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普贤行愿品讲记 益西彭措堪布

普贤行愿品讲记 益西彭措堪布








今天正式讲《普贤行愿品》的经文。

首先解释经题和品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首先解释经题。

“大方广佛华严经”,是七种佛经命名中人、法、喻具足的经名。其中“大方广”是法,“佛”是人,“华严”是喻。“大方广佛华严”是别名,“经”是通名。



一、解释别名



首先以所证和能证来解释别名。所证是“大方广”,能证是“佛华严”。



(一)所证——“大方广”的涵义



“大方广”三字非常惯用,这是按照体、相、用三分来立名的。“大”是体,“方”是相,“广”是用,诠释的是众生心性的体、相、用三大。

下面依次解释。“大”是对于本体的诠释。它以常、遍为义,因为它“横绝边涯,竖无初后”,所以是常、遍,也就是常恒、周遍。从时间上说,因为它是无为法,不是因缘造成的,所以既没有出生,也没有断灭。一切时间都是以生灭法来安立的,因为只有在生灭性上,才能分出一个个刹那,这样从时间上就有了前后次第等。然而本性是无二的妙体,不是因缘所成,也就没有初始。既然没有最初的生,也就没有相对的灭。也因此,在这个无始无终的妙体上,就有了“常住”的涵义。从空间上说,它并不是住在某一点上的法。一切空间的量都是妄识所现,而这个体本身遍一切处,没有内外,所以叫做“周遍”。

这就是绝待的大,它跟相对的大不同。凡是相对的法都是假的,也就是它自身并没有大的自性,只是观待于其他法安立出来的大。比如桌子观待茶杯是大,但相对房子又成了小,这就看出桌子上并没有“大”的自性,不然它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不会相对房子又成了“小”。像这样,这种观待的安立都是假立,因为都是依他而立,并没有自身的体性。

这样就知道,本体是绝待的大,它既不是空间上有形量的大,也不是时间上相续漫长的大,而是无始无终,无内无外,常恒周遍,所以称之为“大”。这就是我们的真心本体。能证到本性的大,那就还归法界了。

“方”是指相,它是轨持的意思,这是从法上得名的。诸法都持有自身的性相。譬如说桃花,它有粉红的色彩、柔软的质地、甜美的芳香等等。像这样,诸法都毫不紊乱地持有各自特定的性相,这就叫“方”。

“轨持”是说,在法上轨持着这种定相。“轨”,指轨范,意思是必然在正轨里持着它的相,丝毫不会错乱。那么在世俗的范畴里,可以看到外法上有长短、方圆、高低、冷热、粗细、滑涩等的特有的相状;内在的分别妄识上,也有善恶、贪嗔、欣厌、取舍、进退、强弱等的相状。这些都是世俗妄识境界中的相状。而这里说的唯一是本体上具有恒河沙数的性功德法,在它的体性上本自具足各种德相,永远不会漏失。

所谓的“相”,是指智慧德相。就像世尊成道时说的,“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唯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如来的智慧德相在众生身上本自具足,这也说明众生本来成佛。但我们由于无明的力量,却陷堕在迷梦般的虚诳、错乱的境界里。而这时候,如来藏就随着迷染缘,显现成恒河沙数的惑业苦。换言之,本性的德相与无明结合,就出现了辗转不断的惑业苦的相续之流。这样一路下来,就叫做“流转缘起”。也就是从十二缘起的无明开始,一路产生了行、识、名色等等,整个这一套都是错乱系统里的事。等到一切错乱都消尽,自性本具的德相就自然发挥出它的作用,这里没有任何虚妄分别的造作。所以,到了最终还归法界时,就成了无分别、无功用地任运成办一切利益众生的事业。

“广”是从用上取的名字,以包博为义。包是包含一切,博是广博无边,就是指具足一切十法界的因果。这也是由于本体常遍,德相无量,也因此具有一切妙用。之所以能出现普贤行海,能出现无量的净土依正庄严,或者能显发事事无碍、不可思议的一真法界的玄境,都是由于本性是如此的奇特。

那么,就差别法界而言,十法界也无非是真心随着不同的染净缘而变现出来的。大体上从染、净两分来说,随染缘就出现了六凡法界,随净缘而出现了四圣法界。详细来讲,心如果陷在业果愚中,造作十不善等恶业,那随着这种无明的因缘,它就会发起各种恶劣的行为,以这种业力就会变现出地狱、饿鬼、旁生三恶趣法界。如果能破掉业果愚,与因果正见相合,而修持五戒十善,就会出现人法界和天法界。但由于这里还有真实义的愚蒙,也就是不明白诸法无我的实相,所以还处在世间法界里。如果能发起觉悟,真心随着悟达了人无我等,发起了了达一分真如的智慧,就开始修持四谛、十二缘起,由此就出现出世间的声闻法界和缘觉法界。如果能再进一步,发菩提心,了达二无我,修持六度万行,就会显现菩萨法界。最后,知道了自心本具大方广,明白自性的体大、相大和用大,或者本具法、报、化三身,之后随顺观行,就会显现佛法界。这样就知道,原来十法界无非是真心随着染净缘而显现,全都是真心的大用。

像这样,一旦明白了真心随缘起用的涵义,就了解了用大。而且会知道,整个十法界的一切器情果报,全都是真心随缘在显现,这叫做“真如缘起”。所以,没有一法超过本性的妙用,或者说一切作用都来自于本性,没有一个在真心之外。当年唐宪宗请清凉国师入宫问法。皇帝问:“《华严经》里说到的‘法界’是什么意思?”国师回答:“法界就是一切众生身心的本体。”这就知道,所证的“大方广”并非很遥远的事,它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本性,证到了就能成佛。



(二)能证——“佛华严”的涵义



能证的是“佛华严”。“佛”是觉照的意思,也就是要通过不离觉照才能还归法界。众生和佛的差别就在迷悟之间。就像顿教所说,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是佛。所以“觉照”是“佛”的根本义。

“华”,是从比喻上立名的,它有感果和严身两种涵义。从花中会出现果实,这是感果的涵义;花佩带在身上,可以庄严身体,这是严身的意思。这是以譬喻来显示佛道的微妙内涵。也就是由菩提万行圆满成就的缘故,就能感得佛果;由无量妙德具备的缘故,就能庄严佛的十身。

“严”,是从作用上讲的,它包括“能严”和“所严”。其中能严是花,所严是佛,这是用外法来比喻内法。就像外在有很多妙花,就能庄严环境、处所那样,内在有了功德,就能够庄严自身。这里是说,从内心显发出极广大的,圆具万德的体、相、用,就能够庄严法、报、化三身。其实,法、报、化三身就是体大、相大、用大,只是名字不同而已。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庄严呢?那就是由于离开了无明的迷染,从我们的真心之中,就会显发出本具的清净庄严。到最终成佛时,无量无边的身、语、意的妙德,都能自在无碍地显发出来。所显出来的果位行境,都是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是我们所要证得的普贤行海,也是所要还归的法界本元。

所以古德说:“不读《华严》,不知佛家之富贵。”没看过《华严经》,就不晓得学佛最终有何等的受用。这实在是一切事中无上的事。很多古圣先贤也是从这里得到认识后,而发起无上道心的。所要求证的就是“大方广”的法界,能证就是“佛华严”。



二、解释通名



“经”是通名,“大方广佛华严”是别名。所有佛的语言都取名为“经”,这叫做“通名”,一部经有别于其他经,这种特别的命名就叫做“别名”。

“经”的梵语是“修多罗”,直接翻译过来是“线”,意思是能贯穿种种妙义。但由于在汉语里,“线”字不够庄重,所以译为“经”。按照儒家的经典来讲,“经”主要有法和常两种涵义。所谓“万代同规,百王不易”。儒家经典里讲的是世间伦常善道的法则,因为那里说的都是颠扑不破的人伦正道,符合善恶因果律,因而成为万代都必须遵循的轨则,这就叫做“法”。而且它是百代王朝都不可改易的正规,这就解释了“常”。

放在佛经上解释的话,就应当上升到最圆满的地步,也就是称之为“十界同遵,三世不易”。意思是十法界的有情都必须遵奉大师佛的言教,因为这里面彻底揭示了真理的法则,所以叫做“法”。而且,由于佛经所开示的真理,历经过去、现在、未来无尽的时间长河,都不会有任何变动,因此称为“常”。

就本经来说,这部《大方广佛华严经》所诠释的深妙义理,最终是要证入毗卢性海,还归一真法界。里面讲的所有道途、法轨以及最终证得的果地境界,都是真实不虚的,无论在什么时空、境遇中,都不会有丝毫错误。而且,一切凡圣都要遵循这样的法道来取证佛果。

这就解释了“经”的涵义。



下面解释品名。

本品是《华严经》的最后一品,叫做“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以下从所入、能入和入三方面来做解释。



一、入

首先解释“入”。“入”并不是指有两个法,一个进入到另一个里面,而是说智慧合到了法界,它本来不是两个。也就是说,由于一念无明,不认识本具的法界,似乎从中脱离出去,但实际上从没分开过,只是在名言中勉强说成脱离。什么时候一念觉悟,马上就回来了。所谓“狂心顿歇,歇即菩提”,“一念回光,还同本得”,都是这个意思。就好像一个本来有头的人迷掉了,忘失了自己有头,还不断地在外面寻找,后来忽然一念回光,知道头本来就在。像这样,智慧跟法界契合,就是“入”的涵义。



二、所入



所入的是“不思议解脱境界”。

首先要明白不可思议的涵义,还要知道不可思议指的就是大解脱的境界,又要知道以什么缘故说它是不可思议。



(一)为什么说它是不可思议



首先看到,在世间界中,事事物物都可以用思维去衡量,用语言来表达。但这只局限在妄识系统里所见闻到的现相。换句话说,你能谈论的只是你所见到的,能思维推度的,也只是现前世间界里的各种现相和原理,这以外的根本衡量不到。就像古德所说:“如太末虫,处处能缘,独不能缘于火焰之上;分别心处处能缘,独不能缘于般若之上。”(法界、般若、真心等都是一法多名,不是两个。)意思是说,分别心到处能缘,唯独缘不到无分别智的行境。因为,只有断了妄心才能现前般若,正当用分别心攀缘的时候,只处在妄识的境界里,怎么知道无分别智的境界呢?所以,必须把分别心断掉才能见到。

而且,妄识所缘的法都落在此相、彼相当中。然而实相并不是所缘的境相。这是不二的真如,又能有什么所缘的相呢?有所缘就成了能、所对立,就是“二”了。也因此,它无法宣说,语言不可能表达到它。因为,凡是语言能讲出的此者彼者,都要有一个定相、有一个名称,而实相本身没有定相,也不会持有固定的名称。如果它固定住在某一个相或某一个名称上,那就只能是这个,不能是其他,但实际上,一切都是它,怎么可能有定相和名称呢?

要知道,分别心的运行法则是,首先必须固定好一个所缘相,然后心才能缘取。但这样缘取到的无非是影像,哪里会是实相本身?就像《般若经》上说的“无所见即是最胜见”,“见”也只是勉强立名,不是真的见了什么境,只是对于自己身心的本体契合了、证到了,就说成是“见”。这才知道,原来这个法是没有名称的,所以语言是说不到它的。这里说的“法”,不是指心前的一个个的法,真实的法就是法界,最终要证得的法宝就是指它。


[ 本帖最后由 普见 于 2014-12-3 19:16 编辑 ]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真正现证的境界不是语言、分别所能测知的。即使口里想谈,也没有语言能实际说到它,这就像哑巴吃糖——说不出,所说的也只是旁敲侧击,你不能把语言当作真实。而且它没有相状,也不能认为见到了什么就是法界,或者心里揣摩出的形相当成是法界,这些只是妄识所缘,与真正的法界无关。所以,心想要缘它,却没有可缘之处,能缘到的都不是它。

总之,法界本身离开了一切语言、相状,实在不是分别心能说到和想到的。因此南岳怀让禅师说:“说似一物即不中。”你说它是什么,就已经不是它了。这的确是心不能思、口不能议的妙法,它就是法界。



(二)什么法不可思议



那就是已经远离了客尘系缚,本性力用全体显发的大解脱境界。

这又有离障解脱和作用解脱两种。由于它本身是唯证方知的事,所以没办法思议,不能以某个语言、声音,或者分别心的某个行相来代表它。它超出了分别心的范畴。

再来解释两种解脱的关系。消极方面叫做“离障解脱”,意思是,以虚妄分别为体性的一切烦恼障和所知障全部脱离,无明迷梦里的所有妄相全都没有了。原先执著这虚妄境界里有实在的人和法,自己搞起分裂来,认为真的有主客对待,这边是心,那边是境,然后就不断地以心缘取境相,还对此设立各种人和法的名言,接着是意识不断地分别、计较,从这样一种错误的道中,就累积成了各种各样粗细、大小的烦恼障、业障等。由于一发生错乱就有障蔽本性的作用,又由因的错乱现起果的错乱,这样不断地演变,就使得我们长期都陷在流转中,没办法出来。以至于本有的相、用都无法开发,不但没有任运自在地发挥它的作用,还随着一股错乱的力量,变现出一个接一个的乱相,包括生死幻梦里所有虚妄的受用和境界等。什么时候通过修道,消尽了一切障碍,就称为从中获得解脱,叫做“离障解脱”。

这样消极上远离了障碍,积极上就有“作用解脱”。意思是由于离开了一切障碍,如来藏上本具的不可思议力用,就会充分、任运地发挥出来。所谓事事无碍法界,说的就是作用解脱的不可思议行境。它完全超出迷梦中的境界,根本不是妄识认为的这样。妄识前的显现只是假相,不能执以为真。真正远离了妄想,就会出现不可思议的作用解脱。

分别心前,一多、大小、自他、延促等,彼此之间有障碍。比如,一当中不能容多,大的不能入在小的当中,刹那中容不下亿万劫等等。其实这是因为我们的妄执已经坚固成性,导致变现出来的现相彼此之间不能融通。但要知道,这些现相只是心变出来的,本身没有自体或者无自性,一旦懂了这一点,就能把相归到性上。也就是,既然一切相本来是性,在同一个性中就没有什么不可融通的。比如一刹那本是法界的缘故,本没有一刹那的自相,所以就能在一刹那里见三世劫海;一微尘本是法界的缘故,并没有微尘的自体,所以在微尘里能容纳十方刹海。像这样,一切事都能互相融通,这叫事事无碍。这不是奇妙的玄想,而是确实会实证到这样的不可思议行境,这叫做“作用解脱”。

像这样诸佛任运成办的事业相,根本不是凡情所能揣度。这里,一尘中有尘数刹,一念中见三世佛,或者一刹那遍现在无边法界的一切处中,以及一音圆演一切法等,全都是作用解脱。(就像《维摩诘经》所说:“有解脱,名不可思议,若菩萨住是解脱者,以须弥之高广,内芥子中等。”意思是说,如果菩萨住在不可思议的解脱当中,可以把巨大的须弥山纳入在微小的芥子里等等。)

总之,我们妄识中的时空相只是错觉,根本不是法界的真相,首先就要了解这一点,不然就没办法信受普贤行愿,更不会知道该怎么发愿。其实,发普贤行愿就是由于内心希求证入普贤不可思议行海的境地,无上的愿王是指对于无上的普贤行已经发了求证心。所以当务之急是对《华严》圆教的理趣得到大致的了解,这才会知道所愿的境和对此生希求心,不然连发愿的目的和方向都搞不清楚。

再说,离障解脱和作用解脱指断和证两方面,断一分就证一分,断圆满就证圆满,所以以远离一切障碍系缚的缘故,就会彻底现前不可思议的作用解脱。它完全超出原先处在障碍里的情况。就像圭峰大师所说,一切法本来融通无碍,只是因为内心的执著,才导致多劫中缠绵不休,而感得在虚妄的显现上有很多阻碍。就好像一个人在平坦开阔的地方露天睡觉。但睡着了入了迷梦,就看到四边都是重重的障碍,比如重峦叠嶂,下面还有峡谷深水,没办法通过。但实际上,这些只是一念妄心幻变的假相。而正处在错觉中时,会感觉处处都是障碍,根本无法通过。这时候会没有胆魄说,“这些只是假相,我可以穿过去。”会感到非常害怕,认为一走过去,就会撞得头破血流,或者一跳下去,就会陷在深水里淹死。像这样,有各种各样的执著。实际上,当时就处在平坦、开阔,没有任何障碍的境地。醒后发现,原来没有什么障碍。

就像这样,事和事之间本来没有障碍,没有性外之事的缘故,事本身就是性,也因此,任何事相里面都可以包含一切。这是不可思议、超情离见的事,也是与凡夫的知见格格不入的地方。

普贤行愿所要入的就是这种不可思议的境界。为此,在因地时就要发勇猛的希求心。也就是说,对于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有了胜解信后,进而就要对于最殊胜的普贤行海发生欲乐。这以后,它就成为你从现在起,直到成佛之间的坚定志愿。这样的话,你每天都会主动地按照它来发愿。因为已经认识到这就是无上的愿王,所有的愿都会归在这里,再没有超出其上的、比它更圆满的愿文了,所以,你会彻底决定下来,以后在每一座修法后,在每一天的功德完结时,都要用它来印持回向。像这样,完成普贤行愿就成了你生命的目标。总之,我们首先要生起对于所入的不可思议解脱境界的胜解信,由此才能驱使你正式进入愿文的观行。

下面解释“境界”,这又有分齐境和所知境两种。

“分齐境”,是说各自划定了区域,各处在各的范围里。比如中国有自己的国界,日本也有它的国界,每个国家都处在这个范围里。按照十法界来说,每一种法界都有它自身的境界。地狱有地狱的境界,饿鬼有饿鬼的境界,乃至有人的境界、天的境界等等,这些都各不相同。再细分下去,里面又有各自不同的境界。比如在人道里,各个国家、民族等,也是各有各的境界。而且在同一个国家里,五湖四海的人,也都有不同的性格、习惯等。总之,由于缘起的不同,万法都有为缘起所决定的境界相。

在十法界里,以佛法界最为高妙,因为它没有一点虚妄分别的障蔽。这里要说的,就是佛或者普贤所具有的功德妙用的量。也就是客尘彻底消尽,如来藏全体显露的功德或妙用的量,这就是此处所说的“境界”,也就是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要注意的是,不要把普贤和佛看成两个。普贤表示大行,而果位普贤就是佛。“普”,指遍一切时处,“贤”,是说任何一法都是由妙体中性德的力用而显现,所以无不圆满周遍,无不超情离见、玄妙难思。这就是普贤的境界量。

“分齐”的意思是,普贤处在佛法界中,而在佛法界以下,包括地狱法界到菩萨法界之间,都不知道这里面的境界。就像如来藏教法里讲的,十地菩萨对于如来藏还只是像夜晚见色法那样。这就表示,没有实证到的时候,还无从测知它的量。所以,从差别义来看,佛法界高出了其他任何法界,这也是彻底觉醒的佛的境界,也是本来的法界。

“所知境”,是说以尽所有性和如所有性所摄的一切所知,或者所要了达之处,也是无有边际的。十种差别法界所摄的无量事相,以及这些事相根源的本体,这些就叫做“所知”。而佛叫做“遍知”,意思是他彻底知道这一切,而且是现量了知。那么,就所知而言,这里的“境界”,指的是果位佛以他的遍智彻见的境界。佛已经彻穷了十方三世一切法,他一念就能遍见一切所知,所以,一切无不在佛的性海中现前。实际上这些都是不可思议的,所谓“一念”,也只是名言上立的一个说法,不然就没办法说。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之后我们要了解分齐境和所知境的关系。总的来说,证得了所知境的缘故,就会由此现前分齐境。那么,按照证到的所知境的层面,就会出现相应的分齐境。也就是说,证量越深广,从中出现的功德妙用就越广大。就像《十地经》《入中论》里讲的,从一地到十地的境界,随着地地智慧的增长,所出现的功德数量、波罗蜜多增胜的情况等,也在不断地增长。从这个层面上看,地上菩萨跟佛比起来,还是相差很远。

这里是说,我们要到达无上果位的普贤不可思议解脱妙行的境界,这就是所要证入的地方。由于我们现在还处在学道位,所以时时不能失坏这种愿力。有了它的引导,我们生生世世就会行在这条普贤大道上,一切时都会为了证得不可思议境界而努力。

一旦达到无上的证量,那时,智慧就能一时缘无边的境。当然,这里的“缘”也只是名言假立。意思是说,境是无边际的缘故,它包含一切差别法界里时方所摄的一切现相,以及平等法界本身,而智慧彻证了如所有性和尽所有性,所以智慧也没有边际。这就是极其开阔的佛眼,他的智慧遍照到一切法,或者说已经证到了海印三昧。所以,十方三世的一切法都在佛的性海中显现,了了分明,没有一丝错乱。

由于这个缘故,我们唯一皈依佛为导师,因为他的语言确实是从如实现见中流露出来的,没有一点错误。根本不是臆测、假想出来的,也没有举棋不定或模棱两可的情况,也不会有一丝一毫的偏差、错乱。而且,由于已经出现了智慧的体,之后就从这里应着无量众生的机缘,出现了无边的普贤大行海,出现任运无间、不可思议的大事业相。这里面的一切都是全体起用,任何一个都是不可思议。这样才知道,原来亲证了所知境,就会现前分齐境,这是独属于果位佛或者无上普贤行海的境界。

总之,由于实证了无边的法界,就现前了广大周遍的普贤行海。这里的离障解脱和作用解脱实际是本自不二的。前者是从断德上说,后者是从证德上说,而有断就必然有证,断到彻底时,必然就证到彻底,一点妄执都没有时,就全都是自在解脱。这就是我们深心向往的地方,胜解了这一点,才会发起无上的普贤行愿。



(三)以什么缘故不可思议



这要从四个方面来说:一、事无边故;二、理深远故;三、事理无碍故;四、以性融相,重重无尽故。

首先,“事”,指森罗万象。那么,在十差别法界里有多少事相呢?那是极其繁多,不可思议的。就拿地狱来说,其中任何一个地狱里,都有数不清的事相。再比如人间,单是一个地球上,就有多少国家、民族、团体、家庭,一个家庭有多少个人,一个人的一生里有多少件事……这样合集起来,确实多得不可计数,用思维没办法测到它的边,用语言也说不尽它的量。像这样,事相广大无边的缘故,成为不可思议。

其次,理体本身是绝待的,它没有任何相可得,不是分别心能缘到的某种固定的相,也因此,它没有任何可捉摸处,这就叫甚深不可思议。它超出分别心的行境,所以叫甚深。你不要以为分别心的本事很大,什么都能缘。其实,它所缘的不过是个影像,而且,它所缘的此法彼法,都落在边上,有固定的相。但本体并不是影像,不会落在某个边上,所以,怎么能把分别心揣摩出的影像当成是它呢?它是万法的本体,哪里会落在某一个边、某一种相上?这就叫甚深不可思议。

之后要知道理事无碍,就是指事和理不二,以分别心难以测知的缘故,不可思议。就分别心来说,如果缘着种种事相,就会认为这里有很多差别;如果想到了本体,就会认为它是平等不二的,那么,无数的事相差别和一真的本体怎么可能是不二呢?这就难以思维、拟议了。其实,法界是事理无碍的,意思就是,一切空寂,却能显现森罗万象;显现森罗万象,却又本性空寂,无一相可得,这就叫做事理无碍。因为它是性空的缘故,你不能作一种实事来思维;同时,由于它是缘起的缘故,也不能想成孤分的理体。总之,事理无碍的缘故,超出了思维、语言的范畴。

最后,以事相重重无尽的缘故,因而不可思议。这只有《华严经》里有广泛的阐明,所以被称为“别教一乘”。这是说,相即是性,性外没有相,所以,一一事相里都能含容一切。它所包含的相里面,每一个又都是性,所以又包含一切……这样互相融摄,就成了重重无尽。

要知道,不是在性之外有独立的相,不然它就有自己的体了。不知道的人以为在性以外有种种法的实体,其实万法的本体唯一是它。这样知道了,就会相信以一刹那就是性体的缘故,不是在本性外存在这个一刹那的实法,所以在一刹那中能显出无量劫。现证的时候也是如此,就在当下显现三世一切劫。同样,一微尘也是无自体的缘故,这本是法界,所以一微尘里能含容无边刹海。现证的时候,也是一毛孔中显现无边刹海。诸如此类,一切相都以法界性为体,既然同是性,那彼此间就可以融通。也因此,一里能含摄一切,里面的每一个又能含摄一切,这就成了重重无尽。

像这样,懂得这些不可思议后,我们才知道所要证入的境界是什么,或者说普贤行愿希求证到的地方是什么。不然,如果连发愿的目标都不清楚,那修《普贤行愿》的效果就差多了,很难如理地依着经文,念念由衷地发起至诚的行愿。那就只是口头读诵,虽然有功德,但离要求太远。以这个缘故,在修持之前,需要对法义尽可能生起定解。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今天正式讲《普贤行愿品》的经文。

首先解释经题和品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首先解释经题。

“大方广佛华严经”,是七种佛经命名中人、法、喻具足的经名。其中“大方广”是法,“佛”是人,“华严”是喻。“大方广佛华严”是别名,“经”是通名。



一、解释别名



首先以所证和能证来解释别名。所证是“大方广”,能证是“佛华严”。



(一)所证——“大方广”的涵义



“大方广”三字非常惯用,这是按照体、相、用三分来立名的。“大”是体,“方”是相,“广”是用,诠释的是众生心性的体、相、用三大。

下面依次解释。“大”是对于本体的诠释。它以常、遍为义,因为它“横绝边涯,竖无初后”,所以是常、遍,也就是常恒、周遍。从时间上说,因为它是无为法,不是因缘造成的,所以既没有出生,也没有断灭。一切时间都是以生灭法来安立的,因为只有在生灭性上,才能分出一个个刹那,这样从时间上就有了前后次第等。然而本性是无二的妙体,不是因缘所成,也就没有初始。既然没有最初的生,也就没有相对的灭。也因此,在这个无始无终的妙体上,就有了“常住”的涵义。从空间上说,它并不是住在某一点上的法。一切空间的量都是妄识所现,而这个体本身遍一切处,没有内外,所以叫做“周遍”。

这就是绝待的大,它跟相对的大不同。凡是相对的法都是假的,也就是它自身并没有大的自性,只是观待于其他法安立出来的大。比如桌子观待茶杯是大,但相对房子又成了小,这就看出桌子上并没有“大”的自性,不然它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不会相对房子又成了“小”。像这样,这种观待的安立都是假立,因为都是依他而立,并没有自身的体性。

这样就知道,本体是绝待的大,它既不是空间上有形量的大,也不是时间上相续漫长的大,而是无始无终,无内无外,常恒周遍,所以称之为“大”。这就是我们的真心本体。能证到本性的大,那就还归法界了。

“方”是指相,它是轨持的意思,这是从法上得名的。诸法都持有自身的性相。譬如说桃花,它有粉红的色彩、柔软的质地、甜美的芳香等等。像这样,诸法都毫不紊乱地持有各自特定的性相,这就叫“方”。

“轨持”是说,在法上轨持着这种定相。“轨”,指轨范,意思是必然在正轨里持着它的相,丝毫不会错乱。那么在世俗的范畴里,可以看到外法上有长短、方圆、高低、冷热、粗细、滑涩等的特有的相状;内在的分别妄识上,也有善恶、贪嗔、欣厌、取舍、进退、强弱等的相状。这些都是世俗妄识境界中的相状。而这里说的唯一是本体上具有恒河沙数的性功德法,在它的体性上本自具足各种德相,永远不会漏失。

所谓的“相”,是指智慧德相。就像世尊成道时说的,“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唯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如来的智慧德相在众生身上本自具足,这也说明众生本来成佛。但我们由于无明的力量,却陷堕在迷梦般的虚诳、错乱的境界里。而这时候,如来藏就随着迷染缘,显现成恒河沙数的惑业苦。换言之,本性的德相与无明结合,就出现了辗转不断的惑业苦的相续之流。这样一路下来,就叫做“流转缘起”。也就是从十二缘起的无明开始,一路产生了行、识、名色等等,整个这一套都是错乱系统里的事。等到一切错乱都消尽,自性本具的德相就自然发挥出它的作用,这里没有任何虚妄分别的造作。所以,到了最终还归法界时,就成了无分别、无功用地任运成办一切利益众生的事业。

“广”是从用上取的名字,以包博为义。包是包含一切,博是广博无边,就是指具足一切十法界的因果。这也是由于本体常遍,德相无量,也因此具有一切妙用。之所以能出现普贤行海,能出现无量的净土依正庄严,或者能显发事事无碍、不可思议的一真法界的玄境,都是由于本性是如此的奇特。

那么,就差别法界而言,十法界也无非是真心随着不同的染净缘而变现出来的。大体上从染、净两分来说,随染缘就出现了六凡法界,随净缘而出现了四圣法界。详细来讲,心如果陷在业果愚中,造作十不善等恶业,那随着这种无明的因缘,它就会发起各种恶劣的行为,以这种业力就会变现出地狱、饿鬼、旁生三恶趣法界。如果能破掉业果愚,与因果正见相合,而修持五戒十善,就会出现人法界和天法界。但由于这里还有真实义的愚蒙,也就是不明白诸法无我的实相,所以还处在世间法界里。如果能发起觉悟,真心随着悟达了人无我等,发起了了达一分真如的智慧,就开始修持四谛、十二缘起,由此就出现出世间的声闻法界和缘觉法界。如果能再进一步,发菩提心,了达二无我,修持六度万行,就会显现菩萨法界。最后,知道了自心本具大方广,明白自性的体大、相大和用大,或者本具法、报、化三身,之后随顺观行,就会显现佛法界。这样就知道,原来十法界无非是真心随着染净缘而显现,全都是真心的大用。

像这样,一旦明白了真心随缘起用的涵义,就了解了用大。而且会知道,整个十法界的一切器情果报,全都是真心随缘在显现,这叫做“真如缘起”。所以,没有一法超过本性的妙用,或者说一切作用都来自于本性,没有一个在真心之外。当年唐宪宗请清凉国师入宫问法。皇帝问:“《华严经》里说到的‘法界’是什么意思?”国师回答:“法界就是一切众生身心的本体。”这就知道,所证的“大方广”并非很遥远的事,它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本性,证到了就能成佛。



(二)能证——“佛华严”的涵义



能证的是“佛华严”。“佛”是觉照的意思,也就是要通过不离觉照才能还归法界。众生和佛的差别就在迷悟之间。就像顿教所说,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是佛。所以“觉照”是“佛”的根本义。

“华”,是从比喻上立名的,它有感果和严身两种涵义。从花中会出现果实,这是感果的涵义;花佩带在身上,可以庄严身体,这是严身的意思。这是以譬喻来显示佛道的微妙内涵。也就是由菩提万行圆满成就的缘故,就能感得佛果;由无量妙德具备的缘故,就能庄严佛的十身。

“严”,是从作用上讲的,它包括“能严”和“所严”。其中能严是花,所严是佛,这是用外法来比喻内法。就像外在有很多妙花,就能庄严环境、处所那样,内在有了功德,就能够庄严自身。这里是说,从内心显发出极广大的,圆具万德的体、相、用,就能够庄严法、报、化三身。其实,法、报、化三身就是体大、相大、用大,只是名字不同而已。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庄严呢?那就是由于离开了无明的迷染,从我们的真心之中,就会显发出本具的清净庄严。到最终成佛时,无量无边的身、语、意的妙德,都能自在无碍地显发出来。所显出来的果位行境,都是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是我们所要证得的普贤行海,也是所要还归的法界本元。

所以古德说:“不读《华严》,不知佛家之富贵。”没看过《华严经》,就不晓得学佛最终有何等的受用。这实在是一切事中无上的事。很多古圣先贤也是从这里得到认识后,而发起无上道心的。所要求证的就是“大方广”的法界,能证就是“佛华严”。



二、解释通名



“经”是通名,“大方广佛华严”是别名。所有佛的语言都取名为“经”,这叫做“通名”,一部经有别于其他经,这种特别的命名就叫做“别名”。

“经”的梵语是“修多罗”,直接翻译过来是“线”,意思是能贯穿种种妙义。但由于在汉语里,“线”字不够庄重,所以译为“经”。按照儒家的经典来讲,“经”主要有法和常两种涵义。所谓“万代同规,百王不易”。儒家经典里讲的是世间伦常善道的法则,因为那里说的都是颠扑不破的人伦正道,符合善恶因果律,因而成为万代都必须遵循的轨则,这就叫做“法”。而且它是百代王朝都不可改易的正规,这就解释了“常”。

放在佛经上解释的话,就应当上升到最圆满的地步,也就是称之为“十界同遵,三世不易”。意思是十法界的有情都必须遵奉大师佛的言教,因为这里面彻底揭示了真理的法则,所以叫做“法”。而且,由于佛经所开示的真理,历经过去、现在、未来无尽的时间长河,都不会有任何变动,因此称为“常”。

就本经来说,这部《大方广佛华严经》所诠释的深妙义理,最终是要证入毗卢性海,还归一真法界。里面讲的所有道途、法轨以及最终证得的果地境界,都是真实不虚的,无论在什么时空、境遇中,都不会有丝毫错误。而且,一切凡圣都要遵循这样的法道来取证佛果。

这就解释了“经”的涵义。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下面解释品名。

本品是《华严经》的最后一品,叫做“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以下从所入、能入和入三方面来做解释。



一、入



首先解释“入”。“入”并不是指有两个法,一个进入到另一个里面,而是说智慧合到了法界,它本来不是两个。也就是说,由于一念无明,不认识本具的法界,似乎从中脱离出去,但实际上从没分开过,只是在名言中勉强说成脱离。什么时候一念觉悟,马上就回来了。所谓“狂心顿歇,歇即菩提”,“一念回光,还同本得”,都是这个意思。就好像一个本来有头的人迷掉了,忘失了自己有头,还不断地在外面寻找,后来忽然一念回光,知道头本来就在。像这样,智慧跟法界契合,就是“入”的涵义。



二、所入



所入的是“不思议解脱境界”。

首先要明白不可思议的涵义,还要知道不可思议指的就是大解脱的境界,又要知道以什么缘故说它是不可思议。



(一)为什么说它是不可思议



首先看到,在世间界中,事事物物都可以用思维去衡量,用语言来表达。但这只局限在妄识系统里所见闻到的现相。换句话说,你能谈论的只是你所见到的,能思维推度的,也只是现前世间界里的各种现相和原理,这以外的根本衡量不到。就像古德所说:“如太末虫,处处能缘,独不能缘于火焰之上;分别心处处能缘,独不能缘于般若之上。”(法界、般若、真心等都是一法多名,不是两个。)意思是说,分别心到处能缘,唯独缘不到无分别智的行境。因为,只有断了妄心才能现前般若,正当用分别心攀缘的时候,只处在妄识的境界里,怎么知道无分别智的境界呢?所以,必须把分别心断掉才能见到。

而且,妄识所缘的法都落在此相、彼相当中。然而实相并不是所缘的境相。这是不二的真如,又能有什么所缘的相呢?有所缘就成了能、所对立,就是“二”了。也因此,它无法宣说,语言不可能表达到它。因为,凡是语言能讲出的此者彼者,都要有一个定相、有一个名称,而实相本身没有定相,也不会持有固定的名称。如果它固定住在某一个相或某一个名称上,那就只能是这个,不能是其他,但实际上,一切都是它,怎么可能有定相和名称呢?

要知道,分别心的运行法则是,首先必须固定好一个所缘相,然后心才能缘取。但这样缘取到的无非是影像,哪里会是实相本身?就像《般若经》上说的“无所见即是最胜见”,“见”也只是勉强立名,不是真的见了什么境,只是对于自己身心的本体契合了、证到了,就说成是“见”。这才知道,原来这个法是没有名称的,所以语言是说不到它的。这里说的“法”,不是指心前的一个个的法,真实的法就是法界,最终要证得的法宝就是指它。

真正现证的境界不是语言、分别所能测知的。即使口里想谈,也没有语言能实际说到它,这就像哑巴吃糖——说不出,所说的也只是旁敲侧击,你不能把语言当作真实。而且它没有相状,也不能认为见到了什么就是法界,或者心里揣摩出的形相当成是法界,这些只是妄识所缘,与真正的法界无关。所以,心想要缘它,却没有可缘之处,能缘到的都不是它。

总之,法界本身离开了一切语言、相状,实在不是分别心能说到和想到的。因此南岳怀让禅师说:“说似一物即不中。”你说它是什么,就已经不是它了。这的确是心不能思、口不能议的妙法,它就是法界。



(二)什么法不可思议



那就是已经远离了客尘系缚,本性力用全体显发的大解脱境界。

这又有离障解脱和作用解脱两种。由于它本身是唯证方知的事,所以没办法思议,不能以某个语言、声音,或者分别心的某个行相来代表它。它超出了分别心的范畴。

再来解释两种解脱的关系。消极方面叫做“离障解脱”,意思是,以虚妄分别为体性的一切烦恼障和所知障全部脱离,无明迷梦里的所有妄相全都没有了。原先执著这虚妄境界里有实在的人和法,自己搞起分裂来,认为真的有主客对待,这边是心,那边是境,然后就不断地以心缘取境相,还对此设立各种人和法的名言,接着是意识不断地分别、计较,从这样一种错误的道中,就累积成了各种各样粗细、大小的烦恼障、业障等。由于一发生错乱就有障蔽本性的作用,又由因的错乱现起果的错乱,这样不断地演变,就使得我们长期都陷在流转中,没办法出来。以至于本有的相、用都无法开发,不但没有任运自在地发挥它的作用,还随着一股错乱的力量,变现出一个接一个的乱相,包括生死幻梦里所有虚妄的受用和境界等。什么时候通过修道,消尽了一切障碍,就称为从中获得解脱,叫做“离障解脱”。

这样消极上远离了障碍,积极上就有“作用解脱”。意思是由于离开了一切障碍,如来藏上本具的不可思议力用,就会充分、任运地发挥出来。所谓事事无碍法界,说的就是作用解脱的不可思议行境。它完全超出迷梦中的境界,根本不是妄识认为的这样。妄识前的显现只是假相,不能执以为真。真正远离了妄想,就会出现不可思议的作用解脱。

分别心前,一多、大小、自他、延促等,彼此之间有障碍。比如,一当中不能容多,大的不能入在小的当中,刹那中容不下亿万劫等等。其实这是因为我们的妄执已经坚固成性,导致变现出来的现相彼此之间不能融通。但要知道,这些现相只是心变出来的,本身没有自体或者无自性,一旦懂了这一点,就能把相归到性上。也就是,既然一切相本来是性,在同一个性中就没有什么不可融通的。比如一刹那本是法界的缘故,本没有一刹那的自相,所以就能在一刹那里见三世劫海;一微尘本是法界的缘故,并没有微尘的自体,所以在微尘里能容纳十方刹海。像这样,一切事都能互相融通,这叫事事无碍。这不是奇妙的玄想,而是确实会实证到这样的不可思议行境,这叫做“作用解脱”。

像这样诸佛任运成办的事业相,根本不是凡情所能揣度。这里,一尘中有尘数刹,一念中见三世佛,或者一刹那遍现在无边法界的一切处中,以及一音圆演一切法等,全都是作用解脱。(就像《维摩诘经》所说:“有解脱,名不可思议,若菩萨住是解脱者,以须弥之高广,内芥子中等。”意思是说,如果菩萨住在不可思议的解脱当中,可以把巨大的须弥山纳入在微小的芥子里等等。)

总之,我们妄识中的时空相只是错觉,根本不是法界的真相,首先就要了解这一点,不然就没办法信受普贤行愿,更不会知道该怎么发愿。其实,发普贤行愿就是由于内心希求证入普贤不可思议行海的境地,无上的愿王是指对于无上的普贤行已经发了求证心。所以当务之急是对《华严》圆教的理趣得到大致的了解,这才会知道所愿的境和对此生希求心,不然连发愿的目的和方向都搞不清楚。

再说,离障解脱和作用解脱指断和证两方面,断一分就证一分,断圆满就证圆满,所以以远离一切障碍系缚的缘故,就会彻底现前不可思议的作用解脱。它完全超出原先处在障碍里的情况。就像圭峰大师所说,一切法本来融通无碍,只是因为内心的执著,才导致多劫中缠绵不休,而感得在虚妄的显现上有很多阻碍。就好像一个人在平坦开阔的地方露天睡觉。但睡着了入了迷梦,就看到四边都是重重的障碍,比如重峦叠嶂,下面还有峡谷深水,没办法通过。但实际上,这些只是一念妄心幻变的假相。而正处在错觉中时,会感觉处处都是障碍,根本无法通过。这时候会没有胆魄说,“这些只是假相,我可以穿过去。”会感到非常害怕,认为一走过去,就会撞得头破血流,或者一跳下去,就会陷在深水里淹死。像这样,有各种各样的执著。实际上,当时就处在平坦、开阔,没有任何障碍的境地。醒后发现,原来没有什么障碍。

就像这样,事和事之间本来没有障碍,没有性外之事的缘故,事本身就是性,也因此,任何事相里面都可以包含一切。这是不可思议、超情离见的事,也是与凡夫的知见格格不入的地方。

普贤行愿所要入的就是这种不可思议的境界。为此,在因地时就要发勇猛的希求心。也就是说,对于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有了胜解信后,进而就要对于最殊胜的普贤行海发生欲乐。这以后,它就成为你从现在起,直到成佛之间的坚定志愿。这样的话,你每天都会主动地按照它来发愿。因为已经认识到这就是无上的愿王,所有的愿都会归在这里,再没有超出其上的、比它更圆满的愿文了,所以,你会彻底决定下来,以后在每一座修法后,在每一天的功德完结时,都要用它来印持回向。像这样,完成普贤行愿就成了你生命的目标。总之,我们首先要生起对于所入的不可思议解脱境界的胜解信,由此才能驱使你正式进入愿文的观行。

下面解释“境界”,这又有分齐境和所知境两种。

“分齐境”,是说各自划定了区域,各处在各的范围里。比如中国有自己的国界,日本也有它的国界,每个国家都处在这个范围里。按照十法界来说,每一种法界都有它自身的境界。地狱有地狱的境界,饿鬼有饿鬼的境界,乃至有人的境界、天的境界等等,这些都各不相同。再细分下去,里面又有各自不同的境界。比如在人道里,各个国家、民族等,也是各有各的境界。而且在同一个国家里,五湖四海的人,也都有不同的性格、习惯等。总之,由于缘起的不同,万法都有为缘起所决定的境界相。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在十法界里,以佛法界最为高妙,因为它没有一点虚妄分别的障蔽。这里要说的,就是佛或者普贤所具有的功德妙用的量。也就是客尘彻底消尽,如来藏全体显露的功德或妙用的量,这就是此处所说的“境界”,也就是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要注意的是,不要把普贤和佛看成两个。普贤表示大行,而果位普贤就是佛。“普”,指遍一切时处,“贤”,是说任何一法都是由妙体中性德的力用而显现,所以无不圆满周遍,无不超情离见、玄妙难思。这就是普贤的境界量。

“分齐”的意思是,普贤处在佛法界中,而在佛法界以下,包括地狱法界到菩萨法界之间,都不知道这里面的境界。就像如来藏教法里讲的,十地菩萨对于如来藏还只是像夜晚见色法那样。这就表示,没有实证到的时候,还无从测知它的量。所以,从差别义来看,佛法界高出了其他任何法界,这也是彻底觉醒的佛的境界,也是本来的法界。

“所知境”,是说以尽所有性和如所有性所摄的一切所知,或者所要了达之处,也是无有边际的。十种差别法界所摄的无量事相,以及这些事相根源的本体,这些就叫做“所知”。而佛叫做“遍知”,意思是他彻底知道这一切,而且是现量了知。那么,就所知而言,这里的“境界”,指的是果位佛以他的遍智彻见的境界。佛已经彻穷了十方三世一切法,他一念就能遍见一切所知,所以,一切无不在佛的性海中现前。实际上这些都是不可思议的,所谓“一念”,也只是名言上立的一个说法,不然就没办法说。

之后我们要了解分齐境和所知境的关系。总的来说,证得了所知境的缘故,就会由此现前分齐境。那么,按照证到的所知境的层面,就会出现相应的分齐境。也就是说,证量越深广,从中出现的功德妙用就越广大。就像《十地经》《入中论》里讲的,从一地到十地的境界,随着地地智慧的增长,所出现的功德数量、波罗蜜多增胜的情况等,也在不断地增长。从这个层面上看,地上菩萨跟佛比起来,还是相差很远。

这里是说,我们要到达无上果位的普贤不可思议解脱妙行的境界,这就是所要证入的地方。由于我们现在还处在学道位,所以时时不能失坏这种愿力。有了它的引导,我们生生世世就会行在这条普贤大道上,一切时都会为了证得不可思议境界而努力。

一旦达到无上的证量,那时,智慧就能一时缘无边的境。当然,这里的“缘”也只是名言假立。意思是说,境是无边际的缘故,它包含一切差别法界里时方所摄的一切现相,以及平等法界本身,而智慧彻证了如所有性和尽所有性,所以智慧也没有边际。这就是极其开阔的佛眼,他的智慧遍照到一切法,或者说已经证到了海印三昧。所以,十方三世的一切法都在佛的性海中显现,了了分明,没有一丝错乱。

由于这个缘故,我们唯一皈依佛为导师,因为他的语言确实是从如实现见中流露出来的,没有一点错误。根本不是臆测、假想出来的,也没有举棋不定或模棱两可的情况,也不会有一丝一毫的偏差、错乱。而且,由于已经出现了智慧的体,之后就从这里应着无量众生的机缘,出现了无边的普贤大行海,出现任运无间、不可思议的大事业相。这里面的一切都是全体起用,任何一个都是不可思议。这样才知道,原来亲证了所知境,就会现前分齐境,这是独属于果位佛或者无上普贤行海的境界。

总之,由于实证了无边的法界,就现前了广大周遍的普贤行海。这里的离障解脱和作用解脱实际是本自不二的。前者是从断德上说,后者是从证德上说,而有断就必然有证,断到彻底时,必然就证到彻底,一点妄执都没有时,就全都是自在解脱。这就是我们深心向往的地方,胜解了这一点,才会发起无上的普贤行愿。



(三)以什么缘故不可思议



这要从四个方面来说:一、事无边故;二、理深远故;三、事理无碍故;四、以性融相,重重无尽故。

首先,“事”,指森罗万象。那么,在十差别法界里有多少事相呢?那是极其繁多,不可思议的。就拿地狱来说,其中任何一个地狱里,都有数不清的事相。再比如人间,单是一个地球上,就有多少国家、民族、团体、家庭,一个家庭有多少个人,一个人的一生里有多少件事……这样合集起来,确实多得不可计数,用思维没办法测到它的边,用语言也说不尽它的量。像这样,事相广大无边的缘故,成为不可思议。

其次,理体本身是绝待的,它没有任何相可得,不是分别心能缘到的某种固定的相,也因此,它没有任何可捉摸处,这就叫甚深不可思议。它超出分别心的行境,所以叫甚深。你不要以为分别心的本事很大,什么都能缘。其实,它所缘的不过是个影像,而且,它所缘的此法彼法,都落在边上,有固定的相。但本体并不是影像,不会落在某个边上,所以,怎么能把分别心揣摩出的影像当成是它呢?它是万法的本体,哪里会落在某一个边、某一种相上?这就叫甚深不可思议。

之后要知道理事无碍,就是指事和理不二,以分别心难以测知的缘故,不可思议。就分别心来说,如果缘着种种事相,就会认为这里有很多差别;如果想到了本体,就会认为它是平等不二的,那么,无数的事相差别和一真的本体怎么可能是不二呢?这就难以思维、拟议了。其实,法界是事理无碍的,意思就是,一切空寂,却能显现森罗万象;显现森罗万象,却又本性空寂,无一相可得,这就叫做事理无碍。因为它是性空的缘故,你不能作一种实事来思维;同时,由于它是缘起的缘故,也不能想成孤分的理体。总之,事理无碍的缘故,超出了思维、语言的范畴。

最后,以事相重重无尽的缘故,因而不可思议。这只有《华严经》里有广泛的阐明,所以被称为“别教一乘”。这是说,相即是性,性外没有相,所以,一一事相里都能含容一切。它所包含的相里面,每一个又都是性,所以又包含一切……这样互相融摄,就成了重重无尽。

要知道,不是在性之外有独立的相,不然它就有自己的体了。不知道的人以为在性以外有种种法的实体,其实万法的本体唯一是它。这样知道了,就会相信以一刹那就是性体的缘故,不是在本性外存在这个一刹那的实法,所以在一刹那中能显出无量劫。现证的时候也是如此,就在当下显现三世一切劫。同样,一微尘也是无自体的缘故,这本是法界,所以一微尘里能含容无边刹海。现证的时候,也是一毛孔中显现无边刹海。诸如此类,一切相都以法界性为体,既然同是性,那彼此间就可以融通。也因此,一里能含摄一切,里面的每一个又能含摄一切,这就成了重重无尽。

像这样,懂得这些不可思议后,我们才知道所要证入的境界是什么,或者说普贤行愿希求证到的地方是什么。不然,如果连发愿的目标都不清楚,那修《普贤行愿》的效果就差多了,很难如理地依着经文,念念由衷地发起至诚的行愿。那就只是口头读诵,虽然有功德,但离要求太远。以这个缘故,在修持之前,需要对法义尽可能生起定解。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