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贤愚经开示

又复世尊!过去无量阿僧祇劫,尔时波罗奈国,有五百仙士。

“而且,世尊!在过去无量阿僧祇劫,当时波罗奈国有五百位仙人。”

时仙人师,名郁多罗,恒思正法,欲得修学,四方推求,宣告一切:谁有正法,为我说者,随其所欲,悉当供给。有婆罗门,来应之言:吾有正法,谁欲闻者,我当为说。

仙人的师父叫做郁多罗,他恒时思慕正法,想要修学,在四面八方到处寻求,普遍地宣告:“谁有正法为我宣说,随他心中的愿望,我都尽量地供给。”当时有个婆罗门来访,说:“我有正法,谁想听的话,我可以给他讲。”

时仙人师,合掌白言:唯愿矜愍垂哀为说。

当时仙人的师父合掌恭敬地请求:“唯愿慈悲为我解说。”

婆罗门言:学法事难,久苦乃获。汝今云何直尔欲闻?于理不可。汝若至诚欲得法者,当随我教。

婆罗门说:“学法的事情是很难的,要经过长久的勤苦才能得到法。你现在怎么能这样无条件地就想听到?这是在理上不相应的。如果你是至诚地想得到妙法的话,你应当随我的吩咐办。”

仙人白言:大师所敕不敢违逆。

仙人回答说:“大师的命令不敢违背。”

寻即语曰:汝今若能剥皮作纸,析骨为笔,血用和墨,写吾法者,乃与汝说。

这个婆罗门很快就对他说:“你现在如果能剥皮作为纸,析骨作为笔,用你的血和着墨,来书写我的妙法,我才给你说。”

是时郁多罗,闻此语已,欢喜踊跃。敬如来教,即剥身皮,析取身骨,以血和墨,仰白之曰:今正是时,唯愿速说。

当时郁多罗听到可以给他传法,无量的欢喜踊跃。因为敬奉如来圣教的缘故,他马上剥下身皮,然后在身上析取骨节,刺出鲜血和着墨,然后仰面启白:“现在正是时候,唯愿您为我速说如来的圣法。”

时婆罗门,便说此偈:常当摄身行,而不杀盗淫,不两舌恶口,妄言及绮语。心不贪诸欲,无嗔恚毒想,舍离诸邪见,是为菩萨行。

当时婆罗门就给他讲了这个偈子。意思是说:你要时常地管摄住身体的行为,不要做任何的杀生、偷盗和邪淫;而且你要管制自己的口,不要说两舌、恶语、妄言和绮语,这些口上的杂染业都要断除;而且在心上要修持的就是不贪、不嗔、无邪见,就是你的心不要去贪著各种五欲,不要有嗔恚毒害人的心念,又要舍离各种不正的邪见。身口意像这样行持就是菩萨行。

说是偈已,即自书取,遣人宣写,阎浮提内一切人民,咸使诵读如说修行。

当时婆罗门讲了这个偈子之后,仙人师马上亲自恭敬书写了这两颂妙法,而且派人宣读、书写,让阎浮提一切人民都能读诵到这个妙法,而且如说修行。这里可以看到,仙人师,他的存心并不是为了自己,因为只有正法是一切安乐利益的源泉,他想要让全世界的一切人民都能够受持,都能够心里依着这个法来得到安乐。除了这样的法以外,其余哪里有什么安乐之道呢?

世尊!尔时如是求法,为于众生心无悔恨。今者云何欲舍一切,入于涅槃而不说法?

梵天又劝请道:“世尊!您当时是这样舍身来寻求正法,唯一就是为了众生,在遭受那么大痛苦的时候,心里也没有任何悔恨的意思。今天您已经圆满成佛,为什么还要舍弃一切苍生入于涅槃而不说法呢?”

又复世尊,过去久远阿僧祇劫,于阎浮提,作大国王,名曰尸毗。王所住城号提婆拔提,丰乐无极。时尸毗王主阎浮提八万四千诸小国土,六万山川,八千亿聚落。王有二万夫人婇女、五百太子、一万大臣。行大慈悲,矜及一切。

“而且,世尊,您应该记得,在过去久远阿僧祇劫的时候,您在阎浮提作大国王,叫做尸毗王。当时所住的城市叫做提婆拔提,有无比的圆满快乐。当时尸毗王统治阎浮提八万四千个小国,六万山川,八千亿个聚落。王有两万夫人婇女、五百个太子、一万个大臣。当时您以大慈悲的行为,哀愍一切人民。”

时天帝释,五德离身,其命将终,愁愦不乐。毗首羯摩 [2] ,见其如是,即前白言:何为慷慨,而有愁色?帝释报言:吾将终矣,死证已现。如今世间,佛法已灭,亦复无有诸大菩萨。我心不知何所归依,是以愁耳。

当时天帝释五衰相现,原先拥有的五种天德都已经要丧失了,这就是快要命终的相兆。所以他当时非常地忧愁不快乐。毗首羯摩见到他这个样子,就对他说:“您为什么这样子感慨,面带愁色?”帝释天回答说:“我就快要命终了,死相已经现前,但是我生到哪里啊?现在世间的佛法已经灭掉了,又没有大菩萨,我的心不知道皈依何处?所以我心里非常发愁。”
天人有天眼,见识还比较大。他一见到未来茫茫的苦海,没有三宝的光明,世间都是一片黑暗,如果死掉了,生到这世间里面,那将来有无穷无尽的苦。他发愁的是没有依怙处。佛法也灭了,诸大菩萨也不出现,到哪里去皈依啊?
从这里我们就要知道,现在我们要一心皈依三宝。这种机缘是非常难得的。但是我们没有一个非常广大的轮回观,所以就不晓得如今能皈依是多么难得。一旦你生在无佛出世的时代,世间没有任何正法,你想想看,那会有多漫长的苦啊?你想皈依也渺渺茫茫,没有一处光明可得。所以我们现在要时时虔敬地皈依三宝。像帝释天王,他看到下界没有三宝的时候,他是非常地发愁,因为一旦陷下去了,可能就是无量百千万亿劫。

毗首羯摩,白天帝言:今阎浮提有大国王,行菩萨道,名曰尸毗,志固精进,必成佛道。宜往投归,必能覆护,解救危厄。

当时毗首羯摩就对天帝建议说:“现在阎浮提有一个大国王,他在行菩萨道,叫做尸毗王。他的志愿非常坚固、修行极为精进,一定会成佛。您应当皈投他,他一定会保护您,解救您的生死苦厄。”
所以菩提心是这么尊贵,真正有菩提心的人就成为群生的仰赖处。毗首羯摩也有天眼,能见到下界,在阎浮提有一个真正发了菩提心的菩萨,他就叫尸毗王。其他的地方没有依靠处,一片茫茫黑暗。只有这一位菩萨发了真实菩提心,他必然成就无上佛道,所以只要皈依他,最终决定被他的慈悲之手救护出来。

天帝复白:若是菩萨,当先试之,为至诚不?汝化为鸽,我变作鹰,急追汝后,相逐诣彼大王坐所,便求拥护。以此试之,足知真伪。

天帝又对他说:“如果是个菩萨,我们首先要试一试,他是不是至诚的心。如果是个假菩萨,那就意思不大。你化成一只鸽子,我变作一只鹰,我急急地追在你后面,然后追赶着你一起到大王的所在处,你就去求大王保护。这样试一试,就足以检验他菩提心的真伪。”

毗首羯摩,复答天帝:菩萨大人,不宜加苦,正应供养,不须以此难事逼也。

毗首羯摩马上就回答:“对于菩萨大人不能这样给他加苦,我们应该供养,不能用这种难事来逼恼他。”

尔时帝释,便说偈言:我亦非恶心,如真金应试,以此试菩萨,知为至诚不。

当时天帝释就用一首偈回答说:“我也不是恶心,就像真金应当由试验来认定,我们这样来试菩萨,就知道他的菩提心是否至诚。”

说是偈已,毗首羯摩,自化为鸽,帝释作鹰,急追鸽后,临欲捉食。时鸽惶怖,飞趣大王,入王腋下,归命于王。

当时说了这个偈子之后,毗首羯摩就变成了一只鸽子,帝释变成一只鹰,急急地追在鸽子后面,马上就要抓到它吃掉了。鸽子当时非常恐怖,直接飞向大王,入到他的腋下,这样一心皈命王祈求救护。

鹰寻后至,立于殿前,语大王言:今此鸽者,是我之食,来在王边,宜速还我,我饥甚急。

这个鹰立即随后赶到,立在大殿前面,对大王说:“这只鸽子是我的食物,现在已经在你这里了,你应当快速交还给我,我已经十分饥饿。”

尸毗王言:吾本誓愿,当度一切。此来依我,终不与汝。

尸毗王说:“我是一个发了菩提心的人,立了誓愿要救度一切众生。他既然来依附我,我终究不可能给你。”

鹰复言曰:大王!今者云度一切,若断我食,命不得济。如我之类非一切耶?

(这只鹰还辩才无碍呢!)它就马上回答说:“大王,你说要救度一切,如果断掉我的食物,我的命就无法保存。那像我不属于这一切中的一个吗?”(你不是说要救度一切吗?如果断掉了食物,我就活不了了。这样你忍心让我死吗?你忍心不救护我吗?)

王时报言:若与余肉,汝能食不?鹰即言曰:唯得新杀热肉,我乃食之。

当时国王就回答:“如果我给你其他肉,你吃不吃?”鹰当即回答:“只有得到新杀的热肉,我才吃。”

王复念曰:今求新杀热肉者,害一救一,于理无益。内自思惟:唯除我身,其余有命,皆自护惜。即取利刀,自割股肉,持用与鹰,贸此鸽命。

国王又心想:现在要求一个新杀的热肉,害一个生命救一个生命,这在理上是说不通的,这不还是伤害生命吗?除了我的身体,其它有生命的,都是自己应当保护的。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割我的身体。他就拿出利刀来割了自己大腿上的肉,拿着交给鹰,换这条鸽子的命。

鹰报王曰:王为施主,等视一切,我虽小鸟,理无偏枉。若欲以肉贸此鸽者,宜称使停。

这只鹰又回答说:“大王是大施主,平等对待一切,我虽然是只小鸟,照理也不应当让我吃亏。我现在要吃那只鸽子,你保护它,你一定要用等量的肉来交换。”

王敕左右,疾取称来。以钩钩中,两头施盘,即时取鸽,安着一头,所割身肉,以着一头。

当时国王就叫左右的人快去取秤来。以钩钩住中间,两头放好盘子,当时就把鸽子放在一头,自己所割的身肉放在另一头。

割股肉尽,故轻于鸽,复割两臂两胁,身肉都尽,故不等鸽。

当时把大腿的肉都割完了,还是比鸽子轻,又割了两臂和两胁的身肉,身肉已割尽,还是比鸽肉轻。

尔时大王举身自起,欲上称盘,气力不接,失跨堕地,闷无所觉,良久乃稣。

当时大王自己就起来,想整个身体都上秤盘,但是气力不够,一下子掉到地上昏厥过去,没有任何知觉,很长时间才苏醒过来。

自责其心:我从久远,为汝所困,轮回三界,酸毒备尝,未曾为福。今是精进立行之时,非懈怠时也。种种责已,自强起立,得上称盘,心中欢喜,自以为善。

当时责备自己的心:我从久远无量劫以来都是被你这个身体所困,才在三界里轮回,备尝各种辛酸苦痛,从来也没有以你这个身体做过什么福德。现在正是我精进建立善行的时候,不是懈怠的时候。
这是真心行善的心,看到一种善、看到一种利他,就把它当成如意宝一样,一心想要珍重执持。我们都要有这样的心,凡是利他的善行,我们都要提起心力来做。都要想到:无始以来都是为了这个身体一直在六道里轮回,受尽了辛酸苦痛,从来没有做过善行,今天终于有这个机会,我一定要提起心力来做。我们要这样来随学世尊。
当时尸毗王做了种种自责之后,一下子心力振作起来,站起身来,努力地上了称盘。他当时心里非常欢喜,自以为今天能够为了众生而舍身,这是真正有意义的,是真正的善。这不像得了一亿美钞欢喜得睡不着,摸在手上还不断地看,这种东西究竟来讲没什么意义。我们要像《修心八颂》 [3]里面讲的,看到众生极为珍爱,能做一个利他的善行就觉得实现了大义,应该这样来随喜自己,要不断地这样随喜。

是时天地六种震动,诸天宫殿皆悉倾摇,乃至色界诸天。同时来下,于虚空中见于菩萨行于难行,伤坏躯体,心期大法,不顾身命,各共啼哭,泪如盛雨。又雨天华而以供养。

当时整个天地发生六种震动,诸天宫殿都动摇倾斜,乃至于色界诸天。天人一时都降下来,在虚空当中,见到菩萨这样地行持难行,伤坏躯体,只是一心希求完成大法,不顾身命。见到这样为法忘身的伟大菩萨行的时候,都感动得泪如雨下。而且各自都情不自禁地以天花来作供养。

尔时帝释还复本形,住在王前,语大王曰:今作如是难及之行,欲求何等?汝今欲求转轮圣王、帝释、魔王?三界之中欲求何等?

这个时候,帝释就恢复了本来的形相,站在尸毗王前面,对他说:“大王,你现在做这样无人能做的行为,你是想求什么呀?你是想做一个很尊贵的转轮圣王、帝释,还是有很大势力的魔王?你在三界里面想希求哪样一种果位呢?”

菩萨答言:我所求者,不期三界尊荣之乐。所作福报欲求佛道。

菩萨就回答:“我的所求,根本不在三界的轮王、天王等的尊贵、荣耀的快乐。我所作的福德唯一求无上佛道。”

天帝复言:汝今坏身,乃彻骨髓,宁有悔恨意耶?

天帝问:“你现在伤坏身体,有彻到骨髓的疼痛,你这时候有一点悔恨的意思吗?”

王言:无也。天帝复曰:虽言无悔,谁能知之?我观汝身,战掉不停,言气断绝,言无悔恨,以何为证?

王答:“没有。”天帝又说:“你说没有后悔心,谁能够证知你呢?我看到你的身体颤动不停,而且说话气息也快断了,你说没有悔恨,用什么作证明?”

王即立誓:我从始来乃至于今,无有悔恨大如毛发,我所求愿,必当果获,至诚不虚如我言者,令吾身体即当平复。作誓已讫,身便平复,倍胜于前。

国王当时立誓说:“我从最初一直到现在,没有丝毫的悔恨心。如果我的愿求一定能够得果,至诚不虚,就像我所说的那样,就使我的身体立即恢复完整。”这样发誓完毕,身体恢复完好,而且多倍地胜过从前。

天及世人,叹未曾有,欢喜踊跃,不能自胜。

当时诸天和世间人民都感叹,这是前所未有,都禁不住生起欢喜踊跃之心。

尸毗王者,今佛身是也。世尊!往昔为于众生不顾身命,乃至如是。今者世尊,法海已满,法幢已立,法鼓已建,法炬已照,润益成立,今正得时。云何欲舍一切众生,入于涅槃而不说法?

“当时的尸毗王就是现在的世尊。世尊,您往昔为了众生不顾惜自己的身命到如此地步。现在您一切法海无余地圆满,一切法幢已经建立,一切法鼓已经敲响,一切法炬已经照明,以法水滋润利益众生、把众生安立于无上正道,现在正是时候,为什么要舍弃一切众生入于涅槃而不说法呢?”

尔时梵王,于如来前,合掌赞叹,说于如来先身求法,为于众生,凡有千首。

当时梵王在如来面前,合掌赞叹歌颂,宣说如来过去世为着众生求法的事迹,总共说了一千首偈颂。

世尊尔时受梵王请,即便往诣波罗奈国鹿野苑中转于fa 轮。三宝因是乃现于世。

世尊接受了大梵天王的请法,便来到了波罗奈国的鹿野苑中,开始转无上的fa 轮。由此三宝——无上的导师佛陀、他所宣说的正法,以及随法修行的僧伽——就出现在世间。

时诸人天诸龙鬼神,八部之众,闻说是已,莫不欢喜,顶戴奉行。

当时与会的人、天、诸龙鬼神、八部众等,闻到宣说这样的妙法以后,无不欢喜,顶戴奉行。

[1] 五分法身:指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
[2] 毗首羯摩:帝释天的大臣。
[3] 《修心八颂》:愿我以胜如意宝,饶益他众之意乐,时时刻刻倍珍爱,轮回一切诸有情。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摩诃萨埵以身施虎品第二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乞食时到,着衣持钵,独将阿难,入城乞食。

阿难尊者说道,就像我所听闻的,某时佛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当时乞食的时间到了,佛就穿好袈裟,托着钵,带着阿难一个人,进城乞食。

时有一老母,唯有二男,偷盗无度。财主捕得,便将诣王,平事案律,其罪应死,即付旃陀罗,将至杀处。

当时有一位老母,她只有两个儿子,都是做偷盗的事,而且从来不改。后来被财主抓到了,把他们带到国王那里,按照法律判定应当处死。判完了就交给旃陀罗(他们是执行者),就要拉到刑场去砍头了。

遥见世尊,母子三人,俱共向佛,叩头求哀:唯愿天尊,垂济苦厄,救我子命。诚心款笃,甚可怜愍。

就在这个非常紧急的时刻,远远地看到了世尊,母子三人一同向着佛叩头祈求哀悯,说到:“唯愿世尊,能够救济苦难,救救我孩子的性命。”当时他们非常诚心地哀求,看起来很可怜。

如来慈矜,即遣阿难,诣王请命。王闻佛教,即便放之。

佛看到这种情况,起了怜愍之心,就派阿难到国王那里请求释放这两个人。国王一听,这是佛的吩咐,就赶紧把这两个盗贼放了。

得脱此厄,感戴佛恩,欣踊无量,寻诣佛所,头面礼足,合掌白言:蒙佛慈恩,得济余命。唯愿天尊,慈愍我等,听在道次。

这两个盗贼脱免了死难,非常感念佛恩,生起无量的欢喜踊跃,马上就来到佛这里,以头顶礼佛的双足,合着掌恭敬地说:“我们蒙受佛的恩德,才保全了生命。唯愿无上的世尊能慈愍我们,让我们出家,成为佛的弟子。”

佛即可之,告曰:善来比丘!须发自堕,身所著衣,变成袈裟。

当时佛就答应了,对他们说:“善来比丘!”结果,胡须和头发自动剃落,身上所穿的衣服变成袈裟。(当时佛度人出家,都是以佛的威力加持,须发自动地剃落,而且穿的衣服变成袈裟。)

敬心内发,志信益固。佛为说法,诸垢永尽,得阿罗汉道。其母闻法,得阿那含。

这两个孩子听佛这样一讲,发自内心地生起恭敬心,他们的志愿和信心更加坚固。因为佛的救命之恩,他们对佛就格外地诚信;这时听到佛的开许,已经剃发成了佛的弟子,以这种加持,他们的信心、恭敬心更加坚固了。佛为他们讲法,他们心里的烦恼就完全断了,证得了阿罗汉果。他们的母亲闻法也得到了三果。

尔时阿难,目见此事,叹未曾有,赞说如来若干德行,又复呰嗟:母子三人宿有何庆,值遇世尊,得免重罪,获涅槃安,一身之中特蒙利益,何其快哉!

阿难当时亲见了这事,就感叹:这个事从没有过。赞叹如来各种无上的德行,又感叹地说:“这母子三人宿生何幸,能够遇到世尊,得免重罪,免除了砍头和生离死别的苦,而且得到了涅槃的安乐。他们在一生当中就能得这么大的利益,这是多么庆快的事啊!”

佛告阿难:此三人者,非但今日蒙我得活,乃往过去,亦蒙我恩,而得济活。

佛就对阿难讲:“这三个人不仅仅是今天被我救济,过去世也是蒙我的恩德,得以存活。”

阿难白佛:不审世尊过去世中济活三人,其事云何?

阿难就问佛:“不知世尊过去世救济这三个人,具体情况如何?”

佛告阿难:乃往久远阿僧祇劫,

这样佛就讲述宿世的一段经过。佛说:“这要追溯到久远阿僧祇劫以前……”
这种因果非常地漫长,世尊不但在今生救济了这三个人,还要追溯到非常久远之前,当时世尊就在行菩萨道,也救济了这三个人。这也在告诉我们,我们不是一世得蒙佛的恩德,而是生生世世都得到本师的救度。从这些因果事迹里会知道,世尊远在无量劫以前就开始跟我们结缘,然后为了我们去寻求无量的佛法。到了这个时代,又在这个阎浮提里示现成佛、转法 lun,救度我们。其实我们都是佛的弟子。尤其出家人都称为“释子”,更要知道,你是已经辞亲割爱、剃发出家的人,你就是佛门下的人,你是在吃佛的饭、学佛的法,世世都要依着佛来修行。对这一点,一定要生起很大的信心、很深的感恩心。对于世尊教法的一字一句都要顶戴,而且要立誓永远学佛的法、弘扬佛的法,从而生起一种真诚的、永远皈依佛的心。这样你就会成为真正的佛弟子。这些都要通过这些因果故事来得到感悟。

此阎浮提,有大国王,名曰摩诃罗檀囊,秦言大宝。典领小国,凡有五千。王有三子,其第一者,名摩诃富那宁,次名摩诃提婆,秦言大天,次名摩诃萨埵。此小子者,少小行慈,矜愍一切,犹如赤子。

佛说,这是过去久远阿僧祇劫以前,在这个阎浮提有一个大国王,叫做摩诃罗檀囊,汉语是“大宝”。他管理五千个小国。当时这个大王有三个孩子,长子叫做摩诃富那宁,次子叫做摩诃提婆,汉语是“大天”,小儿子叫做摩诃萨埵,从小就很仁慈,无论对谁,都有一种哀愍的心,对众生就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

尔时大王,与诸群臣夫人太子,出外游观。时王疲懈,小住休息。其王三子,共游林间,见有一虎适乳二子,饥饿逼切,欲还食之。

话说有一天,大王带领群臣、夫人、太子出去游玩。在路上国王感觉很疲惫,就稍微停下来休息。他的三个王子就一起到了林间,见到一只母虎刚好给两个虎仔喂奶,但是这只母虎已经饿得非常难忍,它想吃这两个虎仔。

其王小子,语二兄曰:今此虎者,酸苦极理,羸瘦垂死,加复初乳,我观其志,欲自啖子。

当时,这个小王子就对他的两个哥哥说:“现在这只母虎极苦逼切,已经瘦弱得快要死了,加上它正处在喂奶期间,我看它的心思,想要吃掉自己的孩子。”

二兄答言:如汝所云。

两个兄长说:“确实像你说的这样。”

弟复问兄:此虎今者,当复何食?

小王子又问:“那现在这只老虎应当吃什么呢?”

二兄报曰:若得新杀热血肉者,乃可其意。

两位兄长说:“如果得到新杀的热的血肉,才能满它的意。”

又复问曰:今颇有人,能办斯事救此生命,令得存不?二兄答言:是为难事。

他又问:“现在有没有人能够办这件事,来救母虎和两个虎仔让他们都生存呢?”两个兄长说:“这是很难的事。”

时王小子,内自思惟:我于久远生死之中,捐身无数,唐舍躯命。或为贪欲,或为嗔恚,或为愚痴,未曾为法。今遭福田,此身何在?

当时小王子自己心里想:“我在久远生死当中,失去过无数的身体,都是白白地舍弃了生命。有时是为了贪欲,有时是为着嗔恚,有时是因为愚痴,从来没有为法而舍过性命。现在我遇到了众生福田,我何必再保爱这个身体呢?”

设计已定,复共前行。前行未远,白二兄言:兄等且去,我有私缘,比尔随后。作是语已,疾从本径,至于虎所,投身虎前。饿虎口噤,不能得食。尔时太子,自取利木,刺身出血。虎得舐之,其口乃开,即啖身肉。

他这么打定了主意后,又跟着两位兄长往前走。走了不远,就对兄长说:“兄长们先走一步,我有一点私事,等一会儿我再跟上来。”说完之后,他很快地从原来的路到了老虎那里,身体就扑倒在老虎跟前,等着老虎吃。但是这母虎太虚弱了,它的口都张不开,没办法吃。这个时候,太子自己拿了一个锐利的木刺,刺着身体出血,送到母虎口边。母虎舔了一点血,有点儿气力,口就能张开,然后就吃着小王子身体的肉。

二兄待之,经久不还,寻迹推觅。忆其先心,必能至彼,餧于饿虎。追到岸边,见摩诃萨埵死在虎前。虎已食之,血肉涂漫。

他的两个兄长走在前面,等了很久也没见弟弟回来,就沿着脚印到处去寻找。他们又想起他原来说的话,当时就意识到:一定是到了老虎那里投身喂虎了。所以他们就很着急地追到了岸边,只见摩诃萨埵已经死在老虎面前。老虎这个时候已经吃饱了,只见地上血肉模糊。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自扑堕地,气绝而死。经于久时,乃还稣活,啼哭宛转,迷愦闷绝,而复还稣。

当时两个兄长看到这个情形,悲痛地扑倒在地,一下子就昏死过去了。过了很久,他们才苏醒过来,又是伤心地啼哭,在地上宛转,致使心识错乱不清,又闷绝过去,然后又醒来。

夫人眠睡,梦有三鸽,共戏林野,鹰卒捉得其小者食。觉已惊怖,向王说之:我闻谚言,鸽,子孙者也。今亡小鸽,我所爱儿,必有不祥。即时遣人,四出求觅。

当天王后做了一个梦,有三只鸽子共同在树林里游戏,最后一只鹰抓到小鸽子吃了。她一醒来,非常地惊慌恐怖,就跟国王诉说:“我听谚语说,鸽子象征子孙,现在死掉了小鸽子,看来我最疼爱的孩子一定有不祥之事。”就立即派人到处去寻找。

未久之间,二儿已到。父母问言:我所爱子,今为所在?

不久两个儿子回来了。父母就问:“我最疼爱的小儿子现在在哪里?”

二儿哽噎,隔塞断绝,不能出声。经于久时,乃复出言:虎已食之。

两个兄长哽噎得气塞住了,说不出话。很长时间之后,才出声说:“已经被老虎吃了。”

父母闻此,躃地闷绝而无所觉。良久乃稣,即与二儿夫人婇女,驰奔至彼死尸之处。

父母一听到这个噩耗,一下子倒在地上,昏了过去,一点知觉也没有。很久才苏醒过来,稍微恢复一点神志,国王就立即跟两个孩子、夫人、婇女,骑着坐骑奔驰到了死尸所在处。

尔时饿虎食肉已尽,唯有骸骨狼藉在地。母扶其头,父捉其手,哀号闷绝,绝而复稣,如是经久时。

当时饿虎已经把小王子的身肉全部吃完了,所以只留下一些骸骨在地上,一团狼藉。当时,母后扶着孩子的头,父亲捉着他的手,哀伤号哭,昏厥过去。这样昏死过去,然后又苏醒过来,如此经过了很长时间。

摩诃萨埵命终之后,生兜率天,即自生念:我因何行,来受此报?天眼彻视,遍观五趣,见前死尸故在山间,父母悲悼,缠绵痛毒。

再说摩诃萨埵命终以后,直接生到了兜率天。当时他心想:我是因为什么业行受这个天报?然后他就用天眼洞彻地普观五道的处所,见到了前世的死尸还在山林当中,前世的父母在死尸旁边非常地悲伤、痛哭,心里一直缠绵在这样的悲痛当中,无法排解。

怜其愚惑:啼泣过甚,或能于此丧失身命。我今当往谏喻彼意。

他当时就怜愍父母的愚痴:他们如果悲伤痛哭得过度,或许会因此而丧失生命。我现在应当去劝慰、开导他们。

即从天下,住于空中,种种言辞,解谏父母。

这样他就从兜率天下到人间,停住在虚空当中,用各种言辞来安慰劝导父母。

父母仰问:汝是何神?愿见告示。

当时父母抬起头向着虚空问:“你是哪位神啊?能不能告诉我?”

天寻报曰:我是王子摩诃萨埵。我由舍身济虎饿乏,生兜率天。大王当知,有法归无,生必有终。恶堕地狱,为善生天,生死常涂。今者何独没于忧愁烦恼之海,不自觉悟勤修众善?

天神立即答复:“我就是王子摩诃萨埵。我因为舍身救虎的善行,生到了兜率天。大王你要知道,在这世间,凡是有的法最后都归于无,凡是有生决定有命终。死后由在生时的业牵引,造恶的会堕恶趣,行善的会生天堂,这都是生死里的常规。现在你们为什么陷溺在忧愁烦恼海当中,不能自己觉悟勤修众善呢?”意思是说,真正只有善行能让我们得安乐,因为被情爱所牵,这样悲伤痛哭也没有任何意义,这也无法改变有漏世间“生必定有死、有终归于无”的结局。因为这就是一个苦难的世间,毕竟无法改变这个苦的本性。

父母报言:汝行大慈,矜及一切,舍我取终。吾心念汝,荒塞寸绝,我苦难计。汝修大慈,那得如是?

当时父母回答说:“你是行了大慈之心,哀愍一切众生,竟然舍弃我们一对孤老,自己死掉。我们的心一直在想念你,以至于昏聩闭塞,肝肠寸断,我们心上的悲苦无法计量。你是一个修大慈心的人,怎么忍心这样?”

于时天人,复以种种妙善偈句,报谢父母。父母于是小得惺悟,作七宝函盛骨着中,葬埋毕讫,于上起塔。天即化去,王及大众,还自归宫。

天人听到父母这样说,就再用各种善妙的偈语来感念父母的恩德。这么讲了很多,父母才稍微有些醒悟过来。因为他们当时被这种忧苦系缚住了,没办法摆脱,经过劝慰开导以后,他们的心稍微能够看通一点,就作了一个七宝函,把遗留的骸骨放在宝函里,埋葬好了,又在这上面起了一个塔。这样天人化去,国王和大众,返回了王宫。

佛告阿难:尔时大王摩诃罗檀那者,岂异人乎?今我父王阅头檀是。时王夫人,我母摩诃摩耶是。尔时摩诃富那宁者,今弥勒是。第二太子摩诃提婆者,今婆修蜜多罗是。尔时太子摩诃萨埵,岂异人乎?我身是也。尔时虎母,今此老母是。尔时二子,今二人是。我于久远,济其急厄危顿之命,令得安全。吾今成佛,亦济彼厄,令其永离生死大苦。

这时佛告诉阿难:“当时的大王摩诃罗檀那,哪里是别人呢?就是我如今的父王阅头檀,也就是净饭王;当时的王后就是如今我的母亲,摩耶夫人;当时的长兄摩诃富那宁,就是今天的弥勒;二兄摩诃提婆,就是今天的婆修蜜多罗;而那位太子摩诃萨埵哪里是别人?就是我的前身;当时的母虎,就是今天这位老母;而那两个虎仔,就是这两个做偷盗的孩子。我在久远前于危难当中救济了他们的性命,使得他们重得安全。我现在成佛,仍然救济他们的苦厄,并使得他们永离生死大苦。”
这就可以看到,世尊以他的同体大慈悲心,对我们众生就像对待孩子一样。从久远劫以来一直没有舍弃过,只要因缘会遇,永远都是在作救度,所以我们一心皈命佛。

尔时阿难一切众会,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当时,以阿难为首的一切参与法会的大众,听了佛所说的宿世以身饲虎的因缘,都知道如何常随佛学,也就是在生生世世当中要唯一地救济众生的苦难。大众都欢喜奉行。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梵志受斋缘品第三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初夜,有二天来诣于佛所。天人身光,照曜祇桓,皆如金色。佛便随宜,演畅妙法。心意开悟,俱得道迹,头面礼佛,还归天上。

阿难说,就像我所闻,一时佛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那一天初夜分,有两个天人到佛这里。天人身体的光明照耀了祇桓精舍,都像黄金的色泽那样。佛就随宜为他们演畅妙法。他们听法后,都心开意解,证了圣果,然后头面礼佛,回到天上。

明日清朝,阿难白佛:昨夜二天来觐世尊,威相昞著,净光赫奕。昔种何德,获斯妙果?

第二天清早,阿难就启白佛:“昨晚两个天人来见世尊,威德相好非常显著,清净光明极为炫耀。他们往昔种了什么福德获得这样的妙果?”

佛告阿难:迦叶如来灭度之后,遗法垂末,有二婆罗门,受持八斋。其一人者,求愿生天,其第二人,求作国王。

佛告诉阿难:话说迦叶佛涅槃以后,在他的法教快要衰灭的时期里,有两个婆罗门受持八关斋戒,其中一个人愿求生天,第二个人求作国王。

其第一人,还归其家,妇呼共食。夫答妇言:向受佛斋,过中不食。妇复语曰:君是梵志,自有戒法,何缘乃受异道之斋?今若相违不共我饭,当以斯事语诸梵志,使驱摈汝不与会同。

其中那个求愿生天的人回到了家里,他妻子招呼他一起吃饭。他对妻子说:“刚才我已经受了佛的斋戒,过了中午不能吃的。”他的媳妇又对他讲:“你是个梵志,有自己的戒法,你为什么去受异教的斋戒?现在如果你相违不和我吃饭,我就把这件事告诉给梵志,让他们驱摈你。”

闻此语已,深怀恐怖,便与其妇,非时而食。

听了这话后,这人心里生起很大的恐怖,他迫于压力,就跟他的媳妇非时饮食了。

二人随寿长短,各取命终。愿作王者,持斋完具,得生王家。愿生天者,由破斋故,乃生龙中。

当时两个人随着各自寿量的长短,相继过世了。愿作国王的那个人,持斋圆满,就生在国王家。而那个愿生天的人,由于他破斋戒的缘故,就生在龙当中。

时有一人,为王守园,日日奉送种种果蓏。此人后时,于泉水中,得一异㮈,色香甚美,便作是念:我每出入,常为门监所见前却,当以与之。如念即与。

当时有一个人给国王守瓜果园,每天都奉送各种瓜果。这个人后来在泉水里得到一个奇异的㮈果,无论是颜色还是香味都非常妙好,他就这样想:我每次出入的时候,常常被门卫堵住,现在我就给他,通个关系。他就按这个想法给了门卫。

门监受已,复自思惟:我通事时,每为黄门之所抴缩,当以与之。便用斯㮈,奉贡黄门。黄门纳竟转上夫人,夫人得㮈,复用献王。王食此㮈,甚觉甘美,便问夫人:从何处得?夫人即时如实而对,展转相推,到于园监。

门卫接受了这个㮈果以后,他又在想:我每次办事的时候,常常被黄门挡住,所以我应当把它送给黄门。这样,他就把这个㮈果奉送给黄门了。黄门接受了以后,想一想,还是送给王后,王后得了又献给国王。国王吃了以后,觉得非常甘甜香美,就问夫人:“这从哪里来的?”夫人当时就如实回答,是黄门给的。然后追到黄门,黄门说是门卫给的,然后再追到门卫,门卫说是看园人给的,这样就调查出来了,是从园监那儿得来的。

王复召唤,而问之曰:吾园之中有此美果,何不见奉,乃与他人?园监于是,本末自陈。王复告言:自今已后,常送斯㮈,莫令断绝。园监启曰:此㮈无种,从泉中得,敕使常送,无由可办。王复告言:若不能得,当斩汝身。

国王又把看园人叫来了,问他:“我的瓜果园里有这样的美果,你为什么不呈送上来,还给别人吃?”园监就把事情的经过叙述了一遍,其实不是园子里的,是泉水里的。国王说:“从今以后,你常常要送㮈果上来,不要断绝。”园监说:“这个㮈果没有种子,是从泉水里得来的,您下命令说常常送,我办不到啊!”国王又对他说:“如果办不到,就要斩首处死。”

园监还出,至彼园中,忧愁懊恼,举声大哭。

园监出来,到了他的园林里,心里一直发愁、懊恼,不晓得怎么办,急得放声大哭起来。

时有一龙,闻其哭音,变身为人,来问之言:汝有何事,悲哭乃尔?是事园监,具自宣说。

当时有一条龙听到他哭,就变成一个人来问他:“你有什么事哭得这么伤心?”这时候,园监就具体说明了事情的原委。

龙还入水,以多美果,着金盘上,用与此人,因告之言:可持此果以奉汝王,并腾吾意,云吾及王,本是亲友,乃昔在世,俱为梵志,共受八斋,各求所愿。汝戒完具,得为人王,吾戒不全,生于龙中。今欲奉修斋法,求舍此身,愿索八关斋法,用遗于我。若其相违,吾覆汝国,用作大海。

这条龙回到水里,拿了很多美果放在金盘上,送给这个人,其实那个泉水里得的㮈果就是来自龙宫。这条龙又告诉他:“你可以拿着这个果奉献给你的大王,而且你要转告我的意思,你对他说,我和大王本来是亲友,过去世一起作梵志,同时受了八关斋戒,各有心中的求愿。因为你持戒圆满,作了人王,而我破了斋戒,所以生在龙中。现在我想修持八关斋法,以求脱离这个龙身,因此愿求八关斋法,请给予我。如果违背我的心意,我就颠覆你的国家,全部变成大海。”

园监于是,奉果于王,因复说龙所嘱之变。王闻此已,甚用不乐,所以者何,时世无佛法,又灭尽八关斋文,今不可得。若不称之,恐见危害。惟念此理,是故愁悒。

因此园监就向国王奉献妙果,又顺便说到了龙嘱咐的事。国王听了以后,心里闷闷不乐。为什么呢?因为当时世上没有佛法,八关斋文已灭,根本就找不到八关斋文。如果不称合他的心意,恐怕他会对国土作很大危害。国王一直想着这件事,所以心里愁闷、担忧。

王有大臣,最所敬重,王告臣曰:神龙从我求索斋法,仰卿得之,当用寄与。大臣对言:今世无法,云何可得?王又告曰:汝今不获,吾当杀卿。

国王有一个大臣,一向最受国王敬重,国王就对大臣说:“神龙向我索求八关斋法,那就仰赖你去找到它,我好给神龙。”大臣说:“现在世上没这个法,怎么能得到呢?”大王就告诉他:“如果你得不到的话,我就杀掉你。”

大臣闻此,甚怀惆怅,往至自舍。此臣有父,年老耆旧,每从外来,和颜悦色,以慰父意。当于是时,父见其子,面色改常,即便问之:何由乃尔?于时大臣,便向其父,委曲自说。

大臣听到这里,心里非常惆怅,然后他就回到自己家里。他有一位年老的父亲,每次他从外回来,都是和颜悦色来安慰父亲的心。这一次,父亲见儿子脸色不像平时,就问他:“你今天怎么了?”大臣就像他父亲委屈地说了事情的经过,说:“国王已经下诏让我找八关斋文,找不到,就要被砍头。”

其父答曰:吾家堂柱,每现光明,试破看之,傥有异物。奉父言教,令他拕伐取而斩析,得经二卷,一是十二因缘经,二是八关斋文。大臣即持,奉上于王。王得欢喜,不能自胜,便以此经,着金盘上,自送与龙。龙获此经,大用欣庆,便用好宝,赠遗于王。

他父亲说:“我们家堂屋的柱子常常现光明,试着破开来看看,说不定里面有奇异之物。”他就按照父亲的吩咐,叫人砍伐柱子,然后把它破开,得到两卷经,一是《十二因缘经》,一是《八关斋文》。大臣就持着这个《八关斋文》,奉献给国王。国王得了斋文,喜不自胜,就把这个经放在金盘里,亲自奉送给龙王。龙王得到这个经,非常欣喜庆幸,用很好的妙宝馈赠给国王。

受持八斋,勤而奉行,命终之后,生于天宫。人王亦复修奉斋法,寿尽生天,共同一处。昨夜俱来,咨禀法化,应时寻得须陀洹果,永息三涂,游人天道 [1] ,从是已往,毕得涅槃。

得了斋法以后,这条龙就受持八关斋戒,非常精勤地奉行,他命终后生在天宫。人王也是奉修斋法,命终以后生在天上,他们又俱会一处。昨天晚上两个一起来了,在我面前请法。我为他们讲法之后,他们当时就得了须陀洹果,永远止息了三恶趣苦,游于人天道。从此以后毕竟得到涅槃。

佛说是时,一切众会,欢喜奉行。

当佛宣说这一品经的时候,当时法会里的一切大众,都欢喜奉行。
这就是说,一定要受持斋戒。斋戒圆满,就能如愿以偿,斋戒破损,就要堕在龙中。后来他们都奉持斋戒而生到了天上,又得佛教化,证了初果罗汉。


波罗奈人身贫供养品第四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是时国中有大长者,生一男儿,面首端正。既生数日,复能言语,问其父母:世尊在不?答曰:故在。复更问曰:尊者舍利弗阿难等,悉为在不?答言:悉在。

阿难尊者说,就像我所听到的,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当时在国中有一个大长者,生了一个男孩,长得面貌五官非常端正。才生下来几天,就能说话,问他父母:“世尊在吗?”父母说:“当然在啊!”又问:“尊者舍利弗、阿难等那些人都在吗?”说:“都在!”

父母见子生便能言,谓其非人,深怪所以,便往问佛。佛言:此儿有福,不足疑也。父母欢喜,还归其家。

父母见到这孩子生下来就会说话,感觉不正常,好像不是人,他们心里都很纳闷,然后就去问佛。佛说:“这孩子有福,你们不用疑虑。”父母听佛这么讲,心里就很欢喜,疑团顿释,然后回了家。

儿又启曰:唯愿二亲,为我请佛及比丘僧。

孩子又说:“但愿父母为我请佛和比丘僧来应供。”他刚生下不久就会说这种话。

父母告曰:请佛及僧,当须供具,非卒可办。

父母就说:“要请佛和比丘僧是需要办供养具的,这不是一下子能办到的。”

儿又启曰:但扫洒堂舍,庄严床席,施三高座。百味饮食,当自然至。

这孩子说:“这不要紧的,你们只要把屋子洒扫干净,要庄严好床榻坐席,安放三个高座。至于百味饮食,自然会来的。”

又我先身之母,今犹存在,居波罗奈国,为我唤之。

“而且我前世的母亲现在还在世,住在波罗奈国,请为我叫来。”

父母随语,使人乘象,驰奔召来。所以作三高座者,一为如来,二为本生母,三为今身母。

父母就按他的要求,叫人乘着大象驰奔到波罗奈国,召来前世的母亲。这个孩子之所以要搭三个高座的原因,一是供如来,二是供前世的母亲,三是供今生的母亲。

佛与众僧,既入其舍,次第坐定。甘膳美味,自在丰足。

当时佛领着僧众来到他们家,而且按次第都坐好了。当时所供奉的美味佳肴自然现前,而且非常丰盛。

佛为说法,父及二母合家大小,闻法欢喜,尽得初果。

佛饭食完毕,就为大家说法,当时父亲和两位母亲以及合家大小,闻了法以后非常欢喜,全都证了初果。

此儿转长,便辞出家,精勤正业,获致罗汉。

再说这孩子很快就长大了,然后辞别双亲出家为僧,精勤于正法之业,证得了阿罗汉果。

阿难白佛:此沙门者,宿种何德,生于豪贵,小而能言,又复学道,逮得神通?

当时阿难就请问佛:“这一位沙门宿世种了什么善根,今生生在豪贵之家,一生下来就能说话,而且长大后学道,很快得了神通?”

佛告阿难:此人前身,生波罗奈,为长者子。父亡没后,家业衰耗,渐致贫穷。虽值佛世,无以供养,念此不悦,情不自释,便舍豪姓,求为客作,终竟一岁,索金千两。

佛告诉阿难:这个人的前世生在波罗奈国,是一位长者的孩子。自从他父亲过世后,家道衰落,逐渐变得贫穷。当时虽然值遇佛出世,却没有资财供养,一想到这一点,他就很难过。这件事一直缠绕在他心上,没办法排遣,就舍掉了豪贵种姓,到别人家去做佣工,打算做完一年,赚一千两金子。

豪姓问曰:卿欲娶妻耶?答曰:不也。豪姓又问:用金何为?答曰:欲用饭佛及于圣僧。豪姓告曰:若欲请佛,吾当与金并为经营会于我舍。贫者唯诺。便设肴膳,请佛及僧。由此因缘,命终之后,生在长者家,今复请佛,闻法得道。佛告阿难:往昔贫人者,今长者子沙门是也。

这个长者子就到了一个富豪家里,要给他打工,要的工价是一千两金。这个富豪就问:“你是不是想娶妻啊?”他回答:“没有这事。”豪姓就问:“那你要金子干什么?”他说:“我是一心想供养佛和圣僧。”豪姓就说:“如果你想请佛,我也出金子跟你一起来办,然后在我家里来供斋。”这个穷人点头答应。后来果然就设了很多的美食佳肴,请了佛和僧众来应供。因为他当时以一颗诚心供养佛和僧众,以这个善根因缘,在他那一世命终以后,又转生在长者家里。今生又请佛应供,听佛说法证了圣果。佛告诉阿难:“往昔这个穷人,就是今天的长者子沙门。”
从佛的叙述,我们了知了这件事的前因后果,由此应当受到启发。也就是,你要深信善因善果。当时他虽然已经沦落为贫穷的人,但是因为一心尊重、供养佛和僧众,使他顿时就转到长者家,从贫贱又上升到尊贵了。这是从什么因缘来的?就是从恭敬供养来的。他又为什么一出生就晓得问父母“世尊在哪里?尊者们在哪里”?这是由他前世的善心等流习性而来。所以,我们这一世不断地去礼敬三宝,那么未来世,也还是会以善心来供养三宝,生生世世都会恭敬三宝的。
所以我们学了这一个因缘就要知道,这一世就要很好地在自心上不断地来修这个善意乐。这个长者子就是我们的榜样。当时他心中不快,因为他没办法满足供养佛和僧众的善愿。所以他愿意去打一年苦工,用自己亲自赚到的钱来作供养。可见他的心非常地真诚,所以果报就非常真实,而且来得非常快。以这种善业力,转世马上就生在尊贵家,而且一生下来就记得宿命,晓得供养佛及僧。而且以他前世供养三宝的力量,这一世饮食自然具足。由于是亲近三宝的因缘,马上自己晓得要出家,并很快证道。这些都给我们很大的启发。所以,你不要认为“我现在很贫穷,没办法”。三宝是无尽的福田,能够迅速增长福德,如果殷重地在这上面供养、发愿,很快就能得到圣果,所以大家要好自为之。

佛说此时,一切众会,莫不欢喜,顶戴奉行。

佛说了这样一个因缘故事,当时在场的会众无不欢喜、顶戴奉行。一想到:这个善心有这么殊胜、美妙、广大的果报!所以人人都生起善意乐。都知道要像这样子来修善行,要这样子在三宝门前修福业。
真正有了善意乐,你在三宝门中处处可以积福,就好像已经入了宝山一样。供一支香,磕一个头,恭恭敬敬地为僧众做事、为佛做事、为佛法做事,然后殷重地发大愿,这就在自己心中种了很深的善根。以福田力大的缘故,很快就能够改变命运。你越是恭敬虔诚,就越能得到尊贵。你是在三宝门前种福,你就生生世世生在三宝家中,不会跑到别的地方。我们听了这一则因缘,也同样的要有这样欢喜信受、顶戴奉行的内涵。这样你听一则故事,当天就可以这样来做。

[1] 游人天道:得了初果以后,就不堕恶趣,七返人天以后,就能了脱生死,所以叫“游人天道”。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海神难问船人品第五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此国有五百贾客,入海采宝,自共议言:当求明人用作导师。便请一五戒优婆塞,共入大海。

阿难尊者说道,就像我听到的那样,一时佛住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当时舍卫国有五百个商客准备入海去采集宝贝,他们自己共同商议:我们要请一个贤明的人作我们的导师。这样就请了一个五戒优婆塞共同进入大海。

既到海中,海神变身,作一夜叉,形体丑恶,其色青黑,口出长牙,头上火燃,来牵其船。

船行到海中的时候,海神变成了一个夜叉,形象非常丑陋,肤色青黑,口中露出獠牙,头上燃着火,来牵引船只。

问估客曰:世间可畏,有过我者无?贤者对曰:更有可畏剧汝数倍。

当时夜叉就问商人:“世间有比我更可怕的东西吗?”当时那位贤者回答:“还有比你可怕数倍的事。”

海神复问:何者是耶?答曰:世有愚人,作诸不善,杀生盗窃淫妷无度,妄言两舌恶口绮语,贪欲嗔恚,没在邪见。死入地狱,受苦万端。狱卒阿傍,取诸罪人,种种治之:或以刀斫,或以车裂,分坏其身,作数千段;或复臼捣,或复磨之。刀山剑树,火车镬汤,寒水沸屎,一切备受。荷如此苦,经数千万岁。此之可畏,剧汝甚多。

海神又问:“那是什么东西啊?比我还可怕?”贤者回答:“世间有对于业果愚蒙的人,他们做很多不善业,用身体杀害具命有情,做各种的权威不与取、盗窃不与取、欺诳不与取,而且平常行淫没有节制;又用这个口说很多的妄语、两舌、恶口、绮语;心里不断地起贪欲、嗔恚,陷在邪见当中。像这种造各种不善业的人,他们死后堕入地狱,受各种各样的苦。狱卒阿傍取来这些罪人作各种惩罚:或者用刀砍截他的身体,或者用车牵裂他的身体,使得身体碎成几千段;或者用臼捣碎他的身体,用磨碾成粉末;或者又陷在刀山剑树、火海镬汤、冰水沸屎等各种苦难当中。总而言之,各种被砍截、烧伤、煮沸或者寒冻的苦,一切都要受。他们身上承担这样大的苦受,要经过数千万年。所以那种受报的可怕,超过你千万倍了。”
所以外在现一个丑陋的形象还不是最可怕的,心里不断地起贪、嗔、邪见,然后造各种身口的恶业,这是非常可怕的事。但是凡夫畏果、菩萨畏因,凡夫在果报没现前的时候,肆意妄为,丝毫不害怕因果。而果报现前时,哭爹喊娘,也是没有办法的。所以,一个人堕在业果愚当中造业,这是最可怕的事。

海神放之,隐形而去。

贤者作了这么好的回答,海神就放船过去,然后隐身消失了。

船进数里,海神复更化作一人,形体痟瘦,筋骨相连。复来牵船,问诸人曰:世间羸瘦,有剧我者无?

当船再前进了几里后,海神又变成一个人,形体非常消瘦,像是仅仅由一根根的筋和骨相连——瘦得皮包骨头。他又来牵船,对大家说:“世间有没有比我更羸瘦的?”

贤者答言:更有羸瘦甚剧于汝。

贤者回答:“还有比你羸瘦得多的呢!”

海神复问:谁复剧耶?贤者答曰:有愚痴人,心性弊恶,悭贪嫉妒,不知布施。死堕饿鬼,身大如山,咽如针鼻,头发长乱,形体黑瘦。数千万岁,不识水谷。如是之形,复剧于汝。

海神又问:“谁比我还要羸瘦?”贤者回答说:“有对业果愚蒙的人,品性非常恶劣,性格非常悭贪、嫉妒,自己的东西从不晓得布施,一味地抓在手心里,占为己有。以这种悭贪的心,死了就堕在饿鬼界里,一直都陷在受用贫乏、求不得苦当中。他是怎么样的情形呢?身体像山王一样大,咽喉像针眼一样细(就是他的欲望很大,但是丝毫不得满足)。而且披头散发,身体像焦炭一样黑瘦。几千年里从来没见过水和米,在他的境界里根本不出现水和饮食。像这样的羸瘦比你厉害多了。”
这种人生前一毛不拔,以这种心就变现出饿鬼境界,在这里什么都得不到。从前没有布施过,现在就不能得到。所以只有舍才能得,不舍则不得。这样悭贪成性的人,一堕到饿鬼界里,受用非常贫乏,这就叫做非常羸瘦,他不丰裕。
可见果位上现前的羸瘦的相,还不是真赢瘦,还不是最羸瘦,如果心里有悭贪的话,那就最贫乏了。就以这种悭贪的业习,将来什么都得不到,身体极其消瘦,一点点的受用都没有。所以,我们现世的时候,就要多作布施,来世才有丰裕的受用。

海神放船,没而不现。

海神听了他如理的回答,就放开了船,隐没不现。

船行数里,海神复化更作一人,极为端政,复来牵船。问诸商客:人之美妙,有与我等者无?贤者答曰:乃有胜汝百千万倍。

船继续前行了几里,海神又变成一个相貌极端正的人,又来牵船。问商客们:“人中的美妙者有与我同等的吗?”贤者答:“有胜过你百千万倍的。”

海神复问:谁为胜者?

海神又问:“谁比我更具超胜?”

贤者答曰:世有智人,奉行诸善,身口意业,恒令清净。信敬三宝,随时供养。其人命终,生于天上,形貌皎洁,端正无双,殊胜于汝数千万倍。以汝方之,如瞎猕猴比彼妙女。

贤者回答:“世间有明见因果的智者,他励力地奉行各种善业,身口意业都恒时清净。他对于三宝有信心、恭敬心,随时作供养。这个人命终生在天上,有清净、光耀的容颜,无比地端正,比你殊胜几千万倍。用你来比,就好比瞎猕猴比妙龄少女一样。”
这次,海神现出一个形貌非常端严的人,问“人中有没有跟我一样美的?”贤者的回答有事有理。从因上说,人心端正的话,将来就得相好的身体。在《十善业道经》里,佛就是这样讲的:因地的心行端正,就自然感得果上相好端严。所以关键是在于心。本经中,佛也同样开示:有智慧的人能够明见因果,所以他励力地奉行各种善法。无论是身体、语言,还是作意,下至于一点一滴都让它清净无染。而且当下对三宝有信心、恭敬心。因为他的因行非常端严,由此生到天上,就得到无比端严的妙相。这是什么原因?这是由于因地有这样端正贤妙的心,果上就出现这样端严贤妙的相。所以,我们要得妙果,须种好因,好因就在心上。

海神取水一掬,而问之曰:掬中水多?海水多耶?贤者答曰:掬中水多,非海水也。

海神又取了一捧水,问:“这一捧水多,还是海水多?”贤者回答:“一捧水多,不是海水多。”

海神重问:汝今所说,为至诚不?

海神重新问:“你现在说的是真心的话吗?还是随意乱说?”

贤者答曰:此言真谛,不虚妄也。何以明之?海水虽多,必有枯竭。劫欲尽时,两日并出,泉源池流,悉皆旱涸;三日出时,诸小河水,悉皆枯干;四日出时,诸大江海,悉皆枯竭;五日出时,大海稍减;六日出时,三分减二;七日出时,海水都尽。须弥崩坏,下至金刚地际,皆悉燋燃。

贤者回答:“我说的是真谛语,毫无虚妄。怎么证明呢?海水虽然多,也终有枯竭之时。在劫末时,空中出现两个太阳,地上的泉源、池流全部干枯;当三个太阳出来的时候,地上小河里的水全部枯干;四个太阳出来的时候,大江大河全部枯竭;五个太阳出来的时候,大海的水量稍有减少;六个太阳出来的时候,大海干掉了三分之二;七个太阳出来时,海水全干了。最后连须弥山都崩坏了,一直到金刚地基为止,全部都烧得焦烂。所以,即使是大海水,也终究有枯竭之时。

若复有人,能以信心,以一掬水,供养于佛,或用施僧,或奉父母,或匃贫穷,给与禽兽,此之功德,历劫不尽。以此言之,知海为少掬水为多。

这是极妙的回答。“如果有人能够以信心用一捧水供养佛和僧众,或者供养父母,或者施给乞丐、给予禽兽,无论你对敬田、恩田、悲田中的哪一种,拿出至诚心来作供养,结果这个功德历经多劫还不能穷尽。这么来看,海水是少,一掬水是多。”

可见内因果是极其广大的。这是非常稀奇的对话,让人很生智慧。一般人只看外面:那太平洋的水太多了,我们一捧水哪比得上太平洋的水啊?其实你识得因果律,确实超过了太平洋的水。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在缘起上,你至心供养了三宝、父母等,只要你的心非常至诚,再加上发愿,这个果报就可以一直延绵到几十劫之后,而此方大海的水到了劫末的时候全部干涸了。即使经过多少次的劫灭,而这一掬水的福报还没享完。知道这一点,我们就要在自己的心上一心一意地种福,做一点点都有无量的果报。

所以法王在教言里讲,因虽小,然而能够成熟极广大的果报,无忧树的譬喻是没办法衡量的。所以我们千万不要轻视小善,在这些小的地方都要励力地行持,这是非常合理的。如果小善只有一丁点善果,你可以忽略不计,但其实一点点善就能带来无量无边的安乐。所以我们对于任何一个小的善行都要孜孜以行,任何一个小的善行都要用全分的心力去做。其实你能这样去做,它也不叫做小善。真正根源的问题还是在心。由于心是缘起的根源,心好了,就做一点点,借助事相一发出这个善心来,结果它就能成熟无边的果报,这上面的缘起一定要认定。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海神欢喜,即以珍宝,用赠贤者,兼寄妙宝施佛及僧。时诸贾客,即与贤者,采宝已足,还归本国。是时贤者,五百贾客,咸诣佛所,稽首佛足。作礼毕已,各持宝物并海神所寄,奉佛及僧,悉皆长跪叉手白佛:愿为弟子,禀受清化。佛寻可之:善来比丘!须发自落,法衣在身。

海神听了很欢喜,就用珍宝赠送给贤者,而且委托他用各种的妙宝去供养佛和僧众。当时这个商队和贤者采足了珍宝,回到了本国。然后一同来到了佛前,稽首佛足。顶礼完毕,各自持宝物以及海神委托的妙宝供养佛和僧众,都长跪合掌,对佛说:“愿做佛的弟子,受佛的清净教化。”佛立即就答应说:“善来比丘!须发自落,法衣在身。”

佛为说法,应适其情,即时开悟,诸欲都净,得阿罗汉。时诸会者,闻佛所说,皆大欢喜,顶戴奉行。

佛就为他们说法,都能契合每个人的意乐,所以闻法当下就开悟,心中贪欲都得以清净,证得阿罗汉果。当时与会的大众听到佛所说法,都大欢喜,顶戴奉行。

恒伽达缘品第六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罗阅祇竹园精舍。是时国中有一辅相,其家大富,然无儿子。时恒河边,有摩尼跋罗天祠,合土人民,皆悉敬奉。

阿难尊者说道,就像我听闻的那样,一时佛在罗阅祇竹园的精舍居住。当时国里有一位辅相,他是大富人家,却没有儿子。那时候在恒河边上,有一座摩尼跋罗的天祠,整个地方上的人都恭敬供养他。

时此辅相,往诣祠所,而祷之言:我无子息,承闻天神,功德无量,救护群生,能与其愿,今故自归。若蒙所愿,愿赐一子,当以金银校饰天身,及以名香涂治神室。如其无验,当坏汝庙,屎涂汝身。

当时这位辅相来到了天祠,祷告说:“我没有后代,我听说天神功德无量,救护天下的生灵,满足他们的愿望,因此今天特意来归投您。如果您能满我的愿,赐给我一个孩子,我就用金银来庄严天身,而且用名香来熏治天神的殿堂。如果没有应验,我要坏掉你的神庙,而且用粪便涂在你身上。”

天神闻已,自思惟言:此人豪富,力势强盛,非是凡品。得为其子,我德鲜少,不能与愿。愿若不果,必见毁辱。庙神便复往白摩尼跋罗。

当时守庙的天神听了他的话,自己想到:“这个人势力很大,是一个富豪,不是一般人。要赐给他儿子,我的功德很小,没办法满他的愿。如果不能满他的愿,一定会被他污辱。”庙神就去告诉摩尼跋罗天神。

摩尼跋罗其力不办,自诣毗沙门王,启白此事。

这样庙神禀告了摩尼跋罗天神。摩尼跋罗也没有成办的力量,他自己又去了毗沙门天王那里,启白这件事。

毗沙门言:亦非我力能使有子。当诣天帝从求斯愿。毗沙门王,即时上天启帝释曰:我有一臣摩尼跋罗,近日见语云:王舍城,有一辅相,从其求子,结立重誓,若愿得遂,倍加供养,所愿若违,当破我庙而毁辱之。彼人豪凶,必能如是。幸望天王,令其有子。

毗沙门天王说:“让他生子,这也不是我的能力。应当汇报天帝,求天帝满足此愿。”毗沙门天王马上就上了三十三天,向帝释汇报说:“我手下有一个大臣摩尼跋罗,最近跟我讲:‘王舍城有一位辅相向我求子,而且立了重誓:如果能满愿,就加倍地供养,假使不能满愿,就要破掉我的庙,对我作侮辱。’那个人是非常豪霸、有力量的,一定会那样做。所以希望天王能赐给他孩子。”

帝释答曰:斯事至难,当觅因缘。

天帝释说:“这事太难了,只能慢慢找因缘。”

时有一天,五德离身[1] ,临命欲尽。帝释告曰:卿命垂终,可愿生彼辅相之家?天子答言:意欲出家,奉修正行。若生尊荣,离俗则难。欲在中流,莫遂所志。

当时有一个天人五衰相已经现前,快要死了。帝释就跟他说:“你快要命终了,愿不愿意生在人间王舍城辅相家里?”这个天子回答:“我一心想出家,奉行正法,修行正道。如果我生在尊荣富贵的家庭,那要离俗出家非常困难。陷溺在五欲中流转,就不能实现我的所愿。

帝释复曰:但往生彼,若欲学道,吾当相佐。

帝释又说:“放心好了,你只要托生到他家里,如果你想学道,我一定鼎力相助。”

天子命终,降神受胎辅相之家。即生出外,形貌端政。即召相师,为其立字。相师问曰:本于何处,求得此儿?辅相答言:昔从恒河天神求之。因为作字,为恒伽达。

再说天子寿命终了,神识就托胎在辅相的家里。他诞生以后,相貌端正。辅相就召来了相师给他取名字。相师就问:“这是从哪里求到的孩子?”辅相说:“先前我在恒河天神那里求子,后来就得到了他。”相师就以此因缘,给他取名为“恒伽达”。

年渐长大,志在道法,便启父母,求索出家。

等到他年纪渐渐长大,他一心志在出家修道,就启白父母,请求出家。

父母告曰:吾今富贵,产业弘广,唯汝一子,当嗣门户。遣吾存活,终不相听。

父母就告诉他:“我们家现在这么富贵,产业如此广大,只有你一个孩子,你应当继承家业。只要我们还活在世上,终究不允许你出家。”

儿不从志,深自惆怅。便欲舍身,更求凡处,于中求出,必极易也。

这个孩子的志愿不能满足,他的心中深怀惆怅。他就想干脆舍掉这个身体,求生在一个普通人家,从那里求出家肯定很容易。这样他就选择自杀,再投别家。

于是密去,自坠高岩,既堕在地,无所伤损。复至河边,投身水中,水还漂出,亦无所苦。复取毒药,而吞啖之,毒气不行,无由致死。

于是,他就秘密地离家出走,自己跑到高山悬崖上,想坠崖而死,等到他掉到地上的时候,一点损伤没有。然后他又跑到河边,想投河自尽,水还把他漂出来,根本不死,也没有任何痛苦。他又取来毒药,吞下去以后,毒性不发作,没办法死掉。

复作是念:当犯官法为王所杀。值王夫人及诸婇女,出宫到园池中洗浴,皆脱衣服,置林树间。时恒伽达,密入林中,取其服饰,抱持而出。门监见之,将往白阿阇世王。王闻此事,嗔恚隆盛,便取弓箭,自手射之。而箭还反,正向王身。如是至三,不能使中。

恒伽达又这样想:我这一回一定要犯一个王法,被国王捕杀。当时正好阿阇世王的夫人带着一帮婇女出了王宫,去园林的水池里洗澡沐浴,都脱了衣服放在树林当中。这时恒伽达秘密地潜入树林,取了她们的衣服抱着出来。当时门卫看到,立即押着他去见阿阇世王,禀告了这件事。国王听了非常震怒,就取来弓箭亲自射击。但是这个箭一发出去又返回来,朝向国王的身体。像这样再三发箭都不能射中。

王怖投弓,问彼人言:卿是天龙鬼神乎?恒伽达言:赐我一愿,乃敢自陈。王曰:当与。恒伽达言:我非是天,亦非龙鬼,是王舍国辅相之儿。我欲出家,父母不听,故欲自杀更生余处。投岩赴河,饮毒不死,故犯王法,望得危命。王今加害,复不能伤。事情如是,何酷之甚。愿见顾愍,听我为道。

当时国王就恐怖了,把弓扔到地上,问这个人说:“你是天龙鬼神吗?”恒伽达说:“你满我一个愿,我才讲明情况。”国王说:“可以。”恒伽达说:“我不是天,也不是龙和鬼,我是王舍城辅相的儿子。我想出家,父母不允许,所以想自杀,再求生一个普通人家。结果我选择投崖、投水、服毒都不死,因此又故意违犯王法,希望能够被处死满足所愿。结果现在国王举箭射我,还不能伤。这样的事何等残酷,不能满足我的所愿。所以愿国王能够顾念哀愍我,允许我出家修道。”

王寻告曰:听汝出家,修学圣道。因复将之,共到佛所,启白世尊,如向之事。于时如来,听为沙门,法衣在体,便成比丘。佛为说法,心意开畅,成罗汉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脱。

国王马上就答应说:“允许你出家修学圣道。”这样就带他一起来到了佛这里,向世尊启白了上面的事情经过。当时世尊就允许他出家成为沙门,法衣自然在身,就成了比丘。佛为他讲法,马上心开意解,成就了阿罗汉果,具足三明、六通、八解脱的各种功德。

阿阇世王,寻白佛言:此恒伽达者,先世之时,种何善根,投山不死,堕水不溺,食毒无苦,箭射无伤,加遇圣尊得度生死?

阿阇世王随着又启白佛说:“这个恒伽达前世种了什么善根,今生能够投崖不死,入水不溺,吃毒药也没有苦,射箭也伤不到他,并且还能遇到佛,解脱生死呢?”

佛告王曰:乃往过去无数世时,有一大国,名波罗奈,其王名梵摩达。将诸宫人,林中游戏。诸婇女辈,激声而歌,外有一人,高声和之。王闻其声,便生嗔妒,遣人捕来敕使杀之。

佛告诉阿阇世王,这要追溯到过去无量世以前,当时有一个叫做波罗奈的大国,国王名叫梵摩达。有一天他带着宫中的婇女在树林里游戏。那些婇女都放声歌唱,外面有一个人大声和着唱歌。国王一听到这个声音,就生起了嗔怒和嫉妒,就派人马上把他捕来,然后下令处死。

时有大臣从外边来,见此一人而被囚执,便问左右:何缘乃尔?其傍诸人,具列事状。臣曰:且停,待我见王。大臣进入,启白王言:彼人之罪,不至深重,何以杀之?虽和其音,而不见形。既无交通奸淫之事,幸愿垂矜,匃其生命。王不能违,赦不刑戮。

当时有一位大臣刚从外边归来,见到这个人被囚禁,就问左右的人:“他是什么原因被抓的?”旁边的这些人就把事情的经过详细地告诉了他。大臣说:“暂且停住,等我见了国王再处置。”大臣就进了王宫,启白国王:“这个人的罪还没有这么深重,为什么要杀他?虽然他跟着婇女唱和,但是没见到她们的面。既然根本没有做交合邪淫的事,所以愿王慈悲怜愍,饶他一命。”国王于理上也无法反驳大臣的话,就下令免去杀戮。

其人得脱,奉事大臣,勤谨无替。如是承给,经历多年。便自思惟;淫欲伤人,利于刀剑,我今困厄,皆由欲故。即语大臣:听我出家,遵修道业。大臣答曰:不敢相违,学若成道,还来相见。即诣山泽,专思妙理,精神开悟,成辟支佛。

这个人被解救后,为了报恩,一心地侍候承事大臣,精勤恭敬,从无间断。这样在大臣身边承事服务,经历了多年。他就自己这样想:淫欲伤害人比刀剑还厉害,今生我受到这种困苦厄难,全都是因为淫欲的缘故。他就对大臣说:“请您允许我出家,一心按照正法来修持道业。”大臣回答:“我不敢违你的愿望,如果你修学有成,还回来相见。”这样他就到了山林当中,一心地思维妙理,信解开悟,成就了辟支佛果。

还来城邑,造大臣家。大臣欢喜,请供养之,甘膳妙服,四事无乏。时辟支佛,于虚空中,现神变化,身出水火,放大光明。大臣见之,欣然无量,便立誓愿:由吾恩故,命得全济。使我世世富贵长寿,殊胜奇特,数千万倍。令我智德相与共等。

这个人修行成就后,又回到城市,到大臣家拜访。大臣心里很欢喜,就请求供养他,美食、妙衣等四事供养无有缺少。当时辟支佛在虚空里示现种种神变,身体出水火,放大光明。大臣见了,生起无量的欢喜,就当即立了誓愿:“因为我的恩德,他保全了性命。愿我生生世世富贵长寿,胜过那些殊胜奇特者数千万倍。让我的智慧德相跟这位辟支佛圣者相等。”

佛告王曰:时彼大臣,救活一人,令得道者,今恒伽达是。由是因缘,所生之处,命不中夭。今值我时,逮致应真。

佛就告诉阿阇世王:“当时救活了一个人,而且使得他得道的那位大臣,就是今天的恒伽达。因为这种善业因缘使得他累世当中所生之处,都得到长寿,从来不会中途夭折(所以今生也是如此,他无论想选择什么样的自杀方式,都不能实现,这就是他宿世救护生命的善业力及愿力所感召)。而且今天遇到我,能够证得阿罗汉果。”

佛说此已,诸在会者,信敬欢喜,顶受奉行。

佛说了这段因缘之后,在会的人都生起了信心、恭敬和欢喜,顶戴奉行佛的教法。
这里,如果狭义地讲,就是对于救护业得长寿生起信心、恭敬、欢喜,而且顶戴奉行。所以我们通过这样一段因缘的启示,要在心里发誓:生生世世救护一切众生。以救护众生的善业力一定感得长寿。因此大家要努力地去做放生、护生等所有救护生命的善法。

[1] 五德离身:即已经出现死相,比如天冠枯萎、光明黯淡、腋下出汗、天衣上著了尘土、在坐位上不安宁。这五相一现,就表示天福已尽,快要命终了。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