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贤愚经开示

金财因缘品第九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尊弟子千二百五十人俱。

阿难又讲,就像我所闻到的那样,那时候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跟座下的随行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人在一起。

尔时城中,有大长者,长者夫人,生一男儿,名曰金财。其儿端政殊特,世之少双。是儿宿世,卷手而生。

当时城里有一位大长者,财富德位都是人中的上首。长者的夫人生了一个男孩,取名金财。这孩子长得非常端正,举世无双。不晓得随什么宿业而来,他是手握着生下来的。

父母惊怪,谓之不祥,即披儿两手,观其相好,见二金钱在儿两手。

父母觉得很奇怪,认为这是不祥之兆,就把这个婴儿的手披开,观察他的手相,没想到在他的两个手里有两个金钱。

父母欢喜,即便收取。取已故处续复更生,寻更取之,复生如故。如是勤取金钱满藏,其儿手中,未曾有尽。

父母一看有金钱,很欢喜,就把这个钱取下来。刚取下,又在原处生出两个金钱,马上又取下来,又照样生出两个金钱。结果金钱堆满了仓库,而这个孩子手上的金钱还取不完。

儿年转大,即白父母,求索出家。父母不逆,即便听之。

这孩子长大以后,就告诉父母,祈求出家。父母也没阻碍,就随他出家。

尔时金财,往至佛所,头面作礼,而白佛言:唯愿世尊!当见怜愍,听我出家,得在道次。

当时金财就去了佛那里,用头顶礼佛足,启白佛说:“唯愿世尊怜愍,允许我出家,能做佛教下的弟子。”

佛告金财:听汝出家。蒙佛可已,于时金财,即剃须发,身着袈裟,便成沙弥。

佛就对金财说:“允许你出家。”得到佛的开许,当时金财就自动地剃除须发,身体穿了袈裟,成了一名沙弥。

年已满足,任受大戒,即令众僧当受具足。临坛众僧,次第为礼,其作礼时,两手拍地,当手拍处,有二金钱。如是次第,一切为礼,随所礼处,皆有金钱。受戒已竟,精勤修习,得罗汉道。

再说金财沙弥年龄满足,可以受比丘戒,就叫众僧给他受具足戒。对于临坛的师父们要次第地礼拜,在他作礼的时候,两手拍地,在手拍的地方就出来两个金钱。像这样次第地顶礼众僧,每顶礼一处,都有两枚金钱。受戒完毕,他精勤修习,证了阿罗汉果。

阿难白佛:不审世尊,此金财比丘,本造何福,自生已来,手把金钱?唯愿世尊,当见开示。

阿难因为此事请问佛:“世尊!不晓得这个金财比丘前世修了什么福,他一生下来手里就握着金钱?唯愿世尊为我开示。”

佛告阿难:汝当善思,我今说之。阿难对曰:如是,诺当善听。

佛对阿难说:“你应当好好地谛听、思维因果道理,我现在给你讲他的本末因缘。”阿难回答:“如是如是,弟子等一定善谛听闻。”

佛言:乃往过去九十一劫,时世有佛名毗婆尸,出现于世,政法教化,度脱众生,不可称数。

佛说:这要往过去回溯九十一劫的时期,当时世上有一尊佛叫做毗婆尸,出现在世间,以正法教化众生,度脱的众生不计其数。

佛与众僧,游行国界,时诸豪富长者子等,施设饭食,供养彼佛及弟子众。

再说毗婆尸佛带领僧众在国界里到处巡游,教化有缘众生。当时所到之处,那些豪富长者子等,都亲自施设饭食来供养佛和佛的僧众。

尔时有一贫人,乏于财货,常于野泽,取薪卖之。值时取薪卖得两钱,见佛及僧受王家请,欢喜敬心,即以两钱,施佛及僧。佛愍此人,即为受之。

当时有一个穷人,他家里没有钱财、资具,常常就在野外山泽里打一些柴在市场上卖。这个时候他刚好卖柴得到两文钱,在路上看到佛和僧众受国王的迎请去应供,他当时心里非常欢喜恭敬,就把这仅有的两文钱供养了佛和僧众。

他是那样的心:“这是无上的福田,今天能供到佛和僧,这太有意义了。”他比商人投资更有善意乐,商人认为这两文钱投下去没多大的利润。而他是一种对于因果的信心,他认为能够在无上福田里供这两文钱,这是一生当中极难遇到的良机,所以他当时是那样一种踊跃、欢喜、信心、恭敬来作供养。要晓得,就是这样一念的善心,缘着无上的福田就会出现不可思议的果报,这就叫做业增长广大的定律,稍微种一点善业,都会有百千万倍的果报。所以我们对于这个因果坚信了以后,对于行善会有非常大的意乐。

当时毗婆尸佛很怜愍这个穷人,佛要给他种福,很欢喜地接受了他的供养。
这么看来,虽然他是一个穷人,靠卖柴为生,只有两文钱,远远比不上王家贵族,但并不是不能修福。只要自己有真实的信心,恭敬、虔诚地供养,一样能够修积到极大的福德,根本也不比王家豪贵差的。所以穷人们不必自馁,反而要有很踊跃的心来作善法。

佛告阿难:尔时贫人,以此二钱,施佛及僧故,九十一劫,恒把金钱,财宝自恣,无有穷尽。

佛告诉阿难,当时这个穷人以两文钱供养佛和僧众的缘故,结果出现了无边广大的果报。这种果报太惊人了!导致他在九十一劫当中延绵不绝,每次降生的时候,手里都把着金钱,而且一切财宝都是自在地使用,从来没有匮乏的时候。

这就知道,我们心上生福的力量极强。他这一世的因缘也是这样,两只手已经成了无尽的财富宝藏,源源不断地出金钱。这是什么缘故?就是因为他因地供养的心恒时相续,没有被其他隔断过。懂了这一点,我们心中的这种为善的意乐,一定要让它最终连绵不绝。我们要学到每一天在善法上精勤不断。一切福德的根源就是自己的善心,如果你能善心绵延不绝,那一天当中就已经创造了无尽的福德藏,要晓得这个道理。因此,念念要修善心,这个善心修得恒常、猛利,那就有无尽的福。这个穷人一次供了两文钱,就在九十一劫里常享福报,所以这个善的利润太大了。以这个原因,要一心精勤地修善,不要去重视外面的东西。

尔时贫人者,金财比丘是也。正使其人未得道者,未来果报,亦复无量。

佛说:“当时的那个穷人,就是现在的金财比丘。假使这个人没有得道的话,他未来世的果报,也是无量的。”要知道,一心在三宝福田里种福,会以福田力不可思议、极其无量的缘故,所成就的福德也会在长劫当中绵延无尽。你要晓得这上面有极不可思议的缘起力。

是故阿难,一切众生,皆应精勤布施为业。

“因此,阿难!一切众生都应当以精勤布施作为他的法业。”
就像农民知道了春天种少许的种子,到了秋季就有很大的果实,他就会精勤地种田。而内在布施的善心,它感果的能力更加广大不可思议,所以每天要在福田里去耕耘。

尔时阿难及众会者,闻佛所说,皆悉信解。有得须陀洹果者,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者,有发无上正真道意者,复有得住不退地者。一切众会,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当时阿难和会场的大众听到佛这样说,都对因果生起了信解。有的得到初果,有的得到二果乃至三果、四果,有发起无上菩提心的,还有得住不退转地的。总之,这一切会众闻了佛所说的这段因缘,都欢喜奉行,也就是从此孜孜不倦地行持布施善行。所以,对于因果起了深忍信,就成为一切善的根源。

华天因缘品第十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阿难尊者说,就像我听闻到的,一时佛住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跟比丘众一千二百五十人在一起。

尔时国内,有豪富长者,生一男儿,面首端政。其儿生已,家内自然天雨众华,积满舍内。即字此儿,名弗波提婆,晋言花天。

当时舍卫国里有位豪富长者,生了一个男孩,面貌端正。这孩子生下来有很大的瑞相,家里自然雨下好多妙花,堆满了屋子。因此给这孩子取名为“弗波提婆”,汉语是“花天”。

儿年转大。往至佛所,见佛颜容相好无比,见已欢喜。心自思惟:我生处世,得值圣尊,今当请佛及诸众僧。即前白佛言:唯愿世尊,及与众僧,明日屈意,临适鄙家,受少蔬食,因见福庆。佛知其根,即时受请。

这孩子逐渐长大。一天,他到了佛这里,见到佛容颜相好举世无比,就生起很大的欢喜心。心里想:我在人世间竟然能遇到无上的世尊、天人师、佛,现在我一定要请佛和僧众到家里来应供。拿定主意后,他就上前祈请佛说:“唯愿世尊及僧众,明日能屈尊光临我家,接受微薄饮食的供养,也因此让我们得到福报和度化。”

所以,我们对三宝的胜妙功德一定要有信解,这样就会觉得:这是极好的福田,能够供一次佛和僧,那是多好啊!这就是在因果门里,你了解到这个境极其殊胜时,就有很大的欲乐想在这里多做福德。所以懂了因果,人就自然会出现无量的善心,一切的善心其实都是从因果正见出现的。如果你对这个因果已经有了深忍信,那就会开始积极地行善。所以,我们就要学到华天当时的心。每当我们见到了佛的功德、法的功德、僧的功德的时候,就要生起善法欲,比如恭敬供养或者发心随学等,然后就欢喜地去做。这里仍然是信、欲、勤的因果法则、转心法则,你心上首先对于功德起了信解,之后你就有一个欲求,然后就对行善发起了精进。自然就会出现这样的善心、善行。

当时,佛知道这个华天的根性,当即接受了他的请求。华天到底宿世种什么善根、是什么根性?下面会讲述。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于时华天,还至其家。明日食时,佛与众僧,往至其家。华天即化作宝床座,遍其舍内,整设严饰。

这样请佛之后,华天就回到自己家里。第二天进餐的时候,佛和众僧来到他家。华天就以福德力化成珍宝床座,整个屋子,布置得整齐、庄严。他也是不可思议的人,竟然自己能化现各种床座、宝物等庄严。

佛及众僧,即坐其座,华天欲须种种饮食,其人福德自然而办。

当时佛和僧众就坐在宝座上面,华天想要的各种饮食,以他的福德力自然现前。

佛与众僧,食已摄钵,广为华天,具说诸法。华天合家,得须陀洹。

当时佛和僧众进食完毕,收好了钵,然后就给华天广讲了各种妙法。华天全家都证得了初果罗汉。

于时华天,即辞父母,求索出家,为佛弟子,父母听之。即至佛所,稽首佛足,求作比丘禀受佛教。佛听入道,赞言:善来比丘!须发自堕,袈裟着身。即成沙门,遵修佛教,逮得罗汉。

当时华天就向父母请求出家,做佛的弟子,父母也答应了。华天立即就来到佛这里,用头顶礼佛足,求佛开许能做一名比丘,受持佛的教法。佛就听许他出家入道,而且说:“善来比丘!须发自动脱落,袈裟着于身上。”这样他就出家做了沙门,昼夜都遵修佛的教法,很快就证了阿罗汉果。

尔时阿难,见斯事已,往至佛所,长跪白言:世尊!是华天比丘,本殖何福,而得如是自然天华,又能化作床座饮食?世尊!当为决散此疑。

当时阿难见到这件稀有的事,就来到佛前,长跪启白:“世尊!这位华天比丘宿世种植了什么福德,而能在诞生时自然天雨妙花,又能够自在地化现床座、饮食?世尊,请讲一下这个因缘,来遣除我的疑惑。”

佛告阿难:欲知善听。过去有佛,名毗婆尸,出现于世,度脱众生。时诸众僧,游行聚落,到诸豪族,皆悉供养。

佛就告诉阿难:你想知道那就好好听。过去有一位古佛叫做毗婆尸,出现在世间度脱众生。当时佛的僧众在聚落里游行,到那些豪贵家族,他们都做供养。

时有一人,贫无钱财,见僧欢喜,恨无供养。即于野泽,采众草华,用散众僧,至心敬礼,于是而去。

那时候有一个穷人没有钱财,他见了僧众非常欢喜,恨自己没有东西供养。他就自己跑到野外的山泽里采了很好的草和华,散在空中供养僧众,然后至心地敬礼僧众,这样就离开了。
所以,这个穷人有非常虔诚的供养心,虽然他没有财富,但是他有那样的心,在野外采很多好的花草,拿来供养僧众福田。所以他很有信心和恭敬心,诚心诚意地做了一次供养,而且供养完毕,恭恭敬敬地至心向僧众顶礼。

佛告阿难:尔时贫人散僧华者,今此华天比丘是也。由其过去用信敬心,故采华散僧,至心求愿,九十一劫,所生之处,身体端政,意有所须,欲得饮食床卧之具,寻时如念,自然而至。缘斯之福,自致得道。

佛告诉阿难:“那一位向僧众散花供养的穷人,就是今天的华天比丘。由于他在过去用信心和恭敬,特意到野外采集很好的花,向僧众散花并至心求愿,结果以这个供养的善业力和发愿力,他在九十一劫当中,无论生在哪里,身体都相好端严,而且心里想什么,想得饮食、床榻等,很快都如他的心愿自然现前。而且,他因为这个福德自然就能出家修行,最后就证得圣果。”

是故阿难,一切众生,莫轻小施以为无福。犹如华天,今悉自得。

“所以阿难,一切众生不要轻视小的供养,认为没有福德。就像华天,他做过一次至心的供养、祈愿之后,在今天就自然得到了他应得的果报。”

尔时阿难,及诸众会,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当时阿难和僧众听到佛这么说,都欢喜奉行。

这是一个很妙的公案,当时他只是在野外的山泽里采了一些很好的花来供僧,结果这一生出世的时候,就自然有花降下来,所以缘起不可思议。而且,缘僧众这样恭敬地作福祈愿,有极大的感果势力。一次做了以后,就得到九十一劫相续不断的福报。九十一劫是多长的时间,没办法计算。这就显示内因果的势力极强,而且这个业不断辗转增大。所以常常说无忧树的譬喻都根本没办法表示。还可以看到,因地如果非常主动、至心地来做,心上没有一点障碍,感果时,就自然随心所欲地来了。他的确是真心想供僧,只是苦于没有钱财,以这个心驱使,就到野外找一些最好的花来供养,供完后,还至心地敬礼祈愿。可见,他发的是全分的心,至诚恭敬,那份心有可能超过了当时的豪富世家。如果你在供养的时候,还有一些不情愿或者不主动,那么得果的时候也会变得延缓。所以我们要注意自己的心,做什么善法,都要主动、至心地去做。因此,在修行当中一直强调“至心”,“至心”就是全心全意的意思。也就是在因地没有任何迟疑、犹豫、后悔,一下子就从至心中发出,那得果就相当快,而且一切都是自然的。

所以,我们就要从这里了解到唯心变现的道理。供花就自然天雨妙花,这是法界的定律,法界自然会这样运转。而且这个等流果有一个周遍的效应,不光只是自然雨花,而且他需要饮食、床榻等等都能自然显现。这就说明,种什么样的因,就会现什么样的果,而且是百千万亿倍地增大,这是不可思议的缘起。

在这里,世尊说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教授,就是不要轻视小善,认为没有福德。这是对于因果的愚昧。所以我们要知道,平时一念一行都要循着因果律来做,这样你就把握了生活之道,把握了安乐之道。时时刻刻运用自己的心这样来做,内在的善法欲、行善的精进和一切时主动趋入等境界都会出现的。只要听这么一个因缘,就能够启发我们在生活当中修集起无量的善根,下至一天当中都可以积起不可思议的资粮。这就是因果,它是真正使人趋入安乐之道的所依。

宝天因缘品第十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有长者,生一男儿,当尔之时,天雨七宝,遍其家内,皆令积满。即召相师,占相此儿。相师睹已,见其奇相,答长者言:儿相殊特。

阿难尊者说,就像我所听到的,一时佛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当时有位长者生了一个男孩,在降生的时候,天降金、银、琉璃等的七宝,充满了家中。因有这种瑞相,就请来了相师,给这个孩子看相。相师一看,见到他的奇相,就回答长者说:“这个孩子相貌很奇特。”

长者闻已,心怀欢喜,即语相师:当为立字。相师问曰:此儿生时,有何瑞应?长者答曰:此儿生时,天雨七宝,满我家内。相师答曰:是儿福德,当为立号为勒那提婆。晋言宝天。

长者听了心里很欢喜,就对相师说:“请给这孩子取个名字。”相师问:“孩子生的时候有什么瑞相?”长者说:“这孩子生的时候,从天上降下七宝充满了我家。”相师说:“以这个孩子的福德,应当取名为宝天。”

儿年转大,才艺博通。闻佛神圣奇德少双,心怀渴仰,贪欲出家。即辞父母,往诣佛所,头面作礼,而白佛言:唯愿世尊!听我出家。佛即听许:善来比丘!须发自堕,法衣在身。佛为说法,即得罗汉。

这孩子渐渐长大了,他对于各种技艺都很精通,非常有才能。当他听到佛有无上的功德,就怀着渴仰之心希求在佛教下出家。他就辞别父母来到佛这里,顶礼佛,启白说:“唯愿世尊能允许我出家。”世尊当时就开许了他,说:“善来比丘,须发自落,法衣在身。”这样他就成了出家僧,佛给他说法,当时就证了阿罗汉果。

阿难白佛:不审世尊,此宝天比丘,本作何福,而当生时,天雨众宝,衣食自然,无有乏短?

阿难问佛:“世尊!不晓得这位宝天比丘宿世做了什么福德,在他诞生之时天雨七宝,衣食自然,没有匮乏?”

佛告阿难:过去世时,有毗婆尸佛,出现于世,度脱众生,不可计数。尔时众僧,游行村落,时彼村中,有诸居士,共请众僧,种种供养。时有贫人,虽怀喜心,家无财宝供养之具,便以一把白石似珠,用散众僧,发大誓愿。

佛告诉阿难:过去世有一位毗婆尸佛出现在世间,度脱无数众生。当时众僧在村落中游行,村子里有很多居士,共同迎请众僧做各种供养。有一个穷人心里虽然怀有欢喜心,但是家里没有供养的资财,他就拿着一把像珍珠一样的白石子散在空中,供养众僧,而且发了大誓愿。
所以还是在于心,虽然没有钱财,但是只要有一份善心,石头也一样可以供养。

佛告阿难:尔时贫人珠供养者,今此宝天比丘是也。由其过去用信敬心持白石似珠散众僧故,乃至九十一劫,受无量福。多饶财宝,衣食自然,无有乏短。缘于尔时有信敬心,今遭我世,得道果证。

佛告诉阿难:“当时这个供养像珍珠一样白石的穷人,就是今天的宝天比丘。由于他过去用信心和恭敬拿着像珍珠一样的白石抛散供养众僧,所以在九十一劫中,感受无量福报。有很多财宝,而且衣食自然,从来没有匮乏。”虽然那是一些白净的石头,但是在穷人的心里就是宝珠,所以他这样至心供养、发大誓愿,结果生生世世都自然感得财宝,这都是唯心变现的妙理。只要你的心是无尽的、完整的、丰富的,你的果报就一定是丰富的、完整的、自在的,一切都是在心上。所以,要直接从内心里发出这个善心来,这个心一发,它就能破贫乏。不要带着各种染污,如果这里面稍微心缩小了,要有各种观待,要有这个条件、那种报酬,那就不纯,那就差多了。这里能看到当时的穷人,他的善心很纯,他以这样的真诚心去供养,这个量极大,它感果的势力就非常大。

所以我们要注意:当前的一念就是种种子,这个种子种得如何,就决定果如何。这里面有非常大的差别。如果你当下一念至诚,它的果是无量的。如果当时有很多私心杂念,心上的种子不纯,就障碍了果报。

所以,到底种什么样的种子,就在当下一念心。我们讲过《了凡四训》里的公案,贵妃从前是个贫女,供两文钱,因为她是非常真诚的心,所以福德很大,住持和尚都要来为她祈福。后来她做了贵妃,再来供养千金,住持不出来祈福。因为她没有了那种真诚的心,在因行上根本不如从前。我们学了这个公案就要看到,因上面是怎么样用信敬心来作供养,果上就得到一个多劫当中的无量福,其实就在于当下的心。这是不可思议的因果律。

佛还进一步讲到:“因为当时他有信敬心,结果在今生遇到了我出世,能够出家,得证道果。”那是什么原因?就是因为只要你在三宝门中有信心和恭敬,你就决定能得解脱,因为境缘有这个力量。这就是不可思议的事了。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握住这样一个关键,要至诚皈依三宝。

尔时众会,闻佛所说,自生信心。有得初果,乃至第四果者,复有发心、住不退转。尔时众会,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当时会众听到佛这样说,自然生起信心。有证初果乃至证四果的,还有发菩提心以及住于不退转的。在场的大众听到佛这样讲,都欢喜奉行。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羼提波梨因缘品第十二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罗阅祇竹园林中止。尔时世尊,初始得道,度阿若憍陈如等,次度郁卑罗迦葉兄弟千人,度人渐广,蒙脱者众。

阿难尊者说到,就像我所听闻到的,一时佛住在罗阅祇竹园林当中。当时世尊才得了道果,首先度了阿若憍陈如等五比丘,接着度了郁卑罗迦叶兄弟千人,度人越来越广,得佛度脱的人非常多。

于时罗阅祇人,欣戴无量,莫不赞叹:如来出世,甚为奇特!众生之类,咸蒙度苦。又复叹美憍陈如等,及郁毗罗众,诸大德比丘,宿与如来有何因缘,法鼓初震,特先得闻,甘露法味,独先服尝?

当时罗阅祇这个地方的人,对于佛有无量的欢喜爱戴,无不赞叹:“今天世尊已经出世,这是极为奇特的事!各类众生都蒙佛的恩德度出苦海。”又赞美憍陈如等及郁卑罗等的法众,这些大德比丘宿世跟如来有什么因缘,当世尊成道后初次转法 lun的时候,就特别首先闻到佛法,唯独他们首先尝到了甘露法味?大家都有这样一个疑问。

时诸比丘,闻诸人民之所称宣,即具以事,往白世尊。

当时诸比丘听到人民这样讲说,就具体地把事情禀白了世尊。

佛告之曰:乃往过去,与此众辈,有大誓愿,若我道成,当先度之。

佛告诉说:“这是因为过去,我对这些人立过大誓愿,如果我成道,首先度他们,因此他们成为初会眷属。”

诸比丘闻已,复白佛言:久共誓愿,其事云何?唯垂哀愍,愿为解说。

比丘们听了又启白佛说:“所谓宿世久远以来就有这个誓愿,情况如何?愿佛哀愍,为我等宣说。”

佛告诸比丘:谛听谛听!善思念之。乃往久远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此阎浮提,有一大国,名波罗奈。当时国王,名为迦梨。尔时国中,有一大仙士,名羼提波梨,与五百弟子,处于山林,修行忍辱。

佛告诉比丘:谛听谛听,听后要好好地思维忆念。这要说到过去久远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那时候阎浮提有一个大国家,叫做波罗奈。当时的国王叫做迦梨。那时国中有一个大仙人,叫做羼提波梨,和五百个弟子一起在山林里修行忍辱。

于时国王与诸群臣夫人婇女,入山游观。王时疲懈,因卧休息。诸婇女辈,舍王游行,观诸花林,见羼提波梨端坐思惟,敬心内生,即以众花而散其上,因坐其前,听所说法。

当时国王和群臣、夫人、婇女一同入山游玩。当时国王很疲惫,就因此躺下来休息。那些婇女辈就离开国王观赏花卉树林,只见羼提波梨正端坐思维,当时她们的心里生了恭敬,就用很多花散在仙人身上,坐在仙人座前听仙人说法。

王觉顾望,不见诸女,与四大臣,行共求之,见诸女辈坐仙人前,寻即问曰:汝于四空定,为悉得未?答言:未得。又复问曰:四无量心,汝复得未?答言:未得。王又问曰:于四禅事,汝为得未?犹答:未得。王即怒曰:于尔所功德,皆言未有,汝是凡夫,独与诸女,在此屏处,云何可信?

国王醒来四处张望,婇女们都不见了,他就跟四位大臣一起走过来寻找,见到这些女人都坐在仙人面前,他马上就质问仙人:“四空定你都得了吗?”仙人回答:“没得。”又问:“四无量心你得了吗?”又回答:“没得。”国王又问:“你对于四禅成就了吗?”还是回答:“没得。”国王就嗔怒说:“对这些功德都说没有,你是个凡夫,独自跟这些女人在僻静处,哪里可信?”

又复问曰:汝常在此,为是何人,修设何事?仙人答曰:修行忍辱。王即拔剑,而语之言:若当忍辱,我欲试汝,知能忍不。

又问他:“你常常在这里,你是什么人?你修什么?”仙人回答:“我修忍辱。”国王就拔出剑来对他说:“如果你修忍辱,我看你能不能忍。”

即割其两手,而问仙人,犹言忍辱。复断其两脚,复问之言,故言忍辱。次截其耳鼻,颜色不变,犹称忍辱。

国王就截断了仙人两只手,再问仙人,还是说“忍辱”。又断掉两只脚,再质问他,还是说“忍辱”。再截掉他的两个耳朵和鼻子,仍然脸色不变,还在说“忍辱”。

尔时天地,六种震动。时仙人五百弟子,飞于虚空,而问师言:被如是苦,忍辱之心,不忘失耶?其师答言:心未变易。王乃惊愕,复更问言:汝云忍辱,以何为证?仙人答曰:我若实忍,至诚不虚,血当为乳,身当还复。其言已讫,血寻成乳,平完如故。

当仙人被暴君节节支解的时候,顿时天地六种震动。这时仙人的五百弟子飞在虚空里,问师父:“遭受这样的苦,师父的忍辱之心没忘失吧?”师父说:“我的心没变动。”国王非常惊愕,就再问他:“你说在忍辱,以什么为证明?”仙人说:“我如果是真实安忍,至诚不虚的话,我的血应当变成乳汁,身体恢复。”这话说完,很快血就变成了乳,身体也恢复完整。

王见忍证,倍怀恐怖:咄我无状,毁辱大仙,唯见垂哀受我忏悔。

国王看到真实忍辱的证明,心里怀着很大的恐怖,说:“唉!我是多么丑恶,毁辱大仙,唯愿慈悲受我忏悔。”

仙人告曰:汝以女色,刀截我形,吾忍如地。我后成佛,先以慧刀,断汝三毒。

仙人告诉他:“你因为女色的原故,截断我的身体,我的心安忍不动如同大地。将来我成佛时,首先就以慧刀断除你的三毒。”

尔时山中,诸龙鬼神,见迦梨王抂忍辱仙人,各怀懊恼,兴大云雾,雷电霹雳,欲害彼王,及其眷属。时仙人仰语:若为我者,莫苦伤害。

当时山里的诸龙鬼神等,见到迦梨王冤枉忍辱仙人,都各自怀着懊恼之心,兴起很大的云雾、雷电、霹雳,想击碎迦梨王和他的眷属。这时仙人仰头对着虚空说:“如果是为了我的话,千万不要这样伤害。”

时迦梨国王,忏悔之后,常请仙人,就宫供养。尔时有异梵志徒众千人,见王敬待羼提波梨,甚怀妒忌,于其屏处,坐以尘土粪秽,而以坌之。尔时仙人,见其如是,即时立誓:我今修忍,为于群生,积行不休,后会成佛。若佛道成,先以法水,洗汝尘垢,除汝欲秽,永令清净。

再说迦梨国王忏悔以后,常常请仙人到王宫里供养。当时有其他梵志率领徒众一千人,见到国王如此敬戴羼提波梨,心里很是嫉妒,就背地里用很多尘土、粪秽等污秽撒在他身上。仙人见到他们这样,当时就立誓说:“我现在为了众生修持安忍,不断地积功累行,未来一定会成佛。如果我成佛,首先就用法水洗除你们的尘垢,除掉你们的贪欲污秽,使你们永得清净。”

佛告比丘:欲知尔时羼提波梨者,则我身是;时王迦梨及四大臣,今憍陈如等五比丘是;时千梵志尘坌我者,今郁卑罗等千比丘是。我于尔时,缘彼忍辱,誓当先度,是故道成,此等之众,先得度苦。

佛告诉比丘:“你们要晓得,那时候的忍辱仙人,就是如今的我。那时候的迦梨王和他的四个大臣,就是今天的憍陈如等五比丘。当时污秽我的一千梵志,就是今天的郁卑罗等的一千比丘。我在那时缘着他们修持忍辱,而且发誓成道后首先度他们,因此我成就菩提时,首先就度这些人出离苦海。”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叹未曾有,欢喜奉行。

当时比丘们听到佛这样说,都感叹这是从未有过的,由此大众都对忍辱等的德行欢喜奉行。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慈力王血施缘品第十三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洹中止。尔时尊者阿难,于中食后,林间坐禅,而自思惟:如来兴世,甚为奇特,众生之类,皆蒙安乐。又思惟:憍陈如等五尊比丘,种何善本,依何因缘,法门初开,而先得入;法鼓始振,独先得闻;甘露法降,特先蒙润?念是事已,从坐处起,往至佛所,具以所念,而用白佛。

阿难尊者说,就像我所听到的,一时佛在舍卫国的祇洹精舍安住。当时尊者阿难在午饭后林间坐禅,自己思维:如来出兴于世,极为奇特,各种众生都得蒙佛教化而获得安乐。又想到:憍陈如等五比丘往昔种了什么善根、依什么因缘,在世尊最初说法时,先能得入圣法;在法鼓最初震响时,唯独他们五位尊者首先听闻;在甘露法雨降临的时候,为什么他们首先蒙得法雨的滋润?这样想了之后,就从座位起身到了佛这里,把自己心里的所想都禀白于佛。

佛告之曰:憍陈如等,先世于我,实有因缘。过去世时,我以身血,充其饥渴,令得安隐。是故今身,先得我法,用致解脱。

佛告诉他:“憍陈如等五比丘前世跟我确实有因缘。过去世的时候,我用身体的血除他们的饥渴,使得他们身心得以安稳。所以在这一世,遇到我成佛,首先就得到我的法乳,得以安稳,获得解脱。”

贤者阿难,重白佛言:过去以血济其饥乏,其事云何?愿具开示,并令众会咸得解了。

贤者阿难再次向佛启白:“过去世您以身血救济他们的饥渴、困乏,事情的原委如何?愿佛为我详细开示,而且使大众都得到了解。”

佛告之曰:过去久远阿僧祇劫,此阎浮提,有大国王,名弥佉罗拔罗,晋言慈力。领阎浮提八万四千小国王,有二万夫人、一万大臣。王有慈悲,具四等心,恒愍一切,未曾懈厌。常以十善,教诲民庶,四方钦慕王所化治,国土安乐,莫不庆赖。

佛告诉他说:这要追溯到过去久远阿僧祇的年代,在这个阎浮提的世界里有一个大国王,叫做慈力。他领导阎浮提的八万四千个小国王,有两万夫人、一万大臣。慈力王具足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恒时怜愍一切人,从来没有厌倦懈怠过。他时常以十善业道教诲人民,四方的百姓都非常敬仰慈力王的教化,阎浮提诸方国土的安乐无不仰赖慈力王。

诸疫鬼辈,恒啖人血气,用自济活。尔时人民,摄身口意,敦从十善,众邪恶疫,不敢侵近。饥羸困乏,瘦悴无力。

当时很多瘟疫鬼众经常吃人的血气来养活自己。而那时候人民都摄持身口意,遵行十善业道,所以那些邪恶的鬼疫不敢冒犯人。结果他们没有人的血气为食,非常饥饿、瘦弱、困乏无力。

时五夜叉,来至王所:我等徒类,仰人血气,得全身命。由王教导,咸持十善,我等自是无复饮食,饥渴顿乏,求活无路。大王慈悲,岂不矜愍?

当时有五个夜叉作为代表来到慈力王这里,说:“我们属下的徒众都是要仰仗人的血气才能够生存。现在由于大王的教导,全国人民行持十善,结果我们没办法靠近,我们就没有人的血气为饮食,结果都是处在饥饿困乏、非常艰难的地步,我们求不到一条活命。大王发慈悲心,为什么不怜愍我们这些鬼众?”

王闻是语,甚怀哀伤,即自放脉,刺身五处。时五夜叉,各自持器,来承血饮,饮血饱满,咸赖王恩,欣喜无量。

当时国王听到他们的话,心里非常地悲哀愍念,就毫不犹豫地在自己的身上放了血脉,刺了身体的五个地方,让他们受用。当时这五个夜叉各自拿着容器在这五处承接慈力王的鲜血,然后喝下去,身体非常饱满,都是仰赖慈力王的恩德,生起了无量的欢喜。

王复告曰:汝若充足,念修十善。我今以身血,济汝饥渴,令得安隐,后成佛时,当以法身戒定慧血,除汝三毒诸欲饥渴,安置涅槃安隐之处。

慈力王见到他们都得到满足,身心安乐,就再一次以大慈悲心告诉他们:“你们如果现在得到了饱足,有了精力,你们一定要常常想到修十善业。我现在以身体的血救济你们的饥渴,使你们身心得到安稳,将来我成佛的时候,一定以法身的戒定慧血除掉你们三毒诸欲的饥渴,一定把你们安置在涅槃的安稳之处。”

阿难,欲知尔时慈力王者,今我身是。五夜叉者,今憍陈如等五比丘是。我世世誓愿,许当先度,是故我初说法,闻便解脱。

佛说:阿难,你要知道,当时的慈力王就是我的前身,那时的五夜叉就是憍陈如等五比丘。我每一世都发誓愿,许诺要先度脱他们,所以在我初转法 lun的时候,他们首先闻法,随即得到解脱。

时尊者阿难,及诸众会,闻佛所说,咸增敬仰,欢喜奉行。

当时尊者阿难和与会的大众闻到佛说往昔以血布施、成佛以法布施的事迹,都对于佛增上敬仰之心,对于佛的一切圣教欢喜奉行。
所以我们要知道,世尊生生世世都是以大慈愍心救度众生的。往昔世用身血来救济夜叉,使他们身心得到饱足、安稳。不仅如此,佛生生世世求无量的法就是为了成就佛道,然后用戒定慧的血乳来救济众生,使得他们都消除三毒欲渴,能够安置在最安稳的涅槃之处。所以我们要思维释迦本师的无上恩德,一心地受持佛给予我们的法乳,修到涅槃果地。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降六师品第十四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竹园之中,与千二百五十比丘俱。时洴沙王,已得初果,信敬之心倍复隆厚,常设上妙四事所须,供养于佛及比丘僧。乐人同善,志兼劝导。

阿难尊者说,就像我所听到的,当时佛在王舍城的竹园当中,与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在一起。当时,洴沙王已经证到了初果罗汉,他的信敬之心更加地深厚,常常陈设所须的四事供品,所谓的饮食、衣服、卧具、汤药四种生活资具,都极为上妙,供养佛和比丘僧。由于他已经证果,更加知道三宝是无上福田,所以对于三宝的信心和恭敬心就加倍地增上、厚重,也因此他时常不断地

施设最好的供养品来供养佛和僧众。

我们要学习他意乐上这种非常深的信心和恭敬。他是已经证得了圣果的人,跟凡夫大不一样,内心对三宝已经产生极大的胜解。所以我们不要以为证了圣果的人就不作什么福业,千万不要执理废事。后面也会讲,世尊自己都说,我无量劫以来一直在修慈修福,从来没有感觉到厌足。所以我们得了因果见以后,不要堕在一种偏枯当中,或者堕在一种很庸俗的无事当中,那就不对了。善是从来不能离开的。只不过你真正证得了以后,它就转成更加任运自然的方式而已。虽然在求证的过程中,某一个阶段要舍开一切事,一心求证,但是证了以后,大乘佛法就是智和悲两个,佛是叫做福慧两足尊。这是我们首先必须确立的观念。在悟道以前要非常精勤地积资,在悟道以后仍然是如此。

所以,我们看看洴沙王,他证了初果罗汉,这个时候并不是说对三宝就无所谓了。相反,他的信敬之心比以前不晓得要增加多少倍,他已经胜解了三宝就是殊胜的福田。本师释迦佛要讲《般若经》等的时候,是亲自敷设法座的。这既是法尔的规律,也是他自心真正想这样做的,也是给天下后世的一切后学作楷模。

这样我们才知道,为什么我们要常时供养三宝,学了《贤愚经》,你就可以处处看到圣者们示现的典范。也因此,你会把供养三宝确立为自己人生当中的修行常规。就像我们欲界众生一天少不得吃饭,作为修行人,也是一天少不得皈依、少不得以信敬之心供养三宝,不然我们就称不上是一个随学诸佛如来的弟子。我们连一个起码的修行者的情操也没有,那就很惭愧。

可以看到,洴沙王在证果以后,他的修行更加精进,是因为他对缘起见得更加真切。“常”就表示恒时不断,“信敬”就表示心极其殷重,“上妙”就是他一直在表示自己的尊重之心,用的是最好的衣服、饮食、卧具、汤药来作供养。比丘众并不一定都是证果的,但是作为一个修行的原则来说,他是僧众的代表。就像萨迦法王是居士身,他见到小沙弥也合掌。可见我们是需要有这个原则的。你没有这个,你的皈依根本修不成。你眼里就不清净,认为:我怎么可能去供养他?这显然是大我慢。

不但是我们,佛菩萨圣者们见到僧众的时候,也是非常恭敬的,这跟他本身证到圣者并不矛盾,相反,他是自自然然会这样做的。《贤愚经》里讲,佛自身都是这样做的,他见到盲眼比丘需要帮助的时候,就替他穿针。这样我们就懂了:原来我要修这个善心。就像法王说的,你一切修行的根本就是修善心。 [1]

经文又讲到:“乐人同善,志兼劝导”,洴沙王有一种乐人为善的心,别人好就像自己好一样,他非常欢喜别人一起来行善法。而且,他有一种愿力,就是劝导人行善。我们也要学习这一点。我们见到人的时候,不要谈这种世间的事,关键是要互相策励,要劝导在善行上进步。

国有六师,富兰那等,先素出世,邪见倒说,诳惑民庶。迷冥之徒,信服邪教,众类广布,恶党遍满。

前面我们讲了洴沙王是证得圣果、拥护三宝的好国王。反面人物就是在国家里有所谓的六师外道富兰那等,他们是外道头子。在佛之前,他们就已经出现在世间,宣扬各种颠倒邪说,诳惑国中的民众。那些没有智慧、愚痴的人往往信服邪教,结果他们手下的徒众有各色人等,广布在整个国家境内。

时王有弟,敬奉六师,信惑邪倒,谓其有道,竭家之货,供给与之。

当时洴沙王有一个弟弟,非常敬奉六师外道,相信他们的颠倒邪说,认为他们都是有道之人,竭尽家里的财产,来供养他的外道师父。

佛日初出,慧流肇润,无心拔擢,没在重网。

当时,佛陀日轮最初在这个迷惑黑暗的世间里出现,佛在人间以他的智慧流开示滋润众生的心田,无分别任运地拔济那些陷溺在重重世间迷网中的众生。这里的“无心”指的是没有分别,不属于心意识范畴里的事。

兄王洴沙,甚爱重之,殷勤方便,晓令奉佛。弟执邪理,不从王教。

当时兄长洴沙王对弟弟非常爱重,所以他常常殷勤地用方便开导弟弟要供奉无上的世尊佛陀。但是这个弟弟受了邪教的熏染,一直执著邪的道理,不能听从兄长的教导。
数数敕令请佛供养。弟白兄王:我自有师,不能复往奉事瞿昙。然王有教,理无有违。当设大会不限来众,若其自至,我当与食。

但是洴沙王还是强制性地多次下命令叫他的弟弟要迎请佛来供养。他这个弟弟被逼无奈,只好勉强敷衍地对兄长洴沙王说:“我自己有师父,我不能再去奉事瞿昙啊!但是既然国王你有教令,我也不能违背。我会施设一个供养大会,不限制来受供的人,如果他们自己来,我就给他们食物。”

许王之后,办设供具,饶敷床座。事讫设会,遣人往唤,六师之徒。

当时弟弟答应了洴沙王以后,就开始去置办各种供养的物品,敷设了很充足的床座 [2] 。准备工作做完了之后,他就开始办理供养大会,然后派人去叫六师外道师徒。

寻皆来集,坐于上位。怪佛及僧不自来至,即往白王:王前数数,敕请瞿昙。今为设会,日时欲至,如何不来?

当时六师外道很快都集合在供养的场所,他们都坐在上首的位置。这个时候,国王的弟弟觉得奇怪,怎么佛和僧众自己还不来呢?他就去告诉洴沙王:“国王你前面屡屡地下命令要请瞿昙他们。现在我已经设了供养法会,时间都快到了,怎么还不来?”

王告弟言:汝虽不能躬自往请,可遣一人白于时到。王弟受教遣人白。时佛与大众,来至会所,见诸六师先坐上座,佛与众僧,次第而坐。佛以神足,令此六师合其徒类,忽在下行。

国王就告诉他:“虽然你不能亲自去迎请,但是可以派一个人去通知应供的时间到了。”他弟弟遵照吩咐派人去通知。当时佛和大众就来到了供养的场所,见到六师们已经先坐在上位,佛和僧众就次第坐在下面。佛以神足通让六师连同他的徒众忽然之间坐到了下面。

六师情耻,各起移坐,坐定自见,还在其下。如是再三,移坐就上,犹自见身,乃在下末。更无力能,俯仰而坐。

当时六师就感觉到非常羞耻,因为他们我慢很大,怎么能够坐在下位?所以各自都起身想移座位,等他们坐定了自己一看,还是在下位。这样再三地移到上面坐,还是见到自己在下面。他们再也没什么能力,当时就装着有的仰着头,有的低着头,这么很狼狈地坐着。

檀越行水,至上座前,佛语施主:先与汝师。持水往师前,即举罂,罂口自闭,其水不下。还往佛前,从佛作次,尔乃水出,咸得洗手。

当时施主要供养水的时候,要依次第地供,就来到了上座前面(因为当时佛以神变已经坐在上位,按照规矩首先对上首作供养),佛就对施主说:“还是先供你师父吧!”施主就拿着水到了他外道师父前面,举起罐子,罐子的口自己封闭了,水流不出来。没有办法,他只有再回到佛面前,从佛那里依次地来作供养,水才出来,这样大家都能够洗手。

洗手既竟,次当咒愿。檀越捉食,在上座前。佛语檀越:本不为我,往汝师前,自令咒愿。

洗手完毕,应当是轮到咒愿 [3] 的时候了。施主又拿着食物来到上座前面。佛对施主说:“这本来不是来供养我的,还是去你师父前面,让他来祈愿祝福。”

受教寻往,至六师所。六师口噤,不得出言,但各举手,遥指于佛。佛便咒愿,梵音声畅。

施主按照吩咐很快就来到了六师的座位旁边,请六师咒愿。六师嘴巴封住了,说不出话,每个人都举着手,遥指着佛。佛就开始为施主祝愿,当时佛咒愿的声音是非常流畅、清彻的梵音。

咒愿既竟,次当行食,欲随上座,作次付之。佛又告言:先与汝师。即便持食,从六师付。食皆忽上,住虚空中,各当其上,取不可得。行食与佛并僧遍讫,食乃还下,各在其前。

咒愿完毕,轮到要供养食物的时候,施主还是按照次第首先要供养上座。佛又说:“还是先给你师父吧!”这样他就持着食物从六师那里开始来供养食物。这时,食物忽然之间腾在上面,安住在虚空里,每一份食物都住在六师每人的上空,没办法拿下来。到了施主从佛那里一直供完了僧众以后,六师上方的那一份食物才降下来,住在他们每一个的前面。

佛与众僧,一切食讫,澡漱还坐。次当说法,佛语檀越:令汝师说。寻请六师,六师复噤,但各同时,举手指佛。于是如来,广为众会,出柔软音,畅演法性,分别义理,应适众情。闻佛说法,咸得开解。

当时佛和众僧,受用饮食完毕,漱好了口,回到座位上。接着应当说法,佛对施主说:“还是让你师父说。”他很快就请六师来说法,六师仍然嘴唇封闭,说不出话来,只是各自同时举着手,指向佛。这样佛就为大众出柔软音声,畅演法音,分别各种法义,都能够适合听法者的心。这样大家闻佛说法以后,都得到了开解。

洴沙王弟,得法眼净。其余众人,或得初果,至第三果,出家尽漏,发无上心,住不退地,随心所慕,悉得其愿。各乃识真,信敬三宝。薄贱六师,舍不承供。

洴沙王的弟弟也因此得到了法眼净,其余的很多人或者得到初果乃至三果不等,有的出家断尽了烦恼,有的发了无上道心,有的安住在不退地当中,随着他们心中的希求也都圆满了他们的愿望。这些人由此认识了真相,对于三宝生起了信心和恭敬。轻贱六师,舍弃他们不再承事供养。

于是六师,甚怀恼恚,各至闲静,求学奇术。

这样六师们都怀恨在心,他们各自到寂静的地方,求学很多奇门外道。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天魔波旬,惧其情怯,不能宣布恶邪之毒,即下化作六师之形,于一人前,现五人术,飞行空中,身出水火,分身散体,百种现变。愚痴之徒,更相恃赖。

当时天魔波旬害怕他们胆怯,不能宣布各种邪法毒术,怕他自身的队伍势力缩小,所以就化成六师的形相,下到人间,在每一个外道师面前,显现其余五个人的把戏,有的时候飞行在虚空当中,身体出水、出火,或者能够分身散体、一人变现多人等,示现上百种变化。六师等人愚昧无知,由此更加相互倚仗、信赖。所以众生很愚痴,你给他现一点小神通,他就非常地相信。

忿前见辱亡失供养,六师悉集,各共议言:我曹技能,不减瞿昙。缘前一辱,众心离散。比来众师,神术显变,今察奇妙,足任伏彼,当诣国王求决胜负。

由于六师们还是因为前面被侮辱了,心里愤愤不平,而且因为这一次失败,很多徒众都归入了佛教门下,令他们失去了很多供养,所以他们要报仇雪耻。这样,六师们集合在一起,共同商议说:“我们的技能也不比瞿昙差。因为前面一次的屈辱,众人的心都散掉了。近来各位师父显现了神通、技能,现在观察我们的奇妙足以能够胜伏瞿昙,所以我们要去国王那里请求跟他决一个胜败。”

作议已定,即诣王所,自说智能神化灵术,贪共沙门,讲格奇变,对试之后,可否自现。

当时他们这么商议好了,就来到国王那里,各自讲述自己的智慧能力、神变灵术,并说极想跟沙门一起来比试一下神通变化,比试以后看看谁厉害。”

王笑之曰:汝等何痴!佛德弘大,神足无碍。欲以萤大与日诤光;牛迹之水,与巨海比大;野干之微,与师子捔猛;蚁蛭之堆,须弥等高……大小之形,昭然有别。迷惑高企,何愚之剧!

当时洴沙王笑着说:“你们何等愚痴!佛是那么弘大的功德,有自在无碍的神变力。你们想以荧火虫的光来跟太阳比试,想用牛脚印里的水来跟大海比大,你们想以小小的狐狸的力量来跟狮子比较勇猛,你们以蚂蚁的土堆想跟须弥比高……两者之间有天壤之别,在大小上的悬殊差别是非常明显的。你们迷惑无知,妄想过高,怎么愚痴到这种地步!”

六师复言:验事在后,大王未见我等殊变,是使偏心谓望彼大,决试之后,巨细自定。

六师很不服气地说:“这事要在后面才能断定的,大王没有见到我们殊胜的神变,你是以一种偏心认为他大,比试以后是大是小自可断定。”

王又告曰:欲试可试,但恐汝等自招毁辱。正使与佛捔神足者,当使我曹具睹异变。

国王又告诉说:“你们想比就可以比,但是恐怕你们是自招屈辱。如果你们真的要跟佛来比较神变力量,那就要让我们一起来观看这个神变境界。”

六师言曰:期后七日,愿王平治讲试之场。

六师说:“约定七天以后跟佛较量,愿国王为此事布置一个比赛的场所。”

六师去后,王即严驾,往至佛所,以事白佛:六师纷纭,欲得讲术,以理呵语,其意不息。唯愿世尊,奋其神力,化伏邪恶,尔乃从善,因使我曹得睹其变。

当时六师们离开后,国王就严整车马来到了佛陀那里,把这件事情具体汇报给佛:“六师他们议论纷纷,说是要跟佛来较量神变,我给他们讲道理,批评他们,但是他们的心还是歇不下。唯愿世尊用威神力降伏、化导这些邪恶的人,使得他们都能够改恶从善,也让我们有幸目睹佛的大神变力。”

佛告洴沙:我自知时。洴沙谓佛可共捔神,即敕臣吏,平治博处,安施床座,竖诸幢幡,庄严挍珞,极令丽妙。

佛对洴沙王说:“我自己知道时机。”洴沙王认为佛已经答应可以跟六师外道较量神通,立即就命令官吏,去布置好比赛场所,在那里安放好多的床座,树起各种幢幡,使得整个会所极其地美观、庄严。

其当会日,一切企望。于时如来及与众僧,从王舍城,往毗舍离。毗舍离中,诸律昌辈,与诸人民,皆来奉迎。

已经到了比赛这一天,大家都在期望着观看。在这时候,佛和僧众从王舍城去了毗舍离。毗舍离里的诸律昌和人民都出来迎接佛。

诸人后日,求佛不在,问实乃知,至毗舍离。六师之徒,兴张唱言:久知瞿昙智术单浅,诸人犹豫,不信我言。克期捔术,自省不如,靡然逃去,至毗舍离。诸六师辈,贡高转盛,各共相率,当必追穷。

这些人到了这一天,想见佛找不到,询问才知道,已经到了毗舍离。这时候六师的徒众很嚣张地说到:“我们早就知道瞿昙的智慧、神通是很浅薄的,你们还犹豫不信我的话。现在已经克定日期来较量的时候,他自感不如,所以就灰溜溜地逃走,到毗舍离去了。”六师外道更加贡高傲慢,相互激励一定要穷追到底,把佛和僧众追到一比高低。

时洴沙王,办设供具,满五百乘车。王与群臣十四亿众,各办粮食,悉随佛往,前后络绎,集毗舍离。

当时洴沙王办好各种供养具,五百辆车装得满满的。国王和群臣以及十四亿人民各自准备好了备用的粮食,都跟着佛一起前往,前后络绎不绝,都集中在毗舍离城当中。所以,当时这个城市里忽然之间来了很多的人。

六师复往白诸律昌:听我曹等,与此瞿昙,捔试神力,谈讲实性。若见听者,期来七日。

当时六师们亲自到了诸律昌的面前请战说:“你们要允许我们跟瞿昙比试神力,谈讲真理。如果同意的话,七天以后准时比赛。”

时诸律昌,复往白佛:六师群迷,自谓有道,求与如来共捔神力。唯愿世尊,垂神降伏。佛又告曰:佛自知时。

当时律昌们都来到佛这里汇报:“六师这些人都是邪迷心窍,他们自以为有道,想跟如来比较神力。唯愿世尊以威神力降伏他们。”佛又告诉说:“我自己知道时辰。”

诸律昌辈,合率臣民,严治设办,如洴沙王比。悉皆企慕,望在明日。

当时律昌辈带领他们的大臣、人民非常精心地准备,这一切就像洴沙王那样。大家都期盼着明天能够看到精彩的比试。

佛与众僧,至拘睒弥,拘睒弥王,名曰优填,将诸群臣,亦来奉迎。毗舍离人,明晨问佛,云佛已往拘睒弥国。六师闻是高心遂盛,合徒聚众,规必穷逼。

这一次佛和僧众又离开了毗舍离,到了拘睒弥,拘睒弥的国王叫做优填王,当时就率领着群臣出来迎接佛。毗舍离人第二天早上问佛在哪里的时候,都说佛已经去了拘睒弥国了。六师听到这个消息,他们的高慢心更加生起,集合手下的徒众发誓说:一定要穷追到底。

诸律昌辈,办致供具,五百车载,用俟供养。将领国人七亿之众,并洴沙王,集拘睒弥,观佛六师共捔神力。前后满道,络绎而至。

当时律昌辈知道佛已经离开,到了拘睒弥国,他们也备好五百车满载的供养具,用来供养佛。带领着七亿多国人和洴沙王一起都集会到拘睒弥国内,想观看佛和六师较量神力。当时整个国家里前前后后的街道满满的都是人,络绎不绝。

六师既到,见优填王,腾说事情如上之辞:沙门自省,内无顾恃,空空逃避,不可要勒。须王克定,令与我试。优填白佛,说六师辞:世尊!宁可与捔之不?佛复告言:我自知时。

当时六师也很快就赶到,见到优填王,具体地述说以上的情况,非常不平地说:“沙门自己感觉没有什么可依靠处,比不了,所以他屡屡地逃避,我们没办法抓住他。需要国王下死命令,规定让他跟我们比试。”优填王也就把六师的话转告给佛,并问:“世尊,可不可以跟他们比?”佛就告诉他:“我自己知道时候。”

[1] 《教授取舍之道》:世法佛法诸功德,究竟心要即善心,无此无望他功德,此心庄严恒执持。
[2] 床座:这是过去印度的座位,请来供奉的人,就坐在床座上面,不是像我们现在坐的椅子。
[3] 咒愿:在应供的时候,给施主们祈愿、祝福。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