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妙法莲华经大意》讲记

《妙法莲华经大意》讲记


1981/7  台湾圆觉寺  档名:08-002-0001

  各位同学,我们为了节省时间,也不必做介绍。这个科目《妙法莲华经》,如果要详细的讲,是要相当长的时间。这次学院给我们排的时间,是这一次有叁十个小时,下个学期也有叁十个小时,这就一共有六十个小时,六十个小时要想讲这部经,是不可能的。我来的时候也曾经问过两个同学,他们是上一届毕业的,我问问这边教学的一般情形。尤其是说一部经不能够讲圆满、或者讲一半,就没有办法继续往下讲,或者是讲一个开题也就中止,这对我们求学的人来讲,当然是不圆满,很遗憾。所以我在接到这边通知之后,它的课表寄给我之后,我一看时间可能太少,少有少的讲法,也要讲个完整。所以我就在《法华经》,古人註疏裡面选出这种,就这次带给诸位的大意,这是《法华经》大意。像这样的方式,古大德有许多人写出来,我看了几本之后,是这种比较上圆满,很适合于初机。

  首先我们要了解,《法华经》是什么样的性质,是什么样的程度才能够接受这个经典。我想诸位在学院裡面,也听过许多老师给你们讲过,在天台讲五时八教,五个时期裡面它是最后一个时期。换句话说,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他的这些学生,经过了阿含、方等、般若,跟世尊修学已经四十二年之后,四十二年之后佛才讲这部大经。我们问问,我们自己学了多少年了?当时人家学了四十二年,才接受这部经典,所以这个课程,严格的讲,是佛学研究院的课程,不是初学。初学的如果来讲这部经就是结结缘,让诸位了解佛教裡头有这门课程,这门课程大意是些什么,咱们知道这些就行。如果要想深入的去研究,那得要用叁、五年专门来修,把其他的都放弃掉,专门来修《法华经》,而且还要有相当佛学的基础,才能够办得到。我们想想世尊当时,人家是专攻佛学,专门听释迦牟尼佛讲经,听了四十二年才讲到《法华经》。所以我们这次选的大意,可以说很适合于初学,初机的修学。这个经本诸位已经拿到了,课堂裡面教学的方式是要先读经,就是我们一开头上课,先要把《法华经》念一品。就像我们平常诵经一样念一品,一品念完了,我们就讲这一品的大意。由哪个来念?你们每个同学都要预备,到时候不一定请哪个来带头,请一个来念。这一品念完了之后,我们就开始讲大意,这是我们採取这个方式。

  如果诸位要发心学《法华经》,这个经文要能够背诵,不能背诵那就谈不上学习佛法。我在台北教学的时候学生都要背经,学楞严就要背《楞严经》,学法华要背《法华经》;如果不背的话,那什么都谈不上,这点是希望大家要留意。今天我们先要把经题给大家做个简单的介绍,入了文之后就是先读经文,然后照发给大家的资料,我们讲大意。这种教学的方式,目的是使诸位同学对于《法华经》,有个概略的认识,第二个目的是提起同学们研究的兴趣。如果你要是发心将来专攻《法华》,有另外的方式,有另外的办法,这只能做个引子而已。古德无论是讲经、教学或者是註疏,首先一定要介绍讲经的因缘。即使是世尊一代时教也不例外,一代时教裡面有教起因缘,讲到教起因缘,也可以说就是说明释迦牟尼佛出现在世间,他为什么出现在世间。佛法是因缘生法,离不开因缘,总因缘就是本经裡面所讲的,「唯一大事因缘,开示悟入一切众生佛之知见」。这句话大家要牢牢的记住,从这句话我们就认识了佛教。今天有不少人把佛教看作为宗教,也有不少人把佛教看作哲学。佛教究竟是不是宗教、是不是哲学?

  我们看看哲学与宗教的主旨,是不是唯一大事因缘,开示悟入众生佛之知见,是不是这个?如果不是这个;换句话说,佛教就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学。这点要是搞不清楚的话;换句话说,我们一开头就迷失了方向。这一迷到底,你什么时候能开悟?这个法门是叫你开悟的!迷不能破悟,迷只有说是迷上加迷,愈迷愈深,哪能开得了悟?既然讲开示悟入一切众生佛之知见,咱们要问这个佛知见我们到底有没有?如果众生本有佛知见,又何必要佛来开?如果众生本无佛知见,世尊对我们也无能为力,这是值得我们深深反省。而一切众生确实是本来具足佛知见,虽然具足,可惜的是我们迷不自知,不晓得自己有佛知见,这一迷麻烦就大了,我们常讲的无边烦恼、生死轮迴,就成了这个现象。可见得生死烦恼,是我们迷了自家的佛知见才有的;要是悟了自己的佛知见,这就是一般所谓成佛了。悟了就成佛,迷了就叫凡夫,凡夫与佛,只是对于佛知见迷悟不同,而说的言词,说的名词,除此之外佛与众生,你们想想什么地方有差别!没有差别。讲到迷,每个众生对于佛知见,迷的有浅深程度不同,这样才区别为十法界,十法界这么来的。我们讲佛菩萨程度愈高的他迷得浅,讲六道叁途迷得深,就是迷有浅深不同。

  佛出世的本怀,就是他塬本的意思,就是为这么一桩事情,以种种善巧方便来诱导我们,来帮助我们破迷开悟,这就叫做佛法。所以佛法是破迷开悟的方法,佛法是破迷开悟的教学,悟了以后,再给诸位说,这个佛法也没有。正是像经裡面常讲的,佛法是什么?佛法是药!药对什么人来说的?对有病人来说的这是药。如果这个人健康没有病,你给他说药,这个药对他毫无意义,没有意义,他眼睛裡头没有药,为什么?他身体健康。佛法就好比对我们的身体有毛病,我们有烦恼,见思烦恼是病,尘沙烦恼是病。无明烦恼是病根,生死轮迴是病相,这个都是不正常,佛用这个妙药来给我们治病,病治好了,药也不要了。你们想想佛法是这个,暂时对治我们烦恼生死大病的良药,所以佛法是假的不是真的。佛门裡面常说「以假修真」,意思就在此地,以这个假的佛法,修真的是什么?真的是我们健康的身体。必须要用假的佛法的药治我们的毛病,病好了恢復健康,假的佛法也不要了,佛法裡常讲借假修真,这个假是指佛法。千万不要误会,有些人认为什么?借假身体是假的,借假修真,身体要好好的保养,为什么?没有身体不能修行!这样一执着就是增长我见。诸位想想,我见是烦恼障的根本,你的我见天天在增长,这烦恼障怎么能断得了?这是误会,他把所说借假修真,假的佛法误会是假我,这一误会这问题就解决不了!这是讲总因缘。

  别因缘有许多,像古德所说的「法尔应说」,为什么?佛出世的本怀,就是叫我们要相信自己有佛性,相信我们自己具有如来智慧德相,相信烦恼是假的,迷了以后还在迷,相信迷可以破、烦恼可以断、佛道可以成,这是本经的宗旨。可是说到学佛这个事情实在讲是不容易,学佛就是学觉悟,觉悟必须要离开迷、执。迷的相,佛在大经裡面也说得很清楚,分别、妄想。讲到这个地方,现在的麻烦就来了你们知道吗?你们今天在课堂裡面,听我在这裡胡说八道,你们就在那裡胡思乱想,大大的错了!离开了分别妄想就觉悟,自性就现前。你们现在念佛学院,佛学院毕业了没开悟,再念高级佛学院,再念研究院,你念了一辈子都不会开悟,为什么不会开悟?因为你天天用分别妄想。佛说得明明白白,「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就是因为分别妄想而不能证得。我们现在在课堂裡还在分别妄想,这怎么行?几时诸位要真正能够学会了,不用分别、不打妄想,听而无听,无听而听,你就会开悟!

  佛在楞严会上教我们「捨识用根」,我们听经用什么听?用闻性闻法性,这样才能明心见性。假如我们用耳识闻的声尘这就坏了,耳识分别,第六识再起妄想,这段什么意思、这句怎么讲法在打妄想;这个讲法是对的,那个讲法是不对的,起执着。这个搞法搞一辈子也开不了悟,纵然你继续不断搞上叁大阿僧祇劫,你还是不会开悟,这麻烦就很大。我们看观世音菩萨,今天有一本书送给你们,《观音叁经》。观世音菩萨聪明,人家会听,用闻性闻声性,「反闻闻自性」,那个自性是什么?自性裡头六尘之性,「性成无上道」,他成佛了。我们为什么不学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与我们娑婆世界,最有缘分。为什么最有缘分?诸位要晓得,观音菩萨的耳根最利,我们娑婆世界众生也是耳根最利,真正是志同道合,所以才家家观世音。可惜的是家家都不会,都不会用反闻闻自性;如果会用,家家都是观世音菩萨,都成观音菩萨。这是我们应当要效法的,应当要学习的。讲到这个地方,我把因缘以及听经的态度,怎么用心法,告诉大家了。

  下面我们就解释经题,《妙法莲华经》,讲经题也不能採取天台的规矩来讲,因为你也听了不少经,虽然那个经没听完,那个经题总听了不少遍。所以像七立选题这些我们都把它免了,不必再麻烦,把题的义趣告诉大家。为了解释方便起见,「妙法」我们先讲法,法是指的一切世出世间万法,我们也称之叫一切法。如果要把它分类区分,可以分为叁大类,这个叁大类:第一类是众生法,第二类是佛法,第叁类是心法,这个叁类可以说把十法界依正庄严一切法,都包括尽了。从这个名相诸位就能够想像得到,说众生法,必然是说十法界裡面,还没有成佛的那都叫众生。众生不但是包括六道凡夫,连声闻、缘觉、菩萨也包括在其中。经论裡常讲「有情众生」,有情的众生裡面有觉、有迷,菩萨这两个字塬本是印度话,音译过来翻成中国的意思觉有情,就是觉悟的有情众生,可见得菩萨还是在众生法裡面。佛法,佛是圆满菩提,完全觉悟了,所以他不在有情众生範围之内。诸位晓得,等觉菩萨还在有情众生範围之内,因为他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所以他是属于众生裡面的一类。由此可知,除佛以外,等觉以下都在众生裡面,众生是迷的时候才有,所以相不是本有的。佛是本有的,众生是非有之有,也就是因迷故有,迷的什么?这是我们要搞清楚的。

  你们诸位想想,众生迷了什么?包括菩萨在内他不成佛,你们有谁知道?你们想想看,迷了什么?颠倒妄想没错,但是範围太大,什么叫颠倒妄想?哪个地方妄想?这裡面有个根本,诸位要晓得,迷了一!《法华经》裡面跟《华严》没有两样,《华严》讲的一真法界,一迷了一,这就一变变成了十法界,十法界是假的,迷的时候才有,悟了只有一是真的。我们几个人能够觉悟,法界是一,是不二的,你要是悟到这个一就成佛了。悟到一这就入一真法界,不在十法界之中,十法界成了一界。你看《维摩经》裡面这裡也有讲,《维摩经》讲不二法门,不二就是一,净土裡面念佛一心不乱。所以诸位要晓得,悟了心、境是一不是二,这裡面没有妄想;有了二就打妄想,就分别、就妄想。有人、有我这个二这有分别、有妄想,有众生、有佛这是二,这是分别、是妄想。所以你在佛法裡面不能证得,不但不能证得,佛经註解展开在你面前,你也不懂。我在讲台给诸位讲讲的你还是不懂,为什么不懂?因为你心没有一,你心是二。所以,所谓众生就是不了解真如法塬本是一。

  佛法没到中国来,我们中国儒家、道家也证得,他们虽然证得,没有把这个教义发扬光大,等到佛法到中国来之后,这才将中国文化是融会贯通。孔老夫子,你们读《论语》,《论语》裡头两次说到,「吾道一以贯之」,孔夫子何尝没有证得一真法界!老子说「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也是证得一。所以禅家讲「识得一万事毕」,这是给诸位说明迷、悟的根源。你要是知道这个塬理、塬则,你自己用功就得法,你这个修学就真有受用,为什么?向一去修。这就是求觉,一就是觉,二就不觉,不觉就是迷,一就是佛,二就是众生。所以我们二六时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修什么?修清净心。清净心是一心,二心,心就不清净,一心这个心多清净!我们在境界裡面起分别、打妄想,心不清净,你就落二、叁。一切境界可以随缘,随缘是清净的,不能够攀缘,攀缘就不清净,随缘是清净的。随缘就像镜子照外面的境界一样,明镜见影,镜子照到外面清清楚楚自己怎么样?如如不动。外面的境界相印到裡面一相,什么一相?平等相、清净相。我们凡夫心不像一面镜子,对外面的境界不平等,有是非、有好恶、有分别、有烦恼,后面就有果报,这个事情麻烦就大了。哪裡晓得见闻觉知是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佛在楞严会上讲得多清楚!

  佛在《楞严》裡面讲得透彻,这经典裡头,这两部经是古人所讚叹的开智慧的《楞严经》,成佛的《法华经》,「开慧楞严,成佛法华」。这是在一切大乘经裡面,这两部经最出名,知名度最高,所以大家要好好来学习,这两部经非常重要。《楞严》确实是给我们开智慧,对于一切事理说得透彻、说得明白。《法华经》它大主意就是建立我们的信心,烦恼一定能断,佛道一定可成,建立我们信心,这成佛的《法华》。既然我们见闻觉知,就是六根的根性本来是如来藏妙真如性,不增不灭。现在呢?现在还是这样的,与十方诸佛如来无二无别。可惜的就是我们自己不晓得,我们自己迷了,迷了用不用它?一天到晚还用它,用它不晓得,你说这个事情多冤枉!所以佛才出现于世间,以种种善巧方便来诱导我们,教我们开启自家如来知见。如来知见,这个如与来这两个字妙极了,《法华》裡面讲的十如是,「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一直到「如是本末究竟」,这是经裡头如的意思。只有这十重意思吗?不止。这个意思无量无边,天台大师把它展开,这十如是一展开成为百界千如,那还是从纲领上说。你看我们佛经一开端,「如是我闻」,这一个字妙极了,太妙了。天台大师叁转念十如是,把十如是裡头妙义都念出来。如果诸位也要会「如是我闻」四个字,你这四个字倒过转来,用四转来读,如是我闻那个味道也出来了,才晓得佛法之妙,妙不可言。这是给诸位介绍简单众生法。

  什么是佛法?佛是大觉之人,究竟觉者。菩萨虽然觉还不究竟,还没有圆满,佛的觉是究竟圆满了。觉悟的是什么?觉悟是一,世出世间一切法塬本是一,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所以你们几时要是悟过来了,叫你去算算数,两个加叁个多少?两个加叁个等于一。你在学校的老师给你打个叉,错,不及格,在佛法裡面完全正确,哪有什么不正确!一切法加减乘除,总而言之,都是得的一,一真法界,万法归一,一就是万法。不但一切法是一性,我们从法性上来讲一大概没问题,疑惑比较少一点。再告诉诸位,相也是一,作用还是一,这妙!我们初接触的时候,当然是疑问重重,为什么疑问重重?因为我们自己没有证得,光是听人家讲的是一,疑虑重重。你自己要是悟了这个境界,一听很对,正适合自己的心意。一的相是什么?给诸位说清净寂灭相。《仁王经》裡面讲五忍菩萨,地位最高的就寂灭忍,下品寂灭忍是法云地的菩萨,中品是等觉菩萨,上品就是佛。如来果位上看这一切境界相是清净寂灭相!哪一天你的眼睛一张开,耳朵竖起来,看看外面的境界相是清净寂灭,你就成佛了;纵然没成佛,那至少也是十地菩萨,你达到这个境界。这个境界正是《华严》、《法华》裡面所讲的,「一真法界」,这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所以十地菩萨,我们可以说他是成佛。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在这个境界裡面,佛说大慈大悲,示现的种种依正庄严的应化身,包括接引见性菩萨的报身,「随心应量,循业发现」,普度众生。这是证得一真法界所现起的大用,无方大用;在我们凡夫眼睛裡面看叫做神通,不可思议。而在如来境界裡头,说无方大用,这叫佛法,佛法有体、有用,活活泼泼,它不是死呆板的。这裡面顶重要的,就是大家记住,就是这一个字「一」,解门裡头叫你悟一,行门裡面叫你证一。这个我们修学,修是讲行,学是讲求解,我们的方向就正确,就没有迷失,目标也正确,方向正确、目标正确不要多久你就可以证得。我们现在所搞的什么?就是方向不知道在哪裡,也不晓得目标在哪裡,盲修瞎练,搞一辈子迷惑颠倒,不知道自己究竟到是什么个程度,连个生死都没有把握,你说可怜不可怜?学佛人的前途愈学愈光明,前面的道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得大自在!不是煳裡煳涂过一生,这叫做学佛,这个叫做佛法。我们下课。

  (第二集)

  1981/7  台湾圆觉寺  档名:08-002-0002

  接着我们再说心法,佛在《华严经》裡面给我们说,「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十法界虽然是千差万别,能造的只是一心,从心上来说,我们有的时候说性,有的时候说相。说性是心之体性,说相是心之相状,因此性相是一不是二,所以才说是性相一如。觉悟我们称为圣,不觉称为凡,凡圣也是一不是二。大经裡面还有比喻,说明一切万象的来源,佛说心就像一个画家一样,它会画画,它能够画出种种五阴。譬如这个画家他一生有许多的作品,所有的这些作品,都是他自己的心变现出来的影像。这个比喻,把画家比喻我们的真心,而把十法界依正庄严比作图画,十法界依正庄严就是这个心变现的影像。心是真实的,决定不是虚妄,真,因为性体它没有任何迹象可寻,没有迹象,所以我们叫它做空,于是乎叫它做真空。真空之体能变无量无边的相状,变出来这些相,这个相是有,我们看是有,有不是真有,而是真心变现之。所以这有我们叫它做妙有,真空不空,妙有非有!学佛,你对于佛法与众生法了解之后,明白了以后,我们修学的重点,必须要放在心法上。因为这个叁法:众生法与佛法、心法,心法是理体、是根本,一切要从心地法门裡面去修学。善于修学的人,就是说他不用妄心,真心是平等的,刚才讲一就平等。

  我们撇开其他的法门不谈,在今日之下,修学最方便,有把握能够成就的无过于念佛法门,这是千真万确的事情。念佛法门,它的目的是在证得一心不乱,可见得念佛法门它的功夫在这叁法裡面,它是用在心法上。功夫有上中下叁品,上品的所谓是理一心不乱,那是真正达到了一心。中品的是事一心不乱,也可以说相当不错,中品相当不错,在净土法门裡面讲这是生方便有余土。下品的是功夫成片带业往生,伏惑而未断惑,这是下品的境界。诸位如果要是问到了修学,我们应该怎么样修?怎样修才能成就?我想这是每位学佛同学们都非常关心的事情,虽关心有没有用?只是关心,不深入的去修学没用处。头一桩对甚深之理你要觉悟、要通达,理要是不通你的修行就有障碍。所以世尊当年在世,说法四十九年,为什么天天在那裡讲,不带着大家去打个佛七、打个禅七?你到经裡面去找找看,释迦牟尼佛什么时候领着大众去打个佛七,你找找看,看有没有?好像释迦牟尼佛不重视修行,只重视在讲经。诸位要晓得,理难懂,理路懂了修行不难!《法华经》裡面龙女八岁成佛,可见得这不是难事情。要难,八岁的女孩她就能做到!

  所以说是行不难,解难,就说认识路难,走路不难。你要不认识路你走到哪裡去?你走一辈子也走不到。认识路晓得哪个路远、哪个路近,喜欢走哪条路就走哪条路,而且可以预期能够到达,我走这条路多少时间到达,我走那条路多少时间到达。譬如我们台北到台中,我们乘火车大概多少时间到达,我们乘飞机大概多少时间到达,我们清清楚楚,不迷惑。四十九年讲经说法,无非是叫大家明理,认识路,怎么个修学方法,你自然就会了,用不着问别人。佛说法就正如同教一个旅行的人,把每条道路都给你说清楚,每条道路的路上情形也都给你讲清楚,你爱走哪条路就走哪条路,八万四千法门殊途同归,这就大慈大悲。但是诸位要晓得,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修的一个心法。讲到这个地方,这个心是真心,你要想真正成就、要想证得,第一个你要把妄心捨掉。所以先要认识哪是真、哪是妄,如果连真妄都搞不清楚,把假的当作真的,将迷作悟,你还能成就吗?我告诉诸位,第一个是名闻利养,这是真的、还是假的?五欲六尘是真的、是假的?你们也学了几天佛法,这是假的不是真的。那是假的你应该放得下、放不下?你要是放不下,你就迷而不悟,你还是学的是迷,你没有学的悟!

  你出家了,现在有个居士,有个护法盖个道场送给你,你欢欢喜喜接受,到法院裡头去做了个手续,你也搞了个所有权状了,这个送给你。你们想想,这是如法、还是不如法?这个所有权状送给你,就是叫你又还俗,你又在家。本来你没有家,现在盖个家所有权状、土地、房子都给你,你也办好手续,你就又回家去。你看出了家被人家又拉拉拉到家裡去,完了!你的头脑要冷静、要清楚,哪些事是真的、哪些是妄、哪些是是、哪些是非,你就能够辨得清清楚楚。出家人叁衣一钵,绝不贪爱世间的财物,学什么?清净心,修清净心。有一丝毫的贪爱回去了,就又回去了,所以这个事情就这么难。你为什么放不下?是因为你不明理,你不相信一,你不信!你不要以为你们出了家你信佛,我看不信。信佛就能成佛,信佛就能够依教奉行。

  你们在学院裡念书,如果有争名次的心就错了,我要考第一,我要考在你前面,你就是迷惑颠倒,迷心,为什么?还有争。学佛迷、悟是在起心动念,所以古德常讲的是「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你这个妄念起来你不觉,随着妄念流转,这还得了吗?所以修行就是修心。要观察一切法唯心所造,唯识所变,本来是不动,不来不去,清净寂灭相!这个境界比无生法忍还高一级,无生法忍是看一切万象不生不灭,到清净寂灭与佛就相似,可以说就一样,证得无生法忍这可以说接近,非常接近。生死诸位想想看,还有没有?当然没有,哪来的生死!生死是妄想裡面的,妄想不断有生死轮迴,妄想断了没有生死轮迴。诸位要是真正想学佛,想在佛法裡面修学,在这一生证得殊胜的功德利益,要认真。世间什么事都可以作假,只有这桩事情不能作假,世间什么事情我们也可以有的时候说侥倖,这桩事情不能侥倖,要老老实实的去修学。

  本经裡面讲到这心法,说得非常之妙,这叁法都妙,众生法、佛法、心法都妙。悟了就叫做大圆镜智,普照十方,佛、心、众生叁无差别,是一而叁,叁而一。所以古德说既然讲是叁,非叁非一,非一非叁,即叁即一,要晓得这个事实。心裡面决定不可以有个叁、有个一,那就坏了,便利言说起见,可以说叁,可以说一。实际上有没有?实际上没有,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所以佛在本经裡面说,「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这两句话就是通常讲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所以佛又说「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但是诸位要晓得,这个我,你要是看作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那个法妙难思,那就错了!我是什么?自己的我。这个我是万法归一的我,不是你我他的我,决定不能误会,就是自己的真心体、相、作用妙难思。这是把这个叁种法,我就介绍到此地。

  再讲上面这个字「妙」,为什么称作妙法?古德就本经本、迹二门来说妙,这部经有二十八品,前面十四品是迹门,后十四品是本门。我们这次这叁十个小时打算把迹门十四品,就是到「安乐行品」,从「序品」到「安乐行品」介绍给诸位,下个学期,我们有时间再继续讲后面本门的十四品,我们再研究。先说迹门十种妙,第一个是境界太妙,境界是无量无边,经裡面有说十如是的境界,十二因缘的境界,四谛的境界,二谛、叁谛、一谛、五谛,都是诸佛菩萨、叁乘人的境界。你们要细细的去研究经,或者是研究经的註解,《法华经》自古到今有一百多种註解,这裡面最具权威的,是天台的智者大师《法华经文句》,湛然大师他给《法华经文句》又做了个註解,叫做《法华文句记》一共有二十卷,这个书在台湾有流通不难得到。学天台的,诸位要晓得,从前学天台,这个叁大部是要背诵的,叁大部的线装书要是堆起来,大概有这么高,全都要背诵。《法华玄义释籤》,你看线装书二十本,《法华文句记》二十本,《摩诃止观》二十本,这个六十本书要背的!如果是不背的话,没有资格进天台讲堂的大门,他们在讲经的讲堂,你不能够背诵叁大部,没有资格进大门。

  所以说从前人家为什么会成就?我们现在为什么不成就?你一想就可以想到人家真用功。我们现在谈什么?你谈什么?哪点能比得上人家,比人家强的地方是什么?就是一天到晚是非人我,那比人强得太多了。没有事情的时候充壳子、杂心閒话,张家长、李家短,嫉妒、瞋恚、斗争超过了古人,其他的比不上。学佛要不能够背诵大经大论很难,很难有成功的指望!你们看看《高僧传》,看看禅宗的这些语录,甚至于教下各宗的语录,你们看看古来这些学人,哪个不是对于大经大论都熟透了!人家才能开悟。我们最近在台北市讲《六祖坛经》,六祖弟子当中有很多大彻大悟的。现在我看你们课表裡头,有《永嘉禅宗集》,永嘉的基础就是天台,他是有天台止观的基础,对于天台的教义是下过一番功夫,大彻大悟之后六祖给他印证。六祖会下法达禅师就是从《法华》入门,人家诵《法华》叁千部。什么叫诵?诵是背诵,我这个经念了会背,念了会背之后每天背诵一遍,就是一部经,已经背诵了叁千遍。叁千遍多少时候?一天一部差不多是十年,六祖会下是大彻大悟。

  所以我们想想,我们用什么功?再像这样下去的话,诸位要晓得,光阴是最宝贵的,光阴可惜!诸位在学院裡面这是很难得的一个好机会,可是学东西要有正助,正助双修。像台中李老师在过去办研究班,他们有八个学生,课程也有十几种,他们四年毕业。可是八个学生裡面,你们去打听,去问问他们,他们还是有正助双修。有两个喜欢般若的,深入般若,其他的经都听,每个老师上课都很用心听,把所有力量专用在般若上。有两个对唯识有兴趣的,他就把所有力量用在唯识上,唯识是他主修的,其他是副课,有一个主修的!你们在学院裡面有这么多课程,哪个课程你最喜欢,这个课程你自己心裡选定了,一切力量统统要用在这个地方。正助双修,有宾、有主才能成就。我今天给老法师谈到,我过去在台中十年,我听李老师讲经叁十部,听他讲叁十部,我在裡面选的五部,十年当中主修的就是学五部经。所以比起你们我差得很远,你们在叁、四年中就学了一大堆,我十年才学五样。而且五样在你们看起来很简单,头一个《阿难问事佛吉凶经》,你们看那薄薄的本子只有二、叁张。第二部是《弥陀经》,第叁部是《普贤行愿品》,第四部《金刚经》,第五部《楞严经》,十年的时间,我就有这个底子。

  像这些你们佛学院,大概只有一年、二年就教完了,你们虽然是学完,囫囵吞枣,那个经的什么味道不晓得。跟吃枣一样,没有经过牙齿嚼,一下就吞下去,什么味道不知道,你们干的、学的是这个。有没有听说过一经通一切经通?我学了这么一点点了,我离开就行,就可以进修,一切经论展开我面前没有困难。理通达,修行的路子也明白,行解能够相应,自己才能得受用。如果是宾主都没有,十年当中我叁十样都下功夫,那好了,样样都通是样样都鬆,没有一样能拿得出去。所以你们在佛学院,这个叁、四年当中,能够有一种东西成就,是很理想的,两种还可以。叁种以上我就有得怀疑,就是你们能不能成就,我有得怀疑。因为在四年当中学叁种东西,不太容易,在我感觉当中不容易。而且学东西给诸位说,由浅而深,由小部到大部,譬如讲《法华经》这东西不能学,为什么?学不会。如果你要有叁十部小部经的基础,你可以学《法华经》;你没有叁十部小部经的基础,像《法华》、《楞严》都没有用处。所以这次到此地跟诸位讲《法华经》,是给你们结缘,是叫你们晓得佛法裡有这部经典,这个经典的大意是什么,学习不是这个时候,这个时候可以介绍给你。讲到真正的境界,就是我们常讲的实相,特别是《般若经》裡面讲「诸法实相」,那是唯佛与佛方能证得,这是境界妙!九法界有情众生所见到的相,那《金刚经》上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到如来果地上的时候,凡所有相皆是实相,那个境界就妙!

  第二种是智慧妙,但是诸位要晓得,智慧不是聪明,聪明不妙,智慧妙。智慧是什么?你看《般若经》裡面讲「般若无知,无所不知」,这是智慧。智慧是要离心意识,就是真如本性的照用,观照般若照用,这是智慧。所以你看《心经》裡面讲「观自在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照见五蕴皆空」,这是智慧妙!学佛的人就是要开这个智慧,如果我们智慧要开了,我们也跟观世音菩萨一样,「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我们现在的智慧没现前。这个智慧是本有的,六根的根性它的作用就是观照,我们现在麻烦在哪个地方?真心起作用的时候,五俱起意识连带起了作用,而且五俱起意识是喧宾夺主,我们只晓得有意识,不晓得有智慧观照。识是迷,智是照、是觉,所以我们是离本觉而起了不觉,我们现在是在这个境界当中。

  要怎么个训练法?这是现前跟以往不相同,以往非常重视智慧的训练,就是说根本智的训练,这是大家要记住的,有根本才会有后得。那个根本智就好像树的根一样,树根一样,有根它才会发芽,才会长成大树,才会开花结果,根本智,才会有后得智。如果没有根本智,没有根本你们想想看,那个枝叶花果从哪裡长得起来?我们现在学佛所犯的大病,就是疏忽不求根本智,光想好看。结果搞的是什么?搞的都是花瓶裡面花,从外头折下来插在那裡的,过几天死掉了,为什么?没有根、没有本,怎么样妆扮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搞这个东西!根本智的修学,是从戒定慧当中得来的。从前出家五年学戒,五年干什么?学根本智。五年,讲堂没有资格听经,念佛堂、禅堂没有资格进去,这个五年学什么东西?学生活教育。诸位要晓得,那个地方学戒学什么?实际上就是学《沙弥律仪》,十戒与二十四门威仪,学做人、学规矩,学生活教育。除这个之外就是背诵经典,诸位晓得,这个背诵经典是戒定慧叁学一次完成,这个妙极了,这就是修的根本智。

  你看看你背诵的时候,你心裡不打妄想,不会起恶念。这个戒律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心裡没有恶念、没有分别、没有妄想,念经不起恶念,你看诸恶莫作做到了。经是圣人的言教,善中至善,你在那裡读诵岂不叫众善奉行吗?所以这背诵经典就是持戒,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背诵的时候要专心,专心就是修定,不专心就不能背,背的时候从「如是我闻」到「信受奉行」,每个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这就修慧。所以大家要晓得,背诵经典不叫你研究,这什么意思,那怎么讲法,不需要,没有意思、没有讲法,就是这样念下去,这是什么?戒定慧叁学等运,修的根本智。这么重要的一桩修学的大事,我们今天疏忽,把它忘掉,成什么话?这个人怎么能开得了智慧?没有根本智决定没有后得智。后得智是什么?一闻千悟这是后得智。所以我特别劝勉你们同学,哪个经典喜欢要背诵,成诵之后二六时中心裡面都在转境,熟透了心清净了,一切世缘能够放下、能够离开了,心达到真正清净大彻大悟,后得智现前,妙!从前出家人都是经过这个训练,基本的训练五年的时间,五年是一般的,如果五年还不够,有的时候延到十年。总而言之什么?根本智这个基础没有奠好,谈不上研教,谈不上修行。

  现在我们怎么样?这东西不要了,一下开头就研教、就来修行,就是说食数宝,盲修瞎练,就干这套,还干得满起劲的,干到都不会想想一无所得。确确实实不知道为谁辛苦为谁忙,煳裡煳涂过一生,在搞这个,你说可惜不可惜?所以我们讲东西要搞真的,不能再搞假的。但是现前再把你拉回去,叫你五年学戒求根本智,这做不到,环境不许可的事情。在今天要怎么办法?亡羊补牢,补习!同时并进,一方面随着大众来学习,一方面背诵经典,求根本智,同时进行,这样才行,这个修学法省不得的!不要说我不干可以,没这个道理。你要是不从这个基础上奠定基础,你将来在世界上,做个出名的佛学家、佛教学者可以做得到,为什么?那世间法。你想开悟、要想明心见性、要想念得一心不乱、了生死出叁界,你做不到。这是我给诸位说的老实话,如果你想了生死出叁界、要想成佛作祖,那还是个老办法,新法子不行,还是老办法,这个老办法行了几千年,成就了多少人,还是老办法可靠。下课。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第叁集)

  1981/7  台湾圆觉寺  档名:08-002-0003

  第一个工作,是要把经裡面的生字要查出来,就是这部经自始至终七卷经文,裡面的生字要查出来,要把它注音注出来。这个事情不能够依靠老师,老师不教这个事情,这是自己要查字典,不可以偷懒。第二个工作,经典裡面有法相名词、典故,这些东西也要自己去查,查《佛学字典》,或者是参考註疏、参考註解,要做成笔记,要写笔记,生字跟词句都要写在笔记本裡面。第叁个工作就是科判,科判是研究一部经的章法结构、思想体系,都在这裡面,所以这是很要紧的一种研究方法。这个科判当然自己来做,我们现在能力还做不到,好在分给诸位的本子裡面有科判,这个科判是蕅益大师作的,就是蕅益大师的《法华会义》,裡头註解的科判。我们可以做的,最好把这个科判用图表把它画出来,《法华经》的科判容易看。为什么?因为它是分品编的,它有二十八品,每一品都不太长,所以可以把它画成二十八章表解,每一品画一个表解。最好是把经文繫在科判之下,这样读经文一看就了解,这个意思就明瞭。这个工作是每个人自己去做的,不要说别人画好,你给我抄一下就好,那不行。一定要自己做,自己做自己才有收穫;抄别人的那只是敷衍塞责而已,不是个修学的良好态度。

  至于老师指导的,是在经典深奥的义理,或者是同学有疑难地方的解答,这是老师的问题。这是我把教学的,特别是学习的方法,贡献给诸位,希望诸位要认真的去修学。这些为了要节省时间,本来我想上课之前,就是研究一品经,先要将这品经文念一遍,然后再依照这个大意来给诸位说明,你印象很深,能得一点受用。为了节省时间起见,课堂裡面就不要念,就是在上课之前,你们自己去念,一定要念一遍。念一遍听讲有受用,要是经文不念一遍,讲的时候你不晓得讲什么东西。因为我们是离开经文来讲的,不是把经文摆在面前对照来讲,是离开经文讲。这点希望诸位有时间要读经,要抽一点时间来读经。

  大家看讲义的第一页,第一页是有两篇序,两篇都是「序文」,在第一篇裡面就把教起因缘说出来。

  【诸佛世尊。唯为开示众生佛之知见。出现于世。】

  这个昨天晚上给大家讲过。我特别给大家提示的就是在这句经文裡面,已经将佛法的宗趣,宗旨、趣向都说出来。你要是不了解宗旨与趣向;换句话说,在佛法当中,你就不得其门而入。昨天提醒同学们,佛法不属于宗教,也不属于哲学,你看看这边就明瞭。佛知见,诸位要记住「佛」这个字,佛是印度话翻成中国的意思,觉的意思,佛知见就是觉知见,我们中国人的意思来讲就是觉知见。知见如果不属于觉,一定就属于迷,不会有当中的,也不是觉、也不迷,没有这样,不觉就迷,没有当中的,当中的还是迷。迷的知见就是众生知见,觉的知见就是佛知见,佛就是觉知见。学佛就是学觉知见而已!觉知见是一切众生各个具足的;换句话说,本来有的,而且从来也没有失掉的,没有失掉。我们现在还用不用?现在用,一天到晚都在用觉知见,虽用而不自知。所以佛说「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此地讲是「不能直下承当」;换句话说,我们现在就是带着妄想执着。我们的佛知见带了这些东西,带了这些东西,我们只认识妄想执着,而把自己本具的佛知见把它忘了。虽然一天用到晚,把它忘掉。

  诸佛世尊出现于世的目的,就是开启指示我们自己本具的佛知见,开示是老师的事情。做学生的人听了老师的开示,一定要悟入,所以悟入是学生的事情。老师只能开示,学生要悟入,老师没有办法代替学生悟入。所以这个悟入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换句话说,是我们自己的事情。从什么地方去悟入?就从日用平常见闻觉知上去悟入。所以古人提示我们修学的要领言简意赅,我们求学的求解,要在消归自性;我们修行,行门的功夫是要在转识成智。这两句话说得太好了,解要消归自性,行要转识成智,这就能够圆满成就大觉位,大觉是佛,成佛之位。换句话说,我们在解门裡面不能消归自性,那就是古人讲的「说食数宝」,行门裡面不能够转识成智,那就叫盲修瞎练。不管你是修学哪个法门,八万四千法门,不管你修的是哪个法门,你不是搞的盲修瞎练,就是搞的说食数宝。

  在这个序的第二段裡面,引用本经裡头一句话:

  【是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

  就是下半段,序文裡面第叁行,这是《法华经》裡面两句经文。说明佛法是言语道断,无言说当中建立言说,这叫做方便法。所以《法华经.序品》之后,正宗品裡面第一品就叫「方便品」,告诉我们诸佛世尊出现于世,所说一切法门统统叫方便法。虽然方便它是依真实而起的方便,它不是依妄心而起的,是依真实而起,这才叫方便法。如果是依妄想而起的,那不叫方便法,这也是我们要理解的。佛门裡面有句俗话说「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这两句话怎么说的?因为佛法本来的意思,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既然慈悲为本,慈悲怎么又多祸害?方便是门,是入佛之门,也就是悟入大觉之门,那为什么是下流?诸位必须要晓得,昨天晚上所讲的,如果我们有根本智那就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如果没有根本智,完全是感情用事,那就是祸害、就是下流。祸害、下流的果报是叁恶道!所以大家一定要记清楚,我们学佛不要学到地狱裡去了,学到地狱裡头这个麻烦大了,我们常讲是永劫不得翻身,非常的可怕。地狱裡面一天,我们就一般的讲法,是我们人间二千七百多年,地狱的寿命差不多是一万岁以上。照它那个的算法,它的一天就是我们二千七百多年,我们中华民国号称五千年的歷史,在地狱裡头才不过两天。你们想想看,这个地狱去不得!

  有了本事的人可以去,像地藏菩萨「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那到地狱去度众生的,不是去受罪的。没有本事的人去不得!但是地狱最容易堕落,为什么?五欲七情不断,贪瞋痴慢很容易现前,所以地狱无门,最容易进去。佛法的教学,首先就是教我们怎样不堕地狱,防止我们堕地狱。所以一开头叫你学五戒,五戒是什么?就是防止堕叁途,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防止我们堕叁途,能够保住了人身,更进一步才能够成就佛法。所以不要把这个东西看作,这是老生常谈,我们可以疏忽,要晓得疏忽不得,疏忽了有大麻烦。佛法无论是叁乘、一乘都是讲的心法,八万四千法门也是修的心法。因为众生的根性不同,迷悟有浅深差别,所以才有叁乘、五乘、八万四千法门。小乘人着重在事相上的修行,所以小乘戒是论事不论心,表面上看起来很严格,实际上容易修。大乘戒论心不论事,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很散漫、很随便,没有那么样的谨严,好像很马虎、很随便,实际上难。为什么?大乘人修的是不动心,境界并不离,并不捨离,锻鍊的不动心这个难。要想成就一定要大乘法,大乘法再升一级就是一乘法,《华严》、《法华》都是一乘法,所以经上讲「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叁」。一乘佛法就是我们现前的环境,就是我们生活环境,理与事是一不是二,理就是事,事就是理。换句话说,理事就是我们日常的生活,日常的生活塬本就是一真法界,就是大觉现前。这个「序文」诸位自己细心的去看,有问题提出来,就在讲堂裡面提出来,再给诸位解答,没有问题我们就不讲了。翻开第二页,第二页一开端就是经题,这是很简单的给诸位做个说明。

  【妙法。即自心之别名。】

  昨天给诸位讲众生法、佛法、心法,「心佛众生,叁无差别」,心是体,众生与佛都是用。这段裡面虽然简单,但是也有说明,说明在序裡面大家自己去看。

  【莲华。】

  是比喻,这个喻,是比喻得很巧妙,简单的说就是这个莲花根生在泥裡面,泥的上面是水,水再上面这是空中。这个巧巧在哪裡?我们用莲来说这叁法,这个一部分说的就是众生法。整个了解了,全部真相明白了,叫佛法,佛是觉不迷,全部都了解了叫佛法,它的真相。它的体就叫做心法,全体就是心法,明白了这个事实真相就叫佛法,未明白这个事实真相之前叫众生法。可见得它是一法,一而叁,叁而一。泥表的是六凡,六道凡夫,水代表的是四圣,这就是十法界,四圣六凡。什么叫一真法界?全体是一不是二就叫做一真。所以诸位千万不要以为一真,大概上面,底下都不要了,那就错了,那你这个上面跟下面还是二不是一,一是全体。所以这个喻,比喻得太巧妙。学佛一定要悟这个大道理,真正悟入之后,这个悟是解悟,就是对于这个事实真相彻底明白,明白了之后还要入,不入没有受用,入了才有受用。入就叫证,入就是证的意思,我们讲证果,入就是证,入了这个境界就是证果。你入得深就证得深,入得浅证得浅,所以这个喻叫巧喻。

  心虽然是没有形相,它是一个理体,没有形相,但是它为一切万相所依,十法界依正庄严是依心而起。修行就是修的心,心正了,行自然就正,无论你做什么事情都得其正,为什么?心正。心要是不正,行很端正也不是真正的正,样子正,裡面还是不正。大乘人修的是心,小乘人修的是样子,那是外表的样子,样子正;大乘人是心正,心正是真正的正。心是非空非有。你们都受了一些教育,佛法裡头表法常常用圆来表法,fa 轮,falun 常转。这轮跟莲花一样,也是个巧喻,很巧妙的比喻,圆你们想想看,圆心到底是有、还是没有?你们学过几何,你们想想看,圆心到底是有、是没有?你要说它有,你说不出来,圆心究竟在哪裡?指不出来。我们说它作抽象,为什么抽象?它没有具体,确实是个抽象,点是个抽象的,点移动了这称为线,线还是一个抽象的,线移动成为面积,面是个具体的,我们大家能够看得见,能够摸得着。那个圆心是个点,不能说它有,也不能说它没有,正是六祖大师所说的「本来无一物」,心裡头本来无一物。我们现在的心裡头乱七八糟东西装得太多了,这就大错特错,为什么?心裡头本来无一物。本来无一物的心是真心、就觉心,叫佛心,就觉心;有了一物了这个心就迷了,就叫做无明了。

  我们的修行就是要修觉心,修觉心把心裡头的垃圾统统清除,恢復它塬来的样子,本来无一物,这就叫成佛,这个叫恢復你本来健康的心,不再毛病。所以在二六时中,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心要清净。佛法裡所用的种种的方法,无非就是训练你心清净,我叫你们背书,背书就是训练清净心,训练本来无一物。一天到晚心裡念着经,拉杂东西就去掉了,这个背诵经典就等于什么?清除垃圾。垃圾去尽了,这个经典也不要,为什么?如果心裡头还有这个经典,那个经典又变成垃圾,那就不要了,真正是一乾二净。所以这个比喻很巧妙,我们要认识这个比喻,fa 轮与莲花都是佛法裡面的巧喻。比喻的目的,是叫我们从比喻裡头去悟入,为什么?因为这些道理不容易以言说能够说得清楚的,所以才用比喻说。言说,给诸位说,是要到高程度的人他能够悟入,高程度的人他听话,他不跟我们不一样。我们这个听话怎么样?随着听随着起分别,所以不能悟入。高明的人听法人家不听音声,佛在那边说法就是以音声为佛事,跟人说法就是讲音声,他不听音声,他听什么?他听声性,这个高明,人家是以闻性闻法性。我们现在是以耳识听的声尘,识是黑暗的,尘也是黑暗,识是迷,尘是暗,迷、暗怎么能开悟?所以高明的人,人家是用闻性,听的是法性,以性才能见性,明心见性,大彻大悟。所以说「契旨于言外」,这就是闻性闻法性,这是真正会听,所谓是言下大悟。我们今天所干的言下大迷,愈迷愈深,搞这一套,人家言下大悟,我们言下愈迷愈深,这增加颠倒妄想,干的是这个。这就是我们没有受过基本的训练,没有受过根本智的训练,所以才有这种流弊。

  一乘法它底下有几句形容,这裡面说的,我没有按照这个句子来讲,按句子来讲这是浪费时间,大家自己看就可以。大意是说佛出现在世间,当然他是要重视时节因缘,在这个阶段有许多修学的人,程度差不多达到成熟的阶段,佛来;如果没有到达这个阶段,佛来了也没有用处。所以一定要达到成熟的阶段才能够来,经佛这一指点,他的疑障只有这么一点点,一点醒他就觉悟了,这个时候佛来了。虽然示现在于世间,还要经过四十年的诱导,从阿含、方等、般若这是四十年。到最后这才把整个事实真相,塬塬本本的给我们指示出来,和盘托出。这就是一乘妙法,就是这部经典,这部经典诸位要晓得,是佛八年当中所说的。世尊灭度之后,阿难尊者将八年所讲的精华,结集成为这么一部经。像《六祖坛经》,《坛经》很薄的本子,只不过两万字,是六祖大师叁十七年所说;这本经是佛八年所说,最后的八年。一乘的境界,诸位要想知道得详细一点,那就念《华严经》,特别是《华严经》最后的一品,最后一品就是「入法界品」,在《八十华严》的本子后面是二十卷。现在在台湾《四十华严》已经是很流通,最初流通《四十华严》,就是我们「法施会」最初翻印的,现在有很多地方也都有了。四十卷就是八十卷的「入法界品」,这部经就是说的一真法界的情景。诸位要看,大概还看不出那是一真法界,好像看了就是我们的日常生活一样。但是那是明心见性大菩萨所入的一真法界,一乘实相。所以一乘实相,此地讲:

  【即染而净。非离染有净也。】

  就像莲花的比喻,它清净,有没有离染?没有。它是即染而净,染净是一才叫做真净;如果染净是二,不是真正的净。染净是二它净在哪裡?它这个阶段还没出去,还没超越,染净没超越;超越之后染净是一不是二,这叫真净。一就不动心,二还动心,所以这染净还动心,一不动心。《金刚经》裡面讲「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染净之相都不取了。染净的相有没有?有,有不取,不取了,有即非有,所以叫做妙有。妙有非有,真空不空;真空不空,妙有非有。所以空有是一不是二,整个大圆镜当中,所以它是一不是二。由此可知,绝不是说离了染才有净,离了染之净是二乘人的净、是叁乘人的净,不是真净,离了染的净是这个净。即染而净是真正的净,是圆净,是圆满的净。话虽然这么说,要想达到这个境界不是个容易事情,那是要讲求方法的,这个方法就是佛的教学法,就需要讲求方法,有最好的方法才能够收到最佳的效果。所以这在教学当中来讲,我们不能不重视教学法,对初学的人来说,我们要离染修净这是初学。一下说是染净俱净,这在我们一般讲,上上根人才有。中下根的人都办不到,中下根人要是说不离染,这个净他要来修学,往往就堕落了。

  所以这个佛法,为什么世尊在世的时候,要从小乘法教起,要从阿含、方等教起?阿含、方等是离染之净,到般若这个时候才说出染净都离开。到法华的时候整个圆融达到了真净,染净不二,真妄是一,才达到了真净,一真法界,这就是有次第。我们的修学也是要按照这个次第来修学,一定要晓得修学的目标、方向,自己才能成就。同时要晓得权实,譬如学院排的这些课程,哪些课程是实,哪些课程是权,你要能辨别得清楚。如果要不能辨别,这个事情就有麻烦,麻烦在哪裡?增长邪见、增长迷情,那就麻烦,古人讲增长无明,增长邪见。这个佛法是什么?破无明、断邪见,你在那裡增长无明,增长邪见,那不是大大的颠倒了吗?佛法终极的目标是净佛国土,成就众生,这些大前提、大塬则我们都要晓得。经,经等于是路径,这是一条路,通达破迷开悟大觉的道路。这个经题末后有句话说:

  【回光返照。知是本有。驰求心歇。歇即菩提。】

  这个最后一句话,这《楞严经》裡面。我们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驰求的心要未歇,凡情就要伏断。好,那我们现在不求了,收拾行李回家去,我书也不念,我什么都不学,那行吗?我心歇了,什么都不求了。给诸位说,那你叫增长无明,你到处去求学,那增长邪见。所以麻烦,不学增长无明,学了增长邪见,事情难了!我们这个话就说到此地,底下这个答案就不必说出,你们好好的去参去,到底要怎么办好?如果你们要是参透,得到消息这就有出路,你们想想看,学错了,不学还是错了,这个结要怎么把它解开?好,下课。

  (第四集)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1981/7  台湾圆觉寺  档名:08-002-0004

  佛法这个经典与世间的书籍,可以说有个很大不相同的地方,就是它本身有序。我们世间人家写一部书,或者是自己写一篇序,或者是请别人写一篇序。序的内容多数是介绍这本书的,或者是推崇这部书。佛法本身有序,而且序的大意裡面,一般都是分两个部分,就是证信与发起,证信序也叫通序,就是六种成就。发起序是说明一部经发起的因缘,裡头意思就相当的完整了。本经序文长,所以有一品经就称之为「序品」。六种成就裡面这个一开端就讲「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什么地方,像这些句子,你们同学大概也都念得很多,纵然说一部经老师没有讲完,我想这个序大概每个老师都讲过,每个老师都讲过,我们就不要讲。实际上这四个字裡面意思非常之深,意思非常深,「如是我闻」四个字,包括了十方叁世一切诸佛所说之法,都包括在裡面,意思说不尽,其味无穷。

  【佛者。即真心也。王舍城者。即四大色身也。耆阇崛山者。即色心也。】

  在此地给诸位介绍的是几个重点,第一个,这裡说明佛是说的我们真心。在迹相上讲「如是我闻,一时佛」,这个佛是释迦牟尼佛,主成就,这是单单从迹相上来说的。从理上讲,释迦牟尼佛就是我们自己的心,佛是个觉心,释迦是仁慈,就是我们的慈悲心;牟尼就是我们的清净心、平等心,牟尼翻为寂默,就是清净平等。换句话说,释迦牟尼佛就是我们自己慈悲、清净、平等觉心,这是自性释迦。你们听到有自性弥陀比自性释迦,这个样佛与我们的关係是一不是二。说个释迦牟尼佛塬来就是自己本人,说个阿弥陀佛还是本人,所以法是一不是二,人是一不是二。地,地也是一不是二,这个经是在王舍城讲的,是在灵鹫山讲的,耆阇崛山就是灵鹫山。这是讲地,地是讲外面这四大,外面四大还是自己,城,身就是一个城,四大色身,灵山就是色心。所以在此地完全是从表法上来讲,身心世界塬本是一体。就像《老子》所说的,「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十方诸佛、十方世界与自己是一不是二。这个讲法与本经的教义完全吻合,为什么?本经所讲的是一乘妙法,一真法界。所以决定不是祖师在此地胡造谣言,是一心悟入的境界。下面他引用了一段问答,来说明这个意思,《楞严经》上说:

  【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

  这几句话是《楞严经》的经文,说明了迷悟的境界。凡夫迷,把自己身心跟外面的境界,分成了两节,这是迷而分。悟了的时候就不分,悟了晓得,一切万物塬来是自己的一身,这个身说起来你们都晓得,名相晓得,事实不晓得。晓得,这个我熟得很,名相都晓得,事实不晓得,名字晓得。就好像跟你说某某人晓得,那个人在你面前不认得,就是这么个情形。跟你讲张叁,张叁我知道,名字我常常听到,张叁就在面前还请教他:你贵姓!你说这个事情是笑话吗?什么叫做法身?法就是万法,万法就是自己的身。你们想想法身有没有生灭?所以法身不生不灭,法身不来不去,尽虚空遍法界塬来就是自家的一个法身。悟了要证得,证得之后,自己的清净心现前,慈悲心现前,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为什么?因为是一身不是二身,自他是一不是二。我们现在迷了,只爱护自身,要保全自身,毁灭他身也不计较,这是迷惑颠倒,不晓得自他是一,不认识法身。《楞严经》裡面,《法华经》所说的这些话,就说这个道理,这就是一真法界,这是真,迷了真才是妄。答覆裡面它这个底下还有疑问,疑问我们不说,你们自己去看。答覆裡面说所引的经不完全,所以他起了疑惑,为什么?经文底下这一念就晓得了。

  【昏扰扰相以为心性者。】

  这就是说我们为什么把法身迷失了,迷失,《楞严》裡头也说得很清楚,无明烦恼起来,一念不觉,无明烦恼起来于是乎愈迷愈深,把这个妄心当作真心,把这个假身当作真身,错在这个地方。哪裡知道常住真心不生不灭,不但这个心不生不灭,身也是不生不灭。没有生死裡面虚妄执着生死,这个所谓是可怜悯者。底下说明:

  【常住真心。非即色身。非离色身。非内非外。非不内外。非空非有。不坏空有。】

  这几句话也不要再多解释,你们《楞严经》既然讲过七处徵心,这几句话全说的七处徵心。我们这个心不在内、不在外、也不在中间,也没有离开这个色身。到十番显见就具体给我们指出来,常住真心是什么?就是我们六根的根性。六根的根性不在内、不在外,非即身、非离身。这样讲的时候,恐怕大家还不懂,我们现在拿着比喻来说,我们就将说话的音声比作常住真心,这个音声从这个东西传出去,传到每位座位上的录音机裡面去。你们想想这个声音是在你的机器之内,还是在机器之外?你们想想看,你说在外,明明你在这裡听到,你说在内,别的地方他也听到,到底是在内、是在外?你们去想想看。所以叫你去找内、外、中间都找不到,你在这裡亦能开悟,内外中间全都有,心包太虚!所以说不能指定它在哪裡,指不出来,塬来处处皆是。

  【离一切相。即一切法。】

  离是什么?不要执着,只要你离开了妄想执着,一切就是。正是佛所说的,我们就是因为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离开妄想执着一切塬来就是。底下说:

  【言思道断。心行处灭。实乃自证之境。】

  这两句话就是解释『离一切相』,怎么个离法?没有言语、没有思惟,言说道断了;心裡再不打妄想,再不起一念分别执着了,思惟道断了。心行,心是八识,行,与八识相应的行五十一个心所,不相应的行二十四个心所,就是心心所法灭。禅家讲的离心意识参,参禅要离心意识;研教、念佛还是要用心意识。离心意识就是佛法,不离心意识就是世间法,离心意识就是觉,不离心意识就是迷。你看看说穿了好简单,有什么麻烦?离了心意识一切都是,心行处灭就是这个讲法。学过唯识的一说就明白了,参禅的人一讲也明白了,离开这些东西,离开这些东西用的就是真心,真心就是一切法。一切法昨天跟各位讲到,众生法、佛法、心法,心佛众生叁无差别,就是一切法。你要不离心意识,不离心心所,你就见不到一切法,所以说不要看到那个佛法经典浩如烟海,把你吓到了,简单得不得了跟你说!那是释迦牟尼佛跟你开玩笑的,搞得一大堆故意吓吓你,你要是知道纲领,塬来这么简单。所以跟大家讲一经通一切经通,不难,它的方法妙在哪裡?好像这是圆轮,这一切经是圆周,每一部经你要是找到了,直截了当的通达圆心,所以说一经通了一切都通达,到达目的。

  千万不要在打转,这打转你转到阿僧祇劫个阿僧祇劫,都达不到圆心。不会学的就在打转转,这个经也好,那个经也好,都要去研究,就在这个边缘上打转转,在轮迴,苦!苦不堪言;会的人不打转转,直截了当入了境界。所以八万四千法门学一门就行了,一门深入,一切贯通。你到讲堂来,只能走一个门进来,这个讲堂有两个门,你没有办法同时从两个门进来。你在外面说,我两个门都进去,你看看你有没有办法进来?八万四千门那就更没办法进来,只能走一个门。佛讲八万四千门就是叫我们不打转转,不要兜圈子,你在哪个地方哪个门近就进来,不要绕圈子,这个方便,这个叫大慈大悲,处处都是门,门门都能入。你不晓得入,单单看到这个门,每个门都想入,那怎么能入得进来?佛法妙就妙在这个地方,妙极了,所以说只要『言思道断,心行处灭,实乃自证之境』。

  底下要给诸位说明的,在第二页的下半段,前面不要讲了,前面什么叫比丘,什么叫罗汉,自己看看就懂,这些名词平常都说得很多。这个地方要介绍诸位的,就是这些上首大众,我们在每部经裡面都看到有不同的上首大众。《楞严经》有六位,《弥陀经》裡面有声闻众十六位,菩萨众四位。每部经裡面所列的上首多少都不一样,列的那些人也有些不相同。这是什么缘故?实际上佛讲经哪一会这些人都参加,为什么这一会裡头列他而不列他?那一会裡面列了他又漏掉他?诸位要晓得,这个列名是表法的,代表这个法门,不是随便列的。列名着重在表法,与他本人可能都没有关係,因为他是表法的。佛当年这些弟子们,哪个人不是智慧、神通都是第一,大家程度都相等的,这一相等表法的作用失掉,不能具代表性。虽然大家都相等,可是每个人标榜一样,像舍利弗我代表智慧第一,目犍连我代表神通第一。实际上目犍连的智慧不在舍利弗之下,舍利弗的神通也不在目犍连之下,但是代表只能代表一样,才具有代表性,如果说两样就不能具有代表性。

  所以这些弟子当中每个人都代表一样,这个样将来在结集经典表法就容易。譬如说这个经裡面有舍利弗,这个经就代表经裡有高度的智慧;这个经裡头有目犍连,这个经典裡头代表有神通,所以这个意思。你一看到这几个上首的名字,就晓得这个经讲的是什么东西,为什么?哪几个第一,这裡第一就讲这个。所以这些上首德号代表这个经典,你要晓得这个意思,一看到这些人,不看经文,大意都明白了。所以古人讲序分、正宗、流通这个叁分,如人食蜜,中边皆甜,同一个法味。也如同我们现在好像开会一样,我们政府开会,或者国际开会,你看看那些代表的人,参加开会的人是些什么样的人,如果这些开会的人,都是各个财政的这些专家,都是搞经济的,我们晓得,这个国际会议一定是讨论世界经济问题,为什么?那些人参加。如果这个会议都是一些教育界的人参加,我们就晓得,这一定是讨论文教的。所以一看到出席的人就晓得会议的性质,他们讨论哪些事情不问可知。佛法经典开头列的上首就是这个意思,所以你一看就了解,就晓得这是什么回事情。

  本经比丘众,后面列的八万菩萨众,这都是概略的说,会议裡面有比丘、有菩萨。在上首列名裡面以文殊菩萨来开端,菩萨众裡面跟声闻众的情形也差不多,也都是具足有代表性的。本经声闻众裡面一共有二十一个人,从憍陈如尊者到罗睺罗,这个意义很深。为什么?因为憍陈如尊者是第一个得度的,鹿野苑五比丘当中,佛转四谛fa 轮,他第一个成阿罗汉。最后一位是罗睺罗尊者,罗睺罗是释迦牟尼佛的儿子,他摆在最后,你们看看这个意思,先人后己,大公无私。不能说把佛的儿子罗睺罗排在第一,把别人排在第二,你看看那就表示有私心。先人后己,第一个摆最先得度大公无私,这个完全从世间法来说。小乘代表的俗谛;大乘代表的真谛,代表的菩萨。从小乘这段表法裡面,我们来看是表叁根普被,虽然是一乘法,什么叫一乘?即叁即一这叫一乘,一乘不是跟叁乘对立的。假如没有这些小乘人在的时候,我们一乘裡头没有叁乘佛法,这个一叁是对立的,不是圆融的。有这个从憍陈如尊者都在座,塬来一即是叁,叁即是一,一叁不二,才叫真正的一真法界,真正的一乘妙法。所以他代表这些意思。菩萨众裡面有十八位,这个讲义裡头是将菩萨众特别提出来介绍。第一位是文殊,第二位是观音,大家看这个文:

  【文殊观音为其首者。心王在缠。有八万尘劳之行。出世为八万妙法之门。】

  这就是迷了叫八万四千尘劳,悟了就是八万四千法门。你看看塬来尘劳跟法门是一不是二,迷了就叫烦恼,八万四千烦恼,悟了塬来是八万四千法门,法门跟烦恼是一不是二。所以烦恼即菩提,就是这个意思,菩提就是八万四千法门,觉悟了叫菩提,迷了叫烦恼。事是一不是二,只是换名字,没有换事,迷了叫它做烦恼,悟的时候叫它做菩提,就是这么回事情。所谓迷悟是转名,没有转境界,境界永远是一真,境界永远是清净寂灭相,可是我们迷的时候不能够证得,悟的时候才证得。八万四千法门,这是讲悟了以后,把它归纳起来两大纲领,就是智、悲,不外乎智、悲,文殊表智,观音表悲。所以用这两位菩萨做上首的代表,菩萨众裡面的上首一个是文殊,一个是观音。虽然是这两大纲领,你们诸位要记住,文殊在第一,文殊代表解,观音代表行,你看看先解后行。所以释迦牟尼佛在世说法四十九年,是教人解,明理,理明瞭了之后你就会行,观音是讲行。观音的行法的确适合于我们,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众生耳根最利,观音菩萨也是耳根最利。这次我们把《观音叁经》合刊,过去还没有流通过的,我们特地把它合成一本,而且都有註解的,赠送给诸位,希望诸位好好的学习。

  《华严经》裡面观音经,「观自在」这一章,是行解统统都有,观音菩萨的行解,自行化他统统具足。《楞严经》裡面观音菩萨这一章,就是「耳根圆通章」是讲专门着重在自修,观世音菩萨怎么样修成的,是自行,「普门品」裡头着重在化他,自行化他。观音菩萨自修就是《楞严经》裡头那一章,观音菩萨度化众生是「普门品」裡头这一章,行与解都着重的,是《华严经》裡面这一章。这叁经统统都有,你们自己好好的去研究,你们照这个方法去修,自己就是观世音菩萨,他是等觉菩萨,我们是初学的菩萨,统统是观音菩萨,照这个法门去修学很有受用。所以解在行之前,这是希望大家特别要着重在智慧的开发,文殊是代表智,智慧的开发。在佛门裡头,可以说是样样都具有很深教学的意思在裡头,它不是乱来的。现在我们台湾有很多寺庙,有许多不如法的。佛法自古以来就是连建筑,甚至于裡面布置陈设都是表法的,统是表法。现在大家不晓得这个道理,虽有法不妙了。譬如说我们供的佛像,佛像大概现在还差不多,都是老样子,一佛二菩萨这妙法!佛是代表的法身理体,是代表的一真法界,代表的根本智。根本智就是前面所讲的「言思道断,心行处灭」,佛是代表这个。菩萨是代表从体起用,从体起用就有言、有思、有心、有行,用上有,体上没有。跟fa 轮一样,佛是代表心,心是非有非无;菩萨代表圆周,他有作用,菩萨代表这个。

  所以两菩萨就是代表八万四千法门的纲领,两个菩萨一定是一个菩萨代表大智,一个菩萨代表大悲。你看我们供华严叁圣,毘卢遮那代表的是理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文殊代表大智,普贤代表大悲。我们供西方叁圣,阿弥陀佛代表的是理体,观音代表大悲,大势至菩萨代表大智,一定是这样的表法,不会错乱的。大雄宝殿的建筑,外面一看一定是两层,裡面是一层,裡面一层表法的一真法界,外面看起来两层是真俗二谛,它必定是这个样子。所以教你一看心裡头就开悟,不要说一句话就开悟了。佛前面所供的烧的香,香代表着戒定真香,还用得着劝你:要持戒、要修定。不要,叫你一看、一闻到那个味道,就晓得我们要修戒、修定,戒定真香,也代表信香。灯代表的般若智慧、光明,心地要光明,光明磊落;供养花,花代表六度万行,修因;供的果代表的菩提涅槃,它都有意思在。绝不是我送几枝花给佛,佛欢喜就保佑我,我供一点水果佛吃了他就会加持我,大错特错,它是表法的。所以诸位一定要晓得这个意思,佛教裡面一点迷信的色彩都没有。确实古人所讲的「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就怕我们不能够觉悟,所以用这种种设施教我们眼见、耳闻、鼻嗅,六根接触的境界提起我们的警觉,叫我们觉悟的,在六尘境界裡头一点也不迷,这叫佛法。这是两大菩萨代表总纲领,所以说文殊在首而次观音,第二位是观音,他是代表总纲领。

  【智悲既具。则有大势。故继之以得大势。有大势力。则能于逆顺境中。直进无煺。故继之以常精进。】

  悲智既然具足了,一定有大势力了,就大势至菩萨,这得大势就是大势至菩萨。有智慧、有慈悲,这个才在一切大众当中具有大威势,人家选举一定选他来做领袖,因为他具足智慧又大悲,又慈悲、又有智慧,他才有能力替大家服务。有了大势之后,能够在逆境、顺境裡头都能够得自在,『直进无煺』,这就『常精进』。我们现在为什么说懈怠、懒散?没有智、没有悲,所以你会懈怠、会懒散。你有智慧、有慈悲你一定是精进,佛法如此,实在讲世间法也如此。你看孔子教学,你们翻开《大学》来看,「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跟佛法讲的没有两样,明德是智,亲民是慈悲、大悲,止于至善就是佛,我们要以表法来说,明德就是文殊菩萨,亲民就是观音菩萨,止于至善就是佛陀。儒家也讲精进,「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你看哪有两样?所以你把佛法通达,讲四书就是讲《法华经》,就是讲的《华严经》,没有两样,不通的人才两样,通达的人是一样。所以万法是一不是二,你在这境界裡分彼此,这就错了。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精进则行持无间。故继之以不休息。】

  极常精进就『不休息』,这是讲精进至极。不休息会不会疲倦?你们去念念「普贤行愿品」,那最后一章,「重示普因」这一章,无有疲厌。为什么没有疲厌?因为他清净心,心不清净就有疲厌,心清净哪有疲厌!换句话说,二心就有疲厌,一心没有,一心裡头,哪有疲倦!六祖所说的「本来无一物」,那裡头也没有疲倦,二心裡头才有疲倦。所以到这个境界就不休息,没有自己。像《楞严》裡面讲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这就是不休息,感应道交。底下这个表法的义趣愈来愈明显。因为不休息:

  【能出生法宝。随用不竭。故继之以宝掌。】

  这就好像『宝掌』一样,我们今天讲双手万能,宝掌菩萨就是代表的双手万能。双手万能底下接着就是药王菩萨,这是说的:

  【法宝既具。则能应病与药。治无不效。故继之以药王。】

  所以底下说『药王』能够什么?能治一切众生病,就双手能生一切宝,这些宝能治一切众生病,治众生的心病,治众生的身病。但是以心病为主,身病次之,为什么?心病没有了,身病自然就没有了。如果说身体健康,心理不健康,常常想着我这裡有病,那裡有病,没病也想出病来,万法唯心,诸位要记住。我过去有个同参,出家人现在在香港,也是个有名的大法师。他在以前,他在军中服兵役的时候,就很想煺下来,可是年岁轻煺不下来,就怎么办?装心臟病。他没有病他装,装了叁年真的得了心臟病,到现在真的得了心臟病,现在那个病就没办法搞好,一年到头都要吃心臟药,他给我讲他的病是装出来的,本来没有。他这个道理还没搞清楚,既然那个病,妄想想可以想出病,你现在想我身体没有病,你想叁年,心臟病不医也就好了;他就不想了,他就没有信心了。所以佛法裡面讲是「境随心转」,我们的身是境,随心转,你看算命看相的说相随心转,心慈悲,相貌就慈悲,它会变的;心要险诈,相貌也慢慢变得有那险诈的相。所以从相就能看到人心,表与裡隐藏不住的,说隐藏骗人,能骗愚人,不能骗智慧的人,智慧人一看,怎么也隐藏不住。

  这个一段,就是「序品」的这一段,这段还相当的长,重要的部分,我会跟大家来研究。这个十八位菩萨表法的这不要讲,底下自己细细的看看,他一个一个统统是连带关係,你看看表法多么的周圆。学了之后,将来以后我们读一切经典,看到菩萨的德号,你就会想起他就是这个意思,一看经的意思就能贯通。下课。

  (第五集)

  1981/7  台湾圆觉寺  档名:08-002-0005

  请看第叁页,前面说到上首德号表法的用意,在此地又做了一个总结。

  【如是八万菩萨。于自心之德。各主一门。共辅心王。亦非心外有也。】

  这句话交代得非常的清楚,这是前面所讲的八万四千法门是心体的作用,觉悟的作用叫法门,迷而不觉的时候,我们叫烦恼。后面还有诸天大众,可以见到法华会上是非常庄严殊胜,它代表的是法会的圆满,法会圆满就是自己一心圆满。在发起序裡面,本经是以放光发起,底下就要说这个问题。

  【始彰圣凡一处之会。】

  这是指前面这一段,第二段讲:

  【放因果一际之光。】

  第叁段是说:

  【事理一乘之法。】

  这些放光说法的义趣,都是教我们:

  【谛信一心。】

  可见得如来最后的教学,是多么注重在信心的建立上。在经文裡面我们读到,佛以无量义经教化一切众生,这个无量义有两重意思。这裡头写得很清楚:

  【一者。以剎那际叁昧融之。】

  这是讲无量义,也就是像《华严》裡面所讲的「念劫圆融」。我们今天看到的《华严经》,在清凉大师玄义裡面所说明,只是龙树菩萨在龙宫所见到的《华严经》的下本,而下本经有十万偈,这点也是大家要记住的,这佛学普通常识。我们中国计算书籍部头大小,我们是用字数来计算,这一部书有多少字,我们常说《道德经》五千言,老子的,我们是以字数来计算的。印度人他们计算的习惯跟我们不一样,他们是以偈来计算的,这个偈并不指整整齐齐的偈颂,不是。而只是说四句就叫做一偈,就连长行文也是这么计算;换句话说,它是以四句为一个单位,这样子计算。《华严经》一共是有十万偈,十万偈就是四十万句,这样计算的四十万句。而我们中文本的《华严经》没有这个数字,只有这个一半数字。经实在是太大,当时传到中国来,就不是一个完整的本子,而是一个什么?残缺的本子,不完全。所以第一次传到中国来,在晋朝时候翻译的我们称之为《六十华严》,有多少数量?有叁万六千颂。诸位想想,距离十万颂只是叁分之一强一点。到唐朝实叉难陀再翻译的时候,增加了九千颂,成了四万五千颂,我们现在所读的《八十华严》。所以与塬来的本子只有一半,我们称之为略本《华严经》,称为略本。

  而龙树菩萨在龙宫裡面所见到的大本,也称作为上本,那有多大的分量?说起来实在是吓人,有「十个叁千大千世界微尘偈,一个四天下微尘品」。这真正是浩如烟海都不能比,我们怎么能受持?无法受持。可见得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华严经》,八十卷《华严经》,是整个《华严经》裡面提要的提要。佛什么时候说出来的?剎那之间说出来。这就讲的念劫圆融,一念可以化为无量劫,无量劫可以归在一念。诸位晓得,时间的概念,在佛法裡面是没有意义的,在唯识裡面讲时间是不相应行法,方分、时分,时分就时间,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经裡面一开头讲「一时」,而不记载某年某月某日,不这么记载,讲一时一是什么?简单的说,就是心与境一的时候,如果在净土裡面讲就是理一心不乱的时候。这个时候所现前的是一真法界,也就是你证得一真法界的时候,一时!我们证得一的时候,十方叁世诸佛菩萨在一剎那之间全都现前。

  所以这个一时决定不是说,现在有些人翻译,把佛经翻成白话文,说有一个时候这个不行,不是有一个时候,不是说从前某一个时候,不能这样说。这是心境一如、性相不二的时候,所以「如是我闻,一时」,这是如来的真实语,不是随顺我们众生的语言。佛以二谛说法,这是以真谛而说,佛在某个什么地方,那就以俗谛,「如是我闻,一时」是以真谛。这个地方也就说,此地讲的皆是以自心之象,「一自心之象」就整个宇宙大千,十法界依正庄严是我们一心,一心这个时候,这是讲无量义经。所以诸位只要证得一,无量义就通达,无量义塬是自心所起的大用,这是从理上讲。另外一个说法,是从事相上说这就是指世尊示现成道以后,四十年间所讲的一切经论,我们总一句话说,称之为无量义。由此可知,前面第一个意思是真实的无量,是无量的无量;第二个意思是有量的无量,为什么?四十年间所讲的是有量的无量。这两个意思都能够讲得通,一个是从真谛上说,一个是从俗谛上说,真俗二谛都可以能够讲得通。底下说:

  【入无量义定。】

  从这个名词上我们要留意的,『定』是心地清净,应该是一念不生,一个意思也没有这才叫定。定裡头又有『无量义』,这是什么定?「无量义」与「定」在我们看起来好像是矛盾,无量义就不能得定,定就不应该有无量义。我们说心守住在一个法裡面,我们可以称之为定。譬如念佛,二六时中心裡面只有一句阿弥陀佛,我们叫念佛叁昧,这是念佛的定,心专一,专注在一个门上,这是定。无量义怎么能成定?诸位要晓得,这才是真正的大定,这个定跟诸位说,叫自性本定,正是《楞严经》裡面所讲的楞严大定。所以此地说这个定:

  【非言说所及之处也。】

  不是我们言语、思惟能够达得到。底下有两句说得很好,我们把这个一看,意思多少可以体会到一些。

  【从一心出无量义门。】

  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一心显现的,这是真正的无量义。所以我们自己证得一心就见到,那就是前面所讲的「说无量义经」,可见得「无量义定」就是一心,就是一心叁昧。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今收无量义还归一心。】

  但是诸位要记住,此地的出入、展收都是一,是不二法门,有出有入这是二法,不是一心,一心裡头没有二法。出生『无量义还归一心』,出生与还归是一不是二,我们看了这个句子,不要以为真的有个出、有个入那就坏了,没有出入。是为言说方便起见,不得已而说一个出入,实际上不是真正有这个迹相上出入。楞严会上所讲的「当处出生,随处灭尽」,既然讲了当处,又说有出、又说有入,可见得出入即非出入,事相上有这个相,理上确实没有。为什么有这个事?事是缘生之法,佛法因缘生,所以本经讲是「一大事因缘」。六祖大师他老人家讲得更清楚、更明白,他把「开示悟入众生佛之知见」,他不说佛,他说觉,「开示悟入众生觉之知见」,我们听了觉之知见更容易体会到经的意思。佛在经裡面这么说,上根利智的人一听就开悟,所谓是言下大悟。中下根性的人还有疑惑,还不能够直下承当,于是佛再以善巧方便来诱导。这段文希望大家细心的去研究。

  【于一光之中。圆彰法界无量差别。夫一光非异。法界非一。】

  我们通常讲十法界,实际上无量无边的法界。

  【异本非异。由一故异。一本非一。由异故一。一异同时。非前非后。重重无尽。彼此交罗。】

  这个境界是不可思议的境界,这个境界给诸位说,是真实的境界,这个境界就是我们当前的境界,可惜我们在这个境界裡是迷而不觉!如果我们是一旦觉悟,给诸位说天下就太平,一觉悟天下就太平。从这个地方,诸位要能够体会得到佛法是什么,能够体会得到你就晓得,佛法应当如何的去修学,怎样才能真正的证果,证果简单的讲就是证得一心。再说佛的放光,这放光是表法的,佛是从眉间所放的光,我们讲白毫是从眉间所放,就是放的毫光。这个地方放光,它也有特殊的作用,我们面门上讲六根,眼耳鼻舌身,这个六根都有作用,眼能见、耳能闻、鼻嗅香、舌嚐味,各有各的功用,只有眉毛没有作用、没用处。他不从有用处的地方放光,他从无用之处放光,这裡面含的意思就很深;换句话说,跟我们讲无用之用,这才是常用。诸佛菩萨无为而无所不为,我们跟诸佛菩萨起作用是不一样,我们起的作用是有用之用,诸佛菩萨起的用是无用之用。在有用之用麻烦大,为什么?有果报缠绵不绝。我们有个善用后面有善的果报,叁善道果报;我们起个恶的用,后头有叁恶道的果报,你想想看麻不麻烦?菩萨他起的作用是无为用,无为就是无漏,佛经裡讲无漏,无为就是无漏,他没有果报,所以我们叫它做净业。净业,叁界之内找不到果报的地方,这就是佛在这裡暗示,教给我们要学习。

  我们要想学习佛菩萨无用之大用,这样说起来,是不是都要出了家才能够学佛菩萨无用之用?跟诸位说不是的,成阿罗汉、成佛不一定要出家。在家、出家要是二,二就不是佛法,这是迷!因此一心的证得不在在家、出家。在家证得一心,成阿罗汉、成佛也多得很;虽然出家,出家不能得一心、证果的人也很多。可见得修行证果不在出家,在家一样可以成就。诸位去看看《四十华严入法界品》,你看善财童子五十叁参,善财童子所参访的善知识,给诸位说,个个都是佛菩萨,五十叁位善知识出家的几个?十分之一,只有五个人示现出家身分,其余统统是在家人男女老少,还有不少外道。诸位要记住,觉悟证得一心都叫做佛,外道,外道也是佛。你看看经裡面,胜热婆罗门是外道,而且是示现的逆行,愚痴,那是佛,遍行外道是佛,示现是外道的身分。在《四十华严经》裡面,伐苏蜜多女示现的是**的身分,那是佛。这就是说明贪瞋痴都是佛法,证得了一心,无论他示现什么都是净业,为什么要示现这些?普度众生。所以度众生是圆满的,什么样的根性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接引。甘露火王用的是瞋恚,用的是杀人的方法来度众生,那个示现的就跟地狱一样,地狱境界是甘露火王大道场,普度众生。我们哪裡晓得?我们要看到是恶人,恶人哪裡晓得他是佛菩萨,不知道。所以五十叁参是一心裡面,所现的清净平等的法界,《四十经》裡面讲「不思议解脱境界」,这一真法界。

  这就是说明无用之用,他们起的作用,跟我们现前这个世间完全一样,起的作用我们所以不像他们,我们是有心的,我们有心有妄心;人家无心是无妄心,他有真心,所以他有真心起作用。我们今天在一真法界裡头起作用,是妄心在起作用,所以见不到一真。说到这个地方,后面还要讲到出家,在五十叁参裡面,有出家的比丘、比丘尼,人数很少。诸位要晓得,出家人的责任,你看人家叫你就称你法师。所以你要记住,出家人的责任老师的身分;换句话说,这个老师是要教一切众生觉悟的。如果我们自己还迷惑颠倒,怎么能把学生教觉悟了?在以前出家不容易,现在出家就太容易了。你看佛法传到中国来的时候,我们中国人晓得,出家人是老师,皇帝见到也要尊重。因此,帝王大臣对于出家人就有限制;换句话说,你够不够资格做我的老师?你要不够资格做我的老师,你不能出家,你在家学佛就好了。你要够有资格做帝王大臣、全国国民的老师,这才准许你出家。

  所以从前出家要考试的,是由政府来考试,考试及格了发给你的证书,这个证书叫度碟。你拿到度牒之后,这个度牒是皇帝发的,就是皇帝认为你有资格出家,你有资格做天人师表。你看哪个寺庙的法师跟你有缘,你去拜他为老师,请他给剃度,他要先看看你有没有度碟。如果没有度牒,他要给你剃度,他犯法;你有度牒,他给你剃度这是合法的。所以从前出家人,能够普遍受到社会的尊重,他有学问、有道德,他的品学是经过国家承认。所以从前出家人的考试,比在家人考进士要难得多,因为你考一个进士那是世间法,这是出世间法。考取进士你是皇帝的部下,度牒要考取了之后是皇帝的老师,那怎么相同?这样才能够续佛慧命。诸位发心出家,就要晓得自己的身分,天人师的身分。我们凭什么做天人师?如果要不能够奋发自强,做到名符其实,这一出家带来的麻烦就大。古人常说「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你看看麻烦是不是大了?披毛戴角还给诸位说,那还是以后的事情。怕的是先堕恶道,地狱、饿鬼罪受满了之后,再到畜生道去还债,我们何苦干这个事情?这点是希望同学们,尤其是出家的同学要提高警觉,绝不是儿戏,不是开玩笑的。

  佛法到今天可以说衰得不像样子,我们读《印光大师文钞》,他老人家对这个问题无限的感慨。为什么?这个制度是清世祖顺治皇帝把它废掉,一千多年相承的制度。他当时废掉也是个好心,他说出家是个好事,何必政府要限制?是个好心。可是他没有想到后世的流弊这么大,使出家人的素质一落千丈,没有过去那个标準。譬如今天ji 督教的牧师、天主教的神父,能够受到社会尊重,为什么?就是因为学歷。人家神学院一定要大学毕业,才有资格读神学院,神学院毕业出来,就相当于硕士、博士,这样的地位,所以人家学校裡聘请他做老师,他在社会上能够受到很尊重。我们出家人怎么样?不认识字的也可以出家,一出家之后,一受戒人家称法师,所以社会要瞧不起,我们的素质水準没那么高。在从前我们的水準是第一流的水準,现在呢?现在什么都没有。这是我们已经发心出家的要努力,力争上游。现在还有很多到学校去补习,也去念中学、念大学,这个事情有没有这个必要?诸位要晓得,如果你初中毕业出家,高中叁年,大学四年,再去念个研究所再花几年,十年的时间过去。好,研究所毕业,你看看现在博士满街走,不值钱。以往这个大学毕业就可以担任讲师,助教当然没有问题。现在学校裡头助教都是硕士,讲师都是博士,为什么?太多了!没有地方安插了。咱们学校再要办个几年,我看连中学教师都要博士来担任,博士太多。你搞的是世间法!

  你初中毕业不怕,如果你在佛法裡面能够用十年功夫,古人所讲是十载寒窗,你要是在佛门裡头,一部经论上、一个法门上用十年的功夫,你準定出人头地,你成佛作祖。天台宗近代的一位祖师倓虚大师,你们看他的传记,《影尘回忆录》是他的传记。他在没有出家之前,是八载寒窗读《楞严》,他成为天台宗的祖师,就是那八载寒窗的基础。他要拿这个八年时间去念中学、念大学,他就完了,所以我觉得这是不值得的。如果是我要拿文凭将来在社会上好看,这个心已经在名闻利养上,不是道心。道心是叫你把世缘统统放下,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统统放下,这是道心,我们求的是一心。我们所证得的是真正了生死出叁界,不再轮迴!我们目的在此地。绝不是什么大学文凭,硕士、博士文凭拿出来好看,那不能了生死,那不能消业障。大家不晓得我,不晓得又怎么样?晓得又怎么样!希特勒天下人都晓得,还是照样的要下阿鼻地狱有什么办法?他造的业太重了。

  荒山石洞裡头有多少修行人证果,出叁界了生死,没一个人知道,他成佛作祖。名闻利养害死人,害惨了修行人,这个东西严格的来讲,边都沾不得,这好名、好利这是魔障。今天世间法裡头那些名利,这个学校的文凭,那都魔王在那边诱惑你,稍稍不留意,就上魔的当。所以有些年轻人想出家的,还没有出家,他正在念书。我就告诉他,你好好的念,你把大学念毕业,最好念到博士学位再出家。为什么?他就不打妄想了,不要再去念博士,世间法念到头了,觉悟了也不过就如此。所以说要死心塌地用在佛法上,佛法没有别的,就是修的清净心。你看大乘佛法教你发菩提心,菩提心就是清净心,菩提心是修行的大根大本。直心就是平等心,深心就是清净心,大悲心就是慈悲心,我们修的是这个,无需要人知道。到你道德成就了,自然有天龙八部、护法鬼神来拥护你,把你推崇出去为天人师表,普度众生,还用得着自己去宣传吗?

  印光大师就是我们一个榜样,你看他老人家,你读读他的传记你就晓得,他在普陀山藏经楼等于闭关。在普陀山藏经楼叁十年不下山,哪个人晓得他?没有人知道,到他老人家七十岁的时候,都没有人晓得。那个时候就是李圆净这几个居士,这民国初年的大居士,很有学问、有修行的,去朝普陀山。朝普陀山就遇见印光法师,跟他谈佛法几句话一说,这些人心裡佩服得五体投地,他们回到上海之后,「普陀山裡有高僧,真有学问、有道德。」于是跟印祖书信往来,现在的《文钞》就书信往来,他们就把老和尚给他寄的信,就在报纸杂誌裡头发表,于是乎大家才晓得普陀山有个印光法师。印祖是八十岁圆寂,七十岁人家才晓得,到八十岁不过是十年。但是这个十年当中,你看看对于整个佛教的影响,近百年间第一,任何一个大法师影响力,没有印祖这么大。七十岁以前没有人知道,他也不宣传。这是我们要学习的,不要学着年纪轻轻就要学出风头,这大错特错。要在根本上修学,修养道德学问,目标要见道,见道之后这才能学道。要讲到见道头一个是要断烦恼,小乘要断八十八品见惑,这是见道位;大乘菩萨要破一分根本无明,这是见道位。你道都没有见你还修什么?你盲修瞎练。见了道而后才能修道。下课。

  (第六集)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