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贤愚经开示

时洴沙王,长跪白佛:世尊奇相,三十有二。身手诸相,犹曾得见,未睹如来足下轮相。愿见示众,咸共敬观。

洴沙王他已证果了,还这般有趣。当时他长跪着向佛请问:“世尊有三十二种庄严相,在色身和手上的各种的相,我们都还能见到,我们就是没看到如来的千辐足轮相。愿世尊让我们都能够恭敬地观瞻。”

佛即出脚,普示众会。一切见佛足底轮相,端严昉着,文理如画,分别显了,观之无厌。

当时佛很慈悲,应他的祈求就伸出脚掌,普遍地显示给大众看。大家都见到了佛的脚掌上的千辐轮相,非常端严显著,那上面的微妙纹理就像美妙的图画一样,非常分明、显了,大家都观之无厌。

王益欢喜,重白佛言:不审世尊,本作何德,而乃致此轮相之妙?

当时洴沙王更增欢喜,再一次启白佛说:“不晓得世尊因地修了什么德行,致使有这么微妙的千辐轮相?”

佛即告王:由我过去自修十善,复以教人,故得斯相明显如是。

佛就告诉洴沙王:“这是因为我过去自己修行十善业道,而且以此教导别人,所以就感得如此明显的千辐轮相。”
所以我们一般学三十二相的起因,千辐轮相是自行教他十善业道的果报。这是一种推行的力量,自己非常认真地行持,而且引导别人行持,就是行持在一个妙道上,结果脚上有千辐轮相。而且因为因地是德行如此圆满的缘故,这个千辐轮相是非常分明、显了。

王又白佛:不审世尊,自修十善,复以教人,其事云何?愿见开示。

国王又问:“不晓得世尊自己精修十善,而且以此教人,具体情况如何?愿世尊为我们开示。”
所以《贤愚经》上面的人物都是深信因果的,一碰到果位上的相,他们马上就反应,请问因上的缘起如何。这些都是在显示贤愚之道,都是在揭示贤愚的内涵。我们学因果经,一条一条深信以后,要消化在自己的行动中,这才是真正学。总而言之,对于一切善,要产生一种欢喜欣求之心,一看到善心善行,马上发心:我也要效仿,世尊怎么做我也要这么做。一定要有这种意乐。

佛告王曰:善听着心。

佛就告诉国王:“善听着心。”佛在每一次宣说因缘妙法的时候,都会这么说:好好地听,而且要放在心上。不要当耳边风,那样听了也没多大意义。
佛说的妙法是不可思议的,后面还有非常精彩的因缘故事。所以读了这些就觉得太不可思议,这个叫“妙法味重重”。

乃往无数阿僧祇劫,此阎浮提,有大国王,名施陀尼弥,领八万四千国,八万亿聚落,一万大臣。王有二万夫人,皆无有子。

这要谈到过去无数阿僧祇劫以前,这个阎浮提有一个大国王,他叫做施陀尼弥,统领八万四千个小国,八万亿个聚落,手下有一万大臣。他有两万个夫人,都没有孩子。
所以没有世尊给我们讲,怎么会知道这些远古的故事呢?这实在比你看多少韩剧都精彩多了。任何的天文学家、星算家、世间神通者丝毫都看不到的事情,我们读这些佛经,才知道它的意义。我们之所以能够展开这么开阔的眼界,全是世尊的弘恩,我们不能忘恩。我们一个凡夫,竟然天上、天下、秽土、净土什么样的事情都知道,那是什么原因?是佛语加被,不是自己有这个能力。所以一个真正闻受了佛法的人,他是很容易开智慧的,今生不开,来世也很容易开。如果你不皈依法,确实是一只井中之蛙,看到的无非是现世的一种片段幻影,哪里能了解到真理呢?所以你要迷信世间的学问,顶多就只是知道它的那个范围里的一点很幼稚的学问,哪里比得上世尊的金口诚言?我说是无数倍也比不上的。
这样我们才知道,我们皈依佛后,就是对一个偈颂作十法行都超越了一切世间善根。不要现在看到世间书,就觉得它好现代,好有品味,好前卫;一看到佛经,好古旧,认为没什么。这是我们的颠倒,必须要转换这样的观念。如果这样的观念转换成功了,在你眼里圣教就是无比深重的境、殊胜的境。这个时候你的情感、行为都出来了。虽然世人看不懂,他们肯定看不懂,就会认为你迷信,怎么捧到佛经是这样子的顶戴。你也不要去睬这些。如果我们真能生这份心,应该自随喜,就要从这里开始进入佛道的修行。皈依是修行的支柱。这个皈依心,能够普遍渗透到一切的修行当中,他在你的每一阶段、每一法义、每一种法行里都起到了直接驱动的作用。有些人认为皈依是小事情。皈依可不是小事情,从你第一天皈依一直到登地以上,统统都在修皈依,只不过皈依辗转增进而已。

王甚忧愁,惧绝国嗣,即广祷祀祈愿诸天。王第一夫人,名须梨波罗满,经数时间,便觉有娠。自怀妊后,心性聪了,仁慈矜哀,劝人以善。日月满足,生一男儿,端政超异,恣相显美,身诸毛孔,皆有光明。

当时国王两万个夫人都没孩子,国王就很忧愁。因为远古时代非常重视子嗣,如果没有子嗣,就没有继承人,这个家族就会断掉,所以这是大事情。他非常忧愁,害怕断掉了香烟,就到处去祈祷诸天保佑。当时国王的第一夫人叫做须梨波罗满,经过一些时间,她就觉得自己有身孕了。自从怀孕以后,她像变了一个人,心性聪慧明了,而且非常仁慈,对人有同情心、哀愍心,见到谁都劝人行善。到了怀胎期满,生了一个男孩,长得端正非凡,形相美妙,而且身体各个毛孔都有光明。

王甚欣庆,睹之无厌,即召相师,占其吉不。相师披见,叹言:奇哉!是儿之相,挺特殊伦,德绥四域,天下敬戴。王益欢喜,敕为立字。相师白王:有何异瑞?王言:此儿怀妊已来,其母聪慧仁慈劝善,余瑞虽众,甚怪此异。相师惊喜,而白王言:母豫辩慧,自身光明,当为立字名那波罗满。晋言惠光。

当时国王非常高兴,对这个孩子百看不厌,然后他就召来相师来占卜吉凶。相师仔细地观察后,感叹地说:“奇哉奇哉!这个孩子的相是如此的出色、超群绝伦,以他的德行会安抚四天下的百姓,天下人民都会恭敬爱戴他。”国王就更加欢喜,下令给孩子取名字。相师对国王说:“这孩子有什么特异的瑞相吗?”国王说:“自从怀这个孩子以来,他的母亲就变得很聪慧、仁慈、劝别人行善,其他虽然有很多瑞相,但以这个最为特殊。”相师就很惊奇欢喜,对国王说:“他母亲是这样具有辩才、智慧,他自己的身体又有光明,应当给他取名为惠光。”

太子长大,智慧殊人。父王葬薨,葬送毕讫,诸王臣集,劝令嗣位,太子固辞,云:不能当。诸臣各曰:大王已崩,唯有太子,更无兄弟。今言不肯,推让与谁?

太子渐渐长大,他有超人的智慧。后来父亲去世,丧葬完毕,诸位小王和大臣们集会,劝令太子继位登基,太子坚决辞谢,说:“我不能当国王。”大臣们都说:“大王已经驾崩,只有太子,再没别的兄弟,如果你现在说不肯,推让给谁呢?”

太子答言:世人行恶,必不执顺,若加刑罚,罪我不少。若能率民,普行十善,我乃堪任领受国事。诸臣言:善!唯愿升殿,十善之道,当敕令行。

太子回答说:“世间的人都是在造恶,他们一定不肯随顺正法,如果我加以刑罚,也是造下不少的罪业。如果大家能同心协力率领人民,普遍地行持十善,我才可以担任国王,领导国家的事务。”大臣们说:“遵命!唯愿太子登基升殿,我们一定按太子的吩咐,在天下推行十善业道。”

太子尔时,寻登王位,告下人民,普行十善。一切敬顺,改心易操。

这样太子不久就登上王位,登基后的重大举措就是告令天下的人民:普遍地要行持十善业,要身善、语善、心善。当时人民得到这个贤善国君的领导,都很恭敬地遵从,行持善业,都改变了自己原来的心态和行为。

魔王妒忌,欲败王化,密作封书,告下诸国:前敕行善,既无利验,唐自劳苦,修无益事。自今以往,听民恣心,作十恶事,勿更惮情。

当时魔王很嫉妒国家里行持正法,因为邪正两方面的力量总是在一种对立当中。魔王喜欢人行恶法,其实现在的世间,多的是魔子魔孙,因为鼓吹性解脱、鼓吹打妄语、鼓吹杀生,各种的自由、放任、散漫、随心所欲,这是魔王喜欢的事。如果人民都按照十善业道改恶从善,那魔王就丧失了势力,所以他不高兴。这样,他想毁坏国王的教化,秘密地写了一封诏书,假造一封诏书,告诉下面的属国,说:“前次朕下令行持十善,也没有什么利益效验,只是徒自劳苦,做无意义的事。从今以后,人民可以随心所欲,造十恶业的事,不要心里再有害怕。”所以这是魔王的心态,今天的很多自由主义就是魔王的一个变化。

诸王得书,怪此异诏,何缘越理,劝人从恶?各遣亲信,重问所由。

那些属下的小王们得到了这个诏书都感觉奇怪,这什么缘故,违越正理,劝人造恶?他们都各自派遣亲信,重新来问明缘由。

王闻是语,愕然惊曰:我无是令,何缘乃尔?即敕严驾,躬行诸国,亲见臣民,宣改异化。

当时国王听到这个消息很惊愕地说:“我没有下这个命令,为什么是这样的?”他就下令严整车马,亲自巡访各国,看望下面的大臣和人民,通告纠正反常的法令。

魔于道边,化作一人,身处大火,盛炎炽然,于中哭叫,声悲酸切。王即前问:汝何以尔?人白王言:我坐前时劝人十善,今受此苦,痛毒难忍。

当时魔王就在道边变化成一个人,身体处在大火当中,烈火盛燃非常炽热,他在里面大哭大叫,声音悲痛凄惨。国王就近前问他:“你为什么这样?”那人回答国王说:“我因为过去劝人行十善,现在受这样的大苦,实在疼痛得难以忍受。”

王重答言:何有是事,劝人修善,反更受苦?又复问言:劝行十善,令汝受苦。前受劝人,行十善者,得善报不?答言:前人得善福耳,但教他故,独受此苦。

国王回复说:“怎么会有这样的事,劝别人修善,反而更受痛苦?”当时国王就又问他:“劝别人行持十善,让你受了苦。那么前面受劝的人,行持十善得善报吗?”他回答说:“前人是得了善报、福德,只是教别人的缘故,唯独受这样的大苦。”

王闻欢喜,答言:但令前人得善福者,甘心受苦,不以为恨。

国王听了很欢喜,回答说:“只要让人们能够得到福善,我甘心受这个苦,没有什么遗憾的。”

魔闻是语,即隐形去。

魔王听了这个话就隐身而去。

遍行诸国,宣十善行。人民服化,慎身口意,正化弥布,一切钦崇。王德隆赫,嘉瑞而降,金轮先应,七宝具臻。游化四域,导善为务。

当时大王周游各个小国,宣扬十善业道。人民都服从教化,谨慎身口意的行为,因此,正法的教化传布到整个国家,四海的人民都钦崇国王的治理。国王的威德日益隆盛,感得天地之间各种瑞应降临,首先就是有金轮应现而出,接着七宝具足。所以他是一个有德的转轮圣君,以他的推动力,整个境内都普行十善业。以这样巨大的善业力,他作为一个国王也就荣升为转轮圣帝了,七宝都相应地现前。这位大王就在四海当中到处教化,唯一以推行善行为事务。

如是大王,欲知尔时施陀尼弥王者,今现我父净饭王是;尔时母者,今现我母摩诃摩耶是;彼惠光王,十善化民者,今我身是。我缘彼世自行十善,又以劝民令行十善,是以今日得是足下千辐相轮。

到这时,世尊就向洴沙王揭示了答案,佛说:“大王,你要知道,当时远古时代的施陀尼弥王,就是现在我父亲净饭王的前身;那时候的母后,就是我现在的母亲摩诃摩耶;那时候的惠光王,以十善业道普化人民的,就是我的前身。正是由于我那一世不但自己行持十善,而且劝导人民普行十善,所以今天就感得了足下千辐轮相。”
所以任何一种相都是一种表征。如果从佛果上来说,那就叫做庄严,它是因地的善行感得的。所以因果丝毫不爽,天地之间显现出来的任何相都不会是无因而现的,不会是偶然性的。我们必须坚信因果定律,这个世间上任何祸福的相,都应该知道它来源于过去的善恶业,没有任何该怨天尤人的,也没有侥幸获得,也没有无辜枉加,都是法尔而现的,这上面不会有任何偏差。我们懂得这一点,就会消除一切侥幸心理、占便宜心理、幻想心理、怨尤的心理等等,这些非理的心态都会消失。从今以后,做人最关键就是要种因地,你因地有一分做,肯定有一分得,过去你造了一分恶,现前肯定受一分报。深信此理,人的心态和行为就调整到合乎天理了,这就是能够知天命。所以通过法的教化,首先是弘扬因果正法,人们的见解就端正,见解端正了以后,行为就完全正直了,各种与此不符的非理想法和行为都会被排除出去。
我们懂了这一点,自己要立誓:下至于微乎其微的善业,我都要真心地去修集,所谓“勿以善小而不为”。要以万德来庄严自身,所谓的受持菩萨戒的摄善法戒就是这个意思。

时洴沙王,复白佛言:六师群迷,不自度量,贪着利养,生嫉妒心,求与世尊触试神力,言佛作一,我当作二。佛现神变,妙难思议,六师穷缩,乃无一术,惭形愧影,投水而死,徒类散解,自遗殃患。念其迷惑,何剧之甚!

当时洴沙王又请问佛说:“这些六师外道迷惑颠倒,不自量力,以贪著利养的心生了嫉妒,想跟世尊比试神力,说佛能够做一个,我就要做两个。但是世尊示现大神变,极其不可思议,六师们就黔驴技穷,拿不出一种真本事,结果他们因为这种过分的自尊,变为无脸见人,投水而死,他们的徒众都自然解散,这是他们自造孽。我想他们是何等的愚痴、迷惑!”
讲到这里,我们可能认为这是这一生忽然间心里颠倒,得到这样不好的遭遇。但其实如果从因果律衡量,没有一件事是偶然的,所以佛下面会讲到往世因缘。我们一定要再再学习这个公案,才能够确立因果观念。这一条铁律确实贯穿在一切世间的显现上面,没有一个是无因出生的。如果有一个反例,它就不叫普世定律。现在你学习以后,首先要得到因果律的第一条,总的业决定理,对于普遍性的业决定理要生起定解,这是第一个关键。之后是它的各种分相的宣说,渐次都要生起定解。
一旦懂了这个,我们的观念就完全不同了。但是这个很难,不通过佛的经教是不可能无因生起的。你总以为有很多偶然性,有很多偏差、不公平,或者是可以侥幸获得,或者徒叹倒霉。其实真正的因果信念有了,他的心力、想法完全不同。他看到人家好,都会很随喜,那肯定是过去造善业;如果遇到一种不幸,就知道这都是自己造了恶业,他会忏悔;忽然之间有苦报降临,他会顺受。这种心态就会完全符合因果律。但是我们反省自己有没有这样的信念呢?如果还没有,说明这个观念不深。
所以,我们首先要生胜解,有了胜解,之后就开始有信念、有意乐、有行为,整个一套都要换掉的,等到整个这一套软件系统全部换掉了,从最低层次来说,就叫做下士了,就是一个初步的修行人。这个没有转换成功,就还不算修行人,也不会有一个修行人的心态以及各种内外的相。我们再回转过来,看一看世尊怎么揭示这其中的因果真相。

佛告大王:不但今日,六师之徒,诤名利故,求与我决,自丧失众,过去世时,亦共我诤,我亦伤彼,夺其人众。

佛告诉大王:“不但是今天,六师们为了争名利的缘故,想跟我决一胜负,结果他自己丧失了徒众,过去世的时候,也是和我相争,我也击败了他,夺了他的徒众。”

王即长跪,寻白佛言:不审世尊,过去世时,与六师斗夺其徒众,其事云何?愿具说示。

当时洴沙王非常有兴趣,他马上长跪合掌启白佛说:“不晓得世尊您过去世时,跟六师比试、夺掉他的徒众,具体情况如何?愿佛具体为我们宣说开示。”
所以,我们学《贤愚经》是非常带劲的,这里面妙趣无穷,一旦你信了因果,对这些故事就非常有信心,非常有意乐。这每一个都是妙不可言,所以龙树菩萨说“空性尚能由理知,因果甚深极难证”,这是一种极奥秘的缘起律,你必须从这儿深入,一切的修行才能开展。因为佛法任何一个修行,它是在缘起上面走的,不在这上面走,你说你的路在哪里?你的依据在哪里?你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个行为?不懂缘起,我们就陷在迷茫当中了,根本不知道生活的道路,也不知道自己人生何去何从。懂了缘起就处处有法,然后你时时按照这个法来做,不是按照自己的一时的冲动、任性、嗜好等来做。那些是一种妄情,必须把它淘汰掉的。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佛告王曰:善着心听。

佛就告诉洴沙王说:“你好好地用心听。”一定要知道,这些公案中的因果法则,这是听闻学习的关键。因果律一旦相信了,你的道德律就来了,因果律不相信,是没有道德律的。

乃往过去无数无量阿僧祇劫,此阎浮提,有一国王,名摩诃赊仇利,领五百小国王。有五百夫人,无有太子可以继嗣。

这要回溯到过去无数无量阿僧祇劫以前,这个阎浮提境内有一个国王,叫摩诃赊仇利,领导五百个小国王。他有五百位夫人,可遗憾的是,没有一个太子可以继承王位。

王自念言:吾年转大,无有一子以续国位,若其一旦崩亡之后,诸王臣民,不相承受,便当兴兵抂害民命,国将乱矣,何苦之剧!念是事已,心没忧海。

国王自己想:我年纪越来越大,没有一个儿子继承王位,如果我一旦驾崩以后,这个国家里的各个小王、大臣、人民,他们会互相争夺王位,就会兴起战争,会死掉多少人?国家就会大乱,那是多么悲苦的事。他一想起这个事,心就陷落在这样忧悔的海洋里。所以对古代来说,太子非常重要,你不首先立好太子,将来肯定天下大乱,各方面的势力会彼此争斗,都是为了夺取王位,这样搞得天下大乱,人民受很大的苦。作为一国之君,国王对此事非常担忧。

时天帝释,遥知王忧,即从天下,化作一医,来诣王所,问王忧意。王即如事,宣示语医。

当时天帝释在天庭就已经知道了国王的心事,他就从天上下来,化成一个医生来到国王这里,问国王:“你忧心什么啊?”国王就把情况如实地告诉了医生。

化医白王:莫复忧虑,我当为王,往入雪山,采合众药,与夫人服。服药之后,皆当有娠。

当时化现的医生对国王说:“您不要再担忧了,我会为您去一趟雪山,采集各种药物给夫人饮服。服药以后,她们都会有身孕的。”

王闻是语,差用释忧,即语医言:能尔者善。

国王听了这个话,他心中的忧结几乎一下子就解开了,对这个医生说:“能这样很好!”

是时化医,即往雪山,取诸药草,担还王宫,以乳煎之,与大夫人。

当时化现的医生就去了雪山,取了各种药草担回了王宫,用乳汁煎煮献给大夫人服。

夫人嫌臭,情又不信,化医归天,后不肯服。余小夫人,尽共分服,服未经久,寻觉有娠,各以情事白大夫人。

当时这个大夫人嫌这个药很臭,而且心里还不太相信,结果这个化现的医生归回天庭,她后来还是不肯服药。其他的小夫人都分了一份,服了药物,没多久,她们都感觉已经有身孕了,而且把这个情况跟大夫人说了。

夫人闻已,情乃忧悔,即问:所服有余残不?答言:已尽。复问:前草今者在不?答言:犹在。寻敕取乳,更用重煎。持与夫人,夫人便服,服之数日,亦觉有娠。

夫人一听她就后悔起来,然后问:“你们吃的药还有剩余的吗?”她们说:“已经吃光了。”她又问:“前面的草药现在还在吗?”她这个时候很着急。这些人回答说:“还在。”她立即下令取来乳汁重新煎煮。煮好后端给夫人,夫人服下去了,几天以后就感觉有身孕。

诸小夫人,月满各生,皆是男儿,端政殊异。王见诸子,欢喜踊跃,悒迟念想于大夫人。

当时小夫人们怀孕期满,各自都生了孩子,都是男孩,而且都特别地端正。国王见到生了这么多个儿子,欢喜踊跃,但是他一想到大夫人的时候,心里不免有一点忧虑。

夫人月满,亦生一男,面貌极丑,形如株杌。父母见之,情不欢喜,因共号之为多罗睺施,晋言株杌,敕令养育。

当时这个大夫人怀孕期满,也生了一个男孩,那是极其丑陋,整个身体像个株杌一样。父母见了非常不欢喜,所以就共同给他取了一个名字叫株杌,下令让别人养育。

年渐长大,其余诸兄,皆已纳娶,唯有株杌,不以在意。后会边国,兴兵入界,五百王子,领兵往拒,始战军败,退来趣城。

再说这些孩子们逐渐地长大了,其他的兄长都为他们娶了妻子,只有对株杌不考虑这事。后来赶上边境的国家兴兵来侵略国界,五百个王子奉命领兵去抗战,第一次的战斗就吃了败仗,军兵都纷纷败退,回入城市。

株杌王子,问诸兄言:何以退走,如恐怖状?兄辈语言:往斗不利,他军见逐,是以走退。

当时株杌王子问兄长们说:“为什么你们这样恐怖地退下来?”兄长们说:“我们这一仗打得不利,敌军一直追赶,所以就狼狈地逃回来了。”

株杌言曰:如斯军贼,敢见侵倰。取我先祖天寺之中大弓具来,我欲往击。

株杌说:“这些个盗贼,胆敢侵略我方国土,取我先祖天寺当中的大弓和海螺过来,我去还击。”

其先祖是转轮王,即遣多人,往取舁来,而授与之。取弓舒张,弓声如雷,弹弓之音,闻四十里。持弓捉具,便独往击,到先吹贝,声如霹雳。彼军闻声,惊怖散走,敌退乃还。

话说株杌的先祖是一位转轮王,他有一个非常大的弓和海螺。当时就派了好多人抬来了,交给了株杌。株杌拿来弓,就把这个弓拉开,弓箭弹射的声音像雷震一样,方圆四十里都能听到。然后株杌拿着弓箭,捉住这个海螺,独自一个人出去还击,到了敌军阵前,先吹海螺,声音像霹雳一样。敌方的军兵一听到这个声音,恐怖地魂飞魄散,纷纷逃走。这样,敌方的侵略也就到此告终了。退敌后他才回到城中。

父王异遇,尔乃爱待,深思方便,欲为婚娶。

由于这一次战斗的胜利,父王就对他格外地厚待,心里想:我的这个儿子,有什么方便给他娶一个媳妇。

时一国王,名律师跋蹉,闻其有女,端政绝世。王即遣使,往告求婚,指其一兄貌状示之,言为此儿,求索卿女。

当时有一个国王叫做律师跋蹉,听说他的女儿是一个绝色佳人,举世无双。国王就派遣使者去他那里求婚,而且指着他的一个兄长的相貌给使者看,教他说:“我为这个儿子,迎娶你的女儿。”

使奉教到,具腾王辞。律师跋蹉,即许为婚。使还白王,王大欢喜,寻遣车马,往迎将来,自敕株杌:莫昼见妇。

当时使者奉命到达了这个国家,具体地转告了国王的话。律师跋蹉就答应了婚事。使者回来告诉大王,大王生了很大的欢喜,很快就派遣车马去迎娶公主来成婚,然后自己命令株杌:“你千万白天不要见你媳妇。”

自今以后,常以日暮,乃见交会。

从此以后,株杌只是在夜晚跟他的媳妇交会。

时诸子妇,后共谈语,各叹其夫种种才德。时株杌妇,亦叹夫言:我夫猛健力士之力,身又细软,甚可敬爱。余妇语曰:汝不须言,汝夫状貌,正似株杌,若汝昼见,足使汝惊。

当时这些个王子的媳妇们后来有一次在共同交谈的时候,她们都各自赞叹自己丈夫有种种才能、德行。那时株杌的媳妇也赞叹她的丈夫说:“我丈夫有大力士的勇健力量,身体又细滑柔软,那是非常可敬可爱的。”其他的媳妇就对她说:“你不必说了,你那个丈夫像株杌一样丑,如果你白天见到了,肯定把你吓死的。”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株杌妇闻,忆之在心,豫掩一灯,藏着屏处,伺夫卧讫,发灯来着,见其形体,甚用恐怖。即夜严驾,还至本国。

株杌的媳妇听了这话,记在心上,事先预备了一盏灯,藏在一处,等她丈夫睡着了,她就偷偷地把灯拿出来,照着她丈夫,一看他这个样子,非常恐怖。她就连夜赶紧整顿车马回到她的娘家。

天明乃觉,甚用悒戚,捉弓持贝,寻迹逐往。

到了天亮,丈夫醒了,才发现妻子不见了,他当时也是非常忧戚不安,就拿着他的大弓、海螺,顺着马蹄的足迹就追过来了。

到其国中,依一臣住。后六国王,闻律师跋蹉有绝妙之女,各贪欲得,兴兵集众,竞共来索。

当时株杌王子已经到了这个国家,在一个大臣家里住下。后来六国的国王听说律师跋蹉有相貌绝妙的女儿,他们都各自贪求想得到,因此集合兵众,竞相前来求索。

时律师跋蹉,甚用愦恼,令诸群臣博议其事。正欲与一,其余则恨。作何方便,却此凶敌?

当时律师跋蹉心里非常恼乱不安,就让下面的群臣们多多地去商议这件事。如果给了一个国王,其他五个国王肯定怀恨在心。用什么样的方便能够退掉这些凶狠的敌军?

有一臣言:当分此女,用作六分,一军与一,其意可息。

有一个大臣说:“应当把这个女儿分成六分,一个军队给一分,他们的心意就平息了嘛!”

或有臣言:且出重募,有能却军,以女妻之,分国共治,重加赏赐。王即然之,便行宣募。

又有一个大臣出主意说:“大王可以出重金招募,有能够退却敌军的,就把女儿嫁给他,而且分国土共同治理,再重加赏赐。”国王认为这个主意是比较可行的,立即下诏招募。

时多罗睺施即持弓贝,出城趣贼,吹贝叩弓,六军惊骇,怖不能动。即入军中,斩六王首,夺取冠饰,摄录其众。

当时株杌就勇敢地应召,他独自一人拿着他的弓贝奔出城门, 趣向贼军,当时一吹海螺、扣击弓弦的时候,威势太大了,就像前面说的弹弓的声音像雷震一样,海螺的声音像霹雳一样,所以那些六军的将士吓得魂飞魄散,害怕得动都不敢动。这样株杌就直接闯入他们的军中,斩掉了六王的头,夺取了他们头上的王冠,而且摄伏了他们手下的一切兵众。

律师跋蹉,甚用欢喜,以女贡之,奉为大王。领摄七国,一切军兵,将诸士众,与妇还国。

当时律师跋蹉因为这事非常欢喜,就把女儿供养给他,而且尊奉他为大王。这样,株杌一人领导七国一切军兵,带领着兵众们和妻子一起返回了故国。

父王闻来,往出界迎,见子所领军众极盛,以国让子,劝作大王。其子不肯,云:父犹在,理不应尔。

当时父王听说儿子回来了,亲自出来迎接,见到儿子带领这么浩浩荡荡的军兵,认为儿子不得了,所以就把国位推让给孩子,劝他来登基做大王。当时株杌不肯答应,说:“父亲还在,我来当王是不合理的。”

还到宫中,穷责其妇:汝前何以夜弃我亡?其妇答言:君身极丑,初见惊怖,谓非是人。

然后他回到了王宫里,这个时候拼命地指责他的媳妇:“你前面为什么夜里抛弃我而逃走?”他的媳妇说:“你的身体极其丑陋,我一见的时候,都快吓死了,以为不是人。”

多罗睺施,捉镜自照,乃见身首,熟似株杌,患厌其身,自不喜见,便至林间,乃欲自杀。

株杌他从来不知道自己的形象,这一回他拿来镜子照着自己,看到头部、整个的身体就像一个烧焦了的株杌一样,这么难看,他对自己的身体生了很大的厌恶心,自己都不想见这副样子,就想干脆到林间自杀算了,没脸见人。所以,人的自卑心还是很大的。

帝释遥知,即下到边,问所由缘,慰喻其意,与一宝珠,而告之言:常以此珠,着汝顶上,可得殊异如我端政。

当时帝释在远处已经知道他想自杀,马上下到人间,来到他身边,问明缘由,就安慰他,而且给了他一个宝珠,告诉他:“你常常用这个宝珠放在头顶上,你会得到非常出色的相貌,和我一样端正。”

寻喜奉受,安其顶上,觉身倍异。还至宫中,自取弓具,欲至外戏。妇见不识,寻语之曰:汝是何人?莫触此物,我夫若来,傥相伤损。

株杌听到有这个方法,他马上就生了欢喜心,遵照吩咐,把这个宝珠安放在顶上,一下子觉得身体完全不一样了。他就回到了宫里,自己取出了他的弓箭等,想出去耍一耍。他媳妇见了不认识,马上说:“你是什么人?你别摸这个东西,我丈夫来了,恐怕要伤害你的。”

寻语妇言:我是汝夫。妇殊不信,而语之言:我夫极丑,汝形端正,汝是何人,说是我夫?

他马上回答媳妇说:“我是你丈夫。”他媳妇很不相信,就说:“我丈夫长得非常丑,你的形貌这么端正,你是什么人,怎么说是我丈夫?”

夫即却珠,还示故形,妇乃惊喜,云:何乃尔?夫即具悉,说得珠意。妇自是后,敬爱其夫,株杌之名,从是灭除,便更称之,名须陀罗扇。

丈夫立即把宝珠拿下,又恢复了原来的形象,这个时候媳妇才知道这是丈夫,她非常惊喜,说:“你怎么会忽然这样变相啊?”丈夫就一五一十具体地说明了得到宝珠的经过。妻子从今以后对他的丈夫非常敬爱,株杌的名字从此消失了,改换名字称为须陀罗扇。

后自生念:当率兵众更起宫城。即出观行平博之处,敕诸人众:是中可作。

当时他自己想:我应当率领兵众再起一个宫城。他就出了他的住处,来到了一个非常平坦广阔的地方,对下面的人说:“这里可以建一个王城。”

有四龙王,人形来问:欲作城者,为用何物?须陀罗扇言:当用土作。龙复白言:何不用宝?答言:城大,那得多宝?龙复白言:我当相与。

当时有四个龙王化成人形来问:“你想做王城的话,用什么材料?”须陀罗扇说:“用土来做。”龙王们又说:“为什么不用宝呢?”回答说:“王城那么大,哪有那么多宝?”龙王说:“我们可以资助。”

寻化四边,作四大泉,而语之言:用东泉水,而作堑者,便成琉璃。用南泉水,而作堑者,可成为金。用西泉水,而作堑者,可成为银。用北泉水,而作堑者,可成颇梨。寻时敕作,如语成宝。

很快龙王们用他们的神力在四方化现了四大泉池,而且对他说:“用东泉水作堑就成了琉璃,用南泉水作堑就成了金子,用西泉的水作堑就成了银子,用北泉的水作堑就成了颇梨。”国王立即下令按照这样来做,确实像龙王所说,这些泉水都成了宝贝。

便令作城,方四百里,复敕作宫,方四十里。宫城街陌,楼观舍宅,树林浴池,悉是四宝,严净显妙,略如天上。宫城既竟,七宝来应。总摄四域,化民修善。

这样已经有了四宝的材料了,国王就下令首先做一个城市,方圆四百里,之后就在这个城市的中央做一个王宫,方圆四十里。整个王城里有各种的大街小巷、楼观、舍宅,还有很好的树林、浴池,这些都是用四宝建成的,相当庄严清净、美妙、显耀,大略地就像天界城市的景观。宫城建造完毕,又有七宝自然现前,这是应他的福德力而显现。这样国王完全统摄四方天下,教化人民修持善业。

如是大王,欲知尔时摩诃释仇梨者,今现我父净饭王是;尔时母者,今现我母摩诃摩耶是;彼多罗睺施丑王子者,今我身是;彼时妇者,今瞿夷是;彼妇翁者,今摩诃迦葉是;彼六国王,欲以兵力逼求女者,今六师是。于彼世时,与我诤色,我伤害彼,夺取兵众。乃至今日,嫉名利故,求与我试,无术称心,投水而死。我摄徒类九亿人众,为我弟子。

到了这里世尊开始揭示答案了。前世的这一些人到底是谁呢?佛就说:“就像这样,大王你要知道,那个时候的摩诃释仇梨,就是现在我的父王净饭王;那个时候的王后,就是现在我的母亲摩诃摩耶;那时候那一位丑陋的多罗睺施王子就是我的前身;那时候他的妻子就是今天的瞿夷;那时候媳妇的父亲就是今天的摩诃迦葉;当时想用武力来逼娶女子的六国国王,就是今天的六师外道。他们在那一世就跟我来争女色,我击败了他们,夺取了他们的兵众。”

所以,确实因果报应丝毫不爽,这些都叫做等流果。由前世那样一种业行,在经历了无数世以后还会这样反应。所以因果有一种重复反应的规则,它会不断地以相同的方式来反应。这一切你必须得相信法界才能了达。因为法界是空性的,并不受任何的限制,你无论有多少加进去,它就必然地按这样来反应,而且在它的排布上一点都不会错乱。这样我们才能深信因果,不然怎么会深信呢?所以“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当面不相逢”,就是这个道理。

懂了这一点,我们要倍加珍惜现前的因缘,任何一种缘都来自于前世,不是一世两世的因缘。在这个世间上会有很多关系,譬如说家庭,为什么会成夫妻、成父子等等?都是由于过去的缘感召来的。如果过去有那种相争的因缘,到了这一世,碰到了以后还会争。懂了这一点,我们就应该很明白怎么为人处事,在任何一个事情出现的时候,自己的心态一定要摆正,不然就会给自己造下苦果。所以不懂因果,那我们修行会完全失败。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时洴沙王,复白佛言:多罗睺施,本作何行,福德力强,形如是丑?

所以洴沙王也是深思好学的人,他要一直追问到底,就进一步问佛:“那个多罗睺施,他因地造了什么业行,福德力这么强、形貌却如此丑陋?”你看,他一弹弓就像雷震一样,一吹海螺如同霹雳一般,他有好大的力量,这就是福德力强人一等的表现。这也不是偶然的,他是过去造了什么业感得这样大的力量?再说他又是这么丑陋,那又是什么恶业所感?

所以洴沙王很好学,这是很好的事。我们一定要了解到它的因缘,这样在我们当下就知道怎么趋吉避凶,怎么处理自己的心理行为。“过去种种犹如昨日死,往后种种犹如今日生”,我们必须为着自己未来的前程而着眼。这个着眼点就在你的心上,不必要去找任何外在的东西。

佛复告王:皆有因缘。

“皆有因缘”四个字要记住。佛当时就告诉洴沙王:“这些都是有因缘的。”换句话说,这不是偶然出现的。不必叹命苦,我怎么一生下来这么丑?就是你们做父母的给我这么丑的容貌,见不得人。其实是自作自受,父母只是一分助缘。现在过分地相信所谓的科学,认为这就是父母的遗传基因,然后就导致这样。你如果说是父母遗传基因,父母也没有这样丑,他怎么这么丑啊?父母只有捉鸡之力,他为什么有这么大力量呢?遗传基因能解释清楚吗?所以这很幼稚。

乃往过去无量难计阿僧祇劫,

佛就开示:这要回溯到过去无量难以计算的阿僧祇劫以前。这个因缘要推到这么远,可见,“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所以只有佛才能宣说这样的妙法,其他人根本没有这样的宿命通。科学家们连前世也不知道,他怎么能知道这其中的奥秘?这世上的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前因,我们懂了这一点,才知道贯彻一切的因果律。也因此你的心才能够看清人生的方向。世间上的学说此起彼伏,天天都在更换模样,今天说一套,明天说一套,不断地出现什么新思想、新观念、新理念、新做法等等,其实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皈依圣法,而它是亘古不变的。如果它会变,那我们的皈依就毫无意义。因为你皈依的东西以后不成立了,那你不是自陷迷途吗?那有什么意思啊?佛是三世智,他遍观到十方三世一切的世间情形,而且遍观到了缘起的铁律,它是不会有丝毫改变的,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万古颠扑不破的真理。所以在皈依这件大事上,自己一定要能够敲定。


这样我们才有原则,我们在任何时、任何处,无论是碰到什么事情,无论在哪方国土,都是这样的缘起律。也因此我们才有尽未来际的誓愿。不然的话,为什么一个学佛人发愿发到尽未来际?世间人难以想象:你这么发愿,以后怎么可能实现?我们这个世界是天天都要变的,过去的那套做法到了后来都已经改变了。过去都是强调生活朴素,现在我们就强调提前消费,那过去那一套就不算数了;过去说要受什么戒,现在我们要开放等等。如果真像世间人认为的这样,我们的行为就没有了规律。


诸佛给我们证明,一切都是缘起律在支配。比如阿弥陀佛前世发了四十八大愿,他历经无数劫来成办,最终完全实现了。他如果不知道这缘起上的定律,他也不可能这样发愿。只有懂了缘起,人才能变得有智慧,能够预知未来。否则就完全处在业果愚当中。一旦你破掉了业果愚,就整个从世间的邪见中脱出来了,这个时候你才成为一个真正的修行人。因为有了一个修行的准则,他才可能坚持操守。这种观念一再加深的话,就会生起即使砍头,深信因果之心也绝不动摇的信念。我们以这样一种信念才能不为任何学说所阻而一往直前地日夜修行,才能够完成菩提大业。
再回转来说,多罗睺施因地是什么因缘,在他这一生的果报上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东西?从相貌上打分是零分,从力量上打分,是一百分。这其实是满业感果的道理。由于引业的牵引得到这一世总报的人身,满业就按照成熟的各分业的情形出现或好或坏的表现。我们就想知道:他过去世到底造了什么善恶业会显现这样福祸两种报应?

此阎浮提,有一大国,名波罗奈。国有仙山,名曰律师。时仙山中,有一辟支佛,身有风患,当须服油,至油师家,从其乞索。油师嗔恚,逆呵责之:头如株杌,手脚如轴,不肯生活,候伺他家,不规钱买,但欲唐得。

这要说到那个时候,阎浮提有一个大国家叫做波罗奈。国里有仙山叫做律师。这座仙山里,当时有一位辟支佛,他得了风病,必须服用油来治疗。他就到了卖油的商家,向油师乞讨。那个油师一见,就嗔恚、发大脾气,然后呵斥他:“你这个头像个株杌,手脚就像木轴,你不肯自己工作,一直像寄生虫一样,等着到别人家吃,你不用钱来买,只是想白白获得。”因为对境是圣者辟支佛,所以他这么一说就够有果报受了。

虽嗔呵责,然与油滓。辟支佛心甚敬仰,受已适复担去。

当时他虽然起嗔心呵骂、指责辟支佛,但还是给了他油渣。当时辟支佛生了敬仰之心,领受了他的油滓后刚好要担回去。

其油师妇,从外而来,见辟支佛,心甚敬仰,问言:快士,从何而来?持此油滓,用作何等?时辟支佛,如实语之。

当时油师的妻子从外面回来,见到辟支佛很生敬仰的心,问到:“师父,你从哪里来?拿这个油滓干什么用?”当时辟支佛就如实地告诉了她。

妇便恨恨,还唤将来,即取其钵与满钵油,怨责夫言:汝实不是,云何乃以油滓与之?念还忏悔,除汝口过。

当时他妻子对丈夫的所作非常不高兴,就叫辟支佛回来,她亲自取了钵,给了他满钵的油。因为他丈夫只是给人油渣,就批评他的丈夫说:“你做得太不对了,你怎么能用油渣给人家?你赶紧心里忏悔,遣除你的口过。”

油师心悔,粗还辞谢。

当时油师也知道自己错了,就生了忏悔心,再次向辟支佛道歉、忏悔。

夫妇同心,白辟支佛:若使须油,日日来取。

这样夫妻都是同样的心意,对辟支佛说:“如果你要需要油的话,天天都可以来取。”

后辟支佛,数返取油,感其恩力,于油师前,现神足力,飞升虚空,身出水火,分合身体,种种现变。油师夫妇,见其神变,倍用欢喜,甚增敬仰。

后来辟支佛多次地来他家取油,也非常感激他们的恩德,就在油师的面前显现他的神足力量,飞升在虚空当中,从身体里面出水、出火,然后一身分为多身,由多身合为一身等等,做各种的神通变化。油师夫妇看到辟支佛圣人显示这样的神变,倍加欢喜,更加增上了他们的敬仰之心。

夫见是已,便语妇言:汝所施油,当共同福,受果报时,共为夫妻。

丈夫见了辟支佛的神变后,对他媳妇说:“你所布施的油,应当我们共同感受这个福报,受果报的时候,愿我们还一起做夫妻。”

妇语夫言:汝兴恶言,向于快士,方施由滓,无有净心,所生之处,当极丑恶,云何共汝作夫妇耶?

妻子对丈夫说:“你对于修道人先口出恶语,然后才布施油渣。你没有清净心,以后你生在哪里,都会很丑陋的,我怎么和你做夫妻?”

夫复答言:我常辛苦,积聚油具,云何独施,不与我共?终不听汝,要作夫妇。

丈夫又回答说:“你不晓得我平常有多辛苦,是我在不断地积聚油具的,为什么独独只是你布施,不许和我共福德?我终究不听你的,一定要做夫妻。”这是个很有趣的故事。

妻复言曰:若为汝妻,见汝形丑,夜弃汝亡。

妻子又说:“如果来世真做你的妻子,我见到你那么丑的样子,我夜晚都会逃走,弃你而去的。”

夫答之言:正使汝亡,我当逐汝,要得乃止。

丈夫又说:“假使你真的要逃跑,我一定要把你追到为止。”
这是无量阿僧祇劫前夫妻间的戏语,结果一一实现,这个信得过吗?如果真信得过,你就知道言语之道是相当大的,说什么的时候,就已经有了种子,它必然会这样实现。所以,我们下至开玩笑都应该谨慎口业,就是这个道理。你看这一世,这一切都实现了。不单是这个公案,后面讲到了很多,比如微妙比丘尼的公案,她前世怎么样打妄语、说各种诅咒的话,后来一一应验。

夫妻语竟,向辟支佛,身心自归,款诚悔过。时辟支佛语油师夫妻:缘汝施油,我病得差。今汝夫妻,欲求何愿,恣汝所求,悉当令得。

当时夫妻间说完了话,就向辟支佛真诚地以身心皈依,然后至诚地忏悔过失,因为已经见了面前是一个圣人,过去所作的不对都一一地忏悔。当时辟支佛就对油师夫妻两个说:“因为你们布施给我油,我的病好了。现在你们夫妻有什么愿望,都能够随你们的所求让你们得到。”

夫妻欢喜,长跪立愿:令我夫妻所生之处,天上人中,一切从意。

这夫妻俩很欢喜,长跪在地这样立愿:“愿使我们夫妻俩无论是生在天上人间哪里,一切都称心如意。”

如是大王,欲知尔时卖油人者,多罗睺施是;是时油师妇者,多罗睺施妇是。缘于尔时见辟支佛,言似株杌,手脚如轴,虽施油滓,嗔色与语,由是因缘,所生之处,初形甚丑,如前恶言。

讲述了往昔的因缘后,佛又很慈悲地开示了事情前后的联系。佛说:“大王你要知道,当时的卖油人就是多罗睺施,那时候他的妻子就是多罗睺施的媳妇。”他们前世彼此一种戏语,但是其实他们还是想做夫妻,所以这一世还是做夫妻。


“因为当时他见到辟支佛说了粗恶语,说你这个头像株杌、手脚像轴,虽然布施给辟支佛油渣,但是当时他起的是一个嗔恚责骂的态度,以这个因缘,他所生之处,最初都是相貌非常丑陋,就是按照他前面说粗恶语那样来变现的。”所以要晓得,我们的口舌是业的根,你说一个话的时候,就证明你的心是这样想的,结果识田中就记入这个了。我们一般说是阿赖耶识田,但推究到底就是法界,它不会忘失的,它不是一个人的分别心,这就叫天理。你说什么,它就完全记录什么,而且过一亿年,它也不会忘记,结果就按照说的这样来报应。报应不是基于自己的心能基于什么呢?不可能基于别的。只要我们的心一起,这个动机就是最初的业。所以我们找来找去发现业的根就在这里。懂了这一点才知道,原来他当时是这么样骂辟支佛说:你头像个株杌等,结果后来这个种子一成熟的时候,他就变现成株杌这样。在满业上这一个语业一成熟,头就像株杌,身体就像木轴,所以相当丑陋,根本就见不得人的。有的人说这怎么可能呢?那怎么不可能呢,你种的植物种子是这么一个小的,你看它长出多少的果相?这些果相不是一个种子繁衍出来的吗?或者你今天突然间起了一个较强的心,是不是这个就影响到你晚上做梦,现出各种各样的东西来?再说他当时布施的时候给的是油渣,这叫不净的布施,态度上又不对,是一种嗔恚心,这些就构成了他的业力事实,也因此就要遭受惩罚。世间法律怎么判案、受审那一套,其实那只是人间的一种小玩意、小模式,还不一定是这样,很多都加入了人的妄想。其实真正的法官就是法界,它判案完全根据你什么时候已经构成罪业事实了,然后就肯定要受惩罚,一点都跑不脱。所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懂了以后,你心里要畏惧这个因果律,这叫畏惧天理。你应当为自己负责。我们说,你到底选择什么道路?你是出苦吗,还是入苦?你是成就自己吗,还是毁灭自己?这都是自己心上要做一种选择或者取舍,这样才是理智的人。

缘后忏悔,喜施好油,所生之处,还得端正。缘以油施,常得多力,数千万众,无敢当者。福德报故,作转轮王,食福四域,五欲从心。善恶之业,其报不朽,是故一切,当念道要,慎身口意,遵修道行。

“缘于他后来忏悔,而且后来每一次辟支佛来了,他恭恭敬敬、欢欢喜喜地供养好油,所以每一生后面又得端正(这样一种对圣人恭敬的态度就是得端正的因)。然后因为他供养的是油,油一受用是增长精力的,所以他这一世格外有力量,一个人在千军万马当中势不可挡。(只要一弹弓、一吹贝,那些人被他的威德力吓得都不敢动,你想他有多大力量,这是福德力的表现,所谓胜负在于福德。)由于福报感召,后来他还做了转轮王,能够享有四海,而且都能够随心所欲自在而转。”


所以,佛下面就有非常甚深的教导,这句话我们要记在心里:“善恶之业,其报不朽,是故一切,当念道要,慎身口意,遵修道行”,善恶业它的果报不会朽坏,在它结果以前,它是不会朽坏的,你造了什么样的善业恶业,它都存在那里,时候一到,就立即现前。你不要以为时间这么久了,恐怕就没事了,这是我们对业果的一种愚蒙。以这个缘故,我们在做任何事情时,都要想到这个道、想到这个法,不是随着自己的习性来,要谨慎身口意,遵修安乐之道的行为。

佛说是时,洴沙王等,诸王臣民,四辈之众,天龙鬼神,闻佛所说,有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者,有种辟支佛善根本者,有发无上大道心者,或有迁住不退地者。一切欢喜,礼敬奉行。

佛说了这则因缘后,洴沙王等很多的王臣、人民、四众眷属、天龙八部,听到佛说这样的妙法,出现了很多利益相,有的证了初果、二果、三果或四果,有的种了辟支佛善根,有的发了无上菩提心,还有的安住不退转地。总而言之,说法以后大众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贤愚因缘经卷第三

锯陀身施缘品第十五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罗阅祇耆阇崛山中。尔时世尊,身有风患,祇域医王,为合药酥,用三十二种诸药杂合,令佛日服三十二两。

阿难尊者说,就像我所听到的,一时佛在罗阅祇耆阇崛山中。当时世尊身体有风病,祇域医王就给世尊合药酥,用三十二种药物配合,让佛每天服三十二两。

时提婆达,常怀嫉妒,心自高大,望与佛齐。闻佛世尊服于药酥,情中贪慕,欲同佛服。复敕祇域:当与我合。尔时祇域,复与合之。

当时提婆达多常常怀着嫉妒佛的心,心里妄自高慢自大,想事事都跟佛相同。听说世尊服药酥,他心里也生起一种贪慕心,想和佛一样服这种药。然后就叫祇域:“你要给我服这种药。”当时祇域也给他配合了同样的药。

因语之言:日服四两。提婆达问:佛服几两?祇域答言:日三十二两。提婆达言:我亦当服三十二两。祇域答言:如来身者,不与汝同,汝若多服,必更为患。提婆达言:我若服之,自足能消,我身佛身,有何差别?但与我服。

祇域医师就对他讲:“你每天服四两。”提婆达多问:“佛服几两?”祇域说:“每天三十二两。”提婆达多说:“我也应当服三十二两!”祇域说:“如来的身跟你不同,你如果服多了,会加重病情的。”提婆达多说:“我如果服了,自己就能消化,我的身和佛的身有什么差别,尽管给我服。”

即习效佛,日日亦服三十二两。药在体中流注诸脉,身力微弱不能消转,举身支节,极患苦痛,呻吟唤呼,烦愦宛转。

当时他就仿效佛,每天都服三十二两药。结果药在体内流注到各脉里头,由于体力微弱没办法消化,结果导致全身的支节都非常地疼痛,不断地呻吟呼叫,当时心思烦闷、辗转不安。

世尊怜愍,即遥申手以摩其头,药时即消,痛患即除。

当时世尊怜愍他,就从远处伸手摸他的头顶,当时就消除了药力作用,身上的病当时就除掉了。

病既得愈,看识佛手,因而言曰:悉达余术,世不承用,复学医道,善能使知。

病已经好了,提婆达多一看,认出是佛的手,就说:“悉达多其他的本事也不管用,不过也能看出他曾经学过一点医术。”

于时阿难,闻说此语情用怅恨,长跪白佛:提婆达多,不识恩养,世尊慈矜,为之除患,方更吐此不善之言。有何情怀,能生此心,长夜思嫉,向佛世尊。

当时阿难听到了提婆达多的话,心里很不舒服,长跪着对佛说:“提婆达多这个人不识恩德,世尊这样慈悲哀愍他,给他除病,他还说出这样不善的话。他是什么心肠,竟然生这样的心?一向以来都嫉妒佛。”

佛告阿难:提婆达者,不但今日怀不善心,欲中伤我,过去世时,亦常恶心杀害于我。

佛就告诉阿难:“这里是有等流果的。提婆达多这个人,不但是今天怀着不好的心想伤害我,过去世的时候,也常常以恶心杀害我。”
所以,看到这里我们就要明白造作等流的严重,我们平时一念一行绝对不能起伤害心。如果你一再地起这样的心,将来就会辗转增上这种习气。像提婆达多生生世世都有害佛的心,所以到了这一世,还是一见到相应的情景,他就会起嫉妒、想障碍。所以,勿以恶小而为之,一点一滴的心行,都要去观察,凡是有恶的心行起来的时候,都必须当下除灭。

阿难白佛:不审过去伤害之事,因缘云何?佛言:善听!当为汝说。唯然世尊,当一心听。

阿难请白佛:“不知道提婆达多过去伤害您的事,因缘的情况如何?请佛开示。”佛说:“好好听,我来给你讲。”“好的,世尊,我一定一心谛听。”

佛告阿难:过去久远不可计数阿僧祇劫,此阎浮提有一大城,名波罗奈。尔时国王,名梵摩达,凶暴无慈,奢淫好乐,每怀恶忌,好为伤害。

佛告诉阿难,这要远溯到久远不可思议阿僧祇劫的年代,那时候在阎浮提有一座叫波罗奈的大城市。当时的国王叫做梵摩达。这是一个凶残没有慈心的暴君,他平时就骄奢淫逸、喜好享乐,每每怀着恶念嫉妒,喜欢作伤害。

尔时其王,欻于梦中,见有一兽,身毛金色,其诸毛端,出金光明,照于左右,皆亦金色。

有一天晚上,梵摩达王在梦中忽然见到一只金毛兽,身上全是金色的毛,在毛端又出现金光,光明照到左右四周,都呈现金色。

觉已自念:如我所梦,世必有此,当敕猎者求觅其皮。作是念已,召诸猎师,而告之言:我梦有兽,身毛金色,毛头出光,殊妙晃朗。想今国界,必有此物,仰汝等辈广行求捕。若得其皮,当重赐与,令汝子孙,食用七世;若不用心,求不得者,当俱诛灭汝等族党。

这个暴君醒来后自己想:就像我梦到的,世上一定有这宝物,现在要命令一些猎人去捕杀它,求到它的毛皮。这样想了后,召集了很多猎师,告诉他们:“我做梦梦到了一只野兽,身体都是金色的毛,毛端还发出光,非常明耀殊妙。我想现在国界里一定有这个妙物,拜托你们在境内四处求捕。如果能得到它的皮,一定重赏,使你们祖孙七代都能坐享其成,得到一切饮食受用;如果你们不用心,求不到的话,那就要满门诛灭。”

时诸猎师,得王教已,忧愁愦愦,无复方计,聚会一处,共议此事:

当时这些猎人听到国王的命令,心里非常忧愁、苦恼,又想不到别的办法,当时他们都陷在很大的压力当中,聚会在一起共同商量这件事。

王所梦兽,生未曾睹,当于何所而求觅此?若今不得,王法难犯,我曹徒类,永无活路。论此事已,益增闷恼。

他们都这样说:“国王梦到的这种野兽前所未见,到哪里去找?如果现在得不到,王法难以触犯,我们这辈人以及合家大小都没有活路了。”他们谈论到这件事的时候,更增加了苦闷、忧恼。

又复有言:此山泽中,毒虫恶兽,亦甚众多,远行求觅,必不能得,交当丧身,困死林野。且私募一人,令行求之。

又有一个人这样提议:“在深山野林里,到处都是毒虫猛兽,我们走远路去找金毛兽,一定是找不到,而且都会丧失生命,困死在深林里。不如私下招募一个人代我们去寻求。”

众人言:善。更相简练,晓劝一人:汝可尽力广行求觅,若汝吉还,我曹合物,当重赏汝;设令山泽遇害不还,亦当以物与汝妻子。

结果大家都认为:“这是个好主意。”经过几番挑选,他们共同劝导一个人,想让他当替死鬼。他们对这人说:“你要尽力地到处去寻找,如果你能吉祥返回,我们所得的财物合起来,都重重地赏赐给你;如果你丢失在山野里了,或者遇害回不来,我们也一定以各种财物给你的妻儿子女。”

其人闻此,心自念言:为此众人,分弃身命。内计已定,即可当行。办行道具,涉险而去。

这个人听到他们的劝说,自己心里想:“我理当为这些人舍弃身命。”他心里这么想定了,就答应马上出发。当时办好了一切行路的资具,就沿着险道往深山里走了。

行已经久,身羸力弊,天时盛暑,到热沙道。唇干渴乏,郁蒸欲死。穷酸苦切,悲悴而言:谁有慈悲,矜愍我者?当见拯济,救我身命。

当时走了很远的路,体力不支,全身虚弱无力,又赶上炎天盛暑,走到一个热沙地带。当时他唇干舌燥,又渴又累,闷热得快要死了。身体的苦逼得难受,他就悲伤地说:“哪个有慈悲怜愍我?快救救我。”

时山泽中,有一野兽,名曰锯陀,身毛金色,毛头光明。遥闻其语,甚怜愍之,身入冷泉,来至其所,以身裹抱,小还有力。将至水所,为其洗浴,行拾果蓏,来与食之。

当时在山泽当中有一匹野兽叫做锯陀,身上长着金色的毛,毛端有光明。遥远地听到他呼救的话语,心里很是怜愍,身体就入于清凉的泉池,然后走到了这人身边,用身体裹抱他,使他稍微恢复一点力气。又把他带到清凉泉那里,给他洗浴,又捡了很多瓜果来给他吃。

体既平复,而自念言:睹此奇兽,毛色光明,是我大王所须之者。然我垂死,赖其济命,感识其恩,未能酬报,何能生心,当害于此?若复不获,彼诸猎师,宗党徒类,当被诛戮。念此事已,悲不自胜。

这个人经过了洗浴,又吃了瓜果,体力就恢复了。然后他自己想:“我看这只奇兽,它的毛色和光明正是大王所需要的。但是我生命垂危之际,是靠它救活的,我感它的救命之恩尚且没有酬报,怎么能起恶心伤害它呢?但是如果得不到它,那些猎师以及他们的徒众种族都会被诛杀的。”所以,他当时很矛盾,如果要杀金毛兽,那于心不忍,怎么能杀救命恩人?如果不杀金毛兽,那违背誓言,将使猎人的同族被杀。他在这样举棋不定、想着这个事的时候,心里禁不住悲伤起来。

锯陀问言:何以不乐?垂泣而说心所怀事。锯陀语言:此事莫忧,我皮易得。计我前世,舍身无数,未曾为福,而能舍寿。今以身皮,济彼众命,心怀欢喜,如有所获。但剥取皮,莫便绝命,我已施汝,终无悔恨。

锯陀就问:“你为什么不开心?”他就流着眼泪说了自己的心事。锯陀对他说:“这个事你不要担忧,我的皮容易得到。我自己想,过去世曾经舍过无数的身,从来没有为着利他的善事而舍弃性命。现在我能用自己的身皮救济这么多猎人的性命,我一想起来就怀着欢喜心,就好像得到了真实义。所以你尽管剥去我的皮,但是不要断绝我的命根,我已经布施给你了,终究不会生一念恨悔的心。”

尔时猎师,即徐剥皮。尔时锯陀,即自立愿:今我以皮,用施此人,救彼众人所爱之命。持此功德,施及众生,用成佛道无上正真,普度一切生死之苦,安着涅槃永乐之处。

当时猎人就徐徐地剥下它的皮。当时锯陀就自己在心里立愿:“现在我以这个皮布施此人,救济那些猎人们最爱惜的性命。我以这个功德全部布施给一切众生,愿以此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普度一切生死中的苦厄,把他们都安置在涅槃的永久安乐之处。”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作此愿已,三千国土,六反震动,诸天宫殿,动摇不宁。各用惊愕,推寻其相,见于菩萨剥皮布施,即从天下来到其所,散花供养,涕泪如雨。

锯陀这样发了大愿后,三千大千世界国土发生了六番震动,当时上界诸天的宫殿都剧烈动摇。这些天人们各自以惊愕之心,寻找到底发生了什么现象,他们往下界看时,只见菩萨在剥皮布施,就从天界下来到达菩萨所在的上空,散花供养,泪如雨下。

剥皮去后,身肉赤裸,血出流离,难可看睹。复有八万蝇蚁之属,集其身上,同时唼食。

当时剥完了皮,身上血肉赤裸,血不断地流出来,目不忍睹。而且又来了八万苍蝇、蚂蚁之类的小含生,全部都聚集在锯陀的身上,这些小虫都同时来吃锯陀的血肉。

时欲趣穴,复恐伤害,忍痛自持,身不动摇,分以身施,死于彼中。

当时锯陀想往洞穴里走,但是它怕这一动会伤害到八万性命,就忍着痛控制住自己,身体一动不动地,就这样舍身布施有情,死在那里了。

时诸蝇蚁,缘食菩萨身者,命终之后,皆得生天。

当时这些苍蝇、蚂蚁因为食了菩萨的身分血肉,得了大菩提心的加持,所以它们命终以后都超生天界。可见这样一种无上的菩提心、利他的悲心有何等的加持,让数万蝇蚁都超生了天界。所以什么叫做加持?就是悲心、菩提心的力量。

尔时猎师,担皮到国,奉上于王。王见欢喜,奇之未有,善其细软,常用敷卧,心乃安隐,情用快乐。

当时的猎人们担着兽皮到了国都,献给国王。国王见了很欢喜,惊叹说“这是前所未有的”,而且喜欢这张皮的细软,常常用它敷在床上睡觉,心就得安稳,睡眠也很快乐。

如是阿难,欲知尔时兽锯陀者,今我身是;彼梵摩达王,今提婆达多是;八万诸虫,我初成佛,始转法 lun,上八万诸天得道者是。此提婆达,于彼世时伤害于我。乃至今日,犹无善心,长夜思害,欲相中伤。

“阿难你要知道,当时的锯陀就是我的前身,那位梵摩达王就是今天的提婆达多,八万诸虫是在我初成佛转第一次fa 轮时,上界得道的八万诸天(佛初转法 lun的时候,这八万虫转的八万诸天,他们下来闻法,当即得道)。这个提婆达多,他在往昔世伤害我。一直到今天,还是没有善心,恒常以来都是想着怎么谋害中伤我。”
所以,从这上面就可以看到善恶的两种心行。世尊一向以来都是发心利益众生,宁可舍弃自己的性命来救护众生。所以一直延续到如今,成就无上佛道,更是时时都以大慈愍心利益众生。而提婆达多在往昔世就有这样的害心,想伤害有情来满足自己的享乐,所以一直延续到现在还是这种心。我们了解这一点以后,就要知道,要改恶向善,一切的恶行都要舍弃,一切的善行都务必积聚。
所以,通过世尊和提婆达多的比较就可以看到,心是怎么样发展的,这是非常鲜明的对比:一个是舍己利众,一个是损人利己。果报也相应地判然有别。所以,我们应该非常清楚地知道取舍处在哪里。

贤者阿难,及诸会者,闻佛所说,悲怅兼怀,各自感励,勤求法要。有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者,有种辟支佛因缘者,有发无上佛道意者,有住不退地者。咸各欢喜,敬戴奉行。

当时尊者阿难以及与会的大众听到佛这样讲,心里悲哀惆怅,各自都心有感动,然后精勤地寻求正法的心要。正法的心要是什么?就是善心。与会的大众有的得到了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有的种了辟支佛因缘,有的发了无上菩提心,有的安住不退转地。各自都心生欢喜,恭敬地顶戴佛的教法。

微妙比丘尼品第十六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陀精舍。波斯匿王崩背之后,太子琉璃,摄政为王,暴虐无道,驱逐醉象,踏杀人民,不可称计。

阿难尊者说,就像我所听闻到的,一时佛住在舍卫国的祇陀精舍。在波斯匿王驾崩以后,太子琉璃摄政为王,残暴无道,驱逐醉象踏杀了无数人民。

时诸贵姓妇女,见其如是,心中摧悴,不乐于俗,即共出家,为比丘尼。

当时很多贵族女人,见到时局如此,心里非常伤痛,不欢喜过世俗生活,就共同出家做了比丘尼。

国中人民,见诸女人,或是释种,或是王种,尊贵端正,国中第一,悉舍诸欲,出家为道,凡五百人,莫不叹美,竞共供养。

当时舍卫国的人民见到这些女人,有些是释迦种姓,有些是王种,尊贵端正,都是国中第一流的人物,竟然能舍弃五欲出家为道,总共达到五百人,对于她们无不赞美,竞相供养。

诸比丘尼,自相谓言:吾等今者,虽名出家,未服法药,消淫怒痴。宁可共诣偷罗难陀比丘尼所,咨受经法,冀获所克?

这些比丘尼彼此都这样说:“我们今天虽然说是出了家,但是还没有服法药,消除内心淫怒痴的烦恼病。我们是不是一起去偷罗难陀比丘尼那里请受经法,希望在道上有所成就?”

即往其所,作礼问讯,各自陈言:我等虽复为道,未获甘露,愿见开悟。时偷罗难陀,心自念言:我今当教令其反戒,吾摄衣钵,不亦快乎。

当时这些比丘尼就来到了偷罗难陀比丘尼这里,在顶礼问讯以后,各自这样述说:“我们虽然出家修行,但还没获得甘露妙法,愿您开示,令我等悟入。”当时偷罗难陀心里自己想:“我叫她们舍戒还俗,她们还俗后,供养我衣钵等受用,不也是快事吗?”

即语之曰:汝等尊贵大姓,田业七宝,象马奴婢,所须不乏。何为舍之,持佛禁戒,作比丘尼,辛苦如是?不如还家,夫妻男女,共相娱乐,恣意布施,可荣一世。

她就这样对那些比丘尼说:“你们都是出身尊贵大姓之家,拥有田地、产业、七宝、象马、奴婢,一切所需都不缺少。为什么要舍俗出家,持佛的禁戒做比丘尼这样子辛苦呢?不如还是回家,享受夫妻男女的欢娱,而且你们都是贵族之家,能够随意布施,可以荣耀一世。”

诸比丘尼,闻说是语,心用惘然,即各涕泣,舍之而去。

这些比丘尼听到她这样讲,心里很不是滋味,各自都伤心落泪,也就离开了此地。

复至微妙比丘尼所,前为作礼,问讯如法,即各启曰:我等在家,习俗迷久。今虽出家,心意荡逸,情欲炽燃不能自解。愿见怜愍,为我说法,开释罪盖。

这样她们又来到了微妙比丘尼这里,上前作礼,如法地问讯,各自这样说明:“我们在家的时候,长期串习世俗的习气。现在虽然出家,内心放逸不安,情欲炽燃,没办法解脱。所以愿尊者怜愍,为我等说法,来消除内心的罪盖。”

尔时微妙,即告之曰:汝于三世,欲问何等?诸比丘尼言:去来且置,愿说现在,解我疑结。

当时微妙比丘尼就说:“你们对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想问哪一种法?”比丘尼们回答:“过去未来且不说,愿尊者为我们说现在法,解除我们的疑惑锢结。”

微妙告曰:夫淫欲者,譬如盛火烧于山泽,蔓莚滋甚,所伤弥广。人坐淫欲,更相贼害,日月滋长,致堕三涂,无有出期。

尊者这样开示说:淫欲之事就像大火焚烧山林、沼泽,不断地蔓延增广,伤害非常的大。人都是因为淫欲而彼此间损害、争夺等,日滋月长,罪业深重,导致堕在三恶趣没有解脱之日。

夫乐家者,贪于合会,恩爱荣乐因缘。生老病死离别,县官之恼,转相哭恋,伤坏心肝,绝而复稣。家恋深固,心意缠缚,甚于牢狱。

喜欢在家生活的人,贪著夫妻间的交合,而且彼此恩爱缠绵,如胶似膝,家庭各种荣耀、快乐等的因缘,这已经造成了很大的后苦的因。一旦到了生离死别、病痛,或者遭受一些官家的刑罚入狱坐牢等,那个时候彼此之间哀哭留恋,伤彻心肺,严重的因此昏厥过去,死而又活。所以,人对于这个家恋著太深,心意缠绵,那就比被捆缚在牢狱里还要痛苦。

我本生于梵志之家,我父尊贵,国中第一。尔时有梵志子,聪明智慧,闻我端正,即遣媒礼,娉我为妇,遂成室家。后生子息,夫家父母,转复终亡。

我可以讲述自己现生的一段坎坷经历,从这里可以看到淫欲害人之深。我本来出生在梵志家庭,父亲德位很尊贵,在国中堪称第一。那时候有一个梵志的孩子相当地聪明、有智慧,听说我长相端正,就遣媒人送礼,娉我为妇,以后我们就成家了。后来生了孩子,我丈夫家的父母也相继过世了。

我时妊娠,而语夫言:今我有娠,秽污不净,日月向满,傥有危顿,当还我家,见我父母。夫即言:善。遂便遗归。

那时我又怀有身孕,就对丈夫说:“现在我又怀孕了,污秽不净,月份快满了,我害怕有一些危难,所以我想先回娘家见我的父母。”丈夫说:“好啊!”这样我们夫妻俩就一起回我娘家。

至于道半,身体转痛,止一树下。时夫别卧,我时夜产,污露大出,毒蛇闻臭,即来杀夫。

走到半路上,身体一下子痛起来,就在一颗树下休息。当晚丈夫在别处睡觉,我夜里就临产了,污秽大出,当时毒蛇闻到臭气,就来毒杀我的丈夫。

我时夜唤,数反无声。天转向晓,我自力起,往牵夫手,知被蛇毒,身体肿烂,支节解散。我时见此,即便闷绝。

那天夜里我数次地叫我丈夫,没有答应。天快亮的时候,我努力地撑着起来,去牵我丈夫的手,才知道他已经被毒蛇咬了,身体全身肿烂,支节散坏。我当时见到丈夫死了,立即就晕死过去。

时我大儿,见父身死,失声号叫。我闻儿声,即持还稣,便取大儿,担着项上,小儿抱之,涕泣进路。

当时我的大儿子见到父亲死了,痛声嚎哭。我听到儿子的声音又苏醒过来,就把大儿子担在项上,小儿子抱在怀里,哀哭着上了路。

道复旷险,绝无人民。至于中路,有一大河,既深且广。即留大儿,着于河边,先担小儿,度着彼岸,还迎大者。

当时道路非常空旷、险难,没有人烟。走到半路的时候,遇到一条大河,非常深,又广阔。我就把大儿子留在河这边,先担着小儿子渡到了对岸,再回来接大儿子。

儿遥见我,即来入水,水便漂去。我寻追之,力不能救,浮没而去。

孩子远远见到我,马上就冲到水里,立即就被水漂走了。我马上去追,但是无力挽救,孩子就这样被水淹没冲走了。

我时即还,欲趣小儿,狼已啖讫,但见其血流离在地。

我当时立即就回来,想要赶到小儿子那里,但是已经被狼吃完了,只见鲜血流淌在地上。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