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贤愚经开示

时婆罗门,渐到大城,径至殿前,高声唱言:我在他国,承王名德,一切布施,不逆人意,故涉远来,欲望乞丐。



当时这个盲眼婆罗门逐渐走到了大都城,他直接就来到了大殿前面,高声说到:“我在外国就曾听说国王的德行,对人民作一切的奉献,不违背乞求者的心愿。所以我从远道而来,是想有所祈求。”



王闻是语,即下问讯:步涉遐道,得无疲倦?若欲所得,一切所须,国土珍宝,车马辇舆,衣被饮食,随病医药,一切所须,皆当给与。



国王听到这个话,就下来问候说:“您从远道而来,是不是很劳累啊?如果你有所愿望,无论你需要什么:国土、珍宝、车马、辇舆、衣服、被子、饮食、医药等等,一切所需,我都满足你。”



婆罗门言:外物布施,福德不妙,内身布施,果报乃大。我久失眼,长夜处冥,承闻大王,故发意来,欲乞王眼。



婆罗门说:“以外物作布施,福德不算胜妙,用内的身体来布施,果报才大。我长久以来失去眼目,恒常都处在黑暗当中,我听说大王作大布施,所以就发心来想乞求国王的眼睛。”



王闻欢喜,语婆罗门:若欲得眼,我当相与。婆罗门言:欲与我者,何时能与?王语之曰:却后七日,便当与汝。



国王听了很欢喜,对婆罗门说:“如果你想要眼睛,我一定给你。”婆罗门说:“你想给我,什么时候能给?”国王说:“再过七天就会给你的。”



王即宣下八万四千小国:须提罗王,却后七日,当剜其目施婆罗门。诸欲来者,悉皆时集。



当时国王就把这个消息传达到下面八万四千个小国,说:“须提罗王再过七天就会挖他的眼目施舍给婆罗门,你们想来看的,都可以及时赶来。”



诸王人民,闻斯令已,普来奔诣。于大王所,八万四千诸王臣民,以身投地,腹拍王前,啼泪交流,而白王言:我之等类,阎浮提人,蒙赖大王,以为荫覆。若当剜眼施婆罗门,一切人民,当何恃怙?唯愿回意,勿为一人而舍一切。一万大臣亦皆投地,仰白王言:何不哀愍怜我曹等,为一人意,舍弃我等?唯愿回意,莫与其眼。



当时各个小国的国王和人民听到这个号令后,都奔驰、来到了国王这里。八万四千个小王、群臣、人民身体都扑倒在地,顶礼国王,在国王面前捶胸、啼泪交流地对国王说:“我们阎浮提人都蒙赖大王恩泽的照顾,如果您挖眼施舍给婆罗门,一切人民还能依靠谁呢?唯愿您回心转意,不要为了一个人而舍弃了一切人。”一万大臣也都扑在地上,又仰着头对国王说:“为何不哀愍、可怜我们,为了满足一个人的心意而舍弃我等?唯愿您回心转意,不要施舍眼睛。”



二万夫人,头脑打地,腹拍王前,亦皆求请:唯愿大王!回意易志,莫以眼施,安慰我等。



二万夫人将头撞在地上,也是这样在国王面前捶胸祈求说:“唯愿大王转变心意,千万不要布施眼睛,也给予我们慰藉。”



五百太子,涕哭王前:唯愿天父!当具矜怜,莫以眼施,抚养我等。



五百个太子也一起在国王面前啼哭说:“唯愿父亲以慈悲怜愍心,不要布施眼睛,一定要抚养我们长大。”



时戒贤太子,重白王言:愿剜我眼,以代父王。所以然者,我虽身死,国无损益,大王无眼,海内靡恃。



当时太子戒贤再次向父王请求:“我愿挖掉自己的眼睛代替父王。为什么呢?虽然我死掉,国家没有什么损益,而大王如果没有眼睛,那四海之内的人民就失去了依靠。”



时快目王,告诸王臣夫人太子:我受身来,生死长久。设积身骨,高于须弥;斩刺之血,倍于四海;而饮母乳,过四大江;别离悲泪,多于四海。



当时快目王告诉国王、大臣、夫人、太子说:“我轮回受生以来,经历了非常漫长的生死。一生又一生,不计其数,每一世死亡时都留下一具身骨,把它堆积起来,高过须弥山;我曾经被砍、刺流过的鲜血汇集起来超过了四大海;我所喝的母乳超过了四大江;因为和亲爱别离而悲伤,流下的泪水多于四大海洋。



地狱之中,破坏之身,烧煮斫刺,弃眼无数;饿鬼之中,受若干形,火从身出,还自焦然,如是破坏,眼亦无数;畜生之中,更相食啖,种种死伤,复不可计;人间受身,寿多中夭,或争色欲,还相图谋,共相伤杀,死非一彻,如是破散,无央数眼;



“在地狱当中,曾经被毁坏的身体,因为焚烧、煎煮、砍刺,而弃舍过无数的眼目;在饿鬼里面也受各种的刑罚,火从身体喷出,还烧在自身上,烧得焦烂,像这样被毁坏的眼目也是不计其数;在我当畜生的时候,也因为互相吞食有各种的死伤,不计其数;得到人间的身体,也很多世都是中途夭折,或者跟别人争夺财色五欲的缘故,互相谋害、杀伤,多少次都是因为这样死亡,像这样也破散过无数的眼目。



正使生天,命亦不久,计本以来,亦受多形。于此三界,回波五道,为贪恚痴,碎身尘数,未曾给施用求佛道。



“纵然以福德力生到天上,也是寿命不久,福尽依然堕落。从无始以来,也受过好多次天身。就这样,在三界六道里,不断地轮转,为着贪嗔痴的缘故,损坏的身体有微尘数那么多,从来没有用这个身体成就布施的大义,用以寻求无上佛道。所以,今天我能够施舍眼睛为求无上佛道,这是真正实现了大义,所以我于心无悔。



如此臭眼,危脆之物,如是不久,自当烂坏,今得用施,不应不与。今持此眼,以用布施,求佛无上一切智眼。若我愿成,当与汝等,清净慧眼,汝莫遮我无上道意。



“像这样危脆不坚的臭秽眼目,它很快就自然归于坏灭,在今天有施舍机会的时候,我不应当不施舍。现在我拿这个眼睛用来布施,以寻求佛的无上一切智智眼目。如果我的大愿能成就,将来我一定给予你们清净慧眼,你们不要遮止我的无上道心。”

当时快目王就是要以生命来摄取菩提道的大义,用这个身体来完成布施波罗蜜多的大行,用以寻求无上佛道。这就是他有了一个摄取大义的心,不像过去浑浑噩噩。在生死中,无非用这个身体造很多的罪业,在无意义中虚耗生命。他现在百倍地珍惜一切行善的机会,一切修持波罗蜜多的机会,知道用这样一个人身去度过烦恼中流,到达菩提彼岸。所以他的一切行为都是以菩提心摄持,这个叫做加行发心殊胜。他最终要完成的就是,我一定要得到无上佛果的一切智眼,然后普施给天下众生智慧法眼,这就是回向殊胜。

这就是世尊的前世,我们念念都要如是随学。所谓的《贤愚经》不只是讲人天善法,它其实在表达佛道中的一切善,而且大量的篇幅都是世尊以身作则,告诉我们他因地如何行持,我们就如是效仿而行,这就叫做常随佛学,依循世尊的法道来完成菩提的大义。



其在会者,默然无言。正语左右:可挑我眼。



听了国王的一番话,当时在会的人都默然无语。大家都被快目王的菩提心感动了: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什么样的发心啊。人们想不出什么理由来遮止他这么做。当时快目王就对左右正式宣布说:“可以挑我的眼睛了。”



左右诸臣,咸各言曰:宁破我身,犹如芥子,不能举手向大王眼。



左右的群臣们都各自回答:“宁可将我们的身体粉碎成像芥子那样的粉末,也不能举手向着大王来挖眼。”



王语诸臣:汝等推觅其色正黑谛下视者,便召将来。



快目王就对大臣们说:“你们可以去寻找一个肤色黝黑、眼睛朝下看的人,把他带来。”



诸臣求得,将来与王。王即授刀,敕语令剜。



大臣们就找到了这样的人,把他带到国王面前。国王就交给他一把刀,下令说:“挖我的眼睛。”



剜得一眼,着王掌中。王便立誓:我以此眼,以用布施,誓求佛道。若审当得成佛道者,此婆罗门,得我此眼,即当用视。作是誓已,王即以眼,安婆罗门眼匡之中,寻得用见,得视王身及余众会,欢喜踊跃,不能自胜。



当时这人挖下了一只眼睛,放在国王的掌中。国王当即就立誓:“我把自己的眼睛用来布施,我誓愿寻求无上佛道。如果我确实能够成就佛道,这个婆罗门得到我的眼睛,就应当因此而复明。”这样发誓后,国王就把眼睛安在盲眼婆罗门的眼眶里,很快他就能看到国王的身体以及其余在场的人,当时他那种欢喜踊跃的心情无法抑制。



即白王言:得王一眼,足我用视,愿留一眼,王自用看。王复答言:我已言决,许与两眼,不应违言。便更剜一眼,复着掌中,重复立誓:我持眼施,用求佛道。审能成佛,至诚不虚,此婆罗门,得于我眼,便当用视。



当时这个人就对快目王说:“我得到了国王一只眼睛,足够我看了,愿国王留一只眼自己用。”快目王回答他:“我已经许诺了要给你两只眼睛,我不应当违背誓言。”就再挖另一只眼睛,放在国王手上,国王再次立誓:“我现在布施这个眼睛,唯一是用来寻求无上佛道。如果我的确能成佛,至诚不虚的话,这个婆罗门得了我的眼睛,就应当因此而复明。”



复安一眼,寻得用视。



这样又把另一只眼睛安在婆罗门的眼眶里,很快他就能看见了。

这就是可歌可泣的菩萨行,这就是对众生无限的慈悲心。我们应该铭刻在心,时时都要发愿能够随学世尊。所谓的愿菩提心就是两个要点,一是唯一寻求无上佛道,二是唯一利益众生。如果能记得这样两句话,能行持这样两句话,那你时时处处见到众生就像见到如意宝一样,因为他能够帮助你实现菩提誓愿;并且一切时处,不再寻求什么世间庸俗的名利、转轮王位、天界欲乐,也不希求得到阿罗汉果,唯一地寻求无上菩提。如果我们有这样的志愿时时摄持自心,那我们一切时处做任何事情,都成为无上佛道的资粮,都能够摄集起极其广大的福德,因为这些就基于我们这样一种无上殊胜的觉悟的心,它叫菩提心。

所以,我们读一则公案,就要能够得到一个大的要点,然后要把它推广到一切事情上。这部《贤愚经》,确实讲了世尊因地许多菩萨行的故事,所以还有比这更好的榜样吗?还有比这更感人的事例吗?还有比这更真实的事吗?

所以我们能这样很具体地学,就有佛的加持融入到我们心里。我们一学就知道,快目王太伟大,他一心寻求无上菩提,为的是法界一切众生的利益。他的心不是局限在一个小范围内,不只是为一国人民,也不只是为现世利益,也不执著一点世间的情感,他做的一切事情都唯一地寻求无上菩提。自己的眼挖下来亲自安放在婆罗门的眼眶里,而且还那样发愿:我布施此眼,唯一求无上佛道,如果我果然能成佛,应当以我的谛实语的力量,使得他当即复明,结果果然如此。这就是菩萨的胸怀,根本不是世俗的心态。又可见菩提心的力量有多大,所以一切力量的根源在自己的心。如果没有这个菩提心,再怎么修法是不可能成佛的,再怎么鼓吹一些神通、变化、奇异,都是没有大的意义。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当尔之时,天地震动。诸天宫殿,皆亦动摇,时诸天人,愕然惊惧,寻见菩萨剜目布施,咸皆飞来,侧塞虚空,散诸华香,而用供养,赞言:善哉!大王所作,甚奇甚特!



在快目王如是布施的时候,天地震动。诸天宫殿也因此晃动起来,当时天人们都为此惊讶恐惧,不久就见到这是因为菩萨挖掉眼目布施给众生,所以感动天地。他们都从天界飞来,充满了虚空,对菩萨散各种的花香来作供养,而且赞叹说:“善哉!大王的行为实在是奇特。”



天帝前问:实为奇特!能作是事,欲求何报?王答言曰:不求魔梵、四王、帝释、转轮圣王三界之乐。以此功德,誓求佛道,度脱众生,至涅槃乐。



当时天帝释近前问到:“实在是奇特,竟然能做这样的事,你想以此求什么果报呢?”快目王回答:“我不求魔王、梵天、四大天王、帝释天、转轮圣王等的任何三界之乐。我以此功德唯一愿求得到无上佛果,有最大的力量度脱无量众生,让他们都得到涅槃的安乐。”

这句话我们要记在心里。我们常随佛学,该怎么学?就是世尊是什么样的心态,我们就如是地模仿。懂得了世尊的发心,我们在任何处都是要这样串习,都要发这样的心,一次又一次,这个叫学佛。



天帝复问:汝今剜眼,苦痛如是,颇有悔退嗔恚不耶?王言:不悔,亦不嗔恨。



天帝又考问:“你现在挖掉眼目这么痛苦,你有一点悔恨、嗔恚的心吗?”国王说:“我没有反悔的心,也不生嗔恨。”



天帝复言:我今观汝,血出流离,形体战掉,言不悔恨,此事难信。



天帝又说:“我现在看你鲜血淋漓,整个身体都在颤抖,你说不悔恨,这个事难以相信。”



王即自誓:我剜眼施,无悔恨意,用求佛道,会当得成。审不虚者,令我两眼平复如故。王誓已讫,两眼平完,明净彻视,倍胜于前。



当时快目王就立誓说:“我挖眼睛布施没有悔恨的意思,用以誓求无上佛果,我终究会因此而成佛。如果这是真实不虚的话,就让我的两只眼睛恢复如故。”国王这样发誓后,两只眼睛当即就恢复完好,而且非常地明亮、清净,能够彻视周围,比过去的眼目还要超胜。



诸天人民,一切大会,称庆喜踊,不能自胜。王语婆罗门:今与汝眼,令汝得视,后成佛时,复当令汝得慧眼见。



当时在场的诸天人民、一切会众,见到快目王已经恢复了眼目,都情不自禁地称赞、庆贺、踊跃欢喜。国王又对婆罗门说:“今天给了你眼睛,让你能够看到世界,未来我成佛的时候,还要让你得到慧眼,见到万法的真谛。”这就是彻底、究竟的善,只有大乘菩萨才有。



将婆罗门,入宝藏中,恣取一担,发遣去还到本国。



当时还带着婆罗门到了宝藏里面,随他任意取一担宝物,让他担着这些宝物回到本国。



波罗陀跋弥,自出迎之,已见先问:得眼不耶?答言:得眼,我今用视。复问言曰:彼王今者,为存为亡?答言:诸天来下,寻即誓愿,眼还平复,眼好于前。波罗陀跋弥,以闻此语,恼闷愤结,心裂而死。



当婆罗门回来的时候,那个波罗陀跋弥国王亲自出来迎接,见面以后首先就问:“你得了眼睛吗?”他回答:“得了眼睛,我现在已经双眼复明了。”又问他:“那个国王现在是死了还是活着?”他说:“天人们都下来了,不久他就发了誓愿,结果眼睛恢复如初,比过去还好。”波罗陀跋弥听了这个话后,内心顿时热恼、烦闷、愤恨交织在一起,致使心脏开裂而死。



佛告阿难:欲知尔时须提罗王,今我身是。波罗陀跋弥,今调达是。时乞我眼婆罗门者,今此会中,盲婆罗门得道者是。先世之时,我与其眼。乃至今日,由见我故,既得肉眼,复得慧眼。



这时佛就告诉阿难:你要知道,当时的须提罗王就是我的前身;波罗陀跋弥就是今天的提婆达多。当时向我乞眼的人就是今天大会里的盲眼婆罗门、现在已经证了阿罗汉果的这一位。前世的时候,我施舍他眼睛,乃至到今天,他因为见到我的缘故,既得到了肉眼,又得到了慧眼。

所以,发愿力确实不可思议。因为世尊前世给他眼目时,进一步发愿,将来能够给他智慧眼。这一切就真的实现了。当时菩萨的心肠是不但把眼睛给他,让他恢复光明,还发愿将来成佛的时候,给他智慧眼,让他彻见真谛。所以,这样的利他心发得非常彻底,连一毫毛的损害心都没有,这就是菩萨的心肠。对于众生不但没有丝毫的损恼心,而且要给予的是无上的利益。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心才超出了人天小乘,这是必然的道理。我们必须要有这样的心才能够行大乘道。

而且,也能从这里看到因果丝毫不爽的道理。今天盲眼婆罗门一听到大家都是急急忙忙要去见佛,他就说,我有测知音声的本事,如果他真是佛,那应该有梵音,我也要去看一看。结果就带他去,他一听果然是佛的梵音。而且那个时候,他顿时就生起了信心和敬仰,这也是因为往昔结了善缘,所以当下他就恢复了光明。这就启发我们,现前一定要顶礼佛、供养佛,要发出自己的信心、恭敬心来。有了这个因,将来因缘到的时候,它自然会起反应,这就是因果不虚。而且世尊前世的愿力就是:当来我成佛的时候,要给你智慧眼。因此,这一世不但让他的肉眼开明,而且进一步给他传法,他顿时就开了法眼,证到了阿罗汉果。所以因果是这样不可思议。



我为汝曹,世世苦行,积功累德,今日致佛。汝等应当,勤求出要。



佛说:我为你们生生世世勤苦修行,积功累德,今天得到了佛果。你们应当精勤地寻求解脱的法要。

世尊生生世世都是为着我们而作了无量的难行、苦行,而积累起的一切功德就是为着最终成佛来利益我们。这就是世尊作为导师,他已经圆具了智悲力。我们作为佛弟子,自身理所应当不辜负世尊的慈悲,应当昼夜精勤修行出世的法要。不然我们所说的皈依,就完全成了一种虚假的口头语,既没有皈依佛,也没有皈依佛的法道,这非常不合理。



佛说是语时,诸在会者,感念佛恩,内身克厉。有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者,有发无上道意者。



佛说这个话的时候,当时在场的人都很感念佛的恩德,马上自己的心里都开始暗暗地发誓:我们一定要奉行佛的法道。都开始能够克己奉法,一心修行。这样才叫做佛的好弟子。结果有人得到了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又有的发起了无上菩提心。

《贤愚经》非常的好。在讲这些篇章的时候,随着不同人的善根,相应不同的时机,会触发断恶行善的心、坚守律仪的心、一心求解脱的心、用人身摄取大义的心,或者一心为一切众生寻求菩提的心,各种各样的验相都会出来。



贤者阿难,及诸会者,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当时的贤者阿难和与会的大众听了佛的说法后,大众都欢喜地奉行。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五百盲儿往返逐佛缘品第二十八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毗舍离国,有五百盲人,乞丐自活。



阿难尊者说,就像我所听闻的,那时候佛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当时毗舍离国有五百个盲人,他们靠着乞讨生活。



时闻人言:如来出世,甚奇甚特,其有众生睹见之者,癃残百病,皆蒙除愈。盲视聋听,哑语偻伸,拘躄手足,狂乱得正,贫施衣食。愁忧苦厄,悉能解免。



这五百个盲人乞丐当时听别人说:现在如来出世了,太稀奇、太殊胜了,如果有众生能够见到佛,百种衰残病症都能够消除。瞎子能开眼,聋子能听到,哑者能说话,驼背、手脚拘束的都能够恢复,精神狂乱者能恢复正常,物质上的贫乏会施舍衣食予以满足……各种忧愁苦恼困厄都能够开解、免除。所以确实是不可思议的佛世尊。



时诸盲人,闻此语已,还共议言:我曹罪积,苦毒特兼,若当遇佛,必见救济。



五百个盲人听到这个消息以后,他们都回来共同议论说:“我们也是宿世造的罪业,现在有这样的困苦、艰难集于一身,如果我们能遇到佛,一定能得佛的救济。”



便问人言:世尊今者,为在何国?人报之曰:在舍卫国。



盲人们就问别人:“世尊现在在哪个国家?”别人回答:“在舍卫国。”



闻此语已,共于路侧,卑言求哀:谁有慈悲,愍我等者,愿见将导,到舍卫国,至于佛所。唤倩经时,无有应者。



当时他们听到这样讲,就一起站在路边,用很谦卑的语气哀求说:“谁有慈悲能怜愍我们,给我们作个向导,带我们到舍卫国佛陀的住处那里?”哀求了很长时间,结果没有人答应。



时五百人,复共议曰:空手倩人,人无应者。今共行乞,人各令得金钱一枚,以用雇人,足得达彼。



当时这五百个盲眼乞丐,又共同商议说:“空手请别人当然是没有人答应。如果我们现在一起去乞讨,每个人得到一枚金钱,用来雇别人作向导,那一定能够到达舍卫国。”



各各行乞,经于数时,人获一钱,凡有五百。合钱已竟,左右唤人:谁将我等,到舍卫者,金钱五百,雇其劳苦。



他们各自去行乞,经过若干时候,每个人都讨到了一枚金钱,总共五百枚。这样集满了数量后,到处呼求说:“谁能带我们到舍卫国,我们出五百金钱作为雇用他的辛苦费。”



时有一人,来共相可,相可已定,以钱与之。敕诸盲人,展转相牵,自在前导。将至摩竭国,弃诸盲人,置于泽中。



当时有一个人过来应召,共同谈妥了,就把五百枚金钱给了他。他叫这些盲人们一个牵着一个,他自己在前面带路。这样一个盲人的队伍跟着向导逐渐就到了摩竭国,这个人很坏,把五百盲人全部抛在山泽当中。



是时盲人,不知所在,为是何国。互相捉手,经行他田,伤破苗谷。



当时这个向导溜走了,盲人们不知所措,也不晓得现在到底在哪个国家。他们互相手捉着手,走在别人的田地里,毁坏了很多的庄稼。



时有长者,值来行田,见五百人,践蹋苗稼,伤坏甚多,嗔愤怒盛,敕与痛手。



当时正赶上有一位长者来耕田,见到五百个人在他的庄稼地里乱踩,毁坏了好多的苗稼,所以他一下子生起很大的嗔怒心,叫人痛打他们。



乞儿求哀,具宣上事。长者愍之,令一使人将诣舍卫。



当时乞丐们都苦苦哀求,讲明了事情具体的经过。长者也很同情他们,特地叫一个人带他们去舍卫国。



适达彼国,又闻世尊,已复来向,摩竭提国。是时使人,复还将来向摩竭国。



当他们正到达舍卫国的时候,又听说世尊已经前往摩竭提国。结果那个使者又把他们带回来,往摩竭国这里走。



时诸盲人,钦仰于佛,系心欲见。肉眼虽闭,心眼已睹,欢喜发中,不觉疲劳。



当时这些盲人心里一直对佛怀着一种崇敬、仰慕的心,一心想见佛。因为这个善意乐,虽然他们的肉眼闭住了,看不见外界,可是他们的心眼已经开了,他们从内心深处涌现出欢喜,所以这样不断地行路也不觉得疲劳。

所以,我们最需要的就是对佛有这种信敬之心。要一再地引出这个心来,它就是皈依的根本。有了这个,才有真实的念佛、供佛、拜佛、赞佛等等。这就是一个佛弟子的意乐,一个真诚的意乐。如果你对佛没生信心,就觉得这只是宗教活动。其实这确实是一种非常可贵的情感,这源自于无上世尊的摄受力。当我们对佛生了信心以后,一定会有这样的心。所以这些盲人们走来走去多辛苦!可是他们由于自己的心开启了欢喜和信心的缘故,所以不管怎么走都不感觉疲劳。



已至摩竭,复闻世尊,已还舍卫,如是追逐,凡经七返。



已经到了摩竭国后,又听说世尊已经返回了舍卫国,结果他们又往舍卫国这里奔。就这样,前前后后经过了七番往返。但是他们忆持佛的心一直不退,所以无论多少次,他们都不觉得辛苦。这就是一个人的信心、依止心到了那个程度,所以一切都不会顾及。



尔时如来,观诸盲人,善根已熟,敬信纯固,于舍卫国,便住待之。



当时如来观察到这些盲人善根已经成熟,他们的敬信之心非常纯净、坚固,这已经到了得度的时候。所以佛特意留在舍卫国等待他们。



使将盲人,渐到佛所,佛光触身,惊喜无量,即时两目,即得开明,乃见如来,四众围绕,身色晃昱,如紫金山。感戴殊泽,喜不自胜,前诣佛所,五体投地,为佛作礼。



当时向导带着盲人们渐渐地来到佛这里,佛的光明一照触到他们身上,他们顿时生起无量的惊喜,当即两眼就开明了,看到了如来为四众弟子所围绕,身体的色泽就像紫金山那样晃耀明朗。见佛的刹那,他们都发自深心感戴佛无比的恩泽,情不自禁地涌出了大欢喜心,纷纷奔到佛那里,五体投地,给佛作礼。



作礼毕讫,异口同音,共白佛言:唯愿垂矜,听在道次。时佛告白:善来比丘!须发自堕,法衣在身。重为说法,得阿罗汉。



当他们顶礼完毕,都异口同音地共同请求佛说:“唯愿佛陀慈悲允许我们出家入道。”当时佛就告诉他们:“善来比丘!须发自落,法衣在身。”他们就现了出家相,然后佛再给他们讲法,当即都证得了阿罗汉果。



尔时阿难,见诸盲人,肉眼明净,又尽诸漏,成阿罗汉,长跪合掌,前白佛言:世尊出世,实复奇特,所为善事,不可思议。又此诸盲人,特蒙殊泽,肉眼既明,复获慧眼。世尊出世,正为此等。



当时阿难见到盲人们都恢复了明亮的眼睛,而且尽除了一切烦恼,成就了阿罗汉果,就觉得这实在是稀奇,就长跪合掌对佛请问说:“世尊出世实在是奇特,对众生作的利益不可思议!这些盲人蒙受佛特别的恩泽,他们不但是肉眼恢复了光明,而且得到了殊胜的慧眼。世尊出世正是为了这些人啊。”



佛告阿难:我非但今日,除其冥闇,乃往久远,无量劫时,亦为此等,除大黑闇。



佛又告诉阿难:“我不但是今天遣除他们肉眼和心灵的黑暗,一直追溯到过去久远无量劫的时候,也是为他们遣除了大黑暗。”



阿难白佛:不审世尊,过去世中,为此除闇,其事云何?



阿难就对佛说:“世尊,不晓得您过去世为他们除黑暗这事的具体经过如何?”



佛告阿难:乃昔久远,无量无数,阿僧祇劫,此阎浮提,五百贾客,共行旷野,经由崄路,大山谷中,极为黑闇。时诸商人,迷闷愁忧,恐失财物。



佛告诉阿难:这要说到过去久远无量无数阿僧祇劫以前,在这个阎浮提,当时有五百个商人,他们出外经商,一同行走在野外,正经过一条险路,一座大山谷,谷中漆黑一片。当时这些商人都非常地担忧,心里慌闷,害怕在这儿失去财物。



此处多贼,而复怖畏。咸共同心,向于天地日月山海一切神祇,啼哭求哀。



当时这个地方盗贼出没,又黑暗恐怖,他们都同心向着天地、日月、山河等的一切神祇,啼哭着哀求救护。



时萨薄主,愍诸商客迷闷之苦,便告言曰:汝等莫怖!各自安意,吾当为汝作大照明。



当时的商主怜愍这些商客心情迷闷的苦,就告诉他们:“你们不要害怕,各自安下心来,我会给你们作大光明。”



是时萨簿,即以白氎,自缠两臂,酥油灌之,然用当炬,将诸商人,经于七日,乃越此闇。



当时商主自己就用白棉布缠住两个手臂,把酥油灌到里面,点燃后当作灯具用,带着商人们经过七天才越过了这个黑暗的山谷。



时诸贾客感戴其恩,慈敬无量。各获安隐,喜不自胜。



当时这些商人们都很感戴他的恩德,所以生起了无量的恭敬、善心。他们各自脱离了危险、得到了安稳后,都不禁欢喜起来。



佛告阿难:尔时萨薄,岂异人乎?我身是也。我从昔来,国城妻子,及以肉血,恒施众生,以是之故,今致特尊。尔时五百诸贾客者,岂异人乎?今此五百比丘是也。过去世时,以生死力,施其光明,今得成佛,亦施无漏慧眼。



佛告诉阿难:“当时的商主哪里是别人?就是我的前身。我从昔日以来,无论是国家、城市、妻子、儿女以及自身的血肉都恒时地奉献给众生,以这个缘故,所以我现在得到了无比的尊贵。当时五百位商客哪是别人?就是今天的五百位比丘。他们就是前面的五百盲人乞丐。过去世的时候,我是以生死当中善心的力量布施给他们光明,现在我成佛了,还布施给他们无漏的慧眼。”

所以要知道,世尊生生世世都是在利益我们,过去行菩萨道的时候,就以无数的生命、头目脑髓布施来利益众生。就像普贤行愿品上所说,“毗卢遮那如来,从初发心,精进不退,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等等。这样成就佛道以后,更是以最殊胜的妙法施予众生,开启他们的法眼。所以,在我们皈依佛后,一切处都要珍惜、奉行佛的正法。



尔时众会,闻佛所说,有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有种辟支佛善根,或发无上道意,度者甚多。慧命阿难,及诸众会,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当时大会的众人听到佛这样说,有的得了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有的种了辟支佛善根,或者发了无上菩提心,得度的人非常多。慧命阿难和大会眷属听到佛这样说以后,都欢喜奉行。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富那奇缘品第二十九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放钵国,有一长者,名昙摩羡(此言法军),于彼国中,巨富第一。



阿难尊者说,就像我所听闻的,一时佛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那时候放钵国有一位长者,叫做法军,他是那个国家的首富。



时长者妻,生一男儿,值出军征伐余国,因字其儿,号曰羡那(此言军也)。



当时长者的妻子生了一个男孩,正赶上国家出兵要讨伐它国,所以就把他的儿子取名为军。



后复生儿,值王出军征讨得胜,复字其儿比耆陀羡那(此言胜军)。二子长大,各为娶妻。



后来又生一个儿子,正值国王出兵征讨得到胜利,就给孩子取名为胜军。两个孩子长大,都给他们娶了妻子。



尔时长者,遇疾困笃,数召诸医,瞻养其病,看视医师,甘膳尽供。医贪利养,欲遣残病,逆怀奸诈,更与余药,使病不瘥。



有一次长者生了重病,一直好不了,数次地请医生们来诊治疾病,对那些来看病的医生供养各种美食。医生贪著利养,想留下一些病不治,以便长时得到供养,他们怀着奸诈的心又给他其他的药,使得他的病不能好。



时有一婢,供养长者,饮食汤药,恒知时宜,白长者言:从今以去,此诸医师,不足更唤,恶意相误,病更不瘥。今我自当,如前法度,随病所须,更莫唤医。婢便看养,长者得瘥。



当时有个婢女专门供养长者饮食、医药,她都知道时宜,知道什么合适什么不合适,她就对长者说:“以后这些医生就不要再叫了,他们都怀着恶心要延误您的病,病就不会好了。现在我应当按照前面的这种治疗方法,随着您的病情所需来给您服药,不要再叫这些医生了。”这样这位婢女就很好地照顾主人,长者的病也就好了。



于是其婢,白长者言:大家!我看大家,瞻视供养,病得除瘥,唯当垂愍赐我一愿。



这样婢女就对长者说:“老爷,最近我也给老爷看病、照顾,使得您的病好了,唯愿您满足我一个愿望。”



长者告曰:卿求何等?时婢便言:欲得大家与我共通,若不见违当从我志。长者不逆,即遂其愿。交通已竟,便觉有身。



长者就问:“你想求什么?”婢女就说:“我想跟老爷交会,如果您不反对,就请求满足我的愿望。”长者没有拒绝,就满了她的心愿。这样他们交会完毕,婢女就觉得自己有了身孕。



时婢怀妊,十月已满,生一男儿。其愿满足,故因字其儿,名富那奇(此言满愿)。



当时这个婢女怀孕十个月满足,生了一个男孩。她的愿望得以满足,也就给这个孩子取名为富那奇,就是满愿的意思。



端正福德,宜于钱财,善能估贩。种种治生,倍获盈利,所至到处,无有不吉。



这个孩子长相很端正,很有福德,而且他非常会料理钱财,很擅于贩卖经商。他不管做什么生意,都能够获得很多的利润,所到之处没有不吉利的。



虽复禀受长者遗体,才艺智量,出过人表,然是厮贱婢使所生,不及儿次,名在奴例。



虽然他也是长者亲生的孩子,是长者的血肉,而且他有超人的技艺、才能、智慧,可是他是一个下贱的仆女所生的,不能列为长者的子女,只是把他排在奴婢的行列。



尔时长者,复婴痼疾,困笃着床,将死不久。



后来长者又一次身患重病,一直卧病在床,将要死了。



遗言殷勤,告其二子:吾设没后,慎勿分居。长者被病,虽服医药,不能救济,奄致命终。



长者知道自己不久于人世,就留下遗言,殷勤地告诉两个孩子:“我死了以后,你们千万不要分居。”当时长者疾病缠身,虽然请医服药,但是也救不过来了,很快就命终了。



尔时二子,承用父教,共居一处,经历年戴 [1] 。



当时两个孩子就按照父亲的吩咐,在一起共住,经过了很多年月。



值时有缘,欲至他国,贾作治生,各以家居妇儿,付嘱富那奇:为我看视斯等大小,及家余事,悉用相累。正尔别去。



当时刚好赶上有机会到外国去经商,他们两兄弟各自以他们的家庭、妻儿托付给富那奇,说:“你给我们照顾这一家老小,以及家里的其他的事,这些都要麻烦你了。”他们就这样离别到外国去做生意了。



于时富那奇,即受其教,营理家事。时二兄子,数往其所,求索饮食及余所须,时富那奇,称给其意,随其所求,买索与之。



这样富那奇就按照两个兄长的吩咐管理这一家的事务。当时两个兄长的孩子常常都来向他要饮食和其他需要的东西,富那奇也都满足他们的心意,随他们要什么,都买来给他们。



卒值一日无钱持行,胜军小儿,白富那奇:我今饥渴,与我饮食。



偶然赶上有一天,富那奇没带钱就上路了,他的二兄长胜军的小孩对富那奇说:“我现在饥渴,给我饮食。”



手中无钱,索食叵得。小儿嗔恚,往语其母:今富那奇,怀情不普。见伯父儿,随意给称,我从索食,独不见与。



当时富那奇手上没钱,也买不到饮食。小孩生了嗔恚心,回来就跟他母亲说:“今天富那奇偏心,见到伯父的孩子,随他的意都满足他,我跟他要饮食,他就单单不给我。”



母闻儿言,恨心便生,云:此婢子,敢怀偏心。



他的母亲听到儿子这么说,就生了一种嫌恨心,说:“这个仆女的贱子,他敢偏心对我儿子。”



胜军还家,其妇及儿忿心未息,具以上事,向胜军说。胜军闻之倍怀愤怒:此婢子奴,敢违我教,薄贱我儿,吾当杀之。



后来胜军做生意返回家里,他的老婆和儿子心里的气还是消不了,就一五一十把上面的事跟胜军说了。胜军听了,更加愤怒,他说:“这个婢女的下贱儿子,竟敢违背我的吩咐,虐待我儿子,我要杀了他。”



怀情已定,求兄分居。兄敬父敕,即时不可。胜军懊恼,数求不止,兄见意盛,察其所规,知弟怀恚,意不得已,即可其言,听各分居。



他已经决定要杀掉富那奇,就找兄长吵着要分居。兄长尊重父亲的吩咐,当时就不答应。胜军心里懊恼,多次不断地求分家,兄长见他的心这么强,就观察他的行为,知道他怀着嗔恚的心,不得已之下,也就答应他,听任各自分居。



弟以家财,一切所有,养生园宅,用作一分。以富那奇,用作一分。以此二分,恣兄取之。谓兄取财,规自取富那奇,而欲杀之。



当时弟弟就把家庭的财富和一切养生的园林、舍宅作为一分,把富那奇作为另一分,以这两分,任兄长挑选。他以为兄长肯定会取财富,让自己取富那奇,那就好把他杀掉。



兄知胜军心害富那奇,慈心怜愍,取富那奇,空将妻子,单罄来出,依余家住。



兄长知道胜军不怀好意,想害掉富那奇,他以一种怜愍慈心就取了富那奇,然后他家就没有了财富、房屋、住所等等,把妻子和孩子叫出来,依在别人家居住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时富那奇,问其嫂曰:与我少钱,欲用买薪。兄嫂答曰:唯有五钱。即解用与。



当时富那奇问嫂嫂:“给我一点钱,我要去买柴。”嫂嫂说:“只有五文钱。”这样就取出来给了他。



时富那奇,持此五钱,诣市买薪,见一束薪,卖索五钱。时富那奇,即买其薪,雇以五钱。寻见牛头栴檀香木在薪束中,意甚欢喜,持薪归家,取此香木,分为十段。



再说富那奇拿着这五文钱到市场上去买柴,见到一捆柴刚好价格是五钱。他就买了这捆薪柴,花掉了五钱。不久,他见有一束牛头栴檀香木在这捆柴里面,他非常高兴,拿着柴回了家,取下里面的牛头栴檀香木,分成了十段。



值王夫人热病之极,当须牛头栴檀香木,摩以涂身以除其病,举国推觅求之叵得,即令国内:谁有香木一两,当与黄金千两。时富那奇,往应王募,持一小段,用奉王家。王如本令,偿千两金。如是展转,十段香木,悉皆售尽,得金万两。因用起居,园田舍宅,象马车乘,奴婢畜生,家业于是,丰富具足,过踰于前,合居数倍。



当时正值国王的夫人得了很重的热病,需要牛头栴檀香木涂在身上来除她的热病,当时全国寻找都得不到,就向国内通报:谁有一两香木,我用一千两黄金交换。当时富那奇就去应国王的召募,用一小段给国王,国王就按照承诺,赏给了他一千两金子。像这样辗转有十次,十段香木全部卖出去,得了一万两黄金。这一下子就暴富了。就用这些钱,作为起居生活的费用,而且买大量的田园、建造舍宅,又购来了象马、车乘,雇来了奴婢,养了畜生,从此家业就非常地富裕满足,超过了过去兄弟合居的时候好多倍。



尔时复有五百贾客,相与结要,欲入大海,唤富那奇,共为伴侣。



当时又有五百个商客,他们结伴作了商议决定,想到大海里去取宝,而且叫富那奇一起结伴同去。



富那白兄:求共采宝。兄即听之,给其所须。及伴往至大海,如意取宝,自重而还。



当时富那奇就对哥哥说:“我想跟商人一起去采宝。”哥哥就同意了,而且给了他一切路上需要的用品。他们就结伴去了大海,也都如愿地取到了宝贝,载着很多宝贝回来了。



来至中道崄难之处,众人咸见阎浮提内有三日现,怪问导师:今三日出,是何端应?



他们到了海中央的险滩那里,大家都见到了阎浮提内出现三个太阳,就惊奇地问导师:“现在三个太阳出来,是什么兆头?”



导师答言:汝等当知,一是正日,二是鱼眼。其间白者,此是鱼齿。今水所投,黑冥之处,是鱼口也,最为可畏。我等今者,无复活路,临至鱼口,定计垂死。



向导回答说:“你们要知道,你们认为三个太阳,其实一个是太阳,两个是鱼的眼睛。中间白的是鱼的牙齿。现在水正投到黑暗处,那是鱼的口,那是最可怕了。我们今天没有活路了,已经快进入鱼口,一定会死。”



有一贤者,敬信佛道,告语众贾:唯当虔心称南无佛。三界德大,无过佛者,救厄赴急,矜济一切,最能覆护苦厄众生。唯佛神圣!愿救危险,济此诸人,毫牦之命。



当时有一位贤者,对佛法有敬信之心,他对商人们说:“现在没别的路了,只有虔心地称念‘南无佛’。三界里没有比佛功德更大的了,只有佛能够救济危难,怜愍一切,最能够保佑苦难中的众生。只有佛具有神圣的力量,愿佛救度危险,救济这些人的微末生命。”



时摩竭鱼,闻称佛名,即还闭口,沈窜海底。众贾于是,安隐还国。



当时,摩竭鱼一听到众人称念“南无佛”,他就闭口沉到海底,于是众商人得以安稳返国。



时富那奇,取大金案,以诸妙宝摩尼珠等,庄累积满,奉兄羡那。长跪仰望,白大兄言:我已为兄,积畜财宝,舍宅所有一切具足。子孙七世,食用不尽,唯愿大兄,听我出家。



当时富那奇取了一个大金案,在上面庄严地堆满了各种的妙宝、摩尼珠,奉献给兄长羡那。然后他长跪在地,仰望着兄长,对兄长说:“我已经为兄长积蓄了财宝,舍宅的一切都完备不缺。这些财富子孙七世都享用不尽,唯愿大哥听许我出家。”



羡那答曰:吾不相违,但卿少年,未达人伦。佛法要重,持之甚难。比更数年,乃可遂意。



他哥哥回答说:“我也不会违逆你的心愿,但是你还年轻,还没到成人的年龄。佛法是很重大的事,要守持很难。你再等几年,我可以满你的心愿。”



富那奇曰:大兄当知,人命无常,斯须难保。前在大海,值摩竭鱼,吸船趣口,命危垂死,蒙佛神恩,得济余命。唯念垂许,听在道次。兄即听之。



当时富那奇说:“大哥,要知道人命无常,生命在旦夕之间,很难保全。前次在大海里,赶上摩竭陀鱼快要把大船吸入口中,生命垂危之际,幸亏蒙佛恩救度,才能捡回这条命。所以我唯一的所愿,就是您能允许我出家修道。”兄长就答应他了。



时富那奇,与其五百采宝之众,咸以信心至舍卫国。



当时富那奇和那五百个采宝的商人,一起以信心到了舍卫国。他们要来佛这儿出家,因为他们都是蒙佛的恩泽保全性命的,所以对佛有信心,所以五百个商人和他都发心去出家。



到于佛所,礼敬问讯,因具白佛,求索出家。佛即许可,听使入道,赞言:善来!便成沙门。佛为种种,苦切说法,五百比丘,心意开解,尽诸苦际,成阿罗汉。唯富那奇,结使深重,佛为说法,未能畅达,精诚困笃,始入初果。勤精修习,无有休懈。



他们一行来到佛这里,首先是向佛恭敬顶礼、问安,然后全体向佛禀白,乞求佛能度他们出家。佛当即答应,允许他们入道,而且说“善来”,他们就成了沙门。佛给他们作种种苦切的说法,五百比丘听了就心开意解,穷尽了苦边际,证得了阿罗汉果,所以他们证果是特别快的。只有富那奇因为烦恼深重,佛为他说法的时候,他还不能当下无碍地通达,但是他有个特点,非常地精诚刻苦,由于他这样求道,才证入了初果。以后他还是一直精勤地修习,没有休息懈怠的时候。



时诸比丘,安居日近,佛听各各随意安居。时富那奇往白佛言:弟子欲往至放钵国安居三月,唯愿见听。



当时已经临近比丘安居的日子,佛听许每个人随意安居。那时富那奇来到佛这里说:“弟子想去放钵国安居三个月,愿佛开许。”



于时世尊,告富那奇:彼国人恶,信邪倒见。汝今初学,于佛法中,未能具足佛法圣行,设为彼人见毁辱者,当奈之何?



当时世尊就跟他说:“那个国家的人很邪恶,他们都信一些邪见。你现在还是初学,在佛法里还不能具足佛法的圣行,如果被他们污辱的时候,你该怎么办呢?”



富那奇曰:设令被人极理毁辱,但莫见害。



富那奇说:“就算是被他们极度地毁辱,只要不加害我就可以。”



世尊又告:彼人极恶,设被害时,当复云何?



世尊又说:“那些人极端地暴恶,假设被他们加害时,你会怎么样?”



富那奇曰:世尊当知,正使彼人毁辱加害,莫断我命,犹戢其恩。



富那奇说:“世尊你要晓得,假使他们对我毁辱而且作各种伤害,只要不断我的命根,我会一直感恩他们。”



佛又告曰:汝往至彼,忽遭恶人,残害汝命,无益于汝,当如之何?



佛又进一步说:“如果你去那里,忽然遭到恶人残害你的生命,对你做非理的事,你又怎么对待?”



富那奇言:世尊当知,一切万物,有形归无。彼若杀我,分受其死。



富那奇说:“世尊您要知道我的心,一切的万物,凡是有形的,终归于无。也就是说凡是有形的东西,它终究要归于坏灭。他们如果要杀我,我会认为那是分里应该死的。”



于时世尊告富那奇:彼诸恶人,毁辱加害,及未断命,汝当嗔不?



佛又考问他:“如果那些恶人对你作各种污辱、损害,还没到断命的那个时候,你会起嗔心吗?”



富那奇曰:不也。世尊!正使彼人无根见谤毁辱,极世不轨之事。设加刀杖,打害次杀,复未残戮,临当断命,终不一念生起恚心。



富那奇说:“我不会嗔。世尊,假使那些人无理诽谤我、污辱我,作极度无理的事。即使他用刀杖来捶打伤害我,然后要杀戮我,还没有完全残杀,快要断命那一刻,我终究不起一念嗔恚之心。”



佛即赞言:善哉善哉!弟子所行,唯是为快。



佛就赞叹:“善哉善哉!弟子所行,最合我的意了。”意思是说,这才是沙门所行。

我们通过这一段就已经明白,沙门的四行是什么:人若打我,我不还打;人若骂我,我不还骂;人若嗔我,我不还嗔;人若毁我,我不还毁。这就是沙门修安忍的意思。



时富那奇,摄持衣钵,礼佛辞退,至放钵国。



当时富那奇就收拾好衣钵,向佛礼拜告辞,这样就独自地来到了放钵国。



明日晨旦,入城乞食,至一大富婆罗门家。时婆罗门,见是比丘,即怀恶心,而来骂逐,比丘即往异家乞食。



再说富那奇已经到了放钵国,就像世尊所说,这是一些暴恶人居住的地方。到了第二天清早,富那奇就进了城市乞食,他来到了一个大富的婆罗门家里。当时这个婆罗门一见是比丘,就怀着恶心跑出来骂他、追赶他,比丘就到其他家里去乞食。



自其明日,续其舍乞食,时婆罗门,复挝打极手。比丘欢喜,颜色不变。



到了第二天,又到婆罗门家里乞食,这一回婆罗门更加生气,他就大打出手。比丘一直住在欢喜心当中,他的脸色、表情没有丝毫变化。



时婆罗门,睹此比丘,见毁被害,苦困垂死,而无怨色,不生嗔恨,便自悔责,忏谢已过。



当时婆罗门见到比丘被污辱、毁骂乃至被残害,打得快死的时候,还是没有任何怨恨的表现,不生嗔恨,当时他自己就悔恨、自责起来,向比丘忏悔已造的过失。



时富那奇,于彼国中,勤修不懈,尽诸结使,心忽开解,获无漏证。



当时富那奇在放钵国安居期间,他一直不松懈地勤修,结果这三个月里断尽了烦恼,忽然间心开意解,证得了无漏圣果。



--------------------------------------------------------------------------------

[1] 戴:通“载”。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安居已竟,便辞檀越,嘱及其兄:慎勿入海,大海中难甚多无数,兄之财宝,足用七世。嘱及已竟,还往佛所,稽首问讯,问讯讫竟,随意住止。



再说安居日结束,富那奇就告辞施主们,特别嘱咐他的兄长说:千万不要入海去取宝,大海里有太多的危难,哥哥的财宝足够用七世,就不要做这种危险的事了。这样嘱咐完毕,他就回到佛这里,因为安居以后首先要禀白佛,他就对佛恭敬地顶礼、问安,之后就可以随意活动。



时兄羡那,不惟其敕,有诸众贾,来归羡那,种种晓唤,共入大海。羡那不逆,即可共去。



当时他的兄长羡那没有记住他的吩咐。有一些商人们来找羡那,以各种方法叫他一起去大海里采宝。羡那也没有拒绝,就答应他们共同入海取宝。



至海渚上,随意自重,唯有羡那,多取牛头栴檀香木,满船而还。



到了海岛上,大家都按自己喜欢的来采集,只有羡那采了很多牛头栴檀香木。其他人喜欢别的宝贝,唯有他取了很多栴檀。这样船上装得满满的,起航返回。



龙性悭吝,惜其香木,即于道中,捉其船舫,举帆罗风,不能得过。一切众客,定计恐死。羡那一心,称富那奇,今遭苦厄,愿见拔济。



海中的龙王生性很悭吝,非常舍不得香木,就在海道当中,捉住了船舫,这样举帆罗风都不能通过。当时的取宝客都认为这回恐怕一定是要葬身海中了。羡那一心称着富那奇的名字,一心祈祷说:“我现在遭到苦厄,愿你来拔济。”



时富那奇,在舍卫国祇洹精舍,坐禅思惟,遥以天耳,闻兄羡那,处在危厄,至心自陈,悲酸一心,称富那奇。富那奇,即以罗汉神足,犹如健夫屈伸臂顷,变身化作金翅鸟王,至于大海,恐蹙其龙。龙见鸟形,怖入海底,众贾于是,安隐还家。



当时富那奇正在舍卫国的祇洹精舍坐禅思惟,他以天耳远远听到兄长羡那正处在危难中,正以至诚心作祈祷,一心悲哀的称着“富那奇,富那奇”。他当即以罗汉的神足通,就在只是力士弯伸手臂的片刻里,他就化身体变成金翅鸟王顿时飞到了大海,来恐吓那条龙。金翅鸟是龙的天敌,龙一看到就非常恐怖,当即就潜入海底,众商人于是得以安隐还家。



时富那奇,教化其兄,令为世尊立一小堂,覆堂村木纯以栴檀。其堂已成,教化其兄请佛。羡那答曰:请佛之宜,以何等物,能屈世尊?时富那奇,俱与其兄,办足供养,各持香炉,共登高楼,遥向祇洹,烧香归命佛及圣僧:唯愿明日,临顾鄙国,开悟愚朦盲冥众生。作愿已讫,香烟如意,乘虚往至世尊顶上,相结合聚,作一烟盖。后遥以水,洗世尊足,水亦从虚,犹如钗股,如意径到世尊足上。



当时富那奇教化他的兄长,让他为世尊建造一座纯旃檀香木的小的殿堂。殿堂落成后,又教导兄长请佛来应供。兄长羡那问:“应当以什么样的供品才能使佛屈驾降临呢?”于是富那奇就和他的兄长一起办好了充足的供养,之后各自持着香炉一同登上了高楼,远远地向祇洹精舍,烧香、皈命佛和圣僧们,祈请说:“唯愿佛和圣僧明天光顾鄙国,开悟本国迷茫中的众生。”他们这样作愿完毕,就如他们所愿,香烟乘着虚空飘到了世尊的顶上,而且聚成了一个烟盖。后来他们又在遥远处以水洗世尊的足,这个水当即从虚空中就像几股银钗直接如愿地到了世尊的脚上。



尔时阿难,睹见是事,怪而问佛:谁放烟水?佛告阿难:是富那奇罗汉比丘,于放钵国,劝兄羡那,请佛及僧,故放烟水,以为信请。



当时阿难见到了这件事,非常奇怪而请问世尊:“是谁在放烟水?”佛告诉阿难:“这是富那奇罗汉比丘,在放钵国劝他的兄长羡那请佛和圣僧应供,他们特意烧香、放水作为祈请的凭信。”



因敕阿难:往至僧中,行筹告语,神足比丘,明日悉来,往应羡那请,因现变化,以游彼国。阿难奉命,合僧行筹,有神足者,明当受请。



世尊因此就命令阿难:“到僧众当中去行筹,告诉大家说:凡是有神足通的比丘明天都来,去羡那施主那里应供,而且要因此显现神变来游行彼国。”阿难奉命就把僧众集合起来一起行筹,凡是有神足通的人明天都应当接受请斋。



时诸比丘,各各受筹。明日晨旦,僧作食人,名奇虔直奇(此言续生),其人已得阿那含道,恒日供给一切众僧。结跏趺坐,身放光明,四出照曜,引作食具,瓢杓健支,百斛大釜,而随其后,乘虚飞行,趣向其国。



当时诸比丘各自都受了筹。第二天清晨,僧众中有一个做饭的人叫做续生,这个人已经证了三果,他每天都给一切僧众作服务、准备饮食。他结着跏趺坐,身体放出光明,广大地照耀着四方,做饭的工具——瓢杓健支、百斛大釜等跟随其后,乘着虚空飞行,去往放钵国。



羡那问曰:是汝师不?答言:非也。是诸比丘,作食之人,故来相佐,办具饮食。于是羡那,即以华香妓乐供养,供养毕竟,即便过去。



羡那见了,问富那奇:“这是你师父吗?”他说:“不是。这是给比丘们做饭的人,是特意来帮助办理饮食的。”这样羡那就以花香伎乐供养了他,供养后,他就过去了。



次后复有十六沙弥均提之等,各以神足,变作树林,采华采果。种种变现。演身光明,晃曜天地,凌虚继迈,骆驿而到。



紧接着又有均提等十六位小沙弥,他们各自以神变力变成一处树林,然后在树林里采花、采果,各种的变现。而且身中放出大光明,使得天地间一片光辉,他们也是一个跟着一个,凌空走来,次第到达。



羡那复问:是汝师不?答曰:非也。斯诸人等,先前来者,乃是我等同师弟子,年始七岁,得罗汉道,诸漏永尽,神足纯备。今故先来采华具果。即以华香,具足供养,供养讫已,各各过去。



羡那又问:“这是你师父吗?”富那奇说:“不是,这些先来的人是我们同一个师父的弟子,他们才七岁,就证了阿罗汉道,断尽了烦恼,神通都具备。现在先来采花、采果。”羡那就以花香作了完备的供养,供养完毕,他们各自过去。



次复耆年大阿罗汉,化作千龙,结身为座。头皆四出,雷吼震天,其诸龙口,悉雨七宝。复于其上,施大宝座,飞升虚空,身放光明,照曜天下,而来至国。



紧接着一位年高腊长的大阿罗汉,化作一千条龙,身体都盘结在一起,作为座位,这些龙的头都从四边伸出,吼叫声震动天地,而且从这些龙口里普雨金银等七种宝贝。又在龙身上施设大宝座,这样骑着龙,飞身在虚空中,身体放着光明,照耀天地,来到了放钵国。



羡那复问:是汝师不?答曰:非也。是师弟子,名憍陈如。佛初得道,在鹿野苑,初转法 lun,广度众生。斯等五人,最先受化,于弟子中,第一上首,神通具足,无所挂碍。



羡那又问富那奇:“这是你师父吗?”他说:“不是,这是本师的弟子叫憍陈如。佛最初成道的时候,在鹿野苑初转法 lun,广度众生。憍陈如等五人最先受佛度化,是弟子中的第一上首,具足神通,无所挂碍。”



羡那闻说,倍加恭敬,香华妓乐,悉以供养。供养已讫,即便过去。



羡那听他这样讲,心里倍加恭敬,以香花、音乐等来作供养,供养完毕,他就过去了。



次后复有摩诃迦葉,化作七宝讲堂,七宝庄校,奋身光明,晃昱四布,往至其国。



然后有摩诃迦叶,化成了七宝讲堂,讲堂里用七种妙宝作各种庄严,他身体出大光明,朗照四方,也来到放钵国。



羡那见之,问富那奇:是汝师不?答曰:非也。是师弟子,摩诃迦葉,清俭知足,常行头陀,愍诸厮贱,赈济贫乏。羡那即以香华妓乐,供养毕讫,即时过去。



羡那见了,问富那奇:“这是你师父吗?”富那奇回答:“不是,是我师父的弟子摩诃迦叶,他平时非常少欲知足,过着很清净、俭朴的生活,而且恒时都行头陀行,常常怜愍下层的人民,有什么财物,他都用来赈济贫乏的人。”当时羡那就以香华音乐供养完毕,他就过去了。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