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贤愚经开示

长者无眼耳目舌品第二十四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只陀精舍,与诸比丘大众说法。

阿难尊者说到,就像我所听闻到的,一时佛住在舍卫国的祇洹精舍,为比丘众说法。

尔时国内,有大长者,财富无量,金银七宝,象马牛羊,奴婢人民,仓库盈溢。无有男儿,唯有五女,端正聪达。其妇怀妊,长者命终。

当时舍卫国有一位大长者,他拥有无量的财富,金银等七宝,象马和牛羊等的牲畜,还有奴婢人民。在他家仓库里充满了财物。但是他没有儿子,只有五个女儿,都很端正、聪明、了达事理。他的妻子怀孕之后,长者就命终了。

时彼国法,若其命终,家无男儿,所有财物,悉应入官。王遣大臣,摄录其财。

当时舍卫国的法律,如果一个人去世了,他家里没有儿子,那他所拥有的所有财物都要缴入王宫。这样,国王就派遣大臣到这个长者家里,要收缴他的财物。

垂当入官,其女心念:我母怀妊,未知男女。若续是女,财应属官;若其是男,应为财主。

财物即将要入宫了,她的女儿心想:我母亲怀孕了,不知是男是女。如果还是女儿,那财物应当归属王宫;如果是个儿子,那他应当成为财富的主人。

念已,往白王言:我父命终,以无男故,财应入王。然今我母怀妊,须待分身,若苟是女,入财不迟,若或是男,应为财主。

她这样想了后,就去国王那里禀白:“我父亲去世,因为没有儿子的缘故,财产都应归入王家。但是现在我母亲怀孕了,应当等着分娩,如果是个女儿,收缴财产也不迟,如果是个男孩,那他应当是财物的主人。”

时波斯匿王,住法平整,即可所白,听如其言。

当时的波斯匿王是个持法公正的人,也就许可了她的意见。

其母不久,月满生儿。其身浑沌,无复耳目,有口无舌,又无手足,然有男根,即为作字,名曼慈毗梨。

她母亲不久,月份满了生了一个儿子。这个孩子是一个混沌的身体,没有眼睛、耳朵,有口无舌,又没有手脚,只有男根,就给他取名为“曼慈毗梨”。

尔时是女,具以是事,往问于王。王闻是已,思惟其义:不以眼耳鼻舌手足等,而为财主。乃以男故,得为财主。儿有男根,应得父财。即告诸女:财属汝弟,吾不取也。

当时她家的女儿就把这件事具体汇报给国王,国王听了以后思维怎么裁决,国王想:并不是以一个人的眼、耳、鼻、舌、手足等作为财主的条件,而是因为他是男性的缘故,就成为财产的继承人。这个孩子有男根,应当得到父亲的财富。就告诉他家的女儿们:“你父亲的财富都属于你弟弟,我不取了。”

尔时大女,往适他家,奉给夫主,谦卑恭谨,拂拭床褥,供设饮食,迎来送去,拜起问讯,譬如婢事大家。

当时大女儿嫁给了另一个人家,侍奉丈夫非常谦卑、恭敬、小心。平常都是她拂拭床褥,做好饮食,而且迎来送去,礼拜问讯,就好像仆人承事主人那样。

比近长者,睹其如是,怪而问言:夫妇之道,家家皆有。汝独何为改操若兹?

附近的长者看到她的这种表现,都很奇怪地问:“夫妇之道家家都有的,你为什么改变操守,像这样恭敬承事丈夫呢?”意思是,你本是一个大富人家的女儿,现在出嫁以后为什么变得像奴仆一样承事丈夫呢?

女子对曰:我父终没,家财无量,虽有五女,犹当入王。会母分身,生我一弟,无有眼耳舌及手足,但有男根,得为财主。以是义故,虽有诸女,不如一男,是故尔耳。

这个女子就回答:“我父亲去世后,家里有无量的财富,虽然有五个女儿,但还是要被缴入王宫。等到我母亲分娩生了我弟弟,没有眼、耳、舌和手足,只有男根,还是作为财产主人。以这个原因,虽然有很多女儿,也不如一个男儿,所以我就很恭敬我丈夫。”

长者闻已,怪其如是,即与其女,往至佛所白言:世尊!彼长者子,以何因缘,无有眼耳舌及手足,而生富家,为此财主?

长者听后觉得很奇怪,就和这个女儿一起到佛这里,向佛请白说:“世尊,那个长者的儿子是以什么因缘,生下来没有眼、耳、舌和手足,但是又生在富家,成为极大财富的拥有者?”
所以他提的这个问题也很好,佛世的时候很多人都深信因果,出现任何一桩事都会寻问它的因缘。可见人们有这个因果观念。没有一桩事不是从因缘生的,绝对没有偶然、或者无因生、或者不公平的事。
在这个人身上有两种业的结合:一方面,他没有眼、耳、舌和手足,这是一个大恶报,肯定是从恶业来的;但同时,他生在人间,成为长者的儿子,又是无量财富的继承人,这一推,肯定也是过去世造了某一种福业。
不懂因果就觉得奇怪:为什么反差这么大的两个事件集合在一个人身上?但是懂了因果就知道,这是过去世善恶业夹杂的果报。真正识得因果就不足为奇,譬如一个人长相很好,但是他的命运很差;或者一个人财富很好,但是非常丑陋;或者一个人智力低下,但是拥有很大的福报等等。像这些,都是所谓的满业,就是在一个人身上怎么填满他这一生的遭遇,或者显示出他的果报来。也就是由过去的善恶业作为画笔,来画出他这一生各种果报的图案。都是由过去世的差别业来成熟今生的果报差别。这种满业有多少种或者它的量如何,就决定了这一生的遭遇。
那么我们来看佛是怎么讲述造成这个人命运的业的因缘。

佛告长者:善哉问也!谛听善思!当为汝说。唯然乐闻。

佛告诉长者:“你问得很好!你好好地听,然后还要善加思维,我来给你讲。”长者说:“我一定欢喜听闻。”

佛告长者:乃往过去,有大长者兄弟二人,兄名檀若世质,弟名尸罗世质。其兄少小,忠信成实,常好布施,赈救贫乏。以其信善,举国称美。

佛告诉长者:这要回溯到过去的时代,有大长者兄弟两人,兄长名叫檀若世质,弟弟叫尸罗世质。兄长很小的时候,就有忠信诚实的品德,而且常常喜欢布施,救济贫困的人。因为他的这种信义、善行,全国的人民都非常赞叹他。

王任此人,为国平事,诤讼典直,由之取决。是时国法,举贷取与,无有券疏,悉诣平事,檀若世质,以为明人。

当时国王任命这个人作为国家的平事,就好像今天的法官,无论是各种的诤讼、是非都由他来判断、裁决。当时国家的法律,凡是要借债的话,没有债券,都是到平事檀若世质这里,让他作为证人。

时有估客将欲入海,从弟尸罗世质,多举钱财,以供所须。时弟长者,唯有一子,其年幼小,即将其子并所出钱,到平事所,白言:大兄!是估客子,从我举钱,入海来还,应得尔许。兄为明人,我若终亡,证令子得。平事长者,指言如是。

当时有一个商人要入海采宝,跟他的弟弟尸罗世质借了很多钱,以供路费等所需。当时这个弟弟只有一个年幼的儿子,他就带着他的孩子和所出的钱到了平事这里,说:“大哥,这个商人跟我借钱,他从海中归来以后,连本带息应当还这么多钱。兄长作为证人,我如果去世,您来做证,让我的孩子得到这个财物。”平事长者也就按照他所说,证明是这样。

其弟长者,不久命终。时估客子,乘船入海,风起波浪,船坏丧失。时估客子,捉板得全,还其本国。

再说弟弟长者不久就去世了。当时那个商人乘着船入海,海上起了很大的风浪,结果船只毁坏。当时这个商人抓住一个板子保全了性命,回到了本国。

时长者子,闻其船坏空归,唯见此人。便自念言:此虽负我,今者空穷,何由可得?须有当债。

当时那个弟弟长者的儿子听到他们在海上的不幸,船被风浪吹坏了,他是空手而返。只见到一个人回来,没有得到财物。就自己想:他虽然负欠我,但是他现在是穷困潦倒,哪里有什么钱可以偿还呢?等他有钱时,再去索要吧。他也就没有去逼债。

时见此估客长者,复与余贾,续复入海,获大珍宝,安隐吉还。心自念言:彼长者子,前虽见我,不从我债。我举钱时,此人幼稚或能不忆?或以我前穷,故不债耶?今当试之。

当时这个商人长者又跟其他的商人继续入海取宝,这一次得到了大珍宝,很平安地回来了。他心里想:那位长者的儿子,前次虽然见到我,但他没有跟我讨债。我当时借钱的时候,这个人还很幼小,或许他想不起来?或者是因为我前次穷困的缘故,他不讨债?现在我要试试他。

即严好马,众宝服饰,宝衣乘马入市。长者子见服乘如是,心念:此人似还有财,当试从债。

当时他严加装饰了一匹好马,然后穿着重宝严饰的服装,这样穿着宝衣、乘马进了街市,那是相当有钱有排场的样子。长者子见到他衣饰乘骑这么华丽,心里想:这个人好像是又有钱了,应当试着向他讨债。

即遣人语言:汝负我钱,今可见偿。答言:可尔。当思宜了。

当时就派人去跟他说:“你欠了我的钱,现在应当还了。”他回答:“可以,现在我正想要把这个钱还清。”

估客自念:所举顿大,重生累息,无由可毕。当作一策乃可了尔。

这个商人心里想:所借的是很大一笔钱,经过这些年,利息不断地增加,已经变成很大的一笔债了,我没办法还完。我要想个计策,才可了结。

即持一宝珠,到平事妇所,白言:夫人,我本从尸罗世质,举少钱财,其子来从我债。今上一珠,价直十万。若从我债,可嘱平事莫为明人。

他就想了一个阴谋诡计,拿着一个宝珠到平事的妻子那里,对她说:“夫人,我原本在尸罗世质那里借了少许钱财,他的儿子来向我逼债。我现在供养您一个宝珠,价值十万。如果他再向我讨债,你可以嘱咐平事不要做证。”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其妇答言:长者诚信,必不肯尔,为当试语。即受其珠。

他的妻子就说:“长者是一个诚信的人,他一定不肯这么做,但是我试试看。”她就接受了这个宝珠。

平事暮归,即便具白。

傍晚,平事回家了,妻子就向他详细说了这件事。

长者答言:何有是事?以我忠信不妄语故,故王立我,为国平事。若一妄言,此事不可。

长者马上回答:“怎么能做这种事?因为我忠信不妄语的缘故,国王才立我做国家的平事。如果我说一次妄语,这个事是不可以的,那完全毁坏我的信誉。”

时估客来,具告情状,即还其珠。时估客子,更上一珠,价直二十万。复往白言:愿使嘱及,此既小事,但作一言,得三十万。彼若得胜,虽复侄儿,无一钱分,此理可通。尔时女人,贪爱宝珠,即为受之。

当时这个商人来了,这个女人告诉了他具体的情况,就把宝珠还给了他。这个商人就再进献一珠,价值二十万。这样两个珠加起来三十万。又来到平事家,对她说:“愿您还是在您丈夫前多说说,这就是个小事嘛!只要说一句话,就得到三十万钱。如果他得胜,虽然是你侄子,可你们却没有一钱的份,这个道理上是可以通的。”当时这个女人贪爱珍宝,就又接受了。这就是见利忘义,都是小人的行为,恶业就是这样造下的。

暮更白夫:昨日所白,事亦可通,愿必在意。长者答言:绝无此理!我以可信,得为平事。若一妄语,现世当为世所不信,后世当受无量劫苦。

到了夜晚的时候,她又对丈夫说:“昨天所讲的事情在理上还是可以通的,你还是要放在心上办这件事。”他丈夫回答:“绝无此理!我是因为可信的缘故,才作为平事的。如果我说一次妄语,现世就决定失去了信誉,别人不会相信我,后世还要因这个妄语受无量劫的大苦。”
他这个时候还有正念,能够记得因果。因为贪一点小财,说一次妄语,那就完全失坏了信誉。而且按因果律去想,这种恶业会堕在恶趣里受无量劫的苦,所以他不敢做。

尔时长者,有一男儿,犹未能行。其妇泣曰:我今与汝,共为夫妻,若有死事,犹望不违。嘱此小事,直作一言,当不相从,我用活为?若不见随,我先杀儿,然后自杀。

当时平事有一个小儿子,还不会走路,他的妻子哭着说:“我现在跟你结为夫妻,即使有死难,还希望你不违我的心。嘱咐这样的小事,只要你说一句话,你还不依我,我活着有什么意思?如果你不答应的话,我先杀掉儿子,然后自杀。”

长者闻此,譬如人噎既不得咽亦不得吐。自念:我唯有此一子,若其当死,财无所付;若从是语,今则不为人所信用,将来当受无量苦恼。迫蹴不已,即便可之。

长者听了这句话,就像喉咙里噎了东西,既咽不下又吐不出,就是堵在这里。他自己想:我只有这一个儿子,如果他死了,财富就没有人继承;如果依从她的话,现世不被人信用,来世还要受无量苦。但是他被逼迫不已,还是答应了。
所以这个叫情令智昏,一念间听了女人的话。在义利之间、在情智之间,人常常感到非常矛盾。他就是这个时候没有把持住,使得他一念间造成无量的后患。所以因果上要非常地严明、坚决。

其妇欢喜,语估客言:长者已许。估客闻之,欣悦还家,严一大象,众宝庄校,着大宝衣,乘象入市。

他的妻子就很欢喜,商人来时,对他说:“长者已经答应了。”商人一听,很喜悦地回到了家,装饰了一头大象,用各种宝贝作严饰,然后穿着大宝衣,骑着大象进了街市。

长者子见,心喜念言:是人必富,服乘乃尔,我得财矣。即往语曰:萨薄当,先所负钱,今宜见偿。

再说那个弟弟长者的儿子在街上见到他,心里欢喜地想:这个人一定发财了!看他的衣服、乘骑是这样的富贵,我现在终于能得到钱了!就去对他说:“老板,你要知道,从前借的钱现在应当还了。”

估客惊言:我都不忆,何时负君?若相负者,明人是谁?

这个商人假装很吃惊地说:“我都记不起什么时候欠过你的债?如果欠过你的债,证人是谁啊?”
所以,人都是对因果愚蒙才会这样睁眼说瞎话。他以为这样能占便宜,其实他来世是要加倍偿还的。

长者子言:若干日月,我父及我,手付汝钱,平事为我明人,何缘言不?

长者子说:“某年某月,我父亲跟我亲手交给你钱的,平事当时作我的证人,你怎么说没有借债?”

估客子言:我今不念,苟有事实,当还相偿。

那个商人说:“我现在记不得啊!如果真有这件事,我可以还给你。”

寻共相将,至平事所。长者子言:此人往日亲从我父,举若干钱,伯为明人,我时亦见,事为尔不?答言:不知。

不久他们俩就来到了平事这里。长者子说:“这个人从前亲自在我父亲这里借了这么多钱,伯父是证人,我当时也见了,事情是这样吗?”没想到平事说:“我不知道!”

其侄惊曰:伯父尔时,审不见闻,不作是语,此事可尔;不以手足,指是财耶?

他的侄子非常惊讶地说:“如果伯父当时真的没有见闻,不做证这是可以的;但你当时不是用手、脚直接指着这个财物作证吗?”

答言:不尔。

他还是坚决地说:“没这回事。”

侄子恚曰:以伯忠良,王令平事,国人信用。我亲弟子,非法犹尔,况于外人,抂者岂少?此之虚实,后世自知。

当时侄子就气愤地说:“是因为伯父忠良,国王才任命你做平事,国人才信赖你。我是你的亲侄子,你还做这样非法的事,何况外人呢?一定受冤屈的不少。这个事情的虚实,后世自然知道。”这是他有因果观念的话:虽然你可以歪曲事实,但因果律是没办法违背的,这个事情的结果到后世再看。

佛告长者:欲知尔时平事长者,今曼慈毗梨无有耳目浑沌者是。由于尔时一妄语故,堕大地狱,多受苦毒;从地狱出,五百世中常受浑沌之身。

佛告诉长者:“你要知道,当时的这位平事长者,就是今天这个曼慈毗梨,一个没有耳、目、手、足的混沌身。因为他当时这样昧良心说妄语的缘故,堕在大地狱里受很多难忍的苦楚;从地狱里出来,接连五百世当中一直都受混沌之身。”
因果报应丝毫不爽,他前世就是把很明白的事实搅混了,本来是眼睛见了、耳朵听了、舌头说了,然后用手和脚指着那个财物做证,结果却打妄语说“不是这样”。结果这个因果律就按这样来变现、来惩罚。所以,到了后世就直接没有眼、耳、舌、手足,变成混沌了,都没办法开窍。
因此,造恶业实际是蒙蔽自己的本性,而且以这种恶业的力量,会变现出非常可怕的苦果。心里起一个恶念的时候,它就是苦因,我们当下都能感知得到,就会良心不安。凡是让你良心不安的,肯定是造了恶业,它一成熟的时候,果报就很大。一开始播下的种子就是癌细胞,等它成熟、变大了,那就难以忍受。
这说的是漫长时劫以前发生的事,他正式的果报(异熟果)是堕地狱,在地狱里受了极长的苦,然后从地狱出来,在人中五百世的果报是等流果。所以因果不爽,造了一个业,如果不及时地消除,那会不断地蔓延感果。就像毒已经服入体内,如果不去消除它,就会不断地蔓延,结果损伤到你的全身。这就是因果不得不谨慎的原因。这里还只是就当时发生的这个混沌人的事件来谈的。我们也可以推知,后来他的妻子和商人是什么果报。他们都以为自己占便宜了,女人以为我说一句话就得了三十万,哪知丧失的是无数。所以占便宜就是吃亏,吃亏就是占便宜。
我们一定要深信因果,才会改恶行善。学了这个公案,一定要在心里发愿:“从今以后绝对不说妄语、不说没良心的话,在任何时候都要诚信。”不然的话,这样养成习性,不断地这样说,那将来的果报实在是可怕,后患太大了。

由于尔时好布施故,常生豪富得为财主。

再来说他为什么又生在大富长者家里,享有无量的财富,这也不是偶然的。她的姐姐以为他是个男身才有福。从因果来推,现在是个男身,这只是一种表现,其实他是前世修了大福业而来的。刚才在公案的讲述里已经说过,他当年本来是非常忠信、有美德的人,常常喜欢慷慨布施、拯济贫穷。所以那个福业造了也不会抹杀。功是功,过是过,因果律就是如此。
佛说:“由于他当时做大布施的缘故,所以常常都会生在豪富之家作为财主。”
这也让我想起《入中论》 [1] 中说的,只是布施不持戒的话,这个布施的福报会在恶趣里感受,做大力鬼、宠物等等。现在也是一例,他布施的福报在一个混沌身上享受,那也没什么意思,所以还是持戒要紧。如果真正持戒,在尸罗良田里再种福,那就是永无穷尽地感果。但是他当时没有守住不妄语戒,导致他多劫沦落。这叫做“一失足成千古恨”。
就当今时代来说,造恶的情况非常严重。尤其在社会上以权谋私,或者短斤少两,各种打妄语的情况非常的多。如果在座的在学佛以前也造过这些业,应当努力忏悔才对。
最后世尊教导说:

善恶之报,虽久不败,是故汝等,当勤精进,摄身口意,莫妄造恶。

“造下的善恶业即使经过百千劫也不会朽坏,必然存在在那里,等到因缘会遇,就会成熟极明显的果报。”所以我们不要有这种业果的愚蒙,认为造了业反正没人看到,它会自动消失的!这是不可能的!所以世尊说:“你们应当勤发精进,平常都要管好自己的身口意,不要随便造恶。”

时诸大众,闻佛所说,有得初果至四果者,有发无上菩提心者。莫不欢喜,顶戴奉行。

当时大众听到佛这样说,有的得了初果,乃至有的得了四果,有的发了无上菩提心。无不欢喜,顶戴奉行佛的圣教。

[1] 《入中论》:失坏戒足诸众生,于恶趣受布施果。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贫人夫妇氎施得现报品第二十五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祇洹精舍,与大比丘众,围绕说法。尔时国中,有一长者,其妇怀妊,月满生女,端正殊妙,容貌少双。其初生时,细软白氎,裹身而生。

阿难尊者说,就像我所闻到的,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的祇洹精舍,当时佛在大比丘众的围绕中宣说正法。那个时候,舍卫国有一位长者,他的妻子怀孕了,十月期满生了一个女儿,世上少有的端正妙丽。在她出生的时候,有细软的白布裹着她的身体而降生。

父母怪之,召师占相。师曰:甚吉!有大福德。因为作字,名曰叔离(秦言白也)。

父母觉得很奇怪,就请来了相师给她占相。相师说:“非常地吉祥!是有大福德的人。”因此给她取名为叔离。

叔离长大,氎随身大。此女瑰玮,国内远近,竞来娉求。父母念言:女年已大,宜当嫁处,即使工师为作璎珞。叔离问父:锻是金银,用作何等?父告之言:汝年已大,欲嫁处汝,故作环玔。女白父言:我欲出家,不乐嫁去。父母爱念,不违其志。

叔离渐渐长大,她身上的白衣也随着身体等量地变大。这个女儿是国中的瑰宝,在舍卫国远近的各个地方,都有人竞相来娉求婚姻。父母心想:女儿也长大了,应当要出嫁,就叫工巧师打造璎珞。叔离问父亲:“锻造这些金银干什么呢?”父亲说:“你已经长大了,想把你嫁给一户人家,所以要准备嫁妆,做一些耳环、臂钏等。”女儿对父亲说:“我想出家,不想出嫁。”父母也是很疼爱她,没有违背她的心意。

寻为出氎,欲作五衣。女见复问:欲作何等?告言:为汝作衣。白父母言:我此所著,悉已具足,更不须作,唯愿听我,时往佛所。父母即将,往诣佛所,头面作礼,求索出家。佛言:善来!头发自堕,所著白氎,寻成五衣。付大爱道,为比丘尼,精进不久,成阿罗汉道。

父母不久就拿出一些布来想给叔离做五衣。女儿见到又问:“想做什么?”说:“想给你做五衣。”叔离对父母说:“我的穿著已经具足了,不必要再做新的衣服,惟愿父母允许我现在到佛那里去。”父母就带着她一起来到了佛这里,头面顶礼佛足,请求出家。佛说:“善来!”头发自落,身上所著的白布立即成了五衣。然后就交付给大爱道,成了一名比丘尼,昼夜精进修行,不久就成就了阿罗汉果。

阿难白佛言:叔离比丘尼,本种何功德,生长者家,生与氎俱出,出家不久,得阿罗汉道?

当时阿难请白佛说:“叔离比丘尼前世是种了什么功德?生在长者之家,而且与生俱来就有白布裹身,出家不久又得了阿罗汉道呢?”

佛告阿难:谛听善思!吾今说之。阿难言:唯然。

佛告诉阿难:“你要谛听,好好地思惟,我现在给你讲她往世的因缘。”阿难说:“一定谛听。”

佛言:过去久远,有佛出世,名毗婆尸,与诸弟子,广度一切。时王臣民,多设供养,作般遮于瑟。有一比丘,恒行劝化,令诣佛所听法布施。

佛说:这要说到过去久远之时,有一尊毗婆尸佛出现在世间,他和他的诸弟子们度了无量众生。当时国王、大臣、民众都设立很多供养作无遮法会。有一位比丘恒时到这个国家的各个地方挨家挨户地劝化众生,让他们都到佛那里去听佛说法、布施。

时有女人,名檀腻伽,极为贫穷,夫妇二人,共有一氎。若夫出行,则被而往,妇便裸住坐于草敷;若妇被氎出外求索,夫则裸坐草蓐。

当时有一个女人叫做檀腻伽,她是极度地贫困,夫妻两人只有一匹白布。如果丈夫要出外,披着这个白布出门,妻子就裸体坐在草敷上;如果妻子披着白布出外乞讨,丈夫就裸坐在草敷上。

劝化比丘,次至其家,见是女人,因劝之言:佛出难值,经法难闻,人身难得,汝当听法,汝当布施。广说悭贪、布施之报。

当时那位劝化比丘依次来到了这一户极贫困家庭,见到了这个女人,就劝化她说:“佛出现在世间是极其难得的,佛所说经法是极其难闻的,这个人身宝是极其难得的,你应当亲自去佛那里听法,你应当在得人身的时候多作布施。”这个时候,比丘就给她讲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佛难值遇的道理。就是说佛出现在世间,如昙花一现般极难遭遇。佛已经出现在世间,宣说了甘露法门,你应当去闻,这才是得到人身的意义。而且你得了一个人身要好好行善,要多做一些布施才有意义。所以这个比丘就做了这些劝化。又给她广讲了悭贪和布施的果报,悭贪如何贫困,布施如何富裕的因果道理。这也是针对她来说的,因为她夫妇俩这一生是这样贫困,这就是过去悭贪恶业的果报。

女人白言:大德小住。还入舍中,语其夫言:外有沙门,劝我见佛、听法、布施。我等先世,不布施故,致此贫穷,今当以何为后世资?

当时女人说:“大德你稍等一下。”她就回到了屋里,对丈夫说:“外面有个沙门劝我去见佛、听佛说法、做布施。我们前世因为不布施的缘故,导致今生这样穷困,现在我们以什么来作为后世的资粮呢?”
这说明她有长远的眼光。虽然今世的贫穷是因为前世的悭贪、前世不布施的缘故,那么我们现在有了机会,就要给后世多做资粮。懂了这一点就要明白,我们在思惟业果后,一定要着眼于利用这个人身,为未来的无量世寻求义利。
这就跟顺世派的见解完全不同。他们认为没有后世,所以要利用这一生仅有的机会尽情地享乐。这完全是颠倒见,以这个贪著现世的心就无所不为,所以造各种的非福业,全部是恶趣业因。所以,只有因果正见才能使人生到善趣。如果不信前后世和因果,那就决定一直都是做各种恶业,完全成了堕落的因。

夫答之言:我家贫困如是,虽可有心,当以何施?

丈夫说:“我们家是这样贫困,虽然我们有这份布施的心,但是拿什么布施呢?”

妇言:前世不施,今致是困,今复不种,后欲何趣?汝但听我,我决欲施。

他这个媳妇比丈夫要好一些,比丈夫更有信念,妻子说:“我们是因为前世不布施,现在导致这样穷困,如果现在还不种福田,那我们将来怎么办?我们会到什么样的境地?”所以她是为自己着急。她就说:“这一次你就唯一听我的,我已经决心要布施了。”

夫心自念:此妇或能少有私产,我当听之。即可之言:欲施便施。

丈夫心里想:“她可能少许有一点私产,我就听她的,让她去布施吧!”就答应说:“你想布施就布施吧!”

寻曰:我意欲以此氎布施。夫言:我之与汝共此一氎,出入求索,以自存活。今若用施,俱当守死,欲作何计?

妻子马上就说:“我心里想用这块白布来布施。”丈夫说:“我和你就这么一块白布,每天都要轮流出去乞讨来谋生的。你如果把这个都布施掉了,那我们只好在这里等着死了,还能做什么?”

妇言:人生有死。今不施与,会当归死。宁施而死,后世有望;不施而死,后遂当剧。

这就看到她的因果信念。妻子说:“反正人生了就有死的。现在不做布施也是要死。宁可布施而死,后世有福、有希望;不愿不布施而死,后世更加贫困。”

夫欢喜言:分死用施。

丈夫也很欢喜,说:“那宁死我们也布施。”

妇即还出,白比丘言:大德可止屋下,我当布施。比丘答言:若欲施者,汝当面施,为汝咒愿。叔离白言:唯此被氎,内无异衣,女形秽恶,不宜此脱。即还入内,遥于向下,脱身上氎,授与比丘。

妻子就出来对比丘说:“大德,请站在屋下,我马上布施。”比丘回答:“如果你想布施就当面施,我可以给你祝愿。”叔离说:“我只有披身的一块白布,里面没有衣服,女身秽恶,在这里脱不合适。”她就回到屋里,脱掉身上的白衣,远远地向下交与比丘。

比丘咒愿,持至佛所。佛言比丘:持此氎来。比丘授佛,佛自手受此氎垢污。时王众会,微心嫌佛受此垢氎。佛知众心,而告之言:我观此会清净大施,无过于此以氎施者。大众闻已,莫不悚然。夫人欢喜,即脱己身所著严饰璎珞宝衣,送与陀腻羁。王亦喜悦,脱身衣服,送与其夫,命令诣会。毗婆尸佛,广为大众,说微妙法。时会大众,得度者众。

当时比丘为他们咒愿完毕,拿着这块白布来到了佛这里。佛对比丘说:“拿白布过来。”比丘就递给佛,佛亲手接了这个污秽的白布。当时国王和大众稍微起了一点心,怨佛怎么接受这么脏的布。佛知道大家的心,告诉大家说:“我看这一次的布施里面,没有比这块白布更清净的了。”大众听说了这件事之后,心中震惊。国王的夫人——王后很欢喜,脱掉自己身上穿著的有各种装饰的璎珞宝衣送给了陀腻羁(檀腻伽),国王也欢喜脱掉了身上的衣服送给他丈夫,叫他们都一起来会场听法。毗婆尸佛为大众广博地演说了微妙正法,与会的大众得到度脱的很多。

佛告阿难:欲知尔时贫穷女人陀腻羁者,今叔离比丘尼是。由于尔时以清净心氎布施故,九十一劫所生之处,常与氎生,无所乏少,随意悉得。缘于彼佛,闻深妙法,愿解脱故,今得遇我,成阿罗汉。是故汝等,应勤精进闻法布施。

佛告诉阿难:“你要知道,当时的这位贫穷女人陀腻羁,就是今天的叔离比丘尼。由于当时以清净心布施白布的缘故,她在九十一劫当中,无论生在哪里,都是生下来就有白布裹身,无所缺少,一切都能称心如意地得到。又因为在毗婆尸佛那里闻了深妙法,愿求解脱的缘故,今天能够遇到我,成就阿罗汉果。所以你们都应当精勤地闻法和布施。”

佛说是时,得道者众,莫不欢喜,顶戴奉行。

佛说了这段因缘后,当时得证道果的人很多,大众无不欢喜,顶戴奉行。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迦旃延教老母卖贫品第二十六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阿梨提国。时彼国中,有一长者,多财饶宝,悭贪暴恶,无有慈心。

阿难尊者说,就像我所听到的,一时佛住在阿梨提国。当时那个国家里有一位长者,非常富裕多财,但是性情悭贪、残暴,没有慈心。

时有一婢,晨夜走使,不得宁处。小有违失,便受鞭捶。衣不蔽形,食不充体,年老困悴,思死不得。

当时他家里有一个婢女早晚一直受他的驱使,不停地干活,没有休息的时候。稍微有一点过错,就受到鞭挞、捶打。而且她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年纪又大,而且整天劳累,心情苦闷,想死又死不了。

时适持瓶,诣河取水,思惟是苦,举声大哭。

那一天,恰逢她拿着瓶子到河里去取水,她一想到自己这么苦,就放声大哭起来。

时迦旃延,来至其所,问言:老母,何以悲泣懊恼乃尔?

当时迦旃延来到她身边问到:“老母,你为什么这样悲伤哭泣、心怀懊恼?”

白言:尊者!我既年老,恒执苦役,加复贫穷,衣食不充,思死不得,以故哭耳。

她就回答:“尊者,我现在年纪已老,还要天天都做这种苦工,加上一直贫穷,连衣食都不能满足,我想死还不能,所以就悲哭起来。”

迦旃延言:汝若贫者,何不卖贫?

尊者说:“既然你贫,为什么不卖贫呢?”

母言:贫那可卖?谁当买贫?

这个老母说:“贫哪里可以卖?有谁买贫呢?”

迦旃延言:贫实可卖。如是至三。

尊者说:“贫真的可以卖掉。”这样给她说了三次。

女人白言:苟贫可卖,我宜问方。即言:大德!贫云何卖?迦旃延言:审欲卖者,一随我语。答言:唯诺。

女人自语:“假如贫可以卖的话,我应当问问方法。”就说:“大德,贫怎么卖啊?”迦旃延尊者说:“如果你真的想卖贫,就要完全按我的话去做。”她就回答说:“好的。”

告言:汝先洗浴。洗已,告言:汝当布施。白言:尊者!我极贫困,如今我身,无手许完纳。虽有此瓶,是大家许。当以何施?即授钵与:汝持此钵,取少净水。如教取来,奉迦旃延。

迦旃延说:“你先去洗浴。”她洗完了,尊者又告诉她:“你应当布施。”老母说:“尊者,我实在太穷,如今我身上没有巴掌大的好布。虽然有这个瓶,这是主人家的东西。我用什么来布施啊?”尊者就把钵盂递给她说:“你拿这个钵取少量的净水。”她也就按吩咐取来了水,奉献给迦旃延尊者。

迦旃延受,寻为咒愿,次教受斋,后教念佛种种功德。

迦旃延就受了她的供养,立即给她祈愿,而且教她持斋的方法,又教她念佛的种种功德。

即问:汝有住止处不?答言:无也。若其磨时,即磨下卧;舂炊作使,即卧是中;或时无作,止宿粪堆。

然后尊者问:“你有没有住的地方?”她回答:“没有住的地方。如果我在磨东西,就睡在磨下;假如舂米、做饭,或者做其它的事,就睡在那里;如果没活干,我就睡在粪堆里。”

迦旃延言:汝好持心,恭勤走使,莫生嫌恨。自伺大家一切卧竟,密开其户,于户曲内,敷净草座,思惟观佛,莫生恶念。

迦旃延说:“你好好持心,恭敬勤快地给主人干活,不要生嫌恨的心。你去侍候主人,等到这一家人全睡了,你就悄悄地打开门,在门口拐角处敷上净草的座席,然后坐在上面思惟观佛,不要生恶念。

尔时老母,奉教而归,如敕施行,于后夜中,即便命终,生忉利天。

当时老母遵奉尊者的教导回来,就按照这个教导一一地奉行,在后夜当中就命终,生到了忉利天。

大家早起,见婢命终,恚而言曰:此婢恒常不听入舍,今暮何故,乃于此死?即便使人,草索系脚,拽置寒林中。

第二天,主人早上起来,见到这个老仆女已经死在自家的门口拐角处,他就发起嗔恚说:“这个婢女恒常不允许她进房间,今天晚上什么缘故,竟然在我家死了?”意思就是太不吉祥,叫人马上用草绳系着她的脚,拖到寒林里处理。

时彼天中,有一天子,五百有天子,以为眷属,宫殿严丽。尔时天子,福尽命终,此老母人,即代其处。

当时在忉利天有一个大天子,他有五百小天子作为眷属,所住的宫殿庄严美丽。当时这位天子天福已尽,命终而死。这个老母就代替他的位子,做了天上的一个大天子。

生天之法,其利根者,自知来缘,钝根生者,但知受乐。尔时此女,既生天中,与五百天子娱乐受乐,不知生缘。

生天的法则是利根的天子自己有宿命通,知道前世生天的因缘,而钝根者生天只知道享乐。当时这个老母生到了天上,就跟五百天子一起享受欲乐,根本不知道前世生天的因缘。

时舍利弗,在忉利天,知此天子生天因缘,问言:天子,汝因何福生此天中?答言:不知。时舍利弗借其道眼,观见故身,生天因缘,由迦旃延。

当时舍利弗正在忉利天,晓得这个天子生天的因缘,就故意问他:“天子,你是因为什么福德生到这个天界里来的?”他回答说:“不知道。”当时舍利弗就借给他道眼,使他看到前世的身体,而且他生天的因缘是由于迦旃延尊者教化所致。也就是,他清楚地见到自己前世是这样贫苦的老仆女,当时尊者教自己怎么卖贫,当天修了一座法,结果命终生到天上。就这样见到了前世的因缘。

即将五百天子,来至寒林,散花烧香,供养死尸。诸天光明,照曜村林。大家见变,怪其所由,告令远近,诣林观看。见诸天子供养此尸,即问天曰:此婢丑秽,生存之时,人犹恶见,况今已死,何故诸天,而加供养?彼时天子,具说本末生天因缘,即皆回诣迦旃延所。

当时大天子就带着五百天子来到尸陀林,散花、烧香供养这具死尸。因为天人的身体都有光,一时间光明照耀整个村庄、树林。再说那位大长者见到林间忽然之间变得很光明,他就奇怪到底什么缘故,就告诉远近的人,都到林子里去看看。当见到很多的天子在供养这具死尸,就问天人:“这个婢女在生的时候就丑陋、肮脏,人见了都讨厌,何况她现在已经死了,你们这些天人为什么还对她加以供养呢?”这时候,天子们就详细地讲述了她生天的前因后果,之后这些天人都回到了迦旃延尊者这里。

时迦旃延为诸天人广说诸法,所谓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不净法,出离为乐。尔时彼天及五百天子,远尘离垢,得法眼净,飞还天宫。

当时迦旃延为天人们详细地讲述了所谓的布施论、持戒论、生天论等的妙法,而且开示了贪欲是不清净的法,要以出离为安乐。当时那位大天子和他们的五百天子眷属一闻到迦旃延尊者说法,都远离尘垢,得到了法眼净,然后飞还到天宫。
所以这一段因缘就叫两世因缘,前世他是做老母,得到尊者的教化;这一世生天后又下来,再次因为尊者的说法而得了法眼净。

时诸会众,闻此法已,各获道迹,乃至四果。莫不欢喜,顶戴奉行,敬礼而去。

当时在场的大众闻法以后,都得到了道果成就,乃至证得阿罗汉果。无不欢喜,顶戴奉行,敬礼而去。

所以,听了这则因缘就晓得,确实由行善就可以卖掉贫困。怎么来行善呢?尊者教她首先做供养(她向圣者僧供养了一钵净水),而且教导她一切都要逆来顺受,从此之后不要有任何怨尤,一切都是因缘果报,在任何处都要尽自己的本分。既然今世生为下贱的身份,说明是前世的业力所致,这个都是来还债的。所以你对于你的主人要恭恭敬敬地顺受一切,恭敬、勤快地来做事。在这样完成了你的责任以后,你要修法,要抓紧机会,趁着有闲暇的时候,就可以受持斋戒,可以自己思惟念佛,不要生恶念。这对于我们有很大启发,当时老仆女就是因为这样一个法,当天她就往生了天界,完全卖掉了过去的贫苦。

所以,修法能够让我们立即转变命运。很多人都处在社会、家庭等当中,无不是由业力驱使,需要处在各种岗位、身份上面,身在其中,都必须尽到自己的责任、义务。如果你不去尽职,反而有很多的怨尤、恶念,那就终究脱不了你的贫苦。

所以,处在这个世界,一方面肯定有宿世的因缘,会有很多的事情,这些事情都要随缘消受。而未来的果就在我们此时的所为,你要能在这些琐事之外加紧地持斋、行善、念佛等,就马上能改变命运,这就是卖贫的妙法。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金天缘品第二十七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此国中,有一长者,其家大富,财宝无数。生一男儿,身体金色。长者欣庆,即设施会,请诸相师,令占吉凶。



阿难尊者说,就像我所听闻到的,一时佛住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那时舍卫国里有一位长者,那是大富之家,拥有无数的财宝。生了一个男孩,是金色的身体。长者庆幸欢喜,当时就设了一个布施法会,请来了很多的相师,让他们占卜一下孩子的吉凶。



时诸相师,抱儿看省,见其奇相,喜不自胜,即为立字,字修越耶提婆(晋言金天)。



当时那些相师就把孩子抱过来仔细地察看,见他身具奇相,禁不住欢喜,给他取了名字叫修越耶提婆,就是金天的意思。



此儿福德,极为纯厚,其生之日,家中自然出一井水,纵广八尺,深亦如是。其水汲用,能称人意,须衣出衣,须食出食,金银珍宝,一切所须,作愿取此,如意即得。



这个孩子福德非常深厚,当他诞生这一天,家里自然出现一口水井,长宽各是八尺,深也是八尺。这个水能够随人的心意而起用,是一个如意水井,要衣服就出衣服,需饮食就出饮食,一切金银财宝,凡有所需,作愿这样求取,就能如欲获得。显现了这样的福德奇相。



儿年转大,才艺博通。长者爱之,未敢逆意,而作是念:我子端正,容貌无伦,要当推求选择名女,形容色状,殊姿越群,金容妙体,类我儿者,当往求之。即募诸贾,周遍求之。



这孩子渐渐长大,博通技艺,才能超群。长者非常疼爱这个孩子,不敢违他的心意,而这样想:我这个孩子具有这样端正的容貌,无与伦比,一定要给他找一个名门女子,要具有超群的姿色、相貌,而且就像我儿这样金色妙体,我一定要去找这样的女孩。当时他就出钱请了一些商客,让他们到处去寻找。



时阎波国,有大长者,而生一女,字修跋那婆苏(晋言金光明)。端正非凡,身体金色,晃昱照人,细滑光泽。初生之日,亦有自然八尺井水,其井亦能出种种珍宝,衣服饮食,称适人情。



当时的阎波国,有一位大长者生了一个女儿,叫做修跋那婆苏,具有非凡的端正美貌,金色的身体,光耀照人,而且皮肤细滑光泽。在她出生的时候,也出现自然八尺水井,这个井同样能出各种的珍宝、衣服、饮食,称合人的心意。



然彼长者,亦自念言:我女端正,人中英妙。要得贤士,形色光晖,如我女比,乃当嫁与共为婚姻。尔时女名远布舍卫,金天名称复闻女家。



当时那位阎波国的长者也是自己这样想:我女儿长相这么端正,是人中殊妙的人。一定要得一个贤能之士,而且容色、光辉能够与我女匹配才嫁给他,共成一段美好婚姻。当时这个女孩的名称远播到了舍卫国,而金天的名称也传闻到了女家。



时二长者,各怀欢喜,即各相诣,求为婚姻。



当时两位长者各自怀着欢喜心都彼此到对方家,希望两个孩子结成婚姻。



娶妇已竟,还至舍卫。时金天家,便设上供,请佛及僧,供养一日。佛受其请,往至舍食。食已摄钵,具为长者金天夫妻,广演妙法,开解其心。金天夫妻,及其父母,即时破坏二十亿洞然之恶,心情开解,获须陀洹果。



当时娶妻仪式完毕,就回到了舍卫国。这时金天家就设了上等的供养,请佛和僧众来应供一天。佛接受他们的请求,就去他家应供。饭食完毕,收好了钵,给长者和金天夫妇广讲了妙法,使得他们心意开解。当时金天夫妻两个以及他们的父母顿时破掉了二十亿恶业,心情开解,证了初果罗汉。



尔时世尊,便还精舍。于是金天与金光明,俱白父母,求索出家,父母即听许。俱往佛所,稽首佛足,作礼绕竟,求索入道。佛寻听可,赞言:“善来比丘!”须发自落,法衣着身,便成沙门。于是金天在比丘众,金光明比丘尼付大爱道,渐渐教化,悉成罗汉。三明六通具八解脱,一切功德,悉皆具足。



当时世尊受供完毕,就回到了祇洹精舍。于是金天和金光明夫妇一同启白父母请求出家,父母也答应了。他们就一起来到佛这里,顶礼佛足,然后恭敬地作礼围绕,祈求能在佛教下出家入道。佛很快就答应了,赞叹说:“善来比丘!”须发自然落下,法衣著在身上,这样就作了沙门。金天在比丘众当中,金光明比丘尼被交付于大爱道,逐渐教化,都成就了阿罗汉果,具有三明、六通、八解脱等的一切功德。



阿难白佛言:不审世尊,金天夫妻本造何行,自生以来多财饶宝,身体金色,端正第一,得此一井能出一切?唯愿如来,当具宣示。



当时阿难请白佛说:“世尊,不晓得金天夫妇往昔造了什么业行,打他们出生以后就富有财宝,而且生下来就是金色的身,成了第一端正妙好的人物,又自然显现这样一个如意井,能够随欲出现一切资具?唯愿世尊为我等具体地开示往昔世的因缘。”



佛告阿难:乃往过去九十一劫,时世有佛,号毗婆尸。佛既灭度,遗法在世。后有诸比丘,游行教化。到一村落,有诸人民豪贤长者,见众僧至,各竞供设衣被饮食,无有乏短。



佛告诉阿难说:这要追溯到过去九十一劫的远古之世,当时有一尊佛叫做毗婆尸佛。佛灭度以后,佛法还遗留于世。后来有一时,比丘众到处游行教化众生。他们来到了一个村庄,那里面的人民、豪贤长者见到僧众来了,都各自竞相供养衣服、被子、饮食等物,这些供养都非常地丰富而不缺乏。



时有夫妻二人,贫饿困乏,每自思念:我父在时,财宝积满,富溢难量。今者我身贫困极甚,坐卧草蓐,衣不盖形,家无升斗,何其苦耶!尔时虽富,财宝无量,不遭斯等圣众之僧,今既得值,无钱供养。思惟是已,怆然而啼,懊恼堕泪,堕妇臂上。



当时有一对夫妻,他们贫穷、饥饿,生活非常地贫乏、困顿,丈夫每每自己这样想:我父亲在世时,财宝充满,富裕的资财不可计数。现在我这个身体已经沦落到这样极度的贫困,在家只有坐卧在草褥上面,而且衣服不能遮蔽身体,家里没有一斗米的剩余,何等地艰难!过去我们家虽然富有,有无量的财宝,却不能遇到这样的圣众僧,今天好不容易遇到了,但我却无钱供养。这样想了后,就伤心、懊恼地哭起来,泪水滴落下来,落到妻子的手臂上。



妇见夫涕,而问之言:有何不适,懊恼若是?



妻子见到丈夫流泪,就问他:“你有什么不舒服,心里这样懊恼不开心?”



婿答妇言:汝不知耶?今有众僧适过此村,豪贤居士,咸兴供养。我家贫乏,独无升斗,于此众僧,不种善缘。今者贫困,来世又剧。我惟此已,是故泣耳。



丈夫就回答妻子说:“你不知道吗?现在有僧众刚好来我们村庄,那些豪贤居士都广兴供养。我们家贫穷,连一斗米都拿不出,现在竟然没机会在僧众福田里种善缘、种福德。我们今生已经这么贫困了,现在再不种福,来世就更穷苦。我一想到这里,就伤心流泪。”

这里“惟此”的“惟”是思惟的意思,就是他的心里按照因果律在想:这是由于过去没有种福导致今生这样贫穷,如果现在还不趁这个机会广种福田,那来世何等艰辛啊?所以知道因果律就会把握任何一种善行,会有一种善法欲,一心想在这里求得功德。这个虽然跟世人求财有一份等同的心,但是道路不同。世人求财也是想:我有这样一个发财机会,我一定要争取,不然错过了,我就发不了财,一直穷困。但是深知因果律的人就知道,一切的富乐都是基于福因而来,所以他在见到有这样的僧众大福田可修供养的时候,就不会错过这个机会。有业果愚的人就熟视无睹,认为这没有什么可种的,这是对因果没有胜解的缘故,如果有的话,我们每一天都会把握住摄取大义利的机会。



妇答婿言:今当如何?正欲供养,无有财宝。虽有空意,不遂其愿。妇语婿言:今汝可往至本舍中,于故藏内推觅财宝,若苟得之,当用供养。



妻子就这样回答:“现在该怎么办呢?正是想供养的时候没有财宝。虽然空有一番供僧的心意,但也不能满愿。”她又说:“现在你可以回到老家,在过去的仓库里寻找财宝,如果能得到一点,就可以用来供养。”



时夫如言,至故藏中,遍行推觅,得一金钱,持至妇所。于时其妇,有一明镜,即共合心,当用布施。置一新瓶,盛满净水,以此金钱着瓶水中,以镜着上,持至僧所。



当时丈夫就按她的话,到过去的仓库里到处寻找,结果找到了一枚金钱,拿到妻子这里。当时,他妻子也有一面明镜,夫妻同心合意用来供养僧众。当时找了一个新瓶子,盛满干净的水,把这个金钱投入到水中,又用镜子盖在上面,拿到僧众所在处。



到已,至心用布施僧。于时众僧即为受之,各各取水,而用洗钵,复有取水而饮之者。时彼夫妇,欢喜情悦。作福已竟,遇疾命终,生忉利天。



到了僧众住处,他们夫妻俩以至诚之心来供养僧众。当时僧众也很欢喜地接受了,各自取这个水用来洗钵,又有的取水饮用。当时夫妻俩见到僧众接受供养,他们非常欢喜悦意。这一桩福德事就圆满做成了。后来他们都生病而去世,以这个福德都生到了忉利天。



佛告阿难:尔时贫人持一瓶水,布施僧者,今此金天夫妇是也。由其前世持此一金钱,及一瓶水并此明镜,施众僧故,世世端正,身体金色,容仪晃昱殊妙无比。九十一劫,恒常如是。由于尔时,有信敬故,得离生死,逮得应真。阿难当知,一切福德,不可不作,如彼贫人,以少施故,乃获如是无量福报。



这时候世尊这样开示阿难:“当时持一瓶水供养僧众的这对穷夫妻,就是今天的金天夫妇。由于他们前世持着这一枚金钱和这一瓶净水以及这一面明镜供养众僧的缘故,感得生生世世容貌端正,具金色身,容颜光耀,无比殊妙。他们在九十一劫的每一生当中都得到这种福报。由于当时供僧的时候,有信心和恭敬的缘故,他们就能出离生死,很快就证得了阿罗汉果。阿难要知道,一切福德不能不做,就像这一对穷夫妇,以极少的供养就获得了像这样无量的福报。”

这里世尊给了重要开示,说明小因感大果的原理。因果律不可思议,当时这对穷夫妇在意乐上具有信心和恭敬,境缘是能生无量大福德的僧众福田,他们把握了这个机会,一天功夫不到,就积下了九十一劫中源源不断出现不可思议果报的福德,顿时就脱离了累劫苦厄。

同时看到,在因果上不会有任何紊乱,如是因感如是果。心以这种因缘供养这种东西,以后就会显现相应的果报,这是因果法尔定律。当时他找到了一枚金钱,然后夫妇合作,又放净水、又放明镜,这都是妙好之物,表征了光明、纯洁、端正,而他们的心也是如此。所以一再强调不要执理废事,实际上全事即理,全是妙德。结果他们这样做了供养后,来世就显现金色的色身,容颜非常光耀明朗。供养镜子、净水、金钱就是这样的缘起,必定出现这样的妙相。

而且,因为他们是在僧众的无上福田当中种福,这个田滋生的力量极强。他们又是心甘情愿的,全心全意地来供养僧众,没有什么吝啬。虽然只是供了一枚钱、一瓶水、一面镜子,因为他们能发出非常真诚、纯净的心,结果这一世都感得了如意井,也就是那个水能够源源不断地出现一切所需,随人要什么它就能出什么。所以,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不要讲条件,不要顾虑这顾虑那,想很多,如果你那么想反而打折扣。

再一个,要知道,僧众福田不可思议,他代表的是十方三世一切僧。你不要把他想成几个人,这就是三宝的一个威德系统。你只要在这上面结上了缘,在僧众福田里这样皈依、供养、诚敬,必然会证得圣果,这就是缘起的规律。

再强调一次,《日藏经》中讲,有情只要皈依三宝,决定趣往无生彼岸。所以这里就说到了,金天夫妇因为过去世对僧众有信敬,以这个因缘,他们就会遇到三宝,会遇到佛和圣者摄受,就会趣向出世间。因为三宝是救护的根源,三宝的力量就是摄受众生直接脱离轮回的。

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这种缘起。皈依戒里就告诉你,不要去皈依外道天神,也不要去学它的典籍、走它的道,也不能与不信三宝的人共住。这就是在缘起上,一定要保证它的纯正,你的心中不要掉入这样一个违逆种子。这样,你就一直处在三宝威光的护佑之下。

再要知道因小果大,他一次、一天的善行,结果会九十一劫连绵不断地感果。所以,你懂了这个规律,现在我们都是处在三宝门中,每天都在这个系统里运作,这个时候就要把握住:我一定要有信心、恭敬心,一定要供养、恭敬、礼拜三宝,而且就是要为佛、为法、为僧做事。如果你真正已经决定地胜解这上面的因果,那你决定会日夜精勤地在这上面修福。世尊也是告诉我们,一切福德不能不做,很多人只是修慧不修福,就像古人说的“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福慧要双修,不能偏修。有了福,那一切都很自在、丰富、顺缘具足;有了福,你就有了修道的肥沃土壤。这是世尊的告诫。就像这一对穷夫妇,就是这么短时间一点点诚心供养,就得无量的福报。



尔时阿难,及诸众会,闻佛所说,咸兴施心,勤加福业,欢喜奉行。



当时阿难和与会的大众听到佛这样讲述,都起了布施心,加倍地勤修福业,欢喜奉行佛的法教。他们一听佛这么开示,心里就有很大的积极性,而且开始想修福善,对任何人都生起慈心,在三宝门中精勤加倍地来修福,那确实是日夜不断地欢喜奉行。所以,我们一旦有了皈依三宝的心,那确实开启了无边利乐的源泉。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散檀宁缘品第二十九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与诸弟子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国中,有五百乞儿,常依如来,随逐众僧,乞丐自活。



阿难尊者说,就像我所听闻的,一时佛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当时世尊和弟子们一千二百五十位在一起。那时候这个国家里有五百个小乞丐,常常依止佛,跟在众僧后面,以乞讨来养活自己。



经历年岁,厌心内发,而作是言:我等诸人,虽蒙僧福得延余命,苦事犹多。咸作是念:我等今者,宁可从佛求索出家。共诣佛所。



就这样经过了一些年月,他们内在对此忽然发起了厌离的心,说到:“我们这些人虽然得蒙僧众的福报,能够延续生命,但还是有很多苦恼的事。”他们都说:“我们今天干脆就跟随佛,请求出家算了。”这样,他们就一起来到佛这里。



于是众人,即共白佛:如来出世,甚为难遇。我等诸人,生在下贱,蒙尊遗恩,济活身命。既受殊养,贪得出家,不审世尊,宁可得不?



当时这些人就一起请白佛说:“如来出世是极其难遇的,我们这些人生在下劣的种族,得到世尊的恩惠,才得以济身活命。既然受了世尊的特殊恩养,我们也是很希求在佛教下出家,不知道世尊认为可以吗?”



尔时世尊,告诸乞儿:我法清净,无有贵贱。譬如净水,洗诸不净,若贵若贱,若好若丑,若男若女,水之所洗,无不净者。



当时世尊告诉乞丐们:“我的法是很清净的,不分什么贵贱之别。就好比净水能够洗涤各种不净,无论是贵族、贱族,或者庄严、丑陋,或者是男、是女,凡是经过法水洗涤,都无不清净。



又复如火所至之处,山河石壁,天地所有,无大无小,一切万物,其被烧者,无不燋燃。又复我法,犹如虚空,男女大小,贫富贵贱,有入中者,随意自恣。



“我的法又像是烈火,所到之处,无论是山峦、河川、石壁,一切天地中的万物,无论大小,凡是被烈火烧的,无不焦烂。而且我的法好比是虚空,无论是男女、老少、贫富、贵贱,凡是入到我的佛法当中,都能够随意自在地享用。”



时诸乞儿闻佛所说,普皆欢喜,信心倍隆,归诚向佛,求索入道。世尊告曰:善来比丘!须发自堕,法衣在身。沙门形相,于是具足。



当时小乞丐们听到佛这样说,都非常欢喜,他们的信心加倍地增上,然后以至诚心皈依佛,请求出家入道。世尊就说:“善来比丘!须发自堕,法衣在身。”他们就具足了沙门形象。

所以佛的法是非常广大、平等、慈悲的,不会拣择种姓,过去低贱的乞儿现在都成了世尊教下的比丘。所谓世间的身份只是暂时的果报显现,其实人人都有佛性,都有善根,只要能够皈依三宝,就开启了一切利乐的根源,从此以后就会迈向无比光明的境地。



佛为说法,心开意解,即尽诸漏,成阿罗汉。



当时佛就给他们说法,这些比丘们都心开意解,断尽了烦恼,成就了阿罗汉圣果。

很了不起!也可见三宝救护的恩德无与伦比,任何人只要用心去学佛法,就决定能成就圣果。

我也想起清朝的玉琳国师,他前世也是一个苦恼的僧人,但是他礼拜药师佛发愿,到了来世,就变得非常尊贵、有道德,而且修行成就,成为一代国师。所以,我们在三宝门中,只要自己能很好地发心修学,命运会极快地转变。



于时国中,诸豪长者庶民之等,闻诸乞儿,佛听入道,皆兴慢心,而作是言:云何如来,听此乞丐下贱之人,在众僧次?我等诸人,傥修福业,请佛众僧,供养食时,奈何令此下贱之徒,坐我床席,捉我食器?



那个时候,国家里的那些豪富长者、庶民等等,他们是属于高层阶级,听说这些低贱的小乞丐,佛都允许他们入道,他们都生起慢心而这样讲:为什么如来听许这些乞丐下贱的人,坐在僧众的行列?我们这些人如果修集福业,请佛和众僧来应供的时候,怎么能让这些下贱的人坐我的床席,拿我的食器?印度的种族观念很强,所以他们有这样的想法。



尔时太子,名曰祇陀,施设供具,请佛及僧,遣使白佛:唯愿世尊明受我请及比丘僧。因令白佛:所度乞儿,作比丘者,我不请之,慎勿将来。佛便受请。



当时的太子叫做祇陀,他备置了很多的供养品来请佛和僧众应供,派使者启白佛说:“唯愿世尊明天受我等的邀请,比丘僧也来。”而且对佛说:“您所度的那些小乞丐做比丘的,我不请他们,千万不要把他们带来。”佛就接受迎请。

他们确实有这种贵贱的分别,但是佛没有。从这里我们也应当发愿随学世尊,我们对一切有情要有一个平等的慈悲心对待,不要分这些高低贵贱。



明日食时,佛及众僧,当应请时,告诸乞儿比丘:吾等受请,汝不及例,今可往至郁多罗越,取自然成熟粳米。还至其家,随意坐次自食粳米。



到了第二天进食的时候,佛和僧众已经到了应请的时候,佛就告诉那些乞儿比丘:我们受施主请供,你们不在里面,现在你们可以到北俱卢洲取自然成熟的粳米。回来时到施主家,按次第入座,随意享用粳米。



时诸比丘,如命即以罗汉神足,往彼世界,各各自取,满钵还来。摄持威仪,自随次第,乘虚而来,如雁王飞,至祇陀家,随次而坐,各各自食。



这些比丘们都按照佛的吩咐以阿罗汉的神足通到了北俱卢洲,各自都取了自然成熟的粳米,钵里装得满满的,然后又飞回来。他们都整摄威仪,随着次第排成一排,从虚空中下来,就像雁王一样飞到了祇陀家里,按次第端坐后,各个持着自然粳米而食。



于时太子,睹众比丘,威仪进止,神足福德,敬心欢喜,叹未曾有,而白佛言:不审世尊,此诸圣贤大德之众,威神巍巍众相具足,为从何方而来至此?甚可钦敬!唯愿如来,今当为我说其徒众本末因缘。



当时祇陀太子看到众比丘的威仪进止以及神足通和福德,生起了恭敬心和欢喜心,赞叹这是前所未见的圣僧,就对佛说:“世尊,这些圣贤大德僧众威神巍巍,具足相好,不知道他们是从何方而来此地的?让人十分钦仰、恭敬!唯愿如来现在给我们讲说这些徒众的本末因缘。”



佛告祇陀:汝若欲知者,善思听之,当为汝说。此诸比丘正是昨日,所不请者。吾及众僧,向者欲来应太子请,此诸比丘,以不请故,往郁多越,取自然粳米,而自食之。



佛告诉祇陀:“你如果想知道的话,要善加思惟谛听,我来给你说。这些比丘正是昨天你不请的乞儿比丘。我和众僧前面想来应太子请斋,这些比丘因为不被请的缘故,所以他们去了北俱卢洲,取了自然粳米而自己受食。”



尔时祇陀,闻说是语,极怀惭愧,懊恼自啧:我何愚蔽,不别明闇。



当时,祇陀听到佛这样说,他心里非常惭愧、懊恼、自责,说:“我是何等愚痴、蒙蔽,分不清楚明暗!”



又复言曰:世尊功德,难可思议!此诸乞儿,于此国中,最为下贱,今日乃得禀受清化,最蒙洪润,既受现世安乐身福,复获永世无为之乐。如来今日,所以出世,但为此辈,更不存余。



太子又接着说:“世尊的功德实在是不可思议,像这些乞丐在我们国家里是最下贱的人,今天得到了佛的清净教化,他们受到佛这么大的法水的滋润,既能够享受到现世极广大的安乐福报,又能获得永世无为的涅槃之乐。如来今天所以出现世间,就是为了这些苦难的人们而不是其他啊。”

我们可以看到,确实佛的这种救度的功德、救度的恩德是不可思议的!祇陀太子也十分感慨:像这些乞丐本来是最下贱的人,但是他们得到了世尊圣法的教化,佛的法雨滋润了他们的心田,结果就开启了无量的安乐。所以,一个人能够在世尊教下出家、修道,这是多么幸福的事啊!时时这么想,就会不断地在心里引发踊跃欢喜,就有爱出家的心,会不断地发愿生生世世出家、修持净戒。

以前经常讲五里铜盆的公案,他就是供养比丘一点钱,然后五里路步步发欢喜心,就得到极大的福报。但是他还没出家。尤其在座已经出家学道的人,你时时都要想,能出家是多么幸福!虽然在这个末法时代,很多人都认识不到这一点,而且歧视、排挤、漠视皈依、出家等。但事实上,一入了三宝的门,就已经加入了这个系统,就可以享受这个系统的一切待遇,这就是缘起。如果你不相信这一点,你对于皈依的利益就不可能生胜解,一旦你相信了,你才知道,原来皈依是这么不可思议的事,出家就更不可思议了,他是很尊贵的。

在印度,种族界限非常森严,哪里有贱种跑到王子家里来吃饭的道理?那是一种污辱,他看到了都要把你扫出去。叫花子坐到太子家里的坐席上面,还要供碗、供食让他吃,这简直是惊天动地的事。这五百比丘过去虽然是乞丐,但他们现在已经出家,已经穿上了三世诸佛清净幢相的法衣,已经是如来教下的弟子,他就代表佛,所以就很尊贵。所以祇陀也不得不由衷地感慨:这些人过去是以乞丐为生,在整个国家里是最底层的人。现在他们都是威仪堂堂,在现世的时候,每天都是清净的法的生活,有无量的法乐、无量的喜乐;而且证了阿罗汉果,在未来世那是永远地安乐。

所以想到这一点,我们要不断地随喜出家的功德,要不断地发起爱出家的心。要常常这样来发愿:愿我最好不做佛法以外的事,愿我生生世世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生生世世在佛教下出家修行,然后来利益众生。懂得修行的人,时时都会这样修,根本不会觉得看一点世间的小说、电影更有趣,根本就不会沾染这些。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