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妙法莲华经大意》讲记

好高骛远,拉拉杂杂搞了一大堆,搞了一大堆在一生当中没有什么成就。你们看圆瑛法师的法汇有那么多,但是你要晓得,圆瑛法师真正的东西就是两样。他一生当中《楞严经》、《圆觉经》,那是他真正的东西;其余那些小部经,都是人家请他讲经,随便写的讲记。圆瑛法师二十几岁出家的时候听《楞严》,功夫就用在《楞严》上,一直到七十几岁的时候才写成讲义,你想想看,他这个功夫用得多深!他在上海那个时候办的佛学院,就是楞严专宗学院,白圣法师就是那个学院的学生。他那个学院可想而知,就是一部《楞严经》,专宗,楞严专宗学院。他自己是个专门研究《楞严》,又办楞严专宗学院,每天给学生们讲学,这个功力多深,到晚年写成《讲义》。所以我们今天读《楞严经》,那你就没有办法,你不能不读圆瑛法师《讲义》。《法华经》也给诸位介绍一位大德,那也是一生的精力用在《法华》上,把各家各派的,天台的、贤首所讲的《法华》,甚至于禅宗裡面讲《法华经》都参遍了,最后写成这部讲义叫《法华经大成》,意思是集《法华经》註解的大成。所以像这些註解都变成了权威性、代表性。

  我听说你们学院裡面,有不少同学都是想学《法华》,也来问我怎么个学法。如果说真正学《法华经》,给诸位说,不但那个经要背,《法华经大成》要背。你不要一听说吓倒了,你要想做一代祖师将来弘扬大经,你连这点能力都没有,你还搞什么?你什么都不要搞!你今天遇不到知识指引,扎根打基础就是背诵大经,基础深厚了,遇到善知识几句话给你一点豁然大悟。你们看《六祖坛经》这裡一个例子,法达禅师诵经叁千部,诸位要知道,诵是背诵,不是看着本子,看着本子叫读。你们现在叫诵经哪裡是诵经?是看着本子在念,那是读经不是诵;诵是不要本子,背诵。法达禅师你看人家《法华经》多熟,他已经背了叁千遍。从读,读到背这个阶段不算,全经都背下来,从这个时候才开始算,一天背一部,一天背一遍,把全经背一遍。叁千遍你们想想,一年叁百六十天,十年叁千六百天,叁千部是十年的功夫。有这样的基础见六祖,六祖轻描淡写几句话,他就恍然大悟,开悟。如果他没有叁千部《法华》的底子,六祖怎么给他说他也不会开悟!所以诸位是不怕不遇善知识,怕的是遇到善知识自己肚子裡什么都没有,空过了。

  我在前面提示过诸位,李老师古文好,诗做得好,有些学生想跟他学古文、学诗,他就问他,「你来学古文,你这古文能背几篇?」这一问就问住了。李老师说「你肚子裡头要不能熟背五十篇古文,你没有资格学古文。」见到他也枉然,他没有办法教。你想学做诗,你肚子裡头要没有叁百首唐诗,你也没有资格谈诗。这样一问,大家都傻了,就没有办法。所以这个不背行吗?世出世间法一样的。诸位背诵的年龄过去,现在再干的,亡羊补牢还来得及。你肯花上个两年到叁年时间来得及,背一部《法华经》,真正学《法华经大成》的话,叁年完成,是可以做得到。你看海仁和尚教学,背《楞严经文句》,就是蕅益大师的註解《楞严经文句》,连经文带註解统统要背,这是你真正学《楞严经》。不过我们的看法,跟老和尚看法不一样,我们要背的话,宁愿背交光法师的《楞严经正脉》。蕅益大师确实是不错,你看《弥陀要解》,那真是《弥陀经》註解是第一把手,可是他的《楞严经》,裡面不晓得他怎么搞的,他好像还是有点天台宗的成见。所以我们客观的看法,《楞严经》的註解还是交光大师,那是个标準註解,是个好註解。可是古人的註解都深,你看圆瑛法师的《讲义》深入浅出,对于我们现在初学的人来讲,那是再好不过。所以你学东西,不背註解那怎么行的?要吃苦头、要下苦功。跟我来的,也有几个人学《法华经》的,你看他每天在外面一天念一部,一天念一部《法华经》,那是在家居士一天念一部《法华经》。所以我们看看别人,想想自己,我们怎么个学法?这些地方不可不知!我们自己是不是甘心情愿,这一生就这么样空过了?还是要发愤图强出人头地。这一品的大意,诸位自己去研究。末后说出来:

  【大通智胜。一心也。十六王子。八识也。识本唯八。各具事理。】

  理八识、事八识,所以有十六。我特别把这些字句念出来,就是告诉诸位,一切佛经无不是表法的,无不是说我们自家心性的。你要不懂这个意思,那你就没有门可入了,开经偈裡面讲的「愿解如来真实义」,你就不解如来真实义。处处都是讲的我们心性。末后讲:

  【智积。心本无为。识则无所不为。】

  理体上是无为,体上是无为,从体起用则无所不为。体是理,用是事,事者理之事,理者事之理,理事不二,这就是一心。底下提出两种修行两句,修行必要,一个就是以识观心,一个就是以心转识。这两句话,可以说把我们做功夫的要领,完全说出来,既简单又明瞭。那末后有几句:

  【如来权说宝所。】

  着重在『权说』。

  【破彼执情。】

  这是权说的义趣。

  【化城若出。宝所无方。但曰在近。若悟自心。成佛尚不可得。何声闻菩萨之可分哉。】

  这是把真实的情况,全给我们显露出来。成佛是对未成佛说,就是我们从比喻上来说,譬如我们有病,健康是对于病痛来说。如果说病没有了,没有了那个健康也没有意思,健康也没有了,健康是对病相对而建立,没有病怎么显得有健康,没有健康怎么会显得有病,互相显现的。佛与众生也是互相显现的,因为有众生才显示出有佛,有了佛才显示出众生,众生没有了佛到哪裡去找?佛也没有。这是禅家所谓是「两头坐断」,是达到了这个境界,这是完全真实的利益。所以说你要真正悟了自性,大彻大悟之后,佛都不可得。《心经》后面讲「无智亦无得」,智是能证之智,得是所证之果。无上菩提,到这个境界能证之智没有,所证的无上菩提也没有,这个我们叫做究竟证。佛在《楞严经》裡面讲「圆满菩提,归无所得」,第一句告诉你圆满菩提,第二句接着归无所得,为什么?本来如是。所以经文一开端「如是我闻」那个如字,是真正是妙极了,到你到如来地的时候才恍然大悟,这个如是妙!一个字,就把十方叁世一切诸佛菩萨所说的妙法,统统都包尽。一个字,放在经的前端,我们哪裡晓得这个用意?放在这个前面,佛所说一切言语,与这个如都相应,都是通达这个如,如就是自性。下课了。

  (第二十叁集)

  1981/7  台湾圆觉寺  档名:08-002-0023

  接着我们看下面一品,「五百弟子授记品」:

  【前品喻明远因。则知声闻皆是菩萨。满慈由此开悟。是故经家连叙叁事。】

  『经家』就是结集经的人。

  【以见其意。既知影响。故心净踊跃。讚佛希有。復作念云。佛德无量。我等言不能宣。我等内祕外现。深心本愿。佛所备知。当为宣说。故世尊称其叁世佛所说法。皆为第一。】

  『满慈』是说法第一,他代表的说法第一。这些虽然看起来都是声闻弟子,这个地方已经把他的本地风光洩露出来,都是『内祕外现』,内祕是什么?都是菩萨再来,外面示现的是声闻身。实际上不但裡面有许多大菩萨再来的,还有诸佛再来的,正是所谓「一佛出世,千佛拥护」。跟我们现在人不一样,你看我们现在人谁去拥护谁?若没有嫉妒、障碍就算是不错了,还谈得上什么拥护?佛法不是这样,释迦牟尼佛出现于世,等于唱戏他唱主角。诸位要晓得,唱戏如果没有配角,这个戏唱不来的,他一个人没有办法,必须要有配角。而且配角还要内行,要不内行不能把这个主角衬出来,谁来唱配角?诸大菩萨与古佛再来。你们要晓得舍利弗跟目犍连是早已成佛,都是古佛再来,来在这裡故意装作释迦牟尼佛的弟子,还是声闻弟子,这就是「内祕外现」。唯有这样的行持,才能够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诸位千万,脑子裡头不要有个错误的观念,认为什么?我一定要在别人之上,我要做个领袖人物,我才有无量无边的功德,你有这个观点错误。譬如这一个手錶,手錶你看表面上看两根针,它在那裡指时间,实际上裡面每个螺丝、每个齿轮,少一个它都不能动,它就会有偏差发生错误。所以这个功德,裡头每个小螺丝,跟这个指针是同样的功德,不能说哪个功德大,哪个功德小,同样同等的。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所以佛当年在世的时候,佛的功德很大,佛的所有弟子都唱配角的,都是他的螺丝钉,少一个也不行,佛的功德也不能够显现出来。不但是这些声闻弟子、菩萨弟子,佛菩萨再来,大家同唱这台戏,连当时的护法也不例外。你们看看经裡面所记载的,舍卫国的国王,这是大护法波斯匿王,四地菩萨再来的,现的国王身,在家身分,来护法。你看看内护、外护都是佛与大菩萨们再来的,来唱这台戏。不但连这些正面的是佛菩萨是再来的,连唱反调的、唱丑角的,故意在裡面捣蛋找麻烦的,提婆达多也是菩萨再来,所以才叫圆满的功德。我们几个人晓得这个道理?这是我们要记住,将来在我们同参道友裡面,哪一个法缘殊胜,我们就要把哪个人抬起来,不要去跟人家争去,要晓得功德是一样的。哪个法缘殊胜,等于说这个錶一样,他来做指针,我们在裡面做齿轮,我们在裡面做螺丝钉,我们来拥护他。领袖只能有一个,不能有两个,大家懂得这个道理,要来拥护他,一佛出世千佛拥护这个道理!所以说决定不可以生嫉妒、障碍。你想拥护一个人,有的时候跟那个人没有缘分,你是真心真意想帮助他,他还不要你。不要我们怎么办?也能拥护,我们随时随处讚叹他,替他宣扬。他在某个地方讲经,我们处处讚叹,劝别人到那裡去听,他在哪个地方有道场,我们劝人家去参学。我们跟他不见面,跟他不往来,拥护了,拥护的真正做到。万万不可这个有德的高僧,他有什么了不起,不能跟他学,他邪知邪见你跟他干什么?那就到处破坏,那这不叫拥护。

  所以诸位要晓得,我们中国人从前的道场确实是僧讚僧,譬如我这个地方是讲《法华经》的,《法华经》道场,你到我这个地方学《法华》,我很喜欢你来跟我学。如果你的机缘在《华严》,你不想学《法华》,在《华严》,这个老师一定会劝他,你的因缘不在我这个地方,你在某个地方,介绍你到那个地方去参学,到那裡去磨鍊。这是彼此互相的讚叹,你的志趣是在《华严经》,我这个地方不教《华严经》,我虽然是《华严》专家,通达《华严》,那个法师在那边标榜的法门,一定要把你送到他那儿去。他那个地方如果有学生要学《法华》,那个法师一定把他送到我这儿来,互相的尊重。没有说是你学《华严》,不要紧,我的《华严》不比他差,你到他那裡去干什么?没有这个道理的,互相尊重。你们去看看《高僧传》,看看禅宗语录,你就晓得,那个祖师一看就晓得,他因缘在哪个地方,不在我这个地方。同时学一个法门,同时学禅的,有的时候一看机缘不在我这儿,你在我这个地方开不了悟,他看看你的根性,你的机缘在什么地方,他指点你,你到某个地方去参,你的机缘在那个地方,到那裡没有几年开悟。这什么道理?这种本事我们能不能具有?给诸位说能。实在讲很简单,一个是志趣,一个是恭敬心,你到我这裡来,我一看看你对待我不太恭敬,就是没有十分的恭敬心。

  我一定会问问你,你以前亲近过哪些知识,在近代这些大善知识裡面你知道哪些人,你最佩服的是哪些人?这一问,我最佩服的是某人。你的机缘不在我这裡,机缘在他那裡,为什么?十分恭敬就有十分成就。你对我只有叁分恭敬,你跟着我只有叁分成就;你对那个人十分恭敬,你到他那裡去有十分成就。我不能够耽误你,我要把你推荐到他那裡去,诸位要晓得这个道理。这两个禅师,也不见得说那个禅师真的比我高,不是的。学生成败关键就是诚敬,这是印祖告诉我们的,你心目当中最崇仰哪个法师、哪个善知识,你跟他学一定成就。这是世出世间法裡面可以讲这是真理,教学的真理关键就在此地。所以求学的人第一个就是择师,选择老师,选择老师就是从这裡选择。跟定永远不改变,这就是说有耐心,有长远心!我对这个老师很尊敬,跟他几个月,别的老师也不错,心就动,就动摇了,那怎么能成就?这不能成就。老师有道,老师没有福报,苦得不得了,连饭都没得吃,宁愿饿死也不离开,你才会成就。那个老师没有道,福报很大,一切享受具足,这一看那边享受不错还是到那边去,那就完了。这是要我们自家会选择。在这章裡面,就在这一品佛给我们说明,常随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各个都想如来给他授记,佛也满了他的愿。这些人将来成佛:

  【同号普明者。】

  因为他们是声闻众示现的,示现声闻身,这个授记昨天跟诸位说,全是从事相上说的,迹门上说的。为什么『同号普明』?这是因为:

  【同因四谛发明也。】

  示现的是小乘圣者随着世尊修四谛法门,各个因『四谛』开悟,最初开悟的是憍陈如尊者。到法华会上:

  【佛许千二百。而别叙五百者。五百在会。其余在外。】

  经裡面讲:

  【其不在此会。汝当为宣说。】

  由此可知,世尊对弟子授记範围非常之广大,而且普遍。底下有几句话很要紧,我们应当要记住,在第八页最后的一段,第八行下半段当中开始:

  【此中喻以衣下宝珠。本非外有。任意可用。但自迷背。枉受贫穷。】

  这是从比喻上说,这是说一个穷子,口袋裡面装了无价的宝珠,自己不晓得用,天天在外面讨饭吃,这多可怜。这就是比喻,我们每个人本来就具足无量的智慧德能,与十方一切诸佛平等不二,本来是这个样子。可是现在我们把本性忘掉,本性就好像『衣下宝珠』一样,现在我们在六道生死轮迴,就好比在要饭吃,在外面讨饭,不晓得自己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就比喻这个。所以说是『但自迷背』,这个贫穷是冤枉受。话虽然是这么说,可是我们今天没有福报,仍然受贫穷,这裡面的事与理都深,没有入这个境界不晓得,没入这个境界给你讲,你也不会相信,你也不会懂的。我们不说别人,就是拿释迦牟尼佛来讲,佛当年在雪山六年的苦行,每天吃的一麻一麦,瘦得骨瘦如柴,苦到那样的程度,这是世尊示现的苦行。如果说佛的福报那么大何必要受这个苦?再问佛真受苦、是假受苦?给诸位说,示现给我们看的,他真受苦吗?他早就成佛,这是示现。就好比唱戏一样,戏台上表演的,给我们做个模範,告诉我们修行,再来人修行,也要经歷这样的磨鍊。我们如果说禁不起折磨,怎么会成就?

  我们这不要说古人,我们比起古人差得太远了。但是你们这一代,比起我们这一代要差一大节,为什么?我们受的苦,你们没受到,这个成就不容易,不吃苦不行!所以佛法,释迦牟尼佛讚叹苦行,我们受苦自己会不会感觉苦?不感觉。为什么不感觉?因为我们心都在道上,把这个生活之苦、身体之苦把它忘掉,没想到这个事情,满脑子裡头都是佛法,佛法裡面有所悟处、有心得,充满了欢喜。像孔老夫子讚叹颜回一样,那颜回在物质生活上太苦了,一箪食一瓢饮。可是颜回乐,一天到晚乐得不得了,他乐的什么?乐的道。他不是乐的生活,生活方面他是不如别人,他乐的是道,法喜充满。所以修道人有法喜,身穷道不穷,这是道理;最怕的什么?身富道贫那就糟了。身可以贫,贫到没有饭吃,没有衣服穿,道不贫,法喜充满。我们今天讲精神生活丰富,物质生活缺乏,精神生活丰富,所以他的生活是自在的、是安稳的、是快乐的。下面这就说出经裡面比喻的意思:

  【十六王子。代讲法华经时。种大乘种。是繫珠。今与授记。即示珠。】

  这两句话是将这个比喻的意思,给我们点出来,这是就本经来说的。下面一段,这是举禅宗公案来做个对照,让我们在这裡面开悟。这一节我念一念:

  【昔者南岳参六祖。祖问曰。何处来。曰嵩山来。祖曰。什么物恁么来。岳不知对。】

  对不上来。

  【经八年后。乃白祖曰。某甲道得也。】

  你看看八年悟了,悟了跟祖师说,我可以答得上来了。

  【祖曰。汝作么生道。】

  这个一问一答,给诸位说,禅宗裡就是口试,就是考境界。这裡面的意思,不入这个境界人听不懂,只有他们两个问答的人懂,程度达到的人懂,不到这个程度的人,听不懂。

  【曰说似一物即不中。祖曰。还假修证不。曰修证即不无。染污即不得。】

  诸位要晓得这就是怀让大师,《六祖坛经》裡面有这段公案,有这段记载。《五灯会元》、《传灯录》裡面统统都有,都有这个记载。

  【祖曰。如是如是。】

  这就给他印可,这是彻悟,真正彻悟。但是祖师这裡头有两句话我们应当要学习,『修证即不无』,你看要不要修?要修,还是要修,还是要证,「不无」就是有。『染污即不得』,这两句话很要紧,可见得他是真正得到中道的妙用,空有二边不住,自己有修有证不住空,一切不染污不住有,空有二边不住,心清净的,就像六祖的所说的「本来无一物」。身要修,还是按照每天持戒修定还要做,功课一点也不放鬆,「修证即不无,染污即不得」,六祖大师给他印可,对的,一点都不错。我们现在麻烦在哪个地方?好,你就是修证即不无有吧!底下有染污,一天到晚在染污这就不行。或者好了,我心不染污,不染污我也不修,我无修无证,我也不修,什么也不修也错误。《金刚经》裡面所讲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无所住就是此地的染污即不得,就是无修,而生其心就是修证即不无。六祖大师虽然到这个境界,六祖大师天天修行,没有一天不参禅,没有一天不教学,天天领众修行,天天为大家讲开示,接引十方的学人。所以这是我们要注意到的,祖祖都是如此,我们应当要效法。这个底下有好几段,都很有趣味,下面引大珠和尚参马祖这一段,这也很有趣味,这是《大珠和尚语录》上有的。《大珠和尚语录》在台湾很流行,好像印过很多版,到处都可以看得到。这在禅宗语录裡面也可以说很着名的,他的语录好,就是简要详明,没有啰嗦,没废话,所以大家看起来都喜欢。《大珠和尚语录》我们过去也讲过好几遍,都是讲的行门的纲领。我们读起来确实是很有受用,不一定是要修禅,不论你修学哪个法门的,你念《大珠和尚语录》都能得到受用。底下讲是有:

  【即繫即示者。】

  这个文我没有把它完全念,你们诸位自己要去研究。

  【大珠和尚参马祖。祖问曰。何处来。曰越州来。祖曰。来此拟须何事。曰求佛法。】

  你来干什么?我来求佛法。

  【祖曰。自家宝藏不顾。抛家散走作么。】

  这就是喝斥,你来求佛法,你『自家宝藏不顾』,你本来是佛的你不顾,你跑到我这来干什么?大珠说:

  【那个是某甲自家宝藏。】

  这是再接着问了。

  【祖曰。即今问我者是汝宝藏。一切具足。使用自在。何假外求。珠领其旨。】

  大珠和尚一听了这几句话言下大悟,这就领悟。所以我们看看禅宗语录,这一问一答那么简单,人家都悟道,都明心见性。我们这看来看去,也照样画葫芦画一下,也来问一问、描一描,愈描愈黑,愈问愈迷惑颠倒,我们为什么不开悟?像这些地方值得反省。按理说,我们也要像他们一样的开悟,才对,那个不能开悟一定有个东西障碍。俗语所谓说茅塞在心,我们这个心裡头有茅塞住,心窍不开,你要晓得这个茅塞是什么,一定要把它找到,找到之后把这个茅塞拔除,我们心窍就开,大彻大悟。再给诸位说,茅塞是人人不同的,不是一个方法,如果是一个方法,佛法何必要讲八万四千法门?八万四千法门不是随便说,确有其数,你们看看《教乘法数》,看看《叁藏法数》,确有其数。八万四千尘劳烦恼都是茅塞,去掉了心开意解,这个事情要紧。我们现在茅塞拔不掉,因为塞得太紧,没法子,你就是遇到高明的人,他也没法子帮你。像这些人他的茅塞很鬆,好像快要掉下来,遇到这个祖师他用的巧妙方法一点醒,他的茅塞立刻就脱掉,这才能够契入境界。

  所以我们自己,自己是个众生的身分,众生身分就是自己有病,自己要晓得自己病在哪个地方,病在哪裡,要晓得如何去对治。如果真正要想病好,理论、方法懂得了之后,要真能精进,前面讲善根给诸位说过,佛法的善根只有一个,精进。世间法裡面讲叁善根无贪、无瞋、无痴,佛法裡只有一个善根,精进。但是诸位要晓得,佛法是建立在世法的基础上;换句话说,是在无贪、无瞋、无痴这个基础上精进。如果是带着贪瞋痴的精进,那就不是精进,那在佛法裡叫懈怠、叫堕落,这点要搞清楚。我们学佛的人讲我们精进,世间人他们也精进,你看现在竞选多精进,他要是不精进他选不上。所以得要看精进的是什么,你们如果要懈怠,天天打瞌睡睡大觉也精进,人家睡八个鐘点,你睡十个鐘点,你比别人精进。这裡面有善法、有恶法、有染法、有净法,不相同,佛法裡面讲精进是讲净、是讲善,向这个方面来精进。大凡一个学道的人在自己没有见性以前,都是以见性为第一个目标,这是诸位记住,不是以弘法为第一个目标。为什么?我自己还没见道,我怎么能弘道?我自己烦恼还没有断,处处还染着,我的生死不了,那我要去弘法利生,真正是泥菩萨过河的事情。

  所以诸位要记住,弘法利生,过去我那个时候,我初学的时候李老师给我讲两桩事情,叫我特别要小心、要谨慎,一个是讲经,一个唱念。经讲得好、唱念唱得好,都容易得到信众的拥护,信众一多麻烦就来,当然很容易堕落,如果你的心要不定,就容易堕落。我出家剃头的师父心悟法师,你们晓得他吗?当年在台湾,是台湾佛门裡头五虎将之一,五虎将是哪几个?星云法师一个,煮云法师一个,心悟、妙然,还有个广慈,五虎将,其中叁个还俗了。讲经说法收这些徒弟很多,结果以后皈依他的女徒弟,结婚去了,现在有小孩、有事业。所以我们要是没有相当的定力,你天天要接触大众,要想保持清净不容易。就是说名闻利养、财色名食睡,天天到那裡引诱你,在那裡勾引你,你要能不动心了才能够出去弘法利生。你要把持不住,被信徒度过去的太多了,古今中外多得很,不希奇!一天到晚在那裡勾引,你要能够做得了主宰如如不动。这是我那个时候李老师特别提醒,所以是说这个确实是要注意。我们看看古人先成就自己,而后利益众生,这是对的,应当是这样的。现在人麻烦大,学了几天佛法他就想出去讲经,去招揽信徒,这个问题多了。我们连说个自不量力他还不够资格,为什么?他没有力他量什么力?他就干了,没有力他也干,学了几天他有这个胆子,他要出去干去。可是诸位要晓得,后来的果报这个事情麻烦大!

  眼前诸位要晓得,尤其是在今天,我们这一个开发中的社会,现在我们讲开放的社会,富裕的社会,得财富、得名利不难,很容易。眼前贪图一点享受,容易做得到,这后来果报怎么办?有没有想到这个问题?这个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千万不要以为「我又没有见到。」你要把眼睛睁大一点,你去看看现在社会上一天到晚都是果报。前天一批净业林的居士一百多人到此地来观光,那些人裡头好多我都认识,裡面一个老居士,就给我讲了两样因果报应的事情,就是最近这两年的事情,眼看事实的事情,摆在面前的事情。你们再看看报纸上、杂誌上稍稍留意这个事件,因缘果报真的摆在我们面前,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所以说不是不报,时辰未到,一定有果报。你想到果报你就对于造因要谨慎,佛法裡头常讲「众生畏果,菩萨畏因」,果报来了你后悔也没办法,只有逆来顺受。要想离开恶的果报、不好的果报一定要断因,不可以造恶业,不可以造恶因。所以我们起心动念要谨慎,就要晓得将来是什么结果;如果我不想那个果,我就不造这个因。所以诸位要是时时刻刻能够为将来果报上着想,我就可以断定你不造恶业,为什么?因为你不愿意受恶报。这是个觉悟的人才能做到,他的眼睛明亮,觉悟的人才能做到!

  凡夫为什么?迷惑颠倒,他见不到,或者见到了他也不相信,不是不相信,大概还没有到,现在还没有关係,还没有到,等到时辰到的那一天来不及!千万不要以为,看到经上讲的张善和十念还可以往生,现在多造点恶业没有关係,等到临死的时候阿弥陀佛就来救我,还可以来得及。十念往生真的,这也不是假的,但是你要晓得,张善和的十念,临死的时候头脑清楚,人家叫他念佛,他真的赶紧念。你能不能保证你死的时候清清楚楚?如果你的病一重,病了几天迷惑颠倒,听到佛号都听不清楚,那不就糟了糕了,这个事情也是事实。我那个时候刚刚出家没多久,临济寺有个居士,念佛会裡面的,很虔诚的一个老居士林道棨,他是台湾银行的襄理,也很有身分、很有地位,虔诚的一个念佛的人,他死的时候癌症死的。病重的时候我们去看他,他就告诉我佛号念不进去,不但念不进去,听到佛号就讨厌,业障!你说这怎么办?所以我们从这些事实上来观察,能够理解到张善和他是菩萨再来,那示现给我们看的,那个人有多大的福报,临命终时心不颠倒。所以到临命终时,最后的时候还能够修忏悔法十念往生。我们千万不要看到张善和十念往生,多造点罪业没关係,到后来还来得及,那你就大错特错了。不可以存这种侥倖的心理,要脚踏实地老实修行,诸位要知道,老实人可贵!世间人所以不能成就也可以说不老实,所以他不能成就,老实人一定成就。底下这个后面一段,大家自己看一看,公案都很有趣味,你要能看懂的话,那这个意味就非常深长了。末后有几句话总结这个叁段公案:

  【若能直下承当。塬从本得。】

  这两句话很重要,可见得问题就是我们能不能『直下承当』?而诸佛菩萨、歷代祖师,实在就期望我们「直下承当」。末后这两句话是很深重的教诫。

  【苟执教道为然。阿谁不名迷背。】

  这裡面的问题就执着,如果你要是执着教、道以为是然,就是执着在经教裡面,不晓得它裡头真正的意思,不能直下承当,不晓得经裡面每字每句,都是说的我们心性本具的智慧德能,你要是心外求法的话,哪个不叫做『迷』、不叫做『背』,迷失了本性,背觉合尘。诸位要晓得,言语是声尘,文字是色尘,你迷在这裡面,你岂不是背觉合尘?那个真下承当的人,背尘合觉,正是经裡面教给我们,「离言说相,离文字相,离心缘相」是旨,这是真的。好,下课了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1981/7  台湾圆觉寺  档名:08-002-0024

  请掀开讲义第九页,「授学无学人记品」,这个以下几品对我们的修学非常重要,希望大家特别要注意到。

  【阿难是佛之弟。罗云是佛之子。】

  『罗云』是罗睺罗尊者。

  【授记居于后者。自外而内。自疏而亲。以显先人后己。平等之至也。】

  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佛法这是超越了世间法,佛法裡面常讲「怨亲平等」。既然是平等,哪裡还有先后、内外、亲疏?可是佛毕竟是在世间弘法,所以对于世间的习尚并不破坏。所谓是「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觉」,对这个世间法他不破坏。而且在世间法裡头示现一个榜样教给我们,这个地方也就是示现给我们做样子,我们应当要学习。无论在什么场合要记住,多替别人着想,这样才能够培养菩提心。菩提心是学佛的基础,是大乘佛法的根本,而菩提心的培养,确实就是要从先人后己着手。菩萨不起心动念则已,这一起心动念就会想到别人,而不是专想着自己。我们也可以说,菩萨与凡夫起心动念之所不同的地方,就在此地。我们想想,我们二六时中起心动念是为自己想,还是为众生想?这些地方就是要学习的。在《法华经》裡面,从「授记品」以来,我们看佛为菩萨、声闻大众授记,而把他自己一个小弟,跟他的儿子摆在最后,最后再给他们两个授记,这个意思就是此地讲的两句话,『自疏而亲,先人后己』,就是教我们这个两句话。

  【二人之记。劫国庄严寿命眷属。皆出菩萨之上者。明其因深也。】

  这两个人不是普通的人,他们是无量劫来,与释迦牟尼佛可以说密切的配合教化一切众生。底下尤其说得清楚:

  【阿难与佛。同时发心。】

  换句话说,他们两个程度塬来是相等的。

  【不取速证。坚誓护法。】

  释迦牟尼佛示现的证果成佛,而阿难尊者则示现护持。你看在迹象上来说,他是世尊的侍者,做侍者,我们所看到的是在日常生活上的护持,照顾释迦牟尼佛的生活。佛灭度之后,负责结集经典,这是阿难尊者他的事情,这个结集经典。从这两桩大事情来看,他是佛的真正护法人,不只护持这一次,所以他的功德跟佛没两样。在此地也是劝勉我们要发心护法,你要说护法究竟什么样的功德,你读《法华经》这一品,你就晓得功德之大,不可思议,在诸菩萨之上,有这么大功德。因为纵然有弘法的人,如果没有护法的人,这个弘法效果也非常有限,不能够教化广大的众生,这是我们应该要知道的。所以将来诸位学成之后,不一定是各个都成为弘法的人才,同学当中哪个有福德因缘,有这种成就,我们别人要共同起来护持他,他的成就就是自己的成就。如果诸位有这样的见地,佛法必定能够兴盛,这是菩萨行。千万不可以看到别人有点成就,我们嫉妒、障碍,他在弘法,我们把他破坏,阻挠他,罪过就无量无边。是不是真的能够把他破坏了?给诸位说不能,不但不能,反而帮他更快的成就。

  为什么?一般讲他发心他做这桩善事,譬如说我们讲一部《法华经》,这个了义的经。我们如果说把他破坏,他讲不成了,他讲《法华经》的功德没有了。其实不然,人家已经满了,你们去读读大经,「发意圆成,圆满功德」。你这一阻挠他不讲功德圆满,你要不阻挠的话,必须他要把经讲完功德才圆满;你把他一破坏、一阻挠,他倒省了事,他不要讲功德圆满。你们想想看,你能破坏别人吗?自己造了业,他人家是圆圆满满的功德,没有一丝毫欠缺。为什么?他不是不做,他是当中有阻碍做不了,心是圆满的,事上没有圆满,心是圆满的。所以说是一切破坏只能破坏事相,不能破坏人家圆满的心,不能破坏人家圆满的功德。破坏到底破坏了谁会有那么大的罪业?破坏了一切众生闻法的机缘。所以你破坏法师讲经,与法师不相干,这个结罪不在法师那裡结罪,法师圆满功德。跟谁结罪?听经的大众,他这个听经的机缘没有了。如果这个道场是一百个人听经,换句话说,你跟一百个人结罪;有一千个人听经,你就是跟一千个人结罪,这个事情麻烦。所以大家要晓得,破坏大众闻法的机缘,而没有破坏法师。所以你要是把这个事理看清楚,帐算明白了,这种傻事情我们决定不干。聪明人修随喜功德,某法师在某地方讲经,我们看到的亲戚朋友,我们劝他去听经,他听经所得的功德就等于我们给他的;换句话说,等于那个法师代我讲经,你看这个功德多大。所以随喜功德,与法师讲经功德是一样的、相等的。

  所以诸位要晓得,主持佛法教化一方,不一定要自己讲经说法,也不一定要自己领众修行,你的功德就无量无边。这好比办学校,你做一个校长,校长可以不必领导学生,带着学生做功课,也可以不必给学生上课。但是一切教化都是他在主持,譬如整个教育政策、教学的计划、课程的编排、老师的聘请,他做这个,这就行了。所以这个校长在佛法裡面称之为亲教师,和尚。教员是什么?教员是执行校长的命令,执行他的政策。他叫你教什么,你就担任这个科目,把这个科目教好,你是个好老师,整个教学计划你不管,教学的设计你不管。所以教育成功、失败,那是校长跟教务主任他们去管,这个责任最为重大。等于说他们在设计,他们做工程师在设计;我们做工头,是替他执行他的计划,执行他的构想。所以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责任在他,诸位要晓得,不在教员,教员怎么样好就是这一门。好像整个建筑的大工程,这裡面有许多的工程单位,你这个老师是单位一样,是水泥工或者木工,我做得怎么好,我木工做好了,其他的不好有什么办法,那别人做的。所以通盘的设计就是校长跟教务主任,教务主任那是助手,他们两个人。你要一个好的校长、好的教务主任,这个学校已经办出名声来,办成功。这一段它的重点,就是说明了护法的功德利益。

  【罗云于佛佛前。】

  这个地方要特别注意到,你看看不仅为释迦牟尼佛,这个菩萨发心更了不起,不管是哪一尊佛,你要示现成佛,他就来示现为佛长子,他示现佛子的身分。不是一尊佛,哪一个成佛他都来,他都来给你表演为佛的长子。

  【密修梵行。】

  在这个声闻众裡头,他是个修密行的,别人看到他好像在僧团裡面很顽皮,实际上他修行没有人晓得。你看他一天玩到晚,他真正修行,真正在用功;换句话说,僧团裡面是个调剂。大家天天生活都很庄严、肃穆,时间久了感觉得枯燥无味。这个小沙弥也能够在僧团带出一点活泼的气氛,僧团裡面小孩活泼的气氛,他实在是内裡面修密行,内修密行。其目的帮助世尊:

  【欲启其滞小声闻。】

  他修的是菩萨行,启发这些声闻大众,希望他们迴小向大。世尊不说,由他在当中以善巧方便来逗引这些『声闻』,叫他们觉悟迴小向大。你看看这个功德多大,就是帮助佛接引小乘人到大乘,这是罗睺罗尊者。不但是帮助释迦牟尼佛,哪个菩萨示现成佛,他都来帮忙这些众生。前面曾经跟诸位提到过,教学多贵专,《叁字经》裡头就说「教之道,贵以专」,罗睺罗尊者他这种教学真是专家,每尊佛出世他都以佛的儿子出现于世,帮助佛教化众生,专家!所以你看看,不但在世间教学强调,佛法裡面教学,罗睺罗尊者这示现了专,专到了极处。我们读了这样的经,应当要有所感化,有所启示,我们应当效法。所以在授记的时候,这个功德庄严的殊胜,都超过前面授记的那些菩萨声闻,他们的功德实在是太大了。

  【二人同时得记。劫国寿命皆等者。】

  都有缘故。

  【阿难持佛法藏。持法必得解。】

  所以阿难尊者所表现的是多闻第一,而罗睺罗尊者所表现的是密行第一。

  【罗云行密行。行由解生。】

  他们两个人所代表的行与解。

  【行起解亡。故彼佛灭后。罗云成佛。】

  所以它统统都有表法的意思在。底下两句说:

  【以解发行。以行成解。二者相资之象也。】

  你看佛是以两个最亲近的人来做代表,一个是最喜欢的小弟,代表的解门;佛之长子代表的行门,行与解相辅相成。行门与解门,我再给诸位说个简单的,解就是讲的看得破,行就是说的放得下,放下能够帮助你看破,看破亦能够帮助你放下,所以这个两门是相辅相成的。此地讲的『二者相资』,「资」就是资助、帮助,解帮助行,行帮助解。从初发心到如来地都是精进而没有懈怠。底下说了:

  【身子上根。迦叶等中根。千二百下根。】

  『身子』表的『上根』,『迦叶等』这是表『中根』,『千二百』这是代表着『下根』,上中下叁根普遍的授记,显示出佛法的平等。

  【解行居于叁根之外者。】

  它的意思是:

  【实由之而统摄。】

  上中下叁根都离不开解行,解行是佛陀教学基础,统摄了八万四千法门,统摄了上中下叁根。所以后面说:

  【若圣若凡。解行统之。】

  在佛法裡面讲的道就是『解行』之道。为什么?一切凡圣所共行的大道,成佛也是走这个道,初发心的学人,亦是走这个道。末后这叁行很重要:

  【夫解行皆自心之本有。非从外来。既信自心成佛。其谁不发解乎。既发解已。其谁不修行乎。】

  这是诸位要特别牢牢记住,我们学佛不必畏惧,佛法的广大精深那是真的,广大精深那是到不可思议的境界。可是博大精深的佛法,是我们自己自性塬本具足的,可见得它不是外面来的,是本来具足。既然是本来具足的,诸位想想我们能不能成就?当然能够成就。所以前面一段说,只问我们自己肯不肯直下承当?如果肯直下承当这个事情塬本不难。难的是我们自己迷失本心,不肯直下承当,难在这个地方。这一段说得尤其是明白,要紧的就是要我们能够相信自心,相信自己在这一生当中能成佛,如果有这个坚定的信心,他就成功。我们想想,有这样坚定信心的人又有几个?实在是太难找!而每个人自己所感觉得总是业障太重,诸位要晓得,你心裡头一天到晚念着业障太重,业障焉能不重吗?不重也念重。给诸位说哪个人没有疑、没有惑?叫你改过自新,不要念着过去造的罪业。你要晓得你每念一遍,你的罪业又加了一番,我身没有造罪业,想过去造罪业,一想心就造罪业,阿赖耶识裡面罪业的种子就又增长了一分。好像我们对花圃一样,你又灌溉它一次,你想它一次灌一次,这是不好的。这念什么?念善法,念叁宝!忆念叁宝,就等于说叁宝的种子天天你培植它,天天浇水施肥滋润它,叁宝的种子成熟。

  所以一切善恶业都不要去念它,都不要去记它,为什么?因为这些业习种子我们要把它消除。既然是决心要把它消除,怎么可以去滋润它?我们要想叁宝的种子增长,我们对于叁宝种子要天天照顾它,要时时去滋润。《弥陀经》裡面你看看所说的,就是叫我们二六时中念佛、念法、念僧。佛法僧诸位还要知道,佛法僧,除了法翻成了我们中国语言之外,佛与僧都是梵语没翻,因此你要晓得它的意思。念佛就是念觉,什么叫念佛?是不是一天到晚念着佛佛佛这行吗?这不行。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念念觉而不迷,这叫念觉;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迷在境界裡面,这个念佛就失掉。法是正,正是不邪这是法,我们平常讲的正大光明,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境界裡面心正、行正,这叫法,这叫念法。我们心行不正,邪曲,法就失掉。怎么样念僧?僧是清净、和合。我们自己自心不清净,处大众不和睦,僧宝就没有;自己心无论在什么境界都清净,无论与什么人相处都是和睦。所以佛教给我们入手,修行就要修柔和、忍辱,这就修的僧宝。所以诸位要晓得叁宝的意思,晓得叁宝,叁宝是自性叁宝。

  外面这个叁宝,佛像、经典、出家人我们讲的事相上的叁宝,这是住世叁宝,这个叁宝有无量无边的功德。它的功德在哪裡?就是叫我们眼睛一看到佛像,我们就想到要觉不迷,它在那裡提醒我们;见到了经典,就想到我们心行正大光明;见到出家人,我们立刻就想到,我们做人应当是心地清净,与大家和睦相处。所以这个住世叁宝有无量功德。但是,现在有几个人晓得叁宝的意义?为什么不晓得?佛教没有宣传,没有把这些道理讲解给大家听,一般人不知道,于是乎住世叁宝的功德也没办法显示出来。不但没有好处,现在实在讲,叁宝如果不能够发扬光大,我们出家的弟子,在家弟子也有分,出家、在家的佛弟子都有无量无边的罪过。为什么?你叫社会人发生误会,人家一看到佛菩萨迷信、偶像,我们有没有分?为什么他看到佛菩萨形像叫做迷信、偶像?是我们做得不够,宣传不够,他误会!所以他这种说法,我们不能怪他,是我们自己没有尽到责任,没有把这些道理讲清楚,没有解释给他听。

  他看到经典,他觉得古老东西过去了,没有用的东西,所谓是说落伍,跟不上时代。他见过经典没有?没有,他也没有听过,也没有读过,一看到这个线装书他就反对。哪裡晓得,这是世出世间一切文字裡面,最上乘的文字,最微妙的义理,永远是在时代的前端,它怎么会落伍!凡是讲这些古籍是落伍的思想,这些人都是不读书之过。读书的人不敢说这句话,为什么?佛法裡面讲精进,既然讲精进永远在进步,那怎么会落伍!你看儒家裡面讲,你们打开《大学》「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它怎么会落伍!它不会落伍。这个思想商朝时候「汤之盘铭曰」。所以我们中国老祖宗,永远是追求进步的,他怎么会落伍!怕的是说如何落伍的那个人他是真落了伍,他自己落了伍他不晓得。别人走在前面,走得太远了,他自己没有看到,他以为别人在他后头,他自己在前面,那裡晓得人家远远在他前面。

  一见出家人社会的寄生虫,再一看恐怕来化缘的来了。你看这些都是招致一切世间人的误会,不但不知道尊重叁宝,不晓得叁宝的意义,在叁宝裡头发生严重误会,造成了错误的观念,以至于一些错误的行为,造了无量无边的罪业,谁给他的?我们都有责任。从前没有这些误会,为什么?每个寺庙都讲经,每个在家、出家的信徒都了解佛法、都尊重佛法,真正是上自帝王,下至庶民都懂,都接受佛法的教学。所以佛法在中国将近两千年来,与我们固有文化结合成为一体,这是有它的道理在。今天的衰,我们要晓得衰的因素。它为什么衰?我们要觉悟,如何能够叫佛法在我们这一代要復兴,我们才能够对得起佛祖,才能对得起我们的祖先,我们这一生也就没有空过,也就成就无量功德。但是,每个人都有共业与别业,业力太大,佛在经上讲「业力之大能敌须弥」,我们有这样的大心、大愿不能转众生的定业。在众生善业没有现前的时候,大家都造恶,大家都趋于有五欲六尘的享受。不能接受佛法的时候,诸位要记住,自己要精进努力的修持;机缘成熟的时候,要尽心尽力的弘法利生。

  古人的榜样太多了,你就以达摩祖师来说,达摩祖师到中国来的时候机缘不成熟,他在少林寺面壁九年自己用功,从来不懈怠。一直到他临走,机缘都没成熟,只传了一个慧可大师。我们可以说一直到第六代能大师手上,机缘成熟了,能大师将达摩祖师所传来之法,普遍的弘扬在中国。所以以后中国的寺院,每个寺院都加上一个禅字,不管它裡头是不是学禅的,它都要加上个禅字,你想想看这个影响有多大。这个影响,如其说六祖的影响,不如说达摩祖师的影响。所以给诸位说,在机缘没有成熟要有耐心,千万不要我学一辈子都没有发挥,我学这个东西有什么用处?这是世间人的看法。尤其是在今天,我要特别提醒诸位,你也努力在修学,想将来弘法度生,将来没有缘分,你很想来教学没有学生,这个时候你不要灰心,你看看达摩祖师不灰心。你这一生只要传一个人,不要传多,只要传一个人,他再传一个人,传几代下去之后一定发扬光大,这就行了。何必这个果实要自己看到?要在自己手上完成?不必。这都是古圣先贤留给我们的典型、留给我们的榜样,教给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修学。

  所以修学能够不煺心就是解得深,凡是煺心的,对于佛法解得很浅薄。就譬如说走路一样,走路他不煺转,他一直往前面走,他认识路,他熟,他晓得前面什么目标,再前面是哪裡,他清清楚楚,他慢慢的走,他会走到。那个煺转的不认识路,他不晓得,他跟着你走,好像走了一段时间还没到,算了,你大概走错路,我不干,我走另外一条路,他对前面情况是一无所知。由此可知,行与解的关係多重要,这也就是说在顺序上排列的信解行证。就是净土宗,它虽然不是按照信解行证的顺序,它是信,解行同时,再求证。所以学净土,不是说学净土可以不要解了,我修行就行了,没那么容易!如果老实修行就行了,怕的你不老实,你要晓得老实两个字太可贵!老实两个字不容易做到。老实是什么?虽然他不解,他对他老师的话百分之百的相信,绝不煺转。他不认识字,他也没念过书,他佛法教义什么都不懂,他的老师教他,你就老实念佛,一直念下去什么都不要管,将来佛接你往生。他相信,我就照这个话我一直念下去,到临命终时佛来接我往生,佛就真的接他去。他一生不煺转,哪个人劝他你再改别的法门,他不听,他很老实。今天又想禅,明天又想密,这个人就不老实。

  研究经也是如此,今天《法华经》好,我研究它;明天《华严经》也不错,又动了心;后天叁论还不错,又动了心,不老实。不老实研教,教不成就,修行,行不成就,就是你不老实,叁心二意。我们的前途要是毁就毁在这上面,不是外面的诱惑,怪自己做不了主张。也有人问我,我们在这样情形之下怎么办?遇到很多善知识,这个善知识教我这个,那个善知识教我那个,他来问我,我应该怎么选择。你说我怎么能代他选择,我要选择这个,别的那些人听到了就气,对我恨透了。我只给他一句话,自己心裡头要有主张,我只教他这句话。心有主张就不动摇,要在教,学哪个法门,行,学哪个法门,十方诸佛来劝我我也不动摇,你就决定成功。这真的,如果佛要劝你的时候你动摇,魔可以化一个佛来劝你,为什么?魔就希望破坏你的佛法,希望你不要成就。所以你要记住,佛来的时候都不动摇,何况其他的人?我样样都可以听,样样都可以接近,就是不动摇,决定有成就。好,我们下课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解而不修。证果自远。即解即行。得在剎那。身子龙女。迟速自见。】

  这都在经文当中意思。修行,大家要记住,我们解得一分就要行一分,不要等着我统统都搞清楚,我再来做,你到什么时候才能搞清楚?知道两分就行两分,知道了就做,行解相应这样才会有成就。纵然学经也是如此。所以你们常常会有人有个错误的想法,譬如讲到弘法,下面一品「法师品」讲弘法,一定要把这个经都搞清楚,我才能出去讲。其实不然,我学了一句我就讲一句,学了一段就讲一段,不必要等一部经学完才出去讲。你要说这个行吗?我给诸位说,我们台中莲社教学就是这样教,老师今天教这一段,「授学无学人记」一品,这一段讲完,你们学了到第二天出去给人讲去,下面经文,下面经文老师还没有教,现在不晓得。就是这样的,他那个时候开班教我们,就是这个方法,教的一段,今天教一段,这个礼拜你就讲这段。所以我们是现炒现卖,后面的都不晓得。不是说把一部东西学完了,统统再去讲,不是的,一面教一面就讲。这个地方提示我们,也是这个意思,一面是为人演说,一面是自己修行。就是自己修正自己的思想、行为,一方面为别人演说,自行化他同时在进行,没有先后顺序。下面一品着重在弘法:

  【前记一类声闻。摄机未普。】

  还没有能够做到普遍。

  【此中广记八部人非人等。被益乃圆。】

  佛力加被于一切众生,功德圆满,是在这品经裡面我们看到。

  【又前七品。以过去闻法受持修行供养。意在得记。】

  意思就是在得到佛的授记。这品跟前面不一样:

  【此品现在未来闻法受持修行供养。意在弘经。】

  换句话说,前面七品经意思是在自利,虽然有利他,重点在自利,自利是前,自利已圆,到授记这个自利那是可以说是圆满,已经蒙佛授记,现在重点就要放在弘法利生上。我们要问一问,我们有没有得佛授记?如果你不读《法华经》,也许佛没有给我授记。你要是念了《法华经》,试问问佛为『八部人非人等』,你算不算一个?你也算一个;换句话说,佛也为你授记。经上授记最普的一句话是,「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你称南无阿弥陀佛你当然成佛道。佛不但是为当时一切大众授记,未来世一切众生统统都授记。所以说是在研究经到法华这个阶段,我们的重点要移在利益众生。自己修行的信心坚固,晓得自己一定成就,信心坚固。无论在理论上、在方法上都知道,那你要自己不能成就,那一定是你懈怠,或者是不相信。如果你真的要相信又能够精进,哪有不成就!没有这个道理,讲不通的,决定自己成就。既然自己决定成就,我们就要在利益众生上,要多下一点功夫。要晓得利益众生就是利益自己,我个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不多带几个人去?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一大批人跟了一道去,那裡欢迎,不仅你一个人来,带这么多人来。所以都要劝导别人,成就别人就是成就自己!所以这品有这个意思,品题标明的为「法师品」。

  这个文裡头有几句话,跟我在前面给诸位讲的,这个意思是相同的,我给大家说的这几句话,就是「为如来使」。我说这几句话,是还没有看到《法华经》,这个话在什么时候说的?刚刚出家的时候。我在台中求学,没有出家的时候跟李老师一年叁个月,就是十五个月,离开他那个地方临济寺出家的。我走了以后,大概台中老师给他那些同学们说,我是听有个同修告诉我。他说老师跟大家讲,我们跟他十年,都没有学到东西,学到东西的人已经走了。他也没有指名字,他们大家想那只有你走了,你走了你学到,那你学到了什么你要告诉我,就来找我。我说「老师从来没有单独的教给我东西,都是在课堂裡,我们都一样的听,你总不能说我比你多听一些,只有你们比我多听,你们跟老师十几年,你们听了多少,我才不过是一年叁个月。我所听的你们都听到,你们听到的那个,我好多都没有听到。」找我的人多了,所以我就把我的心得画成一个图表,做成一个表解。这表解给老师看,老师很同意,以后就用油印发给我们班的同学。这个表的结论裡面,就是如来使者,大概那个表还找得到,下一次讲下半部的时候,我带来送给诸位。那是我最初的心得,就是出家以前的,在家学佛的心得,很简单一张表解。在那个时候提出来,要发心做弥陀使者。这个地方讲的,你看最后的两行:

  【故等是如来所使。】

  『等』是平等,都是如来的使者。

  【是使者非从小功德来。】

  凡是弘法利生的法师都是如来使者,为什么?代佛弘法,传佛的旨意。就好比从前帝王时代,这些下圣旨的那个人,他虽然不是皇帝,他宣读圣旨,代皇帝宣读圣旨,这就是皇帝的使者。你今天能够展开经典代佛来宣讲佛法,你就是如来『使者』,就是佛的使者。这样的人不是『小功德来』,这是要修大功德,过去生中曾修大功德,现在还要接着去修大功德,诸位要晓得这点。我过去世修得不少,现在世不要修,不行,现在世要努力的修。那大功德怎么修?给诸位说,尽心尽力就叫做大,就叫做圆满。譬如我们讲修布施,我身上只有十块钱,我整个的家当就十块钱,我十块钱统统布施掉,圆满功德。那个人有几亿财产,到这边来了,一笔捐给你十万,那小功德,为什么?在他全部功德裡面万分之一还不到,万分之一都不到。而你的功德是百分之百,你是百分之百的圆满,他才万分之一,他那个十万块钱比你这十块钱差得太远。你是什么?尽心尽力;他既不尽心又不尽力,九牛一毛,那算什么?所以你们在道场裡面,对于贫苦的人要记住,要特别的尊重。为什么?往往贫苦人修的功德是圆满功德,诸佛菩萨、护法龙天尊重。你看那个富贵人家,坐了汽车到这裡来,捐了一大笔钱的,护法龙天理都不理他,你要晓得。

  为什么?出的钱多为什么?傲慢心,他那个心是贪瞋痴不是诚心,侥倖心,到这个地方来求佛菩萨保佑再发大财,我发了大财我再来捐一点给你,这成什么话?我发了一百万财,我捐一万给你。你们想想看,这什么心理,这不行的,确实是迷惑颠倒。大概发的财也不是什么太正大光明,昧着良心捐一点钱,求佛菩萨赦免他的罪,哪有这个道理?罪业一样照做,一样要遭恶果报。所以我们对贫穷人格外的要尊敬,往往这些贫穷人来捐一点钱的时候,一般人讲不理睬他,好像嫌他贫穷没有捐几个钱。不晓得来生是大福报,人家是诚心来做功德的,是虔诚心来做功德,不是傲慢。那个大富贵人家到这裡捐一点,还要人侍候,那个福报已经折掉了不少。你要不侍候他周到,好,我出了这么多钱,你还对我照顾不周,下次不来了,我到别的地方去捐去。你看看贪瞋痴慢统统具足,他有什么福德?唯有那个贫穷下贱,他的功德是圆满的。所以我们千万不可以轻慢这些贫穷人,这是我们在待人接物当中要留意,对于贫穷、孤苦的人,我们要特别的恭敬、要怜悯,知道他们修福不折不扣的功德。因为他们的心卑下,没有傲慢,他们晓得自己没有修福,至诚恭敬来修的,这是真正的福田。我们虽然没那么大的力量,我们也要尽心尽力的修福。施主供养我们出家人这是理所应当的,我们可以接受,但是如果我们生活要趋于享受,这就罪过。

  诸住要晓得,在过去是四事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在以往是这样供养的。可是佛法到中国来之后,因为我们中国的风俗人情跟印度不一样,印度是实行托钵的制度,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施主对出家人四事供养。佛法到中国来,我们中国人最讲求的,就是孝道与师道,你们打开《礼记》,从前的帝王接见任何人,北面接见,北面他在上方接见臣子,甚至于外国的使节都是北面来接见他。你看看见老师,自己站在东面,不站在北面,所以老师称之为西席,西方大称之为西席。皇帝降阶,不能站在北面,站在东面恭恭敬敬侍候老师,尊师重道,提倡的师道孝道。我们父母过去了服丧叁年,叁年丧,居丧叁年;老师要过去了心丧叁年,只是不带孝而已,心丧叁年,你看看对于老师多尊重。出家人代表佛弘法,所以为天人师,师的身分。这个师到中国来之后,因为中国人敬师尊师,决定不会让老师去沿门托钵。因为在中国托钵是乞丐,那皇帝在外国请了老师来,这是皇帝的老师,叫老师天天在外面托钵,人家要骂这个皇帝,这个皇帝他不孝顺父母,不尊敬师长,那皇帝做不成。所以这个制度一到中国来就不行,他也不需要树下一宿,也不需要在外头托钵,国家盖的有宫殿给他安居,有人照顾他的饮食侍候他。于是供养也有金钱,本来不需要金钱供养,现在也有金钱,金钱是四事供养之外的。

  到了今天供养裡头最重要的,就是钞票,最重要的就是这个,现在谁送米给你,送衣服给你?都是送钱给你叫你自己去买去。钱的数量就没有限制,在愈来愈多这个事情就麻烦,那多了你用不完你怎么办?我要大家问问,存银行裡去,再多了再买栋房子,怕币值贬值,再出租收利息去这就坏了,那你就造无量罪业。所以出家人今天接受人家财物供养,自己生活所需,而且生活所需要到一个限度,不能超过,到一个限度。多余的辗转布施给那个没有的,这就是我们出家人修福,我们要培福。我从五十六年就是离开台中到台北弘法,接受这些大众的布施。如果到今天,我那些钱都不转布施,都把它存起来,或者存银行,或者是想买房子来置产业,给诸位说,如果连本带利息大概也有一千万,至少有这个数字,连利息要算上,至少有一千万的数字。我是来了就出去,来了就出去了。所以他们大家都晓得,我手上不能有钱,有钱没有几天统统送出去。我台北这个图书馆,来的时候也非常的奇妙,你们想想看,没有一分钱还能搞什么图书馆,还能搞什么道场?这个钱就是居士们晓得,知道我手上不能有钱,他们供养了,供养怎么样?钱不给我。最初是个李居士供养我五万块钱,他说不行,给你的时候不到一个月就完了,不给法师。结果他说他给我去做会,做什么东西,我也不懂得怎么搞法,他给我讲,这个五万元叁年连本带利一共十八万。到了叁年的时候拿了十八万来,给我了看一下又不给我。于是他们就商量搞道场,就这样的,我手上没摸过,一摸到的时候没有几天就完了,都布施出去。

  所以诸位要晓得,辗转布施功德很大,什么事情不要操心。有钱给诸位说,晚上睡不好觉,想那个钱怎么个用法,会想;没有了,一睡就睡着了,躺一躺就睡着,没有心思,没有妄想。你看什么物价的波动,币值的贬值与我统统不相干,我从来不注意这些事情的,不相干。身上口袋裡空空没有,口袋裡大概装的零用钱就二、叁千块钱,永远身上就是二、叁千块零用钱,多了就没有,很自在,非常自在。从前身上是二、叁十块钱,到二、叁百块钱,现在二、叁千块钱自在得不得了。所以这就是告诉诸位说,我们要积功累德,要肯布施绝不要吝啬,看到人家没有的了,我们就要给人家。有许多这些法师到我这来,说法师我没有衣服。我说你看看,看看个子怎么样,穿得很合适,穿合适就拿去!我那个衣服不知道给人穿去多少件,不晓得,连数字都搞不清楚。反正是他穿去了,没有几天又有人替我做衣服,你们尽管做,我不嫌多,衣服不嫌多,为什么?出去的多。哪个出家了没有衣服的,跟我个子差不多的,从裡面小褂到大袍全都拿去了。我说好,你们有人替我做,多多的做来,这不嫌多,出去的太多。这就是告诉诸位,我们虽然出家要修布施,不要贪财,不要吝啬,我们将来的法缘就殊胜,无论到那个地方都会受人欢迎,都会受人尊敬。你把钱财攒积多了,你就算是发了财,你走到外面没有人理你,你要是出国旅行没人照顾你,事事要自己掏腰包花钱,你有钱。我到国外去旅行,样样人家都替我照顾好,因为晓得我身上没有钱,所以什么都要替我预备好,我没钱。所以你想想看,多布施有好处,好处太多!你没有做你不晓得,你做了才晓得好处多多。这个地方讲:

  【已曾供养十万亿佛。成就大愿。悯众生故生此人间。故于未来当得成佛。一切世人所应瞻奉。应以如来供养而供养之。敬其主则及其使。使托主威。慢使愈于慢主。故佛前骂佛。其罪尚轻。毁谤持经者。其罪更重。】

  这几句话要多念几遍,因为你们大家将来都是法师,纵然不自己台上讲经说法,你们也是护持的。护持的还是法师,护法的还是法师,弘护功德是一样的,你们要晓得你自己的身分,自己要晓得珍重自己。『已曾供养十万亿佛』,过去生中的事情,现在还要继续供养。如何供养?前面已经说过,除自己之外,一切众生之类皆是诸佛,我们都要加以平等礼敬、供养。成就自己,悲悯众生,代佛传法。所以法师的身分,是一切世人都应该要『瞻奉』的,要瞻仰,要奉侍的,现在只有懂得这个道理的人。不要说是人家不尊敬我们,我们就心裡不高兴,这个不可以的,众生在迷需要我们去教导,决定不能够计较。这裡面末后两句确实是很重要,佛前骂佛罪还轻,要骂佛的使者这个罪重,使者是代表佛。譬如说在从前,当着皇帝面骂皇帝这个罪还轻,皇帝会塬谅他,不与他计较,罪轻。皇帝派出去的使臣,你要侮辱他这个罪重,为什么?佛前骂佛这是个人的事情,皇帝面前骂皇帝也是他个人的事情,衝动、不高兴,对他个人的。派的使者是行政命令,代表着国家,国家有国家的尊严,你要是侮辱他;换句话说,你是侮辱国家,侮辱法律,这个罪不能够赦。你佛前骂佛是一个人的事情,佛的使者传法的人,他是代表着教法,这个罪过就重。所以对于读诵、受持、弘经的人一定要尊重,我们讲要把他当作佛一样的尊重,你看到这个,那尊重的心要超过对待佛,应该说是如此的!

  【夫此经。】

  这就是指的《法华经》。

  【即自心也。诸佛初中后说。】

  这是指佛的一代教学,从鹿野苑到双林间,就是佛的一生。

  【莫不指归自心成佛为本怀。】

  所谓是法门虽多,殊途同归,都是归到自己的心性,『自心成佛』。

  【若闻自心成佛。如来现在。犹多怨嫉。如身子乍闻疑佛为魔。心怀惊怖。况灭度后。闻说而不谤乎。】

  这种说法,在我们中国确实比较好,可以说大部分的人都能够接受,说「自心成佛」我们不会毁谤,纵然自己不相信自己,认为自己罪业太重,也不至于毁谤。可是这个话,诸位要是在小乘国家提出来的话,立刻就遭到毁谤。譬如现在泰国,他们所谓南传的小乘,他们相信一般人修行只能到阿罗汉,成佛只有释迦牟尼佛一个人,其余的人都不能成佛。所以你要说是一切众生都能成佛,那他就立刻毁谤。小乘人认为什么?这个世间只有一尊佛,释迦牟尼佛;你讲有十方诸佛他不承认,他也不相信。你们到泰国去看看庙裡面塑的佛像,几千尊、几万尊统统是释迦牟尼佛,没有第二尊佛的,统统是一样的。庙裡往往塑了许多,几百尊佛像排列在大殿裡面,可是统统都是释迦牟尼佛,不是我们讲的十方诸佛。我们讲万佛是十方诸佛,他们那个几千尊、几万尊就是一个释迦牟尼佛。所以实在说,在末法时候这个情形,这个舍利弗尊者当时也示现这种样子,所以说何况于末法?

  【苟能自信不疑。虽未即证。已胜叁乘。成佛不远。】

  这个几句话大家特别把它记住,问题就说我们相不相信?信不信佛所说的话?我们再想想《金刚经》裡面所讲的,佛的言语如语者,真语、实语、如语、不异语、不诳语。我们信不信?如果我们真的相信,绝没有疑惑,虽然我们没有见到佛,佛没给我们授记,我们就这个程度已经超越了叁乘。这个叁乘,声闻缘觉不算,已经超越权教菩萨,为什么?因为权教菩萨听了这个话的时候,他怀疑,我们不疑,你就超越。你不疑你的修行就不会煺转,你弘法利生就不会遭遇到困难。凡是自行化他有了障碍,可以说你要找根本的因素,都是自己信心不固,有疑障,有怀疑。如果果真坚信不疑的话,什么障碍都没有,自有诸佛菩萨、护法龙天护持一定的道理。尤其是在这个时代,你们诸位想想,这个时代佛法真正是不绝如缕,佛法慧命将要断绝的这个时候,你发了这样的大心,十方菩萨、护法龙天他不照顾你照顾谁!因为这个心太稀有了。一切人都往名利裡面走,你能够捨弃名利在道业上走,在过去不希奇,太多,大家都是慕道、修道、行道、弘道。现在太少,现在人是打着弘道的招牌,实际上做的不是弘道的事情。你这个心行真正在道业上,这个真正是稀有,不容易!所以这『成佛不远』我们相信。这个底下两句是比喻:

  【然自信犹易。为人更难。】

  这两句话也是说绝了,我们自己到这个程度,自己相信不疑,确实能做到;要叫别人也能够深信不疑,很难,真难。如果这个事情容易,诸佛菩萨示现在人间的话,都叫我们深信不疑那都做到,真难。这个真难就教给我们,你做法师教学,你要叫学生能够做到全程肯定的真信,是一桩难事情,这是不容易的。如果你认为我这个事情尽心尽力,那个学生可不听,自己煺了心灰心,算了,我以后不教,这是你煺心,你不了解众生根性。难也要教,尽我们自己的心,尽自己的责任,学生走了,走了还教,走了是什么?那是他的事情,还有不走的!这个走,那个还有来的。不能因为他走了,我们就煺了心,就不教,那这不是菩萨,他走他的,连世间孔老夫子都是有教无类,绝不计较。所以确实有些人办学办灰了心,办怕了,诚心诚意好像在办学,要成全学生,没有办几天学生就跑掉。现在这个学生心确实是不对,那不管他,有一个没有跑的,我们就教一个。那些是什么?那些是流水生,流来流去随他,这一个不跑掉,那这一个就好好教他。其余都等于是旁听,他在这裡住叁天也好,五天也好,那随他去。你要能这样发心,你教学的心就不煺转,你这个讲经也才能够如法。

  所以讲经有的道场,听经的人很多,有的听经没几个。千万不要,听经多的人,气很足,很高兴,听众有这么多;看到只有叁个、五个气没有了,洩了气,不愿意讲这都是错误,这都不是菩萨。菩萨是平等心,一万个人是这个讲法,一个人听还是这个讲法。几百人听我是这个精神,是这么大的音声;叁个、二个人听,还是这么大的声音,决定没有两个样子,这才是如来使者。所以说无论是将来在外面讲经,或者是佛学院裡头教学,学校教学绝不因为学生多寡、进煺,而有两种态度,那你就不是法师,法师只有一个态度,没有两个态度。所以要晓得,《地藏经》裡讲得很好,「阎浮提众生,刚强难化」,我们到阎浮提晓得众生刚强难化,心裡早就有数!所以碰到这些刚强难化不在乎,慢慢来,这一生化不了还有来生。佛法教学是叁世,生生世世在教学,不急于在这一生成就。对自己一生成就,对别人千万不要怀着要他一生成就的心,那你就办不到。所以这个地方讲自信很要紧,教他人信很难,自己一生成佛容易,一生往生净土的,上品上生都有,教别人也能够到这样不容易。这个末后一句,我们把它念掉:

  【处此恶世。】

  最后的第四行开始:

  【不无依仗。如不轻弘经。】

  这个『不轻』就是常不轻菩萨,他是我们的榜样,特别是在末法时期,恶世的榜样,我们要学常不轻菩萨。

  【四众以杖木瓦石而打掷之。】

  他替别人讲佛法,劝别人学佛讲经说法,人家不但不恭敬,不但是不供养,还要打他、欺负他、侮辱他。你看怎么样:

  【犹避走远住。高声唱言。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

  心裡有没有怨言?没有,没有一句怨言,没有一点瞋恚心。转过来还要讚叹这些人,说不敢轻慢于你们,你们将来都要成佛。试问问,我们有没有这个雅量?好心对待人,人家是恶意来对待你,好心没有得到好报,那自己就埋怨死了。你看看人家怎么样!所以像这些情形,佛早就看得清清楚楚,让这些菩萨示现做我们的模範,让我们晓得怎样学习才能够成佛、成菩萨,才能够普度一切众生。典型在此地,不是叫我们看他们事情,叫我们要学他,都是说的自分上的事情。下课。

  (第二十六集)

  1981/7  台湾圆觉寺  档名:08-002-0026

  「见宝塔品」,这个见也念现,古时候是通用的,见就是显现。

  【前文假言托喻。】

  这个假当借说,就是借着言语比喻。

  【一一皆指当人自心。】

  不但是《法华经》的确是如此,佛说的一切经,可以说都是『假言托喻』,指归人心。

  【犹恐不信。高推圣境。自甘绝分。】

  这种人实在是太多了,『高推圣境』,就是那些都是佛菩萨再来的,我哪裡有分?我的业障深重,好像没有分。这样的人实在是太多,实在讲这就是迷惑颠倒不肯直下承当,病就在此地。

  【故借多宝现塔为证。】

  这一品可以说,完全就是为这些『自甘绝分』的人,来做一个见证。经裡面所讲的多宝塔就是指的色身,塔中的佛多宝如来是指我们真心。

  【高五百由旬。】

  你不要去算那个多少里,一由旬四十里,『五百由旬』,现在我们飞机也飞不到这个高度,你要这样想法就错了,它是表法的。所以五百由旬是表:

  【竖超五位也。】

  『五位』是讲什么?在大乘法裡头常讲信位、住位、行位、向位、地位,就是五十个位次的菩萨。可见得这显示的是一乘大法。

  【纵广二百五十由旬者。】

  也不是真有这个事情,那个塔是『纵广二百五十由旬』,那要算算这个塔多大?我们要去考证,印度自古以来没有建过这么大的塔。如果说是「竖高五百由旬」,那比这个喜马拉雅山高得太多了,喜马拉雅还没有这么高。「广二百五十由旬」,就是算小由旬,你们乘一个四十那多少里?恐怕全印度都装不下。所以这是表法的。表什么?

  【横出二十五有也。】

  『二十五有』就是叁界,所以它是表这个意思。

  【从地涌出者。】

  从地裡面出现涌出来了,『地』是代表什么?「地」是代表无明。

  【从无明地涌出也。住在空中。则上不依天。下不着地。】

  代表的什么?代表的是:

  【依实相中道而住也。】

  你看看完全讲的是我们心性。所以这个多宝塔、多宝如来,就是我们自己的真如本性,真如本性用多宝这个名词来称它,绝不过分,因为我们的心性万德万能,实在是如此。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我们自性变现之物,自性是『依实相中道而住』,永远是这个样子,绝不染着。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实相之理。无相而无所不相。故不碍其种种庄严。】

  我们讲『无相』是从体上讲,真如本性体上讲无相;说无不相,是从作用上讲,用能现无量无边的相。所以诸位要记住,这个相是唯心所变,因此我们绝不能说哪些东西有,哪些东西没有。譬如像我们这个龙,有些人认为我们中国这个龙没有,真的没有吗?你们想想到底有、还是没有?既然是唯心所变,你想什么样就现什么样子。所以一切万物的形相它是个不定法,随心所变,随着自心所变的我们叫它做实相,随着我们妄心所变的叫妄相。譬如经裡面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那是随我们妄心变现,都是虚妄的。心虽然是无相,又可以说它是无不相,因此我们决定不能够指定了它是有相,或者是无相,那都错了。可是没见性的人他执着,凡夫执着有相,二乘人执着无相,都是执着在一边;唯有大乘菩萨通达实相,实相所谓是无相无不相。因为事实真相是这么一个情形,所以『不碍其种种庄严』,这个意思就是《华严经》所讲的事事无碍。清凉大师讲《华严经》,解释一真法界,他是用四无碍法界来解释,事无碍、理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为什么无碍?你看这裡面就晓得,正是因为实相无相无不相,所以一切无有障碍。诸位要晓得,障碍是生在我们不觉,迷惑颠倒之中才会有障碍,觉了没有障碍。底下这裡面有几个表法,你们读了之后,无论将来读什么经,看到这些东西就晓得表法的意思,《弥陀经》裡头也不例外。譬如说:

  【栏楯即法空座义。龛室即慈悲室义。幢旛乃锦绣所成。柔软飘扬。即忍辱衣义。】

  说了这个叁桩,其余的就应当举一反叁,闻一知十,就晓得佛法裡头表法的义趣。所以我们看到『栏楯』,「栏楯」就是栏杆,横的叫做栏,直的叫做楯,栏楯。有些人把它念成「盾」,譬如现在有很多人讲的矛盾,矛盾是念错了。但是大家都念错,我们念错他懂;你要是念正确了念「矛楯」,他不懂,所以大家都错念,那就对了。这个东西也是不定法,大家是这么念法,你也这个念法,他一听他就懂;我们念一个正确的音,他反而听不懂,他倒过头来说我们念错了。所以有些时候要恆顺众生,不要给他讲解,讲解添麻烦。教学要讲解清楚,为什么?遇到内行的人,他懂得,而现在外行人不少。所以我们自己要晓得,尤其在讲经的时候也念矛盾,为什么?他懂,一听他就懂,这是随顺大家。所以看到栏杆我们立刻就想到法空,万法皆空,你们诸位想想,万法皆空,那个法还有不平等的道理吗?平等,平等心就现前。这个平等心不能现前,平等心给诸位说,就是菩提心裡面的直心。我们菩提心发不起来,直心不能现前,平等心不能现前,塬因在哪裡?有法执,我们执定一切法是有的,这个麻烦就生在这个地方,而不晓得一切法是空的。

  佛在《金刚经》裡面给我们讲的,我们也常常念,一念就晓得,但是自己在这个境界裡头就转不过来。佛给我们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就是法空观。这些诸法存在不存在?存在,当体即空,我们世间人迷,不晓得它是当体即空。阿罗汉要经过分析,才晓得法当体即空,譬如说这个毛巾这是一法,你们看到了这毛巾,执定了这是个毛巾,这个话说得有没有毛病?实在有毛病。你要是不相信,我说不是毛巾,我说这只有一条线,你们相不相信一条线?你把线头抽出来拉出来是不是一条线?果然不错是一条线。一条线你怎么说是毛巾?这个毛巾当体即空。所以迷的人执定这是毛巾,明白的人晓得那是一条线织起来的,它就是一条线。毛巾这个相摆在此地,他明白当体即空,说毛巾即非毛巾,是名毛巾,这样你就觉悟。你把《金刚经》那些话多念几遍你晓得,你才了解真相,到分析开的时候你才晓得,恍然大悟这是空的,笨阿罗汉要分析空,他不晓得当体即空。这一法如是,法法如是,没有一法不是当体即空。譬如此地万佛寺这个样建筑,那个悟的人一看有没有万佛寺?万佛寺者即非万佛寺,是名万佛寺,这就没错。为什么?你把眼睛睁大来看看,这万佛寺一看这裡有多少吨钢筋,有多少包水泥,有多少石子,不就这些东西吗?只是把它按照我们自己的意思,把它这样子排列起来的而已。堆在那个一堆你不叫它是万佛寺,摆起来了你叫它做万佛寺。摆起来是这么多,堆在那裡还是那么多不增不减,摆在那个地方,你叫这一堆建筑材料,把它这么排列起来,你叫它这是房屋,这是大殿、是寮房,你这不颠倒吗?

  你晓得这个道理,整个地球、整个银河系、整个星云系,无一不是如是,《金刚经》给你讲的那是把真相都说出来。所以我们学佛,要学个觉悟的人,不能够学个迷惑颠倒的人,知道一切法皆空,你在一切法裡面不染污、不执着、也不分别。正如同《金刚经》裡面所讲的「即非、是名」,平等心才能现前。平等心现前,清净心就现前,自受用;慈悲心也真的现前,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真正的慈悲现前是他受用。他受用的是慈悲心,自受用的是清净心,理体是直心。我们在菩提心裡面讲的直心、深心、大悲心,我把它换个名词,平等心、清净心、慈悲心,大家好懂。佛法就是从这一个心生出来的,这个心叫觉心,觉悟的心,拣别不是迷的心。迷了是凡夫、二乘心,这是菩萨心,菩提心是菩萨心。『龛室』,这是居住的房子,『慈悲室义』,房子有遮蔽风雨的功德,使一切众生能够得到安稳,所以有慈悲之意,就是有覆育之意。『幢旛』这是取它这个质料,它是『锦绣』造成的,所以非常的柔软,有『忍辱衣』的意思,衣就是忍辱,所以我们穿这个衣,就要晓得修忍辱。这些意思差不多在大乘经裡面都能够看得到,《华严经》裡面特别多,因为《华严经》经文长,表法的特别多。诸位去看看清凉大师的註解,这个李长者的《合论》,你就了解,晓得经裡头表法的义趣。以后读一切经都不会困难,都能够通达义趣。

  【叁者皆自心之德也。】

  就是法空、慈悲、忍辱,都是真如本性裡面本来具有的德能,不是外面来的。如果我们这些东西失掉了,是我们本具德能有了障碍,失去这个作用,不能现前。如果没有障碍,性德是圆圆满满普遍现前,一定是这个道理。底下说:

  【亦不妨其杂善庄严。】

  前面给诸位讲事事无碍,所以不妨碍,没有妨碍的。

  【故如璎珞宝铃。】

  这是表:

  【即四辩高悬。】

  四无碍辩才表这个意思。

  【弘宣妙法也。】

  这个『妙法』是一切法,前面给诸位讲,众生法、佛法、心法都包括在裡面。这个外道,外道也是众生,既然众生法都包括在裡面,那外道法怎么不包括在裡头!当然都是妙法。像这些理、这些事我们都要了解,了解就不奇怪,不争论。无论什么法你的心是平的,你的心是平静,对于一桩事理的真相就看得清清楚楚。这个心不平,心有起伏,就是有分别执着,不能得事理的真相。大约是在民国五十二、叁年之间的样子,就是五十二、叁年,确实的时间我记不清楚,慈光图书馆办大专讲座,好像是第叁届还是第四届的时候,这时候已经很早了,很多年以前。天主教派了四个学生,参加大专讲座,派了四个学生在那裡盗法,在我们佛门裡盗法。这四个学生裡面有叁个是大四的,将要毕业,程度很高,另外一个好像大二的样子。每天下课都到教会裡面去,把我们这边情形向他们报告,每天都报告。就有同学发现来告诉我,正好我在讲座裡面担任代李老师的课。李老师一面要教书,那个时候每天下午有两个鐘点的研究讨论,这个讨论会是李老师主持的,以后李老师只主持了一次,从第二天起就交给我,交给我每天代他主持这个研究讨论会。研究讨论会干什么?答覆学生问题,当场提出来当场答覆。所以这个必须把精神养好,没準备的,无从準备起,不知他要问什么。

  那时候学生有一百叁十多个人,于是乎有别的同学把这个事情告诉我。告诉我我就说,我听说这个事情上帝要晓得,脸上没有面子,我这个儿女跑到释迦牟尼佛那去盗法去,没面子不好看。给我这么一说,他们没有办法就站起来,四个人都站起来,都承认。我就告诉他,佛法是公开的,什么人都可以学,你们教会如果想了解佛法,又碍于情面,不好意思请法师去讲经,你们要想来参加讲座,可以先来一个公函,我们很欢迎,不会排斥你的。不能偷偷摸摸的,偷偷摸摸的上帝难为情,我这个儿女偷偷摸摸的干这个事情,不光明,不能正大光明。然后我就问他,我说你们听的目的何在?他们就提出来,他说他的教裡头讲的上帝,就是佛法裡头讲的真如本性,他们现在也正研究佛经,把那个上帝认为是佛法的真如本性。我说那太好了,那你要叫佛法是魔鬼,你不就叫你上帝是魔鬼了吗?这一下说了,他们就呆了。你就说佛是魔鬼,那佛既然是讲的真如本性,你们上帝就是真如本性,那你说佛是魔鬼,你就说上帝是魔鬼。我们塬来是一家,你再要分的时候那你不就错了吗?然后我就老实告诉他,我向全体学生来解说,如果要说两样东西说它相同一样,或者说它不一样,这两门东西非要搞彻底。我就问他,你对于你的天主教的教义是不是彻底明瞭了?不敢讲。不但你不敢讲,你们的教皇也不敢讲对教义彻底明瞭,你对于佛法也彻底明瞭了吗?那更是皮毛,才听了几天你怎么敢说就相同,或者是不相同?

  在做学问的立场上,你没有资格开口,你没有资格说同,你也没有资格说不同,同与不同你没资格讲,为什么?你没搞清楚。你现在就说同,或者说不同,你这个胆子未免太大!这不是做学问。你们想想对不对?然后我又告诉他,我说在我的立场上说,可以说同。你一定问我,佛教教义我有没有搞清楚?天主教教义我有没有搞清楚?老实告诉你,我都没有搞清楚,都没搞清楚为什么可以说同?佛法裡面一切众生皆当成佛,上帝也是众生,当然要成佛对不对?这个佛经裡头有的,我说可以说同。我也可以说不同,为什么说不同?佛法成佛要明心见性,你们那个地方不谈明心见性;佛法要自己成就的,你们那靠上帝救你们,这不同。我说在我东说也对,西说也对;在你开口便错,动念即乖。外教到佛门裡偷东西多,偷得去偷不去?偷不去,为什么?有成见。

  前些年天主教还请我在他们教堂裡面讲经,我在那裡讲了一个学期,以后我出国去。裡面有煺席的,有些修女听了二、叁次不去了,以后不再来听。裡面有人告诉我有人煺席了。我说为什么?她们自己商量受不了,说他讲得很有道理,我们信心会动摇就不敢听。这佛法讲得有道理,听下去之后心就动摇,就不敢听了。这就是说明了这是『四辩高悬,弘宣妙法』。我在多玛斯修道院讲,我说你们的主教请我来讲佛法,要请我来讲你们那个经那就高明了。实在的我要讲他们的经,一定比他们的主教、比他们的神父讲得高明,为什么?到了我这裡一切法都变成妙法,那个经是《妙法莲华经》。在他就不是,到我这裡来什么法都变成《妙法莲华经》,这个《妙法莲华经》本意就是这样。所以大家不要以为就是这一本就是,错了!世出世间一切万法就是《妙法莲华经》,包括天主教《圣经》在内,他们的经典在内,统统都是《妙法莲华经》。所以你要是悟了,一切法没有一法不妙;你不悟,这个经本子也不妙,妙在哪裡?你们说它妙在哪裡?这个也不妙!所以说悟了是法法皆妙,真是奇妙无穷。这个底下几句诸位一看就懂,就不要说。底下有一个问题就是:

  【忍难弘经。以慈为首。】

  特别是在今天,今时今地,我们今天在这个地球上,在这个世界上弘经,障难太多了,我们要能够忍。你们看看虚云老和尚,他晚年,就是大陆沦陷之后,他老人家实在是大慈大悲。这个大陆沦陷的时候他曾经到香港,香港那边那些法师们、居士,都希望留老和尚在那裡住,而且把他居住的地方布置得非常的幽雅,他年岁大让他在那裡安居。这个地方我去看过,去参观过,就是那个时候準备给虚云老和尚住的所在。环境很幽雅,四面都有院子,还有假山,这个树木花草培植得都非常好,在香港能有那样的环境,实在太少。老和尚一定要回去,大陆上有大的劫难,他老人家回去代众生受难,是以这个心去。所以在大陆上受了许多的折磨,几次被人打得活来死去,老和尚没有一点怨言,『忍难弘经』。我们有没有这个精神?我们看看那个地方有难了赶紧要逃掉,逃难;人家在外面回去受难,你们想想,不一样!这种伟大的精神,我们要效法,虚老和尚的行谊值得我们效法。他一生所表现的都是成就人、帮助人,没有一丝毫为自己。他建了不少的道场,他有福报,信徒护法的都是有势力、有财富。他的庙建好了马上交给别人,自己就走,到另外一个地方再建;看到破烂的庙他就修,修好了都让别人,一生都做这个事情。并不是说他建了庙,庙是自己的,自己要做主持,自己要管事,他不管,建好了就交给别人,你们看《虚云老和尚年谱》,你就看到。这是在近代给我们做了个榜样,不但佛经裡面常常这样讲,有老和尚做出样子给我们看。这个zai 难,给诸位说还没过去,还有zai 难要来,我们要能够承受得了,要有大慈悲心。

  【慈忍必多功德所就。】

  这是一定的道理,你要想成就无量功德,就要修慈悲,要修忍辱。如果要不能忍,你的功德随时可以丧失掉,佛门裡常说「火烧功德林」,那是什么火?瞋恚之火。所以,我们修积功德相当不容易,为什么?要从你没有发脾气这个时候起,算过来才能算;发了脾气以前的那个都烧光了,那没有了。你上午发了一顿脾气,那你上午以前的功德全烧光了;要从你发了脾气以后,心平气和,一直到现在来算,麻烦在此地。所以临命终的时候,快要嚥气了发了一顿脾气,一生都完了,什么都烧光,这个事情很可怕。诸位要晓得,凡是引诱你发脾气都是魔,嫉妒你的功德,看到你修的功德,他在那煽火快烧、快烧、快烧,你也就很听话,好,我马上烧,马上烧,你说你这不是冤枉吗?不听佛的话听魔的话。所以要晓得,要认清楚!什么事情要惹得发脾气决定不发,晓得魔来了,你想烧我的功德,我偏偏不烧,偏偏不发脾气,这个功德才保得住。这是我们要提高警觉,给诸位说讲的老实话,福德是有的,功德就烧掉了。功德是什么东西?功德是定,功德是清净心。你想想看,你这个定好不容易修成,譬如念佛人讲念佛叁昧,一心不乱好不容易修成了,一发脾气完了,定没有了,一心没有了。所以功德与福德,要把它分得清清楚楚。

  达摩祖师初来的时候,那个时候梁武帝做皇帝,梁武帝一生是佛门大护法,盖了四百八十座寺庙,南朝四百八十寺那就是梁武帝盖的,度了多少人出家。他见了达摩祖师,很夸耀他自己,我的功德大不大?达摩祖师一瓢冷水浇了他,「并无功德」,真的没有功德。如果梁武帝说我的福报大不大?那达摩祖师一定说甚多,福报!你做了那么多事情,你的心还是不清净,你心不定。功德是清净心,功德是一心不乱!所以诸位要记住,我们讲戒定慧,因戒生定,这个戒要能够达到了定,戒也算是功德。如果持戒而没有能够达到定,持戒是福德;持戒达到了定,戒是功德,大家要记住。没有达到定,持戒是福德,不是功德;成就了定,这决定是功德。所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全都是福德一边的事,禅定、般若是功德。六度裡头要把它分得清清楚楚,哪些是功德,哪些是福德要搞清楚。我们看有些寺庙,门口摆一个装钱的箱子,写着「功德箱」,丢几个钱它就得心不乱、就得禅定?那我得多丢几个是不是?那是福德。广种福田这个意思是对的,功德一点都没有,与功德不相干,诸位要晓得真话。外面人分不清楚,我们学佛的人一定要分清楚,修福德果报是叁界之内的痴福,一定要重视功德,就是重视定慧的修学。这是讲到「忍难弘经」,一定要修慈悲、忍辱,才能够成就无量功德。下课。

  (第二十七集)

  1981/7  台湾圆觉寺  档名:08-002-0027

  这后面的几行,倒数第六行:

  【宝塔中有全身者。即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也。】

  这句很重要,因为我们都是不太容易在经本上,能够看得出这个意思。若不是古大德给我们这样详细的註解出来,可以说许多人都是迷惑在字裡行间,不晓得佛所说的真实义趣。底下这念下去:

  【过去者。言前也。东方者。动处也。】

  这个意思前面都曾经说过。

  【言前则静。】

  说前意思是在静,说东方这个意思是在动。

  【此心非静非动。】

  动静不二,『非静非动』也就是动静不二。

  【故復过无量千万亿阿僧祇世界也。】

  这是诸位对照经文意思就明显。

  【实相心宝。清净无垢。故国名宝净。清净实相。出生一切法宝。故佛号多宝。】

  由此可知,『宝净』与『多宝』,都是说我们自心的体用,自心的德用。

  【作大誓愿者。】

  什么誓愿叫『大誓愿』?

  【发心弘经。】

  这就是「大誓愿」,就是『发心弘经』,要是从事相上来说当然是弘扬《妙法莲华经》。就如同我们中国过去天台宗所建立的,这是狭义的;广义的是指大乘一切经典,弘扬大乘一切经典这是广义的。「弘经」向下大概都是开示这个意思,要具备些什么条件?要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弘扬?这些事情,概略的在前面都已经给诸位说过,诸位要是忘记也没有什么关係,我看你们差不多每个人都有个录音机,你们可以重复再温习两遍,就不会忘记。我给大家在此地这几天,叁十个小时所讲的,可以说句句都是很重要的话,希望诸位要认真的学习。弘经的先决条件此地也有几句话这个意思,我们只取它的几句话。第一个要:

  【收摄妄心。】

  这个地方讲得很好。

  【妄尽觉圆。】

  换句话说,我们要是不断妄,你在自行化他上都有障碍,魔障重重。我们读《楞严》,看到经裡面讲的五十种阴魔,可见得魔上都加一个阴魔,你们想想这味道。加上阴魔就是那个魔是五阴变现的,五阴就是妄心,色受想行识。所以你只要能够『收摄妄心』,五十种阴魔就不作怪。自行,少魔障,纵有魔障也对你无可奈何,为什么?你心清净,教化众生心清净,一切外在的魔障也没有办法来干扰你;换句话说,自行化他无不自在。虽然是讲的「忍难弘经」,经上给我们说得清楚,总不如无难弘经,那就是更好。而一切zai 难,给诸位说,虽然与共业有很大的关係,但是,真正的枢纽还是在别业。所以在共业裡面有别业,别业裡面有共业,正因为事实是如此,理论是如此,我们愈是在大zai 难、魔障现前,愈要坚定信心成就自己,利益众生,这样就对了。底下还有一句这很重要,释迦牟尼佛也入到多宝塔中,跟多宝如来两个共同坐在一起,这一个宝塔裡有两个佛。这什么意思?这个文在第十面第叁行:

  【二佛同处塔中者。权实融会也。】

  释迦佛代表权,多宝如来代表实,『权实』不二,表这个意思。

  【大众俱住空中者。同证实相也。】

  『空中』是一切没有依靠,表示『实相』非空非有。

  【既凡有说法花处。】

  这个『花』就是华,花和华在古时候是一个意思,凡是有说《法华经》的处所。

  【皆往证明。岂不证前。授记皆自心之应分。而非外与耶。】

  这个大意讲解,到这裡是一个段落。下面这是引一段公案来说,这个公案是个小故事很有味道,大意是一个出家人在打坐、在入定,听到两个鬼在讲话。这两个鬼讲的什么话?此地引用得很清楚,一个鬼说明天有了替身,有人来替他。一个鬼就问,那人是什么样的人?这鬼就一五一十把那个人的样子告诉他。这个出家人听了之后就记下来,记在心裡,到第二天一看果然有这么样的人,他就劝他,就阻扰他,这个人就没做替身,没死了,本来这天这个人该死的,被这个出家人救了。这个鬼就对于这个出家人恨透了,明明这个人来替我身,我的好事被他破坏,鬼要找他麻烦。出家人一入定,一入定心不动,诸位要晓得,心动就有形,动就有相,有相鬼就能够找到他。这一入定,这心不动,不动没有相,鬼找不到,所以他一入定,鬼就找不到;他一出定,鬼又发现了,在这裡我又找到他;他一听到鬼找到他,赶紧又入定。这样子一会出定被鬼看见,一入定鬼看不见,他在此恍然大悟,就开悟。你们看这件公案他开悟!这个开悟说老实话,这是那个鬼找麻烦逼着他,把他逼开悟。所以说人家称他叫做鬼逼禅,鬼逼着他,他开悟了他才成就。这个确实是有其事,不是寓言,也不是给你讲故事,真有这个事情。

  由此可知,定中的心清净,在定的时候,一念不生的时候一切鬼神都找不到他,他没有迹相。鬼神能够见到我们这个人,不是见色身,我们的色身他见不到,你晓得!他见不到我们色身,他见到什么?他见到我们的妄念,我们起心动念现的相他见到,鬼神见到;所以我们一入定,我们身体在此地鬼神见不到。鬼神跟我们,给诸位说是凡圣同居土住在一起,住在一起因为色相不相妨碍。譬如我们这个房间在此地,也许这个鬼房子正是建在我们这裡,我们的房子跟房子重在一起,我们见的是我们的色相,他见的是他的色相,我们的色相他见不到,所以他无碍;他的色相我们也见不到,彼此都不相妨碍。可是我们起心动念他见到了,所以鬼要找人的话,你有念头他就找到你,你要是没有念头他就找不到你。这个地方是个鬼逼禅。古来还有许多的禅师与鬼道打交涉的,这很多,也是找麻烦的时候他就入定。

  好像有一个是金碧峰禅师,我记得不太清楚,他的寿命到了,寿命到阎王就派个小鬼去找他。禅师在禅房裡入定,小鬼找不到,找不到到时候要交差,交不了差要受处罚的。这怎么办?他就请教别人,他说禅师有个钵,钵是个宝钵,他最心爱的,你把那个钵敲动,一敲动他就出现。他就动那个钵,那个钵一动有声音,禅师出定,谁动我的钵?那个鬼马上抓到,抓到之后跟他讲你寿命到了,阎王派我来抓你。他说你怎么弄?我一动你的钵你就出了定,我就能抓到。他说这样的,好,那再试试看,再试试看他一入定他不起定,小鬼就找不着,不见了,又没有了。所以你们想想看,这个心有念就现相,就现妄相,我们心裡面想一个人就有个人相,想一桩事就有一桩事情的相。所以想,心裡面就有相,有相鬼就见到,鬼神就见到;没有想,心裡头没有相,鬼神什么都见不到。想还算好,再一到思就麻烦了,你看看这个思就有分别,有界限;想还没有界限,单单是有相,还没有分别、还没有执着;到了思就有分别、有执着。所以我们讲造业,思就造业,想还不造业,想不造业,思就造业,所以思跟想是两桩事情。想轻微,只现一个相;思裡面就有分别,就有妄念在裡面,这就造业。我们讲意的行为就是思想。这一段我们就介绍到此地。

  请看底下一品「提婆达多品」,底下这个叁品,就是底下「持品」、「安乐行品」,这是在《法华经》的上半部,进入到这个地方有很重要的开示,希望大家特别的留意。

  【前品中殷勤劝发诸比丘忍难弘经。欲其慧命不断故。虽有弘经之人。无求法者。弘之何益。】

  这个事情,恰好讲到我们今天这个社会,实在讲这个法只闻来求。今天有几个求法的人?你是真正有道、有法,没有人来求,你送也送不出去。我们那个时候求学,老师也给我们说,你们求学那真是跪到地下求,可是求得了之后,将来你想送出去,还得跪到地下磕头作揖送给大家,人家还未必要。你说这个事情麻烦不麻烦?没有这个精神不行!只有觉悟的人才求法,迷惑颠倒的人他再也不求法,他求的是世间名闻利养。有名利可求,他可以跪下来求;你说法,法既不是名,又不是利,他不要,不是名利他就不要。你送给他他还嫌麻烦,送给他他心不安,他有愧良心,他不要。所以说这『弘之何益』?诸位要晓得,妙法必须要弘扬,没有人听,总不能说一个人也没有,总有几个,没有多人听而已,还有少人听到那就行。除了这个少数几个人,诸位要晓得,龙天鬼神在座听法的那就不少,我们肉眼凡夫见不到。有了定功的人晓得,这个道场殊胜庄严,有许多的护法龙天、八部鬼神都在讲堂裡,可见得不是没有人听!这裡就给我们说出来。

  【故引轮王求法。以启末世之心。】

  下面给我们说出:

  【求法之要有二。一者。不得观其行业。二者。不得观其种性。】

  这个两条相当的重要,希望大家特别要注意,下面有解释『不得观其行业』,这就是说到提婆达多。

  【如提婆达多。是佛积世恶友。而佛云由提婆达多善知识故。令我具足六波罗蜜。乃至神通道力。成等正觉。广度众生。】

  你们看看这段话,『提婆达多』是释迦牟尼佛的冤家对头,处处找麻烦,处心积虑要把释迦牟尼佛害死。你们在释迦牟尼佛传可以看到,释迦牟尼佛眼光看他怎么样?大善知识。所以我们世间人跟菩萨不一样,世间人看到冤家对头,心裡头忿忿不平,常常怀着有报復之心,某人与我过不去,我应当要报復。这个一报復所谓说冤冤相报,永远没完的时候,冤冤相报的仇恨就愈积愈深,不得了,到后来就一同入地狱,这么来的,一次的报復比一次的报復一定要重。所以学佛的人觉悟,真正觉悟,觉悟怎么样?别人对我怎么样的侮辱加害,我不报復,他想方法来害我、破坏我,因为我过去世这样,他报復过来,我受了,不报復,他这个帐到此就了了,以后再也不结冤仇,逆来顺受。什么事情都有因果的,你走到马路上有一个人给你点点头笑笑,你看看不认识,前世有善缘;一个人也是不认识,无缘无故瞪你一眼,前世恶缘,都有因果的。他为什么不瞪别人,他为什么要瞪你,都是有因,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所以我们晓得前因后果,自己心裡明明白白一点不迷惑,这个逆境来我们就可以忍受,坦然处之,决定不报復、不躲避,也不厌恶,消自己的业障!你们每个人都希望消业障,天天在佛面前磕头业障就消掉吗?消不掉,天天要受人家气,挨打、挨骂业障就消掉,自己心裡一点怨恨心都没有,为什么?都报掉,这东西报掉了。

  所以从前古大德,祖师大德传法要传给某个人,天天找他的麻烦,没事也找他麻烦,那是什么?消他的业障,成就他的忍辱波罗蜜,以后能够担负起教化众生的重责。如果要不是这样的人,你看祖师大德待人和颜悦色客气得很。看到你是个法器,一天到晚找麻烦,为什么?不把你的业障消尽,你将来不能成就,不能担负起续佛慧命的这一个重担子。所以千万不要:这个老师对我不好,跟我两个是冤家对头,看到我就讨厌。他是成就你!提婆达多是释迦牟尼佛的老师,成就他;释迦牟尼佛有这个好老师,提婆达多有个好学生,都成就了。这是我们要学习。末法时期这一关最难过,小不如意就不能够忍受,这种人一生没有成就。对这种人就客客气气不要计较,为什么?我们俗话讲「薄福之人」,他的福太薄了,给他计较的话有伤慈悲心,有伤厚道。要计较就是大福报的人这才计较,没有福报的人、可怜人,你跟他有什么计较?一个小纸条贴在自己的座位旁边,做个座右铭,天天看看,好好认真的来学。这后面讲:

  【此乃处逆为顺之象也。】

  就是俗话讲的「逆来顺受」,他才成就六度,成就神通道业,乃至成佛广度众生,都是提婆达多成就的。诸位要记住,就是你在自行化他的时候,凡是来找麻烦的,那个人就叫提婆达多。你不要说释迦牟尼佛有提婆达多成就他,我们都没有碰到提婆达多。你那所有的冤亲债主、找麻烦的人,全是提婆达多,你自己能不能像释迦牟尼佛?提婆达多真是不乏其人,常在左右。就是问问自己是不是释迦牟尼佛?是不是把提婆达多看作善知识?下面再用世间法来作证,证明世出世法都不例外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舜称大孝。父母成之也。】

  你们要读过《书经》,《尚书》裡头有记载,我们中国人讲孝道,为什么不说别人而讲舜?舜王他自己的亲生母亲死得很早,他父亲就娶了个继母,继母对他就很讨厌,常常想害他,把他害死。继母有个儿子,就是他弟弟,是同父异母弟弟,弟弟也想把他害死。他的父亲就顺着他后母的心,所以一家叁个人时时刻刻处心积虑,就是想把他害死。他处在这么个环境裡,舜对他的父亲、对他的后母,对他弟弟爱护备至,尽孝净尽,没有一点怨心。晓得他们要害他,那害他就像开玩笑一样,他不在意,他处处预防,处处躲避。他有智慧、有聪明,毕竟没有被他们害,他把他们害他当作开玩笑,他又要开我玩笑,一点都不生气,终究把他的父母弟弟感化过来,孝心感化过来。所以那个时候尧王听到有这么一个人,特别来召见他,非常的欢喜,认为他能够把这样的逆境转过来,能够把父母感化过来,他要做了皇帝,一定是个好皇帝,能够感化一国之人,所以把皇帝位子让给他,大孝!孝感天地。我们如果一般人遇到这个境界,早就逃家出走,就算是不错的了。舜不是如此,一定要感化,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再顽劣的人都能够感化,为什么?毕竟他有佛性。本经裡面讲一阐提也有佛性,其他经裡面没有说一阐提能作佛,都说除一阐提之外。一阐提是印度话,翻成中文是断善根的人,没善根。佛在法华会上这说出来,这底牌掀出来了,一阐提也有佛性,一阐提亦当成佛,所以叫成佛的《法华》,讲成佛而讲到究竟圆满了。舜能称之为大孝,父母是善知识,这是我们要学习的!

  【仙人忍辱。利王成之也。】

  你们在《金刚经》裡头读到的,《金刚经》就引出的忍辱仙人,他的忍辱波罗蜜圆满,谁成就他的?歌利王成就的。歌利是印度话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暴君,无道之君就叫歌利,梵文叫歌利,所以我们一般讲暴君,暴虐无道。他成就他的,没有歌利王割截身体,忍辱仙人的忍辱波罗蜜不能圆满。这些统统都是说出了逆境的成就人,有无量无边的功德。我们处在这个境界裡头,那真是求都求不到,成就自己的功德、智慧,怎么还能够说是把他当作冤家对头?那就错了。下面这是举出植物来说:

  【松柏之操。在霜雪之严。刀剑之利。在砥石之坚。】

  这是讲自然界;换句话说,得要禁得起考验的才能成就。『松柏』之耐寒,寒冷就是对它的考验;其余的植物就不行,一到冬天叶子都落掉。这个现象在台湾看不到,台湾这个地方处在亚热带,四季常春。你到大陆上江南一带就看到,四季分明,秋天叶子都红了、黄了都落掉,冬天你去看看树,所有的树只有树枝,树叶都没有。有树叶的就是「松柏」,这是竹子有树叶,叫松竹梅岁寒叁友,冬天它不凋谢,它能够禁得起风霜考验,就比方一个人要能够受得了逆境的考验一样。

  【木因匠凿而成梁栋。金由火烈而获精纯。】

  这也是说这个意思,『木』是讲木材,必须要经过木匠,匠人来雕琢才能成就为栋梁之材。否则的话,它不能起作用,它能够有这个大用它要靠人。金从矿裡面要经过提炼,不经过烈火的锻鍊,不能够得到纯金。底下总说:

  【情与无情。】

  前面讲有情众生、无情众生,拿今天来讲动物、植物、矿物,全都说到『情与无情』。

  【莫不皆由逆缘而得成办。】

  这句话,大家要好好的记住。

  【故曰。善虽易为而难昇。恶虽难处而易就。】

  处善的境,就是处顺境,顺境好处,不容易有进步,很难有进步。逆境难处能够锻鍊人,所以容易成就,这个『就』是成就。只要你有耐心,你能够忍受得了,你一定有成就,就是逆境、逆缘,怕的是你忍受不了。就是说我们在这个环境裡头,我什么东西也学不到,光受这些折磨,这个环境我们还是要待下去,还是要离开另外去找个地方?诸位要晓得,什么东西都学不到,忍辱波罗蜜学到了没有?学到这就行了。你还想学些什么,你能够学到忍辱波罗蜜,你以后什么东西都能学得成就,诸位要晓得这个道理,俗话常说「小不忍则乱大谋」。你想到别的人家那裡去,好,那真正善知识有道、有学,你到那裡去,人家问你,你从哪裡来?我从某地方来。你到那裡住多久?没住了几天。人家马上对你很客气、很恭惟,为什么?你不能成就。今天跑到这裡,明天跑到那裡,后天又跑到那裡,到处这一跑别人就瞧不起你。他不是没有塬因,因为你心不定,你心不定你到我这来也是住几天,还是要跑掉的,不定!没有用处。所以从前你学东西,人家一问你,你在某地方住住了多久?我住了叁年以上,叁年、五年,至少是叁年,别人欢迎你,为什么?你有叁年的耐心,人家可以考虑成就你;你叁年的耐心都没有,人家不考虑。所以这个大家要留意,你没有叁年的耐心,你走到那个地方人家瞧不起你。

  所以我们一出家选择住处,最低限度在那裡住叁年,选择的时候要谨慎,住进去了就不能动。住进去了发现这裡什么都不对,对我什么都不利,至少也要住叁年才离开。佛学院住进来了,这裡面什么东西也没有,什么东西也学不到,也要念毕业,也不能够说半路就开熘。你这个佛学院熘一次,那个佛学院熘一次,诸佛菩萨办佛学院也不收你,为什么?晓得你念不了两天要熘掉,不收你。所以这个忍辱,你们想想看多重要!你们不能处逆境,哪裡会有成就?这是我在此地奉劝诸位的,你们要是能够信受奉行,对你后来有大利益,你在此地至少是训练说心定了。再有一个就是心既然是定,这是你学问的根本;再能够说是背几部经典,这是準备后来遇到善知识自己开悟、明心见性的张本,这多重要!你这个到处跑行吗?不行,不能成就。所以学什么东西心要定、神要定,精神要能够统一,要能够贯注。会教不如会学,会学自己成功,会教不一定成功,古人常讲有状元学生,没听说有状元老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为什么?会学。

  佛经裡头还有个小公案,出在哪裡我一下忘掉了,有这个公案好像在《法苑珠林》,好像《经律异相》裡头有,在哪部经裡头我一下记不得。说有个求道的,有个求法的人心非常虔诚,有个出家人跟他开玩笑,他说你不是想求法吗?我可以给你。他说好,但是他说你要好好的请我吃一顿,好好的供养。他就把他家裡值钱东西都卖掉,办最好的菜来供养他。哪裡晓得这个人开玩笑,主要要骗他,叫他好好的供养吃一顿,好了,吃了之后说那你得要传我法了。好!他在房子坐在当中,他说你坐在那个墙角上,他拿个皮球在头上打一下,你证了须陀洹果,他好,点点头,证须陀洹果。好,你到那个墙角上去,他就乖乖的到那个墙角上,他又拿皮球打他一下,你证斯陀含果。四个角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这个打了四下,转了四圈之后他给他磕头顶礼谢谢他。我跟你开玩笑,我真证阿罗汉果,吓了一跳,他怎么是真证了?十分的诚敬他得了十分的利益,真证果。这个人教他,自己什么也没证,完全是开玩笑,他证了果,所以说是会教不如会学!

  你们不要怪这些,这个老师不行,那个老师也不行,谁不行?你们自己不行,你们自己行不是各个都证阿罗汉了。所以大家要晓得学忍辱,忍辱以后才有精进,你看六度的顺序,你不能忍就是懈怠堕落,这个忍太要紧了,要能够处逆缘。不能够处逆缘,我们通常讲境缘,境是讲环境,多半是讲物质上的环境;讲缘是人事,人与人之间相处,所以这是冤家对头,怨憎会。这些不如意的人与事,我们不要离开,不要躲避,离开躲避了,我们的忍辱波罗蜜到哪裡去修去?要把这些境缘都看作善知识,成就我们忍辱波罗蜜,这在学佛就是要在境界裡面歷事鍊心。在这个境界裡头锻鍊,把自己的心鍊平,不平把它锻鍊平,不清净把它锻鍊清净,这叫功夫,这叫修学。早晚在课诵裡头那是提醒你,真正用功在哪裡?就是二六时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裡头就在鍊。我们这个心不把它鍊平那怎么行?不把它锻鍊清净还会有什么成就?心平、心清净一切世出世间法都通达了。所以诸位要了解这点,无处不是善知识,无处不是好道场。好,今天就讲到此地。

  (第二十八集)

  1981/7  台湾圆觉寺  档名:08-002-0028

  我们接着看提婆达多这一段:

  【永嘉云。观恶言是功德。此即成吾善知识。不因讪谤起冤亲。何表无生慈忍力。】

  这个几句是《证道歌》裡面的话,《证道歌》可以说句句都是格言,应当要把它念背,在日常修行可以能够随时提起观照的功夫,这是对这一品的意思完全相应。前面给诸位介绍过,这品的主旨,是教我们如何去处逆境、逆缘,成就自己无量功德。世间人一般的缺点,就是不会『观恶言是功德』,不会观。你看这用的字我们世间人听人家恶言,烦恼心就起来。佛法裡面教我们观,观是什么?用智慧,用智慧叫观,在眼叫观,在耳也叫观,鼻舌身意统统是观,你要会观就自在。这个观就般若裡面所讲的「观照般若」,六根接触六尘如果是般若用事,都叫做观照。所以在恶言这个境界裡头,只要你能够用般若观照,恶言是功德。为什么说是功德?『此即成吾善知识』。怎么成就的?正如同提婆达多成就释迦牟尼佛,歌利王成就了忍辱仙人。舜王的父母、他的弟弟,成就了他的孝行,岂不是成就了功德吗?如果没有这些逆境现前忍辱波罗蜜从哪裡完成?忍辱波罗蜜就是要在逆境裡面去修行。所以末后这说一句,如果要『不因讪谤起冤亲』,「不因讪谤起冤亲」从什么地方表现?你无生法忍、大慈大悲、忍辱功德之力什么地方表现?就是在逆缘、逆境裡面,显示出你慈忍的功德,表现出你真正证得了无生法忍。诸位要晓得,无生法忍是要理一心不乱才能够证得,心在境界裡平等。底下说是:

  【由是而推。佛从提婆闻法者。在逆缘也。由以逆缘。成就人之菩提。故成佛时号曰天王。】

  世出世间,我们可以说无论是哪一行哪一业,要是有真正的成就,都是从慈忍而成就的。如果他这个成就要不是慈忍,他的成就不是真正的成就,表面上好像成就,不久就败坏,所以不是真正的成就。真正的成就,成就的大小,与慈忍力的大小成正比例。慈悲心大,忍辱的心大,他的成就就大;慈忍的力小,他忍力就小,这是一定道理。再看下面这一段,翻过来这一页第一行:

  【如来虽作状头。实在劝诫后人也。盖后之求法者。多因逆缘而煺。如身子乞目等。若能处逆常顺。则无法不为知识矣。】

  到这裡是一段,这是讲求法之要有二,第一段讲「不得观其行业」到这个地方,这是前面这一段。『如来』在此地指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起了个带头作用,遇到冤家『提婆达多』。实际上诸位晓得,释迦牟尼佛早已成佛,「提婆达多」也是大菩萨示现的,他们两个在唱戏,一个唱正派,一个唱反派,是唱给我们看的,让我们在这裡面学习。所以他的用意实在是『劝诫后人』,我们是这一堆后人裡面的其中之一,就是劝诫我们的,给我们讲的。为什么佛当时这样慈悲示现?佛晓得后来求法的人,遇逆缘而煺心的不晓得有多少,禁不起考验,遇『逆缘而煺』。小小一点的障碍就煺了心,这怎么能成就?这个问题实在是个大问题,不是一桩小事情,是很严重的问题,就是没有耐心、没有恆心、没有长远心。修道,你看经典裡面常讲的叁大阿僧祇劫,叁大阿僧祇劫是多长的时间?这就是要我们培养长远心、恆心、耐心。特别是在逆境,诸位要晓得,我们娑婆世界这个世间,古人常讲「不如意事常八九」,如意的事情才十分之一,不如意的事情十之八、九。你要找个一切都顺心如意的,环境裡头去修行,你到哪裡去找?你有多大的福德?有的环境很好、很舒适,这道场有财富,有许多护法来拥护,它裡面没有道,顺境,在生活上是顺境没有道。

  有的有道的那个环境非常之贫苦,甚至于连饭都没得吃。特别是在求学的时候,诸位要晓得,真正有道的老师,他是很守本分,不作怪。常说「和尚不作怪,居士就不来拜」,老师很守本分不作怪,拜的人就少了,拜的人少供养就少。所以你跟他学学什么?跟他学只学个清净心而已;换句话说,我们今天讲的精神上的享受。出门没车坐,要走路的,是这样的一个环境。千万不要误会,这个老师这样有道德学问,又具有无量功德,一生做这么多好事怎么还会这么穷?你们看看台中李老师是个榜样,是个修行人的榜样,他今年九十多岁了,还是自己照顾自己,出门还是要走路。他如果要是不做这好事,就是以他薪水来说,他自己本分赚的钱来说,买几辆轿车都够了,买几栋楼房也够!他老人家怎么样?除了很简单的衣食以外,全都布施掉,他给我们做的榜样。他的衣服,一件衣服都穿叁、四十年的,不会天天去做新衣服穿,穿没穿坏还能穿,吃饭吃得最简单的。我在这个地方十天,你们看到我的饮食怎么样?李老师的饮食就跟我这一样简单,一点都不麻烦,统统布施尽了。你要跟他学道,就学他这样,一样吃苦,看起来好像物质生活很苦,精神生活比谁都乐,为什么?身心无事,这个多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最快乐的事,这种乐谁知道?你跟人家讲,人家作梦都想不到,想不到他乐在哪裡?看他这么苦,乐在哪裡?一生穿个布鞋,皮鞋也没穿过,李老师没穿过皮鞋,粗布衣,清茶淡饭。

  我们不要说别的,他在台湾这叁十多年来,所教化的众生,如果说是连听他讲过经的人算起来,我给他估计至少有五十万人以上。这个估计是最保守的估计,绝没有一点夸大,他怎么不乐!他太乐了。今天一般人说竞选台中市长,还要到处去拜託、去拉票,李老师如果是在台中点点头,我要做台中市长,我相信他马上就做。为什么?他不需要拉票,他台中莲社有姓名、有住址的,我看就有二十多万人,一个人拉个十人太简单了!他笃定当选,只要大家点点头,他就当选了。人家不干,人家不干这个事情这就叫高人,清高!诸位要记住清一定就贫,浊富,清贫浊富。你要高,高一定要清,一定就贫。所以我们过去修道的人,你不要看别人,看看小说上面,贫僧、贫道。现在我们要出去称个贫僧,人家要怀疑,现在是富僧、富道,现在富。贫僧出门怎么可以有轿车、有私家车?从前僧道真贫,穿草鞋,甚至于草鞋都没有买得起,这草鞋值几个钱?这从前两个铜板一双草鞋,两个铜板只能够买一套烧饼油条。草鞋你们也没见过。所以说连草鞋钱都没有,换句话说,连吃一套烧饼油条的钱都没有,真贫。这是教给我们,要能够处逆境不煺心,学世尊、学忍辱仙人、学舜王,这都是我们的榜样。在眼前的李炳老是我们的榜样,他只是个没有剃头的出家人而已,相是在家相,他的生活纯粹是出家人生活,甚至于我们出家人做不到他的样子。第二就是:

  【不观种性者。】

  这个底下说,『不得观种性』就是不得观其,拿我们现在来讲他的身分,或者是家庭背景。那个某人出身富有之家,或者出身贫贱之家,或者受过高等教育,或者他没有念过书,「种性」,这些都是包括在种性裡头。不要看那个人好像呆头呆脑,好像没什么知识,比我们自己差得远,说不定将来他成佛在我们之前。不但对人不敢轻慢,对于畜生也不敢轻慢,蚊虫蚂蚁不能轻慢,说不定什么?牠一转世就做人了,这一修行就成佛。说不定我们堕叁途,牠不会堕,这是千真万确的事情,非常可能。不要认为我们现在很聪明、很伶俐,不见得。底下就举出例子说:

  【托龙女以明其事也。】

  『龙』是畜生,畜生比不上人,这个底下说得很清楚。经裡面多宝如来表的是实相之体,智积菩萨表实相之用。

  【白佛欲还本土者。摄用归体之象也。】

  诸位合在经裡头一看意思就明瞭。在这个地方特别注意是它的表法,我们往往读经不晓得经裡面表法的义趣,死在经文裡面,这个得不到受用,不会开悟的。

  【释迦不许。当与文殊论明妙法者。不废大用之象也。】

  大家只注重这两句就好,『摄用归体,不废大用』,佛法有体有用,「体」是清净无为,「用」是无所不为。体是根本智,用是后得智;体上讲真空,用上说妙法。但是诸位要晓得,体与用是一不是二。如果是二就可以废用,因为它是一,一就不能废用,所以体与用是一不是二。底下说的:

  【文殊与无数菩萨。俱从大海涌出者。】

  这是表:

  【智行皆依心海出生之象也。】

  要注意表法的意思,『文殊』是表智,『无数菩萨』就是表行,大智与大行都是从心生出来,心太大了,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海』就是比喻。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真心变现之物,都在真心之中,绝没有跑到心的外面去。你要不信,可以从梦境裡头做比喻,你晚上睡觉作梦,整个梦境就是你的心变的,那个梦境绝没有超出心外。梦境裡面梦到自己,那是你自己,梦到一切人物还是你自己,你自己心变的,梦裡面山河大地还是自己,梦裡面的虚空世界也是自己,没有一样不是自己。我给你讲的这些话容易懂,为什么?你曾经做过梦,醒过来想想是的,不错,统统是自己变现出来的。梦裡面梦到一个很爱护你的人,你感激得不得了醒了,有什么感觉?那人是自己,自己爱自己,有什么好感激的。梦中梦一头老虎要吃掉自己,诸位知道,老虎是自己变的,自己吃自己也不害怕,就这么回事情。现前这个境界就是在做大梦,你梦还没醒。你现在睡觉作那个梦是第六意识起作用,我们世间所讲的是下意识起作用。现在我们作的梦,梦裡现的相是阿赖耶识起作用,阿赖耶识的作用,阿赖耶识一旦要是省悟过来就叫大圆镜智,《证道歌》裡头「觉后空空无大千」。所以要晓得十法界依正庄严,皆是我们梦中所现的境界。你要是觉悟,虽然现在还没醒过来,在梦裡头一下觉悟,我现在在作梦觉悟了。

  梦裡头也有时候知道自己在作梦,但是没醒过来。菩萨就是这样并没有醒过来,自己晓得作梦,晓得作梦什么?他态度就不一样,慈悲心现前,平等心、清净心、慈悲心现前,晓得一切众生与自己是一体。像《老子》所说「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知道是一体。所以他对于逆境能够容忍,那是自己变现的,不是外面的;顺境他不贪恋,因为也是自己变现的。所以顺逆境界他就等观,平等观,在这裡面不动心了,渐渐功夫深,就慢慢醒过来超越!佛经就是给我们启示。所以诸佛菩萨对待一切众生,最大的功德唤醒梦中人,使我们自己晓得我们在作梦,这是说明『皆依心海出生之象』。所以既然是平等,都从心海裡面出生,哪裡有什么凡圣!所以这凡圣是方便说,对还没有觉悟的人,没有觉醒的叫他做凡,已经觉醒的就称他作圣。实际上在体性上来讲,没有什么分别,是一样,只是现象上有迷悟不同而已。既然没有凡圣可分:

  【人龙之可分耶。】

  这个话是比喻六道,『人』是人道,『龙』是畜生道;换句话说,哪有人畜之分?

  【以不可分故。即彼龙类而修菩萨行。】

  诸位要晓得,畜生裡面修菩萨行的很多,不但是这些灵性高的畜生类裡面修菩萨行,我们知道很多,还有这些低等动物也有修菩萨行。灵性高的,大概晓得龙是灵性最高的,畜生裡面最高的狐狸灵性高的,猩猩灵性都很高的。除这个之外一般的畜生修菩萨行也不少,你们看看我们佛教裡有小册子,《物犹如此》,也许你们有人看过这本书,那裡面专门记载过去现在这些动物,牠们学佛,牠们的成就,畜生修行往生的也很多。我是前一个月在高雄讲经,高雄就发现了一桩很奇怪的事情,在高雄有个草衙,那有个什么庙我一下忘掉了,就在今年前几个月出现了一个很奇怪的事情。这个庙裡头有一条小狗,牠这个小狗tong 灵性,每天寺庙裡头早晚课诵牠都来,来的时候牠站在当中,到打叁皈依了牠就走,一打叁皈依就走,早晚课都不缺。所以有人就很奇怪,这个小狗会做早晚课,可是到打叁皈就走。有一天有个外地的法师从那裡过,听说这个事情要随喜课诵,看到小狗到打叁皈依牠要走了,他就叫牠住,「你不能走,你怎么可以走?你要晓得你现在的身分不是住持,打叁皈走是住持和尚,你不是住持,你要把课诵做完了你才能够离开。」这个小狗听了乖乖的,课诵完了才走。

  这个小狗就是这个庙裡头以前的住持和尚,死了之后投胎还到他的庙裡,还跟着大众课诵。人家晓得以前这个和尚人非常好,投落到畜生道,讲什么好像牠都知道。所以诸位这不简单,这还是个好的榜样,如果落到饿鬼道、畜生道恐怕不晓得了,这千真万确的事实。一讲牠就觉悟,牠就知道自己的身分不对,现在是条狗!所以你们要晓得,寺庙裡有的时候看到小狗、小猫,甚至于老鼠,乃至于更下一点蟑螂,许多都是本庙以前的出家人。在家也不例外,家裡养的这些动物,可能都是过去的老人转世,因为什么?他捨不得离开这个家,他留恋。留恋怎么样?又得不到人身,罪业深重得不到人身,五戒不全得不到人身,那怎么办?就投到畜生道裡,牠还认定了这是牠的家。有的时候牠对前世的因果还不昧,在牠自己还感觉到,我的儿孙对我不孝顺,天天打我、骂我,又不给我吃。牠家裡人哪裡晓得是老人,不知道,只是把牠当畜生养。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