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普贤行愿品讲记 益西彭措堪布

复次,善男子!言随喜功德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如来,从初发心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一一劫中舍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头目手足,如是一切难行苦行,圆满种种波罗蜜门,证入种种菩萨智地,成就诸佛无上菩提及般涅槃,分布舍利,所有善根,我皆随喜。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种类所有功德,乃至一尘我皆随喜。十方三世一切声闻及辟支佛、有学、无学所有功德,我皆随喜。一切菩萨所修无量难行苦行,志求无上正等菩提广大功德,我皆随喜。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喜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第五大愿——随喜功德。

随喜的境,是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所摄的,佛、凡夫、声闻、缘觉、菩萨这五类人的一切功德。可见,这是圆满、周遍、无尽的随喜。

“周遍”,指遍十方三世的一切区域。“圆满”,指五类人的所有功德,下至地狱众生起的一念善心,上至诸佛圆满的果德,凡是随顺法道的,属于善法的相,全部都作随喜。

普贤行是无不善妙的行为,所以在对待众生的功德方面,表现出来的自然是随喜,而且是平等的尊重和随喜。不会说我已经成了普贤菩萨,众生的功德小,所以我对他们的善根不随喜,没有这样的事。因为这不是我慢心来行事,而是完全出于天性,所以自然对于功德相都随喜。跟随喜相反的颠倒心是嫉妒,这是以人我执引发的狭劣心态,因为无法忍受别人比自己圆满,而产生的一种恶心,这就不贤善,这些东西全部要淘汰掉。

其实,随喜就是本性的力用,只要不受障蔽,它自然会这么发出来。这也是“智悲不二”的道理。意思是说,一旦证入法界,现前圆满的智慧,那自然就有悲的力量。如果说证了空性还没有悲心,那肯定是假的,说明已经落入了歧途。而所谓的“悲”,其实就是指善心。佛法里经常用归纳的方式来表诠,比如在说大乘的功德时,常常用“智悲”两个字来表示。但要知道,“悲”字表示的就是善心,所以也可以说成慈,说成喜等等。说悲的时候,就表示同体拔苦的善心。所谓“人饥己饥,人溺己溺”, 别人挨饿就好像自己挨饿,别人陷溺好像自己陷溺。也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不会把众生当外人看,没有人我的分别。说喜是表示,看到人家得好处,就像自己得好处一样欢喜,这是发自真心的,真心为他人的功德感到欢喜。所谓“同体慈悲”就是这个道理。

懂了这一点后,我们现在就要开始这么作愿,这是回归法界的方向,是我们一定要走的法道。普贤行愿的法道,已经开展到最圆满、周遍、广大、无尽、不可思议的地步,如果你能认识到这一点,那确实会深心渴仰,念念在这上面去熏习、作意,诚心诚意地发愿。这时候,心里自然会发出主动力,非常迫切地想把这个愿文纳在自己心上,因为这实在太重要了。

而且,当你真正体会到这部经文的内涵,你才知道,这就是我生生世世要走的路。尤其是体会到了每一愿后面的无尽句,那时你会主动这样来发愿,愿意无穷尽、无止境地修持普贤行。从此以后,自己的生命完全融入到普贤愿海里,念念都按这样来实行。虽然现前还达不到高地的成就,但那种随学的心非常强,初步的愿已经很真切地启发出来了。

这以后,他每天都会主动地缘着愿文来修习。即使没有时间,也会以“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这两颂来作意、发愿。这两颂是略说,实际就是指普贤行愿海。不是说嫌麻烦才只念这两颂,而是已经对整部愿文非常熟悉了,才用这两颂来回向。它的意思是,我现在回向善根,目的就是要随文殊普贤,恒时修学三世诸佛所称叹的最殊胜的普贤大愿;我回向善根,就是要成就普贤殊胜行。这就叫无上的回向,因为已经回到果位无上的普贤行海了。

所以,学《普贤行愿》非常重要。三殊胜最后的以回向印持,指的就是普贤行愿的修法。广修就是整篇经文,中修是后面的偈颂,略修就是这两颂。这三种的意义是一样的。有人会问:“为什么龙树菩萨说,以这两颂回向是最好的?”其实这是一个最简略的表达。它的回向之处,就是成就三世诸佛所称叹的最殊胜的普贤行愿,回向的目的是要得到普贤殊胜行。什么是普贤殊胜行?就是指十大愿王。所以,要如理如法地发愿回向,就必须学好十大愿王。

下面再讲讲随喜的状态。就像刚才说的,看到别人有好处,就像自己有好处一样。尤其见到有人能学好,能走上法道的时候,会有一种油然的欢喜,比捡到什么宝贝都欢喜。外在的宝贝不足为贵,给他一个稀世珍宝,他也不会特别喜欢,那只是块石头而已。但如果有人心上修了一分善,哪怕只生起了一念善心,他也会非常欢喜。这就是天性的自然流露,只要不被我慢、嫉妒等障蔽,见到善根功德自然会起欢喜心。相反,如果心被我执障蔽了,本性的力用显不出来,那就会起颠倒想。见到别人好了,自己心里会不舒服,或者自己稍微有一点功德,心也会显得格外高,这全都是颠倒恶习。

所以,我们要让自己发起各种妙行,这样才符合本性的状态。比如广修供养,当见到有功德的境时,自然要去供养。这也不是局限在一个小点上,真正透了圆教法门,一切境都可以供养。礼敬诸佛,也是对于十方三世一切佛起恭敬。随喜,也是对于一切功德相都生欢喜。比如一个人过去非常吝啬,一毛不拔,现在能舍得供养三宝一粒米,菩萨见了也会非常随喜。因为他终于有希望回归了,能发起善心了。这就是起了同体的慈悲心,众生的德就是我的德,没把他当外人。同样,众生的罪就是我的罪,所以全都要忏悔。这样来修,就能逐渐泯掉自他的界限。

总之,以普贤行确实能显发无量妙德,能庄严佛果。心开始觉悟了,本性的善德自然会开发。

反方面的,人我执和法我执会直接障碍普贤行,前面我们用了很大篇幅讲了这个问题。如果随顺人我执,就会觉得只有我最重要,一心只考虑自己,唯我独尊,自私自利等等。由我执引发的各种劣根性,就跟善妙的普贤行完全相违。法我执是执著万法实有的一种愚痴,有了这种执著,就不敢发圆遍的普贤行愿。其实,自心就是法界,本来就是圆遍一切的,所以没什么不敢发。

一旦破除了人法我执,体会到了这一点,就会一心渴仰能实现普贤行海。我们知道,大行普贤菩萨的坐骑是六牙白象。六牙代表六度,所表征的是行上已经达到究竟,这当然是我们最深心仰慕的境地。每一个有佛性的人,在遇到这个善缘,接触到这个经文的时候,由于善根苏醒的缘故,就应该真正欢喜踊跃,深心渴仰,一心希求实现普贤行海,因为再没有比这个更贤妙的行为了。

懂了这些,我们就知道该怎么发愿了。现在是修习随喜,那就要发圆满的随喜愿王,不能画地为牢,局限自己的心量。如果非要把心划定在一个小小的疆域里,认为我喜欢的人我就随喜,不喜欢的人我绝不随喜;比我低的人可以随喜,比我高的绝对不随喜。因为他都超过我了,我怎么能为他欢喜呢?就是他掠夺了我的光荣。这样的话,气量就太小了,根本没办法修持。

我们的心量本来是周遍法界的,所以发的愿也要合到这个量。就像憨山大师所说的:“称法界心,极法界量,包摄无遗,故曰愿王。”虽然我们现在还没有现证到,但对于这个真相要有胜解信,绝对相信真心就是如此,所以就要这样周遍地来发愿,修学随喜愿王。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古德说:“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我们总是相信妄心虚拟出来的“我”,认现前这个肉团是自己。这样认假为真,心就被局限住,而无法开展出广大的随喜。其实,现前的身心聚合是假的,是迷失自性后,虚妄分别的产物。把它当成自己后,再进一步串习虚妄分别,就形成了个人的性格、倾向、观念、偏执等等,这都是凡夫的颠倒习性,是必须消灭的。

所以,我们不能听信私我的主张,要按他的观点,那肯定是不愿意作周遍的随喜。他有一个范围,那就是,符合我的胃口,我才愿意干。我喜欢的人我随喜,我不喜欢的人不随喜;高位的人我看不上,我不随喜,比我低的,我可以对他慈悲,他有善根我随喜;或者说,跟我的见解、性格、喜好一样的人我随喜,跟我的信仰、想法不同的人我不接受,我不随喜……诸如此类,全都是私我的偏执,这就障住了广大的随喜功德。

随喜的修法要求是,对于因上的善根和果上的安乐等一切功德相都要作随喜。从果的安乐上说,譬如你是个女性,长得还不错,那么,对于比你长得更好看的女性,你能随喜吗?这对很多人来说就相当困难,因为被我执引发的嫉妒给障蔽了。再从因上看,对于任何一种善根都需要随喜。不能说,他的善根那么小,还值得我来随喜?这种心态完全出于我执,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它叫做慢心,只是很多人认识不到。一旦把两种我执去掉,完全是清净心,那时候根本没这想法。

我们要向普贤菩萨看齐。所谓行愿力,就是指心中的希愿处是普贤大行,这就不能以凡夫的颠倒行作标准。在果位上,是对回归法界的一切妙行都表示随喜,法界心里的五类人的善根,都一时在海印三昧中现前,一时圆满随喜。那么,我们作意发愿时就要知道,法界里的任何一念善心,任何一种安乐果报,都无不在自己的本心当中,拒绝任何一个都等于拒绝自己,所以,对于五类人的一切善因善果,下至最小的一分善心,上到圆满现前佛功德海,在这上不起任何偏执,不局限在哪一个范围里,一时普作随喜。当然,暂时还做不到圆满,能基本知道它的理趣,有胜解信,修的时候按照愿文这么作意就可以。

下面再讲讲这五类随喜的内容。

第一类是随喜诸佛如来的功德。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如来,从初发心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一一劫中舍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头目手足,如是一切难行苦行,圆满种种波罗蜜门,证入种种菩萨智地,成就诸佛无上菩提及般涅槃,分布舍利,所有善根,我皆随喜。”

首先作意,尽虚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那么多的现前正等觉的诸佛。他们一开始也是凡夫,但已经初步发起了无上的志愿,要求得一切种智。之后,为此而勤修无量的福德聚,修无量的波罗蜜门。这里先以布施为代表,那就是不顾惜自己的身体生命,经过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那么多劫,在每一劫里,施舍了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那么多的头目手足。像这样的所有难行苦行,都励力地行持。从而圆满种种波罗蜜门,证入菩萨种种智地,成就了诸佛无上菩提,示现八相成道的事业,最终入于涅槃。之后色身荼毗,在世界各地分布舍利。诸如此类,从因到果的一切善根全部作随喜。

第二类是随喜所有凡夫的善根。

“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种类所有功德,乃至一尘我皆随喜。”

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所摄的一切凡夫,他们心上起的一切种类的功德,下至于一个微尘的善根我都随喜。

首先作意,十方一切世界,地狱、饿鬼、旁生、阿修罗、人、天六趣众生,胎、卵、湿、化四类众生形态,以此所摄的无量无数众生,全部在法界心中现前。他们心里,也会出现各种种类的功德。譬如人间有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功德,旁生界里也有孝心等善心,地狱众生和饿鬼众生偶尔也会起善念。总之,对于这一切功德,都以圆满周遍的方式作随喜。

需要注意的是,凡是善的相都应该随喜,不能有偏执,不能拒绝哪一分,对哪一分不随喜。否则根本不成为普贤行,那是对私我的执著,是凡夫不清净的情态。因为我执消尽的时候,根本没这种心。就像《金刚经》上说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什么自他对立也没有,对各方面都不执著,这样才能发起清净的善根,才成为普贤行。

接着随喜声闻和缘觉的功德。

“十方三世一切声闻及辟支佛、有学、无学所有功德,我皆随喜。”

十方三世一切声闻、缘觉,包括声闻的四向四果,缘觉的有学无学等所有功德,都普作随喜。

可见,真正学好了《普贤行愿》,就不会有那些狭隘的心态。不会拒绝说,他是小乘人,我不喜欢小乘,不随喜那些功德。二乘行人有无伪的出离心,有观照人无我的智慧,已经趣向或者得到涅槃,止息了惑业苦,这些都应该随喜。

随喜跟忏悔是一对。忏悔是说,对于所有背离法道,流转生死的苦因苦果,从粗到细全部都忏除。反过来就是,对于所有随顺法道,包括发一念善心在内的功德和安乐,暂时究竟,从粗到细的每一分全部作随喜。

最后是随喜菩萨的功德。

“一切菩萨所修无量难行苦行,志求无上正等菩提广大功德,我皆随喜。”

十方三世一切菩萨,所修的无量难行苦行,志求无上正等菩提的广大功德,对这一切全部作随喜。

这也是无尽的随喜愿王。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喜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像这样,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的随喜才穷尽,以虚空界、众生界、众生业、众生烦恼不可尽的缘故,我的随喜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念念相续”,是指这种随喜心不会间断。不会说到了某时随喜愿王中断了,即使面对功德,随喜心也起不来,不会这样。它是性德起用而现出来的,只要不以二我执作障蔽,一切贤妙的行为都会自然发出。

就像前面说的,随喜,是一见到善法就由衷地起欢喜,这是本性的自然表现,是如来藏本具的德相。不是说成佛时什么都没有了,连慈、悲、喜、舍、智、力等的功德都要泯灭。佛经里常讲,世尊见到有人将来必定成佛,都会熙怡微笑;见众生有功德,或者能得利益时,都会显得很欢喜;见到众生有苦难,也会表现出悲悯。这些都是自然的,哪个没有呢?

这才知道,原来本性里就有这样常恒不断的功德,只是现前迷失了,显不出来。现在随学普贤行愿,最终就是要恢复体普贤,现前用普贤。那时自然没有分别,也不假造作,一切都属于本性的流露。不是说用什么方法把它造成不可思议,而是它本来不可思议,只要把障碍遣除,不思议解脱境界自然现前。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复次,善男子!言请转法 lun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广大佛刹,一一刹中念念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一切诸佛成等正觉,一切菩萨海会围绕,而我悉以身口意业种种方便,殷勤劝请转妙fa 轮。



第六大愿——请转法 lun。

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的任何一个极微尘里,都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的广大佛刹(极微尘没有自体,它就是全体法界,所以任何一个极微尘里,都能显现一切佛刹)。在极微尘数的佛刹中,每一念都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的一切佛成就正觉,一切菩萨海会围绕。在每一尊成就正觉的佛前,都影现了我的身体。然后以身口意的各种方便,身体恭敬合掌,口中殷勤劝请,心里也是为利一切众生,祈请诸佛转妙fa 轮。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常劝请一切诸佛转正fa 轮,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直到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为止,我的请转愿王才穷尽。以虚空界、众生界等不可尽故,我恒时劝请一切诸佛转妙fa 轮,没有穷尽。这种请转的妙行,念念相续没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请转法 lun极为重要。诸法都是因缘生,不会无因而现。比如,当年本师释迦牟尼佛示现成道时,并未立即传法,而是在光明境界中默然安住。那时,梵天、帝释等都来到佛前殷勤劝请。他们以fa 轮、右旋海螺作表示物,口里称述,世尊您往昔是如何为众生发菩提心,之后经历多少苦行,现在已经成道,为什么舍弃众生而入涅槃等等。以这些行为、语言作为缘起,世尊才开始传法,世间才有了正法光明。

跟前面一样,请转的妙行也是本性的力用。就像《华严经》里讲的,普贤菩萨为善财童子示现果地普贤行的境界时,从一一毛孔中,念念出一切佛刹极微尘数的梵天身云,劝诸如来转妙fa 轮。要知道,无量众生都还陷溺在生死苦海里,这就需要转妙fa 轮,来指引他趣入佛道,所以,只要有人成佛,以普贤行自然会在他面前请转法 lun。

请转的境还要扩展到一切成就者、善知识等,因为他有功德,能利益到众生,为着众生利益的缘故,都要请转法 lun。不会说,我很高,他比我低,我为什么请他转法 lun?没有这种我执我慢的想法。

这样的话,自己化成帝释也行,化成梵天也行,什么身份都可以。所谓“位后普贤”,就是指成佛后示现菩萨身份来利益有情。在利益众生的时候,缘起上要有一种主伴的关系,一尊佛示现成道叫做主,其他都化现成眷属菩萨作为伴,这是必然的规律,也是法界无私的一种表现。并不是成佛后只能当老大,没有这种心。因为没有我相,没有任何执著,为了利益众生,可以示现任何方便。

这也是因为,普贤本性周遍一切时处,没有任何固定的相,什么因缘一来,它的妙力自然会出来,显现无量行海,这就叫做“随缘成德”。所谓“不读《华严》,不知佛家富贵”,“富贵”就是指果地的无量功德。而普贤是华严长子,万卷《华严》说的就是一个普贤,所以,“以万行因华,严法身果德”,指的就是普贤行海,也是我们本性的妙德。

这样才知道,原来本性里有无量妙德,只要不被人法我执障住,本来就是遍入、遍现,而且处处都贤妙。这样的话,在十方刹海里任何一尊佛的海会中,自然现出一个身,然后以身口意的各种方便,在佛前殷勤地请转法 lun。

那么,请转的妙行,到何时为止呢?那就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的劝请就结束了,既然这些都尽了,劝请就没有必要了,但实际上,这些都不会穷尽,所以我的劝请妙行永远没有止息。

还要知道,所发的愿完全是平等、广大、周遍的。那就是:自性海里的每一尊佛示现成道时,不间隔一刹那,我立即现在他面前,极其殷重地劝请转妙fa 轮,绝不会无动于衷。这样的话,一遇到相关的境缘,普贤行自然会出来。比如来了一位大德,他通达某一种法门,或者有某一种智慧,那么在普贤愿的驱使下,自然会请他给大家转法 lun,来启发大众的智慧。像这样,一心为着众生,要使得大德们成为暗夜中的明灯,照亮众生的心路,就必然会发起请转的妙行。

我们现在就要这么来发愿,不然的话,虽然本性里有无边妙德,但是被二我执障蔽的缘故,妙用就起不来。这样违逆本性,心就被系缚住了,也就没办法入不思议解脱境界。两种我执就好像冷气,会把水凝结成坚冰,使得它无法流动,起不了妙用。一旦开始称性发愿,把它们破掉,从这里就开始回归,开始抒发本心的妙力。这个愿一起来,你马上能感觉到心全是开的。就好像阳光的热力一出现,冰就开始消融,以行愿的力量,会逐渐把本性的力用开展出来。之后它会越用越灵,越用越妙,等到一切执著全部消尽,那时就真正入了不思议解脱境界。

所以不要认为,这只是请转法 lun,然后请佛住世,念来念去就这十条,没什么新花样。你不要去找新花样,佛法就是在讲你的本性,真正认识到这一点,把本性开发出来,自然是受用无穷。每个人都是自性普贤,叫做体普贤,它能够随缘成德,它会敬、会赞、会悔、会喜、会请,这都是它的天性。要知道,你本性里有无量的福德,有无尽的心量,现在不要埋没这些天性,要用普贤行愿的力量,把它尽量地发出来,这样开发得越充分,修道就越快。

一般人修行有局限,或者修不上很高的法,就是因为行愿力不够。心量小的话,就只局限在人天善道里,这叫做人天乘根性。他觉得做人蛮好,给他讲出世间法道,那根本就没兴趣。心量稍微大一点,求出世间道,就是小乘根性。但由于为一己解脱的心太重,开展得就很慢,这种就叫做声闻根性、缘觉根性。再往上,心量很大,想修六度万行完成佛果来利益众生,就是菩萨根性。其中渐教的人认为,我只有成佛的种子,将来能成佛,所以要一步一步地断障证德,经过三大阿僧祇劫,逐渐修行才能成道,以这种见解也没办法很快显发。圆顿根性的人,知道自己本来就是普贤,原本就是大方广法界,有了这个信解,就能够很快开发,修道的进程会非常快。

这就知道,我们一开始就要往普贤行愿上走。当然,具体实行时,要按次第一步一步地进行,但任何一个修法都必须用普贤行愿来摄持。这是大的方向,绝对不能偏离。有了普贤行愿,也就有了修行佛道的动力,会使得他成为一名热情的行者,不再是冷淡、无动于衷。用现代话说是“热情”,但这不太准确,实际是要表达“力”(智悲力的“力”)。有一种从本性抒发出去的力量,这个非常重要。我们知道,大乘道以菩提心为根本,有了菩提心才有成佛的种子,才有佛道的根苗。如果没有这个誓愿力,那根本没办法行持如海的菩萨行。所以,修大乘要以发展大心力作为前导,每次修法前都要发心,也是为了把心恒时纳入到大乘道中。

就像前面讲的,我们的本性里就有请转的妙德,但是被我执障住的时候,就发不出来。尤其当今时代,礼仪沦丧,人们心里已经没有了请。他会说:“这多不好意思,我不去请。”或者认为这都是仪式,没必要做。结果行为上就非常迟钝。然而普贤行不单是为自己请,而是要为一切众生,请佛转正fa 轮,而且是无尽的行愿。所以,我们都要好好反省检讨,看自己的心是不是在往普贤行海的方向走?

要知道,我们的本性不生不灭,它的妙力无穷无尽,对此胜解后,顺着本性这么发愿就可以。这就要作意,以全法界心,修尽法界行。祈请的时候,就不能只请一尊佛、一位善知识,而是圆满地请,完全是一体同观。这样,在海印三昧里,十方三世佛一时顿现,因缘成熟时,在众生界前示现成正等觉,示现教主身份。这时,为了那个世界里的无量众生,我立即现在佛前,以身口意的种种方便,殷勤地请佛转正fa 轮。

这么劝请有极大必要,有劝请才有说法的缘起。有人说,现在我们没劝请,大德善知识们不也传法了吗?那是已经有因缘了。但诸佛最初成道时,不会无人劝请自己突然开始说法。只有请了,有了缘起,佛才会转法 lun。

其实,真正懂了法的内涵,才知道这一大愿特别重要。没有祈请的因缘,诸佛就不说法,众生听不到正法,就没办法顺着法道前进。他的心永远落在非法当中,陷在永劫不见光明的愚痴黑暗里,那是极深的陷落,极其可怜。而“转法 lun”,就是以先觉觉后觉。成正等觉的教主佛,把他心里的法传过去,正fa 轮从导师的心中转到学人的心中,就把众生从顽固、颠倒的非道上挽救回来,引着他的心,顺着法道来运转。这样辗转不断地运行,就叫做“转法 lun”。

所以,无论哪一尊佛成道,不拖延到第二刹那,我都立即以十分殷切的心来劝请转正fa 轮。这么一劝请,佛就开始说法,从此,正fa 轮就在众生的心中不断地转动。换言之,众生一旦得受佛的指示,就开始顺着法道一步一步地运行。这样,随着越来越深入的正法,在他心中不断地转动,就能逐渐回归法界。可见,这确实是我们本性里应该做的事,必然会发出这个贤妙的行为来。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复次,善男子!言请佛住世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如来,将欲示现般涅槃者,及诸菩萨、声闻、缘觉、有学、无学,乃至一切诸善知识,我悉劝请莫入涅槃,经于一切佛刹极微尘数劫,为欲利乐一切众生。



第七大愿——请佛住世。

祈请的境,是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应化在世间的佛刹极微尘数那么多的诸佛如来。在他们一期化缘已毕,即将示现入涅槃时,我都立即现在他面前,殷勤、恳切、至心地劝请:请您长住世间,利益一切有情。

其实,这里的“诸佛”,指的是三世佛,包括了一分觉悟至圆满觉悟的一切具德者。所以,不但要请诸佛住世,所有成为众生引导者的诸菩萨们,有学、无学果位的声闻和缘觉,乃至一切善知识们,他们在世间利益众生,也是由因缘来决定的,有因缘就住世,因缘尽了也会入灭,因此也要劝请他们长久住世。总之,要劝请一切觉悟者在世间久住,来引导未觉悟者,要这样周遍地作劝请。

劝请的时候要起同体的心,为着全法界的一切众生来请。这是基于法界一体的观念,大家都是一家人,不分什么你我他。不能说,为了利益我们,您应该住世,其他人得不得利益无所谓,不能这么想。既然大家都是法界同胞,何必去划分疆界呢?像这样,要发起大的情怀,关怀整个法界里的同胞。那么,为了一切有情的利乐,就要劝请一切世间导师长久住世。你不要想这样发心很难,实际都是我们的本性。本性就有这么大的心,自然会关怀法界里的一切众生,会为大家这么劝请。

至于住世的时间,那就要扩展到无限。不能说,劝请您老人家再住世一天、十天或者几个月,不能这么劝,而是要劝请诸佛再经历一切佛刹极微尘数那么多劫,为了利益安乐一切众生的缘故,久住世间。

就像前面再再强调的那样,普贤行是全法界心,尽法界量,一切无不达到极致。所以,发愿的时候也要合到法界的量,不要给自己画一个圈,局限在一个小范围里。在缘起上画多大的圈,就会落在多大的量上。一旦领会到自己的本性就是体普贤,本来就有用普贤,真心没有生灭,尽十方三世全部都在真心当中,这样就展开了心量,所采取的方式,就不再是与法界相背的虚妄心识的量。

这就知道,一切诸佛、菩萨、声闻、缘觉乃至诸善知识,他们住在世间,都要观待因缘。那么,我们在这里要充当哪一分缘起呢?如果是发自本心的起用,那必定是劝请不要入涅槃。这是天性,是人之常情,没这个心的话,就很有问题了。

照理来说,不说别的,比如家里来了一个人,他对我们家很有帮助。某一天他说:我要走了。那时候你自然会劝他多住两天。无论如何,听到他要离开,心都会有一个反应,会有一种挽留。这就看出,我们心里本来有劝请,本性就是如此,只要不去障住它,自然就会出来。但是,当今时代邪文化盛行,人们的心已经严重扭曲了,颠倒分别串习多了,心就变得很麻木,善心发不出来,颠倒习性却很强,像是任性、傲慢、冷漠、残酷、过于执著自我等等,这些恶相非常明显。这都是堕落的相。

这才知道,原来修普贤行愿就是要发展善心。真正心很专注,以至诚心去念的话,你会发现,这里面有一股热流在涌动,这就是善根抒发的相。所以,不能只是口里念念,或者略表欣赏,而是要真心觉得:我一定要立这个行愿,哪怕身体死一万次也不要紧,这个行愿千万不能丢失。有了这种心,就表示对法很重视,确实想把行愿刻在自己心上。之后,才会有后面讲的“深心渴仰”的内涵,那个心一出来,一念间就能灭五无间罪。

所以,现在关键就要把这种劝请的善心启发出来,要在这上面努力。就要想到:如果诸佛菩萨,或者诸善知识们离开了世间,众生界就失去了引路明灯,就会陷入黑暗当中,陷入无依无怙的苦难境地。所以,为了一切众生的利乐,祈请您莫入涅槃,在佛刹极微尘数的一切劫中,永远住在世间。

发这样的愿才相合本性,否则虽然请佛住世,但时间的量很小,只是有限的年月,或者为众生的心比较薄,只想着一部分众生,这些都不符合。如果连劝请也没有,那就更下劣,完全违背了本性。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劝请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这也是无尽的行愿。直到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为止,我请佛住世才穷尽。以虚空界、众生界等不可尽故,我请佛住世的妙行永远没有穷尽。这种妙行,念念相续没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法界没有限量,行愿也就没有限量,不会说我只干三十年、五十年,没有这样的心。普贤行愿完全是圆满周遍、广大无尽的。对这上面的理趣有胜解的话,就能够按这么来作意、发愿,这样的话,所发的任何一个愿都是无尽的,而且无不周遍、圆满,这就相当干脆。究其原因,就像大慧宗杲禅师所说的,“法如是故”。

你一旦有了胜解,发愿的动力就出来了。以后每一次发请佛住世的愿,就确实是直到众生烦恼尽为止,我的愿才穷尽,但众生烦恼无尽的缘故,我劝请诸佛住世的行愿也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没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如果你的心也基本是这种内涵,那就跟愿文相应了。一念到这个愿文,就能够随着文义来作愿。这样念的话,就不只是口头上溜过,或者稍微有点感觉,心里比较舒服,那都是旁观的态度。现在学《普贤行愿》,要成为一种实学,要把法全部纳到心上,这就完全不同。

所以,大家关键要能够体会到法的心髓、法的大义,要有一点悟性,领悟到佛法的心要,这一点至关重要。不然的话,光是记一些词句,听听这个,谈谈那个,总是在心外做,这就很容易落入做知识的层面。佛法是有血有肉的。它说的全是我们本性里的事情,不是讲无关的知识,它是拯救苍生,让我们全都回归法界的大教灵文。学的时候,应该对每一句都有所触动,要真切地感觉到,这就是无上的大义。这样,我们的心才会有一种不同的领会、不同的受持。这非常关键。





复次,善男子!言常随佛学者:如此娑婆世界毘卢遮那如来,从初发心精进不退,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经典,积如须弥,为重法故,不惜身命。何况王位、城邑、聚落、宫殿、园林一切所有,及余种种难行、苦行,乃至树下成大菩提,示种种神通,起种种变化,现种种佛身,处种种众会,或处一切诸大菩萨众会道场,或处声闻及辟支佛众会道场,或处转轮圣王、小王眷属众会道场,或处刹利及婆罗门、长者、居士众会道场,乃至或处天龙八部、人、非人等众会道场。处于如是种种众会,以圆满音,如大雷震,随其乐欲,成熟众生,乃至示现入于涅槃。如是一切,我皆随学。如今世尊毘卢遮那,如是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所有尘中一切如来皆亦如是,于念念中,我皆随学。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学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第八大愿——常随佛学。

首先解释愿名。“常”,是尽未来际,“随”是相应随顺,“佛”,指十方三世一切佛,“学”,是效仿诸佛因地修行和果地利他事业等一切行为。意思是以诸佛的修行事业等作为所缘境,首先抉择好为什么要这么做,认识到这一切都是如理的行为,是随顺无上菩提的因行果德,值得自己随学。然后引发自己的心智,发起效仿的誓愿,而且在自心上一点一滴地实际行持。

当然,诸佛的功德浩瀚如海,不是我们现前就能全部学到的,但我们要从现在开始立愿,尽未来际随学诸佛。之后,能修到哪一分,就现前实修;现前修不到的,也决不舍弃,一再地加强心力,誓愿尽未来际常随诸佛,修行菩提果海。这样以誓愿力摄持的缘故,不久就能实现这条大愿。所以,我们一定要看到缘起的走向,在现前位就要发起常随佛学的心。这是非常关键的一个志愿,像命根一样重要。

其实,“常随佛学”,含摄了菩提道的一切誓愿。因为学佛就是以诸佛为榜样,从初发心,直到成佛之间,自己的一切心念和行为都仿效诸佛来做,而不是仿效愚昧颠倒的邪师,这才算是随佛修行的人。这样不随顺庸俗颠倒的状况起心、造作,才能完成佛道。换言之,作为佛教徒,对于普贤行有胜解信,有誓愿证得的行愿力,有了这种圣教情怀,有坚定行道的志愿,才有学道人的气氛,才不会跟世俗同流合污。

普贤行愿是圆满、周遍、无尽的大愿王,其中任何一个妙行,都要以全法界心、尽法界量来发誓完成。常随佛学也一样,也要缘果地的普贤行海来发愿。到现证果地时,十方三世一切如来,在无数劫海里的修行和一切利生事业的相,全部会在海印三昧中现前,而且没有任何自他的执著,所以我们现前发愿时,也不要局限于虚妄分别心的量,要对于一切佛的因行果海,全部发誓来修学。要胜解,在我的妙真如心中,含摄了十方三世一切法。十方三世一切佛,从因到果的任何妙行,下至于一点一滴,我都全部随学。要这样处处以佛为榜样,力求最上乘的成就。能这样来发愿,就成了十方三世佛的随行者,也就引发出我们自身的无量善根功德。

要注意的是,“学”,是效仿的意思,不是学理论知识,而是诸佛有哪种德行,都要在自身上实际做到。这样,再看诸佛菩萨的传记时,心态就不像过去那样,觉得跟自己无关,而是会发心随学。确实会有誓愿力,要度过一切诸佛的菩提行海。因为有了常随佛学的誓愿力,它就会驱使自心不断地随学诸佛,一点一滴都主动去效仿。自己现前能做的,就随分随力地去做;目前力量不够,不能完成的,也会再再地发愿完成。这样的话,就把我们的心完全摄持在菩提道上。可见这是极重要的一条大愿。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如此娑婆世界毘卢遮那如来,从初发心精进不退,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

经中先以娑婆世界的毗卢遮那如来为例,来说明随学的对象。

毗卢遮那如来从最初发菩提心,求无上道开始,直到成就大菩提之间,长夜精进,没有退转,昼夜都在行持各种波罗蜜多的大行。单就布施度来说,也曾施舍了不可说不可说无量无数的身命,作了无量如海的布施行。

我们学这一段时,就要策励自心:我一定要完成布施度的修行。无论是身体、受用,还是三世善根等,都尽心尽力地用作布施。虽然现前还做不到施舍身命等,但在能做的方面,都殷重地去实行,对于做不到的也发愿尽早完成。也就是,对于这样可歌可泣的菩提行,内心充满了欣求向往;以向上的心为动力,来发起随学的志愿;之后在自心上一点一滴地去模仿,直到真正做到像诸佛因地那样。

而且要知道,普贤行愿的每一愿里,都有无量的支分内容。我们最初确立观念时,就要非常细致地去理解,对于里面的每一点,都细心地去体会,才能得到具体的认识。否则的话,不经过一番分析、琢磨,不说发愿,就连对愿文的理解都很空洞,每次提到“常随佛学”,起的心都很概念化。但如果能细致地去体会,一点一点地消化在心里,那一提起“常随佛学”,就会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大誓愿力,它的浓度非常深。一念到这段经文,自然会引发这个愿力,之后不断地去串习,愿力就会再再地加强。

所以,经上举布施为例,来代表毗卢遮那佛的所有因地的修行,我们就应该把它推展为六波罗蜜所摄的整个菩提行海,心里要有这个总相。一提起来就能想到,佛在因地时,从发菩提心开始,行持了无量无边殊胜微妙的六度妙行,对于这里的每一种,内心都非常敬仰、希慕,一心想做到。无论是布施、持戒,还是安忍、精进、禅定、智慧等,全都想如实修学。有了这样的心,才算是发起了常随佛学的大愿。

“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经典,积如须弥,为重法故,不惜身命。何况王位、城邑、聚落、宫殿、园林一切所有。及余种种难行、苦行。”

世尊因地时,为了完成布施度,曾无数次地舍身求法。《集一切福德三昧经》里记载了这样一段经历。

无量劫前,世尊曾是一位名叫最胜的仙人,住在安静的森林中修行,具足五神通。

他当时心想:“我在山里只修慈心是没有利益的,既不能灭除众生在无量劫中所集的烦恼,又不能让他们生起正见。”之后想:“以什么方法能生正见呢?这有两种因缘。那就是在别人那里听闻圣法,以及闻法后正思维法义。”智慧就像眼目一样,单有慈悲心,想利益他们,但不清楚怎么来消除众生内心的烦恼,也仍是枉然。所以我要寻求智慧,给他们传法,让他们生起正见。那时,仙人生起了寻求多闻的心,想多方面地了解圣道的内涵,知道真实义,来消除众生心中的烦恼、邪见。他想:“我应该到哪里去得闻圣法呢?”

想到这里,仙人就前往城市、村庄等各个地方,到处寻求闻法,但怎么也找不到能宣说圣法的老师。当时有个天魔到他面前,对他说:“我现在有佛宣说的一颂圣法。”仙人听后,立即请求说:“请为我演说。”天魔却说:“如果你能把皮剥下做纸,刺血做墨汁,剖开骨头做笔,来写这一颂的话,我可以讲给你听。”

他当时想:“我在无量劫里,常常被敌人、刽子手们用利刀割截身体,分解肢节,或者为了贪欲,为了钱财,无数次地遭到斩杀、束缚、捶打等,受了无量的苦,但却从未得到丝毫实义。我现在应当舍弃这个虚假的肉身,来换得坚实的佛法。”经过这番思维后,他心里非常明确法与非法的差别,知道圣法有无比的大义,奉献身命来求取圣法非常值得。于是,内心生起了求法的善心,踊跃欢喜,对于这个天魔生起了导师想,起尊重心,就用锋利的刀剥下自己的皮当作纸,然后刺了身上的血当作墨汁,又剖开了骨头作为笔,合掌祈求说:“请你为我说佛所得的偈子,就像你先前要求的那样,我已经做到了。”

天魔见他这样恭敬圣法,为法舍身,心里感到忧愁,就隐没不见了。

这时,仙人见他隐没,心想:“我今天对法生恭敬心,为了寻求圣法,不顾惜自己的身命,我这样恭敬地求法,善根终究不会失坏。如果我所说的这番话真实不虚,而且起慈悲心,一心为了利益众生而剥皮为纸、出血为墨、折骨为笔,这个心也真实不虚的话,他方世界如果有大慈大悲的说法者,应当在我面前显现身相。”

正这么说的时候,往东方越过三十二个佛刹,有普无垢国土,国中有佛,叫做净名王如来,佛知道仙人心中所想,同时想教化南瞻部洲的众生,于是在力士伸臂那么短的时间里,从空中来到仙人面前,当时有五百菩萨跟随。净名王佛放大光明照耀仙人所在的树林,又从天上降下花雨,那时,林中的枝叶花果都自然发出法音,无量百千亿天众都聚集到这里。

当时,仙人得蒙佛光照触后,顿时就止息了痛苦,身体恢复如初。于是对佛说:“世尊是我的导师,我现在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惟愿世尊为我说法。我闻法后,会对于那些没有信心、具邪见、坏正见、行黑暗的人宣说正见,请您为我说法。”

那时,净名王佛给仙人及在场的菩萨天人们,详细地宣说了“集一切福德三昧”。闻法后,八千天子发起了无上菩提心,仙人得到了无碍辩才。这以后,仙人常常到城市村庄里,给众生宣演这个“集一切福德三昧”的妙法,天人们守护在他身边。无量众生都被他以慈悲的手安置在三乘圣道中。他命终后往生在净名王佛的普无垢国土。因为敬法的因缘,后来得到了无上菩提。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像这样,世尊毗卢遮那如来在因地时,为了寻求正法,不惜用生命做代价,这样书写的经典,堆起来有须弥山那么高。可见,他视圣法为第一,为着法心心念念都在行道当中。既然为了正法,连最爱惜的身命都不顾惜,何况身外的王位、城市、村庄、宫殿、园林等一切世间所有物呢?自然是无所不施。不仅行持了为法舍身的布施行,其他的各种难行苦行也无不圆满行持。

我们学这一段时要用心思维,比如对于世尊舍身为法的事,首先要想:佛因地时为什么要这么做?为什么为了求法连生命都不顾惜?经上说,世尊想到,过去世曾因贪嗔痴而无数次地丧失性命,但没得到任何实义。然而一旦得闻圣教,那必定得大利益,所以,法的价值超过肉体生命无数倍。由于认识到法的大义,就能发心不惜一切来寻求圣法。

从这里就要体会到,世尊见到法的胜利,而舍身求法的心。这就是我们所要效仿之处。虽然现前还达不到那么强的心力,但志愿不可以小,要发心全部学到。就像一个小孩发心做大的事业,虽然现在的力量不充足,还不能实现,但他心里不舍这个誓愿,而且非常好乐希求,一定要达到。像这样,我们现在就要立这个志愿:我求法的时候,要尽量地随学世尊因地的行为。自身能做到的全都励力实行。比如,不顾各种身心上的劳累,环境的恶劣,无论是风雨还是饥寒等,都要努力求法等等。这样来勉励自己上进。不但布施行如此,其他的持戒、安忍、精进、静虑、智慧等,一切的难行苦行,都要这样发心随学。然后再再地增强这种誓愿力。

要知道,“常随佛学”的量是最圆满的,因为诸佛的功德最圆满。譬如,我们在世间也会学习好人好事,听到某个人的行为很贤善,自己也会起见贤思齐的心,现在是要把这份随学的心拓展到最圆满的地步,誓愿学到诸佛的德行,最终学成跟佛一样,也就完成了无上菩提。这样,在立愿的时候,就把它的量扩展到最大,那必然会出现极殊胜的果报。就像在随喜愿王里,对于十方三世五类人的一切善根,下至地狱众生一刹那的微小善念,上到诸佛圆成菩提不可思议的善根,全部都作随喜。由于所随喜的是最圆满的量,所以这么修的时候,得到的善根福德也无量无边。

所以,我们在修这一愿的时候,就要把随学的量扩展到最大,十方三世一切佛,从因到果之间的一切善行,统统都来随学,全部效仿行持。这样真心地去思维,用心体会,然后在自己心上确立行愿,就会出现后面说的那些不可思议的功德。其实这也不难,只要我们多用心去学,就一定能学好。它的关键是要启发出善心来,对于普贤行愿能至心好乐希求。就像偈颂里讲的,闻到愿王后“内心渴仰”。这四个字非常关键。也就是一提到这个无上愿王,就引动了他很大的善根,有好大的苏醒,这就能得到全面的开发,能顿时灭掉五无间罪等等。

“乃至树下成大菩提,示种种神通,起种种变化,现种种佛身,处种种众会,或处一切诸大菩萨众会道场,或处声闻及辟支佛众会道场,或处转轮圣王、小王眷属众会道场,或处刹利及婆罗门、长者、居士众会道场,乃至或处天龙八部、人、非人等众会道场。处于如是种种众会,以圆满音,如大雷震,随其乐欲,成熟众生,乃至示现入于涅槃。如是一切,我皆随学。”

前面举布施波罗蜜多来代表一切因地的菩提行海,这里以八相成道的事业相,来代表果地的一切事业海。

我们不光要随学因地,还要随学果地,对于菩提道从始到终一切历程中的善心善行全都要随学。看到了现前的因行,就有了目前的下手处,知道在什么地方行道;看到了最终的果德,就要发誓学到究竟为止。这样来随学,就有菩提道全程的观点,就能很快打开。他的心会很广、很深远,不会拘泥于小的善法,以少为足。所以说,发普贤行愿非常重要,它对我们的资助是无与伦比的。相反,如果没有普贤菩萨愿文的启发,我们自己做梦也想不到要这样发愿。这样的话,没接触到这个无上愿王,人的心没得到圣教的启发,善根就发不出来,一直在世间的蝇头小利里缠绕不休,就像一只蚂蚁只能在很小的范围里活动那样,始终出不来,这就很可怜。

那么,对于佛的果位事业,我们应该怎样随学呢?

总的来说,毗卢遮那如来代表法身佛,佛的法界藏心应着无量众生的机缘,现出无量的报化色身,作利他的事业。这里讲到,佛在菩提树下成就大菩提,示现各种神通变化,显现各种报身、化身等佛身,处在各种众会当中。或者处在一切诸大菩萨的众会道场;或者处在声闻、辟支佛的众会道场;或者处在转轮圣王、小王眷属,各种王城的众会道场;或者处在婆罗门、长者、居士的众会道场;或者处在天龙八部、人、非人等众会道场。像这样,处在各类的圣者凡夫,小乘大乘等会众的道场里,以圆满的法音,如同大雷震那样,震醒迷梦中的众生。随顺众生的乐欲,对于未种善根者种善根;对已种善根者让他增长;对已增长善根者令得成熟;让已经成熟者获得解脱。像这样作了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事业,一直到最终度生的因缘完毕,示现入于涅槃。

这里主要举说法为例,实际包含了佛在各个世界里示现的各种稀奇的幻变事业。对于这无上果地的圆满利他的事业相,我们也要发起渴仰之心,发誓全部随学,最终做到跟毗卢遮那如来一样。

“如今世尊毘卢遮那,如是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所有尘中一切如来皆亦如是,于念念中,我皆随学。”

之后把一尊佛扩展为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里任何一个极微尘中的一切如来,对于他们因行果德的一切菩提行海,全都一一随学。

体普贤圆具一切妙行,只要有觉悟的因缘,就能从中流现一切妙用。基于这个原理,我们应当发心随学一切佛,励力地在心上立志。只要这么发愿,终究会实现。这样的话,全法界里的一切佛,所有从因至果的菩提行海,全部成为我们效仿的对象,没有丝毫遗漏和局限。现在就要把心尽可能地发到最大量,之后让它贯彻到每一念中,没有一念不在随学,没有一念落在颠倒行当中,这就是我们向上的志愿。

这样发愿常随佛学以后,就不能自甘堕落,做各种庸俗下劣的行为,要开始转变自心。一旦有了胜解信,有对普贤行愿的深心渴仰,愿意在自心上起愿串习的话,那么以行愿的力量,整个人的气质、境缘等都自然会发生转变。像是各种受用、相好、辩才、智慧、神通,无量的功德海等等,都会因此而现前。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学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这也要发无尽的行愿。也就是要推起心力来,真心地发愿:乃至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的随学才穷尽,但虚空界乃至众生烦恼没有尽的缘故,我的随学也无有穷尽。而且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要这样勇猛地发起圆满的愿心。这样,我们在因地就有了最圆满的因。它是超出一切、到达极致、无尽圆满的大愿,因此称为大愿王。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