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不扰清净僧是佛门基本礼仪

不扰清净僧是佛门基本礼仪


在藏区,有很多佛学院规模宏大,想要在那里修行,你要自己盖房子,自己解决吃饭喝水穿衣的问题,有些人没有经济能力,就无法在那里长期修行。我们小时候,经常要自己下山取食物,这会耽误修行的时间;去到塔公佛学院修行,每年都有些师兄家里无法供养他们,依靠我们分给他们一点,也仅能满足他们的基础温饱,到了秋冬还是要去托钵,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没办法修行,条件十分艰苦。

  这么多年来,世界各地的弟子供养昌列寺嘉绒佛学院和塔公佛学院的清净僧,这是施受双方的福报。想要来昌列寺修行,只要带着一颗虔诚心就可以了。这里有优秀的老师教学,有良好的条件提供给僧人学修,没有后顾之忧,没有劳心之苦。不愁吃、不愁穿,不愁医疗,啥都不愁。没人惹他们生气,没有家庭、情感、工作等琐碎事烦扰,每天就是修行。等到他能够弘法利生离开的时候,把经书带走就行了,碗筷褥垫都是寺庙的,要留下给后面来的法师用。在昌列寺的修行人,具有这样清净的闻思修因缘,需要很大的福报。他们没有接触到红尘的各种杂乱与烦恼,就像一张纯洁的白纸,可早些年,有极个别僧人却因为别人的“一番好意”,自己心烦意乱,最后断送了慧命。

  早期,有些弟子上山,特别喜欢和la ma聊天,那时会讲普通话的la ma没几个,要到处找人翻译来沟通。有些弟子回去后,私下与la ma们联系,给他们寄手机,以方便和他们聊天;寄吃的喝的穿的用的,然后慢慢开始寄钱,把僧人清净的学修生活完全打乱了。本来la ma在寺庙里每个月发几百元供养,买些牙膏牙刷日常用品足够了,现在私下获得了物质和金钱,他不知道拿这么多钱干什么,有的就去打电动游戏。本来晚上九点要上山报道的,过了十二点发现晚了,就害怕不敢上山了,然后几天不敢回来,拿着私下得到的供养,住旅馆,学这个学那个,很快就学坏了。

  寺庙培养一个清净僧非常不容易,让红尘里的金钱和杂念一污染,有些人很快就毁了。后来居士林特别下发通知:不允许私下给la ma们供养,有问题可以向上师请教,不要打扰僧人,与之聊天。当然,对一些堪布、老法师可以给与适当的供养。那些从小就修行,一直到三十岁左右,能够弘法利生的僧宝,一般不会受到影响。对一些修行时间短,年纪小的僧人来说,很容易受到红尘吃喝玩乐的诱惑。

  并不是说穿上袈裟,大脑马上会变清净,累世带来的习气不容易消除。有的时候,穿着袈裟造业的机会,比在家居士更多。俗话说“地狱门口僧人多”,没出家的时候,你自己吃自己的,自己劳动得来的成果自己用,上供下施都是福报。出家以后,从头到脚都是信众捐献的东西,吃的喝的用的全是虔诚的信众在供养。

  “佛门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这句流传甚广的偈语,正是告诫僧人要珍惜福报,重视因果,不能轻易浪费,以应供之名肆意造业,要以大精进努力苦修,早证菩提。尊贵的老上师土登曲吉札巴尊者经常讲:“你们的牙齿能吃掉钢吗?那就不要浪费!不然地狱门口不是什么坏人,正是你们自己!”

  对于身处红尘中的人来说,莫扰清净僧,是佛门基本的礼仪,不要用红尘中的杂乱,染污佛门净地。以清净虔诚的如法之心,如法自己的言行,如法供僧,功德不可思议!

 佛陀所说持戒的十种利益可概括为“三个要领,一个目标”。三个要领:一、个人体验;二、僧团管理;三、社会教化。一个目标:正法久住。

  在个人体验上,戒律的目的就是让人过简单的生活,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深层次的探讨。我们今天的社会、环境问题都是出自于复杂、混乱的生活方式,过度的消费使人和自然都过渡透支,使人的心理变得非常脆弱。现代人的生存成本很高,幸福成本很高,欲望过多难以知足,人想要过的幸福就得花很多时间和精力。我们出家修行的僧人就是要过简单的生活,不去贪着。而没有贪着便是解脱,一般减少贪着的方式有远离和超越两种。而戒律就是通过一些规则、制度来防非止恶,禁止邪法从而达到远离贪欲执着,以获得解脱为目的。

  在僧团管理上,佛教的三纲制度有其独特之处。“寺主”、“上座”、“维那”三个职位分别独立的担当着僧团的事务处理、道德教化、公正监督三方面内容,同时又可以相互监督制约,类似于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度。佛陀制定的戒律在僧团中成为共同遵守的制度,起到了维护僧团秩序、利益和清净的作用。

  僧人通过持守戒律实现了解脱的“个人体验”和有序的“僧团管理”之后、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同、接纳和尊重,进而才可以去教化众生、教化社会。戒律在这些教化过程中起到了防非止恶、和谐清净的作用,若没有实现前面的两个作用,那么在社会教化上,戒律只能沦为简单的理论说教,没有说服力,很难发生作用。

  在对戒律的认识和遵守方面,我们僧人为戒的精神要立足于解脱的高度来理解戒律、要立足于僧团建设的高度来理解戒律,这样,戒律的意义才能凸显出来。而菩提戒的的持守是要在菩提心树立的基础之上来实现的,不然就会很艰难。只有升起了利他的菩提心,我执才会减轻,戒律才会被持守,这种利他的过程即是破我执的过程,也是成就慈悲智慧的过程。所以当把自我修行看作是为了利他的时候,戒律就只是过程,而不是最终的目的。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