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愿海心髓·普贤刹之明日讲记

这又要以上师的两句金刚句来解释:“与离尘垢空界同一味,遍虚空界智慧金刚身。”
这就要知道,真实的智慧是与法界不二的。

“与离尘空界同一味”,本来的空性法界没有任何尘垢,凡是由虚妄分别所现起的根身器界等的无边显现,实际都是无而现的,它叫做“尘垢”,如同幻梦般。真实去寻找幻梦里的人物、事件、显现、心态等等,实际都没有,只是一种虚幻的分别。而在这个分别境里,它是刹那刹那动摇不停的,而且有从此至彼的迁变,又是狭隘的,不可能周遍。以分别力的缘起,只能变起一类虚假的境。这样就知道,人人都是本有智慧而被埋没了,就像发疯的人一样,顺着虚妄分别的境不断地旋转。又像喝醉酒的人,出现各种幻相,或者像病得极重出现幻相那样。从这样的心是没办法出现普贤行的。因为普贤行周遍、无碍、圆满,理体普贤有它的性德、体用,而这本身在无二的法界里没有任何障碍。因此是从智慧起妙行,所以说到以大智来出大行。

我们的目标是求证大智,在这之前首先要通过闻思圣教来取得胜解,我们的方向是往这上走。但真实来说,只有真正得到了自性文殊的摄持,也就是大智慧出来了,它已经成为主中之主,从而能摄持一切行为,起一切妙用,这就不再是以分别识为主而起行为,这才称得上是普贤。

因此,我们首先对于“空性法界”要有认识,然后要知道,与这个空性法界达成一味的智慧身如何。这样了解后,才知道真实的文殊是什么。这既可以说十方三世智慧总集的文殊圣尊作为加持我们启发智慧的根源,同时也要知道,我们自性的文殊和文殊圣尊无二无别。而且要知道,发起普贤行、最终成满普贤行的根本,就是已经出现了智慧身。一方面是得到文殊智慧身他力的摄引,能够使我们顿时明见自身的智慧本性;另一方面,我们最终也是要开发这个智慧身,才能真正出现无边、圆满、周遍的普贤行。这是极其甚深的要点。

再转过来讲,像刚才说的,我们不要信任虚妄分别心变起的境界,也不要以为,以这种颠倒识的力量能出现什么妙行,也不要以为,以取境的二取识能出现周遍无碍的普贤行,这些都是不清净心识所现的。因此,我们求证的目标是要得到智慧身。一旦它出来了,不再随着分别识而转,就能真正流出一切普贤行。

现在要看到,空的法界没有片段的相、生灭的相、障碍的相,本身的理体是遍一切法的,所以,与它达成一味,就是智慧与空界合体。这时候,如同空界怎样,智慧也就怎样,这叫“同一味”。空界本身是遍在一切法里的,它成为一切法的法性,因此,智慧跟空界冥契不二,已经没有二相的时候,智慧也就遍在一切法里了,也就能够了知一切法。空界不是生灭的有法,不是此时有彼时无的虚假幻影,因此,与空界真正冥合不二的时候,智慧也是常住不变的,所以称为“金刚”。从这时起,它永远不会出现生灭的相,因此它能够遍照,能够遍一切法起用,能够入一切众生心。

这样才知道,分别识跟空界不能相合。就好比入了幻梦,起的任何心跟真实义都不相合,全都是错乱。等到相合了,妄动性停止了,乃至最微细的流注都寂灭了以后,就真正住在大圆觉智慧里了。住在法界里,没有丝毫动摇的时候,能够遍现千百亿化身,入无数尘刹,利益无边众生。以这个大智慧的体,才能契合一切众生的心,能够“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能够一念间礼敬一切、供养一切、承事一切、随顺一切、利益一切等等。这样才能一音说法遍于一切法、一音说法流现一切随类音、一音说法使一切众生随类得解、一音中含无数妙音等等。这都是大智慧——本心的智慧身现前,而实现无边的普贤行海。这样就真正合到无上果位的普贤行境,也就是经中所说的,果位普贤都是尽法界、虚空界,摄一切十方三世,一切都无碍遍入。

这才知道,果上的行境一定能达到,这不是一种幻想,也不是超想像的佛教神话,这正是我们的心完全苏醒,达成无上觉悟以后,所流现的无边妙行海。这时已经度越了一切诸佛菩萨的菩提行海,到达了究竟彼岸。在这里上师说,我们的求证目标就是对于《普贤行愿品》所说的一切行海,都达到穷极至底的地步。这是我们一切生要努力的方向,再不可能有超出其上的果位行境了。

所以,我们就要把它定下来,不要把文殊、普贤看成是个别的本尊相、圣尊相,以为还有此外的什么。我们应该把它当成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成道必经的历程,无一例外。这样的话,我们就不会有宗派的偏执或者不接受的心态,或者以个人的偏曲、爱好、习性等,阻挡自己进入无上大道。而应该认识到,无论十方三世哪一刹土、哪一地区、哪一教派、哪一信徒、修学哪一法门,最终必然要归入这条大道。它显示的是一切诸佛菩萨不二的成就无上菩提之路,而所谓普贤行海的成满,就是对于无上果位彻证的标志。这样的话,我们就不会有偏差,能够信受到底。
《华严》里以普贤为长子,他称为“法太子”,那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知道,“文殊”代表根本智,是流现一切妙行的根源。而实际开发出这一切无障碍妙行时,就说他能够成就毗卢遮那或普贤王如来的果位(毗卢遮那和普贤王无二),由此就称为“长子”。因为到了这个地步,就能真正继承如来家业,如来能做到的一切,他完全实现了。也就是本性的力用彻底开发出来,不再受任何虚妄执著的障碍。这就是我们每一个具灵性的生命,到达佛性彻底显发的最终境地。因此《行愿品》里说:要想证到如来不可思议的功德海,必须修行十种广大愿王。这是亘古亘今没有丝毫变易的法则。

这样会通以后,我们就应该真心地发心,遵照金刚句的教令,时时在自己心中立愿。成道就是先得到根本智,初次已经见到智慧金刚身,但是还没有全部显,这以后就深信不疑了,已经得了根本,从这里就开始流出无量无边的妙行。因为一旦有了根本智,它能断、能行,就不再像过去那样。过去都是盲修瞎练,一再地在愚痴中随自己的妄想分别流转,落在无善根者、外道、凡夫、小乘、权乘菩萨等的行境中,有深浅不同的障蔽。这源自没得到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智慧金刚身如何。

一旦明见本性,就有力量不再随着颠倒心而转。当习气越来越消融、解除,本性的妙力就自然显发出来,当然行为越来越妙,力用越来越大。这样的话,变现的身越来越多,十个、百个、千个、万个、亿个……所观照的行境越来越广阔无碍,最终达到透一切境没有任何障碍、知一切心没有任何障碍、立一切行没有任何障碍、说一切法没有任何障碍等等。过去现前的亲怨分别、你我他等的不平等心,全都能消融,平等性智完全能够显发。各种阿赖耶识的错乱因果完全会消灭,出现大圆镜智。各种颠倒错乱的辨认,以及处在妄动当中没办法一一无误地辨别、观察、施设等等,都会逐渐消除,妙观察智会彻底呈现。一切成办事业的狭隘、无明、颠倒、不堪能等的状态也全部会消失,成所作智会现前。这样得了根本后,本性中的种种力用自然会出来。而这一切都是智慧金刚身本来具有的无量妙德,它能够行一切妙行、开展一切事业、利益一切众生。
为着这件事,我们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因为要得到阿弥陀佛愿力的加被。往生以后得佛加持,花开见佛悟无生,就是要得到根本智。弥陀世尊愿力非常大的重点,就是你一入到西方世界,以后就不再随着妄识迁流而退转,直接趣往无上菩提。以佛力的加被,使你不起一念执著我和我所的心,这时就不再随惑业流转,开始有力量往回归法界的方向走。一旦得佛力加被,彻见本性以后,就不再疑惑了。这时一切都在本性中运作,开始一分、多分,甚至全分地由智慧身来摄持,全部是“一父智慧藏”恒时摄持,使我们得到极大级别的五神通,发起无碍的慧辩等等,再以悲力披弘誓铠,入到十方世界中救度有情,而不再迷失。

这才知道,得佛智慧力的加被,开悟见了本性,“一父智慧藏”开始做主了,这叫“恒时摄持”,这以后就绝对不会退转,本性的力用会逐渐开发。就像善导大师说的:“十地愿行自然成。”又像《无量寿经》所说:一往生到西方,以佛的愿力加被,必然能够行持普贤之道。也就是《行愿品》经文说的:“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这是我们成佛极重要的路线。
经上又说:“蒙彼如来授记已,化身无数百俱胝,智力广大遍十方,普利一切众生界。”“智力广大遍十方”,指能周遍十方最极广大的智慧力,这就叫“智慧藏”,叫做“智慧金刚身”,也就是自性文殊。以它来作事业的缘故,能够普利一切众生界。意思就是,此后恒时以智慧藏文殊摄持,而出现无边的普贤行海。智慧藏一开,它恒时摄持,不再受分别心的影响,已经住在法界里,一刹那动摇都没有的时候,就能周遍到十方无边世界里,任运地行持菩提行。这才知道,为什么以要大智为根本来流现普贤行,就因为它是真正的心髓要点。

刚才一再说了,首先要认识本性空的法界如何,然后知道我们凡夫位跟法界不离而离。我们做了幻梦,执取虚妄分别识所现的境为真,之后一直按这样的执著、妄想起各种心,结果就被错乱的力量牵着走,没办法回到本具的法界。一旦消除了错乱,合到了本来离一切尘垢的法界,或者说跟法界达成一味的时候,本有的智慧金刚身就开始显发了。经过逐渐地显发,就像天空离了乌云那样,最后会完全出来。那时就是它作为主中主来行持一切行为,因此全部是五智不可思议的力用。

这里上师金刚句讲到“遍虚空界”,这不是说有一个他体的智慧遍在智慧界里。以前我的翻译有点问题,我用了“遍布虚空”四个字,现在看来,在体相的描述上不能到位。尤其是在甚深法义上,真的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其实,“遍虚空界”是一种表达,显示智慧周遍的相,也就是遍一切处。但不是他体,在这上面根本没有他体,不是一个很大的东西布满这上面。如果是布满,那就有相对没有布到的地方,所布的地方就没有入。但实际法界里没有二,智慧身是一概地遍入到一切众生心上,遍入一切时空上,所以它是“尽法界虚空界,遍十方三世”。由于它不属于阿赖耶缘起出来的分别识,也就没有任何生灭相。它与法性无二的缘故,所以遍一切法。经上也说:“诸佛如来是法界身,遍一切众生心想中。”又会说到“法界藏身”,或者说“与法界无二的智慧”、“周遍的智慧”等等。

如同虚空界般,这只是个譬喻。“虚空界”代表一切处,在我们心识的境界里,用虚空是最好的譬喻。因为一切世界都在虚空里,一切众生都在世界里,所以用虚空代表一个最大的相。而所谓的“遍虚空界”,就是遍一切处的意思,任何地方都有。所以说,诸佛都是要显现智慧金刚身而成道。当全部显出时,就再没有什么可证的,已经到无学地了。

这样我们才会理解,一切诸佛或者说三世佛的智慧总集文殊圣尊,他并不是一个相,显现出的青春童子相是他的表征。青春童子代表的是不生不灭,没有衰、没有老。这是常住不变的智慧,称为“金刚”;是一切智慧的总集体,称为“身”,也是一切妙用的所依,称为“身”;有明照的德相,称为“智慧”;对于自身的法界完全契证,无二的,根本没有两个,所以叫做“一味”。这个“一味”是与空界一味,这就表示智慧与法界不二,因此它不属于分别识的各种心的状态或者相状。由于有这样的智慧体性,所以成立绝对能够实现一切普贤行海。

这样才知道,就像我们常说的,对于哪尊佛、哪位佛化现的上师等等,无论你在何处,你一祈求,他就在你的心中。因为他是遍入的。如果有一个地方没遍到,那他就不叫做周遍。但法性是遍一切法的,没有不入的,因此,跟它不二的智慧身也是无一处不入的。由于智慧不属于因缘法,是本自元成的,因此它没有生灭。所谓诸佛无生灭、诸佛无涅槃,也是这个道理。

我们想从根本上得到智慧身的话,就他力来说,要一心跟智慧金刚身的文殊尊相应,只要一相应,顿时就会开发。开发以后,你就能真实地到达普贤行海的彼岸。这是关键。如果不依靠文殊,那就绝对不可能达到。连体都没有,哪里会有用呢?妙用是从体起的,先要证体才能起用。因此,可以说这一金刚颂摄了一切禅宗的要道、净土宗的要道、密宗的要道。

说到禅宗,关键问题是证根本智,所以它把一切重点放在明心见性上。一旦见了本性,就再不会怀疑自己具有智慧金刚身。所谓“但得本,不愁末”,一旦对于本性契会了、开发了,从此以后时时都是从性起用,不再落在迷惑颠倒里。这样到了究竟地步,只要习气一消,三明六通、无碍慧辩等的各种神通妙用自然越显越大,最后无余地开发。一切神通不必求,自然就有了,一切妙用不必刻意开发,性中自然就会显发,一切事业自然会圆成,一切诸佛自然会加被,之后就和十方诸佛如来同一法流,也就是本性的光明,也就是一切佛的光明。这样的话,终究达到普贤行海的彼岸,彻证到事事无碍的地步。凡是开悟以后,在一切事境上磨练,都是要消掉虚妄习气。当它全部消掉以后,在任何事境上就没有任何障碍,这就是它到达巅峰的状况。

再说,一切净土宗的要点,无非是借自性弥陀加被自心。其实,自性弥陀跟自性文殊、自性普贤无二,只是就各个点立不同的表征。那么,直接得到弥陀愿海神力加被的时候,最关键的就是能够摄持我们的心,不再随着虚妄的业惑之流而落入轮回。之后又以它的力量加被的缘故,使得你迅速开发本性,各种神通、力用、辩才、三摩地等等都能迅速发展。

弥陀愿海里直接讲到:我们一入到那里,首先是不落生死,虚妄的我执和我所执的念头完全没有了。其次,佛力透过各种五尘的显现加被到你心上,使得你逐渐合于涅槃理体,再不落入虚妄分别。经中明确说到:一到了西方世界就能现前成就此大愿,而且得到极深的三昧。一受到愿海的加被,就能在一刹那间悉睹无量诸佛、游历无数佛国、对于诸佛广兴供养、广度众生。《往生论》里也讲:一念一时,没有先后,能够一念间遍入到十方无数世界,做无量佛事。这不就是普贤行吗?我们学过《普贤行愿品》就知道这不是两回事。因此,净土宗真实的要点也就在这一颂里,不过它特别要结合在弥陀愿海上去理解。

而所谓密宗,无上大圆满的关键问题首先是要证体,证到自性本来的文殊。上师就是文殊的代表,他的加被使你真正见性,就是见到自性的文殊。所以,上师如意宝也是显现一降生的时候,口念七遍咒王——“嗡阿Z_RA4K 巴匝纳德”。然后他时时虔诚祈祷文殊圣尊。他从小就想:我什么时候能够亲自到文殊菩萨那里发普贤行愿,摄持无边众生往生极乐世界?1987年缘起成熟,就带领僧众朝礼五台。先前在菩萨顶,后来到了善财洞的时候他就现见了文殊。之后完全住在文殊本性里,得到智慧金刚身的摄持。从外来说,是佛力的摄持;从内来说,是见到了自身的了义文殊,也就是智慧金刚身已经出来了,这是自他不二的。这以后就完全实现了普贤行。

成满普贤行的要道,就是《行愿品》里说的导归极乐。因此上师的愿力是摄持一切众生往生极乐世界,这的确是善财童子在当代的示现。因为当年善财童子就是得到文殊菩萨的摄持,文殊菩萨成了他的根本上师。然后在文殊菩萨的示意下参访多位善知识,透过无量法门,最终到普贤菩萨那里得到加被以后,顿时就证到极高果位。当时普贤菩萨就是对善财童子说《普贤行愿品》,最后普贤菩萨也是倡导所有当机者发愿往生极乐世界。

上师这一生就是这样实现的,这完全是愿力使然。比如以文殊为根本,文殊恒时摄持,心心念念的目标就是要实现普贤行愿,而且以大量修诵《普贤行愿》,摄持众生往生极乐世界。这是一条千真万确的能够速成佛道的途径。我们在《四乘指归》里也能明显看到,最后归入普贤乘也就是无上大圆满乘的关键问题,就是完全断掉分别念,直接现见本性以后,就能迅速开发佛性而成佛。最后落点就是“圆满普贤诸行力”。后面摄持众生往生极乐世界方面,就是“智力广大遍十方,普利一切众生界”。从这些要点上就知道,“文殊恒摄持”是根本,普贤行海全部穷证是果位目标,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特殊途径。

就我们现前来说,要理解到需要自力和他力两方面配合,而道的心髓就是这一颂所说。所以,为此不可不立愿,生生世世唯一要行的就是这个,不可能超出其外,无论做什么都想到一定要成办普贤行海。因此,普贤行愿是一切行愿之王,《普贤行愿品》的修学是一切修学之本,这是要贯彻到尽未来际的愿力,哪里能视为一般的法门,或者可重视可不重视的事呢?就连上师这样极大的成就者都是这样示现的,一切善根都以《普贤行愿》来印持,无论开什么法会、修什么法,都决定是这样做的。而且我们在他老人家的著作里处处都能看到,他一切处都是要跟文殊刹那不分离,都是要穷证到普贤行愿王所有的果位。这就是愿力,一旦立了以后,时时就这样发愿,再没第二种。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思考题

一、文殊普贤二圣各表什么涵义?如何融通文殊智和普贤行?
二、什么是“离尘垢空界”?如何与它“同一味”?“遍虚空界智慧金刚身”的涵义是什么?
三、真实的“文殊”指什么?我们如何才能被“一父智慧藏文殊勇士”恒摄持?
四、为什么从文殊智能起现普贤行海?我们对此应如何发愿?


三、随行诸佛增上法业愿

未来导师九百九十六,于此刹中示现成佛时,
我愿常随佛行成胜仆,获得增上广大事业力。

我们要意识到这是极大的事情。佛出世是最大的事业,比如释迦佛几千年的佛法过后,整个世界就沉沦在黑暗里,要等上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弥勒佛才降世,所以这是最大的事件。

佛出世成了圆满的教主佛,就开始对整个世界的有缘众生作利益,这代表着世界最光明、璀璨,众生最得利益、安乐的时候到了,我们怎么能不来?我们一定要好好想,不要把眼光局限在小事上。要想到:我不来的话能算得上贤吗?普贤行说的要礼敬佛、供养佛、随喜佛、请转法 lun等等都是贤行,一尊佛降生了还不来,能叫贤吗?所谓的“贤”,除了供佛和利益众生以外,也没有别的。既然佛出世了,一切众生真正利乐的根源出现了,这以后就能开展真实利益可怜众生的事业,要传很多法,做各种法业,让教法延续很长时间。这样,真正出现了利益的因缘,我不来能叫贤吗?那就不是学普贤行的人了。

这是《普贤行愿》的心髓法,是极大的愿,而且是我们最切身的世界,如果我们对此漠然不顾,那就根本不贤。这极大的事情出现的时候却不发愿,就更加不贤。所以,劝转法 lun的时候要不隔一刹那,一尊佛成道时立即现在他面前,以最恭敬的姿态、语言,呈献供品后,请佛住在世间给众生转法 lun。这是在佛现前菩提的第一个刹那就要开始做的,不延误到第二刹那。这种贤的心表示没有任何私我意识,一定是为圣教、为众生,这就一定会这样做。而且,在普贤行上,我们要对一切佛作礼敬,一切佛出世时都要兴供养。长行里也说,对十方一切佛,我都要遍兴供养云,尽未来际没有疲厌。对任何功德我都要随喜,都要支持。对于任何能利益众生的行为,我都要随顺去做。


一尊佛出世,就代表着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利乐的总根源出现了。这尊佛出世后,会宣说圆满的教法,利益这个时期里的一切有缘;如果这尊佛不出世,那整个世界如长夜。因此,当他出现的时候,我以普贤行愿力的缘故,绝对发心做他的仆人,鼎力支持他的事业。也就是,绝对按照自己的愿力,到佛前亲近、供养、承事。一切都听从他的吩咐,一直支持他的法业,尽自己的生命、尽一切力量兴起这尊佛的事业来,这才叫做贤行。


我们要想到,如果这事情不干那就没什么干的了。如果佛出世的时候,你不愿意去供养,众生利乐的因缘来的时候,你不想做事业,这样还谈什么普贤行呢?除了这个以外再没有什么普贤行了。


而且要想到,上师老人家的心的确是一听到是佛的事业,就立即要行动,不会拖延一个刹那。比如上师到拉萨的时候,他想:已经到了释迦佛面前,我怎么还能坐着呢?所以马上就要到觉沃佛前去。佛就在那里,怎能不去见佛?那不是怠慢吗?在上师心目中,那是这一时期无比殊胜的圆满教主,没有比这更尊胜的境了。那时以行愿力驱使,把这事看得无比重大。之后殷切地、至诚地在佛前献供养,那是自然从心里出来的。一见到释迦佛的时候就痛哭流涕,是这样的心来跟佛相应。或者,上师一到了桑耶二层楼的时候就失声痛哭,整个楼上楼下都听得非常清楚。那是从信心、恭敬中自然流露出来的。


我们也应当像这样,一切佛出世的时候,由于那是无比尊贵的境,所以不延误一个刹那,马上到他的道场来,成为他的仆人,他吩咐什么我们就做什么。我们心里的立愿是要成为他最好的仆人,最忠实、最听命、最恭敬的一个身份,而不是我要当主人。
有人说:那自我就不能实现了?


要知道,法界里本来没有任何角色,非主非仆,一切都不是,但在缘起上是无私的,任何佛出世的时候我们都去护持。因为在缘起点上,是这尊佛成为圆满教主,那我们自身就要认定:我要作仆人。这一点首先一定要起胜解,之后你的发愿会全盘定下来。就像释迦佛出世时千佛护持,而示现的相全部是做仆人。因为你要护持他,所以在缘起上主伴要相合,当一个成为主的时候,其他全是助手。


譬如说青龙佛来这世界就示现为须菩提,许许多多都是古佛再来。有的示现为侍者,或者示现成其他方面的各种角色。在释迦佛常随众中的一千二百五十人里,很多是古佛、大菩萨再来,他们以愿力护持释迦佛的法业。那充当什么呢?就充当弟子。是怎么做的?我们在经上就可以看到,他们处处是仆人的姿态,在佛前都是恭恭敬敬的。比如见佛的时候,身语非常恭敬,呈献供养,右绕三匝,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等等。佛无论说什么,回答都是“唯然世尊”。就像藏族人回答上师的话时,都是“拉索、拉索”一样。对于佛的吩咐,大家都非常恭敬,毫不违背。因为在缘起上每个人都要扮演不同的角色。


这样懂了后我们就发愿:任何佛来的时候,我都在他的法会里当一个非常好的眷属或者仆人。一切听命于佛,佛叫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怎么让佛欢喜就怎么做。凡是能支持、兴盛佛法业的事,我全都去做。


我们一定要懂主仆之道。譬如弥勒佛成佛,他是主,我们发愿做他的仆人。而仆人位的发愿就是一切随主转。所谓的“胜仆”,就不是一般的仆人,而是完全符合主人的心,主伴圆融,一切随主转,就像圆盘顺着轴心而转,或者像众星捧月那样。这样缘起上就非常顺了,而且必然要这样发愿才符合道理。


我们不能说自己光要做主,不能做仆,那这愿就发不成了。观音菩萨早已是古佛,但是释迦成佛时,他就示现为弟子;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成佛,他也示现为弟子。我们要有这样的贤善。如果一尊佛出世后我们不愿做仆人,总想取代他,夺他的位置,那不就成提婆达多了吗?那就不贤。“贤”是没有我相,谁成为主的时候,我都愿意做仆,那就是贤。当我做主的时候,我愿意作为轴心来统率一切、运转一切。当别人做主的时候,我也愿意做他殊胜的仆人,一切顺应着他的轴心来转,这才叫“随顺”。


我们当仆人的发愿,重点要想到:每一尊佛来的时候,我决定做一个最好的仆人,然后在我的本分上,一定要把佛的事业撑起来,让我具有力量。如果主人手下都是些无能的仆人,那他的事业怎么会兴盛呢?主人都想要得力的助手,这些眷属要非常能干、非常忠心,那主人的事业才会旺,所以这叫“主仆之道”。我们不但要做仆人,而且要做一个最有力量、能成为主人左膀右臂的仆人。主人想做什么,我马上就做得出来,没有任何障碍或者不堪能,而且能圆满地完成,这就叫做“胜仆”。
我们要参究一下主仆之道。做仆的人要一心想着主人:我怎么符合他的心意?怎么顺着他转?这样你就尽了做仆人的道。而做主人的就想着:我怎么来领导仆人,怎么把这个事情做圆满等等。世上任何事都有主伴之道。譬如在人本位上,我作为儿子是下位,要想怎么承事父亲、孝顺父亲;作为父亲的话,就要想怎么慈爱儿子、养育儿子。这是为人的本分之道,不能颠倒,该是什么伦理上早已定好。如果我们不服从,私我意识过强,那就违背天理了。当私我意识抬头的时候,心里就不甘愿,它想跳出缘起法则之外。但要知道,私我不过是自己的心假想出来的,一旦消掉了它,一切都能非常顺利地完成。


比如大珠慧海和尚悟道以后,回去承事他的受业师。他是个悟道的人,而他的受业师还没悟道,但是他不悖伦理。因为在名分上,是受业师度他出家的,而且给他传授法业,所以当这位师父老了,他就回去侍奉师父。不是说一悟道了,天下就唯我独尊,那不叫悟了道,那叫发神经!悟了道的人没有私我意识,他完全顺应缘起,绝不会以私我的意识去对抗。比如庞居士悟道以后做篾匠,怀让禅师悟道以后承事师父十五年等等。


像这样,他们都懂得法的伦理,懂得自己的身份是什么,不会违背缘起规律,该做什么就做什么,这上面没有主和伴的冲突。所有冲突的出现都是私我意识的触碰,人间所有的纷扰、抗争、矛盾、抵触都来源于私我意识。私我意识认为我要怎么样就怎么样,这时候人喜欢自己当头。但真正悟了道、体会了法的人不是这么走的。


这样才懂得,一个人处在各种场合都有他的身份。就好比家里有两兄弟,如果他当了哥哥,那他这一世的名分就是哥哥,作为弟弟就必须尊重他,否则就亏了伦理。不论那个哥哥当得怎样,他在伦理上的名分就是哥哥,这是没办法改的,缘起就这么定了。这样,我们的心才会顺下来,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


这里是说我们当一个仆人,发愿的重点就是任何佛出世时,我都要去做一个最好的仆人。这里包含了无数发愿的内容,因为当一个仆人有无数要做的事,有意乐、行为,自己缘起上充当什么、做什么,怎么去辅助主,全部是在这上发愿。这样的话,一定要把私我去除才行。普贤行愿不是说我证到果位普贤,就不去承事诸佛。我们在经上可以看到,普贤菩萨化无边身,在无数佛前充当弟子。但这不是说他失去了自己的尊贵,反而是无比尊贵、无比贤。因为他没有自己一定要做什么的偏执。


我们学《普贤行愿》的时候就可以看到,譬如“亲近诸佛愿”,佛出世的时候,他示现八相成道的每一个环节,我都亲自在佛前恭敬地亲近、承事。尽自己的心献多少供养,右绕多少圈,怎么祈请、怎么随顺、怎么听命,佛示现涅槃的时候怎么祈请不涅槃等等。这种心尽到极点,就是从这尊佛第一刹那示现成道,到他整个教法期结束为止,全部做他的仆人。


我们的心量要扩大。比如在这个世界上,释迦佛出世时,很多佛菩萨都来了。来的时候,都统一尊释迦为无上教主。做任何法业、说任何话、写任何著疏的时候,首先都顶礼释迦佛,都发愿要为佛的法业服务。以这种愿力来兴起佛的法业,利益无数众生。


在缘起上,我们必须全盘搞清楚,之后就开始这样发愿,而且要觉得这是极其殊胜。就好比一个国家举办奥运会,大家都觉得这是极大的事。意识到这个事业极大,所以感觉自己的事不算什么。能不能在那里充当一名志愿者?无论做什么我都欢喜,一定听从吩咐,这是为国家、为民族在做事,有很大意义,哪怕做一点,都觉得很光荣、很愿意。很多志愿者都发了这份心,因此确实愿意甘当仆人去接送客人、服侍吃饭、打扫卫生等等。为什么愿意做呢?因为他认为这是国家大事,为国争光、为国献力是我理所当然要做的。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这是世间的事,极其小,没有什么大的意义。但是一尊佛降世,我们就是斯土斯民,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经过了无数世,这里有我们无数的亲人眷属,他们都沉溺在轮回里。只有佛出世宣说教法,才能把无量父母有情救度出来。我们作为发心要随学普贤行的人,这时候能不来吗?我们能认为这只有微小的利益吗?佛降世说法,实在是最大的利益,除此之外没有更大意义的事了。如果这事情你不干,你就没有事可干了。这样的话,我们当然心甘情愿。

就好比奥运会只有一个总指挥,这就是主。上上下下有很多系统、很多部门、很多分类、很多仆从。主只有一个,是统管者,下面各部类的眷属全部要听命于他的吩咐,按照他的设想来运转,奥运会才能办成。由于人们认为这是很大的事,就会心甘情愿,无论做什么都愿意去干,无论哪种分工大家都很协调,不会有什么矛盾。参与的人不会想:我要占到主的位置。因为主就是他,名分上已经定了,缘起上就决定由他来当主。那他当主的时候,要把握整个路线、局面,好比轴心,其他都要顺着他转,不然这个事业没办法成功。


现在很多人不懂伦理之道,私我意识过强。甚至鼓吹张扬自我、以自我为中心、实现自我,这样就不合乎缘起。当我们没有了私我,就充当什么都可以,缘起上该做什么就做什么。这个道理悟通了以后,就知道我们发愿要做什么。这个总指挥好比圆满教主,因缘契合的时候就公推他为教主,而且众生的业感就感得他出世,大家都是他的徒弟。是以他累世的因缘、发愿力而摄受的弟子,善根成熟的时候就要由他来度化。那么我们当然作为参与者、辅助者。不是说我去霸占主的位置,否则就违背缘起律,违背天理了。所以就像奥运会的总指挥,他是组织这一切大事件的主脑,其他各个部门就是他手下的左膀右臂,下面又要执行各项分工的事业。这样的话,下面每一个都要有力量,都能够完成任务。就好比要支撑起一座大厦,每根支柱必须有力量,每个环节必须得完成好,然后才能成就一个总体的事业。


我们必须了解主仆之道的问题、缘起的问题,这样我们发愿就会非常明确。在弥勒佛出世的时候,决定要做一个殊胜的仆人,要做一个很听话、很配合佛,一切都随着佛的心而转的仆人。就像释迦佛出世,舍利子、目犍连、迦叶、阿难等所做的那样。这样的话,我那时一定要鼎力来承事佛,兴盛佛的法业,要这样来发愿。


我们每个人都这样发愿的话,这尊佛示现成道时,我们就全部会来,都是佛会下的眷属。而且和合一心,在各个方面支撑起佛的法业来。我们甘愿充当助手,因为我们已经明白缘起,不会违越它。在自己的本分上,这样兴起并且鼎力支撑起来的话,整个佛圆满的法业就出现了。而且这是真实能惠利到当时时期的一切有缘,因为就是在众生因缘成熟的时候,以共同的善业感得了弥勒佛出世。在缘起上,弥勒佛就是这一期教法的导师,这一期的所有三宝事业就是由他的愿力而来,我们怎么能不充当他的助手?怎么能不诚心诚意地辅助佛?如果只想自己为霸为王,永远不甘心做奴仆,那还贤吗?那就不贤了。


世间一切伦理之道都是这样。比如两家人是邻居,你说到底谁是主谁是仆?如果你只认自己是主,那就不愿意为他服务。应当是,他做主的时候,我就当他的仆;我做主的时候,他就当我的仆,这样才顺合。这样,当我家造房子的时候,他来帮忙,当然他一切要听我的。不可能说我的主意最大,你不听我的我就不帮你,那就不贤了。因为我是主,我有我的想法,我要建成什么样,要做什么,要按我说的做。那当助手的时候,就应当主人有什么要做的,就都帮忙来做。这时候就要充当助手、眷属、仆人。同样,他家建房子的时候,我要去帮他。我帮他的时候,当然是顺着他的心来转。不能说:现在应该我来做主。那不就乱了吗?


又好比说,现在你作为儿子,竟然对父亲说:我不甘心受你的压迫,我要当你的爸爸。那简直是愚蠢至极!又好比农村到了秋收的季节,一家收割稻子,其他家都来帮忙。那么这一家就是主人,他负责款待大家,而且大家都会听他的意思来做,他要怎么做,大家就随顺他来做。过几天你家收割稻子,他也会做助手来帮你。诸如此类就叫做“主伴之道”。


了解了这些,我们就很清楚这一愿的重点在哪里。弥勒佛出世的时候怎么做,师子佛出世时也怎么做,其余佛出世时同样这么来做,一直到贤劫最后一尊胜解佛出世为止。我们在理上想通了,又确认了它的意义以后,就没有犹豫,可以在释迦佛前一次性把这一切愿全部发完。而且在这一愿里面,包含了在九百九十六尊佛前的承诺,以及在佛教法期出现的正法、像法、末法等所有时期里,仆人该做的事的全部承诺。所以,这一颂里面包含了无量如海的愿行。


这里是以此土为主。因为已经到了释迦佛座前,我们作为这个世界里的人,应该首先在缘起上重视在这个世界上怎么兴盛佛法、利益众生。如果对这个世界上的事都没有一点心,那就谈不上普贤行愿,更谈不上遍及到十方无数的佛土,承事供养诸佛、广兴法业的大愿,这样的话,我们就根本称不上普贤行的随学者。


我们不要以为,在所有颂里,这一颂显得非常局部、狭小、可有可无,或者是简单事件。其实不是,这是在随学释迦佛以后,进一步把它拓展到此土的贤劫一切佛上面。而且,普贤行除了上供诸佛、下化众生之外,也没有别的内容。在一切历史事件里,除了佛如昙花般示现在世间,惠利一切有情之外,也没有更殊胜、更有意义的事了。对我们来说,充当佛的仆人,广兴佛的法业,除了这个之外,也没有更大意义的事。


因此,我们要把它真正的面目如实地显出来。从过去不是很重视,到心头一再地出现很多个“第一”、“极重大”之后,我们就开始以极大的眼光,心量一直照视到未来无边际的年劫里,自己应当立愿要做什么事。而这个愿会决定我们从此后直到无数的岁月里,在此土所有行为的导向。
由于缘起上已经排定了,所谓的“公共教主”就是这九百九十六位,在这个漫长时期里,我们一直要充当仆人。这就可以用一句话确定,未来的一切方向也可以用一句话确定。在这个世界里,这是最重大的发愿。上师法王心中是怎么发愿的,金刚句也是如是地流露,这也是如实照见缘起的流露,也是最佳导向的流露。上师代我们在释迦佛前发愿,所发的愿是极其重大的。而我们在上师金刚句的启迪下,就按照上师指定的极深远路线走,那么我们未来一定会成为佛教法下真实的协助者、大法将。这是最有意义的事,我们应当持以为庄严。


我们还要想:以前每一尊佛出世的时候,我来了吗?没有发愿力的话,可能就没来。或者来的时候,没有发愿一定要当佛的最胜仆人的话,就有可能疏远佛。自己没有善根,佛来的时候不去亲近承事,在佛前恭敬听法,随佛的教令做一切有意义的事,那多遗憾啊!我往后再不能这样错过了。


就好比一个人听到中国举办过奥运会,这样的盛事自己竟然错过了,竟然因自己的一些私心小业,错过了这么大的事。在那时候哪怕我能流一点汗、出一点力,也是有意义的。一想到这是无比重大的事件,自己就感觉能沾一点光也好,让我累上十五天我都心甘情愿。而且躺下来一想到都会觉得身心悦意,都会笑着入梦,干起来不怕苦、不怕累,什么都愿意干。就是因为你承认它是一个很大意义的事。


现在是说佛出世,你还不认为这有大意义?那不是世间的百年盛事,而是整个佛土最大的事件。一直要等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以后,弥勒佛才出世。这不是盼望一百年圆了一个梦想,而是盼了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弥勒佛才降世。这是整个三千大世界最大的事件,它表示最大的成功,代表一切跟弥勒佛有缘的众生最具大义的缘起已经实现了。因为这些众生能够亲自得佛摄持,从生死苦海里脱出来,安立在解脱和成佛的果位,他们最终能得到究竟的安乐,所以这是最大的事件。


那么,我们作为愿学普贤的人,能对此无动于衷吗?能计较一点个人私我的事,放不下身价,或者说对此毫不关心吗?这样想通了以后,就发愿:那时候我一定要来。为着佛的事业,为着众生的利乐,让我做任何事都可以,心甘情愿。佛叫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哪一点能支撑佛的事业、对众生的利乐有裨益,我都愿意干,愿意尽一切心力。这是没有二话可说的,没有比这更大的事了,世上的事已经想遍了,绝对没有超出其上的。这样的话,我们的心才能发出来。发出来以后要干什么呢?那就是我要当仆人,当最好的仆人,一切都随着主尊——弥勒佛的因缘而转,不是随自己,随自己就成提婆达多了。


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悟通了这些道理,知道法界是无私的,然后不以任何私我意识去霸占缘起,而是把虚假的私我放下,真正顺应法界规则。真正跟法界合了以后是自然流通的,所以我们绝对会这样发愿。


而且,普贤行也告诉我们要这样发愿。普贤菩萨也是这么做的,何况我们生死中的凡夫?他是在什么样的因缘下就出现那样的德行,不是说我是普贤菩萨,证得了无上果位,就不能充当一个护士、一个引路者,或者一个仆人等等。我们看恒顺众生里面,任何众生本来都是佛,所以甘心情愿扮演任何角色,对待众生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如敬阿罗汉乃至如来那样,意思是尽心尽力,没有不能做的。如果想:“我一旦成了佛,那我是无比的高等,我岂能去承事这些卑微的众生!”那就没法成佛,而是成阿修罗王了。


其实,成佛是最无私、最谦下的。所谓的“谦”就是没了我。如果自以为悟道,但我执特别强的话,那准是入魔了。真正悟了道的人,是连一点我的味道都没有的。处处显山露水、显示自我、维护自我,强调我的价值、我的利益、我的身份、我的地位、我的习性、我的爱好等等,那全是凡情的丑陋表现。


我们懂了以后,绝对要这样发愿。弥勒佛之后的其他佛依此类推,都可以完全决定,不必要害怕丧失自己的身份。这样的话,学这一颂就有了极大的意义,它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句子,而是意味着你未来在这世界上所有的走向。既然已经这么定了,而且这就是普贤愿海的心髓,那就应当持在心上,每一次回向都要这么作意。这样集成了愿力以后,愿轮就按照这么转。愿轮转了以后,我们就不会像过去生那样,佛出世的时候无动于衷,觉得跟我无关。当年释迦佛在舍卫国的时候,三分之一的人都没见过佛。有些人见到佛好像黑炭一样,或者具多少丑相。他们不去亲近佛,因为没有这个愿力,反而被邪的力量所支配。或者佛来的时候因缘浅等等。这都跟过去的发愿有关。


我们不应当犯错误了,以后每次都要按照这样真心地发愿,这会成为一种不变的愿力。普贤愿是无尽的愿,我们一定要这样学。学了以后,才能跟法王相应得上。你想跟法王走的话,一定要这样发愿。将来上师生生世世怎么走你就跟着走,他是真正彻照缘起的人,知道未来最好的走向,而且他是代我们在释迦佛前发愿的。这样的话我们就跟着走,每一次真心地这样发愿,才叫做跟着走,不是口头上的。这么跟着走,将来每一尊佛出世的时候,我们必然全部作为眷属再来。那时候因为发愿力已经非常坚决、强大的缘故,不会有一个刹那的隔断、犹豫、疏远。这一切都是过去世的因缘积累以后在此世的表现。


我们不要再耽误了。只有这样发愿,将来才能真正像《普贤行愿》所说那样,在佛示现成道的时候,不会慢一个刹那,愿力自然启动,马上去亲近承事,这才叫做“贤”。慢一刹那就不是最贤了。因为你还不愿意,还迟疑了几分钟。或者说,你不愿意做最好的仆人,因为你还有架子。一尊佛来了,实现无数众生利乐的时机已经到了,我们还不去做的话,那我们的“贤”在哪里?就好比说,已经发生水灾,无数难民流离失所,这时候出现一个主事的人发动大家救护灾民。如果我们对此根本不投入,不能听命,那我们还叫贤吗?


已经重复很多次了,这是一个极其重大的愿。所谓的“普贤行”,正体现在“对佛承事供养、对众生真心作利乐”这两点上。想一想:除了这两点还有什么要做的?佛作为圆满教主,他来的时候我们不承事的话,怎么去利益众生?众生方面不关怀的话,怎么愿意甘当奴仆?佛出世和众生善缘成熟的时候都无动于衷,还有什么贤行?


我们应当这样把握住愿的心髓要义,看到它的确是心髓大愿。确定了以后心里不再怀疑,每一次都坚决地发愿。而且眼光要非常长远,知道我现在就要立愿,不能再迟了。普贤行是一直看到尽未来际的,确认了以后每一次都这样发愿,不要被自己各种分别识的妄见阻碍了,对于千佛期间的所有事业,乃至于尽法界所有众生利乐的事情都要关怀,都要发心趣入。这样的话,我们就能真正入普贤行愿的轨道。


要知道,我们今天遇到了善财童子真实化现的无比尊胜的上师如意宝,已经真正有了大义。上师给我们指明了一切生的方向,以他金刚句的加持,永远不可能有任何错误、改变。这样跟着走,我们学《愿海心髓》才真正有了极大的意义。未来的所有方向上师早就定好了,我们只要跟着走就好。


有人说:上师全部定好了,那我自己的东西在哪里呢?


想一想:这样无比的大圣者给你定的路线还不好吗?还不愿意跟着走?你还能找到更好的导师吗?找不到!因此,我们应当真实、殷重地奉持上师的金刚言教,一旦奉持就不再改变。这样,这一次学习就决定你未来一切世的方向了,你跟着走就行了。


我们不要持现代派的观点,认为:一切都被他定好了,那我自己的在哪里呢?你就按上师定的这么来认定,那成你自己的了。应当像古代的虔诚弟子一样:无比的上师给我定的路线,没比这更妥当的事了。我自己怎么定得了?我处在分别识的迷乱当中,看不清道路方向,也抉择不了什么是重大事件,以及自己该走什么样的路。上师能够代我发愿,上师以金刚眼、金刚句来印定的,那我绝对要奉持,没有比这更妥当、更具深义的事了。这样我们就可以真正得到愿海的心髓,而且是非常快的。不必再想别的,真实的道路就是这样走的。

思考题

结合譬喻,从反面、正面的缘起上数数观察:
未来贤劫诸佛在此土示现成佛时,为什么我要来成为佛的殊胜仆人,而且要获得增上佛事业的大力量?
(一直观察到发起胜解为止,之后数数发起这样的大愿。)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再说依文殊智成满普贤行海愿的涵义

下面我按自己的理解,补充解释一下前面学过的文殊普贤这一偈。

愿世世为一父智慧藏,文殊勇士欢喜恒摄持,
从于普贤行愿品所说,无量菩提行海究竟成。

(请大家看上次的授课资料,“金刚颂字义总释”。)
“文殊恒摄持”,有内、外、自文殊、他文殊,随顺位、现证位等各方面的涵义。我是想金刚句就像一个圆明宝珠,可以从各层面去看。或者说它就像无尽义藏,里面有无数内涵,非常不可思议。这样解释出来提供给大家参考,希望从中能得到更多启发。

首先说自文殊,就我们现前来说,要从它的随顺分着手。“随顺”,是说顺着这个方向会到达现证,但它不是现证。但是如果连随顺分都没有,因缘不具,现证也不会出现。


随顺分着重在信解,从信解上说,“一父”指对于如来藏或者自性普贤的信解。能信如来藏的心表示“一父”,也就是对它上面无量的智慧德能起了信心,所以叫“无尽慧藏”,配在“智慧藏”上。但这不是真实的智慧藏,只是它的随顺品。也就是你会起无数信解,无论对智慧的哪一方面,三身、五智、十力、四无畏等无数功德海都会起信心。起了信心后,关键是以信心摄持自心来时时这样立愿。


如果我们不信自身有自性的智慧宝藏,那就没办法成立能够出现普贤行海。也就是说,最终的普贤行是周遍、圆满、无碍的,不是分别识的行境,如果不信自身有无量的智慧宝藏,那在凡夫心上就无法成立果位普贤行,也就无从发愿了。然而,自己一旦有了信解,心就被它摄持了,这就是“一父”的随顺品。也就是,一切行为都要以这个信解摄持,所有往这个方向的行境,全部要由“一父”——信解恒时摄持着来行持,否则离开信解就不成立行持了。一旦你起了信心,得了胜解,那必然对于《行愿品》字字句句会如是作意、祈愿,才出现了“文殊勇士欢喜恒摄持”的随顺分。


文殊的随顺分就是指自己心里出现了妙吉祥。“妙”是从断上说,“吉祥”是从证上说。“妙”,指开始远离无知、邪解、疑惑等违品。心里过去是无知,或者颠倒理解、存有疑惑的状况,现在去掉了这些,心就变得很妙很调顺了。“吉祥”,是说已经信得了了。过去根本不信,现在能信了,这就很吉祥。“勇士”,指开始行持了,有了以《行愿品》发愿的能力。对于上面的字字句句,心里都有信解,能发得出来,能缘着它起愿。每次修法结束,心都能直接这样作意。


由于心里已经出现了“一父”——根本的信解,时时都以它“欢喜摄持”,就出现了对于普贤行海的行愿力。有了信解就欢喜了,就不必别人驱使。意思是,自己有了信解,确信心中有大智慧藏,它一旦开发出来,决定会实现普贤行海,这是自己要走的唯一路线,也是最圆满的目标,在这上面毫无怀疑。这样开了信解的时候,不但在本体上相信自身是智慧藏,而且在缘起上知道,最合乎智慧藏全分流露的状况就是普贤行海,它是智慧藏的力用完全开发的状况。这时就能完全确定,这是无上的目标,是自己一心要趣入的地方,没有第二个。而且,自心会非常直接地缘着果地境界来立愿。这在缘起上,就非常直截了当、圆满周遍,出现的力无数倍地超过下乘的缘起。这时,你会有一种非常大的欢喜,所以前面我给的解释是“乐欲精进”。


这样,自内的文殊的随顺分——信解起来以后,内在的欢喜就会出来。欢喜一旦出来,就会恒时摄持自心,必然按照既定的方向运转,愿轮就开始不断旋转起来。而且,由于是“恒时摄持”的缘故,每天、每座、每时都不会离开。


这才真正知道,所有回向都要以完成普贤行这个最大的宗旨来印持。如此一来,最后一句说到的“究竟成”,相对信解位的“究竟”就会达到。这时的“究竟”,指自己对于整个普贤行海的路线,以及为什么要时时在这上走,有了真实的确信。能够把这个方案、路线完全定下来,这就是信解到了究竟。换言之,到了这个量的时候,他不再会变成其他,这个原则可以一直推展到尽未来际,有这么大的力量。这时候,它会握持着你的心,从现在开始,每时每刻都在贯彻。


初步的信解出现以后,他才会开始随顺说“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等的无尽句。它叫“无尽的愿”,就是因为在信解上已经彻底,自己确认无疑,没有第二种东西。这时,才可能在心里发出“我一切时唯一行持普贤行海”的愿力。不会认为普贤行愿只是一部分,在这之外还有其他什么,而是确定普贤行愿是真正圆满的大愿。大乘的一切究竟发愿全部是它的内容,或者是换一种说法,或者是在某个层面着力地发愿等等,总之不出它的范围。


这以后,就会开始真正把握住一切菩提愿海的心髓或者要点。像前面说的,所有菩萨无量阿僧祇的愿归纳成一百二十万类的菩提行愿,这些全部摄在《普贤行愿品》里,而普贤行愿的所有愿就摄在“随学文殊普贤二圣”愿里,这些愿又摄在“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等两颂里,这两颂再摄就摄入“为得普贤殊胜行”一句。心里这样确定以后,就得了心要了。这时就不再怀疑,不会认为还有其他什么,而是完全认定它的唯一性,认定它无所不包、无所不摄、无上无等、最深最圆。这以后,心就开始定了。


确定唯一目标很重要,不然有很多目标的话,你到底往哪儿走?我们现在要立定无上愿王作为唯一目标。一旦自己的心在理上穿透,那时就全部定得下来。这以后心的方向会像弦一样直,直接往那个目标趣向。我们要胜解,所有回向实际就是要“得普贤殊胜行”,什么原因呢?因为最上的回向就是要回到无上果地,从这点来说,“普贤殊胜行”就是无上果地的实际呈现,因此自己心里就可以确定,这就叫做“回向印持”。


所谓“回向”,就是回到“普贤殊胜行”,所谓“印持”,就是把一切善根往那个方向引导。这是自己以心作愿,来规定未来一切世的缘起方向,是自己来印持。也就是自己已经得了信解,里面有“一父智慧藏”,当然这是真实文殊的随顺,但是我们有了它,就有了根本,所以时时都会这样摄持。“摄持”的意思是,我时时都拿《普贤行愿品》去印,印了以后,就把一切善根唯一纳入到这一个轨道、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上,再不落到别的地方。那是什么原因呢?因为我已经看清,其他方面,比如让善根转到世间法上,成就人天果位,或者得阿罗汉果,或者转到权大乘方面等等,都不是直接的路线,不是无上果地。这样,在缘起上抉择透了,心就定了,直接就往一个目标上回向,不再转变了。修什么法,做什么善根,都决定是“为得普贤殊胜行”,这就叫做“恒摄持”,一切生恒时摄持。


但是,如果你没得到这个根本——文殊父的摄持,就不可能一切时唯一往这个方向走。因为我们的心非常复杂,有很多考虑、比较,在它断定以前,是绝对不肯死心塌地往一个方向走的。它会不断地变,或者有时有、有时没有,或者出现不好的状态,根本不往这上驱进等等。我们的心不是妙吉祥,也不是勇士,违品方面的无知、邪解、疑惑等又有很多没清除,又不透过闻思,这样的话,它是不会自动解决的。而在真实方面,对于无量功德藏的信解也没有,对于内以文殊智摄持、外现无边普贤行海的大道的方针又不决定,那你说后面的怎么会有?欢喜也没有,很多时候是勉强的、随大流的。“恒时”更不会出现,里面的“一父”没出来,根本上没有确立信解,后面就无从流现。有时候只是一点点,根本没到量,没有推到极至,处在举旗不定、左攀右缘的状况。有时候强调一下,好像暂时性心里有一点欢喜,愿意做上两回,但过后也不能坚持。这样就没办法真实地纳入轨道。


反过来,如果你透过闻思,一点一点全看透了、定解好了,从道的次第或者圆证上,从自性普贤的各种体用、德能上,或者自身为什么是智慧藏,为什么最终开发到底就是完成普贤行等等,全都一一认识好了,那你的信心绝对不一样。后面的“欢喜”、“恒时”等自然就出来了。但是,这也要一步一步地努力,不是一步登天的事。内心要通过多次的思维、抉择、启发,不断凝结起来,最终才成一个真实的信解。这时候违品不可夺,就成胜解了。它是唯一决定的,不会有朝三暮四的情况。信解一出来决定欢喜。这时候内心就有了踊跃、精进等等,对于“念念相续”,就开始能够随着去祈愿。不然怎么能达到念念相续呢?如果你心里根本不决定,就会感觉:我怎么可能念念相续?会认为:普贤行愿是无数愿海或者法门里的一小部分,还有其他无量无数的愿。这样的话,你可能只缘几天普贤行愿,其他时间就干别的去了,因为你根本没有圆会整个愿海的心髓要义。


当你圆会了心髓要义,那时候无论修什么法、做什么,你都非常明确,自己就是往普贤行海上奔,就是为了完成它而做。无论学什么教派、处于什么阶段、有什么行为、做什么等等,一切都被它统摄了,这时候你心里会非常确认。


由于对于普贤行愿得了确认,已经把它融会贯通到一切行当中,摄无不尽,含无不圆,这样的话,所谓的“无尽愿”,我们就可以开始趣进了。当然,不是说现在就能像登地菩萨那样,直接从性中发愿,他是真正现见了本性,力量根本不同。而我们处在信解位的时候,只要通过经文和自己的如理思维,就可以达到随顺品的状态,因此,我们心里可以作意要无尽地行持,这上不存在问题。


所谓的“欢喜”,就是时时有一种乐欲,因为觉得这是大义路线,时时都是无上增长的量。在世俗缘起上,没有比这更圆、更顿、更便的法了,它的确是愿王。当然,不是排斥其他的立愿,各祖师、大德们有各种从自性中发起的愿。这是因为自性普贤随着不同的缘起,自然会有不同表现,流现不同的文句。总而言之,一旦领会了大愿的心髓,就知道一切都含摄在里面,丝毫不矛盾。无论念哪尊佛的愿、祖师的愿或者其他愿,都当成普贤愿来念。这样你心里就不会矛盾,不会觉得有冲突、融会不了。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所以,我们心里一定要领会行愿的心髓要义。领会了以后,所有菩提行愿一时间只剩下一句话,就是“为得普贤殊胜行”,全部统一了。如果你没学好,那会以为有无数种不同的愿,无数种冲突,搞不清;一旦学好了,顿时就化繁为简,所有都统一在一个普贤行上,就是为了完成这一点。

这才知道,《普贤行愿品》不断地归摄,摄到最后就是随学文殊、普贤二圣,就是说普贤菩萨怎么做,我也按那样来做,做得跟他一模一样。比如经上说的:我要以普贤行来悟菩提;一切如来有长子,他就叫普贤尊,我回向善根,愿一切智行全部跟他一样;我的身、口、意、行为、刹土全部跟他一样,这样的智慧叫普贤,愿我跟他一模一样;我为了周遍地清净普贤行,满他的事业,未来际劫都没有疲厌,一直干到底;我的修行要跟他一样达到无量,得到无量功德,安住无量诸行,了达一切神通力。接着又说:就像文殊师利的勇猛智、普贤慧行那样,我回向善根,一切时、一切处完全跟他一样修学;我现在回向善根就是为了得到普贤殊胜行;我现在想生到极乐世界,就是为了一往生就现前成就普贤行愿等等。像这样,我们就能完全确认,不会再朝三暮四了。总之,首先一定要被“一父智慧藏,文殊勇士欢喜恒摄持”。
以上是就信解位的解释,下面讲第二层涵义。


前面是讲随顺分,现在讲真实分。这是最关键的,一切佛法的心髓就是要见本性文殊。在《楞严经》里,二十五圆通中以耳根圆通为第一,意思就是以见性为根本。


也就是说,首先要见到“一父智慧藏”,为它摄持以后,整个局面就发生了彻底性的改变。我们以往一切时都被妄心所主宰,所谓“无始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这是一种颠倒分别,积习成性以后,就在我们心中占据了统治地位。之后我们的行为就一直随它转,结果就处在颠倒的状态,出现的都是不贤、不妙的行为,这都是错乱力量所使而出现的行为。


在学圣道的过程中,会把这些错乱的力量一分一分地分离出去。前面只能是减薄,或者局部做一些治理,真实的治理必须得到“一父智慧藏”的摄持。之后才能够除习气、去颠倒,本来的力用就会逐渐显发出来,神通、妙用等不求自来,最终普贤行海自然圆成。这都是智慧力用的表现,或者说是智慧力的游戏。因此要知道,“但得本,不愁末”,证取文殊智是佛道的根本,证入文殊智以后,就开始转凡成圣了,那才是革命性的转变。从此以后,一切时都由它来摄持或者主宰。


在第二层,我们应该看到这上的真实涵义。也就是,所谓“一父”,指唯一的根本——不二智慧,它是一切法的心髓,是现出一切清净的来源,它是一切转依的根本,是现证涅槃的根本,是出现无边普贤行海的根本。如果这一关透不过,普贤行海就毕竟不会出现。因此一般来说,称性发普贤行愿,真正开始开发自心、逐步趣入的转折性的标志是登入初地。这以后,就一转过去被动地随妄识流转的局面,不会再堕入恶趣。通过逐步地消完习气,开发出一切神通大用,真实的普贤行海就能完全达到。这个普贤行就是我们求证的目标,它是菩提极果的表现。因此,我们一心要往这上发愿,一定要知道没有第二个根本,它叫做“一父”。其实,见性的时候在整个佛法的见解上就已经完事了,再没有更多。


说到真实分,“智慧藏”就是无为法,不像先前通过教理思维等的因缘引起很多智慧,那都属于分别的境界,只是随顺现证而已。真实的智慧是无尽藏,也就是自身本有的智慧德相、本性文殊,或者说如来藏、佛藏、大秘密藏等等。也就是世尊说的:“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在这上面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只不过现在迷惑了,没有开发出这个宝藏。这也就是《华严》里说的,一微尘里有大千经卷。这就表示在众生心识里有大智慧藏,只不过现在暂时被埋没了。
现在关键的问题是,首先要开一线光见到它,从此不迷惑了,就不再随妄业流转,它就逐渐出来当家作主了。先前不知道自家面目,反而听任像贼子一样的妄识,那里面熏成了各种错乱的我的思想、我的见解、我的习性,我的各种想法、偏好等等。由于积习成性,极其坚固,已经让你没办法发觉它是假的,反而误以为是自己,这样随着它的颠倒性转,当然不会出现普贤行。也就是没有证到体,反而执持一个错乱的根源。密教里有说“真基、假基”,这就是假基的来源。无明力积习成性,已经厚重到难以返回的地步,这时只会一味地随着颠倒见的指使而行动。在凡夫位有两个根本:一个是我见,一个是业果愚。这两个一合作,就使得我们的行为通盘落在错乱颠倒里。


我们在地前的时候,首先要学圣教,如理思维,逐渐把颠倒心调顺,逐步去掉它颠倒的成份,往本来面目的方向上走。所以,前面的基础必不可少,非常重要。没有前面的基础,就不可能见到文殊本面,不可能见到“一父智慧藏”。由于错乱的力量太强,就好像被一股洪流席卷而走一样,没办法脱出来,因此首先一定要重视出离,重视长期闻思修,修证自己的心地,这才有希望。


到了某个阶段,垢障薄了,上师、佛的他力能加持进来,才可能现见本面。这时会发现,它本来是常住不灭的,原本就在那里,这就是本自具有的智慧。就像六祖说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这就是真实的文殊,它一出来就具有大力量,能断、能行,所以叫做“勇士”。


一般而言,见道以前只不过是随顺分的修道,见道以后才是真实的修道,叫做“悟后起修”。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它有力量。比如《金刚般若经》上说,它是能断、能行。过去不堪能的事,见性以后就变得容易了。见性就好比屋里开了灯,能见到里面的东西,然后怎么清理、打扫就都清楚了。它有力量不随着习气走,而且可以反过来消掉习气,这就叫“文殊”,它有断证两方面。


对此,我们可以从因、道、果三方面说。
本具的因是指,你本来就是这个因,或者说有这个东西,这上面一尘不染,本来没有虚妄心识所现起的各种蕴界处等法,它就叫做“妙”。上面一尘不染,什么样的戏论都不存在,所以它远离了错乱境里各种不妙或者粗浊的法。“吉祥”是说,它不是一个像虚空一样的空,而是空里有明。按照清净名言给它安立的话,可以立三身、五智、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无量恒河沙数的性功德法。说到“性”,是指它不是因缘所作,或者说是本有的,这叫做“性”。凡是造作出来的,只是因缘偶合的时候现一个刹那,而且是个虚影,所以不是本性,本性的东西是不会消失的。它叫做“性德”或者“性功德法”,就数量来说可以立无量无数,没有任何边际、任何局限。这才知道:哦!原来这就是我本有的吉祥。有时候“文殊”也翻成“妙德”,可见,“吉祥”跟“具德”是一个意思。


那么我们现在不过是被一层像乌云一样的客尘笼罩住了,处在昏天黑地里,看不到本来清澈的虚空和它的明亮。这时候我们就在颠倒里面,出现的行为都不贤不妙,我们都不怎么欢喜,而且也没有“恒”。但是,证取了“一父智慧藏”以后,你会发现它就是文殊勇士,它一出来就不得了,可以给你授祖位了。就像五祖说的:见自本性,就叫做丈夫、天人师、佛。一尊佛已经造出来了,虽然不像果位佛那么圆成,但这尊佛已经开始开发了,这才叫做“勇士”。它本来就是离客尘、具万德的智慧性,现在见性以后就有办法了,就可以消掉虚假的客尘,逐步开出本有的妙德藏,这以后他就能行、能断了。也就是以悟证的力量,在任何处都有力量不随妄识迁转。这个力量一旦增上,妄识逐步就没有力量了,最后就消掉了。消掉以后,他就越修越好,越修越快,


这样本性的力用就能越来越圆遍地发挥,在这条路上就能出现一切普贤行海。


这时候,一反过去的不贤不妙,变成了普贤普妙。过去当然是昏天黑地,在阴影的笼罩下,非常错乱盲动,当然就没有真实欢喜。自从见性以后,他就逍遥自在了,恒时以文殊勇士来欢喜摄持。一切行为都是称性而起,任运腾腾。这时他就住在法乐里,所谓“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时时不离本来人,时时都是“一父智慧藏文殊勇士”在欢喜摄持。道信大师说:“快乐无忧,故名为佛。”从自受用来说没有任何苦事、忧虑,就用“欢喜”来说。“恒摄持”,就是时时不离,哪个时候离开过?一切行为都是它摄持而发出来的,哪个不妙?


像这样逐步升进,到了离一切障、显一切德的地步,极果的文殊就出来了。这时就更明白了,所谓“欢喜”,就是住在本来的大乐中,一刹那迁变也没有,天真常乐。“恒摄持”,就是一刹那都不离开,不会走到妄分别的幻影和流转里,一刹那的生灭流注也没有。而且顿时就圆满了一切普贤行海。这不是另外要去做、去找的,它本来就是智慧的起用。所以,不要把文殊和普贤看成两个分开来的人,而是要知道文殊代表根本,普贤代表极果的证成。


这样就很清楚,我们的一切发愿直接就往这个无上目标进趣,一切善根就往这个唯一目的上回向,所以“为得普贤殊胜行”,还有什么疑惑吗?还不能决定吗?


前面我们讲了法王亲见文殊菩萨时发愿的金刚歌前两句——“与离尘垢空界同一味,遍虚空界智慧金刚身”。从离垢的角度来说,这就是真实达成了无上的文殊果位,同时出现了一时圆满一切普贤行海的无上果境。从根本上说,就是由于它是遍虚空界不生不灭的智慧金刚身。“身”代表聚,是无数智慧分的总集,不要想成有个身体。“遍虚空界”,就是遍了一切,没有一处不遍。它跟法界不是两个,这里面没有任何虚假的妄分别幻影,所以是纯一智慧。由于它是一切起用的唯一根本,所以叫“一父”。这时候,由于一切障全部断了,所以一切用就全部发挥,这就叫“从离障解脱出现作用解脱”。由于它本身就是法界,所以一切事事无碍法界的玄境之海都无余显现。这就是《普贤行愿品》里处处讲到的,最终现前普贤行的境界,也是我们求证的目标。
自性文殊全部显发以后,不会再退堕到两种生死里,既不会退到凡夫的分段生死里,也不会退到小乘和菩萨的变异生死里。这就叫“念不退”,心心流入萨婆若海或者一切种智海,这就表示“恒摄持”。我们说“世世恒摄持”,不要把“世世”理解成大片段,最细的“世”或者“生”是一刹那,其实这时候已经没了念,只是针对凡夫这样说。实际没有什么生灭的念,也没有生灭的时间、空间,因此那是尽十方界善周遍的境地。这时,所谓的“恒摄持”就是永远不离开,不必担心成了佛还退堕为众生。而且,这时候无边的普贤行海全部彻证了,这就叫做“究竟成”。


下面讲第三层。前面都是从自力的角度来说的,下面是说他力。
我们是处在梦中没有醒的文殊,文殊菩萨是彻底觉醒的智慧本性,他是一切佛智慧的总集或者代表。我们要得根本,就要从随顺分开始起现智慧的力量,使得内在的智慧越来越增上、明了,越来越成为勇士、有摄持力。直到真正证取了或者见到了自性文殊,这时候才开始有力量摄一切行,直接往果地上走。这一切都要靠文殊圣尊加持入心才容易出现。


现在要想:我要真正发起智慧来,一定要借助一个外缘,那就是三世诸佛智慧总集的文殊菩萨,他最有力量让我们开智慧。由于他的愿力以及本身所表达的德能,专门在智慧上作加被,所以,藏族人从小就修文殊法,以开智慧作为根本。我们每一次讲经前也是先礼赞文殊、念文殊咒。也就是,首先要得文殊圣尊的加被,心中出了智慧,其他一切就好办。


得加持的根源,就是得文殊本尊的欢喜摄持。这里面含摄了一切依止法的根本。就像《行愿品》里说“常愿与我同集会,于我常生欢喜心”。其实,善知识智慧方面的摄持通通可以说是文殊的化现,因为文殊代表“一父智慧藏”,无论哪方面的智慧,实际都是他的一分。


如何才能得到摄持呢?关键是要以信心和恭敬,向文殊圣尊顶礼、供养、承事、赞叹等等,总之,要尽自己的诚敬心来做。只要自己的信心和恭敬到位,文殊菩萨的加持就会当即入你的心。前面也说过,他是“遍虚空界智慧金刚身”,从未远离过我们。他遍在一切处,无论在哪里,只要有信心,他就在你心中作加持。这样一来,由于他是果位文殊,是无尽的大智慧藏,我们一祈请、诵他的咒、观他的身相,与他的身口意一相应,加持立即就入在心上,就会很快开智慧。


所以,在这条路上一定要自他二力结合来修。尤其以他力圣尊文殊的摄持为重。在我们修证过程中,自己当然要长期努力,但同时要知道,文殊圣尊是法界身,没有任何生灭心,是大智慧的本源,我们一跟他接触,就会触起自身的智慧,他会像点铁成金一样赋予你能力。因此,修了文殊法以后根本不一样,以他妙吉祥勇士的力量加被在我们心上,我们也会有同样的气氛,就像受到磁化一样。这样我们就有堪能性了,过去不能断的能断、不能行的能行。


我们与文殊尊相应以后,由于有诚心、恭敬,时时不忘礼敬、祈请、赞叹、修持,这样的话,文殊尊就会形影不离地摄持我们。一旦得了摄持,就像赋予了新生命一样。由于自他不二的缘故,只要缘起一和合,力量当即就注入心中。心中一得到智慧尊的加被,就开始能够非常顺利地趣入菩提行海的修证。《华严》里讲到,善财童子的根本上师就是文殊菩萨,以文殊威神力的摄持,而能够见到诸位善知识,有五十三参、依止一百一十位善知识逐渐圆成的历程。也是以文殊威神力的摄持,闻菩萨行、入解脱门,一路地修证,直至最后在普贤座下得到威神加被,证到跟普贤


同等、跟诸佛同等。这就看出,这是一条直接的路。


我们的修证路线,首先就是要得文殊的欢喜摄持,智慧一旦开发,就有力量摄持行为,之后一路的修证都能非常迅速地进展,最终就能完成普贤行愿。善财童子就是这样走的。到了今生,上师也是这样示现,首先要见文殊,然后在文殊前发普贤行愿,最终也是以文殊刹那不离地摄持,使得整个普贤行彻底完成。


这样我们真正会知道,在他力方面,得“一父智慧藏文殊”的恒时摄持是根本要点。能否度过一切普贤行海,根本点就在这里。

思考题

什么是我们的最高目标?回向法的心髓是什么?对此数数思维后,认定《普贤行愿品》是一切行愿的总集大法,高居王者地位,并在心中立下永不改变的行愿。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前面第三愿的名字要改一下,改成“随行诸佛获得增上事业之力愿”。我昨天突然感觉,上师前面三愿分别配属智、悲、力三德。学大悲世尊是要成就大悲。依止文殊智慧而成满普贤行海的发愿,关键是得到文殊智慧藏的摄持,也就是着重在成就智慧上发愿。而智慧最终是要从随顺分证到本性的智慧,所谓“遍虚空界智慧金刚身”。接下来一愿,是以此方世界为代表,成就实际能弘法利生的力量,这就是在力上发愿。譬如西藏佛教初期,迎请静命论师等大德入藏。虽然这些大德都内蕴悲智,然而如果没有莲师的大力,仍然无法降伏鬼神,住持清净的佛法,因此大力就显得非常重要。

在西藏佛教里面,通常以修持三怙主来成就智悲力。然而要知道,任何本尊都具有智悲力,在圆满的修法里,也都是在练习智悲力。当智悲力修习圆满时就完成了佛道,而且能真正普度无边众生。

智悲力的完成实际就是普贤行海的完全实现。“智”是根本,这是指证得了空性本体的智慧,真实遍一切处的智慧金刚体已经显发了,这是现起一切妙用、作一切事业的根源,因此用“一父”来表示。而“悲”是说,不舍弃任何一个众生,以世尊的五百白莲花愿作为极特殊的代表。因为面对浊世极难度化、没有丝毫善根的众生,世尊仍然悲心不舍,住在浊世里逐渐修集成佛,亲自摄取一切众生,把他们安置在解脱和成佛之地。这种不舍任何一个众生,愿摄持他们的心就是悲。


我们本身是有智慧金刚身的,所以不要把眼前的人当成自己。这只是做了梦,以迷乱的力量不断现起错觉幻影,真实中根本不存在,如同梦境。在这里面有色身、四大的假相,我们将这个执为身,有忽生忽灭的八种识,这都属于虚假的识,我们就误以为是自己的心,但实际都是错乱的,最终以修道的力量会消除这些错觉。就像得眼翳的人,一直以错乱的力量见到面前的毛发,实际都是没有的,服了一种神药以后,他的病好了,一切错觉就都会消失,也就出现了实相。意思就是,修道到了最终,身心的假影全部会消失。悟道的时候会发现根身器界的一切假影全消掉了,这时候就出现了本来的自己,并不是像我们现在认为的这样。


我们在目前的境界里,执著一个一米多的人,一百多斤的重量,有各种内脏、细胞的身体,以及各种思想妄念等等,把这个当成了自己。但我们想想:一旦虚假的显现全都消陨了,那我在哪里?能找到在某一个点上的我吗?或者说我是一种生生灭灭的相吗?当这一切消失的时候,就会出现真实的智慧。也就是前面一再说的,与本来空寂的本体或者法性完全一味的本自明照的智慧身,它是遍一切处的。只要这个起来了,就突破了转凡成圣的最重要关口,也就是打开了玄关识锁,开始出现了自心的宝藏。


这上面由于看到了一切众生跟自己同体,只不过自己醒来了,他们还在沉睡当中,这时候,以悲力自然摄一切众生引他回归。


到了力用充分显露的时候,自然就能成满一切普贤行海,这时候就叫做成佛,所以我们学佛的终级目标是“为得普贤殊胜行”。有了这个力量,在千佛出世的时候,就一定能任运地行持利生的事业。因此,所谓的“增上广大事业力”,就是说自己能够作各种佛事,真实摄引一切众生,或者针对他的根机宣说各种法门,把他度到无上涅槃的彼岸。像这样推展开来,就知道所谓的力就体现在具有利生的实效上面。或者说,要止息违缘就有力量止息,要成就顺缘就有力量成就,要给予众生利益就能实际达到,要作一切息增怀诛的事业都能无碍地进行,这就是所谓的具有能力。这样我们要知道,所谓成就智悲力跟成满普贤行是一个意思,和成佛也是一个意思。


我们或许以为,自己现在处在这么低劣的凡夫位,好像一点功德也没有,过失无量无边,我们怎么能一下子到达那么无上的境地呢?我们还是一个迷梦颠倒的人,这里面错乱加错乱很难清理,寿命又这么短暂,很快如同石火电光一样,这一生就没有了。很快几十年就过去了,剩下的光景不多,好像太阳就要落山了,这时候该怎么办?我们的心情也是很急啊,这一生的光阴不多,再找不到一条路,恐怕来不及。又很害怕死的时候无法作主,死了以后在中阴里飘荡,那时候也不得自主,随着业风不知道飘到哪里。一念把持不住就入到三有里去了,能够做人那是极其幸运,能做猪狗牛羊也都不错了,无始以来的业已经排在自己身上,一个一个要轮着报的。这时候大多数人都把持不住,业风一荡,一吹过去的时候,就已经入了三恶趣,千生万世都回不过来。所以我们对这个事情应该非常审慎地抉择。


那么到底有没有路呢?我们虽然是个凡夫,但是已经明白了这个目标,也大致知道行道的路线。上师在《愿海心髓》前面三个愿里已经说出了我们该怎么来立愿,《普贤行愿品》里也一再地交代,怎么来一条一条地在自己心上刻定行愿,规定好未来世的一切方向。我们要想的是,能不能一生快速地完成?如果要等三大阿僧祇劫,遇到那么多的因缘,这样我们都感觉很渺茫。因为这里面的突变因素、偶变因素、各种无法把握的因素太多了,那该怎么办?


在《行愿品》里,普贤菩萨摩诃萨在宣说十大愿王以后,突然显示一条途径,就是说,到了临死的时候,以愿王摄持,一念间就生到极乐世界。从此以后就变得一帆风顺了,而且登上了成佛的“高速公路”,所谓的普贤行海或者智悲力三德的大用都能够疾速地现前。这样的话,我们所有普贤行愿的发愿,以及今生一切智悲力的修持,全部可以继续发展。而且,一旦接上了弥陀愿海的“助推器”,之后就能够迅速升空,达至极点。这就给了我们真实道路的指示。


因此,我们在这以后就应当看清路线。一方面要看到,在今生怎么推进菩提道的进程,怎么尽可能地随顺普贤行愿来修习;另一方面要看到,走到生命的终点时要会归到哪里,那就是往生极乐世界。我们今生的一段修行,就好比尽可能地往前走,最终要走到飞往极乐世界的机场,到了生命的终点就等于到机场了,只要我们愿意登机,之后就飞到了净土。然后,在净土里会有更快速的发展,而且没有任何危险性,决定一生成佛。这就看到,整个普贤行愿最终是以导归极乐来完成。


为了真正在这件事情上产生断定,我们还要把一些相关的心理疑惑全部遣除,一直到心里毫无疑惑,坚定地确认以后,才完全定好了路线。这以后的确长驱直入,一帆风顺,而且我们会觉得,人生特别踏实,特别有信心,所求的目标就在眼前。当一切定了以后,我们整个修行就会很安定,一切回向都会落实。在决定以前,人还会不断地彷徨、选择、进退,有各种思想上的问题不能解决,那还是很苦。一旦决定了以后,我们一切的心力就能朝向这个目标前进,这样,所有缘起的路线就由《愿海心髓》全部划定了。
所以,以下我们要解决一些见解上的疑惑。

第一问

到这里有人会问:你要我们求生净土,这跟大悲利他愿在根本上相违。


前面第一愿说,世尊发愿住持秽土来成佛,摄受无数苦难众生,而我们随学世尊,也是发愿不顾自利寂乐的圆满,一心依止利他的增上意乐和修行,普门遍入三有大城。一个是往净土走,一个是往三有走,这不是方向相反吗?况且,不想入五浊三途救苦众生,只是求生净土,这不是自求寂乐圆满而舍离众生、缺乏大慈悲、专为自利、障碍菩提道的行为吗?


这样一来,很多人就会有疑惑,感觉这两方面的发愿是相违的,尤其一些大乘心比较迫切的人,以为不能求生净土。


这里要分清楚,菩萨有两种:一、久久修习菩萨道,已经得了无生法忍的人。他入到生死里,不但不会受染污,障碍菩提,反而更大地增上智悲力,而迅速圆成佛道。如果他这时只为一己之安而求生净土、舍离众生,那确实应当呵责。由于大乘菩萨寻求的是不住轮涅二边的无住大涅槃道,所以,他在智慧不著任何相的同时,应该以悲力入生死界救度众生。如果不愿意利他,只顾自己一人的寂灭安乐,那就不合理,也是成就菩提的障碍,因为以这种心就堕在寂灭边,而延缓了速成大道的时间。


二、没有得到无生忍,乃至初发心(也就是发起了悲愿,立誓在一切三有中救度苦难)的凡夫菩萨。凡夫菩萨首先自身要成就稳固的功德,然后才能直接入生死利益众生,因此说到,这一类要恒时不离开佛,得到佛的护持、培养、加被,内在的修道逐渐成就了忍力后,才能处在三界里,在恶世界中救度苦难众生。


好比一个学医的人,立了救治天下一切病人的大愿。这个愿力时时要有,为了实现弘愿,不应该贪著一己之私的安乐。但是,能不能现在就很仓促地入到一切病人中去诊治呢?这就要看他有没有本事。如果没本事,那就是无照行医,甚至成了庸医杀人,非常可怕。作为有理性的人,应当首先依师学艺,完成医德、医术,成才以后才能去拯救疾苦。


同样道理,我们已经发了悲愿随学世尊,在众生界没有空尽期间,丝毫不贪著只为自己一人的寂灭安乐的圆满,而是一切时都持着利他的增上意乐和行为,把它视为唯一的庄严。时时发愿:我一定要在自身上迅速达成无生忍力,能够到三有一切处普利众生。


而我们的做法,应当是先求生净土。如果一开始就以为我有大悲力,发大悲心不生净土,愿意在五浊恶世里救度苦众生,这样的话,由于自己没成就忍力,一入到恶浊世界,到了有很强的引诱力、使人起烦恼造业的染污境里面,自己根本没有力量,心刹那不停地随境转。这样,连自心都被声色绑住,陷在三途里了,还怎么能救众生呢?


我们过去世一直是这样,自己没有力量超出轮回,一再地被生死业流牵着走。要知道,我们相续里充满了各类的烦恼和习气种子,还没有净除,这时候就不能凭着一时的豪情壮志冒然、冲动地去度众生,而是要理智地看清该怎么来完成这件事。当自身达到坚固,自己的烦恼和业习已经调伏,那时再入到广大众生界里度生就不会受障碍。


否则的话,自己心里有无数的烦恼种子和业种子,这不是凭口头说一两句大话就能解决的。在面对各种境缘的时候,没办法不起我执,只能不断地缘顺境生贪、缘逆境生嗔或者增长散乱放逸等等,因此,必须先把自身的问题解决好。自己不能调伏,而能调伏他人,是绝对不可能的。就像《维摩诘经》上说的:自己的病都不能救,怎么能救其他病人?或者说,自己都和别人一样溺在水里需要救度,怎么能救别人?如果在这个时候违越次第冒然而行,那会很容易失坏道业,甚至堕落。


要知道,我们心里的烦恼种子、业种子太多,而且极其危险,任何一个生起来都是下堕的因。堕落的时候如果无力自拔,必然会长劫沉沦。像舍利弗过去世行菩萨道的时候,遇到乞求眼睛的因缘,那时候他的心就吃不消,施舍眼睛给对方,对方反而踩在脚下,结果就退了大乘心,一退就是几十劫。


其他经论上说,就像鱼子很多,真正成鱼的少,庵摩罗花多,真正结果的少,同样,初发心的菩萨多,真正得果的少。这就是因为,虽然一时起了菩提之心,但由于在成道的因缘上很难集聚,心里又有很多负面力量,这就很难保证一定能够成佛。要看这两方面的力量怎么发展,如果没选择好途径,负面力量强盛的,就还是会陷落。


样就知道,并不是要求一个刚刚发心还没得忍力的人,不顾自身的修行,直接入到生死界里度众生。这样就很草率,而且谈不上“度”。自身各方面的功德都没成就,根本不具力量真实地度众生。《智度论》里说:比如有两个人,他们的父母兄弟姐妹等都落水了,两人同样面临切身的问题,心里都很焦急,那是不是现在就要去救呢?其中一人直接就入到水里去救,但是没有方便力的缘故,一入进去,就跟亲人一样淹在水里了。而另一个人有方便,他想:要救人,一定要有方法和能力,否则进去以后同样会被淹死。这不是按个人的想法就能办到的,必须集聚好因缘,自身已经有了力量才能救人。之后,他想到的第一个因素就是去取船,而且自己要会驾船。这样考虑后就找到一艘非常好、非常坚固的大船,然后入到水里,一下子就把亲人救上来了。而且他能驾着船,在大海的任何处去救人。




那么大家想一想,哪个人做的选择好呢?就像这样,我们没得到无生忍的力量,就没有能力救度众生,所以首先要求生西方亲近阿弥陀佛,快速得到无生忍的力量后,再来一切三有界中救度苦难。那时候再来,就像刚才得到了极好航船的人救人那样,一切都随心自在,能广作无边的佛事。论典里也说,想游化地狱的行者,应当首先求生弥陀净土,得了无生法忍以后,再来生死界教化地狱受苦的众生。


因此要知道,为了完成大乘大悲利他的愿力,应当首先求生净土,这条路叫做“易行道”。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