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普贤行愿品讲记 益西彭措堪布

(十三)修习对治

清净一切善业力,摧灭一切烦恼力,
降伏一切诸魔力,圆满普贤诸行力。

为了成就前面十种力,要消除它的违品——业、烦恼和魔,因此要发起修对治的大愿。前三句分别对应对治不善业力、烦恼力、魔力,最后一句是结成以消除违品的缘故,圆满一切普贤行海力。

整个愿王的发愿重点是成就普贤行,所希求的是最终圆满出现普贤行的力量。前面的“力”,是发愿具有它圆满的内涵,分说为十种。这里前三句是发愿消尽违品,最后一句是总结,发愿达到普贤行力没有任何障品而无余显发的地步。所以整个愿文的核心落在“圆满普贤诸行力”上。
我们修发愿时,要一一在心中引起“我要具足这种力”的誓愿,而且让它具体化。

“清净一切善业力”。如何使一切业都成为极清净的善业呢?这需要心中有一种力量,能从粗到细逐步净除杂染业力。好比水经过净化,一切垢染都排除,变得极为清净,同样,在行一切业时,把不善业、有漏善业等垢染从心中清除,就有了清净善业的力量。

我们先要了解违品的状况,之后发愿具有能净除它的力量。这种行愿在心中建立后,就成了自己践行的方向。这样才算以行愿力摄持,而入到无边普贤行海的修证中。因此,首先要在心上立宏愿,没有行愿,就不会有实行,可见它极端重要。

首先是净除不善业力。不善业是决定引生三恶趣的业力,在心上引起对治的力量才能净除它;心上的力量没引起,业力就无法清除。要在心中立愿:我一定要具足净除不善业的四种力量——破恶力、恢复力、对治力、依止力。一心向往自心能具足这四种力量。

要发愿做到:对于以往造的罪业,自己能呵责它、发露忏悔,以后再也不造。这种心力发起来,就有了破恶和恢复两种力量。“破恶”,是自心呵责罪业,对它有像吃了毒一样的追悔心,这会使罪业变轻微。以恢复力发誓再也不造,能截断罪业相续,使它的力量变小,乃至消尽。这都是要实行的愿力,我们努力的方向就在这里。推展开来,一整套普贤行愿在心上建立后,从现在起直到成就菩提之间,自心就不断地在这上努力,成为昼夜修普贤行的行者。这就叫做“善得此人身”。

接着是发愿具足对治力来清净罪业。过去造罪是由一念愚痴,陷在恶劣的心态和行为中。对治力就是翻转过来,愿意起贤善的心。比如匝哦之女当初不懂业果,踢母亲的头。由于母亲是极重恩田的缘故,当生就成熟果报,堕入地狱。当他见到炽热的铁轮在一个地狱罪人的头上旋转时,心想:无数的人都造了这种恶业,要感受这么苦的果报。之后真心发愿:愿他们的苦都由我来代受。起了一念善心的缘故,当即就净除了业力。我们要痛改前非,要想到:我以后要发善心,行一切善。这样来翻转过去恶心恶行的势力。

最后是发愿具足依止力,依止三宝和菩提心来净治罪业。比如一心发菩提心,在尽未来际的一切时中,都为着利益无量众生而求证菩提。这样自心被菩提心摄持,就成了乃至成佛之间连绵不断的极大善的相续,就能够净除罪业。

还要把握到,证悟法无我是根除业种的方法,以及对于甚深法起信解,能遣除堕罪,净除业障。因此要发愿:愿我能出现现证法无我的空慧,以及对于甚深的如来藏法生起信解。我们一旦了解真心本有、客尘本无,就会确信一切都是假的,毫无实义。这样,深信恶业如梦中的虚妄造作一样,就能够解脱罪染。

之后,要发愿净除有漏善业。这是指行善过程中,杂有贪等烦恼的状况。比如,行善时求名利恭敬,想和别人竞争,想出风头显示自己等等。或者想以善业,来换取今生来世的享受等。诸如此类,由于行善时夹杂烦恼,以这种业力,决定把心牵在三有中受轮回果报。

这是愚痴的造作心背离普贤行愿,障蔽本性力量的显发,所以要一并净除。这样了解后,心中立愿:我一定要净除有漏善业这种负面的势力。之后想:具足什么样的力量才能净除它呢?现在我已经了达四谛,知道有漏业只会引生三有果报,无法解脱,因此我要依靠愿力回向,完全舍弃三有果报,一心希求无上菩提。

要知道,缘起的方向由愿欲来决定。如果心里贪求三有果报,那他造的业决定把心带入三有当中。当心不再求三有果报,唯一求无上菩提,他的造作就转成了菩提之因,这是清净的善业。总之,要以出离心和菩提心摄持,一心依止无漏道,净除各层面的业,这叫做“清净”。
不动业属于有漏善业,不另外宣说。

“摧灭一切烦恼力”。违品要一级一级从粗到细来净除,现在要进一步想到:一切业由烦恼引起,烦恼会扰乱身心,障蔽普贤行海的发挥。稍一现起烦恼,就落在妄动中了。因此,我要净除一切能蒙蔽内心,使心态和行为颠倒趣入的烦恼力量。

明确了一定要净除烦恼力后,就要发愿具足正面的力量。如何来摧灭烦恼呢?这包括暂时的制伏和究竟的根除。心中立愿:我暂时要修不净观、慈悲观、缘起观,以此来制伏贪嗔痴;究竟而言,我要生起空慧,断除一切由执著引起的烦恼。这样,内心没有烦恼干扰,本性的力量就能无碍地发挥出来。

“降伏一切诸魔力”,是发心降伏蕴魔、烦恼魔、死魔和天魔这些内外魔的干扰力量。魔的力量一起来,就会对我修普贤行作障碍,因此我发愿要具足降魔的力量,使得一切魔无从干扰。

这样发了三种修对治的大愿后,最终结成“圆满普贤诸行力”。这是一切粗细违品都无法作障,能任运无碍地实行普贤行的力量。

总之,以上“速疾周遍神通力”等十力(“定慧方便威神力”一句包括定力、慧力、方便力三力,其余每句一力,共十力),以及遣除烦恼、业、魔三种对治力全部具足,使得一切普贤行达到无所障碍,圆满显发的地步,就叫做“圆满普贤诸行力”。这是我们学普贤行愿的总发愿。为了圆满达成普贤行力,要有各方面的发愿。有些是加行方面的发愿,有些是遣除违品的发愿,有些是展开支分的发愿等等,总的就是要圆满普贤诸行力。

(十四)菩萨诸业

这是对于菩萨事业的发愿。“事业”,指智慧力发挥的业用,如同日轮本具光和热,一发挥出来,就能起到照明、温暖等作用。

普能严净诸刹海,解脱一切众生海,
善能分别诸法海,能甚深入智慧海,
普能清净诸行海,圆满一切诸愿海,
亲近供养诸佛海,修行无倦经劫海。

这一组“八海愿”是普贤事业海的大愿。“海”表示周遍,一切分无不圆满。我们修时要注意两点——展开意境和发愿趣入。首先心前要现出无边际、周遍的相;之后发愿以圆遍的方式,一刹那完成所有事业。这才符合普贤愿王的量。
“普能严净诸刹海”。首先展开意境:在十方处所里有无量刹土,称为“刹海”。之后发愿:愿我每一刹那都能使无边刹海显现庄严清净,如同极乐世界。

“庄严”是具德,“清净”是无垢。如《往生论注》所说:极乐世界都是无漏相、实相相。没有有漏垢染,而且圆明具德,声、光、香、触等都能做佛事。

“解脱一切众生海”。首先明了众生受系缚的状况,这要从系缚和能系缚来了解。“系缚”,指众生在三有中不断地生死,无从脱离。细分上讲就是五取蕴相续不断。“能系缚”指烦恼和业的力量。由于不断地起惑造业,蓄积了轮转的动力,就使得众生在三有中结生相续,无由断绝。用譬喻来说,众生被关在三有牢狱中,以烦恼的镣铐缚住,不得自在,由此昼夜不断地受老病死等各种苦恼,长劫难以超出。

之后展开意境:在十方无边的三有世界海里,无数众生都沦陷在这种状况中。由此兴起悲愿:愿我以身语意三神变,让一切众生脱出生死牢狱。以身神变和意神变,使众生欢喜满足;以语神变为他说法,让他的心当下解脱。“一切众生海”,表示周遍地度脱众生。这样认知后,心中再再地立愿,使它成为永不变改的誓言。

“善能分别诸法海”。首先展开意境:“法”,包括所讲的教法和所修的证法,教法指经律论所摄的无量文句,证法指戒定慧所摄的无量证德,犹如大海。之后发愿:对于一切教法和证法之海,愿我以智慧眼,一刹那就能别别观见其中每一分,如同大圆镜顿时显现万象,毫不杂乱,这叫做“善能分别”。也就是祈愿一时顿现教法海和证法海的所有行相。

“能甚深入智慧海”。先要了解“智慧海”的涵义。以所知尽所有相无边的缘故,对其无余了知的智慧就称为“海”。然后发愿:愿我一一刹那都能无余照见尽所有相,这是“深入”的意思。到极深处时,能圆遍地照了一切相。这并非有不同智慧的体,而是由于智慧如海,所以能一时映现一切所知;以所知无量,而安立智慧无量。

“普能清净诸行海”。先要展开意境,看到有成就菩提的无量善妙之行,称为“诸行海”。“行”,指福慧资粮。福资粮能给予众生利乐,慧资粮能现前自心本具的佛功德法。分别就自他二利来说,“资粮”是能力的意思,修集福德,就有能力给予众生利乐;修集智慧,就有能力现前佛功德法。比如阿弥陀佛成满福资粮故,能惠予众生往生净土等无边利乐;成满慧资粮故,开发了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等无量功德。
接着了解“净”的涵义,这是指使每一种菩提行都远离两种违品垢染。一是以人我执起的烦恼障,如悭贪等,由执著自我,而障碍布施等的菩提行。二是以法我执起的所知障,也就是行菩提行时,有取相的垢染。“净”是由证得空慧,不执五蕴幻影为我,而净除烦恼障,以及了知诸法无实,不住相而行菩提行,没有能作、所作、运作三轮分别,净除所知障。如是清净而行就称为“净”。
这样了解后发愿:对于福慧资粮所摄的无量无边的菩提行海,愿我都能清净地行持。

“圆满一切诸愿海”。首先开拓意境,知道自己的心量无所不包、无所不容,一切都能成满。以此为依据而作意:我要摄取一切菩萨愿海,无一缺漏。之后发愿趣入:愿我每一刹那都以戒和定的力量圆满一切愿海。

“戒”,指无有过失垢染,“定”,指有成办的力量,菩萨行都要由定来成就。譬如弥陀因地时,以戒的力量,不生欲觉、瞋觉、害觉,不起欲想、嗔想、害想,不著色声香味触法等。以定的力量,三昧常寂、一向专志庄严妙土等。如是成满一切愿海。“一一刹那”,是果位圆证的状况。指每一念中都能圆满一切愿海。这是普贤事业海的大愿,我们应向最高的目标发愿。

这样了解后作意:对于一切菩萨愿海,我都发誓圆满证到,乃至行到它的边际为止。愿我念念以戒定的力量来成满大愿。
“亲近供养诸佛海”。首先开拓意境,知道自己的心量中,有在十方无数刹海里示现成正等觉的无量诸佛。之后发愿:愿我一时间普遍入在所有世界里,对于一切诸佛亲近,而且以遍虚空界的普贤供云作供养。

这是圆顿的事业相。每一刹那都化现无数身,入于无数土,在无数佛前亲近。之后以遍满虚空界的普贤供云作供养。这样起了深心向往的意乐后,就在心中不断地立愿。

“修行无倦经劫海”。这是总结发愿:对于以上七类事业所摄的无量事业海,愿我在无数劫中,恒时以精进力毫无疲倦地修行。对于一切菩萨事业海,都无疲厌地念念奉行。比如恒常精进地严净诸刹海、解脱众生海等等。

思考题

一、“四力”这一偈中,前三句具体怎么发愿?最后一句是何涵义?
二、思维“八海”一组愿的涵义,抓住每一句发愿的要领,并随文而作愿。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十五)随学诸佛菩萨的回向

分二:1、随学如来的回向;2、随学菩萨的回向。

1、随学如来的回向

三世一切诸如来,最胜菩提诸行愿,
我皆供养圆满修,以普贤行悟菩提。

我所修的善根全部回向于随学一切佛的行愿,对于三世佛的行愿我都供养而圆满修持,以普贤行来现证菩提。

普贤行愿在此时发挥到了极致,总摄了一切如来成就最胜菩提的行愿之海。

要这样作意:三世一切佛都在我圆满的心量中,我不排拒任何佛的行愿。无论是阿弥陀佛、释迦佛、药师佛,还是当来的弥勒佛、师子吼佛、胜解佛等,在过去、现在、未来的无尽时间中,在无数刹海里,出兴的任何一尊佛,为了成就最殊胜菩提所发的一切行愿,我全部至心作供养而圆满修持。

这里“供养”指法供养,一切佛怎么修普贤行,我就像他那样来修。“普贤行”,是称法界心、极法界量的行愿。三世佛与我不二,他们的行愿不在我心量之外,所以诸佛的行愿就是我的行愿,我都要修满。我的志愿是以含容一切、无欠无缺的诸佛所修的普贤行来证得菩提,不是以少分的、不圆满的行来悟菩提。只求人天异熟,只求小乘涅槃,或者只修部分行愿等的心全都要排开。这是随学三世佛的发愿。

了解愿义后如是发愿,把心量开展到遍法界,不把自己当成独立于诸佛之外的个体,就契合法界量了。其实,一切佛的行愿都在我们的法界心里呈现,任何一分都应随学。总的第八大愿——常随佛学,就是以含遍十方三世佛因行果德的方式,来志求与其同等的。

2、随学菩萨的回向

分二:(1)愿等普贤;(2)愿等二圣。
前面总回向是要达到一切诸佛行愿的量。如何达到呢?根本是要发起文殊智和普贤行。一切行愿都是由二者双运来完成,所以回向的重点就落在随学两大菩萨,或者大智和大行上。特别来说,本法的核心是以完成无量大行而入不思议解脱境界,大行又以普贤来代表,所以首先发愿达到跟普贤一样。

(1)愿等普贤

这一组愿是发愿成就普贤行:愿我的智慧和行为跟普贤一样,愿我的身、口、意、行为、刹土与普贤同等。

本品前面说的是支分的普贤行,对每一种发希欲心是支分的普贤愿。这里是把所有支分摄集在一个要点上,用一句话的要诀,把心定在这上。那就是做任何功德都要想:愿我以此功德,达到与普贤同等的成就。念念希求达到跟普贤菩萨一样的成就。

一切如来有长子,彼名号曰普贤尊,
我今回向诸善根,愿诸智行悉同彼。

一切如来有长子,他的名号是普贤。为什么称他“如来长子”呢?因为一切菩萨的普贤行,一切行传,一切三摩地,所具有的任何功德,他都一一达到究竟,成为万行之王。比如,一个公司的产业要交给长子,因为他有能力继承并发扬光大。同样,“如来长子”代表能继承如来地位,在行上能全数达到量。

华严以万行来庄严佛果,而普贤代表一切行达到究竟圆满的地步,到达菩萨贤善之行的彼岸。十度乃至无量度所摄的无边行海,全部达到究竟量,就叫做“普贤尊”。他不是某一尊佛的长子,而是一切佛的长子。一切佛都是由普贤行而成满的。本经前面也说,要成就佛的不可思议功德,一定要修普贤行愿。普贤行一旦圆满,就成了万德庄严的佛果,因此称为“长子”。

这才知道,所做的任何善根都要回向于一切智慧和行为跟普贤菩萨一模一样。这是我们的目标。它的内涵最究竟、最圆满,是三世诸佛最胜愿,总摄一切,无欠无缺。而且,每一刹那都要这样回向。当然,我们现前还达不到这个量,但至少每一天或每一座要作普贤回向。不然就不是普贤行愿的行者,不是发大心求佛果的人。比如世人对某件事起了希求后,会达到念念不忘的地步。因为决定要求到它,对这事有强烈的希欲。现在我们求无上的普贤行,就不可不立金刚般的志愿。一旦立下后就好办,从今至菩提果之间,一切善根都回向到这一点上。

我们对这一点要有胜解。后面“文殊师利勇猛智”两颂,龙树菩萨说是极殊胜的愿,一切愿都摄在里面,丝毫不缺。这两颂再缩短的话,就是一句:“为得普贤殊胜行。”我的功德就回向这上,就放在这上用。有了这样不可夺的胜解,它就成了驱使我们做一切善的动力和回向处。这才有前面说的:最后刹那,一切诸根、亲属、威势、象马车乘、珍宝伏藏等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一切时中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往生极乐世界。如果没有这个胜解,那当然不出这个果。有人说:他念了那么多遍《普贤行愿品》,为什么没有一刹那间生到极乐世界呢?因为他是有口无心地念,只是种个远因。

这样确认后,就能真心发起这个愿,任何处都不忘记。能否达到这一点,全凭心里起没起胜解。有了这一点后,还要把它具体化。怎样才是智慧和行为与普贤同等呢?就是下面说的在五种清净上达到同等。

愿身口意恒清净,诸行刹土亦复然,
如是智慧号普贤,愿我与彼皆同等。

念这一颂时想:愿我身清净跟普贤同等,语清净跟普贤同等,意清净跟普贤同等,行清净跟普贤同等,刹土清净跟普贤同等,每一方面都达到一模一样,这是大智慧的成就。

这里的“清净”不是有漏境界的清净,而是一切垢染消尽的境界。“身清净”,是一身化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等。达到最极清净、事事无碍的身功德境界。“语清净”,比如一音圆演一切音,一音出无尽言辞海等。这是障碍消尽,自然应一切众生的机流出的语境界。“意清净”,指心中能念念现出无边菩萨行海,无余无欠,无碍无著。“行清净”,指无边的波罗蜜多行海,在每一刹那都达到圆满。“刹土清净”,是一刹那间使一切器情全部具足功德庄严。

这是我们最终要达成的目标。做任何善根都要回向于达到跟大智慧力用完全展露的普贤菩萨一样。

到这里是普贤行愿的总结。前面首先说十大愿王,然后是从因至果如何次第地发愿趣入,最后结归为三世诸佛的行愿摄集一处,以普贤行来证菩提。为了完成这一点,必须成就普贤大行的所有内涵,因此发愿等同普贤。完成普贤行的关键是大智与大行的并运,因此这里接着回向愿等二圣。

一旦把住道的关要是这两点,或者完成一切行愿的精髓就在这里后,就能断定:我所修的善根,唯一回向在这两个要点上。

(2)愿等二圣

我为遍净普贤行,文殊师利诸大愿,
满彼事业尽无余,未来际劫恒无倦。

念这一颂时发愿:我为了周遍地清净一切普贤行海和文殊师利的大愿,圆满他们的事业,到达无一欠缺的地步(发愿穷尽文殊智和普贤行所成办的一切事业),愿我在尽未来劫中,恒时无有疲厌地修证。

心里有了定解,才能发出这么强的回向愿心,因此,关键不在口里念诵,而是心里有没有这个信念。

接着继续发愿:

我所修行无有量,获得无量诸功德,
安住无量诸行中,了达一切神通力。

发愿时要在意境上拓展开:愿我的修行达到穷尽一切菩萨的广大修行,无限无量、无不圆满的地步,由此获得智慧、慈悲、三摩地、辩才等无量的功德海。我要安住在无量菩萨行中,以实证的方式了达一切诸佛菩萨的神通力。

“了达”是现证的意思,不到现证的地步不能真正了达。这里发愿的次第有三点:一、修行方面不是空谈,自己肩上担负起一切广大无边的修行;二、功德方面不是仰望,自身上要获得诸佛难思难量的身密、口密、意密的功德;三、神通力上不是比量了知,而是真实安住在无量菩萨大行中。诸佛菩萨身口意的神通力,在自身上以实证的方式来了达。这是完成普贤行海的大愿。
如何来达到呢?下面紧密结合到恒时修学文殊智和普贤行而发愿。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一切修行、功德、神通等都源于文殊智和普贤行,因此我把善根回向于一切时处跟随两位大菩萨,修学他们的一切智行。

这是道的命要上的志愿。一旦立定了它,每一次修的善根就决定往这上回向。因为失掉了它绝不可能出现普贤行海,无法完成佛果和广利众生。

“文殊勇猛智”表示智慧的力量,以慧剑能够彻断无明。这表示根本智。我们本来住在法界中,由于一念不明自心,起了妄念,不知是自心变的影像,反而缘它分别、执著,由此就陷在人我执和法我执的无明中。这以后全是染污境界。本具的力用和它的妙行事业,一转而变成了梦里惑业苦的各种迷乱力量和作用力。

现在要回归本性,发挥出无量的普贤行海,首先就要以文殊智破掉无明,见到本性。从性中发挥出的妙用叫做“普贤慧行”。“慧”字表示以智慧摄持,也就是从体起用,从性起修,来展开无数的普贤行。二者一个是眼目,一个是双足。或者说文殊智证体,普贤行起用,二者密不可分。所以不要分判文殊和普贤哪个重要,这是归在自身的智和行,或者见和修,理和事,体和用,要如是融会。

当然,见性以前有它的随顺分,也是要寻求智慧和实行。由于最终是行到大菩提果地,因此以普贤行代表如来长子。我们要证入诸佛不思议解脱境界,一定要修它的圆满因,也就是普贤行。为此,每一天,每一座,甚至每一刹那都要往这上回向。这就开始学普贤行,或者开始起了最根本的行愿力。

有了这个胜解,每一次修功德后都要至心回向:我把三世所修的一切善根,都回向在恒时修学文殊智和普贤行上。如是立愿,就成了尽未来际成就菩提的根本方向。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这是三世诸佛共同称扬赞叹的最殊胜的菩提行愿,没有比这更圆满、更殊胜、更广大的了,我把它执为唯一的行愿王后,把一切善根都回向在“为得普贤殊胜行”上。

从前面十大愿王学到这里为止,结归为一句:“为得普贤殊胜行。”这是整部《行愿品》的眼目、心脏、要髓。学不到这一句就枉学这一品文了。下面的净土愿是别开成就普贤胜行的方便门。这是以弥陀大愿的加被,使我们一往生就现前成就此大愿。但要知道,这也无非是“为得普贤殊胜行”而发愿求生西方。以这个行愿力跟弥陀本愿和合,而生到极乐世界,迅速见佛、得授记、成满行愿、成就无上觉道。因此,全品的关键就在这句话上。

真正学到这句并不容易,必须从经题开始,一步一步在教理上通透,自心确定下来,不再人云亦云,随着别人的语言转,这样心中有了不夺的信念,才叫做得了胜解信。这以后,不必别人强迫,自心会有一种力量,时时刻刻都发愿“为得普贤殊胜行”。前面的文殊智和普贤行是成办它的如双目般的要点。

为了心中真正出现这一句的内涵,首先要认定这是三世诸佛所宣说的最殊胜的大愿,再没有更好的愿。凡夫的心一听到有更好的就见异思迁,会把原来的舍掉,换一套新东西。但在佛道上没有创新,一切都是继承。

三世佛的心意是一样的。前面一再强调,普贤不是一尊佛的长子,他是一切佛的长子,代表完成菩提的大行之海。不要认为普贤只是一尊菩萨,他是三世诸佛大行的代表,也是我们本性的力用。我们要达到圆显一切心性的力用而成就无上佛果,再没有比这更殊胜的发愿了。

过去出世的一切佛,都赞叹这是殊胜的行愿之王;现在出世的一切佛,也如是赞叹;未来出现的一切佛,必将如是赞叹。十方三世佛都如是赞叹。所以不要想:未来的佛会不会宣说一个更大更好的愿呢?我现在这么发愿会不会吃亏?如果有更好的,我只是取其次的话,不是吃亏了吗?其实,未来任何佛、任何祖师出世,都不可能宣说比这更殊胜的愿。它是名副其实的大愿王。
下面再以理来确定它最为殊胜。

首先内容最胜:诸佛稀有的行为全部摄在普贤行海里,菩提道从因到果的一切行愿无不含摄其中。而且每一愿都是称法界心,极法界量。想一想,有没有比这更大、更殊胜,内容更多,量更广的愿?这里每一愿都是尽法界虚空界,遍十方三世的量,法界心有多大,就按那个量来发愿,怎么可能有超出其上的?彻证果地的大行如何,就按那样发愿,哪里有比这更殊胜的愿呢?
再从作用观察:以普贤行愿是不是能速疾证入不思议解脱境界,能引生现前究竟的无边利益,成为现证菩提最殊胜的因?的确如此。它如是圆顿,就像本品后面说的“一念一切悉皆圆”。而且,它一经于耳,产生信心,就能速疾除灭五无间罪等等。

这才知道:哦!我一旦发起了普贤行愿力,就能极快速地证入解脱境界。由于这个原因,以普贤行愿摄持善根回向往生,决定是上品往生。因为心力已经开发,它的量级这么大,果自然随着因的状况而显现。

从世俗缘起上看,它含摄十方三世一切善,达到最究竟、圆满、无尽的量。如果我们没学普贤行愿,最多是发愿修现前一点小善,哪里能想到尽十方三世无比广大的量?而且一念间顿时圆成,这是我们做梦也梦不到的。现在这部愿文给我们作了指点,只要能随文起观,现前就成了这样的缘起。前面也一再说,它是菩提心最充分、圆满的展示,是世俗缘起上极稀有、不可思议的事。
就自利而言,它能从现前到证菩提果之间,产生无量无边的利益。这是万善总集,是以最大量的方式在进行,当然是现证菩提最强的因。就他利而言,它是以自他无二的同体慈悲而发心,不视众生在自心之外,所以念念以最圆满的方式,加被法界心中的一切众生。乃至轮回存在期间,使得尽虚空界的无量有情,辗转不断地出生无量的利益安乐。

这样,从正理上就确认普贤行愿是最殊胜的行愿。三世诸佛没有一尊不称扬赞叹,各派祖师没有一位不奉行提倡。

通过前面一层一层由总到分、由分到总,横向展开十大愿王极广阔的内涵,纵向从发出离心、出家持戒、发菩提心等一直到趣入胜义不可思议清净境界为止,整个看下来,就知道它舒展开来有无量无尽的行愿,合集起来是一大总持句——为得普贤殊胜行。因此,自己心中应确认:正如龙树菩萨所说,这两颂是极殊胜的回向,含摄一切大愿,是无量普贤行愿海的总摄句。认定它是最殊胜的回向,有了不夺的信解后,就要在每一天、每一座、每一个善根完成后,都以此来回向。

思考题

一、如何作随学如来的回向?
二、如何作愿等普贤的回向?
三、如何作愿等二圣的回向?
四、为何说本经一切发愿可结归为“为得普贤殊胜行”?如何在自心上出现这一句的内涵?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十六)净土愿

“净土愿”是在实现普贤行愿的特别途径上发愿。
前面讲了普贤行愿极深广、圆满的内涵,那么我们如何能在短时期里实现它呢?这就要听从普贤菩萨的教导,把善根全部回向在往生极乐净土上。以得弥陀世尊加被的缘故,一往生就现前成满普贤行愿海的境界。

前面讲了十大愿王和次第修证的发愿,我们对此深心向往,深信这是不可思议的无上愿王,也愿意时时把修作的善根往这上回向。这里是进一步说到快速实现愿王的方便。这就不光要靠自己的力量,还要借助诸佛不可思议的神力加被。诸佛中以弥陀与我们缘深,能使凡夫以极简易的方便生到他的净土。往生以后,自身的愿力和佛的悲愿一和合,就能迅速完成普贤行愿。

这样我们就更有信心,这的确是在一生过后,就能快速成证的事。我们现前在娑婆世界发普贤愿,就像入学前做预科准备,一生到极乐世界,得佛加被,就能正式完成普贤行愿。弥陀愿海已经设定,往生者都能现前修持普贤愿行,善导大师也说“十地愿行自然彰”,可见,这条道极其顿速,我们应把善根一致回向在往生西方净土上。

为了发好这一组愿,要分成四步具体地在心中引发相应的祈愿,包括见佛往生愿、顿成愿王愿、得佛授记愿和普利众生愿。这包括了即生往生净土,乃至迅速成佛、普利众生的菩提道全程的发愿。

这里关键是自心愿意这么做,它才成为切己的事,而不是口头溜溜。因此,首先要在这上反复思维:我是不是要通过往生西方来实现普贤行愿,走这条特殊的成佛之路?心里确定后,就要集中心力坚持奉行,才会真正实现大义。

首先是见佛往生愿: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心里再再地立愿:愿我在临终之时,没有任何身心障碍,面见阿弥陀佛后,顿时就生到极乐世界。

我们要确定自己一生的归宿——不留在三界,也不去其他净土,唯一往生弥陀世尊的极乐国土。在心中真实地刻上这一誓愿。
往生的关键在于临终见佛。《无量寿经》讲三辈往生、《观经》讲九品往生,以及《弥陀经》讲一日至七日一心念佛得往生时都说到,佛以愿力,在行者临终时与圣众现身加被安慰,使他心不颠倒,正念往生。比如唐译《弥陀经》里讲,行者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和无量圣众现在其前,慈悲加佑,使他内心不乱而顺利往生。这就看出,往生的关键在于临终时离障见佛。“离障”表离违品,“见佛”表具顺缘,我们要着重在这两点上发愿。

凡夫到了临终生死关头,心根本做不了主,那时四大分解,痛苦极重,平生的业障会不断现起。如果心被这些障碍所转,那必然流入生死和恶趣,相当危险。因此要发愿:在我临终之时,各种苦恼、恶相,忘失正念、贪恋嗔恚、邪见怀疑等的一切障碍都一并远离。而且,阿弥陀佛和极乐圣众亲自现在面前加被我,使我心不颠倒,正念分明,直接随佛往生极乐世界。这一点至关重要。

之后发顿成愿王愿:

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
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

修这一愿时注意在“顿”字上发愿。要发愿“现前成就”,不是经过漫长时日,逐渐接续才成就。以自身的普贤行愿力、对弥陀的信心和求往生的愿心,加上弥陀佛力加被的助缘,就能迅速成满普贤愿王。这是往生西方的殊胜处,也是弥陀愿力圆满加被的表现。

这样了解后,就要契合普贤行愿力和弥陀悲愿来发愿。心里想:我一生到阿弥陀佛的世界,现前就成就一切普贤大愿。为了真正起这个愿,对于前面一整套愿海的内涵就要再再地思维、研习,把它的义理搞透。这样对普贤行起了希愿,有全分成就的愿力,之后了解了弥陀大愿,对这个特殊途径有了信心,就会由衷地发愿:愿我一往生极乐国土,就得到弥陀佛力的加被,普贤愿海的无量支分内容都无有欠缺地圆满成就。
这样圆满以后,就在虚空界尽之间,对于十方刹海的一切众生普遍施予利益安乐。“一切”和“界”字表示尽十方世界一切种类的有情。由于现前成就了普贤行愿力,就能在一刹那间周遍地分身在无数刹海里,直到众生界尽为止,应无数的机来施予利乐。这也是由于愿力成就,而自然开展出浩瀚无边的利他事业。

有大乘善根的人一定会关注往后生生世世的历程,考虑如何圆满自他二利。这就要在心上建立圆满的行愿力,把握好实现它的捷径。对这两点起了胜解后,自然会按这一颂十分猛利地发愿。

之后是得佛授记愿:

彼佛众会咸清净,我时于胜莲华生,
亲睹如来无量光,现前授我菩提记。

这是对往生后最初阶段得佛授记的祈愿。

有了行愿力,就不会堕在边地疑城,顿时就生到莲池海会当中。因此要这样祈愿:愿我命根一断,当即就生到弥陀世尊清净海会云集的刹土中。那时我从宝色庄严的殊胜莲花中化生出来。莲花一开,就亲自睹见阿弥陀如来现在我面前(上上品甚至不必莲花开,直接见佛)。当即佛用右手摩我头顶,给我授记说:“你将在何时何国土成佛,名号是……”

一旦得佛授记,成佛的事就定下了,成了自身上无可逆转的事实,决定会迅速成道。

接着发普利众生愿:

蒙彼如来授记已,化身无数百俱胝,
智力广大遍十方,普利一切众生界。

要这样发愿:得佛授记以后,我就有了极大的功德神力,一时间化出无数百俱胝的身,以大智慧力在无量国土里,普遍利益一切众生。这是由本性智慧而发出极广大的力用,直到众生界尽为止,周遍分身在十方无数世界,每一刹那都做极广大的利益。

为着最终圆满利他事业,我们先要以求生净土为方便。不要只顾眼前一点利益,也不要畏惧菩提道艰难认为无法实现,只要我们发起普贤行愿力,又把握住与弥陀世尊相应的缘起,就能够即生往生净土。往生以后,就顿然见佛,顿然得授记,顿然成满功德,顿然化现在十方世界,实现利他事业。因此,我们要发随顺净土捷径门的菩提大愿,不畏惧不退缩,发起广大愿心。这样就能跟弥陀大愿如空映空般契合,得佛力加被而迅速成证。

以上讲了“愿差别”,包括普贤行愿海各方面的内涵。我们要一一确认所愿境,心中生起胜解和希愿,之后就按照愿文深深地刻在自心上。这里的每一条都极其重要,不可思议。我们一旦确认它无比的大义后,就会主动在心上这样立愿作意。能这么做才算学好了愿差别的内涵。

三、愿海边际

这是总括以上所有差别愿都以四无尽句摄持而推展到无尽。换言之,这些愿发到什么时候为止呢?发到虚空界尽等为止。意思是永远没有边际、没有穷尽。我们应顺应法性和世俗缘起,发无尽的大愿。

乃至虚空世界尽,众生及业烦恼尽,
如是一切无尽时,我愿究竟恒无尽。

直到虚空中所有世界穷尽为止,世界中所有众生穷尽为止,众生心中所有业和烦恼穷尽为止,我以上所发的大愿才有终止之时。但是,这一切终究没有穷尽的缘故,我的大愿恒时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而且以愿的驱使,我将在尽未来际实践普贤行海。
这样发愿顺应法性,因为法性没有穷尽,没有未来边际,同样也顺应世俗缘起,因为世间界的现相没有穷尽之时。因此,我们应如是发愿,不要把它局限住,把无限的行愿变成有限的希求。这样胜解后,修每一愿时都要在后面加上这一偈。或者念这一偈时意会到所有发愿都是无尽的内涵。这样才符合愿王的量。

思考题
一、净土愿包括哪几个发愿?具体怎么发?
二、思维愿海边际的涵义,发每一愿时都要加上这个内涵。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四、愿海利益

分二:(一)校量闻经利益;(二)显示众行利益。

(一)校量闻经利益

这是说闻信《普贤行愿品》的利益。
它达到何种量呢?这就无法叙述了,只有借助比较来显示。也就是通过跟极大量级的财供养作比较,显示对于《普贤行愿品》深心渴仰的极大利益。这样了解后,我们持诵时就会有真实意乐。哪怕在心上熏染一点气氛,都非常希求。

我们要知道这事的内义。没有缘分闻信《普贤行愿》的人就很遗憾,他处在外围的状态,执著一个小小的“我”,虽然做了很多利益贡献,但始终没有称合本性。而闻信《普贤行愿》的人,由于对大菩提的因果之相有了胜解,深心渴仰,结果无数倍地超过前者。他立愿要求证到无上果地——本性完全开发的普贤行海,为此愿意在因地上逐渐行持菩提的道相,这就入到了不可思议的缘起中,就能享受这个圆满范畴里的利益。要计算的话,从他最初的缘起点开始,是怎样全面地展开?是如何以圆遍的方式展开?就会知道,这远远超过了极大级别的财供养。
下面经文就说这个内容:

十方所有无边刹,庄严众宝供如来,
最胜安乐施天人,经一切刹微尘劫。

这里的财供养非常广大,供养资具、境缘和时间都超出天文数字。
供品是十方无边际的无数刹土中,都充满了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等宝物。这个供养具太大了。如果以充满地球的珍宝来作供养,我们都觉得太了不起。但这不是一个地球,而是十方刹海里有多少最小粒子,就有那么多个世界,里面充满金银珠宝等,都是最好的宝贝。那我们想,绝不会有比这更大的供养资本了。

那么,向什么人呈供呢?对上,是向十方无法宣说那么多的佛刹极微尘数世界里的所有佛献供养;对下,是向十方不可说不可说佛刹里的人天为主的无数有情,施以世间最殊胜的安乐。我们又想:不会有比这更广大的供养境了。

接着说,供养了多长时间呢?他一直坚持在佛刹极微尘数那么多的劫数里作供养。我们会想:供养几个月、几年都很了不起,他竟然能供到佛刹极微尘数的劫数,而且时时不中断,这太难以想象了。

这样我们会想:世界上没有比这更大的供养了。供养物、供养境、供养时三个无量乘起来,会出生不可计数、无量无边的福德。假使虚空有体相,也装不下他福德的量。我们就想:再不可能跟他比了。对此会有一种望洋兴叹之感,觉得没办法到达这个福德的边际。

若人于此胜愿王,一经于耳能生信,
求胜菩提心渴仰,获胜功德过于彼。

这就说到,如果对此殊胜不可思议的大愿王,有缘分听到,能生信心,而且对于殊胜菩提的因果之相深心渴仰,所得的殊胜功德无数倍地超过前者。

这不是一个层次的问题。很多人对此难以相信,真正相信的话,就会对于《普贤行愿》,有极大意乐来受持。就像法王说的:“如果僧众每天能如法念一遍《普贤行愿品》,我住在世间也觉得有意义。”对我们自身来说,就是每天能如法念一遍《普贤行愿品》,也觉得这一天非常有意义。而这种信念和欲乐,在于对此大愿王起了真实信心,这又取决于是否如理闻思而通达了它的意义。

如果从经文第一句到这里都细致地学过,你就会有格外的信念和欲乐,有不同的感受,修起来特别有动力。而且特别相信经上的指示。就像在沙漠里,好多天没喝到水,极度干渴的人,一心渴求甘霖那样,我们在生死荒漠里,一直没遇到这么殊胜不可思议称性的大愿王,这回终于遇上了,它是趣向无上菩提最殊胜的因,这时就一心要在内在求这个道,什么也挡不住。这时,内心已经建立了成佛最殊胜的缘起。愿一旦立定,未来生命的方向就决定了,一定是直趣无上菩提。这样心心念念以大愿王摄持,就会产生无量无边、圆满周遍的福德。

一旦有了这样的深心渴仰,只要念一遍或听一遍,就百千万亿倍超过了前者。因为前者不在这个轨道里,他很辛勤地做一些外围的供养,尽管数量极其庞大,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但没有入到秘密甚深层缘起的缘故,就不算是殊胜。他认为自己只是现前的这个人,希望通过一点一点累积的方式来增长福德。而你对于无上菩提的果相——无边的普贤行海已经深信,对于圆满、周遍、称性而发的行海深信不疑。对于自己是全法界心,能够尽法界量来实行,有了胜解信,那你的功德就远远超过了他。所谓“圆人修一天,胜过不圆人修一劫”就是这个道理。

为了证得无上菩提,对于十大愿王最圆满发挥的境地、偈颂说的大愿海里修道次第层层升进方面,起了渴仰心。也就是为了证得无上果地,对于生生世世忆宿命、出家、持净戒,常发菩提心,不住二边,趣入不可思议行境,获得十力、八海等,乃至往生极乐世界来迅速圆成普贤行愿,整个一套共通和特别的途径,都发生了渴仰。这样,你的心就被纳入到愿海的轨道里了。它的意义远远超过前者。因为在内心的秘密层上,对于称性的行愿和完成它的法道,发生胜解信和深度欲求,这是极宝贵的事。

这样我们才相信,闻信大愿王确实无数倍超过前者,而并非是过誉之谈。有了这种信念,就会倍加珍惜现在的因缘,每一天都在心上按这样来立愿。

产生真实信念以前,重要的是好好闻思《普贤行愿品》,使自心达到确信不疑的地步。也就是,在正式行持前,首先要对经文反复地研习。因此,劝导大家对于无上愿王不可思议的文句,要着重地学习、宣讲、研讨等。这是快速完成无上菩提最圆满的行愿,而且是称性的发愿,并非迂回曲折。

(二)显示众行利益
分二:1、五种果;2、究竟果。

1、五种果
分五:(1)增上果;(2)等流果;(3)离系果;(4)异熟果;(5)士用果。

(1)增上果
这是指对这部经作读诵、受持、开演等十法行,就会有增上势力的果,能让行者远离恶趣、恶友,亲见阿弥陀佛如来,具足普贤行愿。

即常远离恶知识,永离一切诸恶道,
速见如来无量光,具此普贤最胜愿。

这是说有清净信心的人,由作意《普贤行愿》的每一条法义,随顺发起普贤愿,如理地修持,以这个因缘,就能远离谤法、违逆善知识、毁犯福田等恶趣业因,从而恒时远离一切恶道和恶知识。之后就能很快见到圆具智悲力的无量光如来,以佛力加被的缘故,能够快速具足普贤最胜愿王。

这就说明,当自身有了清净信心,开始一条一条很用心地作意:“我要实现普贤行”,被这个愿力摄持后,就会按照规定的轨道去做。这是心上的缘起之道。也就是,我们对它起了信心,在这上发愿,只要愿力真实,它就开始驱使我们的心按既定的轨道行进。只要从“常忆宿命、常得出家”等开始,一级一级地发上去,就把自心从菩提道的每个点上纳入到成佛的正轨里,绝不落到邪恶、偏狭、局限等的道里面。这才知道,如果我能这样立愿,日日随着愿来行持,那一切时都会远离恶知识和恶道。

比如,对于摄持正法的普贤行起了胜解,真心地立愿:“对于一切佛、任何乘的经律论教法和戒定慧证法,我都无余地在心上受持”,之后自然会随着这个愿一步一步地实行,也就远离了谤法的恶趣因。或者,对于令善知识欢喜的贤妙之行起了胜解,特别想要这么做,心里立愿:“我生生世世都要以信敬来依止善知识,常常与善知识相聚,而且使他生欢喜心”,有了这样的心以后,就会非常殷重地按照愿来做。因为立誓不是开玩笑的,是要真实去做。这以后,就会殷重地修持依止的意乐和加行,一分一分真诚地开展,当然就远离了违逆善知识的邪行等恶趣业因。
诸如此类,对于愿王里一切根本性的行为都起了胜解,觉得这是极好的行为,而且心里确定一定要按这么去做,有非常大的想行持的欲乐,之后在心里再再地发愿,这以后,你的心就被愿力摄持了,它会在一切时引导你按发愿的轨道去做。这样,在缘起上就彻底远离了一切粗细恶道。当然也就恒时远离一切宣扬邪谬知见和行为的恶知识。

只要心里建立了愿王的系统,正面上,它会一直驱使你走正道。反面来说,它是最好的保护系统,使你根本不接近恶知识和流入恶道。因为贤善的行愿已经建立,恶的东西就过不来。恶知识一出现,你马上就能辨认他是什么见地、在指导什么行为,所以不可能依附、亲近恶知识。
我们的心远离了杂染的因缘果报,就会开始恢复清净。这时就跟阿弥陀佛相应,能很快见佛。见佛之后,由于愿已经立好了,佛一加被下来,就能顿时具足普贤行愿而速疾成佛。

这才知道:哦!原来愿是这样在帮助我,不断地让我上进,它有增上的势力,推动着我在最贤妙的道上发展。它是内在让我提升、使我升华的最关键因素。如果我心里缺少普贤行愿,内在没有这种充实的力量,即使遇到很多殊胜因缘,自己也没办法快速升华。因为任何果的成就都需要自身的主因和外在的助缘两相结合。自己的内因差了,即使遇到极殊胜的助缘,得到的利益也很有限。如果内在的因已经建立好了,即使暂时没有很多助缘,也会很快感得殊胜的缘出现,就能迅速增上。这是增上缘的意思。

这一颂告诉我们从远离恶师、恶法、恶道,到迅速往生见佛,现前圆满成就普贤愿的整个增上驱动的历程相。我们一旦明白它后期十分远大的前景和殊胜的果以后,就会非常珍惜目前立愿的因缘。这时不必别人强迫,自己也会想:我这一次能修普贤行愿极其难得,一定要好好地把它刻在心上。一次力量不够就多来几次,让我心里多建立一些,在因上多种一点,使因的功能势力更强一些。我们就会在这上有自觉的行动。

(2)等流果

此人善得胜寿命,此人善来人中生,
此人不久当成就,如彼普贤菩萨行。

对于《普贤行愿》起了胜解信,就是这里说的“此人”。就现前来说,以此就得到了很好的寿命或殊胜人身。因为普贤行愿是出生一切利乐的如意宝,我们把它刻在心上,它就会在心相续里不断地发生作用。这样我们来到人间就极有意义,生命中充满着善,一切行为无不贤妙,果报上会呈现无数的安乐吉祥,有不可思议的利益。究竟来说,心里装上了普贤行愿,就有了跟普贤菩萨同分的因缘,以缘起力不虚的缘故,很快会跟普贤菩萨的行为变得一模一样。

我们不要以为,只是口里念念经文,好像没什么大的意义,其实缘起就在心上转,而心是通过内在的语言来决定它的方向。我们起了胜解信,在心上不断地立愿,就建立了极其完备、周遍的系统,这就把所有行为都纳入到普贤行的前行、正行等轨道里了。由此将会一生充满吉祥、充满善、充满安乐,一切行为会逐渐以普贤行愿的指挥系统来运转。

心里起了胜解,立定行愿,建立起这个机制,出现的等流果是不可思议的。也就是说,心上刻定了普贤行愿,不断地忆念、作意、持诵等,以这个因上造作力量的驱使,就会顺着与因同类的方向发展。会不断地表现出同类的行为,而且越来越好,越来越普贤,到彻底圆满时,就变得跟普贤菩萨一模一样。愿王所说的从礼敬到回向,乃至无量无数愿海的内容就会在你心中充分展开,最后完全跟普贤菩萨一模一样。

从领受的角度讲,发出去什么就会相应地收到什么,这叫做“领受等流”,就像世间立了多少功勋就能领多少奖那样,这是法界里最公平的赏赐。我们按照普贤行愿发贤妙心,起各种妙行,就会得到最圆满的果报。而且受持得越多,果相就越好。

这样生信后,心里就按照愿文一句一句地模拟,如实地起心,真实地作愿要求到它,而且以愿力摄持不断地进行。最后不必想什么,已经成了天性,自然按这一套来行持,这就把自己变成了普贤菩萨。之后面貌焕然一新,由位前普贤到当位普贤,最后成了位后普贤。这就是等流果的内涵。

思考题

一、听闻本经有怎样的功德利益?为什么有这么大功德?
二、对本经作十法行会获得何种增上果和等流果?原因何在?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3)离系果

修持普贤行愿,能使心性善根得到极大开发,因此能迅速灭除罪障。

往昔由无智慧力,所造极恶五无间,
诵此普贤大愿王,一念速疾皆消灭。

过去世由于没有智慧,对于何者有利、何者有害等取舍之理特别愚痴,以业果愚的力量,造了极严重的杀父、杀母等无间罪。而今能以深心信解持诵普贤大愿王,就能在一念间迅速除灭这些极深重的罪业。
普贤行愿有极大的破恶力量,因为它是内在善根的极大苏醒。过去世由于无明力,五逆十恶无所不造,现在翻转过来,立愿行持心性本具的一切善。这是全面、周遍的开发,尽十方三世一切时、一切处都以普贤行来行持。这样从体普贤发出用普贤,在缘起上就把恶业整个翻转过来了。
不仅能除灭五无间罪,长行里还说,所有身心等病、各种苦恼,乃至佛刹极微尘数一切恶业都能消除。因此,我们每一次念诵都应倍加珍惜,缘着殊胜愿文,显发出自心无量的善来。这样每一次念完后,会感觉自己又回到本来的善当中,脱离了由我执力笼罩的各种烦恼、罪业以及身心苦恼等状态。这就是脱离系缚的殊胜果德。

(4)异熟果

这是讲今生修持普贤行愿,来世会得到各方面德相圆满的果报。也就是以因上集了圆满的因,果上就呈现出方方面面的圆满,因此颂中说:

族姓种类及容色,相好智慧咸圆满。

修持普贤行愿,首先未来世将有极圆满的族姓。也就是生在国王等高贵种姓中,受人尊重爱戴。这是由于行持普贤行愿,或者说以尊重自性普贤的缘故,念念时时处处行持极殊胜的善行,在心中不断地立愿发心,以此善根力就决定生为高贵种姓。
其次,会有金色的肤色,四十齿、广长舌、头如伞盖等相好。这也是由行持普贤行愿,具有礼敬、供养、随喜、持戒、忍辱等方方面面无量无边的善因所感得的。由于它的观行方式圆顿,是万善总集,修一法就具足了圆满异熟身的因,因此来世会出现圆满的相好。
而且会有圆满的智慧。对世出世间各种学问、明处,都能无碍趣入。这也是以普贤行愿的加被力,使心性得到极大开发,从而对于无量所知具有明彻了达的智慧。这都是必然的因果规律。

(5)士用果

我们作为普贤行愿的修士,握着普贤行愿大法的器具,会成就什么作用呢?那就是:

诸魔外道不能摧,堪为三界所应供。

如果坚定地受持普贤行愿,做任何善根都以普贤行愿力摄持而回向印持,这样诸魔就无法作障。也就是他的心性一开发的时候,善根以无限度、周遍的方式做了回向,在缘起上就不会受魔的干扰,也不会被外道邪见所染污。
以这个纯正善行的力量,而且是周遍、广大的量度,就像发菩提心后,为三界人天所礼供那样,这位修持普贤行愿的行者,以他的功德力,堪为三界一切人士所供养之境。
总之,普贤行愿会使自身产生极大功德力,正面是成为三界所应供,反面是诸魔外道不能摧。
以上讲了行法行的五种果,最后结成行持愿王的究竟果利。

2、究竟果

速诣菩提大树王,坐已降伏诸魔众,
成等正觉转法 lun,普利一切诸含识。

修持普贤行愿有速疾成佛的果报。这里以八相成道中的四相——诣道场、降魔、成正觉、转法 lun来作说明。

如果我们能在生胜解信后,立定普贤行愿为自己的本愿,这就成了超胜下乘不可计数倍的无上妙法。以它不可思议的缘起力,会使我们在道位上迅速升进。最终圆满一切地道功德,速疾来到菩提树王下,在狮子座上结跏趺坐,以十地最后心的金刚喻定降伏一切种类的魔军,得到无上正觉。之后应梵天、帝释的祈请而转深广fa 轮,普利一切有情。

这样我们就很明确修持普贤行愿从因到果的整个路线。特别来说,在今生临终,诸根散坏,眷属、财物等舍离之际,以愿王引导自心,一刹那间就往生到极乐世界。当即见佛、蒙授记、得加被,迅速成满普贤行愿。这样就能快速到达菩提树王下,这是成佛的前兆,然后降魔,现前正觉,之后在无边际的世界里转妙fa 轮,普利众生。这就知道,我们以现前发普贤行愿,这个超过下乘无数倍的无上正因,再接通阿弥陀佛的加被力量,就会极快速地成佛。

总之,我们这一生要把握住两句:一、发十大愿王;二、导归极乐。这样成佛就非常近了,所以这里说“速诣”。而且,以此能迅速圆满我们普利一切众生的誓愿。因此,菩提心应直接接在普贤行愿上,并且以往生西方来完成。

五、劝导受持

若人于此普贤愿,读诵受持及演说,
果报唯佛能证知,决定获胜菩提道。

这是普贤菩萨摩诃萨劝导一切有缘者都来受持普贤行愿。因为行持普贤行愿,会得到只有佛才能证知的极其殊胜、无边无际的果报,决定能得到殊胜菩提道的缘故,因此,我们要以清净心来披读、高声念诵、忆持愿王的字句,以及给别人演说这部大经的涵义,当然还包括思维、修习等等。
这么做完全顺合本性,是直接往开发自性普贤的妙用而趣入不可思议行海的缘起上发展,所以一定能得到不可思议的出世间圆满。这在缘起的量上实在没办法测度,一上来就是尽法界、虚空界,而且是以圆满、无尽、事事无碍等的方式来发愿。至于会发展到何种地步?出现多少利益?只有穷尽法界,能遍照十方三世一切因果量的佛才能证知。这以下包括十地菩萨在内的一切凡圣,都无法测到它边际的量。
这才知道,我们修持普贤行愿,或者把所做的善根以普贤行愿来印持的话,将会出现极其殊胜、不可思议的果报,它的量只有佛才能证知。普贤菩萨已经说到这份上了,是一种无以复加的量,劝导我们一定要受持,而且下断语说:这样行持决定会得到殊胜的菩提之道,我们为什么还不行持?因此,我们应当对佛语以无疑惑的心信受、领纳。

思考题

一、对本经作十法行会获得何种离系果、异熟果、士用果?
二、修持普贤行愿的究竟果是怎样的?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若人诵此普贤愿,我说少分之善根,
一念一切悉皆圆,成就众生清净愿。

这是进一步开示修习本法的极殊胜利益,劝导我们一心受持,尽此一生奉行不渝。
普贤菩萨说:如果一个人持诵这部《普贤行愿》,我说他以少分善根的缘起力,就会在一念中使得一切行愿都得以圆满,而且能成就一切众生所发的清净善愿。

这里“诵”字,包括对于无上的普贤愿王作读诵、受持、听闻、思维、修习等十种法行。这有无上的利益,只有彻证果地的普贤大菩萨才能揭示其中的缘起力量。不必说甚深、广大的善根,仅仅是少分的善根,毕竟都能在一念间使得一切行愿全部圆满,因此它非常圆顿。

“一念”是时间的最小单位,“一切”指所有普贤广大行愿,而一念中一切行愿都圆满,是由于我们本来是体普贤和用普贤,圆具一切万德,具有无边力用,所以,以此缘起力必将在一念相应时,一切行愿都圆圆满满地成就。这就是圆顿法的特点。就像染东西,染缸里的所有东西一次性全染成了那种色彩,所谓“一染一切染”。与此类似,这是“一成一切成”,在一念间一切行愿都能圆满周遍地成就。

不仅自身能成就,以法界中自他无二的缘故,也能令一切众生所发的清净善愿都圆满成就。也就是,普贤愿海里念念都是普利一切众生的行愿,以大悲无碍的力量,能够遍入在一切众生心中,加被众生,使得众生的善愿终将得以成就。

六、总结回向

我此普贤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这是普贤菩萨摩诃带领我们在本法的结尾作总结回向。

应当这样想:我这一次对于《普贤行愿》作了闻思修等殊胜的法行,决定得到了无边无际的殊胜福德。也就是“果报唯佛能证知”,只有佛的一切种智才能完全了知,普贤殊胜行所出现的极广大无尽的福德之海。既然我已经获得了无边胜福,就不应该只是自己享用,不然就成了自私的行为,因为法界中没有自他的分别,因此,我应把这一切殊胜福德都回向给目前沉溺在生死瀑流中的法界里的一切众生。回向之处,是普愿一切众生得到这份福德后,都能够快速往生到阿弥陀佛的最殊胜刹土。

这里要把握几点:一、回向的善根,是这次对于《普贤行愿》作殊胜法行所得到的没有数量边际的殊胜福德。二、回向的心,是以无限的悲愍,对于任何一个众生想作施舍从而帮助他的心。

三、回向处,是在自己的法界心中,一切正陷溺在轮回梦幻里没办法出来的众生,也就是没有任何时空偏执的局限,关照到尽法界海里的一切众生。四、回向的目的,是希望他们能够得此福德,而迅速往生无量光佛的刹土。这是为了速疾完成众生得解脱和成佛的利益。也就是,轮回中沉溺的众生以往生阿弥陀佛的刹土为殊胜途径。因为这能使他们以简易的因,生到极殊胜的西方净土,往生以后就不退转,得到解脱,而且迅速成佛。这是我们的一个总的心愿。

接着对这一颂分别解释,首先解释“普贤殊胜行”,再解释“无边胜福”,再往下解释“沉溺诸众生”和“速往无量光佛刹”,这样分四段来解释。

一、“普贤殊胜行。”
这里关键要了解到“殊胜”二字的涵义。我们知道,有各种人天、小乘、权乘菩萨等的行为,也有从因到果的各种行为,这里普贤行是最殊胜的行为。就我们当前的状态,是指有幸缘着无上的普贤愿王作了听闻、思维、修习、读诵、开演等的法行。因为普贤行是一切行中之王、行中之海,因此作一些与它相关的法行,就都成为殊胜行。

普贤行的殊胜在于三点:一、无边;二、甚深;三、广大。
“无边”指没有前后际。如十大愿王一开始都说到“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等等。单就时间上说也是竖无初后,不落在分别心的时间量里,所以没有前际和后际,是在整个世间界里周遍地行持。这是指已经消失了时间和空间的错觉以后,出现的不可思议、没有边际的殊胜之行,因此这里没有时间的初际和后际。

而且,这种行海极其甚深,没有穷证到法界,就无由测知到果位普贤的不可思议行海的境界。无论多少分别心识,也没办法测到它的一毫许,这的确是甚深不可思议。

而所谓的“广大”,也是在这样一个法界心中,周遍了一切时、一切处、一切种类。在这个心性中圆具一切力用的缘故,它是顺着法界周遍的体而出现周遍的行海,这就叫做“广大”。由于它无边、甚深、广大三个特性,超胜了一切其他行为,因此是最极殊胜的行为。

谈到“行”,就以普贤的大行代表行中之王。而我们现在有幸跟趣向普贤行的愿王结上了殊胜因缘,也开始在心中初步地确立志愿,胜解了这个行是无上之行、愿是无上之愿以后,已经愿意在自己心上刻上再没有超出其上的愿王,接着就会发展出一切读诵、思维、开演、修习等的法行,而且开始有真正的主动力、行愿力,会非常好乐、踊跃地去做。这就是我们因位的殊胜普贤行。

二、“无边胜福”。
之后我们应该敏感到,既然它是这么殊胜不可思议的行愿王,只要沾染一点气氛,就成为极殊胜的因,就像前面经上说的,它是无数倍超胜下乘的妙法,因此,所得到的福德是没有边际的量。只要你稍稍做一点,就已经得了无边胜福,这就是我们所要回向的善根。

不要以为只是修了一座功德,然后用普贤行愿印持,没有多少福德吧?我们也不好意思布施给众生,应当胜解这有无边的胜福。也就是,如果我们懂得从缘起上衡量因果的量,就会对此有一定的信解。要想到,如果对于上面的普贤十大愿王,以及后面偈颂里从因到果一切道次第上趣入普贤行海的发愿,对于这些内涵有了具体的认识,对这一点会深信无疑。每一个句子都是那么圆满的行为的量,不要说念全篇愿文,只要触及一个句子,心里有了胜解,当时就会非常喜欢地愿意趣入,这就已经种下了非常殊胜的善根,何况是整篇殊胜大愿王的经文?

从时间上,它横遍竖穷;从空间上,它圆裹十方;从种类上,它遍摄一切;从道位上,是从因至果;从量度上,是全法界心、尽法界量。那当然以此胜解和发起行愿的力量,在缘起的量度上看,的确直到虚空界尽之间,福德资粮都不会有穷尽的时候。也就是从今到尽未来际,福德会连绵不断地出生,而且它的量极其殊胜。正因为如此,才有上面所说的异熟果、增上果等五种殊胜果报。

这样衡量下来才知道,世间的善行、小乘的善行、一般菩萨的善行、因位的善行等等的确比不上普贤大行这样的无边、深广、圆满。十大愿文的行文一出来,就都是以含纳十方三世的气概出现,不可能有超出其上的了,它已经穷尽了法界的量,哪里有超出其上的呢?前面经文说,要想成就如来功德,就要修十种广大愿王作为最胜之因,也是这个道理。因此,到这里我们就胜解了,对于《普贤行愿》作闻思修等一切法行,所得到的是一种没有边际的殊胜福。

这样有了福德后,我们当然不应只是自享,而是要给一切众生分享,因此会有后面的回向之心。意思是会把无边殊胜的福周遍地施舍给法界任何一个众生,无一遗漏。这样,当我们胜解了自己的心就是全法界以后,我们就把累劫以来修的所有普贤行的福德,一次性非常干脆地把它布施给法界的任何一个众生。在你一作意之间,的确会让一切众生得利益。

三、“沉溺诸众生”。

念“普愿沉溺诸众生”的时候,要关照到整个法界生死瀑流里的众生,他们一直陷溺在生死流里无法超出,那我们就要想,怎么才能有效地把他们顿时救拔出来,这就要依靠阿弥陀佛的法门,因此要把善根回向众生都能够往生极乐世界。

对此先要理解“沉溺”的涵义,这又要知道什么叫“瀑流”。就像一条河从无边际处一直不断地往下流,不但截断不了,还在不断地引生后有,增长相续。这个比喻表达了众生沉溺的状况。也就是从无始以来就在起惑造业,由业感苦,由于起的惑业无量无数,所以在无边际的时间里一直不断地流下来,现在截断不了,还在不断地起惑造业,引生后有,这种状态一直无法摆脱。这样一条生死之流,只要没有截断它的根源,就会钩锁连环下去,无穷无尽,当中会出现从地狱到天界之间无量无数的苦痛。

四、“速往无量光佛刹”。
我们怎么才能把这一切众生最方便地救济出来呢?他们自身要真正证得空性而断除苦流是相当困难的,对于整个法界里无边无数沉溺的众生而言,最方便的方法是让他们求生极乐世界。因为阿弥陀佛的愿海达到了最简易的程度,只要众生对他有信心,愿意去那里,一心向往不再犹豫,这样以信愿持名就能够往生到净土。

这样的话,众生从无始以来生死不断的业流之中,终于有一个机会能够超出。依靠阿弥陀佛的神力加被,只要以信愿念佛,心投向阿弥陀佛,跟佛的愿力一结合,就会被佛的悲力摄持引到极乐世界。也就是凡夫不必断惑,以心缘着佛就能直接超出生死业流,因此它是极方便、特殊的法门,只有弥陀愿海成就了这个大奇特处。这是有别于一般证得真如、断除三界烦恼而超出生死的途径,这就使得一切众生都有希望。

阿弥陀佛的净土具有不可思议的各种功德,是超出了数量和边际的功德之海,极其安乐。一往生以后,就不再生起任何计我和我所的念头,远离了一切苦苦、坏苦和行苦,成为无住大涅槃的生处。也就是往生以后,住著生死和涅槃的心会完全消除,由此就真正显发了本性而成佛,这就能够给予众生最大的利益。

以这个原因,以上所修的一切普贤行的善根都以最圆遍的心,一时间回向给尽虚空遍法界里任何一个地方的众生。愿众生都能够在生死业流中生起信愿,投入阿弥陀佛,一念间顿时生到极乐世界,超出轮回的系缚,在极乐净土速疾圆成佛道。这就是行愿品偈颂的最后回向。
总之,这叫做“普贤愿王导归极乐”,不但自身以求生极乐世界作为圆成愿海的殊胜捷径,而且把每一次所修的善根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让他们都从生死苦流中直接起信愿和弥陀愿海相应,同登净土、同成觉道。这就是最终的回向。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于如来前,说此普贤广大愿王清净偈已,善财童子踊跃无量,一切菩萨皆大欢喜。

这时,普贤菩萨摩诃萨在佛前,宣说了这部普贤广大愿王的清净偈后,善财童子听了生起无量的踊跃欢喜,一切菩萨也都生起大欢喜心。

《普贤行愿品》是普贤菩萨宣说的。“广大”是指愿王里,无论是心还是境都极其周遍、广大。“清净”指完全清净无垢,没有丝毫错谬和不如理、不如实之处。善财童子是这部普贤大愿王殊胜教法的当机者,他听了以后生起无量的踊跃欢喜。

善财童子是法王的前世,因此上师这一世大力地弘扬《普贤行愿品》。在1987年朝礼五台山的时候,也是引导上万大众大量修持了《普贤行愿品》。而且,为了把众生引导到极乐世界,特意以普贤行愿作为趣入的有力方便。后来,上师在印度圣地金刚座,也号召西藏各派弟子共同念诵《普贤行愿品》。

在上师的道场——喇荣五明佛学院,也是把《普贤行愿品》作为大众修持的一个非常关键的法门。讲课前后都是以《普贤行愿品》积资净障,作广大的印持回向,使善根无尽地增长。在每一次大的法会和各种共修法会里,也都按照这样前后念诵《普贤行愿品》。平时各种念经修福、念颇瓦法超度等前后也都是这样念修。尤其开极乐法会引导众生往生极乐世界的时候,都是念诵《普贤行愿品》,作为趣向极乐世界的方便。

总而言之,从远的缘起来看,由于善财童子是本部法的第一当机,也是以善财童子的因缘,普贤菩萨演出了这一部无上的经文,从此以后,广泛地流布在这个世界。这一世化身再来,也是同样在延续过去世的愿力。

我们作为法王传承法脉的弟子,当然应当随行法王的足迹,以恒时修持《普贤行愿品》作为趣入极乐世界、解脱成佛的重要道路。而且应当是在生了胜解信和发起了行愿力以后,不是由别人勉强驱使,而是自身毫无怀疑,真正发起非常尊重的心,愿意尽未来际顶戴这部愿王。这样来修持,我们一定会有同分的踊跃无量。这都是在真正认识到了道路和前程以后,以理智这样确立行愿的。只有这样,才称为具有在一切时处永不改变的行愿力。

不仅仅是自身上已经确立了这一条道路,而且也愿意广泛地弘扬这一部殊胜的大法,让它流通到无数世界当中,带入到无数有缘众生心中,让他们都一致走这样一条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的道路。

如来赞言:善哉!善哉!

最后如来赞叹印可说:这真是极其地微妙、殊胜!
这是以佛的一切种智,印定普贤愿王是殊胜不可思议的道路,而且将会获得极迅速地圆成菩提的利益,的确是有极其圆顿的特点。

以下是流通分,可以说是整部或者特别属于《普贤行愿品》的流通分。

尔时,世尊与诸圣者菩萨摩诃萨,演说如是不可思议解脱境界胜法门时,文殊师利菩萨而为上首,诸大菩萨及所成熟六千比丘;弥勒菩萨而为上首,贤劫一切诸大菩萨;无垢普贤菩萨而为上首,一生补处、住灌顶位诸大菩萨;及余十方种种世界普来集会,一切刹海极微尘数诸菩萨摩诃萨众;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等而为上首,诸大声闻;并诸人天一切世主、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当时,世尊和诸位圣者菩萨摩诃萨,演说了这样不可思议解脱境界的殊胜法门的时候,当时在场受持的大众有菩萨、声闻和人天各类的众生,因此这里列了会众的上首眷属等的情况。
在菩萨众中,有以文殊师利菩萨为上首的诸大菩萨,以及文殊菩萨所成熟的六千名比丘;又有以弥勒菩萨为上首的贤劫中的一切诸大菩萨;还有无垢普贤菩萨为上首的一生补处、安住十地灌顶位的诸大菩萨;以及从其余十方各种世界里,普遍前来集会的一切刹海中极微尘数那么多的诸菩萨摩诃萨的会众。

不仅有以上无量无数的菩萨众,还有以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等为上首的各种回小向大的声闻众;又有人天中的一切世主、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的一切大众。

以上所有的会众在听闻佛所说以后,都生起了大欢喜心,信受奉行。

这一次为了引导初机趣入《普贤行愿》的念修,作了一些简要的解释。关键是大家在听了以后,真正能够起大欢喜心,而且把这样的法信受在心上,一生奉行不渝。这样普贤行愿的法才真正传入了你心中,它才成为你尽未来际永远不变的行愿,一切行为海都将从这部行愿王里展开,往后一切行为都以这部普贤行主体和支分所摄的各个部分为标准。这样,时时都有行愿在心中,时时都以行愿来指导自己生命中全方位的所作。

这样的话,我们毕竟会证得与普贤菩萨同等的地位。特别来说,我们有这样的行愿力,毕竟会以它引导的力量,在命终一刹那间生到极乐世界。得到阿弥陀佛的加被以后,迅速完成我们此时此刻心中所立的所有愿望。

思考题

从以下三分思维总回向偈:
(一)所回向的善根是什么?
(二)“沉溺众生”是什么状况?
(三)我们怎么来帮助这些苦众生?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