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上梦下参老和尚:大乘起信论

【心生灭者,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

咱们讲心生灭的时候,依着如来的藏心,所以才有生灭心。咱们前头讲了,一者法,二者义。法,就是众生心。众生这个心有两种成分,一个真,一个妄。真是本具的实体,妄是因为不觉而生出来一切的杂念,一切的这些个九相。若就真来讲,咱们前头讲的那是心真如门,咱们现在是要开始讲生灭门了。在唯识家,唯识学者,他不承认如来藏,他说如来藏就是八识的心,就是法相宗的唯识。因为如来藏也有生灭心,也有真如心,真如以阿赖耶识为体,所以叫如来藏。八识也如是。但是他相宗是如是讲,性宗又如是讲,只是讲的意义不同。因为这个妄是依真而起的,生灭心因着真如心;下头讲了一念不觉生三细的生起生灭,这个心就是阿赖耶识心。阿赖耶识心属于生灭门,但是阿赖耶识还具足有真,还有净分,净分就属于心真如门。这一念心得下头讲阿赖耶识。心生灭是专指着与不生灭和合的,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的。那好像两个东西合在一起似的,一个心真如,一个心生灭;一个净,一个染。生灭跟不生灭两个和合了,是一个吗?不是一个,非一,是两个。非一,就是异了,它又非异。非异,又不是两个,不是不同。

为什么这样解释呢?因为我们现在的心,我们不说甚深义,就说我们现在这个心。现在我们在这个地方学习,或者出家了,学佛法了,这开始。但是这个属于真的部分,后头分析很清楚,这叫开始有点觉悟。但是这个心你来把它怎么分,究竟你心是一个、是两个?就咱们现在,咱们坐着听课,心里想到别处去了,你说你这心是一个、是两个?或者是多?如果你现在一作意,回到你小庙去了。或者你到过北京、上海,或者到过其他的美国各地,你就一静下来,你这一念心顿现,北京、太原、石家庄都现前了。你坐着静观吧!你究竟一个心、还是好多心,你自己就明白了。它各有各的相,北京决不是石家庄,更不是太原。你想,如果北京的街道、太原的街道,或是石家庄的街道,如果你都去过,你到这一想,每一个街道都如是。甚至到大西洋的西岸,到了美国去,旧金山、洛杉矶、纽约都如是,你这一想全现前。你说妙不妙?没有实在的。你去过的,给你那心上录了相了,一点不虚假的,是事实。说大的,你可能就想不到。课堂,到我们法堂,到我住那个后院,这你很现前吧!你一想,是一个、是两个、是三个、是四个、是五个?懂得这个意思了,你把它放大,你心所缘念的,这个心生灭属于这一部分。



【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

但是心真如呢?如果你坐着一念不生,万法俱寂,这就是那个心的真的部分。我拿做比喻的,可不是真,我是形容着。阿赖耶识的心,以下还详细讲,它是真妄和合的而非一非异。为什么这样讲呢?它和合不起来。真的跟妄怎么能合在一起呢?真就是真,妄就是妄。你必须得经常这样观。

你说我们这个房子,这个房子好多种和合起来的,你说它属于哪部分?和合而有,缘尽还散,好多种和合的。它的总名字,我们就叫这个法堂,就是法堂。你可想它的总相,完了想它的别相。这个只是形容词,阿赖耶识它生灭与不生灭,心真如跟心生灭,心生灭是依着心真如,心真如是依着生灭而显现的,都是一心。为什么生灭,真如加个心呢?上头为什么加个心呢?说心,是一个。说真如,说生灭,是两个;这两个还都是一心。说一,和合了,就成一个。不可以。乃至说个真如也是假名,说真如,真如不是真如。说生灭,生灭也不是生灭。说和合,就是不和合。不和合,而是和合。这要观的,在这上多用功夫。不明白,就要观,这叫思惟修。这才叫真正的修行。

以下就解释这个了,生灭跟不生灭和合,又不是和合义。不是和合义,两个又合在一起,不是和合义吗?说的和合。那和合了,就是两个东西合在一起才叫合。它不是这样子,不是有形有相的东西。不是水跟泥巴,不是水跟泥土。水跟土合起来叫泥巴,水也没有了,土也没有了,那叫泥巴了。但是阿赖耶识跟水跟土和合的不一样,那就解释它吧!怎么不一样?什么叫阿赖耶识?



【名为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只是个假名,名为阿赖耶识。生灭跟不生不灭合到一起了,既不是一,也不是异,给它定个名字叫阿赖耶识。阿赖耶识翻无没识,就是不失掉的意思,不丧失的意思。也叫藏识,含藏着,那就是如来藏义了,含藏的意思。

能含藏的跟所含藏的,能、所,解释解释这个。能含藏的跟所含藏的,能含藏的是什么呢?它含藏着染净二法。就染法说,贪瞋痴爱、我执我见,所有咱们佛教经书所说那些名词,它都含藏着有。染法的,它执持染法的一切种子,它是染法的种子,就是咱们这个六根六尘,六尘是依报,六根是正报,都在这个阿赖耶识所含藏着。我执我见依着阿赖耶识而起的第七识,那执为我。你念过八识规矩颂吗?你们这本子上也都有,“浩浩三藏不可穷”。三藏就是说能藏的、所藏的,我法二执,所有含藏着这些东西。破了我法二执,才能把这个八识舍掉。因此这个阿赖耶识是个种子义,它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处所,来给它做种子的异执义;而种子的异时异处,成熟了,就叫阿赖耶识。这还不能说明白,那以下就再说。



【此识有二种义,能摄一切法,生一切法。】

这个阿赖耶识有两种的含义,它能摄一切法,也能生一切法。这先解释生灭心,就是解释一切法的生起有因有缘,就是生灭的因缘。这个是标题,说有两种义,能摄一切法,能生一切法。



【云何为二?一者觉义,二者不觉义。】

那这两种义是什么呢?一者觉,二者不觉。一个觉义,一个不觉义。这解释的,都解释阿赖耶识的,也解释这两种义的,怎么样摄一切法,怎么样生一切法。



【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既是如来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说名本觉。】

觉,说它心体真的部分,说阿赖耶识真的部分。不觉,说阿赖耶识生灭的部分。那就一个一个解释吧!大家要学教理的时候,一定要懂得这不是净土宗所说的念阿弥陀佛,也不是禅宗所说的一切名相都不立,也不要去解释,说禅门一炷香,顿超直入,立证菩提。或者观念佛是谁,父母未生之前谁是我,生我之后我又是谁。参明白了,直指明心。在禅宗说,直指明心,成佛了。在咱们教理上讲,绝对不承认这个问题。那以下看看马鸣菩萨怎么说的吧!

马鸣菩萨是八地菩萨,八地菩萨是不动地,他不利益众生了。那他又来造论的时候,他就不是八地了,他就发心向上了。像我们中国的禅师里头密云五祖,他也是八地菩萨。怎么知道他是八地菩萨呢?他有个弟子叫浩月,这浩月修行的功夫,领众,信仰他的人,禅教双通。他法名叫浩月。有一天他思想想不通,他认为我师父好像是无能。就是他师父密云无能,为什么大家尊敬他,比尊敬我还尊敬得厉害?有一天在光明照月,他经行的时候,就是他散步的时候,他心里烦闷,他就对着月亮对着天空说,他说“浩月当空照”,月亮的光明在当空,把四面八方都照着;“可恨密云遮”,来一个黑云彩就给遮住了,浩月就没有了。他也是了不得的人,护法神就警告他了,说:浩月,你师父已经是八地菩萨,示现人间。他才晓得。所以在八地菩萨发心利益众生的时候,若不是八地菩萨,他怎么了解这些事?这不是写文章。咱们看佛教论点,不是文章,必须自己得有修证。你没有修证,你不理解,你怎么能说得出来?

因此诸位法师在学法的时候,你必须得修。哪管相似明白,还不说证得,只是明白,你相似明白都很不容易。什么叫相似明白?你给人能解释清楚,别误导人家走入歧途,这叫相似明白。引导别人发起是正知正见,不要生邪觉观。法师的含义以法为师,自己以法为师。以法为师,照着这个法怎么教授的,我就去依教奉行,去修。把我所知道的、所修的万分之一,或者明白一点吧!或者有的连一点没明白,所说的是文字、是语言,自己没契入。这种道理很简单,咱们就很简单的说吧!烙饼,蒸一锅米饭,恐怕你们诸位道友都会吧?也不见得,你没有经验的,没有做过的,你水掺多了,干饭煮成稀饭了;火烧大了,烧焦了,人家还能吃吗?

你说法帮助别人,或者说法依法自己修,也是这个含义。如果你自己没有领悟,你胡说,那不行的,那误入歧途。因此你必须对你所解释的,你不能够深入契证,起码你能够引导人家无误。无误,别说错了。有时候有这样的两句话,法师讲经的时候,“依文解义”,依照这个语言文字来解它的道理;“三世佛冤”,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的冤家。依文解义是不行的。“离经一字”,如果你讲经离开经的一个字,“如同魔说”。那顶好就不讲了。离也不是,即也不是。怎么样才对呢?你要不即不离,不能离开经,也不能照本宣科。那念一念谁不会念,大家都可以念,认得字都可以念,还要解说干什么呢?

所以你懂得这个义了,你懂得什么叫觉义,觉了的时候,他怎么说都对,对机说法;不觉的时候,怎么说都不是。你看禅宗的一千五百公案,你问他:如何是祖师西来大意?举个手指头也可以,他打你一香板也可以,踹你一脚都是的,都是西来大意。不懂得的,把西来大意解释很多,还不是西来大意。它叫契机。懂得这理了,你就懂得觉义了。不懂得这个,不觉,就是我们迷的时候。不觉,就是迷了。在我们迷的时候,天、人、阿修罗、地狱、鬼、畜生都有的,都是真实的。“迷时明明有六趣”,迷的时候,六趣六道明明有;“觉后空空无大千”,等你要明白了,大千世界都没有,没这么回事。这就是觉跟不觉义。

心里无念。什么叫觉?心体离念,叫离言真如。什么叫离言?什么叫离念?等虚空界。达到了离言了、离念了,你这个心体遍满虚空尽法界一切处,无所不遍了。一切诸相就是一相,也就是如来的法身。为什么加个平等?跟众生无二无别,平等的。这个就叫本觉,依着法身来说就叫本觉。什么叫觉?离念,离相,无所不遍,无所不照,跟众生平等具足。但是是觉悟了,本来具足的觉悟。

上头说是阿赖耶识有两种义,先解释它第一种义,十法界依报正报,它的体就是真如,本来是无念的,跟虚空是同一样形相,竖穷三际,横遍十方。虚空就是这样子。但是虚空是不觉,虚空是形容的、比喻的,别把心体当成虚空了,它的意思像虚空那样遍、像虚空那样平等。它遍在有情上头,那叫佛性,又叫法身。在依报上头说,那就是法性。这就是本觉义。本来就有的,你那个心灵本来就具足,永远不会变化的。但是它在染随缘了,随缘就变化了。现在我们所有的,只是有情,哪管一个蚂蚁、一个蟑螂、一个老鼠,不管你怎么讨厌它,它所具足的那个本性,有情的佛性,跟佛是无二无别,随它的业缘变化了。变化,好像它把那个本觉灵性失掉了;失不掉的,不会丢失的,也不是会丧失的。这就是一相。因为一相者无所不相,就是随缘义。在华严经说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那这一总相大法门体就是一个相,就是本觉。它随缘的时候无所不相,随净缘,随染缘,什么缘都随缘而已,只是随缘。这叫本觉,也就是如来的法身。叫法身也可以,叫真如也可以,叫法界也可以,叫妙明真心也可以,各个经的名词都不一样,但是就是这一个。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何以故?本觉义者,对始觉义说;以始觉者,即同本觉。】

何以故,为什么这样来解释本觉?因为本觉义者,是对着始觉来说的;以始觉者,即同本觉。就是咱们现在,咱们信了佛了,出家了,发菩提心了,这叫始觉。那本觉因为什么又加个始觉呢?本觉,你不觉了。阿赖耶识那个生灭门中,一念不觉生三细,下文要讲的。因此本觉是对着始觉而言的。为什么要说个本觉?因为有始觉故。始觉就是本觉,在这个本觉迷失了,有了污染。就像咱们一面大镜子,本来是照的,但是你把它落上灰尘了,你久没打整它,那灰尘落久了,什么也照不见了。但是你把它揩了,把它擦净了,它又恢复原来的了。就是一个镜子,后文有,把本觉形容一个大圆镜智。乃至转八识成四智,就把阿赖耶识转成了大圆镜智,第八识。阿赖耶识还含藏着它有些末那、眼、耳、鼻、舌、身、意,前头还有七个呢!这到文中自然就讲了。



【始觉义者,依本觉故而有不觉,依不觉故说有始觉。】

始觉义怎么产生的?因为依着本觉才有不觉,依着不觉才有始觉。始觉义说始觉的来源,就是依着本觉你有了无明。因为无明者是本觉,也就是它那个真如,心真如随顺染缘而起的无明,随缘义,随着染缘而起的。本觉即真如,不觉就是无明,标的很清楚,把它分成两个了。

一定要注意,这两个不是有两个相真的。前头开始一讲就说非一非异,本觉跟不觉也是非一非异,乃至于九相,始觉、相似觉。始觉进一步就是相似觉,相似觉进一步就是分证觉,分证觉进一步就达到究竟觉。依着不觉有始觉,依着始觉再进一步就是相似觉,相似觉再进入深入了再修的功力强了,就叫分证觉,分证觉到究竟觉就成佛。这个后文都要讲的。

依着本觉有无明了,就是净法随染缘,染法就生起了。本觉就是我们本来具足的这个妙明真心,不觉就是无明。一念不觉生三细,无明里头还分业相、转相、现相,八地菩萨断现相,九地菩萨断转相,十地菩萨断业相。这时候无明还在,无明分做三相,到最后顿断,顿断无明的习气,成佛了,成究竟觉了。

先头是从净随缘而成一切染法,现在是反染还净而又成一切净法。佛法所说的一切经典,就包括这么两大类吧!一个染,一个净。有了这个不觉,本觉就隐了,不现了。不是失掉,失是失不掉的,不会遗失的,也不会丢掉的,隐了,叫隐。隐显同时俱成门,这是华严经的意思。净法隐了,就是本觉隐了,始觉显现了。这始觉是从不觉来的,因为本觉隐了,不觉产生了。本觉随染的因缘成了不觉,本觉随净的因缘成了始觉。但是本觉隐了。所以前头开始就讲它是能给真妄,在真妄的心中,真隐妄现;妄现了,又开始明白,叫始觉。依着不觉而起的始觉。

始觉是什么?例如我们学法,闻到佛法了,相信、恭敬、敬礼三宝;能敬礼三宝,这个就是开始始觉了。你一明白了,一学法了,才知道一个是迷、一个是悟。迷了,就叫不觉。悟到究竟了,就叫本觉了。但是这一迷了,再悟,可经过好多过程了。还要先从始觉,开始觉悟就是信佛法了,这个有信心了。信,它不能停留,不进则退了,或者退到不觉,或者往前就进,叫相似觉了。始觉还有位子,始觉的位子就是十信位。十信位,再进一步就是三贤位了。信完了,尔后要求解,解要求明白,更明白;解完了再假修行,没有行是不行的。行就是修行,就要去做,佛教我们怎么样做,你去做。这里头还有些术语那些名词,我们就不说了。

信还有“信、进、念、定、慧”这五个,信完了,还得精进,还得要去做。十信还得到住位,十信满心了,就是十信具足了,完了到初住。咱们现在发的菩提心是假的,不是真的,不是真正菩提心。到了十住的初住位,再发菩提心。比十信位,比咱们现在发的菩提心那要强得多了,力量大多了,他能示现成佛,能到别处示现成佛化众生去。咱们没这个本事。到十住,十住的初住,初住的名字就叫发心住,这个时候发菩提心,再发菩提心。从初住到第十回向,这三十个位子,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回向完了满心了,到究竟证得了分证觉时候的初觉,欢喜地菩萨,真正证得那个本觉的一分;这再一分一分证吧!证到十地。



【又以觉心源故,名究竟觉。不觉心源故,非究竟觉。】

始觉义,依着本觉故而有不觉,依着不觉故才说有始觉。这始觉从相似觉、分证觉,达到究竟觉,能够觉到心源。觉心源故,名为究竟觉。但是还没证得心源。因为不能够觉悟到心源,非究竟觉。



【此义云何?】

这种道理怎么解释,此义云何?往下又重说这段意思。



【如凡夫人,觉知前念起恶故,能止后念令其不起;虽复名觉,即是不觉义。】

从凡夫人从凡夫地开始,生了信心,生了信心有什么现象?觉知前念起恶故,能止其后念令其不起。这是觉心,一起恶念不相续。说咱们连信位没入,就根据这个。我经常跟我们道友谈论说,我们还没入信位是根据什么?因为不能够觉知前念起恶,后念止其不起。我们想一件事,跟着就想下去了。乃至这都已经过去没有了,他还回忆。我跟我们很多道友谈过,说在家男众女众交过朋友没有?交过。现在还留恋没有?偶尔还想。这就是觉知前念起恶,不能止其后念。

明明知道是不对,咱们现在谁都知道贪瞋痴是不对,看见一件好东西,想自己得到。骂自己两句,或是批评两句,记在心里头放不下。这属于贪的。一天没有觉悟的意思,迷迷糊糊的,这叫不觉。你虽然信了佛,也出了家,常时不觉,不觉的念头非常之多。如果觉知前念起恶,能止后念不起者,就是恶不做了。咱们说诸恶不做,众善奉行,怎么能办得到?就是你要觉知前念起恶,能止其后念不起。觉知前念起善,相续不断。这是诸恶莫做,众善奉行了。这才算有信心的,这才真正是佛子了。

那各人问各人吧!说你对贪瞋痴,特别邪知邪见,就是自己知见明明不对,自己还坚持“我就是对嘛!我的都是对的,人家都是不对的”,坚持自己的错误。特别是生死烦恼,贪瞋痴是三根本。特别是淫,男女关系,虽然身出家了,心里还在缘念那个两性关系,所以你六道轮回脱不出去。要想脱六道轮回,要断。断这一个欲念,佛说的就是四十里的急流水,能够止住它不流。有这本事吗?那要好大力量。能断染根,你将近证初果了,断这个粗烦恼。

大家都不愿意暴露丑恶的一面。在菩萨跟菩萨之间,起个念头,或做件事,初发意菩萨什么叫忏悔?要向人家说,向彼悔。在比丘戒没有,比丘戒者必须成事实。造了业,业成事实了。菩萨不行,你发大心的,一动念,觉知前念起恶,已经犯了,要忏悔,你才能止其后念不起,不然后念要相续。这叫觉了。

但是这个觉不行,立不住脚的,还是不觉义。觉知前念起恶,止其后念不起者,好像是明白了;还是没明白,就这个意思。为什么?不能断。往往一个问题已经止住了,觉知前念起恶,后念不起了;隔一下,它又起了。又起了,你又止吧!说生死根本,贪瞋痴三根本。能把这个治住,你那个暖、顶、忍、世第一,这四个四加行的功夫,你渐渐可能证到初果。你就是菩萨初发心的菩萨,也得跟初果的圣人他们所修的法跟断烦恼是一样的。十信位,还属于三界,还在三界,不能见性。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我们现在大乘起信论讲到觉,觉就是觉悟的觉,把这个觉又分成了始觉,又叫本觉,又叫不觉。因为本觉才有不觉,因为不觉才有始觉。觉这个意思,这上次讲过了;讲过了,重复这么几句。第一个能够究竟明白了,达到究竟成就了,那就究竟了知本性,证得本性,那就究竟明白了。没达到的都叫不觉,从凡夫到十地,从十地到凡夫,全在不觉当中,因为没有达到究竟觉,就叫不觉。为什么要这样讲呢?这以下就开始解释了,这么样的解释原因。



【如凡夫人,觉知前念起恶故,能止后念令其不起;虽复名觉,即是不觉义。】

如凡夫人,觉知前念起恶故,能止后念令其不起者,就叫觉。但是这个觉还没能够感觉它的惑;惑就是没知道起惑那个时候那个觉还达不到,只是起来在业上觉知善业恶业,止恶向善。但是这样的觉,还不能算是觉。例如我们现在大家,我们所处的地位还都在凡夫位,况且我们连这种的觉照觉悟都还达不到。我们能够觉知前念起恶,止其后念不起吗?我们是觉知不对还要相续,相续之中就造恶了。

这如果在因果讲,我们从生住异灭四相。但是我们现在要讲,要先讲灭,后讲异,后讲住,这叫还灭。生起是生住异灭,还灭就是灭异住生。现在灭相是什么呢?就是我们能够觉知前念起恶,令其后念不起者,灭恶的意思。这个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做到了,你只能入信位,只能算是信。这个信还没入位。到住、行、回向,这三十位才能够相似。现在我们还没有入位,所以这个觉还是个不觉。

如凡夫人,觉知前念起恶故,能止后念令其不起。令其不起,就是恶不相续。觉知念头不对了,觉知念异;念异是不向道了、不向菩提心了,他马上就止住。现在我们不是这样子,我们觉知前念起恶,还不能觉悟,还要相续,相续还继续造。起恶,这个起是惑。我们只能让它不造业,还不落果报,不造业。就能达到这种功力,已经不容易了。我们现在信位还不具足,还没有相信自己的本觉义,还没有相信自己的本心。连这个信还没有,就连这步功夫我们还得好好去做。如果你能锻炼的觉知前念起恶,能止其后念不起了,这算入信位了。在六即佛中,他叫名字即佛,所以叫不觉。以下更进一步解释。



【如二乘观智,初发意菩萨等,觉于念异,念无异相,以舍粗分别执着相故,名相似觉。】

前头叫不觉,这个叫相似觉。这个前头的叫灭相,灭什么?灭他的念头,不让它相续,不让它继续。生住异灭,咱们这还灭,还灭就先讲灭相,后讲异相,再讲住相,再讲生相。生起是从一念不觉时候生三细相,那叫生。生起的时候,生住异灭。现在我们要从灭异住生,先讲灭。灭什么?灭业。觉知这个念头不对了,就起惑了;起惑了,不去造,马上就止住了,止其后念不起者,不造业了;不造业了,只是还旧债,销灭过去无量劫的业,不造新业了。我们在学习当中、修行当中,常时有这么两句话,就是忏悔的过去业,再不造新的业了。

但是进一步,这个异,异是变异的意思,异是不同的意思。我们现在我执我见非常的重,因为我执故,你起贪瞋痴这些个惑。贪瞋痴惑,不是业。因为贪瞋痴的惑,你就造杀盗淫妄这些个业。如果没有这个惑,这个业是不造的,这种种的变异相就没有了。就像二乘人的观智,二乘人的智慧,他跟那初发意的菩萨,发菩提心的菩萨,初发心的菩萨,没入位的,他觉念头不对了,觉知念异。念本身没有异,念本来没有异,你要起了异了,起个异念,异念就是不同。就是你把你那个念头岔了,念佛念法念僧那个念头变了。变了,就是在你没念佛念法念僧的时候,念就异了。念的本身,它本身就没有什么个异,念的本身没有。觉知起心,起念头不对了,念没有个异相。就是能观的观于所观的,能观的是智,所观异的是生灭法。念无异相,他就是没有我执,就是这个意思。他把粗分别的执着一切的世间相,就像我们执着我们的身体吧!执着我们的身体,身体不是我,执着我。我们经常讲我的,就是对我们的身体分别说,我的,我的眼睛、我的耳朵、我的鼻子、我的嘴巴,乃至我的身体。我的不是我,是我的。现在我们不是这样,我们把我的都当成我了,执着我。初发意跟二乘的观智,他觉知这个不对的,这是属于执着,他能够把这个粗分别的执着相止住,这叫人我执。因为有我执,才起这个贪瞋痴等惑。惑就是迷,迷就是念,念就是念头岔了。现在觉悟了。

因为贪瞋痴造了杀盗淫,这是总说,名词,这里头分别相可多了。我们都是学戒律,在你学比丘尼戒律的时候,在你杀盗淫妄那里头变化很多,什么是重业,什么是轻业,怎么样忏悔,这些都叫异。异是不同。能观之智,观于你所起的这些妄执,这叫异。以能观的智慧,这个智慧就是二乘的观智跟初发意的菩萨。这个初发意的菩萨是入了住位的初发意,不是前头讲那个。前头那是信位,这已经进入住位。以能观之智,观你所观这个异相的人,这在教义上来判,这叫二乘的声闻缘觉,大乘的三贤位的菩萨,十住、十行、十回向。大乘初发意的菩萨,是指三贤位的菩萨,跟这二乘人声闻缘觉,他们所能够得到的智慧,观智,观于这个惑业苦吧!这个只是辨别他,他观智得到的好处,破了我执的,惑业苦就没有了。我们因为我执破不了,你在受惑、业、苦,起惑、造业、受报。苦就是报,叫苦报。什么人能起这种观行呢?二乘的声闻缘觉,三贤位的菩萨。能观的人,观什么呢?观这个执着,人我执,就是我刚才说的,我的眼睛、我的耳朵、我的鼻子,乃至我的身体,你以你智慧观照这不是我,它属于生灭法。这说我执就是执着它为我,其实它不是我,就这么个意思。

这是起惑、造业、受苦,这叫异相。灭是最根本的,到了异相已进步了,进步到什么程度?进步到了无我了。这个无我是指着人无我。他的观力、他的智慧只能达到这样子,能够观到念无异相,只能达到这么一个境界相。要把它过细讲,就是我们的色受想行识,就是你色心二法。咱们不是讲观五蕴皆空吗?就是心法色法,没有。但是我们一切众生,我们不是二乘的观智,他不是这样子了,他把五蕴的身心执着为我,所以叫人我执。二乘的声闻缘觉,跟初发意的住、行、向的菩萨,他们能断这个执着,能断异相。菩萨是修二空观的,虽然他修二空观,但是他法执还没破。二乘人他认为他破了人我执,他就成就了。法执的,他还像我们对人我执都没破的一样,他还不理解。证得声闻缘觉了,跟初发意的菩萨入了住位了,初住位是发心住,这时候他发菩提心,他没有人我知见,但是法执还存在,他又发心。菩萨他是修的二空观,声闻缘觉只是我空观。所以这个菩萨他的法执没破,所以把他并列于声闻缘觉之类的,他没见到法身。这都明达能观之智,所观之理,这个理只能达到人我执的理。这是讲这个异相。

前头那个初发心的菩萨,觉知前念起恶,止其后念不起者,那是灭相。这个是异相。第一个是灭相,第二个二乘声闻缘觉跟初发意的菩萨,他是异相。如果见了法身的那就不同了,他灭的是住相。生住异灭四相。咱们现在如果是你没经过学佛,没经过归依三宝,没有入佛门的,那根本不知道了。他能觉知前念起恶,止其后念不起吗?就算我们这些个已经入了佛门的道友们,初发意的,我们是初发心的。一样的,发心、发意是一样的。我们现在连这个第一步没有做到,所以灭不了。没做到的意思,你前念起恶,你后念还有相续,念念相续恶,贪瞋痴念不?当你能够认得心里念头不对了,能止住;止住不造业了,不造业就不受果报了。我们现在连这个第一步还没做到,所以我们这部论就叫起信论,让你信而已,不说你成就了。这是灭相跟异相。



【如法身菩萨等,觉于念住,念无住相。以离分别粗念相故,名随分觉。】

如法身菩萨等,觉于念住;这不是念起,念住;念无住相,以离分别粗念相故,名随分觉。第一个是不觉。第二个,二乘人与三贤位的菩萨叫相似觉。这个见了法身理体就不同了,他一分一分觉悟,叫随分觉。相似觉,二乘人跟三贤位的菩萨相似懂得,还没有真正的证得。所以他初发意的时候,叫名字即佛。二乘人跟初发意的菩萨叫相似即佛。法身的菩萨他叫随分觉,一分一分,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是破住相,破这个住相。破住相的,从初地菩萨到九地菩萨,他是破这个住相。哪些能破住相的人呢?就是法身的菩萨,从初地的菩萨到九地的菩萨。从初地他证得真如法了,但是一分一分一分证得。初地不知二地事,上一位的他就不知道了。证一分法身,破一分无明。这个时候他的身是真如身,不是执着色身。我们众生念念的执着是这个色身,把法身可就迷了。色身是众苦之本,所以受苦。法身它舍了这个假的色身,证得了真的法身,他是以真如这个心为心,这时候他明白了他无始来本来的本体。这一直从二地到九地菩萨,一地一地证。

在人我执的时候,他也是坚固不动的。法执的菩萨,他也是坚固不动的。他没有登地,没破一分无明之前;法者就是五阴色心之法,他不执着五阴色心的色身为我,而色心的一切诸法是有的,执着这个法。就说六凡、四圣、十法界依正二法世出世间法,他不能了解是幻有,这个法是没有的,但是他又执为实有,不能圆融者,就叫法执;圆融者,法执就没有了。

登了地的菩萨他得知法空的理了,但是他没澈底,他一分一分的知道。这是渐破的,不是顿断的。在初地到九地这个中间还是有分别的,从初地的菩萨到七地的时候,他是破色法的执着,能破了色法执着,一地一地破。八地到九地这二地的菩萨,他破这个心法的执着。这两者有分别,色心二法有分别。咱们讲九相,智相、相续相。初地菩萨只能破相续相,还达不到智相。一直到七地的菩萨才能破智相。智相、相续相、执取相、计名字相,执取相、计名字相是二乘菩萨跟初发心菩萨破的。

在教义上讲他要破惑证真,他一分一分,到什么位子说什么,在教理上讲。如果像禅宗顿超直入,他是顿断的。这在顿教的教义上,他这样讲。这个是次第的讲。一切诸法也是依着境界而有的,能够把这一切法,这叫法执,把这个色法的执着破了,才能够知道这些境界相以万法唯心,才知道是唯心的。这个唯心的对不对呢?乃至到九地菩萨,他知道这个转相也是唯心的。因为生相还没破,无明还没破。就是明心了,不澈底。这时候他执着智,智慧的智,智慧为我,也叫法我执。

法身大士就是咱们说法身菩萨,他觉于念住,念无住相。金刚经,须菩提向佛请求云何住心、云何降伏其心。心无住相,但是他那个请求就想破这个执着。念没有住相。这个时候他的分别粗念相破除了,但是不是一下顿除的,一分一分破的,所以他叫随分觉。



【如菩萨地尽,满足方便,一念相应。觉心初起,心无初相。以远离微细念故,得见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觉。】

如果十地满心了,菩萨地尽了,满足方便了,一念相应。觉心初起,心无初相。以远离微细念故,得见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觉。在生起的时候,一念不觉生三细,这叫生相。感灭的时候,可要从灭相灭起,完了灭到异相,灭到异相完了灭到住相,才能够达到生相。所以这个能观的人不是一般的了,已经十地菩萨等觉菩萨。能观的人,观所观之理,把这个生住异灭,别相通相,这个时候他就观本觉的智。通是通达的通,不是相同的同。若是通相来说,通则观本觉智,观本觉的道理。本觉本来没有四相的,没有生住异灭。菩萨观到本觉了,本觉没有生相,这叫十地满了,就是菩萨地尽。

菩萨行菩萨道的时候,他有很多方便。如果我们学华严经的,从那个智慧门里头开,方,就是方便;愿,就是愿力;那个智,慧方愿力智,那个智跟这个智不同的,这个是究竟智了,那个是方便善巧。到这个时候,什么叫方便,满足了方便?就是法。法的用,就叫便。这叫方便。大菩萨的方便善巧智慧,他就用于利益众生的时候,随缘示现,随缘度。他能观到你的因缘是什么样子的因缘,他给你说什么法,使你心开意解。没有这个方便善巧,就没有这种作用了。没有作用,在你利益别人的方便,乃至自己解脱的方便,那就很不容易了。没有方便善巧,度人度己障碍重重,不知如何是好。有了方便善巧了,那就是大用。

到那最后的心,究竟觉,得见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觉,是最后的心。最后的这个心叫金刚智,用金刚智破你业、转、现的业相,这九相之中破业相。这个业相是什么呢?咱们就说生起那一念的无明。这个时候到这个地位了,他才知道才明白了怎么迷的。咱们归依三宝了,信佛法了,开始觉悟,所以叫始觉了。等到破无明了,他知道跟他最初发心那个心相合一了;最初发心那个智,跟最后这个理,理智合一了。所以在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时候,最初在福城东,遇到文殊师利菩萨,生起信心。乃至他五十三参圆满了,到大宝楼阁参了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又让他回去,已证得了本觉智了,又回去回观他最初那一念的始觉智,再参文殊师利菩萨,就使他初念跟究竟觉两个合一;究竟觉的心,跟最初那一念念的信心,如是二心初心难。信心很不容易。

咱们都是入了佛门,都是佛弟子了,乃至落发了,受了比丘、比丘尼戒了,算不算悟呢?就是这么样一个因缘很不容易了,不晓得多生累劫才遇到这么一个因缘。如果你遇到这么个因缘了,你不止去利用它;所谓利用者,就像我们平常说话做事一样,就是利用这个机缘吧!这因缘成熟了。你能够落发出家,能够修习佛法,能够去学习觉法;就是咱们这都讲觉,佛就是觉,学习觉的方法,用什么方法使我彻底觉悟。这就讲的,起信论就讲的让你用这个方法就能彻底觉悟。到了这个时候六度万行都圆满了,方便满足成就了,最后这一念入了恢复本来的本觉。

你那心,觉悟那个心,刚一起来,作为你所观的。这个所观的,这个起的心,所观的就是智慧。是什么呢?因为你不觉的时候,心动。动就是不觉。不觉就叫生相。生相一动,动就起业。业是作用义,有了作用了。只要你动念。这个我们用很浅显的,我们大家在这静坐的时候,也不念佛,也不念法,不念僧,不念世界,一切无念,这个是什么境界?你看坐静的师父,或是禅堂的师父,他坐着,他降伏让它一念不起。一念不生是什么境界相?没有境界,一念不起。念一起了,就动。动了,就坐不住了。如果我们在打坐时候,静。或者人家叫你也好,或者干啥,你心一动,说“有事了”。有事,就得起来了,就坐不住了,这叫动。不动呢?不动什么事没有,清净了。咱们用我们浅显的笨方法,完了再跟佛方法结合,就是用现前的知见,用我们现前这个观,这个知见,这个慧。如果我们念佛,念...,念念无念了,无念了就清净。我们是假那个能念之心,观所念佛的那个境,这个心跟境合一了。我们有相似处,这叫相似处。你自己感觉非常清净,一念不生。但是我们这个没成就,外头境缘一来了,一动,完全又没有了,全部没有了。我们不能定下来,不能常照。失掉照了,就是觉了,失掉觉了。失掉觉了,就黑暗了。因为常照,常是光明的。那个不觉了,就失掉了。

如果这一念相应了,跟这个觉心初起了,两个完全不一样。一念相应了,就不生了,无生了,无生无灭了,就是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所以一切六尘境界都寂静的时候,这是粗相,这不是细相。现在讲这个业相的生相,因为我们依着不觉动了念头,就是动了念头了,动了念头就要生了,一动念头就有生了,一生了就复杂了。你静坐的时候,一起念头修行不下去了。能够返本还源了,再让它一念不起。一念不起,并不是咱们解释一念不起就是睡觉了,那个糊涂了,那个不是一念不起了,不是那个一念不起了,不要搞错了。咱们举例子说,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一般说五十年,他没有动,没有起念,没有一个利益众生的念头。如果他有利益众生的念头,不是佛了。那他可随众生的缘利益众生。咱们所知道的文殊、普贤、观音、弥勒、地藏都如是,到了那个位子菩萨是等觉以上的菩萨,乃至倒驾慈航的那些菩萨,他们就是如是,终日度众生,不见众生相,也没有能度的,也没有所度的众生,必须得这样理解。

到菩萨地尽了,十地满心了,到等觉菩萨了,他那个时候他心跟他本来的觉相应了,合为一体了。觉那个心起的时候,心没有起相,没有生住异灭相了。供养一千佛,不如供养一个无心道人,那个无心可不是那个分别心了,理解这个道理。我们经常念那么两句话,“宁动千江水,不动道人心”,好像这两句话很正确似的。我想,动千江水,道人心能动吗?能动者就不是道人。是道人,他的心你动不了的,你动千江水、万江水也动不了他,你怎么会动到他心呢?如果我们这个本觉心,能动吗?动就不是本觉了,动是妄。只是让你不干涉修道的人,是这么个含义而已。其实就是一念间,就是错觉。错觉而后,就相续的不觉...,一直到生老病死,执着上了。恢复本源呢?有这么个故事,我们可做参考。两个老修行,修道者在山里头修行,一修修了十年。一个他动心了,要走。他那个道友功夫比他深点,劝他不走。两人又继续修。又修了十年,什么都没得到,那这个他决定要走了。他说不要这么盲修瞎练了,参学参学去吧!再找那明眼人。所谓明眼人者,就是过来人,就是他已经证得的人。他不听他那个同修的劝导,他就下山了。他在终南山住,走到潼关。到潼关这个地点,他到乡村一个小店里头住。一住,当然在山上下来走得很疲劳,在终南山下来很疲劳的,他一打坐就入定了。功夫还是有的,相当有的。在那住一天、住两天,店老板看这个和尚人怎么不动了?他拿手试试,一看鼻子没气了。那这老板不懂,他入定的人是没有了,气息都微细的,你不能感觉他有气息了。他就把他火化了,就把他给埋了,烧了。这一下子他回来找不到身体了,他说“我到哪去了?我在哪里”?他就喊着找我。那这个店里就闹鬼了,现在说就闹鬼了。闹鬼了,这个店还有人敢住吗?不敢住了。

闹久了,他山上那个道友就知道他遇难了。遇难了,就是他肉体遭人火化了。顺着他走那个路来找,找到这个地点,就知道这么个故事了。他跟那店老板商量,他说:你这里是不是生意不大好?店老板说:是啊!自从那个老和尚我把他烧了之后,他就闹,天天闹,他要找我在哪呢?我在哪呢?他说:我帮你把他收了好不好?店老板当然感谢他了。他说:但是得有条件。店老板说:什么条件呢?他说:你给我预备一堆劈柴,木柴。另外给我预备大缸,缸里装满了水。到晚上,你把木柴给我点上,你就不要管了。晚上,就是夜间了。到夜间,他那个同参又来了,隔世则迷,他就在那说“我在哪里、我在哪里”,就在喊。他的同参说“你在火里,大火堆里”。他到火里去找。他说“没有啊”!他的同参说“那没有,到缸里去找”。他又到水缸里找,他说“还是没有啊”!他的同参就跟他说“你入火不焚”,到火里不能把你烧了,“入水不淹”,到水里把你淹不到;“你要我做什么”?这一下他开悟了,他明白了,明白他再不闹了。要肉体干什么?那是生灭相。法体不还更好吗?这开悟了。这个悟究竟不究竟呢?我把它定成相似觉,不究竟。这种觉悟不究竟。

咱们好多的禅宗修道者,我们按教理来给他判断,禅宗的定名是选佛场,开了悟了就成佛。咱们如果拿教理讲,这个悟你只是进入空理而已。进入空理了,二乘人跟初发意菩萨也证得空理了,他只能空人我,他认得肉体是假的了。但是识那就不同了,就像咱们前面讲那个声闻缘觉跟大乘三贤位的菩萨,他们那个观的智慧,观智相同,大小乘都一样的,观智相同;所观的境界相,他是以人我执来修的,只能把起惑、造业、受苦,只能把这个异相断了,这没有成就。在不学教义的,认为这个已经就成就了。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所以佛在世的时候,那些阿罗汉他们自己认为他们跟佛是平等平等,他们那平等就是佛也是个大阿罗汉,他们也认为佛也是个大阿罗汉,那上位的事他就不晓得。他把人我执惑、业、苦都断了,他不起惑了。不起这个惑,是人我执的惑。他不造业,杀盗淫妄是世间一切众生六道轮回所造的业,那个业他不造。但是本身业还没尽,在法执他还没有断。在人我执起惑受苦的这些异相,他能断。法身就不同,法身大士他念住,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怎样我们的心不住在色声香味触法上。色声香味触的法,不是说是这个相。到法身大士他念住。念根本就没有什么住和不住,念没有个住相可得,离了他那个心的初念相,破了法执了。破法执的关系,所以随一分一分觉,就叫随分觉。到菩萨究竟,到佛果成就了,他究竟觉悟了。究竟觉悟的时候,得到究竟。究竟时候,他如果心起念,心一起念什么样子?谁能把起念那个念头那个样子能够学出来?学不出来了。觉心起,心没个起相。他把微细的念;微细的念,现在我们还见不到;我们连初念没伏,怎么能知道微细念呢?

例如我们没有学佛的时候,没信佛的时候,你能知道我是起惑了,我是造业了,能把那造业是造吗?想发财,业造大一点,那业愈大愈好,他也知道这个是错误吗?没有。他学了才知道这是错误。不学,他怎么知道呢?所以我们在这个法上,当你没入大乘之后,没登地以前,他认为这个佛所说的法是存在的。是啊!生住异灭的相没有了,生住异灭的法有,这种观念才叫法执。生死涅槃,一切生住异灭,一切世间的法都是虚幻不实的。所以金刚经说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你把这个虚假的当成实有的,你圆融不了,这叫法执。懂得这个道理了,一切没有实有的,一切任何法都没有实有的。

登地的菩萨说他见到一分法身的时候,他就觉得一切法也空的,是悟得法空。他悟得不彻底,得一分一分的达到彻底。所以从二地到九地渐渐的破,破什么?破这色心诸法。初地菩萨到七地菩萨,他只能破到色法的执着,心还有,心是心法。必须得八地九地,他能破到心法的执着。必须到菩萨地尽了,方便满足了,一念相应了;那一念相应是等觉菩萨的趣入妙觉菩萨,心没个初相。

这时候才见到原来的本觉,我们说心也好,说信也好,说信心也好,没有念,没有住。无住的住,这叫常住。有住的住,不是住,是幻灭。这个在大智度论上说,他叫等觉的后心。等觉后心叫什么呢?叫慧。这个慧跟咱们平常所说的慧不同,把它比喻金刚慧、金刚定,入了金刚定,入了金刚慧,定慧是均等的。以这个慧,破那个最初开始一念不觉生三细那个业相。也就是咱们经常说,破那个生住异灭那个生相的无明。一念是什么?就是咱们前头这个觉知前念起恶,止其后念不起者,那个一念的始觉智慧。到最后破了业相了,跟他原具本具的理,理事相应了,理即是事,事即是理。这个境界得入普贤行愿,到事事无碍了。所以叫一念相应。

经过四十个层次,从最初发心住,登了初住发心住,初住的发心起,初住发心的菩萨才能够观的真如理。咱们都是说的,咱们的观观不到的。发心住的菩萨有什么本事?能够化现在一百个世界里成佛。就是一个发心住的菩萨,就有这么大神通。咱们讲神通,他有这么大神通。但是这个才相似,还没证得。相似明白了,还没有真正的明白。也就是换句话这么说吧!到理事相应的时候,他那智跟理相结合了。从他最初发心一直观...,进入真如的理了,到了十地地尽的时候,入了等觉菩萨;等觉菩萨以金刚智,金刚的智慧来破除最后那一念无明,最后那一念。

一念相应,跟你一念相应这个觉悟的心,一念相应这个觉悟的心观所观的相。这个相是什么相?就是业、转、现那个生相,就是生住异灭那个生相。所以在起信论说,依着不觉故心动,心动不觉就是生相,动了就是业,业相。觉是觉悟了,就是开始能觉悟了,这一念的始觉,所觉的就是那个业相的生相。依不觉故心动,不觉就是生相。动就是起业了。觉是觉悟了。因为觉悟了,一念始觉智。所觉,就是那生相。就是来观本觉的理。

从开始那个觉心,初起那个始觉,到最后的观这个本觉。初的觉相也好,中的觉相也好,都是本来没有的,就是心念所起的。心也没个初相,也没个本觉相。就是在教义上来定这个名字,这名字都是假名,没有实在的。不这样标一下,你怎么修呢?好比无明、妄动、不觉,有个妄动的相没有?没有,你觉悟到没有个初相。现在成就究竟心究竟觉了,有个究竟觉相没有呢?没有。

这个是很微细的,这咱们没到这个位子,咱们也理解不到。只是在文字上说,文字不是实在的。语言、文字,但有言说,都无实义。说出话来,不是的。但是它给你指,没有这个,你怎么进入呢?这种道理唯观能入,必须得用你智慧观察。这是从你修的次第,你应当懂得。

在我们现在修的时候,要依着这个文字你很难得进入。你可以一天这样观想,想。想什么?想我一天所经历的,我的眼耳鼻舌身意是虚妄的;乃至我们这个妄心,这个心也是虚妄的。这个虚妄里头含着有真义。这个虚妄哪来的呢?是从真里起的。妄从真起的,那就返妄归真。我们在返妄归真这个过程当中,从你最浅近的生活入手。你一天到晚吃饭、穿衣、涕吐、便溺,一天在生活当中,你从这里头去观察、去认识。

如果依华严的义,你如果没法观察的时候,这个方法你不懂得,你念念净行品,多读读净行品,使你的行,就是修行的法门,就叫行;在你修行的时候,你应该怎么样修行呢?就从你日常生活当中起,这一天所经历的过程,听课也好,吃饭穿衣也好,做些个杂物的事情,或者你大寮工作;可能我们在大寮工作的这些小师父们,他心里头有“唉呀!人家还能听一听,我连听也不能听,我一天就是做饭、烧火,我怎么能成佛呢”?如果你这样思想是成不了。如果你把思想换一下,我这是做佛事。佛事,就是我做觉悟的事情。我们烧火怎么觉悟?烧火,没有烧火。你心里另一个观想,你烧火,把火当成智慧,什么遇见火都化了;用你智慧火,化你的烦恼焰。用你智慧火,把你的烦恼焰就化掉了。你高高兴兴的工作,烧火做饭。把这个功德回向,跟他们在课堂听经的是一样一样的,跟那参禅打坐的是一样一样的。

如果你不这样想,那就变成烦恼。一年烧火,两年烧火,三年烧火,烧了五、六年了,还进不了班,完了还让我烧火。你要这样想,那就烦恼了。那就烦恼的焰了,不是火焰了。你想,这个事情做起来多好,用不着我修行了,他们吃我烧火做的饭,我就有一份。他们谁修行,都有我一份。这是功德。特别在常住当执事的,他的修行非得照经上讲的打坐、参禅、念佛,打佛七,一天念上十几个小时,这才叫修行。我头几天是打七,现在我来讲大乘起信论,算不算修行?这是造业吗?是在造业。造这业不同,是善业,不是恶业。业有两种,有善,有恶。

我说这意思就是你善用其心。咱们讲这个不觉,又始觉了,就是心的观念。我们现在社会通俗叫认识论,看对这个事情怎么认识的。人家在那学佛经上班的,初级班,高级班,人家上来都有智慧了,人家都起观照了。我在这烧火。烧火,有什么观照?烧了一年,还在这烧。从十几岁烧到现在,烧到二十多岁了,还在烧火。这是你不会想。佛法就是思惟,思惟就是观照,观照就是智慧。观就是智慧。一切诸法,不论你干哪一个法门,都是世间相。你认识这是世间相,我不做,别人也得做。如果现在我们这好几百人,没人做饭了,谁吃?大家都饿肚子。那还行吗?必须得有发心的。所谓发心者,发什么心呢?利益众生的心,就是菩萨。从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到十地,他怎么到的?他得发心利益众生。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你把世间的觉悟觉到了,就是佛法。到你听佛经或是听什么论最深处,你不能进入,怎么办?回来。回到什么地方?回到最浅处的地方,从那最浅处你开始。那个我不懂。你找你懂得干。你懂什么?你懂什么,你干什么。一样的,干什么,不执着什么,你不要执着它。吃饭并没有吃饭,烧火也没有烧火,这种意念能有吗?修行就在你日常生活中,善用其心。

这是文殊菩萨说的,不是我说的。我不会答华严经的净行品,文殊菩萨答智首菩萨的问。像我们所提出这些问题,智首菩萨都问到了。我们这里头好多道友们是读华严经的,读了好多年了吧?一天一卷。读了这么多年,有什么领悟吗?跟我们讲这个大乘起信论结合到一起吗?能不能结合到一起吗?你读的,读的什么?能不能结合到一起?在你日常生活当中,从早到晚,上殿、过堂、听课,一直到...,都在法界之内,都在善用其心。你用没用?到厕所屙屎撒尿都在行普贤行。这个普贤行怎么行?你到厕所是去弃贪瞋痴去了,把贪瞋痴就变成戒定慧了,知道吧?你把那净行品一百四十愿,你念念都做到,你成了。说我一百四十愿悟不到,悟不到你可以观想,到厕所就弃贪瞋痴去了。每回上厕所,我把贪瞋痴都丢到这里头。常时这样想,贪瞋痴渐渐就丢了。人家不喜欢的。不喜欢什么?贪瞋痴。人家贪,我不贪。

若是从文字上从教理上,这一步一步你感觉着困难,你可以从生活上吃饭、穿衣、睡觉。人家睡觉在做梦,你睡觉在修行,这两个相差多远!睡觉还修行?睡觉就是修行,看你怎么做。你临睡眠的时候,你心里怎么想的?当你一恢复知觉,马上你智力恢复,你又怎么观的?如果你在睡觉时候作梦到了,你说我这是作梦,我认识你,这是在作梦。那你就是在生活当中,我认识你,这一天我都在作梦。管他,作梦嘛!好的,坏的,没关系。我是作梦嘛!烧火,听课,一样的,平等平等。懂得这个道理就行了。

时间是到了,下头有课没有?没有。没有课,我们多讲一会儿可以不?下头没有课,我们再多讲几分钟。

这个要离开文字,书本是给我们一个启发,经典是给我们启发。我们根据它这个道理,运用到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去,这才真实的。并不是非得我在这坐两个钟头。像我们打了七天佛七,一天念十三、四个小时,说这是修行。那我们不打了。不打了,就不修行了?一样的。那个是把你心锻炼一下,完了把这个心用到日常生活当中去,这样你能得到实际的收获。不然你听课听老半天,说些什么呢?什么始觉不觉,弄得你糊里糊涂的,一会儿始觉,一会儿不觉,一会儿分证觉,一会儿随分觉。觉就觉了嘛!不觉就不觉了嘛!这上是讲次第的。所以你来判断你功力到什么地方了,起这么个作用。

在日常生活当中,你可以跟你所学的结合起来,就叫自己认识自己。很难!恐怕我这么说,谁都不接受,“唉呀!老和尚,你胡说八道,谁还不认识自己”?我说一个认识自己的都没有。我说认识自己的本觉,不是认识自己的迷了,那个糊里糊涂,那叫不认识。听课呀!要会听。听课得学。你不会听课。会听课的,跟你自己生活结合起来,这叫会听课的。把我听来的,我听来就拿来用。用什么?用在你的生活。你不用在生活当中去,那学它干什么呢?特别是我们讲的究竟觉,入了菩萨地了法身觉,咱们连边也摸不到。法执,咱们连人我执的边还没沾到,一天就是我我、我的我的,你烦恼就从这上起来的。你观观吧!我们很烦恼,你找找,为什么烦恼?烦恼从什么地方起的?那烦恼又没有了。没有了,到什么地方去了?一会儿又来了,又从什么地方来的?咱们一天就是烦烦恼恼、烦烦恼恼,是不是这样子?我说的对不对,你们做参考就是了。一定要跟你日常生活起心动念,你做一件事,不是给我自己做,都是给别人做。

所以我为什么到那去发愿去,帮助他们修能仁寺?因为在宋朝有一个老和尚,真歇了禅师,他就圆寂在这个能仁寺。他以前做过鼓山涌泉寺的方丈。我最初也在鼓山涌泉寺学的。我在鼓山那时候,对这个真歇了禅师我就很羡慕、很向往,后来他们建议我们到能仁寺去看,能仁寺就是在宋朝时候他在那过方丈,就圆寂到那。一切事没有个无因的,都有因。有因必须得有缘,缘才能帮助他成熟。有因无缘的,不可能。有缘无因的,也不可能。因缘和合,诸法生起。我头两天天天,我经常想到他的话,所以我又提起,经常我讲经有时提他的话,我拿他的话做我自己的比较学习。他有两首诗,我现在就感觉到了。他说“讲道论怀实可伤,终朝身卧涅槃堂,门无过客窗无纸,炉有寒灰席有霜;病后始知身是苦,健时独为他人忙”,我就想到这句话对我非常打动。当身体强壮不去修行,就咱们说的不去了生死,不去断烦恼,这讲讲,那讲讲,这做点,那做点,“老和尚,到我们那去一下吧!给我们讲讲开示开示”!那我就不知天高地厚就跑去了,就给人讲去了。对我自己呢?当你自己生病了,当你自己烦恼来了,我没办法了。你好的时候尽给别人忙了,也没想到自己该修行了。所以想到了,现在已经不行了。“健时独为他人忙”,还可以了。现在不健了,你老了,应该放下了,照顾照顾自己。他是后来才照顾自己的,这两句话就是他功夫,“老僧自有安心法,八苦交煎总不妨”。所以他叫真歇了,真正歇下来了,真正了了。希望大家真歇了,咱们这个了把它结了,了生死,断烦恼,证得涅槃。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法身菩萨就是登了地了,登地的菩萨他能够观察到心无住相。住就是观照的时候,住于法执。咱们在读金刚经的时候,金刚经上教授我们应无所住,这样来生我们的观念。生心,就是生的心的观念。那个含义说,你在六尘境界相不要执着色声香味触法。这个就比那个深入了,是地上的菩萨,法执很坚固的。没登地之前,在三贤位,在声闻缘觉的二乘地,对于法的执着是牢不可破的。登了地的菩萨,就是现在我们所要讲的,他破除法执。所以他觉察到念住,念住就是心对于五蕴的色心二法;色心二法咱们开阔来说,心法就分受想行识,色就是色,一切境界。对于五蕴的色和心,虽然是他不执着为我了,他认为这个色心诸法是决定有的。也在金刚经上说,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法尚应舍的时候,三贤位的菩萨,二乘的圣人,他们是放不下的,这个是执着的。登了地了,认识到了世出世间法幻有的,幻有的就不是实有的。要能够这个不执着了、能够放下了,那就圆融了。现在我们距离这一道关还早呢!还没达到。因为我们现在对于人我还没放下,但是我们能够理解到,依照佛的教导,依着大乘的经典,我们能知道。知道,但是我们不证得。知道了,没受用。没受用,照样的执着。

我们举个例子说,得有事实。我看我们诸位道友,我们普寿寺是持银钱戒的,第一个持银钱戒;第二个,男众跟女众说授受不亲吧!那要接什么东西必须把东西放到这,放到地下,完了再来拿,那授受不亲的。这是依法,这是对的。对的,是对的执着,这也叫执着。我们现在不说教外了,不说佛教外,不信佛的。就是信佛的,只有普寿寺,只有普寿寺的师父们才这样做,其他你们看见过吗?没看见过。对不对呢?在我们现在所处的地位,很对。但是要像我们讲的法身菩萨,这是绝对不对的了。在什么位,说什么话。我们一学到法身大士,圆融无碍,那不止,我仅仅举这么一件事。我们现在是怎么样呢?就说这个执着上头,我们是有选择的执着,不是普遍的都执着,是有选择性的。什么叫选择性的?我们能做到的,我们还是要做。我们做不到的,那就没办法了。例如说我现在讲课,你们穿着这么厚的袜子、穿着这么厚的衣服;偏袒右肩,没有一个是偏袒右肩的,包括说者、听者。咱们要现在偏袒右肩,把咱们冻得可能就...,就是有暖气也不行。相信不?这个就圆融不了了。说:我们是特冷。西藏冷不冷?西藏拉萨还好一点,到后藏西康,到江孜,到昌都,但是进了听经讲堂,到了上殿的时候,必须得偏袒右肩。看见la ma披那个没有,他偏袒右肩。是不是常这样子?不是的。有时他们一进那殿冻得飕飕的,他把那个大舡,大舡就是披风,把披风一披,包得很严。还看他戴那个帽子没有?把那帽子一戴,尖尖帽,把脑壳包得很紧。我说:怎么不偏袒右肩了?他说:冻得太厉害。我说:冻得太厉害了跟冻得不厉害了是一样的,平等的。



说这个意思是什么?这是比喻,有时现实的情况之下,我们现在在什么位子说什么话。我们要把法身大士的境界拿来我们去做,你会堕三涂的。地狱、饿鬼、畜生道等着你,你去吧!但是我们知道。但是知道,我们没入位,我们还放不下。现在你们诸位大多数都是女众的多吧?你度众生,男性跟你说:我们结婚去吧。能不能跟他结婚去?做不到。我们往往有些学了佛法之后,把那个境界拿到现前来,对着他不愿意做的事,他就可以拿着圆融法身大士的境界自己来承当;感他愿意做的事,他不要法身大士了,那就我行我素了,我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说学法不要死于句下,不要死于句下是不因为这句话这样说了,我就照着这样去做。办不到,因为你现在不是那个身分。



现在咱们这个世界上好多国家讲民主,美国最讲民主了,我在美国生活过,来来去去的十五、六年了,是最不民主。他看你是黑人、是黄皮肤人,那绝对差得多,工资也不一样。那警察对待你也不一样,白人他放过了,你是黄种人、黑人,他不放过的。他不是讲民主吗?民主是说的,不是做的。到做的时候,他就有拣择了。这是现实生活当中的。我在北京坐汽车,我一个亲戚;那北京,你汽车压到黄线,你马上得停下来,起码罚你最少最少一百块钱。如果我这车上有高级警官,警督,他就下去了,问那警察说:我要到哪里去,怎么走?他给他先敬个礼,说:你往那边走。踩黄线的事不问了。你说平等吗?你要踩到黄线,汽车开着压到黄线,不行。这叫什么?在哪个国家,任何,他只要是人,天理、国法、人情。



咱们现在讲的是理法界,讲的理,咱们这个理是佛说的。这个理,咱们有时候讲心,就是心理,咱们讲这个理绝对是平等平等的,不管他黑颜色、白颜色,任什么皮肤,不论多高级的,咱们这个法就是法。法,什么法?觉悟的法。你没觉悟就是没觉悟,冒充不行,什么世间的力量都没有用。觉悟了,就是觉悟了。当你没有达到那个情况之下,就是你没证得的时候,你不容拿证得圣人的来用到你的身上,不相应。咱们平常经常听人讲,感对待自己放逸的时候,他用的是大乘法;看见别人要干什么,不如意,他用的是小乘法,他用的是人天法。我们讲情理、讲道理、讲真理,没有一个讲真理的。平常看跟人家吵嘴闹架,说:你这人不讲理。我听到都是不讲理,哪个讲理?你讲的什么理?符合你的意愿,符合你这帮人的意愿,合理了。不符合你们的,不合理。古来说法不加尊,那国家定的法律,那高尚的人、有权力的、有势力的,法就没有了。咱们现在讲这个法可不是这样的法,咱们那个法是真正平等平等。如果你没证到这个位子,你想用这个法,你用不上的。



为什么我说这么多话?目的是我们当初最初听华严的时候,好多的同学用这华严的道理,来用到我们现实生活当中去,那是绝对错的,那是堕三涂。如果你能下到地狱里去,把地狱当成是兜率陀天,或是当成了帝释天,你得有那个本事,就是你得通了,真正是通了。我这是打个招呼,我们学了那个高深的法,不能用到现在你的日常生活当中去。因为什么说这些话呢?我昨天回去考虑,我本想把那个最不容易理解的法,你在最浅处用,这是观心的方法,可别用到生活事上去,用到事法界你行不通的,那要犯错误的。我是让你在你修观,最深的法你进入不到的时候,你从你日常生活当中去体会,跟那法就圆融了。你想想,你本来具足的,跟佛无二无别的,这是对的,绝对对的。但是你想像佛那么样自在,你办不到,绝对办不到。你生老病死苦来了时候,你就解脱不了了。说的是解脱法,行的是执着法,是这样子的。你要想它圆融。想圆融,等你证得时候。



因为这个说法身大士的菩萨,他觉察到念住,念无住相。念就是思惟,就是你的观,你观一下子;又可以说觉照,你觉照一下子。觉照什么呢?就是待你能观的人。你要是法身大士,是能观的人,就是法身菩萨。当他证得真如法的时候,他是以真如为身,咱们是以色身五蕴为身,完全不一样的。法身大士他不执着你色身了,所以你把门锁不到,乃至二乘人都锁不到。你锁上,他以神通力,他出去了,因为他空了。但是二乘人在法上就不行了。



我们是什么样情况呢?我们是念念不舍的执着你这个肉体,念念不舍!因为生老病死你没办法了,你病痛你没办法了。因为你念念执着它,它痛到你心上去了。痛到心上去,你就忍受不住了。因为你执着色身了,你就把你法身迷掉了。这个色身是一切苦的根本,像八苦交煎,生老病死,那是都能体会得到的;爱别离、怨憎会、五阴炽盛、求不得。这求不得包括得很深,你所求的,你得不到,你就苦了。这样的来观照。

我们现在是执着色身,迷了法身,所以一切苦你不能够脱离。怎么不能脱离呢?心脱离不了。我们经常爱说的两句话,有觉,有知觉觉到了痛苦,没有个痛苦能痛到你的知觉上去,叫有觉觉痛,无痛痛觉。如果你觉变了,就是你觉悟那个觉变了,法身大士他变了,他是法身,那你在肉体所受的一切苦,八苦交煎都没关系了。在这个时候,你经常这样修观吧!我们跟诸佛菩萨所有差的不很大,就是这一点点。这一点点就通不过。通过这一点点,你就是菩萨、就是佛了。因为他舍了这个假色身,他证得真的法身,看着他的色身跟我们色身是一样的,都是肉体的。但是不同了,他心是真心,身是法身,这就是悟得了他的本体了,就是咱们前头所说那个本觉,无始的本体。但是法身大士有分别的,十种,乃至二地到九地,初地跟十地不同的,跟初地、十地不同的。



那就是法身菩萨他觉察到念住,念没有住相,就是无住。金刚经说无住生心,无住生心所生的心不住色生,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就是不住六尘境界生心。心还有生吗?无生。这个住念呢?念也是无念。十法界的依正二报,生死涅槃,包括世出世间法,都是幻有的,都是不实。如果把这个幻有的当成实有的,就不能圆融,这就叫法执,执着法。



这个法身大士他登了地了之后,他证得了真空理了,他知道一切法都是空的。但是他没到彻底,从二地到九地,他是渐渐执渐渐破、渐渐执渐渐破,初地不知二地事,二地不知三地事,他就不能够知道上位的事情。这是就那个色心之法来分别的,从法执来分别的。



初地菩萨一直到七地菩萨,他只能断智相,破这个色法的道理。心呢?还不行。心,必须到八地、到九地菩萨,他破你心法的执着。以前讲过九相,但是业、转、现,九地菩萨也没达到,业、转、现三相没有达到。还有七地菩萨,七地菩萨没达到。初地到七地只能破到色法的执着。八地菩萨他破了心法执着的一分,他就认为他跟佛同等了,他也不度众生了、也不上求佛道了,认为他已经完全成就了,跟佛无二无别。十方诸佛来劝导他说还没有,必须还得度众生,还得再进修,进一步才能破掉心法的执着。



到智相、相续相的时候,初地菩萨破相续相,只能破掉他分别法执。在讲教义,他是非常详细的。咱们讲禅宗,讲参禅的,明心见性,成佛了。他不依着教理的,还没有懂得这个意思。必须你学过教义的,不论你按四教学也好、五教学也好,都可以。从初地到十地,只能破这个分别的法执。俱生的法执,跟起心念动,念动的时候,那个时候执着相。到心法的执着,这是破色法的执着。到八地,他知道一切境界相唯心识所变的,没有境界相,所以才破的上三相。感到九地菩萨,他知道那一念不觉,那个转相也是唯心的。但是咱们讲到生住异灭那个生相,九地菩萨还没破,还没彻底,这是心法。这个把它总的说来,不这么去分别说,就叫法我执。



所以三细相对着六相来说,就是智相、相续相都叫粗相,业、转、现叫细相。转相对着现相说,或业相来对着转相来说,对着业相来说,就是刚生起那个,一念不觉生三细那个业相,生起那个说。这个通通都叫分别粗念相,不是细的,分别的粗念相。细念相到十地菩萨地尽了,方便满足,一念相应,顿觉。顿觉是什么?佛说相应,觉他那个心起的时候,没个起的相,心无初相。是远离了那个微细的心念,得见心性。这个时候得到的就叫究竟觉,心即常住。



九地跟十地菩萨相差的就很大,这后头这几句话讲这个。十地菩萨跟等觉菩萨叫地尽,地满心了,菩萨地尽了,满足的方便。这个方便,方者就是说的法执,法,便就是用;他执着在六度万行所有利益众生的法满足了,行满了。如菩萨地尽,满足方便,一念相应。一念!这一念在教义上来讲,他是等觉最后的心,把它比喻成了金刚的智慧,这叫最后的金刚智。以这个智慧才能破业转现三相最后的一相,破业相。业相是什么?就是咱们所说的无明,生住异灭那个生相。一念不觉生三细那个一念,跟这个一念相应了,觉了。咱们讲不觉,不觉有始觉,这始觉的智慧跟本觉的理,原来的本觉,本觉了,一念不觉,到这个地位上,他一念的始觉智跟本觉理相应了,就叫一念相应。这一念相应是指到这个地位了,始觉的智跟本觉的理相应了。咱们也经常说初发心时成正觉,初发心就必须登了初住的菩萨,初住的菩萨叫发心住的菩萨,他能观真理了,观真如的理。从那时候开始,经过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到了现在这个位子上了,十地满心了,就是得见心性,心即常住,这就叫究竟觉,这才叫圆满,跟他本觉理相和合了。



就是觉的那个心起了念了,又观所观的相,这一观相起了念,这一念,一念就不觉生三细,业相就是生相,就是念头。一念不觉心动,心动就是那一念不觉,不觉就是生相。一动,动就起业了。你坐着不动,什么事都没有。一动,这指说心,你心一动,就叫不觉了。这叫业相。

那么这个觉就是觉悟了。从开始说,从不觉,本觉的不觉,不觉而产生了始觉智,那个就叫始觉智。所觉的那个就叫业相的生相。这个念跟那个业相都是观空的,本觉也空的,所起的这个念还是空的。心初起的时候,无有初相。等他要一起辨别的利益关系,或者一生再去分别了,这叫无明不觉了。这是妄动的初相,无明。这个很难得理解。



过去在唐朝时候,有个宰相叫鱼朝恩。有一次,国王接见一个老和尚,是国师,国王封的国师。这次这个皇帝召见这个国师的时候,鱼朝恩在旁,他就向这个国师请教,他说:国师,什么是无明?无明从何起,何者是无明。国师怎么答覆的呢?说:你个奴才都问佛法?并没直接答覆他,骂他一句,说:你个奴才,还向我请问佛法?这鱼朝恩就火了,他是丞相,他说:我这奴才只是皇帝的奴才,我不是你的奴才。我是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你叫我奴才。当时他就冒火了,发火了,烦恼了。国师就笑了,我跟你说:无明从此起。你问无明从何起?就从这起来的。何者是无明?此就是无明。好像这四句话,通俗里面随便的话,但是这鱼朝恩就明白了,开悟了。



大家想想看吧!咱们都有无明,咱们这个烦恼可是粗的,没有这么细的。你想想,你为什么烦恼?当我们不高兴的时候,这烦恼有从外边境界相来的,有从你自己内心起的,这是内五蕴。当你心里烦恼时候,不高兴的时候,或病痛的时候,反正外境的忍辱心起到不安时候,你可以静下来,这就是用功夫的时候了,你坐下,你也想这打哪来的,烦恼从何起?什么是烦恼,何者是烦恼?你找吧!你一找,一观,没有了。这每个道友都可以试试看,当你不高兴了,你查查原因吧!从什么地方起的,追着它的根。我们可以借用刚才我说那话,烦恼从什么地方起的?什么是烦恼?你查一查吧!一找没有了,没有就悟了。烦恼没有了就清净了。一会儿又来了,咱们这烦恼不断的。有的是外头环境色声香味触法引起,有的是内五蕴受想行识来的。受想行识来的,你还不觉得呢!咱们说粗的,不说细的。烦恼很不可思议,咱们讲这个深奥的佛理,烦恼也是很深的佛理,想想,这样想。咱们再简单说,你心里不高兴,或者心里很喜欢。在你最高兴的时候,你静下来,千万别高兴,你想想,什么促使你这么欢喜?在你不高兴的时候,你也这样想想,无缘无故的为什么心里突然间就烦恼起来不高兴了?找找为什么不高兴。高兴从何起,不高兴又从何起。你要不追则已,一追全部没有。



我们可以说当你觉察的时候,你能觉察的心,觉察你这个烦恼,觉察你这个不高兴。我因病引起的。你再找找病的根,因什么有病?病怎么来的?一个一个你这么追,追踪。这都是妄想的动相。妄就不是真实的,虚妄的。为什么我们把虚妄的当成真的?这是我们所追查的,还是从人我执开始。现在我们讲这个业相,这是细里头的细,是极细的极微细的相。所以远离微细念。你要远离的微细念,你必须从远离的初相。初相你还没断,你怎么能达到微细呢?五蕴境界你还没观破的时候,你这个能觉悟的心非常的初步。你因为信佛了,学了佛法了;就连这个极浅显的道理,你没学佛,不是三宝弟子的话,没归依佛门的话,你不知道,你连这个都不知道。



咱们把那个始觉讲的,从我们现在开始的觉。因为学佛法了,我明白了。明白什么了呢?明白我过去的生死、过去的业。我们只能在业报时候明白,还不能明白惑。业报是你起惑才造成的,惑、业、苦。你不起惑怎么会作业,你不作业怎么会受苦。你在苦上想断,断不了的。要怎么断呢?在惑上断。断了惑了,业没有了。业没有,苦就不受了。完了再一步一步一步来。到修到菩萨地尽了,方便满足,一念相应,这时在你找缘因的时候找着了,心初起的时候。咱们还观察不到。菩萨他历多劫修行,达到这个十地满心的时候,满足方便,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禅定、智慧,所有前修行的方便,有前头修行那些个积累的智慧、积累的断惑,他才能达到一念相应。



我们从教义上来讲,我们才知道我们懂得什么叫究竟觉。我给它加一个,像这个法身大士十地的,他是次第的,一地一地一地一地。有没顿悟的?我来说是没有,我认为没有。人家过去经论上都说顿悟。顿是顿的渐,不过他来的利,他智慧的利。举个例子说,你看装订书籍,装订咱们这个本子,最初这个本子是杂乱的一张纸夹在一块的。拿刀把它切成四边,那刀非常的锋利,这一刮,切了,切齐了。他得从第一张纸才切到第二张纸吧?不能跳过去吧?看到可是一刀切下来的。一刀切的一百张纸,有没有次第?一刀切了,好像没次第。其实,隔一张纸也不行。第一张纸切完了才能切到第二张纸,第二张纸切完了才切到第三张纸,它还是渐次的。不过那个渐次就太快了,一下就没有了。像人家死亡,一切事都可以用这个理解,没有顿的。顿即是渐,它顿的是顿那个渐。那个渐次不能丢,能丢过一个吗?说我从二地就跳到五地去了。不可能,绝对办不到。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从凡夫地,一下跳到圣人堆里去了,有没有?有。咱们这个历史的,咱们那些祖师,像六祖大师,大家都知道,顿悟,说他顿悟成佛。我是依教理说,不可能。顿悟是顿悟的理,事上不可能。佛教导我们,教授的方法,理虽顿悟,理上可能顿悟;事需渐除,事上非得一步一步走。咱们看飞机在天空飞,是顿的吧?咱们在这想到美国,坐船的话好几个月,看船开的速度如何。那飞机呢?十几个小时就过去了。它是不是要经过一地一地的飞过去?它能跳过去飞吗?顿者是把那些渐的超越,它不能跳越的。你看着没次第,实际都有次第。咱们看见释迦牟尼佛在印度降生,完了夜睹明星,顿悟,就成佛了。他是在兜率天降下来的,是等觉菩萨降到人间的。你只能加行功力,超越的速度,超越三昧;实际上并没有超越,他是过去积累的。



好多人看见,看见好多人,咱们就拿好多人来比吧!有的他智慧很聪明很大,他一闻就会了。有的学十几年,还不会。他也是从那十几年过来的,咱们只能够看到他现时,不能看到他所有走这个历程怎么来的,你不知道。看着是顿,实际上顿就是从渐来的。没有渐,怎么有顿?想方便取巧,走直路,你必须得走弯路;没有,你直路走不成。若懂得这个道理了,你修行得一步一步来的,不是你急躁冒进。



现在我们很多道友找方便,要想学密宗即身成佛,能办得到吗?我们只是看见释迦牟尼佛在印度即身成佛,生下成佛。那是等觉位菩萨。都如是,看对哪一类根机说。对哪一类根机说,就是观察他过去的渐,走得很长的时间了,他所积累的他的智慧,到今天再一点他就破了。就这样一个问题。你还是得念佛要一心念,把你的功行积累了,惑业消了,极乐世界就现前了。你一个障碍没消除,去不了的。都如是。法身大士他这也经过多生累劫修来的,他惑是一个一个破的。



所以我们经常在教义上说有这种话,禅门一炷香,顿超直入,立证菩提。在现实的境界讲是这样子,事实上他积累的已经积累一步一步一步的,不是一生的。咱们看那个人很聪明,一学就会;看那个人很笨。这个就是个人过去的历史、过去的惑业。因为我们不能看到因缘。为什么佛要观机说法呢?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学佛法时候,就是学觉悟方法、学明白的方法时,他有时候这样说,是对这帮机说的;有时候佛说法又对那帮机说,又那样说。例如佛初对五比丘说法的时候,那五比丘就证了果了,一说他们就开了悟了,只是五比丘。那佛在世时候,是不是凡是佛弟子都证得阿罗汉果了?也不是这样子。有的见佛闻法,闻法开悟,顿悟无生。他那个无生只是二乘的境界了,他只能断到人我执,法我执连边还不知道呢!



【是故修多罗说,若有众生能观无念者,则为向佛智故。】

佛所说的修多罗,是故修多罗说,若有众生能观无念者,则为向佛智故。修多罗翻契经,就是契合的意思,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这个理跟机,机就是观机说法,机就是事,事跟理必须得相合。大乘经教义里头是这样说的,若有众生能观无念的,则为向佛的智慧。

不论男女老少,能依本觉的理,才生起来始觉的智慧;完了以这个智慧再观那个理。念佛也如是,修观也如是,参禅打坐,就像咱们学习也如是。观想你本觉,本来的那个本觉。本来面目是什么,禅宗就参这个话的,叫参话头。把你念头打死了,许汝法身活。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这是向那个无念处,以有念达到无念,让你观,让你参。这个观、参,就是你产生一念的正念。一念!要有第二念了,不同了。只是一念。为什么咱们拜佛的时候,或你做什么时候,前头加个一心。二心,不行了。叫一心。一心,还是有心。有心,达到无心。一念,这个念是正念,一念正念。念什么?向无念处去,这一念向无念的念。一念要达到无念,连这一念也没有了。若有第二念,达不到本心了,那跟心源跟那本觉不相应了。大乘经是这样说的,若有众生能观到无念的,那才真正的向佛的智慧。只是一念,一念成佛。

一念是达到,把这一念也没有,叫无念。如果你念佛能这样念的话,达到无念处,成了。若是有第二念,就跟那本觉、跟你那心源相反了,一有第二念就相反了。这一念的正念,念到成佛的时候,他究竟成就了,一切的方便善巧都没有了。方便善巧是你不能达到一念,想一切办法、想一切方法来度你,来使你产生达到这一念。一念而达到无念,无念是佛智慧,佛智慧是无念的。

咱们这讲的本觉,也就是本觉义,也可说真如,也可说一真法界,也可说佛性,都如是。从十信开始,觉知前念起恶,止其后念不起,再经过十住、十行、十回向,经过三贤位子,再经初地、二地到十地,都是一念观无念,这就是正观,用这个来照。这时候先破灭,而后要销灭异。灭、异破了,再破了住,最后再销灭生,这叫还源观。生住异灭叫生起观。生起一定要还源,不论哪部经、哪部论所说到究竟处,都让你观无念。说:我在念。念即无念。拜佛,拜即无拜。

好像我们这说话是圆融的,听起来好像不合道理的,无念还要念什么?必须有念才能达到无念。你从你开始的发心,才能达到佛的智慧。有时候这个智,属于修行人的智。修行人用观智,观照。观照什么?观照是我向。这个向是能向,向什么呢?向佛。第一属于能观想的观,向。第二就是属于佛。你观无念这个观,就是能向。无念,达到佛的智慧,那就是所向。

对于这个问题,现在咱们这一部论讲就是你生起这么信心;不是你能修行得到,现在还没到这个程度,只要你能够信,认为这个说法认为这个佛的教导是对的。咱们最初讲体大、相大、用大,无念就是那个体大,就是本体。向这个无念去做,向这个本体去做,得用观想、用念。念即无念。用观想,观即无观。这属于方法了,这属于相跟用。体、相、用。

懂得这个道理了,大方广佛华严经你明白了,不论他说好多,一百卷,一千卷,大方广佛华严经就是这样。大方广,这是体相用三大。为什么佛在法华经上授记品,给咱们都授记了,给咱们在位都授记了。未来一切只要受过三归的,佛都授记了。但是你本来就具足,佛不授记你也是。本觉!人人都具足本觉智。

咱们这讲的是无念。无念,无住。无念、无住就是你体大。向无念上去观想的,就是相大、用大。体相用都在其中。如果你没有信心、没有愿力,你办不到。有了信,有了愿力,再假这个观行,这才具足了修行的资粮、成佛的资粮。信愿行三者,这是一切修行人必备的资粮。智者大师经常讲这个信愿行,印光老法师也是讲信愿行,华严经就是讲信愿行。你先得信,信了之后你才发愿。不信,你发愿吗?发愿,要去做。三个联合起来,资粮具足了,这就成佛有份了。如果没这个,生西方极乐世界也办不到。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三个必须得具足。你发愿生西方,你先得信,你才发愿。信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现在正在说法,我生到那去,闻法去,求法去。在这个娑婆世界,你想遇到一个善知识,很难。你到极乐世界去,那太容易了,莲池海会每一位都是善知识。

你在我们现在当前这个时候,说我们现实的境界,就是我们现在这个时候。虽然这个时候还是末法的初期阶段,到了末法的中期阶段,到了末法的末法末法,到了后期阶段,现在咱们这个聚会说这些经,没得了;连这个假的僧相都没得了,那这是真正末法。在这个世界求善知识,你赶快生到他方净佛国土去,到那都是善知识。这个世界求没得了,真正的没得了。再说了不起怎么证果的,那不说了。像我小时候学法时候,像谛闲老法师、月霞老法师,那时到处都是,那些个大德,在那个时期。再往前,满清再往前,到明末的时候,清初的时候,像蕅益、莲池。像莲池大师到北京拈花寺去参遍融老和尚,人家都说他是地藏菩萨化身,遍融老和尚他平常一句话都不说的。你去问他、参他,他就告诉你老实念佛吧!念地藏王菩萨,他的样就像地藏王菩萨。因为他就是地藏菩萨化身,后来说他是地藏菩萨化身。他圆寂的时候现的圣德现相,说地藏菩萨化身。像这样的大德,像我那个时候,我初参学的时候,当小和尚时候,虚云老和尚、弘一法师、慈舟老法师、印光老法师这都在的,这一代大德。现在你要再找这样一个,有吗?你在这地球上找去吧!说时候很容易,做起时候很难!

其实我常跟我们道友讲,我说你把经本打开,你打开普门品,观世音菩萨就现前。你别把经轻易看了,那不是观音菩萨说的话嘛!他说的话你照着去做,你不是就对观音菩萨负责了!观音菩萨就把你摄受了。你打开观音经,观世音菩萨现前。你打开普贤行愿品,普贤菩萨就在。那不是大善知识!哪找善知识去?你打开一切经,释迦牟尼佛就在。你要把它隔离开,经是经,佛是佛,那就错了。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有这种慎重心,你打开了哪一部经,哪部经你的本尊;例如普贤行愿品,普贤菩萨是你本尊,他就在前。以这种的观想、这种观力。

现这个所说的到十地以上,到这个境界,不是我们的境界了。是让你信。你做不到,你也行不到,只是让你信。咱们是大乘起信,能达到你信的目的,你已经成就了。你听这部起信论,就是你最大的收获。依着这个信,你再回顾你所学的,不论观音、地藏、文殊、普贤,哪位菩萨教授你学起来,你把他就认为现在面前,你不要隔离开。你哪找善知识去?在你面前的善知识都在。所有一切法,法就是佛的法身,也是诸菩萨的法身。不要胡思乱想,不要东求西求。求谁都不如求自己,懂得吗?求自己。

我经常爱讲苏东坡跟佛印禅师,他们两个到庙里去散步去,一看见观世音菩萨拿个念珠。那个像,有时塑观音像拿个念珠。苏东坡就问佛印禅师说:观音菩萨拿念珠,他念谁?佛印禅师说:观音菩萨念观音菩萨。苏东坡说:观音菩萨还念观音菩萨?佛印禅师说:是啊!不然他塑个念珠念谁?苏东坡说:我不明白,你开示开示吧!佛印禅师说:你自己去参去吧!我开示什么?那就继续再参观。参观时,一边参,这个时候苏东坡也参观不下去了,就心里想,观音菩萨拿念珠念观音菩萨。等到他参观完了,出庙门了,他开悟了。他跟佛印禅师说:不要你说了,我知道了,我明白了。佛印禅师问:你明白什么?苏东坡说:求人不如求己。注重在这句话。求谁,求善知识,就是释迦牟尼佛在你面前,你不信,你不发愿,你不行,办不到?释迦牟尼佛不会替你成佛的,不会替你消灾的。灾,你自己消。你自己做的业、你起的惑、你受的报,得你自己去消。谁能帮助你?求人不如求己。

因为你自己具足本觉智。咱们讲的就是求自己,把自己本觉发明出来,让它发现出来,把这迷惑都去掉,你不就成了嘛!还找谁去?先我说现在在这末法时候,找个像倒退一百年的善知识、倒退五、六十年的善知识都没有了。像我这样的二百五,能算善知识?太远太远了,不过比你们早学几天。佛菩萨加持,我记忆力还很好的,我九十岁了,我跟你讲的都是我过去随时看的小故事而已,我没有这个资格。

善知,能善知一切诸法,诸佛的教法。最重要的还要善知机,就是人家闻法者不对机。怎么不对机?我也不晓得你什么根性。要知道根性,对机了,我一说,你就开悟了。那是你前生修来的,你现生遇到佛法,对你的因缘,该说什么法;对你因缘,不该讲起信论。我们若是不对机,怎么办?就把佛说的教法拿来,让你大家自己去找。今天讲起信论,明天讲金刚经,再过一段时间讲地藏菩萨的占察善恶业报经。东讲西讲的,都不对你的机。讲了老半天,你也没开悟。你跟我听了好几个月,或者听了好几年,把你耽误了。你本来是依着所对你那个机,你又依法,完了一修行一发愿就成了。但是不对机,不对机就在那摸索吧!

先要明理,我讲的是道理。起信论,教你对大乘相信,相信你的心起处。你能找到你心起处吗?在什么地方起的?就像我们刚才说的故事,无明从何起?什么叫无明?无明有个相吗?有个样子吗?有这个名字吗?咱们任何事情就怕你刨根问底;要刨根问底,没有了,那就穿了,那才叫真正明白了。



【又心起者,无有初相可知;而言知初相者,即谓无念。】

所以下文起信论讲你心起什么样子,没有初相可知。说个初相,就是无念。无念,还说什么?无念就没有说,说了就不是无念了。所以禅宗说参话头,话头是无言,没说。你有说,还叫话头吗?那是话尾巴了,一说出来就不是话头了。



【是故一切众生,不名为觉,以从本来,念念相续,未曾离念,故说无始无明。】

因这个缘故,一切众生就是不觉。不名为觉,就是不觉,不能说他觉。从本以来,念念相续,未曾离念。你不离念,所以这个叫无始无明。



【若得无念者,则知心相生住异灭,以无念等故。】

若能是无念了,你就知道你的心相生住异灭,不能达到这个。一切诸佛觉悟了,究竟觉悟了,他证得了心源本觉无念,那也就知道了一切众生的生住异灭相。从无念而有念,是从有念来的。既然说到无念了,又怎么知道有念呢?有念是无念等,有念跟无念是相等的,那是幻化的相。因为众生心里有了生住异灭,所以这幻化相就出来了。老眼昏花,他眼睛还是一样的,他花了,看不见了,眼睛有毛病了。但是老眼昏花也不一样的,现在我眼睛还不花,我还看得见。但是老的跟老的也不一样,就是一切法都不一样的,这叫差异。法愈差异多了,你走的岔路歧途愈多,就是这样含义。



要能够得知无念,你才知道,等你证得无念了才知道有念就是无念,生住异灭相跟无念平等平等。再翻过来说,你知道你烦恼,我们经常爱说烦恼即菩提。不错,烦恼即菩提。你即得了吗?菩提是觉,烦恼是不觉。不觉就是觉。觉了,才有不觉。失掉一边,一切相对法,一切名词法,一切言说法,失掉这一边,那一边不成立了。相对的,那一边没有了,它对不起来了。对不起来了,就都没有了。这个需要琢磨去。我说琢磨是土话,官话怎么说呢?要你去观,观就是思惟修。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