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观经四帖疏讲记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中生者,或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盗现前僧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以诸恶业,而自庄严。】



佛告阿难和韦提希:下品中生,是指有一类众生毁坏了五戒、八戒或具足戒,这样的愚人偷僧祇物,盗现前僧物,不净说法,没有惭愧,他是以各种恶业作为庄严。



【如此罪人,以恶业故,应堕地狱。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遇善知识,以大慈悲,即为赞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广赞彼佛光明神力,亦赞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地狱猛火,化为清凉风,吹诸天华。华上皆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



这个愚人以恶业的缘故会堕到地狱里,在他寿命快要穷尽时,地狱的众多猛火,一时间都现在前面。这时遇到善知识以大慈悲心给他赞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广为赞叹彼佛的光明神力,也赞叹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这个人听了后,就除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地狱猛火顿时化为清凉风,吹着天花,花上都有化佛菩萨迎接这个人。



【如一念顷,即得往生七宝池中莲华之内。经于六劫,莲华乃敷。观世音,大势至,以梵音声,安慰彼人,为说大乘甚深经典。闻此法已,应时即发无上道心。是名下品中生者。】



当时在一念顷中,就往生到西方七宝池的莲花当中。经过六劫莲花才开敷。当花开时,观世音、大势至以清净梵音安慰他,为他演说大乘甚深经典。一听到了妙法,他就应时发起了无上菩提心。这种情况叫做下品中生。



次就下品中生位中,亦先举,次辨,后结。即有其七:



在下品中生位当中,也是先举名目,其次辨明因行果德,最后结成。有七段内容:



一、从“佛告阿难”已下,总明告命。



一、从“佛告阿难”以下,是佛吩咐阿难和韦提希。



二、从“下品中生者”者,正明辨定其位,即是破戒次罪凡夫人也。



二、“下品中生者”一句,这是辨定他的地位,指的是破戒中等罪行的凡夫人。



三、从“或有众生”下,至“应堕地狱”已来,正明第五、第六门中简机造业,即有其七:



三、从“或有众生”到“应堕地狱”之间,这是说明第五、第六门当中简出机宜和他造罪业行的情况,有七分细节:



一、明总举造恶之机;二、明多犯诸戒;三、明偷盗僧物;四、明邪命说法;五、明总无愧心;六、明兼造众罪,内心发恶,外即身口为恶,既自身不善,又见者皆憎,故云以诸恶业自庄严也;七、明验斯罪状,定入地狱。



(一)首先总的说,这是一类造恶的机;(二)说到他在生时犯了很多戒;(三)说到他又偷盗了僧众的财物;(四)又有邪命说法的罪行;(五)无论造什么罪总无惭愧心;(六)说明他兼造各种罪业,内心发恶念,外面身口放纵造恶,自身既行不善,又人见人憎。因此说他是一个以诸恶业而为庄严的人;(七)说明根据他的罪状,可以断定决定要入地狱。



四、从“命欲终时”下,至“即得往生”已来,正明第九门中终时善恶来迎,即有其九:



四、从“命欲终时”到“即得往生”之间,这是说明第九门中临终时善恶相显现的情况,有九分细节:



一、明罪人命延不久;二、明狱火来现;三、明正火现时,遇善知识;四、明善人为说弥陀功德;五、明罪人既闻弥陀名号,即除罪多劫;六、明既蒙罪灭,火变为风;七、明天华随风来应,罗列目前;八、明化众来迎;九、明去时迟疾。



(一)首先说到,这是在罪人生命即将结束的短暂时间里;(二)说到由于生前的业力,已经出现了地狱之火;(三)说明正当地狱火显现时,遇到了善知识;(四)指明善人为他讲说弥陀的功德;(五)说明罪人闻到了弥陀名号,就除了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六)既然蒙佛力加被,灭除了多劫的罪业,地狱的火转而变为清凉风;(七)当时这个清凉风吹着天花罗列在目前;(八)是说这时在每朵天花上都有化现的佛菩萨来迎接他;(九)说明一念顷就生到了七宝池中。



五、从“七宝池中”下,至“六劫”已来,正明第十门中到彼华开时节不同。



五、从“七宝池中”到“六劫”之间,这是说到第十门当中到莲池后,花开时间的差别。这里说到经过了六劫才开敷莲花。



六、从“莲华乃敷”下,至“发无上道心”已来,正明第十一门中华开已后得益有异,即有其三:



六、从“莲花乃敷”到“发无上道心”之间,这是说到第十一门当中,花开以后得利益的差别。有三分内容:



一、明华既开已,观音等梵声安慰;二、明为说甚深妙典;三、明行者领解发心。



(一)说到莲花开敷以后,观音势至以梵音而作安慰;(二)说明二大士为他宣说大乘甚深经典;(三)说明行者听闻的当下领解,发起了无上道心。



七、从“是名”已下,总结。上来虽有七句不同,广解下品中生竟。



七、从“是名”以下是总结。以上这七句,总的解释了下品中生的情况。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



佛告诉阿难和韦提希:下品下生是指,有一类众生做不善业,五逆十恶,造作了很多的恶业。这样的愚人以恶业的缘故应当堕入恶趣,经历多劫无有止境地受苦。



【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这样的愚人临命终时,遇到善知识给他种种安慰,为他宣说妙法,教他念佛。这个人由于大苦逼恼的缘故,念不起佛。善友就告诉他:如果你不能念彼佛的话,你就应该称阿弥陀佛的名字。这样他就至心称佛名,一声接一声而不断绝,念满了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以称佛名的缘故,每一念当中都除灭了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以后,见到了金莲花,像日轮一样住在他面前,一念顷就往生到了极乐世界。



【于莲华中,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为其广说诸法(以上六字丽作“即为其人广说”)实相,除灭罪法。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是名下品下生者。是名下辈生想,名第十六观。】



当时他在莲花里面,经历了十二大劫花才开放。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给他广说诸法实相,灭罪的方法。他听了以后非常欢喜,当时就发起了菩提心,这种情况叫做下品下生。

以上三者统称为下辈生想,这叫做第十六观。



次就下品下生位中,亦先举,次辨,后结。即有其七:



在下品下生位中也是先举名目,其次辨明因行果德,最后结成。有七段内容:



一、从“佛告阿难”已下,总明告命。



一、从“佛告阿难”以下,是总的吩咐阿难和韦提希。



二、从“下品下生者”者,正明辨定其位,即是具造五逆等重罪凡夫人也。



二、“下品下生者”一句是辨定了他的地位,这是指具造了五逆等重罪的凡夫人。



三、从“或有众生”下,至“受苦无穷”已来,正明第五、第六门中简机造恶轻重之相。即有其七:



三、从 “或有众生”到“受苦无穷”之间,这是说到第五、第六门当中简出根机,并且说明他造罪轻重的情形。有七分细节:



一、明造恶之机;二、明总举不善之名;三、明简罪轻重;四、明总结众恶,非智人之业;五、明造恶既多,罪亦非轻;六、明非业不受其报,非因不受其果,因业既非是善,果报焉能不苦也;七、明造恶之因既具,酬报之劫未穷。



(一)这里说的是一类造恶的根机;(二)总的举出他是做不善业;(三)指明罪业轻重,也就是他五逆十恶等无所不造;(四)总结这些恶业并非智者的业行,而属于愚人;(五)说明既然造了这么多恶,那罪业当然不轻;(六)说明没有业就不受报,没有因就不受果,既然业因不是善的,那么果报哪里能不苦;(七)说明既然具有非常多、非常深的造恶业因,那当然酬报的果是累劫也难以消尽的。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问曰:如四十八愿中,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不得往生。今此《观经》下品下生中,简谤法摄五逆者,有何意也?



问:在四十八愿里说到,唯除五逆和谤法两类不能往生,而在这部《观经》下品下生文当中,却简除谤法而摄受五逆,这里有什么含义?



答曰:此义仰就抑止门中解。如四十八愿中,除谤法五逆者。然此之二业,其障极重。众生若造,直入阿鼻。历劫周慞,无由可出。但如来恐其造斯二过,方便止言,不得往生,亦不是不摄也。



回答:四十八愿当中简除了五逆和谤法两类,这是从抑止门或遮止门来说的。因为这两种业障碍极重,如果造了直接入阿鼻地狱,在历劫当中无时无刻不恐怖、受苦,没办法脱出。如来恐怕众生造这样的两种罪过,所以以方便语遮止说,你们造这两种罪就不能往生,其实也不是不摄受。



又下品下生中,取五逆除谤法者,其五逆已作,不可舍令流转,还发大悲摄取往生。



本经的下品下生当中取五逆除谤法,因五逆罪已经造了,不可抛弃让他流转,还是发起大悲要摄取他往生。



然谤法之罪未为,又止言若起谤法,即不得生。此就未造业而解也。若造,还摄得生。



其次谤法的情形,也是在还没有造的时候就遮止说,如果你谤法的话,就不能往生。这也是就没有造业的情况来说的。如果他已经造了谤法,还能够回心愿往,还是摄受他能够往生净土的。



虽得生彼,华合经于多劫。此等罪人在华内时,有三种障:一者不得见佛及诸圣众;二者不得听闻正法;三者不得历事供养。除此已外,更无诸苦。经云犹如比丘入三禅之乐也。应知。虽在华中多劫不开,可不胜阿鼻地狱之中,长时永劫受诸苦痛也?此义就抑止门解竟。



这类谤法者虽然生到了净土,但是闭合在花苞里需要经历多劫。他们在花里的时候,有三种障碍:(1)不能够见佛和圣众;(2)不能听闻正法;(3)不能游历诸佛国土,承事诸佛,广兴供养。除此以外没有别的苦。经上说,就像比丘入三禅的快乐那样,要晓得是这种受用。虽然闭在花中多劫不开,岂不胜过阿鼻地狱当中长时永劫受诸痛苦无数倍?总而言之,所谓本经摄取五逆简除谤法,也是就抑止门来说的。



四、从“如此愚人”下,至“极乐世界”已来,正明闻法念佛,得蒙现益。即有其十:



四、从“如此愚人”至“极乐世界”之间,这是说明闻法念佛得到现前利益。有十分细节:



一、明重牒造恶之人;二、明命延不久;三、明临终遇善知识;四、明善人安慰教令念佛;五、明罪人死苦来逼,无由得念佛名;六、明善友知苦失念,转教口称弥陀名号;七、明念数多少,声声无间;八、明除罪多劫;九、明临终正念,即有金华来应;十、明去时迟疾,直到所归之国。



(一)首先再次举出这是造恶之人;(二)指明时间是在他即将命终的极短暂时间里;(三)说明在此临命终时,有幸遇到善知识;(四)说明善人安慰教导他念佛;(五)说明当时他被死苦逼得很厉害,根本发不起心念佛;(六)是说善友知道他被苦所逼,失掉正念,没法提起,转而就教他口里称念弥陀名号;(七)说明他念的数量只具足十念,一声接一声地相续而没有间断;(八)说明每一念中都除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九)说明临终正念现前,见到了金莲花像日轮一样显现在面前;(十)说明去的速度,在一念顷就生到了极乐国土。



五、从“于莲华中满十二劫”已下,正明第十门中到彼华开迟疾不同。



五、从“于莲花中满十二劫”以下,说明第十门当中到了莲池,花开的时间早晚差别。这里是指经过十二大劫。



六、从“观音大势”下,至“发菩提心”已来,正明第十一门中华开已后得益有异。即有其三:一、明二圣为宣甚深妙法;二、明除罪欢喜;三、明复发胜心。



六、从“观音大势”到“发菩提心”之间,这是说明第十一门中花开以后所得利益的差别。

这有三分内容:(一)说明花开后观音、势至二大士给他宣说甚深的诸法实相,除罪妙法;(二)是说在除罪后,他生起欢喜心;(三)说明当即就发起了菩提心;



七、从“是名”已下,总结。上来虽有七句不同,广解下品下生竟。



七、从“是名”以下是总结句。以上七句,具体解释了下品下生的情形。



赞云:下辈下行下根人,十恶五逆等贪瞋。四重偷僧谤正法,未曾惭愧悔前愆。终时苦相如云集,地狱猛火罪人前。忽遇往生善知识,急劝专称彼佛名。化佛菩萨寻声到,一念倾心入宝莲。三华障重开多劫,于时始发菩提因。



赞颂到:下辈下行下根人,指的是生前造作十恶五逆等,处在很深重的贪嗔烦恼当中,造下了四重罪、偷僧物罪、谤法罪。但是从来不起惭愧,悔除过失。临终的时候,苦相如云般集聚,地狱的猛火已经现在罪人心前。

这时,忽然幸遇了往生善知识,紧急地劝导他专称弥陀名号。当他念佛时,化佛菩萨寻声赶到,一念倾心就入了极乐宝莲。这三品人,由于昔日的深重业障,在花中需要经过多劫才能开放。花一开,蒙菩萨说法,才发起菩提心。



上来虽有三位不同,总解下辈一门之义竟。



以上虽然说到三种品位,总的解释完了下辈这一门的含义。



前明十三观以为定善,即是韦提致请,如来已答。后明三福九品名为散善,是佛自说。虽有定散两门有异,总解正宗分竟。



总结:以上有两部分:第一部分说明了十三观的观法,称为定善,这是韦提希祈请,如来做了回答;第二部分是阐述了三福、九品因行果德的情形,叫做散善,这是如来无问自说。虽然有定散两门的差别,总的解释了正宗分的内涵。



【说是语时,韦提希与五百侍女,闻佛所说,应时即见极乐世界广长之相。得见佛身,及二菩萨,心生欢喜,叹未曾有。豁然大悟,逮无生忍。五百侍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愿生彼国。世尊悉记,皆当往生,生彼国已,获得诸佛现前三昧。无量诸天,发无上道心。】



这样宣说的时候,韦提希和五百侍女听佛所说,应时就见到了西方极乐世界无限广长的相状,见到了阿弥陀佛的色身和观音、势至两大菩萨,内心生起欢喜,叹未曾有,豁然间大悟,得到无生忍。五百侍女也发起无上菩提心,愿生西方净土。世尊都给她们授记,皆当往生,而且生到佛国以后,获得诸佛现前三昧。当时在虚空中听闻的无量诸天都发起了无上道心。



三、就得益分中,亦先举,次辨,即有其七:



第三、在得益分当中,也是首先举出题名,然后辨明情形,有七分内容:



初、从“说是语”者,正明总牒前文,生后得益之相。



一、“说是语时”,是承前启后句,它是在承接前文,发起后面获得利益情形的经文。



二、从“韦提”已下,正明能闻法人。



二、“韦提及五百侍女”一句,说明当时的闻法者。



三、从“应时即见极乐”已下,正明夫人等于上光台中见极乐之相。



三、从“应时即见极乐”以下这一句,是说明夫人等现见了在前一阶段得佛力示现,在光明台中所见的极乐世界的情景。



四、从“得见佛身及二菩萨”已下,正明夫人于第七观初见无量寿佛时,即得无生之益。



四、从“得见佛身及二菩萨”以下,这是说明夫人在世尊讲述第七观初,见到阿弥陀佛的时候,就得到了无生的利益。





五、从“五百侍女”已下,正明睹斯胜相,各发无上之心,求生净土。



五、从“五百侍女”以下,说明在场的侍女们目睹了净土殊胜的庄严,各自发起了无上道心,求生净土。



六、从“世尊悉记”已下,正明侍女得蒙尊记,皆生彼国,即获现前三昧。



六、从“世尊悉记”以下,这是说明五百侍女都得到了世尊的授记,都将生到极乐世界,一往生后就获得诸佛现前三昧。



七、从“无量诸天”已下,正明前厌苦缘中,释梵护世诸天等,从佛王宫临空听法。



七、从“无量诸天”以下,这是说到在前面厌苦缘一段中,帝释、梵天、四大天王等诸天跟随佛来到王宫,在虚空中听法。



或见释迦毫光转变,或见弥陀金色灵仪,或闻九品往生殊异,或闻定散两门俱摄,或闻善恶之行齐归,或闻西方净土对目非远,或闻一生专精决志,永与生死分流。此等诸天,既闻如来广说希奇之益,各发无上之心。



当时这些空中的天人们,或者见到世尊白毫光做种种转变;或者见到阿弥陀佛金色之身的相好;或者听闻到佛讲述的九品往生的因行果德差异;或者听闻到定散两门都能摄受往生;或者听闻到无论是善恶之行,只要是回心愿往,都一道归入净土;或者听闻到西方净土就在目前,并非遥远;或者听闻到尽此一生专精决志,直往西方,就能永断生死之流,入于西方清净法流。这些诸天既然听到如来广说净土法的稀奇利益,个个都发起了无上菩提心。



斯乃佛是圣中之极,发语成经。凡惑之类蒙餐,能使闻之获益。



这是总的赞叹利益。佛是圣人中无上的圣人,他已到达断证究竟圆满,所以由佛智慧发出的圣言就成为三世不易、十界同尊的经法。凡夫有惑障之类受用到甘露妙法,就能使听闻者都获得极大利益。



上来虽有七句不同,广解得益分竟。



以上七句具体解释了听闻本法得利益的情形。



思考题



1、下品中生者是什么样的根机?临终往生情形如何?

2、下品下生者是什么样的根机?临终往生情形如何?生到了净土,闭合在花苞时,有哪三种障碍?又有何利益?

4、在四十八愿里说到,唯除五逆和谤法不能往生,而在这部《观经》下品下生文当中,却简除谤法而摄受五逆,是什么原因?是否谤法者决定不能往生?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四、次明流通分,于中有二:一、明王宫流通;二、明耆阇流通。



第四、接着要说明流通分,其中有二分:一、在王宫流通本法;二、在耆阇崛山流通本法。



【尔时阿难,即从座起,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此法之要,当云何受持?】



当时阿难从座位起身,禀白佛说:世尊,应当怎样称呼此经?此经的要义应当如何受持?



【佛告阿难:此经名观极乐国土,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亦名净除业障,生诸佛前。汝当受持,无令忘失。行此三昧者,现身得见无量寿佛,及二大士。】



佛告诉阿难:这部经称为《观极乐国土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也可以叫做《净除业障生诸佛前》。你应当受持,不要忘失。行这个观佛三昧或念佛三昧,现生就能见无量寿佛和观音势至二位大士。



【若善男子及善女人,但闻佛名、二菩萨名,除无量劫生死之罪,何况忆念?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分陀利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



善男子、善女人,只要闻到无量寿佛名和二菩萨名,就能灭除无量劫的生死之罪,何况忆念?如果念佛,要知道这个人就是人中的白莲花,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成为他的胜友。他必将坐菩提道场,生在诸佛之家。



【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佛告诉阿难:你要好好持这个真言。持这个真言,就是执持无量寿佛的名号。



【佛说此语时,尊者目犍连,尊者阿难,及韦提希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



佛宣说这些圣语的时候,尊者目犍连、尊者阿难和韦提希等闻佛所说,都生起大欢喜心。



今先就王宫流通分中,即有其七:



在两种流通当中,首先就王宫流通分里,分成七节来解释:



一、从“尔时阿难”已下,正明请发之由。



一、从“尔时阿难”以下,说明阿难请问,发起下文的缘由。



二、从“佛告阿难”已下,正明如来双标依正以立经名。又能依经起行,三障之云自卷。答前初问“云何名此经”一句。



二、从“佛告阿难”以下,这是如来正式双标依正来安立经名。依,指观极乐国土;正,指观西方三圣,因此合立此经名称为“观极乐国土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总的以此经名确立了本经的宗旨是观佛三昧,或者说观想极乐依正庄严。

接着说到,又根据此经的力用来立经名。也就是说,如果能够依照这部经法发起观行,烦恼障、业障、报障的乌云自然消失,因此立名为:“净除业障生诸佛前”。

总的是以这两项回答了前面的提问“如何命名此经”这一句。



三、从“汝当受持”已下,答前后问“云何受持”一句。



三、从“汝当受持”以下,回答了第二问“云何受持”这一句。



四、从“行此三昧者”下,至“何况忆念”已来,正明比校显胜,劝人奉行。



四、从“行此三昧者”到“何况忆念”之间,这是通过比较来显示殊胜利益,劝导人们来奉行本三昧法。



即有其四:一、明总标定善,以立三昧之名;二、明依观修行,即见三身之益;三、明重举能行教之机;四、正明比校显胜,但闻三身之号,尚灭多劫罪愆,何况正念归依,而不获证也?



这里有四分含义:(一)首先总的标明定善来安立三昧的名称;(二)说明依观修行,就能得见西方三圣微妙色身的利益;(三)再次举出能依教修行的根机;(四)通过比较来显示殊胜,也就是说只要闻到西方三圣的名号,尚且能够灭除多劫的罪愆,何况一心正念皈依三圣,哪里会不获果证呢?



五、从“若念佛者”下,至“生诸佛家”已来,正显念佛三昧功能超绝,实非杂善得为比类。



五、从“若念佛者”到“生诸佛家”之间,这是显示念佛三昧确有超胜绝伦的功能,不是其他杂善所能相比。



即有其五:一、明专念弥陀佛名;二、明指赞能念之人;三、明若能相续念佛者,此人甚为希有,更无物可以方之,故引分陀利华为喻。梵言分陀利,此云好华,亦名妙好华,亦名希有华,亦名上上华,亦名最胜华,此华相传白莲华是。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希有人,人中上上人,人中最胜人也。



这有五分含义:(一)这里特指的是专念弥陀名号的修行;(二)特指要赞叹能念弥陀名号的人;(三)说明如果能相续念佛,此人极其稀有,没有其他物品可以比方,所以用分陀利花来作比喻。

梵语“芬陀利”,此方称为好花,或者妙好花、稀有花、上上花、最胜花,此花相传就是白莲花。为什么引芬陀利花作为譬喻呢?因为如果能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就是人中的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稀有人、人中上上人、人中最胜人。



四、明专念弥陀名者,即观音势至常随影护,亦如亲友知识也。



(四)说明专念弥陀名号者,观音势至常常如影随行般地护持他,就像他的亲友、善知识那样。也就是专念弥陀名号,就和观音势至形影不离,在缘起上是非常亲近的,常常都能得到护持。



五、明今生既蒙此益,舍命即入诸佛之家,即净土是也。



(五)说明现生就能得到这样观音、势至常随影护的大利益,那么可以预断,一旦舍命就当即入了诸佛之家,即西方净土。



到彼长时闻法,历事供养。因圆果满,道场之座岂赊?



一到了西方,长时不断地闻法,而且周遍游历佛国,承事供养诸佛,如此迅速地成满了普贤愿海。这样到达了因圆果满的地位,菩提道场的成佛席位哪里少得了他呢?也就是决定成佛的意思。

所以这是一条极其光明直截的坦途,非常殊胜圆顿。只要透过一心专念阿弥陀佛这一妙门,就能够常常得到观音势至的拥护,而且舍命当即就生入诸佛之家——殊胜的净土。一入了净土就能长时闻法增进,念念不断,迅速圆成普贤行海,登至无上果地,因此这是径捷登入涅槃城的妙庄严路。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六、从“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已下,正明付嘱弥陀名号流通于遐代。



六、从“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以下,这是说明世尊付嘱阿难弥陀名号的妙法,让它流通于千秋万世。



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上来虽然说到了定善十三观、散善三福九品两门的利益,但就佛的本愿来说,是想要众生一向专称弥陀名号。这也就是流通本法到了最关键处,实际是归到一句名号。

世尊最后说了深有意趣、意味深长的话,特别付嘱阿难:你好好持住这句真言。你要把它流通到未来世,利益一切众生。持什么样的真言呢?就是持“南无阿弥陀佛”。善导大师一语点明世尊传法的本意,就世尊自己心里的愿望而言,就是想让未来众生专称弥陀名号。



七、从“佛说此语时”已下,正明能请能传等,闻所未闻,见所未见,遇餐甘露,意跃无以自胜也。



七、从“佛说此语时”以下,这是说到能请者韦提希、能传者阿难等,在这一场法会当中,听到了前所未闻的法,见到了前所未见的殊胜境界和法益,如同渴饮甘露般,得到了不可思议的利益和欢喜,当时内心有情不自禁的欢喜踊跃。



上来虽有七句不同,广解王宫流通分竟。



以上七句具体讲解了王宫流通分的内容。



【尔时世尊,足步虚空,还耆阇崛山。尔时阿难,广为大众说如上事。无量诸天龙夜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礼佛而退。】



当时世尊由虚空回到了耆阇崛山。尔时阿难详细地广为大众演说了这以上的经法。无量的人、天、龙神、夜叉听佛所说,都生大欢喜,礼佛而退。



五、就耆阇会中,亦有其三:一、从“尔时世尊”已下,明耆阇序分;二、从“尔时阿难”已下,明耆阇正宗分;三、从“无量诸天”已下,明耆阇流通分。上来虽有三义不同,总明耆阇分竟。



第五、在耆阇会当中也有三分。“耆阇会”就是指在耆阇崛山当中,阿难为在场的大众复述了以上的经义,这就是流通的第二分。在这一分当中,又有三分:一、从“尔时世尊”以下,是耆阇一会的序分;二、从“尔时阿难”以下,是耆阇一会的正宗分;三、从“无量诸天”以下,是耆阇一会的流通分。以上这三义,总的说明了耆阇分的内容。



初、从“如是我闻”下,至“云何见极乐世界”已来,明序分;二、从“日观”下,至“下品下生”已来,明正宗分;三、从“说是语时”下,至“诸天发心”已来,明得益分;四、从“尔时阿难”下,至“韦提等欢喜”已来,明王宫流通分;五、从“尔时世尊”下,至“作礼而退”已来,总明耆阇分。上来虽有五分不同,总解《观经》一部文义竟。



一、最初从“如是我闻”到“云何见极乐世界”以来,这是本经的序分;二、从“日观”到“下品下生”之间定善和散善的内容,这是本经的正宗分;三、从“说是语时”到“诸天发心”以来,是说明本经的得益分;四、从“尔时阿难”到“韦提等欢喜”以来,是本经两会当中王宫这一会的流通分;五、从“尔时世尊”到“礼佛而退”之间,是总的说明耆阇分,也就是阿难在耆阇重述本经以及流通的含义。

以上由这样五分,总的解释完了《观经》一部文义。



窃以真宗叵遇,净土之要难逢。欲使五趣齐生,是以劝闻于后代。



这里说到流通本法的因缘。

“真宗”,是指仰仗弥陀不可思议智慧悲愿的力量,业系凡夫能一生往生净土的真实宗轨。“叵遇”,就是没有善缘者难以遇到。这都是由于往昔在诸佛前种过无数善根,才能够值遇这样的奇特法门。因此说到,这个在通途八万四千法门之外的净土要门,令垢障凡夫即生横超生死、跻身净土的重要之道是很难遇到的。为此如来悲心,想使未来世的五趣或六道凡夫一起生入净土,所以在此劝导流通,使得后代有缘者都能够闻到这个妙法。



但如来神力,转变无方。隐显随机,王宫密化。于时耆阇圣众,小智怀疑。佛后还山,弗窥委况。



但是如来不可思议的神力都是应缘现化,不拘一格,并没有定相可得,因此说“转变无方”。“方”,指固定的格式。“无方”,就是自在变现,不拘一格。“隐显随机”,就是在有缘者前见到了佛身显现说法,这叫做“显”,在无缘者前不见这些境相,叫做“隐”。

当时应韦提希的祈请,世尊当即降临王宫,显现光明佛刹等等,并且宣说十六观经,外人并不知道,这叫“密化”。当时耆阇崛山智慧不大的人心有怀疑。佛后来返回灵山,大众都不能窥测此中的原委或具体情形。



由是阿难为宣王宫之化、定散两门,异众因此同闻,莫不奉行而顶戴。



以此缘故,阿难代佛宣布在王宫里宣说的定散两门的教法。当时灵山四众等弟子由此同闻到这部妙法,无不奉行顶戴。这也就是本经有王宫和耆阇山两会的原因。



敬白一切有缘知识等:余既是生死凡夫,智慧浅短。然佛教幽微,不敢辄生异解。遂即标心结愿,请求灵验,方可造心。



这是善导大师最后的交待,陈述自己造论的经过和本怀。

敬白一切有缘的善知识等:我既然是一个生死凡夫,智慧浅短,而佛教甚为深细,我不敢随意地产生不如佛心意的理解。因此我标心结愿,请求灵验,得到佛心的应许,才能够以心造本疏。

这里的“造”是趣近的意思。比如说到造诣,就是心到达之处。“造心”,就是我才开始能运行自己的心,来到达法义的深处。



南无归命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三宝,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观音势至,彼土诸菩萨大海众,及一切庄严相等。某今欲出此《观经》要义,楷定古今。若称三世诸佛、释迦佛、阿弥陀佛等大悲愿意者,愿于梦中得见如上所愿一切境界诸相。



当时我皈命尽虚空遍法界的一切佛法僧三宝,特别是本师释迦牟尼佛、西方导师阿弥陀佛以及观音势至两大胁侍,连同彼土一切的菩萨大海众和一切庄严相等。

在这样的圣境面前,我标明心意:某人现在想提出这部《观经》的要义,作为古今不变的定则。也就是给《观经》的要义下一个定论。如果我的所行称合三世诸佛、释迦佛、阿弥陀佛等的大悲愿意的话,愿在梦中见到如是所愿的一切境界相,从而能真实地确认出《观经》的所诠义。



于佛像前结愿已,日别诵《阿弥陀经》三遍,念阿弥陀佛三万遍。至心发愿。即于当夜,见西方空中,如上诸相境界,悉皆显现。杂色宝山,百重千重。种种光明,下照于地,地如金色。中有诸佛菩萨,或坐或立,或语或默,或动身手,或住不动者。既见此相,合掌立观,良久乃觉。觉已不胜欣喜,于即条录义门。



我在佛像前结愿以后,每日特别诵持《阿弥陀经》三遍,念阿弥陀佛三万遍,至心发愿。

就在当天夜里,见到了西方的空中如上的境界相,一切都显现在心前:杂色的宝山百重、千重,种种光明下照在地面,地面如同金色。其间有诸佛菩萨,或者端坐,或者站立,或者说法,或者默然,或者动转身手,或者安住不动。见到了这些境相合掌立观,良久才醒过来。醒后不胜欢欣鼓舞,就对于以上的一切净土依正庄严等的义理,一条一条地记录各门含义。也就是说《观经》十六观里,有关西方依正境相是怎样的情形?由于在梦中已经完全地显现了,因此我就一条一条地分门别类决定好它的含义。



自此已后,每夜梦中,常有一僧而来指授。玄义科文既了,更不复见。



自此以后,每天夜里梦中常常有一僧人前来指示传授。等到玄义科文已经结束,就再也不见了。



后时脱本竟已,复更至心要期七日,日别诵《阿弥陀经》十遍,念阿弥陀佛三万遍。初夜后夜,观想彼佛国土庄严等相。诚心归命,一如上法。



后来撰写完毕的时候,再次至心约定七天的日期,每一天特别诵持《阿弥陀经》十遍,念阿弥陀佛三万遍。而且在初夜和后夜时分,观想弥陀国土庄严等相,诚心归命,如同上面所说的观法。



当夜即见三具硙轮,道边独转。忽有一人,乘白骆驼来前见劝:“师当努力,决定往生,莫作退转。此界秽恶多苦,不劳贪乐。”答言:“大蒙贤者好心示诲。某毕命为期,不敢生于懈慢之心。” (云云)



当天夜晚,就见到三具硙轮在道边旋转。忽然有一个人乘着白骆驼前来劝示,他说:“师父,当努力!决定往生,不要退转。此世界秽恶不净,有很多苦恼,不必劳心贪著享乐。”我回答:“大蒙贤者好心教诲指示,某尽生命为期,不敢生懈慢心”等等。



第二夜,见阿弥陀佛身真金色,在七宝树下金莲华上坐。十僧围绕,亦各坐一宝树下。佛树上,乃有天衣挂绕。正面向西,合掌坐观。



第二天夜晚,又现见阿弥陀佛真金色身,在七宝树下的金莲花上端坐,周围有十位圣僧围绕,也各自坐在一棵宝树下面。在佛边的宝树上有天衣挂绕。我正面向着西方,合掌端坐作观。



第三夜,见两幢杆,极大高显。幢悬五色,道路纵横,人观无碍。



第三夜,又见到两个极其高显的巨大宝幢,幢上悬挂着五色。而且道路纵横,一眼望过去了无障碍,十分地通畅。



既得此相已,即便休止,不至七日。



得到此相以后,我就停止了。本来约定是七天的诵经、念佛来作祈祷,既然已经得到了明显的证相,还没到七天就结束了,因为已经得到印证了。



上来所有灵相者,本心为物,不为己身。既蒙此相,不敢隐藏。谨以申呈义后,被闻于末代。愿使含灵闻之生信,有识睹者西归。以此功德回施众生:悉发菩提心,慈心相向,佛眼相看,为菩提眷属,作真善知识,同归净国,共成佛道。



以上所有的灵相,我的发心是为着后世的众生着想,并不是为了显示自身的功德,或者邀来名誉。既然已经得了此相印证,我也不敢隐藏,我恭敬地把这一段请印证的情形在经义以后,呈示给读者,使它广闻于末代。愿使一切含灵闻到者都能生起信心,有见识能够见到大义者都能够归入西方净土。

我也以此注疏的功德回施给一切有情:悉发无上菩提之心,彼此慈心对待,都视为佛,以佛眼相看。作为未来永不分离的菩提眷属,把任何一个净业行者都视为真善知识,共同归于弥陀净国,同成佛道。



此义已请证定竟。一句一字不可加减。欲写者一如经法。应知。



此义已经请示十方三宝和释迦、弥陀、观音、势至、净土海众菩萨等共同印证。既然已经得到灵相,印证许可完毕,因此本疏应当等同佛说,一句一字不能加、减。凡是要写本疏的人,应当完全如同写佛经一样对待,必须这样了解。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卷第四终



思考题



1、佛是如何赞叹专念弥陀名号的修行人的?此人会得到何种利益?

2、解释“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并说明佛的密义所在。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