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礼待僧人的九点建议

礼待僧人的九点建议



  1.路途中、静坐中、诵经中、禅行中、剃头时、以及洗澡、上厕所、乘车船、睡卧等时,勿礼拜大德。除诵经、生病、剃发、工作之时,不得见出家众经过而不起立示礼。

  2.遇大德入寺院中,当集合大众,敲二鼓一钟,直到大德进入大殿站好为止,由班首称:“顶礼某大德”、或“向某大德接驾”,若大德要离开时,亦敲二鼓一钟,直至上车为止,此乃迎来送往应有的礼节。若仅是个人欲行礼,则可进入佛殿后,向佛行礼,口称:“顶礼某某大德”。

  3.大德吩咐之事情,当奉命唯谨,尽力办好。不可请师父帮我拿东西、带东西,例如:有人知道师父要出国,即请师父帮忙带化妆品、免税烟、酒等物,这皆是不合理的现象,出家人若有出国的机会,也不要替人拿东西,因为有的行李中,可能藏有药物、走私货,这点要谨慎。

  4.顶礼大德时,虔诚一拜即可,时间不宜过长。遇见师父应以合掌问讯以示礼仪,若大德谦逊不受顶礼时,合掌问讯即可,莫执著己意。如果向大德说顶礼三拜,而大德未说“一拜即可”时,依然要拜三拜。顶礼大德要在佛殿时才行礼,不要在大路旁、水沟边或火车站等不宜之处,遇师即顶礼,如此惊世骇俗之举动,有失庄严、端正。合掌问讯时要双手,如果手中持物,以鞠躬示礼即可,不可只用一只手作揖,这是不合乎礼仪的。

  5.手中持经时,碰到法师时,将经举起与眉齐,向法师说:“阿弥陀佛”,或说:“师父好”即可。

  6.不得直唤出家众名讳。师父有呼唤时,应合掌答:“阿弥陀佛!!”

  7.不得盗听出家众诵戒经。

  8.不得说出家众过失。不得与出家众结为父母、兄弟、姊妹。

  9.不得与出家众同堂,若非得已,即使同堂亦不得同榻。

 要认识到修行人的功德,首先你必须自己要先具足功德。所以社会上,乃至佛弟子中,有许多看不起僧,对僧人有误解,认为僧人都是不做事的,没用的人才是当和尚。我想,这也是正常的。因为一般人的境界就如此,怎么能体会出僧宝的功德呢?

  佛法传到中国时,他首先要教化的,不是普通老百姓,佛法要靠三种人,第一种是国王王子,宰官大臣等。第二种是有财富能护持,第三种就是士大夫。这三种人他们的品行,福德,以及灵性开发程度,都超过一般人。甚至他们更喜欢修行。普通老百姓只为了温饱就好,一般很难想到要去修行。所以佛法先摄受这三种人,而不是普通老百姓。

  这三种人,按现在话来讲,往往是灵性比较高一些,尤其是有修行倾向的。他的灵性在苏醒中,这时更需要人来点醒。出家人就显得特别重要了。像历代祖师,像达摩等,来中国指引众生,就是引一条路,就是他们灵性引到最高点。就像当时,除了达摩,再也没有人把人的灵性能引到最高点。所以,修行人就一个作用,启发你的灵性,引到最高点。

  而在整个生命的过程中,事业权利钱财乃至名声成就,通通没有灵性的开发重要。不管是多伟大的政治家,还是富翁,到最后,他一定会找到一个宗教。来开发他的灵性。所以世间所有成就者,都比不上伟大的佛陀。佛陀代表人类生命开发到最高点,佛陀就展示,你的生命可以开发到和我一样的高度。什么高度?华严经可以告诉你。

  人类文明的发展,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背后推动的,就是人的灵性作用。古人讲的,山中无道人,朝中无宰相。山里没有修行人,世俗上也没有好的人才。一流的人才都是修行人来的,他们悟性高,才能创造物质文明。

  所以说,一般的人,进到庙里拜一拜,求一求平安。给他种种善根而已。如果你也是求平安保佑什么都好的境界时,其实你的灵性还在沉睡之中。灵性的觉醒后,你生命会改变,会明白佛陀到底是什么,也会明白,为什么出家人如此尊贵。

  如果你觉得好像出家人靠在家人养活,那也错了。佛已经说过,我少活二十年,就是把这二十年的福报留给末法时代的修行人,让他们都能衣食无忧。乃至一粒米卖到比珍珠还贵时,他都不会饿死。出家人吃的是释迦老子的福报,不是在家人的供养。

  为什么我们去供僧,都要跪着恭敬供养,出家人的福报。如果你没有功德,你也无法认识到出家人的功德。就像我以前,也是轻慢僧宝,感觉他们不过如此而已。这其实是自己缺少功德福报的表现。以前的皇帝对僧宝多么恭敬。当皇帝的人,他的灵性就比较高。大家去看历代皇帝,不是修佛,就是修仙。这都是他们灵性的追求的最高层次。

  灵性要苏醒,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隔阴之迷,前辈子你修行,这辈子来,就迷住了。没有一个庙给你去拜,没有师父现师父的相给你看,你灵性怎么苏醒呢。

 不论居士有多大的成就,做多大的善事,见到出家人,都应恭敬!出家人穿佛的衣服,代表的是佛的形象,是解脱的形象。我们要恭敬这个解脱的形象。

  《地藏十轮经》说,如果在末法时代,众生都看不到佛了,突然有个人发疯,把头发剃掉,穿起出家人的衣服,在街上走一圈。你说这个人功德大不大?佛说,大到不可思议。为什么?出家人的形象,就是解脱者的形象。在家居士,不代表三宝,不代表解脱的形象。

  在家人千万不能有傲慢心,觉得自己懂得多,或者善事做得多,社会地位也高,看到出家人似乎不如他,就起了傲慢心。这个是不应该的,学佛是求解脱,不是求成就多。僧人穿起这个衣服,代表的就是三宝。就是我们恭敬的对象。在家居士护持三宝,哪怕整个庙是你盖的,给出家人住,你仍然要恭敬三宝。

  有的人说,那我供养了出家人,出家人是靠我养。这个观念就特错了,出家人的福报,是释迦佛给的。释迦佛用一毫毛的功德,就足够让天下所有出家人吃饱住好了。反倒是,在家人要明白,福报是出家人给的。

  供养三宝,是三宝给我们福报,花钱盖庙建佛像,是自己给自己培养福报。是出家人对在家人有恩,要明白这一点。

  所以下次,你供养三宝,要说:“感恩三宝,感恩师父给我培福的机会”。居士要有这样想。如果到边地下贱的地方,连佛像佛庙,乃至出家人都没有。要怎么培三宝的福田啊。所以能见到出家人,给我们结缘,要感恩出家师父。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不少人在初学佛时,常会不知如何与法师相处,担心自己的行为会不会失礼。其实,只要心存恭敬,即使不小心犯错,法师多半很慈悲,不但不会怪罪,反而会适切地修正,让我们也可从中多学一课。



例如:想向不认识的法师请教佛法,首先在请教法师法号时,很多人就不知如何开始,这时,可以说:“请问您的‘上下’如何称呼?”“上下”两个字的意思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因此佛教徒为表达对法师的敬意,就以“上下”为称呼法师的方法。


而在向法师请教问题前,或是平常遇到法师时,可以行问讯礼或双手合掌说:“阿弥陀佛!”至于在与法师说话的时候,可以保持双手合掌,除可免去手足无措的紧张感,也可帮助人精神专注;若谈话时间较久,觉得手酸,可以改为操手。


顶礼法师非偶像崇拜


有些初次随朋友到寺院拜访法师的人,看到学佛的朋友向法师顶礼时,可能会感到疑惑,不知道向法师顶礼是否为偶像崇拜?其实佛教是依法不依人的,佛教徒所顶礼的并非法师个人,而是僧宝;所以向法师顶礼,并非对法师个人的崇拜,而是出自内心对三宝的恭敬与感恩。
顶礼法师的时候,要先口称:“顶礼法师三拜。”如果法师说:“一拜就好”、“问讯就好”,则依从法师的话,并回一声“阿弥陀佛”。


此外,在顶礼法师前,也要留意环境与时机合适否,比如当法师正在用餐、读经、睡卧时,或是在人多闹杂处、厕所等不净处、路上,便不宜向法师顶礼,此时只要双手合掌或问讯即可。


如果想要供养法师,则可双膝跪地,然后将物件双手奉上说:“供养法师。”,此时不应说是“与法师结缘”,因为供养是下对上的礼节,结缘则是上对下的客气话。


写信应有的礼貌


在向法师请法的方式中,除了亲自拜访法师,写信求教也是常见的方式,但是一般人在写信给法师时,常会因不熟悉称谓方式或书信礼节,而不知从何下笔。


例如在写信封时,常会面临一个问题:“需不需要写师父的姓氏呢?”因为中国自晋朝道安法师提倡与佛陀同姓后,便都以“释”为姓,不像在家众有不同姓氏,所以写信时不必写法师的姓,只要写上法师的法号即可。但是要在法师的法号靠左处,缩写“上下”二字,例如“上○下○法师”。


若是需封口的信封,要在法师称谓后写上“启”字,表示请对方开启信封;若是明信片,则写“收”字。为增加敬意,可增写为“尊启”、“道启”或“慈启”。


当面对空白的信纸,一般人首先遇到的问题仍与信封一样,不知开头如何称呼法师。若是自己的皈依师父,可径称“师父”、“上人”或“吾师”,不需再写师父法号;若非自己的皈依师父,则可视年纪而定,如长者可称“老和尚”、“老法师”或是“长老”,同样不必再写师父法号;至于与自己同年或年纪轻于己者,则可以写对方的法号,并冠以“上下”,或者因为信封上已有对方的称谓,可以直称“师父”、“法师”、“住持”等。


至于法师法号后的敬语,要以对待长辈的称法来写,才显得尊敬,可用“尊鉴”或“慈鉴”。在结尾处的祝福,则可用“敬请”、“祗颂”或是“恭叩”,再另起一行写上祝福的内容,如“慈安”、“慈航普度”、“智慧圆满”、“法喜无量”等,都是贴切吉祥的用语。


最后,在信末部分,若是写给自己的皈依师父,可自称为“徒”或“弟子”;写给其他法师则可先写“三宝弟子”,再写自己的名字。姓名下须再写上“顶礼”或是“跪白”,因为顶礼是恭敬三宝的重要行仪。一般居士常不论写信对象,通称“合十”或“合掌”,这样的写法较适用于晚辈与平辈,而不合用于被尊为长辈的法师。


指引我们生命实相的导师


很多人在写信或拨电话给法师时,可能会因为担心用词不当,而忐忑不安。其实,这些都是不必要的紧张,可以尽量放宽心;当自己在和法师说话时,甚至不妨就坦诚地请教法师:心里若感到紧张不安,可有安心妙法?可以指点迷津?相信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法师是指导我们学佛、了解生命实相的导师,应心存感恩。而藉由学习学佛行仪,我们不但有方法来表现我们对僧宝的恭敬心,也能改善我们平常积习已久的散漫言行,可以说由于这些规矩的目的在调伏心念,所以能帮助我们得到真正的身心自在,而非权威的硬性规定,因此不同于长官要求部属的强制情形,而能够在与法师相处时得体又自在。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僧人对社会的贡献

曾经有一个家资亿万的企业家同时也是慈善家的老总跟我说:“某天他和一个老朋友聊天,聊到现今许多年轻的大学生出家之事,对方深不以为然,说这是严重浪费国家资源,国家培养了这些人才,却不能为社会做一点点贡献。”

  这位睿智的老总听罢后问他:“你觉得我对社会贡献大不大?”对方频频点头:“您公司这么大,推动了经济发展,提供就业,又是安徽慈善界第一人,救了那么多人,当然为社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啊。”

  老总继续说:“你可知道,我就是因为认识了一位法师,接触了佛教,增长了智慧与福报,才有了今天的成就,也正是受了佛教的感化,才想到要将一切所得回馈社会啊,而佛教的住持者,就是这样一辈辈年轻的僧宝啊!”

  对方愕然哑口,无以为答。

  我赞叹说:“真是经典的回答!”

  的确,倓虚法师曾说:“僧人是世界的大轴。”因为不管是任何人,做任何事,皆离不开一颗心,而佛教正是让人认识这颗心的。人只有真认识了这颗心,才会在各自的位置上更好地发挥智慧才能与播撒爱心种子,进而形成可见的有益有力的社会效应。

  僧宝起着住持佛教的作用,起着引导大众学习佛法的作用,他对社会的贡献是隐形的,也是一般人容易忽视的,但却是巨大的,持久的,深入的,任何其它人都不可能取代的了的。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挂单”是指我国汉传佛教寺院中有一些已受过具足戒的比丘,为了悟道求法,常常遍行天下,游历各地寺院,求学于诸高僧大德。佛教中将他们到云游地佛寺中借宿称为挂单。

  从古到今,每个时代都有许多僧人为了探求佛法的真谛,常常不畏艰辛到各大名寺古刹参访善知识。这些行脚云游的游方僧到寺暂住,即称之为“挂单”。“单”,指寺院僧堂东西两序所录的寺中僧众名单,平时寺中僧人的衣钵就挂在名单下的钩子上,行脚僧入寺,要在东西两序墙壁上贴上名字,并把衣钵挂上,这就叫“挂单”。“挂单”也称为“挂搭”、“挂锡”,“搭”亦指衣钵,“锡”指行脚僧随身携带的锡杖。一般行脚僧入寺暂住,也要把锡杖挂在名单之下,《祖庭事苑》卷八曾说:“西域比丘,行必挂钩,有二十五威仪。凡至室中,不得着地,必挂于壁牙上,今僧所至住处,故云挂锡。”但后来寺院的“挂单”,已渐渐失去原来的挂衣钵之意,而仅有入寺暂住之意了。

  凡是受过具足戒的比丘,都可以以行脚僧的身份,到其他寺院“挂单”。但一年十二个月中,并不是所有的时间都可以挂单,每年从正月十五日(冬安居结束)至四月十五日(夏安居开始)、七月十五日(夏安居结束)至十月十五日(冬安居开始)的这六个月,是云游求学期。只有在这六个月里,比丘才可以离开自己原住的寺院,遍访他寺,寻师参道,各个寺院也只有在这六个月里才接待前来“挂单”的行脚僧。

  行脚僧入寺“挂单”,按照古时清规,要先到接待处与负责接待的职事僧相见,再去僧堂挂单,后谒见寺中住持。元代以后,则改为先去供行脚僧住宿的旦过寮(客房),从众多行脚僧中,推举一位熟悉寺中清规的僧人为“参头”,将大家引至客司(即接待处),与客司的职事僧——知客相见。行脚僧被引至客司,应先站立门口右侧,随着参头一声“暂到相看”的禀报,知客即将行脚僧迎进屋内,行脚僧当十分谦恭地拜见知客,知客揖首后燃起香,递上茶汤点心,询问来历。问毕,行脚僧才可起身施礼谢茶,并随知客回旦过寮。知客将行脚僧姓名籍贯等写成“单票”送交住持。

  行脚僧欲正式“挂单”,很重要的一步是要礼拜寺中住持。礼拜之前,须先通过侍者禀报,如获依允,才可礼拜。寺中住持与行脚僧的相见,称为“大相看”,这是因为佛门讲求“清净”,没有平常数见之礼,故要待各地行脚僧来的多了,才一起相见。

  待拜见之后,行脚僧可向住持提出“挂单”的请求。“挂单”的请求,一般应在参头率众人见过住持,住持送出众人两三步后,再由参头率众人回身,走向住持近前禀告道:“某等生死事大,无常迅速,以闻道风,特来依附,伏望慈悲收录。”禀告之后不等住持应允,即抢先施礼一拜道:“谢和尚挂单”。待住持真正应允,还要施礼再拜,向住持乞求“帖子”,所谓“帖子”,实际就是挂单的“单”。帖子的款式大致是这样的:

  奉方丈慈旨,挂单一僧×××,××府县人氏。曾师××为徒,受过××戒,今×月×日至本寺。×××报

  只要有此帖,行脚僧就可到寺中管理部门,正式办理挂单手续,准备参加挂单归堂仪式。

  寺院中挂单仪式又分为“大挂单”与“小挂单”两种。“小挂单”指仅在寺中留宿半个月的。若准备留宿半月以上或更长的时间,则称为“大挂单”。

  “小挂单”的归堂仪式,在寺院中管理部门得到住持批准的帖子之后举行。先由行脚僧将帖子送给侍者,说明“适奉方丈慈旨,令就上寮附名”,再由侍者根据此帖向堂司(掌管禅堂的部门)放榜,堂司得到报榜,即令寺中杂役请行脚僧至禅堂用茶。请茶时,行脚僧应携带度牒或戒牒,作为对自己身份的证明。用过茶后,参头随之把众人的度牒或戒牒一一收上递与维那,请维那辨别真伪,众人则再施一礼,然后参头送维那步出堂外。这时,随着堂司内传出击小板的三声鸣响,寮主便由客房中走出迎接新挂单的行脚僧,彼此互道寒喧。

  新挂单的行脚僧与寮主问讯後,还要去东西两序问讯。其礼仪与见知客、见寮主大同小异。待把东西两序应酬完了,行脚僧应再次手拈燃香诣见方丈,这样、才算正式“挂单”了。

  现代的挂单程式要比古代简便许多。现代的云游僧,如果在参访途中借宿某寺时,就可向寺方要求挂单。在挂单时,如果是想挂单几天,就说:“打扰常住。”想留下来参学,则云:“亲近常住。”挂单后,要依寺院的规矩安单。凡是受戒者,都要学习挂单,挂单有一定的程序:

  先至客堂挂单,人往东边凳子坐,衣单放在西单门口外。等候茶房或侍者来问候,办资料,之后通知知客师。知客师穿着大袍由房间出来,到门口看一看可有衣单,随后即走回门内东单椅子处,此时学人要机警起身,向上,“顶礼知客师父”。知客师答:“问讯。”参僧即问讯,知客师坐下,参僧也随之坐下。知客师问话:“从何来?”“上下何名?”“来作甚麽?”此时不可以答上○下○,要直称自己名○○。若是要长期留下,即言:“亲近常住。”若为短期数日,即言:“打扰常住挂单。”

  知客师检阅戒牒。送单:“礼谢知客师父”。

  由茶房、侍者带至云水堂或上客堂,知客师会在此请挂单者先礼佛三拜,再“顶礼寮元师父”毕,寮元师喊:“送知客师回寮。”此刻学人要跟前三、四步至门槛目送知客师,直至不见身影才转头,再听寮元师父的吩咐,交待事项及日课行程。

  若是亲近常住者,寮元会将其详细的资料送至常住,由常住为其安排。通常是送至禅堂当清众学规矩。来历不凡者,通常半年后即由清众升做悦众,渐渐成为纲领职事,若是一般领行单者,就不一定要经禅堂训练。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