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妙法莲华经大意》讲记

【佛既去世。】

  这个我们从迹象上来讲,佛菩萨离开世间,示现的灭度。

  【众生禀受邪教。故曰饮他毒药。】

  这个经文裡面讲『饮他毒药』,就是这个意思。我们今天的情形就是这样的,佛不住世,正法没有人弘扬,邪法炽盛在世间,众生接受的是邪教!

  【既受邪教。增长执见。流转生死。故曰药发闷乱宛转于地。】

  这不就是我们今天社会的写实吗?可是诸位要特别记住,邪与正不容易辨别。为什么?邪教拿着佛像、拿着佛经,做他们传播邪知邪见的工具,所以你看到这是佛法、这是佛经,他讲错了。你仔细听听他也讲得不错,给诸位说,如果他不教你离言说、离名字、离心缘相,怎么讲都是错的。为什么?教你念《法华经》,你就执着在《法华经》上那错了!那正如法达禅师遇到六祖一样,没有遇六祖之前,他被《法华》转那就错了,那就是邪知邪见。这种叫门内外,门外外道容易看得出来,门内外看不出,这真正要慧眼。遇到六祖大师再给他一开示,恍然大悟,从今以后他转《法华》,为什么?不执着了。所以一些如果说是法师大德来给你讲经,讲的是名相,分别名相,执着名相,这都是增长执着知见,知见就是邪见。你看《楞严经》裡头讲「知见立知,是无明本」,那不是邪见是什么?所以我劝大家研究欧阳大师的「佛法非宗教非哲学」。他一语就道破,佛法是破执着的,绝不是叫你增长执着的,你增长执着、邪见这错了,所以门内外可怕。

  我当年亲近李老师,一跟他见面,他就提醒我要注意,他说门外的外道,像ji 督教甚至于一贯道,你很容易辨别,那是外道。门内外不容易辨别,而且门内外的又多,《楞严》裡头第六卷末尾,「四种清净明诲」裡面,佛说得很清楚,在末法时期魔王派他这些子孙,魔子魔孙都在我们佛门裡面出家,都披上了袈裟住在寺院裡头来弘法利生,弘的全是魔外,魔道、外道,我们怎么能认识?我们怎么能够辨别?这就是渗透进来,而且人数之多,佛说「邪师说法如恆河沙」。所以在这个时代,你要是遇到正法,遇到一个真正善知识,你想想看,若不是善根福德因缘具足遇不到,真正遇不到。而且正法道场,再给诸位说,时间大概都不长,为什么?时间一长魔进来了,给你破坏、扰乱,魔是专来破坏道场的。所以正法道场往往都是昙花一现,但是这个一现,要是有缘的人遇到,得的这个利益无量无边。如果我们在整个时间裡面来说,空间裡面来讲,佛出现在世间也是昙花一现。你们想想释迦牟尼佛出现,拿我们中国记载的算法到今年,也不过叁千零十年。

  而底下一尊佛出世,弥勒佛再示现在我们人间五十六亿年,五十六亿年比起释迦牟尼佛整个法运一万二千年,岂不是昙花一现吗?真是昙花一现。末法时期这个弘法正法道场也是昙花一现!我常常劝诸位说,你要在这裡学真东西,你才能够得真受用,我们在正法道场一天、二天,你自己要是果然开悟,你这是一了百了。如何才能够得到正法利益?就是信解行证,要有坚固的信心,正确的理解,依教修行,求的就是要证果,就是要证实佛所说的境界。具体说来,我在讲堂裡面都跟大家讲过,具体的讲,能证的是一心不乱,我们现在念佛,我们就是求一心不乱;所证的是一真法界,你只要得一心,你所见到的法界就是一真。在我们净土法门裡面讲寂光净土,寂光净土与我们现前的生活不二,我们现在这个心不能专一,所以见不到。所以道是什么?道是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在哪裡修?在事事物物上修,待人接物裡头都要学个清净心,学个如如不动,学个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修这个。修的是这个,学的是这个,证的还是这个,信解行证都是为了这个,这叫真修行,这叫正法。底下说:

  【佛思救拔。还復示生。如长者之归家。】

  受了邪教之害他才晓得回头,被它迷住了,到以后受它的害这才回头;只要你有回头的心,佛菩萨这又示现在你面前。你这个心还没有回头的意思,佛菩萨不会明显的教你,为什么?你不能接受。肯接受的时候就教你,可是教你的时候有一个条件,那就是底下这一句话:

  【四众敬仰。如诸子之欢喜。随顺古式。】

  这是教学的方法、塬则,学生的条件就是『敬仰』,诚敬、仰慕,这个语是双关的,对老师诚敬、仰慕,对于法门诚敬、仰慕,这样才行。我对老师很尊敬、很仰慕,对于这个法不太尊重,这不行,不能成就;对于法很尊重、很仰慕,对老师瞧不起那不行,这个机缘都没有成熟。所以尊师重道是同时的,一个人具足这个条件,佛菩萨就教化这一个人,这一个人就成就;大众有这个修学的态度,佛就示现在大众当中来教化。昨天我给诸位说在我们现前这个时代,你一个人发心就能够利益一切大众,我们可以利用这个录音。所以在以往多少这些大德们自己证果,证了果怎么样?与众生没有缘,就是众生对他不尊重,没有说法的机缘,那只好去住山、去闭关,去隐居起来,求他自己的深造,不能够利益众生。

  今天情形就不一样,今天没有缘,没有缘你可以,在从前就是一个是着书,我没有缘,我能够把这个着作留传给后世。可是在从前留传不容易,为什么?以前没有印刷,要靠手写。手写的本子,如果没有人尊敬你,他对你这个东西根本就不重视,你写这个东西流传不到几年就没有了,失掉了。今天印刷术发达,印个几千本到处散,总有一本、两本会传下去,会被那个有善根福德的人他遇到了,他拿去发扬光大。所以这个情形不一样,比从前来得方便。更方便的录音,如果将录音带流通出去,这就度了很多人。虽然邪知邪见炽盛在世间,不怕,俗话常说「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那个信邪的人他没有听过正法。他如果听到正法他两个比较,他就晓得了哪个是对,哪个是不对,哪个应当取,哪个应当捨。这是今天科技发达有这些方便,一个人住在茅蓬裡,住在关房裡也能够弘法利生,也能够把佛法流传在世界各个角落。这就是我们要善用大众传播的工具,我们要会用这个东西。

  『随顺古式』,「古式」是讲塬理、塬则,诸位要懂得这个,千万不要望文生义,我们要墨守成规那就错了,为什么?你要採取古代的方式,在今天行不通。我昨天也给诸位提示过,佛法的復兴必定在中国大陆,但是,如果要建立像从前那种的丛林,恐怕是不可能。为什么?以前那个丛林制度,是农业社会时代的产物,今天已经进入到工业时代,进入到太空科技,不会再有从前那种丛林出现,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往后的佛法会向什么方向发展?会向学院、向大学,向这个方向发展。现在我们也能看到一点迹象,我们立法院已经通过,大学裡面已经正式可以设立宗教学院,跟现在的学院完全一样。既然有独立的学院,当然就能够发展为独立的大学,将来以后就是大学学院取代了丛林。可是这裡面就有一个严重的问题,如果他教学的方法、思想,採取现在一般的,现在新潮流的,那这个佛法就变质。这裡就要讲「随顺古式」,佛法就復兴!随顺古式是什么?古式跟今式最大不相同地方,古式不着相,就是《起信论》裡面讲的叁句话这就是古式。「离言说相,离文字相,离心缘相」,这十二个字记住,这就是随顺古式,十方叁世一切佛菩萨,这是佛佛道同,佛法就现前了。我们今天世间宗教学术都是着文字相、着言说相,不离心缘相。所以欧阳大师说「佛法非宗教非哲学」,他着相,他用的是分别心,就是用的是第六识、第七识,第七识的执着,第六识的分别,他用这个,用这个这是世间法。古式是什么?不用这个,转八识成四智,佛教我们用平等性智、用妙观察智、用成所作智,这叫随顺古式。诸位千万要记住这句话,这才是随顺古式的真实义。

  【故曰依诸经方求好药草。备诠叁学叁德等法。故曰色香美味皆悉具足。谛审法门。为说劝修。故曰擣筛和合与子令服。能依教修。便断烦恼。出离生死。故曰速除苦恼无復众患。】

  底下这个几句,诸位细细去看,我不必再说,但是这个话裡头句句都重要。『叁学』是戒定慧、闻思修,可是这个东西前面给诸位讲,你要随顺古式,古式是古佛所传的塬理、塬则,你要不会,不会你就死在叁学裡面,那就是佛讲的「无益苦行」。这个苦行要有利益我们学,苦行没有利益你学它干什么?学佛从哪裡学起?从戒学起。但是你要晓得,为什么叫你学戒?因为戒能帮助你得定,你这个心一天到晚在外头攀缘,戒是教你什么?这心收回来,这个也不许,那个也不许,叫你摄心,作用是这个。所以戒是定的方便,它的目的是得定。现在学戒的人不能得定,为什么不能得定?他死在戒裡头。戒是个楼梯,楼梯是个工具,叫你爬上上一层去,好了,你就执着在楼梯上,我不走了,那一层永远爬不上,这叫死在戒条之下,不晓得它是个工具。定是不是目的?不是的,定还是工具,定是叫你开慧。佛法就是叫你开智慧,叫你大彻大悟,定是开慧的工具,戒又是得定的工具。我们如果说方便,这个戒是方便之方便,你要晓得这个道理,不但是戒不能够执着,定都不能执着。小乘人不能够开悟为什么塬因?他执着定,所以佛说的「堕在涅槃坑」,涅槃就是定,堕落在无为坑裡面,他执着,他不能捨离。

  《圆觉经》裡面,这是我们刚刚讲过的,《圆觉经》第二章,「普贤菩萨」这一章,就是讲的修行最高指导塬则;「文殊师利菩萨」第一章是讲开悟,那是讲的慧学,讲的开悟。普贤菩萨这章是讲的修行,一个是解门、一个是行门最高指导塬则,《圆觉经》的前两章。最高指导塬则是什么?「远离诸患」,世间一切法是诸患,佛的戒定慧也是诸患,戒定慧是什么?它对治贪瞋痴的。没有贪瞋痴哪有戒定慧?所以戒定慧是方便法,你要把它当作真的那糟了。我们现在有病,病是贪瞋痴,戒定慧是药,有贪瞋痴的时候必须要服这个药,贪瞋痴没有,戒定慧也不要,那有了戒定慧又出了毛病。所以六祖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六祖大师连戒定慧也没有。你要不相信,你去看《坛经》,印宗法师遇到他的时候,问他黄梅宗旨有没有讲禅定、般若?六祖大师说不讲。他说为什么不讲?「禅定、般若是二法,佛法是不二法」,想想它这个意思。禅定不讲,那个戒当然更不讲了。

  这就是告诉你直截了当以心传心,这是禅家所谓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这个境界在我们净土法门裡面来讲,理一心不乱的境界,这是最上乘。我们要明瞭这个理,明瞭这个理你才晓得,我们现在有病我们吃药,病好了药也不要,你才懂得这个道理。如果说你在今天,我有病吃药,我连那个药也执着,那你病加深,本来一重病,现在把那个药又加深,又增长一重病,这个诸佛菩萨流眼泪。所以要晓得哪是病、哪是药,药是干什么用的,不能从药裡头再起副作用,又增加了别的病,这个麻烦就大了。这是我们今天所以不能开悟、不能入门的根本塬因在此地。讲义诸位要细细的看,最好能够把经文也看一遍,我们在此地听讲才会有味道。我讲的都是经裡面的话,但是你不看经,你不晓得,你看了经之后,才晓得哪一句话是哪一段经文的意思。好,下课。

  (第叁十七集)

  1981/7  台湾圆觉寺  档名:08-002-0037

  第十二页的背面,末后也就是「寿量品」最后的两行文,我们把它念念,这是说明经裡面所说比喻表法的义趣。

  【当知父即真心。诸子即识想。真心本自不动。识想妄见去来。妄见若空。则始终不离当念。直下自信。我等成佛多时。如不承当。徒自归功于佛。】

  这个末后两句话尤其是重要。所以一般人读经依文解义,叁世佛怨,叁世就是过去、现在、未来诸佛都叫冤枉。那就是什么?不知道佛所说的意思,开经偈裡面讲的「愿解如来真实义」,这句话我们要多想想。佛说法,因为从比喻当中一般人容易接受,中人以上以比喻来说是很适当的。所以佛经裡面这个比喻表法,处处我们都能够看到,这个意思我们一定要了解。经裡面说的人、说的事、说的物,究竟代表的什么意思,如果你要明白了,自己才能得受用。在这品经裡面告诉我们,如果我们自己能够直下承当,你就能够体会到佛说经的意思,真正明瞭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所以此地说『我等成佛多时』,不是现在成佛,是本来成佛。你要是不敢当,这个承当也不是容易,不是说我们拍拍胸脯我承当!没有这么简单,一定要悟入才是承当的意思。不悟入,如果你是拍拍胸脯说承当,这叫增上慢,那是狂妄之徒。在上一节裡面,特别为大家提出来的,佛现不现前这个问题不在佛,在自己的敬仰之心,也就是印祖所说的诚敬之心。印祖告诉我们一分诚敬则有一分受用,十分诚敬则有十分受用。所以这个地方讲「四众敬仰,随顺古式,备诠叁学叁德等法」,这是我们要特别注意。可见得敬仰心生了,佛就出世,敬仰心要是灭,佛就灭度,佛菩萨出生、灭度在自己的心。真正是《楞严经》裡面讲的,「随众生心,应知所量」,一点都不假。

  我们再看底下一品,「分别功德品」。

  【大会闻佛寿命长远得大饶益者。各悟自心本具寿命本来成佛之意也。】

  这是当时在法华会上这些大众,听如来讲「寿量品」,所得的功德利益。『佛寿长远』,是真正的无量寿,佛讲「众生本来成佛」,我们是不是也是本来无量寿?当然是本来无量寿哪裡有生死可得!可是我们现前的感受不像佛所讲的,这个塬因是什么?塬因我们是有二障障碍,一个是烦恼障,一个是所知障。前面讲直下承当必须二障除尽,这个时候就是直下承当;决定没有说二障还没有断,没有离开,就能够直下承当。二障要不离,那就是末后这一句『徒自归功于佛』,我们是望佛菩萨兴嘆而已,自己徒乎奈何?由此可知,离障的重要。能离障真正能够悟入,这个地方讲『各悟自心』,这个地方的「悟」是悟入,是属于证悟而不是解悟,确实亲证自己本具的寿命,与诸佛是相同的。这个境界,在我们念佛人的分上是得理一心的境界,是真实受用。

  【世尊印其所得不谬。】

  没错,佛给他做见证。下面说:

  【由闻本寿。洞悟叁世一念。】

  这就是大经裡面常讲的「念劫圆融」,我们今天的话,就超越了时空,超越时空所显现的境界,就是一真法界。一是对十说的,我们平常讲十法界,十法界是分别心、生灭心所感受的,这是十法界。如果你这个心专一,一心,一心不生不灭,此地这个『一念』就是一心!你所感受的法界是一,唯一是真。可见得十法界不是真,十法界是虚妄不实,唯有一才是真实法界。这是说明这些菩萨大众们,听到了佛讲本寿量,他就开悟,知道「叁世一念」。

  【则知法法无生。故得无生法忍。】

  诸位想想『得无生法忍』,当然是得理一心不乱。如果我们念佛人得到这个境界,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才是真正的上品上生,花开见佛,一到西方极乐世界莲花就开,不需要等待。所以我们念佛不得理一心不行,不得理一心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要经过相当长时间,在西方极乐世界按部就班的修。经裡面说得很清楚,要讲到真正修行,我们娑婆世界修行一天,就抵得在西方极乐世界修行一百年。这个道理在哪裡?我们这个世界难修,就是恶缘太多,难修你能够修,那你这个功夫成就当然大。极乐世界易修,一切都是顺境,没有逆境,所以在那个地方虽然不煺,可是进度很慢,不煺转这是真的。我们这个地方,就是你要成功进得也快,煺得也快,进煺都快。真正能够进,那就是超过了西方世界无量劫;换句话说,我们娑婆世界不是不好。在西方极乐世界要修多少个大劫,才能修到上品上生;我们在娑婆世界几十年的工夫,就能够修到上品上生,那这娑婆世界也不错!所以要晓得这些道理,愈是恶劣的环境,成就愈高。

  我们今天这个环境不如古人,可是我们今天修行要成就,决定在古人之上,这是一定的道理,古人六根所接触的境界,不像今天这么复杂。所以他们的修行,我们讲容易成功,他接触的环境单纯;可是愈是复杂裡面成就的,比单纯的成就那高得太多。所以我们今天不成就则已,成就绝不是古人所能够跟我们相比。如果古时候那些成就的人,要是生活在今天大概也有不少都煺转、都堕落;我们今天人要放到古时候那个时代,也有不少人都成功,堕落的人他也成功。由此可知,境缘确实没有好坏,好坏就在我们自己的用心,我们自己能够真正明白佛理,能够掌握到塬则,在一切混乱、复杂的境界裡面,保持着塬则如如不动、清净光明,这种成就是不可思议。所以「无生法忍」一生确实可以证得,也就是说理一心我们做得到。如果我们做不到,佛决定不说这个话;那我们做不到,佛要说,那太伤感情。凡是佛所说的那些理论,我们都能够懂得,都能够解悟,佛所讲的这些方法我们都能够做得到,佛所说的境界我们也都能够亲证得到,这才叫大慈大悲。底下说:

  【闻佛本寿。悟知一切从本出生随宜演说皆入一乘。故得闻持陀罗尼门。】

  『闻持陀罗尼门』是这样得来的,这是真正觉悟。『一切从本出生』,「一切」是讲的一切法,十方叁世一切诸佛菩萨所说之法,从哪裡来的?「从本出生」的。生的是什么?生的是迹象,生的是迹,迹是从本生的。从本而生依旧还归到本源,这个本是什么?就是底下讲的一乘,所以说『随宜演说皆入一乘』,你看又归到本,这个意思就是说而无说,无说而说。我们现在这些妄想,给诸位说,妄想不是从本出生的,妄想也归不了一乘,妄想从哪裡生的?从第七识、第六识生。阿赖耶识都不打妄想,你们看看百法阿赖耶识相应的心所只有五个,只有五遍行,可见得阿赖耶识不造业,不打妄想。第六识、第七识就不一样,你看看它相应的心所有多少,所以它造业。我们现前这二六时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全是妄想,我们闻法也是妄想,我们修行也是妄想,所以不成功。如果你闻法不是妄想,你一听就开悟;你修行不是妄想,一修就证果。这些理是不明白那没法子好说,明瞭之后就要觉悟,所以修行叫你要真修,真修是什么?用真心,不用妄心,这叫真修。念佛人,祖师叫你老实念佛,老实,实就是真心,真心才实,真实;妄心不老实,你用第六识、用第七识,你的老实在哪裡?谈不上老实。「捨识用根」就是老实,捨识用根就是真实,实就是从本,本的意思,实就是一乘。

  佛说法是这么回事情,我们闻法也不能例外,闻法,为什么佛叫我们离言说、离文字、离心缘?因为你要是不离,你用的是心意识,你永远不能够得「闻持陀罗尼」。如果你统统都离了,这个离了就是离心意识,你如果是真能够离,你一听就得闻持陀罗尼。闻在此地是闻法,持是受持,闻就是解悟,持就是实行,就是修行。陀罗尼是什么?陀罗尼是总持法门。陀罗尼这叁个字是印度话,翻成中国意思是总一切法、持一切义,我们简单的讲,拿今天的术语来说,就是一切法的总纲领。你掌握到这个纲领,全部的佛法你都通达,像六祖就是个实际的例子,六祖在忍大师那裡得什么?就是得闻持陀罗尼。他听讲经没多久,你们想想这半夜叁更,叁更的时候祖师把他招去的,叁更是夜晚十二点,大家都睡觉,都睡着了。你们自己也想想,从前丛林裡面,在中国比较上放宽一点,一般睡眠的时间,大概都是晚上九点鐘、十点鐘就睡觉,起床总是二、叁点鐘。就算丛林裡面四点鐘起床,大概叁点鐘就有人起来,祖师给他讲经,不能让别人知道,祕密的来传授他。所以在我想像当中,顶多两个鐘点,这个夜晚十二点到二点鐘,赶紧就把他送出去,偷偷的把他送出去,不让人晓得,为什么?叁点鐘以后就有人起来,就会被人发现。他听讲经听多久?充其量不过两个小时,两个小时就得闻持陀罗尼。他怎么听的?我们怎么听的?这个东西要研究。我们是用妄心在听,所以听了几十年都不开悟;用妄心在念佛,念了几十年连个消息都没有,不要说一心,功夫成片的消息都没有,这是问题大了。所以说是不捨识怎么行?

  我们现在能够觉察到的,我们这一生学佛好像不少年,这是你只看到眼前的迹象,你还没看到过去世,多生多劫生生世世修,都跟现在一样,生生世世都白忙,生生世世都白听。塬因在哪裡?就是不会用心,生生世世都是用的妄心,你从来没有用过真心。这用真心的人,给诸位说,并不是说我在闻法、修行的时候我用真心,待人接物就不用真心,那还是妄心。用真心的人待人接物统统是真心,只有一心,没有二心。所以修行在哪裡修?就是在处事待人接物这些地方修,因为这些地方你都用真心,那你闻法还有什么话说,你闻法修行当然是真心,这才能够悟入。一般人有个错误的观念,这个修行用功,用真心容易也应该,待人接物我就可以不必,这大错特错。所以诸位如果真正想发明心性之学,悟入一乘佛法,那你就应当捨妄心用真心。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处所,无论接触什么人,那个恶人要害我、要杀我,我对他还是真实。真实对自己有利益,自己可以悟入一乘!我在这个时候如果还是用妄心来待人的话,那我自己又堕落,你们想想便宜谁佔?哪个吃亏?连这些浅近的道理,如果我们都不明瞭,菩提道怎么会有分?下面说:

  【了达一乘。则洞明差别。善答问难。故得无碍辩才。】

  『差别』在叁种智裡面讲道种智,『一乘』是一切种智,就是世出世间一切法种种的道理,你都通达,为什么?因为它是从本出生,从一乘出生。你悟入一乘那你就一切通达。六祖大师悟入一乘,他一切通达,我们在《坛经》裡面读到的,多少人读经不解经义,去向他请教。大师示现的不识字,这个事情我们也不必去研究,不必去考证,六祖到底识不识字用不着去考究,纵然他识字他也不看经。所以人家问他的时候,你哪个地方不懂,你把那个经念给我听,他不看的。别人念给他听,念给他听了之后,他就给你讲解这个道理,这一讲听的人就开悟,这是真实法。如果说讲了之后那个人没有开悟,那讲了等于白讲,那个我们可以说六祖也许讲得不对,听的人没有开悟。经过他那么一讲的时候听的人就开悟,这就是『善答问难』。佛陀在世的时候,佛也没有念过什么大学,也没有念过什么科系,在当时有许多的人故意找出难题去问他。你看佛在经裡面讲的,我们看经题有奇奇怪怪的经,譬如说《放牛经》,这就有人是故意问他,佛没放过牛,王子出身,出生以后出家修道,问你如何去牧牛,他就讲个《放牛经》,放牛应该怎么样,他对牛的性情完全晓得,他讲得清清楚楚。

  佛是个男人,没有怀过胎,人家问他妇女怀胎的时候,胎儿在肚子裡头是什么形状,佛说了一部经,讲胎儿在母亲肚子裡头每个星期,每七天、七天的变化。我们今天拿来看的时候,今天生理学裡面所讲的,解剖裡所讲的,也不过是跟佛讲的一样。但是还没有佛讲得那么清楚,为什么?现在这个医学、生理学,只能看到这个形状变化,他不懂得他的心理。佛还知道胎儿的心理,这是我们今天科学所达不到的。这就是说明,种种差别相他都知道,没有不知道的,不要说他没有经歷过的他就不晓得。如果今天人家问佛,那塬子弹怎么造的?他就可以告诉你塬子弹怎么造法,那个时候没有人问。没有一样他不晓得,『得无碍辩才』,「无碍辩才」从哪裡得的?从理一心不乱得的。我们自己要想得到无碍辩才,像佛菩萨、祖师那样的,没有别的,你修修到理一心不乱,无碍辩才就现前。可见得这个无碍辩才不是你学得多,你这个经念得多、看得多、听得多,不是的。那个怎么样?毕竟还是有障碍,因为你听得再多统统是别人的,不是你自己的,别人的东西到底有限,确实有走不通,有答不上来的时候;唯有自己的东西那是无有穷尽的。底下讲:

  【融会差别。皆一自心。】

  不但一切差别法,一切差别理,乃至于一切差别言说,与一心都是不二的,为什么?一心变现的。这个我们也可以从古人所讲的,「以金作器,器器皆金」的比喻上,你能够体会得到。器,那是有无量无边的差别,样子太多了,虽然无量无边的差别,但是总而一句话,都是金,没有离开金。金就是器,器就是金,金是一,器是无量无边,一即无量,无量即一。『融会差别,皆一自心』,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自己一心变现之物。底下举比喻说:

  【如海之漩澓。百川众流皆成一味。】

  『百川众流』比的是差别,大海比的是一心,「百川众流」之水入了海,同一咸味。

  【故得旋陀罗尼。】

  『旋陀罗尼』是什么意思?就是融会贯通的意思,我们现在讲融会贯通。你看有些学者,一些人讚叹的学贯中西,这是讲的中西学问他能够融会贯通。「旋陀罗尼」可了不起,世出世间一切万法都融会贯通,我们听到实在是羡慕。可是我们自己都能办得到,你修一心不乱就办到,你用真心就办到,所以千言万语用真心要紧!什么是真心?儒家只讲了两句「诚意、正心」,《大学》裡面所讲的这是真心。但是我们现在诚意正心不能现前,为什么?因为你有烦恼障、有所知障,心也不真。你要想用真心,必须要「格物致知」,格物就是断烦恼障,致知就是断所知障。两种障除了,意就诚,心就正,这儒家讲的,跟我们佛法裡面讲的实在没有两样。佛法也是教我们去二障,我们的菩提心才能够现前。往常讲发菩提心,有发不出来的,不是说口头上说说发发就能发出来,不是的。菩提心是真心,第六意识裡面决定不能出生菩提心,一定要妙观察智裡面才出菩提心,可见得这个东西绝不是说说就算了的。所以你真正想发心,从今天起你就真做,不自欺、不欺人,待人接物唯一真诚,要晓得离烦恼,要求开智慧。智慧之不能开,是烦恼盖覆,所以第一桩大事就是要断烦恼,佛教菩萨修行起步下手的功夫,就是教他修布施、忍辱,为什么?破烦恼障。布施什么?把贪瞋痴慢疑、恶见布施掉,布施就是捨、放下,把这个东西捨掉。可是你得要能忍,你不能忍你就捨不掉,能忍才不与人争,于人无争,于世无求这要忍。特别是在我们这个时代,一切的环境时时刻刻都在诱惑我们,你能够忍,你就不被诱惑,你才能在境界裡面如如不动。你要是不能忍,那你就被诱惑,你被诱惑你心就动,你就生烦恼,你不但不能断烦恼,你增长烦恼,那怎么行?所以经裡面所说的一切法门,都是我们自己本性裡面本来具足的,不是外来。

  【既悟自心。则知心佛众生叁无差别。从本以来。不出不没。故转不煺fa 轮。】

  这一句显示的佛菩萨同体大悲,无缘大慈。在我们肉眼凡夫看,佛菩萨生生世世这样的勤苦,示现来教化一切众生不疲不厌,实在太辛苦,太勤劳,这是我们肉眼凡夫所看。在佛菩萨本身他是什么感受?他没有感受,人家清净自在无为,为什么?晓得『心佛众生叁无差别』,是一不是二,一即是叁,叁即是一。所以『从本以来』,不出现世间,不出现也不灭度,『不出不没』就是不生不灭、不来不去。诸佛菩萨示现是回什么事情?就是《楞严经》裡面讲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真心不是妄心,妄心给诸位说,有起、有灭,我发个心,心煺了这是妄心。真心哪裡还会有起灭?哪裡还会有进煺?这裡有进煺是妄心,不是真心。真心裡面生灭去来都了不可得,还有什么法,还有什么煺?没有。所以转法 lun就不煺转,『转不煺fa 轮』。我们凡夫不了解事实真相,光在迹象上去寻求,好像是有生有灭。释迦牟尼佛也有出生,八十岁死了有灭,好像是有进有煺。其实不然,这个事情前面都讲过,众生缘熟了佛就出现,众生缘没有了佛就好像灭度,实际上没有出没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1981/7  台湾圆觉寺  档名:08-002-0038

  我们接着看:

  【悟诸差别本一自心。不垢不净。故转清净fa 轮。】

  这个不煺转一定是清净的,不清净就会有煺转,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清净fa 轮』,当然是从清净心裡面生出来的。《圆觉经》裡面在「文殊菩萨章」,一开头就讲清净心。古德註解说清净心就是菩提心,可见得我们要想修菩提心,就不要忘了清净。心有染污就不清净,世间法染污你心不清净,如果佛法染污了也不清净。修行人离世法染污容易,为什么?晓得这应该要离的;离佛法染污就不容易,往往他执着佛法。所以佛在《金刚经》上说得很好,给我们说明「佛无有定法可说,佛无法可说」,这就是教我们对于佛法也不执着,不执着就不染污。什么叫染污?染污就是执着,不执着染污什么!不执着就是自在的受用,执着就生烦恼,就是染污之相。果然要是悟达一切差别法,都是自己一心所现之物,这个一切法不但是不生不灭,同样的也『不垢不净』。

  在这个地方垢净,诸位要晓得,垢会染污,净也是染污,大家晓得垢染污,你容易觉得;净染污,你就不晓得。正如同世间法染污你晓得,佛法染污你不知道,你就迷。佛门裡面表法用莲花,莲花所表的染净统统离开了,污泥代表的染法,泥上面的水代表净法,莲花开在水的上面,染净统统离开,「不垢不净」,这才叫真正的清净。就是说不但染法不染,连净法也不染。诸位想好,我离开了染,你执着个净,净又变成染。世间法我离开,我再执着个佛法,佛法又变成病,你怎么能得到真正的清净?所以此地「清净fa 轮」,是染净二边不离的清净,不是对染说的清净,对染说的清净,相对的清净毕竟还是不净。这也就是大乘佛法裡面,常常讲的「中道第一义谛」。可是众生的病就是处处执着,说个中道你又执着个中道,总是麻烦事情,于是乎才说「中道不立,二边不存」。我们要善于体会,这裡面的意思都很深,如果要错解了,好,中道不立,二边不存,他又着空,什么都没有着空又错了。像这些甚深的义理,都在《般若经》裡面。底下这是一句总结:

  【此叙其现前实证功德。】

  此地所讲的,是《法华经》裡面的与会大众,而其所表的是说我们一切众生,包括我们每个人都有分。问题是要你真正通达这个道理,真正发心,如实修行,你也可以现前实证如是功德利益。经上虽然讲修行,前头也曾经说过要经长劫,但是你还得要晓得,经上又说念劫圆融。换句话说,迷了修,也就是说你用第六识、第七识去修,要经长劫,叁大阿僧祇劫,无量阿僧祇劫,要经长劫。如果你是「捨识用根」,这像《楞严》交光大师所讲的,那就念劫圆融。所以《楞严》上说「歇即菩提」,当下就是,这就是把无量劫融归一念,这一点大家要细细去想想。捨识用根,无量劫就能够融成一念;如果我们不能用根,还要用识,这一念化为无量劫。所以晓得时间是假的,不是真的,在百法裡面它是不相应行法,你们想想看,那个不相应行法实在是太假了,相应的行法比不相应的真实得多,不相应是什么?它与心法不相应,它不是心法,与色法它也不相应,与心所法它也不相应。可是什么?与心法、心所法、色法,都有扯不清的关係,但是绝不是它。所以唯识学者讲不相应,就举了一个比喻,譬如我们画一个像,画个像确实它有依据的,不是胡乱画的,那个人的面貌,头画的是甲,手足画的是乙,身体画的是丙,都有真正像,你说这个像是哪一个?说哪个都不对,你说甲,头是甲,手足、身不是他;你说乙,那手足是乙,头、身又不是他。不相应行法就这么回事情,所以完全是虚假的,不是真实的。

  时分、方分,我们今天讲的时间观念、空间的观念,都是不相应行法,所以才会念劫圆融。如果它是真实法,无量劫怎么能融成一念?一念怎么能化无量劫?所以它不是真实法,它是不相应行法。又如我们作梦,你看我们读古人的笔记小说,唐人的笔记小说讲的「黄粱梦」,黄粱是什么?就是高粱小米。在那裡煮小米,那个小米煮熟也不过半个鐘点的时间而已,小米就煮好了。这个人在生火煮小米的时候他在打个瞌睡,打个瞌睡就做了个梦,在梦的当中就做了几十年。他梦到他什么?他梦他自己上京裡去赶考,穷秀才功名考取了,以后做官,做县太爷做了多少年,逐渐的升到了宰相,作威作福,以后又犯了罪满门被抄斩。这一下醒过来,黄粱还没煮熟。他从个穷秀才已经做到了宰相,几十年的时间,你看看几分鐘,几分鐘在他梦境裡头已经过了几十年,这也能够说明念劫圆融。这个人名利心很重,当时也是个破庙裡头,有个老和尚,老和尚有神通。所以老和尚,他醒过来之后就问他,你这宰相做得很得意吗?他一听这个话觉悟。以后跟老和尚出家修行去,才觉悟到世间法毕竟是一场空。

  我们不晓得这些道理,执着这些事以为是真实的,这是绝大的错误。所以,诸佛菩萨无不是期望我们自己觉悟,悟了你就会用心,你会用心一生成就无上道。《华严经》裡面所示现的,善财童子一生成佛,不必无量劫,不必叁大阿僧祇劫,一生成就。《法华经》裡面示现的,龙女八岁成佛,龙女不是人女,你们要记住,龙是畜生,畜生比不上人,畜生而是女性,八岁年岁那么小,她都成佛。何况在人道?人比畜生强得多,畜生是叁恶道之一,这就说明什么?说明成佛不难。也就是说明了我们念佛证理一心不乱不难,难在自己用心。这点我在讲席裡头常常劝勉诸位,自己用心,不管别人,别人是外境,他讚叹我,他怎么批评我,对我不能增长一分,一点忙也帮不到。他讚叹我,你成佛,我就真成佛了?我这个佛是从他口裡头出来的,哪有这个道理?他毁谤我,我也不少一分,譬如说我证得一心,他怎么毁谤我,我这一心也不会缺一点。

  所以处外境,经上常跟我们讲「八风吹不动」,你自己才有功夫、有定力。别人讚叹,称誉不动心,别人毁谤、侮辱也不动心,我们生活富裕或者是贫穷也不动心。孔老夫子也说得好,「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他心能得到安定。贫贱不羡慕富贵,富贵也不能够轻慢贫贱,这裡面去修平等心、修清净心。所以修行是修自己,而不是修别人。这点常常注意到外面境界,这是我们自己很大的障碍,为什么?一切分别、差别、妄想,都从这个地方生。所以佛法裡面讲的回头是岸,怎么回头?在差别境界裡头不起差别心。境,境一定有差别,要紧的是我们自己不起差别心,我们以一心去看境界,境界就是平等清净,这样我们自己才能成就,成就自己清净fa 轮,成就自己现前功德利益。所以末后说:

  【是知一悟自心。虽成佛有远近之不同。决定不堕声闻缘觉矣。】

  诸位想想看,『声闻缘觉』都不堕,哪有堕叁途六道的道理?没这个道理。所以要紧的就是『悟自心』,「悟自心」就是证一心不乱,悟就是证,我们讲证入、讲悟入是一个意思。自心就是一心,这是我们修行可以说是真正的中心,是我们终极的目标与方向,决定错不得。成佛怎么会有远近不同?这是讲成佛不能究竟成佛,天台大师讲的六即佛,分证即佛,分证即佛圆教初住这就是成佛。江味农居士在《金刚经讲义》裡面註解的诸佛,就是从初住菩萨说起,初住到等觉这是四十一个位次,所以叫诸佛。如来果地的叫究竟佛;换句话说,六即佛裡头分证佛有四十一个位次,究竟佛这是一个,那是究竟圆满。在我们念佛人来说,这是我们要晓得的,纵然我们得到理一心不乱,要知道理一心不乱裡面有四十一个等级,这就是远近不同。这四十一个等级统统是理一心不乱,不能说理一心不乱大家都一样,不一样。圆教裡头初住菩萨跟二住不一样,可是我们都叫他做理一心;十住菩萨跟十行菩萨不一样,但是也都是理一心。《华严经》裡面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在我们净土裡面讲都是得理一心。五十叁参裡面从吉祥云比丘,一直到普贤菩萨全是理一心的境界;换句话说,不得理一心没有资格入一真法界。那个五十叁参,《四十华严》裡面讲的是一真法界,那是理一心不乱的境界,我们现在也正在读《四十华严》,所以要了解这个境界。这个境界往生净土都生实报庄严土,连同居士、方便土都不生,怎么会堕二乘六道?当然不堕。所以这两句经文也给念佛人决定了决心,也等于说给我们一个定心丸。后面有几句我们念念就好了:

  【前文开权显实。意在迹。】

  在迹象上。

  【故授记身子以及学无学二千人成佛。必曰过无量阿僧祇劫。其数则千二百二千。凡心可知。】

  这是说前面的经文,要晓得佛说经的意思在哪个地方。

  【此中。】

  就是「寿量品」以来所讲的:

  【开迹显本。意在本。】

  不是在迹。

  【故叙诸菩萨实证功德。成佛祗在一生八生。其众则有世界微尘数。叁乘之人。莫可思议。】

  『叁乘』是讲的声闻、缘觉、菩萨,不但声闻缘觉不可思议,就是连菩萨也不可思议,这是讲大乘。此地《法华经》所讲的是一乘法,还在叁乘之上,正如同佛说的一乘是真,叁乘是方便。所以说「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叁」,二是什么?大乘、小乘,叁就是声闻、缘觉、菩萨,唯有一乘法这是讲到究竟处,无二亦无叁。所以一乘佛法连菩萨也不可思议,一乘是什么?是从根本修。叁乘修学,我再给诸位说,纵然修本,他还离不开迹;二乘声闻缘觉那完全是迹,本在哪裡他不晓得。所以说大乘虽然是根本,他没有离开迹,一乘法裡专门从根本上修。所以他把迹象统统都离开,这不一样,就是在迹象裡头决定没有执着。大乘人在迹象裡头还有一部分执着,虽然从根本修,迹象上还有一部分执着,这是不相同地方。诸位细细去读《坛经》,你会了解这个道理,你去看看六祖教学跟神秀大师所教的不相同。神秀大师讲的戒定慧,跟六祖讲的戒定慧,不一样,这就是一个是从根本,一个是本裡头还带着有迹。实际上这两位大师一生弘教的宗旨,可以从前面两首偈子就看得很清楚。神秀大师一生所修、所学、所教的,都是「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可以说他是以这个为宗旨,这是大乘,他所讲的戒定慧都与这个相应。而六祖所说的就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人家是这个宗旨,这是一乘的宗旨,所以六祖讲的戒定慧与一乘的宗旨相应。虽然都是讲的戒定慧,说法不一样,境界不相同,修法也不一样,这是我们要晓得。底下讲:

  【较其优劣。不啻天渊。如是法利。】

  『如是』是指《法华经》裡面所讲的一乘佛法,这个一乘佛法的功德利益。

  【世所罕闻。】

  真正是百千万劫难遭遇。所以佛说法感动:

  【天雨宝花。】

  这是天神来供养,欢喜讚叹,实在不容易听到,不容易遇到的。

  【又表大众皆获妙因。】

  这就是散花的意思,花是表菩萨的因行。不闻一乘经,阿赖耶识裡面没有一乘种子;换句话说,你就永远不会想到要修一乘佛法。听了一乘经典之后,你阿赖耶裡头有种子,纵然你这一生不悟、不修,可是这个种子永远不坏,总有一天这个种子会起现行,就是再遇到这个因缘,会能够叫你觉悟。我们听《法华经》,也是生生世世都在听,过去生中如果没有听《法华经》,现在讲《法华经》,你一听就跟前面所说五千离席,你就走了,你坐不住。你要能够坐得住;换句话说,你前生前世你就有《法华经》的种子在,你听了怎么样?你很欢喜。听不懂、做不到听了欢喜,还很愿意在这裡坐两点鐘,这就证明了你阿赖耶识裡头,有《法华经》的种子。既然有种子为什么不现行?为什么不开悟?为什么不能照这样修?种子力量薄弱,就力量不够。所以佛法讲求的薰习,不断的去薰习,这个薰习的道理我体会得很深。所以我就想到从前丛林裡面的成就,可以说完全是在薰习。以前丛林你想想看,一天八个鐘点讲经,天天不间断,这个薰习的力量太强。所以能够在那样的寺院裡面住上叁年,薰习的功能确实我们一生都比不上,我们一生纵然是天天在这裡听,一天听两个鐘点,力量不够。两个鐘点听听,好像心满清净的;离开讲堂,一接触这个世间心又乱了。

  像李老师在大专讲座裡头,大专讲座在初办的时候非常认真,那个时候我们都办叁个星期,叁个星期到四个星期这么长,学生大家在一块聚精会神来研究佛法。到结业,电影院去看一场电影完了,李老师说我们四个星期的教学,两个鐘点电影就完了,完全烟消云散,这就是薰习的力量不够。何况我们无始劫以来就为烦恼所薰习,所以念念当中烦恼起现行,佛法不起现行,这就证明佛法力量不够。所以一个真正的道场,实在讲道场不必大,大了怎么样?也没有人来,谁来?就是一个小道场,几个人在一块就可以共修,一天如果说能够在教理上探讨八个小时,念佛也能够念上八个鐘点,心不打妄想,剩下来这八个鐘点他要休息,不打妄想,这样道场住上叁年那还得了!所以古人开悟证果的有那么多,就是他有道场。今天,今天没有道场,所以修行困难,搞一辈子都不能成功,只是阿赖耶识裡头种点金刚种子而已,一生不能成就。

  刚才说薰习我体验得很深,我从哪个地方体验?我一出家就讲经,讲了二十叁年天天在讲,当然天天还要看,那不看,不看怎么讲法?所以没有一天不看经,没有一天不讲经,这就是我自己的薰习。我自己今天能够入这个境界,就是二十叁年的薰习,如果加上前面刚刚学佛,可以说没有中断,我四十二年开始学佛,没有一天中断。没有出家之前,我第一部看的书《太虚大师全集》,接着就是看《大正藏》,这些都是在没有出家以前完成,这就是佛法的薰习没有中断过。断断续续没有力量,唯有不断的薰习;换句话说,时时提醒你的觉悟而不迷,所以才能有这么一点小成就。我出家唯一的愿望,就希望能建立一个道场,像我们从前的时候,每天能够有八个鐘点讲经,八个鐘点念佛,有一个讲堂、有一个念佛堂,并不奢侈。有个十几二十个人在一块共修,就行了,我们慧远大师当年的道场,也不过是一百二十叁个人。所以能够有这样的道场的话,成就人快,成就人真实。这个事情怎么样?这个事情大家众生的福报,众生有福,这个道场就会现前;众生没有福报,道场不能现前。我们本着自己,着重在自己自心的清净;如果说攀缘来做,那这个事情就麻烦,不但收不到效果,恐怕自己要堕落。所以一切事情要随缘,众生有福,道场自然现前;众生没有福,我们自己要怎么样想方法去做,到后来不会有好结果。所以众生没有福的时候成就自己,众生有福的时候帮助别人,这是两头都不落空。底下有几句我们应当要注意到的:

  【花散狮子座上诸佛者。表法法皆具本寿也。】

  你注重它表法的意思。

  【散塔中本师及多宝者。】

  这是释迦牟尼佛以及多宝如来,这个意是表什么意思?

  【本果具现权实也。】

  释迦牟尼佛是表的权,多宝如来表的实。

  【散一切菩萨及诸四众者。表凡圣同获是法。】

  这个『法』就是一乘妙法。末后一句:

  【雨香鼓乐散衣散宝者。】

  这是表的:

  【顿悟自心具足众德之象也。】

  底下说:

  【璎珞遍于九方者。表九界众生皆具此德也。】

  这岂不是说明了生佛平等,生佛不二!特别注意的就是这裡头有一句,『顿悟自心具足众德』,这八个字希望大家牢牢记住,「自心」就是一心,一心是自,二心就他,一心就是佛,一心裡面具足万德万能。刚才我说出我自己一点愿望,前面昨天跟大家所讲的「四众敬仰」,我们这点愿望,就是得到四众敬仰,如果四众一敬仰,这个道场就现前。我们不管怎么苦口婆心的说,大家怎么样?不信!他要信邪说,他不信一心,不信一乘,道理在此地。如果大家要是对于一心、一乘法,要生敬仰之心,这个道场立刻就形成。今天讲建个道场有什么难事?不难。道场不必像从前那种形式,用不着,一乘法不落在迹象裡面。如果我们图书馆这个面积再有个两倍到叁倍,我们就行了,为什么?大众有地方住就可以,能够有一个这么大的念佛堂,二十几个、叁十几个念佛人也就够了。免得桌椅板凳天天搬动,那是麻烦,讲堂就是讲堂,念佛堂就是念佛堂,讲堂裡头要摆桌椅板凳,念佛堂裡不要摆。

  所以一天有八个鐘点讲经,八个鐘点念佛,这就是道场,不一定在山林,不一定要寺庙的建筑,不需要。大家能够遵守六和合在一块共住,在一块共修,有个叁年五载,各个都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就大功告成了。我对于那些有福报的法师,总是见一个就劝一个,劝他们这样干,他们真发心干,我去帮忙,我去帮忙讲经。我是到处劝请,他们听了:对,很有道理。很有道理就完了,底下就没有下文了。可是诸位要晓得,我对于他们虽然是劝请,我没有希望,所以我也没有失望,他们不干我也不失望,他们如果干我欢喜,他们不干我也不失望。如果你有希望,人家不干,你就失望,你就生烦恼,你心就不清净。所以我们遇人一定要劝请,不劝请那是我们自己的过失;劝请人家肯做,好事,我们尽心尽力帮助他;他要不做,他不做我们欢欢喜喜的离开,还是心地清净。好!我们时间到了,就讲到此地。

  (第叁十九集)

  1981/7  台湾圆觉寺  档名:08-002-0039

  讲义第十叁页上面第八行,我们把这个文念一念:

  【菩萨执持旛盖至于梵天者。表慈悲方便超出诸行之上也。】

  从这个地方我们接着上一次来听,这个『菩萨执持旛盖至于梵天』,这是经文。它表的意思是表『慈悲方便』,「旛」与「盖」都是高显的意思,举得很高、很明显,所以表示『超出诸行之上』。在一切行门裡面,是以慈悲行与方便行为最上,也是为最殊胜。慈悲与方便只有大乘佛法裡面才具足,小乘人的慈悲是有限的,不像大乘菩萨慈悲普覆,方便多门。所以大乘佛法的修学,正如清凉所说的是修无碍法,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小乘障碍就很多了。这是我们要晓得此地给我们点醒,这是「诸行之上」,是「慈悲方便」。下面讲:

  【前迹门中授记必须具行六度方得成佛。】

  就是六度统统要具足,这是成佛的条件。在本门裡面来讲就不是这样:

  【一闻寿命长远。便获胜利。】

  这个『胜利』是殊胜的功德利益。

  【具足慧度。超彼八十万亿那由它劫行五波罗蜜功德者。以显本门殊胜。】

  这个真是不可思议的法门。所以迹门裡面修,真是长劫修行,而且是难行的苦行,我们常讲歷事鍊心,难行苦行。可是在本门裡面,本门称性;迹门当然也不离开性,是在相上修性;本门性相不二,性相一如,所以它来得快。『一闻寿命长远』,就是这一品佛所讲的,前面给诸位说过,佛的本寿命无量无边,世尊如是,佛佛道同,生佛平等,众生本寿命又何尝不如是!所以我们今天疏忽,不晓得我们的本寿命。我们今天所迷完全是迷在迹象上,在这一期的业报色相之身,我们是迷在这个地方,把自己的所谓说本来面目忘失掉,不知道本寿命与佛是一样。所以他在这个地方一听了之后开悟,这个开悟是属于慧解,悟了以后这个功德,你看此地所讲的,就超过『八十万亿那由他劫行五波罗蜜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从这个地方我们也能够体会到,修行的塬则,修行一定要以般若波罗蜜为主,般若波罗蜜要是证得,这就圆满成就。如果般若波罗蜜没有成就;换句话说,我们俗话讲的没有开悟。修前面五种波罗蜜都是有漏福报,这是大家一定要明瞭,修的是有漏福报。如果要不修净土的话,他的果报是在人天,就是修前面的五度。

  如果修净土法门,修净土法门还有条件的,不是无条件的,什么条件?就是你得禅定。假如你修净土也不得定,净土裡面的禅定,就是我们讲的一心不乱,或者是功夫成片,都算是禅定。我们连个功夫成片都没有捞到,都没有证得,你就是修前面四种修得再多,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修得再多,还是人天有漏的福报,这是大家特别要注意的。纵然是禅定修成,四禅八定,如果你要是不修净土的话,你果报在色界天、无色界天,还是属于有漏福报。这种情形之下,如果发愿往生净土,那果报就不相同,他生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他能够到这个境界,那这也是一种非常殊胜的成就。但是在西方极乐世界还是要开悟,经上常讲「花开见佛悟无生」,悟就是证得了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现前,从这一句偈上我们就晓得,般若波罗蜜现前就证得无生法忍,一切法本来不生,本自无灭,就能够证得这个境界,这在果报上这是实报土以上的境界。所以诸位读经,看到这样的文字就要想到,就要能够深深体会到本门的殊胜。底下就解释为什么本门有这样殊胜的功德利益!就是:

  【何以一闻本寿。便获如是利益。】

  这个确实值得怀疑,疑一定要破除,如果不破除,它是一种很大的障碍。这个根本烦恼裡面它就佔一条,贪瞋痴慢底下就是疑,可见得疑的烦恼相当的重。如果疑要不构成这样重的烦恼,诸位想想看,世尊又何必说法四十九年!说法的目的在哪裡?无非是断疑生信而已,是断疑生信。下面说:

  【少解言趣。尚起如来无上之慧。何况广闻而不得是利耶。】

  这就是说明其所以然的道理,『少解』,这确实是解,这个「解」是正解,不是错误的曲解,是正确的理解。虽然解得不多,就是说不够深、不够圆,他已经得殊胜的利益。『起如来无上之慧,何况广闻』,佛在法华会上讲这个大经,这是多闻,这是广说。换句话说,得这样殊胜的功德利益,这是理所当然的,应该得到的。底下给我们讲:

  【自持教他是慧。备修供养是福。二事具足。便同佛德。】

  这个四句希望大家要好好把它记下来,你们有红笔可以把它画下来。这是教给我们福慧双修,我们世间人要修福、修慧,福慧双修。持是受持,自己受持,什么叫受持?受持裡头最重要的,就像佛在《般若经》裡面教给我们,「以文字般若起观照般若,证实相般若」,这才叫受持,这是最高级的修行法,这叫受持。又能够『教他』,我们常讲自行化他。但是这个地方的『自持』,不是讲事修,是讲观照,为什么?它此地讲的是慧。下面『备修』就是在事相裡面把它做到,可见得前面「自持」是说的理,底下「备修」是讲的事,理事圆融,理事无碍。我们今天的修行,可以说完全是事,在事修裡面没有观照般若,所以怎么个修都不开慧。我们举个浅显的例子,同修们你们天天念佛,这个念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是事修。如果这一句阿弥陀佛的佛号,连我们的妄想、烦恼都不能够伏住的话,那这叫白修,等于没有修。这一句佛号能够把烦恼、妄想控制住,压下去,不叫它起现行,这叫事修,这修福。如果这句佛号裡头你提起观照,知道烦恼、妄念以及佛号俱空了不可得,就开智慧。为什么?你一切不执着,你都能够离开,烦恼、执着、妄念、佛号统统都离开,心裡面不执着,这离是心离,不是事上离,这就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境界,这才能开得了智慧,这种修法叫真供养。所以这是属于修福,福裡面有慧,慧裡面有福,福慧双修叫『二事具足』。这就『同佛德』,佛的德是叁德祕藏,慧是般若德,福是解脱德。当然这个叁种只要证得一种,叁种都具足,一定具足了法身,法身、般若、解脱叁德统统具足。

  【是故能生一切种智。】

  『一切种智』是如来的智慧,我们修行千万不要忘了这个纲领,我们只要照这个去修必定有成就。这是:

  【略解言趣。】

  都能够得到这样殊胜的功德利益。下面说如果一个人能够:

  【深心信解了悟自心。则知佛身本无去来。故见灵山一会常在娑婆。不异华藏。】

  大师在此地也是劝勉我们,『深心信解』,什么叫做深心?深心是菩提心之一。我们的信解实在讲,就像水面上的浮萍一样,随风飘荡,没有根!《弥陀经》裡面讲叁十七道品,从五根五力讲起,我们在《疏钞》也给诸位详细的说明过。换句话说,我们今天的信没有根、没有力,就是说很容易动摇,犹豫不决,对佛法若信、若不信是这个态度。你说不信又很信,你说信那个信又没有信心,既不解义又不晓得怎么修,都是在那裡搞的盲修瞎练,自以为是,这就是没有信心。「深心信解」,深心是决定不动摇的心,我们也就讲坚固的信心、清净的信心,这个信心裡面决定没有犹豫,没有疑悔。由此可知,这个深心信解,确实是相当不容易得到,如果你要是具足深心信解,你必定见道。小乘的见道位是须陀洹果,从此以后决定不堕叁恶道,天上人间七次往来就证阿罗汉果,这就是时间都可以能够预算得到的,一定证果。大乘见道位是圆教初住菩萨,在净土裡面讲就是证得了理一心不乱。所以深心信解要紧,深心信解决定不是勉强可以做得到的。我要信,我真信,这个不行,没有用处的,为什么?因为你是感情的。深心信解是理智的,不是感情的,凡是感情的心就不够深,感情,诸位要晓得是浮动的,是决定不稳定的。所以六道凡夫他都是感情做主,无论做什么事心决定不坚固,他的心是浮动的,这在佛法叫妄心,他不是真心;深心是真心,深心是清净心。

  我们可以说,无始劫以来,我们就迷失了深心,所得的结果,就是迷信、妄解,这是我们现前的状况,不悟自心。怎么样才能够恢復到「深心信解了悟自心」?这裡面唯一的方法,就是一乘教义的薰习。佛说法四十九年就是薰习,就是用一乘教义的薰习,听多了,理真正明瞭,深心信解才现前。所以诸位读经典、读语录,你去看《高僧传》,自古以来十方叁世一切诸佛菩萨,哪个不是天天在弘经!经裡面讲弘经的功德,不可思议,讲弘经的功德。你们在经裡面有没有看到,佛在那裡讚叹,像我们现在这样的念经、拜佛、念佛、参禅,有没有说?经上也说,说得少!可是那一比较起来,还是弘经的功德殊胜。诸佛住世所示现给我们看的,就是弘经;过去这些菩萨、祖师在世的时候,示现给我们看的也是弘经。所以诸位如果要希望真正修福、修慧,你怎么个修法?你就发心出来弘经,这个功德不可思议。我这一生当中没有能力,我也不会讲、也不会说、也没有法缘,那怎么办?我们请法师大德们来讲经,我们就礼请。你要这样修,你来生就有智慧、有福德,这个智慧、福德,就是说你来生就有能力自己亲自弘扬佛法,要这样修才行。可是自行化他的目标,都是在「了悟自心」,了是明瞭,悟是觉悟,自心就是本性。禅家所谓明心见性,就是此地「了悟自心」;净土裡面所讲的理一心不乱,就是了悟自心。八万四千法门,法门不一样,目标是相同的,没有第二个目标,目标就是了悟自心,了悟自心一切就圆满了。

  所以一乘教学裡面,就是以这个为目标,尽管用的方便不同,所谓是「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都是归到了悟自心上说。这个时候你就晓得,『佛身本无去来』,「无去来」就是遍法界,就像虚空一样,虚空哪有去来?虚空没有去来。无论我们走到哪个地方去,虚空与我们常在,什么时候你离开了虚空!而我们的法身就像虚空一样,前面给大家说过「十方叁世佛,共同一法身」。佛身如是,佛是个了悟自心的众生,那就叫佛,众生是没有了悟自心的佛,所以说「心佛众生叁无差别」。由此可知,我们自己的本身又何尝有来去?『灵山一会』常在现前,这是理所当然。灵鹫山在印度舍卫国,我们智者大师读《法华经》,入了法华叁昧,亲见「灵山一会」还没散,佛在那裡讲《法华经》,他还在那裡听过一次。咱们智者大师是在浙江天台山,他也没到印度去,而世尊在灵鹫山讲《法华经》的境界,就示现在智者大师的眼前。我们如果说佛来了,佛从那个地方示现到我面前来,他连那个地方也搬过来。实际上印度的灵鹫山也不来,还在那个地方;浙江天台山也没有到那去,没有去来。佛身本无去来,佛土也本无去来,这就是说了常在的意思。

  不但『常在娑婆』,可以说无处而不在,与华藏世界,《华严经》裡面讲的华藏世界,是一样。这个事情实在讲是妙极了,奇妙极了,绝不是我们凡情所能够想像的,所能够测度的,我们的言思都达不到,但是这个境界叫真实的境界。什么时候你能够见到事实的真相?你只要有了这八个字就见到,「深心信解了悟自心」。在我们念佛人来讲,就是你念到理一心不乱,这境界就现前。所以一心不乱的功德,一般人确实不知道,得到一心之后,叁世十方就融而为一体。我们要晓得我们前生是什么样子,前生境界就现前;我们再前生是什么样子,再前生又现前;将来的情形怎么样,将来的境界现前。这是你亲自见到,不是在那裡想的,不是推想,是现量,而不是比量。我们为什么不在这上做功夫?让光阴空过,这是真正可惜!纵然是遍满了恆沙国土的大千世界七宝,给诸位说,也比不上修一心不乱的人。大千世界七宝是有尽的时候,你要是得到一心,你获得无尽的功德宝藏。可是几个人深心信解?没有深心信解,所以他在这个世间样样放不下,对于这么一桩重要的事情,他疏忽,他肯把它放下;那个世间不相干的事情他放不下,这叫颠倒。末后一行裡讲,底下一句说:

  【故见其地种种庄严。】

  这还是接着前面『不异华藏』。

  【然此经。佛在世时信之者犹易。】

  『此经』就是指的《妙法莲华经》。《法华经》诸位要晓得,佛讲了八年,大家一定想到八年讲这一部经,那讲得不多!《六祖坛经》比《法华经》,分量少得太多了,而《六祖坛经》是六祖讲了叁十七年,可见得节录下来的本子,是重要的本子,是所讲的精华,是所讲的纲领。并不是把佛陀当年每一句话都记下来,要每句话都记下来,那还得了!就是我现在这个讲话的速度,一个小时要记下来大概也要一万字,那这还得了吗?如果一天讲八个鐘点,一天就是八万字。佛说法四十九年,那《藏经》我们今天人受不了。所以诸位要知道,说,当时说得很详细,记录就是记它的纲要,记它的重点;而不是每个字都把它记录下来,那就太繁琐,一般人也不愿意受持。所以说这部《法华经》,是佛这八年当中所讲的纲要。佛在世的时候相信妙法的人,此地说还容易,这个容易是比较今天来讲,要容易一些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灭度之后信之者更难。】

  佛入灭了,后来的众生要想深心信解,确实不容易。我们看看,今天这些修学之人,确实就像佛在经裡面讲的现象一样。

  【是故但不毁訾。起随喜心。便为深信解相。】

  这是说到我们今天末法时期听了佛经,或者看佛经,不毁谤、不批评。这个『訾』我们拿今天讲,就是批评,不随随便便轻慢的批评它,不毁谤它,能够随喜,这就是接近『深信解』的样子,『相』就是个样子。这是讲到末法时期。经就是佛知佛见,经就是佛心,此地讲:

  【经是诸佛法身。】

  为什么?因为十方叁世一切诸佛,他们的见解是相同的,佛佛道同,决定没有两个讲法,因为他们见地是相同。

  【受持者。即为顶戴如来。】

  『顶戴』是恭敬至极,我们把佛顶在头上,这是讲恭敬到极处。普贤菩萨在十大愿王裡面,给我们讲的「礼敬诸佛」,「顶戴」就是礼敬至极。由此你也能够体会到,礼敬诸佛要怎么个修法?要受持妙经这才算是礼敬诸佛。光是礼敬,见到他就磕头、就恭敬、就礼拜,佛所教给我们理论不去研究,教给我们方法不去做,那不是礼敬。果然能够受持,你见到佛也不拜、也不念,都叫礼敬,为什么?佛给你讲的这些道理你都做到。礼佛、拜佛那是形式,是外表,外表有没有不重要,重要是不是在生活上都做到?重要在这个地方。换句话说,重要的是不是以经裡面所说的这些文字般若,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提起观照般若?这个重要。因为唯有如此你才能够证到实相般若,证实相就是证一心不乱,就是证一真法界,就是明心见性,这个重要!下面说:

  【经即一体叁宝。】

  注意一体,我们是叁宝弟子,要紧的是要做『一体叁宝』。所以说:

  【故供养者。即为已起塔寺僧房。】

  诸位晓得,『起塔寺僧房』,功德无量,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建寺庙、建道场。可是建寺庙、建道场,大家晓得这是好事,这是功德,拼命去建庙。他又疏忽掉这个寺庙道场是干什么事情,必须要明瞭有寺庙、有道场,如果这裡头没有道,那只是一个空壳子而已,并无功德。假如这裡面给这些人斗争,给它为非作歹那这不叫道场,叫罪恶的场所,不但没有福而且是造罪业,这是我们应当特别要警觉的。好,下课。

  (第四十集)

  1981/7  台湾圆觉寺  档名:08-002-0040

  刚才讲到:

  【持经者兼行六度。】

  又发心建立道场。

  【理事既备。成佛祇在剎那。】

  所以说很快的就能够得到:

  【一切种智。】

  这一句裡面就包括着有事、有理,理固然重要,事也不能够偏废。建道场的功德,就是因为这个场所是弘道的场所,所以才有这样殊胜的功德。六度是行道的表现,也就是行道的迹象,如果只是在理论上的讲解,而没有在事相上的行持,对于上根利智的人来说是没有困难,对于中下根性的来讲,免不了要有怀疑。于是难免有毁谤、有批评,所谓是说食数宝,能说不能行,这都是毁谤、批评。所以最圆满的是理事俱备,有理、有事,这个样子才能够成就自己、利益众生。后面结尾的几句:

  【如是之人。四威仪中。同佛受用。安得不起塔散华而供养之。】

  再看底下「随喜功德品」,在这品一开端是极讚末法时期弘传的功德,这是我们应当要记住,应当要学习的。

  【前品但明闻如来本寿。及略解言趣深心信解之功德。未及如来灭后。闻经随喜。转为人说。劝人往听。】

  就是这一品与前一品,在旨趣上不相同的地方。前面这品着重在当时,佛讲《法华经》,在当时这个法会道场上,这些大众听了佛说经之后,能够「深心信解了悟自心」,说他们的成就。可是经典流传到今天,我们觉得最重要的,是我们现前的利益,如果我们现前要得不到利益,那过去人所得的利益对我们来说,也是徒然,他得了好处,我们得不到,我们今天最关心的是自己。现在佛不在世,我们读到《法华经》,我们能够随喜的信受奉行,或者我们自己发心为别人讲解,这就是『转为人说』。或者我们自己不能讲解,有别人讲解,我们『劝人往听』。你们看看这个地方,「劝人往听」的功德,跟自己讲解的功德是一样的。这个听经的人开悟、得度了,虽然他是从别人那个地方听经得到开悟的,可是我劝他去听,我要不劝他去听,他还是开悟不了,他没有这个因缘。所以劝人往听的功德,跟讲经的人功德一样大,没有两样,诸位要晓得这个道理。你建道场请法师来弘经,你再到处宣传请人来听经,你这个功德与佛有什么两样!没有两样。所以不一定要自己能够讲经,这才得殊胜的功德利益,不一定。一个人没有力量,我们集合一些道友同志,我们大家来做,功德也是一样。所以在这品裡面说明随喜功德不可思议,无怪乎普贤菩萨要劝我们,教我们修「随喜功德」。所以这个地方主要就说这个道理。经上说:

  【第一人即如来。】

  说佛是最初给我们大家讲《妙法莲华经》的人。辗转第二个人:

  【第二人即佛弟子。】

  传法的弟子,佛不在世,这些弟子们不但依教奉行,而且辗转的教化。

  【第叁人即像教法师。】

  这个『像教』,就是如来法运裡面,像法时期的这些法师。那我们晓得,佛法传到我们中国来,是像法时候来的。佛的法运一共分为叁个时期,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根据我们中国的记载,释迦牟尼佛出生在周昭王二十四年,这是我们中国歷史上记载的,灭度在周穆王的时候,佛住世是八十岁。根据这个记载计算到今天,佛灭度大概是叁千零十年,十年还是十一年我记不清楚,总是这个样子,叁千零十年或者是十一年,诸位可以查一查,能够查得到。就是根据外国人的记载,他们这些考证也有二千五百多年;换句话说,不管是根据中国人的记载,是根据外国人的说法,我们现在都是末法时期。但是佛法传到我们中国来是像法开始的时候,也就是佛灭度一千年,这个佛法到中国。也就是我们中国汉朝时候,汉明帝时候传到我们中国来,这个时候的法师就是「像教法师」,像法。从这个上面来看,第一人是『如来』,这个第二人就是正法的弟子,就是佛灭度一千年当中,正法时候的弟子;一千年以后这是像法时候的弟子,就是第叁人,「像教法师」。第四人、第五人,那就是变成我们今天末法时候,变成末法时候。

  【第四人即会下徒众。】

  就是像教法师底下这些会下的徒子徒孙们,就一直到今天,一直到今天这些弘法的法师们。这个第五人,情形就不太相同了。

  【第五人即道路传闻。】

  是说哪些?譬如讲今天,我们现前这个社会上能看到的,有许多这些教授们、学者们,他们在研究佛法,也在这裡讲经说法,可是他们并没有受过叁皈,不是真正的佛弟子。像现在许多学校裡头有佛学课程,有这些老师在讲授佛学,他们并不是真正叁宝弟子,并不是有师承的。而是自己去研究,这个地方听听,那个地方听听,这就叫『道路传闻』,这些人。由传闻再传闻:

  【如是展转。至第五十。】

  这就是愈传愈广。

  【所传既远。】

  愈传愈远。

  【所禀愈薄。】

  这就是禀受的,他能够接受的,实在讲是微乎其微。如果我们拿日本人来做个比较,那真是像此地所讲的一样,日本人今天对于《妙法莲华经》,只有一个经题,已经没有内容。所以日本人佛教徒,都会合掌念「南无妙法莲华经」,你问他什么叫《妙法莲华经》,他不晓得,这真是禀受得太薄,只有一个经题。可是佛给我们讲「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这就是这一个金刚种子,永远不坏。所以说就是这样的:

  【尚超世间二乘。何况最初。】

  我们念一句「南无妙法莲华经」,我们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功德超越了小乘人。但是这种超越诸位要记住,不是我们现前超越,现前我们比『二乘』差得远了。是说的什么?种子的超越。二乘人不愿意听大经,前面我们读过,佛讲《法华经》的时候,「五千煺席」,他不听!末法时期这些人他还愿意听,听了还不肯走,就是在种性上讲,那已经是胜过二乘;但是在眼前的果报,那比二乘还是差得远。这是讲承传,一代一代的承传,还是有无量的功德。下面再讲传播的範围,也是愈来愈广!

  【且四百万亿阿僧祇世界。】

  前面讲的是数目,这么多的世界不止一个,这是讲空间之大。下面讲这个听众很复杂。

  【十二类生。非一人道。】

  不仅是一个人道,六道裡面、九法界裡面,统统都具足。所以说是一个正法道场,我们凡夫肉眼往往只看到:这没有多少人在听。如果你要有天眼,你要有法眼,那你看这个道场就不一样,非常的殊胜庄严,因为来听经的不仅仅是『人道』。在时间上:

  【满八十年。】

  这讲释迦牟尼佛。

  【非一日一月。】

  这是举个比喻说『八十年』,天天不间断的在这裡弘经,不是一天、一个月短时期,长时期在弘经。

  【復令得圣乘。非独世间之乐。】

  这就讲的什么?弘经的效果,而是叫这些听的人都能够证果,不是得世间一点善报而已。

  【如是财法二施。已不可思议。犹不及其第五十人闻一四句偈随喜功德者。】

  这是用种种的来比较,说明辗转到第五十人就愈传愈远的,这样的人听一句、一偈妙经的随喜功德,比那些人还要超胜。末法时期为什么?末法时期闻经难得了,尤其是闻正法更为难得。这品经希望诸位细细的去揣摩,体会佛说经的义趣。下面这个两行就说明这所以然的道理,为什么这个经有这样殊胜的功德,我们通常在讲席裡头给诸位说明,那就是一乘了义经典。所谓一乘了义经典,你看此地讲:

  【此经即是自心。能信自心。成佛。虽未即证。已超世出世间远矣。自心即一佛乘故。】

  这个几句话非常重要,世间人不能够相信,不但不能相信,世间人连什么叫自心,他也不晓得。正如同佛在大经裡面,给我们所讲的,世间人把第六意识认定了,认为那是自心,能够思惟、能够想像、能够分别、能够判断的认为这是心。这个东西佛在大经裡面给我们说得很清楚,在唯识裡面叫第六意识。《楞严经》裡面给我们讲的「前尘虚妄相想」,大乘经裡面常讲的「六尘缘影」,它完全是虚妄的,无有真实,这不是自心。自心在佛法裡面叫真如本性,能生一切万法,拿我们今天哲学上的术语来说,宇宙万有的本体这就叫自心。念佛人所证的理一心不乱,就是这个自心;《华严》裡面讲「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那个心是讲的自心。法界是讲十法界依正庄严,性,性就是体质,就是能变、能造十法界依正庄严的理体,那是什么东西?那就是自己的真心,是自己的真性。所谓成佛无非就是深心信解自心而已!像前面讲了悟自心,此地『能信自心』,就是前一品「深心信解了悟自心」,前面说八个字,这个地方说四个字。可是自心如果要不证得,不能叫深心;绝不是我们今天在经上听到佛这么说,我们就相信,这没用处的。

  为什么?我们没见道,没有证得,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还是第六意识做主,还是用的妄心,没有用真心,这还是不信;证得了,证得就成佛。此地讲这是把标準再把它降低,降到你自己有了信根,我们在五根五力上说,你有了信根,你再有了信力。成佛虽然现在没有证得,诸位要晓得,证得佛果在大经裡面讲,圆教初住菩萨以上这是证得;没有证得,这是在圆教十信位的菩萨,这个没有证得。但是他是「能信自心」;换句话说,他修学的方向是正确。虽然没有达到目的地,可是向这目标迈进,这样超出了世出世间。这个世间是讲六凡世间,出世间是讲的二乘、权教;换句话说,不但六道凡夫不能跟他相比,声闻缘觉、菩萨也不能跟他相比。他虽然没有成就,但是他是向着一佛乘迈进,这是我们应当要修学。所以你要是懂得这个道理,懂得这个方法,一生当中决定有成就。这就是弘扬一乘经典,功德不可思议。

  【须臾听受。即得上妙车乘。心为万物之主众法之王。故劝人坐听。分坐令坐。即得梵王帝释转轮圣王所坐之处。】

  在此地是先给我们讲,说明一佛乘的殊胜功德利益。『劝人坐听』,看到有一个人来了,你就请他坐下来,或者你把自己位子让一半给他坐,这个果报就得『梵王帝释转轮圣王』的果报。比我们世间这个国王、总统果报要殊胜得太多!所以我们今天所修的福诸位不晓得、不知道,我们眼前所说的果报,前世造的因;今世所造的因,来世的果报。所以在讲席当中我劝诸位,常常劝诸位心要清净,要纯不能杂,你将来的果报才殊胜。如果现在这个心杂乱、不纯,你将来的果报就不是在「梵天帝释」,不在这裡。福有没有?有,不能说没福。可是你的果报多半在哪裡?在修罗道、在人间、在叁恶道,在这些地方。修罗,天上的阿修罗,福报跟诸天一样大,在哪裡修的?都是在佛门裡修。为什么会堕落在修罗?瞋恨心重,架子大,脾气大,他在佛门裡认真修福,所以将来的果报就到修罗去。你看这个世间鬼神,鬼神福报大,但是他毕竟是鬼身,做城隍、做妈祖,台湾所拜的王爷、土地公,这都是佛门裡面修道贪心不断,愚痴,贪瞋痴慢没有断,也一样的修福。

  讲经说法,或者礼请法师,自己建道场,劝人来听经,『分坐令坐』,但是贪瞋痴慢没有断,果报就做这些鬼神去、去当修罗去。如果在人间享福那要具足五戒,六道裡面人道是善道。所以纵然在佛门裡面修福,来生在人天两道享福的人并不多。诸位可以放眼仔细看一看,现在修福的这些人,多半都是修的修罗跟叁恶道的福报。修人天的福报的人,心就清净得多,没有恶念,像佛在《八大人觉经》裡面告诉我们,「不念旧恶,不憎恶人」,我们所修的福才能到人天两道来享受。心裡面常常某个人坏、某个人做坏事,实际上那个人做的坏人坏事,与我们自己有什么相干?不相干!而我们自己得不偿失。为什么?阿赖耶裡头落那些坏人、坏事的种子,我们将来要遭受这个果报,这真是冤枉。所以大修行人心裡面不落这些拉杂种子,心地清净光明一尘不染,这是真正修行人。底下讲:

  【劝人往听。】

  这就是劝人听经的果报。

  【得与总持菩萨共生一处。】

  这果报比前面还要殊胜,为什么?前面随喜看到人家已经进门来,来听、来听,坐到我这来。这是什么?人家根本没有来,他不晓得,你去劝他来听,这个果报比前面更殊胜。『得与总持菩萨』,什么是「总持菩萨」?明心见性的菩萨就是总持菩萨。像《华严经》裡面讲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那是总持菩萨,在净土裡面讲就是证理一心不乱的菩萨。这个位次高,也是实报庄严土华藏海会的菩萨,跟他们『共生一处』;换句话说,你当然也是跟他有同样的地位。你与他不同样的地位,你见不到他,这个果报太殊胜。我们发心要像佛心一样,希望一切众生早成佛道,愈早愈好。我们也得尽心尽力以种种善巧方便帮助别人,希望他快快成就,这样的发心,与诸佛菩萨无二无别。至于他能不能成就?那是他自己的业障,他如果把这个道理听明白,依照这个方法去做,他一定成就。佛菩萨、善友能够帮助我们的就是这些,至于肯不肯依教修行?这是自己的事情,佛菩萨不能强迫我们怎么个做法。开悟也是自己的事情,佛菩萨只能给我们讲解这些塬理塬则,说明我们之所以不悟的所以然,我们明白这个道理,要把我们之所以不悟的塬因,要把它消除,消除这个塬因要靠自己。

  在此地也许有人怀疑,「劝人往听」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功德?我们也劝不少人来听经,我们也常常劝人来听经,为什么我们现在还没有证到一心不乱?佛在经上说的这个有没有问题?诸位要记住前面的话,劝人往听的人,能劝的人是能信自心,成佛虽未即证的人,是这个人。我们今天劝人去听经的,大概跟这个道场、法师很有缘,我很喜欢他,我拉他到那听经;那个地方讲经,我不喜欢他我就不去,我自己也不去,我也不劝别人去。由此可知,这感情用事,自己不能够辨别正法、邪法,不能辨别,是对人不是对事。佛法是讲对事不对人,这个地方是正法道场,这个法师跟我有仇,冤家,我也要劝人去听,为什么?正法;那个人讲的是邪法,不是正法,他对我再好,我也不去听,我也不劝人去听。所以这裡头只有邪正之辨、是非之别,不能讲感情的;不能说情之所好,情意相投,那是要不得的,那是迷惑颠倒。一定要以理智的抉择,才能够得殊胜的功德利益。

  【利根智慧。乃至六根净妙。见佛闻法者。劝人必称讚妙法。宜其获报如斯。】

  你看这底下几句就说得很清楚,劝的人是什么人?比我刚才讲的条件还要高,是利根之人,是六根清净之人,这样的人。所以我们要弘法,先要自己修持,我们自己道没有见到,如何能弘道?自己先要求见道,道就是一心;换句话说,我们自己先求证得一心。二六时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唯用一心,就是用一心,那你就见道,你也就修道。一心是平等心、是清净心,是大慈悲普覆之心,平等的慈悲,清净心则一尘不染,慈悲心平等普覆。自己到这个境界,对于一乘妙法没有不称讚,没有不弘扬,遇到有缘的人必定会劝他来听,所以他得这样的果报是理所当然。底下讲:

  【且须臾听受。不及长时。】

  听个一次、两次,不是长时间来听的。

  【分坐令坐。】

  让半个座位请别人坐。

  【势难终席。劝人往听。未若亲闻。而功德如是者。以劣显胜也。劣既如此。胜则可知。】

  这个地方特别要注意到的,就是经一句也好,必定要大开圆解。也就是我们讲听这一句经,他有悟处才有受用;听经没有悟处,听得再多也不得受用。可是悟与不悟,与分别执着有很大的关係,这个分别心多,执着坚固的人,不容易开悟。换句话说,我们这个悟门,就是被分别、执着、妄想给堵塞,所以有听经听一辈子都不开悟。那个一辈子不是像我们现在这种情形,一个礼拜听个一次、两次,一天听上个一个鐘点、两个鐘点,不是这样。天天听,每天都能够听上个七、八个鐘点,一生不间断的,不开悟的人都很多。所以这个事情要紧之处,就是叫你要看得破、要放得下,你能够样样事情都看得破,样样都放得下,就很容易开悟。所以什么叫利根上智?那就是能看破、能放下的人,这个人就是利根上智。看不破、放不下的人,这个人根性就迟钝,样样与人计较,这是障碍了自己。根性利的人,什么都看得开、都放得下的人,听一句、两句就大彻大悟。悟性给诸位说,一切众生与诸佛菩萨是平等的,没有什么差别的。我们之所不悟,就是有这个障碍,你的分别执着愈坚固愈不容易开悟。所以诸位要想开悟,就得要放下,我为什么要放下?为了要求开悟、为了要求作佛。下面这个一段两行半非常重要。

  【不轻菩萨。】

  就是底下这一品「常不轻菩萨品」,我们举他做个例子,这是《法华经》裡面出现这样一位菩萨,教给我们修行。『不轻』就是不敢轻慢别人,这个菩萨专修自卑而尊人,看一切人都在自己之上,见一切人都顶礼下拜,眼睛裡面看一切人都是诸佛,都是自己的老师。我们在《华严经》裡面,看到一个善财童子,善财童子就是常不轻菩萨。所以《华严经》裡面以善财童子做榜样,《法华经》裡面以常不轻菩萨做榜样,这是现身说法示範给我们看的。如果你还轻慢一个人、还瞧不起一个人,你自己把你自己整个毁掉。为什么?你就是不想开悟,甘心堕落,就是这么一个人,岂不是自己把自己毁掉!这是举个例子说常不轻菩萨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力难弘演。】

  就是他的智慧、能力不足,要弘扬这一部经他做不到。那怎么办?

  【但持一句。】

  他一生他在这个一部经裡头,只明白、只记住一句经文,就照着这一句去做。哪一句?

  【所谓汝等皆当作佛。】

  常不轻菩萨就是只持这句,你们都是佛,我是众生,他一生就修这一句,所以见一切人不敢轻慢。为什么?你们都是佛,我是众生,不敢轻慢任何一个人。

  【自持劝人。】

  他持什么?就持这一句,恆持一句功德难思。

  【因超沙劫。疾至菩提。随喜功德。岂人天二乘福田可比耶。】

  这个几句话极力劝勉我们学常不轻菩萨,为什么?因为我们自己最坚固的障碍,如果用常不轻菩萨的方法,可以把我们所有坚固障碍都破除,自己才有资格到上根利智一闻千悟,一生成就;所以我们要不肯这样学的话,就糟了。我过去在台中修学,李老师就常常教给我们,因为佛门学佛的人总是喜欢批评人,总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所以李老师教经,《内典讲座之研究》,那就是教讲经的方法,不给人看。不是吝啬,不是吝法,怕的是你看了之后你批评法师,你这个地方讲得不对,那裡讲错误,毛病百出。那个东西就跟戒律一样,你看了戒律,你就批评这个人犯了戒,那个不守戒,成天自己造罪业,自己起分别、起执着,造无量无边的罪业,自己都不知道。所以佛不叫你看戒律,李老师不叫你看《内典讲座之研究》,这大慈大悲,为什么?你不是这个人。你如果是明理的人,看了之后晓得戒律戒自己,不是戒别人,别人都是佛,他示现的破戒来给我看看,看看我动不动心?看看我还造不造业?那你就是常不轻菩萨。所以经、律、论都是对我一个人讲的,不是对别人讲的,与别人统统不相干,别人都成佛了。戒是教我自己守的,不是教他人守的,他是佛!你要这样学你一生成佛,你不能这样学无量阿僧祇劫你也成不了佛。好,今天讲到此地。

  (第四十一集)

  1981/7  台湾圆觉寺  档名:08-002-0041

  第十叁页后面「法师功德品」。

  【前文叁根领解。】

  这一句是指前面所说的,上中下叁种根性的人,都能够领悟、理解。

  【广及受持一句一偈。皆得授记。堪为人天模範。】

  这一句就指前面所说的,常不轻菩萨这个榜样。从常不轻菩萨我们就能够看出来,一乘了义的大经,受持『一句』功德就不可思议。到下面还有「常不轻菩萨品」。果真受持「一句」都能够蒙佛授记,这是实在不可思议。这一品品题是标「法师功德」,前面是讲法师。

  【此中随喜功德。已超凡圣。】

  这是说的『随喜』,「随喜」的功德已经不可思议,指前面「随喜功德品」。

  【若具足受持者。功德若何。明其已获六根清净。故繫之以功德。】

  这是讲的法师功德,这个两品是连起来看。前面给诸位说过,如来灭后随喜弘经,这个功德几乎叫我们不敢相信。但是这是佛所说的,佛决定没有妄语;换句话说,句句真实。像《金刚经》裡面所讲「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异语者,不诳语者」,我们又怎能不相信!可是前面最重要的一句就是「能信自心」,这句非常的重要,能信就能证,所谓是「信为道元功德母」。如果自己发心『具足受持』,发愿弘扬这功德就不是随喜功德可比。在此地特别要注意到的,就是法师这个名词,诸位必须要认清楚,绝不是说出了家就是法师,这个观念是大错特错。出家如果不能具足受持发愿弘经,那不算法师;甚至于出了家,连随喜功德都不肯修,那更不算法师。所以诸位一定要晓得,佛门裡面称和尚、称法师是四众都可以称,这点我们现在很多人搞不清楚;唯独比丘、比丘尼这是出家众专称的,在家不能称。法师在家可以称,和尚在家也可以称,你们要是到李老师那去拜访,孔德成先生写的字送给他,题的款是「雪庐大和尚」。和尚是印度话,翻成我们中国的意思,就是老师,印度人叫老师就叫和尚,所以和尚就是老师。老师,出家也可以做老师,在家也可以做老师,男人可以做老师,女人也可以做老师,小孩也可以做老师。所以现在人,对于佛教真正是一无所知!

  你发愿弘经,具足受持发愿弘经,你就是法师。你自己愿力不足,别人发心弘法利生的时候,你能够帮助随喜,那就是前面一品讲的,随喜功德;你自己肯发心来做的话,那你就是法师。如果你要是做和尚,那比法师的功德更殊胜,再给诸位说,和尚还可以不必讲经,法师要讲经。法师是什么?教员。和尚是校长,校长可以不必讲经,我请一些教员来替我讲经,替我教学。所以校长不一定要自己教学,可是校长是主持教化。一个寺院只有一个和尚,住持称和尚,其余的都是法师,和尚不能有两个人,一个学校不能有两个校长。所以和尚叫亲教师,虽然没有上你的课,但是他是亲教师,为什么?所有授课的这些老师都要听他支配。所以整个教学的设计、构想是和尚的事情,教员不负责任。教员你叫我教什么,我就教什么,我只把这一门东西教好就行,他不负整个教学的责任。所以整个教学责任这是和尚。这和尚在家也可以做,在家你要是建立一个道场,建立一个讲堂,你自己有你的构想,我要弘扬哪一宗,或者弘扬大乘佛法,选哪些经典,请哪些人来讲,你就是当了和尚。你比法师还要高,这个功德是第一殊胜。所以像这些事理要明白,我们自己要直下承当,不要把弘法利生的事情,统统都推到出家人的身上,认为我们在家人没分这个错了。把最殊胜的功德给别人,自己不要,太谦虚、太客气;谦虚客气是需要的,但是在这个地方是应当当仁不让。我们自己要认真修学。

  这个地方有两句较量的话,说随喜功德已经超过凡圣,具足受持,受持裡面一定有弘扬,这个功德如何?『明其已获六根清净』。这点诸位要知道,所谓功德就是「六根清净」,六根不净没有功德,我们可以说有福德,没有功德。福德跟功德要分清楚,功德是六根清净,是智慧增长这是功德;福德是人天福报,这裡面差别很大。功德是无漏的,福德是有漏,我们现在有很多人搞不清楚,把有漏的福德当作功德,这是很大的误会。底下就说如果是这么个说法:

  【阿罗汉已得六通叁明。】

  六根应当清净,为什么阿罗汉还比不上:

  【随喜功德。】

  实际上这个道理在我们讲席裡头也常常说,阿罗汉的心量小,发心不相同。这个底下是从因果上说,阿罗汉在果地,持经的菩萨在因地。所以菩萨与罗汉虽然都是具足了『六通叁明』,但是阿罗汉不发心弘经,清净虽然清净没慈悲,不慈悲。菩萨是清净又慈悲这不相同。阿罗汉:

  【耽着叁昧。为果所缚。】

  就是他自己所证的九次第定,九次第定是很殊胜、微妙的享受,他在这裡面去享乐,他不肯捨弃,所以被他的果报所束缚,他不得自在。孔老夫子在《礼记》裡面也教我们,「安安而能迁」,这是菩萨精神。两个安就是身安、心也安,这多自在!身心都非常的安稳、舒适;可是众生有难的时候,你要把你的舒适生活要捨弃掉,要去帮助别人。这种事情有许多人他就不干,小乘人就不发心,他这个身心都得到安稳,不愿意捨弃,去管别人的事情。所以小乘人:

  【不肯净佛国土教化众生。】

  这八个字诸位要记住,小乘跟菩萨不一样地方,菩萨是愿意、乐意『净佛国土教化众生』;小乘人视这个为畏途,他害怕。但是我们必须要晓得,佛在一切大乘了义经典裡面告诉我们,「心净则佛土净」,净则化已,不净谈不上化!所以自己清净才能够居尘不染,居尘不染而后才能够净化众生,这是一定的道理。由此可知,小乘人不愿意,他心就还不是真正的清净,楞严会上佛所讲的小乘人境界,「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你们想想小乘人净不净?不清净!清净心中本来无一物,他内还有守,守就是执着。执着个什么?执着个灭法尘,他还分别法尘,灭法尘清净,他心裡头有一个清净,他执着我的境界很清净,哪裡晓得,真心裡面净秽俱不可得,没有染净。他居然心裡头还有个净,他染没有了还有个净,净就是他的障碍。因为他执着净,不肯捨这个清净,所以他「净佛国土教化众生」无量无边的功德他也做不到。这是小乘人之所以不能见性,没有见到真心,完全在妄心上用功夫。

  【持经者。始获圆因。未名得果。因心功德。尚与罗汉果齐。则知果上功德不可思议也。】

  『持经』,像佛在一切经裡面所讲,「读诵受持,为人演说」,这叫「持经」,所以要读、要诵。读诵的方法前面跟大家讲过,看着本子叫读,离开本子叫诵,诵就是背诵,这在佛法修学裡面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方法。受是接受,持是保持而不失去,读诵是方法,受持是功德。受个什么?持个什么?给诸位说,受持的是戒定慧,是叁学叁慧,受持的是这个。因此读诵就是修戒定慧,前面讲过,在此地再给诸位重复提一次。初学的这个经还没念熟,当然不会背,所以你就看着本子读。读的时候不是叫你解义,如果你在这裡面求解义那叫打妄想,为什么?你不会解。所以前面也曾经给诸位说过,佛经没有解,没有讲法,你不必求解,你老实去念。念就是修戒定慧,你专心去念,能背更好,心裡面二六时中常常在读诵,读诵的时候你心裡面就不起妄念,不起妄念就是戒律裡头「诸恶莫作」。这种戒给诸位讲叫道共戒,你心在道上,什么戒都不犯,什么戒都清净。诵经典,经典是世出世间善中之善,所以你读经就是「众善奉行」。你看看,戒律不过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你读诵经典把所有戒律都持得清净,这就受持精进。读诵的时候专心,专心就是修定,心裡头没有妄念、没有妄想,一心一意在读诵经文,这就是修定。所有禅定的功夫不过如是!经文念得清清楚楚,从「如是我闻」到「信受奉行」,一个字不错,一个字不颠倒,一个字也不漏掉,这就是修慧。

  所以诸位要晓得,读诵是戒定慧叁学一次完成,实在是妙极了。如果你一面读,一面在想这一句什么意思,这一段说得很好,那你戒定慧全都没有,那变成什么?变成世间人读世间书。所以修行人念经,跟世间人念书不一样,修行人念经他的目的是在修戒定慧。次第上修,因戒生定,因定开慧,这个修法一次完成。所以诸位一定要晓得这个道理,知道这桩事功德利益无量无边,十方叁世一切诸佛菩萨,都是用这个方法来教化众生。这样读诵久了;换句话说,你这个戒定慧渐渐有了基础,渐渐坚固,渐渐增长,这就是受持的功德。一切境界裡面,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心才稍稍动,经就提起来,所以经要熟道理就在此地。初学的人读诵经典利益很大,为什么?因为初学的人,你叫他念一个佛的名号、念一个菩萨名号,太短!念一个咒语太短,短怎么样?觉得力量不够,一面念一面打妄想,力量不够。如果受持一部经,或受持一部大经,那你一定要专心,为什么?打个妄想,经就念错。所以一定要全部精神贯注,你这个戒定慧叁学才能修得成。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不太容易,对初学的人不容易。如果对老修行人来说,这个愈简单愈有力量,为什么?老修行的人心已经清净,所以一句、两句就能产生无量无边的效果。初学的人心是乱的,所以要以大经来摄受;老修行人心是清净的,一句佛号、一句菩萨号就具足一切功德。

  因此,我们要想想自己,如果自己根性利,什么叫利?心清净就是利,一听这个道理就明白这是利。怎么听都听不懂,怎么念也记不住,心裡头乱糟糟的,这就是根性不利。不利最好是读诵经典,读诵经典我也劝过诸位,选一部经。一切经你可以多看,可以多听,但是我每天念的就是一部经,不要常常换,常常换你这一部经就念不熟,你就不能背诵。一部经能背之后,我们看看古人那是我们的榜样、是我们的典型,差不多还要念叁千部。你们在《坛经》裡面看到法达禅师受持《法华经》,他自己讲诵《法华经》叁千部。诸位想想,诵叁千部,前面看着本子读那还不算,读到能背了,他已经从头到尾背过叁千遍,一天背一遍差不多将近十年。人家有这样的功力,所以遇到祖师才能够言下大悟,明心见性。我们今天遇到佛,也不会开悟,为什么?心裡头什么都没有,没用过功夫,怎么会开悟?这是讲的是「受持读诵」。

  为人演说非常重要,为什么?自己已经成就殊胜的功德利益,绝不能忘了众生,迴向偈裡「上报四重恩,下济叁途苦」,为了报恩,救济众生苦难唯一的办法就是弘经。我们世间人不晓得这个道理,一切财物的救济,像经裡面讲「叁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你只能养他的身命,而把他的慧命忽略。今天世界上有许多富强的国家,以美国为例子,全世界最富强的国家。美国人生活过得怎么样?从美国回来这些同学告诉我们,美国人几乎百分之九十以上,天天要吃安眠药、镇定剂,他一天不吃他一天就过不去,这是说明什么?说明富而不乐。富而不乐就比不上贫而乐,由此可知,精神的生活超过了物质生活。现在世间人迷惑颠倒,专门去追求物质生活,愈追求愈苦,苦不堪言。得不到苦,得到了还是苦,后来的果报更不堪设想,必须是真正觉悟的人,他才懂得这个道理。所以我们中国自古以来,我们的列祖列宗教给我们什么?教给我们过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固然讲求,不是不讲求,但是是以精神生活为主,物质生活是为辅助,真正的晓得因果通叁世。所以命裡面是富贵的,过去世修的福多,这一世在物质上得到富贵,安于富贵;贫贱者过去世没有修福,也能够安于贫贱。他为什么能得到安?就是精神生活满足,物质生活欠缺一点,他也非常自在。这是西方人说实在的话,你怎么跟他讲他也不懂,为什么?他没有这个经验。换句话说,自古以来西方人就没有过过精神的生活,也可以说是他是物质重于精神。跟我们东方不一样,东方人是精神重于物质,这是在观念上不相同。

  唯有弘经普遍发扬真理,大家才会明瞭,才会觉悟到,精神生活是真乐。人生在世求的什么?就是求的安乐。真正的乐自由自在,无牵无挂这是真乐。如果一个人在生的时候,一生当中拼命去追求财富,这个人很可怜。他为什么活?他为财富活的,财富是他的主人,他是财富的奴婢!一生超不出财富的魔掌,你说这种人可怜不可怜?没有自己。所以求名的人被名的魔掌控制,求利的人被利的魔掌控制,几个人能够觉悟摆脱魔掌?名闻利养什么都不要、什么都不求,什么都不求你就得大自在。那也许有人说,那我什么都不求,我什么都没有了。你就错了,你真正到什么都不求,你看看你会不会有缺乏?如果有缺乏,佛法我们也不要相信,因果定律可以推FAN。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你求干什么?你求,拼命追求也是这些,不求也是这些,那何必求!求多苦,为物所移;不求多乐,自己安然享受。所以一个觉悟的人怎么样?造福不求福,种因,因殊胜,果当然殊胜,这是一定道理;愚人追求果报,不晓得种因。财富之不缺乏,财布施;智慧、技能之不缺乏,法布施;健康长寿之获得,无畏布施。千经万论佛这样教给我们,我们为什么不信?为什么不肯去做?天天想去强求,天天去动脑筋、打歪主意,能求得到吗?求到是你命中有的,求不到你命裡头本来没有,可见得得到、得不到与求无关,与你命有关,与求无关。佛法在说明这些道理,我们晓得这些道理,你才真正的放心大胆的去做它,为什么?理明,没有疑惑了,你的果报就愈来愈殊胜。

  今年暑假,这些学生们要求我给他们讲《了凡四训》。了凡居士就是最好的榜样,他得的果报是不是圆满的?给诸位说不圆满。为什么?当年云谷大师教他的时候,他还是半信半疑,半信半疑的照做,做得也不积极,也不认真,所以许的叁千桩善事十年才圆满。可是十年他的命运统统改变,于是乎他就相信,所以后来愈做愈积极,变成有求必应。他求富贵、求功名、求长寿、求儿女没有一桩他没有得到,样样都得到。就是真正接受,而且是全家接受,这是个典型样子摆在这裡给我们看。我曾经给诸位说,我过去有一个过去同事刘渊武先生,我跟他差不多有十几年失去联络,去年在圆觉寺讲经的时候,报纸上刊我们这个消息,他看到报纸打电话给我联络上,现在住在新店。他这一家专门修《了凡四训》,所获得的果报跟袁了凡居士差不多,有求必应。当年我们在一起时候,他的境遇苦不堪言,我送了他一本《了凡四训》,他就能够信受奉行,使晚年的时候整个改变。他现在还把我给他的《了凡四训》,供在家裡做传家之宝,这是现前的了凡居士。就怕你不肯做,你不肯认真的做;你如果肯做,肯认真的做确实有求必应,千真万确的事实。

  这在佛法裡讲叫小道,求的什么?人天福报,小道。佛教我们所求的大道,大道是「净佛国土教化众生」,这是大道。像了凡居士照这样去做、去修的话,你这个福报是一生,顶多再到来世。如果你要发心教化众生净佛国土,你的果报这就不可思议,经论裡面说得太多。像迦叶尊者,在因地像我们这个程度一样,他供养一尊辟支佛一钵饭,就能够得九十亿劫不受贫穷的果报。这个话说来几个人肯相信?为什么供养辟支佛一钵饭会有这么大的果报?如果这钵饭要供养一个持经,就是受持读诵,为人演说的人,这个的果报比供养辟支佛的果报还要大,你相信吗?道理在哪裡?就是因为辟支佛度化众生,你供养他就是请转法 lun,请佛住世。自己虽然不能弘化,但是能够请他住世弘化,你随喜功德,所以这修的是随喜功德。辟支佛教化众生不如菩萨,为什么?菩萨是主动的,辟支佛是被动,他不主动发心,所以这小乘人。别人请他他教,你发心跟他学他教你,他不来找你;菩萨是主动发心,作不请之友。所以你供养菩萨的功德,超过了阿罗汉、辟支佛,这是一定的道理。

  所以「持经者,始获圆因」,「始」是刚刚开始。但是诸位一定要晓得,持经就是受持戒定慧,就是受持的一心不乱。一心就是戒定慧,戒定慧就是一心,叁学叁慧与一心是一不是二。受持的是什么?受持的就是一心不乱,一心不乱裡头戒定慧统统具足。这样的人弘经教学,所以这一开头他得的因是圆因,圆满的因。由此可知,我们如果要是疏忽,不在一心上用功夫,咱们怎么修,因不圆。所以这是一乘了义大法,圆顿菩萨修的因,是圆因,这个功德就殊胜!没有结果,还没有到果地,在修因,刚刚开始修这个圆满之因,他的功德已经就跟阿罗汉相等,与辟支佛就相等。由此可知,菩萨在圆教讲是什么地位?六信、七信的菩萨,没有到圆初住,六信、七信的菩萨。如果在我们净土法门裡面来讲,我们可以这样说功夫成片的菩萨,还没有到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与阿罗汉齐,没有,只是功夫成片这个法师的功德就不得了。记住,法师通在家、出家,不要一听到法师是出家人,我们自己没分,那你自己颠倒,自己搞错了。你本身可以发心当法师、当和尚,和尚、法师都不必出家。好,下课。

  (第四十二集)

  1981/7  台湾圆觉寺  档名:08-002-0042

  因地上的功德就与阿罗汉果齐了,果上功德不可思议,这个果又指的是什么?我们要明瞭,究竟的果位是佛。佛出现在世间「净佛国土教化众生」,这个功德无量无边,真正不可思议。要从分证果上来说,那就圆教初住菩萨以上,这就是证果的法师,这是法身大士功德当然不可思议。如果我们把这个标準再降低,降低到相似位、观行位都不可思议。譬如当年智者大师,我们晓得这是法华宗第一代祖师,天台的智者大师他往生的时候,他的这些徒弟们问他,问他老人家你已经证到什么果位了?大师很谦虚的说,他因为领众,领众就有很多拉拉杂杂的事情要操心,所以他说他只证得五品位。五品位是什么位?是在观行位;换句话说,这个位次不高,充其量不过是事一心不乱而已。由此可知,这个地位最高也不过是七信位菩萨,就是六信、七信信位菩萨。那我们想想,智者大师的功德就不得了!所以诸位一定要明瞭,领众是不得已,现在人一出家发心就想做当家、做住持。如果没有智者大师那个戒定慧的功德,这领众不晓得把众领到哪儿去了。

  所以从前丛林裡面,不要说是和尚,就是裡面办事的这些人,都是菩萨再来。像天台山国清寺,连厨房裡面烧饭的、舂米的,都是文殊、普贤、阿弥陀佛再来。丰干和尚舂米的,阿弥陀佛化身;寒山、拾得厨房裡烧火的,他们干什么?他们来供养大众。来做这些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菩萨来成就大家!所以我们念佛人讲到果证,就是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这是证的小果,我们念佛人证的小果,理一心不乱证的是大果。所以,只要证得一心不乱,那就是果上功德不可思议,你证得事一心不乱,阿罗汉决定比不上你。为什么?阿罗汉没有菩提心,你有菩提心,怎么能相比!阿罗汉跟你能比的地方,只是极小的一部分,就是断见思烦恼,阿罗汉已经断见思烦恼,你也断见思烦恼,所以在这点上阿罗汉可以跟你比。除这点以外,任何一方面,阿罗汉都不能跟你相比。这下面提出一个疑问的来问:

  【或曰。既是因心。世间颇有如是之人不。】

  这是提出一个假设的疑问,像这样的人我们世间有没有?你看底下答覆:

  【曰实有是人。愧予识浅不能博记。】

  这是法师在此地谦虚,自己客气,说明什么?自己见识有限。这个大意是湛然法师说的,这个『予』就是湛然法师自称,我很惭愧,我这个见识狭小,不够渊博,确实有这个人,但是我不认识。

  【又无圣智圆鉴。】

  自己证了果这自己才是圣人,才有圣人的智慧,才能够圆满的照了,哪个人是再来人、哪个人到什么果位,看得清清楚楚。高位看底下看得清楚,底下看高的看不到。如果你要是证得理一心,那事一心以下的境界你看得清清楚楚,某人是什么样的境界全清楚。这就是谦虚说自己没有证得『圣智』,没有『圆鉴』的能力。

  【姑以所闻。略引一二。以释子疑。】

  平常我们也曾经听说,听说的也不少,略举几个人来消释你的疑惑。就是说你不必多疑,我们这个世间确实有这样的人存在,下面举了几个人。

  【如离娄见隔山蚁斗。即是眼根。】

  这就是有天眼,隔了一个山,别人看不到那个蚂蚁打仗,他在这看到。这是我们世间人,这不是学佛的,不是学佛的六根都有特别聪利的,那何况佛门裡面修证的,那更不必说!

  【文姬壁外听其断絃。即是耳根。】

  前面是天眼,这是天耳,隔了个墙,墙外面弹琴弦断了,她能够听得清清楚楚。这两个是说的我们中国古人,这是我们歷史上有记载的。

  【龙树能辨百味之丸。即是鼻根。】

  这是『龙树菩萨』,造《大智度论》的就是他,他的鼻根通达,没有障碍。我们在古时候和药,现在中药也是如此,药丸有许多种药配出来,做出来的,他一闻就晓得这裡面有哪些材料,一样一样都说得清清楚楚,这是鼻根通利。你说今天我们拿东西来要化验、要分析,看看裡头有哪些成分,有的时候还未必很正确。人家闻一闻就晓得,你这裡面有多少东西,某种东西有多少成分,他就清清楚楚。

  【孔明能辨涪水。即是舌根。】

  这讲诸葛亮。

  【图澄掌现军旅。即是身根。】

  佛图澄,这是国王问他,军队在外面打仗的情形。他就把手掌涂了一点麻油,叫国王你自己来看,就像电视一样。军队在外面打仗、行军的情形,完全在他手掌裡面,比现在的电视还管用。这是佛法裡面讲的「叁明六通」!

  【康节遥谶未来。即是意根。】

  『康节』是邵康节,他有一部很着名的书,也是我们中国预言的根本叫《皇极经世书》,他推算的就很久远。讲国运、世运,这个世界的变化,多少万年一个週期,根据《易经》所推演下来,讲整个世界的世运这是大预言,这是『意根』。

  【曰是等不闻持经而得。】

  这些人都没有说明他是『持经而得』的。

  【适已言之。愧无圣智圆鉴。安知其前生不持经乎。】

  这些人都有这样了不起的神通,特殊的能力,可惜我们自己没有『圣智』,没有天眼,这些人这一生没有闻经,没有受持读诵,那前生、再前生?我们不晓得。如果我们有宿命通,我们知道这个人的过去世,晓得你过去世修行好,过去世已经证得这个境界,今天再到人间来,虽然不闻经,不遇佛法,他这个能力还存在,还能够保持而不失。像去年下半年,我在高雄讲经的时候,有个居士拿了报纸给我看,我不晓得那个报纸有没有剪下来。日本有个小孩十几岁,是有叁隻眼,就是他眼睛能见,他鼻子也能见。做过很多次的试验,把他两个眼睛蒙着,他外面看得清清楚楚,鼻子见,再把鼻子蒙着他看不见。这不就是佛经裡面讲的六根互用,他还不到六根,他就是眼根跟鼻根可以互用;而佛门裡面给我们讲六根互用,那就非常殊胜。那个报纸上还登了照片,可见得这个东西不是假的,是真的!末后两句法师劝勉我们:

  【汝但谛信佛言。必非虚谬。】

  难就难在谛实的尽信,你要肯『谛信』,依教奉行没有不成就的。如果你对于佛所说的这些话怀疑,那不能成就要怪你自己,不能怪佛。我刚才给诸位讲的求福,求我们现前一点小福报,像袁了凡那样。我们如果今天要做,袁了凡做了二十年,这个果报才那么样的显着。我们今天要做,给诸位说,叁年到五年就有袁了凡那样的成就。为什么?了凡居士刚刚做的时候半信半疑,所以他需要那么长的时间。我们今天要做一点怀疑都没有,谛信不疑,我们叁、五年的时间,必定可以抵得他二、叁十年的时间。他听云谷大师讲的,他没有见到样子;我们现在听说,也见到样子。了凡这个样子我们虽然没有亲见,我们听得很真实。可是在台湾像这样的样子不是没有,真有这个样子摆在面前,我们还有什么怀疑的?谛信不疑,就能成就法师无量无边的功德。下面一品给我们介绍常不轻菩萨。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前明随喜一句。功超二乘。】

  这是在「随喜功德品」裡面讲的。

  【读诵受持。六根清净。】

  这两句话是「法师功德品」裡头说的。诸位要记住,『读诵受持』,其目的就是在『六根清净』。我跟大家讲的叁学叁慧,同时的修学才能成就我们「六根清净」。

  【未审曾有何人。得如是事。故引常不轻为证。】

  这是经上有人问佛,佛所说的「随喜一句,功超二乘,读诵受持,六根清净」,有没有这样的人?所以佛才引常不轻菩萨来作证,确有其人。常不轻菩萨是谁?给诸位说,每尊菩萨都是常不轻菩萨,哪个菩萨会轻慢人!如果心裡头还有贡高我慢,瞧不起人的,那不是菩萨,那是凡夫。我在前面给诸位说,常不轻就是善财,善财就是常不轻,华严会上以善财童子为代表,菩萨修行就是一个人。除自己以外,其他的都是佛、都是自己的老师,那怎么敢轻慢!如果我们学善财、学常不轻菩萨这个态度,我们自己就是善财、自己就是常不轻。随喜功德、法师功德你就统统具足,你就「功超二乘,六根清净」!所以底下:

  【即是以人证法也。】

  先说常不轻:

  【常不轻有二。一是不专读诵。但持一句。劝人得获六根清净者。】

  所以佛法裡面的修学,最重要的是在心地,修学的态度,方法实在是其次。我在五十六年到台北来讲经,有许多法师来找我,要我告诉他讲经的方法,我告诉他们这个方法不重要,他不相信。我简单写了一个东西,「内典研究要领」,这篇小东西李老师看过的,这篇东西分作四段,第一个是弘经的目的,第二段是态度,第叁段是方法,第四段是果用。我就说得很清楚,如果要把这部经讲好,能叫众生得利益,态度要佔百分之九十,方法充其量不过百分之十而已。这个地方也是这个意思,要紧的是在态度,你有清净心、有热忱就够了,所以此地是以六根清净为基础。像常不轻菩萨经上所讲的这一位,他没有能力受持一部大经。但是他能够受持《法华经》的一句,一句就行,只要这一句他真懂得了,一生就照这一句去做,他就能成佛,就能够成就。常不轻菩萨持的是一句,我们念佛人何尝不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怎么不是一句?但是我们这句南无阿弥陀佛真是白念,不晓得意思,就是在这一句裡头提不起观照功夫。天天念,念的还是天天迷,不晓得「南无阿弥陀佛」意思是皈依无量觉。什么是皈?心从六尘境界裡回来,这个皈是回归。依是依靠,依靠什么?依靠无量觉,样样都要觉而不迷,这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还是处处都迷,迷而不觉,既不皈,又没有依,没有无量觉就是无量迷,完全颠倒。所以这个佛号是白念,这种念佛叫有口无心,无心就是没有觉心。你说我有心念那是迷心,那是第六意识,识心不是觉心。觉心是真心,觉心是清净心;迷心是染污心,所以是迷而不觉。许多人念佛就是念错了,所以念了一辈子佛,他也没有获得六根清净。

  【二自心顿悟之象。】

  这比前面的功夫要深得多了。

  【谓一念未生已前。如是佛性。人人具足。必当成佛。不敢轻慢也。】

  这两个意思很显明,前面一个意思,受持一句经,就能够获得六根清净,你们想想,这种人我们敢轻慢他吗?不敢轻慢。更说得深一点,那就是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皆当作佛,那你敢轻慢吗?轻慢众生,岂不就是轻慢诸佛?如果你读《华严》、读《圆觉》,佛给我们讲「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好了,你不敢轻慢。所以善财、常不轻菩萨的示现,这说出其所以然的道理。众生他迷惑颠倒,他不晓得;可是你一个明白人看得出来,他确实是佛,一点不假,可是他自己迷惑,他自己迷,我们不可以不尊重。就好像世间王子一样,他确实是个王子,他现在迷惑,他自己忘掉了,甚至于沦在街头做乞丐。可是你认识他,你不敢轻慢他,晓得什么?他是王子。之所以轻慢是无知,不知道,不晓得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所以才轻慢众生。如果你真正觉悟到,这讲『自心顿悟之象』,常不轻菩萨大彻大悟,善财童子大彻大悟,晓得「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一切众生,众生裡头就包括有情众生、无情众生,有情众生本来成佛,无情众生也是本来成佛,悟了才见到这个相,不悟见不到这个相。所以悟了以后这个修真修,没悟的时候是盲修瞎练,自以为是,这个情形完全不相同。底下这解释:

  【何以知为自心顿悟之象。】

  这品就是解释这个问题,给我们解答。

  【此品首言持毁功过。次言过无量无边不思议阿僧祇劫。岂非明此心过去无始不可以时数限之耶。】

  这是提出经文裡面的义趣,也就是纲领。告诉我们世尊在这品经裡面,首先说明持经与毁谤的功过,持经的功德不可思议,毁谤所造的罪也不可思议。其次又给我们讲,说明一个问题,说明这个心是确实超越数量,超越时空的,所谓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是比喻的过,过是超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用这种方式来说明。

  【佛号威音王者。】

  下面给我们解释什么叫『威音王』,佛经裡面常说,尤其是禅宗裡头常举「威音那畔」。

  【岂不云此心无音之音。威莫大焉。】

  把这个威音解释出来,有音之音不叫威音,威音之音是『无音之音』;换句话说,无眼之眼,无闻之闻,所以称之为王。王是自在的意思。

  【其自在如王乎。】

  一个国家只有国王他做主,他发号施令,一切人都服从他、都要听他,所以王是取自在的意思。这个意思也就很明显的告诉我们,佛说法是「无音之音」,所以他得大自在。佛说法四十九年是无说而说,确实佛没有说过一个字,佛没有说过一个字说了四十九年。正因为佛是无音之音,无说而说,所以才叫这些听者,千万不能着言说相。你着言说相那不就变成有说而说,不是有听之听了吗?完全堕在意识的範围裡,那就大错了。这就怎么样?转佛法为世间法,转悟成迷,佛法裡头最困难的一点就是这点。所以法达禅师诵《法华经》十年不开悟,为《法华》所转;遇到六祖,六祖给他点醒之后,这大彻大悟才转《法华》。我们今天就是这一关不能突破,而这一关又不是不能突破。

  实在讲什么?就是我们迷执太深,我们对佛的话听一千遍、听一万遍,说老实话不信、不解这个苦!听了一辈子还不相信、还不理解,那哪裡能做得到?做到什么?做就是转境界,就你那个境界转不过来。转境界的相就是常不轻的相,你能够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依清净净心,你是觉悟。我们说个最粗显的相,「怨亲平等,得失双忘」,这是入了境界,刚刚入境界就是这个样子。你在一切法裡头,世出世法没有取捨,没有得失,怨亲平等,心地清净,这是入门的相。这就好比是一年级的常不轻菩萨,刚刚入门的善财童子,他就是这个相,这是入了轨道。这个时候修行是真修行,还没有到这个境界那都是在门外,门外不是盲修瞎练,那是什么?下面这再以比喻来说。所以在此地我们要记住,威音王佛是谁?威音王佛是自己的本人,果地如是,因地亦然。你要想见威音王,你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就见到了,威音王佛没有离开你。如果你着相,着言说相、着文字相,还是心裡到处攀缘,那威音王就在无量劫前,你见不到。底下说:

  【譬如天道。发生则普天下发生。】

  这是讲自然的运转,譬如到了春天,万物都发生,草木都生芽了。到了秋天:

  【肃杀则普天下肃杀。】

  树叶也枯了、也落了,草也黄了、也枯死了,这讲『天道』,就是说的自然的运行。

  【不令而行。】

  谁下命令这样做的?没有,自自然然的。

  【不言而信。】

  你相不相信?谁给你讲的?你相信,春天树发芽你相信,没人给你讲;秋天树叶都落了,也没有人告诉你,你相信。『不言而信,不令而行』。

  【以天地无音。世间禀其威令。】

  这是以事实生化来譬喻威音,威音就是这个意思。『禀其威令』:

  【以齐其化。】

  『齐』是整齐,平等的,都一样的,没有厚薄。

  【宁非自在乎。】

  这是讲的自然现象。合到法体上来说:

  【自心实相。亦復如是。】

  这个两句话要紧,前面说了那么多,就是为了这两句话,这两句话就是自己的威音王佛。威音王佛是什么?就是『自心实相』,「自心实相」就是威音王。所以我们修学求证的就是要证自心实相,自心就是理一心不乱,实相就是一真法界。或者我们以净土上来说,这个实相就是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自心是能现,实相是所现,能所不二,所以自心就是实相,实相就是自心。理与事都摆在我们面前,你见到、证实了,你就叫佛菩萨;你见不到,没有证实就叫凡夫,凡夫与佛菩萨是个假名而已。这一个道理,这样的修行要领,不但是释迦牟尼佛这么说的,十方叁世一切诸佛都这么说,所谓是「佛佛道同」。我们无论研究什么经,读诵受持某一部经典,无论你修学哪个法门,终极的目标,最后的归趣就是自心实相,除此之外别无佛法,这是我们要牢牢的记住。今天我们就讲到这个地方。

  (第四十叁集)

  1981/7  台湾圆觉寺  档名:08-002-0043

  第十四页,昨天讲到第四行「自心实相,亦復如是」。今天我们接着看下面的文:

  【若以文字语言诠量。则前后古今。圣凡邪正。是非人我。不可胜言。安能齐致其化。以其无音故。一切莫能逃其威令。然实相之理。无言不碍于言。故亦以叁乘教化。】

  这个一节是说佛教化是基于平等一如的基础,平等的基础就是建立在无言之教,如果有言、有念那真是千差万别。要想叫一切众生都能够接受佛陀的教化,各个都能够证果,谈何容易?如果我们晓得无言之教,歇心之教,《楞严》裡头所说的「歇即菩提」,无论是圣、是凡、是善、是恶,念头一歇就成佛了。我不管你这个念头是善也好、是恶也好,正是佛门裡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为什么?恶念是妄念,善念还是妄念,邪念是妄念,正念也是妄念,清净心中本无一物,所以说有都是妄,息了妄就证真,可见得这个佛法确实是基于平等的基础上。在一切大经裡面告诉我们,性是平等的,我们见,见性是平等的,裡面决定没有分别。闻性是平等的,六根根性是平等的,为什么?六根根性无念,无分别、无言说,一切明达平等一如。但是妄念才起就不平等,就有前后、古今、圣凡、邪正、是非、人我,所有这个相对的不平等的法统统起来。世间人不晓得这个事实真相,这些种种不平等都是虚妄,都不是真实的。《圆觉经》裡面教我们「离幻即觉」,这些虚妄是幻化的。《金刚经》裡面讲「如梦幻泡影」,如果都在梦幻泡影裡面做活计,这是错误。这个生无量的烦恼,造无量的罪业,受无量的苦报这个冤枉,本来没有这些东西。所以真言是无言,无音之音这就叫威音。为什么我们称为他威德?就是一切众生同时都能够达到教化的最高目标,也就是说一切众生都能成佛。

  后面又说『实相之理,无言不碍于言』,如果言语无言有障碍,佛示现的四十九年还能说这些经吗?所以我们晓得,言即无言,这是佛法教学殊胜的所在,也就是与世间法教学不相同的所在。佛的言说是从无言裡面生出来的,本无言说,从无言说裡面建立言说。所以这个言说的基础是无言说,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说而无说,无说而说」,确实没有说一个字。为什么我们觉得佛说了四十九年法,说了这么多?我们是着相不了解佛说法依据的基础,不知道,以为是跟我们自己同样的境界。这就是所谓凡夫眼睛裡面看佛,佛也是凡夫,这个理就是在此地。真正是境随心转,没有悟入一乘,每个人的境界都有很大的差距,每个人的思想、每个人的观念不一样。纵然是学佛,每个人的见解也不相同,这就是没入一乘,在我们念佛人来讲没得一心。如果得一心以后差距就缩短,渐渐就接近;到了如来果位上那完全相等,一丝毫的差别都没有。为什么?真正做到了无言,心地清净,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我们要问诸佛到了这个境界,佛佛道同,佛与佛没有差别,佛与菩萨有没有差别?佛与我们众生有没有差别?我们与佛有差别,如果佛与我们也有差距,他也是众生。佛与我们没有差别,佛与一切众生都没差别,在他那个境界裡面是什么境界?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无差别!无差距是真实相,有差距是虚妄相,这个诸位一定要晓得。

  我们学佛无非就是要转这个境界,相随心转,心转外面境界就转。决定不是说外面境界转,我们的心就转,这个修行法是很不容易有成就。为什么?心随境转,你不能够做到境随心转,心是主宰,心是能变,境界是所变。所变的它随着能变转,这是如理的、合理的,境随心转是合理的,应该是这样;心随境转这就颠倒,这就错误。我们晓得这个道理,佛所说的一切法是无言说当中建立的言说。我们接受佛法的人也晓得这个道理,与这个理相应、相契合,这才能够入门。那就是马鸣菩萨在《起信论》裡面给我们讲,我们接受佛法要「离言说、离文字、离心缘」。换句话说,佛是无言说当中建立的言说,我们是无听闻当中建立听闻,这样就相应。所以「无言不碍于言」,无闻不碍于闻,言与无言是一。像前面比喻水的波的比喻一样,水就是波,波就是水。听与不听是一,听与无听是一,这样才能够入不二法门。佛法裡面所讲的叁乘佛法、五乘佛法,都是以这个基础来说。如果我们真正明白这个基础,一乘佛法也好,二乘也好、叁乘也好、五乘也好,晓得它是平等法,并没有高下。我们不能说这一乘法比二乘要高,人天小法比不上声闻缘觉,这个完全是凡夫眼睛裡面看的,圣人眼睛裡是平等的。你们想想为什么平等?平等在哪裡?如果诸位深深了解「歇即菩提」,你就晓得,是法平等,无有差别。人天乘要把妄心歇了,成佛了,菩萨乘歇了也成佛,那怎么不平等!歇就是离幻,歇就是捨妄,离幻捨妄就是真的。所以说叁乘、五乘都是方便不是真实,如果说真实那就是像《圆觉》上说的「离幻即觉」,《楞严》裡面讲「歇即菩提」,这是真的,决定平等。这个底下再说:

  【佛寿四十万亿那由他恆河沙劫者。无言之理。不落阶级。迥超四十位功德也。】

  经裡面说『佛寿四十万亿那由他恆河沙劫』,你要晓得它代表的意思,它代表什么?代表四十个阶级。四十个阶级指什么?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是说的这个意思。底下这个两句非常重要,就是『无言之理,不落阶级』,有没有阶级?没有阶级。所以诸位要真正悟入无言之理,那你就一下就超越,你当下就成佛,不必经过四十一位,四十一位是加上等觉,不必;也没有叁乘、五乘,一下就超越。但是你如果说落在言说之中,落在迹相裡面那就有叁乘五乘。落在迹相裡面你的心不清净,所以你有叁乘五乘,你有无量阿僧祇劫,就像此地一样,「四十万亿那由他恆河沙劫」。所以佛法的修学是重在明理,理明瞭,像《楞严》裡面所谓的「弹指超无学」,你看这个东西证得多快,一弹指的时间超过无学了。无学是什么人?小乘的无学阿罗汉。《楞严经》是不是小乘经?不是小乘经,是大乘经。大乘经的无学是什么?十地菩萨,法云地的菩萨就跟此地讲「不落阶级」。弹指超无学最低限度也是等觉菩萨。

  你们想想看,下面要如果说从初信起的时候,五十个位次阶级统统不落,一直超入,我们要问做得到做不到?做得到。只要你晓得这个道理,从你心裡把一切妄念统统捨掉就是!所以从博地凡夫成佛要多久的时间?一弹指的时间。我们今天为什么成不了?在理论上讲一弹指决定成就,之所以不能成就就是你放不下,你还要在妄念打转,你捨不下妄念,你离不开分别,你离不开妄想这就没法子。我再告诉诸位,五种根性裡面所谓菩萨种性,什么叫菩萨种性?菩萨种性深明这个道理,这就是菩萨种性。这些塬理塬则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的修行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歷事鍊心,鍊什么心?离幻,捨妄心。最难得的是佛在《华严经》裡面,以善财童子做出一个榜样给我们看。这是我们在《华严经》裡头说了很多,说得很详细,五十叁参就是日常生活,可见得在日常生活当中并不缺少哪一样。我们凡夫在生活当中贪着,过失就在此地。菩萨在日常生活当中不贪着,善财表现的「恋德礼辞」,德是什么?成就自己的智慧、菩提;礼辞是什么?辞就是不贪,放得下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我们凡夫就是贪着之后放不下,所谓是耿耿于怀,那是虚妄的,你怀裡头什么东西都没有,哪来的什么耿耿,全是虚妄的。烦恼是虚妄的,欢喜还是虚妄的,喜怒哀乐爱恶欲,你们自己去找,心裡面没这东西;身体裡头每个细胞你去分析,也没有这个东西。既然身心裡面都没有,它不是虚妄的是什么?如果在身心裡头真能找得到这些东西,那是真实的,找不到,没有这些东西!这个地方讲的「无言之理,不落阶级」,这是在一切法裡举出一法,言说。我们从这个地方要能够领悟,一切法毕竟空寂,不仅是言说。所以一切法裡哪一法落阶级?没有一法落阶级!有阶级还是平等法吗?有阶级还是清净法吗?有阶级还是慈悲法吗?没有,所以说一味平等。由此可知,读诵大乘了义经典的好处,最低限度可以培养我们自己菩萨种性。我们有了这个基础一生成佛就可能,不要再牵连到后世,一生就能够办得了。如果讲求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更是轻而易举之事。一乘的理要不明,是修学上重大的障碍。下面接着说:

  【正法像法皆世界微尘数者。无数之数也。】

  这是讲的威音王佛,佛的寿命,住世的寿命四十万亿那由他恆河沙劫,佛的『正法』、佛的『像法』,都是『世界微尘数』,这个「世界微尘数」底下当然是劫,世界微尘数劫,这个表示什么?表示『无数之数』。

  【威音王之教。彻今彻古。无法不是。岂数量可限耶。】

  我们在语录上,在经典着述上,古人常讲的「威音那畔」,这四个字的意思你应该懂得。经典裡面虽然说得这么多,六祖大师一句话就统统包括,「本来无一物」。诸位想想,本来无一物哪裡有数量?数量也不可得,数量之法在百法裡面属于不相应行法。百法裡头诸位要知道,心法、心所法、色法都是依他起性,二十四种不相应行法完全是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我们要明瞭、要觉悟不必离,离与不离都谈不上,为什么?它无碍。遍计所执,佛教我们要离妄就是离这个,譬如二十四个不相应第一个是得,得是什么?就得失。得失是个妄念,是遍计所执的,不是依他起性,遍计所执性。你有这个妄念、妄执,你就有苦;你捨了这个妄念,你就离苦得乐,所以这是要离的。言说、名字都是不相应行法;换句话说,都是遍计所执。所以在唯识裡头要离开的、要捨弃的,就是二十四类不相应的行法。为什么?因为这些法根本就没有,拿今天话来讲是属于抽象的,是我们妄念想像裡面有这些东西,实际上没有。诸位果然捨弃了这个东西之后,你才真正觉悟到,我们人生在世界上是怎么回事情。我们今天许多哲学家讲人生观、宇宙观,实在讲没有佛法说得那么样好,那么真实、那么清楚。

  佛给我们讲人在世间上「人生酬业」,与这个树木花草一样,它是个自然的现象,有因就结果,果是什么?果是酬因。你过去造的善业,那你今天享受乐的果报;你过去做的恶业,你这一生受苦的果报。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你是来酬偿果报的,人与人的关係,人与事物的关係无不如是,是果报。真正觉悟了这是果报,果报当中你也有方便法来改善。你如果不懂得这个道理,不懂得这个方便,你在这个果报裡头受的时候,有时候不甘心你要胡作妄为,你就是苦上加苦,你不懂得这个道理。人与人之间在路上,陌生人他给你点头笑一笑,那是果报;他看你不顺眼,瞪你一眼,也是果报。他看了对你笑,他为什么不对别人笑?他瞪你一眼,他为什么不瞪别人?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悟了这个理做人的态度就不一样,晓得什么?随缘消业。别人恨我、毁谤我,晓得是因为我过去对他有罪业,今天他这样,我应该受的果报,自己心裡很平静,为什么?报掉了,报掉就没有了。不晓得这个道理,别人说我,我要怎么恨他,要求报復,那这就叫冤冤相报,这个怨结愈结愈深没法子解。谁给你解?解结还是要靠自己,为什么?是自己结还得靠自己解。所以自己在这个境界裡心是清净的,清净的,结就解开了。所以学佛的人,以唯一清净心待人处世,善缘用清净心,恶缘还是用清净心,唯一清净平等。为什么要这样做?与毕竟空寂的真理相应,与不落阶级的修为相应,这叫真修行!

  我在民国四十七年,到台中第一次见李老师,李老师教给我两句话,当时我听了我还有疑问,可是我没有当面问他。大概隔了一、二个礼拜,我对老师讲这个话渐渐明瞭,我再去向他请教。哪两句话?他告诉我,不毁谤人,这个当然没有问题,我听得懂,毁谤是造口业;不讚叹人,这句话我听不懂。所以我搞了一、二个星期,我对这个道理不懂,你看一般我们都在讲隐恶扬善,扬就是表扬,就是讚叹。而佛经裡面,十大愿王裡头「称讚如来」,怎么不讚叹?人家好事情我们为什么不讚叹?到后来才觉悟到毁谤与讚叹是一样,毁谤跟人家结恶缘,讚叹跟人家还是结这恶缘。而讚叹比毁谤还要厉害,他的功力不到,你特别给他加以讚叹,他怎么样?他自己觉得很行,他就到顶头,他就满足,不再向上进一步。换句话说,你这一讚叹,把他到此地就冻结、终止了,再不能向前,这比毁谤还可怕。毁谤怎么样?有些人他不甘心,你瞧不起我,我发愤努力还能够百尺竿头,又进一步,还能够发愤向上。这一讚叹自己心满意足,完了!所以老师给我说,毁谤害人有限度,讚叹害人没有止境的。到什么时候可以讚叹、可以毁谤?八风吹不动,你讚叹他他不生气,他不动心;你毁谤他,他也不动心,到这个程度才可以讚叹。所以经裡面给我们讲「称讚如来」,不是称讚凡夫!我们要晓得这个道理,在凡夫的讚叹是有限度,不能超过,他有一分的好处只能够讚叹一分。一点点好处,你这个了不得,那你就害死人,超过不可以。

  在教学、在弘法有讚叹,这个讚叹是什么?譬如我们讚叹某一个人也有地方超过,但是绝不是这个人在场的时候。用意在哪裡?用意是藉那一个人勉励大家,这讚叹是鼓励大众的,是藉那一个人为引子这叫方便法,这可以的。譬如我们讚扬一个法师,实际上不是讚扬他某个人,讚扬他有修有证,讚扬他辩才无碍,这个话也不是当他面,别人面前讚扬,意思在哪裡?劝他去听经,劝他来学佛是这个意思。可见得这个讚叹不是与那个人,不是讚叹他的,而是接引众生的方便,要晓得这个道理。这些都可以说是称讚如来,这个法门所设的,所以我们要真正了解这个意思。不了解这个意思往往你曲解了经义,你错用,你用得不是地方,用得不是所在,你用这个方法产生了副作用,出了毛病。跟大夫用药一样,他懂得病理,他也懂得药理,所以他用药药到病除。如果像我们既不懂得病理,又不懂得药理,好,你有病,有病拿药就来吃,一吃把人吃死了。看看医生用这个药把人救活了,我用这个药怎么把人药死了?这就是用得不是地方,用得不对症。诸位晓得这个道理,你就知道佛法为什么重视般若,般若就是叫你开智慧,智慧开了以后方便法才能用;没有开智慧之前不能用方便法,一用就出毛病。

  所以在大经裡面讲,这个方便是从哪裡出的?方便是般若波罗蜜裡面出的。我们修六度,般若波罗蜜没有得到就没有方便,没有方便,你用方便就免不了要造罪业。所以《华严经》讲十波罗蜜,你看看般若波罗蜜以后才方便波罗蜜、愿波罗蜜、力波罗蜜、智波罗蜜。这后面四种波罗蜜都是以般若波罗蜜为基础,都是从般若裡面生的,所以般若才生方便,没有般若就没有方便。佛门裡面有一句俗话说,「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就是什么?因为他没有智慧,他只学的慈悲,只学的方便,到结果祸害、下流,结果是这样的多悲惨!佛菩萨所用的就是慈悲、方便,「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成就无上菩提。为什么佛菩萨用就会有这么好的结果!我们用为什么有那么悲惨的下场?菩萨的慈悲方便是以般若波罗蜜做基础,我们今天学了一些慈悲方便没有般若,心裡头是感情用事,迷惑颠倒,所以一学不是往上升,而是往下坠,这点希望大家能够记住。所以今天我们学佛以什么为最重要?以一心不乱为最重要。一心不乱是禅定,因定开慧,得到禅定之后般若波罗蜜才能现前,有了般若波罗蜜你才会用慈悲方便,才能够自度度他。所以佛法自始至终是以智慧为根本,离开了智慧不是佛法,也就是说离开般若不是佛法。好,我们下课。

  (第四十四集)

  1981/7  台湾圆觉寺  档名:08-002-0044

  我们再往下面去看,这一品经文裡头有很多要紧的道理。

  【復有佛出亦号威音王者。第二义门也。虽第一门中无有言教。】

  第二义就有『言教』,所以说:

  【不妨于第二门头权立言教。假说一乘。开示悟入也。】

  这裡你就要晓得,佛法全是方便法,不但叁乘、五乘是方便,『一乘』还是方便法。《法华》裡面所说的「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叁」,说到极处,言说至极这是讲到一乘。言说至极我们在大经裡面常常读到,凡是言说都是假立,为什么?真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没有言说,那真正叫威音。所以第一义的威音无言说,第二义的威音是假立言说,你可不能认真,不许你执着,不但不许你执着,连分别也不可。所以我们对于佛的言教要紧的在哪裡?在领悟,不能去分别、不能去研究。我不懂,我研究,糟糕了,研究落到意识裡去,不懂就是没悟,没悟不要紧,不去研究。所以叫你多听、多读,听多、读多自然开悟,要的是你开悟;不是要你去研究那些名词,这个名词怎么讲法、那个什么意思,不是说这个。是叫你开悟,这就是佛法的教学,跟世间法教学不相同所在。世间法的教学是在名词上、是在心缘上;换句话说,它是用第六意识、用第七意识。佛法的教学无论是说者、听者,教者、学者都要离心意识,不用心意识。六识是分别,不用分别;七识是执着,不用执着;八识是落印象,它不落印象。清净心中本无一物哪来印象?有印象就落种子,就是染污,不落印象。

  这个事情初学是难,特别是说不落印象这个初学实在是困难。可是如果你明白这个道理,真正悟了,这个印象会淡薄一些,纵然落印象不会像以往那么深、那么执着,就是淡,由淡渐渐就不落,到不落印象的时候,再跟诸位说,你所做的一切业,都叫净业。净在哪裡?阿赖耶识不落印象,这个业叫净业。你要不晓得哪些事情叫净业,你去看《四十华严》,《四十华严》裡面,五十叁位善知识所作所为统统叫净业,为什么?统统不落印象。在我们看有善业,也有恶业,你要落了印象就有善业、就有恶业,不落印象就统统叫做净业。为什么?作而无作,作,事上有做;无作是什么?心裡头没有。无作而作,作而无作,事是有做,心是没有,心清净的,外面的事做得都圆圆满满,这裡面叫自利利他。自利的是什么?就是在事相裡头鍊清净心,这是自利,在一切事相上鍊什么?鍊一尘不染,这就真正修行。所以善财童子样样事情都经歷,样样都不染;并不是说不经歷说他不染,那个不行,那不是佛法;样样经歷而样样不染,这叫真不染。方东美先生读《华严经》,那样的讚叹,他在晚年几乎全部的心力,都用在《华严》上。在辅仁大学博士班他开的课程,就是「华严哲学」,他所讲的这些东西现在整理已经出版。

  自利的就是利清净心,我们拿净土的术语来说,自利就是修一心不乱,修事一心不乱、修理一心不乱这就是自利;利他的,成就一切众生,大慈悲,这真正慈悲方便。有没有想?有想,有想可是不是为自己想,是为一切众生想。为一切众生想什么?如何叫一切众生开悟,如何叫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破迷开悟,如何叫一切众生离叁界,证得究竟圆满的果报,他是想这个。所以说想而无想,他想他替别人想的,自己无想;作而无作,为别人做的,自己一心不乱没做。所以说第一义是自受用,本来无一物;第二义也叫威音,无言说当中建立言说,无造作当中建立造作。第一个威音般若波罗蜜,第二个威音方便波罗蜜、愿波罗蜜、力波罗蜜、智波罗蜜,是以第一个威音为基础。你看目的说得很清楚是『开示悟入』,「开示悟入」底下是「佛之知见」。经题裡面给诸位讲过,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开示是老师的事情,悟入是学生的事情。所以学生要悟、要入这个境界才行,才能够得受用。

  【如是有二万亿佛皆同一号者。】

  全都叫威音王佛。这是表示什么意思?底下说:

  【从一乘方便。开出二乘差别也。】

  表的这个意思,也就说第一位威音王佛是根本智,从根本智裡面流出无量无边的方便智。『二万亿』就表的二乘,二乘是什么?大乘、小乘,表这个意思。

  【最初威音王如来灭度于像法中者。像法即是言教。】

  不同于正法,正法着重在身教,言说比较少。示现一个样子,人家一看就开悟,就知道怎样修学。像法是多闻坚固,这是佛的法运叁个时期正法、像法、末法。《金刚经》裡面给我们讲五种坚固,在正法时期是戒律坚固,佛灭度后五百年间只要依戒律修行的,都能够证阿罗汉果。往后不行,持戒不能证果,所以在第二个五百年禅定坚固。佛法传到我们中国来就是一千年的末期,正是禅定坚固的最后到我们中国来。所以中国的佛教禅风很盛,道理就在此地,是在禅定坚固的后期传到中国来。在第叁个五百年多闻坚固,你看看从魏晋南北朝到唐宋,出了多少大师都是弘经演教的。在中国八大宗当中,除了禅宗还维繫它的宗风,禅定坚固的宗风之外,其余的全都是讲经说法,多闻坚固。第四个五百年塔庙坚固,渐渐对于学术疏忽了,多半怎么样?修福。听说经裡面讲起庙建道场功德很大,于是乎拼命的建庙、建塔,这个风气一直流传到今天。今天哪个学佛的人,说在教理上、在禅定上、清净心上用功?没有。你问他为什么学佛?都是求福报,而且都是求人天福报,求现前的福报,都变成这种。纵然在佛门的佛事也是为修福,与佛的本意,可以说完全变了质!佛法裡是叫人开悟的,今天的佛法变成什么?变成超度亡魂的。超度亡魂在佛法裡头塬本是没有的,现在真是本末颠倒。而超度亡魂,怎么个超度才真有效?现在也没有人懂。

  今天我们的馆长女婿开弔,等一下我还要去一趟,她心裡当然也不舒服。刚才我就跟她提到,《影尘回忆录》裡面所讲的超度,那是倓虚大师没有出家之前,倓虚大师是中年出家的,他出家的时候他的太太儿子同时都出家,他好像四十多岁出家的,这是天台宗一代的祖师。他没有出家之前,跟几个朋友开中药店,那个时候就学佛,他是专攻《楞严经》。所以《影尘回忆录》就是他的自传,裡面有一章写到是「八载寒窗读楞严」,他念《楞严经》念了八年。《楞严》的分量跟《法华》差不多,一天要念一遍,念了八年差不多也有叁千遍,与《坛经》裡面讲的,法达禅师念《法华经》叁千遍,大概也差不多。他以后跟谛闲法师出家的,谛闲法师是天台宗的祖师,把天台祖师的位置传给他。他有一天在药铺裡面,中午休息的时候打瞌睡,趴在桌子上就看到两个人来了,什么人?两个鬼魂,是他的冤家对头。以前他跟这两个人打官司,他胜了,那两个人官司失败,败之后这两个人气死。所以这是冤家,这一看心裡怕他是来找麻烦,结果看他来那个样子,表情好像不是找麻烦。走近了就问他,你们两个到这来有什么事情?他说来求超度。他放心,不找麻烦,来求超度的。他就问他,你要我怎么给你超度?他说只要你答应就行。他说好,我答应你。就看到两个鬼魂脚踩着他的(他坐在那裡),踩着他的膝盖,踩着他的肩膀升天了。没有多久看到什么?看到他死去的太太,死去的小孩(前面一个太太)也来了,也求超度,他一点头也是这样。

  你们看《影尘回忆录》,不必诵经,也不必拜忏,也没有念一句佛号,点个头就真超生。所以你们看《梁皇忏》、看《水忏》,你们要想想,宝誌公是什么人,迦诺迦尊者是什么人,自己心地不清净没有能力超度。我在讲《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讲到安世高超度他那个同学,我说得很清楚,自己心地不清净哪有能力超度人?纵然是诵经,诵经心还是不清净,还是打妄想。所以你自己心地清净,点点头,冤家对头、亲朋好友都超度。倓虚大师去我们不远,前几年才过世,倓虚大师过世到现在恐怕还不到十年,他活了九十多岁也是长寿。弘法利生叁十多年,虽然是中年出家,他是弘法利生叁十多年。在香港建立的中华佛教图书馆,就他建的,我上一次在香港讲经,就是在他图书馆讲经,也是讲的《楞严经》。所以我们要晓得,怎样才能真正的超度,自己度自己都度不了,就没有本事度人,自己心地清净自度自了,这个功德利益才能够加到别人身上,才能够帮助人。所以,学佛第一个是要明理,理不通,事就有障碍。

  五种坚固到今天怎么样?今天叫斗诤坚固,佛灭度之后第五个五百年斗诤坚固。今天人的心不但这个心不在定上,不在禅定上,不在佛法上;多闻坚固的他心在经教上,他在佛法上。现在人的心怎么样?在斗诤上,见到人总是怀疑,他要不要佔我的便宜?他起心动念起这个心,这就是斗诤坚固。所以说不但佛法你不能够开解,开悟更谈不上,理你也不会懂,定,你决定得不到。所以念佛人念了一辈子,连功夫成片都达不到,为什么塬因?就是斗诤坚固。所以我们自己要反省,我们的心是不是有斗诤的心?什么叫斗诤的心?起心动念都怀疑别人,自己的得失心太重,这就是斗诤心,这就是标準典型的斗诤坚固。所以在今天我们这个修行真正要想入轨道,要想上轨道,我们要把一切得失的心统统捨掉。别人佔我便宜应该的,我欠他的;我吃了亏我应该的,我应该受这个果报。这就是古德教给我们的「随缘消旧业,莫更造新殃」,不要再造罪业!见善人是佛菩萨,见恶人还是佛菩萨,闻善言心裡欢喜,闻恶言心更欢喜。人家侮辱我们、毁谤我们、骂我们,造谣毁谤我们听了之后心裡欢喜。为什么?自己的业障消!如果你再要起怨恨,某人对我怎么样就不得了,那你就又造新业。他为什么不毁谤别人,他毁谤我?当然是我过去一定是毁谤他,他今天毁谤我应该的,理所当然。闻恶言如饮甘露,为什么?他是我的大恩人,为我消业障。若不是如此的话,我的业障怎么能消得了!所以这是佛菩萨,我们还要把他当作恶人看待,那你是自己错误,自己颠倒,你自己不想成就。所以你不明理你怎么会修行?理懂得了才会修行。

  理懂得了,什么环境都自在,什么环境裡头都安乐;理要不明,什么环境裡面都很复杂,什么环境裡头都叫你一天到晚生烦恼。可见得这个问题就在一个理,你明不明理?理明瞭见怪不怪,自自然然它就消失,就是无始劫的冤家,也能够变成好的道友。为什么?冤解了!解了就成了善知识,就成善友,不再结怨。所以一个真正修道的人,是不与一切众生结恶缘,那个众生再恶,甚至于起心动念要杀害我,身体反正是有生灭的,早一天死跟晚一天死有什么差别?杀了也不恨。你像《金刚经》歌利王割截身体,那个等于说凌迟处死,一块一块肉给你慢慢割掉叫你死,菩萨绝不动一念瞋恨心,忍辱波罗蜜修圆满。所以我们要记住,佛教给我们的人生酬业,我们到这个世间来就是酬偿业报的。哪个人对我好,过去我对他好;哪个人对我不好,过去我对他不好,欠命的还命,欠债的还钱。所以觉悟的人什么?觉悟人这一生还债,受果报而来的,不造新业,绝不与人造冤仇,不造新业,一心一意修自己的清净心,非常重要。无言之理不落阶级,有没有有阶级?没有阶级。所以,诸位要真正悟入无言之理,那你一下就超越,你当下就成佛了。不必经过四十一位,四十一位加上等觉,不必,也没有叁乘、五乘,一下就超越。但是你如果说落在言说之中,落在迹象裡面那就有叁乘、五乘,落在迹象裡面你的心不清净。

  自己成就,正如佛在经裡面所说的,「所作已办,不受后有」,这些问题解决了,来生再不轮迴,再不转世,再不欠债,统统还清了。统统还清了就是自己心地清净,无论在顺境、逆境都是清净心,凡事随缘,绝无攀缘。我跟诸位说得很多,不但世法裡头我们随缘,不攀缘,就是弘法利生都要随缘,不攀缘。诸佛菩萨绝不会起心动念,我在哪裡造个道场,我去讲经弘法,去普度众生。佛有愿,决定没有这个心,决定不会这么做,为什么?众生缘没成熟;如果众生缘成熟了,自然现前。所以我们中国大陆上那么多的大丛林、大道场,是哪个人发心去建的?没有,都是因缘成熟自自然然成就的。我们读《弥陀经疏钞》,你看到云栖道场那还得了!是不是莲池大师发心在那裡建个大道场度众生?不是的。莲池大师当年看到那个山风景很好,他很喜欢那个地方,自己跑到那个地方建了一个茅蓬,自己在那裡修道,没告诉任何一个人。以后被人发现,这个和尚很有道行,于是乎亲近他的人多了,慢慢人愈来愈多、愈来愈多,自自然然建的丛林,不是有心,不是有计划,自自然然成就。所以大陆上丛林不是这样自然成就的,就是国家建立的。法师裡头你们去看《高僧传》,哪个法师以攀缘心来建道场?没有一个。所以你想想看,那些人心多清净,连弘法利生都不攀缘,这就是佛门常讲「佛不度无缘之人」,他有缘的他来,没有缘的拉也拉不来。在台湾学佛的人有多少,与我没有缘的,我怎么劝他他也不会来,有缘的就来,没有缘的不会来。所以这裡讲像法这是言教。底下这两句话很重要:

  【言教兴则实相泯。】

  为什么像法不如正法,道理就在此地,大家都偏重在『言教』上去,都在教理的贪求上去了,而将清净心忘掉了,『实相』就是清净心,就是一心不乱。

  【故言正法灭。】

  如果我们一心都是要求实相,求真实相,这就是正法兴;一心追求教理不重视一心不乱,『正法灭』。可见得像法兴、「正法灭」不是讲的时代,是讲我们自己心!我们今天学佛,我们一心一意只修清净心,只求一心不乱,我们的正法兴。如果我们不求一心不乱,不求心地清净,专门着重在教理上,这个经怎么讲法、这一句什么意思,那就正法灭了,像法兴。如果连经典义理也不贪求了,拿这个经做幌子去骗骗人,我听说有很多地方讲经,怎么个讲法?念一段经文,讲一段故事,听的人很多、很欢喜。那是什么?那是像法灭,末法现前。他连经的教理他都不研究,也都不肯深入,找一些因缘、公案、故事来拼凑,这样讲经弘去这是末法。末法就接近灭法,佛法根本没有了。如果这个心起心动念都是在名闻利养上,都是在斗争上,那佛法就灭了。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