa 轮,来指引他趣入佛道,所以,只要有人成佛,以普贤行自然会在他面前请转法 lun。

请转的境还要扩展到一切成就者、善知识等,因为他有功德,能利益到众生,为着众生利益的缘故,都要请转法 lun。不会说,我很高,他比我低,我为什么请他转法 lun?没有这种我执我慢的想法。

这样的话,自己化成帝释也行,化成梵天也行,什么身份都可以。所谓“位后普贤”,就是指成佛后示现菩萨身份来利益有情。在利益众生的时候,缘起上要有一种主伴的关系,一尊佛示现成道叫做主,其他都化现成眷属菩萨作为伴,这是必然的规律,也是法界无私的一种表现。并不是成佛后只能当老大,没有这种心。因为没有我相,没有任何执著,为了利益众生,可以示现任何方便。

这也是因为,普贤本性周遍一切时处,没有任何固定的相,什么因缘一来,它的妙力自然会出来,显现无量行海,这就叫做“随缘成德”。所谓“不读《华严》,不知佛家富贵”,“富贵”就是指果地的无量功德。而普贤是华严长子,万卷《华严》说的就是一个普贤,所以,“以万行因华,严法身果德”,指的就是普贤行海,也是我们本性的妙德。

这样才知道,原来本性里有无量妙德,只要不被人法我执障住,本来就是遍入、遍现,而且处处都贤妙。这样的话,在十方刹海里任何一尊佛的海会中,自然现出一个身,然后以身口意的各种方便,在佛前殷勤地请转法 lun。

那么,请转的妙行,到何时为止呢?那就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的劝请就结束了,既然这些都尽了,劝请就没有必要了,但实际上,这些都不会穷尽,所以我的劝请妙行永远没有止息。

还要知道,所发的愿完全是平等、广大、周遍的。那就是:自性海里的每一尊佛示现成道时,不间隔一刹那,我立即现在他面前,极其殷重地劝请转妙fa 轮,绝不会无动于衷。这样的话,一遇到相关的境缘,普贤行自然会出来。比如来了一位大德,他通达某一种法门,或者有某一种智慧,那么在普贤愿的驱使下,自然会请他给大家转法 lun,来启发大众的智慧。像这样,一心为着众生,要使得大德们成为暗夜中的明灯,照亮众生的心路,就必然会发起请转的妙行。

我们现在就要这么来发愿,不然的话,虽然本性里有无边妙德,但是被二我执障蔽的缘故,妙用就起不来。这样违逆本性,心就被系缚住了,也就没办法入不思议解脱境界。两种我执就好像冷气,会把水凝结成坚冰,使得它无法流动,起不了妙用。一旦开始称性发愿,把它们破掉,从这里就开始回归,开始抒发本心的妙力。这个愿一起来,你马上能感觉到心全是开的。就好像阳光的热力一出现,冰就开始消融,以行愿的力量,会逐渐把本性的力用开展出来。之后它会越用越灵,越用越妙,等到一切执著全部消尽,那时就真正入了不思议解脱境界。

所以不要认为,这只是请转法 lun,然后请佛住世,念来念去就这十条,没什么新花样。你不要去找新花样,佛法就是在讲你的本性,真正认识到这一点,把本性开发出来,自然是受用无穷。每个人都是自性普贤,叫做体普贤,它能够随缘成德,它会敬、会赞、会悔、会喜、会请,这都是它的天性。要知道,你本性里有无量的福德,有无尽的心量,现在不要埋没这些天性,要用普贤行愿的力量,把它尽量地发出来,这样开发得越充分,修道就越快。

一般人修行有局限,或者修不上很高的法,就是因为行愿力不够。心量小的话,就只局限在人天善道里,这叫做人天乘根性。他觉得做人蛮好,给他讲出世间法道,那根本就没兴趣。心量稍微大一点,求出世间道,就是小乘根性。但由于为一己解脱的心太重,开展得就很慢,这种就叫做声闻根性、缘觉根性。再往上,心量很大,想修六度万行完成佛果来利益众生,就是菩萨根性。其中渐教的人认为,我只有成佛的种子,将来能成佛,所以要一步一步地断障证德,经过三大阿僧祇劫,逐渐修行才能成道,以这种见解也没办法很快显发。圆顿根性的人,知道自己本来就是普贤,原本就是大方广法界,有了这个信解,就能够很快开发,修道的进程会非常快。

这就知道,我们一开始就要往普贤行愿上走。当然,具体实行时,要按次第一步一步地进行,但任何一个修法都必须用普贤行愿来摄持。这是大的方向,绝对不能偏离。有了普贤行愿,也就有了修行佛道的动力,会使得他成为一名热情的行者,不再是冷淡、无动于衷。用现代话说是“热情”,但这不太准确,实际是要表达“力”(智悲力的“力”)。有一种从本性抒发出去的力量,这个非常重要。我们知道,大乘道以菩提心为根本,有了菩提心才有成佛的种子,才有佛道的根苗。如果没有这个誓愿力,那根本没办法行持如海的菩萨行。所以,修大乘要以发展大心力作为前导,每次修法前都要发心,也是为了把心恒时纳入到大乘道中。

就像前面讲的,我们的本性里就有请转的妙德,但是被我执障住的时候,就发不出来。尤其当今时代,礼仪沦丧,人们心里已经没有了请。他会说:“这多不好意思,我不去请。”或者认为这都是仪式,没必要做。结果行为上就非常迟钝。然而普贤行不单是为自己请,而是要为一切众生,请佛转正fa 轮,而且是无尽的行愿。所以,我们都要好好反省检讨,看自己的心是不是在往普贤行海的方向走?

要知道,我们的本性不生不灭,它的妙力无穷无尽,对此胜解后,顺着本性这么发愿就可以。这就要作意,以全法界心,修尽法界行。祈请的时候,就不能只请一尊佛、一位善知识,而是圆满地请,完全是一体同观。这样,在海印三昧里,十方三世佛一时顿现,因缘成熟时,在众生界前示现成正等觉,示现教主身份。这时,为了那个世界里的无量众生,我立即现在佛前,以身口意的种种方便,殷勤地请佛转正fa 轮。

这么劝请有极大必要,有劝请才有说法的缘起。有人说,现在我们没劝请,大德善知识们不也传法了吗?那是已经有因缘了。但诸佛最初成道时,不会无人劝请自己突然开始说法。只有请了,有了缘起,佛才会转法 lun。

其实,真正懂了法的内涵,才知道这一大愿特别重要。没有祈请的因缘,诸佛就不说法,众生听不到正法,就没办法顺着法道前进。他的心永远落在非法当中,陷在永劫不见光明的愚痴黑暗里,那是极深的陷落,极其可怜。而“转法 lun”,就是以先觉觉后觉。成正等觉的教主佛,把他心里的法传过去,正fa 轮从导师的心中转到学人的心中,就把众生从顽固、颠倒的非道上挽救回来,引着他的心,顺着法道来运转。这样辗转不断地运行,就叫做“转法 lun”。

所以,无论哪一尊佛成道,不拖延到第二刹那,我都立即以十分殷切的心来劝请转正fa 轮。这么一劝请,佛就开始说法,从此,正fa 轮就在众生的心中不断地转动。换言之,众生一旦得受佛的指示,就开始顺着法道一步一步地运行。这样,随着越来越深入的正法,在他心中不断地转动,就能逐渐回归法界。可见,这确实是我们本性里应该做的事,必然会发出这个贤妙的行为来。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