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悟道法师:仁王护国经大意

所以在《弟子规》,我们要从这个地方来学,加一个《论语讲记》,我建议大家要看的。现在台中徐醒民老居士他也有讲《论语讲记》,根据李老师讲的他有讲,他有讲圆满。李老师因为那个时候已经九十几岁了,《论语》讲到第十七篇没有讲完,但是这些资料也很珍贵的。我现在学佛学了这么多年,我也是一无所成,就是弘一大师讲的(弘一大师讲的是谦虚话,对我来讲是真实话),真的是「一事无成人渐老」,就是缺少这些基础。所以《论语》,以前日本很重视这部书的,现在我就不知道。以前日本很重视儒家,《群书治要》日本也很重视,在德川家康那个时代,都是以这个来治国的。过去宋朝赵匡胤,开国皇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我们现在,你生活上遇到方方面面的问题,在《论语》都讲到了。所以李师公讲,为什么他九十几岁了,还要讲《论语》?看到莲社的同修念佛都没有达到一心不乱,就是缺这个基础。所以他在讲《论语》都附带讲学佛、讲念佛,他说你照这样做,《常礼举要》你做个十分之一,你念佛就不一样。所以我提出这个再来补充《弟子规》。

  现在我看到很多人学《弟子规》,他只锁定在《弟子规》。如果你不是上上根的,他不能触类旁通,不能一闻千悟。好像你读经,读一部经实在就够了;实在也不用一部经,一句佛号就够了,但是你不是那个根器。一部经如果你悟入那个理,一经通一切经通,但是你没有悟那个理,你就是不通。不通你要求教义,教义它是局部的,这部经讲的它有个范围。我们还没有通教理,这部经的范围我们只懂得这部经,或者这一宗的范围,其他的经讲的我们就不知道,因为你还没有开悟,还没有明心见性。所以你要去以其他的经来解这部经,叫以经解经。你看黄念祖老居士的《大经科注》,不是引用一百九十几种经论来注解《无量寿经》吗?所以我们学东西,过去常听老和尚讲他在台中莲社,李老师常常教学生,过去古时候读书人读得不会变通叫做书呆子,学佛学得不会变通叫做佛呆子。以前我常常听师父讲经讲,不要学成佛呆子,死在言下,学戒律死在戒条之下,不能活用,头脑像木头一样四四方方的,转都转不动。以前我常常被骂,骂到现在有一点悟处了。毕竟我不是那种上上根器的,所以要骂,而且要骂得很重,才有一点感觉。所以我现在才懂得,我们现在是修到什么程度,应该怎么去学习。学习也是我们生活当中遇到的问题,你看我们常常在做法会、做超度,常有同修来问我,他家人往生了,现在去哪里?我说我怎么知道?你不知道,我就更不知道,他以为出家人统统知道。出家是要证阿罗汉才知道,我还没证阿罗汉我怎么会知道?不知道怎么办?他有这个问题来问你,问我们三宝弟子,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我就依法,法就是经典,我们来找经典,看佛在哪一部经有讲你这个问题,是不是这样?他家人往生了,去哪里?问我有没有去极乐世界?我说等我去极乐世界,再去看看你家人有没有在那边我才知道,我现在还没去不知道。我总不能打妄语,我不能用猜的。所以问我这个问题都是给我很为难的。家人往生,怎么样?他要超度,我就要请《地藏菩萨本愿经》给他看,《地藏经》就是讲这个,人往生七七四十九天什么状况,念念之间望诸骨肉给他修功德。佛看到了,我们没看到,佛给我们讲了,我们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你是三宝弟子,你就依这个法、依这个经来给他讲,才能解答他的这个问题。然后《地藏经》又有具体的做法,你要怎么修帮助你的家人,他修这个超度的佛事,他心才踏实。不然他做了半天,到底对他的家人有没有帮助、有没有好处,他听也听不到,问也问不到,当然有怀疑。所以我们要找出相关的经论给他看。

  这是讲《弟子规》相关的典籍,大家要互参看。所以这个就是《中庸》讲的,后面会讲到,「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太上感应篇》是慈心不杀具体的落实。《感应篇》有《直讲》,它这个注解就很多种,有《直讲》,比较简单的,直接讲;还有《汇编》,内容三教都有。如果你要深入去看《汇编》,你看《感应篇汇编》等於儒释道三教的精华你都念到了。跟《感应篇》相关的就是印光祖师提倡的《安士全书》,清朝周安士居士他编的《安士全书》。《安士全书》它主要也是依道家的《文昌帝君阴骘文》,用三教的经典去注解,它前面是《文昌帝君阴骘文》的注解,用儒家的、用道家的、用佛家的经典来注解这篇文章,后面又有三篇,《万善先资》讲戒杀,《欲海回狂》讲戒淫,最后《西归直指》导归净土,所以《安士全书》也是补充《感应篇》的。另外一部就是《了凡四训》,讲改造命运的。所以《太上感应篇》、《了凡四训》、《安士全书》,这三本书都是讲因果教育的。因果教育非常重要,补助伦理道德的教育,因果教育在现在可以说是最重要。讲到伦理道德,有一些善根比较深的人他能够理解,能够去落实道德;但是善根比较浅的还是不行,所以要有因果来补助,因果讲善恶报应。《了凡四训》、《安士全书》补充《太上感应篇》,印光大师一生提倡,这三本书也非常重要。

  十善业,《佛说十善业道经》,补充的经典是《占察善恶业报经》、《地藏菩萨本愿经》、《地藏十轮经》,都是讲十善十恶的,包括《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这些相关的典籍可以去互参,这个叫以经解经。现在黄念祖老居士注解《无量寿经》这个做法,就是给我们很好的一个具体的示范,你看一部《无量寿经》引用一百九十几种经论来注解,经、包括祖师大德的注来注解。我们现在,你读一本书,我们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有哪一段经文我们不明了的,另外一部经对这段经文有比较详细说明的,我们可以引用那部经来解释这句经文。所以这个跟我们一门深入专修就没有冲突。怎么说没有冲突?就是依《华严经》的理论,《华严经》讲主伴圆融,你以哪一部经为主修,其他的经就是伴,就是陪伴的,叫助修,助修就是补充说明的。像黄老居士注解《无量寿经》,一百九十几种的经论注解都是伴,《无量寿经》是主,那些是伴,来补充说明的。如果你是根性像六祖一样的,这些统统不需要了,《无量寿经》大概前面念一小段,你就像六祖一样明心见性、大彻大悟,全懂了,当然就不需要了。大家是不是那个根性我不知道,我知道我不是那个根性。所以每个人的需要就不一样。我们也不要看到别人需要那个我们也需要,也不一定,看看自己的情况跟他一样不一样。你的悟性很高、善根很深的可以,这些都是要灵活去应用的。所以每个人修学,要知道不断的去调。所以佛十个通号当中有个通号叫做「调御丈夫」,随时要去调整,你才能够不断的提升。

  我们净老和尚过去也是,在二十五年前提倡《无量寿经》,就劝大家读这个经读三千遍,他老人家说就会开悟了。在二十年前就有一个女众跑来跟我讲:悟道法师,老法师说读三千遍开悟,我已经读三千遍还没开悟,我不读了。我说不想读还要读,继续读,因为你还没开悟。另外有一个居士开车,有一次我去外面讲经送我回家,他说悟道法师,《无量寿经》我可以从后面倒背过来,一个字不会错,但是他说我伏不住妄想,他说我可以倒背得没有错,但是我可以同步打妄想。我说佩服,我从前面背都背不会。他问我怎么办?我说我差你差得远,你问我怎么办?我说你去问老和尚好了。有一些同修他就念,念了一万部,念到不但没有开悟,烦恼还增长。念到最后大家在比赛,他念三千,他说你三千算什么?我五千,多你二千,把他比下去。另外一个跑出来说,你五千,我七千。另外又有个更厉害的,我一万,你们统统不够看的。我说老和尚有没有发一个奖牌给你?那是在比赛。比赛是什么心态?好胜好斗。以后会当什么大家知道吗?阿修罗,念经念到最后没有成佛,变成阿修罗。心态不对,怎么会开悟?问题很多。

  后来老和尚讲这个经,又讲《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又讲《金刚经》,很多同修又质疑了,师父你不是说叫我们一部念到底就开悟,现在又讲那个经?不是,因为你们都没放下,所以《金刚经》帮助你们放下,破理障;讲《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破事障,你们是非还很多。我们看到他老人家这样讲,我们就懂了。我们专修,当然要专修,因为你主修的经典不能常常换来换去,当你需要的时候,哪个阶段性需要补充哪个经典,补充;如果你这方面的问题排除了,你就可以放下,回归再读这部经就好,念一句佛就好,不是永远叫你抓著不放。所以《金刚经》也跟我们讲,「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要会用,不能学得死死的,那变成佛呆子。

  所以讲到这个戒,你没有前面第一福的基础,保证你戒律学得愈精严你就变愈怪,学到最后变怪人。这个不是在批评人,因为我们要修学,一定要把这个修学的基础,跟大家讲清楚、说明白。因为现在人,你讲清楚、说明白他都还听不清楚,你再给他讲个很含蓄的叫他去猜,他根本就猜不到。所以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就是依照这个基础来学。根据我个人的经验,现在《论语讲记》、《格言联璧》也非常需要,来补充。因为古人,你看一般世间社会的人,他都能够懂得怎么跟人才能和睦相处。现在我们说佛弟子,我们四众弟子,都三皈依,受戒了,两个人在一起就很难搞定,那你怎么去说服这些社会大众,学佛的好处在哪里?这一点值得我们来重视。所以这个戒,依戒定慧,你三福,第一福是我们现前要补习的功课。我们老和尚在二00五年到美国加拿大去演讲,他老人家就给我规定讲这个,说补习,现在净宗同修要补习这个功课。现在起码都受三皈依了,受戒的当然就不在话下,很多同修都去受戒了,但是前面第一福这个功课没有,所以要补习第一福这个功课,这三个根的功课。这三个根,《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是主修的,我刚才提出来是帮助你这三个根的。需要多少因人而异,大家自己斟酌,不一定说照单全收,也不一定说完全不需要,就看你的情况。

  这一节时间到了,我们就先学习到此地。因为讲戒这个字,这是讲我的感想。如果我照这个字面来讲一讲也很快,戒就是三皈五戒、八关斋戒、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这样就交代过去,也没错,但是这样讲,可能对我们现前修学只有一个概念,没有深入的帮助,深入的帮助必须多讲一点。好,主要的我们多讲一点,现前还不是很重要的我们就可以稍微简单一点,但是简单最好也是要能够多一点说明,对我们学习会比较有帮助。好,我们下午一点半开始,我们现在就休息一下,用午斋,我们下午一点半再一起来学习。祝大家禅悦为食,法喜充满。阿弥陀佛。

资料恭摘:儒释道多元文化教育网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