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悟道法师:仁王护国经大意

悟道法师:仁王护国经大意

尊敬的诸位法师,尊敬的孙会长,尊敬的启请讲《仁王经》斋主代表上海傅蓉居士,以及随请斋主丽娜居士、叶居士,诸位同修及网路前的同修,大家上午好。阿弥陀佛。

  今天这个因缘非常殊胜,我们在日本熊谷这个地区,大家在一起学习《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一般我们依照中国古来祖师大德讲经的惯例,在还没有讲解经文之前,先讲玄义。这个玄义就是还没有正式讲经,先把这部经里面的大意,重要的地方先提出来跟大家讲解。讲玄义,自古在中国的宗派,讲经(就是教下的),讲经教的两个宗派比较普遍,一个是华严宗的十门开启,把全经分十个部分来介绍这个玄义,另外一个是天台宗的五重玄义,这两个宗讲经都有讲玄义。华严跟天台这两宗,后人讲经,天台宗的五重玄义就比较普遍,比华严宗的十门开启讲的人要多。

  过去在中国是农业社会,大家除了农忙这个时间比较忙碌,一年当中农忙过去了,大家最少有两个月的假期,因此在过去的农业社会大家生活的步调很缓慢,假期比较多,比较悠闲。因此有很多人,特别是学佛的人,利用这个假期到寺院去挂单、去听经,挂听经单,住在寺院里面。时间长,讲经的法师就有时间很详细来介绍一部经典。现在这个社会是工商业很发达的时代,现在讲高科技的。特别在大城市,大家生活都非常紧张,大家如果到东京去,跟我们在熊谷,你看那个人的走路速度就不一样。这边算是比较乡村,就比较悠闲一点;如果到大都市,大家时间都非常紧张。因此听经在我们现前这个时代,也很难找到很长的假期,大家在一起来学习。

  所以我们近代的法师,像我们导师上净下空老和尚,在海内外,以前早期都到美国去,美国那边的同修一个月很难得有一、二天的假期,礼拜六、礼拜天放假。所以在那个地方讲经,最理想的时间是三天,超过三天恐怕就没有几个人能够来了。大家为了生活、为了工作,没有时间,为了因应大家的时间,所以讲经的时间就缩短了。如果介绍一部经就不讲玄义,就用讲经因缘来代替玄义。讲经因缘就是我们开讲这部经是什么样的因缘来发起的,我们一般讲缘起,什么因缘发起来讲这部经,所以这个叫讲经的因缘。

  这部《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是早年在民国六十七年,民国六十七年台湾的同修知道,大陆的同修大概就不知道民国六十七年到底是哪一年。现在中华民国是一百零四年,中华民国大家都知道是孙中山先生推FAN满清建立的国号。在我们现在大陆上都用公元,都用西方的,二O一五,今年是二O一五。我们净老和尚讲这部经,他编了一个大意,他这个是在民国六十七年,就是西元,又叫公元,一九七八年,距离我们现在是三十七年前的事情。

  我们这次讲这部经的因缘是这个月我在福建福顶临海寺做三时系念,界善法师请我去他们的道场做法会,上海傅蓉居士,还有温州金海燕居士,还有东北大庆马万龙居士,他们三个居士也到福建去参加这个法会,休息的时候我们总是谈一些佛法方面的话题交流。特别我们做三时系念法会,现在大家很多地方都在举办。我们日本这个地方请我来做系念,已固定的是三月跟九月,这是固定的,这次五月份是临时安排的。原来这个时间我每一年是安排到东南亚,今年新加坡提前在三月做了,已经做圆满了。做圆满之后我想大概五月可以放假,但是佛菩萨大概又有新的行程。所以我们净老和尚来这里,前首相鸠山先生请他来讲经,这个讯息我很早就听到了。因为他请师父讲经,我也可以来,也可以不来,有事情我就去忙我的事情,没有事要来随喜也可以。但是有居士他们跟不同法界的众生他们都能接触到,说日本这边众生很多,师父要来讲经,最好先请我来做三天法会,先超度超度,然后再来讲经会更好。我们师父老人家他也同意了,所以当时鸠山先生就请太和净宗学会孙会长来承办这次的活动,孙会长也就写个邀请函邀请悟道到这里来先做三天的系念。

  当时我在温州跟傅蓉他们三位居士在聊天,讲到这个做法会。我们净宗同修平常有听经,做法会大家也知道是怎么一回事,是什么道理,因为长期听经教,知道它是有根据的。如果一般没有学佛的,他也不了解,特别一些现在学科学的,他们也会认为这个没有什么科学根据,就是人的一种想法,人过世了,超度超度来纪念纪念,大概是这样的一个想法。甚至有人认为那是一种迷信,他也不相信这回事情。我们长年听净老和尚讲经,我们知道佛教不是迷信,因为它有理论依据、有方法、有实验,是很科学的。科学精神不过就是理论、方法,加上实验,然后结果,这不就科学精神吗?我们佛经讲信解行证,信解是理论方法,行就是去实验,证就是证实这个效果,那不是很科学吗?

  佛讲经,他不是讲一讲无法让你证实的,那这个就不可靠了;讲出来,可以让你证实的,你只要依照他指导的理论方法去修学,你就能证实。这个在经典上讲证果,用现在话讲,证实经典上讲的效果,这个结果,这个果报。譬如说财布施得财富,这个理论你相信不相信?要有信解,信了之后,你要理解为什么这样修会得财富。佛在经上给我们讲,信解之后你要去修,你不修,你不去修布施,好像你不种稻子的种子,你想明年得到收成,那怎么可能?你要去修。修就是什么?行,现在的科学讲叫实验。你实验,实验之后证实是不是能得财富这个果报,科学精神也不过就是这样。那你想佛法讲的,符合不符合科学精神?如果你不相信,你也不理解,你也没有照做,当然不能证得这个果报,你这样说佛法是迷信,这个心态上是不对的。佛是印度话,翻成中文是觉的意思,觉悟,觉是破迷的。所以不学佛,那真的就迷信,学了佛你才能不迷信,因为觉是破迷的,这个我们一定要知道,这个概念一定要了解。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所以谈到做法会超度的事情,我们如果对经教里面讲的没有去接触,不理解,有时候人家提出质疑,我们自己心里也就跟著有疑惑,这是很自然的。所以那次我们在聊天,我就提到三十七年前听师父讲《仁王经》,有一段经文我记得,就是这个世间还没有乱,鬼神先乱,鬼神乱就万民乱,万民乱,天灾地变,天灾人祸的事情就发生,国家里面那个政治人物,官员互相攻击,互相骂来骂去的,互相挖疮疤,百官共非,共非就是互相说对方的不是,然后天灾,水灾、火灾、风灾,所有诸难统统起来了。现在我们看到整个地球不就这样吗?你佛经拿来对照我们现在地球上的情况,有迷信吗?

  所以我们学佛的人,我们的依据,我们还没有明心见性,还没有证果,有些境界我们是没见到。没见到,你凭什么相信?大家都知道入佛门要先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我们为什么入佛门就要先三皈依?皈是回归,依是依靠,我们现在还是凡夫,对六道、十法界,整个宇宙事实真相我们不明了,很多我们不知道,我们所知道的也未必是正确的。讲到鬼神的事情,有些能力比较强的,tong 灵的人他能接触到,像我就没办法,我就接触不到。我们没有接触到的事情,我们总不能用我们凡夫的心去猜想、去猜测,猜来猜去可能也都猜错了,跟事实上都不一样的。因此,我们三宝弟子要三皈依,我们所讲的、所做的、所修的要依三宝。

  佛在世,佛是明心见性、大彻大悟,宇宙人生事实真相彻底明了,所有的问题你去请问佛都能够为我们解答,也能够指导我们方法去修学解决现实生活上总总的问题,找佛就没错了。佛不在世了,佛不在世我们有问题也没得问。佛灭度有留下来法,就是经典。佛在世以佛为主,佛不在世以法为主。僧就是依佛、依法,如理如法来修学的团体就叫僧团。我们做超度佛事,我们要依经,不能凭我们自己想像的,自己去想一套,我们是凡夫,想的往往是错误的、不正确的,所以我们要依经。

  我们有这段经文,我昨天也请我们义工去影印给大家,单张的,我就那段节录出来。以后人家做三时系念,你依据什么?你的凭据是什么?就是这个经。先安抚鬼神,我们人间的人才会安定,因为人间还没有乱,阴间鬼道众生先乱。这个我是没看到,但是佛在经上讲的,因为我是三宝弟子,依这个经。如果人家问我,你的证据在哪里?我就把《仁王护国经》请出来给他看,这就是我的证据。我们三宝弟子,这一点大家要记住,人家对你所有的质疑,你先要依法,哪一部经讲的请出来给他看,相信不相信是他的事情。

  讲到这一点,我们净老和尚在二OO八年,在他的家乡安徽庐江实际禅寺,这个庐江是我们现在看那个字照那个字念,我一九九七年去,他们家乡人都叫余江,不是叫庐江,是余江。在那边,实际禅寺请满成老和尚举办百七系念护国息灾大法会。护国息灾这个是二战的时间在上海,当时上海佛教界请印祖去讲开示,那个时候这个活动就叫护国息灾法会,法语,举办护国息灾法会,请印光大师去讲开示,讲了八天。护国息灾这个名词就是根据《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这经题来的,因为这部讲的内容就是护国,怎么护国、息灾。

  讲到这部经,我们当时做三时系念也是依这个经,因为护国息灾,依这个经。所以现在我们做法会,我们台北双溪还是在做护国息灾,实际禅寺已经做第四个百七,还在护国息灾,这长期做的。这个名称就是从这部经来的,这一点同修也要知道。我们有了这个经典的依据,我们来做这个法会心里就踏实了,知道我们是三宝弟子,我们是依佛、依法、依僧来修学,不是自己去想像、去弄一套,不是的,这个都有依据的。所以当时他们居士也听了很欢喜,也发心印经请悟道来讲这个经。

  我们净老和尚晚年他什么经都放下了,专讲《大经科注》,这个长期听经的同修都知道。所以我也没有建议同修去请老和尚讲这个经,因为老和尚他《华严》都放下了,晚年他说时间不多了,专讲《无量寿经》,所以我也没有这么建议。承蒙他们瞧得起我,没有把我当作赶经忏的,因为毕竟我这个赶经忏的也有四十几年听经的基础,跟一般赶经忏也不太一样,一般赶经忏可能很多没有在听经的。

  有人启请,这个也是很难得的。过去我们净老和尚常讲,天下最好的事情就是请法师讲经,很多人不懂。他们启请,因为现在人没有学这个礼,也就很多礼节上不懂,因此我都要讲清楚、说明白。在过去的时代大家懂礼,我是不可以讲的;现在大家不懂,不懂我就提一提。譬如说迎请法师升座,这是一个礼节。这个过去三十七年前,我们师父上人讲这个经,那个时候我就去听。那个时候我还年轻,所以有看到请法师升座、礼座这些礼节,供养这些礼节,现在人不知道。所以我现在还是跟过去一样,我到香港去摄影棚听老和尚讲经,我会准备个红包去供养。这个在中国古代教书讲学的,他没有收钟点费的,没有说像现在西洋的,你请老师讲一个小时有价码的,有订出价钱的,没有。在古代叫束修,束修就送一条肉干,长长的,就是起码一点点意思,你经济好一点可以多送一点,经济差一点少送一点,没有经济的也统统不用送。

  佛门也是一样,是随喜的,多少不拘,这是一个礼。所以《论语》讲,「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孔老夫子讲人家爱那只羊,我是爱它那只羊里面礼的精神。所以启请,这次做法会我是接到香港佛陀教育协会刘总干事说要请我来做法会。我说是你们主办的吗?他说不是,是太和净宗学会。我说那你要请孙会长写个邀请函给我,不是你主办,是他主办的,主人不请,我怎么来?我是讲白的。当然懂礼貌的人就要含蓄,很客气,客气到最后他们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到时候我也不来,他也莫名其妙,怎么不来?都有通知你了。这是一个礼节。所以孙会长也就弄了一个很漂亮的邀请函给我,那个还可以留起来做纪念。不是我爱那一张,我有没有那一张,我来还不是一样吗?这是我们在学习这个礼。我们现在不是要恢复传统文化吗?不能嘴巴讲一讲。人家日本人都讲礼,我们礼义之邦都反而不讲礼,那就值得我们去检讨了。

  所以启请,我本来是预定我们到英国去讲的,到英国我想去借学校,去借剑桥、牛津大学来讲,因为那边也没道场。老和尚叫我去那边买教堂。原来师父他要买教堂,变成我要去买教堂,我这一个头就两个大。我就没有钱,怎么买教堂?师父有钱,徒弟没钱,人家供养是供养师父,不是供养我,叫我去买教堂,我大概要去托钵化缘了。所以去那边,我只能先找居士,借借他们家里。找学校最方便,找那边的留学生,找学校,借学校的。他们去借了一个耶稣讲堂,耶稣讲堂来讲佛法也是很好的,我计划是到那边再去讲。

  这次来本来就是做法会,做法会也要听经,因为来这里做法会,师父在这里讲经,我也不好意思跑掉。师父都待在这里,我也只好待在这里,待在这里陪师父。这个也很难得,我们也很难得有这种机会相聚在一起。又听到,师父他有三天的时间要我代理讲经。本来我是昨天、今天、明天三天,九点到十点讲净土集,跟过去一样。这次时间比较多,又有三天,我就计划,我就想不如在这里讲,这里录影又有直播,又有时间,又有听众,这样在这里讲也是很好的,斋主也刚好来,启请的斋主。不然我在英国讲,我叫他飞过去大概也有困难。这个讲真话没关系,说买个机票你要来启请,大概时间上都会有困难。

  从这个礼节上讲,这个启请虽然说这是形式,但是形式它有它的内容,形式上有内容。启请的斋主明天就走了,我就配合斋主,他到日本来办事,配合斋主的时间,所以今天开讲,让他来启请,这样也就圆满了,刚好这个因缘非常难得。另外两个启请斋主他们手续办不出来,这个大庆的马万龙如果他要来,再请孙会长帮忙,因为他说东北好像只能到辽宁去办,在他们黑龙江不能办。这个如果可能的话,你再协助他一下,他也很想来,但是手续听说没有那么方便。这是我们这次讲经的因缘,就大概是这样的。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我们看大意,这个大家有没有?这一份我昨天请大家影印的。这个课本因为不够,我们就印里面的大意。这个大意前面是介绍我们净老和尚他个人的简介,大家翻到第八页。当年我们净老和尚讲这个经的因缘,这是「民国六十七年四月二十八日,佛教华藏法施会为恭祝总统、副总统就职志庆启讲《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大意简介」。这个是当年蒋经国先生跟谢东闵先生就任第六任总统、副总统的就职,我们佛教界同修庆祝这个就职大典来启讲这部经。大家请看,「甲、讲经因缘」,六十七年讲这部经的因缘,是「六十二年中央民意代表暨中佛会举办首届仁王法会后时有请讲」。这个中央民意代表以及中国佛教会举办,首届就是第一次仁王护国法会。在中国佛教会,台湾台北中国佛教会办法会一般都是诵经,就像我们做法会一样。我们做法会没有讲经的,只有念经的,只有念没有讲,大家念一念,毕竟不是六祖那样的根器,念了也不开悟,所以我们一般人还是要讲解。所以这个法会之后时有请讲,就是有人请讲这部经。「第六任总统就职印经庆祝」,就是印这部经来庆祝,「华藏法施会十二人发起讲此经。」当时讲这个经我就去听了,我就去参加了。当时发起这个有十二个人。

  我们这次原来三个,现在我又请日本的同修也发心。那个时候是他们早期的人比较懂得发心,现在我就要去劝大家发心,你来请我讲好不好?他说好!就这样。不然我没有开口,大家也不知道,我讲了半天,他也不知道我的意思是什么,我干脆就讲白一点,好不好?因为现代人不知道这个礼。所以这次做法会,我就给慧蓉讲,请孙会长发个邀请函给我。以前的人说,怎么脸皮那么厚,还要人家邀请你,你算什么?你是哪一根葱?现在时代不一样,我不得不脸皮厚一点,就讲白一点。我们老和尚那个时代人比较含蓄,但是含蓄了半天,因为根据我的经验,师父也不讲,弟子又智慧没那么高,悟性没那么高,猜了半天也不知道师父什么意思。所以后来我发现这个不讲白一点不行,你给他猜,猜了半天他都猜错了,猜到最后不晓得大家该怎么办。所以就讲清楚、说明白。

  这次讲经,我也是给孙会长建议,因为老和尚讲,我们也是礼貌上要请。今天,实际上我就先表演,你们也要来请。应该这个是鸠山先生请的,他要来邀请。他十二号来听一天,我就昨天跟孙会长讲,给他讲有这个礼节来邀请,等老和尚来你再跟他报告。老和尚说不要不要不要不要。当然他老人家很客气,不像我脸皮这么厚,我说要要要要。他老人家说不要不要,不要不要当然他是客气话,你要会听。当然他不会像我脸皮这么厚,说要要要,要这样摆。我这样摆是让你们练习。

  像以前我收出家众的徒弟,他们都不会给师父弄一点毛巾什么的,这是我向他们要的。我说你去看老和尚,人家他们都有摺毛巾,你们都没有摺给我。后来他们才摺给我。他摺给我,这个礼貌我在图书馆有学,我知道。没有客人在你摺给我,给我弄一个比较特别的餐具,因为你是徒弟,我是师父,礼貌上师父当然要比较优待一点。因为礼是不平等的,李师公讲礼是不平等的,礼有分尊卑长幼,亲疏远近,礼不平等。恭敬心是平等的。所以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一愿就是礼敬诸佛,他为什么不讲恭敬诸佛?恭敬心对一切众生是平等的,没有分别。但是礼是表现在外面的,它不平等,怎么平等?所以礼不平等,敬是平等,外面不平等,里面是平等的,这点要懂。

  男女平等,怎么平等?现在男女平等还不行,还要女男平等,女士们,先生们。这样又不平等了,女士在上面,男士在下面,男士又喊不平了。你怎么搞都不平,对不对?所以这一套你不能去问西方人,要问中国的老祖宗最懂这一套,五伦它是自然的,你顺乎自然就是平等,你违背这个自然你就不平等,你怎么搞也不平等。所以这个礼节就是这样的,礼它就是不平等。礼貌就是说没有客人,我是让大家练习,练习要怎么样来做。因为我在图书馆,以前我在图书馆我还要煮饭,师父教我说「出家之后什么都要做」。我出家在佛陀教育基金会,要扫厕所,不是男众厕所要扫,女众厕所也要扫,倒垃圾桶、煮饭、买菜,去做香灯、做早晚课,师父讲经要录音,客人来泡茶、摺毛巾。我是从基础干起的,你不要以为我现在坐在这里好像很威风,你都没有看到我在受委屈的时候。我是从基础干起的,苦干实干的。

  所以我的要求也就是教大家来学习。但是学习要懂得情况,我常常教这些徒弟,我教也教不会,他们都没有用心。客人来了,我有特别的餐具,又有毛巾,客人都没有。以前我也是在图书馆这样被师父骂过的,他说你要害我?我说师父,我怎么害你?我摺毛巾给你,还要害你?师父说:客人都没有,那个客人对我什么想法?我懂了。但是现在我教我的徒弟,他们还是不懂。我一教就懂,客人来了,师父客人来,所有的客人统统要有毛巾,餐具一律一样,表示对客人的恭敬。现在这些徒弟不懂,我真的被害惨了,本来他要供养我,看看这样他不供养了。所以这个教也是很费心的。

  所以这次,今天我听志明给我讲,有义工说怎么今天又要礼请?启请,在古时候每一场都要礼请。这个要跟大家说明为什么要这么做,它的意义在哪里,它的精神在哪里。礼请就是礼敬,表达你的诚意,当然最重要是这个心,在这个形式上你要有那个心,你没有那个心,只有这个形式,那也不是真正的礼请,最重要那个心。不能只有形式,没有那个心,我们透过这个形式,要知道我们用什么心态来启讲这个经,那你才会得到利益。这个心态就是恭敬心的一个表现。最好的表现,就是大家来学习,这个是最好的表现;如果不学习,这个也就落空了。所以大家来学习是表现恭敬最具体的。这是发起讲这个经的因缘,当时的因缘,我们这次因缘也跟大家做了一个简报。

  下面,「乙、佛教简介」,这是我们净老和尚一生他提倡佛教是佛陀教育。所以讲经早年他对认识佛教,对佛教本质上的认识非常重视,可以说几乎每一次讲经都会提起,因为现在的社会大众对佛教产生非常大的一个误会。这次我们看表解,「缘起」,这个缘起就是说佛教,为什么我们地球上有佛教?有佛陀教育?它的因缘是怎么样生起的。所以佛法在经典上讲,万法因缘生因缘灭,缘生缘灭,它总有个缘起。像我们这次法会也是一个缘起,缘起就是鸠山先生请师父来讲经,后面我们就跟著又有做法会,还有我们又来这里讲这部经。这次的一个缘起,一个生起的一个源头,就从鸠山先生启请老和尚来讲经,这因缘发起的。佛教也是一样,为什么会有佛教?怎么来的?把这个因缘给我们说明,这个叫缘起。

  这个缘起是「释迦少时,观世残暴竞存」。释迦牟尼佛他少年的时候,他是王太子,他少年的时候,他的名字叫悉达多,他是成佛,明心见性才叫释迦牟尼。观察这世间残暴竞存,就是互相残杀,人类弱肉强食、竞争,看到这种很不好的现象,当时在三千年前就有这些现象存在。又看到人都有生老病死这个痛苦,生离死别,我们这个身体有生老病死,非常痛苦。所以十九岁那一年,发心出家学道,为了要追求宇宙人生的真理,解决人类这种互相残杀、暴力、竞争,要化解这个问题,要解决人生老病死的问题,怎么样可以解脱,不要受这些生老病死之苦,这个世界可以达到真正和平,所以才去修道的。后来三十岁那一年,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所以就开始教学,讲经说法四十九年。这个佛教一个基本的缘起是这样生起的,才有现在我们的佛教,讲了四十九年的经留下来翻成中文,我们现在看到的《大藏经》。所以这个缘起是这么来的。

  当初,他最初的因缘是看到人类怎么会有这些现象,发心要帮助众生解决这些生老病死的问题,化解人类互相残杀。最具体的就是不杀生,连动物都不杀。现在zai 难很多,我接到胜妙法师发给我一个尼泊尔地震背后的因果,他们杀水牛杀得很厉害。这个大家可以看看,为什么有这些天灾人祸?这些天灾人祸是果报,有它的原因的,有因果。所以佛知道这些事实真相,知道这些因果报应,教导我们要断恶修善,你才能避免这些灾祸,得到吉祥。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先学习到这里。因为这个虽然是大意,但是它内容非常丰富,我是想先把这个大意跟大家介绍一遍,然后再来讲这个经。因为师父一天只有讲两个小时,四点到六点,其他的时间我们都可以利用来学习。这部经给老和尚汇报,他老人家同意了,所以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时间来学习。也非常适合,现在全世界zai 难很多,护国息灾非常迫切需要。大家共同发心,必得佛力加持,六时吉祥。

  好,我们休息一下,休息个十五分钟,我们就来上午供。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谢谢大家,阿弥陀佛。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尊敬的诸位法师,尊敬的孙会长,尊敬的启讲功德主代表上海傅蓉居士,尊敬的诸位同修,及网路前的同修,大家上午好,阿弥陀佛。

  今天我们继续跟大家来学习我们导师上净下空老和尚他编的《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大意简介,请大家先看大意简介,在第八页。昨天我们把「甲、讲经因缘」,昨天我们跟大家大概做一个汇报,我们今天接著看「乙、佛教简介」。乙,这个表解下面所列出来的就是简单介绍佛教,这是我们净老和尚一生讲经弘法,第一个要劝导大家认识佛教它的本质、它的内容。佛教的本质是佛陀教育,它不是只有一个宗教信仰。我们一般人总是把佛教列为一种宗教的信仰,这个误会时间有一、二百年,误会的程度相当的严重。特别现代知识分子接受现代科学技术的影响,把佛教认为是迷信,没有科学依据,这个误解非常严重。因此,很多人他不愿意来接触佛教、来学习佛法,这个损失是非常巨大,可以说这个损失是无法用世间法来比较的。佛法这个教育,我们必须要先认识清楚,认识清楚之后,知道它跟我们的关系,我们在现实生活上需不需要,真正认识清楚,我们就乐意来学佛了。

  下面是简介,详细的,我们净老和尚他有《认识佛教》,这本书流通很久了,大家可以详细去看,包括还有光碟,此地列出来是个简单的介绍。我们先看下面的缘起,「缘起—释迦少时,观世残暴竞存,老病死苦,兴起修道教化之念。」昨天我们也讲到这一段。「缘起」两个字,缘是因缘,起是发起、生起,凡事不管世出世间法,它都有一个因缘来发起。像我们这次请净老和尚来日本讲经,这个生起的因缘是日本前首相鸠山先生的启请,是这个因缘发起的,这个叫缘起。任何一桩事情都有它的缘起。佛教为什么在我们这个地球上?它的由来是什么?是什么样的因缘生起佛陀教育?把这个因缘给我们简单的说明。

  大家看下面,缘起下面这一行「释迦少时」,释迦就是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是我们这个时期佛陀教育的创始人。释迦,他是成佛之后用释迦牟尼佛这个名号,他在家是迦毗罗卫国的太子,他在家的身分是一个王子,他在家的名字叫悉达多,所以释迦就是释迦牟尼佛。他少年的时候还没有出家修道,还没有成佛的时候,就是年轻的时候,当时他观察这个世间「残暴竞存」,这个残就是残忍,暴就是暴力,竞就是现在讲的竞争,弱肉强食,强的欺负弱小,这样生存在这个世间。也就是说,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娑婆世界这个地球上的人类没有慈悲心。没有慈悲心,我们从佛制定的戒来看我们就可以理解。佛教三皈五戒、十善业、八关斋戒、沙弥戒,基本的戒条第一条就是戒不杀生。为什么佛把不杀生放在戒律的第一条?因为杀生这桩事情在我们地球上的人类,除了杀人大家知道有罪过,但是杀人还是很多,杀动物,一般没有学佛的人认为都是正常的,他没有什么错,所以杀生吃肉就变成我们地球上人类,大家认为是应该的、正常的。杀害这些动物来满足我们的口腹,满足我们这个三寸舌头的味觉,吃的时候我们很高兴,吃得很开心,但是没有想到,我们吃众生的肉众生它的感受是什么?这个感受如果你仔细去想一想,你就可以体会到。

  以前我们住乡下,家里父母都有养猪、养鸡、养鸭,过年过节看到我父亲要抓鸡鸭来杀,那个鸡都飞到桌子上去了,你要抓它就跑。当时我没学佛,也觉得大家都这样。后来学了佛就想一想,那些动物,你要杀它它知道,它知道才会跑。好像人要抓我们去杀掉,把我们杀死,你会不会跑?你也会恐惧,也会逃跑。当有人要抓我们去杀的时候,你那个时候的心情感受是什么样?你去想一想,是不是非常恐惧?动物也是一样的,一只蚂蚁它都爱惜它的生命,都贪生怕死。但是我们人类就是没有慈悲心,吃众生肉,他就没有想到众生是受什么样的痛苦,所谓「弱肉强食」,我们这个世间的人就是没有慈悲心。

  所以释迦翻成中文叫能仁,能够行仁慈的人。怎么样行仁慈?具体的就是不杀生,不但不能杀人,所有的动物都不能杀。这当中有因果的,一刀还一刀,一命还一命,吃它半斤,你将来还它八两,谁也占不了便宜,这桩事情就是冤冤相报没完没了。杀生吃肉是互相吃,互相杀,这一生我们吃它,来生换它吃我们。所以《楞严经》佛跟我们讲得很清楚,「羊死为人,人死为羊」。那只羊,过去世它也是造恶业,堕到畜生道给人宰杀,宰杀,它的业报还清了,在三恶道罪受满了,它会再到人道来。人杀生吃肉,恶业造多了,福报享尽了,也会堕到畜生道去当羊。所以佛在《楞严经》跟我们讲,「人死为羊,羊死为人」,举出这个例子,就是你现在吃羊,将来你这个业造多了,福报享尽了,你死了会去投胎做羊;那只羊在畜生道它的罪业受满了,它又到人道来,到人道来换他再吃你,互相吃来吃去。六道轮回就是这样,互相杀,互相吃。因此佛跟我们讲出这个因果,劝我们不要杀生,杀生会招来天灾人祸。

  最近,尼泊尔四月二十五号发生了地震,我接到我们净老和尚的侍者胜妙法师发给我尼泊尔杀水牛那个很残忍的画面,杀了二十几万头水牛。看到这个,我们就知道了,这个zai 难不是没有原因的。zai 难第一个因素就是杀生,杀害众生,我们要避免zai 难,第一条要先把杀生的恶业断掉。所以在《安士全书》有一篇「万善先资」,其中有「因果劝」,这个过去我在上海、在东京都讲过,但是没讲完。《安士全书》印光祖师一生提倡,「万善先资」这一篇,我们有机会要好好来学习,里面讲的因果,我们看了之后真的就触目惊心。

  这是世尊少年的时候看到我们这个世间,这个地球上的人类就是没有慈悲心,再看到人类以及一切动物都有生老病死这些苦。看到之后,他回到王宫就一直天天思考这个问题,人类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有生老病死?为什么地球的人类都没有慈悲心?这个问题想也想不出来。后来毅然决然在十九岁那一年就偷偷离开王宫,去出家修道,寻找解决人生生老病死这些痛苦的理论方法。去修行,要得到解脱,解脱生死这个大苦,是这样的因缘来兴起修道,他自己修道。后来他成道了,夜睹明星,大彻大悟,就开始教化众生,讲经说法四十九年。这是缘起,佛教生起的因缘是从这里开始。

  下面就讲佛教的宗旨。我们看表解列出来的「宗旨」,下面有「因:破迷启悟—照澈真实不为假诱(不取於相);果:离苦得乐—支配环境了脱生死(如如不动)。复性。」宗旨,我们先讲果,宗是主要的,旨是旨趣,我们现在的话讲,它的目标,主要的目标。佛教主要的目标是什么?就是果这里讲的离苦得乐,离开所有一切的痛苦得到快乐,目标是这个,这个非常重要。如果不能离苦得乐,我们学佛也就没有实质上的意义,有学没有学都没有关系;但是如果能够帮助我们真正离苦得乐,这是非学不可。我们读《弥陀经》看到经上佛跟我们讲的,阿弥陀佛的世界为什么叫极乐世界?「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我们娑婆世界所有的苦在极乐世界听都听不到,所以他那个世界叫极乐。真正彻底究竟圆满得到快乐,所以叫极乐。

  我们学佛最终目标就是离苦得乐。苦是果报,乐也是果报,你得到痛苦,你造的因是苦因,得到就是苦果;你得到快乐,乐是果报,你修快乐的因,你得到就是乐的果报。离苦得乐,究竟圆满就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能达到究竟。但是还没有达到明心见性之前,他有层次上的离苦得乐,苦减轻一点就感觉比较快乐。比如说堕到地狱道,地狱道有大地狱、有中地狱、有小地狱,还有无间地狱、阿鼻地狱。无间地狱、阿鼻地狱,给他超度,他超生了,到大地狱,那就比无间地狱好一点,减轻他的痛苦。大地狱再超生到小地狱,那就更好一点。小地狱再超生到鬼道,那就比地狱好了。鬼道再超生到畜生道,那比鬼道又好。畜生道再超生到人道,那比三恶道当然好。人道再超生到天道,天就比人好。但是在六道里面离苦得乐,不究竟,不圆满。所以要超越三界,证阿罗汉,入四圣法界。四圣法界在十法界当中比六道法界要好,不要受分段生死之苦,没有生老病死。但是还不究竟,还要超越十法界,入一真法界,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才究竟的离苦得乐。我们念佛人信愿念佛可以带业往生极乐世界,你到极乐世界就一生成佛,就达到究竟离苦得乐这个果报,这是净土它殊胜之处。

  我们想要离苦得乐,这是每一个人所希求的。一般没有学佛的人,我们跟他讲离苦得乐,他听也听不懂,他说我现在很快乐,他没有感觉他有痛苦。其实他没有感觉他有痛苦就是他痛苦的地方,为什么?人在苦中不知苦,那不更苦吗?如果你知道苦,你会去解决这个苦,你想要去解脱这个苦。如果人在苦中不知苦,他连想要解决这个苦的念头都没有,那不是更苦吗?所以迷得深的人,他不知道世间苦。释迦牟尼佛为什么王位不要他要去修道?修道很苦,我们看起来很苦,什么都没有;做国王多好,享受人间的荣华富贵,为什么不要?因为世间人认为很快乐,但是佛他观察到还是苦,做国王还是要生老病死,国王也不能避免。所以他必定要找到解决生老病死的方法,才是真正的快乐。佛给我们示现,也是劝我们世间人觉悟。但是我们世间人,觉悟的人少,《无量寿经》讲「悟道者少」,迷惑的人多,觉悟的人少。「世人共争不急之务」,世间人大家一天到晚在争取的,佛跟我们讲,那都是不重要的,不急的。什么是最急的?这一生遇到佛法,要了脱生死,这桩事情是最急的。但是这桩事情世间人他不重视,重视世间的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这些享受,这个大家争的。但是争到最后,事实上就是一场空,什么都带不走。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这个因给我们讲破迷启悟,这里讲的标准是以《金刚经》做标准。「破迷启悟—照澈真实不为假诱」,照澈就是你看到这个世间的相都是虚妄的,不是真的,不会被这些虚妄的假相来诱惑。你能够照澈真实,不为这个假相的诱惑,你必定能够不取於相,你不会著相,就是《金刚经》讲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你就不取这个相。能够不取於相,你修这个因,果报你就得到离苦得乐。现在我们要做到《金刚经》讲的「不取於相」,难度是比较高一点。我们修净土有个方便,叫我们完全什么都不取,我们凡夫无始劫以来取相的习惯、习气很深,自自然然他就会取相。净土的方便就是你换个对象,不要取世间这些假相,你就取阿弥陀佛这句佛号,或者取西方极乐世界这个相。像《观经》讲的,你观想极乐世界,就换个对象,这个对我们一般人就比较方便一点。现在不要取娑婆世界的相,我们取西方极乐世界的相。取西方极乐世界的相,还是不能明心见性,但是我们可以带业往生,往生到极乐世界,到极乐世界再去不取於相,到那边就很快了,得到阿弥陀佛亲自的指导,我们很快就能达到《金刚经》这个境界。所以净土,他可以分两个阶段来达到不取於相,如如不动,现在我们先取极乐世界这个相。

  一般的法门,必定是要依照《金刚经》讲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动」。我们虽然修净土,我们没有达到《金刚经》那个标准,但是能够修学有几分的相应,对我们信愿念佛也是很有需要的。因为修净土法门虽然是带业往生,你可以有取有舍,但是如果你对娑婆世界放不下,你那个愿生不起来,愿生不起来,虽然念佛还是去不了极乐世界。如果你要问为什么?因为你不愿意去,就这么简单,你不愿意去,这个世界你不愿意放下。这个事情要问谁?我能不能往生?问阿弥陀佛都不准,问你自己最准。阿弥陀佛二十四小时欢迎,随时可以来,发四十八愿愿力来接引众生,十方念佛的众生。十方众生愿不愿意去?我们嘴巴讲都是愿意去,但是一到生病的时候,大概就知道想不想去。真正发愿往生的人,生病他绝对不求病好,他绝对我就是一心一意想要赶快往生极乐世界,他的愿非常恳切,那跟阿弥陀佛的愿就相应。

  但是我们的信愿不真切,我们对这个世界没有放下,以为放下了。以前我也是这样的,后来生了两次大病,我才知道没放下。虽然出家了,道场没放下,道场事情很多,常常会有这些罣碍。但是道场没放下还是去不了极乐世界,还是在娑婆世界,这个事情谁也代替不了。现在有人说,可以去拜一个师父,然后师父可以代替我们发愿,代替我们背因果。如果真的,赶快给我介绍,我也不用修了,统统给那个师父背,不就好了吗?我们顶多供养他一点钱,那不是很简单吗?如果能够背,十方诸佛大慈大悲,众生这么苦,他为什么不帮我们背?他能够给我们背因果,不给我们背,他慈悲心何在?你想一想,是不是这样?这个事情,这是各人自作自受,谁都代替不了。

  所以过去我读《八大人觉经》,《八大人觉经》讲「代众生苦」,我常常在想这句经文,佛菩萨大慈大悲代替众生来受苦。有一次我肚子痛得要命,肚子痛得地都快钻进去了,我说佛菩萨大慈大悲赶快来代替我受肚子痛的苦,让我不要受这个苦。但还是痛,我想这个怎么代众生苦,难道佛菩萨发这个愿是发空愿吗?这个问题在心里想来想去想不通,但是我们信佛的人,学佛的人,三宝弟子,佛在经上讲的一定有他的道理。后来听我们老和尚讲经,他讲到这一段。早期,我们有问题也不太敢问师父,有时候去问了,不但没答案,还被骂了一顿,然后你就干脆不要问,自己去参!后来听师父讲经讲到,代众生苦是什么意思?像老和尚今年八十九岁了,还到日本来讲经,那很累的,我现在六十五岁就感觉满累了。他老人家说,还要去欧洲,还要去英国。本来我想叫我去飞一趟英国我都没有那个念头想去,日本两个多小时还可以,十几个小时,那太辛苦了。他老人家为了弘扬佛法,为了帮助这些苦难的众生,年纪这么大了,还在飞行奔波,我也就不敢再说累了。他八十九岁都不喊累,我能说累吗?当然不可以。看到他老人家的确非常辛苦,这个就叫代众生苦。

  代众生苦就是牺牲自己安乐的生活,为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然后不辞辛苦。像佛菩萨在六道十法界度众生都是不辞辛苦,这个叫代众生苦。众生的苦还是要众生自己去解决,佛菩萨他是给你启发、给你指点、给你教导,教到你觉悟,你自己改过来,破迷开悟,你就离苦得乐。但是要教化众生,众生刚强难化,佛菩萨很有耐心,有时候要教化众生还要被众生误会,还要被侮辱,还要被毁谤,甚至还要被陷害,佛菩萨还是帮助众生,不辞辛苦,这个叫代众生苦。后来我才明白,原来不是说我肚子痛,佛菩萨代替我痛,不是这样的,还是要自己去解决的。所以真正解脱自己的苦还是自己,因为迷是自己迷,悟还是要自己悟,都是自作自受。所以六祖在《坛经》里面也讲了一句话,他得了衣钵之后,五祖就连夜送他离开,预备了一条船,五祖给他摇船,六祖说:船我自己来摇。五祖就跟他讲:我来度你,我帮助你这个岸渡到那一岸去。六祖说:「迷时师度,悟时自度」,他说迷惑颠倒的时候,师父来度我们、来帮助我们,觉悟了,弟子觉悟了,那是自己度自己。所以佛菩萨教化众生就是这样的,这个叫代众生苦。

  这个非常重要,这个宗旨你没有抓到,你学佛等於是跟佛陀教育它的目标违背了,不相应。所以我们现在听经学佛,你要听真正善知识的,像我们净老和尚是真善知识,他所讲的,所修学的,晚年导归极乐,无非就是要帮助我们这一生解决生老病死这些苦,你往生极乐就解决了。这一点,我自己是听了四十六年的经,我没有听其他法师讲,因为我真正认识到,虽然修学是修得不好,但是我知道这条路是正确的。如果我们还是不能相信真善知识的指导,我们这一生又要空过了,这个就非常可惜。能够做到不取於相,如如不动,「复性」就是恢复你的本性,所谓明心见性,见性就成佛了,这个叫复性。这一段就是先把佛教教学八万四千法门、大乘小乘它的宗旨(宗是重要的、主要的、尊崇的,旨是旨趣)、目标、方向给我们说清楚了。说清楚,我们听的人也要听清楚,也要认识清楚,这样对我们才有真正的帮助。

  下面讲治学,事业。「治学—依戒定慧,起闻思修—(破迷启悟)。解行相应。」这个是三学,我们佛法的修学,八万四千法门都离不开依戒定慧起闻思修这个原理原则,如果违背这个原理原则,就不是在学佛。我们一般讲佛学,大家念佛学院,学一些常识,学一些知识,知识很丰富,但是没有戒定慧,伏不了烦恼,断烦恼更谈不上。我们净宗带业往生也要伏烦恼,才能带业往生。现在读佛学院,不但烦恼伏不住,还增长烦恼。过去二十几年前,我还听一个法师跟我讲,他教佛学院,他说学生跟他吵架,考试的分数打得太少。我说那个佛学院不学也罢,佛就不是教我们学这个,怎么学到这个?学西方人那种教学的方式,大学那种教学的方式,学得个个贡高我慢,烦恼增长。

  所以,有一年我到日本来,大概二十几年前,台湾一个女学生(大学生)来日本读佛教大学。那一年我在东京遇到她,她说:悟道法师,我不想念佛教大学。我说:你这四年念完。我问她:念几年?她说:念两年。我说:再两年念完。她说:我念不下去了。我说:为什么念不下去?她说:他们那个教授跟他们讲这些考据,考来考去、考来考去,考到最后说对释迦牟尼佛有没有这个人他都存疑。我说:我赞成你不要读了,因为连释迦牟尼佛这个人都有怀疑,到底有没有这个人,还是人家编的?在那边猜了半天。她说:要到大陆去。我说:你赶快去,我赞成你去。那就不是在修戒定慧,学那个没有用,浪费时间,浪费精神,不能破迷启悟。

  要破迷启悟,要解行相应,解要去行。我们唱念也是修戒定慧,你看《三时系念》第一个赞就是戒定真香。所以我们唱念法器,它是有讲求的,像我们现在这样唱很难达到戒定慧。这是修定的一种方法,唱念是净土宗修定的一种方法。禅宗他用参禅,教下修止观,净宗用唱念,唱赞都是在修定。所以夏莲居老居士在《净语》讲,「要知节拍即妙用,妄念全凭音节控」,妄念都靠音声、节拍来控制妄念。所以唱赞不能像唱流行歌一样,那叫唱歌,不是在唱赞,唱赞是修定的。我现在念这么多年了,我抓到一点边,所以我唱、我念,咬字、吐字,你们仔细听,因为你要让大家(大众)的心要定下来,如果大家比较昏沉,我会唱轻快的,让你精神提起来。在香港,去年八千多人,天目山开律法师他来当维那,他声音很好,很有磁性。我就跟他讲,我们是唱赞,不是唱抒情歌曲,我说你唱抒情歌曲可能会有女众跑上去。果然不出我所料,一个女众去跟他抢麦克风。他唱出来很有磁性,很好,唱抒情歌曲很好,但是全场压不住。所以他起那个声音轻飘飘的起来,大家心浮动,然后就乱了。所以我不是爱拿麦克风,我要帮腔,我麦克风赶快抢过来,把大家的心给它压下去,不然八千多人乱起来,乱哄哄的,那修什么定?不是修一心不乱,是修一心大乱,那个不对的。

  「事业—六度四摄,饶益众生—(离苦得乐)」。我们现在老和尚在做的就是这个,「善财典型」。所以这是善财童子表演给我们看的,老和尚也做给我们看,我们要懂得去学习。

  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明天,因为下午老和尚会来,到这边很晚了。明天我是想试录一下系念,做光碟,通用的,明天上午可能要我们大家来练习练习,然后再正式来录。老和尚有三天的时间不在,我们再来学习这部经。这部经,我就这次来的时间多一点,我们可以多跟大家讲一讲,这样大家可能会比较有受用。如果我讲很快,念一念,当然也可以。像念经这样念过去,两个小时全部念完,但是可能大家还是没有办法去理解这个经义。

  这里有一份,这个是我们超度非常重要的理论依据,也是我们《仁王经》里面的。我念一念,「大王,国土乱时,先鬼神乱,鬼神乱故万民乱,贼来劫国,百姓亡丧。君臣、太子、王子、百官共生是非,天地怪异,二十八宿,星道日月,失时失度,多有贼起。大王,若火难、水难、风难,一切诸难,亦应讲读此经,法用如上说」。这里有一个字我们要看清楚,讲跟读,不是只有读,还要讲。「大王,不但护国,亦有护福,求富贵官位七宝如意行来,求男女,求慧解名闻,求六天果报,人中九品果乐,亦讲此经」。现在求人天福报的会比较多,也可以满你的愿,也是要讲这部经。这部经这一段最重要就是你这个国家土地乱的时候,什么先乱?鬼神先乱。鬼神乱故,就万民乱,人民就开始乱。贼来劫国,就有盗贼。百姓亡丧,人民会死亡。君臣、太子、王子、百官共生是非,天地怪异,做官的、政治人物,互相攻击,互相说是非,天灾地变,天灾人祸统统来了。现在的zai 难就是这样,现在整个地球就是这样。所以你要让这个不乱,第一个先安抚鬼神。所以我们净老和尚用三时系念来超度鬼神,鬼神安定了,他不来干扰,人间这些人才会安定。所以我们超度有这部经的理论依据,我们一定要知道。

  好,这部经,我们今天就先学习到此地。等一下我们十点半上午供,我们先回向,休息一下,十点半上午供。好,祝大家福慧增长,法喜充满,阿弥陀佛。

  资料恭摘:儒释道多元文化教育网

  仁王护国经大意  悟道法师主讲  (第二集)  2015/5/3  日本崎玉县熊谷市Heritage Hotel  档名:WD15-006-0002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请大家合掌,跟著我来念开经偈,我念一句大家跟著念一句,我念完之后大家再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请放掌。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尊敬的诸位法师,尊敬的诸位同修,及网路前的同修,大家上午好,阿弥陀佛!我们今天利用这个时间,跟大家一起来继续学习《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大意简介。前面两堂课,我们第一堂介绍讲经因缘,昨天第二堂课,我们根据家师净老和尚所编的表解,第二个「乙、佛教简介」,昨天我们学习到这一段。这一段我们昨天没有讲完,因为我们时间只有一个小时,再加上个开经偈,再一个回向,实际上剩五十分钟,所以每一个时段就不能讲太长。

  昨天我们简单介绍佛教的缘起。家师净老和尚编这个是非常重要,这是我们学佛的人,或者刚接触佛教的这些新的同修,第一个要先对佛教有个正确的认识。因为现在我们这一、二百年,在中国佛教,包括其他外国的佛教也是一样,大家对於佛教真正的本质已经不认识,甚至产生很大的误会,曲解了,错解了,把佛教当作一个宗教来膜拜、来信仰;在学校里面,在佛学院是把它当作学术性的来研究,写写论文,拿个佛学博士这样的一个文凭。这些都不是佛教真正的本质。因此我们净老和尚对於介绍佛教就非常重视,几十年的弘法,一再的呼吁、强调佛教是教育。

  我们昨天学习到这个表解下面,它有分五个段落。第一个「缘起」,这是讲为什么我们这个地球上有佛教,怎么来的,这个前面简单跟大家汇报过了。第二个「宗旨」,佛教是教我们什么,它主要,宗是主要的,它主要教我们什么,旨就是旨趣,这个旨趣就是我们现在话讲的目标,它主要的目标是什么,讲因果,破迷启悟,是我们要修的,果是得到离苦得乐。必须破迷启悟,照澈真实,不被这个虚妄的假相来诱惑,我们才能做到不取於相。「不取於相」是《金刚经》的经文,就是不著相,取就有执著。能够做到不取於相,我们的心就如如不动,这样就能支配环境、了脱生死,得到离苦得乐这个目标,恢复我们的自性,这是佛教八万四千法门它教学的主要宗旨,就是这个目标;我们修净土,大家都知道往生极乐世界,那是得到究竟圆满的离苦得乐。所以八万四千法门,所修学的方法、门径不同,但是目标是一样的,都是要达到破迷启悟,离苦得乐。如果我们愈学愈痛苦,那学它干什么?这个我们一定要知道。

  宗旨给我们提出来,缘起、宗旨提出来了,下面就是要具体的去做、具体的去修,所以下面第三段讲「治学」。治这个字,从这个字的意思,就是从事研究,这个治在中文它有处理、从事这个意思。我们用比较白话来讲,前面讲了缘起、宗旨,治学就是我们讲要从哪里下手,要怎么修,才能达到离苦得乐这个目标。这个宗旨提出来了,怎么修?下面就讲到这个叫治学,从事研究学问。治学具体提出来就是依戒定慧,戒定慧三学。佛法八万四千法门,大乘、小乘、显宗、密教,所修学的都是依戒定慧三学做为我们修学的总原则。这个要细讲,范围就很广,有时候要细讲,但时间的关系,不详细讲,大家对这个认识、理解总是不能深入。

  讲到戒一个字,我们一般学佛的人就想到三皈五戒(昨天晚上有同修受五戒)、八关斋戒,出家众的沙弥戒、比丘戒,还有在家、出家的菩萨戒,就想到戒律。戒这个字,我们一般学佛的人只是一个概念。为什么说只是一个概念?包括现在标榜学戒的这些佛弟子,对戒的修学还是没有基础。因此,我们看到很多学戒的人,持戒持得很精严,但是给人家感觉怪怪的。如果说持戒持得很精严,感觉这个人不近人情,怪怪的,你说释迦牟尼佛如果持戒持到这样,他能度众生吗?我看众生看到就敬而远之,赶快跑了。佛度众生不是像我们一般人那样,那么呆板的,如果那么呆板,我看一个众生也度不了。众生有那么好度吗?刚强难化。

  我们中国近代佛教的律宗祖师弘一大师,在他的遗著里面有一些对联是非常好的。弘一大师劝我们佛弟子,用儒家的《格言联璧》来代替小乘佛法。但是现在我看我们佛门里面学戒律的,依照弘一大师指导去修学的人不多。提到弘一大师大家都知道,但是肯接受他教导去修的人不多,他教你看儒家的。弘一大师有幅对联讲,「不近人情,举足尽是危机」。佛法不是不讲人情。李师公,我现在讲李师公很多人听不懂,因为是师父的老师,所以叫师公;叫李炳南老居士大家就知道了,他的外号叫雪庐老人。他在《常礼举要》讲,说佛门有人讲不讲人情的,他说乱讲,佛门讲不讲人情是对自己修道,那个不讲人情的,但是对接众,他说不讲人情,你随便一个人去找主持,主持坐的位置你能去坐吗?这些都是常礼。所以《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讲「弘崇礼律」,礼就是礼节这个礼,儒家这个礼,律就是佛家的戒律,也就是说世间的礼、出世间的戒都要弘扬推崇,你这样才能真正自利利他。常礼,礼就是讲人情世故,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地区都有它的风俗习惯,你能够随顺每个地区的风俗习惯,那个地区的人他就欢迎你,你到那里去修行、弘法就能得到护持,大家欢迎,会护持;如果不能随顺,那就有障碍。所以佛在戒经里面也有一句,就是「随方毗尼」,随各地方的一些风俗习惯、环境的不同,因人、因时、因地有所制宜。现在真正通达戒的人不多。

  为什么我们讲这些话?这是我们这么多年跟著净老和尚学习,多少听一点,了解一点。因为他老人家在我们净宗学会成立没有多久,就写了净宗同学修学五个科目,第一个是「三福」,第二个「六和」,第三「三学」,第四「六度」,第五个「十愿」,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五科。第一科是三福,三福是根据《佛说观无量寿佛经》,韦提希夫人她生了一个逆子,要杀父杀母篡夺王位,可以说伤心到极处,她不想再住在这个世间,就请释迦牟尼佛给她介绍,在这个虚空法界有没有清净的世界,永远看不到恶人,永远听不到恶声,她想要到那个世界去往生,不想再住在这个娑婆世界,不想再住在这个五浊恶世。佛就给她介绍十方净土让她选择,最后她选择了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这个世界。选了之后她就请问释迦牟尼佛,怎么样修才能往生到那个世界?佛给她讲了十六观法,有名的《十六观经》。在还没有跟她讲十六观之前,先给她讲净业三福,净业三福第一福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一福是人天福;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是出世间二乘福,声闻、缘觉;第三福是「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大乘菩萨果。佛给韦提希夫人讲了之后,说这三福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根据三福,戒是在第二福,不但戒,三皈依是属於第二福。三皈依,我们大家都知道,入佛门要先受三皈依,昨天晚上有同修受三皈依、有受五戒,三皈五戒是净业三福的第二福。三福就像三层楼,我们盖三层楼必定先盖第一层,再盖第二层,再盖第三层。现在问题就是净业三福第一福我们有没有?第一福人天福,这个基础,最基本的有没有?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有没有第一福的基础?如果没有第一福的基础,我们一学佛就从第二福开始,先从受持三皈,再来受五戒,或者八关斋戒,出家受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我们想一想,三层楼没有第一层的基础,第二层盖得起来吗?这个问题很大,大家想一想也知道,肯定没办法去盖的,空中楼阁。第二福都盖不成,第三福学大乘法,那更不用谈了。但是我们现在学佛都是从第二福开始,从三皈依就开始了,学了几十年,可以说没有成就。因此,这十几年来我们净老和尚也看到这个问题,大经大论讲了很多,但是大家修学没有成就,不要说断烦恼,伏烦恼都做不到,连改造命运都做不到。

  所以这个十几年,再强调从基础来学习,基础是什么?就是净业三福第一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以前我们听净老和尚的讲座也讲过净业三福,听了我们只是一个概念,这个应该这样修学,但是第一福具体的内容、具体的做法没讲。在古时候他这样的演讲,大家也就知道怎么修,因为古时候的人从小就读儒家的书,四书五经,这些基础的典籍,《五种遗规》,这些都学习了。在过去的时代,老一辈的,提一提,大家就知道从哪里修,该怎么修,大家都知道。现在我们这个时代连听都没听说过,听老和尚讲这个经,我们听一听是一个概念,不知道该怎么做,从哪里做,怎么样做才叫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所以最近这些年,我们老和尚就提出儒家的《弟子规》,就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具体的做法就这么做;以道家的《太上感应篇》来落实「慈心不杀」这句经文,讲因果的,《感应篇》讲因果报应,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哪些是善,哪些是恶,都有明确的列出来;以佛家的《十善业道经》来落实「修十善业」这句经文。所以这些年提倡这三个根的学习。

  这三个根的学习是主要的一个科目,还要其他的典籍来补充,如果只有学这个,你没有其他的典籍来补充,我们觉得还是不圆满。譬如说儒家的《弟子规》,我就建议大家还要看李炳南老居士他编的《常礼举要》,它补充《弟子规》的。《弟子规》比较偏重修身,修自己,在家里,在外面,礼它是待人处事接物的这些礼节,这个可以补充《弟子规》,《常礼举要》。还有弘一大师提倡的《格言联璧》,儒家的,清朝金兰生先生他所编的。弘一大师他有在《格言联璧》再节录《格言别录》,在《格言联璧》节录出来《格言别录》,那个也是很好的补充教材。《格言联璧》是印光大师、弘一大师都有提倡,都有写序文,就是教我们怎么做人、怎么处世。现在的教育教做事没教做人,所以我们现在遇到的人,大家相处都会有很多摩擦、很多问题,这个是必然的。这些都是我们要学习的补充教材。先学做人,学佛先学做人,如果不从先学做人,一下子要想学佛,大家想一想,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人都不会做怎么作佛?所以佛菩萨、历代祖师大德,包括我们现在净老和尚,真正善知识会教你从基础去学,这个才务实。

  光一个《弟子规》就够我们学了,现在传统文化一直在推广,大家也知道这个重要。但是我们要不断的提升去学习,怎么学习?就是在生活当中不断去时习,就是《论语》讲的「学而时习之」。另外,《弟子规》还有一部很重要的典籍要补充。我最近都在看李师公的《论语讲记》,他九十几岁才讲这个。他说我们台中莲社办了这么多年,学佛这么多年,念佛这么多年,为什么还要讲这个?也是跟我们净老和尚一样,看到现在学佛的人学了几十年没有成就,念佛没有达到一心不乱。所以李师公在台中灵山寺佛七讲开示,他常常给莲友讲,念佛临终要心不颠倒,你要念佛念到伏惑,你的烦恼惑业能降伏住、控制住,你这个心跟佛的光才接上,这是根据《弥陀经》讲的,不伏惑就没感应。但是念了那么久,真的伏都伏不住,烦恼太强了。

  为什么古人念个三五年就伏住了,我们现在人念了几十年都不行?看一看还是没基础,古人有基础。古人不但读书人有基础,那个没念书的都有基础。没念书的怎么会有基础?因为社会上大家都这样做,他看也看会了。像我母亲她没念书,大概日本书只有念三年,中文是不会看的,但是我母亲她们娘家的家族,郑姓家族,祖宗就是历代传统文化的教学,就是家庭教育,从小耳濡目染,看。我也是从小看我母亲怎么待人处世,在学校学不到的。待人处世很重要,懂得人情世故,不懂人情世故到处碰壁。她有没有念书?没有。所以以前那个时代,没念书的人他都懂。另外一个就是看地方戏,地方戏都是演这些忠孝节义、待人处世的,她是看戏学的,她没念书,就是看戏学的,知道怎么做人。现在人会做人吗?走到哪里,人家看到你,像看到鬼一样,看了就讨厌。为什么人家讨厌你?你干扰到别人,你造成别人的困扰。如果别人造成你的困扰,你会不会讨厌他?你一样会讨厌他,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这个都是没有学礼。

  所以李师公在《常礼举要》讲,不懂礼貌的人不代表他是坏人,只是他没有学过礼,处处造成别人的困扰。他心很好,特别我们现在看到很多,他是掏心掏肺的,你说他是心不好吗?他心很好,但是不懂礼节,这样造成别人困扰,没学过礼。反过来讲,有一些人他很有礼貌的,但是他心很不好。李师公就举出历史上王莽,大家听说过吗?只有三个人听过,其他的人都没听过。王莽我再介绍一下,就是中国汉朝的时代,大家汉朝知道吧,中国人不知道汉朝是什么,那就好像变外国人了。所以现在疏文,老和尚列出来,我们都要去念的,从伏羲氏念,念到民国。王莽篡汉,王莽这个人很有礼貌,很谦虚,但是心很坏。所以很懂得礼貌的人不代表他就是好人,但是人家不讨厌他;不懂礼貌的人不见得他是坏人,但是会让人家讨厌他。那怎么样?又懂礼貌、又是好人就圆满了。像李师公一样,他那一代的人又懂礼貌,心真好,真的是我们佛门的大德。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