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普贤赞

我在学修《普贤行愿品》之初,时常都在思考:为什么汉传、藏传的大德那么重视《行愿品》,奥妙何在?随着学修的深入,终于发现其中深意所在。普贤菩萨这一行门,确乎深广、希有、究竟,它不仅是集资净障的最佳途径,其本身,就是成佛的修行。

  众生根机各异,所以演化出八万四千法门。在信息闭塞的古代,多数人没机会接触太多法门,且有善知识耳提面命,不致令学人莫衷一是。但在目前这个信息时代,不必出门就可以接触三大语系、各个宗派的典籍。如果没有能力抉择,就会目迷五色,无所适从。

  慈悲不仅是利他的善行,更是使人格得到提升的自利行为。当我们对他人心怀慈悲时,内心是调柔而开放的。这种调柔能使我们感到安宁与祥和,而这种开放则能使我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以,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我们在付出的同时就在收获,这种收获不在于他人的回报,而是自身心理的改善。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发心引导



现在我们要开始《普贤行愿品》偈颂的观修。先发起广大的心。在上师法王如意宝前发心:从今天开始,我要受持《普贤行愿品》偈颂整篇愿文的观修。我发心把每一条愿文都刻在自己心上,而且尽未来际按照普贤行海来行持。不仅发心自己开发普贤行愿,而且发心把一切有缘众生都安置在最胜妙的普贤行愿海的修习当中,速疾成满无上菩提,回归法界。如是发心2分钟。



七支观修引导



普贤愿偈的观修引导分成两大部分,首先是七支行法的引导,接着是圆满普贤行愿的引导。七支行法就是前面十大愿王的归纳,并没有新的内容。今天就依次完成七支行法的观修。

十大愿王和七支行法的关系是,把礼敬和称赞两大愿王归在礼敬支里,再把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三大愿王归在回向支里,这样把十大愿王摄在七支当中。

在从始至终的观修过程中,要把握两大要点:一是胜解信,二是行愿力。胜解信是要相信自心是法界心,因此一切佛海、菩萨海、功德海、众生海、业障海、现相海等等,全是自己法界心中的事物或者显现,这样就不把它看成分外的事。其次,行愿力是要相信自身具足普贤自性或者体用,也就是具有无边的善妙德行海,因此要借助因缘把它开发出来。在开发的时候称合法界心,是一种广大、周遍、圆满、无尽的状况。这样把握以后进入普贤观行,它就成为最大量的积资净障、增长善根的大方便海。应当这样把握整个观行的大要点。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

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

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

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

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

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

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

尽于未来一切劫,赞佛甚深功德海。



在修礼敬支的时候,观想十方三世一切人师子诸佛,我一时间以清净的身语意全部敬礼,无一剩余。

这是基于自己周遍圆满的普贤行愿力的缘故,胜解法界心中具一切诸佛的缘故,因此,随此力量普现在一切如来前。不仅如此,而且每一个身都化出佛刹微尘数的身,其中每一个又在遍礼佛刹微尘数的佛,像这样做圆满、周遍、极其广大的普贤礼敬。

自己的胜解信是,在法界的每一个尘中,都有佛刹极微尘数的佛,每一尊佛都处在无量菩萨海会当中,无尽法界的任何一个尘都是如此,深信诸佛全部充满。也因此,自身住在普贤礼敬时,深信一尘即法界,因此一尘中具一切佛,每一佛都在无量菩萨海会围绕中,对此法界大坛城做周遍无余的礼敬。“深信”二字是表意礼敬,处在一种胜解信当中来作礼敬,就叫“意礼敬”。

接着是语礼敬,对于一尘中所含的无数佛以及菩萨海会,各自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的妙言辞,尽未来一切劫赞扬佛的甚深功德海,这样做语礼敬。起这个行愿力的时候,就想到法界本来就是这样安住诸佛,本来圆具一切功德海,因此,我的愿力是穷尽未来一切劫数,念念相续不已,而且以最极广大的智慧、辩才,从舌中发出一切音声海,从每一个音声里出无尽的妙言辞,周遍宣演诸佛的广大功德。一定要起此愿力,那就成为积资净障的殊胜方便。像这样观修2分钟。



接着做供养支的修习。



以诸最胜妙华鬘,伎乐涂香及伞盖,

如是最胜庄严具,我以供养诸如来。

最胜衣服最胜香,末香烧香与灯烛,

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养诸如来。

我以广大胜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

悉以普贤行愿力,普遍供养诸如来。



首先展开广大的观境,想到尽十方三世的一切佛海就在当处。整个观想境跟前面一样,也就是法界有无数尘,一一尘中有无数佛,一一佛处在无数菩萨海会中,自己现前知见的确就是如此。既然这是本来清净庄严的佛海,就应当献上最为广大、周遍的普贤供养。以此胜解信和行愿力的推动,在心中观想尽法界的量中,一一佛前,我都以最殊胜的供养具,以无数的妙花鬘、伎乐、涂香、伞盖等等的庄严具来供养如来。

念到第二颂时要想到,人天最妙好的衣服、最妙好的香、粉末状的末香、点燃的烧香,以及各种明灯、蜡烛等等的光明,每一种让它的量堆起来像须弥山那么广大。这是表极广大心,以是心量让它扩张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有多大就想多大。一切都是随心而现的,心要求特别大,不要小气,那就要让每一种供养物都堆到像须弥山那么高,而且品质极其优越、殊胜。就像这样,尽最大的心来供养一切佛,这样会圆成无边的福德。像这样来供养诸如来,按照经文观想2分钟。



第三支“忏悔支”的修持。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忏悔的所依止境与前面相同,也就是法界心中十方三世一切佛海。观想自己在一切佛前,追悔过去所做的各种虚妄业行,而且发起最极广大的悔除一切罪行的愿欲,这样来作忏悔。

在念诵的时候要想:我从过去无始以来,由于贪嗔痴的习性,从身口意中发出各种恶业。譬如身体做杀生、偷盗、邪淫,语言造妄语、恶口、两舌、绮语,意念起了贪欲、嗔恚、邪见等的各种恶业,从细至粗,身口意所造,缘着各种境所造,以及违犯各种三乘戒律等等的罪行。就像这样,恶业有形相的话,尽虚空界无法容受。对于从无始以来所做的各种颠倒行为,障蔽普贤行海开发的业行、回归本来面目的业行,全部都作忏悔。忏悔后,发愿从今往后不再相续。就像这样,发起大的忏悔心。观修2分钟。



接着是第四支“随喜支”的修习。



十方一切诸众生,二乘有学及无学,

一切如来与菩萨,所有功德皆随喜。



这是随喜五类人的功德。一出来的时候,境上就要想到尽法界心里有无数的善根聚,包括各类圣凡有情。在这个当中无一遗漏,没有偏执,平等周遍地随喜。

这时候要想到,反正我法界心里出现的善根,凡是善都应该爱若至宝般地欢喜,要以这种意乐引起。也就是两个要点:一、胜解信,二、行愿力。胜解信就是相信这一切都是法界心海里出现的,行愿力就是要发出最贤妙的行为,对于一切善普皆随喜。由这两个因素驱动,自然就会出现普贤广大随喜愿王的修习。

也因此当下就想,法界心中十方三世一切五类有情,六道凡夫,包括地狱、饿鬼、畜生、人天、修罗等等,下至心中发起的一念善根,广到各种类型身口意的善,全部普作随喜,并没有喜欢一个不喜欢一个的偏执。在这之上所有出世的声闻缘觉,所成就的有学、无学果位中的所有善行,都普皆随喜。接着是所有菩萨发菩提心以后,行持六度四摄等等无边的功德海,普皆随喜。进而是诸佛从因到果所有善妙之行,普皆随喜。

就像这样,下至恶趣有情的一念善行,上至诸佛无上果位事业之间的所有善行,一时之间全部随喜。要像这样来把握两个要点,行愿力和胜解信。其次就是把握到所愿境以及能愿心这两个要点,由此修习广大随喜支的法门。观修2分钟。



接着是“请转法 lun支”的修习。



十方所有世间灯,最初成就菩提者,

我今一切皆劝请,转于无上妙fa 轮。



这里要注意,所观境是十方刹海里任何一位世间明灯,也就是最初成就无上正觉的佛陀。而能愿的心,就是当他们正成就正觉时,我为了一切众生利乐的缘故,不隔一刹那,当即就现身在诸佛面前,犹如过去的梵王和帝释那样,诚心诚意地向诸佛劝请转无上fa 轮,因为这是关系到一期教法中所有众生利乐根本的缘故。

这也是由两大因素驱使来发起普贤广大观行。两大因素一是胜解信,二是行愿力。胜解信就是相信自身并不是这样一个四大的假躯壳,而是法界真心,它横遍竖穷,含摄一切。因此,诸佛示现成道就是在我心中示现,全都不是我心外的现相。而一切苦难众生也是我心中的众生,他们正陷在虚妄的流转中。为了他们的利益,当诸佛现前成就正觉的时候,我都不隔一刹那,出现在诸佛面前作劝请。这是那个世界最殊胜的缘起,它是出生一切圆满的根源。

有了胜解信,就把它归为本分上的事,而不是心外的事、别人的事,有一种同体的慈悲心。以普贤行愿力,就是要使得普贤的妙行发出来,有这样一种愿欲,不要局限在一种自私的行为里。它是出自天性的,如果没有人我执、法我执的障蔽,自然就会发出来。就像果位普贤,当一切佛正成道的时候,他自然化无数个帝释等,兴无量供养云,来劝请诸佛转正fa 轮。这都是我们内心的普贤妙行,让它发出来的愿欲就叫做“普贤行愿力”。以这两大因素驱使,我们就会理所当然地这样发心。

因此,转到观行的时候就要想:在我法界心里有无数刹海,当众生因缘成熟时,都会有诸佛示现成道。当他们示现成道的时候,不隔一刹那,全部分身在每一尊佛面前,至心为了一切有情的利益,而劝请他们转无上fa 轮。要像这样坚固自己的行愿力,观修2分钟。



接着进行第六支“请佛住世支”的修持。



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诚而劝请,

唯愿久住刹尘劫,利乐一切诸众生。



诸佛降世以成道和示现涅槃为两个关键时刻。前面是要兴起普遍劝转法 lun的大愿行,这里要发起普遍劝请长久住世的大愿行,这就是一始一终的两处普贤妙行。

这时候也同样要把握住胜解信和行愿力两个关键。胜解信是想,一切佛、一切众生都在我的法界心中,是我心中的佛、心中的众生。诸佛教化众生的因缘完毕就要示现涅槃,而涅槃后世间将变得空虚,没有明灯,因此为了一切众生的利乐,当诸佛将欲示现涅槃时,我都至诚地在诸佛面前祈请长久住世。而且祈请的心要扩展到无限无尽的地步。这都是心量的问题,不要局限住,一发心就是愿诸佛乃至佛刹极微尘数的时间里一直住在世间海里,引导众生趣入法道,这样来利乐一切众生。

总之应当这样观想修习。也就是一上来就想,十方刹海里有无数诸佛,当他们示现十二相成道的事业时,在世间不断地教化众生,到了临欲涅槃的时候,我一时间分身在每一尊佛前面,都至诚地为了众生的利乐劝请诸佛久住无数刹尘劫。像这样来发起自己的贤妙之心。观修2分钟。



最后做“普皆回向支”的修持。按照愿文,先熟悉它的意义,然后以这个为轨范,操作起自心广大的观行境界,这样完成极其殊胜的普贤七支的修习。它将成为积资净障、使善根无尽增长的大方便。



所有礼赞供养福,请佛住世转法 lun,

随喜忏悔诸善根,回向众生及佛道。



这是结行回向支的修习。也就是前面修持的礼敬、赞叹、供养、请佛住世、请转法 lun、随喜、忏悔等的所有善根聚,唯一回向众生和佛道。

这里有两个面向,第一个面向是回向众生。也就是以同体慈悲心想到:我的所有即是众生所有,众生就在我心中,所以只要我心里作回向,一定会到他们身上去的。这样为了众生利乐的缘故,就想:我所积攒的所有福德全部给一切众生用,让他们成办现前究竟的所有利乐。就像一个孝子,心想“我积攒的所有钱全都给父母,让他们得到安乐”一样,我们现在要做法界孝子,凡是所积的功德,全部要回向给法界心里的所有父母有情,没有一个遗漏或者偏颇。

其次是回向佛道。“回向”的用意,就是要让自他一切有情从虚假的、迷幻的生死梦里出来,回归本来的正等觉佛地,因此第二个面向就是要回到本来,令这一切善根都作为一种方便的力量,使得自他一切有情全部回归到本来清净的正等觉佛地。这也就是自他一切自性普贤本有的家乡、本来的净土、本来的庄严界。这样观修2分钟。



普贤总回向



一如既往,我们在做任何善根之后,都要以普贤行愿印持来做总结回向。“印持”的意思就是,我们通过自心这样祈愿,让所修的善根唯一往实现普贤行愿的方向走。

缘起在心上,枢要在欲乐,除了以我们的欲乐心把它引向之外,没有别的途径。要把它引到最完善、广大、无尽地步的方向,是以普贤大愿王为最殊胜。过去诸佛都是这样承认的,认为普贤愿王摄尽了一切菩萨行海,是无上的愿王。因此我们应当有胜解,这样每一次都以普贤行愿来印持,就是规定未来的方向。一定要以这种方式来展开,来开发,使得自心无边普贤的德行自在无碍地发展出来。这里面有无边甚深的行为海,包括七支以及后面的常随佛学、利乐有情、般若妙行、深入无碍法界、往生净土等等,这些都是至关重要的,没有一条可遗漏。因此,它作为实现菩提行海最直捷、最圆顿、最要妙的篇章,要时时领持在心。

我们要这样随着愿文,以甚深的胜解信和广大的行愿力,一句一句在内心这样发愿。这就是自身在承认要这么做,它叫做印持,就像盖了章一样,已经印定了往这方面发展,它就不会发展到别的方向,因此是一个最殊胜、最圆满、最广大、最无边的缘起。我们应当如是信解而回向、发愿。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发心引导



首先在上师法王如意宝前发心:弟子愿受持《普贤行愿品》偈颂“愿差别”的所有部分,作为每次善行最后的结行回向殊胜,为了达到这一点,我来受学“愿差别”部分的观修。我发心把每一条大愿都刻在自己心上,每一次都按照这样来印持回向,作为尽未来际的修行道路,为此,我发菩提心来听受这次讲授;而且在我受持以后,把这样的法传授给一切有缘众生,使他们都入到最圆满的普贤大愿的道轨当中。观修1分钟。



不忘菩提心之道引导



今天观修愿差别中的第二分“不忘菩提心之道”。围绕不忘菩提心,在成就发心的顺缘,以及断除发心的违品两方面发愿。在成就发心顺缘上,又有忆念宿命、出家持戒、随顺众生的语言说法和勤修六度四分,断除发心的违品有一分,这样总共五分上发愿。目的是“恒不忘失菩提心……一切妙行皆成就”,也就是要使得自身行任何善法都不忘菩提心,行任何善法都远离违品,成就妙行。以下分成三段来观修。

观修的方法,首先要了解愿偈每一句的涵义、发心的重点,做到心中有数后,不断地随着愿文在心中祈愿。这样把菩萨的所愿境串习成自心中的所愿,就叫做“普贤行愿同分的修持”。



我为菩提修行时,一切趣中成宿命,

常得出家修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



这里要把握三项发愿:忆宿命、出家和修净戒。心中观想:我为了寻求无上菩提,修道的时候应当成就一切顺缘,远离一切违缘。因此我首先发愿,在这期间无论受生在哪种趣中都成就宿命,不忘失过去所发的普贤大愿,知道在菩提道上一直修行。

其次,常常能够出家,就像寂天菩萨所说:没有登地以前,常常忆宿命,出家恒为僧。或者如不动比丘的发愿:一直到成佛之间,行菩萨道的时候,唯求得到比丘的所依身。

第三条发愿是修持净戒,这里是指菩萨戒,包括摄律仪戒、摄善法戒和饶益有情戒三大部类。而修菩萨戒时希愿达到四项目标:一、清净;二、无垢;三、无破;四、无穿漏。“清净”是指远离小乘发心的过失,一切行为都以菩提心摄持;“无垢”就是远离业和烦恼的客尘垢染;“无破”就是没有根本堕罪;“无穿漏”是远离对三世法的虚妄分别——对过去法的留恋,对未来法的希欲,对现在法的耽著。应如是发愿。观修2分钟。



接着是随顺众生以同类音说法的祈愿:



天龙夜叉鸠槃荼,乃至人与非人等,

所有一切众生语,悉以诸音而说法。



修这一愿时要把握三个要点:一、说法的对象;二、能说法的语言;三、所说的法要。在自己心中观到法界心中十方一切有情类,包括天、龙、夜叉、鸠槃荼,乃至人和非人等等无数种类的众生。之后要想到,化现无数身在每一类有情面前,以同类的语言为它们说法。比如对天说天语,对人说人语,对龙说龙语,在人中也是根据五大洲各个国家的人说各种语言,其他众生种类也是如此。所宣说的法要,是契合众生的根机、意乐,宣说增上生和决定胜正道的两大法要,引导他们得到增上生善趣,以及决定胜解脱的所有利乐。应当如是祈愿。观修2分钟。



勤修清净波罗蜜,恒不忘失菩提心,

灭除障垢无有余,一切妙行皆成就。



这一颂是成就菩提心的发愿。“恒不忘失菩提心”:发愿每一次修善法时都以菩提心摄持,具足加行发心殊胜。“勤修清净波罗蜜”:昼夜修持清净的布施度、持戒度、安忍度、精进度、静虑度、般若度。在修持时灭除愿行菩提心的一切障垢,也就是烦恼障、所知障。具体指,愿菩提心的障碍——使今生来世忘失菩提心的四黑法等;行菩提心的障碍包括粗细两分,粗的违品指障碍六度的悭吝、破戒、嗔恚、懈怠、散乱、邪慧,细的违品指三轮分别。从粗至细的一切都灭除,成就殊胜的六度之行。像这样观修2分钟。



导归极乐引导



以上不忘菩提心之道的一组发愿,都要导归西方极乐世界来究竟圆成。这是由于以阿弥陀佛本愿力的加被,一往生西方就能成就宿命通,了解过去无量世的事情。因此,一直到成佛间不受恶趣,常常神通自在,认识宿命,就是转生在生死界里也不会忘失所愿,不会被各种虚假的客尘障碍到灵性。也因此,昼夜常修菩提心,常受菩萨戒,无垢无破无穿漏。再者,在任何境缘中行善法都不会被违品障碍,而且能够远离三轮分别的所知障。

再者,得到陀罗尼和四无碍解的殊胜成就,又具有神通变化,所以可以应无量众生的化机显现同类身,说同类语,转各种fa 轮,由此一直安住在菩提心的大道当中。正如《无量寿经》所说:往生阿弥陀佛佛国的菩萨都常常宣说正法,随顺智慧,不会违背和失误。对于国中一切万物都没有我所心,没有染著心,无论去来、进止,心都没有系缚,就像在虚空中行一样,随意自在。不会起贪嗔之惑,没有我人之想。再者,盖障清净,没有忿恨、懈怠、厌倦,灭除烦恼、离恶趣心等等,究竟了一切菩萨所行,成就无量功德等等。诸如此类描述了菩萨的功德。往生之后决定能够“勤修清净波罗蜜……一切妙行皆成就”。

因此,我们把这些愿导归于西方净土来实现,要做特别的净土方面的祈愿。从“文殊师利勇猛智”开始,也是按照一个中心——成就普贤殊胜行,以一个特殊途径——往生西方极乐,三个要点——临终见佛、往生后得佛授记以及成就智悲力的大用,一个永远不变的誓愿海——乃至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愿王永无穷尽,要像这样,完全决定此世以及来世在净土成佛的所有方向。我们随着维那师念一遍特别的导归西方净土的发愿,边念边从内在真心地发起这样的祈愿。



普贤总回向



最后做普贤总回向的引导,这是每次行善之后结行回向印持殊胜的内涵。每一次这样印持,就是自己心里肯定了:我这个善根一定往这个方向发展,不往别的方向发展。因为我已经有胜解,知道普贤行愿是无上的大愿王,这样的方向是最好的、最圆满的、最直接趣入无上菩提果海的。以这样的胜解信发出希愿力,引起自身上的行愿,然后,按照愿文一颂一颂地在自己内心里真实地发心,非常好乐、至心地按照这样来作意,这样就在自己心上刻上了行愿。经过一次又一次反反复复的熏习,在生时、死时、醒时、梦时,都不忘记这样的大愿,它就成为真实的愿力了。也因此,我们需要在有时间的时候,按照普贤行愿的愿差别偈,一颂一颂地在自己心里真心地发愿,这样就具足结行回向印持殊胜的具体内涵。大家要特别地珍重,按照这样发愿,使得善根变得无比殊胜,这是“三珍重”的末尾珍重。像这样按照愿偈真实地修持。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自在无碍行引导

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

犹如莲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这一颂先要认定所愿境,就是所希求的地方在哪里,这要用智慧观察我希求什么。自从一念迷失,落在虚假的世间幻化境里,自身就和无明力结合,发展出各种惑业魔境。这一切都是迷梦般的虚假执著,表示忘失了本性,而且发展出各种错乱的力量。智慧已经观照到这是迷失,是客尘有碍境,因此希求从中脱离。这就是前两句以智慧怎么引起希愿。

“惑业及魔境”:要知道,本来没有人我、法我,但是起了妄执,这就是内魔,有了内魔就会感现外魔。再者,由于这种妄执,就会不断地起很多迷惑性的心和行动,这叫“惑业”。根本没有人我,却为了我产生很多执著,缘着我贪、缘着我嗔,为我做一切活动,这些都是由于人我执而出现的惑业。本来没有法却以为有法,结果就出现了能所,之后心不断地缘着虚假的法分别计执,这些全是细分的惑业。就像这样,自己沦落在惑业魔境的世间道里面,犹如一场虚假的梦。梦里没有人,以为有人,梦里没有法,以为有法,还有一个我缘着法不断地起分别执著,发生各种妄求,以及在出现合意境、不合意境时产生贪嗔等的迷惑、烦恼等等。这一切都表示一念迷失本性以后,跟无明力结合出现的杂染缘起。

由于这样,我们本有的普贤力用不能显发,本有的普贤本体不能亲证,是这样迷失的。因此,每一个不甘堕落的人都有一种回归的愿望,都有一种从中超出的希欲。以这样的智慧认定后,自己就在心里一再地发愿:我要从迷梦般的惑业魔境的世间道里彻底解脱。也就是远离这些虚妄,回归到清净法界,恢复自性普贤。

恢复自性普贤,开始自在无碍的妙行,用两个譬喻来说。懂了这两个譬喻,就成为自己的所愿境,希求达到“犹如莲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的无碍境界。

“莲花不著水”是不住有边,“日月不住空”是不住空边,也就是既不住三有边,也不住寂灭边。凡夫以为有个“我”,以及有五欲六尘,之后在虚假的幻境里不断地取著。好比脚陷在淤泥里,著得一身都是,这就叫“著”,是著相的意思。莲花开在虚空里,它不著任何一点水,这表示身处在幻化世间界里,了知一无可取,之后只是随缘妙用,不会取著任何相。从这个地方要学的是,做任何事心不著在上面,就好像没做一样。彻证的时候,心里没有这些妄相,不会起这样的心著在上面,而是任运地运用它的力用。

所以,第一个比喻就是说,不著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已经通过中观正理,抉择到了一切人我法我都是现而不可得的,所以这一切都是没有的。如果有深刻的定解,这时就能开始随分修行了。但这只是地前凡夫位的修行,现在我们要达到普贤境地,对一切都不著。

之后积极方面是“日月不住空”,不像声闻缘觉住在空边,他是无住的,就像日月一样不会住在空当中,这叫不住寂灭边,没有什么空作为所缘。

像这样,发展到自性普贤现前时,的确在法界本性里没有空有两边,这时就是自在无碍的妙行。“自在”,就只是一个自性,也就是“观自在”的“自在”,没有别的东西;“无碍”就是不产生空有两边的耽著,所以任何处没有障碍,由此就出现了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我们应当如是作愿。这样明了涵义后,观修3分钟。


导归极乐引导



这条自在无碍愿,要以导归极乐的方式来实现。由于阿弥陀佛愿力加被,到了极乐世界,菩萨都能成就这样的普贤之德。以经教来证明:《无量寿经》中世尊亲自指示,往生极乐的菩萨犹如火王,烧灭一切烦恼心故。这就是从惑中解脱,就像炽盛的火,一下子把烦恼心全部烧掉。再者,弥陀愿王说到,往生极乐净土后,下至一念计我和我所的心念都不会起,这样烦恼的根就没有了。以烦恼灭故,各种错乱的业行全部会止息掉。

《无量寿经》里又说:“犹如大地,净秽好恶,无异心故。”他是平等心,没有什么对我好、对我不好,这里清净、那里不清净,产生各种分别杂念,这些都没有了,这就是惑都没有了。再者经中说:“如金刚山,众魔外道不能动故。”他就像金刚山一样,什么风都吹不动,在世间八风当中无所动摇。内心不起任何执著魔的缘故,外在的任何魔都无法侵动其心。

又说到:“犹如虚空,于一切有无所著故;犹如莲花,于诸世

间无染污故。”就像虚空一样,不著在任何相上面。心如虚空,无有所著,在任何境当中都是空的,内心不会取著它,这就叫“犹如莲花不著水”。另一句更明显了,就像莲花一样,在世间法里面没有任何染污。这个染污指心一著相就被染污了,譬如听到异性的说话声,马上起一种心,这就已经染污了。或者看到境上的好坏,马上就起执著,也是染污。但是,证得空性以后,这一切相都是虚假的,不会起心贪染任何一点点东西,这就叫“犹如莲花不著水”。

再者,“犹如大乘,运载群萌出生死故;犹如大风,行诸世界无障碍故”等等。这就表示犹如日月不住空,不会停留在空边上面,应着众生的善缘,任运地显现色身,之后利益清净和不清净的所化。这就叫做不住空有两边,实现自在无碍的普贤妙行。

以上只是举几个例子,实际上一往生极乐世界,这条愿能够真实实现,因此我们应当至心地发愿求生极乐世界。今天时间比较短促,先说到这里,然后做普贤总回向。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发心引导(如前)



利益有情引导



悉除一切恶道苦,等与一切群生乐,

如是经于刹尘劫,十方利益恒无尽。



发愿是由智慧抉择认定以后,启发出强大的欲乐之心。尤其普贤行愿,更是以智慧深彻地了解到本性应做的事,然后发出一个最称合法界心,周遍、广大、贤善、无尽的大愿。这都是首先由智慧来抉择,来发愿,这和信欲或者信愿是一个意思,只是说法不同。我们平常说先要以智慧抉择,然后出现因相知的信心,这叫做胜解信,由胜解信出现欲乐也就是愿,这个道理是一以贯之的。

这一颂利乐有情大愿的观修,我们首先用智慧抉择到,十方三世一切沉溺在迷妄世间界里的有情,都处在全然缺乐受苦的状况。也就是他们由于一念迷失,全是虚妄分别体性的法,因因果果迁流不断,都在错觉当中。这里面有什么真实的乐呢?一点也没有,只是根境相接时,满足自我欲望的虚假的受。这种乐受实际是苦性,它像泡沫一样,不是坚实性,不是合乎本性的,只是合乎你的习气就以为乐,当它出现时表现得非常兴奋。就像猪遇到了屎一样,愚痴的凡夫遇到所欲的各种声色境,就有一种虚假的乐受。但是这种泡沫一样的东西,一下子就没有了,又跌落在苦中。所以,三界的有情通通处在乏乐的状态中。

再者,由于自身颠倒,违背真实本性,所以要一路受苦。也就是从错乱的根源上由因致果,从果造因,又由因感果,这样因果牵连不断,就导致粗分细分的各种苦。这样的状况发现以后,就发出悲愿,要平等地救度法界心中一切迷失的自性佛、一切父母有情。这样启发出利乐有情的大愿。

念这个偈颂时,要出现极其广阔的观境。念到“悉除……等与……”的时候要发平等心:法界心中一切迷失的有情我全部作利益,没有一亲一疏、一友一敌等的差别,这就叫做发平等的利他。“恶道”要知道,迷失了本性以后全部走在颠倒道里,应当广义地理解为生死道。也就是他执著一个虚假的“我”,不断地起惑造业,就造成很多的生死,凡是轮转在生死里的状况全叫恶道。这个恶道或者轮回里,下至地狱上至天界,各种各样的苦苦、坏苦、行苦,都以我全部给它治好,从根子上全部让它寂灭,使自己发这样的愿。

之后“等与一切群生乐”就要想到,在法界心中落在迷梦里的有情,以执著“我”的力量,出现各种虚假的身相,这些都是幻影一样、梦里的身体那样。这里面有胎生、卵生、湿生、化生,或者有色、无色、有想、无想等等,或者地狱、饿鬼、旁生、修罗、人、天等各式各样的众生,这叫“群生”。观照到他们的时候,我平等地给予一切暂时到究竟的利乐。

像这样, 这种大愿尽我的法界心量,一直到佛刹极微尘的劫数之间,永远利益十方有情无有止息,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这就是无尽之愿。由于普贤行愿最后的结归点都是四无尽句,而偈颂的体裁是放到最后总结来说,所以我们每一次发愿时,都应当展扩到最极广大的法界心量。这种发愿是没有边际的,法界心有多大,这里面应该怎么做,就发那么大的量,不要以自己的偏执心把它缩小,或者有心理上的取舍,或者不究竟、怯弱、畏缩等等,都不要有。总而言之,一下子就把它拓展到称合法界心量的地步,这样就拓展出普贤行愿了。

我们作为初学者,因地上就要这样建立普贤行愿,应当按照前面的指导观修3分钟。不断缘着偈颂心里这么去作意,这么去想,这样去发愿。观照到众生与自己同体,然而他迷失了,一点乐没有,全部都是苦的状况,之后自然发悲愿,而且把这个悲愿扩展到无尽。就像这样,猛利地在心里发起这样的大愿,数数不断。



导归极乐引导



这一广大的利他行,需要往生极乐世界来得以实现。因为以弥陀本愿的加被,往生后能开发出极广大的智慧神通,照见十方无数世界中,众生生来死去的状况、宿世的因缘、各种苦乐的音声以及心里的状况。之后能分身尘刹,现无数身,入无数世间界,这样行持普贤之道。

正如弥陀二十二愿所说:“随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披弘誓铠……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这就可以看到,往生之后的确能够分身尘刹,开导教化恒河沙数无量无边的众生,把他们都安立在无上正觉之道里。又如《大经》后面所说:极乐世界的菩萨大悲深远微妙,靡不覆载,究竟一乘,至于彼岸”等等。就是以极大的悲心,特别深远、微妙,对于法界心海中的一切有情,无不如天普覆、如地普载,也就是能够普遍地利益一切群生。

又说到:“犹如大乘,运载群萌出生死故。犹如重云,震大法雷觉未觉故。犹如大雨,雨甘露法润众生故……旷若虚空,大慈等故……拔诸欲刺,以安群生。”可见一往生以后,的确能实现普贤利他的大愿。也就是,能够像一辆非常大的车,运载无数众生出离生死,这就是“悉除一切恶道苦”。或者就像重云密布之中震起大法雷,觉醒一切迷惑中的众生。也就是让他们从迷惑里醒来,除掉无明,止息掉惑业。或者像大雨倾盆一样,雨甘露法润泽众生的心地,使他内心出现善根的苗芽,由此得到一切暂时和究竟的利乐。或者就像虚空,空旷无比,遍在一切色法界里,这样的大慈心平等普覆在一切众生界里。这样点示了“悉除一切……等于一切……”这些的涵义。“拔诸欲刺,以安群生”,就是拔掉了众生心中欲染的刺。众生对什么都有一种欲求,想要捉到它、拿到它,这就是不知道诸法虚假,所以一味地想取著。每个人都有心中的所好、所爱,菩萨能够以智慧力给他宣说空性fa 轮,让他知道世上没什么好执著的。这样的话就能拔掉欲刺,之后心就安了,这就叫做“等与一切群生乐”。

诸如此类就可以看得出,一往生以后的确能实现周遍、广大、无尽的普贤大愿,而且在利他上,在悲的一分上,它的力用能够普遍到一切众生界,无碍而入,以它的力用确实能够拔苦与乐。就像这样,这种无尽的大愿我们可以去发,而且由于接到了净土以后,马上就能成办有情的义利,所以我们应当这样发普贤大愿,它并不遥远。应当有自信,相信这一条缘起之路是非常殊胜的,从而勇悍地发起利益有情的普贤大愿王。



普贤总回向(如前)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发心引导(如前)



披精进甲引导



我常随顺诸众生,尽于未来一切劫,

恒修普贤广大行,圆满无上大菩提。



发披精进甲的普贤大愿,首先要用智慧抉择自己往后生命的道路,清楚以后就毫不怀疑地这样发愿,而且拓展到无尽的程度,这样来合乎自身的法界心量。

那么要看到,十方刹海里有无数众生,他们都处在各种迷失的状态。也就是随着自身的惑业力,会出现种种的生命形态,包括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按照住处来说,有些依着地安住,有些依着水安住,还有依着火、风、空、花草树木等等安住。总而言之,在法界心中有无数正在幻梦中的有情,随着他们自身的习气力出现各种生类、各种色身、各种形状、各种相貌、各种寿量、各种名号、各种心性、各种知见、各种欲乐、各种意行、各种威仪、各种衣服、各种饮食等等,处在各种城市、乡村等当中,乃至于一切天龙八部、人非人等,又有无足、两足、四足、多足、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如此等等,这就代表“诸众生”。

然后感觉到,这些众生都是跟自己同体的,都是一个法界真心,只不过暂时一念迷失掉了,结果就入了梦而出不来。那么现在怎么把他们唤醒过来?我要发大精进力,这一切都是法界同体的佛而迷掉了,所以发自同体的悲心,发起永远恒顺众生的大愿心,他就有了精进之力。也就是尽未来际当中,恒时随顺各种众生类,对于他们都是随顺而转,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乃至阿罗汉、如来等无有异,就像这样发心。发心就要使得在随顺的前提下,能够善巧地把众生引导趣入大乘,安立在无上菩提道上面,最终全部还归法界。这就是我们心中永恒的誓愿。

再说,精进的力量推展到什么地步呢?就是尽未来一切劫数念念不断地恒修普贤广大行,这就是我未来一切世所有的行为方向,一定是按照这样的所愿去做,不愿意放到别的地方。念念都在普贤广大行上精进,圆满福慧资粮而成就无上菩提。

就像这样,智慧看清楚了路线以后,自身知道它是最正确、最广大、最圆满的行为,一定是要这样做的,没有比这更好的,已经抉择到彻底的时候,当然心就定了,这时候就有胜解。胜解就是一个不可动摇的认识,然后从这里面发心,就按照这样发。当念到这几句的时候,首先展开广大的心量:法界心里所有的同胞、这些迷失的佛,我全部随顺他们而转,就像对待父母,乃至对待如来一样,种种承事供养,作种种饶益,就是要把他们摄在大乘佛道里。之后想到,尽未来一切劫,我念念都要常勤修持普贤广大行,来圆满无上菩提,就是这样发愿。这样发愿以后,自己心里肯定,是真心这样发愿的,不是假的,这样的话,就等于以这条愿印持到了你的善根,将来就这样成熟,不会成熟到别的地方。

这里面最关键的,首先用智慧抉择以后发起胜解,这是第一位;然后发起欲乐,这是第二位;之后有这个心缘着经文去作意,这是第三位。要像这样来修,观修3分钟。



会遇同分菩萨引导



所有与我同行者,于一切处同集会,

身口意业皆同等,一切行愿同修学。



这里首先要抉择好发愿的内容,包括两个要点:第一、所有与我同行菩提道的菩萨,在一切处都共同集会;第二、集会以后,我们的身口意业都共同修学一切普贤行愿,就是在这两个要点上认定了以后不断地发愿。

同时推到极致,尽法界心量里所有同修菩提行的菩萨,没有一个例外,就要在一切处同时集会,也就是在成就菩提之间一切生都不离开。同时要发愿,在相遇之后身口意三门的作业都共同修学所有的普贤行愿。就像这样把它发到最大,这叫做会遇同分菩萨的发愿,这么定了以后不断地这样祈愿。观修3分钟。



导归极乐引导



这两愿的导归极乐引导跟前面差不了太多,已经讲了这么多,下面不一定要特别详细讲,大致的意思大家都清楚。反正一往生极乐世界这些都能成办,而且阿弥陀佛特别加被,一切普贤行都能够圆满。所以,通过往生极乐世界,自身的智悲力一旦开发,抓住这个要点,就知道“智力广大遍十方,普利一切众生界”,然后的确可以相应任何众生的心,自然地随顺他而施设方便,引导他进入大乘,成就菩提之道。

再说,已经没有了生死,无量寿出现了,当然横遍竖穷的心性出来了、法界心出来了,那么他自然会在尽未来一切劫中普遍到十方无数刹海,恒修普贤广大行。不修普贤广大行修什么?没有别的心,一切人法两种我执都没有了,各种虚妄的执著都消掉,当然普贤的心性直接出现了无量的利生妙用,长期修习十大愿王在内的所有妙行,这样能圆满无上菩提,这就是光辉的道路。

我们如今在娑婆世界,都属于惑业变现的虚假相,都是错乱。这些障蔽着我们的心,发出各种贪嗔痴、杀盗淫等的力用,这些全是迷失掉了,是狭小的、偏执的,是各种很小的心、很错乱的行为、颠倒的走向,这些全部要消掉。最后,尽未来一切劫海恒修普贤广大行,就是我们始终的誓愿,我们应该往这个方向来发愿。而它的实现途径,是首先生到极乐世界,往生以后就脱离掉了三界的系缚,之后阿弥陀佛的力量加进去了,和自己的善根力一和合就会开发,开发了以后,那当然只有修习普贤广大行,没别的了。

会遇同分菩萨愿也要导归西方来实现。因为一到了净土就是大团圆的结局,已经脱离了虚妄的业和烦恼的系缚,到了三界之外的净土。这时候心性开发、法界心开发,这时候这个不虚的愿力会使得一切同行道友,在一切处同集会。无论在哪里示现作菩提事业、成佛等等,所有的同分者都会来。这是由愿力合在一起的,譬如一尊佛作事业时,法界无数佛都会有力量过来。

当脱开时空假相的束缚后,以这个愿力的确会实现同分菩萨相遇、不离,身口意业同修普贤行愿的大结局。到了最后都完成菩提时,完全是同样的心、同样的愿、同样的德,法界心之间是没有障碍的,因此一定会这样实现。我们以往生西方作为实现它的途径。为此要知道,这条愿离我们并不远,这一生首先不断地祈愿往生、修净土资粮,到了临终,一往生以后就能现前实现此大愿,一切都会真实地出现。应当这样了解,把它导归西方来实现,就像这样,下面要做普贤总回向。



普贤总回向(如前)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