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

【尔时佛告观世音菩萨。当愍此无尽意菩萨。及四众。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目+侯]罗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璎珞。】

  菩萨在此地给我们做示范,为了广大一切苦难的众生,我们必须要接受。接受过来之后,以这个福加持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消灾免难,意思在此地。这是佛等於说是劝无尽意修供养,也劝观世音菩萨接受,「此劝受也」。「物元表礼,恶可辞乎」,物称之为礼物,这是不能辞的。讲谦让,在此地再跟诸位说,谦让是平等的、平辈的,就是有礼让。如果说长者、长辈,你跟他谦让那就失礼了。你看《礼记》里面讲的,「长者赐,不敢辞」。他是我们长辈,给我东西,赶快接受来,谢谢就完了,一点都不能客气。因为客气是什么?平辈才能客气,长辈不能客气,你对长辈客气那是不敬,这个要记住。他要是你父亲的朋友,送你东西,接受过来,谢谢就完了,「长者赐,不敢辞」,要懂礼。也不能说推著,「我这个…」,不可以的,这是只用於平辈。这是一定要晓得,不要跟那些长者,你学了要谦让,将来对长者也谦让,那就错了。

  「辞其物,则绝其人;受其物,则纳其情」,所以布施供养一定要接受。「故曰当愍」,佛门弟子接受供养,那个意义绝非寻常,接受供养真正是有无量无边的功德。他能够辗转弘化,就像施食里头「变食真言」一样,一变为七,七复变七,化成无量无边充遍法界,它有这个意义在。把你那一点点钱把它变成佛法,佛法弘扬到尽虚空遍法界。你本身做不到,一到佛门里就做到了,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利益。所以佛这才赞叹供养、赞叹布施。底下讲,「故曰当愍,即愍」,愍是怜愍,「一切众生也,正以菩萨为物故施,为物故受也」。无尽意菩萨因为观世音菩萨弘法利生,所以才布施供养他;观世音菩萨也正是在做弘法利生的工作,所以应该接受。物就是指一切众生。「夫无尽施璎」,无尽意菩萨布施璎珞,「意在今时,观音不受,意在实际」。这里头有表法的意思,很深的意思。就是无尽意菩萨布施,他的意思表什么?表从迹相上说,迹相上应该要有的,就是从事相上说的。观音菩萨不接受,显理,真如实际不受一法,像六祖大师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讲到真如实际是一法不立。这个含义就很深,这表法。由此可知,是有事、有理,佛这一劝,理事圆融。无尽意是表的事,观音菩萨不受显理,佛这一劝理事圆融,这个里头味道很深长。

  「如来劝受,欲显无所求而求之,无所受而受之,施受皆从寂灭中来」,这个几句话很重要。就跟莲池大师在《弥陀经》每一段注解后面显理,称性而说,这几句话是称性而说。无所求而求之,无所求是对自己无所求,对众生也无所求,正所谓是作而无作,无作而作。菩萨对自己,一心清净无所求,就是弘化众生他也无所求,缘成熟了就得要做,缘不熟就不做。什么叫缘成熟?大家布施供养都来了,那他不能不做。没有人布施供养,不必去求,「我现在要做个什么事情,你们大家要出钱出力来帮助我」,用不著,不必,这才叫无所求而求之。那个求是什么?是自然而来的,不求而求。大家把这些东西送来之后,那怎么办?只好做利益众生的事情。他送得多我们就做得多,送得少就做得少,一点攀缘心都没有,你看这个多自在。做了跟不做一样的自在,不做心里是清净的,做了心还是清净的,就是《华严经》里面所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俗话说水到渠成,哪要费一点心思?缘不成熟,决定不勉强;缘成熟了,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这段经文是教我们这个法门,教给我们随缘而不攀缘,随缘就自在,所谓心安理得。攀缘就不自在,攀缘心里面有无量无边的烦恼,何必要做那些勉强的事情?诸佛菩萨在在示现教导我们,自利利他应该如何去修学,这都是榜样。

  无所受而受,自己没有受,众生也没有受,正是前面所显的实际理体一法不立。但是一切的事,无一不是在积极的进行,他不是消极,他是积极;积极当中,心地是那么样的清净,施受皆从寂灭中来,寂灭不是生灭。前面跟诸位说过,举《楞严经》里面的经文来说明,「生灭既灭,寂灭现前」,生灭是什么?前面六结统统是生灭法。六结是什么?如果在唯识里面讲,就是有为法:心王、心所、不相应行法、一切色法,乃至於相似的有为法,不是真正的无为,统统都是生灭法。只有一个真如无为不是生灭法,不是生灭法就叫它做寂灭法。施受包括了一切法,无量无边一切法门,施受两个字全都包括在其中。可见得,无有一法不从寂灭场中而来,换句话说,无有一法不是真如自性变现而显出来的。

  在此地,「显一璎之福」,就是一串璎珞布施的福报。无尽意那是七宝的璎珞,我们今天就是化学的、不值钱的,那个福报跟无尽意的福报是相等,无二无别。为什么?他是从寂灭中而来的,我这一串化学的也是从寂灭中而来的,有什么两样?「周济无涯」,拿这个来救度一切众生,免七难,离三毒,应二求。「门庭施设,胜也何如」,胜是殊胜,这个门庭就是普门圆应,普门圆应是特别显示在流通大法上。这一品在《法华经》属於流通分,前面跟诸位讲了弘法流通,妙音、观音这两品是讲弘法流通,弘法流通要普门圆应。众生有感,他心里感动想学佛,我们要尽一切的力量帮助他,满他的愿。不但要尽力,要快速的帮助他,他早一天闻到佛法,他早一天成就。尽心尽力,为一切众生著想。还没有意思的、心里还没有发动的,我们要想方法叫他发心。我们在今天此地,财力不足,大概再过几年,观音菩萨一定就会送一笔财宝来,无尽意菩萨也会来供养。为什么现在不来供养?现在我功夫还差一段,还没成熟,到成熟的时候佛菩萨来供养。

  我有一个愿,全世界每一国家这些著名的大学,我们都供养一部《藏经》送给它,供养一套我们讲经的录影带给它。叫那些心里还没有发动的,一看到这个影带、一看到经书,他就动了心,想学佛。这是劝发,用这个方法来劝他发心。这个一定要财物,没有财物做不到。这些东西送到学校图书馆,它会很好的来保存。一般大学图书馆,特别是视听这些器材,它们都有专门技术人员来保管,比我们一般保管要可靠得多,可以能够利益许许多多的人,这是我们应当要做的。下面这是举个比喻。

  「阳春一曲,和者谁乎,赖有持地聊知分晓,所谓逢场作戏,斯也人欤」,这段话很有味道。释迦牟尼佛跟无尽意、观音菩萨这一唱一和,谁懂得意思?如果没有一个知音的,这一唱一和,好像唱这一台戏白唱了。为什么?没有懂门道的,大家都来看热闹,没有一个懂门道的,也辜负了佛菩萨。幸亏在场有一个人懂门道,那就是底下要说明的,就是持地菩萨。还在下面,在这一品经的末后,我们就看到了,持地菩萨。

  【即时。观世音菩萨。愍诸四众。及於天。龙。人非人等。受其璎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释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宝佛塔。】

  佛一劝告,观世音菩萨就接受了。你看这一接受不是马上戴在身上,不是的,你们要注意这一点,不是自己在受用。他把它分成两分,一半供养释迦牟尼佛,一半去供养多宝佛塔。底下注解说,「以一璎作二分者,表於一行,必具二因,理则正因,事则缘因,事理不二,名曰妙因。奉二佛者,二因趣二果也」。到此地是「劝兴供养」这段经文讲完了。

  经论里面常常提到「三因佛性」,此地说的有二因。三因佛性就是正因、了因、缘因。这个地方是正因,正因是什么?就是真如本性,这是每个众生都具足的,是本来有的,正因本有。了因是什么?了因是般若智慧,就是对一切法正确的理解、明了,智慧现前。所以了因是开解,叫开悟,对於一切法能够得到正确的理解。缘因是修行、是起行,解了而后修行,修行是缘,那叫事,事则缘因。理事不二,这叫妙因。前面妙音菩萨如是修,观世音菩萨所修的也是妙因,只是把妙因把它拓开、把它推广,成为普门圆应。所以,这两尊菩萨修的是一样的法门;换句话说,妙音菩萨是妙而不广,观音菩萨是妙而广大,是一样的行门。奉二佛就表正因与缘因,以释迦牟尼佛代表缘因,以多宝佛塔代表正因。诸位要明白这个意思,我们接受供养,你就不要死在字里行间。现在人读经,这个毛病犯得很大,一看到供养,好!我这里有供释迦牟尼佛像,我把人家供养的分一半供养佛前面,分一半再供养一个佛塔。试问你起什么用处?不起作用!你应当是拿到这些财物,启发一切众生的智慧,帮助一切的众生的修行,那才叫真正的一分奉释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宝如来,这叫供养!

  我们建立道场,讲经说法,领众来修行,到这个地方来修行的人,他开悟、他得一心了。就修行这方面来说,就是供养释迦牟尼佛,就他开悟、得一心来说,就是供养多宝佛塔。诸位要晓得这个意思,这叫真供养。到前面,譬如前面这一品,我们这次没讲的,「药王舍身」,你要念到这一品,药王菩萨为法舍身。好了,我们为佛法,把身上倒上汽油,把身体烧掉,你这是为佛法吗?人家一看到你这个行为,报纸上马上登了,佛法可不能学,你看学的什么?一个个都自杀,逃避现实,都自杀了。这错了!经里面这么写的时候,你要懂它的意思,意思是什么?舍己为人,所谓燃烧自己照耀别人,这个意思。怎么燃烧自己?用自己的智慧,用自己的双手,替社会大众去造福,不为自己,完全为别人,这叫燃烧自己照耀别人。你真的把身体烧了,你能替众生做什么事情?所以佛经里面讲燃指,燃指就是我们用双手万能替大众服务,这叫燃指。这个双手不是为我做事情,不是自私自利,不是为自己,是为大众。燃顶,顶是表智慧,用我们的聪明智慧去利益一切众生,是这个意思。不是叫你真的烧掉,真的烧掉,那佛菩萨都流眼泪,你还能替众生做什么事情?佛门里有许许多多文字、迹相、言语都是表法的,意在言外,你不能死在言语当中。

  多宝佛塔是什么?多宝佛塔是我们的清净心。释迦牟尼佛表什么?表我们的修行。我们在此地讲经,我们在念佛堂念佛,这就代表释迦牟尼佛。我们讲堂、念佛堂种种设备,这就是供养释迦牟尼佛。我们在这里面得一心不乱,得智慧明了,这就是供养多宝佛塔。大家要晓得这个意思,不能搞错了,搞错了就迷信。佛法里头常说「依文解义,三世佛冤」,你要是依照这个文字上去做,三世诸佛都喊冤枉;我不是这个意思,你全把意思弄错了,那个个佛都喊冤枉。这是佛法的难处,所以佛在《华严经》里面讲,「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世间聪明智慧没有办法理解佛的意思。由此可知,学佛没有善知识指导没办法成就,为什么?意思不在文字里面,在文字外面。你一定要能领略弦外之音,才能如法。末后这一句,这是长行里面的总结。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自在神力。游於娑婆世界。】

  注子里面说,「如是神力者,指普门示现三十三身说法也。正答云何游此世界之问」。这是无尽意菩萨两个大问,释迦牟尼佛都给他作了简单扼要的答覆。虽然简单扼要,言语是简单扼要,意思是无有穷尽,圆圆满满的解答出来。我们对於观世音菩萨总有个认识,认识观音菩萨你才能相信他,你才能不怀疑他,你才晓得怎样去修学普门的法门。

  下面是偈颂,偈颂里面大部分都是属於重颂,但是也有孤起颂。所谓重颂,是重复前面的经文。重颂的意义有很多,第一,就是经典必须要能够背诵。如果要不熟、不能背诵,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就提不起观照功夫,没有办法把这些道理、这些方法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换句话说,你必须要记住。记住,长行文难记,偈颂等於诗歌一样,好记,唱唱就会了、就熟了。所以长行文便於解释,偈颂是便於记亿。一部经里头有长行、有偈颂,它道理在此地。另外还有一个意思,佛讲经不是学校上课,所以听众没有那么整齐,有先来后到的。先来的人,前面都说到了,后来的人,前面没有说到。前面没有说到,佛很慈悲,也不能辜负他,他既然来了就很难得,用偈颂把前面又略略的说一遍,把前面补出来。虽然你是后到的,前面的意思从偈颂当中你也能够体会得到,都能够得到完整的佛法。当中有孤起颂,就是前面所没有讲到的,那就是前面有说的还有不圆的地方,拿这个偈颂来补充,使佛说的意思更圆满、更为究竟。有这么多意思,所以偈颂就不能少。尤其是一般世间人都喜欢音乐、都喜欢唱歌,偈颂就是歌词,可以配上乐章来演奏的,可以来唱的。

  底下这是科判,就是「偈颂,文后重颂,什师不译」,什师是鸠摩罗什大师,鸠摩罗什大师所翻译的《法华经》,「观世音普门品」只到这个地方,没有偈颂。「诸师皆谓梵本中有,后方添入」,这是在终南山道宣律师《法华经弘传序》,在我们这个本子的上册,本子上册「弘传序」里面说得很清楚。说明这一段的偈颂是什么人翻译的,什么时候补进去的,诸位可以自己参考。「有二十六行」,二十六行就是二十六首。因为我们这个本子,它这个偈颂是五言颂,就是一句五个字,四句是一首,刚刚好一行就四句。所以一行就是一首,二十六行就是偈颂一共有二十六首。二十六首里面分为三段,「初一行」就是第一首颂,「双颂二问」。向后有二十二行,就是二十二首,「双颂二答」,这是重颂。末后有三行,「双颂二劝」。「且初一行,双颂二问」。我们看经文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尔时。无尽意菩萨以偈问曰。】

  这个是仪式,叙说的仪式。以偈来问曰,这也是赞佛,因为偈是唱的。像我们现在「香赞」都是,偈颂都是有配上音乐,有唱的词,多半都是赞颂。

  【世尊妙相具。我今重问彼。佛子何因缘。名为观世音。】

  这就是第一首。在第一首里面,文字上只看到问观世音菩萨名号的因缘,可是意思是双含。它这个地方注解里面也说得很清楚。「世尊妙相万德庄严」,「叹相」就是赞美佛的智慧、德能,因为每一种相好都是百福所修,百福庄严,「问彼,兼含次问」。文字上只有一种,问观世音菩萨名号的来由,里面也就包含了问观世音菩萨什么样的因缘,到我们娑婆世界来游历、弘化。这两层意思,一个是显的,一个是暗含著的。下面是解答。

  【具足妙相尊。】

  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圆满具足,这就是对佛的称赞。

  【偈答无尽意。】

  无尽意用偈颂来问,佛也就用偈颂来答覆他。

  【汝听观音行。善应诸方所。弘誓深如海。历劫不思议。侍多千亿佛。发大清净愿。】

  下面这二十二首,就是二十二行,二十二首,「双颂二答」,分为两段。第一段是「总叹行愿」,是总答,后面有二十首是别答。总答里面,「具足二句,经家叙置」,就是集结经的人他安上的。从『汝听观音行』,这是佛说的。「汝听二字,敕令审谛」,就是我们经上常看的谛听谛听。谛、审二听是用智慧去听、用智慧去拣别,不是盲从。「观音行者,一心三智」,这一句八个字,我们要牢牢的记住。人家问观音行是什么?你立刻能答得出来,一心三智,一心是体,三智是作用。三智是什么?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这三种智都是从一心里面流露出来的,你要有事一心,你就有一切智;你如果有理一心,你又加了两种,有道种智、有一切种智。阿罗汉断了见思烦恼,相当於事一心,所以阿罗汉有一切智,没有道种智;明心见性,圆教初住菩萨,有道种智;到登了地,就有一切种智。所以,三贤菩萨有一切智、有道种智,地上菩萨三智具足。三智都是一心当中生的,一心当中流露出来的,有了智慧那什么事都能办。

  「观彼类音,令无量苦,一时解脱,即观世音成利他之行也」,这是讲菩萨利生的事业。「不动真心,现种种形」,真心就是真如实际理地,也就是法身,现种种形就是应化身,「故云善应」,不动而应这才叫善。「一切国土,处处现往,故云诸方所。」「弘誓者,四弘愿广」,这一句非常重要,我们要记住一心三智、四弘愿广,这都是我们特别要记住、要修学的地方。「历劫者,经劫难量」,显示出有恒心、有耐心、有毅力,不畏一切艰苦,要长时间的来修学。「以誓深故长时不退,以时长故值佛惟多,随佛作为,修诸佛行,方名侍佛」,这三句要记住,我们为佛弟子应该要学习的。佛怎么样存心,佛怎么样作为,我们要学,这才叫学佛!学佛就叫侍佛,侍佛就是佛的侍者。佛今天不在世间,我们能够如是做,我们就跟阿难尊者一样,没有离开佛一步。「一一佛所,皆发净愿,由菩萨行愿深大,故真智遍拔众苦,应身普度一切也。」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讲经还有一次,就是今天晚上我们的经就圆满。后面看这个偈子长,但是有许多偈子是重颂,念念就可以了,重要的地方跟大家讲解,一看就明了,念念就过去,今天晚上讲经圆满。我们大家现在在此一会,将来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七宝池中,我们跟阿弥陀佛又在一起一会,这就是我们的圆满功德。

  (第十二集)

  1983/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请掀开经本,八百四十一面第三行:

  「二」,这是偈颂里面的第二段,向下有二十行,就是二十首,「别颂二答」。这里面分两段,前面有十四首是「答观音得名」,其次有六首是「答普门示现」,前面的第一首是「总答」。

  【我为汝略说。闻名及见身。心念不空过。能灭诸有苦。】

  大师在注解里面说,「举要言之,故云略说。闻名故称」,这是属於口业,称就是称扬圣号,我们通常叫念佛、叫持名,称字就是口念。「见身故礼」,这是身业,朝暮礼拜。「心念」,这是意业。这是三业恭敬受持。「诸有」,这是讲的「二十五有」,二十五有在此地不能细说,诸位可以看佛学字典跟《教乘法数》。佛法里面讲世间法,三界六道以二十五有就全部都包括了。所以说二十五有就是讲三界六道的诸苦,通常也用三苦、八苦来说。「闻名注念,见形礼拜,皆不空过,悉灭三有之苦也」,这个三有,二十五有归纳就归纳为欲界有、色界有、无色界有,展开来为二十五有。这一首是很重要的一首,我们要记住,这是释迦牟尼佛跟我们说的。佛的言语就像《金刚经》所讲的是「真语者,实语者,不妄语者,不诳语者」,佛的话是最为可靠,如果我们不信,那是自己愚痴,自己有障碍。

  下面这十三首是别颂,就是「别答」,重颂前面长行的意思。每一首颂都有个小标题,与前面长行一对照就明了了。请翻开八百四十二面。

  【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观音力。火坑变成池。】

  「此下颂,与长行事相不同,又增几种。谓十四无畏,特举大略,实具一切功德,能救一切急难,故加颂之。」凡是有加颂就是本经里面没有,本经虽然没有,但是《楞严》上有。《楞严经》里面有十四无畏,三十二应、十四无畏、四不思议,这是《楞严经》上的。我们在此地所看到只有七难、三毒、二求,正是菩萨的十二大愿。所以两经合参,这个意思就非常的圆满。这第一首是念观音菩萨能免火难。

  【或漂流巨海。龙鱼诸鬼难。念彼观音力。波浪不能没。】

  这个意思都非常的明显,这一颂是我们念观音菩萨圣号,但是诸位要记住前面长行文所讲的,得「一心称念」。念的时候也有事一心、理一心与功夫成片,都要达到这个标准才能够消灾免难。向下两首就是长行文所没有的了。

  【或在须弥峰。为人所推堕。念彼观音力。如日虚空住。】

  这是前面没有,此地加颂的。或者,『须弥』是高山,我们今天所谓的是山难,登山的人很多,说遇到的山难。这个山难还是有人在谋害,在山顶上,人家把你推下去。在这个时候一心称名,菩萨能够救护你,纵然从高山上堕下来,不至於伤害身命,能够保住安安全全的。

  【或被恶人逐。】

  『逐』是追逐。

  【堕落金刚山。念彼观音力。不能损一毛。】

  这是「堕金刚山难」。这个两首都是属於山难,一个是被人推堕的,一个是被人追逐的。第五首:

  【或值怨贼绕。各执刀加害。念彼观音力。咸即起慈心。】

  『值』是遇到,遇到怨家、遇到盗贼,『贼』也当作盗贼讲,凡是遇到强盗、土匪这一类的,过去总有怨业在其中。这些人拿著兵器要来加害,你念观世音菩萨名号,观音菩萨冥冥当中加持,叫这些怨贼起一念慈悲心:算了,放他一马。你就免了这个zai 难。所以这个都是菩萨神力的加持。

  【或遭王难苦。临刑欲寿终。念彼观音力。刀寻段段坏。】

  这个也是重颂前面的。『王难』就是死刑,犯罪被判死刑,临刑的时候,在从前死刑都是杀头。这个时候观音菩萨加持,使得正是在砍头的时候,刀忽然折断。在以前,监斩官遇到有这样的现象,这个人一定会赦免他的,会赦他的死罪。

  【或囚禁枷锁。手足被杻械。念彼观音力。释然得解脱。】

  这是「免枷锁难」。『枷锁』就是被囚禁,关在监牢狱里面,戴上枷与锁。枷是刑具,加在人的颈子上,锁就是指手镣、脚铐之类。『杻』现在讲就是手铐,『械』是锁在脚上的脚镣,是这一类的刑具。能够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菩萨以不思议的神力,也能够帮你脱离这种zai 难。后面这一首是前面长行文没有的,加颂的。

  【咒诅诸毒药。所欲害身者。念彼观音力。还著於本人。】

  这些在世间确实有这些zai 难。『咒』是一种邪术,注解里面讲,「凡咒毒药乃用鬼法,欲害於人」,役使鬼神一类的来害人。除这一类之外,譬如在大陆西南苗疆地区放蛊一类的,也是属於这个,也是属於这一类。这一类确确实实就像经上所讲的,他这个咒、毒要是害不了别人,回过头来要害自己,弊端也非常之多。此地讲这是乃用鬼法,欲害於人,「前人邪念,方受其害,若人正念,还归本人」,这两句话很重要。那些巫师之类的他有这些法术,他这些法术只能够整那些心术不正的人,他可以差使鬼神来害他。对於正人君子,鬼见到就害怕,他不敢加害。像这些事情,在古人的笔记、小说里面有很多,有很多记载,像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里面就有很多这种例子。可见得,真正能够保卫自己就是心地清净,清净心、慈悲心,一切鬼神见到你,只有恭敬,不敢加害。如果有人派这些鬼神来害你,他一看到你这个人是正人君子,你想害他,你不是好人。那个鬼神回过头来要害他的,要报复他的,这是一定的道理。

  此地也有引了一节公案,就是《譬喻经》里面的一段故事,诸位看看就可以明了了。这个里面有几句话很重要,我们要提出来说说。八百四十五面第二行当中有两句话,「事则邪不胜正,慈能制凶。今以正念观音,自然还著」,这几句话很重要。这是就事论事,在事相上,诸位一定要记住邪不胜正。如果你认为:我们很正,邪的力量超过我,比我们大得太多了。说个实在话,我们那个正里面还带著几分邪,所以你的正不能胜邪。如果你是纯正,纵然入邪见稠林,也不能伤害你一分一毫。我们自己心地里带著一丝毫邪思,纵然说正,你不是纯正,这个邪的力量还是可以侵犯你。所以,前面一再告诉我们,要一心持名,一心是纯正。大慈悲心能够转变恶人的念头,能够转变他的杀机,转变他的凶的念头。观音菩萨以正、以慈,以这个力量来救护众生。我们自己在一念清净心当中,也能生起像菩萨,就是类似菩萨的正心、慈悲心,自然能够感应道交,而免除这样的毒害。

  从理上讲,在第五行,第五行的下面,「理则三毒十恶,皆出当人妙心」,当人是自己,全是自己心里面变的。「今正念观音,以智照神力,旋流反闻,复归元真,彼毒恶等,应念化成无上知觉,不还著本人,而谁著耶」,这是从理上说。这个理,佛在《楞严经》里面讲得很清楚,所谓是四科七大,四科是讲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这都是一切法的归纳,归纳这四大类;七大是讲的地、水、火、风、空、见、识。《楞严经》里面的二十五圆通,就是十八界加上七大。无论从哪个方面去修学,都能成为无上道,所谓是法法平等,无有高下。是亦谓,四科七大皆如来藏妙真如性。三毒十恶也离不开四科七大,也是这个里面的。所以确确实实是我们自己心里面变现出来的,心迷了才会变三毒十恶;这一觉悟,觉悟就没有了。由此可知,外境本无善恶,善恶确确实实是自己一心变现出来的。

  诸佛菩萨那个心,他是念念都清净,念念都慈悲,换句话说,他是念念觉而不迷,就叫佛菩萨。纯善无恶,那个纯善的善,不是善恶的善,善恶的善是相对的;善恶两边都离开,才叫真善,才叫纯善。这个心才清净、才平等,这是我们自己真心原本的样子。以这个心来观一切万法,经里面讲照,照见一切万法,法法无非寂灭相。这个境界在大经里面佛常常讲,十地菩萨就入这个境界,法云地的菩萨。我们讲五忍,是寂灭忍。可见得法云地的菩萨住一真法界,住常寂光土。常寂光土里面,就是法云地、等觉、如来果地。十地菩萨是下品的寂灭忍,等觉是中品,佛地是上品,这是住一真法界。一真法界下面就是实报庄严土,在净土里面讲,净土或《华严经》的境界来说,就是从初住菩萨到第九地,都是住实报庄严土,再往上去,就是常寂光净土。所以,确确实实像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应念化成无上知觉」,这句话是佛讲的,佛在《楞严经》上说的。再看底下一首:

  【或遇恶罗刹。毒龙诸鬼等。念彼观音力。时悉不敢害。】

  这是重颂。就是这些鬼难。下面一首:

  【若恶兽围绕。利牙爪可怖。念彼观音力。疾走无边方。】

  这是加颂的,前面所没有。这种情形也是常常遇到的,特别是喜欢旅游、登山这些人,山上许许多多毒蛇猛兽之类的。如果你要遇到了,这些猛兽围绕著你要来伤害你的时候,我们读过「普门品」的,立刻就想到这首偈子,就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这些猛兽自自然然它就离开了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蚖蛇及蝮蝎。气毒烟火燃。念彼观音力。寻声自回去。】

  这也是一类毒的爬虫一类的,前面是讲兽,这是属於爬虫类的。像蛇,尤其是毒蛇,毒蛇是到处都有,一般人很难辨别。有些剧毒的这些蛇蝎,要是被它咬了,毒性猛的大概只有几个小时生命就失掉了,所以要懂得急救的方法。所以登山有许多人,一定有领队的,有人能够辨别蛇的毒性,还得要预备著血清,临时救急来用。能够念观音菩萨那当然是最好了。懂得蛇的性情的人也常常告诉我们,蛇它也不随便攻击人,它的攻击多半都是属於防卫性质。我们遇到了,站在那里不动,念观音菩萨,它自然就走了;你要走动,它以为你要伤害它,它就来攻击你。所以遇到了不要害怕,念观音菩萨,菩萨也有神力加持,同时那个蛇看到你不动,不想害它的样子,它自然就走了。底下一首说:

  【云雷鼓掣电。降雹澍大雨。念彼观音力。应时得消散。】

  这种zai 难类似我们遇到台风的zai 难一样,不过台风的时候有雨,有的时候也有雷雨,有大的雷雨。在北方有冰雹,冰雹大小就不一定,如果是大的,能够将房屋破坏,也能够伤人、伤畜兽,会造成很大的zai 难。本省在今年是风调雨顺,连台风季节里面有许多台风都没有登陆,这个是好事,希望大家更努力的修行。经上常说,境随心转,种种自然的zai 难与我们的心念都有密切的关系。一些学者他认为这是迷信,可是那些学者要遇到难的时候,他也半信半疑,可见得他那个心不能够决定。所以,佛法理说得很深很深,必须细细去研求,而且还要在行持上去实验,才能够证实佛在经论上所讲的话,句句是实在的。下面有一首重颂,离三毒、应二求。

  【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

  三毒跟二求两句话就包括了。

  【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

  注解里面说,「三毒炽盛」,炽盛两个字是形容词,像火烧得非常的旺盛,「众苦逼身」,三毒是苦因,有因必定有苦果,苦果逼迫我们的身心。下面这两句是讲二求,「男女皆无,困厄孤伶」,到晚年没有子女,就感觉得孤苦伶仃。观世音菩萨「妙智之力,悉能救之」。到后面经文里面我们还会讨论到,观音菩萨我们如何来跟他求感应道交,这是非常重要的修学原则。再看底下两首,下面这是「答普门示现」。

  【具足神通力。广修智方便。十方诸国土。无刹不现身。种种诸恶趣。地狱鬼畜生。生老病死苦。以渐悉令灭。】

  注解里面说「能应之由」,众生有感菩萨就有应,能应之由是「由神力及智方便」。下面给我们解释,「若非千如全体之用,不能具足神通力也」。千如,智者大师讲《法华经》,给我们所说的「百界千如」,於是全体大用才能现前。如就是真如,无有一法不如,无有一法不是,这个境界必得明心见性才能够现前。菩萨在《楞严经》里面示现的这种境界,初初的证得,就是圆教的初住菩萨就能够证得,在念佛法门里面就是理一心不乱。我们到达这个境界,作用就广大了,具足神通,具足智慧。「通虽性具」,这句话是说一切众生每个人都有真如本性,换句话说,每个人都具足如来果地上的十种不思议的神通。虽然你本性里面具足,可是你现在本性迷了,虽然有本能,本能不能起作用,不能现前。「复由广修妙智方便,照性发通,故得普门示现自在也」,菩萨是这么修成的,我们自己要想有成就,一定要认真的去修学。广修妙智方便,这句话我们一定要明了,不能发生误会。几时才能够广修妙智方便?根本智得到之后,才能博学多闻。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他要不是在文殊会上成就了根本智,他没有资格广修妙智方便。

  观世音菩萨在楞严会上示现的,他入三摩地了,入三摩地就是证得理一心不乱,就是证得圆初住的果位。从此之后,才能够广修妙智方便,就像善财一样五十三参,博学多闻。这个修学的程序决定不能颠倒,一颠倒我们亏就吃大了,就不会成就了。所以佛门修学是先专后博,它是这么个程序,而不是先博后专,不是的,是先专后博。在我们目前我们的修学,我们先要博,样样都看、样样都学,学到最后再专一样,其他的统统都舍弃。等於说什么?等於我们去采购,样样去选择,费了很多的时间选择一个理想的东西,我们决定把它买下来。这个在初学当然也未尝不可,可是这个里头就看自己的善根福德因缘。善根福德因缘厚的,你在博学里面,不久你就可以决定一个行门,算你幸运,从这个时候开始修学。如果说你学多了,落到增长邪见、增长无明,那这一生必定空过,就不能成就,这是相当不容易的。

  诸位一定要晓得,你到处听得多了,听多了、学多了、看得多了,给诸位说你找不到老师,真正善知识不肯教你。为什么?你太杂、太乱了,想教没有办法教你,这是要注意到。你亲近一个善知识,他要问你,你过去学过什么?你说,我很想学,可是我还没有开始学。那这个善知识就把你当宝贝,他决定不肯舍弃你。你要说,我学了很多,我听了很多,也看了很多。他点点头,不错,你很好,很难得。打发你去了,不得罪你。为什么?没法子教。他要指你一个门路,你心里一定反抗,为什么?你先入为主:你的就对,别人就不对,是吗?你还不是跟别人差不多!所以没有办法学。这是我们千万要记住。这是自古以来,前面跟大家强调,讲师承的重要。所以一开端就是跟定一个老师,学一家之言,你遇到善知识,人家肯教你,你真正能够得利益。从一开头就博学,到后来能够归到一,有几个人肯回头?有几个人觉悟?觉悟、回头是好,那是没话说。怕的就是一生都不会觉悟、都不会回头,就怕这个。

  这是讲到广修妙智方便,是要自己得清净心之后,就是得一心不乱,而且是得理一心不乱,不是得事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还不够资格,要得理一心不乱,在教下里面讲叫大开圆解,禅宗里面讲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个时候可以博学多闻,可以出去参学。在参学当中,就是「照性发通」,这是参学的功德,我们在《四十华严》里面看到善财童子所表演的就是这个意思。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此地四个字就把这个总纲领提出来,他五十三参得的是什么?得的是照性发通。所以,才能够普门示现,观音菩萨才有这么大的威德神力,加持一切苦难的众生。

  底下这几句话,我们把它念念,「常论恶趣」,常是通常,通常我们讲恶道,「但局三途」,只讲三恶道。「今种种之言,通指九界」,这个经里面偈子里头,『种种诸恶趣,地狱鬼畜生』,它底下有『生老病死苦』,有这么一句;有这一句,「种种诸恶趣」就不专指三恶道,而通指九界。九法界连菩萨都包括在里面,菩萨何以也是恶趣?菩萨要跟佛比,他还是恶趣。为什么?变易生死还没了,生相无明还没有断,所以跟佛一比他是恶趣。这个地方讲「通指九界,望佛皆名为恶,别举三途极恶故也」,三途是九法界当中最苦、最为可怖的境界。「虽三恶方沉幽昏,未应得度,悉令渐灭其苦也」,度三途不容易,很难很难。如果度三途容易,诸位想想我们在前面念过,天龙八部为什么希望离开他自己本道,求生到人道来?这不是非常明显吗?三途迷得太深,很难觉悟。我们看古来大德,佛在经典里面所记载的,诸佛菩萨度恶道的人,三恶道的,最高最高只能够帮助他们提升到忉利天,欲界的第二层天。再往上面去就不行了,佛菩萨都无能为力,这是我们要知道的。

  我们今天就是许多在佛事里面,譬如我们明天晚上圆满,我们放大蒙山施食。大蒙山施食的对象是鬼道,仪规里面虽然是尽自己的心力来超度他们往生净土,实际上能不能达到?太难太难了!你们看过《梁皇忏》,那是宝志公超度梁武帝的妃子。宝志公是观世音菩萨化身再来的,以菩萨威神之力,也只能够把她从恶道超度到忉利天。诸位晓得,靠别人超度是别人的福帮助你,福报可以送给你,可以帮助你,所以福报到忉利天就到顶头了。再往上面去就是夜摩天,有福还要靠自己一分定力,我的定力没有办法给你,诸佛菩萨智慧、禅定不能分给我们。他的福报可以给我们,我们能够享受;他的智慧、他的禅定,没有办法给我们。譬如他做国王,你给他祈求,好,我的财宝可以给你,我的国王位子也可以给你。那是福报,他给你,你能得到。他的聪明智慧没有办法,他不能给我们,他给我们,我们也得不到。

  所以,超度是修福加持。修福,谁修福?我们自己修福。如果我们自己不修福,他得到什么?他什么也得不到。这个事情你们仔细念念《地藏菩萨本愿经》就明白了。婆罗门女、光目女,她们的母亲都堕在地狱里,她自己修法,她自己都是用念佛的这个法门,念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她自己念到一心不乱,这个福报大,她母亲沾光,就能够超生。她为什么能够得一心不乱?因为她想救她母亲,所以她自己修成,等於说是她母亲堕落而使她修成的,这是她母亲的福报。她母亲要不堕恶道,完了,她也不学佛了,她也不去一心念觉华定自在王如来了,她还是个生死凡夫。所以,她的成就是她母亲帮助她的,她母亲为她的增上缘,帮助她成就。她果然成就了,她这个福报她母亲要享受的,超度是这么回事情。

  所以我们修大蒙山,我们在蒙山里头要觉悟,自己要开悟,真正要转变我们的身口意三业。我们自己境界提升了,这些鬼神得福报,确实能离开三恶道,这个一点不假,《地藏菩萨本愿经》可以作证的,是这么回事情。所以,不是把蒙山本子我们口头念念就超度,你要是念念的时候,自己心里面不能够转变自己的境界,你走出去鬼都会打你;你骗我,你把我找来,找来是欺骗我,你自己没修。所以,你念三皈依,我们自己要真皈依;念忏悔偈,我们自己要真忏悔,他就得福了。一方面我们自己修、我们自己念,等於说劝他,希望他也能够修、也能够回转心意。他能够转那更好,超度的力量更大更快;他不能转的时候也给他种了善根,阿赖耶识也给他种了种子,是这么个意思。所以佛事要一心称念,才有效;乱心念、杂心念,没有效果。所以大众在一起,仪规要熟悉,不熟悉什么呢?他生起烦恼。这个法器敲错了,本来要一心清净心念,听到那个法器讨厌了,「怎么又错了?」他心就乱掉了。乱掉怎么?乱掉就不灵了,诚则灵,心一乱就不灵了。超度的道理是在此地。

  讲三恶道苦,不容易得度,虽不容易,佛菩萨的慈悲心并不因为他难度就舍弃,不是的。还是要常常提醒,常常念念,希望他快点回头,几时他觉悟、回头了,他就离开恶道。因此常常不断的提示,这就是大慈大悲。我们这是每个星期放蒙山、念佛回向,特别是对这些鬼神,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我们想救度他,先要成就自己,自己成就了,他就都得度了。再看底下的两首:

  【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悲观及慈观。常愿常瞻仰。无垢清净光。慧日破诸暗。能伏灾风火。普明照世间。】

  这两首是「意业普观」。科题将经文的意思明白的给我们显示出来,这两首非常重要,正是我们修学重要的纲领。诸位看注解。「真以息妄」,『真观』,观就是观照。我们在初学,如果诸位真正肯用功,就是真正发心修行,这两首偈子就是我们现前修学的纲领。我们要用真心,观就是观察世间,以真心观察世间、待人接物,我们这个心就不妄。真心里面没有妄想、没有妄念,所以真以息妄,这就是我们讲的真诚,也就是菩提心里面的直心、至诚心。『净观』,净是清净心,就是菩提心里面的深心。深心不染,虽然在五欲六尘当中,决定不染五欲六尘,心是清净的。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下面是『广大智慧观,悲观及慈观』,这就是菩提心里面的大悲心。所以,这首偈就是颂的菩提心。我们在此地要学的,我把它归纳为八个字,真诚、清净、智慧、慈悲,我们应当努力向这个目标来学习。智、悲、慈,都是真诚清净心的作用。智怎么样?可以破惑,自己当然没有迷惑了,因为你自己真诚、清净。自己对自己来讲无知,般若无知,如果你还有个知、智慧,那好了,那个智慧就是无明,佛在《楞严经》上说,「知见立知,是无明本」,那就是无明。这个智慧是什么?智慧是对人用的,帮助别人破除迷惑,这个智慧是指这个。像佛给我们说这些经论、说这些修行方法,破除我们的迷惑。这个智慧作用是给别人起作用的,不是对自己的,对自己的,清净就好了,真实清净就好了,还要什么智慧!可是要救度一切众生,众生有惑、业、苦,破众生的迷惑就要智慧,智以破惑,悲以拔苦,慈以与乐。可见得智、悲、慈都是他受用,利益众生的他受用,自己的受用就是真诚、清净。「以此五观,加被群迷」,这是指九法界的众生,「妄染惑苦,应念息灭。故一切众生常愿仰而依之」,正是在我们中国所谓「家家观世音,户户弥陀佛」,没有人不称念观音菩萨的。

  「大士之所以应身示现者,实赖於此耳」,就是这首偈颂里面所说的,菩萨与一切众生之所以能有感应道交。后面一首,就是『无垢清净光』以下这一首,是「叹上五观」,那是赞叹。「无垢慧日,叹观智之体,伏灾普照,叹观智之用」,这个意思很明显,不必多说。再看底下一首:

  【悲体戒雷震。慈意妙大云。澍甘露法雨。灭除烦恼焰。】

  这首是颂「口业说法」,注解里面讲,「说虽在口,必假身意为授法之本」,如果没有身、没有意,纵有口也不能说。所以身口意三业,是一而三,三而一,没有办法分开的,分不开的。第一句是「为法现形,本期救苦,故说法之身,名为悲体」。菩萨的身我们称大悲之体,他是以这个身体来救拔一切众生的苦难。「此身先用戒德警人,如天震雷,物无不肃,故云悲体等」,从这一句我们更能够体会到,佛法的修学是建立在戒德的基础上。如果我们疏忽了持戒,你只能够在一刹那当中,用一心念观音菩萨名号,观音菩萨来救你这个zai 难,你自己不能成就。救七难行,离三毒就不行了。离三毒自己要有戒定,菩萨神力加持,可以帮助你离三毒,得一心不乱。可见得戒的重要。

  同修都来问我,戒怎么个修法?拿到戒经,看也看不懂,不要说律藏里的戒经看不懂,五戒你也不懂。不杀生,什么叫不杀生?你不清楚,不清楚就没有办法受持。什么叫不杀生、什么叫不偷盗?如果那么简单,还有那么大的藏经,律藏来解释吗?用不著了。就是这个里面有理论、有境界,广大无边,不是那么容易的。但是现在讲经还有人在讲,讲戒的没有人了,没有人讲戒。纵然在戒期受戒的当中,说有讲戒,也是含含糊糊的说一个大概就算了,也不能够认真的去细讲。你们晓得为什么原因?我不说你也知道。自己没有做到,要讲的时候多难为情。所以末法时期之所以不能成就,没有戒学的基础,修证到后来都落空,都变成福报,都修福了,三界有漏的福报。

  诸位不要以为有福,有福来生还可以作人天,靠不住,畜生道里、饿鬼道里面一样也有很大福报的。你看本省这些王爷宫、妈祖宫,那都是鬼王,他有福。北港的妈祖,他的福报大概在台湾第一大,哪一个寺院里面佛菩萨的福报都没他大,那是鬼王。所以修的那个福不要到鬼道去享、到畜生道去享,那还是苦。畜生道里面享福,佛门里有公案,「修福不修慧,大象挂璎珞」,他变成畜生,做国王乘坐的大象。国王一出去,大象身上披的,都是七宝的璎珞戴在身上,它是个畜生身,这是有福报的。现前畜生当中有福报的,比人还享受,富贵人家养的狗,一条狗要值几十万,狗命值钱。在外国还有狗旅馆、狗餐厅,比我们人过得还舒服,那是什么?它前生修的福。它造的罪业,堕落在畜生道,它有福,福还是要享。真正是「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善恶果报丝毫不爽。

  所以诸位懂得这个道理,我们今天修戒律怎么办?又这么重要,又没有人讲。印光大师真是非常慈悲,这是大势至菩萨再来的。他在一生当中提倡了三本书,叫我们依照这个修学,这三本书就代替戒律。第一个是《了凡四训》,第二种是《感应篇汇编》,第三个是《安士全书》,这个我们能看得懂,我们可以依照这个方法来修学。如果你要是认真的去干,那就修功过格。袁了凡居士是用功过格,依照这个方法来修行,改变自己的命运。出家人莲池大师也修功过格,但是他那个名称不叫功过格,叫《自知录》。果然照莲池大师《自知录》修行,能够修上三年,那是天天要干的,每天要去修,能够修三年,你的戒德基础就奠定下来,佛道才有希望!否则的话,成佛只是我们一个意愿、愿望而已,恐怕很难做得到。

  第二句是『慈意妙大云』,「菩萨以慈为心意」,所谓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但是慈悲与方便都是建立在智慧的基础上,不是感情的慈悲,感情的慈悲不是真正慈悲,是理智的慈悲、理智的方便。如果要落到以感情为基础,那也是佛门常讲的「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你看看慈悲、方便用的基础不一样,一个是用智慧心,一个是感情用事,效果完全都变了,这是我们一定要晓得的。所以,一定要修戒、修定、修慧,然后慈悲、方便才真正能够利益众生。

  下面这一句第三句,这是比喻说法。『甘露』,此地有注解是「不死之神药」,是用来比喻佛说佛法,「所宣至理,解必无生,若非无生,焉能不死」,佛法是无生之法,佛法是真正解脱之法。末后一句说明它的功德利益,『灭除烦恼焰』,烦恼就是起惑。烦恼要是灭掉了,当然不造业,既不造业当然没有果报,这才能真正超越轮回生死。这是说法的功德利益。我们再看底下这一段。下面这一段,这一首这是「加颂官阵」。

  【诤讼经官处。】

  这就现在所谓打官司,这是法庭里面也是苦难。

  【怖畏军阵中。】

  这是从军有了战争,在战场上跟敌人打仗的时候,这也是可怖的现象。

  【念彼观音力。众怨悉退散。】

  注解里面说「事系讼庭」,我们今天讲就是法院。在从前,司法都是政务官来兼办的,以前我们中国的制度并没有法院,所有诉讼这种案件都是县市长来判案子的。所以,县市长他也是司法官,他是行政官,也是司法官。到民国年间才把它分开,县市长专管政务,另外设法官来处理这些诉讼的案件。「身临战阵」,这是从军在战场,「心忧刑罚」,这是指前面,在法庭里面,怕诉讼失败要受刑事上的处分。「命虑兵残」,这是在战场上,有这个恐惧。「今昔怨仇,此时合会。」不是冤家对头怎么打官司?不会打官司。战场上,如果前世不是怨仇,他不会杀你的。人命确确实实是有定数,没有什么冤枉死的。战场里面丧失生命的,都是有定数。

  我那时候刚刚学佛,朱镜宙老居士对我非常爱护,老居士现在还在,他跟李老师同年,今年九十六岁了。我学佛的时候他常常照顾我,而且他讲了很多他自己的故事,激发我的信心,那都是真实的。他学佛,也是亲身遇到这些事情才相信的。他是个学科学的,在我们中国革命的早期,这些人怎么会相信鬼神?怎么会学佛?不可能的事情。他的岳父是我们中国著名的国学大师章太炎,他是章太炎的女婿,他就讲章太炎的故事。章太炎在生的时候,作过东岳大帝的判官,这是他见到的。但是他见到他那时候并不相信,虽然是事实摆在前面,他还是半信半疑,并没有回头来学佛,不过当然对他是有影响的。

  他说他学佛是在抗战期间,在四川重庆。晚上跟一些朋友们大概是打牌玩,玩得很晚回去。回去的时候这个路相当远,重庆那个地方抗战期间路灯都是二十烛光的小灯泡。一个电线杆距离大概都是一、两百公尺,那个灯就好像航海里头灯塔一样,那个灯光,没有办法照路的,只是看到这里有个灯在那里,顺著这条路走就是了。他夜晚上回去,也没有注意到,走到半路上的时候前面有个女人,跟他距离没有多远。他也就无所谓,前面有个人走,他走在后面。大概走了差不多有半个钟点,他忽然想起来,怎么会一个女人半夜夜深在走?一这么一想,他说身上就寒毛直竖,再仔细一看那个人,有上身没有下半身,就吓得不得了。他从这里才相信佛,这才学佛。所以,他以后他说那个一定是观世音菩萨化身来度他。如果自己不亲自见到,他说别人怎么讲我都不相信,他是亲自看到。他说他学佛的因缘是这么来的。

  他所见到那些稀奇古怪的事情太多太多,说不尽,说了耽误时间。为什么说战争那个命也是一定的?这里头有个故事,也是他自己碰到的。在抗战前,他是学经济的、学财政的,他在苏州不知道是哪一家银行,是我们国家银行做经理,所以他的交际应酬也很多。当中有一个朋友是走阴差的,常常在一块聚会,他晚上就到阴曹地府去办公。但是他的职务很小,传递公文,不像章太炎,章太炎作判官,判官等於秘书长一样,那个权很大的。有一天,他说上海城隍庙送了一卷公文来,就是生死簿,送到苏州。在阴曹地府,苏州是江苏的叫都城隍,等於省主席一样,上海算是一个县,把一批生死簿送到都城隍这儿来。这个事情就是他送、他经手的。他说他翻了一下、看了一下,看了一下莫名其妙,那个名字有四个字、五个字、六个字的。所以到第二天他们朋友聚会,跟朱镜宙老居士几个人在一块,就讨论这个事情。他说,我们中国人的姓名顶多四个字,而且四个字不能那么多,送了一大堆都是四个字、五个字、六个字的。他们几个在一块怎样想都想不通,说你是不是看错了?「没错,昨天晚上看的,一点也没错。」结果三个月之后,就是一二八事变,日本人在上海发动暴动,死亡的,那一批生死簿是日本人的。

  所以,老居士以后讲,可见得在战争当中,哪一个该死的,那个名册都送到阎王那儿去了,没有冤枉的。不该死的那上头没有名字,该死的名字早已经送去了。战争里面,此地所讲的「今昔怨仇,此时合会」,如果没有冤仇,就在战阵上,子弹打在你身上也不会死,为什么?没有冤仇。确实,善恶果报我们应当要谨慎。老居士现在年岁大了,你们年轻人去找他,他会讲故事给你们听,那些事情都是真实不虚的,都是他自己亲身经历的。再看底下一首:

  【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是故须常念。念念勿生疑。】

  这五句是「颂劝持名」。菩萨利益众生这个神力、慈悲、方便具不可思议。在大千世界有这么一位可靠的人,我们不跟他交朋友,遇到急难不求他来帮忙,你去找谁?你找其他的人都靠不住,找观音菩萨靠得住。可是你要懂得怎样与他打交道。所以念这一句名号,懂得理论,有理论依据,不是迷信,不是盲目在那里念,晓得念的方法,一心称名,才能有感应道交。「妙音者,说法不滞」,滞是障碍,菩萨具足四无碍辩才,所以称之为妙音。「观音」是说他的悲心,「寻声救苦」,众生有感他就有应。「梵音」是音性清净,梵是清净的意思,无染、无著,这里面没有分别执著。「潮音」是比喻,海潮起伏它有一定的时候,到什么时候涨潮,到什么时候落潮,有一定的时候。这是比喻菩萨有信用,决定可靠。「四音圆具,故云胜世间音也」,胜是胜过,世间所有的这些音声不能跟他相比。实际上讲,世间人,就是六道里面上至摩醯首罗天王,那个信用是卓著了,可是还是比不上观世音菩萨,决定可靠
!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大士具如是德,度脱众生,故须时常持念」,这是我们一定要记住的,要常常保持不能够失去,将这一句圣号念念不忘。「不间」,间是间断,一心称名,这个名号不要间断,「不疑」,决定没有疑惑。这四个字是感应的秘诀,如果你持名有间断、你有疑惑,就没有感应,这个效果就失掉了。无间怎么样?最低限度你念到功夫成片,纵然不得一心,功夫成片是相似的一心,他有感应。无疑就没有障碍,你的心是清净的,疑就生障。真正能做到不间、不疑,「无不随心满愿」,真是有求必应,显示出菩萨神力不可思议,秘诀就在此地。前面教给我们方法,「一心持名」,那是方法里面的秘诀,感应的秘诀就在「不间、不疑」。诸位能够说得到这八个字,你就有资格求,具备求感应的方法。

  「若也疑兕在怀,朝勤夕怠,无惑乎大士之不应也」,你心里有疑惑,又懈怠,朝勤夕怠就是称名间断,那当然没有感应。不能说观音菩萨不灵,不能说释迦牟尼佛在法华会上打妄语,骗我们,不可以这样说,这样说你罪过可大了!佛在经上把这些理、方法、境界都讲得清清楚楚,你自己看走了眼,你自己不能体会,还要去怪佛菩萨,这个罪就太大了。再看底下两首,这两首有一句在前面,只有一首连三句。「颂劝供养」。

  【观世音净圣。於苦恼死厄。能为作依怙。具一切功德。慈眼视众生。福聚海无量。是故应顶礼。】

  这是世尊劝勉我们要修供养。注解里面讲,「观听反入,离诸尘妄,是名净圣」,圣则是称圣人,地上菩萨皆称圣人。观世音菩萨示现在等觉位,由於他修行的方法圆满成就,所以心地非常清净,称之为『净圣』。「冥资不虚,於苦恼死厄,如父如母,可依可怙」,冥是暗中,资是帮助。他大慈大悲,在暗中帮助一切众生,不管你有求、没有求,他的神力、方便是平等的加持,这是真实不虚。众生有苦恼、有死难的时候,他是唯一能够靠得住、能够帮得上忙的人,如同小孩依靠父母一样。小孩有苦难,他最相信谁?他的父母,他认为父母最可靠,别的人他怀疑。「具一切功德,则随所求而应之,不止十四无畏也」,他是具足圆满的功德,所以才能够有求必应。更难得的是「慈视众生,则择可度而度之,不止三十二应也」。什么人叫可度?那就是前面所讲的八个字,「一心称念,不间不疑」,这个就是菩萨要度他的对象。具足这八个字,菩萨眼睛当中看的,这个人机缘成熟了,先度机缘成熟的人,这个感应特别的显著。「其福聚如海」,海是比喻,说他的福报聚集起来像大海一样,无量无边,「利泽无穷,故须归命顶礼」。

  到这个地方偈颂是将菩萨游化娑婆世界的德行也答覆完了。前面曾经说过,这当中还有个知音的人,就是持地菩萨,我们现在看到了。这是第二个大段落,「闻品得益」,品就是「普门品」。世尊跟无尽意菩萨、观世音菩萨这么一问一答,旁边听的人得到利益了。

  【尔时持地菩萨即从座起。前白佛言。世尊。若有众生。闻是观世音菩萨品。】

  诸位要记住,这不是名,『闻是观世音菩萨品』,直接的就是指这一品「普门品」,也可以包括《楞严经》的「观音菩萨耳根圆通章」,那也是观世音菩萨品;《华严经》里面「观自在菩萨章」,就是《四十华严》第七回向章,也是观世音菩萨品。所以这一个字,狭义的是指这一品,广义的,前面那两部经里面的统统包括在其中。

  【自在之业。】

  『业』是讲事业,普度众生的事业,太自在了,没有障碍。

  【普门示现。神通力者。当知是人。功德不少。】

  所以,我们今天读诵「普门品」,诸位也听到「普门品」了,每一位都有流通佛法的责任。因为我们的同胞念观世音菩萨的人太多太多了,供奉观世音菩萨的人也太多太多了,什么叫观世音他不知道;观世音从哪里来的,他也不晓得;观世音菩萨究竟有什么样的德行,他也不晓得。我们要常常为那些人解释,劝那些人读经。不但劝他要读,而且一定要把经的意思讲给他们听,使他们真正认识观世音菩萨,晓得如何来修学普门法门,才能够得到真实功德利益。那我们的功德也就大了,正如持地菩萨所说。这个地方的注子我们把它念一遍,注子里面有几句话非常重要。

  「宝云经云,菩萨有十法,名持地三昧」,这尊菩萨就是因为得到持地三昧,所以称为持地菩萨。「如世间地」,诸位要晓得地的德行太大了,没有地,一切生物都没有依靠,必须有地,地有生生之德,所以底下说了十种德行。第一个「广大」。第二个「众生依」,一切众生都要依大地,才能够生存。第三「无好恶」,心是平等的,没有好恶。第四「受大雨」,它能够承受得了。第五是「生草木」。第六「种子所依」。第七「生众宝」。第八「生众药」。第九「风不动」。第十「师子吼不惊」。我们时间不多了,不能一条一条跟诸位细说,但是这些里面有的是法说、有的是比喻,皆不难懂。

  「菩萨亦尔」,这位菩萨,「昔遇毗舍浮佛」,这是讲他过去在因地当中,曾经遇到一尊佛,这个佛的名号叫毗舍浮,教他「平心地」。他那个时候修苦行,修什么?像修桥补路,哪个地方路不好,他就替人修路,修路是个功德,便利人往来。在路上遇到佛,佛就告诉他,修地不错,好事情,但是你要先平你的心地,心地平了,一切大地都平。他在这里开悟,从这里开悟。所以,「教平心地,一切皆平,是能以妙法内平自心,外患自平」,这是讲他的功德。妙法是指大乘佛法,在此地,狭义的就是指观世音菩萨普门这个法门。一心称念、礼拜这是妙法,无间、无疑,我们内心就平。你们想想看会不会平?你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又不间断、又不怀疑,你的心当然平了。心平了,外面境界就平,一切zai 难应念消除,这个感应道交太显著了。「故闻此品而称叹之」,谁能称赞?心平的人能称赞,他一听就明白了,所以才出来赞叹。

  「观音之号,或曰观世音,或曰观自在。其行或曰普门,或曰圆通」,这我们在一切经里面都读过的。「依悲观慈观,应物之德言之,故号观世音。以真观净观,照心之功言之,故号观自在。自一心而出,应无不遍,谓之普门。自万物而反,照无不融,谓之圆通。其实一而已矣。」只要你得一心就统统具足了,观音、自在、普门、圆通全都得到,那都是一心里面的作用。所以「或以自在为号,或以自在名业。以自在为号,言心得自在,如心经称观自在是也」,《华严经》里面也称观自在。「如楞严称无作妙力」,这个里面境界也非常的广大,诸位可以研究《楞严经》。「功德不少者,显自在之业,普门之行,实为心地法门,闻持之者,苟能以是平持心地,则外患自平,不能为害,於诸怖畏,能施无畏,由是自在之业,普门之行,遂为己有」,我们自己统统都能得到。「故曰闻者功德不少」,这样的殊胜功德利益,持地菩萨能看得出来,所以他在此地给我们说明。

  【佛说是普门品时。众中八万四千众生。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这是「闻品获益」,等於这一品的流通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梵语,翻成中国是无上正等正觉,就是如来果地上的大菩提。大菩提、大涅盘,说大菩提当然就有大涅盘,说一个就行了。这是我们讲的菩提心,大家听了之后各个都发菩提心。菩提心就是一心,所以诸位一心称念,就是菩提心统统具足了。

  好,我们讲经到此地圆满。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