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贤愚经开示

七瓶金施品第十八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诸比丘,各处异国,随意安居。经九十日,安居已竟,各诣佛所,咨受圣教。

阿难尊者说,就像我听到的,一时佛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当时比丘们都处在不同的国家,随意安居。经过了九十天,安居完毕,他们各自来到佛这里,请受教法。

尔时世尊,与诸比丘,隔别经久,慈心愍伤,即举千辐相轮神手,而慰劳之,下意问讯:汝等诸人,住在僻远,饮食供养,得无乏耶?如来功德,世无俦类,今乃下意,瞻诸比丘,特怀谦敬。阿难见之,甚怪所以,即白佛言:世尊出世,最为殊特,功德智慧,世之希有。今乃下意,慰谕问讯诸比丘众,何其善耶!不审世尊,兴发如是谦卑之言为远近耶?

当时世尊和比丘们离别时间很久,就以慈心哀怜举出千辐轮相的神手来慰劳比丘,而且谦下地问讯:“你们这些人住在很偏僻遥远的地方,饮食供养都不缺吧?”如来的功德世上无有同等,现在佛竟然谦下地瞻视比丘,怀着恭敬谦虚的心。阿难见了,对此觉得奇怪,就对佛说:“世尊出现在世间是最奇特的事,功德智慧在这世上稀有罕见。现在竟然谦下慰问诸比丘众,这是何等的善心!不知道世尊心发这样的谦卑言语,是近来还是遥远的事?”

世尊告曰:欲知不乎?明听善思,当为汝说。奉教善听。

世尊告诉他:“你想知道吗?那就好好地谛听,而且善加思维,我来为你讲。”阿难说:“我们一定奉佛教法,善谛听闻。”

佛告阿难:过去久远,无数无量不可思议阿僧祇劫,此阎浮提,有一大国,名波罗奈。时有一人,好修家业,意偏爱金,勤力积聚,作役其身,四方治生,所得钱财,尽用买金。因得一瓶,于其舍内,掘地藏之。如是种种,勤身苦体,经积年岁,终不衣食,聚之不休,乃得七瓶,悉取埋之。

佛告诉阿难:这要追溯到过去久远、无量无数不可思议阿僧祇劫,那个时候在这个阎浮提地方,有一个叫波罗奈的大国。当时有一个人很喜欢做家庭的事业,心里很偏爱金子,所以他一直很精勤努力地积聚,自己到处去做工,做一些治生产业,所得到的钱财都用来买金子。因此积聚了一瓶金子,就在自己的屋子里挖地藏起来。像这样一直身体很勤苦地干活,经过很多年,赚来的钱终究不舍得吃穿,这样不断地积累,就得到七瓶金子,他都拿来埋在地下。

其人后时,遇疾命终,由其爱金,转身作一毒蛇之身,还其舍内,守此金瓶。经积年岁,其舍摩灭,无人住止。蛇守金瓶,寿命年岁,已复向尽。舍其身已,爱心不息,复受本形,自以其身,缠诸金瓶。如是展转,经数万岁,最后受身,厌心复生,自计:由来,为是金故,而受恶形,无有休已。今当用施快福田中,使我世世蒙其福报。

再说这个人后来生一场病而死去,因为他一直贪爱金子,转生就受了一个毒蛇的身体,还是住在他的房子里,守着这个金瓶。经过很多年月,这个房子已经毁坏了,没有人居住。但是这个蛇还一直守着地下的金瓶,经过了一些年月,他寿命穷尽。舍掉这个蛇身后,由于他的这种贪爱心不止息,又重复受了蛇身,用自己的身体缠住这些金瓶。所以,人的贪爱就感召这样的果。
像这样辗转经过几万年,在他最后一次受蛇身的时候,生了一个厌患的心,他自己想:我这么长久以来为了这个金瓶的缘故,受了蛇的恶劣身体,无有止息。现在应当用这个金瓶布施到大福田里,让我世世因此而得到福报。

这个时候,他才生了觉悟,确实多少世以来都转生为蛇,缠绕在金瓶上。你看看,什么叫贪?贪欲的相就是著在一个所爱境上,像油沾在布上不能脱离那样。因为这种心,他就要变出一个蛇身,才能在地下一直绕着他的金瓶,守护不舍。你想,他生平不舍得吃穿,一心就是想储存金子,所以他的心念念缠绕在上面,怎么舍得让别人拥有呢?所以转世来还是变成蛇,一直守护这个金瓶,成了守财奴。后来他终于生了一念厌患心:就是因为自己这一念贪心,不断地堕恶趣,受恶劣的蛇身。所以,他就想用这个金瓶布施到福田里,真正由此生生世世得到福报。

思惟计定,往至道边,窜身草中,匿身而看,设有人来,我当语之。

当时他这么决定以后,就爬到了道边,窜到草丛里,藏着身体偷看:假使有人来,我就跟他讲。

尔时毒蛇见有一人顺道而过,蛇便呼之。人闻唤声,左右顾望,不见有人,但闻其声,复道而行。

当时毒蛇见到有一个人顺着道走来,蛇便呼叫他。这个人听到有人叫,左右张望,没见到有人,只听到声音,他就又往前走。

蛇复现形,唤言:咄人!可来近我。人答蛇言:汝身毒恶,唤我用为?我若近汝,傥为伤害。蛇答人言:我苟怀恶,设汝不来,亦能作害。其人恐惧,往至其所。

蛇就又现出它的身形,对他说:“这个人!你可以走到我旁边。” 过去时候的蛇都会说话。人就回答蛇:“你这么毒恶的身体,叫我干什么?我如果走近你,恐怕被你伤害。”蛇就回答:“如果我真的怀恶心,即使你不来,我也能害你。”这个人就害怕了,乖乖地走到蛇那里。

蛇语人言:吾今此处,有一瓶金,欲用相托,供养作福,能为之不?若不为者,我当害汝。其人答蛇:我能为之。

蛇就对这个人说:“现在我这里有一瓶金子想托付你作供养,得一些福德,你能帮忙吗?如果你不干,我就害你。”那个人回答:“我可以干。”

时蛇将人,共至金所,出金与之,又告之曰:卿持此金,供养众僧,设食之日,好念持一阿输提来,取我舁去。其人担金,至僧伽蓝,付僧维那,具以上事,向僧说之,云其毒蛇,欲设供养,克作食日。僧受其金,为设美膳。

当时蛇就带着这个人一起到了藏金的地方,拿出金子给他,又告诉他:“你拿着这个金子供养僧众,在供斋的这天,你好好地记着要拿一个阿输提来,然后托着我一起去。”这个人担着金子来到了僧众的住所,交给了管理僧,然后具体地把以上的事情向僧众诉说,说这条毒蛇想设斋供养,请定下供斋的时间。这个僧人接受它的金子,而且用这些钱替它置办了精美的食品。

作食日至,其人持一小阿输提,往至蛇所。蛇见其人,心怀欢喜,慰喻问讯,即盘其身,上阿输提。于是其人,以叠覆上,担向佛图。

到了供斋这一天,这个人就拿着一个小阿输提,来到蛇这里。蛇一见到这个人,心怀欢喜,对他安慰问讯,接着就盘着身体上了阿输提。于是这个人用布把它盖上,担着向佛国走去。

道逢一人,问担蛇人:汝从何来?体履佳不?其人默然,不答彼问,再三问之,不出一言。所持毒蛇,即便嗔恚,含毒炽盛,欲杀其人,还自遏折。复自思念:云何此人,不知时宜?他以好意,问讯进止,郑重三问,无一言答,何可疾耶!作是念已,毒心复兴,隆猛内发,复欲害之。临当吐毒,复自思惟:此人为我作福,未有恩报。如是再三,还自奄伏:此人于我,已有大恩,虽复作罪,事宜忍之。

当时道上碰上一个人,问担蛇的人:“你是从哪里来?身体好吗?”这个人默然没有回答,再三问他,也一声不吭。当时在阿输提里呆着的毒蛇发起嗔怒,心里含着很炽盛的嗔毒想杀掉这个人,但是它还是自己控制住。又自己想:为什么这个人不知道时宜?人家以好意来问讯,郑重地三次发问,却一声也不回答,你这个可恶的人!它这么一想,嗔心又发起,非常地猛利,又想害掉这个持蛇的人。等到它要吐毒的时候,又自己想:这个人帮我做福,我还没给他报恩。这么反复再三,还是伏住了自己的嗔心:这个人对我已经有大恩德,虽然他做一些罪,我还是应当忍住。

前到空处,蛇语其人:下我着地。穷责极切,嘱戒以法。其人于是,便自悔责,生谦下心,垂矜一切。蛇重嘱及:莫更尔耶。

他们又继续走到一个空旷处,蛇对这个人说:“你让我下到地上。”然后它就极力、恳切地指出他的不对之处,指责他太高慢了,又嘱咐他:“你以后不要这样,别人再慰问你的时候,你应当回答。”于是这个人就忏悔自责,以后他就能生谦下的心,能够体贴怜愍一切。蛇又再次地嘱咐说:“你以后不要再这样!”

其人担蛇,至僧伽蓝,着众僧前。于时众僧,食时已到,作行而立。蛇令彼人次第赋香,自以信心,视受香者,如是尽底,熟看不移。

当时这个人就担着蛇来到了僧众住处,放在众僧前面。那时候众僧受斋的时候已到,整齐地排成一行。蛇就让这个人依次地供香,自己以信心看着每一个接受妙香的僧众,一直从头看到底,都恭敬、一心不移动地看着。

众僧引行,绕塔周匝,其人捉水,洗众僧手。蛇怀敬意,观洗手人,无有厌心。

当时僧众排了队,次第地旋绕佛塔,这个人就提着水为僧众洗手。蛇怀着恭敬的心意看着洗手的僧,不生疲厌。

众僧食讫,重为其蛇,广为说法。蛇倍欢喜,更增施心。将僧维那,到本金所,残金六瓶,尽用施僧。作福已讫,便取命终。由其福德,生忉利天。

当时僧众饭食已毕,就再给蛇广说了妙法。蛇就更加欢喜,增上了它的供养心。它就把僧维那带到了藏金的地方,余下来的六瓶金全部用以供僧。这样作福完毕,它就命终了。由于它供僧的福德力,上升到忉利天。

佛告阿难:欲知尔时担蛇人者,岂异人乎?则我身是。时毒蛇者,今舍利弗是。我乃往日担蛇之时,为蛇见责,惭愧立誓:生谦下心,等视一切。未曾中退,乃至今日。

佛告诉阿难:“你要知道,当时担蛇的人哪里是别人,就是我的前身。当时的毒蛇是现在的舍利弗。我在往昔担蛇的时候被蛇批评了,结果我自知惭愧,就立下誓言:一定生谦下心,平等看待一切。从那以后我从来没有退失过,一直到今天为止。”

为什么佛是如此地谦下?自己已经是无上的佛了,功德无与伦比,但是对于僧众是这样的下心、恭敬、慰问,这个事情的因缘如何?佛就告诉了,那是久远之前,那个时候他做担蛇人的时候,立了誓愿,以后无量世当中,他没有改过。

所以要知道,等流果非常重大。同行等流就是你因地的时候要这样刻意发愿,取这种谦下的心、妙心、善心。只要你不违愿心,它就会生生世世这样现行。所以,世尊往昔无量生以来都是这样谦下对待一切。

时诸比丘,阿难之等,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当时的比丘以及阿难等等听到佛这样说,都欢喜奉行。
我们学了这一则公案,要结合自身来运用。首先,自己就要发誓:要学世尊的谦下之心。我们不是说“常随佛学”吗?就要这样一点一点学,都学到自身上。自己想一想:我是不是有担蛇人的毛病?我应该怎么样立一个愿,要学这个谦下的心。

另外,毒蛇的前因后果,这也是一个很生动的教训。从前我们也不太懂,贪欲怎么样毒害人,从这个公案就看得非常清楚。它就是在做人的时候非常悭吝,一毛不拔,这个心那样地执著一点金子。如果我们身上有这个毛病,就要赶紧除掉悭贪的毒,不然你的心就会像这样,死了会变成守财鬼,或者守财的毒蛇。这样明白了以后,就发誓:我一定要常行布施,凡是有好的东西尽量地布施。因为布施就能度过悭贪。

还有,这个蛇后来对于僧众是那样的恭敬。我是一个人,它是异类,我是不是还不如它?这个蛇悔过以后,相当恭敬僧众,它已经知道这是非常难得的深重福田,所以在做供养的时候,一直怀着恭敬心看着僧众。这个事不在别的,就在于我们内在是否有信心和恭敬。像现在有些居士根本发不起来恭敬,为什么呢?他看僧众的过失,那就是完全毁坏自己的善心。你不要去看过失,一切作清净观。所以在皈依的要求里面,对于僧众,哪怕是袈裟上的一片破布,都要作真僧宝想,这个就是要点。

你看,蛇它看着僧众在受香的时候,它一个一个恭敬地看。这是为什么?在毒蛇的眼里,这些就是真正的圣者僧,这是无上福田,所以它有一种无比的敬仰。然后看着僧众洗手,也怀着恭敬的心来看,这就是在修福。僧众给它一讲法,它就更增加欢喜心。这样的心一起来的时候,就种很好的善根。不要说我们,萨迦法王见到小沙弥玩的时候,他都恭敬。这就是真正皈依三宝的行为。

所以我们就要利用这个善心所。人是有这个善心的,你不要把负面的心引出来,要把正面的心多引出来。这就要多学因果,它有直接的启发作用。如果我们能这样结合自身来学习因果,一年学下来就会有很大的进步,你的心和行为都知道怎么样来取舍,来励力地行持善行。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差摩现报品第十九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罗阅祇竹林精舍,与尊弟子无央数众。尔时国中,有一婆罗门,居贫穷困,乏于钱谷,勤加不懈,衰祸遂甚。方宜理尽,衣食不供。

阿难尊者说,就像我所闻到的,一时佛住在罗阅祇的竹林精舍里,和无数位尊者弟子在一起。当时这个国家里有一位婆罗门,平日非常地穷困,没有钱财,没有米粮。他一直在不懈地努力,到处去辛勤地劳作,结果他家的衰祸越来越大,快到没办法活下去的地步。该用的方法都用尽了,依然衣食不足。

便行问人:今此世间,作何等行,令人现世蒙赖其福?

他在一筹莫展之际,很急切地去询问别人:“在这个世间做什么样的行业,能够让人现世就得到福报?”因为他也一直想方设法想发财致富,到处找门路,不但没办法实现,而且还状况越来越差。所以他就一直很焦急地去问人家:“你知不知道做哪一行,现世就能得到福报?”

有人答言:汝不知耶?今佛出世,福度众生,祐利一切,无不得度。如来复有四尊弟子:摩诃迦葉、大目犍连、舍利弗、阿那律等斯四贤士,每哀贫乏,常行福利苦厄众生。汝今若能以信敬心,设食供养此诸贤士,则可现世称汝所愿。

有人就给他指示因果的道理。确实我们想得到的一切利益,都要遵循缘起的正道来做,才可能真正地求取到的,离开了缘起正道,是没有实现的机会和可能的。这个人就给他讲述了在三宝福田里种福,可以现世就满愿。这就是因为福田力极强的缘故。我们在学因果的时候,有很多门,福田门、意乐门等等,就是这些道理。

这个人就说:“你不知道吗?现在佛已经出现于世,以大慈悲心普度一切,利益一切,凡是得佛加被的人,都无不获得度脱。在佛座下有四位尊弟子:摩诃迦叶、大目犍连、舍利弗、阿那律,他们都有慈悲心,非常地哀怜贫穷困苦的人,常常做很多的福德来利益苦厄众生。所以,你现在如果能够以信心和恭敬心尽心尽力地来供养这些圣贤,那就能在现世满你的所愿。”

时婆罗门,闻诸人所说如是事已,心怀欢喜,往其国中,遍行自炫,作役其身。得少财物,担至其家,施设饮食,请诸贤圣,供养一日。克心精勤,望现世报。

当时婆罗门听到人们讲述了这样一个现世得福之道以后,他心里怀着很大的欢喜心,“终于找到一条门道了”,然后他就到他的国家里,到处地去叫卖,自己要给别人打工。后来以打工得到了少许财物,担回了家里,就开始营备饮食,请诸位圣贤来家做一天供养。而且他是非常用心地精勤营作,希求这一次能实现现世果报。

婆罗门妇,字曰差摩(晋言安隐),饭僧已讫,诸尊弟子,劝请差摩,受八关斋。受斋已讫,各还精舍。

婆罗门的妻子叫做差摩(汉语意思是“安稳”),当天请圣僧应供完毕,各位尊者佛弟子都很殷勤地请差摩受持八关斋戒,受持完毕,尊者们各自都回到了精舍。

时瓶沙王,值游林泽还来向城,道见一人,犯王重罪,缚着标头,竖在道边。见王悲哀,求索少食。王情愍伤,即可当与,正尔别去。

当时正赶上瓶沙门王到野外游玩,游玩后返回城中,路上见到一个人犯了国王的重罪,身体被捆缚,头上插了一个标志,站在道边。他见到国王,十分可怜地求取少许食物。当时国王心里也很怜愍他,就答应:“我会给你饮食。”这样就离开了他。

时王竟日,忽忘前事,夜卒自念:我以先许彼罪人食,云何欻忘?即时遣人致食往与。

再说国王回来,在一天当中竟然忘记了前面许诺的事,到了夜晚突然想起来了:我前面已经答应那个罪人,要给他饮食,怎么忽然间忘了?他就马上派人送食物给他。

举宫内外,无欲往者,咸作是说:今是夜半,道路恐有猛兽、恶鬼、罗刹,祸难众多。宁死于此,不能去也。

当时整个王宫上下的人没有一个想去的,都这么说:“现在是半夜了,道路上很可怕,恐怕有猛兽、恶鬼、罗刹等众多祸患,那是很危险的。我们宁可死在这里,也不能去的。”

尔时国王,念彼人苦,身心烦恼,极怀怜愍,即令国中:谁能致食,至彼人所,赏金千两。国中人民,无受募者。

当时国王心里一直顾念这个人的饥饿之苦,所以他的身心也很不安(因为已经许诺的事竟然违背,所以他良心不安),而且也极度地愍怜这个囚犯,就向国中下一道命令:谁能够把这个食物送到那个人那里,赏金千两。当时国家里没有一个人愿意接受这个奖赏去送饭。

于时差摩,常闻人说,若世有人,受持八关斋者,众邪恶鬼,毒兽之类,一切恶灾,无能伤害。差摩闻之,便兴此心:我家贫穷,加复受斋,今王所募,欲为我耳?我今当往受其募直。思惟已定,往应王募。

以前,差摩常常听别人说,如果世上有人受持八关斋戒,邪恶的鬼众、毒兽等的一切zai 难,都不能伤害他。差摩听说大王招募人送饭这件事,她就兴起这样的心:我家非常贫困,加上我已经受了八关斋戒,现在国王设重金来招募人,想来就是属于我了。我现在应当去接受招募。这样想了以后,她就来到国王这里。

尔时国王,又语差摩:为吾担食,至彼人所,若达来还,吾定当与汝金千两。

当时国王就对差摩说:“你给我担这个食物送到那个罪人那里,如果你能到达而且返回,我一定给你一千两金子。”

差摩即时,如敕担往。至心持斋,无有缺失。顺道而行,出城渐远,逢一罗刹,名曰蓝婆。彼鬼是时,生五百子,初生已竟,极怀饥渴,见差摩来,望以为食。

这样差摩就立即按照吩咐担着饮食前往。她当天的时候至心受持斋戒没有缺失。再说她顺着道路前行,出了城,走得越来越远,在路上碰到了一个叫做蓝婆的罗刹鬼。这个鬼当时刚生下五百鬼子,生完的时候,非常地饥饿、干渴,见到差摩来,她想要吃掉她作为食物。

然彼差摩,持斋无缺,罗刹见之,逆怀怖畏。饥饿所逼,现身从乞:所担之食,持少施我。差摩不逆,以少丐之。所施虽少,鬼神力故,而用饱满。

然而因为差摩持斋没有缺犯的缘故,罗刹见到她反而生起怖畏心。以持戒力的缘故,鬼一见到会害怕,不敢侵犯。所以她打消了刚才想吃她的念头,但是她被饥饿逼迫,就现出身相,祈求:“从您所担的食物里布施少量给我吧!”差摩没有拒绝,就用少许的饮食布施给她。虽然所施的食物很少,但是以鬼神力量的缘故,她得到了饱足。

于时罗刹,问差摩言:汝字何等?女人答言:我字差摩。罗刹欢喜,语差摩言:今我分身,而得安隐,由卿活命,益我不少。我既蒙活,复闻好字,我所住处,有一釜金,持以报卿,来时念取。

这样罗刹得到了饱足以后,她就问差摩:“你叫什么?”女人说:“我叫差摩(安稳)。”罗刹很欢喜,对差摩说:“现在我分娩得到了平安,而且因为你救活了我一命,利益我很大。我既然蒙你救命之因,又听到这么好的名字,在我的住处有一锅金子,我用这个来报答你,你来的时候要记得拿去。”

又复问言:汝欲何至?差摩答言:欲持此食往与彼人。蓝婆又言:我有女妹,在前住止,字阿蓝婆。卿若见之,为吾问讯,云我分身,生五百子,身体安隐。具腾我情,令知消息。

又问:“你要去哪里?”差摩说:“我要拿着这个食物去送给那个罪人。”蓝婆又说:“我有个妹妹在前面住,叫做阿蓝婆。你如果见到她,代我问好,说我分娩生了五百个孩子,现在身体平安。具体地说一下我的情况,让她知道消息。”

差摩如言,顺道而去,见阿蓝婆,即出问讯,说其蓝婆,情事委曲,生五百子,皆悉安隐。

差摩就按她的话,顺道而去,见到阿蓝婆,就上前问候,说明了蓝婆的前后经过,说她生了五百个孩子,现在一切都很平安。

时阿蓝婆,闻之欢喜,问妇人曰:今汝字何?女人答言:我字差摩。罗刹闻之,亦用欢悦:我姊分身,复得安隐,汝字复好,何其善也。今此住处,有一釜金,我用赐卿,来时念取。

当时阿蓝婆听了很欢喜,问女人说:“你叫什么?”女人回答:“我叫差摩(安稳)。”罗刹听了,也因此非常地欢喜:“我姐姐分娩得到了安稳,你的字也好,这是多好的事啊!现在在我的住处,有一锅金子,我用来赐给你,你来的时候记得拿去。”

又问之曰:汝欲何至?差摩答言:为王担食,至彼人所。阿蓝婆曰:我有一弟,字分那奇,住在前路。为吾问讯,因腾姊意。

又问她:“你要去哪里?”差摩回答:“我为国王担着食物送到那个罪人那里。”阿蓝婆说:“我有个弟弟,叫分那奇,住在前面路上。你替我问好,顺带说一下姐姐们的情况。”

即复共辞,顺道而进。到前如意见分那奇。为其二姊,具说意状,云彼大姊,生五百子,身轻安隐,无有不祥。

这样她就告辞,顺着道往前走。到了前方,果然见到了分那奇。差摩就讲了他两个姐姐的具体情况,说他的大姐生了五百个孩子,现在身体很平安,没有什么zai 难。

时分那奇,闻其二姊平安消息,心用欢喜,复问差摩:汝字何等?妇人答曰:我字差摩。其鬼答言:汝字安隐,复传我姊平安消息,倍何快耶!即语差摩言:我此住处,有金一釜,以用遗卿,来时念取。

当时分那奇听到了两个姐姐平安的消息,他因此心里很欢喜,又问差摩:“你叫什么?”女人回答:“我叫差摩。”这个鬼又说:“你的名字叫安稳,又传来我姐姐平安的消息,真是双重的好事。”就对差摩说:“在我的住处有一锅金子,都送给你,来的时候记得拿去。”

辞别已竟,引路而去,忆识故处,至彼人所。与食已讫,还来本处,取金三釜持至其家,复于王家,得赏金千两。其家于是,拔贫即富。

当时跟分那奇告别,顺着路往前走,她能够记忆起曾经去过那个地方,就到了罪人那里。给完了饮食,就顺着原路返回,在路上取了三锅金子,拿到了家里,又在国王那里得到了一千两的赏金。这样她家一夜之间就脱贫致富了。

国中庶民,见其家内财宝饶多,各各慕及,乐为营从,来至其家,承给使令。

当时国中的百姓见到差摩家里十分富裕,一下子成了拥有众多财宝的富豪,个个都非常羡慕,喜欢到她家去干活。就像现在人喜欢到国际跨国大公司干活一样。

王闻是人福德如是,即召至宫,拜为大臣。既蒙王禄,其家又富,信心诚笃广殖福业,请佛及僧,施设大檀。佛与徒众,悉受其请,饮食已讫,佛为说法,心意开解,成须陀洹。

当时国王听说国中有这样一个大福德的人,就把这个婆罗门召到王宫,拜他为大臣。他既得到了国王的官位和俸禄,家里又是那样地富裕,所以他的信心更加真诚、坚定,于是广修福业,设很大的供养请佛和僧众来应供。当时佛和僧众都接受他的迎请,饭食完毕,佛给他说法,当时就心开意解,成就了初果罗汉。

时诸会者阿难之等,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当时与会的阿难尊者等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这则因缘是讲,在三宝福田里种福并持八关斋戒,现世当中就能改变命运,脱贫致富,而且能入到安乐的正道。所以,我们修福就能够让我们的命运不断地提升,会达到很高的地位,这都是通过福德力来成就的。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贫女难陀品第二十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国中,有一女人名曰难陀,贫穷孤独,乞丐自活。

阿难尊者说,就像我所听到的,一时佛住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那时,舍卫国里有个女人叫做难陀,她孤苦伶仃,而且生活十分穷困,以乞讨来活命。

见诸国王臣民大小,各各供养佛及众僧,心自思惟:我之宿罪,生处贫贱,虽遭福田,无有种子。酸切感伤,深自咎悔。

当时她见到国王、大臣、人民,大大小小各阶层的人都各自对于佛和僧众修很多供养,自己心里想:我宿生的罪业,这一生这样贫穷下贱,虽然遇到了无上的佛和僧众的福田,但我竟然不能种下福种子。她一想起来就感伤、悲哀,深深地自责、忏悔。

这个贫女她有一份供养的心,苦于没有资财,所以心里很伤心。这是一种珍惜因缘的善心:好不容易无上的福田出现了,为什么我不能够在这里种下对于来世有极大利益的种子?她非常羡慕那些能够亲手用自己的资财来供养佛的人,总想:在这样肥沃的福田里,多多地播下一些福种子多好啊!这里面播的每一个种子都有极大的感果能力。凡是为自己着想的人,遇到这么殊胜的福田,能不努力地修种吗?

便行乞丐,以俟微供。竟日不休,唯得一钱。持诣油家,欲用买油。油家问曰:一钱买油,少无所逮。用作何等?难陀具以所怀语之。

当时她就到处去乞讨,想得点钱做一分微薄的供养。她整日不停地去乞讨,只得到一文钱。她拿着这一文钱到了卖油的商家那里,想用来买一点油来供佛,她一直有这样一个心愿想完成。卖油的老板就问她:“你用一文钱买油,那能得多少啊?你想用这油干什么?”贫女难陀就具体地把自己的心愿告诉了老板。

油主怜愍,增倍与油。得已欢喜,足作一灯,担向精舍。

卖油的老板生了怜愍心,加倍地给了油。她得了很欢喜,这些油足够做一盏灯,她就把油灯拿到精舍。

奉上世尊,置于佛前众灯之中,自立誓愿:我今贫穷,用是小灯,供养于佛。以此功德,令我来世得智慧照,灭除一切众生垢闇。作是誓已,礼佛而去。

到了祇洹精舍,她把灯恭敬地献给世尊,然后放在佛前的众多灯盏之中,自己立了一个誓愿:“我现在贫穷,用这一盏小灯供养佛。以此功德,愿我来世得到智慧遍照,能够除灭一切众生内心的痴暗。”她这样发愿后,礼拜了佛,就离开了。

乃至夜竟,诸灯尽灭,唯此独燃。

一整夜过去了,其它的灯全都灭了,只有这一盏小灯还在长明不熄。

是时目连,次当日直,察天已晓,收灯摒挡。见此一灯,独燃明好,膏炷未损,如新燃灯。心便生念:白日燃灯,无益时用。欲取灭之,暮规还燃。

当时轮到目键连尊者第二天值班,他觉察天已经亮了,就去收灯。见到其它灯都灭了,只有这一盏灯独自闪亮,还是那样的光明,灯油和灯柱也没有丝毫损减,就像新燃的灯一样。他心里想:白天燃灯没有什么用。就想把它灭掉,夜晚再燃。

即时举手,扇灭此灯,灯焰如故,无有亏灭。复以衣扇,灯明不损。

当时他就用手去煽灭这盏灯,灯焰不受任何影响,跟原来一样。他又用衣服去煽,灯的光明还是没有丝毫损减。

佛见目连欲灭此灯,语目连曰:今此灯者,非汝声闻所能倾动。正使汝注四大海水,以用灌之;随岚风吹,亦不能灭。所以尔者,此是广济、发大心人所施之物。

佛见到目连想灭掉这盏灯,就对他说:“这盏灯不是你们声闻人能够动摇的。即使你把四大海水都引来灌注这盏灯,即使你用劫末的毗岚风去吹,也无法熄灭它。什么原因呢?因为这是广济众生、发了大心的人所供养的东西。”

所以发菩提心不可思议,老母供灯时,立愿非常广大,“愿我当来得到智慧光明,普照一切世间,除灭众生心中的黑暗”。由于她的用心极其真诚,所以声闻人无法扑灭它,用再多的海水、再大的风也无法熄灭它。

佛说是已,难陀女人,复来诣佛,头面作礼。于时世尊,即授其记:汝于来世二阿僧祇百劫之中,当得作佛,名曰灯光。十号具足。于是难陀,得记欢喜,长跪白佛,求索出家。佛即听之,作比丘尼。

佛这样说了之后,难陀女人又一次来到佛前,头面顶礼佛的双足。这时,世尊就给她授记说:“你在来世第二个阿僧祇的百劫当中会做佛,名叫灯光佛,具足十号。”这样难陀得到了成佛的授记后,心里欢喜,长跪着启白佛,请求在佛教下出家。佛当时就同意了,让她做比丘尼。

慧命阿难、目连,见贫女人得免苦厄,出家受记,长跪合掌,前白佛言:难陀女人,宿有何行经尔许时,贫乞自活?复因何行,值佛出家,四辈钦仰,诤求供养?

当时阿难、目连尊者见到这个贫女脱离了苦难,得到了成佛授记并在佛教法下出家,就长跪合掌对世尊说:“难陀女人宿世造了什么业行,经过这么长时间一直以乞讨过活?又是因为哪种善行能遇到佛出家,为四众弟子所钦仰、以求供养的福田?”

佛言:阿难,过去有佛,名曰迦葉,尔时世中,有居士妇,躬往请佛及比丘僧。

佛就对阿难讲到,过去有一尊迦叶佛出世,当时,有一位居士的夫人亲自请佛和比丘僧众来应供。

然佛先已可一贫女,受其供养,此女已得阿那含道。

然而当时佛已经答应了一位贫女,接受她的供养,那位女子已经证到了三果圣位。

时长者妇,自以财富,轻忽贫者,嫌佛世尊先受其请,便复言曰:世尊云何,不受我供,乃先应彼乞人请也?

当时这位长者妇女自以为富裕多财,非常轻视贫女,嫌佛先接受她的供养,就说:“世尊为什么不受我的供养,先接受一个乞丐的请供?”

以其恶言轻忽贤圣,从是以来,五百世中,恒生贫贱乞丐之家。由其彼日供养如来及于众僧,敬心欢喜,今值佛世,出家受记,合国钦仰。

因为以恶言轻慢贤圣(当时的贫女是证了圣果的罗汉,对境非常深重),从那时起,五百世中,一直生在贫贱、乞丐之家。

古人说你要畏天,所以你要有敬畏的心——要敬畏因果、敬畏天地、敬畏圣人。这是什么缘故呢?就是因为它是很重的境,你稍微有一点态度上的轻慢、蔑视或者口出不恭敬的话,那就会生生世世接连不断地感受苦果。这是因果的铁律,不是以个人的心意为转移的。当时的富家女就是因为不满意佛应一个贫女的供养,就出了这种恶言轻慢贤圣,导致她堕在贫贱当中。

所以,我们一言一行都要非常小心,如果你对于圣贤有恭敬、尊重,你将来就能得到大福报,能够生为很尊贵的人。但是如果你对于这样殊胜的圣者境,心里起了轻慢、蔑视、嫌弃,那就会立即堕到下贱之处。因果是这样的严厉,所以我们一念一行都要善自小心取舍。

讲贤愚因缘,就是要让你悟明这个因果、认识这样因果的规律,然后一心在这上面做取舍。一切生活的道路都在这个缘起上,不了解取舍的人就像瞎了眼的人一样,不断地往恶道里奔驰,这是非常可怜的。所以要是不悟因果,心怀一种拔无因果的邪见,那就会受无尽的异熟。相反,如果具有因果正见,那永远不会堕恶道。而且从这里,一切增上生和决定胜的无量善行会像雨一样降下。所以因果是一个最根本的东西。

佛又讲到,她当日在供佛和僧众的时候,又发起了敬重欢喜,以这个善心导致今天能遇到佛,而且能得佛授记,在佛教下出家,成为举国钦仰的大德。所以因果是黑白分明的,一点都没有差错。

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到,凡夫确实是善恶夹杂的。她一看到佛应贫女的供,就吃醋、嫉妒、非常不满意,这就是恶,不可能以这个得善报的。但是当日她自己在供养的时候,又发起了欢喜恭敬,这是对于无上的三宝福田真心地供养,这就跟佛、跟三宝结了很好的缘,这份因缘就使她在来世遇到佛和圣僧。以那种恶业,导致她生生世世非常贫困、下贱,到处去乞讨。但是她一遇到佛的时候,就触发了善根,非常想做供养,这是由前世的习气等流而来的。而且是诚心诚意地来供佛,并以发愿引发了自己的菩提心,结果这一念就完全转变了她的命运,顿然之间就遇佛授记而出家。所以一定要知道,完全是以缘起的道而显现出世间万法的,不懂缘起是最大的愚昧。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尔时众会,闻佛说此已,皆大欢喜。国王臣民,闻此贫女奉上一灯,受记作佛,皆发钦仰,并各施与上妙衣服,四事无乏。合国男女,尊卑大小,竞共设作诸香油灯,持诣祇洹,供养于佛。众人猥多,灯满祇洹,诸树林中,四匝弥满,犹如众星列在空中。日日如是,经于七夜。

当时法会的大众听到佛讲述这一段因缘,都生起大欢喜心。当时的国王、大臣、人民听说贫女奉上了一盏灯,竟然得到了成佛的授记,大家都发起钦佩仰慕之心,并各自供养了上妙的衣服、饮食、卧具、汤药,四种供事都无所缺乏。举国的男女、尊卑、大小各层次的人都争先恐后地做各种香油灯,拿着来到祇洹精舍,向佛奉上供养。当时祇洹精舍来了非常多的人,在精舍里供满了香油灯,按现在来说简直是灯的海洋。在祇洹园中的树林里到处都充满了灯光,就好像虚空之中繁星罗列那样。每天都是这样,经过了七个夜晚。

尔时阿难,甚用欢喜,嗟叹如来若干德行,前白佛言:不审世尊,过去世中,作何善根,致斯无极灯供果报?

当时阿难非常欢喜,赞叹如来的各种德行,上前启白佛说:“世尊,不晓得您过去世做什么善根,导致今天出现这样无尽灯供之海的果报?”

佛告阿难:过去久远二阿僧祇九十一劫,此阎浮提,有大国王,名波塞奇,主此世界八万四千诸小国土。王大夫人,生一太子,身紫金色,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当其顶上,有自然宝,众相晃朗,光曜人目。即召相师,占相吉凶,因为作字。

佛告诉阿难,这要回溯到过去二阿僧祇九十一劫的远古之事,当时阎浮提有一位大国王叫做波塞奇,他统领这个世界八万四千个小国。国王的大夫人生了一个太子,紫金色的身体,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而且就在他的头顶上,有一个自然宝,有众多微妙之相,光明晃耀,耀人眼目。当时国王就请来相师,占卜吉凶,而且给孩子取名。

相师披看,见其奇妙,举手唱言:善哉善哉!今此太子,于诸世间天人之中无与等者。若其在家,作转轮圣王;若其出家,成自然佛。相师白王:太子生时,有何异事?王答之言:顶上明宝,自然随出。便为立字,字勒那识只,晋言宝髻。

相师仔细观察,见这个孩子有奇妙的相,举手感叹说:“善哉善哉!这个太子在世间天人当中无与伦比。如果在家会做转轮王;如果出家,会成自然佛。”相师又问国王:“太子生的时候有什么奇异的征相吗?”国王说:“他生下来顶上自然就出现光明妙宝。”相师就给他取名为宝髻。

年渐长大,出家学道,得成为佛,教化人民,度者甚多。尔时父王,请佛及僧,三月供养。有一比丘,字阿梨蜜罗,晋言圣友,保三月中,作灯檀越。日日入城,诣诸长者居士人民,求索苏油灯炷之具。

等到宝髻渐渐长大,就出家学道,得了佛果。成佛以后,教化天下的人民,度了非常多的人。当时父王请佛和僧众,做三个月的供养。有一位比丘叫做圣友,他保证在三个月里做供灯的施主。他每天都进城市,到长者、居士、人民那里乞求酥油和灯炷。

时王有女,名曰牟尼,登于高楼,见此比丘日行入城,经营所须,心生敬重。遣人往问:尊人恒尔劳苦,何所营理?比丘报言:我今三月,与佛及僧,作灯檀越。所以入城诣诸贤者,求索苏油灯炷之具。使还报命,王女欢喜,又语圣友:自今已往,莫复行乞,我当给汝作灯之具。比丘可之。

当时国王的女儿名叫牟尼,她站在高楼上见到这个比丘每天都步行进城,经营他的事务,心里生了敬重心。派人去问他:“尊者常常这样劳苦,是在办理什么事啊?”比丘回答:“我现在要在三个月里给佛和众僧做供灯的施主,所以我每天都进城来向诸位贤者乞求酥油和灯炷。”使者回来向公主汇报,公主很欢喜,就又对圣友比丘说:“从今以后您不必再乞讨了,我会给您做油灯的物品。”比丘也就同意了。

从是已后,常送苏油灯炷之具,诣于精舍。圣友比丘,日日经营,燃灯供养,发意广济诚心款着。佛授其记:汝于来世阿僧祇劫,当得作佛,名曰定光,十号具足。王女牟尼,闻圣友比丘授记作佛,心自念言:佛灯之物,悉是我有,比丘经营,今已得记,我独不得?作是念已,往诣佛所,自陈所怀。佛复授记,告牟尼曰:汝于来世二阿僧祇九十一劫,当得作佛,名释迦牟尼,十号具足。于是王女,闻佛授记,欢喜发中,化成男子,重礼佛足,求为沙门。佛便听之,精进勇猛,勤修不息。

从此以后,公主就常常送酥油和灯烛到精舍里。圣友比丘每天都经营燃灯供养,而且诚心地发愿要广济一切众生。当时佛就给他授记:“你在来世阿僧祇劫后会成就佛果,名为定光佛,具足十号。”王女牟尼听说圣友比丘已得授记成佛,心里自己想:供佛的灯具都是我出的,圣友比丘只是经营供灯,他已经得到成佛的授记,为什么我还没得到呢?她这样想了以后,就到佛那里讲了自己的想法。佛又给她授记,告诉牟尼公主说:“你在来世第二阿僧祇的九十一劫后会做佛,成为释迦牟尼,具足十号。”这样王女听到佛给她授记,她发自内心地欢喜,顿时就变成了男子身,然后重新礼拜佛足,求做佛教下的沙门,佛就听许了。他出家以后,精进勇猛地修行而无中断。

佛告阿难:尔时比丘阿梨蜜者,岂异人乎?乃往过去定光佛是。王女牟尼,岂异人乎?我身是也。因由昔日灯明布施,从是已来,无数劫中,天上世间受福自然,身体殊异超绝余人。至今成佛,故受此诸灯明之报。

佛告诉阿难:当时的这位圣友比丘哪是别人呢?他就是过去的定光古佛。而那位王女牟尼又哪里是别人?就是我的前身。因为我往昔以灯明做供养,从此以后,在无数劫当中,于天上人间自然感受福报,而且一生下来,身体极为相好殊异,超过了其他人。一直到今天成佛为止,仍然在感受过去供养灯明的果报。(讲到这里,我们有机会还讲一下供灯的利益。)

时诸大会闻佛所说,有得初果乃至四果,或种缘觉善根之者,有发无上正真道意。慧命阿难,及诸众会,咸共顶戴,踊跃奉行。

当时与会的大众听到佛这样讲说,有的得到初果,乃至有的得到四果,或者有种下缘觉善根的,又有发起了无上菩提心者。慧命阿难以及众会都共同地顶戴佛的言教,欢喜踊跃地奉行。这里,“奉行”从狭义说,就是欢喜踊跃地来供养光明,从广义来说,就是奉行一切善法。
所以,我们听了也应该如是顶戴、如是奉行。希望在闻了一则因缘以后,大家能够把它推广开来,在生活当中,在三宝福田里可以不断地广兴供养。只要你对因果有胜解信心,做任何一件事情的时候,都用信心和恭敬心殷重地来行持,那将来确实福报无量。所以要知道,累世以来的福乐、幸福,都是来源于过去世的善行。所以我们今天还要接上去,要不断增广这样善的意乐和行为,那将来确实前途无量,从这样的善意乐中,能够出现连绵不绝、无穷无尽的福德善报。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大光明王始发道心缘品第十六

有知慧巧便人,以小缘故,能发大心趣向佛道。懈怠懒惰人,虽有大缘,犹不发意趣向佛道。是故行者,应强心立志勇猛善缘。

有智慧、巧方便的人,以一个小的因缘他就能发起大心趣向佛道。而对于懈怠懒惰者来说,虽然有大的因缘,还不能发心趣向佛道。这样比较,行者就应当有很强的心来立下志愿,在善缘上面勇猛地发心。

何以知然?

为什么说有智慧的人以一件小事就能触发他寻求无上佛道的大志愿心呢?这里就举一个例子,要说到世尊过去世是如何最初发起菩提心的。

尔时世尊,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诸四众、诸王臣民,前后围绕,供养恭敬。

当时世尊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内,当时前后围绕着很多的四众弟子,国王、大臣、民众等,都对佛供养和起恭敬心。

于是众中,多有疑者:世尊本以何因缘故,初发无上菩提之心,自致成佛,多所利益?我等亦当发心成道利安众生。

当时很多大众心中有一个疑问:世尊往昔是由什么因缘初次发起无上菩提之心,由此最终成就佛道,对众生作极大的利益?我们想知道世尊初发心的因缘,也效仿世尊发心、成佛道、利益安乐众生。

尊者阿难,知众所念,即从坐起整衣服,前白佛言:今此大众,咸皆有疑:世尊本昔从何因缘,发大道心?唯愿说之,广利一切。

当时尊者阿难知道大家的心念,就从座位起身,整理好衣服,近前请问佛说:“现在大众都有这个疑问:世尊往昔世是以什么因缘发了无上道心?唯愿世尊为我们解说,利益一切。”

佛告阿难:善哉善哉!汝所问者,多所饶益。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佛告诉阿难:“很好啊!很好啊!你的提问会给大家带来很多饶益。你们大家要谛听善思,也就是要诚心地听受佛法,而且在心里要思维这个法义,不要漏失,现在我就给你们解说。”

时大会,寂静无声。风河江水,百鸟走兽,皆寂无声。于是大众,天龙鬼神,悚然乐闻,一心观佛。

在世尊的教导下,大众都非常地认真,一时间会场上寂无声息。不仅如此,连风河江水、百鸟走兽都寂静,没有任何声响。在这时,大众和天龙鬼神都是非常郑重地欢喜听闻,一心专注地看着佛。

佛言阿难:过去久远,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此阎浮提,有一大王,名大光明,有大福德,聪明勇慧,王相具足。

佛就告诉阿难:这要追溯到过去非常久远无量无边阿僧祇劫以前,在这个阎浮提的国土中有一个大国王,叫做大光明王,他具有大福德、聪明、勇敢、智慧,具足国王的德相。

尔时边境,有一国王,与为亲厚。彼国所乏,大光明王,随时赠送;彼国所珍,亦复奉献于光明王。

话说那时边境有一个国王和光明王关系很亲密、深厚。他国中有所匮乏,大光明王随时赠送布施给他;他国家里的一些珍贵之物也都奉献给光明王。所以他们非常友好,关系也非常亲厚。

时彼国王,大山游猎,得二象子,端正姝妙,白如玻璃[1]山,七支拄地,甚可敬爱。心喜念言:我今当以与光明王。念已庄校,金银杂宝,极世之珍,遣人往送。

当时那国的国王有一次在大山里打猎,得到了两头小象仔,这个象非常地端正殊妙,如玻璃山一样白净,有七支拄地,就是四脚、两牙和尾巴七支叉在地上,让人一看就很生喜爱之心。他心喜而想:我现在要以这个白象赠送给光明王。想了之后,就用各种金银杂宝、稀世珍宝给白象作了装饰,然后派人送到光明王这里。

时光明王,见此象已,心大欣悦。时有象师,名曰散阇,王即告言:汝教此象,瞻养令调。

当时光明王见了这头象,生起很大的欢喜心。那时有一位象师叫做散阇,光明王就对他说:“你好好地赡养这头象,使得它性情调顺。”

散阇奉教,不久调顺,众宝交络,往白王言:我所调象,今已调良,愿王观试。

当时散阇奉命来调顺这头象,不久它的性情就变得很调伏,就用很多珍宝在它上面作了装饰,来向国王说:“我现在把这个象已经调得很调顺、驯良,愿国王观看。”

王闻心喜,迟欲见之,即击金鼓,会诸臣下,令观试象。

当时国王听了很欢喜,就想见这头象,立即敲击金鼓,把群臣召集过来,说:“现在要观看大象表演了。”

大众既集,王乘是象。譬如日初出山,光明照曜,王初乘象,亦复如是。与诸臣民,出城游戏,将至试所。

当时大众都云集而来,国王亲自乘着这头白象。就好像日轮最初越出山峦那样,光明照耀,国王初次坐在这么洁白高大的象身上,也是如此。当时国王很高兴,跟这些大臣、百姓们一同前呼后拥地出了城市,要好好地游玩一番,即将要到观赏的场所了。

时象气壮,见有群象于莲华池,食莲华根。见已欲发,奔逐牸象,遂至深林。

当时这头白象正是年轻气盛的时候,它见到一群象在莲花池里吃着莲花根。见了以后,它发了淫欲就去追赶母象,一直追到森林的深处。

时王冠服,悉皆堕落,坏衣破身,出血牵发。王时眩瞀[2],自惟必死,极怀恐怖,即问象师:吾宁当有余命不耶?散阇白王:林中诸树,有可捉者,愿王搏捉,乃可得全。

当时这头白象疾速奔驰,国王坐在这白象上面,冠冕衣服都掉落下来,衣服也扯破了,身体也受伤出着血,头发也被挂掉不少。当时国王一片晕眩,他想这回一定会死,怀着极度地恐怖就问后边坐着的象师:“我还能保住命吗?”散阇对他说:“森林里有很多树,有可以抓的,国王一定要抓住,就可以保住生命。”

王搏树枝,象去王住,下树坐地,自视无复衣冠,身体伤破,生大苦恼,迷闷出林,不知从者所在。

当时光明王听了以后,他一下子抓住了树枝,结果象奔驰而去,国王留了下来,从树上下来坐在地上,自己看看也没了王冠、皇袍,身体到处受伤,生了很大苦恼,在一种迷闷的心态里出了森林,也不晓得随从到哪儿去了。

象师小前,捉树得住,还求,见王愁恼独坐。

当时象师稍微在前面,也捉到了树停下来了,他回来找国王,只见国王非常懊恼、忧愁地独自地坐在那里。

象师叩头,白王:愿王莫大忧苦,此象正尔,淫心当息,厌恶秽草,不甘浊水,思宫清净肥美饮食,如是自还。

当时象师磕头对国王说:“愿国王不要很担忧、伤心,这头象现在是这样,它的淫欲心会歇下来,到时候他会厌恶污秽的草食,不喜欢污浊的水,它还会想到王宫里有那么清净肥美的饮食,这样子它会自己回来的。”

王即告曰:吾今不复思汝及象,以此象故,几失吾命。

国王生气地对着他说:“我现在不再想你和象了,就因为这头象,我几乎丢了性命。”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尔时群臣,咸各生念:谓王已为狂象所害。寻路推求处处,或得天冠衣服,或见落血,遂乃见王。

当时大臣们都这样想:国王已经被狂象伤害了。他们就沿着路到处去找,一路上有的得到天冠皇袍,有的见到有滴下来的鲜血,这样一路找来,才见到了国王。

驾乘余象,还来入城,城中人民,悉见大王受如是苦,莫不忧恼。

当时国王很狼狈地乘着其它象回到了都城,城中的人民看到大王受这样的苦,大家都是很忧伤、苦恼。

尔时狂象,在野泽中,食诸恶草,饮浊秽水,淫欲意息,即思王宫清凉甘膳,行如疾风,诣本止处。

当时狂象在野外草泽当中吃着那些不好的草,又喝了浊秽的水,它的淫欲心渐渐歇下来的时候,就想着从前在王宫里是那么清凉、甘美的饮食,它又像风一样奔驰而来,回到了它原来的住处。

象师见已,往白王言:大王当知,先所失象,今还来至,愿王视之。

象师见了后就过来向国王汇报:“启禀大王,前面丢失的白象现在又回来了,愿国王看一下。”

王言:我不须汝,亦不须象。散阇启王:王若不须我及象者,唯愿观我调象之方。

国王还是怒气未息,说到:“我不要你,也不要那象。”散阇禀白国王说:“国王如果不需要我和象,也愿您看一看我调象的方法。”

王即使于平坦地敷置坐处。时国中人,闻此象师欲示大王调象之法,普皆云集。

国王就叫他在一个平坦的地带布置很多的座位。当时国中的人民,听说这个象师要在大王前展示调象的妙法,他们都非常有兴趣,纷纷云集而来。

时王出宫,大众导从,诣座而坐。象师散阇,将象至会,寻使工师,作七铁丸,烧令极赤。作已念言:象吞此丸,决定当死,王后或悔,白言:大王!此白象宝,唯转轮王,乃得之耳。今有小过,不应丧失。

当时国王走出宫城,大众在前引路及在后随从,一直到了宝座那里坐好了。象师散阇牵着象来到会场,不久就让工匠做七个铁丸,而且把这个铁丸烧得很红。做完后,象师就想:白象吞了这个热铁丸决定会死,国王或许会后悔的,然后就对大王说:“这一头白象宝只有转轮王才能得到,现在有点小过失,不应当丧失它。”

王告之言:象若不调,不应令吾乘之;若其调适,事衅如斯。今不须汝,亦不须象。

当时国王还是没有回心转意,对他说:“这样的象不调顺,不应当让我来乘骑;如果它已经调顺了,为什么又发生那样的事故。现在也不需要你,更不需要那象。”

象师又言:虽不须我,象甚可惜。

象师又说:“虽然你不需要我,但是失掉这象实在是可惜。”

王怒隆盛,告言:远去!

当时国王怒气很大,说:“你给我走远一点!”

散阇起已,泣泪而言:王无亲疏,其心如毒,诈出甜言。时会大小,闻已堕泪,谛视于象。

当时散阇起身,他流着眼泪这样说:“国王都是分不清亲疏,他的心这么狠毒,只是假装说一些甜言蜜语。”当时在场的人听了以后都流下眼泪,大家都注视着这个白象。

象师即便作相告象:吞此铁丸。若不吞者,当以铁钩斲[3]裂汝脑。

象师当时他就用一种表示告诉白象:“你要吞这个热铁丸。如果你不吞,我用铁钩钩裂你的脑袋。”

象知其心,即自思惟:我宁吞此热丸而死,实不堪忍被铁钩死。如人俱死,宁受绞死不乐烧杀。

象师和象有一种心念沟通,他作一个表示的时候,象就知道了他的意思。象自己想:“我宁可吞热铁丸而死,实在无法忍受被铁钩钩裂颅脑的这种痛苦。”就像人反正都要死,宁可受绞死,不愿意被烧死。”

屈膝向王,垂泪望救。

当时它还抱一线希望,就跪向国王,流着眼泪乞求,希望国王能救它。

王意怒盛,睹已余视。

当时国王的嗔心正是很重的时候,他看了,然后根本不理地往别处看去。

散阇告象:汝今何以不吞此丸?时象四顾,念是众中,乃无有能救我命者,以手取丸,置口吞之,入腹焦烂,直过而死,如金刚杵打玻璃山,铁丸堕地,犹故热赤。时会见已,莫不悲泣。

散阇告诉象:“你现在为何不吞这个铁丸?”当时白象还向四处看着,它想:大众中,看来没有人能救我的性命了,于是拾起铁丸放在口里吞下,因为那个是极其炽热的铁丸,一入到腹部,整个焦烂,直接穿过了肠胃,这样就死了,就好像用金刚杵**玻璃山一样,轰然倒地,铁丸落在地上,还是像原来那么烧红、炽热。当时大众看了以后,无不悲伤流泪。

王见此事,惊怖愕然,乃生悔心,即召散阇,告言:汝象调顺乃尔,何故在林,不能制之?

当时国王见了这件事,他也非常惊愕恐慌,生了后悔心,就召来散阇告诉他:“你的象这样调顺,为什么在森林里不能制伏它呢?”

时净居天,知光明王应发无上菩提之心,即作神力,令象师跪答王言:大王!我唯能调象身,不能调心。

当时净居天知道光明王发无上菩提心的时间到了,就用神力使得象师跪在王前回答说:“大王,我只能调伏象的身,不能调顺它的心。”

王即问言:颇复有人,亦能调身,兼调心不?

国王问:“那还有人既能调身又能调心吗?”

白言:大王!有佛世尊,既能调身,亦能调心。

“启禀大王,有佛世尊,既能够调身,也能够调心。”

时光明王,闻佛名已,心惊毛竖,告言散阇:所言佛者,何种性生?散阇答言:佛世尊者,二种性生:一者智慧,二者大悲。勤行六事,所谓六波罗蜜。功德智慧,悉具足已,号之为佛。既自能调,亦调众生。

当时光明王听到了佛的名字,他心里震动身毛竖立,就告诉散阇:“你所说的佛是由什么种性出生的?”散阇回答:“佛世尊从两种种性出生:一是智慧,二是大悲。佛世尊精勤行持的就是六件事情,所谓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般若。这样功德和智慧完全具足后,就成为佛。他既能调伏自心,也能调伏众生。”

王闻是已,悚然踊跃,即起入宫,洗浴香汤,更着新衣,上高阁上,四向作礼,于一切众生起大悲心,烧香誓愿:愿我所有功德,回向佛道。我成佛已,自调其心,亦当调伏一切众生。若以一众生故,在于阿鼻地狱,住经一劫,有所益者,当入是狱,终不舍于菩提之心。

这光明王的根性很猛利,象师一回答这句话,他心里一方面非常震动,原来是有这样的成佛之路,另一方面他非常欢喜踊跃,因为已经了解了大道。他是那种利根的人,一听了这句话就已经知道怎么做了,就马上起身进了王宫,然后非常郑重其事,首先用香汤沐浴,再穿着干净的衣服,上了高楼,朝着四方向诸佛菩萨顶礼,然后对一切众生起大悲心,而且焚香立下誓言,说:“愿我一切的功德都回向于佛道。我成佛以后,不仅仅是调顺自心,而且也要调伏一切众生。如果为了一个众生的缘故,需要呆在阿鼻地狱里一个大劫,而对他能有所利益的话,我也一定要入这个地狱,终不舍弃菩提之心。”
所以,象师一给他说了,佛是由智慧和大悲二种种性所出生,他马上就知道该怎么做,马上就开始真心地立愿:我现在对一切众生发大悲心,我要彻底地拔济一切众生身心上的苦恼,为此我一切功德都回向寻求无上佛道。他就已经知道,修行的道路就是智悲这两点。

作是誓已,六种震动,诸山大海, (足+叵)(足+我)踊没。虚空之中,自然乐声,无量诸天,作天妓乐,歌叹菩萨,而作是言:如汝所作,得佛不久。成佛道已,愿度我等,我等于此清净法会,亦应有分。

他这样立了誓愿以后,大地六种震动,山川大海都不断地起伏涌没。虚空里出现自然的音乐声,无量诸天演奏天宫的伎乐,歌叹菩萨而这样说:“就像你所作愿那样,不久你就会得佛果。成佛以后愿度我们,对于这清净的法会,我们也有一分因缘。”

佛告诸比丘:欲知尔时白象吞铁丸者,难陀是也;时象师者,舍利弗是也;光明王者,我身是也。我于尔时,见是象调顺故,始发道心,求于佛道。

佛告诉诸比丘:“当时吞热铁丸的白象就是今天的难陀;当时的象师就是现在的舍利弗;当时的光明王就是我的前身。我在那时候见到这头象是如此调顺的缘故,才发起了无上道心,一心寻求佛道。”

尔时大会,闻佛苦行如是,有得四道果者,有发大道心者,有出家修道者。莫不欢喜,顶戴奉行。

当时大会听到佛往昔的发心因缘都受到加持,有的得证四种道果,有的发起了无上菩提心,有的因此出家修道。得到了法的滋润后,无不欢喜信受,对于佛的圣法顶戴奉行。

以是因缘,强志勇故,由小因缘能办大事;懒惰懈怠,虽遇大缘,无所能成。是故行者,当勤精进趣向佛道。

从这样一个因缘事件里,我们要得到极大的启发。也就是说,如果是坚强、志大、勇猛的人,由一个小因缘的触发,就会发大善根,能够成办大事;反之,如果懒惰、懈怠,即使遇到大因缘也无法成就,因为懈怠的缘故,不能够及时地提起。所以行者应当有一种强猛的精进来趣向佛道。
所以这个心力一定要让它有力量地生起。譬如说,我们一念间善根触动的时候,就应该努力地把它提起来,寻求无上佛道。这样再再地在自己的心上立誓愿。就像光明王一听到了这个消息,马上就行动,他是勇于发愿实行的人,这就叫具有很强的志勇力量。所以一见到大义就立即行动,不是听了以后,放在那儿懈怠而不起心。他就顿时、马上行动,沐浴更衣,然后在高楼上,开始发愿:对一切众生生大悲心,然后寻求无上佛道。这个就是叫做“强志勇故”。由一个小因缘,就是听到别人说这么一句,他就能成办大事。所以一切佛道修行者应当具有一种强猛的精进来趣向佛道。


[1]璃:原文[王*(黍-禾+利)],通璃。
[2]瞀:mao,原文为 [目*冒],通瞀,指眼花、目眩。
[3] 斲:zhuo指斫、砍、削。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