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贤愚经开示

优填望佛在其国试,严治设办,如洴沙王比。皆到当会。佛复舍去,与比丘僧,至越祇国。越祇国王屯真陀罗,将诸人民,来迎世尊。

优填王也是盼望着佛能够在他的国家里跟外道比试。他觉得这是一件很大的事,因此非常精心地置办各项设施和用品,就像洴沙王那样。众人都到了比赛场所。佛又离开了,和比丘僧们到了越祇国。越祇国王屯真陀罗带领着人民出来迎接世尊。

拘睒弥人明日乃问,云佛已去向於越祇。六师徒众,寻逐其后。时优填王,与八亿众并洴沙等诸国人民,悉共往诣,集越祇国。

当时拘睒弥人第二天询问的时候,说佛已经离开,往越祇国走了。六师的徒众立即追赶在后面。当时优填王以及他的八亿人民,连带洴沙王等的各国人民,又一起赶赴到了越祇国。

六师见王,广自陈说:当令瞿昙与我共试。屯真陀罗,复往白佛,佛犹答言:佛自知时。王亦严办。会日垂至,佛与众僧,即向特叉尸利。此国中王名因陀婆弥,与诸臣民,亦来奉迎。

话说六师也赶到了这个越祇国来见国王,非常详细地述说了情况,而且对国王说:“你要让瞿昙跟我们比试。”屯真陀罗就又去向佛汇报,佛还是回答说:“我知道时辰。”国王也是非常用心地准备比赛的各项用品。等到这一天快来的时候,佛和僧众又往特叉尸利国去了。这个国的国王叫做因陀婆弥,和他的诸多大臣、人民也都出来迎接佛。

屯真陀罗,与五亿人、洴沙王等诸王臣民,亦皆逐佛,向特叉尸利。

屯真陀罗和五亿国人以及洴沙王等各国国王、大臣、人民,也都跟随佛来到特叉尸利。

六师已到,白因陀婆弥,极自诪张,高谈大语:听与瞿昙捔试神力。因陀婆弥,复往白佛,佛故答言:我自知时。

六师又来到了这个国家,非常猖狂地向因陀婆弥王说:“一定要答应我们跟瞿昙较量神力。”因陀婆弥就去跟佛说,佛还是说:“我自己知道时间。”

严办日到,佛复舍去,并与诸众僧,至婆罗奈。波罗奈王名梵摩达,亦与人众,躬来迎佛。特叉尸利人民,明日乃知佛去。六师追逐,寻迹驰往。因陀婆弥,与六亿众、洴沙王等一切随逐。六师既到,如前白王。王如前辞,往白于佛。佛亦答言:我自知时。

到了正式比赛的时候,佛又离开了,和僧众来到了婆罗奈国。这个国家的国王叫做梵摩达王,也和人民一起亲自前来迎接佛。特叉尸利的人民第二天才知道佛离开了。六师们也赶紧追在后面。因陀婆弥王和他的六亿眷属,连带洴沙王等这一切人都跟随在后。六师到了之后,像前面一样向国王禀白。国王也像前面一样向佛汇报。佛也说:“我自己知道时候。”

严办日到,佛复舍去,与比丘僧,往迦毗罗卫国。迦毗罗卫诸释种辈,率诸大众,皆来迎佛。波罗奈人,明日乃知。六师徒众,续复驰逐。梵摩达王,与八亿人、洴沙诸王六国人民,皆悉前后,随逐佛往。六师既到,向诸释种,纷纭自说,广引术能:听与瞿昙,共决神力。释种复往白佛,具宣其事。佛又告言:我自知时。

举办的这一天到了,佛又离开,和比丘僧一起前往迦毗罗卫国。当时这个国家的释迦种族率领着大众都出来迎接佛。波罗奈人第二天也知道佛已经走了。六师徒众仍然奔驰、追逐。梵摩达王和八亿人民以及洴沙等六国人民都前前后后跟随着佛前来。这样六师来到了迦毗罗卫国后,向释迦种姓的人纷纷地讲述,而且非常广地讲到自己的神通技能,说:“你们应当允许我们跟瞿昙较量神力。”释迦种姓又去禀白佛,具体地说到事情的经过。佛又告诉说:“我自己知道时候。”

严治设办,克日垂至,佛与众僧,往舍卫国。舍卫国王名波斯匿,与诸臣民,皆来迎佛。释种明日乃知佛去。六师率徒,从后追之。释种将领九亿人众、洴沙王等诸国人民,亘川满野,逐趣舍卫。六师等到,见波斯匿,具自陈说本末情事:欲与瞿昙决捔神力,临期逃避,不可要勒。今与大众,逐至王国。大王!当使与我等决。

当时释迦种姓就去精心地办理比赛的事宜,等到这一天快来的时候,佛和僧众又前往舍卫国。舍卫国的国王叫波斯匿,他和大臣、人民都来迎接佛。释迦种族第二天才知道佛已经离开了。六师率领他的徒众又从后面追赶。释迦种姓带领着九亿人民以及洴沙王等各国人民满山遍野都跟随前往舍卫国。六师外道等一到,就去见波斯匿王,具体地讲了前后的经过,而且说:“我们想跟瞿昙比较神力,他一到了时间就逃避,我们没办法抓住他。现在我们和大众一直赶到国王的国土,国王!应该让他跟我们决一胜负。”

波斯匿王,亦用为笑,说:佛殊变难可思议,云何以汝卑陋凡细,与大法王捔试力能?六师凶凶,言气遂高。

当时波斯匿王也觉得可笑,说:“佛是不可思议的神变力,怎么能以你们这样低等、浅陋的凡夫人的力量,跟大法王比较能力呢?”六师们气势凶凶,语气更加高昂起来。

波斯匿王,既往见佛,白言:六师殷勤乃尔,唯愿世尊,垂神化伏,普使一切别伪识真。佛告王言:我自知时。波斯匿王,寻敕臣吏,平治场地,多积香花,敷设床座,竖诸幢幡。严办已讫,大众都集。

当时波斯匿王就去见佛,汇报说:“六师们一而再再而三地想跟佛比赛,唯愿世尊降下神通力降伏他们,让一切大众都能够识别真伪。”
要知道,只有内教的三宝才是真实的皈依处。外道的这一切,由于没有证得真理的缘故,都是一些虚伪的法。所以我们皈依的人一定要知道这些具体的经过,懂了以后,就坚定地执持佛法僧为唯一的皈依处。只有佛法僧能够带领我们走向安乐的坦途,只有佛法僧能够赐予我们解脱成佛的真实果位。其他的外道都是落在一种虚妄分别里面,学习他们的技艺,暂时可能有一点小小的有漏神通,或者得一点小好处,但实际上根本不可能获得解脱。这一点我们务必要有深刻的认识。所以要从这些故事里得到启发,一定要知道,唯有佛是无上的皈依处,这样自己的皈依戒才能清净。不然的话,就很可能脚踏两只船,或者成为附法外道,口里说的是我皈依三宝,实际上心里还是在皈依外道。
佛就告诉波斯匿王说:“我自己知道时候。”波斯匿王马上就派有关的大臣去安排场所,尽量庄严,布置很多香花,敷设好多床座,树了各种的幢幡。这样做了很完备的准备后,大众都集合在赛场上。

腊月一日,佛至试场。波斯匿王,是日设食,清晨躬手授佛杨枝。佛受嚼竟,掷残着地堕地便生,蓊郁而起,根茎踊出,高五百由旬,枝叶云布,周匝亦尔。

腊月初一,佛来到比试的场所。波斯匿王这一天供养饮食。清晨,他亲手授予佛杨枝。佛接受杨枝,咀嚼完之后,就把残余抛在地上,顿时长出树来,蓊蓊郁郁,根茎涌出,有五百由旬高,树的枝叶如云般覆盖到四周,也达五百由旬。

渐复生华,大如车轮。遂复有果,大五斗瓶。根茎枝叶,纯是七宝若干种色,映灿丽妙,随色发光,掩蔽日月。食其果者,美逾甘。香气四塞,闻者情悦。

这棵树逐渐地开出花来,有车轮那么大。然后又结了果实,有五斗瓶那么大。这棵妙树根茎枝叶都是七宝所成,有多种颜色,灿然妙丽,而且随着每一色都发出相应的光,那一种光辉映蔽了日月,极其地灿然光明。品尝这树上的果实,比甘露还要味美。树的香色散布在四周,非常浓郁,当时闻到的人,心情非常愉悦。

香风来吹,更相蹚触,枝叶皆出和雅之音,畅演法要,闻者无厌。一切人民,睹兹树变,敬信之心,倍益纯厚。

香风吹来,树上枝叶拂动互相碰触,从中都传出十分和雅的乐音,这些乐音都在畅演各种微妙法要,闻到这法音的人都心无厌足,听了还想听。一切人民看到这样的神变树,敬信之心更加深厚。可见无上大师佛陀,具有这样不可思议的力量,确实能一切自在。

佛乃说法,应适其意,心皆开解。志求佛者,得果生天,数甚众多。

当时佛就给大众说法,所传的每个法都恰如其分地适合着人们的意乐,一听之后,就心开意解,顿时开了智慧。当时人们的善意乐都发出来了,按照不同的根性,有的发起了菩提心,立志求证佛果;有的得了圣果;有的生天,这个数量是极多的。

次第二日,优填王请佛。于时如来,化其两边,成两宝山,严显可观。众宝杂合,五色晖耀,光焰炜晔。若干种树,行列山上,华果茂盛,出微妙香。

第二天,优填王接着请佛供养。这时,世尊又示现不可思议的神变,在两边化现了两座大宝山,十分的高显、庄严、美观。这两座山都是由各种各样的妙宝彼此合成,五色耀眼夺目,有非常炽盛的光焰。在宝山之上有很多种树,排成非常美观的形式,树上有自然的花果,非常茂盛,从这些花果里传出微妙的香气。
这都是世尊示现的神变。其实这也是本性的妙德,纯粹是大智慧的游戏。因此我们要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他其实就是毗尼遮那的化现,所以一切无不自在。因此,我们一定要分开内外道,一心地只皈依无上大师佛陀,这要成为我们尽未来际的信仰。这件事极为重要,我们要从经文中得到认识。

其一山顶,有成熟粳米,滑美百味,甘之附口,人民之类,自恣而食。其一山上,有柔软之草,肥𦠆甘美,以俟畜生,须者往啖,饱已情欢。

再说这两座宝山,一座山的顶上有成熟的粳米,具足滑美、百种妙味,送到口中,甘甜香美。当时在场的人民都随意自在地受用。另一座山上有非常柔美的妙草,肥翠甘美,这是为旁生们准备的,需要的就可以去吃。它们吃得饱饱的,心情非常悦意欢喜。这就是世尊有无上的福德力,确实能够赐予我们安乐。

一切众会,睹山显异,食已怀悦,仰慕遂深。佛更称适,为说妙法,各得开解。发无上心,得果生天,其数亦众。

当时在场的大众看到这样的宝山庄严,这般的奇异,又受用了这样的妙食之后,内心喜悦,对于世尊的仰慕就更加深切。佛又应机给大众宣说妙法,大众听了,各个都开了慧解。或者发起了无上心,或者得圣果,或者生天,数量都非常多。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到第三日,屯真陀罗,请佛供养,奉佛净水,俟以澡漱。佛吐水弃,化成宝池,周匝四边,各二百里,纯以七宝共相间杂。众色相照,光明焰奕。

到了第三天,屯真陀罗王请佛应供,他恭敬地给佛献上清净的水,等待着佛洗漱。佛把水吐到地上的时候,就化成了一个大宝池,四周每一边都是两百里,那相当大啊!而且这个宝池纯粹都是用七宝间杂而成。这并不是人工造成一个大宝池,而是世尊的神变力能够随意地示现,这是不可思议的。这是由于我们的本性当中本来是非色非心,但是应缘的时候,色心可以无碍的显现。当时在这样一个微妙的宝池里,这些七宝的各种颜色,互相辉映,发出炽盛的光焰。那是多么美好啊!用言词是没办法描述的。

其池中水,八德具足,水底遍满七宝之沙,八种莲花,大如车轮,青黄赤白,红绿紫杂,香气芬馥,馨彻四远。随莲花色,各发光明,光明显照,晖曜天地。

再说这个宝池里的水具足八功德,水底遍满了七宝沙,水面上有八种像车轮那么大的莲花:青色、黄 se、赤色、白色、红色、绿色、紫色及杂色,这些花都发出芬芳浓郁的香气,散播到四周非常遥远的范围。而且随着莲花的颜色就各自发出相应的光,譬如说红色的莲花就发红色光,白色莲花就发白色光,像这样,五彩缤纷,光明照耀,天地间一片光辉。

大会睹此宝池奇妙,欢喜称叹佛无量德。佛因观察,随众人心,方便说法,各令开解。发无上心,得果生天,尽增福业,数多难计。

当时大众看到这么奇妙的宝池庄严,都不由自主地欢喜赞叹佛的无量功德。世尊因此观察、随顺大众的意乐,方便说法。这个法说得恰如其分,大家听了,都开了智慧,能得见真理。有些发起了无上的菩提心,有些得了圣果,有些生天。总而言之,在世尊的加被之下,大众都增长了很多福业,这种情形是难以计数的。

到第四日,因陀婆弥王请佛。佛于是日,令其宝池,四面自然,有八渠流,还相灌注,自然回转。水流有声,其声清妙,皆说诸法,五根五力,七觉八道,三明六通,六度四等大慈大悲,劝发开导,说种种法。

到了第四天,因陀婆弥王请佛应供。佛就在这一天,以自在力显示神通,让那个宝池的四边自然出现八条渠流。水渠里面,水能够互相灌注,东边灌到西边,西边灌到东边,不断回波荡漾,或者上升灌注。水在这样流转的时候,都发出声音。这个声音十分清净微妙,都在宣说各种的妙法,譬如: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三明、六通、六度、大慈大悲四无量心等等,总而言之,这个音声里都是在宣说无量的妙法,所以实际上它是佛智慧的显示。为劝化开导人心,当时这些音声应着人心说各种的妙法,开启众生的觉悟。这都是佛的悲心,应着众生的善缘自然就会这样做,而且一一恰如其分。
所以,从这里要体会到,佛完全是从无上的智慧中,以慈悲心应着我们众生的心来说法的,我们要懂得皈依佛的圣法。虽然我们现在见不到世尊的色身,但是要知道世尊所说的法教,还是完整地留存在世间,我们现在都能看到。这里,任何法都能够开发我们的功德,会遣除我们的过失。一切佛法确实是为我们开示安乐的正道。所以我们要发起全心的皈依,乃至于圣教的一个偈颂我们都要顶戴,一定要立这样的誓愿,这就叫“皈依法”。

一切闻睹,心皆开解。发心求佛,得果生天,增积福慧,数甚众多。

当时在场的人看到这种情景,听到这些法音,得到很大加持,心都开解了。什么叫开解?我们原先被各种迷惑的绳子给绑住了,闻法的因缘非常契合的时候,当下就能开解,各种的疑团、迷惑顿然间解开,一定会有这个相。紧接着他的心上是有反应的,在开解的当下就涌现出善根。有一些人发了无上道心,要求证佛果。他看到佛果是无上的,不会再想要其他的,发誓一定要证到跟世尊一样的果位。另外一些人因此而证到圣果,还有人以这种善根力能生天。像这样,当时就集聚、增长了很多福慧。这样的人,数量极多。

次第五日,梵摩达王,请佛供养。佛于是日,口中放光,金色赫奕,遍大千土。光明所触,一切众生,三毒五阴,皆自然息,身心快乐,譬如比丘得第三禅。

到了第五天的时候,轮到梵摩达王请佛来应供。佛在这一天,从口里放出光明,那是非常赫奕的金光,遍照到三千大千世界的国土。凡是光明所触到的一切众生,心中的三毒五阴自然止息,身心非常快乐,就像比丘得到了第三禅那样。
所以看看世尊的加持,这是佛力。要知道,世尊确实有这个力量能够拔济我们,使得我们顿时止息掉身心上的三毒五阴,从这样一个虚妄的梦境里脱出来,从这样一种苦的流转当中脱出来。所以,世尊是指引我们走解脱道、得解脱果的大导师。
我们今天读的都是世尊的遗教,自己要倍感庆幸!而且发誓永远不失坏皈依。由这样坚定的誓言,使得我们生生世世都在佛的家族里,生生世世都是皈依的人,不走到别的地方去。这是用正理去衡量后,发出的坚定誓愿。不是一种勉强,而是你确实有智慧,深明大义,能够看得到这里面绝对只有佛是无上大师,佛所开示的道是真正清净、圆满的妙法,它决定是引导我们成佛的妙法。
世尊所说的任何言语,全部是成佛之道的道体和道支,没有一个例外的。所以,《四十二章》经说到:“佛语如蜜,中边皆甜。”确实如此。我们要敬奉一切佛的言教,不要在这个上面有什么教派的偏执。我们对于佛所宣说的小、大、显、密一切的妙法都诚心地皈依,不只是皈依一部分,这就是完整地皈依法。所以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一点,不要在佛教里面搞内部斗争。当然应着各人的根机可以有各自选择的法门,但这也只是暂时的,每一个人成佛不是遍通一切法吗?
所以当时佛放出金光,遍覆到三千大千世界。这是佛的智慧光、慈悲光、精进光等等。光明所触到的一切众生得到极大的加被,贪嗔痴三毒自然就息灭了,色受想行识的五蕴像阴云般障覆的状况都得以止息。当时大众得到前所未有的像比丘得第三禅之乐的妙乐。在我们这个世间界里,就是以三禅的乐最大,到了第四禅是舍念清净,离开了喜乐,这是一种表达。可见世尊是能够直接赐予我们安乐的。

众会叹怪,志慕佛德。便为说法,各得开解。发大道心,得果生天,进福修慧,数甚众多。

当时与会的大众都叹为稀有,内心里都立了志愿,希慕要证到佛那样的功德。这样,世尊就为大众说法,各自都心开意解。或者发了无上道心,或者当场证得圣果,或者能够生天,增长福慧,数量甚多。

第六日中,诸律昌辈,次复请佛。佛于是日,普令大会一切众生,心心相知。各各一人知一切心,所念善恶,志趣业行。咸自惊喜,钦美佛德。佛便为说若干妙法,皆得开解。誓求佛者,得果生天,数甚众多。

到了第六天,轮到诸位律昌来请佛供养。佛在这一天,普遍让大会里的一切大众都有他心通。这些人顿时之间就变成心和心相通,每一个人都知道在场一切人心里所起的善恶念头,或者说他是什么样的志向、有什么样的业行,非常清楚。所以大家顿时就惊喜起来,非常地钦仰、赞美佛的功德。所以佛一加持的时候,能够以这种加被力,众生顿时之间就会显出他心通来,善缘到了,就有这样的事。
这个我们要知道,比如看《无量寿经》,佛一加持的时候,在场会众近两万人看到极乐世界的情况,极乐世界跟这个世界没距离,能够互相对视。这都是佛的神变力,我们一定要相信,相信这样的话,要一心皈依佛。
当时佛就给大众宣说各种的妙法,大家一听都心开意解。发誓求证佛果、得了圣果、生天的人数是非常多的。

到第七日,释种请佛。佛于是日,化诸会者,悉令自见为转轮王,七宝千子,诸王臣民,肃恭承已,侍仰无减。各自惊怪,喜庆无量。佛便为说法,投适其意。亦发无上正觉之心,得果生天,甚难计数。

到了第七天,轮到释迦种族请佛应供。佛在这一天以神变力让在场的会众都能见到自己是转轮王,而且拥有七宝,一千个王子,诸小王、大臣、人民都非常恭敬、肃穆来作承侍,而且这些下属的承侍、敬仰的心有增无减。这些人看到自己成了转轮王,都非常地惊异,觉得前所未有,大众得到佛的加被,有无量的喜悦庆幸。佛就给大众说法,而且完全适合人们的心意。当场的人,很多也发了无上的菩提心,又有得了圣果及生到天界的,难以计数。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又第八日,受帝释请,为佛作师子座。如来升座,帝释侍左,梵王侍右,众会一切,静然坐定。佛徐申臂,以手接座,欻有大声,如象鸣吼,应时即有五大神鬼,摧灭挽拽,六师高座。金刚密迹,捉金刚杵,杵头出火,举拟六师。

当时第八天的时候,受帝释天王的迎请,给佛做了一个狮子座。如来升在高座上面,帝释天王服侍在左边,大梵天王服侍在右边,当时一切大众都是非常安静地坐着。佛徐徐地伸出手臂,以手接触这个宝座,忽然之间有个大声音像大象鸣吼一样,当时就有五大神鬼摧灭牵拉六师外道的高座。金刚密迹手里握着金刚杵,杵头冒出火焰,举向六师外道。

六师惊怖奔突而走,惭此重辱,投河而死。

当时六师吓得魂不附体,惊慌恐怖地奔跑逃走,他们感觉受到很大的污辱,没脸再活下去,就都投河自杀。

六师徒类,九亿人众,皆来归佛,求为弟子。

当时六师手下有九亿徒弟,纷纷都前来皈依佛,想做佛的弟子。

佛言:善来比丘!须发自落,法衣在身。皆成沙门。佛为说法,示其法要,漏尽结解,悉得罗汉。

当时佛说:“善来比丘!须发自落,法衣在身。”都成了沙门。佛就给他们讲法,开示正法的要义,他们闻法后都断尽了烦恼,得了阿罗汉果。
所以,世尊确实是解脱道的导师。当时的九亿人如果是依附外道,那结局可想而知,就会一直在一条黑暗、险恶的道路上,不晓得哪一天才能回头。当他们回心皈依佛后,佛一说法,全部都证了阿罗汉果,解脱了生死。这就表示内道的胜利,表示三宝的威神力。《贤愚经》从头看到尾,当时有多少外道、穷苦的人、底层的人,当他们一皈依了佛,在佛的圣教下披上了袈裟,就顿时转为尊贵的身份,就知道这个皈依是不可思议的。所以我们要发愿生生世世入到三宝门中,给三宝服务,一定要有这个心。我们应该比加入世间任何党派,更有一种信心,有一种胜解,一定要有这样的欢喜、庆幸之心。你一皈依,就意味着身份的转变,你只要归投三宝,就属于这个体系的人了。这样,就一定会得到三宝的加被,也一定会顺着诸佛开示的正道,越走越光明,一切暂时和究竟的福德力,全部会在身心当中源源不断地出现。所以,我们的心中要知道,这个皈依实在太重要。没有皈依的话,后后一切都不会有。

于是如来,从八万毛孔,皆放光明,遍满虚空,一一光头,有大莲花,一一华上,皆有化佛与诸大众,围绕说法。众会睹兹无上之化,信敬之心,倍益隆盛。佛即为说,随其所应,有发大心,得果生天,进福增善,数甚众多。

当时世尊显现上非常欢喜,从佛的八万四千毛孔里都放出大光明,遍满了虚空,每一个光的顶端都显现了大莲花,每一朵大莲花上面都有化佛在大众围绕当中宣说妙法。其实这也是毗卢遮那佛的显示,佛的真身现无量无数的光明,每一个光明化出一尊佛,这也表示从真实的报身当中会现出化身来,应着那一个区域里众生的善业就出现一个身体,然后给他们说法。这样我们更明白,皈依的佛宝是三身佛。一旦你明白这一点,会生起彻底的皈依,因为这是无上的怙主,不可能有超出其上的了。
当时大众看到了这样无上的变化,信敬之心加倍地增盛。佛就给大家说法,大众也随着各自的情况得到了相应的利益,有的因此而发起了无上菩提心,有的得了圣果,有的生天,增长了福德善业,数量非常多。

到第九日,梵王请佛。佛自化身高至梵天,威严高显,巍巍难极。放大光明,晖赫天地。一切仰瞻,皆闻其语。佛为种种显示法要,亦令多众发心求佛,得果生天,数亦难计。

到了第九天,大梵天王请佛应供。佛变化自身高达梵天界,威严极其地高广显赫,雄伟无比。佛身放出大光明,朗照天地之间。一切人都瞻仰着佛身,听到佛的法语。佛为众生显示种种法要,也让很多的人发心求证佛果,得圣果、生天,难以计数。

到第十日,四天王请佛。尔时世尊,普令大众见佛色身,遍诸天中。从四天王,至色究竟。皆见佛身,放大光明,各为大众,说微妙法。咸遥仰视,了了见之。

到了第十天,四天王来请佛。当时佛普遍让大众都见到佛的色身遍满在各层的天界里。从欲界的四天王天一直到色究竟天之间,各层天里都能见到佛身放大光明,每一个佛身都给当场的大众宣说微妙法。当时大众都在很遥远的地方仰视着佛身,由于佛的加持都能够了了分明地见到。

一切众会,甚增敬仰。佛为说法,随应其意,皆发大心,住不退地,得果生天,不可称计。

当时一切大会的众人都极度地增长了敬仰之心,原来世尊确实是天上天下无与伦比,确实是天中天、圣中圣,三界导师、四生慈父,一切生命无有超过佛的。如果我们当时在场的话,我们肯定发起一个誓愿:永远皈依佛。一旦你已经知道佛这样的功德,你不可能去皈依一个天仙、神鬼,也不可能皈依一个外道,绝对不可能。更不可能皈依什么世间学者、哲学家、科学家,或者具有奇异功能者,这是绝对不可能,连一个念头都不会起。如果有这样的皈依,我们的心就会非常地纯正,就会一心地学世尊传的法,天天都按照佛语来衡量自己,遵照佛语来修自己的身口意。所以,生生世世都遵奉佛为导师,以佛语为法道,以随法行的僧为伴侣,这是一个不变的誓愿,它表现了我们的一个原则。
当时大众都极度地增长敬仰之心,佛就给大家说法,说的每一句话都能相应会众的心。所以,听法以后,大家都或者发起了菩提心,或者住在不退转地,或者得果、生天,不可计数。

第十一日,须达请佛。佛于是日,于高座上,自隐其身,寂灭不现。但放光明,出柔软音,分别演畅诸法之要。在会之人,闻法解悟,有发大心,住不退者,得果生天,亦甚众多。

到了第十一天的时候,须达长者请佛应供。佛在这一天坐在高座上面,一下子隐去自己的身形,当场寂灭不现。只是放着光明,而且传出柔软的音声,再分别演畅诸法要义。在会的人一闻到这个法,都得到解悟,有的发了菩提心,有的住不退地,得果、生天,数量又是非常的多。
这也是世尊显示证入了寂静光明。这个色身的本体是什么?它是本来的清净光明,本自寂灭的。所以这要知道,我们眼睛见到的世尊,他本身就是大光明藏。这也非常明显地表示,就是从这里面说出来的法嘛,所以每一句都是无上圣言。不是从一种分别心出来的,不是从像我们凡夫这样的业报身体出来的。明明已经显示色身没了,这表示佛身只是在众生心前现的影像,他的本体就是大光明,就是大智慧。从这里应众生的善缘,就如同天鼓发音那样,不必要有分别功用,悲心和善缘一和合,就传出这个法音。完全是不可思议的行境。
《宝性论》举了天鼓妙音的譬喻,天人的福德力感召天鼓自然就发出各种的音,它也不必有任何分别和造作。佛语也是如此。这样才知道,这是极其不可思议的。从这样的智慧慈悲里所出现的语言,那确实值得我们用最恭敬的心去礼拜、去受持、去皈依。我们一旦懂得这些涵义,就不会把世尊的法等同于世间的一种善法,或者一种科学论调,或者一种哲学思想,这些都是对佛语的损减想、庸俗想。所以我们才知道,作十法行为什么有这么不可思议的功德,也知道从古至今那么多智士仁人,他们为什么用那么诚敬的心去刺血写经,不惜生命去求经等等,这些当然都会明白。

第十二日,质多居士,请佛供养。佛于此日,入慈三昧,出金色光,遍照大千。光触众生,三毒心息,自然兴慈,等视众生,如父如母、如兄如弟,爱润之心,都无增减。然后为说若干妙法。亦发大心,住不退地,得果生天,难可称量。

到了第十二天,质多居士请佛供养。佛在这一天入了慈心三昧,放出金色光明,遍照大千世界辽阔的国土。光明照到众生,众生贪嗔痴三毒之心顿时止息,内心自然变得仁慈,平等地对待众生,就好像都是父亲、母亲,同一家的兄弟姊妹那样。那样一种为慈爱润泽的心态都是平等的,没有增减,没有对某个人厚一分,对某个人薄一分。所以这就叫做“加被”!我们一心皈依佛,佛的力量一加在我们心上,就会变成同分的体性,一定要相信这个加持。所以当时佛自身入了慈心三昧,发出的光明接触到的人,全部都转成了这样,贪嗔痴这些念头一下子都没有了,都转成了慈心。然后世尊就给大家演说了若干妙法,众人又有的发起了菩提心,有的住于不退转地,有的得果、生天,难以计算。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第十三日屯真陀罗王,次复请佛,施设供养。佛于是日,身升高座,放于脐光,分作两奇,离身七仞,头各有花,上有化佛,如佛无异。化佛脐中,复出光明,亦分两奇,离身七仞,头有莲花,上有化佛……如是转遍大千国土。一切瞻睹,愕然惊喜。

第十三天,屯真陀罗王按次序也来请佛供养。佛在这一天,身体上了高座,从脐部放出光明,分作两道,离开身体有七仞,光明的端头各自出现了妙花,妙花上面有化佛,跟真佛没有两样。化佛又从脐部放出光明,也分作两道,离开身体有七仞,光明的端头各自出现了妙花,妙花上面有化佛……像这样辗转周遍三千大千世界。当时看到这一奇异现象的所有人,都感到非常地吃惊又很欢喜。

佛为应时,随意说法。亦发大心,住不退者,得果生天,数甚众多。

佛当时应这个时机,随众生的心而宣说妙法。闻法以后,大众也是有的发起菩提心,有的住在不退转地,有的得果、生天,人数也是非常地多。

第十四日,优填王请佛。时优填王,花散佛上,佛即应时,变其所散花,作千二百五十七宝高车,高至梵天,晃踰金山。杂宝众色,曜丽相照赫然,金光振朗殊沙难量。神珠璎珞,杂厕其间。

第十四天,优填王请佛应供。当时优填王用鲜花散在佛的身上,佛应时就把所散的花变成了一千二百五十七辆珍宝做成的高大车辆,这些车高达梵天之际,而且每一个车都是光明晃耀,比金山还要明朗。而且各式各样不同色泽的妙宝非常地光耀、美丽、互相照耀,尤其金光非常强盛明朗,极其地殊妙,难以衡量它微妙的德相和体性。还有各种的宝珠、璎珞,间杂地装饰在宝车上。

诸高车中,皆有佛身,放大光明,遍三千土。

一千二百五十七辆高大宝车,每一辆车都有佛的色身在里面,放出大光明,遍照在三千大千世界的国土。

众会睹变,喜敬交怀。佛便说法,应病投药。皆发大心,或住不退,得道生天,数复甚多。

当时大会中的人目睹了这样的神变景象,欢喜和恭敬交织于心。佛就给大众说法,应着人们心中的烦恼病,而说出了各种的法来对治。结果说法以后,大众都发起了菩提心,或者住在不退转地、得道、生天,人数又非常多。

第十五日,洴沙王请佛。佛豫敕王,唯须食具。王但严办器物,极令饶多。食时已到,诸器悉满,甘膳百味,种种异美,普令众会饱足有余。食已身心自然安乐。

到了第十五天,轮到洴沙王请佛供养。佛预先命令他,只需要备办一些餐具。国王就去精心地备办各种器皿,令其极为繁多。饮食的时间到了,在这些食器里都充满了百味美食,有各式各样的风味,使得与会的大众都受用得非常饱足。饭食完毕,他们身心自然感受安乐。

于时世尊,以手指地,十八地狱一切都现。无量尘数,诸受罪人,各各自说,我于本时,作如是恶,今受此苦。一切众会,具悉闻见,甚怀悲愍,衣毛惊悚。佛便为说法,应适其意。有发大心,住不退者,得果生天,不可称数。地狱众生,缘见佛闻法,心生敬仰,皆遥自归,终皆得生天上人中。

这时,世尊就用手指指向大地,顿时十八层地狱一切都显现在人间。无量、极微尘数那么多受罪报的人,各自诉说,我过去是造了这样的恶,现在受这种苦。当时在场的一切会众,都非常清楚地看到、听到了,心里都极其悲悯这些苦众生,同时看到地狱那种受苦的惨状,恐惧得衣服、毛发都颤抖不止。当时佛就给大众说法,都能顺应众生的心,恰如其分。所以一闻法之后,众生的心马上就开解,有的发了大菩提心,有些住在不退转地当中,有的得果、生天,数量不可计数。那些地狱众生因为见到了佛,闻了佛的圣法,都生起了敬仰之心,都起了自皈依的心,这样他们在命终都能够生到天上人间。

当时现场的众人现量见到了无数地狱众生受报的情形,与佛所说无二无别。所以,佛的智慧不可思议,开示的缘起理绝对没有任何欺诳、虚妄之处。佛的慧眼彻见了三世因果律,给我们开示的善恶业果的道理,我们应当完全奉行在心。在任何世间的教法里根本说不到、认识不到这样周遍一切的因果律。我们只有信仰佛的圣言,才知道一举一动确实是有业,确实是有果,这样我们才真正能够调整自心,入于安乐正道。否则,就无门可入。

一定要知道,法王所说的“邪见遭报无穷尽,具见恒不入恶途”。具见,最起码最根本的,就是

要具足因果见。因为你一旦具足了因果正见,从这里才能开启安乐之门,这是绝对的。进而,只有你生起业果的正见,你才会步入受持三乘律仪的正道。否则,凭什么还受这个律仪呢?为什么要战战兢兢、一念一行上都如此地小心取舍呢?为什么要防心如城、守口如瓶、守身如玉?这一切的道德律令都是建立在业果上的。只有深信了业果,才会出现一切的律仪。所以从业果上一透过来,你才知道原来是要这样,一举一动绝对是业,绝对有果,这样生了深忍信以后,你才真正地步入了修行的道。阿底峡尊者建立的三士道,所谓下士道的修行都是基于业果正见的,如果没有业果正见,连下士道也没有办法步入。

所以,真实的修行人,就是从你深信因果这一天开始。但是这距离现在人的观念还是很遥远,因为现在我们很多人受了这样一种世间颠倒学说的影响,这种东西熏得越多,越会感觉好像没有因果。因为它是与因果律背道而驰的,它鼓吹的是自由、放任、随心所欲、颠倒法则、颠覆人伦等等,这是一种邪法。其实戳穿了它,其实就是一种拨无因果的见,就等同于印度外道中最低的顺世派,认为没有前世、没有后世,也没有什么因果,所以我们就应当在世的时候尽情享乐,什么样的束缚都不必要。但岂不知越是这样颠倒,越是遭受无穷的苦报。所以因果实在是大根大本。
这里世尊以佛的神力显现无量恒沙的地狱境界,而且可以完全转众生的心,让那些地狱众生都能各自说话,现场给人类以教训。实际上世尊本身就是毗卢遮那,就是法界的代表,到了因缘熟了的时候,法界要来向众生宣说这件事。所以世尊说的就是法界本身的法尔的定律。

这样我们就知道,佛所说的全是铁律,绝对没有任何欺诳处。因此说日可冷、月可热、地可崩,但是佛语是不可能有错误、有变化的。所以,我们没必要再到外面去找什么,你要寻求真理,你要得到法,唯一地皈依世尊的圣言就足够了,最高的、最圆满的真理就在这里。其他任何世间凡俗之众,就是无数亿个人加在一起,也抵不上佛的一根毫毛。这样明确了解了胜劣差别之后,你不会颠倒糊涂,在皈依的原则上自己心上有个断定,砍头也不会丢失皈依这个原则,砍头也不可能违背皈依的誓愿。我们要能够有意识地生起这样的誓言,并一再地坚固它。

当时地狱众生因为见到了佛,听到了佛说法,他们生了一个敬仰的心,这个就是救他们的。所以人人都要自救,什么时候能自救呢?就是你心里真正生了善心的时候,它就救了你。相反,生了恶心的时候,它就毁了你。所以在我们的心上,到底是走出苦的路,还是走入苦的路?到底是成就自己,还是毁灭自己?何去何从,自己要想一想。

那么这些地狱众生当时因为见佛闻法的缘故,生了敬仰之心,结果他们都在遥远处很自觉地皈依佛,也因此被佛的慈力摄受、加被,这样命终都能够得生人天,所以皈依就是得救度的因。
这些地狱众生过去也无非是颠倒糊涂,违背了法的原则,所以就要遭受报应。法界里就有这个规则,凡是违背真理去行,肯定遭报应;凡是随顺真理去行,肯定得善报。我们一定要知道,这是法尔的规律,不是某个人强制性地施予。所以我们就要做一个随法行者,皈依以后,依止师长、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这是皈依以后的四大学处。

因为这个缘故,我们时时要皈依三宝,我们在这个生死苦海里,只有三宝是慈航,可以平安地把我们度到安乐彼岸,我们唯一的信托处就是三宝。既然如此,我们在任何处都应该皈依三宝。无论到哪里,我们要礼敬当地的三宝,这是我们的法上的原则。

不像世间人,常常到了某个城市,会认为那里有个什么博物馆,那里有个游乐园,那有个什么世间名人,对那个有很强的心。我们既然皈依三宝,当然就跟世人的想法、观念、行为截然不同,这是必然的。如果你跟世人同一类型,那就根本没有修行,跟世人反着来,这是必然表现。一个真实的修行人必然在世人眼里不太正常,如果在世人眼里看来跟他们一样,那这个就不叫修行人。
所以这部《贤愚经》经非常好,在一字一句里都透出了因果正法,透出了三宝威德。通过一个一个故事,仔细去体会有很大的启发力量,让我们非常具体地了解明白,为什么我要走皈依修法这条路?有些时候是很微妙的加持。所以,过去普穹瓦讲,他到了老年依附《贤愚经》。我们都看了《贤愚经》,它像一面镜子,给我们照明什么是贤善、什么是愚蒙。在最起码的规则上,对因果律随顺就是贤善,对于因果律背逆就是愚痴。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时洴沙王,长跪白佛:世尊奇相,三十有二。身手诸相,犹曾得见,未睹如来足下轮相。愿见示众,咸共敬观。

洴沙王他已证果了,还这般有趣。当时他长跪着向佛请问:“世尊有三十二种庄严相,在色身和手上的各种的相,我们都还能见到,我们就是没看到如来的千辐足轮相。愿世尊让我们都能够恭敬地观瞻。”

佛即出脚,普示众会。一切见佛足底轮相,端严昉着,文理如画,分别显了,观之无厌。

当时佛很慈悲,应他的祈求就伸出脚掌,普遍地显示给大众看。大家都见到了佛的脚掌上的千辐轮相,非常端严显著,那上面的微妙纹理就像美妙的图画一样,非常分明、显了,大家都观之无厌。

王益欢喜,重白佛言:不审世尊,本作何德,而乃致此轮相之妙?

当时洴沙王更增欢喜,再一次启白佛说:“不晓得世尊因地修了什么德行,致使有这么微妙的千辐轮相?”

佛即告王:由我过去自修十善,复以教人,故得斯相明显如是。

佛就告诉洴沙王:“这是因为我过去自己修行十善业道,而且以此教导别人,所以就感得如此明显的千辐轮相。”
所以我们一般学三十二相的起因,千辐轮相是自行教他十善业道的果报。这是一种推行的力量,自己非常认真地行持,而且引导别人行持,就是行持在一个妙道上,结果脚上有千辐轮相。而且因为因地是德行如此圆满的缘故,这个千辐轮相是非常分明、显了。

王又白佛:不审世尊,自修十善,复以教人,其事云何?愿见开示。

国王又问:“不晓得世尊自己精修十善,而且以此教人,具体情况如何?愿世尊为我们开示。”
所以《贤愚经》上面的人物都是深信因果的,一碰到果位上的相,他们马上就反应,请问因上的缘起如何。这些都是在显示贤愚之道,都是在揭示贤愚的内涵。我们学因果经,一条一条深信以后,要消化在自己的行动中,这才是真正学。总而言之,对于一切善,要产生一种欢喜欣求之心,一看到善心善行,马上发心:我也要效仿,世尊怎么做我也要这么做。一定要有这种意乐。

佛告王曰:善听着心。

佛就告诉国王:“善听着心。”佛在每一次宣说因缘妙法的时候,都会这么说:好好地听,而且要放在心上。不要当耳边风,那样听了也没多大意义。
佛说的妙法是不可思议的,后面还有非常精彩的因缘故事。所以读了这些就觉得太不可思议,这个叫“妙法味重重”。

乃往无数阿僧祇劫,此阎浮提,有大国王,名施陀尼弥,领八万四千国,八万亿聚落,一万大臣。王有二万夫人,皆无有子。

这要谈到过去无数阿僧祇劫以前,这个阎浮提有一个大国王,他叫做施陀尼弥,统领八万四千个小国,八万亿个聚落,手下有一万大臣。他有两万个夫人,都没有孩子。
所以没有世尊给我们讲,怎么会知道这些远古的故事呢?这实在比你看多少韩剧都精彩多了。任何的天文学家、星算家、世间神通者丝毫都看不到的事情,我们读这些佛经,才知道它的意义。我们之所以能够展开这么开阔的眼界,全是世尊的弘恩,我们不能忘恩。我们一个凡夫,竟然天上、天下、秽土、净土什么样的事情都知道,那是什么原因?是佛语加被,不是自己有这个能力。所以一个真正闻受了佛法的人,他是很容易开智慧的,今生不开,来世也很容易开。如果你不皈依法,确实是一只井中之蛙,看到的无非是现世的一种片段幻影,哪里能了解到真理呢?所以你要迷信世间的学问,顶多就只是知道它的那个范围里的一点很幼稚的学问,哪里比得上世尊的金口诚言?我说是无数倍也比不上的。
这样我们才知道,我们皈依佛后,就是对一个偈颂作十法行都超越了一切世间善根。不要现在看到世间书,就觉得它好现代,好有品味,好前卫;一看到佛经,好古旧,认为没什么。这是我们的颠倒,必须要转换这样的观念。如果这样的观念转换成功了,在你眼里圣教就是无比深重的境、殊胜的境。这个时候你的情感、行为都出来了。虽然世人看不懂,他们肯定看不懂,就会认为你迷信,怎么捧到佛经是这样子的顶戴。你也不要去睬这些。如果我们真能生这份心,应该自随喜,就要从这里开始进入佛道的修行。皈依是修行的支柱。这个皈依心,能够普遍渗透到一切的修行当中,他在你的每一阶段、每一法义、每一种法行里都起到了直接驱动的作用。有些人认为皈依是小事情。皈依可不是小事情,从你第一天皈依一直到登地以上,统统都在修皈依,只不过皈依辗转增进而已。

王甚忧愁,惧绝国嗣,即广祷祀祈愿诸天。王第一夫人,名须梨波罗满,经数时间,便觉有娠。自怀妊后,心性聪了,仁慈矜哀,劝人以善。日月满足,生一男儿,端政超异,恣相显美,身诸毛孔,皆有光明。

当时国王两万个夫人都没孩子,国王就很忧愁。因为远古时代非常重视子嗣,如果没有子嗣,就没有继承人,这个家族就会断掉,所以这是大事情。他非常忧愁,害怕断掉了香烟,就到处去祈祷诸天保佑。当时国王的第一夫人叫做须梨波罗满,经过一些时间,她就觉得自己有身孕了。自从怀孕以后,她像变了一个人,心性聪慧明了,而且非常仁慈,对人有同情心、哀愍心,见到谁都劝人行善。到了怀胎期满,生了一个男孩,长得端正非凡,形相美妙,而且身体各个毛孔都有光明。

王甚欣庆,睹之无厌,即召相师,占其吉不。相师披见,叹言:奇哉!是儿之相,挺特殊伦,德绥四域,天下敬戴。王益欢喜,敕为立字。相师白王:有何异瑞?王言:此儿怀妊已来,其母聪慧仁慈劝善,余瑞虽众,甚怪此异。相师惊喜,而白王言:母豫辩慧,自身光明,当为立字名那波罗满。晋言惠光。

当时国王非常高兴,对这个孩子百看不厌,然后他就召来相师来占卜吉凶。相师仔细地观察后,感叹地说:“奇哉奇哉!这个孩子的相是如此的出色、超群绝伦,以他的德行会安抚四天下的百姓,天下人民都会恭敬爱戴他。”国王就更加欢喜,下令给孩子取名字。相师对国王说:“这孩子有什么特异的瑞相吗?”国王说:“自从怀这个孩子以来,他的母亲就变得很聪慧、仁慈、劝别人行善,其他虽然有很多瑞相,但以这个最为特殊。”相师就很惊奇欢喜,对国王说:“他母亲是这样具有辩才、智慧,他自己的身体又有光明,应当给他取名为惠光。”

太子长大,智慧殊人。父王葬薨,葬送毕讫,诸王臣集,劝令嗣位,太子固辞,云:不能当。诸臣各曰:大王已崩,唯有太子,更无兄弟。今言不肯,推让与谁?

太子渐渐长大,他有超人的智慧。后来父亲去世,丧葬完毕,诸位小王和大臣们集会,劝令太子继位登基,太子坚决辞谢,说:“我不能当国王。”大臣们都说:“大王已经驾崩,只有太子,再没别的兄弟,如果你现在说不肯,推让给谁呢?”

太子答言:世人行恶,必不执顺,若加刑罚,罪我不少。若能率民,普行十善,我乃堪任领受国事。诸臣言:善!唯愿升殿,十善之道,当敕令行。

太子回答说:“世间的人都是在造恶,他们一定不肯随顺正法,如果我加以刑罚,也是造下不少的罪业。如果大家能同心协力率领人民,普遍地行持十善,我才可以担任国王,领导国家的事务。”大臣们说:“遵命!唯愿太子登基升殿,我们一定按太子的吩咐,在天下推行十善业道。”

太子尔时,寻登王位,告下人民,普行十善。一切敬顺,改心易操。

这样太子不久就登上王位,登基后的重大举措就是告令天下的人民:普遍地要行持十善业,要身善、语善、心善。当时人民得到这个贤善国君的领导,都很恭敬地遵从,行持善业,都改变了自己原来的心态和行为。

魔王妒忌,欲败王化,密作封书,告下诸国:前敕行善,既无利验,唐自劳苦,修无益事。自今以往,听民恣心,作十恶事,勿更惮情。

当时魔王很嫉妒国家里行持正法,因为邪正两方面的力量总是在一种对立当中。魔王喜欢人行恶法,其实现在的世间,多的是魔子魔孙,因为鼓吹性解脱、鼓吹打妄语、鼓吹杀生,各种的自由、放任、散漫、随心所欲,这是魔王喜欢的事。如果人民都按照十善业道改恶从善,那魔王就丧失了势力,所以他不高兴。这样,他想毁坏国王的教化,秘密地写了一封诏书,假造一封诏书,告诉下面的属国,说:“前次朕下令行持十善,也没有什么利益效验,只是徒自劳苦,做无意义的事。从今以后,人民可以随心所欲,造十恶业的事,不要心里再有害怕。”所以这是魔王的心态,今天的很多自由主义就是魔王的一个变化。

诸王得书,怪此异诏,何缘越理,劝人从恶?各遣亲信,重问所由。

那些属下的小王们得到了这个诏书都感觉奇怪,这什么缘故,违越正理,劝人造恶?他们都各自派遣亲信,重新来问明缘由。

王闻是语,愕然惊曰:我无是令,何缘乃尔?即敕严驾,躬行诸国,亲见臣民,宣改异化。

当时国王听到这个消息很惊愕地说:“我没有下这个命令,为什么是这样的?”他就下令严整车马,亲自巡访各国,看望下面的大臣和人民,通告纠正反常的法令。

魔于道边,化作一人,身处大火,盛炎炽然,于中哭叫,声悲酸切。王即前问:汝何以尔?人白王言:我坐前时劝人十善,今受此苦,痛毒难忍。

当时魔王就在道边变化成一个人,身体处在大火当中,烈火盛燃非常炽热,他在里面大哭大叫,声音悲痛凄惨。国王就近前问他:“你为什么这样?”那人回答国王说:“我因为过去劝人行十善,现在受这样的大苦,实在疼痛得难以忍受。”

王重答言:何有是事,劝人修善,反更受苦?又复问言:劝行十善,令汝受苦。前受劝人,行十善者,得善报不?答言:前人得善福耳,但教他故,独受此苦。

国王回复说:“怎么会有这样的事,劝别人修善,反而更受痛苦?”当时国王就又问他:“劝别人行持十善,让你受了苦。那么前面受劝的人,行持十善得善报吗?”他回答说:“前人是得了善报、福德,只是教别人的缘故,唯独受这样的大苦。”

王闻欢喜,答言:但令前人得善福者,甘心受苦,不以为恨。

国王听了很欢喜,回答说:“只要让人们能够得到福善,我甘心受这个苦,没有什么遗憾的。”

魔闻是语,即隐形去。

魔王听了这个话就隐身而去。

遍行诸国,宣十善行。人民服化,慎身口意,正化弥布,一切钦崇。王德隆赫,嘉瑞而降,金轮先应,七宝具臻。游化四域,导善为务。

当时大王周游各个小国,宣扬十善业道。人民都服从教化,谨慎身口意的行为,因此,正法的教化传布到整个国家,四海的人民都钦崇国王的治理。国王的威德日益隆盛,感得天地之间各种瑞应降临,首先就是有金轮应现而出,接着七宝具足。所以他是一个有德的转轮圣君,以他的推动力,整个境内都普行十善业。以这样巨大的善业力,他作为一个国王也就荣升为转轮圣帝了,七宝都相应地现前。这位大王就在四海当中到处教化,唯一以推行善行为事务。

如是大王,欲知尔时施陀尼弥王者,今现我父净饭王是;尔时母者,今现我母摩诃摩耶是;彼惠光王,十善化民者,今我身是。我缘彼世自行十善,又以劝民令行十善,是以今日得是足下千辐相轮。

到这时,世尊就向洴沙王揭示了答案,佛说:“大王,你要知道,当时远古时代的施陀尼弥王,就是现在我父亲净饭王的前身;那时候的母后,就是我现在的母亲摩诃摩耶;那时候的惠光王,以十善业道普化人民的,就是我的前身。正是由于我那一世不但自己行持十善,而且劝导人民普行十善,所以今天就感得了足下千辐轮相。”
所以任何一种相都是一种表征。如果从佛果上来说,那就叫做庄严,它是因地的善行感得的。所以因果丝毫不爽,天地之间显现出来的任何相都不会是无因而现的,不会是偶然性的。我们必须坚信因果定律,这个世间上任何祸福的相,都应该知道它来源于过去的善恶业,没有任何该怨天尤人的,也没有侥幸获得,也没有无辜枉加,都是法尔而现的,这上面不会有任何偏差。我们懂得这一点,就会消除一切侥幸心理、占便宜心理、幻想心理、怨尤的心理等等,这些非理的心态都会消失。从今以后,做人最关键就是要种因地,你因地有一分做,肯定有一分得,过去你造了一分恶,现前肯定受一分报。深信此理,人的心态和行为就调整到合乎天理了,这就是能够知天命。所以通过法的教化,首先是弘扬因果正法,人们的见解就端正,见解端正了以后,行为就完全正直了,各种与此不符的非理想法和行为都会被排除出去。
我们懂了这一点,自己要立誓:下至于微乎其微的善业,我都要真心地去修集,所谓“勿以善小而不为”。要以万德来庄严自身,所谓的受持菩萨戒的摄善法戒就是这个意思。

时洴沙王,复白佛言:六师群迷,不自度量,贪着利养,生嫉妒心,求与世尊触试神力,言佛作一,我当作二。佛现神变,妙难思议,六师穷缩,乃无一术,惭形愧影,投水而死,徒类散解,自遗殃患。念其迷惑,何剧之甚!

当时洴沙王又请问佛说:“这些六师外道迷惑颠倒,不自量力,以贪著利养的心生了嫉妒,想跟世尊比试神力,说佛能够做一个,我就要做两个。但是世尊示现大神变,极其不可思议,六师们就黔驴技穷,拿不出一种真本事,结果他们因为这种过分的自尊,变为无脸见人,投水而死,他们的徒众都自然解散,这是他们自造孽。我想他们是何等的愚痴、迷惑!”
讲到这里,我们可能认为这是这一生忽然间心里颠倒,得到这样不好的遭遇。但其实如果从因果律衡量,没有一件事是偶然的,所以佛下面会讲到往世因缘。我们一定要再再学习这个公案,才能够确立因果观念。这一条铁律确实贯穿在一切世间的显现上面,没有一个是无因出生的。如果有一个反例,它就不叫普世定律。现在你学习以后,首先要得到因果律的第一条,总的业决定理,对于普遍性的业决定理要生起定解,这是第一个关键。之后是它的各种分相的宣说,渐次都要生起定解。
一旦懂了这个,我们的观念就完全不同了。但是这个很难,不通过佛的经教是不可能无因生起的。你总以为有很多偶然性,有很多偏差、不公平,或者是可以侥幸获得,或者徒叹倒霉。其实真正的因果信念有了,他的心力、想法完全不同。他看到人家好,都会很随喜,那肯定是过去造善业;如果遇到一种不幸,就知道这都是自己造了恶业,他会忏悔;忽然之间有苦报降临,他会顺受。这种心态就会完全符合因果律。但是我们反省自己有没有这样的信念呢?如果还没有,说明这个观念不深。
所以,我们首先要生胜解,有了胜解,之后就开始有信念、有意乐、有行为,整个一套都要换掉的,等到整个这一套软件系统全部换掉了,从最低层次来说,就叫做下士了,就是一个初步的修行人。这个没有转换成功,就还不算修行人,也不会有一个修行人的心态以及各种内外的相。我们再回转过来,看一看世尊怎么揭示这其中的因果真相。

佛告大王:不但今日,六师之徒,诤名利故,求与我决,自丧失众,过去世时,亦共我诤,我亦伤彼,夺其人众。

佛告诉大王:“不但是今天,六师们为了争名利的缘故,想跟我决一胜负,结果他自己丧失了徒众,过去世的时候,也是和我相争,我也击败了他,夺了他的徒众。”

王即长跪,寻白佛言:不审世尊,过去世时,与六师斗夺其徒众,其事云何?愿具说示。

当时洴沙王非常有兴趣,他马上长跪合掌启白佛说:“不晓得世尊您过去世时,跟六师比试、夺掉他的徒众,具体情况如何?愿佛具体为我们宣说开示。”
所以,我们学《贤愚经》是非常带劲的,这里面妙趣无穷,一旦你信了因果,对这些故事就非常有信心,非常有意乐。这每一个都是妙不可言,所以龙树菩萨说“空性尚能由理知,因果甚深极难证”,这是一种极奥秘的缘起律,你必须从这儿深入,一切的修行才能开展。因为佛法任何一个修行,它是在缘起上面走的,不在这上面走,你说你的路在哪里?你的依据在哪里?你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个行为?不懂缘起,我们就陷在迷茫当中了,根本不知道生活的道路,也不知道自己人生何去何从。懂了缘起就处处有法,然后你时时按照这个法来做,不是按照自己的一时的冲动、任性、嗜好等来做。那些是一种妄情,必须把它淘汰掉的。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佛告王曰:善着心听。

佛就告诉洴沙王说:“你好好地用心听。”一定要知道,这些公案中的因果法则,这是听闻学习的关键。因果律一旦相信了,你的道德律就来了,因果律不相信,是没有道德律的。

乃往过去无数无量阿僧祇劫,此阎浮提,有一国王,名摩诃赊仇利,领五百小国王。有五百夫人,无有太子可以继嗣。

这要回溯到过去无数无量阿僧祇劫以前,这个阎浮提境内有一个国王,叫摩诃赊仇利,领导五百个小国王。他有五百位夫人,可遗憾的是,没有一个太子可以继承王位。

王自念言:吾年转大,无有一子以续国位,若其一旦崩亡之后,诸王臣民,不相承受,便当兴兵抂害民命,国将乱矣,何苦之剧!念是事已,心没忧海。

国王自己想:我年纪越来越大,没有一个儿子继承王位,如果我一旦驾崩以后,这个国家里的各个小王、大臣、人民,他们会互相争夺王位,就会兴起战争,会死掉多少人?国家就会大乱,那是多么悲苦的事。他一想起这个事,心就陷落在这样忧悔的海洋里。所以对古代来说,太子非常重要,你不首先立好太子,将来肯定天下大乱,各方面的势力会彼此争斗,都是为了夺取王位,这样搞得天下大乱,人民受很大的苦。作为一国之君,国王对此事非常担忧。

时天帝释,遥知王忧,即从天下,化作一医,来诣王所,问王忧意。王即如事,宣示语医。

当时天帝释在天庭就已经知道了国王的心事,他就从天上下来,化成一个医生来到国王这里,问国王:“你忧心什么啊?”国王就把情况如实地告诉了医生。

化医白王:莫复忧虑,我当为王,往入雪山,采合众药,与夫人服。服药之后,皆当有娠。

当时化现的医生对国王说:“您不要再担忧了,我会为您去一趟雪山,采集各种药物给夫人饮服。服药以后,她们都会有身孕的。”

王闻是语,差用释忧,即语医言:能尔者善。

国王听了这个话,他心中的忧结几乎一下子就解开了,对这个医生说:“能这样很好!”

是时化医,即往雪山,取诸药草,担还王宫,以乳煎之,与大夫人。

当时化现的医生就去了雪山,取了各种药草担回了王宫,用乳汁煎煮献给大夫人服。

夫人嫌臭,情又不信,化医归天,后不肯服。余小夫人,尽共分服,服未经久,寻觉有娠,各以情事白大夫人。

当时这个大夫人嫌这个药很臭,而且心里还不太相信,结果这个化现的医生归回天庭,她后来还是不肯服药。其他的小夫人都分了一份,服了药物,没多久,她们都感觉已经有身孕了,而且把这个情况跟大夫人说了。

夫人闻已,情乃忧悔,即问:所服有余残不?答言:已尽。复问:前草今者在不?答言:犹在。寻敕取乳,更用重煎。持与夫人,夫人便服,服之数日,亦觉有娠。

夫人一听她就后悔起来,然后问:“你们吃的药还有剩余的吗?”她们说:“已经吃光了。”她又问:“前面的草药现在还在吗?”她这个时候很着急。这些人回答说:“还在。”她立即下令取来乳汁重新煎煮。煮好后端给夫人,夫人服下去了,几天以后就感觉有身孕。

诸小夫人,月满各生,皆是男儿,端政殊异。王见诸子,欢喜踊跃,悒迟念想于大夫人。

当时小夫人们怀孕期满,各自都生了孩子,都是男孩,而且都特别地端正。国王见到生了这么多个儿子,欢喜踊跃,但是他一想到大夫人的时候,心里不免有一点忧虑。

夫人月满,亦生一男,面貌极丑,形如株杌。父母见之,情不欢喜,因共号之为多罗睺施,晋言株杌,敕令养育。

当时这个大夫人怀孕期满,也生了一个男孩,那是极其丑陋,整个身体像个株杌一样。父母见了非常不欢喜,所以就共同给他取了一个名字叫株杌,下令让别人养育。

年渐长大,其余诸兄,皆已纳娶,唯有株杌,不以在意。后会边国,兴兵入界,五百王子,领兵往拒,始战军败,退来趣城。

再说这些孩子们逐渐地长大了,其他的兄长都为他们娶了妻子,只有对株杌不考虑这事。后来赶上边境的国家兴兵来侵略国界,五百个王子奉命领兵去抗战,第一次的战斗就吃了败仗,军兵都纷纷败退,回入城市。

株杌王子,问诸兄言:何以退走,如恐怖状?兄辈语言:往斗不利,他军见逐,是以走退。

当时株杌王子问兄长们说:“为什么你们这样恐怖地退下来?”兄长们说:“我们这一仗打得不利,敌军一直追赶,所以就狼狈地逃回来了。”

株杌言曰:如斯军贼,敢见侵倰。取我先祖天寺之中大弓具来,我欲往击。

株杌说:“这些个盗贼,胆敢侵略我方国土,取我先祖天寺当中的大弓和海螺过来,我去还击。”

其先祖是转轮王,即遣多人,往取舁来,而授与之。取弓舒张,弓声如雷,弹弓之音,闻四十里。持弓捉具,便独往击,到先吹贝,声如霹雳。彼军闻声,惊怖散走,敌退乃还。

话说株杌的先祖是一位转轮王,他有一个非常大的弓和海螺。当时就派了好多人抬来了,交给了株杌。株杌拿来弓,就把这个弓拉开,弓箭弹射的声音像雷震一样,方圆四十里都能听到。然后株杌拿着弓箭,捉住这个海螺,独自一个人出去还击,到了敌军阵前,先吹海螺,声音像霹雳一样。敌方的军兵一听到这个声音,恐怖地魂飞魄散,纷纷逃走。这样,敌方的侵略也就到此告终了。退敌后他才回到城中。

父王异遇,尔乃爱待,深思方便,欲为婚娶。

由于这一次战斗的胜利,父王就对他格外地厚待,心里想:我的这个儿子,有什么方便给他娶一个媳妇。

时一国王,名律师跋蹉,闻其有女,端政绝世。王即遣使,往告求婚,指其一兄貌状示之,言为此儿,求索卿女。

当时有一个国王叫做律师跋蹉,听说他的女儿是一个绝色佳人,举世无双。国王就派遣使者去他那里求婚,而且指着他的一个兄长的相貌给使者看,教他说:“我为这个儿子,迎娶你的女儿。”

使奉教到,具腾王辞。律师跋蹉,即许为婚。使还白王,王大欢喜,寻遣车马,往迎将来,自敕株杌:莫昼见妇。

当时使者奉命到达了这个国家,具体地转告了国王的话。律师跋蹉就答应了婚事。使者回来告诉大王,大王生了很大的欢喜,很快就派遣车马去迎娶公主来成婚,然后自己命令株杌:“你千万白天不要见你媳妇。”

自今以后,常以日暮,乃见交会。

从此以后,株杌只是在夜晚跟他的媳妇交会。

时诸子妇,后共谈语,各叹其夫种种才德。时株杌妇,亦叹夫言:我夫猛健力士之力,身又细软,甚可敬爱。余妇语曰:汝不须言,汝夫状貌,正似株杌,若汝昼见,足使汝惊。

当时这些个王子的媳妇们后来有一次在共同交谈的时候,她们都各自赞叹自己丈夫有种种才能、德行。那时株杌的媳妇也赞叹她的丈夫说:“我丈夫有大力士的勇健力量,身体又细滑柔软,那是非常可敬可爱的。”其他的媳妇就对她说:“你不必说了,你那个丈夫像株杌一样丑,如果你白天见到了,肯定把你吓死的。”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