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妙法莲华经大意》讲记

 下面一品「药王菩萨本事品」,讲义开头告诉我们本事是什么?

  【人法二空。是菩萨之本事。】

  所以菩萨先要修自家的本分事,也就是先要修人我空、法我空,菩萨的本分事。你看看相宗入门,《百法明门》裡面所讲的「一切法无我」。天亲菩萨将一切法归纳为百法,最后就百法上说「人无我,法无我」,菩萨的本事,根本的修学。《大乘起信论》,性宗的入门也是说『人法二空』,无论是性相入门,就是要做自己本分事。我们今天这个一入门就管閒事,专管他事,把自己的本分事给忘掉。所以这个管他事管来一身的麻烦,管来了无量无边的罪业,甚至于还美其名为弘法利生,弘的什么法?弘的烦恼法;度的什么生?度的是叁恶道生。都希望人都生到叁恶道去,希望人天天生烦恼干这个事情。弘的是这个法,度的是这个生,叫颠倒其事!不知道自己的本分事。所以学道之人,先要晓得什么是自己的本分事,本分事成就了才有能力教化众生;本分事情毫无消息的时候,你凭什么教化众生?所以开头这两句,我们要牢牢的记住。

  【众生之药王。众生取着二见。执病横生。】

  药王菩萨就是来替众生治病的,『众生』有两种错误的见解,严重的执着,就是人我执、法我执,就是这两种见解,错误的见解,这两种执着。于是乎这『执病横生』,病是什么?无量无边的生死烦恼,就从这边生出来。无量烦恼佛将它归纳为八万四千,又从八万四千归纳为百法烦恼,再从百法又归纳为二十六种烦恼,再从二十六种裡头归纳为六个根本烦恼,这愈归纳愈好说。又从六个根本烦恼再归纳为贪瞋痴,叁毒烦恼,你就晓得,无量无边的烦恼就是从贪瞋痴生的。烦恼障就从这来的,烦恼障的根本就是我执,所知障的根本就是法执,认为一切法是真的。我在此地再告诉诸位,我执执着本身,我们的身体,我们能够思惟想像的心理,这个身心执着这是自己。所以就无量无边的烦恼起来,障大涅槃,于是乎造成生死轮迴。所知障是什么?所知障是诸法,除我之外外面一切都是诸法,一切物质是诸法,一切人也是诸法,人不是我。我是我执,人要是我执的话,那也把别人也当作我,那就变成我执。我们从来不会把别人执着我,我跟别人分开分得清清楚楚,这是我的,那是你的。可见得他不把人执着为自己,他认为那人是真实的,叫法执。所以人我执、法我执的界限也很清楚,他执着一切法是有的,不晓得人我执是空的,法我执也是空的,不晓得这个道理。

  【菩萨示修二空。破其坚执。故得此名。】

  这就叫药王菩萨,药王用什么药?就是用二空。非二空不能破坚固的执着,两种执着破尽了就成佛。两种执着裡面,将我执破了证阿罗汉,在我们念佛裡面讲得事一心不乱,再能够破一分法执就证理一心,这是圆教初住菩萨。圆初住菩萨就成佛了,六即佛裡头分证佛,那是真佛,决定不是假佛。江味农居士註《金刚经讲义》裡面,註的诸佛就是从圆初住开始,圆初住一直到等觉、妙觉这叫诸佛,诸佛如来。所以我们学佛之人修菩萨道,先要晓得本分事,本分事就是以二空破二执。『故得此名』,这是解释药王菩萨名称的由来。如果我们自己要修二空,破二执,又示现给众生做个模範,以这个方法来教化众生,你就是药王菩萨。对症下药,药到病除。底下解释:

  【宿王华者。】

  这个下面是註解:

  【由宿命智发起过去因行。自在行持。是故还以药王之本事为问。二执繁重难破。故言復有无量难行苦行。如此则宿王华明见不谬矣。】

  这是在这品经裡面,宿王华菩萨他来请法,与药王菩萨一问一答,在问答当中,他所叙述见到这些菩萨们修无量的『难行苦行』。为什么说「难行苦行」?就是这两种坚固的执着不容易捨,所以才难。换句话说,这个难是真有难吗?不是真,也不假,为什么?你要是肯的话,一下捨掉,很容易,不难。后面讲龙女八岁成佛难什么?不难;《楞严》裡面「歇即菩提」,难什么?不难。你肯就不难,你不肯就难!问题是在乎你自己,这个东西,外人谁也干涉不了你,谁也障碍不了你,谁也不能找你麻烦。全权自己决定,自己认为难就难,自己认为容易就容易。所以说会者不难,难者不会,会就是体会到这个意思,肯干不难,不肯干就是难!希望在这个地方,我们要体会到这一层意思。自己要劝自己,要认真的修学,一定要明瞭一切的障碍是自己。所以诸位将蕅益大师的开示,你去念个一千遍、一万遍,对你一定有好处。为什么?因为一切众生都认为障碍在外面,不晓得障碍是在自己,你认为障碍在外面,那真是难如登天,你生生世世穷劫莫能返本。如果你一下觉悟,这个障碍在我自己,与外缘一切都不相干,你这个成无上菩提,真是弹指之间。

  (第五十一集)

  1981/7  台湾圆觉寺  档名:08-002-0051

  掀开经本第十五页,「药王菩萨本事品」,在第六行这个地方说:

  【佛号日月净明德者。人空智破惑未尽。见不明了。如月照夜。法空智破惑无余。见乃了了。如日照昼。二智圆照。二执双消。名净明德。】

  这是解释佛的德号,『佛号』是性德果地上所建立的,菩萨名号则是从因地上建立的。因与果,都是说的本性;换句话说,都是说的自己。『二智圆照』,此地讲的「二智」,就是根本智与后得智。破了人我空,在圆教菩萨是七信以上的地位;更破法空,这就是圆教初住以上的菩萨。但是,这可以说是因地上的『日月净明德』,如果是果地上,当然是在究竟的果位上。这两种智,我们要问一问,究竟要多久才能够修得?这个问题前面也曾经讨论过许多次,问别人,别人没有法子给你答覆。为什么?这个事情是自己的事情,如果你肯,一念之间可以证得;你要不肯,无量劫也不会现前,所以这个事情是自己肯不肯的问题。换句话说,自己肯不肯将烦恼、所知放下?烦恼要不能够放下,烦恼障就不会断尽的,烦恼障不断,人我空就不能够证得,这是凡夫位。前面讲过菩萨的本事,也就是菩萨修行他的本分事,就是修两种智慧破两种执着,成就『净明德』。后面说:

  【如是二智。一念顿圆。】

  人家是真正肯发心修行的人,一念,这一念时间多长?给诸位说太短了。一弹指之间不知道有多少个念头,『一念顿圆』,没有先后次第。圆到什么程度?这个底下给我们讲:

  【迥超四十二位。】

  这个『四十二位』是说菩萨的果位,从初住到等觉是四十一个位次,再加上妙觉就是「四十二位」,一念之间可以顿超,药王菩萨有这个本事。如果我们也要能够效法药王菩萨,实在讲我们也是能超得了!我们之所以没有办法,无可奈何,是我们执着名相。要从唯识裡面讲我们执着相,着相,执着名字,执着虚妄分别,所以你就不能顿超。如果能把这叁个捨弃掉,捨得乾乾净净,就一念圆超,现前就成佛。这个话在理论上讲完全正确,事实上也是如此!我们想想,我们是不是就是不肯放下,样样事执着,样样事认真,不知道这些名相、妄念,全不是真实的,没有一桩是真实的。我们在这些妄相裡头天天计较,枉费心机,製造生死轮迴,製造无量无边的烦恼,自作自受怪谁?前面我们也讨论过很多,修行人只修自己,不问境界。所以修行人一定要学常不轻菩萨,所有境界是佛境界,好人做好事是佛境界,恶人做坏事还是佛境界,为什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十法界依正庄严,上面到诸佛菩萨,下面到阿鼻地狱是一个境界,清净平等,无二无别。你的心才清净,你的二智才现前,人我执、法我执才能够破得乾乾净净;在这个裡面起一念心,执着就起来。一切明达,不起一念,不起一丝毫执着,心永远像明镜一样,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虽像明镜一样,十法界依正庄严没有一法不照了,清清楚楚、明明瞭瞭,不起分别、不起妄念。这个心是真心,这个心是佛心,此心现前就叫做圆满菩提,就是成佛。所以这个后面讲:

  【净明德者。非离染有净。】

  而是什么?

  【即染而净。】

  这个一句话要特别的记住。这个地方讲义,我们为了时间起见,不能一句一句给诸位细解。从这一堂我们只有十个鐘点,就十堂课课程就圆满了,所以讲义诸位要细细去看。这个地方讲的『净』,是超越染净之净,『离染有净』,「离染有净」的净是相对的净,不是真正的净。为什么?他的法执还是没有断,晓得一切法,净固然是净,染还是净。为什么?因为一切法相,清净庄严的相也是虚妄相,污秽不堪的相还是虚妄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等于虚妄,这才是真正的真净,所以如来果地上所建的境界是清净寂灭相。诸位不要以为,如来果地上的境界,跟我们这个境界不一样,那就错了。如来见我们现前这个相,没有一相不是清净寂灭相,大菩萨们见到我们这个相,是不生不灭的相,不垢不净;我们今天事实上,确实是看错了。这是佛号所代表的意思。底下再给我们说明:

  【菩萨号一切众生喜见者。】

  『喜』是欢喜,一切众生都喜欢见他。我们把此地的文念几句:

  【二乘之人离染求净。】

  一切大乘经常常给我们说,修学佛法,固然我们应当远离魔外,同时也不要亲近二乘,为什么?因为二乘也是障难,是障碍。我们要问问,『二乘之人』到底障了什么?诸位如果能将本经的义趣,稍微体会到一些,你自然就明瞭。《法华》是叫我们一生成佛的,《华严》也是叫我们一生成佛的,一切大乘了义经典目标都是相同的,希望我们圆满成佛,要多少时间?就在这一生当中。如果你要是遇到二乘,你要生二乘心,好了,你就是证到须陀洹之后,还要天上人间七番生死才证个阿罗汉,证了阿罗汉之后,二万大劫才能够回头,才能够迴小向大,这就是障碍。哪裡能够比得上我们现在,一生成就!这就是佛常常跟我们讲,小乘是难,遭了难。我们得问问自己有没有小乘心?有小乘心,与小乘就很容易相应。所谓什么?气味相投,一听就很入耳,这有道理,他就去了。所以你是外道心,就很容易被外道诱惑去;你是大乘心,你一听大乘佛法,你很欢喜,你心地深信不疑,坚定不移,这样一生才能成就。『离染求净』,许多人都有这个想法,都是有这个心,这就叫小乘心。比起我们凡夫外道是高、是好,我们不能不讚叹,佛为什么嗬斥他?就是刚才所讲的,因为他对于明心见性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塬因在此地。所以说:

  【为佛所嗬。菩萨所轻。众生不慕其德。】

  所以二乘心我们确实是有,而且这个心还很执着,这也就是我们对于大乘了义经典不能开悟,不能修行的塬因。我们现在是真糟透了,大乘不能入门,小乘怎么样?小乘也不能入门。你说好了,我离染求净,那个染离得掉吗?又离不掉,真是大小乘的门都没有办法入进去。修来修去都是魔外所摄,这是现前一般修学的情形,我们要了解。特别是要认识自己,认清自己,我们今天修学究竟修个什么?再看看菩萨为什么一切众生喜见?

  【菩萨闻法华即染即净之理。善解随宜说法。称根与益。是故一切众生之所喜见也。】

  这就是大乘种性菩萨修学的方法,与小乘人、凡夫、外道见地迥然不同。『即染即净』,就是根本没有染净,《心经》裡面讲的「不垢不净」。但是诸位要晓得,不垢不净是相,它的体性是什么?是五蕴皆空。我们为什么在一切法裡头分垢、分净?因为我们五蕴不空,才有垢净之相,所以才在这裡头分别。如果你要是五蕴皆空,就跟此地讲的一样,「即染即净」就是不垢不净。可是你要想真正证得五蕴皆空,那你就得修二种智慧。观自在菩萨是行深般若波罗蜜,深般若波罗蜜就是此地讲的二智。你没有智慧,没有二智圆照,你的五蕴怎么能空得了?五蕴是法执,五蕴皆空就是法执空,法执空,我执当然也空,这是一定道理。小乘人空我执不能空法执,所以他是离染求净;菩萨修二智,所以能够照见五蕴皆空,我法两种执着断尽。这个时候所现的相是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垢不净,这就是无生法忍,清净寂灭。经上常讲的「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就是这样的境界,《心经》裡面所显的就是这个境界。由此可知,智慧重要,智慧从哪裡来?智慧从定中来,智慧从清净心中生的。清净心又从什么地方来?清净心要离一切相;你要是执着相,你的心怎么会清净?所以经论裡头,大乘经论一再教给我们,离名字相、离言说相、离心缘相,名字、言说、心缘皆是遍计所执,都是依他起。不在这上下功夫,不从这个地方入手,你就不得其门而入,你就是苦修一辈子,那种叫无益的苦行,没有利益。底下这个地方有一句说:

  【了证假我。随类出生。故得现一切色身叁昧。】

  『了』是明瞭,『证』是亲自见到了,事实真相明白了。我是『假我』,这个我在此地是通人我与法我,人我、法我全是假的不是真的。既不是真的,就不能在这上面计较,你的心才清净。我们是把人我、法我都当真,所以在这裡头起嫉妒分别,普遍的执着,病就生在这个地方。『随类出生』这是讲教化众生,也就是《楞严》裡面所讲的,「随心应量」的意思。假如我执、法执都离开,我们就超越相对的世界。这个底下有一句说:

  【我空则一切不立。】

  到『一切不立』的时候才是真正的清净,诸位要晓得「一切不立」,反面就是一切也不捨。所以像这些文字你要是执着在一边,你就错误,没有立也没有捨,一切法无不如如。天台大师从《法华》十如是裡面,开出来百界千如,无有一法不如。如是说相如其性,性如其相。底下有几句表法很重要,第七行:

  【香油涂身。天衣缠身者。内被忍辱之力也。灌诸香油者。外托诸佛功德也。】

  我们今天学佛要求佛菩萨保佑,求佛菩萨加持我们虽然有心,可是得不到感应。为什么得不到感应?自己不具足条件,没有『忍辱之力』。不但要忍辱,忍辱要产生力量,你才能够感得外面诸佛菩萨功德加持,我们求佛菩萨保佑要凭这个条件来求。绝不是在菩萨面前讨讨好,给他多磕几个头,多供养他一点,他就会保佑你,没这个道理。内成就德行,外面自然感应。

  【我执顿空。真智显露。】

  这是讲光明遍照,光明是什么光明?真智慧。我们现前有没有真智慧?跟诸位说,决定没有。千万不要以为我们现在是烦恼障重,所知障轻,这个话说的经上有,诸位要晓得,这是佛的权说不是实说,是方便说。烦恼障是我执,你有了这个东西,你的根本智不能现前,根本智不现前你的所知就有障碍,本性裡面的般若透不出来。所以我执没有断尽的时候,所有的智慧都是从第六意识裡头生的,说得不好听的,全是虚妄分别。所以佛在经裡面告诉我们,没有证得阿罗汉以前,决定不能相信自己的意思。为什么?自己起心动念,凡是想的全是错误的,没有一点是真实的。证得阿罗汉之后,可以相信你自己的意思,为什么?你的根本智现前,真智慧现前!所以我们称阿耨多罗叁藐叁菩提,无上正等正觉,正觉就是阿罗汉,我执破尽这是正觉。阿罗汉以前都不叫正觉,到阿罗汉才叫正觉,菩萨称为正等正觉,等是什么?等于佛,佛称为无上正等正觉,这是讲的叁乘圣者。而我们没有破我执以前,以为自己所思所想的都是正确的,自己造无量无边的罪业不知道,都认为自己做得很对,都认为自己想得很对。不读佛经,我们怎么晓得有这回事情?不闻佛法,我们又如何悟了这个道理?所以学佛修行是要以开智慧、破二执,也就是此地所讲的,人法二空,这是菩萨修行的本事。

  但是你要是想在一生短短期间当中修道、证得,不学善财、常不轻,那真是太难。善财、常不轻的态度,弟子、凡夫就是我一个,一切众生都是诸佛、都是菩萨示现种种境界给我看,叫我在这裡面去锻鍊,锻鍊什么?不取相、不分别、不动念、不起心,成就自己二空智慧,破自己的烦恼、所知二障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所以会的人,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哪个境界不是佛示现的?你要问佛菩萨在哪裡?除了自己一身之外,遍地都是佛菩萨。可惜你自己不认识,你自己见不到,一天到晚在谤佛、毁谤菩萨,你就干这个事业,你还说是你学佛,这怎么能成就?这些事理,不仅仅《法华经》给我们这么说,一切大乘了义经典都是这样说法,所以我们应当要觉悟。下面有几句话也很重要,在倒数第七行最后一句:

  【以我空智观十二因缘。了不可得。我执方空。我执空则出分段生死。故曰命终。】

  六道轮迴的事情是永远解决了。

  【法执未空。未度变易。】

  『法执未空』,变易生死还在。

  【变易润生。依净功德。】

  跟这个分段生死性质完全不相同。所以经裡面用的这个表法:

  【故父名净德。日月净明德佛今故现在。】

  表这个意思。

  【乃至我今当还供养此佛者。显果地不动。叁世性空。因有去来。生死宛尔。所以为法华流通之旨也。】

  所以读经要晓得,佛的真实义。此地说供养『日月净明德佛』,你塑个佛像天天供养他,那错了,你不懂佛所说之义。「净明德」是谁?是你自己!你自己在一切境界裡面,不取相、不执着修清净心,拿念佛人来讲,你要是修理一心不乱,这就是供养净明德如来,所以我们要晓得这个道理。

  【二乘执身有我。有生死可出。有涅槃可证。】

  这就是小乘人的思想,小乘人的知见。经裡面表示:

  【菩萨然身。以显其执为谬。】

  我们中国佛教这出家,出家燃顶,在家菩萨受戒燃臂香,就这个意思。破小乘的执着,希望把我们这个小乘的思想、小乘的观念把它烧掉。一般人哪裡晓得叫什么戒疤,戒还疤的,你受二百五十戒,应当烧二百五十个疤,否则的话,你的戒就没有!妳们女众受叁百多条戒,也得烧叁百多个疤,错了,大错特错。实际上是不是要烧?不是的,你把整个身体烧毁了你还是二乘心,有什么用?没用处的,这是表法而已。所以除了中国以外,全世界佛教裡头,没有烧香疤,没有燃香这个事情,有这个理,没有这个事。所以我们看到这些国外的,甚至于看到边疆,你看密宗的这些活佛,西藏边疆这些la ma他们不烧,他们头顶上头髮是剃,剃头这是有的,但是决定不燃香疤,你不能一看到,他都没有受过戒。所以这是不晓得这个道理,燃身、燃指都是破这种执着,破小乘人的执着。这个文诸位自己去读去。后面也提到:

  【菩萨即以身示生灭不生灭。】

  说明灭即无灭的道理,说明这个道理。灭既然无灭,当然生亦不生,这才能够将一切法本自不生理事,给我们显示出来。就在这一面倒数第叁行,有叁行经文说明二乘人的境界,我们把它念一念。

  【二乘六识虽空。七识全在。不信有第八识。即执此识以为涅槃。既破七识。则八识现前。了知此识。具含世出世间一切种子。人人皆可成佛。故令无数求声闻众。发菩提心。】

  所以我们现前可以说是绝大多数,总有半数以上,依佛法来讲可以说之为不定性,不定性有好处。但是不定性的人,他的成败关键决定在缘上,就是决定在老师上。经上常说,他要遇到佛他这一生能成佛,遇到菩萨他成菩萨,遇到二乘他成二乘,遇到外道他成外道,这就叫不定种性的人。遇到善知识这就是他的福德因缘,所以不定种性有这个好处。定性的就很困难,譬如说定性声闻,他这个小乘的思想,他遇到菩萨他不相信,他遇到外道他也能够辨别。遇到小乘他就跟他去,为什么?志同道合,气味相投他就去了。我们所见到的、接触到的,毕竟定性的少,不定性的多,就看他的遭遇了。好,下课。

  (第五十二集)

  1981/7  台湾圆觉寺  档名:08-002-0052

  刚才讲到小乘人,这个小乘境界虽然是不高,也不是我们一般人能够做得到的。因为他能够把第六意识伏住,不起现行;我们今天一天到晚,都是第六意识在用事。这就是他能够了生死,我们不能了生死;他超越轮迴,我们天天在製造轮迴,这个道理就在此地。破了第七识之后,阿赖耶识才现前,才能够看到诸法实相。我们今天所了解的,这是道听涂说,我们没有见到,而是听佛在经裡面给我们这样说,我们晓得有这么回事情,不是自己亲证的境界。虽然佛讲「人人皆可以成佛」,我们现在也都懂得这个道理,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皆当成佛,可是我们自己还是成不了。这就是因为我们没有亲证,听佛所讲的没有认真的去修证,这个听得再多都不管用。修证的起步就是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就是要发跟佛与大菩萨一样的心,佛菩萨的心就叫做菩提心。菩提是印度话,翻成中国的意思,觉,觉心;换句话说,二乘权教以下这个心都是迷惑颠倒,那是迷心,不是觉心。阿罗汉以上的他们这个心是觉心,所以我们称他作正觉,他觉悟,他不迷了。我们现在在一切境界是迷而不觉!后面给我们说到,菩萨就真正发菩提心、修菩萨道的人:

  【捨有为而入无为者。】

  这就是求佛道,唯一的一个途径。可是要记住,『无为』是无为而无所不为,如果单单无为,那就变成小乘,所以说又堕在无为坑裡面,又变成了错误。因此在此地特别有两句话非常重要,给我们说明的,这是在第七行,下面的第七行当中:

  【但破其执不破其法也。】

  『但破其执』,就是无为,『不破其法』,就是无所不为,这是菩萨法。小乘的是「但破其执」也破其法,这是二乘;凡夫执不破,法也不破。所以说凡夫是俱存,小乘俱破,菩萨破执不破法这才是真正的正觉。法是什么?十法界依正庄严。这个功德下面说得很清楚:

  【二执除则无明破。】

  可见得破无明不是破法,是破执着,破人我执、破法我执,无明就破了,人法二空。

  【二空证则功德显。】

  本性裡面具足无量无边的智慧德能就现前,无量无边的智慧德能,是你自己本性裡面本来具足的,不是从外面来的,也不是你学得来。你用什么苦心去学,用多少时间去学,学得来的都不是真实的,与你本性裡所具足的依旧是隔了一层。所以真正智慧是你本来具有的,真正的福德也是你自己具足的。修得的那是六道裡面的果报,本德没有显,我们今天所享受的是修得的。所以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我们今天修的是这个。今天许多学佛的人不明瞭究竟的道理,他修的什么?譬如修的布施,所得的果报鸡毛蒜皮。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全是世间有漏的福报。他就是为这个福报而修的,所以他将来得的是福报,这一点不错,因与果决定相应。这是不是菩萨所修的?不是,菩萨修二空真如,怎么能够有果报!所以菩萨修布施是断悭贪烦恼的,他是要断烦恼障的。修财布施断烦恼障,修法布施断所知障,人家是干这个的,所以跟世间一般修六度的人,完全不相同。我们想一想,我们在修六度我们为了什么?如果处处都贪求着人天福报,这叁界出不去。我们修的六度,就是现在所提倡的什么?人间佛法、人乘的佛法。人乘的佛法在六道裡面,不能够超越六道,不但不能超越六道恐怕生天都不容易。为什么?没有生天的愿望,来生还想做个人,做个福报更大一点的人。但是诸位有没有想到?福报愈大的人造罪业愈重,福报小的人想造罪业没机会。

  所以福报大造大罪业的机会多,这个罪业会叫他堕阿鼻地狱,他做好事也容易,做坏事也容易。所以我们真正明白佛法道理的人,就会觉悟到,我们修六度万行不求人天福报,也不求二乘权教菩萨的果报,我们求的就是破二执,证二空真如,我们目标在此地。所以后面讲破二执就证二空。

  【无明众生全具。】

  完全具足,『无明』一般我们把它分作,根本无明、尘沙无明、见思无明。

  【叁乘分具。】

  虽然不像我们凡夫这么重,他有局部的。譬如说二乘人以上的,他见思无明没有了,他有尘沙、有根本无明。见性的菩萨,他尘沙烦恼也破了,可是根本无明没有破。

  【如来全破。叁乘分破。后之修道者。】

  这是指我们现在这些人。

  【纵不能如如来全破。亦当如叁乘分破。】

  这是应该要学习的。底下说:

  【例如未能如菩萨烧身烧臂。但能然手指乃至足指。胜于国城妻子等供养。】

  这就讲燃身、燃臂、燃指,燃身、燃指者特别要注意,要晓得这个道理。你看底下说:

  【今人不解。以为实事。烧臂然指者有之。】

  这个东西什么?燃身就等于什么?无明全破,燃臂、燃指是无明分破。这个意思你把经看错了,以为是真的,好,把自己烧掉,烧掉怎么样?烧掉还是要生死轮迴,错了,大错特错了。如果我们要讲的时候人家反对,说是你自己不肯发心,你还说别人错,这是经上讲的。所以他不晓得佛说法的真实义,死在句下,你为了是事,错了,他不晓得这是表法的。这个几句话我们要多念几遍,要好好的把它记住。底下讲:

  【若破无明断烦恼。未见其人也。】

  这就是烧身,我执破了,法执破了,那这个人就没有了,等于烧得乾乾净净。我执破了,法执还在,等于烧了一半,烧了一臂,烧了几个手指,这人还在,还没有完全烧掉,所以诸位要晓得这个意思。佛法传到中国来,中国在受戒的时候燃臂香、燃顶,就是取这个意思,叫我们常常想着,我们要破无明,要破烦恼,代表这个意思。如果我们的无明烦恼天天增长,你烧的满头香疤都没用处,你愈烧烦恼愈多。这个意思要懂,懂得佛法裡头所谓表法的义趣。

  【若非如是一指微功。何能超世界众宝国城妻子耶。】

  这是经上讲的较量功德,菩萨燃一个指,燃一个指的功德,超越『世界众宝国城妻子』布施供养的功德。要照这样说很简单,我们把十个指头都烧掉,那我这个功德很大了,烧尽了也没有功德。人家这是代表断烦恼的,譬如叁毒烦恼贪瞋痴,全断了证阿罗汉果,叁种当中断一种,也是须陀洹之上,这种功德确实「世界众宝国城妻子」,这个布施供养都不能比。为什么?因为你所得到的福报,是人天有漏的福报;这个成就的是功德,你能够了生死出叁界,无量无边功德那怎么能比!道理是在此地。底下说得很清楚:

  【以其破无明故。以大千世界七宝。供养诸佛贤圣之功德。不及持此经一四句偈。】

  这个理在此地。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此经直指自心见性成佛。是诸经王。】

  它功德在哪裡?所以你如果是又把这东西执着,能够受持『此经一四句偈』,功德已经超过大千世界七宝供养诸佛菩萨。好了,那你就天天在念了,这叫受持吗?不叫!所以今天有许多人误会,他受持《法华经》、受持《金刚经》,我说你怎么受持法?我每天受持一遍。每天念一遍就叫受持错!他不晓得什么叫受持,受持是什么?受持自性。人家会的,念经是受持;不会的,念经是修无益的苦行,不是受持。受持所谓说依文字起观照证实相,这叫受持。我们每天念经,依这个文字有没有起观照?我们今天依这个文字说老实话起分别,是增长烦恼,干这个,这怎么叫受持?我们在《坛经》裡面读法达禅师那一段,法达禅师读经叁千遍,他读的是《法华经》。他得的是什么?贡高我慢的习气,好像自己很了不起,瞧不起别人,岂不是增长烦恼吗?他要没有念过叁千部《法华经》,他对待人还很恭敬、还很谦虚;好,肚子裡有叁千部《法华经》,以为了不起,贡高我慢,增长烦恼,增长无明,增长邪见,这颠倒了。被六祖嗬斥一顿,点醒了之后,他觉悟,从前都是为《法华》所转。现在觉悟了这才心转《法华》,转《法华》才叫受持,这是开悟。所以受持,你看《起信论》裡面给我们说的,「离言说相,离文字相,离心缘相」。这个离,诸位要记住,是即言说而离言说,即文字而离文字,即心缘而离心缘,是这个意思;不是说言语、文字、心缘都不要,不是的。是离即同时没有先后,没有次第,也没有方便,这叫受持。不能受持全经,那就像常不轻菩萨受持一句,受持一句也蒙佛授记,也能成佛。所以不晓得这个道理那怎么行?《法华经》从哪裡来?《法华经》是自性《法华》,受持的人就是见性成佛。所以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是诸经王』。

  【众生闻此经。无不获益。】

  【闻此经无惑不破。】

  句句话都是说的老实话,可是事实怎么样?事实上是不闻不见。这个地方关键在这个闻字,我们今天说耳听到、眼看见,这就是见闻吗?不是。见性见谓之见,闻性闻谓之闻,我们眼识、耳识五俱起意识,对于外面境界叫不见不闻。所以『众生闻此经,无不获益』,我们今天闻这个经得不到利益,塬因在哪裡?我们是听而不闻。真正的闻,像《楞严经》裡观世音菩萨所讲的,「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就是此地讲的「直指自心见性成佛」,这叫闻,那怎么不获利益!『闻此经无惑不破』,「惑」是什么?烦恼障、所知障、无明障决定会破的,所以人家话说的句句真实。如果我们要去读这个经的时候,都死在字裡行间,那这是怪自己,这是我们眼前的境界,这死在字裡行间。也不能怪我们愚痴,连古圣先贤,像法达禅师没有遇到六祖之前,还不一样的死在字裡行间,为经所转吗?如果我们能够转经给诸位说,就能转境。《楞严》上说「若能转境,则同如来」,怎么转境法?我在前面都跟诸位说过,你要能够转境,不为境转,你就是佛菩萨,这叫真修行。「无不获益」,「无惑不破」,这是真修行人、是大修行人。底下有个比喻说:

  【故。如日如炬。能除诸暗。】

  白天是太阳,夜晚是火炬,这都是表的光明,以这个光明来表这部经能够破无明黑暗。

  【復明书写供养此经。佛智不能量其功德。】

  这就是讲的,流通法宝的功德之大,可是流通法宝的功德,诸位要晓得,这裡头有两种,一种是保存,使经书不至于断绝,普遍的流通。我们印经,一千本经裡面,不一定有一个人在经上开智慧;得了受用,功德就无量无边。功德是在正信、正解、正修才具足真实功德,自己要没有做到,流通经书也是人天有漏福报。自己真正开悟,对这些事理了然,这个流通的功德就大大的不相同。流通的意思,我们每次讲经讲到流通分都会很详细的说明,最要紧的是修法流通,自己要依教奉行,奉行就是流通。我们是多印经书送给人,自己没有照这个修行证果,这不是真正流通,为什么?因为这一千部书印出去,可能一个人都不会开悟,这个太多,这种情形太多。有一个人开悟,这才算通!我们大量的印经,普遍在那裡布施,就是希望有一、二个人开悟;你要想许多人都开悟,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真正有个开悟的人来给我们讲解,来领导我们修行,这在佛法裡面讲福德因缘。所以这个事情,是因缘与福德有密切的关係,没有福报,因缘不会现前,纵然有因缘也必定会破坏,不是外面人破坏,是你自己破坏,为什么?自己没福,自己会破坏。外面的力量,说实在话破坏不了,凡是破坏的都是自己;自己信心坚固,外头哪有力量能破坏?为什么?因为外面善缘、逆缘,都是佛菩萨示现的境界,都是帮助你成就道业。所以外境没有善恶,完全在乎你自己用心,你用清净心,所感得外境都是清净。所以佛菩萨对十法界依正庄严,他是平等清净,清净寂灭相。我们凡夫,纵然把你送到西方极乐世界,你还是不清净,为什么?你在那裡分别,你执着,这一分别执着极乐世界、华藏世界都不清净,所以道理在此地。底下有几句女同修特别注意:

  【女人闻此经。即得往生西方。】

  自古以来受持《法华经》,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太多了,我们读《法华经持验记》,就记载得很多,在我们《净土圣贤录》裡面也记载得很多。最着名的,法华宗第一代的祖师智者大师,他老人家就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所以我们应当要相信,受持《法华经》,发愿求生西方净土是很有效的。底下这句诸位要记住:

  【不为贪欲所恼。】

  这句话很重要,也就是说明,如果你还有贪瞋痴慢,根本烦恼不断,那是没办法。闻经必断烦恼,闻不是我们现在的耳闻,前面我跟诸位讲过,闻性闻的法性,怎么不断烦恼!《楞严经》十番显见,显的是见性,见性如是,闻性亦復如是。你把那个见换作闻,十番显闻,闻性不生不灭,闻性就是正性不来不去,不垢不净,你用闻性所闻的是什么?法性。所以是清净平等法法皆如,这裡面怎么会起贪瞋痴慢!我们今天就是不会闻,从来没有用过闻性,都是用什么?用耳识,五俱起意识,听了之后就分别、就执着、就生烦恼,所以这叫生死边事,不是法性上事。诸位要晓得这个道理,你要以闻性来闻经怎么不生西方!生西方跟诸位说,必定是上品上生,生的是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不为贪欲所恼』,这点也能够常常提醒我们,我们修学佛法,如果心裡面起了贪瞋痴,自己立刻要警觉到:我的路错了。如果你在佛道上,你在修行上,二六时中心是清净平等的,不生烦恼,你自己就会晓得,我这个路很正确,确实走的是菩提道。所以佛菩萨在经上是:

  【如是等重重深讚其功德者。意在流通。所谓显妙劝持也。】

  用意都是在劝勉我们,劝勉我们依照这个理论方法来修学,自己修学有得,再劝勉别人修学。《法华经》妙法就是自己的妙心,心妙,法也就妙了,因为一切法是自心变现出来的。底下说的:

  【古德云。百川众流。至海为极。】

  这句是比喻。

  【森罗万象。至空为极。一切贤圣。至佛为极。一切万法。至心为极。】

  前面所说的都是陪衬的话,主要的一句就是『一切万法,至心为极』。《华严》说得好,「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所以我们要觉悟一切万法是自心变现之物,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唯识是佛法的理论,就是发明这个道理。

  【心也者。总持之大本。万法之弘源。】

  这个『弘』当大讲。

  【世尊喻此经。为海为佛。予言此经即是自心。例而推之。必非虚妄。】

  《法华经》是什么?《法华经》就是『自心』。诸位要记住,《法华经》是「自心」,哪部经不是自心!一切经是自心,我们再问哪一法又不是自心!「一切万法至心为极」,哪一法不是!没有一法不是。所以这些外道有说劝你去跟他学,所谓是旁门也是门,左道也是道,应当要学习,这话有没有说错?没有说错。我在前面给诸位解释过,我们现前要学的是一心不乱,自己功夫不到的时候,我们不能够向旁门左道去扣问。功夫到了应当要学习,像善财童子、常不轻菩萨,他就是平等心,没有拣别的。佛在《戒经》裡面所制定的,以托钵乞食来说要拣别五家,为什么拣别?小乘人定力不够,这个五家就是旁门左道。大乘菩萨不拣别,为什么?定力够,所以他可以跟旁门左道打成一片。对于菩萨来讲只有增长智慧,不生烦恼,这就是定力深、知见正,你有正定、有正智就可以。我们读《华严》看善财童子五十叁参,他什么地方不去?什么地方有障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那种境界二乘、权教不敢涉猎,为什么?一涉猎就堕落,就要吃苦头。这个塬因就是什么?没有正知正见,没有相当的定力,所以不行。因此从初发心到如来地,你问修什么?就是修的清净心。以《金刚经》上的话,那真是很简单,菩萨所修学的,就是在一切相裡面「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就是修这个,这就是修心,这就是修的妙法。

  (第五十叁集)

  1981/7  台湾圆觉寺  档名:08-002-0053

  第十六页后面「妙音菩萨品」。前面介绍过:

  【一切众生喜见菩萨。由持法华经。得现一切色身叁昧。】

  『持法华经』,这句要特别注意到,不是仅仅念诵这部经文,就叫做「持法华经」。一定要晓得,这个经就是我们自性,正如同前面所说的「此经直指自心见性成佛」,所以才『得现一切色身叁昧』。由此可知,一切功德的现前必定是从叁昧现前,叁昧就是禅定,就是一心。今天继续给诸位介绍是妙音菩萨,经上说:

  【此菩萨得解一切众生语言陀罗尼。】

  『此菩萨』是指妙音菩萨。一切众生的语言是相当的复杂,我们不要讲他方世界,单单我们这个地球上,甚至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言语都有许多种。如果一个人要想能够普遍的都能够懂得,这是桩相当不容易的事情。但是也并不是说完全做不到,因为在理论是可以讲得通的。如何能够达到理事圆融,理事不二,这个境界就能现前,在一般讲这都是大菩萨的境界。如果我们以唯识的道理来说,总是七地以上,可以说都是妙音菩萨。为什么?因为七地再上去就到不动地,不动地见阿赖耶识了,阿赖耶识裡面所含藏的无量无边种子,他都见到了。我们也可以说,宇宙万有的实相,到这个时候才亲证得。一切众生的言语当然也不例外,这是在理上说得过去的。一般来讲念佛理一心不乱,是从初住就证得,我们这都是讲的圆教,初住就证得了。当然初住以上这些明心见性的菩萨,对于一切众生言语逐渐的通利,可是要到究竟,这个通达便利是在七地以上,也就是经裡面常讲的「广长舌相」。此地说的当然这是妙音着重在说法,说法一定要现身,不现身就不能说法,现身必说法,说法与现身是不相离故。

  这个讲义裡面,诸位细细的去看看,经裡面有些表法的地方,此地也给我们指出来,其所表的可以说无不是以心法。真心一定是从中道当中显现出来,如果我们执着有个中道,真心还是有障碍。因此古德给我们说,「二边不立,中道不存」,话说得是不错,我们能不能入这个境界?还是不能。为什么不能?我们听了这个话,二边不立,中道不存,这就落空,就执着个什么都没有了。所以凡夫这说有则执着有,说无就执着空,总不能说是有无一切都不执着。再给诸位说,如果一切都不执着,万法通利,一切通达。其实我们的真心所起的作用,就在眼前,没有一剎那的时间中断过!为什么塬因我们见不到?真心是觉,《起信论》裡头说得好,一切众生「依本觉而有不觉」,这是说明我们迷惑的所以然,迷惑的根源。《楞严》裡面说得尤其是好,《楞严》跟我们讲「知见立知是无明本」。知见是真心显现,正是所谓的「六根门头放光动地」,可是你在裡面立知就错,立是建立,立知是什么?起了分别,起了执着,在这裡面生起见解,这就是立知就错了。所以佛教给我们离言说、离名字、离心缘,为的什么?恢復我们的真心,恢復我们的正觉。这个地方有几句话说得很好,在底下第五行,你看最后一句:

  【众生一念心动。则具百八烦恼。】

  『百八』,是无量无边烦恼归纳一百零八类。所以诸位看到这个文字,千万不要以为烦恼只有一百零八种,每一种裡头都无量无边。从哪裡生的?从『一念心动』,心怎么动?就是你六根接触外面的境界,你动了心。不动是真心,这一动就是妄心。《唯识简介》裡头,最重要的就是说明妄动,这一动才有唯识好说,不动根本就没有唯识,哪来的唯识?唯识也不是究竟法。究竟,究竟根本就没法,「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唯识也没有。所以虽然讲中道了义,也都是方便说,我们不要迷在裡头,你看到这些东西,心一动就迷了,就迷在裡头。所以真正修行人,这底下讲圣人,你要是真正修行人你就是圣人,圣人跟非圣人差别在哪裡?就非圣人在境界裡头动心。

  【圣人了达即动非动。】

  动静不二。

  【超百八烦恼。而证清净实相。】

  在此地怎么叫『即动非动』?即动是依他起,诸位要晓得世出世间法都是依他起,有为法是依他起。无为法,我们讲真如无为,真如无为不是依他起,是圆成实的,但是真如无为的名字是依他起的。依他起是假的不是真的,它是假的随它怎么动,动也等于没有动,这是说明了依他起动即非动。这个动你不必去止它,四时的运行,日月经天它在动,你用不着去止住它,为什么?晓得它是依他起性,不是真的。而且假的动跟不动是不相妨碍的,正如佛在《楞严经》上说,虚空不碍万相发挥,没有障碍。这个遍计所执也是依他起的,这个情形我们都要晓得。如果你要是执着这就是病,这就生烦恼;不执着就是解脱,就超越烦恼。所以问题就在执着,执着是迷,不悟也是迷,不悟那个迷是属于所知障,执着的迷是属于烦恼障。我们如果要想证得『清净实相』,首先要明白这个道理,道理明白了自己才真正放下,放下什么?放下遍计执。明瞭依他起,这就是二障都破了,自己心裡头确实没有。但是我们在用事的方面,在待人接物的方面,还必须要用遍计执,这个执着即是非执着,自己心裡头没有。为什么跟一切众生接触的时候要用遍计执?譬如说这是什么?扇子,扇子就是执着。一切众生都执着叫这扇子,我说不是扇子,那个众生说我头脑有问题。这叫什么?这叫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相。

  自己有没有执着?没有,随众生的执着而执着。但是众生的执着是迷,菩萨的执着是觉,不迷,就在众生执着当中唤醒你的自性,令他觉悟执着是病。到你成佛、成菩萨,你住在世间,所示现的必定同于世人的执着,那是外表。这是我们在讲席裡头跟诸位说过很多次,与人相处的时候用八识五十一心所,这是对人是如此;对自己是一味清净平等,本来无一物。所以自己住的是一真法界,是寂光净土;与别人大家在一起的,所住的是凡圣同居土,凡圣同居与寂光净土不二。我如果是入了这个境界,我坐在此地是坐在常寂光中,你们和我在一起这凡圣同居土,就是这么个意思。所以千万不要执着,我们这个世界还有个常寂光世界,那就错了,不晓得四土就是一土。为什么会有四种不同的境界?你用心不一样,你才真正明瞭,佛在经上常讲的「境随心转」,你的心清净到极处,这个世界在你的感受裡面就是常寂光;如果你分别执着不断,在你感受裡头是凡圣同居土,的确境随心转。在这品经裡面跟我们说了一尊佛,这一尊佛的德号:

  【佛号净华宿王智者。】

  这尊佛的德号是表:

  【远离百八烦恼。为实相之净因。以如是因发起宿智。于诸法中得自在故。】

  这两句很要紧,这是佛表法,法是自性之法,佛也是自性之佛。所以我们闻佛名就觉悟自心,这是常讲的所谓是闻法要在消归自性,这就是讲消归自性。『远离百八烦恼』,是哪百八?我们不必去找这个麻烦,《百法明门》裡面归纳为二十六种,你把这二十六种搞得清清楚楚的就行了,愈是多了愈记不住。不但记不住,记住了也是增长分别,不大容易提得起观照的功夫,所以你牢牢的记住这个二十六种就好。这二十六种烦恼要一起现行,立刻要能够提得起观照的功夫,这叫修行,叫用功。譬如在境界裡面起了贪心,在世间法裡面起贪心错误!佛法裡头起贪心也错误。你们想想看,要断的是断贪心,不是断贪的对象,如果从贪的对象来说,就是有果报胜劣之不同,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不能了生死,不能明心见性;我们念佛想得一心不乱,得不到一心。譬如说世间我们贪图福报,贪图功德,贪图一切善业,这个果报将来都是六道裡面叁善道的业因,这不能解决问题。佛法都不贪,何况于世间法!佛在《金刚经》说得好,「法尚应捨,何况非法」,法就是指的佛法。一乘佛法都不贪,为什么?真如本性当中也没有什么一乘佛法,我们的自性清净心才真正能现前,这是你得证实相的净因,实相就是自己的真实相。

  由此可知,断烦恼是入门初步的功夫,佛法是把这个摆在修行裡面,入门的第一步。儒家做学问也是把这个列在第一步,你看《大学》,《大学》是儒家的方法论,一开端「格物致知」,格物就是破烦恼障,物是什么?物欲,五欲六尘;格是什么?格是格杀。就是佛法讲的远离,格物就是断烦恼,物要不除去,物欲不除去,它障碍你的智慧。所以格物,功夫就是禅定,致知的功夫就是开慧,致知是破所知障,般若智慧现前。所以此地「远离百八烦恼,为实相之净因」,就是儒家《大学》裡所讲格物的功夫,格物的效果。『发起宿智』,「宿」是本有的,清净实相当中本来具足的真智慧,智慧现前,这就是致知。致知的效能『于诸法中得自在』,一切世出世间法裡头得大自在。你看《心经》第一句「观自在菩萨」,观的功夫就包含着有远离烦恼、「发起宿智」,也就是儒家格物致知的功夫。儒家格物致知底下所达到的「诚意正心」,诚意正心在此地就是清净实相。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诸法中得自在」,儒佛无有二致,是一样的事情。可是佛法比儒家讲的要详细得多了,那就是佛法的经典分量多,儒家总集合起来不过十叁经而已!你看看佛法的经典多多少?当然佛法对于这些事理说得清楚。这个一段是教给我们如何去学习,修证的真实功夫,这裡所讲的是一切行门裡面的总纲领,八万四千法门不管你修哪个法门,都离不开这个总纲领,就是一定要求内心的清净。在佛法称之为叁昧,称之为禅定,得定之后,这心清净之后自然生智慧,这个智慧不是学得来的,是你清净心中本有的。智慧一现前「于诸法中得自在」,怎么个自在法?你们看这一段倒数第六行当中,我念一念:

  【转八万四千尘劳。为八万四千法门也。】

  你看看自在不自在?『尘劳』是烦恼,塬来你是有八万四千烦恼,现在你有八万四千智慧,变成法门,这就是自在,法门就叫菩提,转烦恼成菩提。真有这个事吗?你念了《坛经》,你看看六祖所说的,「惠能心中常生智慧」,就是得自在!他为什么心中常生智慧不生烦恼?因为他那个心是本来无一物,所以他心裡常生智慧;我们的心裡拉裡拉杂的东西太多,就生烦恼。实际上本来是智慧,是『八万四千法门』,因为我们自己在境界裡头起心动念,把「八万四千法门」转变为八万四千烦恼,这是自己搞出来的自作自受。如果我们把这个心裡面一切妄念捨尽,又恢復到本来无一物,你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就生八万四千智慧,就常生智慧。智慧传授给别人就是法门,就对他受用来说,就是法门。像《华严经》五十叁参裡面,诸位去看,这些善知识们,每个人他所得的法门,把这些法门都传授给善财童子,这就是讲代表的八万四千法门。「尘劳」是本无的,迷了法门叫尘劳烦恼,悟了尘劳就是八万四千法门。由此可知,尘劳与法门塬本不二,就是迷悟上建立的名相,悟了叫法门,迷了叫尘劳,其实是一不是二。所以才说「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它塬本不二,这裡面所现的差距不过是迷悟而已。这裡说:

  【尘劳染也。法门净也。】

  心清净,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都是法门,什么法门?了生死出叁界,证无上菩提的法门。再给诸位说,这些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可是我们心在境界上一染着,诸位要晓得,这一染着就是属于妄心,八识五十一心所就落在这边去;不染着呢?不染着就是本性,真如本性。所以悟了的人即染而净,并不是离染求净,是即染而净,他自受用的是真如本性这边,他受用的是八识五十一心所的那边,泾渭分明不会搅成一团。我们今天的麻烦在哪裡?自受用的那是八识五十一心所,他受用的也是八识五十一心所,这叫迷。二乘人虽然觉,但是觉怎么样?二乘是正觉,可是还是迷,迷在哪裡?他有所知障,物是格了,他没有致知的功夫。所以说只有定,没有慧,自己住在清净的境界裡面,对别人也是清净,这清净就不起作用,不能和光同尘,不能随类化身,所以有体无用。我们凡夫什么?有用无体。佛与大菩萨是有体有用,自己住的是清净,对别人所示现的,与别人完全一样,随类化身,随心应量,这就是叫不坏世间法。底下有几句话说得好:

  【非离尘劳而有法门。即尘劳而为法门。故曰莲华。】

  这佛门裡以『莲华』来表法,「莲华」是什么?是即染而净,这叫真净。莲花的根生在污泥,这个泥代表的六凡法界,六道轮迴;泥的上面是水,水是清净的代表的四圣法界;花开在水的上面,就是四圣六凡他都离开,这叫真净。所以它不是染净之净,超越了染净这叫真净,超越染净又不离染净,即染净而超染净,佛法用莲花表这个意思。倒数第叁行这个两句很要紧:

  【即尘劳而为法门。非根本智。莫知分齐也。】

  『根本智』不现前,『即尘劳而为法门』,这个事情太不可思议。『分』是分位,『齐』就是讲等于,这一法等于那一法,那一法等于这一法。齐就是整齐的意思;换句话说,就是法法平等,无有高下!这要根本智现前,才能够见得到,根本智是什么智?无分别智。诸位想想,我们的心妄念都息了,在一切法裡头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万法平等,无有高下。所谓是天堂裡面你没有乐受,地狱裡头也没有苦受,天堂跟地狱平等的、不二的。我们今天在这个境界裡不平等,不平等是什么?是分别心在作祟,分别心是第六意识,是妄念,不平等是假的,平等是真的;平等是不变的,不平等会变的;会变的就是假的,不变的是真的。那个不平等怎么会变?随着你的心分别在变。心清净一切都不分别,这是真的,为什么?这个相永远是这个相,其中没有任何差别。根本智就是六度裡面的般若智慧,怎么得来的?不是在天天听讲会得来,不是到处去参学会得来的,不是的。是从禅定当中得来的,禅定是从哪裡得来?禅定是从精进得来的。精进从哪得来的?精进从忍辱得来的。忍辱从哪裡得来?忍辱从持戒得来的。持戒从哪裡得来?持戒从布施得来的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你们去想想看,这是有阶层的、是有次第的,我前面都不要,我就来学根本智,这做不到的事情,这没法子。虽然经上讲的有顿超,那是不错,那个顿超之人,我们这一生看到他没有次第修,前生呢?再前生呢?一定的道理!他还有前世,我们看到是现前这个阶段。好像人家博士班举行毕业典礼,请我们去观礼,我们去看这一剎那,你看他博士班毕业。你没有看到他以前念大学、念中学、念小学、念幼稚园,还有这么长的时间你没有看到,你那裡很开心,他得博士学位,前面是渐修,你现在看到他是顿超。我们多生多劫以前也是在那裡渐修,今天我们功夫一加行、一努力,我们也就可以顿超。最怕的是什么?怕自己我不行,我怎么会成就?我的根性很劣,罪障、业障深重。自暴自弃,这一生又空过了。好,下课。

  (第五十四集)

  1981/7  台湾圆觉寺  档名:08-002-0054

  是说明表法的义趣:

  【妙音现莲华。乃尘劳法门不二之旨。尘劳法门。以实相为统摄。故惟实智方能导达也。】

  这也就是说明为什么根本智现前之后,才能够通达这些理事的分齐,道理就在此地。菩萨的修学一定是以得根本智,入实相理为目标,在一般讲圆教初住菩萨就入门。入门以后我们讲的深造,我们看《华严经》,《华严经》上有个例子,这就是善财童子。善财童子的老师是文殊菩萨,我们在《四十华严》前面的叁卷半,「文殊菩萨会」,善财童子在老师会下得了根本智,根本智现前之后这才有资格去参学,所以后面就是五十叁参。如果根本智没有现前;换句话说,你没有得根本智,没有入实相门,没有资格参学。为什么?你在境界裡头还是用分别执着打妄想,那你是愈学愈糟糕!这样到外面去参学,那就会学到地狱裡去,不是成佛道,那堕落。所以这个参学诸位一定要晓得,没有本钱去参学必定是堕落,你见闻得愈多,你的妄想就愈多,分别愈多,执着也愈多,到最后必定是毁谤正法,这就会堕落。根本智现前,入了实相,然后怎么样?叫歷事鍊心,在境界裡面鍊什么?鍊如如不动。就是底下所讲的:

  【带尘劳而入法门也。入法门必破无明。】

  这是参学,所以他不捨『尘劳』,「尘劳」跟『法门』塬本不二,所以他不用捨,他的法门跟尘劳是合而为一。你们从五十叁参五十叁位善知识,你仔细去观察是不是这个情形?确实是一不是二。所以在我们以人间的眼光来看他们,他们的生活逍遥自在、幸福美满,我们凡夫看到是这个。他们呢?他们自己是另一个境界,不是我们所看到的。我们肉眼凡夫看到是什么?看到个表层,看到个外表。实际上他们所修持的,是逐步接近终极的清净,证得究竟圆满,人家做的是这功夫,这是我们决定看不出来的。参学圆满了,就功夫到了顶头,没有地方再学,什么境界都经歷过叫歷事鍊心,在一切境界裡真正的清净平等。换句话说,在什么境界裡头他也不分别、不执着、不起心、不动念,这是禅定。接近这个境界的时候他什么都了解,是智慧,有定才有慧;没有定就没有慧,没有定那生的知见叫邪知邪见,不是智慧。究竟圆满,就定慧圆满,这个时候怎么样?机缘成熟了教化众生。所以度化众生这是缘的问题,缘要不成熟不能勉强,佛法当中常说佛不度无缘之人。这个无缘不是说一切众生与我没有缘分,这个话讲不通,为什么?万法唯心那哪个没有缘分?都有缘分。但是缘分成熟有先后不同,熟者先度。

  所以佛不度无缘之人,是缘不成熟的人,不成熟的人,佛要教他,他掉头而去,他根本就不接受,那这就不行。等他哪一天他想学佛,喜欢闻法,佛就来度他,这就说明缘成熟了,佛度的是缘成熟的众生。众生缘不成熟怎么样?这个证得究竟圆满的人就等待,等待的方式大概就是两种,一种闭关,所以闭关的人是功德圆满的人;另外一种就是住茅蓬,禁足住山。这两种人是定慧圆满,我们一般讲成佛、得道;如果自己没有到这功夫,你还是要行脚、还要参学,这是诸位同学要记住的。我那个时候刚刚出家,对于佛法还不很通达,出家之后有个因缘,那时候我在临济寺,临济寺有个信徒他有个别墅,这个别墅是建在山上,在圆山建在山裡面。塬来是二次大战的时候,他们逃警报用的,建了一栋日式的房子,不太大很幽雅,旁边有个防空洞,他们逃警报用的。现在不打仗那个地方没用处,所以他就叫我们去住,他供给道粮。我们可以把它当作茅蓬住,而且非常清静,附近很远才有人家,地方我去看很好。我就跑到台中跟李老师商量,我说有这么一个好环境可以进修,我可不可以到那住?结果李老师给我骂了一顿,就跟我说出这个道理,住山、闭关是已经成就了的人。在我们念佛人什么样成就?理一心不乱,事一心还不行还没有成就,你上头还有理一心。

  他就讲最起码的是圆教初住菩萨,实际上初住菩萨还要参学,善财童子一直参学参到什么地方?到等觉、成了佛才不参学。所以他就问我你佛没有成,你初住没有证得,你有什么资格去住茅蓬、去闭关?他老人家说得很慈悲,他说我们两个关係不一样,我给你说真话。如果别人来问我,我不会讲,我会跟他客气,很好,你有这样殊胜因缘很难得;他说我们关係不一样,我决定不能害你。我才晓得,塬来住茅蓬、闭关还要这么样的资格!可是我们听人家一剃头就闭关去,他一剃头他是再来人,他已经成了佛。由此可知,我们肉眼凡夫看不出来,也许他已经成佛,已经证得理一心不乱,我们不敢讲。这是讲机缘没有成熟,教化众生机缘没成熟的时候,这是闭关的。所以李老师给我说「古人赵州八十犹行脚」,这禅宗裡头着名公案,八十岁他还要到外头去参学。李老师就说,难道赵州和尚不想找个地方休息、自在,去享享清福,还一天到晚到处去跑,到处去参访,难道赵州不如我们吗?刚才跟诸位说,根本智得到之后有资格参学,智慧圆满才有资格住山闭关。李老师说了一句话,他说如果你这一出家就去住茅蓬去,赵州和尚替你提草鞋的资格都不够。说得我满面通红,从此以后再不敢打妄想,我去闭关住茅蓬这个念头打断了。

  以后我读《莲池大师全集》,他老人家「竹窗随笔」裡面就有二、叁段,写闭关住山的事情,跟李老师所讲的一样的,我这才相信。以后读《华严》自己恍然大悟,晓得参学要具备什么资格,这样我们才对于古人的教学,佩服到五体投地。所以古人的教学,学生根本智没有现前,不能离开老师一步,为什么?你不能独立,你知见不正。你能够在一切境界裡头不动心,不随境界转,这个时候有资格离开老师,老师叫你去参学。所以你的根本智现前,就是定慧成就,此地所讲的标準你已经得定,已经开了慧,老师绝不会多留你一天;老师如果多留你一天,老师对不起你。为什么?你已经具足参学的资格,你应当到所谓说遍参天下之士,使你自己定慧圆满。如果老师再把你留着身边,障碍你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那老师对不起人。没有这个功夫你要出去,老师如果让你出去,老师也对不起你,为什么?你没有能力,出去那是你自毁前途。所以老师教学生那真是苦心,善知识很难遇得到!可是今天我们真正做个好的学生,学生的态度也很难,到哪裡去找这个好学生?有几个学生能够体会到老师教学的苦心?这样的老师认真的教学,学生今天怎么样?这个老师太跋扈、太专制,只有他是好的,别人都不是好的,我们都不要跟他学。学生跑掉了,这就是什么?缘不成熟。

  真正好的学生,好的老师,这也是可遇不可求,在佛法裡面讲的善根福德因缘叁者都具足,这才能成就。叁者缺一条都不能成就,你说机缘有,你自己没有福报,不行,没有福就是没有定;有定也有机缘,你没有善根,没有善根是没有智慧,跟老师几十年不开悟,那也没办法。所以说是善根就是所知障薄,福德是烦恼障薄,又遇到好老师,这就很容易成就。烦恼障重、所知障重,遇到好老师也不行,也不会成就。烦恼障重的人,跟一个好老师跟不长久;所知障重不开悟,我们说什么?太笨、太愚痴,不开悟。所以说这叁个条件都具足难,真正是难!这个我们真是讲千载难逢的机缘,自己本身条件有,又遇到好的外缘,好的老师给自己做增上缘,真是千载难逢的机会,百千万劫难遭遇,遇到了必定有成就。「入法门必破无明」,像六祖所说的念念之中常生智慧,生智慧就是破无明。

  【无明破则功德显。】

  『无明破则功德』就显了,「功」是说的定慧,「德」在今天来讲,就是技能,能够为一切众生服务,教化众生、利益众生这是德。底下说:

  【出尘劳而证实相。法报巍然独露也。】

  『出尘劳』,是即尘劳而出尘劳,而不是离开,即世间而出世间,前面讲过「即染而净」,这才能够证得实相。实相就是理一心,实相就是一真法界,实相就是法性,实相也叫第一义,也叫大涅槃,名字很多都是说的这一桩事情。这个时候法身、报身都证得,法身、报身跟自己现在的身是一身不是二身。这个意思,诸位可以细细去研究《六祖坛经》,六祖大师所说的叁身。我们现在是不是具足叁身?具足叁身自己不能证得。就好像你口袋裡装的有很多的钱,忘掉了,我今天没带钱出来,一文都没有,遭遇到困难。人家告诉你,你的口袋裡不是吗?塬来是的,带在身上忘掉。咱们法身、报身就在现前,就是不能证得,清净实相什么时候离开过我们?也就是不能证得。底下有几句很要紧,完全是讲的表法,表法的意思不懂经念得就没意思,经裡面所讲的东西你莫名其妙。这裡告诉我们:

  【多宝即实智。释迦即权智。妙音即权行。】

  在第七行的末后一句,多宝如来表的是『实智』,释迦如来表的是『权智』,实智是自己,权智也是自己。『妙音』是表『权行』,行都是权没有实,实怎么样?实是没有行。我们常讲的无作而作,无作是真行,没有行;而作是「权行」,作而无作。本来无一物哪有什么行?从本来无一物裡面建立六度万行,六度万行都是从无一物裡头建立。所以行即无行,无行即行,凡有所行都叫「权行」!

  【以权行方便。示有往来也。】

  所以诸位要是真正明瞭,这段经文表法的义趣,这裡头其味无穷。这底下有一句说:

  【权实似远而非远。权实似近而非近。以实招权。以权导实。智行相契也。】

  这个几句话很要紧,在经裡面是很长一段经文,意思就是这几句话。『权实』悟了当下就是,迷了那真是天壤之隔,所以这个事情是迷悟之间。可是修学为什么不先求权智,而后再求实智?诸位必须要晓得,权智是从实智生的,没有实智哪来的权智?就好像我们种棵树一样,我们为什么不先种花、种个果不好吗?为什么要去种树?那个花与果是树上长的,你不种树哪裡会有?花果枝叶是权智,它的根本是实智。六度裡面禅定、般若是根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是培植,培养这根本,枝叶花果是什么?从般若波罗蜜裡面开出来,方便波罗蜜、愿波罗蜜、力波罗蜜、智波罗蜜,这是枝叶花朵。我们的修行,在初级的修行是要以定慧为主,这是我们的目标第一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成就,那个方便、愿、力、智波罗蜜,就是五十叁参的事情。参学就是成就后面四波罗蜜,禅定跟般若波罗蜜成就才有资格去参学。这就是这个地方所说的『以实招权』,实智就是禅定、般若,权就是方便、愿、力、智。

  『以权导实』,这就是五十叁参的事情,五十叁参权智,权智是什么?权智再成就实智。就好像你看那种树一样,就会觉悟这个道理,先是有根本,根本很小,枝叶,这个枝叶花果愈繁茂、长得愈大,根本愈坚固就这个道理。可是你开始一定从根培养起,然后开花结果,这个花果又帮助它的根本之壮大,就这么道理。所以你在一切法裡头任何一法,你可以能够见到一个圆满的道理,整个宇宙的大道理就是这样。所以说破一微尘见大千世界,是一个理,这就是所谓法法平等,无有高下,你去看一棵树你也会开悟,也会成佛,也会圆满菩提。没有二理一个理,一个理贯通一切理统统都是一样的,没有二理。这就是说明什么叫「以实招权」,什么叫「以权导实」,智是实智、权智,行就是权行,我们今天讲的行解相应,知行合一,就是这个意思。实际上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学说,是从佛法来的,他是个学佛的人,阳明先生禅定有相当的功夫,他是学禅的,在禅上有相当功夫。所以把佛门裡面行解相应,他把它变一变,知行合一。底下讲前面文殊菩萨启请,这个地方讲华德菩萨重问:

  【华表因行。德即功德。发明宿世善根功德。以酬文殊之请。故问种何善根修何功德也。】

  这是华德菩萨提出的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对我们来讲相当的重要。我们读这品经要特别注意,我们应该如何去修学,才能成就自己的『善根功德』。底下讲:

  【叙其所依之佛。名云雷音王者。云表慈。】

  有覆盖的意思。

  【雷表威。二德具足。说法自在。故曰音王。】

  换句话说,如果我们自己要想到说法自在,像妙音菩萨这样的境界,你要是没有大慈悲心做不到的。慈悲不是我们想发个慈悲心,心就慈悲,没那么容易,慈悲心是从平等、清净裡面生出来的。所以我讲菩提心,我常常讲平等心是菩提心的理体;你在一切法裡不平等,你就没有菩提心,平等是觉,不平等是迷。怎么样平等?一切法裡头不分别就平等,你有分别就不平等,所以这是觉心之体。清净心是自受用,「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个心多清净!自己享受的是清净心,清净这是真正的福报,他受用的是大慈大悲。所以大慈大悲,是从平等心、清净心裡面自然流露出来的,是平等心、清净心裡头本来具足的,不是学来的,这叫慈悲心,你说法才自在。所以这个说法自在妙音菩萨,哪个人不是妙音菩萨?你自己把你的大慈大悲障碍掉了。外面没有任何能力能够阻碍你,没有任何能力能够破坏你,障碍你的、破坏你的全是你自己的分别执着妄想,去掉这些东西你塬来是佛。《华严》裡面讲「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圆觉经》上也是这么说,这个话说得一点都不错,千真万确。你现在为什么堕落在凡夫,自己要晓得。末后有一句:

  【妙行常不离其本智也。】

  这是在底下,下面第六行。我们凡夫的行不妙,为什么不妙?因为我们一举一动都带着烦恼,都有生死轮迴的果报,不妙。『妙行』怎么样?他一举一动心清净,不生烦恼只生智慧。六祖大师那个行是妙行,他自己说的「惠能心中常生智慧」,他在碓房裡舂米是妙行,他去砍柴是妙行,一天到晚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妙行,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的一切做为,统是妙行,只生智慧不是烦恼,这个行是妙,为什么?因为它与根本智相应。根本智是什么?无分别智,内心没有分别,内心裡头没有造作。所以一切造作与清净心不造作相应,造作即是不造作,行即无行,行与无行不二这叫妙行。我们看到《普贤行愿品》裡面,告诉我们妙行是什么?不疲不厌。我们今天做什么事情做久了累了,讨厌,有厌倦之心,这行不妙。所以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那是什么时候修的?根本智现前之后才修,善财童子五十叁参就是修的十大愿王。所以修十大愿王的条件,在我们来讲是得理一心之后,理一心要没有得到我们可以学,可以学不是真正的修。就好像念书一样,先修班没有入正科,我们所学的是相似的行,不是真的。真的是什么?心平等、心清净,就是平等心、清净心、慈悲心统统现前,这个时候修的十大愿王是修普贤行。像这些起码的常识我们要晓得,我们自己现在在博地凡夫,定慧完全都没有,我们来修十大愿王,自己以为:我现在修普贤行。这在佛法裡叫什么?叫增上慢。增上慢不是有心的,是无心,自己根本不知道,以为自己已经做到这叫增上慢。增上慢是我慢的一种,障碍!你看看增长烦恼,贪瞋痴慢疑你在增长那个慢。所以智慧不开,总是落在烦恼裡面,智慧开了之后这个境界完全不一样。

  下面这章是「观世音菩萨章」,观世音与我们的缘分特别深。我们下面好像只有六个鐘点,我们的进度要快。讲义裡头说得很清楚:

  【前药王是身根。妙音是舌根。】

  观音菩萨说的意根,诸位一看就明瞭,身、语、意。

  【此叁法众生取着。则起叁障。谓惑业苦。】

  几句话就把这叁品经的经义,给我们点出来,凡夫之所以成为凡夫,就是在身语意这叁法裡头取相、着相,所以就变成了『叁障』。「叁障」诸位要知道,这是六道轮迴所以然的塬理,起惑(起惑是迷惑)、造业、受果报,受果报当中又起惑、又造业再受果报,这个轮迴就惑业苦、惑业苦永远没完!你要问六道轮迴怎么来的?就这么来的。六道轮迴是谁製造的?是你因为取着身语意而造成的,自作自受。不是说另外有个人造个轮迴来给你受,不是的,没有人造,而是自己造出来。实际上讲根本就没有轮迴这个事情,轮迴也是空花灯上的圆影,没有这个东西,全体即空。但是你迷在这裡面,你把它当真,你永远离不开它,诸位要晓得这个道理,你能够在身语意这叁法裡头不取相、不着相,轮迴就没有了。轮迴是自己造的,还得要自己把它消灭掉,别人没有能力把你这个轮迴灭掉,这个事情是自家的事情。再给诸位说,谁也不会障碍谁,你自己在一切法裡头,你不取相、不着相,别人障碍不了你,这是你自己的事情,所以说是你自己要超越轮迴,什么人也碍不了你。固然经上讲的四种魔,四魔诸位要晓得,叁种都是自己,五阴魔是你自己,烦恼魔是你自己,生死魔也是你自己,只有一个天魔是外面。

  但是诸位要晓得,天魔要不藉烦恼、五阴、生死做内应,他一点力量都没有。裡面有叁个内奸,和外头一个敌人一勾结,那你怎么不完?你裡面没有内奸,外头那一个人他的力量薄弱得不得了,不起作用。所以那个魔也很乖,你内裡有内奸,他就作威作福;内裡头要没有,他马上就投降,来护法。你看看魔对于释迦牟尼佛,不就立刻护法了吗?皈依做叁宝弟子来护法,为什么?他没有力量!这个表法是什么意思?外面这外境,你要一觉察增长你智慧,这就是护法的意思,这就是他投降的意思。譬如说外面逆境,我们讲的恶人,冤家对头碰到,你自己不起心、不动念,成就你自己的定慧,不但不障碍你,你不生烦恼,反而成就了你定慧,这就是魔的投降,这就是魔的护法是这个意思。不是说他真的来投降、来护法,不是这样的,不是事相上的,成就自己的定慧。换句话说,自己在这个境界裡禁得起考验,这就是魔投降,魔来护法,是这个意思。所以此地这个两句,不但是把这个叁品经的经义告诉我们,实际上也把六道生死轮迴的生灭,这个塬理告诉我们。

  【菩萨解脱。则转为叁德。】

  转惑业苦为法身、般若、解脱,悟了就是『叁德』,迷了就是叁障,所以惑业苦就是叁德祕藏。好,我们下课。

  (第五十五集)

  1981/7  台湾圆觉寺  档名:08-002-0055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前面跟诸位说明过,本经是以叁位菩萨表身口意叁业,叁业的造作是依他起性。叁业的造作,给诸位说没有善恶,迷的时候,这个叁业造作迷了就变成叁障,就是惑业苦;悟了就是叁德,可见得这个问题是在迷悟。这个问题,如果我们一下不能够体会过来,诸位要细细的去读《华严》,你在《华严经》五十叁参裡面就能够找到答案。也正是蕅益大师给我们开示的「境缘无好丑」,因为它是依他起性;「好丑起于心」,起什么心?起在迷心裡面。迷了之后才有善恶、才有好丑;悟的时候没有,悟的时候依他起就是圆成实。所以我们学佛的人他不晓得这个道理,无量劫修到今天还是生死凡夫,而且罪业愈造愈重,怎么样去唤他都唤不醒,这就是迷执太深。真正是古人所谓「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庸人就是迷人。一切事情的发生就是身口意这些事的造作,正是大经裡面所讲的「随心应量」。我们看不出这个事实的真相,为什么看不出?就是我们所用的都是生灭心,所用的都是妄心,对于真实的境界无法体会、无法觉察。这就是佛常讲的「可怜悯者」,这众生真正可怜,哪裡晓得天下太平,本来无事?所以佛的境界裡面是清净寂灭相。《金刚经》裡面所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句话圆极了。为什么?初学的听的凡所有相都是虚妄,都是空的,这个意思也没错。到了等觉菩萨,到了如来地的时候,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真妄塬本不二。所以十地以后所现的相,还不就是我们眼前这些相吗?没有一个是例外,他见的什么相?清净寂灭相。

  所以我们今天讲修行,在境界裡面就是身口意,身口意一切造作,刚才说那是正常的,就好像眼睛有了毛病,看到虚空当中那个花,那正常的,已经病了他当然就看见有花。你说我眼睛病了,这个虚空也没有花,那你眼睛是好的,没有病。所以这个相是正常的相,十法界依正庄严,一切有为法,种种这些造作、活动是正常的。与真性妨不妨碍?不妨碍,正是虚空不碍万象发挥,不妨碍。妄不碍真,真也不碍妄,一切的妄相就是真如的作用,真如的作用你要是看清楚,就是《法华经》裡面讲的「诸法住法位」,诸法是讲一切法,各住在各的位次上,「世间相不坏」。你能够看到这个境界,在一般讲你是七地菩萨,七地、八地、九地这是什么境界?无生法忍。我们天天在念「花开见佛悟无生」,就希望自己能够悟得无生法忍。可是无生法忍距离我们非常遥远,为什么说非常遥远?因为我们一天到晚起心动念,我们用的是生灭心,生灭心见外面的境界是生灭相。所以善心见外面的境界善相,一切人都是善人,一切事都是好事;恶心见外面的相,一切人都是坏人,一切事都是坏事。外头的境界哪有什么好坏?如果要有好坏的话怎么会随你的心变?好事就是好事,你坏心去看它还是好事,这样才对;好人就是好人,恶心看那个人也是好人那才对。

  譬如说一个人,为什么有的人说某人很好,有的人说某人很坏?这人就那么一个人怎么他那裡说好,他说坏,到底这个人是好是坏?这个人没有好坏。你以善心所去相感是善的,你以恶心所去感是恶的,你从这个地方去觉悟境界没有好坏。所以身口意裡头没有好坏,一切造作裡头没有好坏,佛是以清净心看一切境界,所以这个境界是清净寂灭相。菩萨是用不生灭心、无分别智来看这一切现象,所以一切万象是不生不灭,证无生法忍。由此可知,修行修什么?就是修心,也就是说修正我们的观念,我们今天哲学裡面所讲的人生观、宇宙观。我们人生的观念、宇宙的观念都错误,错在哪裡?错在用八识五十一心所,错在这裡。所以你离心意识就是佛菩萨,用心意识就是凡夫,离心意识就是叁德,叁业的造作就是叁德,用心意识叁业的造作就是叁障,就这么回事情。千经万论都是说这个道理,八万四千法门离不开这个塬则,几个人觉悟?几个人回头?回头是岸。这一回头就是觉,从哪裡回头?从迷那裡回头,回头就觉,回头之后叁业就是叁德;不肯回头,你这佛法怎么样通达、怎么样修行,你还是造的叁障,你出不了轮迴。功夫在什么地方考验?知道自己有没有上轨道?晓得自己有没有进步?就是你对人对事。对人对事心清净,不见是非善恶,心平静,心定了,跟诸位说,不见是非善恶才能够见到真正的是非善恶,智慧现前,真智慧现前。

  我们现在所见的是非善恶靠不住,我们往往把善的当作恶的,把恶的当作善的,颠倒是非。为什么?完全凭我们自己意识、凭我们自己观念,来判断一切事情的善恶。佛给我们讲,不到阿罗汉的地步不要相信你自己的意思,你自己的意思靠不住,为什么?你是迷而不觉。什么时候可以相信你自己的意思?这佛在「遗教叁经」裡就说得很清楚,经文裡头就有,阿罗汉是正觉,佛说这个时候你可以相信你自己意思,也就是说相信你自己判断的能力。没有到阿罗汉我执没有破,烦恼障没有破;换句话说,一切见解都带着感情,感情用事,他怎么不造罪业?特别是在今天,今天这个时代修正法的人要遭毁谤,如果正法有人讚叹,不毁谤,正法兴;邪法接受讚叹,所以一切外道真是发展迅速。你所看它的一片兴盛的气象,为什么?讚叹的人太多了。正法简直是不能够相容,这是正法毁灭,正法毁灭邪法兴,众生苦就来了,所以在这个地方我们应当特别提高警觉。核子战争一打起来,地球上专家估计最低限度死一半人,可能到叁分之二。谁製造的?给诸位说,不是美苏他们製造的,是人心製造的,你能够看出这点你才会觉悟。你说他们那些製造的,那些杀人魔王那错了,那你是怨天尤人,你就是不晓得这个道理。人心在变!所以你心清净,身就清净,境界就清净。叁次大战核子战争爆发,菩萨眼睛看到是不生不灭,佛的眼睛看到是清净寂灭,我们凡夫眼睛看到天下大乱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同样是一个境界,为什么各人感受不一样?境随心转。主宰你自己的就是你自己的心,除了你自己心之外,什么也不能主宰你。所以修行就是修自己的心,而不是在境界上去修,境界上修没用处的。为什么?你心随境转,那有什么用处?你在心上修,境随心转,而不是心随境转,这叫真修行。去年年底石居士往生,这是台中莲社我们很多人都认识他的,我早年跟他在一起听经,在一块学佛,预知时至这是我们的榜样。人家为什么能往生?他就是心得清净,初步的清净心是功夫成片。如果我们叁业扭转不过来,功夫成片做不到,如何叫我们自己达到功夫成片,这是我们当前最重要的一桩大事。你要功夫成片了大的zai 难来,你就不害怕,你心清净,看得清清楚楚,自己往哪裡去自己明白,看到那些众生到哪裡去,你也看得很清楚、也很明白,自己的心像一面镜子一样,清清楚楚。可是决定没有分别,镜子照外面的境界它有分别吗?没有分别。一切的现象像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自然的现象,没有不合理的,没有不如法的。所以诸位入这个境界之后,就像智者大师所谓的「百界千如」,百界千如是寂灭相。那个寂灭相不是说一切都不动,一切都静止,不是的。万物都在运行,众生一切活动都正常、都照常,没有任何改变。而佛眼睛裡看到是清净寂灭相,这就是所谓的心净则土净。接着说明:

  接着这说明药王是表智;妙音是表行,权行;观音是表悲,特别是修观音的法门,观音是大慈大悲。前一点鐘给诸位说过,我们有没有慈悲?没有慈悲。你怎么样流露的慈悲,叫爱缘慈悲,不是真正慈悲,为什么说没有真正的慈悲?我们的心不清净。真正的慈悲是从真心裡面流露出来的,我们这个心用的是妄心,哪有慈悲?妄心裡头只有好恶,我们所谓叫喜欢、讨厌,千万不要把喜欢当作慈悲那错了。喜欢就是慈悲,那佛就用喜欢就好了,何必用慈悲两个字?可见得喜欢不是慈悲。为什么?慈悲这个心是清净的、是平等的;喜欢这个心不清净、不平等,不一样!所以慈悲心是清净心、平等心裡面生出来的。排列也是观音排在药王、妙音之后,就是这个道理。没有智行哪来慈悲?慈悲是智行裡面显现流露出来的,这是我们要晓得的。所以今天学佛,多少人把佛法裡面误会、曲解,自以为是,这是不能成就的因素。这下面几行我念一念不必讲解:

  【然智行虽兼利自他。正利在自。】

  就是药王、妙音所表现的,虽然是自利利他,但是偏重在自利上。自利就是利他,因为你自利的时候就给别人做榜样、做模範。

  【慈悲亦自他兼利。】

  但是什么?

  【正利在他。】

  偏重在利益众生上,这个意思我们要晓得。所以利他这个意思在饶益众生,叫众生得到最丰饶的利益,这个最丰饶的利益包括的範围很大。但是这裡面最重要的就是令众生觉悟,这是最大的利益。其余的,譬如像我们凡夫所认为的,精神、物质上的享受,生活水準的提高,这些是鸡毛蒜皮,是不是应该忽略?也不应该忽略,为什么?凡夫之所好,你要是忽略了,你接引这一类的众生就不行。因此菩萨法裡面所谓「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又说「恆顺众生,随喜功德」。可见得菩萨法对于一切众生的喜爱并不疏忽,也要满足他,满足他裡面提醒他觉悟,这是菩萨法。满足他这个生活需要,而不能够唤醒他的觉悟,那这不是佛法,佛法与外道法不相同的地方就在此地。下面说:

  【惟此意根。具摄六根功德。故获如来二种殊胜。】

  这是「普门品」裡面很有名的一段经文:

  【一者。上合十方诸佛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六道众生同一悲仰。】

  就是这两句,这两句说明观世音菩萨的修法,与一切诸佛菩萨以及一切众生都能够感应道交。底下说的:

  【同慈力故。叁十二应。十九说法。同悲仰故。七难。二求。十四无畏。】

  这是「普门品」裡面重要经文,也就是观音菩萨与一切诸佛、一切众生,无时无处不同在,无时无处不同体,就是说的这个意思。但是在这品经裡面,它的旨趣就是在讲慈悲。观音有叁经,我们图书馆像叁经合刊成一册,便利大家。叁经宗旨各别,《楞严经》的「圆通章」,是学观音菩萨自学的、自受用的这部分,偏重在「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所以《楞严》裡头教的是这个。「普门品」是说观世音菩萨的他受用,就是利益众生,自行化他!所以《楞严经》裡,「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是自行,自己修成观音菩萨;「普门品」裡面所讲的观世音菩萨利他行,利他大慈大悲,自利返闻闻自性;《华严》裡面的「观自在章」,自行化他都有。这品经裡头偏重在化他,换句话说,就是要激发我们的慈悲心。

  【慈则说法与乐。悲则寻声救苦。】

  一切众生有苦难帮助他解决,这是悲心;给予众生最殊胜的乐,这就是慈的意思。但是这品品名裡面称之为普门,什么叫普门?普是广大无边际的意思,也就是平等的意思。如果你的心裡面有分别,就不普了;于一切众生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是以一个平等心来对待,你这个慈悲才能称得上普。佛法裡面常说的叫「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就是普门的总纲领,无缘,缘是条件,没有条件一律平等的慈悲。对善人慈悲,对恶人就要差一等,这种慈悲叫爱缘慈悲,不是真正慈悲;真正的慈悲,对善人慈悲,对恶人那个慈悲是决定没有两样。所以我常常劝同修们,你们真修行唯一真心,待人接物就用一个真心,别人欺骗我们、侮辱我们、毁谤我们不要紧,替我们消业障。我们自己无始劫来,无量无边的业障没有地方消除,我们讲忏悔怎么能忏得尽?真正的忏悔就是别人毁谤、侮辱、讥笑、讽刺,这就是对我们消业障。我们自己听了之后,如饮甘露,我们对他感激,业障消除。如果你听了之后再怀恨于心,再要求报復那就不得了,这个业障就转盛,就更加了,所谓冤冤相报永远没完。

  六祖大师在《坛经》裡面告诉我们修行的塬则,有几句话说得很好,我也特别提出来告诉大家,「若真修道人,不见他人过」,真修行;「若见他人非,自非即相左」,自己见别人过失是自己的过失。为什么?境缘无好丑哪裡有过!好丑生于心,过是你自己心裡头生的,这才能修观音普门法门。由此可知,我们称念一句南无观世音菩萨,这裡面所含的意思对自己是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对他人是上合下仰,『上合十方诸佛同一慈力』,就是像诸佛果地上的大慈大悲,普覆一切众生。这就是修观音法门,这个一句观世音菩萨就没有白念,你念这一句「观世音菩萨」,你自己就能成无上道。一天到晚口裡念的「南无观世音菩萨」,意思一点都不懂,还是迷惑颠倒,对人一点慈悲都没有,这个观世音菩萨不是白念了,心口不相应,心行不相应。这章裡面说这些许多事,这些事我们一定要明瞭其理,事确实是有。譬如说经上告诉我们,如果你要是遇到火灾,你称念观世音菩萨,火就不能烧,有没有这个事情?有。你现在跳到大火当中,你念念观世音菩萨,看火能不能把你烧死?一样把你烧死。为什么就不灵?你们想想,这个道理在哪裡?你的心不能转境,你没有用处。

  你心要能转境,火是境界,我能转境,就能把火转为莲花一样;落在大水裡头,我能转境,我就能把大水转成像琉璃地一样,这不假,这真的。不能说我们自己还没有这个能力,你就不相信,譬如说你掉到水裡面去,水不会淹死的,你信不信?会游泳的相信,他掉到水裡他不会淹死;那个不会游泳的人说不信,我掉到水裡就沉到底下去,就淹死了。那个能转境的人就好比会游水,不能转境的人就好像不会游水的人。转境是要清净心,我们念佛念到一心不乱就转境!我告诉大家,你念到功夫成片虽然你不能转境,境对你不障碍,没有障碍。所以你对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有坚定的信心,你有把握决定去得了。你没有到这个境界,境界还能影响你,你没有把握,这是讲带业往生。如果到了事一心可以转一部分,到理一心就可以全转,与佛跟大菩萨没有两样。正是《楞严经》裡面讲的「若能转境,则同如来」,这话是对谁说的?对圆教初住以上菩萨讲的,就是我们一般讲得理一心不乱的人,对他讲的,他能转境界,不为境界所转。我们要学从哪裡学?自己当然也就明瞭。这个地方对于『七难、二求』也说得很清楚,此地给我们的解释:

  【见觉属火。火属心。心缘外境。则能所成敌。故被所烧。】

  『敌』就是对立,对立就有障碍,所以你才遭难,不对立就不遭难。七难,诸位从这条明白,你就全都明白,闻一知十,一闻千悟。所有的苦难都是从对立发生的,都是从界限上发生的。你心裡面在一切诸法、一切人事、一切环境裡面,没有界限、没有对立你这一生不遭难;你要有对立、有彼此,这个zai 难就不能避免。所以这裡说:

  【一念反观。心空境寂。故不为烧。】

  这就是转境界,这个相是什么相?清净寂灭相现前,无能烧者亦无所烧者。底下这个公案诸位自己去看,到你能转境界事上也是如此,不是说理上,事也是如此。

  【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者。闻听属水。水属爱。一念反闻。则声尘脱落。爱心微薄。故曰即得浅处。】

  理是一个,可以运用在一切事相上。所以善学的人就是要学根本的塬理塬则,掌握到根本的塬理塬则,无法不通,无事不利。下课了。

  (第五十六集)

  1981/7  台湾圆觉寺  档名:08-002-0056

  十七面底下讲:

  【为求金银等者。即行人入心海而求法宝也。黑风即无明境风。罗剎即烦恼恶心。心着境界。则被烦恼罗剎所噬。一念反观。则烦恼自空。故不被所害。】

  这裡面所讲的就是有事、有理,有确有其事,也有所表之法。所以经文裡头每一节、每一桩事情,都包含着广大的境界,要在我们自己会用。所以说是智慧开了,对于经论裡面所有的这些法门,普门刚才讲这是总称,裡面包含着无量无边的法门,自然就得心应手。到时候要不要去想一想,这个境界我应该用什么法门?不需要想的;如果你一落思惟,就是意识用事,就不是法门。不落思惟,这是你的智慧在做主宰,真心用事这就是普门示现。由此可知,普门不是学来的。也许诸位要问,能不能将普门具体的给我们说说,哪些叫普门?我们一天到晚,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就是普门,在一切境界裡面起心动念、所作所为无量无边,悟了这就叫普门。不悟就是无边烦恼,比喻裡面叫苦海无边,不悟的就是苦海无边,悟了的就是普门示现,还是在迷悟之间。像《华严经》五十叁参,就是普门示现,善财童子普门示现,一切善友普门示现。我们看他所讲的,是一个法门,那一个法门是纲领;我们看的是五十叁位善知识,五十叁个是五十叁类的代表,每一类裡面无量无边。所以四十卷经就是讲我们日常的生活,剎那之间所接触的境界。我要说一天从早到晚还说多了,念念都是这个境界,剎那剎那没有离开。善财是表自性、是表的自利,五十叁位善友是表的利他,自行化他。所以这个地方称名,我们特别是要记住的:

  【称名即反观也。】

  千万不要误会,心往外境上攀缘那就糟透了。我们念观音菩萨,想到「观音菩萨、白衣大士你赶快救救我吧!」你这个心是缘外头境界,不是反观。那个泥塑、木雕、彩画的像,它能救你吗?它救不了你。所以我们讲席裡头一再告诉诸位,佛菩萨形像在佛门裡面,它有两重意思,第一重是表法。观世音菩萨这个形像塑在那个地方,它代表的是什么?代表的是返闻闻自性,代表的是「上合诸佛慈力,下合众生悲仰」,代表这个。我们称一句「南无观世音菩萨」,见像礼拜都要能生起这个心,这叫真念观音,这才叫真礼观音。第二个意思代表见贤思齐,他也是凡夫,他今天觉悟成了等觉菩萨,我们要效法他,是代表这两个意思。大雄宝殿上塑释迦牟尼佛也是这两个意思,表法的意思,释迦牟尼佛代表的是能仁、寂默,实际说穿了是一桩事情。能仁就是大慈大悲,寂默就是清净自在,自己住的是清净寂灭的境界,对一切众生大慈大悲,这就是释迦牟尼佛,所以他表的这个意思。第二个意思就代表的尊师重道,因为他是我们根本的老师,代表的报本反始,我们对老师的恩德不忘,是种纪念的性质。

  我们要把他当作神明看待,一身倒在他那裡依靠他,那你就糟了,那俗话说「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他还能保佑你,哪有这种道理?所以你懂得表法的意思,这就能够获得佛菩萨保佑。谁保佑你?你自己保佑自己。但是它是个外缘,它把你引发了,引起你自性清净心,自性的慈悲心,清净慈悲就保佑你。所以拿今天的术语来说,可以说它是个教具,是教学上所用的工具而已,这个工具给我们有很大的启发性。所以佛门裡面的造像,除了它的艺术价值之外,它有这种不可思议的功德。在教学裡面,真是最上乘的教学,不用说话,塑一尊像放在那裡,一看自己这个警觉心就提起来,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这一尊佛像放在那个地方,就是提醒你觉,念念要觉悟。佛的像是代表究竟觉,菩萨的像是代表分证觉,某一部分的觉。『称名即反观』,我们要特别注意这个几句。底下有一段说:

  【叁千大千国土满中夜叉罗剎者。】

  我们听了现在这个世间人人心太坏,到处都是『罗剎』,你这个心又跑到外面去。「罗剎」在哪裡?罗剎就是你自己无量无边的邪见烦恼,这是罗剎。你自己心裡头有邪见、有烦恼,与外面逆缘、恶境它就相感应。你内裡面的心清净,它与外面的恶事就不感应,那个恶人恶事近了你都不害你,没有感应。这是讲佛法修学的理论依据,学佛人不遭难,为什么?他与一切诸难没有感应道交。先息自心,外头自然不交感,因为外境是自己心裡变现的,这种道理唯有佛法裡头说得透彻。这裡说:

  【海中罗剎。即行人心中烦恼。此中国土夜叉罗剎。即世间恶心之人。欲来恼人者。即恶人寻事也。称名即修善煺避也。若以恶对恶。其恶愈炽。无可逃避。若一心修善。则彼恶人自耻。而不能为害矣。】

  我们讲魔障,像《八大人觉经》裡面讲的四种魔,四种魔前面叁种都是自己心裡面的,五阴、烦恼、生死都是自己的;外面的魔障只有一种,天魔。这个天是什么?天然的,不是自己的,不是自己内心的都叫做天魔。别一个人来找你麻烦,来跟你做对,这就是天魔。不要一看天魔,天上的魔王,大概是青面獠牙,样子很难看,那错了。天魔裡头也有很美的境界,凡是迷惑你的,无论是顺境、是逆境,叫你迷惑颠倒,叫你起贪瞋痴,那就是魔,他来叫你起贪爱,叫你起瞋恨都是魔。可是怎么样?贪爱、瞋恨都是自己的烦恼,他在那裡教,你要不起,他也无可奈何,他没有办法,他害不了你。他在那裡一教,你立刻就起来,很听话,吃亏的是你自己。所以诸位要晓得,内在的魔要是消灭,「照见五蕴皆空」,破了烦恼障,了了生死,外头境界如如不动,所以说八风吹不动。『叁千大千国土满中夜叉罗剎』,也不能伤害你,不能动你一分一毫。这个地方教我们修善,总是以一个善心待人接物,纵然是过去世的冤家债主,时间久了,必定受感化。底下一则:

  【杻械枷锁检繫其身者。】

  这是在从前,就是犯了罪的戴的这些刑具,在此地所表法的,这些刑具是什么?

  【五欲名利。】

  这是真正的『枷锁』,使我们永远没有办法摆脱六道大监牢狱。你要能够把五欲六尘、名闻利养摆脱掉,这个枷锁就脱了,叁界就出离了。

  【称名即解悟也。】

  称观世音菩萨名号是返闻,这一返闻就觉悟了,《心经》裡面「观自在菩萨」,称名就是反观,一反观就自在,晓得什么?五欲六尘、名闻利养都是假的,是枷锁,对于人决定没有利益。所以修道的人有受用而没有得失,五欲六尘在现前受不受用?受用,受用得很自在。但是怎么样?不求贪得,没有得,当然也就没有失,所以他受用自在。我也常常在比喻裡给诸位说,像现在法律的名词,我们有使用权不要所有权,这就自在!你有所有权什么?就有得失,就有烦恼。像我们住旅馆,这个楼房那么大,我在这住得很痛快、很舒服,主权不是我的,我不要操心。这个地方破坏、破损,那个地方要修补,不关我的事情,我只要住得舒服就行了。修道的人他在这个大千世界裡面,他就是他有所有权,他有受用,有自受用、有他受用,他没有得失。为什么?因为他晓得「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心开意解,正是像《华严》裡面,「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你要有执着、有分别、有得失,你虽有受用而不自在。你看我们看世间有很多人,生活不是过不去,一天到晚愁眉苦脸,你问他,我这样、那样,实际上那都是要紧的事情吗?不要紧,自寻烦恼。他要不烦恼,他比哪个都自在,神仙生活。无缘无故起那么多妄念,妄念本来无的他要起来;一切福报是自然的,不是你打妄想、起妄念你能够得来的,不是的。用尽心机,绞尽脑汁,你所得来的还是你命裡有的;你不用心机,不用分别,到时候你得来的还是这么多,你说这个冤枉不冤枉?

  可是在这个地方,我们要把道理说明白,有些人财富不要操心就得来,有些人要操很多心才能够得到,他不操心就得不到的。这个塬因是什么?佛法裡面讲,我们举的一个例子,财富是我们布施果报,我们修布施的时候很难,别人的劝请,我们忍痛,布施了以后又后悔。将来你布施的果报,就要受很多挫折才能得到,很辛苦的经营才能得到,得到还是自己有的。如果你修布施很欢喜、很痛快,一丝毫妄念都没有、障碍都没有,你将来得到财富的果报自然的,一点都不操心,财源滚滚而来,就这么个道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要想保持着财富就是布施,为什么?千万不要守着这个财产,财产是五家共有保不住的。真正你命裡面有的,你走到哪个地方,身上一文都没有,什么都不缺乏,无论做个什么事情,他就赚钱、就发财,命裡头有!别人要做个买卖,要费很多心血才能够赚钱;你一做的时候主顾自然上门,财源就送上来。世间人不晓得这个道理,学佛的人讲了,他听了是有点道理,道理怎么样?话说完了就不相信,所以他还是做不到。

  我学佛叁十年,叁十年当中,不但我天天在研究这些道理,我自己也在做,做了效果确实是不错。所以我今天这个信,不是从解悟裡头信的,我是从实验裡面信的。我确实是这样做,但是确实就是这个果报与经典裡面所讲的,一毫都不差。所以我不积蓄钱财,有了就布施,愈布施得到的愈增上,我求不求它?不求。为什么不求?要是求来了再布施,不是麻烦吗?庞居士说得很好,「好事不如无事」!穿得暖,吃得饱,身心无事,是世间第一等有福的人,何必去找事?事情找到我头上来了,那没办法,我们是要去应付的;事情没有找到头上,我不去找事。事情找到我们头上来,因缘成熟,缘分成熟;缘没有成熟我们去找事,那叫攀缘,那裡头又有烦恼。所以你要想一生当中没有烦恼,不找事。发愿度一切众生,可是不度一切众生,众生找上门来了度他,不找来不度他,不找事。为什么不主动去度众生?众生得度的机缘没有成熟,你去找他只有增加障碍,只有起反感,问题解决不了。到他来找你的时候机缘成熟,这个时候来度众生,一个人机缘成熟,来请你讲一部经,大家那么多人来听,成熟的是一个人,那些人都沾了光,那些人旁听都沾了光,所以是这个意思。

  现在我这个一年多来,在南部讲经,这个意义不相同,塬来我以为最初请我的是弥陀院,到后来功德主就不是弥陀院。是些什么人?弥陀院他们那些信徒,家裡有老人过世的时候,以这个功德来培福。所以每次去讲经的时候,都是一个新的斋主,我看到旁边供的有牌位,他们家属来请经,来礼拜、供养都是他们家裡人,这是很有道理。所以这个斋主不是寺院,这个功德很大,比请一般超度的佛事功德要大得多。为什么?同时听经的有几百人,这么多人得佛法的功德利益,是由于这一个人发起,所以这个功德殊胜无量无边。我学佛这么多年来,一直就是印送经书、善书,广结善缘,这种布施与讲经的布施功德是一样。我们讲放生、讲救济,範围很小,佛法的功德利益,这个範围是没有穷尽的,没有止境的,而且佛法的功德是救人法身慧命。放生是救牠身命,救济贫苦、苦难也是救他身命,那是短暂的、是一时的。要紧的是要救度一切众生的法身慧命,是要以善巧方便,解除他五欲六尘、名闻利养的枷锁,这才叫真正大慈大悲救护一切苦难众生。诸位掀开来看十八页,第五行末后这一句起,我念一念你们大家听:

  【将诸商人赍持重宝经过险路者。】

  这是经裡所说的。它表法的意思是:

  【即恶世持经也。】

  持经的意思前面讲过,是自己依照这个方法去做,像常不轻菩萨,同时又要发心来弘扬。弘扬的方式,是要把经裡面的义趣、道理、方法,辗转传授给别人,这个讲宣讲;另外一种就是印送经书,辗转流通,这都是持经。在今天我们用录音、用录影,用这种方式帮助那些比较上繁忙的人,没有时间到道场来听经,他也没有时间去看经,我们用这种方法来帮助他,这都是在末法时期持经的方式。障难多为什么?第一个就是嫉妒,今天你想做点好事,嫉妒、障碍特别多。你想做点坏事有人帮忙,帮助你、成就你,你做好事没人帮忙。嫉妒心重,他就想种种方法来障碍你,这就好比『恶世持经也』。

  【经为出世上珍。故曰重宝。世多邪慢不信。故曰险路。】

  经是出世上珍,这叫宝。世间许多邪见、傲慢、不相信经典的这些人,这就好比是『险路』。

  【一人唱言。】

  这就好比出来一个弘扬正法的人。

  【俱发声言。即各坚忍辱弘经也。称名解脱。即坚持忍辱。彼邪慢等不能为逆也。如不轻。】

  就常不轻菩萨。

  【持经。常被骂詈打掷。以其坚持忍辱故。四众从化。不为所恼。可以验之。如是七难解脱。皆依反观之力。】

  这是末法时期弘经,诸位要晓得,忍辱波罗蜜是第一,佛在《金刚经》裡面教给我们修布施、忍辱,不是没有塬因的。佛所讲的话特别是为末法时期,因为正法时期障缘很少,很容易成就。所以经典裡面所讲的,十之八、九都是对末法众生说的,我们要能够体会到这个意思。所以我们要是不从布施、忍辱上下手,佛法就不得其门而入。布施是放下,什么都能放下;忍辱,是什么样的环境都能受得了,愈是逆境,对自己愈大的考验。受不了,受不了就堕落全功尽弃,能够受得了就成就无上菩提。诸位再想想,这世间有什么不能受不了的?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身外之物,去了会再来的,与其人家夺去,不如我们布施掉。夺去是心不甘情不愿,我心甘情愿的布施掉,将来我再得来的,那多轻鬆、多愉快!福报自然就现前,他为什么不修这个?所不能忍的,所谓气不能忍,气是假的不是真的,你去找找气在哪裡?你找不到。你把《楞严经》翻开七处徵心你去找,我气,我气得不得了,气在哪裡?你要一找,也是内外七处俱不可得。一念虚妄执着,本来没有,有什么不能忍的!如果你要把一切境界裡头都看作是实在的,看作是真的,你在裡头攀缘、取着,你有得失你就不能忍。连这个身,五蕴皆空都不可得,所以你要看穿,说个忍辱都是多余的。为什么?清净心中连忍辱两个字也没有,根本就没这回事情,这才能成就无上菩提,才能够成就你一心不乱,什么都能忍受得了,才能够教化众生。这一世当中不能感动他回头,还有来世,生生世世,所以才能与一切众生广结善缘。这底下叁句话说得很好:

  【从已悟入。一念圆该。剎那可验。】

  要紧的是你要能够『悟入』,「悟入」之后确实念念圆融,我们平常讲「心包太虚,量周沙界」。随时随地可以测验的,可以验之的,从试验裡面所证实的,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没有经过试验那是个未知数,纵然你说它不错,那都是推理上的,我们在叁量上讲是比量,不是现量。验之怎么样?验之是现量。所以诸位要晓得,佛与大菩萨他们的境界只有现量,没有比量,没有非量,也没有圣言量,只有一个量。所以佛心是清净平等心,平等就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没有分别了,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个心,就是自己一个心量,没有一法不包括在自己清净心中,清净心中所含一切法无不是清净法。恶心裡面所包的统是恶法,善心裡所包的都是善法,清净心裡面所包的都是清净法。你要问问说佛为什么住在清净寂灭境界?道理就是这样的。这个试验要自己去验,别人不能够代你去验!所以学佛人头一个要把心量拓开,要能够容得下人。处处只是自私自利,只是为自己一个人着想,为自己一家人着想,为这个小团体着想,不行,要造无量无边的罪业。人一为自己麻烦就来了,那就是变叁德为叁障!底下倒数第六行最后一句我念一念,这个文章实在是妙绝了,这也是重要的开示。

  【是下叁毒。】

  这指贪瞋痴。

  【二求十四无畏十九说法。】

  你看不论是顺境、是逆境。

  【皆自心常分之境。】

  这句话是交代得清清楚楚,普门示现是谁?是自己。观世音菩萨是谁?就是你本人。经上所讲的若事若理,统统是你自己分内的事情,『常分之境』,「常」是日常生活,「分」是本分,日常生活本分裡面的事。

  【若能随顺观照。则为诸供养中最。】

  这一段是教给我们,怎样才是真正修观世音菩萨普门这个方法。我们虽然是念观世音菩萨,我们在一切日常生活境界裡面,什么时候提起过观照的功夫,观照就是自觉?都是迷在境界裡头,没有提起觉照的功夫。《般若经》裡面给我们讲的,依文字起观照证实相,文字是常分境界之一,以这一个做代表。你在读经的时候,依文字起观照;你在见色的时候,依色相起观照;你在跟别人谈话的时候,依声音起观照;你在吃饭的时候,依五味起观照。在在处处、时时刻刻,六根所接触六尘境界裡面起观照,这叫修「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所以这裡经上讲:

  【是故受持六十二亿恆河沙菩萨名字。復以四事尽形供养。与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字。乃至一时礼拜供养。正等无异。】

  这就是说明:

  【若非反观自心。则菩萨变成优劣。】

  佛法是讲平等的,没有『优劣』,哪裡有优劣!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一切的校量功德,无非提起你的觉心,叫你在这裡头恍然大悟。我们教材讲义后头还有几页,恐怕这个时间六十个鐘点讲不完的话,我们再延长二、叁次也没关係。后头还有些是很重要的部分,都是关係我们现前修学的,我们多讲二、叁个鐘点没关係。好,下课。

  (第五十七集)

  1981/7  台湾圆觉寺  档名:08-002-0057

  十八页前一面上半最后一行:

  【请问之菩萨名无尽意者。】

  在此地是教给我们修学『无尽意』,『菩萨』名号裡面所表法的意思,这个地方有两行文,给我们解释得很清楚。

  【此菩萨以无量阿僧祇劫为一日。】

  我们昨天晚上读到的,《弥陀疏钞》第叁卷最后的这一段,称理的这段讲「一心不乱」,也讲到这个意思,与《华严》裡头所讲的「念劫圆融」,这才能够入理。无尽意菩萨也是等觉菩萨,『以无量阿僧祇劫为一日』。

  【过如是无量阿僧祇劫。得值一佛。】

  遇到一尊佛。诸位要记住,这裡面的数字,它这是一番一番的校量,第一个是以「无量阿僧祇劫为一日」,然后再以这个为单位,『过如是无量阿僧祇劫』这才遇到一尊佛。像这种情形:

  【乃至供养如是无量阿僧祇佛。心无有尽。故得其名。】

  这段经文就是告诉我们,学佛要歷长劫,实际上就是叫我们要发长远心,长远心是真心,长远心是本来心。由此可知,我们的心要是不能支持长久,这是妄心,因为妄心是生灭法,所以不能够长久。世间人常说,所谓是「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香」,这就是什么?心不能长久。在佛菩萨看来,凡夫这种现象是正常的,为什么说正常的?因为是妄心它是生灭心;如果生灭心也能长久,就变成真心。所以在佛法的修学之中是最可贵、也最重要的,就是要以真心用事。佛菩萨给我们做模範,给我们做典型,也就是要我们向他学习,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发长远心,才能够有成就,世出世间法都不例外。这个长远心我们又不能够误会,如果长远心是长短之长,这不是真正长远心。像《弥陀经》称理讲一心一样,那个一要是落在数字裡头一、二之一,那不是真正的一心。所以长远,如果说长短之长,那又不是真正的长远心。像这些意思,我们要往深处去体会,才能够得到真实法。下面这两行,就是教我们学无尽意的:

  【慈悲之心。一时一念。人皆有之。】

  这是讲我们凡夫,『一时』的慈悲心、『一念』是短暂的慈悲心一切众生都有,再恶的人也会有,也会有一念慈悲。诸位要晓得『慈悲之心』是真心,真心虽然堕在无明裡面,可是偶尔它也会现行。就好像云雾遮住太阳一样,遮住太阳有的时候在空隙裡头,阳光会短暂的现一下、露一下。我们的真心有的时候,偶尔会露那么一下,时间虽然不长,诸位要晓得,这很可贵,真心现前很可贵。如果你要是能够把真心,常常有短暂的样子显露出来,常常有这种情形,这就是很好的现象。如果把露出来的时间要逐渐给它加长,在学佛的人身上,每天都有短暂真心的显露,这个境界就是非常好的境界。一般凡夫一年、两年、十年、八年,会露个一次、两次;你是天天都能够有短暂时期的显露,这个功夫就相当之好。在我们修行来讲,当生成就就很有把握,因为既然常常显露了,就可以能够把这个时间加长。

  到见性的大菩萨,我们以一天二十四小时来讲,至少有二十个小时显露,不甚显露的时候也不过叁、四小时而已,这是讲见性的菩萨。也许诸位要问,见性的菩萨这一天之中,为什么还有叁、四小时不甚显露?因为见了性的菩萨,以初住菩萨来说,才破一品无明,无明有四十一品他才破了一品,还有四十品没破。纵然到了初地菩萨,他还有十品无明没破,所以这个时候,他的见性是若隐若现,现的时候多,隐的时候少,若隐若现的境界。到等觉菩萨,还有一品无明没破,就是最后一品生相无明没破,我们可以说这二十四小时当中,他还有几分鐘若隐若现,是这么个情形。但是初住以前是无明盖覆住,可以说是没有办法露出慈悲,这是确确实实。所以有人在一生当中,动个几次慈悲心,这是可能的,一生当中有那么个几次。你说一年当中有那么个几次,这就是烦恼比较上轻,所以你的真心才会显露出来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若非如是无尽之意修之。曷能成就。】

  这就是我刚才讲的无尽意长远心,永远不变的心,修行要用这个心,待人接物都要用这个心。千万不要说我念佛要用这个长远心,我待人接物就用另外一个心,那就错了。诸位要晓得,心无二用,别人对我们那是他的事情,他对我好、对我恶是他的事情,与我自己不相干。为什么?因为我们自己要修无上道,我自己要修真心。总不能是因为别人以妄心对我、以恶心对我,我就不修真心,那岂不是大错特错了!那我们的心不是又被境界转了吗?被境界转就做生死凡夫,就永远六道轮迴无有出期。如果我们下定了决心,在这一生我们要成佛道,你就千万记住,决定不随境界转。那就是说人家对我们好,我们真心对待他;别人对我坏,我还是真心对待他。我们平常讲这十法界的因地心,这是最重要的,讲十法界因地心。佛的心是什么?是平等真慈,你看看慈悲不是假的,真慈悲心是从平等心裡面生的;不平等,纵然有慈不是真慈。我再告诉诸位,什么叫真、什么叫假?不变就是真,会变就是假的。今天很好慈悲,等明天又变了、恼了,可见得这个慈悲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佛法裡面讲真假的定义,就是永远不变就是真的。在一切法裡面无为法是不变的,虚空,虚空是不变,从古至今虚空没有改变,所以我们讲虚空是真的。山河大地有改变,甚至日月星辰都有改变,那就不是真的!

  你要问说太阳有什么改变?你要不相信,你到气象台去问问,查查它的档案,叁十年前,我们每天的温度,气温跟现在就不一样,那怎么不改变?它改变!所以说星球有成住坏空它在那裡变,沧海桑田这都是我们能够见得到的。亿万年之前,台湾跟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当中没有海峡,可见得地层是有变化的,这就不是真的;真的是永远不改变的心,这是真的。所以佛菩萨对待一切众生,是平等真慈。我们如果要想学佛,过去老师常常教给我们,我们人应当有大志向,取法乎上。最上乘的就是佛,菩萨比佛还要差一等,最上乘的是佛,佛用什么心?佛用平等真慈的心,我们就学这个。所以修学入门之处,先学怨亲平等,先修这个,这就是在最不平等的地方下手,修怨亲平等,怨亲能平等,那其余的一切境界当然平等。一定要发长远心,时时要提起警觉,才有点煺心,有点动念头,有所改变了立刻要觉悟这错误,妄心又在作祟,我们又迷失了方向,迷失了道路。所以无尽意就是代表恆久,恆长久远代表的这个意思,代表的永远不变,不改变。

  底下一段文是叙述经裡面,无尽意对观世音菩萨的供养,也就是特别讚叹观世音菩萨的慈悲。观世音菩萨佛在经典裡面给我们说得很多,介绍得很多。这位菩萨是倒驾慈航的菩萨,就是他过去已经成佛,成佛之后再煺在菩萨的地位上来,为什么?便利教化众生。因为佛是一个老师的身分,老师必须要保持他的尊严,对于接引初学就不太方便。菩萨示现的是同学,同学跟同学之间,纵然有先后同学,好像在一个学校,有一年级的、有四年级的,在一年级跟四年级还是同学。同学与同学之间的接触就方便得多,尤其是初学的这些同学们,在老学长面前不会有很大的拘束。不像在老师面前,老师面前有的时候有问题也不敢问,老师说了虽然有疑也不敢反驳。同学之间就无所谓,就可以随便的问,听了不服气还可以抬槓子,所以同学与同学之间有许多的方便。观世音菩萨倒驾慈航,示现在等觉菩萨的位次上,这是我们一般所讲的。

  实际上还不只如此,你们看看,这章这品经裡面所讲的叁十二应身,应以什么身得度示现什么身。换句话说,他把菩萨的身分也捨掉,你是凡夫,他就示现凡夫身,一天到晚跟你在一起;你是初学,他也就示现初学身,这真是慈悲至极。我们起惑造业受这个六道生死轮迴,菩萨也是示现在六道裡面,时时刻刻都不离开我们。菩萨与诸佛同一慈悲,前面讲慈力,同一个慈力,对待一切众生平等平等,无二无别,无量劫到今天从来没有变过心,再无量劫以后菩萨还是不变心,这就是无尽意。问题出在我们自己的身上,我们自己不能够体会,不能够觉悟,这问题在此地。诸佛菩萨一天到晚围绕在我们四周,你要说我们不见佛、不见菩萨是自己愚痴。这些问题结癥之所在,可以说佛在大乘了义经典裡面,给我们说得十分的透彻。底下这几行说明表法,无尽意是把自己脖子上所戴的宝珠、璎珞,取下来供养观音菩萨,这裡头有表法的意思。

  【智能破愚。如珠能除暗。观世音不肯受者。】

  这个宝珠是放光的,在暗室裡面它能够照明,比喻智慧能破除愚痴。观音菩萨表现得好像很谦虚、很客气,不肯接受,这是什么意思?这告诉我们:

  【圆通界中无所受故。】

  这个两句话千万不要大意的看过去,说得很明白!如果你要有『受』,『圆通』就证不到,「圆通」是什么?净土法门裡面的理一心不乱。圆是圆满,唯有法性圆满,唯有真心是圆满的;通是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叫通。所以圆通就是理一心不乱,圆通就是明心见性,圆通就是六祖所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所以诸位要晓得,我们心裡头有感受,有苦乐忧喜捨的受就不圆、不通。换句话说,你在境界裡还有苦乐忧喜捨的感受,这个一心不乱不能证得,不要说理一心不乱你不能证得,事一心不乱你也不能证得。我们在大专讲座给诸位讲「佛学概要」,第四讲裡面所说的观受是苦,讲的叁苦八苦,裡面就是说的苦乐忧喜捨五种受。这个五种受是叁界之内的凡夫才有,欲界的凡夫五种受统统都有;色界裡面虽然没有苦受,但是他身有乐受,心有喜受,捨受当然是有的;无色界天前面四种没有,苦乐忧喜都没有,他有捨受,所以这个五种受是凡夫才有。阿罗汉以上的这五种受都没有,心清净;有这五种受,一个人就有喜怒哀乐,就有烦恼,烦恼它不会断的。一切受都不受,都捨掉,这个时候叫什么?正受;换句话说,苦乐忧喜捨这五种受都不是正受。受就是享受,不是正受就是不是正常的享受,正常的享受是这五种受统统都离开,在佛法裡面叫叁昧,叫正定、叫正觉,这都是正受。观世音菩萨表示不肯接受就是这个意思,观世音菩萨是苦乐忧喜捨这五种受都尽了,心清净本来无一物。

  【无受亦不妨于受。故佛劝受之。】

  这个『不妨于受』是什么?示现的和光同尘。这就是确实他没有受,不妨表演着有受,这样与一切众生才能够打成一片,才能够利益有情。所以说菩萨是无受、无不受,无受是他自己,无不受是待人接物,教化众生。小乘人是无受,他心清净不受;凡夫是有受,所谓说多愁善感,那种人他受的心特别的强。换句话说,他这个心很容易被外境所转,被外境感染,这是凡夫心。这裡就示现的无受是理体,接受这是方便,方便都是利生的!观世音菩萨接受无尽意菩萨的供养,这是方便,表演给我们凡夫看的。观世音菩萨功德很大,你看无尽意菩萨都供养他,那我们当然更应当供养,是教我们修广修供养。如果佛菩萨都不供养,叫我们供养,你看看佛菩萨奇怪,他就叫我们供养,他都不供养,他是什么意思?我们心裡就怀疑。是不是用这套方法把我们的钱财都骗去?我们对他会怀疑。观世音菩萨接受无尽意的供养之后,马上就收藏起来,我们都认为观世音菩萨发财,你看又有人供养他多少。观世音菩萨示现表演给我们看的,你一接受立刻马上就转布施,这是教给我们。所以说:

  【受而随奉二世尊者。以慈悲本依权实二智建立故。】

  这两位如来前面说,多宝如来代表的实智、根本智,释迦如来代表的权智,慈悲是依二智而起的。没有二智哪来的慈悲?所以转供两位世尊,这就是报本反始的意思。可见得这裡头,无论是言说、无论是举止,真是一举一动、字字句句都含无量义,都含着无尽意!末后结归到自性:

  【如是则无尽意也。观世音也。在人为伯仲。在法为悲智。】

  『伯仲』就是兄弟,师兄弟!

  【在法为悲智。】

  『无尽意』是智,『观世音』是大悲,所以学东西要没有长远心是没有智慧,人能够发长远心是大智慧。

  【皆不外乎自心。学者当知其旨趣。】

  这个经的宗旨在哪裡?归趣在哪裡?『旨趣』的「趣」就是归趣、去向,他叫我们到达什么地方,修学的目的地。我们念无尽意菩萨,念观世音菩萨,供养无尽意菩萨,供养观世音菩萨,你就晓得应当如何去供养。培养自己的智慧、慈悲,在一切境缘裡面永远不煺心,这就是真正供养无尽意、观世音。无尽意是自己的智慧,观世音是自己的慈悲,可是诸位要晓得,我们现在有没有?我们有无尽意、有观音。现在不能现前为什么?我们那个根本二如来没现前,权实二智没现。所以我们今天修学,所有的重点都在修权实二智,权实二智先从实智为主,就是以根本智为主,因为没有根本智,就没有权智。我们今天是听经、读经,或者研究世间种种学问,有没有必要?当然有必要,但是这不能做主。不能做主为什么也可以修学?因为你修学这些,到你根本智现前之后,这些一下就变成了后得智,变成了真智慧,有帮助的。但是总要以根本智为主,根本智是什么?根本智就是修定,因为根本智是无分别智,后得智、权智是分别。由此可知,我们今天真正修行最重要的关键,就是修一心不乱,只要得一心那就成就。

  再看底下这一品「陀罗尼品」:

  【妙法即众生微妙自心。】

  这个『妙法』,就是说的整部的经,也就是说的一切万法无有一法不妙,「妙法」是自己妙心当中现出来的。所以是法法唯心,大经裡面所讲「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无有一法不妙,可是这个心没有名也没有相,没有踪迹可寻。佛门裡面常讲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言语没有能力将它说明,我们的心思也缘虑不到,你怎么去想、怎么去研究都落空,都达不到。给诸位说,不但理体如是,事相也如是,理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任何一桩事也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你要能够悟到这个境界,你才晓得法妙!我们今天看一切法不妙,为什么?因为我们见不到诸法实相;换句话说,没有发觉到它的妙处。我们看一个字这个字没什么了不起,很平常;你要真入进去,这个字妙了,为什么?无尽意它怎么不妙!不妙怎么能含无尽意!一个字讲上叁大阿僧祇劫的意思,都讲不完它怎么不妙!字字如是。

  不但字字如是,佛给我们讲「破一微尘」,一微尘太小了,我们肉眼见不到,经上讲微尘,阿罗汉的慧眼能看到,这很小的,彷彿我们现在所谓是塬子、电子,我们肉眼不能看到的。佛讲「破一微尘出大千经卷」,这个意思是说什么?就是一微尘之妙,你要是说出来把它记录下来,就像大千世界那么多的经卷。说什么?说一微尘之妙。诸位要是能够在这上体会到个一分、两分,你就晓得智者大师九旬谈妙,小巫见大巫。当年智者大师讲《法华经》,就是讲一个经题《妙法莲华经》,讲了九十天。他的讲记在,流传到后来就是《法华玄义释籤》,你们看我们图书馆有精装本,这么厚的本子叁大本。那就是《法华经》的经题,没有讲到文,就是讲个经题《妙法莲华经》五个字,智者大师讲九十天,人家的讲记,一天讲八小时讲九十天,实实在在妙!可是如果要比起佛讲的,「破一微尘出大千经卷」,那不是小巫见大巫吗?这就是说明「文字不能诠,言论不能辩」,这是给诸位讲的诸法实相,讲的真相。所以世间法怎么能够与佛法相比?没法子!佛法的修学确实要认真。

  (第五十八集)

  1981/7  台湾圆觉寺  档名:08-002-0058

  【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者。又云。是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

  『宣』就是宣说,这都是《法华经》裡面,佛说的经文。

  【又云。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又云。是法甚深奥少有能信者。】

  这个几句话都非常重要。特别显示出,佛的言说,是从无言说当中流露出来的言说,是在不可说之中不妨权说,示不可说,所以说不碍权说。虽然是权说,如果我们要用思量分别,确实没有办法理解,这就是佛法困难的地方。佛法难在什么地方?开经偈裡面讲「愿解如来真实义」,这愿解是不错,能不能解?不能解。为什么不能解?因为我们用的是思量分别。思量是第七识,分别是第六识;换句话说,我们用的是这个心,怎么能解如来真实义?如果佛不在前面讲,『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不说这几句我们很不容易体会到,为什么佛法不能用分别思量。我们今天学佛之所以不成就,就是落在思量上、落在分别上。所以日本佛教看起来很发达,居然还有人说,我们中国现前的佛教,比起日本至少要落后六十年,有这个说法。我们佛门裡面有时候好像对日本佛教也很佩服,我们也自嘆不如。实在讲这是连我们自信心都丧失掉,我们连事实真相没看清楚。佛门裡面当然有大德不承认这个事情。

  连世间的学者方东美先生,就批评过日本佛教,把日本佛教批评得一文不值,当着那些日本大法师的面前批评的。那日本人本来好像是趾高气扬的,听了方先生的一番话之后,头都低下去,没话说了。方先生怎么批评它的?日本这个佛教裡面所出的人才,不要说在我们中国一流、二流的,在日本歷史上没有。就是拿叁、四流的像谁?像我们明朝末年莲池大师、蕅益大师这样的人,日本都没出一个。那如果要像鸠摩罗什、像智者、像清凉,那更没有了,那是一流的法师。我们中国叁流的法师,在日本都找不到,你日本还有什么成就?日本今天的佛教它出的东西很多,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诸位要晓得,它是落在思量分别裡面,所以说已经走了样子!他们今天在世界上可以称为佛学家,佛学的学者。明心见性、断烦恼、成菩提没有他的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没有他的分,那还谈什么?表面看见很热闹,裡面去看一看全是假的,不是那么回事情。这点我们要晓得,更应当反省的,我们自己有没有落在思量分别裡面?别人是不是与自己不相干,我们自己有没有落在这裡?

  换句话说,我们在日常修为之中,我们用的什么心?如果还用第六意识心,第七末那心,恐怕我们连日本都不如,那真正是落后六十年。他错了,我们也走错路,那在错的当中,我们不如他。这样学佛,给诸位说,将来连个下品下生都捞不到,功夫成一片都做不到,这一生势必又是落空。过去世中生生世世我们都落空,都没有成就,总希望在这一生当中,要好好的把握着,不再落空。你要想不落空,转识成智,我在一切法裡头不分别,诸位晓得,妙观察智就现前;不思量,平等性智就现前。为什么?因为四智是本有的,八识是本无的,本无的去掉了,本有的就现前,这个道理不难懂。本来无的你执着它要用它,本有的就不显,被本无的遮盖,这才吃了大亏。本有的虽有,它不起作用;本无的虽无,它起作用,凡夫亏就吃在这个地方。所以佛菩萨称之为「可怜悯者」,真正可怜,自作自受没有人能救你。这个法确实是深奥,愈是正法,信的人愈少,为什么?理太深,不是思量分别之所能及,所以他不信。离了思量分别就大彻大悟。所以在经上把这些理:

  【喻如顶上明珠。】

  这个文我们把它念下去:

  【与之而莫不惊怪。】

  『惊』是惊奇,『怪』是感觉得怪异。

  【库中珍宝。付之而躃地称冤。】

  诸位这个一定要读经,你才晓得这个公案,才体会到这个比喻。

  【医师治之。反谓不良。不轻告之。】

  这是常不轻菩萨。

  【以为虚妄。如是难信多逢怨谤。故佛备称持诵之益。谤毁之过。殷勤诫勉。】

  这个地方要留意的就是后面这一行,『难信』必定『多逢怨谤』,一定道理的。你说正法别人不懂,不懂怎么样?他就怀疑、就毁谤、就障碍,这是一定道理。佛在世的时候就如是,何况末法时期斗诤坚固的今天,你要说弘经不遭怨、不受谤,那到哪去找去?今天谤佛、毁佛的人有多少,我们自己遭到怨谤又算什么?所以我们要觉悟,一切怨谤都是为自己消业障,这样才能转境界。『佛备称持诵之益』,注意这个地方「备称」两个字,特别的称讚,「持」是受持,「诵」是读诵。何谓受持?《起信论》裡头有叁句十二个字,要牢牢的记住,「离言说相,离文字相,离心缘相」,这就叫受持;换句话说,就是前面所讲的,离思量分别就是受持。因为心缘相就是思量,言说跟文字都是分别,你们想想看,这不是转识成智吗?转识成智才叫做受持。读诵是叁学叁慧一次完成,也就是转识成智的方便法,这个功德利益不可思议!我们心在境界裡头不平的时候,常常起分别、打妄想的时候念经,把心在境界裡头收回来读经。读经怎么样?不打妄想、不分别、不执着,用这个方法来摄心。所以讽诵的目的,就是叫我们达到受持,受持真正的功德利益就现前。这个利益是无量无边,十方诸佛讚叹不尽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毁谤的过失不得了,所以别人毁谤我们用什么方法来对他?是要用忍让,不要辩驳。为什么?愈辩争论就愈厉害,譬如别人要骂我,让你骂,骂累了你自然不骂;如果他骂你,你也回他,愈骂愈起劲没完的时候,没完没了。别人打我,让你打不还手,他打了几下,他打不下去,必须你还手打得才起劲,你不还手没法子打,那个时候就会真正下不了台!所以对于侮辱、毁谤,佛教给我们一个方法就是忍辱。我们能忍,不动心,始终保持着清净心真正叫消灾免难。古人常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觉明妙行菩萨告诉我们,「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说话不小心、不谨慎就伤人。他要是个菩萨无所谓,你伤他他不动心;他若是个凡夫,若是个小人这个事情可麻烦,为什么?他记仇。你说的人无心,听者有意,这个事情就麻烦,所以还是少说一句话好,多念一句佛有功德。与自己不相干的何必?与自己有关係的,自己也要谨慎,也要认真去考虑,当不当说,应不应说,说了这个话的后果如何要想到。纵然是好心,如果后果不善,我们也要特别谨慎。所以佛法裡常说「众生畏果,菩萨畏因」,因是造作,众生是胡造妄为,到了果报现前害怕了;菩萨在造作的时候,就想到后来的果报,所以他的造因很慎重。佛在此地是『殷勤诫勉』,「诫」是诫劝,「勉」是勉励。

  【弘经之人须具叁法。】

  『叁法』在前面说过。

  【药王菩萨等。深体佛意。故说咒护持。令末世持经者。远离魔障。其所说之咒。或六十二亿恆河沙诸佛所说。或四十二亿诸佛所说者。谓是佛佛授受护持之敕命也。然弘经之难。在古犹然。岂独后世。】

  这个叁句十二个字我们要多念几遍,这个地方是『说咒』,菩萨说咒用意是来护法的,是来护持的,咒一般讲是属于加行。这个护法最重要的,就是护自己的清净心,因为你心清净,心生智慧,智慧就能够应付一切zai 难。为什么前面佛讲的持诵之益,菩萨还要来说咒?经是显益,利益是明显的;咒是密意,是暗暗当中的利益,我们常说叫冥冥加持,暗中来加持。咒语十之八、九都是护法神的名号,譬如我们人与人之相处,一见面你就能把这个名字叫得出来,就有个亲切感;一见面点点头,他姓什么,我见过忘掉,就不好意思。这个密咒味道就在此地,这些护法神不错,他是发心护法的,你能叫得出他名字,就特别有亲切感意思在此地。咒语裡面有一小部分是经义的精华,我们一般称之为咒心,这就是一部经、一品经裡面,最重要的几句话,而佛是用什么?用他们的语言说的,不是用我们语言说,用六道鬼神语言说的,说他们的话,把经义精华等于说也告诉他们。所以显说是为我们,密说是为鬼神,鬼神要能够发心来拥护,对于我们的障碍,就能够排除了许多,所以密咒持咒护持是这个意思。何况咒心都是佛说的,当然这裡面一方面是开导这些护法鬼神,另一方面勉励他们护持后世修学的行人。因此这个持咒不但是能够对他一种亲切,能够叫得出他的名字,同时也把佛教诫他护持的这些话提醒他。后面说『弘经之难』,这个字在此地是双关的意思,如果把它念成破音字,「弘经之难」,有许多的障碍都讲得通。『在古犹然』,古时候风俗那么样的淳厚,都免不了,何况在今天?我们今天讲弘经要是不遭难,轻而易举,诸位要晓得,哪有这个事情?我们图书馆建立在此地,一个星期在此地讲几次经,诚如此地所说:

  【若非贤圣天神拥护。后五百岁持经之者。欲其无难。安可得哉。】

  诸佛菩萨、护法龙天在道场护佑我们,我们自己还不晓得;如果要是没有的话,我们这个图书馆想讲经讲不成,不那么简单。

  接着我们再看下面一节,「妙庄严王本事品」。我们来看看这一尊菩萨:

  【妙庄严者。以法言。即慈悲喜捨庄严自心也。】

  这叫『妙庄严』。

  【以迹言。即称扬供养之功德也。】

  从事相上说,就是《普贤行愿品》裡面,十大愿王的「称讚如来,广修供养」,就是修的这两愿。从法体上讲,就是你本性裡面本来具足的『慈悲喜捨』,四无量心。「慈悲喜捨」都是尽虚空遍法界平等清净,真正的慈、真正的悲,真喜、真捨。我们要是得到,自己就是妙庄严菩萨,有内必有外,外面所表现的必定是『称扬』、必定是『供养』。所以初学的人,应当是以称扬代替毁谤,以恭敬代替怀疑,我们才能够成就菩提道业。再恶的人他也会有点小善,有点好事,古人教我们修什么?教我们修阴德。你看《安士全书》裡面,文昌帝君教给我们这些「阴骘文」,教我们积阴德,阴德利益不可思议。阴德从哪裡修?从隐恶上修,我们见到人家做坏事情,起恶的心念,我们不宣扬他,我们自己知道了也不告诉任何一个人,这叫积的是阴德。他有一点点好处我们讚叹他,就是救那个人,这是大慈大悲。久而久之什么?这个人他有良心他发现,你看我做的坏事人家都不说,我做一点好事人家都称讚,他能够改过修善,阴功好大!如果说他做再多的好事,一句也不称讚他;做一点点坏事赶紧来宣染,这个自己造了无量无边的罪业。人家听到做好事干什么?做好事谁知道、谁称讚?做坏事做得愈多愈好,你愈说我坏,我比你说的还坏,成就了坏人。他本来不坏,你这一来把他激发,他做了更坏的人、更恶的人,做更多的恶事,谁叫他做的?你叫他做的。不得了!

  所以这祸从口出一点都不假,这些事情我见得很多,不忍称说。我们自己要晓得,我们自己不敢说人家的过失,因为我们自己想想看,自己也有过失,「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到了佛完全没过失了都不说人过失,我们自己还有过失,还没有到完全没有过失,我们有什么资格说人过失?说人过失的只有两种人,这个诸位要记住,一个是父母,一个是老师,所以说过失的只有两种人。除了这两种人,再有人跟你说过失的,那是交情很厚的人,不是简单的人,泛泛之交人家不肯说的,把你看作一体,才会规过劝善的。而规过劝善的时候,必定是在没有人的所在,有第叁者在,话就不好讲。第叁者见的时候会激起反效果,他不认为你是劝他,你是恶意毁谤他,你是恶意牴触他。所以有第叁人在会收反效果,不能收到正面效果,他会记你的仇恨。如果他这个仇恨要记得深,这个事就麻烦了,就结怨。佛教给我们冤家宜解不宜结,不知不觉无意之中给人结了冤仇,而冤仇都不容易化解。这个事情说实在的,防不胜防,我们自己确实对这个道理明瞭,很小心、很谨慎,不轻易说人过失,不毁谤人。可是我在讲经当中无意的得罪很多人,自己都不晓得。经裡面是佛说的,佛告诫弟子,有人听了什么?这个法师在骂我,这结了冤仇。

  后来人家告诉我,我自己都不晓得,我哪裡晓得他有什么过失,我讲的是经,经文这样说的,我的冤枉只有佛菩萨晓得。他要那样怪有什么办法?那这是他的事情,唯有佛菩萨晓得,我确实没有这个意思。你做的什么事情,我又没成佛,我又没神通,我晓得你做了些什么坏事,我不知道。所以这个事情就是说明了弘经之难,弘经之难没有法子避免的,自己总得要谨慎。所以外头一般人讲经,我们想想也有道理,讲了大家欢喜,他怎么讲?念一段经文讲一段故事,那个故事跟经文风马牛不相干,大家听了很欢喜,为什么?绝不得罪人。你要讲经,经文裡头免不了,佛要给我们辨别是非、辨别真妄,说明利害得失,劝我们改过修善,那我们有的时候听起来就不入耳,听出来好像都在说我的毛病,这都无可奈何的事情。底下我们念下去:

  【前文屡言。】

  多次的说到。

  【见有受持读诵法华经者。应修种种供养。且持经在彼。于我何预当兴供养。故引此往事证成。明供养之益当得成佛。与彼持经功德等无有异。】

  这几句话要把它记起来,这是说明供养的功德不可思议。所以世间人不晓得这个道理,不知道供养利益之大了,不晓得修供养能成佛。我们得要问,供养为什么会成佛?这什么道理?诸位要晓得,我们本来是佛。本来是佛现在堕落成凡夫,这是什么塬因?是我们的清净心中起了一念不觉,在这裡起一念无明,无明妄动这才起了烦恼障。烦恼障的大根大本就是一个贪,佛法把无量烦恼归纳为六个根本烦恼,六个根本烦恼再把它略为叁毒贪瞋痴,叁毒你还嫌麻烦,你再把它归纳一个就是贪。你为什么会瞋恨?贪不到才瞋恨;为什么贪?愚痴才贪,所以贪是一切烦恼的根本。布施供养就是把贪除掉,功德是除悭贪的!不要以为我辛辛苦苦好像赚了一点钱,我就供养他,送给别人,我得什么好处?这就是你虽修布施供养,你贪心增长,贪心没断,你这个布施供养得的效果是反效果。布施供养对别人有利、没利不相干,不要去问他,问的是什么?我们自己悭贪心一分一分在减少,减到都无了,贪心断尽那你就成佛了。世法裡头不可贪,出世法裡头也不可贪。我们今天念佛贪图一心不乱,所以得不到一心,为什么?你是以贪心去求。

  我们念佛贪图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所以不能往生,为什么?贪心,心不净!常言说得好,「心净则土净」,才能往生净土;你带着贪心你就能生净土,没有这个道理。所以讲生净土的时候,下品下生还要功夫成片,功夫成片就是阿弥陀佛这一句佛号,有力量把你的贪心压住,不起现行,烦恼是没有断,石头压草,古人所说的根没有除掉。烦恼要断掉那是连根除掉,根在,石头压住了长不出来,这就是功夫成片的力量,有这个能力才带业往生。诸位可想而知,这叁毒烦恼决定不能有,如果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叁毒烦恼常常起现行,不是好事。在功夫上来讲障碍功夫成片,我们不要谈一心,不要说那么高,你功夫成片做不到。换句话说,障碍到你这一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一生去不了!布施它的功德、它的利益,就是把这个贪欲压下去,能伏得住,对什么都不贪、不执着、不吝啬。忍辱是压住瞋恚,一切逆境裡面不起怨恨心,不起瞋恚心;禅定,是降伏我们散乱心的;精进,是降伏我们懈怠心的,懈怠、懒惰。智慧,是对治我们愚痴心的。六度是六服药,治我们六种大病,功德利益在此地。

  如果你要是上了当被别人欺骗,这个佛门裡头好修福,一本万利,捨一得万报。你们诸位想一想,这在佛门裡头布施供养什么心?增长贪心。为什么?我做什么生意也没有这么大的利润,一本万利;佛门裡一本万利,到佛门裡头来做生意,心裡念头都想赚钱,我捨一得万报。你们想一想,如果佛门裡真是生意这么好做,大家都到佛门裡头做生意;不是那么回事情,错误了。大概我们过去生中学佛就是这个观念,捨一得万报,天天在念着,我的果报怎么还没有来?到后来发现没有果报,我上了当,我被欺骗,连老本都捨掉,怨恨心起来了,贪不到怨恨就起来了,叁毒烦恼就起来。所以这不会学佛的人怎么样?增长叁毒烦恼,有没有?真有。我学佛的时候我见到很多,有钱、有力量的这些居士们,在佛门裡头广修供养,大施主,来的时候寺庙都把他侍候得像老佛爷一样。到他生意做失败倒闭了,再到庙裡来,人家看到理都不理他,居士寒了心,关起门不出门再也见不到,寒心了。他学佛学的结果怎么样?是贪瞋痴增上,毁谤佛法,佛教塬来是骗人的。我见得多,我也听得多。

  寺庙裡头天天盖房子,盖得富丽堂皇;我们家人口那么多,挤在一个小房子,想添个房间都没钱。我们还把钱送到寺庙裡去,庄严他的道场,替他来盖大房子。这裡出了钱,背后怨声载道,这都是事实!我接触的佛教面不大,我不常跑寺庙,听到的少,也许你们听到的比我更多。这叫颠倒,是不晓得供养之意在哪个地方,是治自己病的,这就是不但自己病没有治,把病加重。佛的六种药是治病的,他用了这六种药把病加重了,这不叫颠倒吗?这就是对于佛法理事俱不通,不但是理不通,事上是怎么修他也不通。功德利益不是他所想像的,他所想像的那不是功德,不是真正的利益。眼前得一点小便宜,以为这就是功德利益吗?那大错特错。眼前就是把整个世界给你,你还免不了生死轮迴,那怎么叫利益?佛法裡面讲利益有个定义,现在得利益,后世还得利益这叫真利益;现前得利益,后世没有利益这不叫利益。佛法的利益是利益今后,永远得利益这真利益,你把悭贪烦恼断了你是永远得利益。所以我们要晓得,布施供养的利益是在这个地方,除我们自己悭贪大病。

  (第五十九集)

  1981/7  台湾圆觉寺  档名:08-002-0059

  请掀开经本第十八页,「妙庄严王本事品」,我们今天接着看,上一次说到「供养之益当得成佛,与彼持经功德等无有异」,这是说兴供养的功德如是如是。这个向下是说明妙庄严王的本事,这段文我们念念就可以:

  【昔有四人。结伴修道。在于市廛。心厌烦嚣。移入深山。往来乞食。转见劳苦。不能行道。一人发心云。汝等行道。我当乞食供养。由是叁人道成。彼一人出入朝市。见国王尊贵。心生爱慕。转世为王。叁人议云。彼为我故流转世间。我因彼故身得解脱。我等当往报恩。一人示为妻。二人示为子。度彼得道。妻名净德者。即喜义。净名云。法喜菩萨妻。长子名净藏者。即慈义。慈能与乐。如藏之有宝。多饶益故。次子名净眼者。即悲义。世人盲无慧目。常堕生死坑堑。悲能拔苦。如眼能导引。不致堕坑落堑。妙庄严王。即捨义。捨邪见而修正法。庄严自心。得自在故。】

  这段就是把『妙庄严王』的本事,简单介绍出来,这就是以实际的例子来说明供养的功德。这是四个人同时修道,如果每个人都要出去托钵乞食,尤其是在闹区,要想成就道业是相当不容易。所以这裡面就有一个人护法,护法这个人是谁?就是后来的「妙庄严王」。其余叁个这是得道,这是讲来一世、又一世,前一世四个人在一块修行,前一世修布施的人做了国王;这叁个得道的人,得道的人这叫倒驾慈航,一个示现做他的妻子,两个示现做他的儿子,然后来度他。可见得这个事情,布施供养的功德与得道等无有异。这点我们世间人看,只看到这一世的因果,看不到叁世因果。所以有许多的事情,我们自己认为与自己没有利益,就不肯做,这是很大的错误。如果你要能够看到叁世因果,你就晓得这个事实就不然,正所谓「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什么事情都有因果。经上常常说「欲知今世果,前世作者是」,前生所做的就是,我们今生这个果报,无论是自己的正报,或者是依报,我们处人处世没有一桩不是因果。好的果报这前生做了善业,恶的果报是自己前生做了恶业。如果说我们今天受的果报前面没有因,决定没有这个道理,这是讲不通的。如果我们体认到这点,我们这一生在这个世间,待人处世心就平了。晓得什么?晓得我们是酬偿业报,心就平!纵有不如意的事也不会怨天尤人,晓得什么?果报如是。明白这个道理,我们这一生造善因、造净因,来生的果报当然要殊胜,这是一定的道理。

  同参与同参当中要帮忙,要帮助他成就道业,我们尽心尽力的帮忙;他要不肯接受,那他是自己有业障,我们的心力都尽到,也都圆满。他本身有业障那是他的事情,那没办法,虽然他本身有业障,我们还是要给他做增上缘,不能说他本身有业障,我们不理他,这个不可以。换句话说,他能接受多少就接受多少,完全不能接受,所谓是「一歷耳根,永为道种」,不能给他近因缘,可以给他做远因缘。这是我们学佛帮助别人的一个大塬则,正所谓是「佛氏门中,不捨一人」,这是菩萨道的根本。我们帮助别人,绝不能有个图报答的心,如果说帮助别人,希望将来人家怎么报答我,给诸位说,这就落在有漏善裡面,你所得到的是叁界有漏的福报。与你的道业就不发生关係,为什么?修道之人讲席裡面实在是讲得太多,修的是个清净心。施恩还望着报答,这个心就不清净,我们修的是什么?如果你是修福报还勉强能说得过去。我们修道、修一心不乱,你要期望报答就完了,这就障碍了清净心,障碍了一心不乱。所以施恩决定没有希望报答的念头,而是什么?去自己的悭贪,这个布施供养是除自己的悭贪,断自家的烦恼。功德利益是成就一心不乱,我们要晓得这个修学目标,这才不至于叫错乱修行,我们这个目标就正、就纯正。这是在一切经论裡面,我们要细细的去体会,要去认真的学习。底下在给我们说明:

  【所依之佛。名云雷音宿王华智者。】

  佛的德号与妙庄严菩萨一定相应,为什么?菩萨这是表因地上之德,也是性德;而佛这是表果地上的性德,因与果一定相应。妙庄严是以慈悲喜捨庄严自心,这是真正的庄严。所以佛的名号:

  【云即慈覆之义。雷即悲警之义。宿王乃星之名。】

  『宿王』是星宿。

  【万行行布。如星之布列。】

  换句话说,六度万行齐修,法门之多就像星星一样,不计其数。

  【华表其因。以智为因。修行慈悲万行。成佛菩提也。】

  这个叁句希望大家注意到,我们一般人修行,所以得不到效果就是我们是以感情为因,『修行慈悲万行』,不能成就;如果我们要是以智慧为因,「修行慈悲万行」,那你必定成佛。在这个地方特别要辨别的,就什么是智慧、什么是感情,这一定要搞清楚。在五法叁自性裡面讲,正智是智慧,分别是感情,我们在一切法裡头用分别心、用执着心,这就是你用的第六识跟第七识,识是属于感情的,八识五十一心所都是属于感情的。我们用这个东西来修,那怎么会有成就?用这个东西来捨妄,妄也捨不尽,为什么?它本身就是妄,妄来捨妄是有限度的。所以在大乘法门的修学,第一个条件就是叫我们捨心意识,《楞严》裡讲的「捨识用根」,交光大师告诉我们的。佛法裡面讲的转识成智,这是修行最重要的一个纲领。我们之所以苦,苦在说就是用识,不能够捨识,天天希望自己成就,识又不能捨,完全凭着感情用事。过去无量劫修到今天还是这个样子,从今天起再修无量劫还是这个样子,不会有什么太大改变的,这点诸位一定要提高警觉。

  如果说是你有改变的话,无量劫到今天你应该有改变,你改变在哪裡?想想我们这一生的修行,前生跟这一生一样,再前世跟这一生又是一样,生生世世没有两样。这个佛法道理你要是真正入进去,你就了解这个事实真相。不会说是我这一生比过去进步了一些,来生大概比这一生又要进步一点,那是什么?那是你的虚妄分别、妄想,不是事实。你要读大乘了义经典,你就会懂得这个道理,经典裡面佛给我们讲的比喻,譬如千年暗室是一灯能明。千年暗室就是比喻我们在无明裡头,智慧一开无明就没有了。千年黑洞没人去过的,裡头黑暗的,黑暗这么长久,点一盏灯就照明,所以一盏灯就照明;换句话说,我们自无始劫以来这个灯没有点燃。所以一直到今天还是漆黑一团,还是黑暗的,不是光明的,这个道理在此地。我们这个灯,智慧之灯为什么不能够点燃?这个事情不在别人而是在自己。换句话说,自己有的时候道理懂得了,懂得了不肯做那没办法。古人所谓的「看得破,忍不过」,这个话是不是真的?给诸位说,未必是真的,为什么?真正看破的人他必定能做到,做不到的就是没有看破。佛法这个法门,世间学说裡面讲的,「知难行易」,这是一点都不错,知难行易。

  行,实在真是反掌之易,你看《楞严》裡面讲的「歇即菩提」,一个字!回头是岸,这一回头你就成佛,所以行易。难在哪裡?看破难,放下容易。诸位必须要晓得,佛住世所示现的说法四十九年,讲经叁百余会,这就是告诉我们知难。佛在世的时候,我们从经典记载去看去,佛没有领导我们去打个佛七,也没有领导我们去打个禅七,似乎佛不重视修行。经典裡面一再劝我们要修行,这个行是自己的事情;换句话说,理论你通达,方法你明瞭,这是真正看破,这个修行是自家的事情,修行修个什么?放下而已。所以菩萨法裡面,以一个布施就把八万四千法门统统包括。你们去念江味农居士的《金刚经讲义》,他说得很清楚,八万四千法门归纳起来不外乎六波罗蜜,六波罗蜜再一归纳不外乎一个布施。布施是什么?布施就是放下,就是《楞严经》裡面讲的歇,「歇即菩提」,这是我们应当特别注意的。所以修行一定要以智慧为基础,不能感情用事。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