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上梦下参老和尚:大乘起信论

【而实无始觉之异。以四相俱时而有,皆无自立,本来平等,同一觉故。】

所以在起信论上马鸣菩萨说,实实在在的没有什么始觉,也没有什么不觉,这一切名词没有。有的时候一时同有,空的时候全部空,它自己立不住,平等平等,同一觉故。就是这样子。



【复次本觉随染分别,生二种相,与彼本觉不相舍离。】

染就是不觉了。我们要想把不觉再回到本觉,把这染法翻过来就是净法了。我们把不觉把它翻过来,不觉是哪来的?是本觉来了。再回归原处,不觉即是本觉。生二种相,与彼本觉不相舍离。生与无生这两种,生本来没有,是无中生有。本来具有智慧德相,让染污所迷了。你破迷了,翻染了,成净了。翻染成净了,染没有了,那净也没有了。因为本觉随着不觉而生起染污诸法,一个本觉,一个不觉。这个不觉是依着本觉,它们两个不相离开的。像咱们这个手背跟手心,就是一只手,翻过来掉过去还是一只手。本觉就是那个体,就是大方广的大;生出来智相,就是相大;所有一切的业相,业相是不思议的,不思议的业相就是用大。这叫体相用三大,也就是大方广。三个是不相离的,用不能离开相,相也不能离开体,三为一体的。为什么?随染分别了二种相,一个净,一个染。你本觉不相离,染即是净,净即是染,依染而起的。



【云何为二?一者智净相,二者不思议业相。】

所以这个地方就讲智净相、不思议业相。这以后讲二种熏习了,最重要的是二种熏习。



【智净相者,谓依法力薰习,如实修行,满足方便故。】

什么叫智净相?依着法力的薰习,如实修行,满足方便。



【破和合识相,灭相续心相,显现法身,智淳净故。】

破和合识相,灭相续心相,显现法身,叫智淳净相。这两句讲不完了,下回再讲。以后到后头讲熏习,那才真正我们该学习的二种熏习。染熏净,净就变染了;净熏染,染就变净了。咱们是在染法当中,现在我们用净法来熏它。我们这屋本来有气味,我们到处点上檀香,把那个(鼻+臭)气驱出去了,就变了香气了。这种含义。我们身上本来是不清净的,这个不清净是有染法。我们现在用佛的教授学习,学完了要去做,来熏习它,它就变了清净了,很快你就解脱了。用那个智慧来照你那个烦恼,烦恼就破了。像我们刚才说的你找找烦恼,一找就没有。不找,它愈来愈大、愈来愈发展。大家好好熏习吧!祝大家吉祥!



【复次本觉随染分别,生二种相,与彼本觉不相舍离。】

我们上来讲始觉,始觉这一段论文讲完了,我们以下解释本觉。本觉随着染的分别而产生了不觉,在不觉当中生了两种的境界相;生二种相,这叫境界相,跟本觉不相舍离。本觉随缘,随染净之缘生起了二种相。



【云何为二?一者智净相,二者不思议业相。】

哪两种相呢?云何为二,征启的意思。一者智净相,二者不思议业相,这都是标题。本觉随着染的分别因缘,生出两种相。哪两种相呢?一个智净相,一个不思议业相。但是这两种相跟本觉不相舍离的,染依着净而生起的,这两种相就是起惑造业。破了惑,销灭了业,那又恢复了本觉的清净本觉相,这样令我们生起明白我们的心。依着马鸣菩萨所给我们的启示,我们依着这种启示能生起来你大乘的信念,相信自己的真心的本觉义,相信你自己。问:有信心没有?我们的答覆都是有信心,但这信心怎么信的那就有问题了。因此你必须要通过学习知道了,知道我们本具的清净的妙明真心,随着染法的缘生起了一种意念;这种的意念把它说成两种相,它跟你这个本心是不相舍离的,来解释这种的意思。解释这种的含义又分了两种,一个叫智净相,一个叫不思议业相,以下就一个一个解释。



【智净相者,谓依法力熏习,如实修行,满足方便故。】

智净相者,谓依法力的熏习,如实修行,满足方便。哪两种相呢?一个智净相,一个不思议业相,就是业相。先解释这个智净相。这个智净相是依着法力,能依着法力修行的这些众生,把自己内心本具的那个妙明真心作为一个内熏的因,佛法僧三宝这个法作为外熏的缘,因能生起缘,缘能促成。假三宝熏习的力量,就是你学佛学法学僧。因为僧人传达法,法是佛所说的法,三宝是一体的。依着三宝作为恢复你妙明真心的外缘,依着这种力量来熏习,使你再能生起来清净的信心,内外相熏。这时候能断你根本惑,转无明为明,从不觉当中产生你的始觉智,这个智就叫智净相,能够观你原来本具的妙明真心,就是本觉。依着佛的教授教导,你再兼修六度行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不是六门你具修,你依着一门修都可以。照这样的来修习,就是你从初开始,现在依着本觉而产生不觉,依着不觉而有始觉,就是与始觉和本觉,本觉的内熏,始觉的外熏,能来对治你的无明。大概是住、行、向这些菩萨,三贤位的菩萨都是依着这法来熏习的。如果登地的菩萨,他就正修六度了,不是兼修了。正修的时候就是能够证得真如理,这是指地上菩萨说证得真如理。所以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叫地上的菩萨。无明是一分一分的破除,法身是一分一分的显现,这时候再起修叫如实修行。如实修行就是乘真如的本体、乘本觉智而修行,叫如实修行。满足方便是度生弘法的方便善巧智,就是六度万行修行圆满了,六度万行是方便,修行圆满你就成就佛果了,福慧两足尊。这是解释这个智净相,依着这个法力熏习,如实修行,满足方便。



【破和合识相,灭相续心相,显现法身,智淳净故。】

和合就是我们那个八识,我们经常说八识是真妄和合的。真妄和合的,这个是个什么相呢?无明相。因为这个无明相依染法说,一念不觉生三细,就是无明。以下就开始要讲了,业相、转相、现相。现在说破这个,灭这个相续的心相。相续心相是什么?就是我们那个第七识末那、眼、耳、鼻、舌、身、意,前六识加七识,销灭这个,使你这个妄想心不让它相续。破和合识,和合识是真妄和合的。这个要破它的妄分,可不是破真分。真分也破不了,真分是不可破的。正因为破妄,才能够显你真正的本来的本觉。我们经常说三德,这个就叫法身德,显现你法身德。破,用什么来破呢?用智,就是前头智净相来破。因为你的智淳净了,能破这个和合的妄分,这个显现了就是你法身德。经常我们说三德,这个就叫法身德。那个智淳净相就是般若德。法身德跟般若德,这个所显的是果上的智净相。这一段是讲智净相。



【此义云何?】

这有个问题,若是这样讲解的话,起信论它有辩论的意思,此义云何呢?前面所说的生灭跟不生灭和合,就叫阿黎耶识。现在要破这个和合识,破是都把它们破除了,那不是真妄都破了吗?妄是虚假的,真是不虚假的。但是你破这个和合识,真妄一起不是都破了吗?征启的意思是这样征启的。以下就解释了,妄不是真。解释的时候就是妄不是真,破妄是正为显真才破妄,并不是把和合识的真分也破了,不是这个意思。



【以一切心识之相,皆是无明。无明之相,不离觉性;非可坏,非不可坏。】

一切的心识之相皆是无明。但是无明是不觉了,不觉可是依着本觉而生起的,它没离开觉性,它是不可坏。既然是不可坏的,那你破妄显真的时候,不但是不破真,而且还显真。破是因,给真做障碍的,是破这个的。你一切的心识之相,心也好,八识,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这七识,是指这个说的。心识之相,一切现在说都是无明。无明不离开觉性。觉性是不可坏相。因为就用真如的法来回答这个问的,以下要讲三细六粗之相,业相、转相、现相,执取相、计名字相、起业、业系苦相,这些三细六粗之相全都属于无明的。无明本身也没有相,它是依本觉而起的迷,迷了产生的幻有。幻有非有,幻化的,这我们都懂了,幻化就不真实的。但是这个幻化依着什么起的呢?它是因着觉性而起的。因着觉而产生的不觉。若离开了本觉,那个迷从何建立起来吗?就是妄是不离真的。妄不离真,假这个意义来说这个和合识,真妄和合是假这个意思说的。真的还是真的,所以它不可坏。妄不是真的,所以它是可坏。又能坏个什么呢?它是幻化的,明白了就是了。可坏、不可坏这是在名义上这样来说,使你学习能够有入处。说真妄和合了,两个必须同等的才能和合。两个不同等。妄无自性,说它可坏的。真随缘了,它随缘,它还不变,所以说不可坏。一切心识之相,全是无明。无明之相,不离开觉性。说这个,说坏也可以,说不可坏也可以,说非可坏、非不可坏都可以,假名安立的。懂得这个含义,就知道真是永远不可坏的,妄永远是没有的,虚幻不实的,说个坏,标示这个能可以把它销灭掉,也能可以转化的;转化它没有了,幻化本身就没有了。



【如大海水,因风波动,水相风相不相舍离;而水非动性。若风止灭,动相则灭,湿性不坏故。】

马鸣菩萨恐怕我们不懂得这个含义,未来众生不懂得,假个比方来说,如大海水,它是因风吹动的就有浪了。因风才起波浪,它才动。你说是风吹的吗?还是水自己动的吗?无风不起浪,那当然是因风而显现的。风相跟水相,离开水相,你看不见风了。风是不可捉摸的,是无相的。水相风相不相舍离的。水本身它不是动性,风止了、灭了,动相也没有了。因此来形容这个本觉义跟无明义,动相则灭了。但是水的湿性,湿性是不坏,湿性不随着这个。风止,浪息。风动,浪起。风动,浪起,湿性也如是。浪止,风息了,湿性还是如是。这形容着本觉义不可坏。



【如是众生自性清净心,因无明风动;心与无明俱无形象,不相舍离;而心非动性。若无明灭,相续则灭;智性不坏故。】

如是众生的自性清净心,因无明的风动,心与无明俱无形象,不相舍离;但是心非动性。若无明灭,相续则灭,智性不坏故。这是假大海的水比喻这个心性,前头说的是法,大海水这个比喻是喻,法喻和合了,来形容我们本来具足本觉的自性的清净妙心是清净的,大海水就形容大海水,因为无明的风动,假这个因风动而浪起了。因无明动,而你的真性隐没了。不是销灭,是隐没了。风是比喻,比喻这个无明的法的意思。无明动,清净心生起了粗细的九相。因为风动,这个浪才有大浪小浪。因为无明,而使这个本觉因无明而产生的九相。咱们现在想找一个无明什么样子,没有的。就像咱们昨天讲那个譬喻说烦恼从何起,无明从何起?何者是无明?他骂他这么一句话,他一生起烦恼,这就无明从这起的,这就叫无明,这都没有形相可得的。所以心跟无明没有形相可得的。因为这两种,本觉心咱们本俱的,咱们现在迷了。就是无明,咱们现在还没到这个境界,还不能认识无明。咱们是在三细相的业系苦,这是九相最粗的相。就像水和波那个比喻,就明白这个含义了。因为无明风动,心和无明没有形相可得的,但是它又不相舍离。但是心它没有动的性,无明灭了,那相续相就没有了,相续也就灭了。它本来具足的本觉的义是属于自性的,它永远不坏。例如我们一面大镜子,那镜子上落了灰尘太久了,没人去擦它,没人去管它,你照什么也不显现了。你把那个灰尘擦掉了,纤细微毫的现相都现出来。那尘垢就是无明,那个镜的本体就是识性,得这样来显。迷了,一念不觉;不觉那个迷了。无明跟本觉是不相舍离的。这两种相,咱们现在解释一种了,还有个不思议业相。



【不思议业相者,以依智净,能作一切胜妙境界。】

什么叫不思议业相呢?依智净相,能作一切胜妙的境界。咱们讲大方广的时候,大是体,这个智净就是相大,所产生的一切胜妙的境界就是用大。这是三大。但是必须依体才能显现出相,依着相而显现用。这个用是依着相,相是依着体,三大一体。咱们经常说大是包括一切的,相跟用是依着大而生起的,拿什么表现这个大呢?相和用。这不思议业相是依着智净相,智净相就是体的相大,能作一切胜妙境界就是体的用大,体相用三大一体的,也就是一个吧!把无明、烦恼、人我执、法我执这些个惑业,把它转变成了智慧。这个大就是它本俱的法身。咱们讲三德的时候,这是法身德。把无明、烦恼、人我执、法我执一切都翻过来成了智慧了,叫般若德。这就是法身德、般若德。不思议业相依着智净相能作一切胜妙境界,这是把染转成净,咱们前头讲这个智净相。这是众生的清净心而显现的不思议业的作用,这是不思议业。胜妙境界,就是三德、六度万行。一切功德,就是佛的法、报、化三身德相。



【所谓无量功德之相,常无断绝;随众生根,自然相应,种种而现,得利益故。】

德相是什么呢?就是无量功德之相,永远如是,常无断绝;随众生的根,自然相应,种种而现,得利益故。前头是总说,以下是别说。无量功德之相永远如是的,常无断绝。把前头不思议业相,把它扩充扩大。佛利益众生都是不可思议的,不用你意识去揣度,这就说显现如来的殊胜的胜妙境界,显现他无量的功德之相。这是善的。那翻过来,恶的呢?所有众生一切罪恶烦恼生老病死苦,这都是一切众生的相,这是世间相。跟佛菩萨利他、自利、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这是无量的功德德相,永远不断绝的。我们经常说竖穷三际,横遍十方,竖穷横遍含义;对于过去的无量众生、现在的无量众生、未来的无量众生,度生的功德也是无量的。但是随众生的根性不同,他哪一根就对哪一类的法相信,产生一些功德相,他自然相应的。诸佛菩萨的妙用是随顺众生的根器而来的,你的善根深厚者显现不同,你的善根浅薄者显现不同,这叫不思议业,这叫业相,就是不思议业相。它是与一切众生善根相应,这就是诸佛菩萨的智慧德相,就在众生心中显现的。



广说太多了。总的来说,身业现相,佛是众生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什么相,他是契机说法的,现相也是契机的。一切时,一切处,他是同时显现的。就如释迦牟尼佛吧!咱们在地藏经就见到,地藏经的第二品,佛对地藏王菩萨说,我不是光以佛身示现在这个世界度众生的,应以何身得度者,佛就现何身。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释迦牟尼佛现的佛身是入灭了,他又现许多的身相,咱们不得而知了,咱们就不理解、不了解、不认识了,只认识佛现的那个释迦牟尼佛的佛身在印度入灭了。咱们认为释迦牟尼佛是入灭了,只就一个释迦牟尼佛说。但是在我们历史上,古德他们证实,证实什么呢?佛没有入灭。道宣律师,在唐朝的时候吧!咱们都知道弘扬四分律。道宣律师弘扬四分律的时候,他的智慧德相感得天人给他送供。天人送供,他问那个天人,他说:释迦牟尼佛入灭之后,现在又到哪里去度众生去了?又现什么身?天人听见就感觉这个问号很奇怪,天人说:你说哪个释迦牟尼佛呀?道宣律师说:我说的就是在印度降生的那个释迦牟尼佛嘛!天人说:没入灭啊!我来的时候释迦牟尼佛还在那说法华经呢!我们看见的我们所知道的了解的释迦牟尼佛入灭了,事实上是入灭了,这是世间现相。



又有一次,窥基大师到那个道宣律师那去,去参拜道宣律师去。道宣律师就跟他说:我今天招待你是天人送供的饭。窥基大师就等着,等着天人送供来。等过了午了,天人没来了。第二天,天人又送供来了。道宣律师就问他说:唉呀!昨天你让我打了妄语,让我失信了。我请一位大德在我这供供斋,享受你天人供养。你怎么没来呢?天人说:昨天我来了,我来了进不来,光明无量,无量菩萨在这化身围绕着。我不知道你这是怎么回事?完了天人跟他说:你只是个阿罗汉,我只是个天人,那些大菩萨境界我们进不来了。这时候窥基大师才对于学教义的学翻译的才产生尊重想,那些大菩萨不讲究小知小见的这些戒律行持的事。



从这些证明,证明什么?证明觉体之相是不可思议的。这个不可思议的业相,业就是作用,善业的作用。在地藏经上的第二品,佛跟地藏菩萨说,我不是仅以佛身来度众生,什么身都现。看着佛身入灭了,他现的别的身还在度众生。这样理解了不思议业相。这是佛的不思议业相。那些大菩萨咱们不说了,咱们说咱们这个不思议的业相,每个人都有很多不可思议的业相,我们这几百人,每一个人有一个人样,他的动作,他内心的表现,表现在外体,这都叫相。但是不是德相,是业障相。业障相,什么相都有。这业有深有浅,我们这可能有四众弟子吧!咱们现在现的相各各不同,随他内心的境界相来显现,表现他身口七支。诸佛菩萨,我们说功德相无边不可思议。我们众生的那个业,我们经常爱说业,我们众生那个惑业相也不可思议。你看你发脾气的时候,心里生烦恼的时候,你自己不认识自己了,你那个相非常的难看。这个事实很多了。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所以要懂得这个含义了,你就知道了不可思议有两种,有惑业的不可思议,有淳净的功德福德智慧德相不可思议,众生的业相很不可思议。咱们别光说人类了,你看水族馆,如果你看电视海洋生物,你看看那种相复杂得很,你说不出种类。染净都有两方面的。马鸣菩萨为了显示这种意思,以下再加以解释。



【复次觉体相者,有四种大义,与虚空等,犹如净镜。】

复次,就是再说,又的意思。觉体相者,有四种大义,与虚空等,犹如净镜。这解释了。这个标题,下文自然就解释了。



【云何为四?一者如实空镜,远离一切心境界相,无法可现,非觉照义故。】

云何为四呢?哪四种大义。征启的意思,拿镜子做比喻。一者如实空镜。拿镜子,镜子是个比喻意思。远离一切心境界相,心的境界相,无法可现,不是觉照义。远离一切心的境界相,如实空镜是什么?形容着清净的本觉。所以依正二报十法界所现的粗相细相微妙的五阴境界相,这全是假的。清净的本觉如实空,如实空是什么?十法界粗相细相,依相;依相是依报所有的现相,正报所有的现相;都是粗妙的五阴的色心的诸法,这一切相吧!在这些相上执着什么是我法,我法是属于遍计执的,全是执着的情境,迷失了如实空那个清净的本觉。有智慧者,若拿这个真空绝相来观想来对照,再来观这个本觉,那一切的粗细的妙五阴、粗五阴,色法心法,一切境界相空的。空的是没有,本来空的,所以说非觉照义,不是觉照义。远离一切心的境界相,什么法都不现。如实空嘛!没有嘛!这就是咱们所画那个大圆镜智,它不是觉照义。日月星辰,山水人物,一切都没有,这叫如实空。



【二者因熏习镜,谓如实不空,一切世间境界,悉于中现,不出不入,不失不坏,常住一心,以一切法,即真实性故;又一切染法,所不能染,智体不动,具足无漏,熏众生故。】

第二种,因熏习镜,谓如实不空。前头讲如实空,现在如实不空了。不空又是什么样子呢?如实空,什么都没有,什么样子也没有,什么相也没有。那如实不空呢?一切世间的境界于中显现了,就是十法界依正二报的显现,依正等法。它的体不是这些相,但是它又不拒绝这些诸相的发挥。这个含义就是本觉是因,这些境界相是缘,十法界依正的这一切相宛然不失,如实不空。一切世间境界相都于这中显现,不出不入,不失不坏,常住一心。为什么?以一切法即真实性故。但是这约本体来说,能现这些境界相的叫因,所现的境界相叫缘,缘能生起。因为生起了这一切境界相,就叫不空。能空的跟所空的,能空的是智慧,所空的是一切相。这种观,如果讲中观、学中观的人他就懂得,这是用中观的智慧观,常住一心中道义。



一切诸法都有它真实性,就是这一切境界相的真实性能现,现出所现的诸相,就现出来一心不二的法门。如镜子,因熏习了,熏习这个镜子,镜子本身,就是我们观的智慧本身,不是山水人物,但是它能现山水人物;它本身不是的,镜子不是诸相,你人照的是人相;其他一些动物,它照一些动物相。不动境界,像我们一个大镜子照我们法堂,我们法堂境界相都在镜中现,但是它不是法堂,就是这么个意思。你那个心能现一切诸相,而心非诸相。相不是心,但是它能平等的显现。这个心本来不是诸物,它能显现诸物。显现了,这里头是无能无所,一个因,一个缘。因熏习镜是什么样子呢?如实不空。不空是什么呢?一切世间境界相都在镜中显现,不出不入,不失不坏,常住一心,以一切法就是真实性。依真起故,真不坏故,所以它是真实性。



又一切染法,所不能染,智体不动故。就是咱们尽管流浪六道、流浪生死,不管你如何流浪吧!你变人、变狗,变畜生,变鱼、鳖、虾、蟹,变飞禽走兽,随便你变什么,智体不动。你那个觉心,所具足那个本觉不动,它具足的都是无漏的性功德。但是它能可以熏众生,那个染翻染还净。它那性具的本觉的性是清净的,它随缘了,随它色受想行识的五阴之缘,对那个染心所观外头的染境,它不被它所染污。不但不被它所染污,反以它前头讲那个体大、相大,三大的用大,用那体相二大,用来熏习众生的无明。熏习众生的无明,就叫用大,把众生那个染又翻转为清净。本身是不动的,所以智体不动。一切染法,所不能染,智体不动。为什么?具足无漏性功德,这是妙用,用这无漏性功德来熏习众生,这叫因熏习镜。



这种意思很深的。浅显一点说吧!我们诸位道友在普寿寺从开办到现在,创立吧!创立到现在,这里头就是熏习。你在这里头熏习,熏习到十年,你起了变化了。也有三年走的,也有五年走的,也有两年走的,现在也有学六、七年走的,也有现在走的,他回想他在普寿寺这一段,这就是熏习。集体的熏习,大众的威德,把他那习气妄染给他销灭很多。但是根深蒂固的,他动不了的,烦恼特重的,他不接受这个熏习了,他到外头去熏习。那外头一熏习,又变了样子了。他看那个熏习不好,再想回来熏习,这边又不让他熏习了。因为他在外头熏习了很多习气,又在我们这里,怕把我们这里熏习。因为我们没熏习到他,他又回来把我们熏习到了,不让他来了。这都叫熏习。但是有内因的熏习、有外因的熏习,我刚才说的是外因,假外缘,缘的熏习。因为他自己心里内因没有,外缘修习不成的,他会离开的。为什么?我们二众道友们应当常住常故,是假熏习力量。你入一个好环境,大家互相影响,那就是不同的。你入个坏环境,不说诸位道友了,我现在已经九十了,今年九十了,我去到那个坏环境,一天懈懈怠怠的。我要到打麻将堆里头,我也想打麻将,看一看、摸一摸是怎么回事?你遇到什么环境,境能熏人。等到人能转境了,那功力就高了。不但不被它熏,我还要转化它,那得好大力量!



但是熏习有两种,刚才咱们上来讲只是内因的熏习,还有外境的熏习呢?那我现在跟大家讲的是外境的熏习。大家知道我们古书上孟子他妈妈,把孟子带到他们家里邻居,到那屠宰房或者干什么去,那他一天就学那屠宰,怎么样屠宰、怎么样杀生。完了搬到一个学校旁边,搬到一个学堂旁边去,那他学着读书了。这就是熏习。不论现在男众女众,现在社会的熏习,这社会现在很复杂的。那小孩子看那电脑,他就坐那电脑。平常玩,他坐不到半个钟头,他要跑了。坐在电脑前,哪管几岁小孩,他玩起来,看那电视,他不动。因为他跟那相近,性相近,他在那特别高兴。有些小孩到我们这里头来,我们这也有些小孩,他就感觉很兴奋,这是性相近。



懂得这个道理了,熏习非常重要。但是有两种熏习,一个净熏染,染就成净;染熏净,净就变染。这是熏习的功能。但是它的本体是不动的。四种熏习,这是第二种。



【三者法出离镜,谓不空法,出烦恼碍、智碍,离和合相,淳净明故。】

三者法出离镜。四种都用镜子来打底。因为现在我们诸位道友都不带镜子了,特别我们女性的道友,如果你们在家时候,每天要出门先照照镜子,看看我漂亮不漂亮;不漂亮,化妆一下。现在没有了,这个都没有了,这也叫熏习,现在连这想都不想了,这种断绝了。熏习就是这个含义。现在第三种法出离。什么法?不空法。咱们前头讲的是空,现在变不空了。什么叫不空法?要出烦恼碍、出智碍,离和合相,淳净明故。这解释什么?法出离,清净的意思。法,上头咱们讲了,空也讲了,有也讲了,空有不二,中道妙理。这个法是中道妙理,就是这个法。这个法从障碍、染污、无明,最后是无明,出了,离开了,离开这些法,成了什么呢?淳净的、清净的、光明的。这是法出离。



上面所讲的空有不二的、中道的、不可思议的这种妙理,从烦恼障、所知障的障碍之中,离开无明出来了,成了什么呢?淳净明,这是法出离。所以叫法出离。成了,你就清净本觉的还源了,法出离。依着人我执所起的见惑思惑十使烦恼,贪、瞋、痴、慢、疑、身、边、戒、见、邪这十种,从这里出来了,能障碍的你是这些见惑。它障碍不住了,你出来了。以前是被这些障碍住,碍住你那个中道妙理了,生死的障碍、烦恼的障碍。所以你不能产生智慧,产生种种障碍,这叫智障,智的障碍;乃至真、俗、分别。总的说,这叫所知障。障,就是被上来所说的这些染污法障碍住你那个真实的智慧。本来你什么都能知道,这些障碍使你不知道了,这叫所知障。因为你所知道的理法、事法,理法界、事法界,不能够理解,不能够究竟的明白,就被这些障住了,这是智慧上的障碍。但是智是不是障碍呢?智不是障碍,是被这个障把你智慧障住了。我们经常讲所知障、所知障,所知不是障,被障障所知,障住你不知道了,对真谛、对俗谛分别都起执着,是因为没明白真理、没明白俗的谛理。这些都叫所知障,障住了你所知的理法界,障住了你所知的事法界,你什么都达不到究竟,不知道了。这里头分两种,一种人我执的障,一种法我执的障。这个就是法我执的障。



这样来解释的法与智慧。法不是障,智慧也不是障,是什么障住的?我执法执这样障住的。所以障事不障理的、障理不障事的,这种解释都不是究竟的。实在是我执障也好、法执障也好,既障理也障事,在事法界它给你做障,你不能了解一切事法界;在理法界上它给你做障,你不能达到真理,达到你淳净的那个真心;所以它们都是做障碍的。我执法执就是能障的,障住什么?障住你所知的理,障住你所知的事,都是不究竟的。不论我执障也好、法执障也好,对事对理它都生障碍,障住你不知道,障碍你那个智慧不能显现。



这个就是法出离镜,必须出离了。你虽然没脱离众生界,但是你理解到了,理解知道中道的妙法是可修可证的。修的时候观空观、观无碍观,空观、无碍观一齐修;如果不能一齐修,先修空观,后修无碍观。能、所,能修观的能,所修的观理;能障的是这些烦恼、惑业、我执、法执,所障的是理体你自性本明的那个明心。我们现在有些尘垢,尘垢就是六尘境界相,叫尘垢;你清净相就不现了,有些垢染了。法出离了后,那一切都不能障了。出离了,我执出了,法执出了,一切都不是障了。就是不空的法出了烦恼碍了,这就是我执销灭了,证得空理了,不烦恼了。智障销灭了,离了和合相了,淳净清明了。法出离镜。



【四者缘熏习镜,谓依法出离故,遍照众生之心,令修善根,随念示现故。】

这是缘熏习。缘熏习镜呢?依法出离故,前面讲了第三种法出离了,遍照众生之心,令修善根,随念示现。这是解释你怎么样的明、怎么样的照,这是假外缘的熏习,缘熏习。内熏习呢?本觉熏习众生,这叫缘。因为依此而起的,这熏习镜,这是依法出离。依法出离,就是本觉熏习了众生的妙用,这个名字就叫缘。助缘的意思。依上出离的体相而起的,这叫缘熏习。依法出离,遍照众生之心,令修善根,这叫缘,缘熏习。身口意这三业,依着这三业你去修行。因为修行故,增长你这个缘,又增长你本来具足本觉那个缘,来照一切众生,照本觉心,来照意业,来观看一切众生的根机。这样的示现给众生说法,度众生,使众生修行能成就善根了,随众生善心的大小,诸佛菩萨就现身说法,这就翻前头的染成了净了。这个缘熏习的使你本来的面目显现了,在这个性净妙明本体之中,这就是诸佛菩萨用大,也是为度众生的用大,能出离尘垢。就像你取那镜子一照,就知道你的前因后果了,你的丑恶面目或者妙明的真心都显现了。这就是给你做发心修行的缘,就叫缘熏习。



咱们再从前头这四种意思说,四种镜,镜都是比喻的意思。回顾一下,因熏习镜、法出离。因为因熏习才有法出离,因为法出离才有缘熏习,因缘所产生的熏习。这个缘熏习是它依着法出离才能产生,法出离产生什么?这个镜能够依着法出离了,能够遍照众生的心,令一切众生都能够修行善根,都能成就。随你念什么,就能示现什么。



上来所讲的真如门,就是从本觉一直讲到这里四种熏习镜,这叫心真如门。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下头要讲生灭门了。



【所言不觉者,谓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不觉心起,而有其念。念无自相,不离本觉。】



咱们前头总说生灭门中,总说的时候讲生灭门、真如门。总说的生灭门里头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和合识,和合识就是什么跟什么和合了呢?不觉跟觉,有觉跟不觉两种义,这叫阿赖耶识。什么叫觉义?前头约净法明心的生灭。前头讲过净法明你这个心生起的生灭,那是约净法讲。现在约染法来讲,染法讲明你这个心的生灭。依着净法讲叫觉义,依着染法讲叫不觉义。觉义的讲完了,现在依着不觉义来讲。



所言不觉者,什么叫不觉?谓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就说那个根本不觉开始的时候。开始的时候,不能够如实的知道真如法就是一。一者就是无,无者是不动。一念不觉而生妄动。一动了,动则生变。一变了,就有念。一念不觉,就是念头起了,起了念头。用很粗浅的讲,咱们在这静坐的时候,忽然想起来我那个什么事没办好,马上起来了就去做那个事,就动了。这一动可就不清净了,不动则已,一动就不停,一动它就不停歇了。心起而有念,这个念没有自己的体相,这个念没有体相。这个叫因觉成迷,一念妄动开始迷了,仅仅是开始迷了。但是这个还没有离开本觉。不觉是依着本觉起的,它不如实知真如一法,不觉心起了。虽然起了,这个妄念是因着觉而成的而才迷了,因觉成迷了。但是还不离本觉。念无自相,念没有形相,不离本觉,就是还不离开本觉的体。



过去有这么句俗话吧!“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每天跟着佛一起就睡觉了,早晨起来也跟着佛一齐起来了。“但认五阴身,不认本觉体”,就是光知道这个五阴的色身,本觉的体就不知道了。从此就迷了,这一迷就不停歇了,一直到现在。咱们都是这样子。这个很有意思的,你经常观这四句话。“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但认五阴身,不认本觉体”。佛是本觉,光认识到了妄,不如实知真如法一,不觉心起。



咱们入信位的时候,说信的时候,所以古人说“不怕念起”,你不能制止你念不起;“但怕觉迟”,你觉悟快点,一起就知道妄,别让它相续,别让它发展。这仅仅光起个念,这是等觉菩萨了,十地以上菩萨了,断这最后的微细无明,就这一念。那现在呢?愈染愈劣,愈染愈糟糕,就堕落深处了。



【犹如迷人,依方故迷;若离于方,则无有迷。】



就像迷人似的,举例子,迷人,就是迷糊了。到了五台山,哪是东台、哪是北台、哪是南台、哪是西台?东西南北都找不到方向了,这个是就讲这个的。迷人迷了方向了,不知道东西南北了。因为有了东西南北,他辨别不清楚才叫迷了。如果没有东西南北,哪还有个迷可说呢!东西南北谁定的?从什么时候定的?怎么定的?有东西南北吗?这需要参的。咱们天天都过东边、西边、南边、北边,这迷方。事实上有没有没东西南北,问题在这。执着这是东方,执着东方。我们站在西边上,才知道这是东方。站在东边上往东看,还有个东方,东方还有东方。东方还有东方,西方还有西方。



例如咱们念阿弥陀佛,生极乐世界。一个老修行问一个念佛者,说:你要生西方极乐世界,哪个西方极乐世界?念佛者说:西边的极乐世界。他说释迦牟尼佛说的,念一声佛等于念无量声佛。一个西方佛就有一个西方极乐世界,站在现在的西方极乐世界,再往西边看,还有西方无量世界,还有西方极乐世界。我们上回讲那个故事,南无西方极乐世界三十六万亿一十一万九千五百同名同号阿弥陀佛,那就有同名同号的西方极乐世界。那一直往西方走吧!永远不尽的都是西方极乐世界还有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还有阿弥陀佛,无穷无尽的。



方无定方,法无定体。因为有了方向才迷了,若没有方呢?根本就没有方呢?就没有迷了。这形容什么呢?无明它本来不离开本觉,这个道理很难得理解,所以假喻来比方,拿这方来比方。如人迷了方向,迷了。原有的东西南北方位子他迷了,搞不清楚了,认东为西,或者拿南边当北边去了。原来就没有东西南北,那还有什么迷可说呢!这是形容词。



【众生亦尔,依觉故迷,若离觉性,则无不觉。】



因为众生也是这样,依了觉才说迷了。若离开觉性呢?离开觉了,还有什么不觉?离开了本觉的众生,就像迷方的人说,依着觉才迷了,依着方才迷了。因为不认本觉。若还依本觉呢?还回来,迷呢?迷就破了。相对的,有觉才有不觉。根本就没个觉,不觉也没有了。众生也是这样子,依觉故迷。若离开觉性,就没有不觉了。迷了本觉的众生,就像迷了方向的人说的一样,依着觉故迷了,他不认得本觉了。若还回来,还依本觉呢?他就不迷了。若我们离开方向,还有什么东西南北方呢?没有这些方向。



【以有不觉妄想心故,能知名义,为说真觉。若离不觉之心,则无真觉自相可说。】



相对法,这个意义很多,这只是标题。所以以下就要讲九相了,先把觉跟不觉弄清楚。现在大家要是能把起信论先自己读一遍、看一遍,从头到尾看一遍,完了你再来听就容易一些。若能够念上两三遍,心里有个底子,完了再来听课,你很容易理解的。但是这个必须得跟你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明白跟不明白,咱们懂吧!觉跟不觉有时还弄不清楚,说的名词太多了,但是明白、不明白你该懂。法堂在哪点位置,你的寝室在哪点位置,你应该知道吧?这个你懂,这跟那个意思是一样的,你别把它想得太深了。你从最浅处,你生活之中体会。咱们有病了,失掉正常了,你连离开你那个寝室到法堂去往那边走,你都不知道了。我这么说可能大家不相信,没有一个说我在寝室出来,在那个院到法堂,到哪去我还不知道?脑壳昏了,等你有病的时候才知道,就糊里糊涂了,就不知道了,发高烧烧得什么都不知道了,那叫病态。咱们也如是,咱们现在都是病态,害什么病呢?这大家都能会答了,不说了。



【复次依不觉故生三种相,与彼不觉相应不离。】



因为不觉妄心动,所以离开真觉了。妄心一动,就叫不觉。不觉生了,真觉就隐了。隐到什么地方了?隐到不觉的心中了。这种只是因,是不觉的因。得遇诸佛说真觉之法,这个真觉之法就给这个做缘了。两种因缘和合,从不觉再显本觉。不觉怎么生起的,现在是讲不觉的生起。不觉的生起有三种相,这三种相都跟不觉相应不离。



【云何为三?】



哪三种相呢?云何为三,征启的意思。这前头都是标题。标题完了,以下再一个一个的加以解释。



【一者无明业相,以依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觉则不动,动则有苦,果不离因故。】



这三种,一者无明业相,以依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这叫业相,无明业相。不觉是对着觉说的,觉就不动,动则不觉。不动没有苦,动就有苦了,果不离因故。假使说你现在在这个普寿寺不动,就是不离开不走,清清净净的,一天生活起居有一定的规律,诵经、念佛、听课都有一定规律。但是你一动,这些全没有了。动则有苦,赶车,找地方住,到个生地方作客,你就不安定了。很简单,这个该懂了。动则有苦。不动就不叫业,一动就叫业。一动就无明,无明叫业相。因为不觉心动了,动了就是个业因,一动就业因。有了因,一定有苦果,所以说名叫业。业是造作义,这个最初开始的时候,造作的非常轻微,只是动。所以由动而后才产生变易生死、分段生死,再返染还净,这要经过无量劫了,这一动要经过无量劫。动是对着不动说的,业是对着无业说的,对着净说的。动则有苦,果不离因,这就开始这个业相,他动就不停止了。拿这个例子说,你这一动,到外边另找地方住,到这住不相应,完了又跑到那地方不相应。你再想找一个比普寿寺更好的地方,没有。就动吧!就到处找吧!这一找,愈找愈苦,愈找愈苦,就是愈动愈粗。这是细相。



【二者能见相,以依动故能见,不动则无见。】



这一动就起了分别了,就有能见所见,以依动故能见,不动则无见。前头说动必有苦,这个苦还没结果,必须先有因,因才能结果。它动就不停了,这就产生有一个能见,有能见就要有所见。动就是能见,不动则无见。这就是咱们说的业相的转相,能见相就是转相。因为业而起了转,转能起个见,就是起了个见相,故曰依动故能见。反过来说不动,不动就无见。



【三者境界相,以依能见故境界妄现,离见则无境界。】



见要产生分别。能见是动的思想的妄念,那它要见境界。所以第三者就叫境界相,有了见相就产生所见的境界。但是这个能见的境界是妄现的,没有真实的。若离了见呢?离了见,境界相也没有了。业、转、现,就现境界相,妄现这个现相。这三相叫三细相。虽然不觉,还没离开本觉,所以叫细相。



【以有境界缘故,复生六种相。】



因为有境界的缘了,愈变愈粗。因为有境界缘的缘故,无明就给这个境界的缘作因了,境界就是缘这个无明的因,因缘和合,又生出六种相。这都是标题,下头才解释。



【云何为六?一者智相,依于境界,心起分别,爱与不爱故。】



云何为六?一者智相。简略说什么叫智相?依于境界心起分别,一起分别有爱好了。有爱必有憎,憎就是不爱,就产生了爱与不爱。这个境界我喜欢,这个境界我不喜欢;喜欢的就爱,不喜欢的憎嫌,就想舍弃。这都是没有实体的,幻化的境界。依于第三的境界相现相,就是现境界相,这就产生了十界的依正二报,虚妄的妄想心,就叫智相。这个智相,叫智相,不是真智,把这个虚幻不实的而起执着计度。所以就起计度了、就起分别了,违背他的思想不如意的,他就憎恶;顺着他思想情感相应的,他就喜爱。那就有憎爱了。



【二者相续相,依于智故,生其苦乐觉心。起念相应不断故。】



而且依着智相,这种憎爱的心,相续不断的这个心相,就叫相续相。二者相续相,六粗的相续相,生起苦和乐,乐的就喜欢,苦就生厌离,就有这种感觉的心情了。所以念头妄念相续不断的。



【三者执取相,依于相续,缘念境界,住持苦乐,心起着故。】



在这个妄境界相中执取了,依着相续而产生执着取舍,缘念这个境界相,住持苦乐的境界,这心起执着,爱者就喜欢留恋,不爱者就憎嫌,想脱离。这个就叫执取,执着取舍。



【四者计名字相,依于妄执,分别假名言相故。】



因为执着取舍了,他就标个标签,就像标个名号,这叫计名字相。依于前头的妄执,妄想的执着,分别这个假名的言相。假名言相,这后头要详细讲的,这前头都是标题,这里不详细说。



【五者起业相,依于名字,寻名取着,造种种业故。】



因此就对外头的境界,在这外头境界就起执着取舍,分别假名的言相。想办法好的就想得到,不好的就想舍离,那就起业了,依于名字,寻名取着,造种种的业。三细相不说,说六粗相的前四种,皆属惑。惑,指思想上的问题,不是行为。还没有行为呢!只是意念当中起的惑。但是起业就不同了,起业就叫真正的造作义了,起业就造了。好的得不到,就想办法得到,得到就造业了。寻名取着,造种种的业。造业我们不要讲了,谁都会造。我们现在都在造业当中,看你造的什么业。



【六者业系苦相,以依业受果,不自在故。】



你一造业,业就把你系缚住,你想跑也跑不脱了,叫业系苦。依着你造业的因,你一定随着你的造业要受苦果,一受苦果可就不自在了。假使说翻回来,你要观照认识到,不造业了;不造业了,业就系缚不住你了。你不造业了,它怎么系缚住你了呢!



【当知无明能生一切染法。】



这一切的染法,这是顺标题大致说一下,这就是由一念不觉妄动而生起了无明,无明生起了这些染法。那就知道无明是根本,业、转、现、智取、相续、执取、记名字、起业、业系苦这叫枝末。枝末没离开无明,所以叫枝末无明。这个枝末的无明是从你根本无明而生起的,你若想除枝末无明,必须得断除根本。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以一切染法,皆是不觉相故。】



这总说了,这一切的染法皆是不觉相故。咱们前头讲觉,始觉。你不觉了,不觉产生始觉,开始觉悟了。始觉完了就是相似、分证、究竟。这个上来所说的,这叫一切染法。不觉什么样子?不觉就是这个样子,业、转、现、智、相续、起业、业系苦,就是这些个染法,这都是不觉的相。



【复次觉与不觉有二种相,云何为二?一者同相,二者异相。】



把前头的觉相跟这个不觉的相,这两种相把它总说,觉与不觉总和起来有二种相。哪两种相呢?一者同相,二者异相。我们在生灭门中,前头讲一心二门,真如门是无言了,生灭门讲释这个生灭心。生灭心有两种,一种净心的生灭,就是始觉跟本觉;本觉不觉,不觉产生始觉,始觉就是染心的生灭。在这个生灭门里头讲,要辨别什么是觉与不觉的相同的意义。就它的本体上来说,有同义,同于本觉;还有异义,异相,就是不同于本觉。染不同净,净也决不是染,这就是不同。染即是净,净即是染,就是同,同一个本觉。这分别来解释,一层一层的。就像我们看那个剥大蒜的或者剥菜蔬,剥它皮,有粗皮,有细皮,一层一层剥,完了才到它心里头。这跟那个意思是相同的。把从净到染,从本觉产生不觉,不觉又产生始觉,始觉到相似觉,相似觉到分证觉,分证觉到究竟觉。究竟觉了,还回来不?成了佛了,以后还染不染了?不会再的,不会再染了。



以我们现在大家说发心,发菩提心说的太高深一点,就说我们发了善心所了、发了净心所,发了心,或是受三归,乃至更发大心;所谓大心就是依佛教导而出家,落发,受三归五戒,乃至受比丘尼十戒;受比丘尼戒、比丘戒,一步一步的。这是从染返净到了走,现在我们走到什么地位了呢?在信,信心当中。信心所还没有完全成就,我们现在在这个位子上。我们把它增到信心满心了,成就我们这个信心了,我们再不造恶了。成就信心的恶止善行,就是止恶行善了。



但是这个善里头有很多的差别,好比你们学比丘尼戒,乃至于五戒,五戒就有很多的差别。五戒根本的义是相同的,但是你把这五戒贯穿到沙弥十戒里的五戒,乃至比丘、比丘尼的五戒,它要求你的更高,这就叫次第。这个次第也是把你这个染污的业停止,净业的增长,逐步逐步往前增长。如果我们信心坚定了,相信本觉的义。这个信心是相信自己一定能成佛,自己本俱的有佛性,那是我们的本体,把它讲到自己身上。依着我们这个本体,我们能还复了,把这个染污把它洗刷干净,恢复了我们本觉的清净妙明真心。



如果你信位坚定了,相信自己,相信这过程确实如是。那你在修行当中,就修行这个信心要经过相当的时间。但是有速有慢。我们这一班同学的,看来我们大家都在普寿寺住,穿衣、吃饭、规矩好像是一样一样平等平等的,每个人的心理状态不平等了。就这个信说是十个位子,那太多了,次第太多了。等到达到十信满心,登了初住了,那你恢复这个净业才真正的上了正轨的轨道。轨生物解,任持自性,你才能够随着你的性走。为什么?他相似觉悟了。相似觉还不行、还不踏实,但是他不退了,初住不退了。这个时候发菩提心,他确实厌离世间。厌离世间,不舍离世间,这就是大悲心了。同时有智慧,有般若的智慧指导自己大悲心去行佛道的事业。他逐步逐步的从相似觉到分证觉。所以在觉和不觉之间的这个差别,从时间上来说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有时更长一点,有速有慢,迷的也有深有浅,各各不同。



【言同相者,譬如种种瓦器,皆同微尘性相。】



这里头要讲觉跟不觉的两种相,哪两种相呢?一种同相,一种异相。讲同相,他做个比喻,譬如种种瓦器都是微尘,都是泥巴。泥巴是微尘所形成的,它的体性就是微尘。但是我刚才没拿这微尘做比喻,就拿我们在普寿寺住着我们这帮道友们来比,看着我们大家都一样,同相。我们脑壳一剃,走在一起,分别不出来是男是女。老了可以分辨出来。现在小孩子,像那十几岁小孩子在块堆时候,你分辨不出来。同是出家人,这是同相。他这譬喻就是做瓦器,同是泥巴,同是微尘。那是比方。例如说我们同是出家人,同是发心修道者,成佛的先后、恢复的先后就不同了。看着是一样,其实不一样。瓦器,我们可以把它做成瓦、做成糖罐,像渍酸菜那个大缸都可以,大小不同;或做艺术品,做花瓶,这是泥巴烧成瓷器,瓷器也是泥巴来的,是瓦瓷,同一个性质的,它的体性是同一个微尘的性相。



【如是无漏无明种种业幻,皆同真如性相。】



就是拿这个合法。法上如是无漏无明种种业幻,这就是无漏的无明种种的业幻等于原俱的本觉,它是依本觉而起的,本觉产生不觉。原来的微尘它变成陶器了,陶器是不是微尘成的?是微尘成的,但是它不微尘了。或是拿陶器作瓦,你可以喝水。做煮饭锅,拿陶器来做饭。那就不同了。无漏无明,这个解释,无漏就是始觉,依着本觉而产生始觉,始觉产生不觉,因不觉而产生始觉。始觉也好,不觉也好,还没离开本觉的性。本来性净的本觉,随着这个本觉,那是一切净法。随着本觉而起的无明,无明又产生了种种的业幻,那是染法。染法是依着净法而起的。



所以根本不觉是个无明,枝末不觉那就是变成有漏染法了。根本的无明跟本觉是相合的,这时没有相、没有言说、没有语言,也没有文字。等到枝末的不觉了,那就是有漏的染法了。但是这些有漏的染法是种种造业所幻有出来的,不是真正实有的。真如,就是我们那本觉真如、本觉的性,随着幻化的染法又回转修行净法、修行净业,完了再恢复一切觉悟的觉相。但是你随着幻染的造种种的染业,就是我们上来所讲的九相都成了不觉了。但是这里头还有染净浅深的各各不同,你观它本体的(性体)还是真如性,因为它相不离性、相不离体。但是同是真如相故,这就叫同相。起了种种的瓦器,那就叫异相。但是皆同微尘,那就叫同相。产生种种的器皿,那就叫异相。



【是故修多罗中,依于此真如义故,说一切众生,本来常住,入于涅槃,菩提之法,非可修相,非可作相,毕竟无得。】



所以在契经里面,一切大乘教义;修多罗就是一切契经,就是大乘的一切教义教法,都是依着真如,说一切众生本来常住,入于涅槃。菩提是觉悟的觉法,就是觉,菩提就是觉。这个觉也不是可以修的,也不会作相的,根本无所得。因这个说法,你的法身德、智德、解脱德,这三德你本来就具足的。你修、作,最后还是这三德。返染还净,不是外头得到的,是原来本俱的。但是这是约理上来说。约事上,可经过一番曲折了,这个曲折时间非常长。在曲折当中;这说深奥的,深义了;修无所修,作也无所作。为什么?这是真空妙有的含义。一切诸法有是妙有,不是真有。妙有非有,不是真有的。真实体性的体性是空,真空不空,成立一切法。因此你当成这些幻有都是病,病是你自身起的。你用药,吃完药病好了,病到哪去了?病从什么地方来的?你找这个原因。不论从人天道、畜生道,乃至二乘道、菩萨道,乃至究竟佛道,都是自己的妄计分别。



要想在这里头,修多罗契经里面讲真如的义。真如义就是本觉的义,说一切众生本来是常住的,也没有什么菩提佛法可以求,也没有什么涅槃法我们可以证。我们这修是无修,修无修相。不是可作相,是幻相。修到最后呢?无得无证。最高的境界是无得无证无求。你一进入佛门是三门。咱们一进入佛门,每个庙修门都修三门。但是你修小精舍那不同了,只要修寺庙就是三门。三门代表什么意思呢?也代表三德,空、无相、无作。一进门,就告诉你了,空、无相、无作。



【亦无色相可见。而有见色相者,唯是随染业幻所作,非是智色不空之性,以智相无可见故。】



没有色相可见。所见的色相那是随染业,随着无明的染业幻有的,别把它当成实有,不是智慧的色相不空的体性,以智相无可见故。可见的色相那是幻化的,不是真实的,实际上是没有色相可见的。这道理是讲什么?是讲同相,跟本觉智相同的。那异相就不这样子了。假使说有这样的怀疑吧!说生死即涅槃,我故意这样说,生死即涅槃,生死就是涅槃。若生死即是涅槃的话,那些报、化、身相都是幻化不实的。众生没有果报的相,也没有业报的相。那诸佛呢?也没有报身相,也没有化身相,同一法身故。但是在事法界里头不是这样子,诸佛有报化身,怎么会说没有呢?这也是幻化的,诸佛的报化是随众生的业而现的。但是翻染业,染业所做的化身之相不是真实的。因为不是真实的,说这个色是空的。所以大家读心经的时候,色即是空。但是这个空它又显现不空的性体,性体的不空。染缘所起惑造业受苦,我们开始明白了,始觉了,又发心修行,断了惑业,改成净业了。你就认识到这是幻化不实的,那就变成妙相了。妙相没有真实的,妙相非相,真如智体,妙有非实有。如果把妙有当成实有,那又落了凡夫境界了,那就遍计执了。



又怎么知道智色就是空呢?前头刚才讲九相,三相自体的业、转、现不说了,说智相跟相续相。智相是不可见的,智相是法性理的理体所显现的,它具足大智慧光明。到七地菩萨得到这种境界、证实这种境界,它是自在不变的。但是肉眼是看不到的,肉眼碍非通。天眼也见不到的。那是法眼观的,法眼就观空义。从智相的法性理体,所具的智慧光明义,知道这是遍照的,知道它是清凉不变的,智相是不可的见。这以上都显同,同什么?世间的一切诸相,同于本觉义。



【言异相者,如种种瓦器,各各不同。如是无漏无明,随染幻差别,性染幻差别故。】



生死即涅槃,生死就是涅槃。因为没有生死,也没有涅槃,相对而说的。这叫相对法。相对法不立就是同相,相对法立就是动相。譬如瓦砾到陶器那个瓦器,它的本体是微尘,微尘没有什么异相,同是微尘。但是你做成瓦器了,各各不同了,它就有异相了。这以下是讲异相了。但是这个意义,大家听起了,有的佛法学了很久的可能会理解。只是理解。但是初学的,没学过大乘圆教义,对这个说,听了是糊里糊涂的,还是不够明了。如果你明了了,不说是明心见性吧!起码你理解力是理解到了。但是这不是你十年八年、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五十年就学会的,这要靠你好多劫,产生这个信心都不容易。咱们这是大乘起信论,刚让你起信,从辩论当中让你产生信,坚定你的信心,相信自己是佛,相信自己一定能成佛。辩论这个道理,翻来覆去说,让你相信,只达到这么一个目的,这就是目标。懂得这个含义吧?要求并不过高,只要信就好了。



说:我信!你不讲我也信。你那个信没有根据的。信的根据是什么?跟你所做的、所为的、所行的,你从事实上来证明。真正这样信了,你还去造粗业吗?粗业不会造的了。虽然见思烦恼你不能断,你执着就轻微了,贪恋心就少了,烦恼心就没那么重了。如果不是这样子,你自己可以印证你自己。烦恼心很重,一天妄想贪瞋痴不断,名利心不歇。“财、色、名、食、睡”,这是现实境界相,你自己去体会。像我们诸位道友都是佛子了,虽然不能断,但是我们能降伏。在惑上我们不能断,在业上我们降伏了,不做了。现在我们都没做,起码说杀盗淫我们现在都没有。但是说到那细的我们是没断,那是以大乘来要求的。我们要对大乘起信,大乘所要求我们的,现在只是我们能生起信。有了信了,根本有了,我们逐渐在信位修行。修行信位成就了,信不退,就住。这个在住、行、回向时候,虽然三十位,最难的是初住。只要入了初住了,这三十位的次第顺序而成,达到十回向境界。登了初地那个信心,达到初地的菩萨他生大欢喜。因为他见了法性,见了真如实体了。虽然见了一分,他证实真实不虚的。



这个论是辩论的意思,讨论、辩论,我们大家都可以讨论,你有不同的意见,也可以对马鸣菩萨说的这个道理你有你的看法,你也可以说也讨论。论嘛!论是大家可以讨论的。不是佛说的。佛说的,你就只要遵行、信受、默契。但是他是把百部大乘经典来做这个论,也就是对百部大乘经典辩,愈辩愈明,你信的愈扎实。信力、信根,信的札成根了,那就再不退了,根深叶茂,能进入初住了。初住才叫发心住,真正发菩提心了。那个发菩提心真正的是对着十信位前,对着凡夫说的。实际上,他是相似,不是真实的。那时候他那菩提心,就比咱们这个信心,咱们现在发的菩提心,那就深刻得多。但是还是相似的。等他相似的成就了,他真实证得一分法身了,他就真正成就了。



所以我们现在就是摸索当中,从辩论使我们这个心更能明白一点,讨论对大乘怎么样我们能生起信心,信而不退。我们现在信位没有,没得到住,还退,所以我们里头有还俗的、罢道的。一转个面目,在死了之后,那来一生又没办法了,又不晓得了,又得从头开始起,还不晓得遇得到因缘、遇不到因缘?遇不到因缘,不知又要沉没好多年。什么时候等你这个善根又成熟了,又来了,再开始吧!开始,又得从头来做。



因为染幻的差别无穷无尽。这还没说人家干扰你,等到后头讲魔,起信论后头讲魔业现前的时候,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那是内五蕴,你的色心二法,自己给自己起障碍。内五蕴的魔障,楞严经有五十种,色、受、想、行、识每一种有十种阴魔,叫五蕴魔。自己的魔障,自己给自己做障碍,完了自己还不认识。现在就是我们这些道友六亲眷属,现在就有好几个,有我们这里的,也有外边的道友要求,他着了魔了。着了魔,迷迷糊糊,精神失常了。魔障是有的,有时是你内心的,有时是外境的。你过去欠人家债,因缘成熟了,人家找到你了,魔是这么来的。现在他很不容易找到我们,为什么?三宝加持力,护法护持力。你在寺院里头,护法神很多,你看见也好,你信也好,不信也好,自然如是,法尔如是。为什么要住常住,就是这个含义,大家加持力。



你懂得这个异相了,懂得这些种种的差异吧!就是个人的业,就像那瓦器造成各种器皿样子不一样了。现在我们这几百人,没有一个相貌相同的。你看那双胞胎,他总有差异,他有个特点不同。他心理状态不同,等到他成长起来就不同。吃饭一样,穿衣服一样,守规矩一样,学习一样,一样吗?这叫异相,不一样。每个人的面相,每个人的行动,每个人的坐卧,他跟他内心的相应。他内里头什么样思想,外头就有什么表情,绝对不一样。他自己跟自己,从早晨到晚上,就这十几个小时变化很多。你要注意吧!你光注意别人不行,也注意你自己,想你这心起多少个念头。本来是一心,那妄想差别心起好多念头。这个比喻更恰点。这就是从你无漏无明,随你外头所遇的环境,还有内心五蕴所起的变化,这就是性具本体的染幻的差别。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复次生灭因缘者,所谓众生依心、意、意识转故。】

如果不学佛的人能懂得这些道理吗?说心,这个心是肉团心,不是的;完了还有个意,意完了还有个意识。生灭门的因缘就复杂了,不像前头的。前头咱们讲本觉那个因缘分的,生灭门。心如门没可说了,生灭门的愈染愈粗,现在到粗相了。这是讲生灭门,就是讲心生灭的因缘。心生灭的因缘是什么样子呢?下头就要讲生灭因缘它的相。现在我们这讲生灭因缘,就是众生心,心、意、识随时在转化。

咱们现在讲的大乘,就是判教说不是小教,小教的心都是指着第六意识集起的,集起的心,集一切种子起现行,这就叫心。我自己想法,思量。思里的想,思念。时间、处所、地点、条件、说的事,就是这个意。了别现前境,这叫名识。大乘始教才讲八识。佛在世给阿罗汉说法那时候,给小教的时候,只讲一个意。讲始教时候才讲心,还有识,还有了别。这是讲生灭的意思。集一切种子起你的现行,完了七识的传送,他执八识为我,意识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识。这是法相部分,分成这三部分。

在大乘起信论讲心为真妄和合,它只分唯识;意是生长的义,生义,也是能依义,业、转、现、智、相续。业、转、现是八识之中的一分生灭相,智相、相续相这叫小中大三乘意识。咱们说三乘法,有时候是指着声闻法、缘觉法、始教的菩萨法,这样的三乘。始教又称大乘。现在起信论讲的,说心的真分和妄的部分和合了,这个叫识,这是起信论上讲的。依着这个识的意识来开为五个,业、转、现、智、相续。九相的前五相,业、转、现、智、相续。业、转、现虽然是与本体相合,但是它也在八识当中,阿赖耶识的一分生灭。智相、相续相这是三乘人的意识,声闻、缘觉、菩萨三乘的意识。以这个意识跟那些凡夫的第六意识,乃至眼耳鼻舌身前五识,跟这意识相合的就叫六识。

转呢?这个转不是前头那个转,这个转是展转的,五种意识依着心而起的,就是意识是依着意而起的。意不是意识。把这个开阔来说,业识是依着心,转识是依着业,现识是依着转,智识是依着现相的现,续就依着智相,展转生起,这叫生起因缘。倒转过来了,那叫还灭因缘。记到这么两个就行,一个生灭因缘,一个还灭因缘。现在讲这个生灭因缘者,依着众生心,依着这个心产生意,意生识,心、意、识转。



【此义云何?】

这只是标题,这都叫标题。这个因缘道理怎么解释呢?以下就解释了。



【以依阿黎耶识,说有无明。】

这个时候总所依的心不是本觉心了,总所依止的心叫阿赖耶识。前头讲了阿赖耶识是真妄和合的,就是一切众生为能依,这个心(阿赖耶识)就为所依。再像咱们前头所说的意跟意识是能依,心是所依。这个心是八识心,阿赖耶识心,所依的心就是阿赖耶识心。这跟法相宗讲的不同,大乘起信论讲的跟法相宗讲的那个八识阿赖耶识的起,生灭因缘有点大致不相同。把这个阿赖耶识定为真跟妄,前头都讲过了,两个和合。从阿赖耶识真的部分说,它有随缘义,随着前七识的缘;它有不变义,随着那个本觉的心。现在我们讲的生灭因缘,专讲随缘义。随缘义就是一切生灭的因,阿赖耶识真的部分随缘。在这随缘义说,说有无明。无明无性,而能成就一切事法界。事要理成,就是阿赖耶识真的部分成就这个事法界,成就这一切世间的种种因缘,就是生灭因缘。把这个来说明什么呢?说明无明。这个无明可是根本的,指着无明根本。从这根本无明产生了意、意识,乃至前五意识,那叫枝末无明。这里头就分别什么是根本无明?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妄分。什么是枝末无明?就是随着转。前七识所生起的都叫无明,那叫枝末无明。



【不觉而起,能见能现,能取境界,起念相续,故说为意。】

解释意。意、意识,先讲意。你这个色心二法,专讲究这个心法。心法五意展转生起,这个叫什么?叫意转。它是不觉而起,就说明了没有个能觉。不觉而起是什么?咱们前头讲了很多了,就是能见。业相而起,不觉而起。能见是转相,能现是现相,能取境界是智相,起念相续是相续相。这是五相。总的说来,略了就说一个意,意就包括这五种名。咱们平常讲意,就是意识意识,想一想。那是粗的,还达不到这个,这个所说的细。这个意产生了五种名字,分别说的五种名字。这是讲它初起。生灭嘛!怎么生起的,怎么灭的。先讲生起。

【此意复有五种名,云何为五?】

哪五种呢?还是前头的。

【一者名为业识,谓无明力不觉心动故。】

第一叫业识。前头讲业相,这讲业识了。无明力不觉,这无明的力不觉。真如随缘,本来没动而现动相。无明为能生,所生的业识,业识就是所生。无明一动就叫业识,一动就叫无明。无明就变成业识,生了业识。这叫无明的力不觉心动了,不觉心动了就叫业识了。什么是业识?这说明业识就是阿赖耶识。无明心动了,业识。



【二者名为转识,依于动心能见相故。】

什么叫转识?心一动就想见,起一个能见,这就是八识之中的见分。这个动,这个转识,它就依着业识而动心叫见,所见的见分。能见这个见分把真空之理变成断空,在这个断空当中还是坚固的想见。所以这个转识就叫见分,八识当中的见分。知道这个,就知道业相、转相、现相三相是一个,转相是见分,业相的见分,现识是转相的相分。



【三者名为现识,所谓能现一切境界;犹如明镜,现于色像;现识亦尔,随其五尘,对至即现,无有前后。以一切时,任运而起,常在前故。】

第三个就是现识,能现的一切境界,现识就是能现一切境界。咱们这么说起来好像很容易,要断这个现识的时候得要七地菩萨,那时候他见到法身见到七分了,才能断这个现识。这个现识所现的一切境界,就是一切色相,这一切境界相随着色声香味触法,随着五尘的境界顿现。现相时候对着这个色声香味触法五尘境界顿现,没有前后次第的。一切时,一切处,任运而起,常在前故。大家静坐一下,这种境界相很容易观照。在这个之前的八识业识咱们观照不到。顿现,好比你这一想,你所经过的处所、所到过的地点,这只是你现生所到过的处所,它能顿现。顿现法,你就观想吧!好比你到过很多的城市、到过很多的地点,从你出生地到你经历,你静坐下来,一静坐思惟的时候,它就顿现,没有前后次第的。在这个顿现当中,你分不出前后次第的。是我出生地先现吗?还是我到过纽约,纽约后现吗?没有,它是顿现的。这个你可以试验,但是这种现相是观照时候现,不观照它不现的。但是你过去不知道了,你只能现生的。

这个顿现可不同,你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中自然而有的。像梦中你所没见到过的境相,在梦中见到了,梦中现。如果你从来没见过的,梦中也现不到。是你多生见过的,它梦中才现。如果没见到,它不现。你有生过天,你梦里能够好像见过以前,不知道自己生过天,那个殊妙境界微妙,好像认为佛境界了。不是的,是你过去宿业的幻影。它有时候没有前后,它任运的。任运就是自然。

为什么这样子?因为这个现识从过去、未来、现在三个世中,它是自然而有的。因为它跟八识同时的,八识“去后来先作主翁”,来在先,走在后。为什么我们出家人死了要搁七天?让他识走尽。八识还没离开你体呢!八识没离体,你还能够识的分别。谁要动你,你感觉痛苦。谁要骂你,你不能分辨了,没有前六意识了。那心里起憎恨心。谁要动你,你没有分别了,不晓得亲人什么。谁动你,你就感觉痛苦得不得了,就起憎恨心。不论前后,一时齐现。色声香味触的法,前五尘境界相,一时齐现。这叫现识。



【四者名为智识,谓分别染净法故。】

这个现识跟转识、业识,三为一体。咱们前头讲了,还没离开本觉,还在本觉的妄分当中。一念不觉心动了,在无明,这三个就是无明的表现。无明心一动,它要来分别要有能见的,能见要见于所见的,但能见所见的还是无明那个心动。等到第四者的智识那就不同了,智识谓分别染净法,所现的四圣六凡一切染净的境界。净就是四圣,四圣他的位子德位浅深不同。染法的六凡,染业有重有轻,堕落的有深有浅,惑业有粗有细。这都是依他起性,依他起的幻有。他把幻有当为实有,完了去分别它、去取舍它,什么是净,什么是染。



【五者名为相续识,以念相应不断故,住持过去无量世等善恶之业,令不失故,复能成熟,现在未来,苦乐等报,无差违故,能令现在已经之事,忽然而念;未来之事,不觉妄虑。】

第五叫相续识,以念相应不断,识的本体不断的来相续。什么不断?相续不断,永不停歇的,过去、未来、现在。住持过去无量世的善恶业,令它不失。不但不失,还能成熟。成熟什么?成熟了现在的、未来的、苦的乐的一切果报,从来没有差错,从来没有违背;有不相应的,没有。违是不相应,没有差别,没有错误,没有违错。能令你现在已经过的事,忽然生起了。你经过的事,没作意,它突然念头来了。忽然又失念头。未来的事情还没来,在这就想未来怎么做,就这个意思。这叫相续,念相应不断。约它识体上来说,相续不断。就是现相所现的,智相就起分别,之后这个染净的境界相应不断就叫相续。这全指着法执说的。这讲的法执,还没到人我执。在法执之中,所起的善恶业报不断的相续,你在这里头不断的贪爱取舍。

这个意思如果用大乘的教义用智慧来干啥,不是在名相去解释,金刚经所说的,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住,未来还没来。过去没有了,过去已经过去了,再没有回来的,永远不会回来了。现在不住,现在一下又成过去了。前念生起,后念已经过去了。前念过去了,后念再生起。过去了,再生起。过去就没有了,你再想拉回来,永远回不来了。它是妄的,不是真实的。所以金刚经上说的,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三心皆不可得。过去事已经过去,现在又起了念头追悔,又把它思念。那现在呢?马上又成过去,现在不住。不住,马上现在又变成过去了。未来呢?未来还没来,你现在把它虚妄的过虑忧愁,没必要。为什么他非要这样做不可呢?相续识使它不断。这就叫相续,因为相续。



【是故三界虚伪,唯心所作。】

因此而说三界虚伪,唯心所作。让你观,三界都是假的,都是虚妄不实的,都是你的自己一心。染是你唯心幻有,净也是你唯心幻有。没有染,不会说到净。没有净,如何又说到染呢?所以你把它当成实有是绝对错误的。若执着染净是实在的,那是错误的。染净是空的,像镜中相、水中月,这样想。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那个好丑、美恶、幸福、灾祸都是空的,是你相续智相的妄执。



【离心则无六尘境界。】

离开你的心,哪还有六尘境界呢?离开你的心识。这个说离开识,这个心就指心识说的。若离开这个心识,三界六尘实在的境界没有。



【此义云何?】

这个道理怎么讲呢?此义云何。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以一切法,皆从心起,妄念而生。一切分别,即分别自心。心不见心,无相可得。】

因为一切法都是依心而起的,依你妄念而生的,一切分别都是分别你自己的心识。心不见心,识不得识,无相可得。还加个现实境界,说一切法指着什么呢?不过是欲界、色界、无色界,色声香味触法这是依他起性,它没有自性的。染法也好,净法也好,就是真妄和合的那个心。这个心是指真妄和合的心。有时候妄熏真,真就愈熏愈妄。有时候真熏妄,妄随真显现。咱们经常说真如熏无明,真如熏无明就起净法;无明熏真如,就起染法。但是都从心起的,万法唯心;有时候说万法唯识。遍计执,愈什么执着什么,那也是他的和合的识心遍计执,就执着、思惟、怀疑。

和合识合成一个了,怎么又互熏呢?怎么又能生起诸法呢?马鸣菩萨给解释这个意思说这个妄念所生的,生起的妄念还是妄念,这在枝末无明。不错,都是妄念。但是这个枝末无明里头它有一分随缘的,随什么缘呢?随真的缘。就像我们现在,拿我们事实说吧!我们现在就是枝末无明。我们现在又能够归依三宝了,依着三宝佛法僧的教导,依着三宝的熏修,这是反熏真如,这样子我们就生起净法了。现在我们所做的事,生活起居习惯依着佛的教导而做的,这叫净法了,它生起净法了。如果我们的贪瞋痴慢疑身边戒见邪这些个惑业要来熏这个根本无明,本来就糊涂,再这一熏更糊涂,依着妄念而生而起,愈来愈妄。

这样说法,我们这个心能够作一切诸法。但是心所作的这些妄法,无明所作妄法,为什么我们只见到妄的境界,而见不到心呢?这是因为我们不懂得一切境是唯心识所现。我们以大乘教义来说,我经常也跟大家说,心能转境,即同如来。心若能转境,就是佛。但是我们这个心是随境转的,随妄境所转的,所产生都是分别心。所以楞严上说“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本来没有幻法,是自心来取自心,非幻成幻法。心不见心如眼不见眼,咱们的眼睛看不见自己的眼睛。心不见心,眼不见眼。心是个什么样子?咱们看画画画那个心,写个心字那个标示,那是肉团心,那是身体腔里那个心,那个心不是心。心是因境起的,境若寂静了,境没有了,那心呢?心也就没有了。也是楞严经上说的心能转境,心能转变外面境界相,那就是同佛了,也就是像佛智。心被境转,那就是六道众生。心空了,境也没有了。境寂了,心也空了。我们忏悔最高深的方法忏悔,最高深忏悔的方法就是业性本空,没有业,唯心造;心都亡了,心若亡时境亦空,那境也就没了;心亡境寂两俱空,这就真忏悔了。



【当知世间一切境界,皆依众生无明妄心而得住持。是故一切法,如镜中像,无体可得。唯心虚妄。以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

境界相就包括了我们所能见到的、意念所能缘念到的,就是十法界的正报和依报。这些诸法是幻有的,不是实际的。咱们有的依着根本的无明跟我们那个业识心,有时候现,有时候住,有时候不现。但是所有一切境界相就是一心,一切境界相就是依着众生那个无明的妄心得住持的。迷了这个心,把一切境界当成真的。境界是假的,没有。离开心了,没有境界。所以说一切境界都依着众生这个无明妄心才得住持的,因此才说一切法像镜中显现的影子、水中现的月亮,无体可得的,只是心虚妄,唯心虚妄。总的来说,一切法是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

这段文义就是应当我们返观观自性,或者是楞严经上观自在菩萨他是返闻闻自性。就是前面所讲的真心随着无明的缘,现一切虚妄的境界相。这个虚妄的心,就是我们现在这个妄心吧!把真心迷掉了。这前头说的很多了。因此不知道唯心的道理,把妄心当成实有的,把妄境也观成实在有的境界。例如说我们现在在法堂里头,我们这几百人来共同学习大乘起信论,这个境界相是真的、是假的?当然我们认为是真的,我们不明白一心的道理;明白一心道理了,这是妄的、是假的。这还不是真心所现,这是妄心所现。妄心现妄境,但是妄心跟妄境都是我们那个一真的真心随着无明的缘显现这些虚妄。我们这心迷了真,让我们说我们知道万法唯心,就是唯不了,把这一切境界相当成实有的,不知是虚妄的。实有的是不坏、不散、不灭。咱们这不是实有的,一个多钟头过去了,幻了,没有了。

这个意思就是你应当对这个多生观念。假使我们能把我们这个身体五蕴,你能照见都是空的,有什么可修、有什么可证呢?有什么苦、有什么乐呢?苦乐忧愁烦恼一切都没有了。因为不知道,没有这种境界,所以才有。比如好环境、净环境,这是随净的;比如恶劣环境、染的,就随着染的。净和染是相对的,是随缘的,都是依着我们这个妄心而生的。所以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因此解释这个十法界的依正二报唯心所现。所现的这个幻有的生灭的法是由你妄心生的,因此说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这个意义很深,前头只是标,底下是解释。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