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玄奘大师的故事 】

【佛牙因缘】

国王行宫西边有一座佛牙寺,所供奉的佛牙长寸半,黄白色,常常放光明,关于佛牙的来历,也有一段特殊的因缘。

以前迦湿弥罗国有一位比丘,因为讫利多王毁灭佛法,而远避到印度去。后来国家平定,便杖钖回国,在中途遇到一群大象,叫吼着向他跑来,他来不及逃跑,急忙爬上路边的大树躲避。象群见他爬到树上。不一会就将树拔起,用鼻子将比丘卷到背上,往森林里跑去。来到一只病象的身旁以后,大象牵引比丘的手到牠的痛处,仔细一看原来是一片竹刺插在肉里,就帮牠拔出来,挤出脓血,并撕下衣服为牠包扎伤口,这只象才解除了痛苦。其它象见他医好同伴,很是欢喜,纷纷以野果山花供养他。其中一象更卷着一个金盒来奉献。随后象群将比丘送回原处,比丘打开金盒一看,竟是一只佛牙,就带回国建寺供养。

戒日王听说迦湿弥罗有佛牙的传闻后,便前往要求参观。迦湿弥罗王害怕戒日王的声威,不敢违抗,到处寻找,好不容易才找到。可是戒日王看完深生敬重,竟仗恃国势强盛,硬请回国,就是现在寺中供奉的这颗。



【无遮大施】

奘师在散会后,陪同戒日王将会期中所铸造的金佛像和衣钱等交给寺主妥善珍藏,作为纪念,同时瞻礼佛牙。

由于奘师在赴会之前已经向戒贤论师及那烂陀寺的大德们辞行,故行装等物均随身携带,准备从这里直接回国。但因戒日王欲在钵罗耶伽国两河间立大会场,每五年一次,作无遮大施,请五印度沙门,婆罗门及贫穷孤独者受施,每期七十五天,过去已施五次,今欲作第六次会,请奘师暂留随喜参观。奘师欢喜接受。

奘师随戒日王向大施场出发。大施场周围十五里内平坦如镜子,自古人人都希望能赶到这里来布施,称为「无遮大施会」(露天没有遮盖的意思)。

戒日王在会场四周,各约千步,以芦苇为篱,中搭草堂几十间,作为库房,存放各种珍贵物品。旁建长舍数百间,堆积衣服、金钱等日用物品。又于篱外建一大厨房,宝库前造长屋数百行,好象现在的街市一样,每行均可容纳一千多人休息,曲女城大会许多还没回去的道俗人等,都来参观,已到场的受施者就有五十多万人,场面之大可以约略想见。



终赋归曲还大唐(643年,42岁

【殷懃送别】

奘师参观完无遮大施会后,就向戒日王辞行,戒日王说:「弟子正想助您弘扬教法,怎么就要回国呢?」因此又留了十多天。

鸠摩罗王一听说他要回国,也连忙挽留劝请:「奘师如愿长住我国,弟子必当尽心供养,为您造一百座寺院,帮助您弘扬佛法。」他们的诚恳慰留,使得奘师又滞留了半个多月。但他心里很是着急,就找机会委婉的对他们说:「中国离这里很远,且有山川险阻,闻法较晚。虽知梗概,但因经论不齐,义难周全,所以我冒险来此取经求法。所幸现在已经如愿以偿,况且我已四十四岁,恐怕来日不多,不能完成译经的心愿,故日夜不敢稍忘回国的事,以宽慰国内贤哲们的殷殷盼望。经上说:『障人法者,当代代无眼。』如果强留玄奘,将使我国很多修行人失掉听法的利益,这无眼的苦报,你们不怕吗?」

戒日王听完,就打消留他的念头说:「弟子仰慕奘师的德养,所以希望能常常瞻仰侍奉,但是既然会损害到很多人的法益,也不敢坚持,但不知道奘师想要从哪条路回国?如果由水路走南海,弟子当派使臣护送。」奘师对戒日王的盛情表示感激,但他之前因与高昌王约定回国途中,要再前往拜访,所以仍然选择由北方的陆路回去。

于是戒日王命人准备金钱资粮,鸠摩罗王也准备了许多珍宝,但全被奘师婉谢,只接受了鸠摩罗王的一条粗毛披肩,作防雨用。贞观十七年(公元六四三年)五月,奘师正式告别大众,戒日王和各国王大臣都设饯送别,直至数十里才回头,临别分手的时候,大家都难过得哭了。奘师将经像等物,交北印度王乌地多,以军马运载先行,缓缓前进。随后戒日王又托乌地多王巨象一头,金钱三千,银钱一万,供作奘师旅途所需。经过三天,戒日王因思念殷切,忍不住又与鸠摩罗王、跋咤王等,率领数百轻骑追上奘师,再次的送别。这次还加派了四位通译官,戒日王以素毡作书,红泥封印,派通译官先送达奘师所要经过各个国家的国王,交代他们好好的护持,直到奘师回到自己的国境为止。这样的殷勤礼重,真是令人感动!













【渡河鼓浪失经木(钵罗耶伽国~毗罗那拏国)(644年,43岁)】

奘师等人,从钵罗耶伽国出发向西南行,在大林野中走了七天,到憍萨弥国。旧地重游,又去参礼具史罗长者施佛园等圣迹。此时,乌地多王已在此等候多时,与奘师会合后继续向西北前进,一个多月中,经过好几个国家。在毗罗那孥国时,巧遇狮子光、师子月两位同学在此讲俱舍论、摄大乘论及唯识论,都出城来迎接他,奘师因此也在此开讲瑜伽抉择及对法论,两个月才讲完。



继续往西北走一个多月到达北印度王都,又停留一个月,接受乌地多王竭诚的供养后,乌地多王才依依不舍的派人护送了二十多天。当奘师经过信度河时,河宽五、六里,经像及同行者坐船前进,师则乘象涉渡,但不料船到中间时,忽然风猛浪急,船身摇晃得很厉害,结果在此遗失五十夹的经本。此时迦毕试王听到奘师来到,亲自到河岸迎接奘师至寺中安置,然后派人到乌长那国抄写失落的经卷。这一耽误又是两个月的时间。



这期间,迦湿弥罗王得到消息,也远道亲来参礼,流连好几天才回去。



师寒风凄凛过雪山

【度越雪山(滥波国~迦毕试国)】

奘师和迦毕试王相随往西北走了一个多月,到滥波国境。

迦毕试王派太子先进城通知僧俗两众准备幢幡宝盖出城迎接,自己则陪着奘师随后慢慢前进。到了城郊,已经有数千人盛大的在迎接,只见大众欢喜礼拜,围绕赞叹,簇拥奘师进城,驻锡在一座大乘佛寺,此时迦毕试王正在这里举办七十五天的无遮大施会。又从这里向南到伐剌孥国朝礼圣迹,往西北再经阿薄健城、漕矩咤国,直到迦毕试国内,迦毕试王又为奘师举行了七天的布施大会饯别。然后亲自送他到瞿卢萨谤城才分手,并派大臣率领一百多人护送奘师越过雪山。

走了七天才爬上一座山顶,山顶下有一个小村庄,约有一百多户,所养的羊大得像驴子一样。当晚就在村中歇宿,隔天凌晨,由一位村民骑着骆驼在前面作引导,奘师一行人跟在后面慢慢前进,到处是冰溪雪涧,如果不是熟悉路况的人带路,就有掉落溪涧而死的可能。

他们战战兢兢的走了一天才渡过这个险阻,此时在奘师身边同行的,只有僧徒七人,脚夫二十余人,象一头,骡十只,马四匹。



【云结雪飞(安呾罗缚婆国=旧睹货罗国)】

奘师一行人于次日又登一岭,此岭远远望去像一个雪堆;但走近一看,才知道全是白色的岩石所构成,上面草木不生,是世界最高的山峰。山顶寒风凄厉,没有人能站得住脚,就是鸟也不敢直接飞越。奘师从西北下山走了数里路,在一个小平地搭帐篷过夜。第二天继续前进,经过六天才到安呾罗缚婆国,也就是以前的睹货罗国,这里只有三座寺院,佛法不兴盛。奘师在这里停留五天,再向西北下山走去。



【妇女戴角(呬摩怛罗国=旧睹货罗国)】

下山后,来到睹货罗境的各国。上次来活国的时候,恰好遇到国丧,曾在此停留不少时日;但此次叶护可汗的孙子睹货罗王自称叶护,崇敬奘师,挽留了一个多月,而派人护送,与商旅结队同行。奘师经过的国家,大多是睹货罗国的故地,风土民情大都和活国相同。但这里(呬摩怛罗国)的妇女头上戴着木角,高约三尺多,木角上有两个小歧角,上面的象征父亲,下面的象征母亲,随着其中一人去世就除去所代表的歧角。

奘师离开这里后,继续向东走,遇到寒风冷雪就停止前进。例如在葱岭中,两雪山之间,连春夏也风雪不停,花木稀少,农作不生,一片萧条,连个人影都很难看到。

总之,这一路上不是高山峻岭,就是川泽湖泊。有时雪行数百余里,好不容易来至一国,略事休息,便又继续向东南前进。



【登山遇盗失宝象(羯盘陀国)】

到了羯盘陀国,从此以后,险阻就比较少了。王城东南有一片大石崖,石崖下面有两间石室,各有一位罗汉在此入灭尽定。其端坐不动,久不倾倒,亦不朽腐,据说已经有七百多年了。奘师在此国停留二十余日后,复从大石崖东北出发。

此行仍经历了一番艰危,除气候和路况都很恶劣之外,更于第五天遇到一群盗贼,商侣惊慌,四处奔逃,连奘师乘坐的巨象也因受到惊吓,掉到河里给溺死了。幸好奘师没有受到伤害,等盗贼走了以后,和商人们集合起来再向西出发,冒着寒冷和危险走了八百多里,出葱岭到乌煞国。这可说是最后一段险路了,此时虽然离中土还很遥远,但是彷佛已经可以闻到乡土的气息了。



【入定罗汉】

在这个国家的王城西面二百多里,有一座大山,上面有一座塔。传说在几百年前这里曾发生山崩,结果在山崩后的山洞里发现一位正在静坐的比丘。这位比丘身材高大,却形容枯槁,整个脸都被下垂的须发给遮住了,樵夫发现后,赶紧跑去报告国王。国王亲自前去观看,听到消息的人也都争先恐后的前来瞻供养。

一位有修行的比丘告诉国王说:「这是一位入灭尽定的阿罗汉,如要请他出定,必须先用酥乳灌注他的全身作滋润,然后再击犍椎。」

国王依法行事,此罗汉果然张开眼睛,看了看四周说:「你们是谁?可知我的师父迦叶佛现在在哪里?」

国王告诉他:「迦叶佛早已涅盘很久了,就连现在的释迦如来也都已经成就入灭。」

罗汉听完,低头闭眼,一阵沉默后,忽然撩起长发,跃升空中,示现大神变,化火焚身。遗骨掉落地上后,国王与大众乃捡骨建了此塔。



鼠壤桑蚕止和阗(佉沙=疏勒国~地乳国=和阗、于阗

【至地乳国】

从罗汉塔向北走到佉沙(疏勒)国,奘师本来应该从这里转天山北路,由高昌国回国的,因为当初经过这里的时候,曾与高昌王约好学成回国时,必到高昌留住三年。但世事无常,此时奘师听到了高昌王的凶讯,知道高昌已被唐太宗所灭,曲文泰也早已不在人世。奘师听到这个消息不免黯然神伤,因此改变行程从天山南路回国。

奘师经佉沙国到斫句迦国,再继续往东走八百多里到瞿萨旦那国。此国境内多是沙漠,出产手工很细的毛毡和白玉;百姓尚礼义,重佛法,有一百多座寺院,约五千多名僧伽,都奉学大乘法。当时的国王智勇兼备,自称是毘沙门天王的后裔。据说国王的先祖原是阿育王的太子,因无子,于是到毘沙门天神庙去求子。结果从神像的额头上裂开出现了一个婴孩,同时间,庙前的地上亦生出甘甜香醇得像牛乳一样的特殊美味,供他食用,所以便取「地乳」为国号,音译为于阗。

奘师入境后到勃伽夷城,城里有一尊佛陀的坐像,相好庄严,头上戴着宝冠,常常放出光明。据说这尊佛像来自迦湿弥罗国,其中还有一段故事:

从前有一位罗汉,眼看自己的弟子病重就快死了,忽然想吃酢米饼。罗汉用天眼观察,看到瞿萨旦那国有这种饼,就运用神通去乞讨来。沙弥吃了很高兴,发愿投胎转世要到这个国家。后来果然如愿以偿,并且托生在王家,贵为王子。继承王位后,竟有野心想要征伐前生的祖国。

就在迦湿弥罗王准备出兵反抗的时候,罗汉告诉他不必劳师动众,他自有办法遣散敌军。罗汉前去见瞿萨旦那王,告诉他前世的因果,并拿出前世穿的沙弥服给他看。瞿王看了以后,立刻证得宿命智,生惭愧心,而与迦湿弥罗国和好,带兵回国,并请回他前生供奉的佛像。这就是这尊佛像的由来。



【修表入朝】

奘师在这里停留七天,于阗王听到奘师到来,亲自带领臣民迎接。礼谒奘师之后,国王先回都城准备,留派太子侍候奘师;过两天后又派大官来迎接至离城四十里外的地方安歇,隔天再由国王率领文武百官及在家、出家二众带着鲜花,奏乐列队迎请奘师进城,驻锡在小乘萨婆多寺。

奘师在这里修了一道表章,托高昌人马玄智随商侣奉表入京,将十七年来周游西域求学的经过,向朝廷作一概略的报告。

在等待唐太宗回信的同时,应当地人的请求,为他们开讲瑜伽师地、对法、俱舍、摄大乘等四部大论,每天都有王亲道俗等一千多人聆听。结果这一讲又是七、八个月,等讲完时,刚好唐太宗的回信也到了,信上说除了欢喜他的归来以外,并且还要派遣使节来迎接他。奘师接到诏书后,立刻向于阗王辞行。于阗王收到诏书后,也敕令各国护送。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1、荣归译经二十载【太宗降散迎奘师(645年,44岁)】



玄奘大师周游印度前后历时十七年,从长安到王舍城,行程五万余里;所经之处,尽管风俗千别,艰危万重,最后总算完成大志,载经返国。回程时因路上大象溺死,而经卷众多,如无乘骑,便法进行,于是上奏朝廷,敕命于阗等国协助交通工具,送师一队骆驼,载经横渡沙漠。这大沙漠在奘师刚开始西游时,即已尝遍苦头,回想那时孤单一人,差点命丧黄泉;不过现在随行人员众多,心境上就轻松多了,况且见到沙漠,知国门已近,欣喜之感自然而生。




顺利渡过沙漠后,先到达睹货罗的故都,接着转摩驮那故国(沮沫)、经纳缚波故国(楼兰),然后到达沙洲(敦煌),这才算正式回到自己的国境内。



奘师进入沙州时,官方早已派人在恭候,载运的马匹也早有准备。一行人稍事休息,即将于阗护送的人马全部返放。本来太宗有命,对于于阗的护送人员,厚赠酬劳;可他们坚辞不受,奘师只好面致谢忱,并请向于阗王致谢问候。



奘师抵达沙州后,立刻修表上京,报告行程。当时皇帝在洛阳,正准备御驾东征;见表后,知奘师已近长安,便敕命留守京城的房玄龄派官员迎接。奘师接到太宗的回信,得知皇帝将要亲征东辽,唯恐来不及见驾,于是兼程赶路,昼夜并进,很快来到了京城近郊的漕上。



由于奘师到得太早,大出官方意料之外,致使原订之接师仪式,来不及安排;又加上闻讯前来观礼的人,拥塞于途,使奘师进退不得,只得暂宿于漕上。



这是唐贞观十九年的春季正月,房玄龄闻报奘师已到,急命右武侯大将军莫陈实等数人火速赶至漕上,一方面又通令城中各寺准备好迎接用的帐舆、幢幡等仪具,准备在第二天一早,迎接玄奘大师,恭送弘福寺。

当天的长安城内外,沿途人民排列两旁,欢迎此一佛法僧三宝的行列回国,只见每个人手中捧着的,不是名香,就是鲜花,到处都是欢欣鼓舞的热闹气氛。总计此次奘师从西域所迎回来的经像有:



〖如来肉身舍利一百五十粒。〗

〖摩揭陀国,前正觉山龙窟,留影金佛像一尊,连光座高三尺三寸。〗

〖鹿野苑初转法 lun檀刻佛像一尊,连光座高三尺三寸。〗

〖憍萨弥国,优填王思慕如来檀刻写真像一尊,连光座高二尺九寸。〗

〖劫比他国,如来自天宫下降宝阶银佛像一尊,连光座高四尺。〗

〖摩揭陀国,灵鹫山说法华等经金佛像一尊,连光座高三尺五寸。〗

〖那揭罗喝国,伏毒龙所留影像檀刻佛像一尊,连光座高一尺三寸。〗

〖吠舍厘国,巡城行化檀刻佛像一尊。〗




〖大乘经典二百廿四部、大乘论典一百九十二部;上座部及三弥底部经、律、论典各十五部;弥沙塞部经、律、论典二十二部;迦叶臂耶部经、律、论典十七部;法密部经、律、论典四十二部;说一切有部经、律、论典六十七部;因明论卅六部、声明论十三部。总计共五百二十夹,六百五十七部,以二十匹马,分别载运。进城时,更是装上宝帐幢幡等供养之具,在朱雀街集合出发,游行于市,直至弘福寺内。数十里间,两旁观众如潮。〗




行列中有各种庄严之具,僧尼整服随后。沿途高奏梵音,奇香异花,满街清香扑鼻,盛况空前。是日众人同见空中结有五色绮云,宛转于经像之上,周圆数里,若迎若送,直至寺前,叹为观止。咸谓大法东流,天降祥云,是大喜之吉兆。





【进宫洛阳谒太宗】

奘师进城后,暂时驻锡于弘福寺,不久即到洛阳见驾。唐太宗见到奘师时,随即起身迎接并赐坐说:「奘师要西行求法,为什么不事先告诉我?」




奘师说:「当初确曾再三表奏,可是因为诚微愿浅,并没有得到允许,于是只好不顾国法,擅自出关。专擅之罪,还请皇上恕罪。」




太宗安慰他说:「奘师是出家人,自然与俗人不同;更何况此去冒着生命危险,志在普度众生,令朕非常钦佩。以后就不必再将这件事放在心上。」接着太宗又一一询问印度的风土民情、政教法令,奘师都一一详细的回答,太宗很高兴的说:「从前苻坚说释道安是法器,全国上下没有人不尊敬他的。可是我看奘师您词论典雅,风节贞峻,不下于古人,还超过他们呢!」




此时赵国公长孙无忌也在一旁附和,称赞奘师的高德懿行。唐太宗与奘师相谈甚契,就想劝他还俗作官。




然而奘师自谦是水上的船,船离开水到陆地,不但发挥不了作用,而且很快就会腐朽,因此只想一心一意好好的修行道业,以报答国家的恩泽。至此,太宗才停止劝请。




【抵弘福寺】



奘师前往洛阳见驾时,正逢唐太宗准备东征高丽,军务虽然繁忙,但仍然抽空接见奘师。



没想到见面后,两人相谈甚欢,竟忘了时间。太宗意犹未竟,便要求奘师随他出征,以便随时可以叙谈,但被奘师以杀伐为佛教禁戒为由,婉谢了太宗的好意。之后奘师乘机进言奏请,他想要到嵩山少林寺去翻译从西域带回来的佛经,请太宗准允。




太宗说:「不必到嵩山去了,朕为穆太后在西京建了一座弘福寺,寺里的禅院幽静,很适合在那里译经。」




奘师又顾虑京城太过繁华热闹,恐怕会影响译经工作,便说:「京城的百姓知我从西域回来,都很好奇想见我。如此一来,恐怕影响安宁,妨碍了译经的工作,还请皇上能派人守门,防止闲杂人员进出!」太宗很高兴,马上允准他的启请。




三月法师自洛阳还至长安,即居弘福寺,专心从事翻译工作。

2、奉敕撰成西域记(646年,45岁)

【沙门云集】

奘师住进弘福寺后,便开始作译经的准备。首先他具疏请求皇上委派协助翻译的人员,如证义、润文、笔受、书手等人员。那时由于太宗已出发东征,因此由留守的司空梁国公房玄龄奏请皇上,为其准备一切译经所需事物。夏六月,计征选了京都弘福寺的灵润法师等十二人为证义大德,个个均为谙解大小乘经论,为当代所推崇的硕学俊彦;此外还有缀文的大德九人,字学大德一人,证梵文大德一人,其余笔受、书写手不计。



译经的顺序是先由奘师依照梵文口译,由笔受记录,接着再由证梵文之沙门过目无讹,然后交由证义沙门审查不违原义,再请缀文将文字润色,最后交书手抄写。



这样伟大的译经场面,奘师首先创译大菩萨经二十卷,佛地经一卷,六门陀罗尼经一卷,显扬圣教论二十卷等四部。二十年春又译出大乘阿毘达磨杂集论十六卷,至二月又译瑜伽师地论。至秋间进表皇上报告译经经过,并请赐序。



师又奉敕修西域记十二卷,完成之日再进表呈阅。




【帝览新论=瑜伽论(玉华宫)(648年,47岁)】

贞观二十二年,太宗驾幸玉华宫避暑。夏五月,奘师译毕瑜伽师地论,总计一百卷。六月,太宗请奘师进宫,于玉华殿召见,两人谈的非常投机,帝问师说:「现在正在翻译哪部经论呢?」

师答:「近正译好瑜伽师地论,共一百卷。」

帝说:「此论甚大,但不知是何圣所说,内容说些什么?」

师告帝说:「此论是弥勒菩萨说明十七地义。」




帝又问何谓十七地?奘师便将十七地之大义,为帝举其钢目,逐一说明。帝闻后深爱此论,即遣人向京取隃伽论,复详阅览,感叹不已,曾对左右侍臣说:「朕观佛经,犹瞻天望海,莫测高深。法师能于异域,得此深法,而今观之,若以儒道九流比之,犹小池与渤海耳。世云三教齐致,此妄谈也。」



因此,帝敕所司的官吏手钞新译经论为九部,发布九州,辗转流通。




【帝为作序】



太宗先前曾答应为新经作序,但因国事繁剧,迄未着笔。至此,经法师重新启请,方提笔思考,少顷而成,名「大唐三藏圣教序」,共七百八十一字,御笔自书,敕令贯于众经之首。



太宗在庆福殿时,百官侍立,独赐法师坐,又使弘文馆学士上官仪,以所作之圣教序,对群僚宣读。这篇圣教序说明了佛教东传,奘师西游的情形,序中赞誉奘师为法门之领袖,说奘师是「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备加赞扬。



后来弘福寺僧怀仁,集晋朝书法家王羲之的字,将序文刻在石碑,当时书法家褚遂良又以楷书写了两本,分别刻在长安慈恩寺及同州厅,至今仍留为著名的法帖。




【解夏施衣】



从此太宗对佛教更加崇信,和奘师几乎形影不离,对奘师的四事供养也更加殷勤。这年的七月解夏以后,太宗又特别供养奘师摩云袈裟一件,剃刀一把。其中这件摩云袈裟价值万金,制作精妙,根本找不到针线的出入口。本来皇宫内库,前代留下的纳衣袈裟不少,但太宗却认为没有一件好的,所以又亲命后宫绣制,费时达数年之久。这完全是太宗对奘师的一片诚意,也只有奘师这样的盛德,方能领受。




【度僧万余】



太宗自年轻起就奔波于战事征讨,登帝位后又劳心国事,加上前次远征辽东以来,精神气力已大不如前,开始感受到人世间的无常。幸而遇见奘师劝他皈依三宝,留心正法以调剂身心,身体和精神才渐好,因此对佛法就更加的虔诚恳切,他请问奘师说:「作什么功德,利益最大?」奘师回答:「众生迷感,没有智能不足以启发;培植慧芽的最好方法就是法宝,因弘法的仰仗是人,所以度僧的功德最大。」




唐太宗听了很高兴,不久就昭告度僧万人;京城及诸州各寺,各度五人,弘福寺度五十人,海内各寺三千七百一十六所,共度僧尼一万八千五百余人。盖在此之前,天下寺庙,遭隋季凋残,僧侣将绝,蒙此一度,便成徒众,所以后人叹曰,美哉君子所以重正言也,此奘师之功莫大焉。一时佛教复兴,形成繁盛的气象。




【大慈恩寺(西安城南)】



唐太宗向来特别喜欢金刚经,一日与奘师谈到了金刚经,太宗问师:「金刚般若经,理微言简,向来为贤达君子所喜爱读颂,但不知前代所翻,文义完不完全?」




「旧译本略有遗漏,若依梵本原意全译,应该名为能断金刚般若才对。须知菩萨以分别心为烦恼,而分别之惑,坚固如金刚,唯有以本经所诠之无分别慧,才能断除,故名能断金刚般若。所以说旧译本少了能断二字,这是很重要的。」



「既然这样,大师您手上又有梵本,不如再翻译一次,使众生都能得闻全经,您看如何?」于是奘师便依梵本重新翻译了能断金刚般若经,文字较多,义理也较为周详。不过话说回来,新旧译本各有优点,就讽诵来说,旧译较受国人喜爱,所以一直至今,流通本还是以鸠摩罗什法师所译的旧本为主。(现今罗什法师与玄奘法师二位所翻译之金刚经原本均已出土,发现原来之梵文本就不同,非是罗什法师为了讽诵方便而加以简略,望读者勿误解。)




这年年底,皇太子为了纪念母后而兴建的大慈恩寺即将完工。此寺美仑美奂,庄严异常,将来一旦落成,将奉旨度僧三百,另请五十位大德同住。同时,又别造翻经院一座,虹梁藻井,殊丽非凡;院成,将令奘师移驾此院,继续译经的工作。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太子礼佛】



十二月间大慈恩寺落成,奘师正式移居大慈恩寺。晋山升座大典那天,仪式非常隆重,恭迎佛像及送僧用的各种幢幡帐盖,齐集于安福门街,其锦彩轩轞,鱼龙幢戏,凡千五百余乘。先是绣画等像二百余尊,金银像两尊,金缕绫罗幡五百口,与法师从西国携返之经像舍利等,自弘福寺引出,安置在帐座及诸车上。像前两边,各严大车,车上长竿悬幡,幡后即有师子神等为前引仪。另备宝车五十乘,坐诸大德,其次为京城僧众,各执持香花呗赞随后,其次则文武百官,各将侍卫部列陪从,大常九部之乐分列两边,万年长安两县音乐继后,幢幡钟鼓,訇磕缤纷,盛况不下于当初回国入住弘福寺,一路观者逾数万人。




到了度僧大典那天,太子率领仪卫出宫,到了山门,下马走入大殿,文武百官陪同进入。礼佛后引见五十位大德,并陈述建寺的宗旨,悲切哀恸,侍臣僧众都为他的孝思感动落泪。




随后宣降恩旨,赦免京畿的囚徒,但须剃发观斋;接着下阁礼佛,与妃嫔参观寺院,到奘师居室时,还特别作了一首五言诗,亲自书写,悬挂于门上。




【帝崩含风(649年,48岁)】



奘师迁居慈恩寺后,虽事务繁忙,然译经工作不曾松懈,贞观二十三年二月,又译完了如来示教胜军王经一卷。同年四月,太宗驾幸翠微宫,太子和奘师都陪同前往,政务之余,常和奘师谈经论道,请示因果报应的问题,也常问到西域先圣遗芳故迹。奘师引经据典,详加讲述,太宗深信不疑,常叹相逢恨晚。太宗此行离京时,身体已稍感不适,但精神言谈丝毫没有影响。至五月时,轻微头痛,就留奘师在宫中,但哪知从此一病不起,第二天就在含风殿驾崩了。太子即位,是为高宗。




【大臣求戒】



奘师回慈恩寺后,就专心从事译经的工作,分秒必争。为了如期完成,特别拟定一份「译经进度表」,白天没有完成的工作,一定在晚上继续完成。每天译完经后,还要念经拜佛,直到三更才睡;然后五更便又起床,一边诵读梵文原典,一边用朱笔作眉批,以作为一天译经的参考。




每天上午和下午各有一个时段为寺众宣讲新译的经论,这是特别为来自各州县参学的僧尼决疑义而讲的;当然,身为一寺的住持,执事僧徒咨询请示的也不在少数。




寺内弟子一百多人日夜都来请示教诫,室外檐廊下常站满恭候谒见奘师的人,虽然事务繁忙,都能处理得有条不紊,空闲时还常为寺内的大德讲说西方圣贤的论义及各部的差异,偶尔提及少年时期在长安参学的往事和游学印度的经过;王公大臣常来寺礼佛,也需招待应酬,方便诱导,使他们都能虔诚皈依三宝,大家对奘师无不肃然起敬,衷心赞扬。




永徽二年有瀛州刺史贾敦迹,蒲州刺史李道裕,谷州刺史杜正伦,恒州刺史萧锐等人,因朝觐聚集在京师,公事之余,一起到慈恩寺礼觐奘师,并请奘师为他们授菩萨戒,辞别后各舍净财,并修书派专使送来礼谢奘师,书中感激仰慕之情,溢于字里行间,由此可见当时朝廷显贵对奘师的尊重与敬爱。

3、大雁塔中贮经像

【造大雁塔(慈恩寺旁)(652年,51岁)】

奘师深感世间无常,惟恐从天竺带回的经藏散失,也为了防范水火灾,上书高宗,请于慈恩寺旁建石塔以保存他从印度带回来的佛经佛像。高宗因石塔建造不容易,不愿奘师过度辛劳,请他改为砖造。另外命令大内、东 GONG、掖庭等七宫亡人的衣物捐出,帮助奘师兴建。




仿照西域制度,塔分七级,每层都供有佛陀舍利,最上层是石室,南面嵌有两座石碑,分别刻着太宗和高宗的三藏圣教序,述圣记二文,为尚书右仆射河南公褚遂良亲笔,这就是大雁塔的由来。




【鱼雁互通】

奘师忙于建塔期间,接到中印度摩诃菩提寺大德智光、慧天托人带来的亲笔书信,智光是戒贤论师门下最杰出的大弟子,为五印学人所推崇,对大小乘教典和外道典籍四吠陀、五明论等素有高深的研究。而慧天则精通小乘,在印度也是德望很高,深受敬仰,奘师在印度常与他互相切磋,在曲女城的辩论大会上,还驳倒他对大乘的偏见,使他心服口服认输。




两位论师在大师回国后,非常怀念,来信赞颂并赠白毡两疋以示敬意。由于慧师较执守偏见,未能专心于大乘方等之教,因此奘师在回复慧天论师的信中,殷殷相劝,力促早发大心,庄严正见,勿使临终追悔。奘师并开列渡河时失落的经卷名单,请他设法补足。由此可见师奘对法宝之重视,未尝一刻稍忘也。




【学士助译】

显庆元年春正月,皇太子忠就大慈恩寺设斋供养五千僧众,并敕令朝臣前往拈香,时有黄门侍郎薛元超与中书侍郎李义府趁便参谒奘师,寒暄之后,问奘师说:「译经固然是佛门盛事,但不知更有何事可以光扬圣教,古来的翻译仪式又是如何?」




奘师就告诉他们说:「佛法深奥,虽然弘扬与住持的工作必须依靠僧宝,可是外在的护持还是有赖君王支持;因此若无殊胜的因缘,得到君王护持,佛法也无法广益大众。譬如自苻坚、姚兴以来的译经工作,除了僧侣之力外,一直都有君臣全力支持:像苻坚时的昙摩难提译经,有黄门侍郎赵整执笔;姚兴时的鸠摩罗什译经,则有姚王及安城侯姚嵩执笔;后魏菩提留支译经时,也有侍中崔光执笔及制经序,乃至齐、梁、周、隋,皆是如此。




即使贞观初年波颇罗那译经时,尚由左仆射房玄龄等数人监阅,可是现在这些赞助都没有了。还有大慈恩寺是圣上特别为文德圣皇后所建造的,壮丽轮奂,古今无比,照理说应该撰文建碑,传芳后世才对,可是也没有。公等今若能向上建议,必然可以获得皇上允可,那就是美事一件了。」




薛李二公,了解了奘师的心意后,果然于隔天上朝时,向皇上进言,高宗一一应允,马上宣诏指派太子太傅尚书左仆射燕国公于志宁等数人前往助译,随时看阅润色。奘师奉旨得偿宿愿,悲喜交集,隔天特地亲率徒众,至朝堂上表致谢。



【萨尼受戒】



二月间,奘师受请为宝乘比丘尼传授大戒,她原是高祖宫中的女官,系出名门,精通文史,才思敏捷,高宗幼年时曾经从其受学,继位后为了报答师恩,特别赐封她为河东郡夫人,备极礼敬尊重。夫人晚年向道心切,志在出家,高宗为了依顺她的志趣,特地为她在宫中建造了一座鹤林寺,并建碑称颂她的懿德。又度侍者数十人,四事供养完全由国库支付,由此可见高宗对她的优厚。




二月十日,高宗下令奘师为阿阇黎,由奘师另选九位大德为尊证,各带一名侍者到鹤林寺为河东郡夫人,宝乘比丘尼授具足戒。



事先已命庄严宝车十乘,乐车十乘,恭候于景曜门内。先派人以骏马赴寺迎请,入城后改乘宝车,奘师与九位大德前行,乐车奏乐随后。当时正是大地回春的二月季节,桃李争妍,百花齐放,奘师车驾所经之处,男女老争仰慈颜,道路两旁人山人海,热烈的景况,几乎可与佛陀初入王舍城媲美。




传戒法会一连三天,王公大臣随喜拈香观礼的,络绎不绝,法会的庄严隆重,可说空前。




传戒法会圆满后,高宗又命当时的名画家,绘制奘师等十位大德的德像,永留寺内供养。



【御赐碑文】



显庆元年春三月,御制大慈恩寺碑文完成,时礼部尚书许敬宗遣使将碑文送与奘师。师亲往谢恩,并请御笔亲书,敕匠镌讫,于夏四月初八,将碑送寺。




奘师蒙圣慈赐碑,不敢空默待送,乃率慈恩寺徒众及京城僧尼,各营幢盖宝帐幡花,共至芳林门迎碑。帝敕大常九部乐官,长安、万年二县乐车百余乘,至初七日,集于城西安福门街,惟是夜天雨,初八日路堪不堪行,又敕暂停。乃迎法师入内,至初十日晴,仍敕照前陈设,至十四日旦,方乃引发幢幡等依次陈列,从芳林门至慈恩寺,三十里之间,蔚成大观。




帝登安福门楼,望之甚悦。京都士女,观者数万余人。至十五日度僧七人,设二千僧斋,陈九部音乐于佛殿前,至晚方散。

十六日奘师又与徒众,诣朝堂陈谢。



【冷病复发(656年,55岁)】

奘师于西行求法途中,因跋涉雪山受尽严寒,以致得到冷病;每次冷病发作,奘师就心中闷痛难当,数年来都按时吃药,才算把病情稳住下来。




这一年的夏天,因天气酷热,奘师感染风寒,冷病复发,结果病情一发不可收拾,大家都很忧心。




高宗知道后,遣御医数名专程前往医治奘师,不仅药物由宫内专程送达,就连奘师的寝室,也由内宫派专人侍候。高宗对奘师这般的珍重爱惜,就算是亲子之情,也不过如此。




过五日,奘师总算病愈,翌日即进表谢意。帝览表又遣人前往慰问,劝师大病初愈,体弱气虚,宜善自摄卫,不宜过于劳心。




人命无常,奘师自然也不能避免,所以虽病卧五日即愈,但健康情形已大受影响。




【佛光王子】



奘师病愈,帝遣使迎师入宫,安置于凝阴殿院之西阁供养,继续翻译。




冬十月,中宫皇后怀孕难产,于是皈依三宝,祈求佛菩萨加被。奘师告诉她,身体不会有事,不过如果怀的是男的,希望将来能让他出家,结果高宗马上亲口答应了。后来皇后果然平安生下了一个儿子,端正奇特。高宗很高兴,令人通报奘师,强调不会违背先前的承诺,请求加以护念,号为佛光王太子。




满月后,高宗下令为佛光王度七个人出家,并请奘师为佛光王剃发:所剃之发表示烦恼已落;所度之僧则表示王之侍卫具足矣。奘师为庆祝佛光王太子满月,并进呈法服及金字般若心经一卷,香炉、宝字、香案、经架、数珠、锡杖等物,以充道具,俾善神见而踊跃,而为王子造福。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与姊扫墓(洛阳故乡)(657年,56岁)】



是年二月,高宗驾临洛阳宫,奘师也陪同前往。

回到故乡时,亲朋故旧已大都不在人间,只剩一个姐姐嫁给张氏。姊弟乍见,一时悲喜交集,奘师向姐询问父母所葬何处,随后两人一同前往父母坟前祭扫。奘师眼见父母亲的坟墓经四十余载,年久荒颓,就决定要另外找一个地方重新营葬,于是上表告假。高宗看到奘师请求续假的奏表,不但照准,而且下令有关部门,一切费用由国家供给。



改葬当天前去参加的有一万多人。处理完毕,奘师请求归隐少林,但被高宗慰留,只好继续留在积翠宫译经。




【译经瑞象(玉华寺)(659-663年,58-62岁)】



为了专心翻译大般若经,奘师请求移居玉华寺(即前玉华宫),这是一部大经典,梵本原文就有二十万颂,内容很多,翻译起来自然不容易,参译的人常常建议采取节译的方式。奘师考虑了很久,也想采纳大家的意见,效法鸠摩罗什着重意译,去繁从简。不料才作了这样的决定,当天夜里就有恶梦,非常恐怖:或经历危险,孤独无助;或遇猛虎追逐,不能脱身,常常在汗流浃背中惊醒,这种异常现象,象在对奘师的决定提出警诫。奘师审自思维后,即向大众宣布,仍采广译不删略。




果然,宣告当晚,奘师就梦见诸菩萨眉间放光照在自己身上,有说不出的舒畅;又见自己持着花、灯,供养诸佛,或者上升高座为大众说法,受大众围绕赞叹,恭敬供养。从此以后,奘师在翻译大般若经时,不敢删略一字,完全按照梵文原本翻译。




奘师在译大般若经时,除了自己频频见到瑞相后外,助译的法师大德们也多有梦见祥瑞。




玉华寺住持慧德法师和译经大德嘉尚法师在奘师译到初会的严净佛土品时,同时梦见玉华寺内广大清净,布置庄严,幢帐宝舆、花旛伎乐充满寺中;无数的僧侣手执华盖,捧着经中所说的各种供具来供养般若经,信道两边墙壁都装饰得美仑美奂,名花铺地,直通译经院内。




译经院内宛如内宫,三堂说法,奘师居中堂。他们惊喜而醒,同去参礼奘师,详细描述梦境,奘师很高兴的说:「现在正翻译到这一品,诸菩萨等,必有供养,诸师等现在该相信了吧。」


而更奇妙的是,在肃诚院旁棵双奈树,当般若经翻译快圆满时,忽然在不是开花的季节,几次开花,而且每次均只开六朵,每朵开成六瓣,红白都有,鲜艳可爱,当时大家都认为这是般若再度弘扬的先兆,六瓣应是象征布施、持戒、忍辱、精进、襌定、智慧等六度。




奘师在翻译这部经期间,特别用功,常勉励大家说:「我年事已高,加上这部经又很大,恐怕在我生前无法译完,因此大家要加倍努力,勿辞劳苦!」




龙朔三年十月二十三日,这部六百卷的大般若经总算圆满完成。奘师欢喜合掌告诉徒众:「这经和此地有缘,我之所以能来此玉华寺,完全是这部经的力量。从前在京城,因外缘牵乱,事务繁忙,我一直担心会无法完成。现在能够顺利完成,可说是诸佛加被,龙天护持的结果。这是镇国大典,人天至宝,各位应当感到欢喜荣幸。」




当时玉华寺的维那寂照法师,为了庆般若经译成而设斋供养,并将经文从肃诚殿请到嘉寿殿斋堂,当众宣讲读颂。正当迎经时,经卷忽然大放光明,异香远播,奘师更加欢喜的说:「这部经中说:『此方有乐大乘者,国王大臣、四部徒众,书写受持,读诵流布,皆得生天,究竟解脱。』既然有这段经文。不可不宣告大众周知。」并令弟子窥基奉表奏闻,请求皇帝赐写经序获准。



4、玄奘志业万古传【奘师辞世(664年,63岁)】



奘师译完般若经后,身体大不如前,知道无常将至,剩下的时日已经不多,就向弟子交代后事说:「我到玉华寺来是因为翻译般若经,如今经已译完,我生命也快要结束了。我死了以后,你们要简单俭省处理,只要用一张粗的竹席将我卷好埋在偏僻的山水边即可,不要靠近宫寺,因我这不净的身体要离远一点。」




弟子听了,都流着眼泪说:「和尚您气力很好,尊颜也和以前一样,为什么要说这些话呢?」



奘师回答:「我自己知道,你们不必安慰我。」




麟德元年正月初一,译经的大德和玉华寺僧众又殷勤启请奘师再主译一部大宝积经,奘师为了不拂逆大众的精诚,只好接受他们的请求,勉强提笔,作象征式的开始。只见他翻译了几行,就感觉力不从心,于是收拾梵本,搁笔告诉大众:「这部经典的卷数和大般若经相近,我衡量一下自己的气力,恐怕无法译完这部经典了。我自知已没有多少时间了,所以我现在要到兰芝谷等处,礼拜俱胝佛。」随即奘师率领弟子出寺前去,弟子们相视黯然泪下。参拜后,奘师回到寺里就专精行道,绝笔不再译经。




初八日有一位高昌籍的弟子玄觉,夜间梦见一座高大庄严的佛塔突然崩塌,惊醒之后不知主何吉凶,就去请问奘师,奘师说:「这不关你的事,是我辞世的预兆!」




不幸第二天傍晚,奘师不慎摔了一跤,虽然只是一点皮肉伤,却病势沉重,昏迷不醒。直至十六日才大梦初醒,说他眼前有白莲花像大盘一样鲜洁可爱。十七日又梦见百千人外形魁伟,相貌庄严,全穿著锦衣华服,先以绮绣妙华珍宝装饰病房,接着是译经院内外,最后在后山森林里竖起五彩缤纷的幢幡,还有音乐伴奏;门外还有无数宝舆,装满百千种各式各样的香食珍果,都不是世间有的东西,他们各自捧着这些供品供养奘师,奘师辞谢说:「这些珍味只有证得神通的人才有资格吃,玄奘还没达到这种境界,怎么能够接受这样高贵的珍味呢?」




奘师虽然推辞,一面却不停的吃。后来被侍者的咳声惊醒,曾将梦中的情景告诉慧德法师:「我一生修的福慧,依这样看来功德是存在的,可见佛教说的因果,半点也不假。」接着他喊弟子:「嘉尚,你把我译的经论抄录过来,看看有多少部?多少卷?」嘉尚法统计一下,总共有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



二十二日奘师又告诉弟子:「我的无常已经来到,速帮我集合有缘人。」奘师将所有衣资清点,准备布施结缘,又造像请僧众举行回向法会,发愿上生。




说完继续默念静坐。二十三日设斋供众,将生前所有,布施一空,一切圆满后向大众辞别:「我这毒身深可厌患,应做的事也已经做了,既不能久住尘世,希望用所修的福慧回施众生,普愿有情众生同生兜率陀天弥勒内院,亲侍慈尊,等佛下生时,随他下生,广作佛事,以成就无上菩提。」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当夜住持慧德法师,梦见千尊金像自东方降临,进入译经院内,并且花香满室。



二月初四日半夜,侍疾的明藏禅师亲眼看到两个身高一丈多的人共捧一朵白莲花,如小车轮般大,三重花瓣,叶子长一尺多,光净鲜洁,直到奘师床前恭谨的说:「法师您从无始以来所有烦恼和有情的各种恶业,都藉这小小的病苦全部消除,应该高兴。」奘师向四周看了一下,再合掌相视一会儿,就右胁而卧,不再说话,也不再动作。




初五三更时分,弟子大乘光等含悲启问:「和尚决定得生弥勒内院否?」



奘师回答:「得生。」



说完呼吸逐渐微弱,不久就圆寂了。奘师舍报之时,侍者并没有马上察觉,直到想起该为奘师换件法服时,才发现已气绝。足部虽已渐冷,顶骨却是暖的,而且面色红润,面带笑容,宛若安祥入梦。从下渐向上冷,最后暖顶,足见奘师确已上生兜率陀天。七天后大殓,奘师的容颜毫无改变,也没有任何不好的气味。若没有相当的戒定慧,是不可能达到这样的境界的。




奘师示寂前后,有各种祥瑞的征兆,比较确切的是慈寺的明慧法师,他勤苦精进,夜夜诵经绕佛,当晚正绕佛经行时,忽然看到四道白虹南北横亘,皎洁明亮,很是讶异。想起从前世尊灭度时,有十二道白虹直贯太微,现在这个景象难道是在玉华寺的奘师已圆寂了吗?隔天向寺众描述,大家都感到很奇怪,直到第九天恶耗传到京师,果然奘师舍寿的时刻,正是他看到白虹的时刻。




奘师示寂一个月后,有人携带栴檀末香来,请求依照印度习俗涂在奘师遗体上,这时候奘师已经封棺很久了,弟子们都不答应,那个人正色的说:「弟子先不要代作决定,奘师如果不允许,请示现迹象气味告知!」大众勉强同意,等到开棺后,在场的四众弟子都闻到一股莲花般清香,那个人把大殓的法服层层揭除,只留衫衣,众人看到奘师相貌一如生前安详,又不禁一齐号哭。等到那人涂好香,穿好殓服再盖棺后,忽然不知去向,大众均怀疑是天人下降。




再有就是西明寺的上座道宣律师,他是南山律宗的始祖,戒行严谨,德能感神,曾向韦驮护法请问奘师的去处,神人告诉他:

「自古高僧大德各有不同的修持,证得的品位也不一样,玄奘奘师九生以来备修福慧,生生之中多闻博览,聪慧与辩才都冠于中国,福德也是一样。他所翻译的经典,文采和义理兼顾,和梵文原本本没有不同,因为这些善业,已经上生兜率陀天弥勒内院,听法开悟解脱,不再受生人间。」




读完这些神异事迹,再次印证奘师一生的行谊,决不是偶然或传奇,足以明白显示大师的道业成就。



【帝哀罢朝,辎素送葬】



当二月三日,奘师因脚受伤而生病的消息上奏后,高宗急忙命御医带药前往诊察,可惜迟了一步,奘师已经往生,高宗万分哀恸说:「朕失国宝矣!」并罢朝三日,含悲哽咽,下令所有葬事所需,由国家支付。




译经的事因奘师的死而暂停,已译好的则照往例由官府抄写,其它没有译完的全交慈恩寺保管,奘师弟子及译经僧,原不属于玉华寺的,各回本寺去。




三月十五日高宗下令为奘师安葬日,京城僧尼可自由制作幢幡伞盖,并且送丧到墓地去。




奘师道茂德高,所以能劳动当时的皇帝连番降旨珍重善后,备极哀荣。




四月十四日出殡当天,僧尼道俗于五百里内,送葬者一百多万人。虽然大众相当铺张,光是幢幡帐盖就五百多种,但灵柩仍然安放在籧篨轿子上,东市各绢行虽然用了三千疋上绢结扎一顶涅盘舆,非常的庄严工巧,但弟子们不敢违背奘师的素志,只好以奘师的三衣及国家供养的百金纳,安置在涅盘舆上前行,向白鹿原进发。沿途观礼祭拜的人很多,没有不唏嘘落泪的。当夜留在墓地守灵的在家、出家人也有三万多人,十五日清晨下葬封土,天地变色,鸟兽哀鸣,草木悲凄,更别说人了。




白鹿原,在城近郊,高宗每次登楼遥望大师葬处,就哀伤不已。为了避免他触景伤情,后来下令迁葬到樊川北原,并营建塔寺,以为安奉灵骨之所。(此塔在后来的黄巢之乱中被毁坏。直至宋代年间,才又被终南山的可政比丘在紫阁寺中发现。于仁宗天圣五年,奘师的顶骨被移葬至南京天禧寺的东冈塔。明太祖洪武十九年,又再移至南冈三塔之上,之后因日久湮没,便无人知晓下落了。)




【掘获顶骨(南京)】



民国三十一年日本侵略中国,在南京中华门外雨花台附近,建高射炮位,掘获大石匣,上面刻的文字已模糊不清,但经过鉴定,确定其内为玄师大师的顶骨。这个石匣总共葬了五色的珠骨十七粒,后来把这些顶骨分作三份,一份在南京玄武湖五洲公园建塔供养;一份在北平建塔供养;一份则由日本人带回去,在东京都约五十里外崎玉县的慈恩寺建塔供养。




民国四十一年秋季,世界佛教友谊会在东京召开大会,台湾佛教推派章嘉法师、印顺法师、赵恒惕、李子宽、李添春等代表出席大会,知道了奘师头顶骨的下落,就和崎玉县慈恩寺住持高森隆介数度商谈,终于得到他的同意,分出部分带回台湾供养。




民国四十四年十一月廿五日,日本佛教派遗代表团共五人,捧持奘师顶骨空运来台,台北数以万计的信徒和民众前来迎接,当时的情景不下于当年奘师由印度取经回国的盛况!




奘师灵骨归国后,先后被争取供养,后来决定在日月潭建塔。这座唐式建筑共有三层,顶层供奉奘师顶骨,中层藏经楼,下层大殿悬有奘师油画像。




日月潭是台湾的名胜,中外人士常来这里一游。民国五十六年再建一座七级浮图,将奘师顶骨永远安置于山巅的塔中。





(玄奘大师故事完结)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