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要懂医理,先懂命理

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要懂医理,先懂命理


 现在网络报道很多的精英,劳累过度就年轻早逝。其实也不一定是劳累的原因。报纸报道很多个年轻早逝的,我看他们的相中,人中就特别短,嘴唇上翘,这本来就是短命之相。如果有佛缘,就要好好修行,才能改变这个相。

  修道是可以改变这个相的,包括你要修长寿。我认识一道友,也是说话很浮,气无法沉下丹田。嘴唇也是有些上翘。我跟她说,到了关键时候,不要化疗放疗开导,一定要好好舍命去修道,把钱财通通供养给三宝,或者去出家,才能改变这个相。

  在观音灵感录中有个故事,有个道人看到一禅师嘴唇上翘,就跟他说,这非长寿之相,应该念普门品。他就念了几千部,后来相就改变过来了。其实你的命,就跟相有关。这个相就包括好几个方面了。

  最明显的就是骨骼,骨骼出奇的人,思维方式跟别人都不一样。你看罗汉头角峥嵘,所以他思维方式不同凡夫。凡夫为家庭谋,罗汉就不同,他能在三界中得自在,是因为他身体的功能就不同。聪慧的人的骨骼和愚笨的人骨骼也不同。

  第二个,要看气足不足。身材魁梧的人不一定就是好,要看气,讲话中气足,才代表命好。像五短身材就是很一般,但中气足,就容易长寿。长寿也是福报的一种。气不足,说话声音嘶哑,六十岁以后就会贫穷,甚至过不了六十岁这一关。男的声音要浑厚一点比较好,声音要清澈,就代表福报比较大。不要声音很浑。

  第三点,自然是心好。其实真的心好的人,身体就会改变。心假好的人,身体内有一股邪气。有人说,为什么好人短命,坏人长寿。其实有些好人,是嘴巴不说,但身体内就有一股能量藏着,比如对你不满,却不敢说,邪气就藏在体内。就会得子宫癌或者乳腺癌。这都是邪气盛,没有办法排出来的原因。这种是思维和身体不一致,身体想发泄,但思维控制又无法排出来。所以好人短命。但一般来讲,这些就要学佛,通过念经等方式把恶气排掉。

  坏人一般不爱面子,可能会伤害到人,但他容易表里如一。所以这类人反而少病。坏人和小人又是不一样的。小人是内心藏着,噎着,表现做个好人。这就很糟糕了。

  其实不管是手相,面相都带着一个人的信息。修道要修道面相都改了,你的命才能改。但一般面相和身体都属于自然的风水。不要去整容等。这其实也是破坏风水。怎么个破坏法,有些人整容后,下巴有些尖,就相当于把未来的福报拿到现在来透支了。下巴代表晚年的粮仓。

  看一个人福报,最重要看气色。哪怕长相一般,但气色很好,气场很好,那慢慢命也会好起来。有些人长相很好,而是浊气太重,就代表有福报,但慢慢在消耗中。所中国人才认为智慧比福报重要,能读书比有钱重要。有智慧就能修行,坏的也能修成好的。没有智慧,单有福报,一直在用,总有用完的一天。

道家有一本经典写得非常好,将近四百个字,叫做《清静经》,你们不管学佛修道的找来念念看。《清静经》可以同佛家的《心经》媲美,但是如果讲学术,对不起,那是仿照佛家《心经》来的。因为禅宗所主张的明心见性而得道,是根源于佛说一切众生的自性本体,原是光明清净的。只因受欲念情思等心的习气所染污,所以便堕落在生死轮回之中(所谓轮回,就是循环往复、旋转不停的意义)。一个人能一念回机,明自本心,见自本性,就可返本还原,得道成佛了。同样的,唐、宋以后的道家,也与禅宗互有关联,例如道教《清静经》的主旨,也说:“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清静经》上说“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一个人能够常清静,天地的力量会回到你生命上来。所以一念清静有如此之重要,比佛家讲的功利一点。佛家讲了半天空啊,好像我们做生意一样,谁愿意抓空的!道家很会诱惑人,他不做蚀本的生意,“天地悉皆归”,一投资就一本万利,这还不干吗?!前天有一位同学写日记,提到吕纯阳《百字铭》中“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他对这一句解释不通,在日记上提出要我解答。吕纯阳“降心”两个字采自《金刚经》,有意地把这个妄念空掉,有意就是有为,有为工夫是不对的。“为不为”,实际上是为而无为,不要真有意去做,那样就落于痕迹,变成下乘道法。这不是很简单的两句话吗?那么你说我不要打坐,不要修道就成道了,不行!非“为”不可。你还是要照规矩来,所以为而不为。上德是无为之道,上品丹法什么都不求。昨天有一位青年朋友来,是修道家的,进门我一看,就知道他肝脏有病,因此而来求道。这叫做“临老投僧,临死抱佛”,快要死的时候找和尚来念经了,修道的人也多半如此。我说你这个青年人,身体不好来修道,你有什么工夫?他说他学的无为法,我也只好笑笑,真是开口说大话,空口说白话。等于学禅学佛的讲放下,放下已经是有为法,有个可放下的已经不对了。无为法是自然的,就是这样,一切无所为。假使我进一步问你,你既然无为,何必修道?修道就是有为了,修都不要修,还有个什么道呢?道也不要道,那就是上品丹法,真正无为。所以这个之难,上品丹法“不以察求”,不是在里头闭起眼睛打坐观察,看个光啊!守个气呀!还守个窍呀!打坐的人守窍,当你守在这里,心不晓得想到哪里去了。哪个人能够守窍守到永远不动一个念头的?如果有这样的人,虽然不神通,也要神经了。有些人说,我眉间这里在跳,你天天看守着这里,那个气血向这里冲,搞得不好就是鼻子出血,如果作意太过,尤其是中老年人,加上血压不对的,算不定就脑充血。千万不要玩这个,最好走上品丹法,“上德无为,不以察求”,也不要守,也不要管。我上次提过道家的《清静经》,你们好好去看一看,文字很短,内容非常非常好。佛教的《心经》是讲心性之道,《清静经》里头还带着讲工夫,这个是上德。“下德为之”,等而下之,是有为的工夫,做有为工夫“其用不休”,要以不休起用。后来佛家也采用,实际上这个是老子的东西,在有为与无为之间修道做工夫,究竟是有为法,还是无为法?形而上道是本体,是无为的;但是我们不管是学佛修道,修的都是有为法。佛法最高是空,因为我们达不到空,所以所用的方法都是不空的,是用不空方法,以求得自己最后达到了空。道家也是一样,真正的道是无为,“上德无为,不以察求”,你看不见,摸不着,找不到。但是,你想达到形而上看不见摸不着找不到的道,必须要从有为方法做起。有为到了极点,才能到达无为。明朝有位栯堂禅师,诗好道也高,他的修道经验有两句话:“千丈岩前倚杖藜”,靠着这个拐棍,“有为须极到无为”,佛道两家一切工夫,都是从有为法下手,有为到了极点时,才真正得了无为的道。无论学仙学佛,讲到养生全真之道,都以清心寡欲入手,而至于寂灭无为为究竟,正如道教的《清静经》所说:“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可是现实世界中的人生,正如孔子所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告子也说:“食色性也。”人们对于色欲与饮食的追求,与贪图富贵功名的享受并重,要想作到“离情弃欲,所以绝累”,在一般的人,是不可能的事。整理自《我说参同契》《禅宗与道家》《原本大学微言》------------渊源于道家老子思想,纯粹从道教立场,发挥《道德经》修养的妙义,而不同于丹道家的修炼方术,颇有相当价值的,要算道教的《清静经》为最好。但《清静经》的著作,虽然号称为太上所说,实为晚唐时代的作品,而且章制体裁,极力仿效佛教的《心经》,名辞术语,也多探纳佛学的名相。我们如果不谈考据,只论内容,放弃时间与门户观念,那么,《清静经》不但可以代表道家与道教的必读之书,如要了解晚唐以后中国文化的精神,与儒、释、道三教思想融会贯通的情形,也是必读之书。如云: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翻皆归。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若能常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无,惟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住。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名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便是《清静经》全篇的原文,共计三百九十二字,其中所谓的空、六欲、三毒、苦海等名辞,都是佛家的术语,我们如果借用禅宗五祖的语意为它作评价,便可以说:“后世依此修行,亦可以入道矣。” 《禅宗与道家》——本文中所有内容在南师经典著作《南怀瑾选集》中均有记载。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