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贤愚经开示

尔时大月大臣,担七宝头,来用晓谢,腹拍其前,语婆罗门言:此王头者,骨肉血合,不净之物,何用索此?今持尔所七宝之头,以用贸易,汝可取之,转易足得终身之富。



当时大月大臣担着七宝头来跟他交换,而且诚心地拍着胸脯对婆罗门说:“大王的头是骨头血肉和合的不净物,你何必要那个呢?我现在拿来了这么多七宝头来跟你交换,你把七宝头拿走,卖掉之后,足以使你得到终身的富贵。”



婆罗门言:我不用此,欲得王头,合我所志。



婆罗门说:“我不需要这个,我就是要国王的头,这才合乎我的愿望。”



时大月大臣,种种谏晓,永不回转,即时愤感,心裂七分,死于王前。



当时大月大臣各种的规劝,跟他讲道理,但是他根本不回心转意。这时大月大臣由于悲愤过度,心裂成了七分,就在国王之前死去。



于时其王,敕语臣下,乘八千里象,遍告诸国言:月光王却后七日,当持其头施婆罗门,若欲来者,速时驰诣。



当时国王命令属下的大臣,乘着能够奔驰八千里的大象,周遍地告诉各个国家:“月光王再过七天就拿他的头布施给婆罗门,你们想来的话,赶紧飞速而来。”



尔时八万四千诸王,络绎而至,咸见大王,腹拍王前:阎浮提人,赖王恩泽,各得丰乐,欢娱无患。云何一旦为一人故,永舍众庶,更不矜怜?唯愿垂愍,莫以头施。



当时八万四千个国王陆续到达,都来拜见大王,顿足捶胸,对国王说:“阎浮提的人民都仰赖大王的恩泽,各自都得到非常富裕、快乐的生活,而没有忧患。为什么一时间为了一人的缘故,永远舍弃天下的黎民百姓而不再怜愍?唯愿大王垂下悲愍心,不要布施头颅。”



一万大臣,皆身投地,腹拍王前:唯见哀愍矜恤我等,莫以头施永见捐弃。二万夫人,亦身投地,仰白王言:莫见忘舍,唯垂阴覆,若以头施,我等何怙?五百太子,啼哭王前:我等孤幼,当何所归?愿见愍念,莫以头施,长养我等,得及人伦。



当时一万名大臣都以身投地顶礼国王,捶着胸对国王请求说:“唯愿国王以大慈悲心哀愍我们,不要布施头颅,永远弃离我们。”二万个夫人也是身体投地,仰面对着国王请求说:“大王不要舍弃我等,唯愿国王慈悲护佑,如果您布施了头部,我们依靠谁啊?”五百个小太子也在国王面前啼哭说:“我们还是这么样幼小,我们仰赖谁啊?愿父王哀愍,不要布施头部,能够抚养我们成人。”



于是大王,告诸臣民、夫人、太子:计我从本,受身已来,涉历生死由来长久。若在地狱,一日之中,生而辄死,弃身无数。经历灰河、铁床、沸屎、火车、炭坑及余地狱,如是等身,烧刺煮炙,弃而复弃,永无福报。若在畜生,更相食啖,或人所杀,身供众口。破坏消烂,亦复无数,空弃此身,亦无福报。



当时大王告诉大臣、人民、夫人、太子等说:“要合计我从无始受身以来,所经历的生死是极其漫长的。堕在地狱里的时候,一天当中生而复死,死而复生,舍弃过无数的身体。经历灰河、铁床、沸屎、火车、炭坑及其余的地狱,被烧死、刺死、漂煮、刺杀等等,那些身体舍了一个又舍一个,从来没有得过福报。

“如果生在畜生里,彼此互相残食,或者被人所杀,身体充当别人的食物,或者死亡之后,破坏、腐烂的驱体也是不计其数。所以在旁生中,也只是白白地抛弃这个身体,没得到福报。



或堕饿鬼,火从身出,或为飞轮,来截其头,断而复生,如是无数。如是杀身,亦无福报。



“或者堕为饿鬼,火从身体上喷出,或者被飞轮截断自己的头颅,断了以后又复活,像这样身体被杀戮无数次,也没有得任何福报。



若生人间,诤于财色,嗔目怒盛,共相杀害。或兴军对阵,更相斫截,如是杀身,亦复无数。



“如果生在人间,为了争夺财富、女色等,彼此嗔心对待,怒气横生,互相残杀、损害。或者为了财色的缘故,兴兵作战,彼此杀戮,这样也杀了无数的身。”



为贪恚痴,恒杀多身,未曾为福,而舍此命。今我此身,种种不净,会当捐舍,不能得久。舍此危脆秽恶之头,用贸大利,何得不与?我持此头,施婆罗门,持是功德,誓求佛道。若成佛道,功德满具,当以方便度汝等苦。今我施心,垂欲成满,慎莫遮我无上道意。



国王又说:“曾经为着贪嗔痴,恒时被杀掉了那么多的身体,没有一次是为着修习福善而舍弃生命的。现在我这样充满不净物的身体终究是要舍弃的,不可能长久,现在能舍弃这样一个脆弱、污秽、恶浊的头来换取大利益,何乐而不为?我拿这个头布施给婆罗门,以此功德誓求佛道。如果我能成佛,圆满功德,一定会以方便来度脱你们。现在我的布施波罗蜜即将要圆满,千万不要遮止我的无上道心。”



一切诸王、臣民、夫人、太子,闻王语已,默然无言。尔时大王,语婆罗门:欲取头者,今正是时。婆罗门言:今王臣民大众围绕,我独一身,力势单弱,不堪此中而斫王头。欲与我者,当至后园。



当时一切小王、大臣、人民、夫人、太子听到国王这样说,都沉默无语。这时大王就对婆罗门说:“你想取头的话,现在正是时候。”婆罗门说:“现在国王您由大臣、人民大众围绕,我只是一个人,势单力薄,我不能在这里砍国王的头。你想给我的话,我们到后园去。”



尔时大王,告诸小王、太子、臣民:汝等若苟爱敬我者,慎勿伤害此婆罗门。作此语已,共婆罗门入于后园。



当时大王就交待身边的这些小王、太子、臣民说:“你们如果是真正对我爱敬的话,千万不要伤害这个婆罗门。”说完以后,就和婆罗门一起进入后花园。



时婆罗门,又语王言:汝身盛壮,力士之力,若遭斫痛,傥复还悔。取汝头发,坚系在树,尔乃然后,能斫取耳。



这时婆罗门又对国王说:“你身强体壮,有大力士的力量,如果遭受砍伤之痛,可能还会生反悔心。所以应当把你的头发牢牢地系在树上,这样之后才能砍取你的头颅。”



时王用语,求一壮树,枝叶郁茂,坚固欲系,向树长跪,以发系树。



因为他这样说,当时国王就去找了一棵很大的树,枝叶繁茂,非常坚固,就想把头发系在这里,然后向着树长跪,头发系在树上。



语婆罗门:汝斫我头,堕我手中,然后于我手中取去。今我以头施汝,持是功德,不求魔、梵及天帝释、转轮圣王三界之乐,用求无上正真之道,誓济群生,至涅槃乐。



国王对婆罗门说:“你砍掉我的头落在我手上,然后从我手上取走。现在我用头布施给你,以此功德,我不求得到魔王、梵天、帝释天、转轮王等的三界之乐,我唯一用来求取无上正真之道,我立誓要以此来救济天下一切众生,让他们都到达涅槃安乐之地。”



时婆罗门,举手欲斫,树神见此,甚大懊恼:如此之人,云何欲杀?即以手搏婆罗门耳,其项反向,手脚缭戾,失刀在地,不能动摇。



当时婆罗门举手就要砍的时候,树神看他这样冷酷,起了很大的懊恼,说:“像这样有大功德的人,怎么你还想杀他?”树神就气愤地用手拽着婆罗门的耳朵,使得他的脖子扭向反方向,而且把他的手脚都扭到后面,刀就掉落在地,不能动弹。



尔时大王,即语树神:我过去已来,于此树下,曾以九百九十九头,以用布施。今施此头,便当满千。舍此头已,檀便满具。汝莫遮我无上道心。



当时大王就对树神说:“我从过去以来,在这棵树下,曾经用九百九十九个头布施给众生。现在布施这一个头就满了千数,我舍了这个头就圆满了布施波罗蜜。请你不要遮挡我的无上道心。”



尔时树神,闻王是语,还使婆罗门平复如故。时婆罗门,便从地起,还更取刀,便斫王头,头堕手中。尔时天地,六反震动,诸天宫殿,摇动不安,各怀恐怖,怪其所以。寻见菩萨,为一切故,舍头布施,皆悉来下,感其奇特,悲泪如雨。因共赞言:月光大王,以头布施,于檀波罗蜜,今便得满。是时音声,普遍天下。



当时树神听到国王这样说,就使婆罗门恢复了原状。当时婆罗门就从地上起来,再次捡取了刀,砍掉了国王的头,头就掉在国王的手上。当时天地六番震动,诸天的宫殿忽然间摇动不宁,天人们都怀着恐惧之心,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不久就见到菩萨为了一切众生的缘故而舍弃头颅,天人们都从天界下来,感叹菩萨如此奇特的行为,感动地泪水如雨般涌下,因而共同赞叹说:“月光大王以头作布施,他现在布施波罗蜜已经圆满了。”这时候,这个音声遍传到天下各处。



彼毗摩羡王,闻此语已,喜踊惊愕,心擗裂死。



当时那位毗摩羡王,听到这个话后,一方面非常踊跃,很欢喜,忽然间心里也很恐慌,吓得心裂开而死去了。



时婆罗门,担王头去,诸王、臣民、夫人、太子,已见王头,自投于地,同声悲叫,绝而复苏。或有悲结吐血死者,或有愕住无所识者,或自剪拔其头发者,或复爴裂其衣裳者,或有两手爴坏面者,啼哭纵横,宛转于地。



当时婆罗门担着国王的头就要离去,那些小王、臣民、夫人、太子见到国王的头,都各自扑倒在地,同声悲哀号叫,昏迷过去,又苏醒过来。有的因为悲伤过度吐血而死,也有的一下子受了刺激,傻傻地什么也不知道,也有的自己拔头发,又有的撕裂自己的衣服,还有的用两手撕坏脸面,当时四处都是啼哭声,人们悲伤得都在地上翻来覆去。



时婆罗门,嫌王头臭,即便掷地,脚蹋而去。或复有人,语婆罗门:汝之酷毒,剧甚乃尔。既不中用,何乃索之?



当时婆罗门嫌国王的头太臭,就把它扔在地上,用脚踢了一下,就离开了。有人对婆罗门说:“你凶残恶毒简直到极点了,既然不用,为什么还要索取国王的头?”



于时婆罗门,进道而去,人见便责,无给食者。饥饿委悴,困苦极理。道中有人,因问消息,知毗摩羡王,已复命终,失于所望,懊恼愦愦,心裂七分,吐血而死。



这样婆罗门就上路离开这个国家,人人见到他就指责,没有人给他食物。他非常地饥饿、憔悴,极度地困苦。道路上有人,他就打听消息,结果知道毗摩羡王已经去世了,他大失所望,心里非常地懊恼、昏乱不安,心裂开成七分,吐血而死。



毗摩羡王及劳度差,命终皆堕阿鼻泥犁。其余臣民,思念王恩,感结死者,皆得生天。



再讲到身后的情况。毗摩羡王和劳度差,他们一断气就堕入无间地狱。其他的大臣、人民因为是一种善心,思念国王的恩德,悲感而死的,都得以生天。



如是阿难,欲知尔时月光王者,今我身是。毗摩羡王,今波旬是。时劳度差婆罗门者,今调达是。时树神者,今目连是。时大月大臣者,今舍利弗是。当于尔时,不忍见我死,而先我前死。乃至今日,不忍见我入于涅槃,而先灭度。



佛说:“像这样,阿难你要知道,当时的月光王就是我的前身。毗摩羡王是今天的波旬,劳度差婆罗门就是今天的提婆达多。当时的树神就是今天的目键连。大月大臣是今天的舍利弗。在那时,舍利弗不忍心见我死去,先我而死,一直到今天,他也是不忍心见我入涅槃,而自己先取灭度。”

所以,这一切都叫做因果。一世一世这么来的,人和人的关系经常都是在这样同类地发生。在眼前也能感觉得到,如果关系好的话,会有一种等流的作用;如果彼此仇恨,同类心理也会有延续下去。而且今世的心理到下一世还会照样发生。



佛说是已,贤者阿难,及诸弟子,闻佛所说,悲喜交集,异口同音,咸共嗟叹,如来功德奇特之行。咸共专修,有得四道果者,有发无上正真道意者。皆大欢喜,敬戴奉行。



佛这样讲完之后,尊者阿难和诸佛弟子听到佛所说的这段经历,悲喜交集,异口同音地赞叹如来奇特的功德,都专修善行,有的得了初果乃至四果,有的发了无上菩提心。总而言之,大众都生起大欢喜心,以恭敬心来顶戴奉行佛的教法。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须提罗王,恩慈广普,阎浮提人,咸蒙慧泽。我曹此国,独不恭顺,幽遐之民,不蒙其润。愿王降意,还相承奉,便可子孙食禄长久。



“再者说来,须提罗大王的慈悲恩泽普被到非常广阔的地带,阎浮提境内的人民都蒙受他智慧的恩泽。单单是我们这个国家不恭敬顺从他,使得边远人民没有得到他的恩德加被。所以,希望国王您能够降下自己的心,还是承奉须提罗王,这样就可以使子孙有长久的福禄。”



波罗陀跋弥,闻此臣语,心恚作色,不从其言。



这样劝谏以后,波罗陀跋弥由于傲慢的烦恼,一听到大臣的这些话,就非常不高兴,变了脸色,不听从他的劝谏。



臣劳陀达,益生嗔愦,能自心念:我见王治政,匡化不周,表贡忠诚,望相扶辅,反更怒盛,不从我言。言既不用,傥复见杀。当就除之,为民去患。



当时大臣劳陀达劝谏不成,也生了很大的嗔恚,心里慌乱一团,他心里这样想:我见这个国王治理国政非常不周到,所以为表我的忠诚之心,希望能够辅佐他治理,他反而更加嗔怒,不听从我的话。我的劝谏既然不采用,恐怕还会被他杀掉,我应该先把他除掉,为民除患。



谋未及就,事已发露。王合兵众,欲往诛讨。



但是他的计谋还没有成功,事情就已经暴露了。结果国王集合兵众要来剿灭他。



时劳陀达,知王欲收,即便乘疾马,逃走而去,兵众寻逐。彼劳陀达,素善射术,又知人身着射应死处凡有十八,兵众虽逮,不敢能近,迳得彻到富迦罗拔国。



当时劳陀达知道国王要收拾他,他就赶紧骑着快马奔逃而去,很快军兵就追赶上来。但是这个劳陀达向来擅长射箭,而且知道人的身体上有十八个部位,一射到就会死。结果军兵虽然已经追上了,但是都不敢近身,这使他能够一直奔到富迦罗拔国。



见快目王,拜问讯讫,共王谈对,事事得理。王即善之,立为大臣。



这样他就见到了快目大王,礼拜问安后,和王一起谈论,他谈的每件事都很入理,国王很赞叹他,就重用他,立他为大臣。



渐得亲近,具以来事,以用启闻。王闻是已,问群臣言:彼之国土,不属我耶?群臣答曰:悉属大王,但恃遐远,不来宾附。



后来,他与快目王越来越亲近,就具体地把他来这里的前前后后的事情汇报给国王。国王听了以后,对群臣说:“他的国土不属于我的治下吗?”群臣说:“都是属于大王的治下,但是他依仗着处在边远地带,所以不来臣服于大王。”



劳陀达言:彼波罗陀跋弥,顽嚚凶闇,纵逸荒迷,不识礼度,凭远守谬,不承王命。彼民恶厌,视之如怨。与臣兵马,自往降伏。



劳陀达乘机说:“那一个波罗陀跋弥,他是一个非常顽劣、凶狠、昏庸无度的人,放纵、淫逸,根本不晓得礼义、法度。他是凭着所处边远,守着他这样一种暴政,不顺从国王的法令。在那个国家的人民都非常地怨恨他,把他看成是怨敌。请求大王给臣兵马,我自己去降伏他。”



王闻其语,即然可之,告下诸国,选择兵众,克日都集,往彼波罗陀跋弥王国。



当时国王听了这话,当即答应了他,而且下令属下各国选择军兵,选定日期都集合起来,前往波罗陀跋弥王国。



尔时波罗陀跋弥,比国之王,遣人语之:阎浮提内,都敕发兵,当集汝国,汝快晏然,而安坐耶?



当时波罗陀跋弥邻国的一个国王派人对他说:“阎浮提里面已经下令发兵,快要到你的国家了,你很快就要灭亡了,还这样若无其事地安坐吗?”



波罗陀跋弥,闻是消息,愁闷迷愦,莫知所如,着垢黑衣,坐黑闇所。



当时波罗陀跋弥听到这个消息,他心里非常地忧愁、迷闷、慌乱,不晓得怎么办。所以他穿着一件很脏的黑衣服,坐在一个黑暗的角落里。



有辅相婆罗门,来至其所,问其意故:王有何忧?愿见示语。波罗陀跋弥王曰:卿不闻乎?前劳陀达,逃突至彼快目王边,因相发起,令快目王悉发八万四千诸国兵众,欲来攻我。若当来者,便灭我国。



当时有一个婆罗门宰相来到国王这里,问他是什么缘故,说:“国王您有什么忧心的事?愿您跟我说明。”波罗陀跋弥王说:“你没听说吗?前次劳陀达逃走到快目王那里,他因为在这里的事情,发起报复的心,让快目王发动了八万四千国家的兵众,想来讨伐我。大兵压境的时候,一定会毁灭我的国家。”



其辅相曰:当令群臣试共议之。即合共议,各各异计,共辅相言:我闻快目王,自誓布施,唯除父母,不以施耳。其余一切,不逆来意。今此国中,有盲婆罗门,当劝勉之往乞王眼。若能得者,军兵足却。



当时辅相说:“那就应当让群臣集合起来共同商议此事。”这样,大臣们都来议论,各自都对辅相说:“我听说快目王有一个布施的誓愿,除了父母不能布施外,其他一切都不会违背祈求者的意愿。现在我国有一个盲眼婆罗门,应当劝动他到快目王那里去乞求眼睛。如果能得到他的双眼,那他的军队肯定就会退掉。”



王闻是语,即然可之,寻遣辅相,往求晓之。辅相即时,遣人往唤,寻使来而告之曰:今有国事,欲相劳苦,愿垂留意,共相佐办。



国王听到这个主意,立即就批准了,不久就派辅相去寻找这个盲眼人并告诉他这件事。辅相当时就派人去找,不久就带他来了,辅相告诉他说:“现在有一件国家大事,想让你辛苦一下。希望你能留心,共同办好此事。”



婆罗门言:我今盲冥,竟何所能,而相佐办?



婆罗门说:“我现在是一个瞎子,处在黑暗里,我有什么能力辅佐大事?”



辅相又曰:须提罗王,欲合兵众来伐我国。若当来者,我等强壮,虽能逃避,犹忧残戮,况汝无目,能得脱耶?彼王有誓,一切布施,随人所须,不逆人意。往从乞眼,庶必得之。若得其眼,兵众可息。此事苟办,当重募汝。



当时辅相就说:“须提罗王想集合各国兵众来讨伐我国。如果他一旦攻进了国土,我们强壮的人纵然能够逃避,还是担心被杀戮,何况你没有眼睛,你能跑得脱吗?亏得那个国王他有一个誓愿,一切布施,随着人的需要,不会违背乞求者的心。你去向他求眼睛,一定能得到。如果得到了眼睛,这个战争就可以停息了。这件事情如果能办成,一定重赏于你。”



婆罗门言:今我无见,此事云何?王重劝勉:我当遣人将护汝往。即给道粮,行道所须,引路而去。



婆罗门说:“我现在什么都看不到,这件事怎么做呢?”国王再次劝勉他:“我会派人带着你去的。”然后马上就给了他道粮及一切路上所需的东西,这样就叫人引着他上路,往快目王那里去了。



时快目王国,种种灾怪,悉皆兴现。空中崩声,曳电星落,阴雾霹雳,地处处裂。飞鸟之类,悲鸣感切,挫戾其身,自拔羽翼。虎狼师子,走兽之属,鸣吼人间,宛转于地。国王臣民,怪其所以。



当时快目王国家里出现了各种灾变怪异的相。空中出现崩裂的声音,流星殒落,白天阴雾重重,发出霹雳声,大地处处开裂。飞禽都悲哀的鸣叫,让人感觉很悲切,而且这些飞鸟都摧残自己的身体,拔掉自己的羽翼。虎、狼、狮子等走兽都在人间哀鸣、吼叫,在地上痛苦地翻转。国王、大臣和人民都觉得这些很奇怪,不知什么原因。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时婆罗门,渐到大城,径至殿前,高声唱言:我在他国,承王名德,一切布施,不逆人意,故涉远来,欲望乞丐。



当时这个盲眼婆罗门逐渐走到了大都城,他直接就来到了大殿前面,高声说到:“我在外国就曾听说国王的德行,对人民作一切的奉献,不违背乞求者的心愿。所以我从远道而来,是想有所祈求。”



王闻是语,即下问讯:步涉遐道,得无疲倦?若欲所得,一切所须,国土珍宝,车马辇舆,衣被饮食,随病医药,一切所须,皆当给与。



国王听到这个话,就下来问候说:“您从远道而来,是不是很劳累啊?如果你有所愿望,无论你需要什么:国土、珍宝、车马、辇舆、衣服、被子、饮食、医药等等,一切所需,我都满足你。”



婆罗门言:外物布施,福德不妙,内身布施,果报乃大。我久失眼,长夜处冥,承闻大王,故发意来,欲乞王眼。



婆罗门说:“以外物作布施,福德不算胜妙,用内的身体来布施,果报才大。我长久以来失去眼目,恒常都处在黑暗当中,我听说大王作大布施,所以就发心来想乞求国王的眼睛。”



王闻欢喜,语婆罗门:若欲得眼,我当相与。婆罗门言:欲与我者,何时能与?王语之曰:却后七日,便当与汝。



国王听了很欢喜,对婆罗门说:“如果你想要眼睛,我一定给你。”婆罗门说:“你想给我,什么时候能给?”国王说:“再过七天就会给你的。”



王即宣下八万四千小国:须提罗王,却后七日,当剜其目施婆罗门。诸欲来者,悉皆时集。



当时国王就把这个消息传达到下面八万四千个小国,说:“须提罗王再过七天就会挖他的眼目施舍给婆罗门,你们想来看的,都可以及时赶来。”



诸王人民,闻斯令已,普来奔诣。于大王所,八万四千诸王臣民,以身投地,腹拍王前,啼泪交流,而白王言:我之等类,阎浮提人,蒙赖大王,以为荫覆。若当剜眼施婆罗门,一切人民,当何恃怙?唯愿回意,勿为一人而舍一切。一万大臣亦皆投地,仰白王言:何不哀愍怜我曹等,为一人意,舍弃我等?唯愿回意,莫与其眼。



当时各个小国的国王和人民听到这个号令后,都奔驰、来到了国王这里。八万四千个小王、群臣、人民身体都扑倒在地,顶礼国王,在国王面前捶胸、啼泪交流地对国王说:“我们阎浮提人都蒙赖大王恩泽的照顾,如果您挖眼施舍给婆罗门,一切人民还能依靠谁呢?唯愿您回心转意,不要为了一个人而舍弃了一切人。”一万大臣也都扑在地上,又仰着头对国王说:“为何不哀愍、可怜我们,为了满足一个人的心意而舍弃我等?唯愿您回心转意,不要施舍眼睛。”



二万夫人,头脑打地,腹拍王前,亦皆求请:唯愿大王!回意易志,莫以眼施,安慰我等。



二万夫人将头撞在地上,也是这样在国王面前捶胸祈求说:“唯愿大王转变心意,千万不要布施眼睛,也给予我们慰藉。”



五百太子,涕哭王前:唯愿天父!当具矜怜,莫以眼施,抚养我等。



五百个太子也一起在国王面前啼哭说:“唯愿父亲以慈悲怜愍心,不要布施眼睛,一定要抚养我们长大。”



时戒贤太子,重白王言:愿剜我眼,以代父王。所以然者,我虽身死,国无损益,大王无眼,海内靡恃。



当时太子戒贤再次向父王请求:“我愿挖掉自己的眼睛代替父王。为什么呢?虽然我死掉,国家没有什么损益,而大王如果没有眼睛,那四海之内的人民就失去了依靠。”



时快目王,告诸王臣夫人太子:我受身来,生死长久。设积身骨,高于须弥;斩刺之血,倍于四海;而饮母乳,过四大江;别离悲泪,多于四海。



当时快目王告诉国王、大臣、夫人、太子说:“我轮回受生以来,经历了非常漫长的生死。一生又一生,不计其数,每一世死亡时都留下一具身骨,把它堆积起来,高过须弥山;我曾经被砍、刺流过的鲜血汇集起来超过了四大海;我所喝的母乳超过了四大江;因为和亲爱别离而悲伤,流下的泪水多于四大海洋。



地狱之中,破坏之身,烧煮斫刺,弃眼无数;饿鬼之中,受若干形,火从身出,还自焦然,如是破坏,眼亦无数;畜生之中,更相食啖,种种死伤,复不可计;人间受身,寿多中夭,或争色欲,还相图谋,共相伤杀,死非一彻,如是破散,无央数眼;



“在地狱当中,曾经被毁坏的身体,因为焚烧、煎煮、砍刺,而弃舍过无数的眼目;在饿鬼里面也受各种的刑罚,火从身体喷出,还烧在自身上,烧得焦烂,像这样被毁坏的眼目也是不计其数;在我当畜生的时候,也因为互相吞食有各种的死伤,不计其数;得到人间的身体,也很多世都是中途夭折,或者跟别人争夺财色五欲的缘故,互相谋害、杀伤,多少次都是因为这样死亡,像这样也破散过无数的眼目。



正使生天,命亦不久,计本以来,亦受多形。于此三界,回波五道,为贪恚痴,碎身尘数,未曾给施用求佛道。



“纵然以福德力生到天上,也是寿命不久,福尽依然堕落。从无始以来,也受过好多次天身。就这样,在三界六道里,不断地轮转,为着贪嗔痴的缘故,损坏的身体有微尘数那么多,从来没有用这个身体成就布施的大义,用以寻求无上佛道。所以,今天我能够施舍眼睛为求无上佛道,这是真正实现了大义,所以我于心无悔。



如此臭眼,危脆之物,如是不久,自当烂坏,今得用施,不应不与。今持此眼,以用布施,求佛无上一切智眼。若我愿成,当与汝等,清净慧眼,汝莫遮我无上道意。



“像这样危脆不坚的臭秽眼目,它很快就自然归于坏灭,在今天有施舍机会的时候,我不应当不施舍。现在我拿这个眼睛用来布施,以寻求佛的无上一切智智眼目。如果我的大愿能成就,将来我一定给予你们清净慧眼,你们不要遮止我的无上道心。”

当时快目王就是要以生命来摄取菩提道的大义,用这个身体来完成布施波罗蜜多的大行,用以寻求无上佛道。这就是他有了一个摄取大义的心,不像过去浑浑噩噩。在生死中,无非用这个身体造很多的罪业,在无意义中虚耗生命。他现在百倍地珍惜一切行善的机会,一切修持波罗蜜多的机会,知道用这样一个人身去度过烦恼中流,到达菩提彼岸。所以他的一切行为都是以菩提心摄持,这个叫做加行发心殊胜。他最终要完成的就是,我一定要得到无上佛果的一切智眼,然后普施给天下众生智慧法眼,这就是回向殊胜。

这就是世尊的前世,我们念念都要如是随学。所谓的《贤愚经》不只是讲人天善法,它其实在表达佛道中的一切善,而且大量的篇幅都是世尊以身作则,告诉我们他因地如何行持,我们就如是效仿而行,这就叫做常随佛学,依循世尊的法道来完成菩提的大义。



其在会者,默然无言。正语左右:可挑我眼。



听了国王的一番话,当时在会的人都默然无语。大家都被快目王的菩提心感动了: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什么样的发心啊。人们想不出什么理由来遮止他这么做。当时快目王就对左右正式宣布说:“可以挑我的眼睛了。”



左右诸臣,咸各言曰:宁破我身,犹如芥子,不能举手向大王眼。



左右的群臣们都各自回答:“宁可将我们的身体粉碎成像芥子那样的粉末,也不能举手向着大王来挖眼。”



王语诸臣:汝等推觅其色正黑谛下视者,便召将来。



快目王就对大臣们说:“你们可以去寻找一个肤色黝黑、眼睛朝下看的人,把他带来。”



诸臣求得,将来与王。王即授刀,敕语令剜。



大臣们就找到了这样的人,把他带到国王面前。国王就交给他一把刀,下令说:“挖我的眼睛。”



剜得一眼,着王掌中。王便立誓:我以此眼,以用布施,誓求佛道。若审当得成佛道者,此婆罗门,得我此眼,即当用视。作是誓已,王即以眼,安婆罗门眼匡之中,寻得用见,得视王身及余众会,欢喜踊跃,不能自胜。



当时这人挖下了一只眼睛,放在国王的掌中。国王当即就立誓:“我把自己的眼睛用来布施,我誓愿寻求无上佛道。如果我确实能够成就佛道,这个婆罗门得到我的眼睛,就应当因此而复明。”这样发誓后,国王就把眼睛安在盲眼婆罗门的眼眶里,很快他就能看到国王的身体以及其余在场的人,当时他那种欢喜踊跃的心情无法抑制。



即白王言:得王一眼,足我用视,愿留一眼,王自用看。王复答言:我已言决,许与两眼,不应违言。便更剜一眼,复着掌中,重复立誓:我持眼施,用求佛道。审能成佛,至诚不虚,此婆罗门,得于我眼,便当用视。



当时这个人就对快目王说:“我得到了国王一只眼睛,足够我看了,愿国王留一只眼自己用。”快目王回答他:“我已经许诺了要给你两只眼睛,我不应当违背誓言。”就再挖另一只眼睛,放在国王手上,国王再次立誓:“我现在布施这个眼睛,唯一是用来寻求无上佛道。如果我的确能成佛,至诚不虚的话,这个婆罗门得了我的眼睛,就应当因此而复明。”



复安一眼,寻得用视。



这样又把另一只眼睛安在婆罗门的眼眶里,很快他就能看见了。

这就是可歌可泣的菩萨行,这就是对众生无限的慈悲心。我们应该铭刻在心,时时都要发愿能够随学世尊。所谓的愿菩提心就是两个要点,一是唯一寻求无上佛道,二是唯一利益众生。如果能记得这样两句话,能行持这样两句话,那你时时处处见到众生就像见到如意宝一样,因为他能够帮助你实现菩提誓愿;并且一切时处,不再寻求什么世间庸俗的名利、转轮王位、天界欲乐,也不希求得到阿罗汉果,唯一地寻求无上菩提。如果我们有这样的志愿时时摄持自心,那我们一切时处做任何事情,都成为无上佛道的资粮,都能够摄集起极其广大的福德,因为这些就基于我们这样一种无上殊胜的觉悟的心,它叫菩提心。

所以,我们读一则公案,就要能够得到一个大的要点,然后要把它推广到一切事情上。这部《贤愚经》,确实讲了世尊因地许多菩萨行的故事,所以还有比这更好的榜样吗?还有比这更感人的事例吗?还有比这更真实的事吗?

所以我们能这样很具体地学,就有佛的加持融入到我们心里。我们一学就知道,快目王太伟大,他一心寻求无上菩提,为的是法界一切众生的利益。他的心不是局限在一个小范围内,不只是为一国人民,也不只是为现世利益,也不执著一点世间的情感,他做的一切事情都唯一地寻求无上菩提。自己的眼挖下来亲自安放在婆罗门的眼眶里,而且还那样发愿:我布施此眼,唯一求无上佛道,如果我果然能成佛,应当以我的谛实语的力量,使得他当即复明,结果果然如此。这就是菩萨的胸怀,根本不是世俗的心态。又可见菩提心的力量有多大,所以一切力量的根源在自己的心。如果没有这个菩提心,再怎么修法是不可能成佛的,再怎么鼓吹一些神通、变化、奇异,都是没有大的意义。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当尔之时,天地震动。诸天宫殿,皆亦动摇,时诸天人,愕然惊惧,寻见菩萨剜目布施,咸皆飞来,侧塞虚空,散诸华香,而用供养,赞言:善哉!大王所作,甚奇甚特!



在快目王如是布施的时候,天地震动。诸天宫殿也因此晃动起来,当时天人们都为此惊讶恐惧,不久就见到这是因为菩萨挖掉眼目布施给众生,所以感动天地。他们都从天界飞来,充满了虚空,对菩萨散各种的花香来作供养,而且赞叹说:“善哉!大王的行为实在是奇特。”



天帝前问:实为奇特!能作是事,欲求何报?王答言曰:不求魔梵、四王、帝释、转轮圣王三界之乐。以此功德,誓求佛道,度脱众生,至涅槃乐。



当时天帝释近前问到:“实在是奇特,竟然能做这样的事,你想以此求什么果报呢?”快目王回答:“我不求魔王、梵天、四大天王、帝释天、转轮圣王等的任何三界之乐。我以此功德唯一愿求得到无上佛果,有最大的力量度脱无量众生,让他们都得到涅槃的安乐。”

这句话我们要记在心里。我们常随佛学,该怎么学?就是世尊是什么样的心态,我们就如是地模仿。懂得了世尊的发心,我们在任何处都是要这样串习,都要发这样的心,一次又一次,这个叫学佛。



天帝复问:汝今剜眼,苦痛如是,颇有悔退嗔恚不耶?王言:不悔,亦不嗔恨。



天帝又考问:“你现在挖掉眼目这么痛苦,你有一点悔恨、嗔恚的心吗?”国王说:“我没有反悔的心,也不生嗔恨。”



天帝复言:我今观汝,血出流离,形体战掉,言不悔恨,此事难信。



天帝又说:“我现在看你鲜血淋漓,整个身体都在颤抖,你说不悔恨,这个事难以相信。”



王即自誓:我剜眼施,无悔恨意,用求佛道,会当得成。审不虚者,令我两眼平复如故。王誓已讫,两眼平完,明净彻视,倍胜于前。



当时快目王就立誓说:“我挖眼睛布施没有悔恨的意思,用以誓求无上佛果,我终究会因此而成佛。如果这是真实不虚的话,就让我的两只眼睛恢复如故。”国王这样发誓后,两只眼睛当即就恢复完好,而且非常地明亮、清净,能够彻视周围,比过去的眼目还要超胜。



诸天人民,一切大会,称庆喜踊,不能自胜。王语婆罗门:今与汝眼,令汝得视,后成佛时,复当令汝得慧眼见。



当时在场的诸天人民、一切会众,见到快目王已经恢复了眼目,都情不自禁地称赞、庆贺、踊跃欢喜。国王又对婆罗门说:“今天给了你眼睛,让你能够看到世界,未来我成佛的时候,还要让你得到慧眼,见到万法的真谛。”这就是彻底、究竟的善,只有大乘菩萨才有。



将婆罗门,入宝藏中,恣取一担,发遣去还到本国。



当时还带着婆罗门到了宝藏里面,随他任意取一担宝物,让他担着这些宝物回到本国。



波罗陀跋弥,自出迎之,已见先问:得眼不耶?答言:得眼,我今用视。复问言曰:彼王今者,为存为亡?答言:诸天来下,寻即誓愿,眼还平复,眼好于前。波罗陀跋弥,以闻此语,恼闷愤结,心裂而死。



当婆罗门回来的时候,那个波罗陀跋弥国王亲自出来迎接,见面以后首先就问:“你得了眼睛吗?”他回答:“得了眼睛,我现在已经双眼复明了。”又问他:“那个国王现在是死了还是活着?”他说:“天人们都下来了,不久他就发了誓愿,结果眼睛恢复如初,比过去还好。”波罗陀跋弥听了这个话后,内心顿时热恼、烦闷、愤恨交织在一起,致使心脏开裂而死。



佛告阿难:欲知尔时须提罗王,今我身是。波罗陀跋弥,今调达是。时乞我眼婆罗门者,今此会中,盲婆罗门得道者是。先世之时,我与其眼。乃至今日,由见我故,既得肉眼,复得慧眼。



这时佛就告诉阿难:你要知道,当时的须提罗王就是我的前身;波罗陀跋弥就是今天的提婆达多。当时向我乞眼的人就是今天大会里的盲眼婆罗门、现在已经证了阿罗汉果的这一位。前世的时候,我施舍他眼睛,乃至到今天,他因为见到我的缘故,既得到了肉眼,又得到了慧眼。

所以,发愿力确实不可思议。因为世尊前世给他眼目时,进一步发愿,将来能够给他智慧眼。这一切就真的实现了。当时菩萨的心肠是不但把眼睛给他,让他恢复光明,还发愿将来成佛的时候,给他智慧眼,让他彻见真谛。所以,这样的利他心发得非常彻底,连一毫毛的损害心都没有,这就是菩萨的心肠。对于众生不但没有丝毫的损恼心,而且要给予的是无上的利益。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心才超出了人天小乘,这是必然的道理。我们必须要有这样的心才能够行大乘道。

而且,也能从这里看到因果丝毫不爽的道理。今天盲眼婆罗门一听到大家都是急急忙忙要去见佛,他就说,我有测知音声的本事,如果他真是佛,那应该有梵音,我也要去看一看。结果就带他去,他一听果然是佛的梵音。而且那个时候,他顿时就生起了信心和敬仰,这也是因为往昔结了善缘,所以当下他就恢复了光明。这就启发我们,现前一定要顶礼佛、供养佛,要发出自己的信心、恭敬心来。有了这个因,将来因缘到的时候,它自然会起反应,这就是因果不虚。而且世尊前世的愿力就是:当来我成佛的时候,要给你智慧眼。因此,这一世不但让他的肉眼开明,而且进一步给他传法,他顿时就开了法眼,证到了阿罗汉果。所以因果是这样不可思议。



我为汝曹,世世苦行,积功累德,今日致佛。汝等应当,勤求出要。



佛说:我为你们生生世世勤苦修行,积功累德,今天得到了佛果。你们应当精勤地寻求解脱的法要。

世尊生生世世都是为着我们而作了无量的难行、苦行,而积累起的一切功德就是为着最终成佛来利益我们。这就是世尊作为导师,他已经圆具了智悲力。我们作为佛弟子,自身理所应当不辜负世尊的慈悲,应当昼夜精勤修行出世的法要。不然我们所说的皈依,就完全成了一种虚假的口头语,既没有皈依佛,也没有皈依佛的法道,这非常不合理。



佛说是语时,诸在会者,感念佛恩,内身克厉。有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者,有发无上道意者。



佛说这个话的时候,当时在场的人都很感念佛的恩德,马上自己的心里都开始暗暗地发誓:我们一定要奉行佛的法道。都开始能够克己奉法,一心修行。这样才叫做佛的好弟子。结果有人得到了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又有的发起了无上菩提心。

《贤愚经》非常的好。在讲这些篇章的时候,随着不同人的善根,相应不同的时机,会触发断恶行善的心、坚守律仪的心、一心求解脱的心、用人身摄取大义的心,或者一心为一切众生寻求菩提的心,各种各样的验相都会出来。



贤者阿难,及诸会者,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当时的贤者阿难和与会的大众听了佛的说法后,大众都欢喜地奉行。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五百盲儿往返逐佛缘品第二十八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毗舍离国,有五百盲人,乞丐自活。



阿难尊者说,就像我所听闻的,那时候佛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当时毗舍离国有五百个盲人,他们靠着乞讨生活。



时闻人言:如来出世,甚奇甚特,其有众生睹见之者,癃残百病,皆蒙除愈。盲视聋听,哑语偻伸,拘躄手足,狂乱得正,贫施衣食。愁忧苦厄,悉能解免。



这五百个盲人乞丐当时听别人说:现在如来出世了,太稀奇、太殊胜了,如果有众生能够见到佛,百种衰残病症都能够消除。瞎子能开眼,聋子能听到,哑者能说话,驼背、手脚拘束的都能够恢复,精神狂乱者能恢复正常,物质上的贫乏会施舍衣食予以满足……各种忧愁苦恼困厄都能够开解、免除。所以确实是不可思议的佛世尊。



时诸盲人,闻此语已,还共议言:我曹罪积,苦毒特兼,若当遇佛,必见救济。



五百个盲人听到这个消息以后,他们都回来共同议论说:“我们也是宿世造的罪业,现在有这样的困苦、艰难集于一身,如果我们能遇到佛,一定能得佛的救济。”



便问人言:世尊今者,为在何国?人报之曰:在舍卫国。



盲人们就问别人:“世尊现在在哪个国家?”别人回答:“在舍卫国。”



闻此语已,共于路侧,卑言求哀:谁有慈悲,愍我等者,愿见将导,到舍卫国,至于佛所。唤倩经时,无有应者。



当时他们听到这样讲,就一起站在路边,用很谦卑的语气哀求说:“谁有慈悲能怜愍我们,给我们作个向导,带我们到舍卫国佛陀的住处那里?”哀求了很长时间,结果没有人答应。



时五百人,复共议曰:空手倩人,人无应者。今共行乞,人各令得金钱一枚,以用雇人,足得达彼。



当时这五百个盲眼乞丐,又共同商议说:“空手请别人当然是没有人答应。如果我们现在一起去乞讨,每个人得到一枚金钱,用来雇别人作向导,那一定能够到达舍卫国。”



各各行乞,经于数时,人获一钱,凡有五百。合钱已竟,左右唤人:谁将我等,到舍卫者,金钱五百,雇其劳苦。



他们各自去行乞,经过若干时候,每个人都讨到了一枚金钱,总共五百枚。这样集满了数量后,到处呼求说:“谁能带我们到舍卫国,我们出五百金钱作为雇用他的辛苦费。”



时有一人,来共相可,相可已定,以钱与之。敕诸盲人,展转相牵,自在前导。将至摩竭国,弃诸盲人,置于泽中。



当时有一个人过来应召,共同谈妥了,就把五百枚金钱给了他。他叫这些盲人们一个牵着一个,他自己在前面带路。这样一个盲人的队伍跟着向导逐渐就到了摩竭国,这个人很坏,把五百盲人全部抛在山泽当中。



是时盲人,不知所在,为是何国。互相捉手,经行他田,伤破苗谷。



当时这个向导溜走了,盲人们不知所措,也不晓得现在到底在哪个国家。他们互相手捉着手,走在别人的田地里,毁坏了很多的庄稼。



时有长者,值来行田,见五百人,践蹋苗稼,伤坏甚多,嗔愤怒盛,敕与痛手。



当时正赶上有一位长者来耕田,见到五百个人在他的庄稼地里乱踩,毁坏了好多的苗稼,所以他一下子生起很大的嗔怒心,叫人痛打他们。



乞儿求哀,具宣上事。长者愍之,令一使人将诣舍卫。



当时乞丐们都苦苦哀求,讲明了事情具体的经过。长者也很同情他们,特地叫一个人带他们去舍卫国。



适达彼国,又闻世尊,已复来向,摩竭提国。是时使人,复还将来向摩竭国。



当他们正到达舍卫国的时候,又听说世尊已经前往摩竭提国。结果那个使者又把他们带回来,往摩竭国这里走。



时诸盲人,钦仰于佛,系心欲见。肉眼虽闭,心眼已睹,欢喜发中,不觉疲劳。



当时这些盲人心里一直对佛怀着一种崇敬、仰慕的心,一心想见佛。因为这个善意乐,虽然他们的肉眼闭住了,看不见外界,可是他们的心眼已经开了,他们从内心深处涌现出欢喜,所以这样不断地行路也不觉得疲劳。

所以,我们最需要的就是对佛有这种信敬之心。要一再地引出这个心来,它就是皈依的根本。有了这个,才有真实的念佛、供佛、拜佛、赞佛等等。这就是一个佛弟子的意乐,一个真诚的意乐。如果你对佛没生信心,就觉得这只是宗教活动。其实这确实是一种非常可贵的情感,这源自于无上世尊的摄受力。当我们对佛生了信心以后,一定会有这样的心。所以这些盲人们走来走去多辛苦!可是他们由于自己的心开启了欢喜和信心的缘故,所以不管怎么走都不感觉疲劳。



已至摩竭,复闻世尊,已还舍卫,如是追逐,凡经七返。



已经到了摩竭国后,又听说世尊已经返回了舍卫国,结果他们又往舍卫国这里奔。就这样,前前后后经过了七番往返。但是他们忆持佛的心一直不退,所以无论多少次,他们都不觉得辛苦。这就是一个人的信心、依止心到了那个程度,所以一切都不会顾及。



尔时如来,观诸盲人,善根已熟,敬信纯固,于舍卫国,便住待之。



当时如来观察到这些盲人善根已经成熟,他们的敬信之心非常纯净、坚固,这已经到了得度的时候。所以佛特意留在舍卫国等待他们。



使将盲人,渐到佛所,佛光触身,惊喜无量,即时两目,即得开明,乃见如来,四众围绕,身色晃昱,如紫金山。感戴殊泽,喜不自胜,前诣佛所,五体投地,为佛作礼。



当时向导带着盲人们渐渐地来到佛这里,佛的光明一照触到他们身上,他们顿时生起无量的惊喜,当即两眼就开明了,看到了如来为四众弟子所围绕,身体的色泽就像紫金山那样晃耀明朗。见佛的刹那,他们都发自深心感戴佛无比的恩泽,情不自禁地涌出了大欢喜心,纷纷奔到佛那里,五体投地,给佛作礼。



作礼毕讫,异口同音,共白佛言:唯愿垂矜,听在道次。时佛告白:善来比丘!须发自堕,法衣在身。重为说法,得阿罗汉。



当他们顶礼完毕,都异口同音地共同请求佛说:“唯愿佛陀慈悲允许我们出家入道。”当时佛就告诉他们:“善来比丘!须发自落,法衣在身。”他们就现了出家相,然后佛再给他们讲法,当即都证得了阿罗汉果。



尔时阿难,见诸盲人,肉眼明净,又尽诸漏,成阿罗汉,长跪合掌,前白佛言:世尊出世,实复奇特,所为善事,不可思议。又此诸盲人,特蒙殊泽,肉眼既明,复获慧眼。世尊出世,正为此等。



当时阿难见到盲人们都恢复了明亮的眼睛,而且尽除了一切烦恼,成就了阿罗汉果,就觉得这实在是稀奇,就长跪合掌对佛请问说:“世尊出世实在是奇特,对众生作的利益不可思议!这些盲人蒙受佛特别的恩泽,他们不但是肉眼恢复了光明,而且得到了殊胜的慧眼。世尊出世正是为了这些人啊。”



佛告阿难:我非但今日,除其冥闇,乃往久远,无量劫时,亦为此等,除大黑闇。



佛又告诉阿难:“我不但是今天遣除他们肉眼和心灵的黑暗,一直追溯到过去久远无量劫的时候,也是为他们遣除了大黑暗。”



阿难白佛:不审世尊,过去世中,为此除闇,其事云何?



阿难就对佛说:“世尊,不晓得您过去世为他们除黑暗这事的具体经过如何?”



佛告阿难:乃昔久远,无量无数,阿僧祇劫,此阎浮提,五百贾客,共行旷野,经由崄路,大山谷中,极为黑闇。时诸商人,迷闷愁忧,恐失财物。



佛告诉阿难:这要说到过去久远无量无数阿僧祇劫以前,在这个阎浮提,当时有五百个商人,他们出外经商,一同行走在野外,正经过一条险路,一座大山谷,谷中漆黑一片。当时这些商人都非常地担忧,心里慌闷,害怕在这儿失去财物。



此处多贼,而复怖畏。咸共同心,向于天地日月山海一切神祇,啼哭求哀。



当时这个地方盗贼出没,又黑暗恐怖,他们都同心向着天地、日月、山河等的一切神祇,啼哭着哀求救护。



时萨薄主,愍诸商客迷闷之苦,便告言曰:汝等莫怖!各自安意,吾当为汝作大照明。



当时的商主怜愍这些商客心情迷闷的苦,就告诉他们:“你们不要害怕,各自安下心来,我会给你们作大光明。”



是时萨簿,即以白氎,自缠两臂,酥油灌之,然用当炬,将诸商人,经于七日,乃越此闇。



当时商主自己就用白棉布缠住两个手臂,把酥油灌到里面,点燃后当作灯具用,带着商人们经过七天才越过了这个黑暗的山谷。



时诸贾客感戴其恩,慈敬无量。各获安隐,喜不自胜。



当时这些商人们都很感戴他的恩德,所以生起了无量的恭敬、善心。他们各自脱离了危险、得到了安稳后,都不禁欢喜起来。



佛告阿难:尔时萨薄,岂异人乎?我身是也。我从昔来,国城妻子,及以肉血,恒施众生,以是之故,今致特尊。尔时五百诸贾客者,岂异人乎?今此五百比丘是也。过去世时,以生死力,施其光明,今得成佛,亦施无漏慧眼。



佛告诉阿难:“当时的商主哪里是别人?就是我的前身。我从昔日以来,无论是国家、城市、妻子、儿女以及自身的血肉都恒时地奉献给众生,以这个缘故,所以我现在得到了无比的尊贵。当时五百位商客哪是别人?就是今天的五百位比丘。他们就是前面的五百盲人乞丐。过去世的时候,我是以生死当中善心的力量布施给他们光明,现在我成佛了,还布施给他们无漏的慧眼。”

所以要知道,世尊生生世世都是在利益我们,过去行菩萨道的时候,就以无数的生命、头目脑髓布施来利益众生。就像普贤行愿品上所说,“毗卢遮那如来,从初发心,精进不退,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等等。这样成就佛道以后,更是以最殊胜的妙法施予众生,开启他们的法眼。所以,在我们皈依佛后,一切处都要珍惜、奉行佛的正法。



尔时众会,闻佛所说,有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有种辟支佛善根,或发无上道意,度者甚多。慧命阿难,及诸众会,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当时大会的众人听到佛这样说,有的得了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有的种了辟支佛善根,或者发了无上菩提心,得度的人非常多。慧命阿难和大会眷属听到佛这样说以后,都欢喜奉行。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富那奇缘品第二十九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放钵国,有一长者,名昙摩羡(此言法军),于彼国中,巨富第一。



阿难尊者说,就像我所听闻的,一时佛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那时候放钵国有一位长者,叫做法军,他是那个国家的首富。



时长者妻,生一男儿,值出军征伐余国,因字其儿,号曰羡那(此言军也)。



当时长者的妻子生了一个男孩,正赶上国家出兵要讨伐它国,所以就把他的儿子取名为军。



后复生儿,值王出军征讨得胜,复字其儿比耆陀羡那(此言胜军)。二子长大,各为娶妻。



后来又生一个儿子,正值国王出兵征讨得到胜利,就给孩子取名为胜军。两个孩子长大,都给他们娶了妻子。



尔时长者,遇疾困笃,数召诸医,瞻养其病,看视医师,甘膳尽供。医贪利养,欲遣残病,逆怀奸诈,更与余药,使病不瘥。



有一次长者生了重病,一直好不了,数次地请医生们来诊治疾病,对那些来看病的医生供养各种美食。医生贪著利养,想留下一些病不治,以便长时得到供养,他们怀着奸诈的心又给他其他的药,使得他的病不能好。



时有一婢,供养长者,饮食汤药,恒知时宜,白长者言:从今以去,此诸医师,不足更唤,恶意相误,病更不瘥。今我自当,如前法度,随病所须,更莫唤医。婢便看养,长者得瘥。



当时有个婢女专门供养长者饮食、医药,她都知道时宜,知道什么合适什么不合适,她就对长者说:“以后这些医生就不要再叫了,他们都怀着恶心要延误您的病,病就不会好了。现在我应当按照前面的这种治疗方法,随着您的病情所需来给您服药,不要再叫这些医生了。”这样这位婢女就很好地照顾主人,长者的病也就好了。



于是其婢,白长者言:大家!我看大家,瞻视供养,病得除瘥,唯当垂愍赐我一愿。



这样婢女就对长者说:“老爷,最近我也给老爷看病、照顾,使得您的病好了,唯愿您满足我一个愿望。”



长者告曰:卿求何等?时婢便言:欲得大家与我共通,若不见违当从我志。长者不逆,即遂其愿。交通已竟,便觉有身。



长者就问:“你想求什么?”婢女就说:“我想跟老爷交会,如果您不反对,就请求满足我的愿望。”长者没有拒绝,就满了她的心愿。这样他们交会完毕,婢女就觉得自己有了身孕。



时婢怀妊,十月已满,生一男儿。其愿满足,故因字其儿,名富那奇(此言满愿)。



当时这个婢女怀孕十个月满足,生了一个男孩。她的愿望得以满足,也就给这个孩子取名为富那奇,就是满愿的意思。



端正福德,宜于钱财,善能估贩。种种治生,倍获盈利,所至到处,无有不吉。



这个孩子长相很端正,很有福德,而且他非常会料理钱财,很擅于贩卖经商。他不管做什么生意,都能够获得很多的利润,所到之处没有不吉利的。



虽复禀受长者遗体,才艺智量,出过人表,然是厮贱婢使所生,不及儿次,名在奴例。



虽然他也是长者亲生的孩子,是长者的血肉,而且他有超人的技艺、才能、智慧,可是他是一个下贱的仆女所生的,不能列为长者的子女,只是把他排在奴婢的行列。



尔时长者,复婴痼疾,困笃着床,将死不久。



后来长者又一次身患重病,一直卧病在床,将要死了。



遗言殷勤,告其二子:吾设没后,慎勿分居。长者被病,虽服医药,不能救济,奄致命终。



长者知道自己不久于人世,就留下遗言,殷勤地告诉两个孩子:“我死了以后,你们千万不要分居。”当时长者疾病缠身,虽然请医服药,但是也救不过来了,很快就命终了。



尔时二子,承用父教,共居一处,经历年戴 [1] 。



当时两个孩子就按照父亲的吩咐,在一起共住,经过了很多年月。



值时有缘,欲至他国,贾作治生,各以家居妇儿,付嘱富那奇:为我看视斯等大小,及家余事,悉用相累。正尔别去。



当时刚好赶上有机会到外国去经商,他们两兄弟各自以他们的家庭、妻儿托付给富那奇,说:“你给我们照顾这一家老小,以及家里的其他的事,这些都要麻烦你了。”他们就这样离别到外国去做生意了。



于时富那奇,即受其教,营理家事。时二兄子,数往其所,求索饮食及余所须,时富那奇,称给其意,随其所求,买索与之。



这样富那奇就按照两个兄长的吩咐管理这一家的事务。当时两个兄长的孩子常常都来向他要饮食和其他需要的东西,富那奇也都满足他们的心意,随他们要什么,都买来给他们。



卒值一日无钱持行,胜军小儿,白富那奇:我今饥渴,与我饮食。



偶然赶上有一天,富那奇没带钱就上路了,他的二兄长胜军的小孩对富那奇说:“我现在饥渴,给我饮食。”



手中无钱,索食叵得。小儿嗔恚,往语其母:今富那奇,怀情不普。见伯父儿,随意给称,我从索食,独不见与。



当时富那奇手上没钱,也买不到饮食。小孩生了嗔恚心,回来就跟他母亲说:“今天富那奇偏心,见到伯父的孩子,随他的意都满足他,我跟他要饮食,他就单单不给我。”



母闻儿言,恨心便生,云:此婢子,敢怀偏心。



他的母亲听到儿子这么说,就生了一种嫌恨心,说:“这个仆女的贱子,他敢偏心对我儿子。”



胜军还家,其妇及儿忿心未息,具以上事,向胜军说。胜军闻之倍怀愤怒:此婢子奴,敢违我教,薄贱我儿,吾当杀之。



后来胜军做生意返回家里,他的老婆和儿子心里的气还是消不了,就一五一十把上面的事跟胜军说了。胜军听了,更加愤怒,他说:“这个婢女的下贱儿子,竟敢违背我的吩咐,虐待我儿子,我要杀了他。”



怀情已定,求兄分居。兄敬父敕,即时不可。胜军懊恼,数求不止,兄见意盛,察其所规,知弟怀恚,意不得已,即可其言,听各分居。



他已经决定要杀掉富那奇,就找兄长吵着要分居。兄长尊重父亲的吩咐,当时就不答应。胜军心里懊恼,多次不断地求分家,兄长见他的心这么强,就观察他的行为,知道他怀着嗔恚的心,不得已之下,也就答应他,听任各自分居。



弟以家财,一切所有,养生园宅,用作一分。以富那奇,用作一分。以此二分,恣兄取之。谓兄取财,规自取富那奇,而欲杀之。



当时弟弟就把家庭的财富和一切养生的园林、舍宅作为一分,把富那奇作为另一分,以这两分,任兄长挑选。他以为兄长肯定会取财富,让自己取富那奇,那就好把他杀掉。



兄知胜军心害富那奇,慈心怜愍,取富那奇,空将妻子,单罄来出,依余家住。



兄长知道胜军不怀好意,想害掉富那奇,他以一种怜愍慈心就取了富那奇,然后他家就没有了财富、房屋、住所等等,把妻子和孩子叫出来,依在别人家居住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