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讲记 第七卷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讲记 第七卷

观无量寿经疏


第七卷


请掀开经本七十五面第五行。

看这个经文,「 时阿阇世。问守门者。父王今者。犹存在耶。」

从这个地方看起,这个前面我们看到,阿阇王子夺取政权,将他父亲禁闭在深宫里面。断绝与外界的往来,已经三七二十一天了。那么在他想呢,一个人这么长久的时间没有饮食,大概也差不多快死掉了,当然不好意思问死,毕竟是他的父亲。所以这个语气缓和一点,问他这个守卫的,这个他的父王现在还在不在,用这种口吻。这个守门人就老老实实的回报,时守门人白言,大王,「 国太夫人。身涂□蜜。璎珞盛浆。持用上王。沙门目连。及富楼那。从空而来。为王说法。不可禁制。」

这个皇后一次两次,人家不知道。天天这个样子,总是会被发现的。所以他这个秘密被这些守卫的人都知道。知道,毕竟这个国王没有下命令禁止他母亲去看他,没有下这个禁令,所以还是随她往来。这个沙门目连跟富楼那,他们是乘著神通,从空中往来的。这些禁卫对他无可奈何。所以虽然其他的人,跟这个国王确实是隔绝了。但是这三个人天天往来,没有办法禁止他,阿阇王子听了这个话非常生气,知道他的父王还没死,还活著在那个地方,还有这么多人常常天天去安慰他,去接近他。

「 时阿阇世。闻此语已。怒其母曰。我母是贼与贼为伴。沙门恶人。幻惑咒术。令此恶王。多日不死。即执利剑。欲害其母。」

这一段经文,前面是述说阿阇世王,以恶心对待他的父亲。这个也是大逆不道。今天这段文,接著迁怒于母亲,要加害于他母亲。再看他以恶心对待出家人,目连跟这个富楼那,是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都是证得阿罗汉的。这不是凡夫,圣人,这是从迹相上来说。从应化的迹相上来说,如果从根本上讲呢,世尊给我们说了,他们都是古佛再来,比菩萨地位还高。所以古佛倒驾慈航,帮助释迦牟尼佛教化众生,示现为释迦牟尼佛的弟子。这个正是所谓,一佛出世,千佛拥护。这个里面含著很深的意思。我们不要说是佛,佛在世,这么多的学生个个都是好学生,从哪里来的?古今中外一个好老师在一生当中,遇到一个传人就非常幸运,那有这么多好学生,太多太多了,真是希有。

在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在一生当中传法。这个得法人最多的是禅宗的六祖。六祖以前没有任何一个法师。传这么多人,六祖以后也没有一个。这空前绝后,非常不可思议。六祖才传四十几个人。释迦牟尼佛,我们看常随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都是证得阿罗汉果的。因此我们才真正体会到佛所讲的,一佛出世,千佛拥护,那些弟子是诸佛大菩萨再来,拥护释迦牟尼佛,帮助释迦牟尼佛教化众生。那么在教化当中,佛只能有一个,老师只能有一个。那些人不能统统都来以老师的身份出现,那这个教学就破坏了。那用什么身份呢?都用作佛的学生的身份,来帮助佛弘法。众生,多灾多难,迷惑颠倒,许许多多要紧的问题,问不出来也不会问。他们假装著代问,把我们要想问的,统统代我们问出来。在这个一问一答当中,我们在旁边听了,明白了,开悟了,这么一回事情。所以这一些弟子们都是圣人,都是大圣来应化的。阿阇世王这一种举止,就是五逆罪都造了,造得非常之重,这个后面这一句就是破和合僧,这是要想害他的母亲。

「 时有一臣。名日月光。聪明多智。及与耆婆。为王作礼。白言。大王。臣闻毗陀论经。说劫初以来。有诸恶王。贪国位故。杀害其父一万八千。未曾闻有无道害母。王今为此杀逆之事。污刹利种。臣不忍闻是旃陀罗。我等不宜复住于此。时二大臣。说此语竟。以手按剑。却行而退。」

这是遇到两个大臣,劝阻阿阇王子不可以害母亲。这个父母之恩,母亲的恩最重。为什么呢?这个婴儿时时刻刻需要母亲照顾,一时一刻不能离开,离开了他生命就有危险。所以三年哺乳之恩,从生下来到三岁,一天一时一刻不能离开,这个恩德太大。所以杀父亲,这两个人说,还听说有。但是杀母亲没听说过,这个过失太严重了,这是大逆不孝。我们中国古代在教育里头可以说是,中心的思想就是孝道。教什么呢?教孝。帝王以什么来治理国家呢,以孝治天下。他就是一个行孝尽孝的一个好榜样。所以古礼之中虽然有五礼,祭礼摆在第一位,祭祀祖先。其他的礼节,皇帝可以派大臣代表,唯独祭礼不能够派代表,要亲自斋戒沐浴主持祭典。在从前这个主祭的人,在祭典的前三天要斋戒。那个斋戒是怎么个斋法呢,就像我们佛门闭关的情形差不多,这三天叫斋供。把一切事情都放下,一切人也不接近。不接近,就像闭三天关一样。那个饮食起居有人照顾,像护关的,有人照顾。那么他三天做什么呢?三天把所有念头放下来,想念被祭的这个人,如果是祭祖先,就想念他的祖先,跟我们这个经上所讲的一样。 观想...,想三天三夜,就把他想来了,祭神如神在,他真的有感应道交,在祭祀的时候,感觉到他的祖先到这个地方来接受他的祭祀,这俗话讲,诚则灵,斋戒沐浴是修诚敬之心,不是草草率率,随随便便做个样子就行了,那就不灵了,那一种祭祀,孔老夫子不愿意看的,为什么呢?有形式,没有内容,这个内容是真诚,所以要三天的斋戒,确实他有感应,那么佛法传到中国来之后,佛法也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没有一尊佛不孝父母,没有一尊菩萨不敬师长的。

本经在后面有明文教给我们,修学大乘佛法,在基础上要修三福。三福第一句就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所以对父母不孝,对老师不敬,你在佛法里决定没有成就。即使有成就,那是外表的,表面的。表面做得再好看,天花乱坠,与了生死出三界不相干。换句话说,将来该怎么堕落,还是怎么堕落。这个事实我们一定要明白,所以有人问,学佛从那里学起,从孝顺父母学起,这是佛在这个经上教给我们的,这不孝父母罪过已经很重了,再杀害父母那还得了,这个造的是阿鼻地狱之罪,所以这两个大臣义正严词,这个言语非常之严肃,给阿阇王讲,自古以来听说有王子贪图王位,父亲是国王,他要夺他的位置,这杀害父亲,有,篡位的,母亲并没有干涉政权,与你夺取政权没有关系,没听说杀害母亲的,换句话说,你这种行为在历史上是破天荒,第一次开端,这还得了嘛。

“污刹利种”,这刹利在印度是属于王族,印度自古以来阶级制度非常之严,刹利是贵族,皇族,婆罗门,这是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知识份子,这个知识份子的阶级,这个在社会上很有地位的,其余这两种比较上是地位低一点的,一个是从事于商业的,一个是农民,这个是在印度古代社会里面没有地位的,就是我们一般称农奴,奴隶,这个刹地利是贵族,你这种行为染污了这个贵族,这个在刹地利就是重大的污点,“臣不忍闻”,我们不忍心听到这个事情,不忍心看到这个事情,“是旃陀罗”,旃陀罗就是奴隶,这个是奴隶的行为,不懂得,不明理,这样的人才做得出来,那有这是知识份子贵族,受过好教育的人,怎么可以做这种事情呢,国王今天执意要害母亲,这些臣子都愿意离开,不愿意再跟他,所以这两个人说完之后,因为国王手上拿的剑要杀害母亲,他们用按著剑,一面说一面就退出了,就要离开了。

下面是。时阿阇世。惊怖惶惧。告耆婆言。汝不为我耶。耆婆是他的弟弟。也是非常聪明有智慧。阿阇世不怕别的,这个杀父害母他不怕,毕竟有一桩事情令他害怕,怕什么呢?众叛亲离,这个底下人都走掉了都散掉了,那他这王位就保不住。他怕这个,所以就很惊怖,以要求的口吻,你们难道不再跟我了,不再帮助我了吗?耆婆白言,大王慎莫害母,这两个人再郑重的劝告他,只要你不加害于母亲,我们可以跟你,如果加害于母亲的话,我们不愿意跟你,我们愿意离开,舍弃这个国家。

「 王闻此语。忏悔求救。即便舍剑。止不害母」。这话说是还算是不错,实际上他考量他本身的利益,所以不杀他的母亲了,不杀她,敕语内官,这个内官就是宦官,我们中国人讲太监,宦官,闭置深宫,不令复出,把他母亲幽禁起来,跟他父亲一样,把她幽禁起来,不准她跟外面人接触,禁母缘,这一段事真是自古以来非常不幸,尤其是发生在宫廷里面,这个宫廷争权夺利,古今中外,可以说都没有例外的,在历史上我们看到很多,在现实社会里面,我们也时有所闻,现在所讲的权利斗争,甚至于不择任何手段,国王与夫人遭这么大的变故,这种变故他在过去从来没有想到的,即使读历史,观察这个现前许许多多权利斗争,毕竟没有临到自己身上就很难体会,这一次是自己亲身遭遇到,所以体会就非常深刻,知道佛讲的,我们这个世界叫五浊恶世,浊恶到了极处,没有好留念的,所以人在大苦难当中往往惊觉回头了,这肯真正肯回头,真正要求佛指导他,出离苦恼的方法。

前面跟诸位报告过了,国王,夫人,跟佛过去平常往来很密切,也常常听佛讲经说法,自己没遭过苦难,这个听了是耳边风,没在意,换句话说,听是听了,也护持佛法,实在讲,不得受用,现在遭了苦难,这个时候心情不一样了,求学的态度也不一样。

我们看底下一段,在八十六面,八十六面第三行。「 时韦提希。被幽闭已。愁忧憔悴。」,这是这个王后夫人,被她儿子囚禁。这虽然是没有把她杀掉,这把她关起来了,关起来之后,她非常忧愁,她的忧愁可以说相当的复杂,当然最叫她忧愁的是她的丈夫,这个国王,从今天起没有人跟他偷偷的送东西去了,换句话说,他决定活不了多久,这个是她最牵挂,最忧愁的地方,可是被禁在深宫当中无可奈何。遥向耆阇崛山,为佛作礼,而作是言,如来世尊,在昔之时,恒遣阿难来慰问我,我今愁忧,世尊威重,无由得见,愿遣目连,尊者阿难,与我相见,作是语已,悲泣雨泪,遥向佛礼。

我们看这一段,在无可奈何的时候,这才想到释迦牟尼佛在城外,在门者门阇耆崛山,就是我们中国人翻作灵山,他住在这个地方,就向著这个方向礼拜,祝祷,在过去,佛不能亲来的时候,也常常派阿难来问候国王夫人,现在他遭这样的大难,想想世尊威德很重,不敢要求佛亲自来,来慰问,只希望佛能够派目犍连,派阿难给我见见面,这就很满足了,心里这样子祝祷,向著这个灵山礼拜,未举头顷,这个拜下去,头还没有抬起来,释迦牟尼佛已经在她面前了。

尔时世尊,在耆阇崛山,知韦提希心之所念,即敕大目犍连,及以阿难,从空而来,佛从耆崛山没,于王宫出,这一段是□说佛早就知道她这些事情,这个时候派了目连尊者阿难尊者,而释迦牟尼佛自己以神变的方式出现在皇宫,出现在宫中,佛到那个地方去,这必定是大事因缘,为什么呢,小事不会惊动佛本人的,这佛一去了,那些护法神统统都跟佛到皇宫里去了,这些护法神知道佛到那里去一定讲经说法,这个机会难得,要亲自去听,所以,时韦提希,礼已举头,见世尊释迦牟尼佛,身紫金色,坐百宝莲华,目连侍左,阿难侍右,释梵护世诸天,在虚空中,普两天华,持用供养,这个境界也非常的壮观,这是□述感应道交,不可思议,时韦提希,见佛世尊,这时候夫人见到佛来了,自绝璎珞。」

她这个虽然被禁闭的时候,她的穿著还像平常一样,身上还配带著璎珞,见到佛之后,惭愧心是倍增,所以把这个璎珞都解开了,「 举身投地,号泣向佛,白言,世尊,我宿何罪,生此恶子,世尊复有何等因缘,与提婆达多,共为眷属」,提出这两个问题,我过去生中到底造什么罪业,生这么一个儿子,大逆不道的恶子,这又想想,释迦牟尼佛,你到底是什么因缘,跟提婆达多做了眷属呢,世尊跟提婆达多是堂兄弟,这个提婆达多是阿难胞兄亲兄弟,他跟阿难是同胞兄弟,跟释迦牟尼佛是堂兄弟,这到底是什么因缘呢,因缘非常复杂,佛通常跟我们讲四缘,那只是从纲领上来说的,如果要细说的话,因缘非常非常的复杂,这个善导大师的注子,诸位自己可以看,大概都没有太大的问题,他注得很详细,这都是□说□述事的,诸位容易看得懂。

我们再看底下一段经文,在九十四面,倒数第二行。「 唯愿世尊,为我广说,无忧恼处,我当往生,不乐阎浮提浊恶世也。」

韦提希夫人虽然跟释迦牟尼佛,这是请问释迦牟尼佛,她跟她儿子过去究竟是个什么因缘,佛跟提婆达多又到底是怎么回事情,毕竟这还不是她问题的中心,她问题的中心是她真正觉悟到,这个世间充满了罪业,不愿意在这个世间再住下去了,这是她真实的觉悟,所以紧接著向佛要求,求佛告诉她,这个广大的虚空世界,有没有清净的国土,那个地方的人无忧无恼,我想找这个地方,没有忧愁,没有烦恼,我愿意往生,我不愿意再住在这个阎浮提,阎浮提是我们这个世界,不愿意在这个世界上住,这个世界是浊恶之世,世尊常常提到的五浊恶世,此浊恶处,地狱饿鬼畜生盈满,多不善聚,愿我未来,不闻恶声,不见恶人,她把她自己心里面的愿求都说出来,那么这一种心愿,我们想一想是不是我们自己的心愿,确确实实在这个世间受过许多苦难折磨的人,都醒过来了,都觉悟了,虽然觉悟了,这个话再要遇不到佛也问不出来,虽然觉悟了,问题还是不能解决,这叫真苦。

我们再看看今天的社会,跟韦提希夫人说的这个话很相应,在那个时候,浊恶比我们现在轻得太多太多,不要说很远,前清的时代,距离我们不过二百年的光景,那个时候民风还相当的纯朴,从前李老师给我们讲一个故事,这也是真实的,就是前清的事情,有一个地方,也是一个儿子害了父亲,这个是大逆不道,当时这个大事,这报到朝廷去,朝廷降职的处分是这个地方的县令,撤职查办,从前这个地方作官的不像现在,现在是民主,老百姓是主,从前那个作官叫父母官,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所以作官的,他三个身份,君是领导人,是个地方上的领导人,是老百姓的父母,是老百姓的老师,你要教导他,你还要养育他,所以这个地方官的责任非常之重,出这么一个大逆不道的人,你这个官怎么做的,所以撤职查办,这个县长上面呢,是省长,在清朝叫巡抚,巡抚记过,受连带的处分,这个处分还不够,从前这个城市都有城墙,这个皇帝下命令,这个地方的城墙撤掉一个角,表示什么呢,这个地方出了一个坏人,是你们这一个地一个县的耻辱,这样严重。

现在我们看看这个报纸广播里面,世界各地大逆不道的人很多,愈来愈多,好像也不是新闻,所以今天社会风气跟从前不能相比了,不但跟古时候不能相比,跟三十年前就大大不一样,现代人生活在这个世间实在是可怜,不要看这个物质生活比从前是富足多了,精神生活非常苦闷,最大的这个痛苦,没有安全感,三十年前的人没有想过社会安全的问题,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脑子里头没这东西,真的是天下太平,现在没有安全感,这个没有安全感就是整个社会重大的动乱,造恶的人太多太多,造作地狱的罪业,这是造五逆十恶,这是地狱罪业,饿鬼的罪业,这是贪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而无厌,贪心堕饿鬼,瞋恚堕地狱,愚痴堕畜生,这是讲贪瞋痴的人盈满,什么是愚痴呢?什么是愚痴呢?真妄,邪正,是非,善恶,利害颠倒了,没有能力辨别,这叫愚痴,这怎么得了,中国自古以来,古圣先贤的苦口婆心的教育,目的是什么呢,夫子在论语里面一句话就说得清清楚楚,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在佛法里面讲呢,这是正知正见,儒佛教育的宗旨就是正知正见,正知正见是智慧,智慧破愚痴,一个人有智慧不愚痴,贪瞋自然就降温了,就减低了。

现在人呢,对于古圣先贤这个教育,不要了,这还得了吗,从前的文学艺术,陶冶人的感情,它都有一个标准,总不会离开这个标准太多,现在我们把这个标准舍弃掉了,这个不得了,这个演变必然是天下大乱,所以多不善聚,聚,用现在话来讲就是团体,人与人相处,无论是大的团体,小的团体,善的少,不善的多,这就是社会世间动乱的根源,古时候教学,它的功能就是防范,防微杜渐,治理国家第一桩大事就是把教育办好,你看学记里面讲的,建国军民,教学为先,建立一个政权,领导老百姓,把教育办好是第一桩大事情,为了要达到思无邪,正知正见的教育,在教育手段上,儒家用的伦常,这是手段,伦,教我们什么呢,教我们明瞭人与人的关系,这是五伦,人与人的关系,父子的关系,夫妇的关系,兄弟的关系,朋友的关系,君臣的关系,一定要明瞭,我们在这个家庭,或者在社会,我们是什么身份,应当要尽什么样的义务,人人都能尽到本份,社会是和谐的,天下是太平的,知道这些关系,知道关系怎么会做出大逆不道的事情来呢,不可能,这个是教育,就是第一个把关系搞清楚,佛法里面也非常重视伦理的关系,其次呢就是道德,这个道德是基本的道德叫常道,叫五常,五常是仁义礼智信,什么叫做仁呢,仁,这一个字在中国文字里面叫会意,两个人,想到自己也就想到别人,这个叫仁,推己及人,我喜欢,想到人也喜欢,我不喜欢的,别人也不喜欢,这叫仁,义是什么,义是义务,不讲求报酬,现在所讲的奉献,不要求报酬,每一个人在自己本份里头,要做你义务的工作,父慈子孝,这是义务,礼是礼节,人与人往来,一定要有礼,礼比法好,这中国自古以来是礼治,不是法治,礼治好,礼有节度,不能超过也不能不及,这礼尚往来,智就是我们现在讲的理智,不要感情冲动,处世待人接物,头脑要冷静,要理性,不要感情冲动,信与人一定要守信,人无信则不立,就是你不能够在社会上立足,讲信用,这个五条是做人的基本德行,所以叫五常,常是一时一刻都不能离开的,你这个五条要是做不到,那就不叫人,所以人与禽兽有什么分别呢,禽兽没有这五德,人跟其他动物不一样,就是因为有这五种德行,这个五德具足。

儒家这五条跟我们佛法里面讲的五戒,意思相同,不杀生是仁慈,不偷盗是义,不邪淫是礼,不饮酒是智,不妄语是信,释迦牟尼佛跟孔老夫子没有在一起谈过话,没有会商一下,彼此相距这样远的距离,他们的想法看法做法,居然相同,这是我们古人所说,英雄所见大略相同,从这个地方,我们才看出儒佛教育的重要性,与儒佛教育对于世道人心的真实贡献,确确实实有利,今天社会一般人不要了,舍弃了,我们还是要遵守,那怎么要问呢,我们为什么要遵守呢,人家都不要了,我们还为什么还遵守呢,这是常道,这是真道,人不是这一生就完了,人还有来生。佛在经上常常提醒我们,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佛告诉我们,人身是怎么得来的,是前世五戒修得好,这一生得人身,换句话说,原来伦常五戒是在六道里面,得人道的真正业因,我们把这个舍弃掉了,拼命去发展贪瞋痴,那佛给我们讲得清楚,贪饿鬼道,那就是来生希望到鬼道里去了,瞋恚地狱道,愚痴畜生道,纵情在贪瞋痴就是修三恶道。

所以韦提希夫人在此地说了,她说这个话,我们现在这个世间来看,非常非常的明显,在那个时候,她说这个话,如果我们听了,都觉得她讲得太过分了,没有严重到现在这个地步,现在确确实实造作贪瞋痴的人太多太多了,中国外国,到处这个小圈圈小团体,不善聚的也太多了,韦提希夫人在那个时候,就有这么高的警觉,这是非常的难得,现代人生起这种警觉,这个倒不难,在那个社会里头,那个时代有这个警觉心,真的是不容易,下面这是她提出的要求,愿我未来,不闻恶声,不见恶人,她平素听佛讲经,讲得很多,一定知道在这个法界里面,有无量无边诸佛刹土,其中也有清净国土,像释迦牟尼佛这种秽土当然很多,不在少处,但是也有清净国土,那么她今天想求了,今向世尊,五体投地,求哀忏悔,先要忏悔自己的业障,那么我们要问,她到底有些什么业障,我们能不能想得到,能不能体会得到,她的儿子今天做出这样的恶事。

儿子一定不小了,如果在孩童不会做这个事情,儿子长大,做出这样的事情,换句话说,你怎么教的呢,固然过去生中有业因,这一生当中是缘,因遇不到缘,不会结果,教育就是改善缘的手段,善因,我给你善缘,结善果,恶因,我转变你那个恶缘,使恶缘断掉了,纵有恶因也不会结恶果,像西方世界,这带业往生去,那边没有恶缘,虽然带的有恶因,它恶因不会结果,没有恶缘,你要问,为什么没有恶缘呢,阿弥陀佛的教育办得好,没有别的,教育办得好,这是真的,阿弥陀佛对于学生照顾得周到,无时无刻不在身边,那也许诸位同学要问,这往生的人那么多,阿弥陀佛一个人怎么照顾得过来呢,阿弥陀佛不可思议,他分身变化,可以说是每一个往生的人,他都变化一个身来照顾你,所以你是天天跟西方三圣接近,观音势至,阿弥陀佛,时时刻刻不离开,这个才没有恶缘。

那么她的忏悔,这是忏悔里头,主要的一个业因,那么由这里我们也联想到,在以往释迦牟尼佛常讲经说法没认真听,没有认真修行,这个是罪过,今天这个果报现前,还不是平常没有认真学佛,假如平素认真学佛,不会发生这个事情,听是听经,没有认真学习,认真学习决定现前得利益,所以这是她的事情仔细想一想,就是我们本身的事情,不过她的问题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我们所遇到的困难,还没有到这个严重程度,确确实实我们在日用平常当中,学佛当中跟她所犯的毛病差不多,这个是要真正忏悔,这个忏悔就是从今天起要发真实心,认真接受佛的教诲,认真的去奉行,做佛的真实弟子,唯愿佛日,教我观于清净业处,这是向佛祈求可以往生的一个理想的环境,就是她不闻恶声,不见恶人,如果有这样一个地方,她愿意去往生。

佛日,日是赞叹之词,在这个,我们这个世间太阳的光明最大,这是赞叹佛的智慧光明,称为佛日,教我观于清净业处,这个观就是修学,我要用什么方法修学,才能够生到清净的处所,那么她都把她的愿求都说出来了,释迦牟尼佛也非常非常的难得,佛没有介绍她一个地方,没有指定她一个地方,我们看底下这一段经文,尔时世尊,放眉间光,佛放光,这个光明是从眉间,眉间就从白毫放的,佛的这个眉间有两根白毫,这个白毫很长,但是它是旋转卷在一起,我们看起来好像一个珠珠一样,不是珠,两根白毫,从这个地方放光,其光金色,在光明当中,金色光是最殊胜的,遍照十方无量世界,还住佛顶,化为金台,如须弥山,这是这个光,光是先照,照十方无量无边诸佛世界,然后这个光回来,聚集在佛的顶上,形状像须弥山一样,这个光现在这个佛顶,十方诸佛国土都在这个光中出现了,十方诸佛净妙国土,皆于中现,或有国土,七宝合成,复有国土,纯是莲华,复有国土,如自在天宫,复有国土,如玻璃镜,这个玻璃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水晶,水晶在佛经里面称玻璃,这个玻璃发明很晚,所以这个凡是经上看到的玻璃都是水晶,十方国土,皆于中现,有如是等无量诸佛国土,严显可观,令韦提希见,韦提希想求一个好地方去往生,佛就把十方诸佛的国土,统统展现在她的面前,让你自己去看,自己去选择,这个方法好,佛不主动介绍,让她自己看。

时韦提希白佛言,世尊,是诸佛土,虽复清净,皆有光明,我今乐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她在诸佛国土里面,这个一一国土都看清楚了,都看明白了,最后她选定的是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这她自己选的,实在讲呢,她也是代我们大家选的,选择的非常正确,因为这个地方是十方一切诸佛,为众生宣传的一个地方,当然她的选择不是偶然的,诸佛国土虽然微妙,我们自己有没有能力去呢,这是先决条件,韦提希夫人一定也看得很清楚,很清楚,她一定看到,实在讲这种选择在我们想像也不难,为什么呢,你看到的时候,这个地方去的人太多,很多很多人去,世界确实是好,看看去的人有菩萨,也有造罪业的人,那想想我还有份,假如看到那个国土去往生的人都是菩萨、阿罗汉,一个凡夫也没有看到,自己想想,这个我还不够那个身份还去不了,所以从许许多多的方面,能够观察到这个地方实在是好,而且我们凡夫去的人很多,跟我们同样身份的人,同样有业障的人,同样有罪业的人,他们能去,当然我们也能去,何况这个地方,比起诸佛净土也不差,这个就是在我们推想当中,我们选择一定要考虑到这些问题,这些是什么,非常现实的问题,选择纵然好的地方自己去不了,那也是枉然,那就不容易了。

下面呢,这倒向释迦牟尼佛提出请教,唯愿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这两句就是求佛教给她修学的方法,极乐世界看到了,我也选定了,怎么去法呢,这是个很大的问题,请翻开一百零一面,看第四行,最后一句看起,我们看善导大师在此地对我们的开示,言教我思惟者,即是定前方便,思想忆念彼国依正二报,四种庄严也,我们先看这一段,思惟跟正受都是这个法门里头,重要的修学方法,实在讲呢,也就是大势至菩萨给我们说的,忆佛念佛,是一个意思,在这个楞严经里面讲的是,忆佛念佛,在这个此地就是讲的,思惟正受,这个定前方便,这个定就是念佛三昧,就是一心不乱,前方便就是准备的功夫,修学的基础,为什么呢,假如没有得念佛三昧就不能往生,这个诸位一定要知道的,念佛三昧里面包括我们平常所讲的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统统叫念佛三昧,这个念佛三昧里头,功夫浅深不相同,这是这个方法修学就是思想忆念彼国依正庄严,把其他的念头统统舍掉,统统放下,专想西方世界依正庄严,这就叫功夫成片,有这个功夫就决定得生,发愿求生西方世界就决定得生。

这个功夫,我们这个世间的众生,人人做得到,问题就是你肯不肯做,你愿不愿意做,不像其他法门,提出修行那个方法,有些我们确实做不到的,这个就是,换句话说,把你平常心里面这一些思想忆念的,统统换成西方极乐世界就可以了,最具体,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读经,读经是什么呢,读经就是思想忆念依正庄严,读就是忆念,忆念就是读诵,所以诸位不要是一面念著经,一面去想那就错了,读诵就是忆念,假如说读诵放下来,专门去想,那就是观想念佛,但是观想念佛一定要依这个十六观经,这个想法,佛在此地跟我们讲得很清楚,如果不是依照十六观的方法去想呢,那都是邪思惟,那你全想错了,因此我们用读诵持名的方法,那个效果跟此地讲的这个思想忆念,意思完全相同,而是把所有一切妄想分别执著,统统用这个方法打掉,初学的人,特别是知识份子,一定要从读诵下手,读诵不但能修定,同时能开慧,念久了自自然然就明白了,是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所以读经读久了会开慧,但是不能打妄想,你就一直读,依是依报,正是正报,正报里面有教主的庄严,有同参道友的庄严,我们讲主伴,所以是两种庄严。

依报是我们修行的环境,环境里面也有两种,一种是人事,一种是物质,物质的庄严是样样都不缺乏,这是物质庄严,人事的庄严就是前面讲的,不闻恶声,不见恶人,你所接触的都是诸上善人,这个是你人事环境的庄严,所以说是依报正报两种庄严,常常萦回在我们自己心中,自自然然与西方极乐世界感应道交,再看底下正受,正受是得定,正受就叫三昧,梵语叫三昧,翻成我们中国的意思叫正受,也翻作禅定,此明因前思想渐渐微细,觉想俱亡,所以我跟大家同学说,你读经的时候不要去想它,你想什么,这个念头很粗,不容易成就三昧,我读,读的时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不想它,你这个觉观慢慢就细,慢慢细的时候,容易成就念佛三昧,也就是我平常讲的,容易达到功夫成片,再往上提升呢,就是一心不乱,这个都叫正受,都叫做三昧。

到觉想俱亡,觉是能,想是所,能所都逐渐逐渐离开了,这个心真正达到清净平等,虽然还不敢讲是真实的清净平等,但是与真实,真正的那个清净平等相应了,相似了,这个境界非常好,唯有定心,与前境合,前境就是讲的西方世界依正庄严,逐渐逐渐感觉的时候,这个境界就在眼前,到这个时候,你自己对于往生是充满了信心,你的生活一定是非常自在,非常快乐,法喜充满,这是我们现前可以得到的,所以人,为什么人说能预知时至,能够不生病的往生,道理统统在此地,你为什么还有病苦呢,你的妄想没有断乾净,原因在此地。

自古以来,许多法师大德,临终还有病苦,你们问,他为什么呢,我们看到的也有很多在家居士的时候,预知时至,无疾而终的,那些法师们度众生的悲悯心还存在,那也不行,他还有众生可度,我能度那是我所度的,这个念头都不行,都要把它丢得乾乾净净,真的要做到度而无度,无度而度,那才行,事上可以做,心里面不能留痕迹,这一点非常重要,心里头还有一点痕迹,没有把它去掉,那就是,走一样能走,也能往生,还要留一点那个病的样子在,不能那么痛快,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