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上梦下参老和尚:大乘起信论

【如是外缘有无量义,略说二种。云何为二?一者差别缘,二者平等缘。】

我们前头讲净法熏习,在净法熏习当中体相的熏习讲完了,现在讲用的熏习,用熏习者。用熏习,这个用是谁呢?谁的用呢?本来是我们自体相用,从本体上来讲用是自己的用。但是这个用熏习是指诸佛菩萨说法利生当中的大用,这个用是指诸佛菩萨利益众生的用。对众生说,在你修行的当中,诸佛菩萨给你作增上缘。缘,就是用的意思。但是这个外缘意义很多,把它总说起来有两种,一种是差别,一种是平等,有两种。凡是咱们意识所能见到的无量的、很多的差别缘。诸佛菩萨他对众生说法的时候,他是平等的。但是由于我们众生的因不平等,所以缘也就不平等了。在我们修行当中你所感的,能感的是咱们这个信心,信三宝,求三宝加被,咱们能感的;应呢?就是诸佛菩萨。这个感和应都是差别的,所以这个叫差别。

有的时候像诸佛菩萨平等平等的,说个意思吧!举个例子吧!你读阿弥陀经,或是他读阿弥陀经,这看来是平等。实际上,你怎么读,他怎么读,你读的方式、方法,心里的安静,希求的欣乐心强,猛力!你感觉着阿弥陀佛对你就应了。如果你懈懈怠怠、散散漫漫的,不那么精进,那应的就差一点。你感的力量没有,应的就差。一个能感者跟所应者不一样,一个是懈怠散漫,也念佛,念的不够专一;一个是念佛很专一,专一的他得到的应就不同,懈懈怠怠的得到应又不同。三昧力没差别,但是由于你所做的有差别,那就叫不平等。平等跟不平等应当这样来理解。

文里头所说的在你所明理上明得浅,用功上精进力不够,那就有差别了。你因不同,所以感得外边的缘就有差别了。因有差别,诸佛菩萨应的一样的。但是你因有差别了,缘也就有差别了,就不一样了。有的他念佛能见佛,有的念佛时候见不到。差别缘是指着约人来说的有这些不同,以下就分别解释,讲,理解。



【差别缘者,此人依于诸佛菩萨等,从初发意始求道时,乃至得佛,于中若见若念。】

我们简单说吧!像我们发了心,入了佛门学道的时候。你发心这是因,学道时候,在这因上你所做的事,有的见佛的速度快一点,有的见佛慢一点。乃至于你成到佛果,有的你精进不够,那就慢了;精进不够,他应的也不够。因所对着缘,你因不够,缘也就不够。那就好像这个缘,或者对彼要厚一点,对此要薄一点。人家彼是精进,你此是懈怠。因不具,那缘也就不具足了。

我们初发心的人求感应,要依靠诸佛菩萨加持。诸佛菩萨的用,就是你所感的、所依的。咱们不是说感应道交难思议嘛!是不可思议的。这才能成就大用。我们用于它能够从凡夫地断烦恼,逐渐的证得菩提果。这是指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人,从他初发意的时候起要求菩提道果,在因的时候,有的见到佛,有的见不到,这就叫差别了。因为你因不具足,因地不真,果遭迂曲。因不同故,所感的外边助缘也就不同了。

此人依于诸佛菩萨等,从初发意始求道时,乃至得佛,于中若见若念。若见若念是指着能见能念,这个就叫能感的因;诸佛菩萨就为我们所见所念,那叫所感的缘。这叫因缘。因缘不同,这叫差别缘。有的众生他从木雕的、泥巴塑的、金银铜铁所铸的这些佛像,他去行礼拜得到加持力;或者示见除了这些木雕、泥塑、纸绘的外,另外能示现诸佛菩萨的妙相,或者观音菩萨示现了,或者地藏菩萨示现了,阿弥陀佛示现了。得示现的这种,这叫很明显的,你看到了,这种加持力。有的他念了几十年,并没现,没有见。虽然没见到,等他临命终的时候,他走的就非常好。例如说我们朝五台山的人,文殊菩萨大愿,朝五台山有很多人能见到文殊菩萨示现的智慧灯,或者一个光明灯,两个灯、三个灯、四个灯、五个灯,有的见很多,有的他什么也没见到。是不是见到了就成就了、没见到就堕落了呢?完全不是这个意思。这得看你感的时候,看你这个因如何。

看朝五台山的历史上,过去从汉、唐,一直到宋明,朝五台山那个境界相很多的,也很好的。有时是在家人家,并不是出家人。有的出家人没见到,在家人见到了,他有妻子儿女,他在社会上。心里还很复杂的,为什么他能见,为什么出家人又没见到?拿这个来论定他修行吗?这是不可以的。

能见能念,就是能念佛的人、能见佛的人。或者他求是求了,他也没见,他念也是很至诚的,这里头差别非常大。我们经常一天在这,化身吧!这个像也是佛的化身,佛化现的纸画的、木雕的、铜铸的都一样的,这就是佛的化身,你要这样认识,这就是佛的化身。咱们见观世音菩萨像,就是观世音菩萨化身;见地藏菩萨像,就是地藏菩萨化身。你在修礼拜,乃至对佛念经的时候,它有一种冥加的,冥加是你见不到的;它有一种显加的,你一见一拜就见到佛放光了、像放光了。我们一定认为能够得到放光加持的力量更大一点,没有的,好像我们修行不够。这都不能这样来判断,这样判断是不正确的,无论冥加、显加都是在你因上需要诸佛菩萨怎么样加持。咱们是没有智慧的,诸佛菩萨是应该如来来加持你,那诸佛菩萨就现相加持你。并不是说你得到加持,比那个没有现相、没有见光明的好像次一等,不一定这样看法的。因此这叫差别,有的示妙相,有的没示妙相。

这个是讲见或念,或者念佛的名字,念佛的名字知道佛是万德成就的,念佛的名字也是念佛的功德、念佛的相好。但是若你见、若你念一样的,平等的,那是平等缘。这是差别缘。我们念阿弥陀佛,我们尽拜释迦牟尼佛了,没拜阿弥陀佛,那么阿弥陀佛跟释迦牟尼佛是平等的,法身同故。没有释迦牟尼佛给你启示,你不知道阿弥陀佛。你要这样观,阿弥陀佛就是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就是阿弥陀佛,我自己就是释迦牟尼佛,我自己就是阿弥陀佛,法身同故,自己、诸佛都不二的。这个是讲因果不二。

修道的人有的他从有方面入手,这个有是妙有;有的从空的方面入手,这个空是真空,但是他所念的是法身,是自性的法身。你若理解这个义,自跟他是相通的。所以我们从有方面入手,念阿弥陀佛,拜阿弥陀佛,这个有不是真有,不是实在的有,是妙有。妙有非有,能够达到真空、进入真空是从有门入手的。若我们从空门入手,像我们现在从空门入手的,参禅,念自性的法身,参我自己的本来面目。像我们学金刚经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也是从空中修。这种是空入手的,这个空是不空,不空是不空而显现的妙有,妙有而显现的真空。不空是什么呢?本来面目,性德。这是悟得了、进入了十法界无相的法身。

所以我们观无相,经常从显教学教义的人,他也从无相入手,知道一切诸法没有实际体性的。体性就是诸法的法性,法性是无相的。知道观我们现在所存在这个肉身是假的,如梦幻泡影,它是无相的。这也是从空门入手。我们念阿弥陀佛叫空有和合的,我们念的是有相的,观想阿弥陀佛的相,观想西方极乐世界,全是有相的。有相的,而能从有相达到无相。有相这个相不是真实的,认识它不是真实的。真实的是什么?真实的是法界身。从无相入手的,这就是从真空入手。

所以诸佛菩萨给一切修行者作缘的时候是不同的,不同的在什么地方?有的他从有上入手,有的他要从空门入手,就是参禅的,或者修般若智慧的人,这些的因不同,诸佛菩萨所示现的报、化身亦不同。佛的化身,咱们只是注重在印度降生的那个释迦牟尼佛是佛的化身,你要观想现在这些相都是佛的化身,释迦牟尼佛的像是释迦牟尼佛的化身,阿弥陀佛的像是阿弥陀佛的化身。像咱们画那个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那个样子吗?不是的,那是化身。你要这样来认识差别缘。缘,只能促成你。你修行,先从你的心、从你的因。你因如何,缘的应的就如何,缘的成就如何。你念报化身的时候,不能着为实有,你所念的是妙有。念真空的时候,说我念的是法身,真空不空,不空才显现诸佛菩萨报化诸身。这叫差别缘的解释。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或为眷属父母诸亲,或为给使,或为知友,或为怨家,或起四摄。】

或者是诸佛现身给你作为眷属,或者作为六亲眷属,或者作你的父母,或者作你的子女,或者给你当给使,或者当你知心的朋友,或者是你怨家对头,或者用四摄法。四摄法,给你作同事的,或者作你的亲友。同事摄,示现同事的。或者作你的六亲眷属。或是你有什么困难来支助你,作你的朋友。这样来促成你成就佛道,这个因缘很多。或者尽说你爱听的话,爱语摄,说好听的,说你高兴的,让你渐令入佛道。



【乃至一切所作无量行缘。】

其实这个缘,乃至一切所作无量行缘,把前头总摄起来吧!你所做的无量的事,他都来帮助你做成。这是缘,就看你因如何。



【以起大悲熏习之力,能令众生增长善根,若见若闻得利益故。】

诸佛菩萨以大悲熏习之力,能令众生增长善根,若见若闻得利益故。这是差别缘。诸佛菩萨对众生用他大悲的愿力;这个大悲的愿力是包括智慧的,悲无智是不能利益众生的,大悲心必须得有般若智慧。所以诸佛菩萨在给众生作缘的时候,也有很明显的加持,也有冥冥之中暗暗的使你信心增长、使你道业成就。有显加,有冥加。显是看得着的、摸得见的,冥加是见不到的、摸不到的。能令众生增长善根。总的目的是诸佛菩萨对众生,只要你增长善根,成就佛果。不论念也好、见也好、闻也好,都让你得到利益,这就是诸佛菩萨的用。这解释这个差别缘。



【此缘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近缘,速得度故。二者远缘,久远得度故。】

这个缘有二种助成的,哪两种?一种是近缘,很快就得度了,很快就成就了。另一个是远的因缘,久远才得度。迟速不同伦。因为众生的因,缘必得说因。没因,缘是只能助成,不能包办代替。因是主要的,你是什么样根机,你所感的是什么,那缘就助成。能很快的一度就得成就了,这叫近因缘,根已经成熟了。善根力又不具足,那慢慢熏习,就像咱们熏习修吧!久远的才能得度,那叫远缘,远的因缘。

就像我们在这大家共同学习,似乎是一样的,一个班的同学。例如我们这个班五十个人,他总有考第一的吧!总有考五十的吧!不能全五十个都是第一,也不能全五十个都是落后,参差不齐。因的参差不齐,缘的参差不齐,而后的发展如何那又不一样了。我们经常看社会上的,一般的同学五十个人,往往在社会上能够以他自富自贵事业有成就的,还并不是考第一的。可以观察过去的同学吧!大多数在学校时候,他很不用功,很调皮捣蛋,不是个好学生,到社会上他完全变了。像被开除的那个学生,他能创一番事业。考第一那个老学究,到社会没用处了,一生就这样子。这个就是什么呢?迟速不同伦。诸佛事业上的缘促成的,那也是缘。就是不信佛的,他入社会去,他都有因缘。他的因如何,我创翻事业,但得遇到那个缘,没有那个缘不行。同样一个拼斗,同样一个行业,事实上就不一样了。

例如我有一个弟子,他在深圳做鞋的,他是老大,他的二弟跟他在隔壁,也是到广州番禺来。工厂一样的,所有造鞋的技术是一样的。他们在台湾的时候,兄弟俩在一块。到了大陆上来分开了,各开各的工厂。在以前工作都一样的,但是福报跟做的方式方法不一样了。一个后头就关门了,做不起了。一个就发展的很大很大的。缘不同。外缘不同,因地也不同。一个很信三宝,一个很谤毁三宝。这不是信佛就好,不是这个意思,反正信佛总有加持力。肯布施的,肯舍的,能得。不肯舍的,什么也得不到。舍得,舍得,舍了才得。你不舍,你得什么?这就世间法上来论。

出世间法也如是,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因缘有近有远,修行的时候有精进、有懈怠。例如说你在普寿寺的因缘,跟你在外边别的小庙上因缘,或者到上海,这个庙的名字咱们不说了,也是比丘尼寺院,他要做佛事。那他要成佛的时候,要修离世的话,那就远了。在普寿寺,他什么外缘都没有。这是一种。人都想要活长寿,寿命活多一点。活多一点干什么?修道吗?修道,多给你一点时间修,那好一点。咱们可以这样来看一个人,他要想长寿,他不做长寿的事。我在台北跟我们很多的道友讲,就是归依我的弟子吧!我说你想活长寿一点,你一天做的事全是不长寿。例如一天上八个钟头班,本来就很累的了,下了班,你该休息休息、恢复恢复疲劳吧!下了班是自己时间了,到酒馆、茶室、舞厅,一闹闹到十一、二点,一、两点钟,这回来睡那么一点觉,第二天又工作,这能长寿吗?你消耗量太大了。一边想长寿,一边又去消耗,那怎么能长寿呢?像我们在普寿寺里头,这是长寿的。为啥?外缘不沾。虽然一天上几堂课干啥,这个有限的,体力消耗不大。所以这叫南辕北辙。



【是近远二缘,分别复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增长行缘,二者受道缘。】

因此因缘的远和近,缘只能帮助你,不能代替你。诸佛菩萨加持力,那得你自己发心,还有你得求他。有人这样问我,他说:若是念经、拜佛、进佛寺都要供香供花,佛也受小恩小惠,佛菩萨也得给他点好的,不然他不加持你。我说:是这样解释吗?他说:怎么不是?我们到庙里都得拿香,还跟我们说你得买点供品,你不买点供品,佛菩萨不加持你了。我说:谁跟你说的?我跟你说过这个话吗?他说:你是没说过,是这样子的,我看进庙没拿香的很少。他要这样理解,咱们是表示咱们的恭敬心。他这一说,佛菩萨都贪污了、都受贿了,那可麻烦了。有这个事吗?没有这个事。这是表示们自己的诚恳,表达心地用这个来表示一下子。

这个就是因,佛菩萨加持力是缘。这个因和缘,这个是增上的因缘。这还是你自己自利的,但是你也在利他。你把你所做的、所修的回向给一切众生,这不是利他嘛!还有我们不论你学哪一门的法,你得用你自己的智慧。让你思惟,你脑子里多多思惟,不要人云亦云,不要随着人家说。换句话说,不要人家牵着你的鼻子走,你自己走就好了。这个意思是什么意思呢?当你修行的时候,你自己脑子多用点思考。思考就是观,你要观,你没有观力加持是不行的。他修那一法是他的因,外边有这个缘来助成他。你修是你的因,你的缘也不同,因也不同。你说不布施。咱们天天在布施,你上完早殿,早殿里头就让你布施了,回向,不是布施嘛!

有人跟我辩别,说:有好多老修行住在山里头,光知道自己用功,不管别人。像二乘的阿罗汉自私自利,光自己度自己成阿罗汉。我说:谁跟你说的?我不是这样认识的。他说:你怎么认识的?我说:阿罗汉没有一个不度众生的。他说:佛说的,阿罗汉不度众生。我说:佛是鼓励他们,因为他的心还不大,度众生还不是那么普遍。哪个阿罗汉在印度当和尚的,他不去乞讨?不去托钵乞食吗?不是像我们现在家里自己来做。托钵乞食,受完人家供之后,问人家所求,“你有什么愿望,有什么要求”,要念经给人回向,或念佛给人加持。一定要问人家什么愿,他问的时候,他发心的时候,给人家回向的时候,不是度众生嘛!他乞食本身就是在度众生,他向人家求饮食时候,他就要给人家回向,没有一个阿罗汉不给人家回向的。这是佛的教导。那是佛鼓励他们,呵斥他们不发大心,是这样子。他就是自己先成道业,成就道业要修,要这样认识的。不要跟着人家说阿罗汉不度众生,呵斥小乘人,咱们还没这个资格。听到好多人说我不学小法,我要学大乘。你得一步一步来,你得把见思惑断了。不断见思惑的时候,就直接进入佛乘的,没有。不断见思惑,要断无明的,没有。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平等缘者,一切诸佛菩萨皆愿度脱一切众生,自然熏习恒常不舍;以同体智力故,随应见闻而现作业。】

以下就讲平等缘。一切诸佛菩萨皆愿度脱一切众生,愿一切众生都成佛。自然熏习恒常不舍,为什么?同体智力故。从体上来说是同体的,体相是同,成就的不同,用也不同。诸佛菩萨给一切众生作缘的时候,就是支助一切众生,随众生他的见闻觉知、随他的作业给他做增上缘。这个平等跟那个差别也是这样的意思。平等在于根机,在于众生,不在诸佛菩萨,诸佛菩萨对每一个众生没有差别心、没有爱憎心。咱们还有亲疏远近,佛菩萨没有这种了。这个平等也是从众生的根机来显示平等的,差别也是从你因显的,平等也是从你因显的。平等不在诸佛菩萨,而是在众生的根机。



【所谓众生依于三昧,乃得平等见诸佛故。】

这个平等就是如果众生得了三昧了,三昧就是得到正定了,乃得到平等见一切诸佛。众生是约因说的,诸佛是约果说的,就是因平等故,诸佛加持众生也就平等了。这是大用现前,大用是平等的。众生依于三昧,只是修道的众生,或者十信,或者三贤,或者十圣,都如是。你得到什么三昧,就得到见诸佛。在一切时一切处,任何时任何处都有诸佛的法身。这个依于三昧所见着的是指着报身佛说的、指着化身佛说的,若是说真如的法身平等平等。咱们一般的说指着诸佛菩萨的化身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相相好好都是真如。再退一步说,现在我们这个泥塑的、木雕的、石头做的是不是化身?现在我们这个因,只能见到这一类化身了。在印度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那个化身,现在我们见不到,因为我们这已经到了末法时期了。



【此体用熏习,分别复有二种。云何为二?】

所以说诸佛菩萨对众生,前头讲熏习因缘,熏习因缘有体相的熏习,有大用上的熏习。相不离体,一举体就摄着相,相在体中。用在相中,用也如是。体的熏习,用的熏习。所以在众生的心中,就应当体相用的三大熏习。这个就讲体用的熏习,这个体用熏习也有两种。哪两种呢?云何为二。



【一者未相应,谓凡夫二乘初发意菩萨等。以意意识熏习,依信力故而行。未得无分别心,与体相应故。未得自在业修行,与用相应故。】

一者是未相应,什么叫未相应?就说了,凡夫二乘初发意的菩萨。初发意的菩萨是指着信位的菩萨,或者是住上的菩萨,这叫初发意菩萨。他总能用意意识来熏习,依他信仰的力,信的力大,修行的功行就高,修行的法门也高;信力小,修行法门也不高。为什么?他没得到无分别心,他用分别心来修行。在体上说是相应,在用上说他不能自在修行。所以一切众生在跟诸佛体用加持力上说,体相都能相应,在用上头就不相应了。那你看他发的什么心,发无上正等正觉心,大乘心,或者发的二乘心,或者刚从十信满心入了住位的,这种发心。或者三贤位的发心,或者登了地的菩萨再发菩提心,那完全不同了。

凡夫二乘初发意的菩萨等,这个等因为初发意的菩萨就包括住、行、向,没登地都叫初发意。以他的意和他的意识,就是意根了,这个意识还有觉着八识,依他的信仰三宝的力,由信仰力而修行的,还是由分别心去修行的,体是相应,没有业用,未能自在。大用就包括多了,利益众生那种神通自在没有,慈悲喜舍也没有,不能自在运用他的业。未得自在的修行,能与用相应的还做不到。他这个是识心所发的。就像咱们现在信还没成根,信进念定慧这五法没有成根。信心,根一成熟,能发出力用来。咱们说那个十信满心就是根,这个根在增长,这有力量了。这样的修行有力量了,但是这是依识,而不是依智,还没能依到智。登了初住的菩萨他再发菩提心,这是智心强了,但是比较登了地的菩萨,他还不是真的。

所谓未相应者,就是他有分别心,还不能跟智相应,不能从真发起。从真发起的信也好,度利生的行门也好,他能够相似见了真理了。相似见真理不是真实见,所以他还不能相应。与诸佛的体,跟能证的智,跟他所证的真理,他两个都没得到。所以没得到智,就没有一切业用,没有自在业,他修行是勉强的,是不自在的。不自在就是不是他本有本俱的那个用,不能跟本俱用来相应。自在业就是本俱的体相用,那个用叫自在的。他现在还有分别、有差别,所以不同。这是未相应。



【二者已相应。谓法身菩萨。得无分别心,与诸佛智用相应。唯依法力自然修行,熏习真如灭无明故。】

二者已相应,三贤满了,证得初地的法身大士了。他证得无分别心了,得无分别心。与诸佛的用相应,他的用跟诸佛的用相应了。证初地相应一分,证十地就都相应了,依他自己的法力自然修行。因为他现在灭一分无明,用真如熏无明就灭一分无明,提升一位。登地以上的菩萨,他亲证真如了,以真如法为他的身,这个法身为体。所以为什么叫法身大士呢?证得真如了,灭一分无明了,所以叫已相应。就是已相应了,已相应是证得法身了。三贤位的菩萨他在行菩萨道,他还未相应。未相应,就是他还未证得法身。以下再加解释。



【复次染法从无始已来,熏习不断。乃至得佛,后则有断。】

染净相资。染法资净法,那染转净。净法资染法,就把染法变成了净,染法是有尽了,净法是清净的,是无尽的。这个是从什么上说的?无明它违背真理了,给真如做障碍,它没有实在的体性,但是它有终尽的时候,可以把无明断除的。一切众生发心修行的时候,或者行菩萨道,或者自己断惑,乃至于从初发心到成佛,把无明才究竟断。当他一初发心修行的时候,他就断一切的六尘境界,跟尘相违背了,跟觉悟相合了。但是背六尘的时候很不容易,想跟诸佛菩萨结合为一体也很不容易,那经过十信、三贤、十地,若约时间说,必须得经过三大阿僧祇劫,成佛之后才能断绝这个无明。这是染法的根本,因为染法从无始以来无明熏变成实。不觉,就是无明熏真如,不觉生三细,三细不停的愈熏愈粗、愈熏愈粗。成佛了之后才能断无明。

复次染法从无始已来也熏习不断,乃至得佛后则有断。这染法跟净法互相熏、互相资,无明尽了,净法就显现了。因为染法有尽的时候,净法没有尽的时候,这个原来如是。所以先说染法。无明违背真如了,给真如做障,这个无明没有实在的体性,但是把它断尽的时候,就把它断除了。



【净法熏习,则无有断,尽于未来。此义云何?以真如法常熏习故,妄心则灭,法身显现,起用熏习,故无有断。】

净法熏习就没有断了,净法熏习则无有断,尽于未来未来。真如法是永远常熏习无明,这样子使你妄心就灭了,法身就显现了,这才起大用的熏习。大用熏习就是顺着体相而起的大用,使一切众生都能够成佛。大用熏习从众生开始觉悟了,那就是度一切众生的大用。在用上头就不讲体相了,体相在用里面,尽未来际。这个就是分别详细讲染净相熏义。



【复次真如自体相者。】

上面所讲的是生灭心,现在讲生灭心它所依处还是自体的真如相,还是依着真如的体相。



【一切凡夫声闻缘觉菩萨诸佛,无有增减,非前际生,非后际灭,毕竟常恒。】

一切凡夫、声闻、缘觉、菩萨诸佛,没有增,没有减,无有增减;在凡夫地跟诸佛,并不是在诸佛增了,在凡夫减少了,没有的。没有前际,也没有后际,永恒如是的。六凡四圣十法界平等平等,本俱的真如体没有增没有减,不是在凡夫就减少了,在诸佛就增加了。也没有前际的始。咱们看那个大圆满镜智,就是圆圈,哪是头?哪是始?哪是终?没有的,没有前际始,也没有后际终。因为它没有始终,也没有生灭,永常的,不变的。真如的体在十法界没有增减,也没有前际生、后际灭,毕竟常恒如是。



【从本已来性自满足一切功德。】

因此说从本已来性自满足一切功德。功德,在十法界的众生各个不同了。但是这是从事上来说。在理上说,或者在体上说,在性体上说自然满足的,一切功德相也都具足的。修成了,还如是。你什么也没修,堕落到凡夫,堕落到六道,堕落到地狱,也如是,性体未失。



【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真实识知义故,自性清净心义故,常乐我净义故,清凉不变自在义故。】

这一共有六句。自体有大智慧光明,这个就跟我们现见的,眼睛见的,心里所想的,你所缘念的,那都是虚妄不实的。不是你所见的,也不是你所想像的,是什么呢?是你自己本俱的那四相。自体有大智慧光明、遍照法界、真实识知、自性清净、常乐我净、清凉不变,这就是常乐我净的四相。清凉不变的那个本体再开个三相,这就七相;七相再加原来本俱的体相用恒沙性功德,统统把它摄受,六相、三相、四相。前头所说的一切功德相,就是体为相之所依,相是依体而有的即体之相;用是依相而有的,即相之用。自体有,就是具足了这些常乐我净的四相。清凉不变又把它开为三相。再开为恒沙性功德,无量无数。

常乐我净,在我们凡夫把它翻过来了,常是无常,乐对着苦,我对着无我,净对着染污。我们原来这个本体它在光明大用之上,这个大用之上是什么呢?大智慧的光明遍照法界,能遍照理法界、事法界、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法界,没有一法不照的。所以在华严经上讲一毛孔中转大fa 轮。理法界成事法界,理成于事。理成于事,每一事都是理。所以一毛孔就是一法界,乃至一个微尘也是一法界,依正大小一切事物没有不照的。这是四法界,常乐我净四德,底下用三大,把这合成一个,一共十一相。从这十一相里头开出来恒沙性功德,这就无量无边了。所以遍照法界是这样一个含义,真实识知义。

什么叫真实识知义?显用智慧光明照了的意思,没有颠倒错乱的,没有不照的;就在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当中,以这个大智慧光明照六根六尘六识,知道这是幻化如梦,没有实有的,绝不会执着实有的。这样来理解,全体的事就是一个理,没有颠倒错乱,这叫真实识知。

常乐我净就是性德,自性的德。常乐就是诸法入于性德,性德无缺。法身是真常的,过去、现在、未来三际如是,没有改变,德相永远如是,在你堕落地狱去,在六凡也没减少,在佛也没有增加。一般的讲常德是讲到涅槃的真乐,不生不灭,众生堕落到受无量的苦,他不为所苦。法身的真我在六道轮转,对六道众生它不失于法身真义,它虽然在六道之中,它也不被六道所局限。涅槃的真净,咱们就是业、转、现、智、相续、执取、计名字,在这九相涅槃常净,不为九相而转移。



【具足如是,过于恒沙,不离、不断、不异、不思议佛法,乃至满足无有所少义故。】

一切皆不少。前头所讲的就是称性的这些无量的功德,这是自体具足的。要把它开阔了,前头讲的大概是六义吧!大智慧光明义、遍照法界义、真实识知义、自性清净心义、常乐我净义、清凉不变自在义,大概是六种。这六种义都是称性无量的,乃至发展一切义,自体具足这六义。若广开像恒河沙子那么多,不即不离。这是即体之相,相又不离体。就说这个德相,过恒河沙数那么多的德相,而是真如理体所具足的,就是一德,真如德。无量义就是一,一即无量。



【名为如来藏,亦名如来法身。】

给这个定个名字叫如来藏,亦名如来法身。如来藏,藏者含藏义,如来藏含藏的都是如来,或者说是诸佛的法身。



【问曰:上说真如其体平等,离一切相。云何复说体有如是种种功德。】

在这假设问答,就问了,说:上说的真如其体平等,离一切相,云何复说体有如是种种功德?那就不离一切相了。既然是真如的体平等的离一切相,为什么又说真如门之体没相可说,不可言说。那现在这个文中又说了这么许多的功德,无量无边的功德。这无量无边的功德是在生灭门中显现的。咱们在前面真如门之体上,真如门没有说。而这些相是因为度众生无量相好的功德,功德相;这功德相相不离体的。一切众生也有这些功德相,被无明障、烦恼障给障住不显现了。所以他假这个问号。



【答曰:虽实有此诸功德义,而无差别之相;等同一味,唯一真如。此义云何?以无分别,离分别相,是故无二。】

答曰,有问必有答。虽实有此诸功德义,虽然有这功德的义,含义是有功德,没有差别之相的,等同一味,唯一真如。为什么要这样讲呢?此义云何。因为没有分别,说一切相而离开分别相,无分别跟分别无二,分别即是无分别,因为无分别而见到分别所有的功德诸相,这是一味法。法华经说“只此一是实,余二则非真”,只有这么一个真如实体,相相皆是真如,法法皆真,皆是法身,法身遍一切处。



【复以何义得说差别?以依业识生灭相示。】

若是这样子为什么又说差别呢?复以何义得说差别,以依业识生灭相示。说差别都是依着业识而生起的,业识是有生灭相的。真如的理虽是一,能显的事可不是一了,就是能显事说有差别。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此云何示?】

这个道理又怎么显示呢?此云何示。



【以一切法本来唯心,实无于念。】

一切法无念,就是唯心。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因为对染所显示的一切法的法相是净相,是对染而说的。染和净这一切诸法就是一个真如心,能念所念的性是空寂的。能念的我们现前一念心,所念一切诸佛,乃至诸佛的依报净佛国土,唯此一心,也没有个能念的,也没个所念的。



【而有妄心,不觉起念,见诸境界,故说无明。心性不起,即是大智慧光明义故。若心起见,则有不见之相;心性离见,即是遍照法界义故。若心有动,非真识知。无有自性。非常非乐非我非净。热恼衰变,则不自在。】

因为众生心是妄心,他有念。这是因为不觉而起念的,所谓“一念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因为不觉起了这么一念,这一念又不停的见诸境界相,这个定个名字,故说无明,这叫无明。他心性不起的时候,那就是大智慧光明。若是起念了,起念了就是起见了,起念就想见。见即无见。因为有不见之相,什么是不见之相呢?因为你自己的心性离见故,离了见就是遍照法界义。若心有动,动即无知,不是真识知,没有自性。动是无自性的,这个动是没有自性的。那动是什么样子?非常非乐非我非净,热恼衰变就不自在了。

无明是跟根本智慧相对的。法体没有念,念是妄心,不觉起念就是有妄心了,有了妄心就生业转二相。业转二相要见一切境界,境界就是现相。业、转、现,能见的是妄心,起念的那个妄心,就是业转二相。若见诸境界相,现相就得现境界相,这叫三细。三细都是无明,故说无明。对治这个要修真空观,真空观观一切诸法是真空的,把你那个妄想心,妄想心就要分别的,那习惯的分别性、习惯性让它不起。不起,就把无明翻转过来了,显来你本觉的大智慧光明。

若心起了妄见,有能见必有所见。见是不遍的,你见此就不能见彼。因为见是随你的心,你的心随外边境界相转,那个境界相是有分限的。有分限的就是那个境界相不是遍性的,是局限性的,它有界限的,你见此就不能见彼。若是你心里起个见,见就有不见的,见则有不见的相。当你明白了,就是从不觉当中明白了,明白这叫始觉。在你刚觉悟的时候,还没有分别的智慧,只能够起了这个始觉智,使你能离开这个妄见。所以在楞严经上说“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在知见上再立知,这就是无明了。知道见无所见,没有可见的,这就是涅槃。

在这个时候,妄识跟真知两个是相对的。若是心动的那个知识,你把它认为妄知,不是真知,知此就不能知彼。那怎么样呢?心若不动才是真如的知识,真如的知识无所不知。

无性,还有体没有?自性清净心是一切诸法之体,若心妄动那自性就失掉了,没有体、没有自性了。若心不妄动,自性就显露了,这就叫清净的原来的体。

颠倒了跟不颠倒。众生心动了,在无常、苦、无我、不净,把它当作计度、执着为常乐我净,这叫四倒,四种颠倒。若反过来,把这个动心变成不动,漏落三界的这个色心就不起了,知道真如的性体是常的,涅槃是安乐的,真正的我自性清净的、自在的,这叫常乐我净四德。

那我们心动了,烦恼生起了,这叫什么?叫热恼,热恼就不清凉了。若心不动,不动就是般若,般若就是清凉义,智慧是清凉义。

在以上这些转变当中,由于你心里一动,就生起了九相,九相为生住异灭、生老病死,就有成长、有衰老。心若不动呢?真如的体性当中没有生死。

因为有系缚你就不自在了。有系缚就因为你心动,心动了,起业就受报,受报就愈转愈粗、愈转愈粗,堕落五趣道,那受苦了,这叫业系苦。心若不动就解脱了,解脱了就自在了。所以咱们念心经的时候,观自在菩萨他就修这个观,就如是观,谁观谁自在,谁心不动谁就自在了。为什么动呢?因为被一切境界把你这心转了,对境生心。你要看破了,一切境界相是虚妄的,使我们这个心能转变外头一切境界相。心能转境,即同如来。

说:我念阿弥陀佛。好啊!念阿弥陀佛就转境,只有一个阿弥陀佛,心里念念常续有阿弥陀佛。什么是阿弥陀佛呀?你自心所现的无量光明遍照一切,无量光,无量寿,无量智慧德相,就是阿弥陀佛,这是你自心自俱的。这就是念自性阿弥陀佛,能念的是阿弥陀佛,所念的还是阿弥陀佛,能念所念只一个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没有,光明遍照。



【乃至具有过恒沙等妄染之义。对此义故,心性无动,则有过恒沙等诸净功德相义示现。】

要说这种道理说不完的,永远说不尽的。要把这个妄染说清楚,那只有清净,清净就清楚了。若是在妄染上头,无量无边的,愈动愈迷糊。若心性不动,那就把恒河沙的妄染变成恒河沙的清净功德。



【若心有起,更见前法可念者,则有所少。如是净法无量功德,即是一心,更无所念。是故满足。】

若你心有起念,你就见到有前头境界的相可念。有可念的境,更引你心里起无限的念。如果心不起,前法就没有可念的。心不起就变成净法了,净法就是一心。净是对染说的,染法无量无边,净法就有无量无边的功德之相。你一心不起念了,什么都没有。应当无念,无念故,无住。金刚经上讲无住生心,无住就不生心了,不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心还怎么生呢?就是要无生,无住,无生,这才能达到究竟。你在这静坐,忽然想起一个事,你一妄动。这一想,得了,动了,坐不住了,起来了。这一起来,或者到外头转一圈,碰到人,碰到事,那事就多了。这是现实的情况。



【名为法身如来之藏。】

所以叫如来藏,就是法身之藏,就是如是解释。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了。



这里有位道友问我:是否有老来无三昧?

这句话不能这样说。老来无三昧,小的有三昧呀?好大才有三昧呀?三昧,刚才讲了很多。三昧是正定,没有老和少。

你问我:什么样算是老?

你心太老了,才三十来岁就说我老了,不能用了。那我九十岁了,我还没说老。没有定的,这不是定法。什么叫老,什么叫小,比较而言。人的寿命五百岁,九十岁老了吗?不老,还小,刚成长,不是这样子嘛!说三十岁老了,不能动了。我看这里头三十岁的很多。是这样子吗?

你问我:是否分在家与出家众?

这个可要分了。这在什么上分呢?当然得分了,四众弟子,在家二众、出家二众,怎么能不分?男众女众还分的嘛!你们现在不是男众递东西,你们都不接,都得搁到桌上才接。你说有没有男众女众?

这个问号我就这样答覆你了。三昧没有老和少。正定,什么样是老正定,什么样是小正定,什么样是中正定,没有,正定就是正定,正定就是三昧。咱们再说通俗一点,什么事你熟练了,就是叫三昧。就是做的成熟了,一做就如是,入了三昧了。三昧的标准是正定,他无分别了,就入了正定了。三昧就是熟练的意思,做熟练了就叫三昧。王羲之写字入了三昧了,老太婆烙饼入了三昧了,他自然的。王羲之走在街上,看见一个老太婆烙那个煎饼。咱们北方那个煎饼,那个煎饼鏿子,跟后头装煎饼那小锅,她这一杓,舀些一倒,往这一拐,就是一张煎饼。往后一甩,不偏不倚落在那小锅。张张如是,一瓢,一舀,一拐,一丢。王羲之说:你这老太婆真了不得,好家伙,这大本事。老太婆说:我这算啥,王先生写得字一个字都值千金的,我这烙个饼算什么?王羲之打这么不写字了。他知道他的字一个烙煎饼的老太婆都知道了,不写了。三昧就如是。

像骂人,有些人开口就骂人。我们在四川生活惯了,知道四川的事,他不说“老子”,不说话。儿子对老汉也说我格老子,怎么样怎么样。我格老子,儿子对老子称老子。老子对儿子称老子,这还通得过。儿子对老子也说老子,格老子。他说什么话,老子在头前。惯语。这习惯能改不能?能改,现在也不那么说了。像我们东北,不论说什么话,都“妈了巴子”,这是什么话,没有意义的。我小时候不说这个,这是什么意思,听不懂。说这是免票,坐火车不出钱。这一骂,一定当兵的,不敢要他钱。那后脑杓子就是护照。东北人没后脑杓子,一看那后脑杓子扁的,这就是护照了,不要问了。

这都是虚妄法,懂得吧?世间的虚妄法。大家都这样说,一个省有一种怪话、一个省有一种怪话,各个不同。这叫什么?习惯。什么习惯呢?一念不觉妄动,妄动之后,妄...,妄的习惯。现在咱们在寺庙,咱们归依佛法几十年了,咱们有习惯了,很多怪习惯。染的习惯很多,说起大家笑。咱们净的习惯呢?明天再讲,净的习惯很多,不合乎佛教的。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这位道友来问我,他说弟子是初学佛的,光念地藏圣号,老和尚上课讲一念极乐即能往生。

你恐怕听错了吧?一念就能往生,那咱们一个也剩不下,都生极乐世界去了。是临命终时的一念,但是经上说的十念。一念是你观想的一念,这人听的没听明白。弥陀经说得很清楚,临命终时,要七天,要一心不乱,那一念就是一心不乱。若能做到一心不乱,当然能生。

你问的意思不在这,你说我念地藏菩萨,我想去到地狱里头救拔罪苦众生,这样观想可以吗?怎么不可以!可以,但是你得别怕苦。

这种念头对于老和尚讲的念念极乐是否又有相违处?

看你怎么观想。你观想没相违,地藏即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地藏。咱们现在正要讲这个大用。

你自己写这个条子就矛盾,我讲的一念生极乐,你底下又讲的是念念极乐,念念才能生极乐,自语相违。你问我的问号上面自语相违,你问的话前头跟后头不一样,就是自语相违。是否有相违处呢?本身是就相违了。

你的意思就是我念地藏菩萨能不能生极乐世界?能,就可以了,你虔诚念吧!念地藏,念观音,念什么,只要是地上的大菩萨,他的愿力是这样子的。为什么?因为诸菩萨的妙用无边。你好好听吧!咱们现在就讲这个。



【复次真如用者,所谓诸佛如来,本在因地,发大慈悲,修诸波罗蜜,摄化众生。】

真如用就是诸佛菩萨证得了真如的妙用。先举因,因是诸佛之因。诸佛如来在他因地的时候,发心到成佛的时候,他都要发大慈悲心。现在咱们每位道友,只要你是佛弟子,随顺诸佛,发大慈悲,修一切法。诸波罗蜜就包括修一切法。诸波罗蜜就是你修行的正行,就叫诸波罗蜜。修这个都是为了摄受众生的。修的时候就是用,真如的用。前头的体和相,体大相大前头都解释过了,就是法身如来藏真如的用。真如就是诸佛菩萨证得真如法了,一切诸波罗蜜修成功了。诸波罗蜜就是他修行的正行,包括布施、持戒、精进、忍辱、禅定,或者智慧,发愿、忏悔、回向,这是摄受众生的法。



【立大誓愿,尽欲度脱等众生界;亦不限劫数,尽于未来。】

在他因地的时候都发过大愿,每位佛、每位地上的大菩萨都是发愿要把众生度尽的。时间呢?时间是不限制的,无量无量,尽于未来。成了佛,还要度众生。入了涅槃,还要示化其他的利众生,还要度众生。因为众生界无尽。咱们四弘誓愿,弘是弘大无边的意思,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前后两愿那是他的目的,度尽众生,誓愿成佛,度众生成佛。度众生,先把自己烦恼断了。怎么样断烦恼呢?要学诸佛的佛法,无量的法门修了,来对治无量的烦恼。度众生得有个方法吧?所以要学无量的法门。欲想度尽众生界,时间是不限制的,尽于未来。在我们讲就是真如的体,在圆融的法门里头这样说的,本来无生可度,没有一个众生可度的,度众生不见众生相,在真如的妙用的时候是这样用的。在事上,发心的时候,这大愿就是度脱一切众生。因为众生界无尽,诸佛愿力也无尽,所以尽未来。



【以取一切众生如己身故,而亦不取众生相;此以何义,谓如实知一切众生及与己身,真如平等无别异故。】

那用什么的大方便呢?方便,就用他的观想思惟,方便的智慧。怎么样思惟呢?一切众生的身就是我自己的身,把一切众生他们所受的苦难就是我自己受的苦难,这就是大方便了。但是必须得有很多善巧,众生有种种欲,他的心里头,他的希望,他想的种种的不同。这个大方便就是大悲大智大愿的方便。大悲是发心,得有个善巧方便怎么度他。



每个众生的意愿不同,你观想的时候把众生就当成自己,看着众生受苦就是我自己在受苦。但是这种观想又不取众生相,长时间度众生。如果度众生有众生相,就有执了,智慧就不深了。这个是你深智慧才能度,深般若才能度。因为一切众生就是通于自他。如果你自己还没有成佛,你还是众生,自己也在众生数。这个时候这个方便因为智慧的关系,认识到不因为自己是能度者,众生是所度者。如果有能有所,就有众生相,有自他相,有种种的分别。度众生,众生即是自己,所以说才不取众生相。悲里头有智慧,以智慧如实的真知,这才是真如的妙用。众生跟自己平等平等,没有高下大小这些差别。因为大悲能把众生当成自己的身,因为大智在众生相不取分别,终日度众生而不见众生相。以有这种的愿力,产生了大悲跟智慧,悲智的大方便。



【以有如是大方便智。除灭无明,见本法身,自然而有不思议业种种之用,即与真如等遍一切处,又亦无有用相可得。何以故?谓诸佛如来唯是法身智相之身,第一义谛,无有世谛境界,离于施作,但随众生见闻得益,故说为用。】

以有如是大方便智,能够除灭无明,见本法身,自然而有不思议业种种之用,即与真如等遍一切处,又亦无有用相可得。何以故?谓诸佛如来唯是法身智相之身,第一义谛,无有世谛的境界,离于施作,但随众生见闻得益,故说为用。这就是真如的用。



有如是的大方便智,方便就是智慧。方便是从根本智产生的,方便、愿、力、根本智,慧、方、愿、力、智。从根本智产生的方便智慧,所以你发愿的愿力也是智慧,智慧摄。把智慧开成四个,所以叫十大愿。这个是跟着华严经的,其他的经没这样说,其他的经都说六波罗蜜,只是把般若智慧又开成一个愿、一个力、一个方便、一个智。以这种大方便的智慧把无明除灭。除灭,就是断无明,证法身。无明是障着法身的。因为障着法身,法身的真如的大用就显现不出来。无明断了,能够证得的真如法身。真如法身没有相,这是自己证得了,这是自利。自利才能利他。如果没有自利,怎么能利他呢?没自利就不能利他。



【此用有二种。云何为二?】

这是总说真如的用。这个用也有两种。哪两种呢?云何为二。



【一者依分别事识。凡夫二乘心所见者,名为应身。】

应身本身就是用,应众生的求,这叫应化身。前头所讲那个是智身,那是智相身,是自受用的报身。报身跟应化身不同,应化身就属于他受用,报身是自受用。总之这都是真如的用,约人说就是佛。应身即是化身,叫应化。他为什么叫应身?他分一个胜应跟一个劣应。因为我们凡夫小乘所用的心还是妄心,是分别事识,用这个心来修行,所感的就是劣应身。什么是劣应身呢?像释迦牟尼佛在印度现身那个,一切的凡夫二乘所见的那个化身,我们把它执着为报身。其实不是的,是报中的化,叫应化身。应化身分一个胜应身,一个受用报身,一个劣应身。一个胜应,一个劣应。劣应指着凡小,胜应是对着菩萨。



【以不知转识现故,见从外来,取色分齐,不能尽知故。】

在教相上来讲,因为凡小不能知道业相之中的转识现识,看着一切境界相是从外面来的,从色的分齐;从色的分齐来认识不能全知道,所知道是一部分了。为什么凡夫二乘只能见到应化呢?因为他还不知道咱们前头八识之中有个见分、有个相分,有这两种分别。因为凡小不能知道色跟心是一个,不是两个。我们把色是色、心是心。十法界依正的色相,都是在八识心中显现,它没有分齐的。凡小不知道自心的境界相,自心现相。他见一切色法是从心外来,所以他见着佛是丈六身,三十二相,不能看到千丈卢舍那那个身,相有无量相好,这他见不到。见色法从外头来的,这是六识心,现在这妄心。这个叫分别事识,就是分别事,在任何事上起分别,看见事情有大小。这个心所见佛身只能见到应化身,是分别事识,依着第六意识。第一种。



【二者依于业识。谓诸菩萨从初发意乃至菩萨究竟地心所见者,名为报身。】

第二种依于业识,就是八识,依着八识,八识叫业识,八识所对的相就是业、转、现,这是三细相。前头二乘凡夫凡小所见的是粗相,粗相就不是三细相了,就是六粗相。六粗还是粗中之粗,还不是粗中之细。这在前头讲过了,分析过了。依于业识,依着八识心,所以那些菩萨从初发心的时候,乃至于到究竟地所见的佛的身是报身。所以解释真如的用,约人来说,就是诸佛诸菩萨。依于业识,这些发意的菩萨到究竟地菩萨,他们所见的是报身佛。



【身有无量色,色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所住依果,亦有无量,种种庄严。随所示现,即无有边,不可穷尽,离分齐相。随其所应,常能住持,不毁不失。】

报身佛的相身有无量的色相,有无量色,色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所住的依果就是实报庄严土,土也不同,那有种种的庄严,随所示现的没有边际,不可穷尽,没有分齐,没有大小,但是随他的所感而随所应的。因为报身不是像化身,化身像释迦牟尼佛八十岁就入灭了,示现涅槃了,这是应化的,一段因缘尽了,示现了。报身不是这样,常能住持,不毁不失。这是他功德果位所感的。



所以发意的菩萨,这个初发意的菩萨是指着入了住的,或者包括前头十信,发大乘菩提心的初发意的菩萨,乃至到究竟地的菩萨,他所见到报身的相是正报身的相,是什么样子呢?身有无量色,色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不是三十二相了;好有无量好,也不是八十种好。所住的国土是清净的、无染的。



这个大,发大心的菩萨所谓大小,不是小大的大,这种是相大,所见的是相大,相大是称体而起的。咱们前头一开始就讲体大相大用大,这是讲诸佛菩萨的用上,这个用大是依着相大而起的。相大,这个相是很多福德所感的相,所以这个相是身有无量色,色有无量相。色身无边际,是依这个而起的说它无边际、无限量。这是讲佛报身的用。



【如是功德,皆因诸波罗蜜等无漏行熏,及不思议熏之所成就,具足无量乐相,故说为报身。】

这个报是果,果必有因,因为什么因才感得诸波罗蜜等无漏行熏呢?加个熏字,咱们前头不是尽讲熏习吗?因诸波罗蜜的不思不坏,就是无漏来熏,熏什么?熏他的真如。因为这样的熏习,所以才有不思议的报身的成就。成就所感的才有无量的相好,所以说是报身。诸佛利益一切众生所有的功德,这个功德是真如的性功德,而产生真如的妙用。真如熏无明,所感的无量相好。这个乐是菩提觉悟的乐,涅槃寂静乐。大家知道涅槃是不生不灭的,因此说无量乐相为报身,无漏行熏,不思议所成就的。如是的因地,成如是的果,称性无量。它是称真如的体性,这样来说的无量。

【又为凡夫所见者,是其粗色;随于六道各见不同,种种异类,非乐相,故说为应身。】

重覆讲这个应身。又为凡夫所见者,不是细色,是粗色;但是在六道众生所见的不同,所见的不是寿乐相,故说为应身。释迦牟尼佛在印度现,也现经常有病,也有病苦,示现生,示现老,示现死,示现生老病死。这不是佛的现身不同,不是佛有分别,而是众生他的机,他的劣机只能见到粗相,甚至连粗相都见不到。就像咱们业重了,就连化身也没见到。见到另一种化身,纸画的、泥塑的、铜铸的,这是佛宝。见到三藏的经文,这是法宝。见到现前当前的僧众,这是僧宝。佛在世见到的,大化是千丈,小化是丈六,咱们连丈六也没见着。就是在印度人当时见到佛的佛相,连丈六的金身也见不到,那看他修的福报吧!咱们看大英帝国保存的释迦牟尼佛原来那个像,是一个印度老比丘样子。可能大家有些人见过,也不是丈六金身。甚至于我们见到化中之化,什么叫化中之化?像我们求菩萨拜忏,或者见到放光了,这是佛的化身,见到光明,见到瑞相;或者你作梦中所见到的佛像,那个是化中之化。大力鬼神他能示现佛像,可不是丈六金身,相似,而不是真实的,是你的心迷惑。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复次初发意菩萨等所见者,以深信真如法故,少分而见;知彼色相庄严等事,无来无去,离于分齐;唯依心现,不离真如。然此菩萨犹自分别,以未入法身位故。】

凡夫所见的是粗色,初发意菩萨一直到十地菩萨,他们所见的,这是指着登了住的,他深信真如法。因为这是真如的用,咱们讲真如的用,他深信真如的法了,他见少分的色相庄严。但是他懂得了,有智慧了,明白什么了呢?真如的用。真如是法身的用,无来无去,没有分齐,没有大小,都是唯依心现,依什么样的心境,就现什么样的相。心所现的相不离真,所现的相不离开真如。这些菩萨尚有分别,为什么?这是指三贤位的菩萨,他是相似见真如,只是少分而见,不是多分的。相似知道法身,而不是证真法身。但是这个相似,相似的真如相,他是有相的,知道报身的色身庄严,这是称真如性的。



【若得净心,所见微妙,其用转胜。乃至菩萨地尽,见之究竟。】

若得净心,所见的微妙,其用转胜,这就不同了。什么叫净心?见了法身才是净心。见了真如,证一分法身,得一分净心,这叫净心地,亲证真如,所见佛的报身是微妙的。凡说微,形容就说妙的意思,微即是妙,因为妙才言微。不是前头十住、十行、十回向菩萨他们所见的妙,那个妙非微也。所见的妙感觉到比凡小妙了,而非登地清见法身这个微妙,加个微字,这个时候诸佛大用更加殊胜了。一地比一地所见的微细,所以加个转胜,二地证得三地,三地就见着不同了。后后知于前前,前前不知后后,二地不知三地事,三地不知四地事,乃至菩萨地尽才见到究竟。



【若离业识,则无见相。以诸佛法身,无有彼此色相迭相见故。】

菩萨地尽就是离于业识了。这个时候没有能见相,也没有能见的智,所见的相跟能见的智,这还都是业识之中所显现。这个时候离开业识了,深入了,亲证诸佛的法身,亲证真如,没有彼此能见所见的这些相了,就叫离见了;见到究竟就离了能见,离开业识了。前头所说的都是在业识所显现的能见,这个是见到真正的本具足本有的彻底了,见一切妄本空。把前头无明断灭了,一切妄空的生相就是无明,把无明空掉,这个时候真正证得真如了,他的法身全部显现了。离开业识了嘛!业识都没有了,因业识而起的转相现相二识也都没了,尽了。到这个时候妄尽还源,无无明可断,也没真如可成。到了这个真正的,咱们最初讲不觉、始觉、相应、分证、究竟。始觉跟本觉相同了,恢复了。没有报身相了,纯一法身的本体。也没有众生可度了,也没有化身相了,相归法身。这叫离一切用归体,真如的用又回归真如的本体。所以咱们讲一念不觉而生的三细相、六粗相、众生相,了不可得。了不可得,怎么产生的呢?因为诸佛法身没有彼此色相。既然是证得真如了,见到诸佛的法身了,证得跟佛相同了,法身相。一切诸佛唯是法身,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唯一法身,这是我们彼此本俱的,所以没有一切色相。乃至一切诸佛没有报化二身的相,唯一法身相。



他又举个例子来说,这个上头马鸣菩萨自己举的,在法华经法华会上,释迦牟尼佛又何见到多宝如来呢?多宝如来那不是像吗?诸佛成到究竟佛果之后,没有众生可度,那众生就不得度了。有没有众生呢?虽然诸佛证得了法身,无相可见,但是众生有妄见,所以示现有见。法身无相,随缘而起的报化。随谁的缘呢?随众生的缘,示现的有见。有见是随缘义,不是真实义,所以随众生缘。随众生缘,而如来的法身是不变的,这叫不变随缘。因此不妨有众生可度,有佛可见,这叫诸佛不思议境界的真如妙用。



【问曰:若诸佛法身离于色相者,云何能现色相?】

因为起信论是论,论就是辩论,一辩则明,辨别辩论就把这个道理显清楚了。所以他又问,诸佛的法身离于色相,云何还能现色相。离了就离开了,怎么还能现呢?问的意思,就是众生不明白诸佛的法身没有遍计执性、没有遍计执的实色,但是这个没有还是不离开真如的妙色,所以能现报化二身。这是真如的妙用。



【答曰:即此法身是色体故,能现于色。所谓从本已来,色心不二;以色性即智故,色体无形,说名智身。以智性即色故,说名法身遍一切处。】

因为一切的法都依真如而起的,既然说以法为身,法身也是色体,所以能现于色。但是这个色又不是真的,是妙有的。妙有的非有,是从心而起的。色跟心不二,是一个。色性即是智慧,就是智身。这个智身什么样子呢?没有形相的,色体无形,说名叫智身。因为智的性即色故,所以法身遍一切处,智遍一切处。智就拿光明形容,光明能遍一切处。你有遮障了,光明不显了,是你的障,不是光明不遍。所以太阳的光明遍照一切。如果你把它遮盖起来,盖个房子躲到里头去了,四面不通风,光明不见了。这不是太阳的过,是你给它遮障了。真如的法体,诸佛的法身,永远如是的摄化众生。不被摄化,众生自己做障碍。那个障碍是无明。



懂得色即是心,色性的体就是智慧,所以色即是心。色体也无一定形相,因为心无形相故,所以说名智身。心无形相,而随缘现形相。咱们经常有这么句话,人心不同如其面然。现在我们这几百人,每个人跟每个人的样子不同,这个相就是每个人的样子不同,一人一样。有一千人、一万人,一人一样,相差就那么一点点。眼耳鼻舌身意都一样,但是不一样,相不一样,心是一样,变化、妄是一样的。法身没有色相,就是心。你要把这些相会相归你真如性的时候,所以说会相归性的时候,色即是心。你要从这个意义来领会你念心经,观自在菩萨用深般若波罗蜜多的时候,照见五蕴皆空。空而能随缘,五蕴色法宛然的存在,离开色即是心。摄一切色都归于心,色即是心,所以色不异空。懂得这个含义了,好多的大乘教义,你把这个心跟色跟智性,究竟的法身智性有不同的。人的智慧有大小,他的名利有大小是他染污的不同,有深有浅的。所以色性即就是智慧,依色性而起的体,色的体是无形相的,这个叫智身。从什么显现智身?智性即是色,所以说法身遍一切处。



【所现之色,无有分齐;随心能示十方世界,无量菩萨,无量报身,无量庄严,各各差别,皆无分齐,而不相妨。此非心识分别能知,以真如自在用义故。】

因为所现的色没有分齐可言。心所现的色它是竖穷横遍的,照方说是横遍,照时说是竖穷三际的,没有这个形相可得,也没有分齐可言。所以前头讲报身、化身、妙色身、粗色身所现的相,它是随你众生的机所见的。依报身那就是各个不同,在诸佛是德报,咱们是业报,业报身都不同。咱们从现实生活当中,看看我们现在所有的道友们都是正报,什么报呢?业报。业报跟德报不同,你所感的业果不同。业是怎么来的报呢?是因,业因所受的报果。十界都不同,乃至一界都不同,都是人,都不同,六根也有差别,这种差别无穷无尽的。无穷无尽的,怎么说它没有分齐呢?怎么说它没有差别呢?那是约理上来说的,约体上来说的,事是有差别的。诸佛所现的色身,他是随着众生心的感,而在十方世界一切处现。



我们大家都念过地藏经,地藏经的第一品,从诸佛菩萨到一切鬼神、江神、河神、树神,乃至所有这一切所现的到会者,这都有形的,不是没形的,都现的有形的。佛让文殊师利菩萨计算一下到会的人有好多?到会的诸佛菩萨有好多?文殊师利菩萨说千劫测度不能得知。以文殊菩萨大智慧算一千劫,连这个到会的人数都算不出来。佛就答覆文殊菩萨,吾以佛眼观故,犹不尽数。这有没有,佛还不知道吗?这是推崇之意,推崇地藏菩萨的功德。实际上,诸相皆是一相。照理上来说,没有分齐的,没有差别的,互相不相妨碍。这不是心识所能分别得到的,也不是心识所能得知的,为什么?是真如的自在妙用,是真如义。



这种义我们怎么能入呢?是妄心分别不能知道。如果用识心分别依正,它是实有的,大是大,小是小。懂得这种道理了,知道自心真如没有大小、没有形相。咱们凡夫的心里是大能容小,小不能容大,小一定被大所包容,这得看它相同不相同。例如咱们这桌子是大的,这个镇尺是小的,桌子能容镇尺吗?镇尺就在桌子上面,它也容不了它。这约事上讲的。实际上,我们讲真空,真空能容一切有相。所以咱们讲真如的妙用,没有大小、长短、方圆来给真如它这个量来衡量一下,不可能。它起的用也是随机而用的,这是形容词。



【复次显示从生灭门即入真如门,所谓推求五阴,色之与心。】

这样理解了之后,我们现在是怎么能入到真如?现在我们是在生灭当中,我们要把生灭会入于真如,会入于不生灭。所以以下就说从生灭门即入真如门,怎么入呢?推求五阴,色之与心。依着一心法。一心,咱们大乘起信论一开始讲,依着这个一心开一个真如、生灭两门。咱们讲的都是心生灭,真如门无言说,没语言,没有思惟,心行处灭,言语道断。但是我们要显示,我们要返妄归真,从生灭入于真实。这样就实知道,了解到动回归于静,静随缘而动,动即是静,静即是动。所以如来度众生的时候,常在寂中,常在定中,如如不动,来而无来,动即不动,动即是如,如即是动。这是如来义。释迦牟尼,能仁,寂默,终日利众生而如如不动。寂默者是涅槃义、不动义。



讲生灭门吧!从生灭入真如,推求五阴,就是色法与心法两种。生灭门所说的法,三细六粗之相。三细六粗之相就是五阴,就是色心二法。与染法相应、与染法不相应,与净法相应、与净法不相应,这是你前七识的心,第八业识,第九苦,都是通过色心,总之不出色跟心两种法,色法跟心法。色就是五阴色法,五阴色法里头,色是单独的,其他的四阴“受、想、行、识”是心法。合起来就是色心二法,开阔了就是五阴法,都是色心二法所成就的。



观察,思惟,能观的观于所观。能观的是什么呢?就是你心所起的智慧,心即是智。观察空义,这些法没有,是空的。空什么?空你色和心。这个心是妄心,这色法的心法是妄心,这是第六意识,把它都回归于真如的体性。或修空观,观五阴皆空。或修假观,推求五阴不实。这是假设的,没有实体的。完了会归于中观,中观就从我空进入法空了,中观就是法空观的意思。假观呢?咱们在金刚经上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作如是观,是假的。有为法是什么?五阴,色受想行识。这五阴法就像我们作梦似的,虚幻不实的,变化的。你想找,像露水似的,像电光似的,这样观想。梦和幻都是假义。你梦中所见一切色相,所见的五阴身心,所见的五阴境,不是实有的,醒来就没有了。有那么一首偈颂吧!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六趣就是六道轮回了,明白了,什么都没有,大千世界都没有,都是空的。等你修观修成功了,知道这个都是空的。能观的人对于你所观的境,观就是照了的意思,观照!咱们再说就像咱们现前思想的思惟修,再说干什么一点,就是你想什么,想就是观。这样观观成了,就是开悟了,就是明白了。意思就是你推求,如理的思惟观察,一推求知道色与心都不存在的,都是空的,没有了。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