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妙法莲华经大意》讲记

我在过去还看到一段文章,文章上写的也是一个事实,它是讲一个人记得叁世,记得叁世的事情。他前一世是个修行人,修行得很好,死了以后,他的神识隔了很多年都没有去投胎,他神识在什么地方?就在他自己书房裡,白天就藏在书架的后面,晚上就出来。他修行有功夫,所以并不是四十九天就投胎,他隔了很多年以后投胎了,投什么胎?投鸡,公鸡,那个鸡就在他家裡,牠很清楚。每天那个鸡又往桌子上跑,又要往床上跑,牠那个媳妇、儿子来赶,牠总觉得媳妇、儿子不孝顺牠。塬来是牠自己的床,牠要上去的时候人家把牠赶下来,那个桌子从前是牠读书的桌子,牠跑到上面去看看,人家也把牠赶走,所以牠就很生气。到后来发现这个鸡太讨厌,牠的媳妇就把牠杀掉杀了吃好了,媳妇把牠杀掉。杀掉以后又投胎了,这次投了人胎,都记得清清楚楚,当中堕落是鸡,被他媳妇杀了。如果他媳妇要晓得,那个鸡塬来是她公公,那她对牠就很尊重,就不会那么虐待牠了。所以说总是把牠当畜生来看待,不会把牠当人看待。佛经裡面常讲「人死为羊,羊死为人」,六道是永远在那裡轮迴,我们千万不要欺负那畜生,说不定畜生前世是有恩于我们的人,是我们的相识。我们没有天眼通,没有宿命通,如果有天眼、有宿命,你再一看六道裡头多少畜生,与我们都有亲属关係。

  【龙乃异类。女非男子。】

  这龙女年岁才:

  【八岁非耆德。】

  并不是年岁很大,『八岁』,龙女八岁成佛。

  【剎那非久修。】

  这是说明什么?说明修行成就,实在讲是没有时间的短长,问题就是在你悟不悟?前面给大家讲的,看破放下关键就在此地。看破了叫解悟,放下了叫证悟,所以悟有两种,解悟不能了生死,不能出叁界。好比是什么?解悟好比是认识路,路虽然认识你没走,你还在老地方,你没走;证悟是走到了,说得有道理,所以说悟有两种。禅宗裡面常讲「悟后起修」,就是指解悟以后才开始修行,悟后起修他们修行快。为什么?他们认识路,有方向、有目标,进展得快,不走岔路,不走冤枉路,不走迂迴路,不煺转,所以很容易成就,绝非盲修瞎练。不认识路的人那个修行就盲修瞎练,不认识路也不晓得这个目标在哪裡,对于教义不能够通达,这麻烦在此地。世尊四十九年讲经,目的就是叫我们认识路,认识之后这个路是自己走的,无需要老师带我们走。所以这个悟就是剎那之间,每个人悟都是剎那之间。我们现在为什么不悟?你要找出自己不悟的塬因,把塬因消除掉,那你一剎那之间也开悟,这很简单的道理。我们之所以不开悟,就是对于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还没看破,不肯放下,这个东西就是堵塞了你的悟门。我们为什么没看破?为什么不肯放下?不晓得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真相,不晓得。如果晓得它的真实相立刻就看破,立刻就放下,真是不费吹灰之力就看破放下。

  不了解真相,以为这一切法是实实在在有的,不知道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假的!好比作梦一样,在梦裡头不知道是作梦,把那个梦的境界都当作真实的,不晓得是作梦。如果你要是晓得作梦,梦裡头有人送给你一个金山,你也不会欢喜,晓得这是作梦不是真的,梦一醒来之后什么也没有,那得了金山有什么欢喜。梦裡头有人杀我头,杀我头也不怕,杀就杀,作梦假的,醒了以后头还在脖子上,没被杀掉,所以你自然就看破放下。现在的问题就是我们对事实真相不了解,事实真相了解之后在一切境界裡,顺境也好、逆境也好自然不动心,自自然然晓得怎样待人、怎样处世。见什么样的人晓得说什么样的话,处什么境界晓得该怎么做事,用不用头脑去想一下我该怎样?不用,自自然然的;如果一想,那就落在心意识裡头,不想的。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他动过念头没有?没有动过念,没动念就说这么多东西出来,不动念。所以说是说而无说,无说而说,身体一切造作作而无作,无作而作。整个身心境界都在叁昧之中,这是悟了的境界,我们讲明白人的境界;没悟是煳裡煳涂的人,醉生梦死迷迷煳煳的过日子。

  所以佛在此地,对于这个问题,以龙女做个榜样给我们看,说明这个事情不是难事;虽不是难事,我们自己这个障碍实在太大。如果诸位没障碍,那就可以证果,经还没有听一半就开悟,就证果了。龙女在法华会上,你看看一半还没有到,「安乐行品」讲完才一半,她一半还没到,讲了「提婆达多品」的时候,她就成佛,所以由这裡看这又不难。前面给诸位说的,此法非难非易,没有难,就在当人自己肯不肯承当?悟了的人他决定不会贪恋世缘,这是给我们自己做一个借镜,不要以为我们自己我开悟了,开悟怎么样?还贪财、还贪名那开什么悟?那这叫什么?叫增上慢,没开悟。悟了之后对于这个世缘,心裡面确实没有印象,这个心乾乾净净,无论是在顺境、是在逆境,心都是清净的,六根清净,一尘不染。六祖大师开悟,他的心本来无一物,自本以来就无一物,这个心清净,悟是觉的;心裡头有一物,有个佛也不行,有一个佛,佛还是一物。前面给诸位讲《心经》上说的,「无智亦无得」,这才是真正悟入境界。我们佛法裡面讲的小悟、大悟、彻悟。我们先要从名利上放下,从这下手,看到别人有了名利,有了富贵,你的心还会动,功夫不到家。

  自己是个出家人穷得不得了,有道,有道谁晓得?哪个知道你有道?道又值几个钱?看到富僧坐了私家车,盖了个大庙,侍候的人众那么多,信徒那么多,你动不动心?心裡头才动你要晓得你是凡夫,你没开悟。确实不动心,这个心才真正开悟,悟的心是净的,悟的心是无一物的。所以你要问,修行在哪裡修行?在境界裡头修,时时刻刻考验自己,我心动了没有?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心动了没有?修的什么行?用的什么功?用的不动心的功夫,一切顺逆境界裡头不动心,给诸位说,这是真功夫,这个功夫可以了生死出叁界,证大菩提、大涅槃。诵经、拜佛、参禅、打坐、念佛,目的都是要达到这个境界,那些是什么?那叫方便法。我们的心接触外面境界还动了,动了怎么办?念佛的人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把动念的心压下来,心裡面想阿弥陀佛,不想这个境界。参禅的人或者用观心的方法远离境界,或者用参话头的方法离开外面境界。所以这些是方便方法你要会用!绝不是念佛人每天在阿弥陀佛像面前,念个一万声佛号,阿弥陀佛我今天对得起你,我念了一万声。离开佛像还是起心动念,那有什么用处?接触外面的境界心裡面还动贪瞋痴,给诸位说,这样念佛念了一辈子,就算他每天一万声佛号一天也不缺,他也不能往生。

  为什么?譬如说他的病天天吃那个药,病没有治好,药投下去了不生效,没治好,治的不是地方,这搞错了。譬如说病痛,我这个膀子很痛,那个医生给他开了药,叫你用药敷一敷、贴一贴,他把那个药贴在这裡来那有什么用处?贴了多少服药,告诉医生不行,我这裡还是痛。为什么还是痛?药贴到这边来。现在的修行人都是干这个事情,都干这个事情,他不晓得把佛号去伏贪瞋痴,去伏烦恼!他念了个佛号这是有口无心,要唱给阿弥陀佛听的,巴结阿弥陀佛,去讨好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我一天念你这么多,到时候你要接我去,他用的这个心糟糕不糟糕?他没有用在降伏烦恼上。我们见到外面境界称心的,心裡起了贪心,一句阿弥陀佛压下去,贪心压下去;见了逆境,心裡面不高兴,起了瞋恨心,一句阿弥陀佛把瞋恨心压下去,这个药是正好用对了地方。

  所以诸位要是懂得这个道理,佛堂裡的课诵不重要,那等于说学生在学校上课的课堂作业,那是课堂作业,初学的人的课堂作业。怎么最重要?心裡头起念头这个时候最重要,这个病起来了,立刻这个药投下去,把那个病立刻控制住,这顶重要的。所以说二六时中课诵功夫不间断,不间断念佛,这叫真正会念佛,真正会诵经。所以诵经那个诵是背诵,你要不背诵什么?一天到晚把经本拿在手上,走路也拿着,站着也拿着,坐着也拿着那多麻烦!念背了不要拿经书,而这个经是一遍一遍在心裡头诵,注意力精神都注意在这经上,把外面这个事情喜怒衰乐,渐渐就伏住了,才能够发生功效。初学的人,给诸位说,诵经的功效比念佛功效大,因为佛号太短,一面念阿弥陀佛还打妄想,就这个妄念很容易掺杂在裡面,很容易渗透。背诵一部经不容易渗透,因为一部经要渗透,底下就背不下去了。所以初学的人诵经,比念佛效果要来得显着。

  (第二十九集)

  1981/7  台湾圆觉寺  档名:08-002-0029

  底下接着要说的就是证得之相,证得的样子这很要紧,此地给我们说的:

  【虚心无证。而无所不证。】

  一般讲能证所证还没有忘的时候,这是在用功夫的阶段,没有到达境界。举我们刚才举的例子来说,譬如说我们看到别人财富,发了大财,心才一动立刻阿弥陀佛压下去,这个时候是用功没证得。到有相当功夫,见如不见,好像心裡很平静,见到这个外头境界不动心,晓得外头境界,晓得自己不动心还是没证,还是没达到那个境界。什么时候是真正证得?心境两亡,心裡头本来无一物,没有境、也没有心,这个时候是真正证得,也就是真正的清净,本来无一物。像这些境界我们都应该晓得,不要到自己有一点点清净,那个石头压草可以压得住,就以为是清净,这是错误的,这个仅仅是初步功夫而已。但是诸位要晓得,烦恼能够伏得住,你自己就觉得自在,这裡面就有法喜、就有快乐、就有乐趣,我们常常讲法味,那法味就尝到。烦恼控制压不住,这个学佛的滋味没尝到,不晓得学佛什么味道,所以在佛法裡头会煺心。烦恼能控得住,法喜天天增长,味道尝到,给诸位说,不会煺心了。到这个时候你才晓得,佛法的殊胜味道之好,一切世间法都比不上的,没办法比。我们常言说得好,世间人最大的嗜好莫非于贪吃,贪吃与好色莫过于这两样。你看佛法裡面讲「禅悦为食」,你要能够尝到禅悦的滋味,天上人间最美妙的饮食那个味道都比不上,没办法比上的。禅是什么?禅定,就是在一切境界裡头不动心,得到禅定;悦是喜悦,法喜充满,在什么境界裡头不动心。这个味道不是世间人从言语当中能够体会的,必须要亲证。古人所谓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一定要你亲自证得,你才晓得这个美好。

  看底下一品「持品」。

  【因宝塔品深讚持经之人。】

  这是叙述前面「见宝塔品」,是『深讚』受持妙经之人。

  【提婆品又诫求法者。当尽其诚。】

  这一句话要紧,『求法』的条件就是这叁个字,『尽其诚』,这叁个字也是做学生的条件。什么样的条件才能做个学生?要「尽其诚」,凡是有这个条件的,他要得一个老师指教决定成功。印祖讲十分诚敬就有十分成就,他能够尽其诚,那他当然得的是最大成就,没话说的。龙女为什么一剎那之间能成就?尽其诚。畜生尽其诚,都能够剎那之间成佛,我们的在人道尽其诚,难道还不如畜生吗?可见得我们之所以不能成就,未能尽其诚!可是这个问题来了,什么叫诚?我现在已经诚心诚意;换句话说,对这个诚字不能理解,不晓得什么叫诚。所以对这个字一定要懂得,诚是什么?诚是心裡头一念不生,就叫诚。有了一个妄念还有诚的吗?不诚!所以诚这个字在菩提心裡头直心。一天到晚想东想西诚个什么?听了老师的教导,读了佛的经书还在裡头起心动念不诚。我们读这个书,这句怎么讲法,那句怎么说法、什么意思,这个祖师说的跟那个人说的不一样,不诚,诚没有了。

  诚是怎么样?给诸位说,听经从头到尾,读经从头到尾,一念不生这叫尽其诚。意思懂得不懂得根本不要理会它,不要分别、不要执着,悟,求的是悟不是分别。用分别心就用心意识,诚没有了;离心意识,你所用的是诚心;用心意识,心意识裡头没有诚心,第六识的分别,第七识执着,阿赖耶识落印象,哪有诚心?所以先要晓得什么叫做诚?你看那个道士画符诚则灵,符平常要练,练得很熟,为什么?到画的时候不能起一个念头,一笔下去一道符画成功,这一个阶段的时间,他心裡头一念不生,这符就灵,画的符贴在那裡,邪鬼看到害怕,诚则灵。佛法裡诚就开悟,诚就得到,不诚无物!我们做不到这点,不要说是尽其诚,我们连这个诚什么意思都没搞清楚,以为我现在一心一意,我现在都诚心诚意来的,诚心诚意就不来,不诚他才来。这点非常之重要,这个做学生的态度真的就是这叁个字。此地很显明的说明「求法者,当尽其诚」。

  【故药王等二万菩萨。深体佛意。发愿持经。虽末世众生刚强难化。我等起大忍力。何患其弊恶上慢瞋浊谄曲耶。】

  这几句诸位要把它划起来,为什么?就是我们现前这个时代,讲到『刚强难化』到了极处,菩萨要没有『大忍力』、大慈悲,怎么能够发这个心到娑婆世界来,尤其到现在这个世界。现在这个世界人心坏到了极处,确实是经上讲的『弊恶上慢』,瞋恚、俗浊,俗不可耐,『谄曲』是这么个现象。在这种现象裡面,菩萨还要忍辱、行慈,弘法利生。所以诸位千万不要以为,我们自己成了佛、得了道,我们将来到外面弘法利生,别的人家都尊敬我们,你要这样想就坏了。今天的社会尊敬什么?尊敬你有钱、有势力,人家尊敬你;你有学问,你有道德,人家不尊敬你。这个年头的人认假不认真,你讲真话的人,厌恶你、痛恨你,找你麻烦;你讲假话随顺他、恭惟他,他欢喜、他同意,现在是这么个社会。我在民国五十八年,那个时候教育部举行了一系列的,也就是文化讲座,它有个大题目、总题目叫「世界文化之延续」,请我担任裡面的一个小科目,就是「文化与宗教」。我那天讲演讲出来之后,佛门裡面头有些出家人来找我,要修理我、要整我、要打我。那一天讲演,我讲东西没有讲演稿,是教育部派的人在那裡记录,他们把它整理出来之后发表。而且印的册数比一般都印得多,他们教育部印讲演的东西,普通一本讲演是五千册,我那一份它印了七千册,多印两千册。

  那个东西也许诸位你有看到,以后在《觉世》裡头曾经转刊过,就是用教育部那个本子转刊过。有人看了的时候要整我,为什么?因为我在裡面提倡主张,寺庙的财产应当归于国有,出家人有使用权,出家人不应该接受信徒供养,信徒的供养应当供养常住,出家人好像拿薪水一样,每个月能够分到单金,不要有私财,心住在道上。有些人听了不高兴,要找人来打我。你讲真话麻烦就大!所以我在各地讲经常常有人劝我,写条子给我,「法师,少讲真话,不要得罪人,到处去树敌,对你自己不好。」这很爱护我,可是我想想,我如果不讲真话对不起人,我讲真话纵然被人打死了,我的神识生天,得大自在,不堕地狱。所以我觉得还是要讲真话才对,不能讲假话,假话讲多了会遇到鬼的,真话讲多了会遇到佛菩萨的,这个道理我懂得。所以不讲假话,真话少讲几句我也不讲假话。这就讲末世弘经之难,我们到外面接受不了好的招待,饮食给我们吃什么就吃什么,不要求这个,「我们是有道的高僧,弘法利生功德这么大,应当要有什么好的供养我们。」别打这个主意,不要动这个念头。如果对方真正是学道的人,他懂得,他晓得供养叁宝,如何来尊师重道他知道。

  如果对方不晓得这个,你不能跟他讲「我是老师,你怎么样尊重我。」这个话说不出口的!所以要随顺,要随顺他才能够欢喜,才能够接受。你这样要求,那样要求,好了,你这个人这么难侍候,下次再不找你,讲经的人多得是,我随便请哪个,我请你来干什么?我们目的就是叫众生能够听几句真话,所以有这个场合来请你说几句真话,这就不得了的好事,还要求个什么?不可以再添枝添叶。所以说真正弘法的人在这个时代,一定要忍辱,我们这个经明天讲完了,你们千万不要排着队在门口送,你们要排队在门口送,我下次不来。古大德来不迎,去不送,我们有什么德能,叫大家在那个地方排队,站在那个地方侍候不得了!决定不可以。头一次来的时候我不晓得,我看到了我就关照你,你们给常成法师讲,如果你们要送,下次决定不来。你们看看弘一大师,弘一大师就是这样,无论到哪个地方绝不许人接送,除非是不认识路,派两个人来接一下带带路,认识路了不许可。那是什么?世间法达官贵人才需要迎送;我们出家穷和尚贫僧、贫道,有什么资格叫人迎送。你们能够说在这几天听了我这几句真话,想想有道理,能照这么做,比迎送好得多。那种表面事情少做为妙,不做表面,不干表面事情,做实在的事情。所以这是讲到尽其诚,诚,非常的要紧,诚就是菩提心的中心。叁心是以至诚心为主,在《观经》裡面讲的菩提心的叁心,「至诚心、深心、发愿迴向心」;《起信论》裡面讲「直心、深心、大悲心」。可见得至诚心就是直心,所谓直心是道场,尽其诚!下面又有一句这个也很好:

  【忍力未充。故誓愿于他国持经。】

  这要记住的,如果我们自己忍辱的能力没有达到,没有达到怎么样?我们弘法利生这个愿有,可是事情我们不能做,为什么?我们受不了,这个境界我们受不了。那怎么办?求生西方乘愿再来。到西方极乐世界我的忍辱波罗蜜圆满成就,我再来,我受得了的时候再来,受不了的时候不来。受不了的时候你要来,不是自己找自己麻烦吗?既不能利他又不能自利这就错了。聪明人不能利他的时候要自利,所以他法喜充满,永远是充满的。古人这个贤君子得志的时候,得志就有机会,有这个机会兼善天下;不得志是没有这个机会,没有这个机会就独善其身,他自在!并不是得意的时候就乐,失意的时候就苦,他没有。他得意的时候也没有乐,失意的时候也没有苦,为什么?他没有得失。有机会替大家多做一点事是本愿,没有机会那是没法子,只有修养自己的品德、学问,等待机缘。学佛的人更应该如是!底下一段这是说明比丘尼,就是佛的姨母,大爱道,梵语就是波阇波提。她过去一向学的是权教,也就是叁乘裡面的大乘,学的权教。在法华会上佛与大众授记,她因为自己执着权教,好像这授记她感觉没有她的分,没有给她授记,起了这个念头希望佛与她授记。她一动心,佛就晓得,佛在此地带着责备的口吻说:

  【我先总说一切声闻皆已授记。彼时已是不拣男女。何所不明重復思慕耶。】

  你想想看,我们今天心裡也怀疑,佛没给我们授记,这是什么?因为我们执着叁乘,跟大爱道一样。如果你要不执着,你把《法华经》一念,佛就给你授记,为什么?佛给一切众生授记,平等授记没有拣别的。如果要以《华严经》、《圆觉经》来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那就是佛把所有大地一切众生,统统都授记了,本来成佛还要什么个别授记?这句话真正是普遍授记,平等授记,一切众生是各个都有分。别说我们人间天上,连阿鼻地狱众生都授记,本来成佛。我们要是果真直下承当,不甘堕落,这一生怎么会不成就!这后面几行诸位自己细细的去看,这就是它有表法的意思在。特别要紧的,世尊是希望诸菩萨在末法时期弘法利生,弘扬这个妙法,佛有暗示,希望大家要自己发心。所以末后两行说:

  【须自发心方乃亲切。是以诸菩萨敬顺佛意。作狮子吼。发愿于如来灭后。周旋往返十方世界持经也。】

  佛这一切经对我们都是暗示,跟对这些菩萨没有两样。我们看了经就要自动发心,不要等好像我等佛菩萨来叫我发心,我才发心,那你要等到哪一天?一听一看自己就要发心。我们在这个世间无论在什么地方,我们要持经,我们要弘经。持经是什么?依教修行叫持;不依这个道理、理论,来修养我们自己的身心,这不叫持。现在有很多人弄错了,以为这个持经就是念经,我们受持《金刚经》,我们怎么受持?我每天受持一遍,就是念一遍,念一遍叫受持,那这受持的话全错了,连《金刚经》裡面几句话都搞错了。《起信论》说「离言说相、离文字相、离心缘相」受持,那你念一遍不是没有离文字相吗?没有离言说相吗?搞错了意思。受持是要持其义理,与我们自己思想行为融合成一片,这叫持经。所以持经就是末后四个字,「信受奉行」,那就叫受持。理你不相信,你不能接受没照做,这个天天念那不叫受持。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法华经》本迹二门,也是《法华经》的两部分,前半部是迹门,到「安乐行品」就圆满。向下这是经的本门,从「地涌品」以下是经的本门,刚刚好这是一半。我们这次预定的进度就是到前半部,就到「安乐行品」,这品非常的重要。哪个人不希望安乐?你要希望安乐你就在这学,在这个地方学你就可以得到安乐。现在能够得到安乐,将来才能够得大自在;现在得不到安乐,后来的自在也很渺茫!我们看看怎样才能够得到安乐:

  【前药王等菩萨。发愿末世忍难持经。】

  这个真正是难能可贵。

  【既有能忍之心所忍之境。能所相待。安得无难。】

  这个意思我前面也给诸位透露一点,就是你有能有所没证得真正清净。我们今天讲我能忍,我有能忍的这个心,有忍的力量、有这功夫,有所忍的境界,还有能所,还有能所这个难没离开。真正能够入能所不二,心境一如,给诸位说,那就是一切灾殃化为尘,没有了;就是《心经》裡面「度一切苦厄」,没有了。所以一定要把自己这个功夫,要提高、要精进,不能说止在这个地方,止在这个地方难还是有;换句话说,你还是要忍。这个只能够是初学的过程当中,功夫不够,已经是难能可贵,不容易;换句话说,总算是上了路。后面说:

  【不若远嫌疑。知忌避。使其无难。则无忍可忍。便得安乐矣。】

  我们从这几句话来看,佛是以初学人为对象;换句话说,就是教我们现在如何能够得安乐。这裡头几句话重要,『远嫌疑』,这就是要晓得避嫌疑,知道忌讳,特别是在初学。我给大家讲经,你们现在听又有录音,你们到外面去讲,可不能像我这个讲法。如果像我这个讲法,你的前途就多灾多难,为什么?不避嫌疑,得罪人太多。你们刚刚出来年纪轻轻,出家才几天你有什么资格来教训人?不行。我现在可以,这讲经已经讲了二十二年,有这么个资歷摆在此地,所以纵然说了,他听了不高兴,他表面上不敢怎么样。虽然是说忌讳,有的时候我也不避忌讳,他还能够容忍。你们年轻,资歷太轻不行,说这个话说出来,有人不但是不能接受,起的是反感、反作用。说你狂妄自大,没有学几天就学了骂人了,还责备人了,所以要知道忌讳。我这些话对你们讲的,如果要教你们讲经,那又是一个方法,那就不是这个方法。所以这些东西诸位只可以接受,不能发表,不能照这样子发表;换句话说,那一切众生他有毛病,我们要避免这个。

  譬如说印祖就有这个例子,印光法师,你在这个《永思集》裡看到的,好像是大醒法师曾经见到印光大师,就跟他老人家说,「现在出家人太不像样,我们年轻说话不听,我们也没资格说话,分量不够,你老人家德高望重应当教训他们,嗬斥。」印祖就告诉他,「如果我要嗬斥他,骂骂他他就肯听,就肯改过自新,我愿意骂他,纵然我堕地狱,他能够超生,值得;我要是骂了他,他还是不听,我不如不骂的好。」你们要记住这句话,你要说了他他不肯接受,那你说他干什么?你不叫造口业吗?诸位总要记住,说人不好就是造口业,老师教学生,说学生不好也造口业。总不能说这不是口业,这叫什么?捨己为人,我虽然造口业,希望成就你,希望你能够超脱,我的口业造了值得。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入地狱度众生就是这个意思。假如入地狱度不了众生,地狱还是不去的好,那又何苦?所以要考虑到,他不能接受就不说,看他错也只好顺其自然。再念佛给他迴向,暗暗当中给他迴向,还不能给他晓得,给他晓得他还生气,这是菩萨心。所以我们要晓得忌讳,要晓得嫌疑,要避忌讳、嫌疑。

  我在早年初出来讲经的时候,好像在民国五十四、五年,我在嘉义讲过经、在高雄讲过经,那个时候我就晓得忌讳。一般寺庙,有些寺庙不愿意请法师来讲经,就是有忌讳。第一个忌讳,就说他自己不能讲经,如果请来别的法师来讲经,他怕信徒起误会,某一个法师好,我们这个师父不行,不如他,他怕的跟人家一比不如人,有这个忌讳。第二个忌讳,怕他的信徒皈依那个法师,他的信徒少了,都跑掉了,皈依别人,第二个忌讳。第叁个忌讳是钱财跑掉,信徒不供养他,把钱都供养那法师,有这个叁种忌讳。人家请我们讲经我们就晓得,我们对于寺庙裡头老和尚特别恭敬,我们是晚辈,我们见到他要顶礼,特别是在他信徒大众当中,顶礼给他的信徒看。某个法师讲经讲得这么好,他对我们师父还顶礼,把他真正自尊心提起来。绝对不接受皈依,如果有人皈依的时候介绍给老和尚,皈依老和尚,他心安,我的信徒不跑掉,他不拉我的信徒,他放心。不接受红包,有供养统统供养他,你在那边讲经完了之后,他再送个红包给你,你接受,他也放心,钱没有出去。这个法师不错,下次我还请他来讲,你的法缘就殊胜。

  你如果在那个地方架子摆得很大、很威风,好像哪个人也瞧不起一样,你会讲经,他们都不会,又收皈依、又收供养,你要记住只有一次,没下次,绝对不请你给你说吧!不但不请你,他还在外面宣传,某人怎么样怎么样,你们千万不要请他讲经。你出去弘经为的什么?为的是度众生,不是为的叫人皈依,也不是为的红包。所以就是这些嫌疑、忌讳还很多,我就举出这一个例子,一定要记住。人家对你怎么样?放心,没有提防你,这个才处处可以请你去讲经,你就处处要这个态度。讲经的时候讲完了,你就到房间去坐,譬如有信徒要来跟你谈谈话,避免,没有重要的事情不要谈话,你一谈话,他在旁边,我这个信徒跟他谈话,不晓得谈些什么,那个信徒被他拉跑,所以还是少谈话为妙。尤其不可以问那个信徒你姓什么,你家住在哪裡,他把我的信徒家打听好了,他去联络上,不问。所以我在外面讲经,听经的人那么多的时候,我没有问过你姓什么,你叫什么名字,你家住在哪裡,我从来不问。见了面,面孔见过熟,姓什么、叫什么名字不晓得,一直到现在我还是不晓得。你们的面孔都熟,你们叫什么名字,我统统不晓得,我也不需要晓得。这个小孩晓得,他没出家的时候叫桂兰我晓得,他出家的名字我才知道。都不知道,知道了没用处,知道得多烦恼就多,还是不如不知道的好。这就是教给你,我们现在初学弘经的时候,如果想避免这个zai 难,自己修行弘法能够得到顺利。『使其无难』,那就不需要忍,没有障、没有难不需要忍了,『便得安乐』,这是叙说教给我们一个得安乐的方法。下课了。

  (第叁十集)

  1981/7  台湾圆觉寺  档名:08-002-0030

  第十一页,从第一行最后一句看起:

  【菩萨行处。即前叁法也。】

  『菩萨行处』也就是菩萨学处,前面给我们说了『叁法』,是法空、忍辱、慈悲,这是要特别记住。如果我们失去了这「叁法」;换句话说,就不是菩萨学处也不是安乐行处。这个地方就简单的给我们说明:

  【住忍辱地。】

  就是前面讲的:

  【即忍辱衣义。柔和善顺等。即慈悲室义。】

  『柔和善顺』就是孝道,孝裡面最重要的就是讲「顺」,孝顺。如果是在一个很顺利的境界裡面,我们顺从当然没有问题,要紧就是逆境,逆境裡面能够顺从。而顺从又依智慧为基础,而不是盲目的,不是感情衝动的,不是屈服于恶势力。被人家压迫了不得不服从,没有办法无可奈何不能不顺从,这不叫善顺。「善顺」是理智的,善顺是基于般若智慧,是能够认识机缘的。像前面所讲一切逆境、逆缘皆是我们善知识,心裡面不生烦恼,不但不生烦恼,而且是长养智慧,这叫善顺,真正成就了无量的功德。所以顺前面加上一个善这是菩萨法,这是慈悲,可见得这个慈悲实在是大学问。不是说一般人都能够说慈悲,都能够具足慈悲的,必定是佛与大菩萨才有慈悲。所以慈悲它是基于至诚心、清净心中生的,它的相就是「柔和善顺」的相。

  【于法无所行等。即法空座义。】

  这句很重要,为什么?前面讲的忍辱、慈悲都是以『法空』为基础,才能够达到究竟圆满。「法空」要紧的,于法无所求、于法无所住、于法无所取,像佛在《金刚经》裡面给我们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像这些都是说法空的意思。如果我们心安住在这个境界裡面,忍辱跟慈悲都是圆满的性。

  【菩萨自行安乐。虽不求人知。自然人怀其德。崇仰亲近。】

  修道的人首先要把名捨掉,就是不可以贪名,古人所说「叁代之下,唯恐不好名者」。为什么?如果好名比好利还稍微好一点,有的人好名他不好利,他这个布施能捨,慷慨大方他好名;如果是名利都好,这个病就大了,那这就无药可救。好利不好名这个病也很重,好名不好利,病稍微轻一点,稍微轻一点也是不轻快,都是大障碍。所以,以前莲池大师,莲池大师是个很了不起的人,他在二十几岁初学佛的时候参学,去参当时禅宗有个大德,很有名气的遍融禅师,他到他那裡去参访,叁步一拜拜到他的座前,你看这样的虔诚。老和尚看到这个年轻人这么虔诚,老远的拜到这来了,他就问他,你来做什么?请求老和尚开示。这个老和尚就集了大众,大众当中给他说「你不要被名利害了,不要为名闻利养害了。」站在旁边听的人就笑,我们以为老和尚一定有什么妙法开示,塬来是老生常谈。莲池大师离开之后,别人问他你不值得,你看你这么虔诚,恭恭敬敬到那裡去参访,人家叫你不要被名闻利养害。他说你不晓得,老和尚这句话对我很有受用,他的一生的成就得力于这一句话。你们想想看真是老生常谈,老和尚一天讲到晚,别人耳边风,听起来没有留意;这一个是至诚恭敬到这来求法,得了这句一生受用不尽。他能成为一代祖师,得力于遍融老和尚的一句开示。

  所以学道之人不要求人知,不要求别人晓得,更不可以去出风头。人家不晓得,我要在报纸上写些文章,让大家知道,要想方法宣传,唯恐别人不知道这不是学道人。今天世俗所讲的如何提高知名度,修道人不干这个事情。虽然不需要别人知道,不求人知道,可是一定有一天会被人发觉,为什么?实至名归这是必然的道理。印光老法师一生修行不求人知,到七十岁的时候,被一些有学问那些老居士们发现,发现到处替他宣传,所以天下共知,实至名归。何必求人知?以一个功夫不到家的人来说,就是要有耐心,不求人知。还有一点我要告诉诸位的,出去讲经也不宣传,这是我提供你们做参考。为什么?我们初学讲经当然讲不好,这是一定。如果你要大肆宣传,头一天来了几千人、几百人,场面很大,你感觉得很高兴;到第二天,人家听听,头一天听了不是味道,第二天人就去了一大半,一看没有人了,第叁天更少了,你怎么下台?下不了台。所以说决定不可以宣传。你如果说偶尔去做一次讲演,宣传一下没有关係就一次,讲得好坏,明天不讲了,这个还倒无所谓。你如果是连续讲下去,讲到最后把人都讲跑!你看看这是自己妨碍,对于以后弘法影响很大。因为一提起,某人讲经不必听,他讲,人愈讲愈少,这是影响到以后。

  所以初学讲经不宣传,叁个人听很好,就对这叁个人讲。到第二天有六个人,我的人数增加一倍,听众增加一倍,只有增加没有减少,这是一般老手的经验谈;现在一些年轻人他不晓得,他好名,这就是很大的错误。我过去在外面讲经的时候,有人给我宣传,我不去,我们约好,十个人听就十个人听,二十个人听就二十个人听。有些人听到我们在这裡讲经,他自己来的,我们不必拒绝,我们欢迎。我们绝对不到外面劝人家:这个地方讲经,你们去听,不可以。为什么?我们还不到程度,如果人家到这裡来听得很不满意,那我们多难为情?你自己来的,你听得不好,是你自己来的,我没找你来,我对得起你,我们没有找你,所以是不可以拉信徒。这是世出世间教学常说的,「只闻来学,未闻往教」,他自己找来的可以,我们不宣传,不拉人家来。我们不要名,我们也不要利,名闻利养都不要,我们做本分的事情。有些同参道友喜欢这个法门,我们在一块共同研究,这个对。实至名归的时候亲近人就多了,这种名出去的时候自自然然,不是你宣传,自然名出去。名出去了,找你的人就多,就麻烦了,你就得应酬,就没那么清净。换句话说,你修学功夫到了家不妨碍,不到家的时候就有妨碍。

  说到这个地方,我那个时候刚刚出家,在临济寺的时候,就是四十八年还没有受戒,刚刚出家没多久,几个月的时候。临济寺有个护法,他有一栋别墅在山上,那是在二次大战时候他们建的一个房子。山后面有个防空洞,是準备逃警报用的,那房子盖的是日式房子,很不错、很乾净。他们欢迎我们去住,因为他那地方没人住,欢迎我们当茅蓬住,他们来供养。我就把这个事情,我那个时候确实很守规矩,虽然是离开李老师,凡有所举动都要向老师报告。我说有这么一个环境,我去可不可以?老师把我教训了一顿说不行,他很恳切的说,他说「我们关係不一样,我才给你说真话;如果是别人那我就恭惟他几句,说他几句把他送走。住山就是住茅蓬、闭关,都是道业成就了的人才能做。」他就举出一个例子,「赵州八十犹行脚」,他为什么不住山?他为什么不去闭关?他还要到处去参学受这些辛苦,为什么?自己的道业没成就。回来就问我你怎么样,念佛一心不乱得到没有?研教大开圆解得到没有?没有。没有不够资格,没有资格闭关,住茅蓬没资格。从前就是住茅蓬、闭关的人就是成就了,所以十方参学的人,我想学道,想请高人指点,哪个是高人?以前的人都很谦虚,都是我自己不行,都说我自己没有成就,又不宣传,你到哪裡去找高人?

  你就打听哪个地方有闭关的这是高人,哪个地方有住茅蓬那是高人,为什么?他不要到外头参学。你去请教他,如果你请教他要把他问倒了,那他那个关房就打开跟你一道去参学,也没有资格指导你。现在这一出家就準备去闭关了,就去住小茅蓬,这错误的。李老师当时给我这么一说,到以后我看《竹窗随笔》,莲池大师也是这么说,这是我们要懂得的,这就是说成就了可以闭关。还有一种没有成就,也有一个条件闭关,什么条件?名满天下。出了名,出了名怎么样?应酬太多,知道你的人太多,今天这个来拜访,那个来拜访,一天到晚客人不断,自己不能用功,这怎么办?这个时候闭关把客人拒绝掉,自己好用功,这两个条件。自己道业没有成就,又没有出名,你凭什么闭关?凭什么住茅蓬?所以应当要去参学,努力的去学习。这个确实关係不够的人,人家不告诉你。接触的人多了,古人所谓是「近朱则赤,近墨则黑」,他们又来了,你自己没有定功,你接近哪些人的时候,就会染哪些习气。以下举出几个例子:

  【人既亲近。易生他事。】

  就是怕生麻烦事,生别的事情了。什么事情?底下就说:

  【故继之以亲近处。令知所择。不堕诸难也。】

  这就是接近的人要有所选择,这是讲对一个修学的人来说,你要修学安乐行法,你亲近的人要知所选择。亲近善知识这是最好,亲近不到善知识,如果亲近底下所说的这一类人就有麻烦,都会带给你障难。

  【近国王等。】

  『国王』大臣就是做大官的,常常跟他们亲近。

  【则易生憍慢。】

  给诸位说,『憍慢』不要学的,自自然然就染上这个习气,不知不觉的就染上这个习气,而且很快的就染上这个习气。他跟达官贵人在一起,自己不晓得,别人看到傲慢。实际上自己确实没有这个傲慢的心,表现在态度上傲慢,就是不知不觉的薰习,这就烦恼现前。

  【近外道等。则易长邪见。】

  这个『外道』在此地你要记住,不是指天主教、ji 督教,指这些外教,不是的,什么叫外道?心外求法的就叫外道。跟这些人要是常常在一起,清凉大师讲的「增长邪见」,这是个很麻烦的事情;换句话说,对于佛法道理不是真正明瞭,依文解义的都是外道。依文解义,你看常说的「叁世佛怨」,叁世佛是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都喊冤枉。我们不说别的,你就拿《法华经》来看,你要是依文解义那叁世佛都喊冤枉,它字字句句都是说的心法,虽然讲众生法、佛法、心法,心法同众生法与佛法。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个意思,像前天我们在此略举出来的,像多宝塔,你要是追究多宝塔高有几十由旬,那好,麻烦了,那你就考证印度确实没有。读《华严经》去考证一下,当年有没有一个善财?有没有参访?他参访的那些城市,究竟在哪些地方。你要去这个搞法那就完了,心外求法!《华严经》裡面讲参访善知识,善知识都住在南方,难道东方没有?西方、北方都没有?善知识都跑到南方去,那个南方是表法的。按照五行金木水火土,南方是火,火的相是光明,善知识所在的地方,光明所在的地方,这个叫南方。不管他在哪裡就叫南方,这么个意思。你要真正把它搞成东南西北,都在这个地方那就坏了,那诸佛真喊冤枉。所以一定要懂得这意思,要不然全都变成了心外求法,都变成了邪见。这个事情最不容易分别的,佛法裡头讲的门内外,佛门裡面的外道,这是最不容易分别。佛门以外的外道那很容易分辨,那很容易;就是门内外这个很难,我们要注意到这一点。所以要亲近善知识,这是很要紧的事情。

  【近造世俗文笔等。恐妨正行。】

  这就是亲近这个世间喜欢文学之士,喜欢跟他们在一块,他们只要没有事情作作诗、画画画,跟他们在一块,好,也染上这个习气。没有事给它写写文章,写些诗词往来,耽误了你自己修行。所以对于世间这些文学艺术,修道的人也把它避开。固然这些东西也能够接引众生,那是在你自己道业成就之后,如果你有这基础,可以从这些地方。我们歷代高僧当中诗词文章做得好的人很多,不是没有,他们那些人一方面是没有出家以前学的,他有这个基础。像弘一大师,弘一大师是个艺术家,那是诗词歌赋样样都能,不但能而且有很高的水準,他什么时候学的?出家以前学的,以前的成就。出家之后拿这个来做与众生结法缘的一个工具,一种方便,他也接引了不少的文人,艺术界的人士来学佛,这是可以的。如果我们过去没有学过,现在羡慕这些文士要来学习这些东西,这是错误,这叫不守本分。所以说『恐妨正行』。

  【近旃陀罗。恐起恶心。】

  『旃陀罗』现在这个话来说,就是社会上一些流氓一类的,所谓是太保之流,在社会上没有正当的职业,为非作歹这些恶人,他们有些恶势力。像近代有些黑社会的帮会组织,如果你要接近他们,怕的是常常会起恶心,就是有伤害众生的事情,因为这一类人他就是做这些事情。日本的佛教,有些裡面是帮会组织,这是诸位必须要提高警觉的,他们的组织很严密,拿着佛教做招牌。所以要不晓得上了他的当,进去之后,出来就很难,出来怎样?如果你要洩露他的祕密,他要把你杀掉灭口,这是我们同学们不可以不知道的。所以说不轻易参加任何组织,如果不把它的底细都搞清楚,它是个真正纯善如法的组织,我们可以参加;如果它是个不如法的组织,那我们一生要受其害,要受其连累,这是得不偿失。出家人最好守本分什么团体都不参加,你们看看释迦牟尼佛他参加过什么团体、什么组织?没有。他一生就是自修教学,这多自在,这多清高!无论什么人,世间善人对你恭敬,恶人对你也恭敬。

  【近声闻。恐落小乘。】

  就是有些修小乘法,你常常跟他接近,这你就容易修小乘法,受他的传染。

  【近女人。恐生欲念。是皆不应亲近。】

  这些教给我们,总而言之,就是近朱则赤,近墨则黑,当你出了名,有许多人亲近你,你自己要晓得防範,就是要有分寸,要有一个距离,哪些人可以近,哪些人不能近。注意自己,绝不可以遭到这个障难。修行人要紧的:

  【闲处坐禅。观诸法空。是应亲近。此修身业也。】

  所以修道的人要耐得住寂寞,一天到晚看不到一个人,没有一个人跟你讲话,这最好的事情,这最舒服。如果一会儿没有人讲话,就觉得很闷,就觉得很寂寞,这个人不能修道,这个人烦恼太重。修道的人要能够耐得住寂寞,心是清净的,道业才能够增长。功夫深的时候纵有人来,不打紧,心裡面如如不动,这是有相当功夫。初学的人,大概在十年之内达不到这个功夫,到不了这个功夫,就是修道这个十年,尤其在弘法的阶段,头十年要特别小心谨慎,为什么?大多数堕落就在这个时候。如果能够有个十几年二十年以上的锻鍊,渐渐有了把握,接触不至于堕落。最容易堕落是最初的十年,心裡做不了主宰,烦恼习气深重,禁不起诱惑,这个时候要小心、要谨慎。所以在以往在这个阶段当中,不一个人单独行动,行动都是有同参道友,等于说是互相监督,也有防範的作用。因为人多了,一般想动脑筋的人,想来破坏你,他不敢。看你一个人,他会起恶心来破坏你,人多了他不敢,这是自己功夫没有成就的时候要小心。这个一段讲修身。

  【末世知识顺行逆行。】

  『末世』指末法时期,『知识』是讲的善知识,他们有的人『顺行』,有的人『逆行』。

  【成就众生不可思议。】

  譬如说你们大家都晓得,佛门有个济公,济公禅师他就是「逆行」,他不是「顺行」。为什么?他每天你看看他又吃狗肉、又喝烧酒,哪个地方他也去,什么样人他也接触,达官贵人他也交际,风化区他也去逛逛,这么个和尚,被人家称作花和尚。他是真正得道的高僧。那个世间书店裡头《济公传》,那加得太多了,那是不成话,不能相信。可是我们《高僧传》裡面的「济公传」,确实是这样,这是逆行。「顺行逆行」都是『成就众生不可思议』,他那种方法度了许多,我们规规矩矩人度不来的众生,他都度了,都被他度了。他在那个境界裡面如如不动,他是神僧有神通。我们不能学他,功夫不到,我们学他的时候就要下地狱,这不是开玩笑的。所以以前有一类,跟济公长老差不多的,也是每天喝酒吃肉的,不守戒律,可是他教学生很严格,学生不服气,你这么严格对我,你自己那么随便。他说「好,你们既然这样的话,明天我请你们去吃肉,你们跟我去。」《高僧传》裡头哪个人我忘掉。他说「明天早晨你们预备畚箕、锄头跟我上山。」他就上山去,把徒弟都带去,带到山上干什么?坟墓,古墓裡头挖,把那死人挖出来,锅子、灶準备好,把那个死人骨头拿出来煮,你们吃不吃?没有一个人敢吃,他在那裡吃得津津有味。「你学我吧!你要不能学我,守戒律,我叫你怎么做,你怎么做,你不能跟我学。」大家没话讲,功夫不到!他是平等心,他看什么都一样;我们心裡有分别那怎么行?那不行的。所以这个事情学不到。

  这是说明末法时期,这些大善知识在世间,有的人是顺行,有的人逆行,无非是度生,目标都是要度生,真慈平等。所以我们见了不要奇怪,见了也不要毁谤,你不要看那破戒的人,不守规矩的人,也许他是大菩萨、佛再来的,我们肉眼凡夫怎么晓得?他做的逆行,我们不学;他做的顺行,我们学习,我们初学。所以以前讲歷史,我那些同事们谈到岳飞死得很冤枉,我就告诉他们,岳飞跟秦桧都是我们老师,都是善知识。怎么?我说岳飞教我们尽忠报国,秦桧教我们不要做汉奸,不要为非作歹。为什么?你要是为非作歹,你看看他的下场。那是教我们现身说法,一个是教我们,你学我;一个是教我们,你不能学我,两个都是老师,一样的功德。一个从正面来教,一个从反面来教,佛法裡讲一个从顺境教,一个从逆行教,顺逆二行。所以你要是会学的,你看看天下一切众生,哪个不是我们善知识?都是!

  【大小之教。权实抑扬。各顺时宜。故皆不应说其过失。】

  所以学佛的人第一个要注意,不说一切人的过失,过失只有自己身上有,别人没有,我们要检点自己的过失,不要看到别人的过失。下面一句大家特别要注意:

  【有问难者。】

  他有难题,他要来问了,这个难题是什么?都是修行上的困难,无论是在解上、在行上,他遭遇到困难来请教你。

  【但教大乘不以小答。此修口业也。】

  教人教大乘,不要用小乘法来答覆问题,佛在此地真正是大乘法。为什么?今天这个社会是开放的社会,小乘法行不通,小乘法别人害怕,大乘法在今天人家欢迎。小乘法裡头决定不能歌舞,大乘法裡头可以载歌载舞,这个大乘法好修,所以你教人大乘。但是诸位要晓得,这个密法有问题,密法还是不行,教他大乘这就可以,这是可以比较契机。密法怎么样?密法那可以说是完全没有约束,怕的是发生非常大的弊病,那是最高的境界。大乘法不害人,密法学不好就学到地狱裡,这个事情很麻烦。接引我的老师就是密宗上师章嘉大师,这在密法裡面在全世界佔最高地位。这个中国边疆四大活佛,在西藏有两个**、班禅,内蒙古章嘉,外蒙古哲布尊丹巴,这是密宗四大领袖。我是很有幸的时候能遇到一个,他教给我那个密法是正法,不是邪法。密法从哪裡修?从戒定慧修起。所以你们不了解密法的真实义,你被它牵引着那麻烦大了,密法裡面杀盗淫就是戒定慧。所以密法到什么时候?心地真正清净,一切境界裡一念不生,这个时候可以学。否则的话,你在境界裡还会起心动念,还有人我之分,你要干杀盗淫那是下地狱,没有疑问!谁也救不了你。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你要记住,佛法裡面说是靠别人来救你的,没有这回事情,那是外道;佛法讲的是自救、自度,没有别人来救你。就连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还要自己念到一心不乱,佛才来接引;一天念十万声佛号功夫没有成片,烦恼没有断掉,佛还是不来接引。为什么?因为西方极乐世界的大众是清净的,你的心不清净,如果佛要把你接去了,那你不是把极乐世界搅和得大家都不太平!这你不能去。极乐世界人都没有烦恼,你一个人有烦恼去的时候,这个麻烦大了。所以说最低限度伏烦恼,功夫成片伏烦恼,带业往生凡圣同居土,这有条件的。绝不是说我念了佛就可以往生,念佛烦恼不要断就可以往生,烦恼天天还起现行就可以往生,哪有这个道理?这佛法你要是明瞭之后,真正是合情、合理、合法。不像外道,有些在道理上讲不通的!下面一段讲意业:

  【嫉妒勿干于怀。轻慢勿经于心。】

  『嫉妒』烦恼是与生俱来的,一定要痛戒,要把它断掉。决定不能够有嫉妒心,嫉妒心只有坏自己,对自己是严重的伤害,对别人决定没有伤害。对他没有伤害,对自己有伤害,那又何必?『轻慢』是瞧不起别人,轻视别人的心,这都是烦恼。

  【长短勿形于念。随顺叁乘。称机说法。不恼不疑。上求下化。不恼则不说其放逸懈怠。不疑则不说其不得种智。上求则于如来生慈父想。菩萨生大师想。下化则平等说法不多不少。此修意业也。】

  这些话都非常要紧,这一段是告诉我们修身、修口、修意,就是修叁业,就是修行。眼前你修的是安乐行,将来就是菩萨行,安乐行就是菩萨行。

  【上虽备修叁业。而专在自利。】

  这种修学的方法当然都有利益众生的,可是重在自利,自己成就了之后叁业清净了。

  【下乃别修慈悲。专在利他。修大慈故。于在家出家人中。等心说法。令获利乐。】

  你们在此这个慈与悲,这个地方才能划得清清楚楚。哪些是慈?对那个已经入佛门的,无论是在家、出家学佛的人,对他们说法就是大慈。

  【于非菩萨不信人中。】

  不信佛法的人,你对他说法,这是大悲。没有入门的人,这是悲心,怜悯他、同情他,为他说法、方便诱导这是悲。所以说你看什么叫大慈,什么叫大悲。

  【然此安乐法。开则四行。合惟悲智二种。成就悲智故。为四众等供养恭敬。诸天等随侍护卫也。】

  如果我们要求诸佛菩萨保佑我们,护法龙天护持我们,只要你修行,必定得到感应道交。如果我们不想修行,侥倖的希望佛菩萨保佑、龙天护持,这是办不到的。佛在一切经裡面都给我们讲得很清楚,心不在道上,他与魔鬼感应,不会与佛菩萨感应。没有护法来拥护他,恐怕有恶鬼屯门,来帮助他造恶业,拉他下地狱,他有这些事情。底下这是总结:

  【此经即是微妙自心。诸佛所宗。】

  所以称之为经中之王。末后有几句话:

  【自心是佛。乃诸佛第一之说。自心成佛。于诸说中。最为甚深难信难解。】

  这个几句话大家把它划下来,十方诸佛所说之法,就是说的这个,诸佛菩萨希望我们深信不疑的,也就是这个。我们果然直下承当了,什么事都没有,难就难在我们不肯承当。

  【如来现在。】

  『现』是示现,『在』是在世间,这是讲释迦牟尼佛当时的情形,『如来』示现在世间的时候。

  【犹多怨嫉。】

  像提婆达多这一类的人,对佛还埋怨、还嫉妒,佛示现的样子给我们看。何况佛灭度之后,这是一阐提没有善根的这些人太多了,对于弘法利生的这些法师们,他怎么会不生怨障?怎么会不障碍你?所以那些对你埋怨的人、嫉妒的人、障碍的人,你就把他看作提婆达多善知识,他障碍不了你,你必定这一生有大成就。如果你说非要某人给我做冤家、做对头,我不服,我要报復他,那就坏了,那你也变成提婆达多,那就大错特错了。所以要晓得,这是我们自己业障深重,没有这些人我们的业障怎么消得了?幸亏有这些大善知识,把我们无始劫的业障都消除,我们对他顶礼都来不及,怎么敢埋怨!好了,我们这个课就讲到此地,《法华经》上半部迹门,迹门就是完全从事相上来说的,迹门这十四品讲完。下半部是本门也有十四品,本门是从体讲的,这体用,迹门我们所说的相用,事相裡面的作用,本门是体用。观世音菩萨那品就在本门裡面,如果我们把它当事相上来看,那你就不解观音菩萨的意思。所以「普门品」不好懂,「普门品」看到都是讲事,统统讲的是理。好,我们下课。

  (第叁十一集)

  1981/7  台湾圆觉寺  档名:08-002-0031

  前面讲过「安乐行品」,「安乐四行」是教修行人就在现前消除业障。我们在讲席裡面也常常提到,业障要是不消除,不要说是证道,我们今天念佛要讲证得一心,不但是一心不能证得,就是连经义也听不懂,听了再多不开悟。这不悟就是有一种障碍,我们一般叫它做业障,或者叫它做罪障,障碍要不消除没有法子入门。安乐四行就是教我们现前消除障碍,这样当来才有成佛的希望,所以四安乐行有很大的功德利益。佛虽然这样说了,我们也听了,究竟有几个人相信?尤其是现在的人,凡事都要讲证据,如果拿不出证据来,就不容易叫人相信,这是众生的习气,不但现前是这样的,佛陀在世大概也不例外。所以佛在这一品当中就是提出证据,藉他方的菩萨听佛说这四种安乐妙行,他们就请娑婆弘经,就希望到这个娑婆世界上来弘扬这个大经。但是佛立刻就制止他,说你们不必来,为什么不必?这个意思就是说明,娑婆世界也有不少的菩萨,他们已经可以弘扬这个大经,不必再劳动他方的菩萨,所以才有从地涌出这些大众。「唱导之首」是以四行来命名,就是四种安乐行,证明佛所说的开导的是真实不虚,是事实不是妄言。为了使听众从今而后都能够断疑生信,修学有了依据,这就是我们世间所谓「尊师重道」。

  如来的教诲四方都能够遵从,所以说从地涌出。这个地,经裡面所说的这些,我们一定要懂得它表法的义趣,地是什么?心地。昨天我们讲到,一闻佛名就能够灭无量劫的生死重罪,莲池大师特别给我们提出来,那个闻是心闻,不是耳闻,是真心不是妄心,才有这样殊胜的功德。不要说是念佛,就是听到一个佛的名,就能够灭无量劫生死重罪。所以说学佛学什么?学佛就是教你认识心,就是教你会用真心,无量劫以来生死重罪统统都消灭,会用真心你就成佛。千经万论,千言万语,就是为这么一桩事情。众生不相信,众生不肯依照佛的教诲去修学,可是诸佛菩萨还是大慈大悲,绝不捨弃众生,时时刻刻在照顾,这样的慈悲在世间决定找不到。父母对于儿女有的时候还有厌恶,佛菩萨对于众生从来没有厌恶过,纵然是众生背叛佛菩萨,伤害佛菩萨,甚至于杀害佛菩萨,佛菩萨也不会记在心裡,这个叫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所以经文裡面无不是藉事显理,立这个名,这个品题的名「从地涌出」。所以这个地刚才给诸位讲是心地,也就是菩萨智慧所住之地,亦是诸佛本所源地,一切诸法寂灭无为,实际的理地,从这个理地裡面,生出一切贤圣。

  正如同佛在《般若经》裡面给我们说的,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你就晓得无为是地,差别就是从地涌出的意思。无为是理,差别是事,理是平等的,事是不平等的,理是清净的,事还是清净的,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懂。学佛就是要明理,理明事就通,就事事无碍;理要不明,事就有障碍,那真是就处处成障。就是以我们佛法来说,我们讲度众生,我们讲利益众生,这个度众生、利益众生就是障碍,你不明理就是障碍,你能度得了吗?佛在大经裡面说「平等真法界,佛不度众生」,你要度众生你不简直闹笑话吗?佛都不度众生,你度什么众生?你不叫自找麻烦吗?如果我们通达这个道理,我们就跟佛菩萨一样自在,晓得什么?度众生有时节因缘。所谓机缘成熟,我们何必要操之过急?一切佛菩萨都知道,机缘成熟,佛菩萨就来;机缘不成熟,来了也没用处,来了那就是更加麻烦。所以佛是一再教我们,随缘不要攀缘,别人找到我们这随缘,我们去找别人这攀缘。我们今天讲《法华经大意》,是十方丛林书院学生找到我们来的,这随缘。如果他不找我们,我们要讲一部经送给他,他还未必肯要,那就叫攀缘,攀缘叫众生起什么心?起轻法、慢法之心。他对佛法不尊重,轻法、慢法,十方诸佛菩萨来给他说法,只有增长罪业没有功德,为什么?他对佛法有轻慢之心。功德是从恭敬当中得到的。

  所以哪个佛菩萨不是大慈大悲,为一切众生着想,哪一个佛菩萨那么着急的去找众生?没有,没有这个事情。只有等等什么?等众生来求佛,佛才来照顾他;众生不求佛,佛绝对不会来找你。而且你求是真心求,你要是为名闻利养求,为你自己福报上求,未必有感应。现在像这样求的人太多,佛氏门中有求必应,哪个人一求就求到了?我给诸位说,决定能够求得来,可是你要如理如法的求,是要从清净心中去求。如果是以分别执着妄想,那是决定求不到的,那是你的障碍;离了分别执着妄想,在清净心中有求必应。为什么?因为你清净心中有无量的智慧,有无量的德能,万德万能一样都不缺乏。佛是教我们从心地求,就如同此地四安乐行成就之后,你这个心地裡面涌出了无量无边的智慧德能,这就是「从地涌出」。可见得所求所得的,依旧是自己本性塬有的功德,并不是离开了本性从外面而得来。这是这一品品题裡面所含的义趣。我们再看这个讲义,刚才说过:

  【他方菩萨欲护持此经。】

  这个『护持』就是弘经,『此经』就是指的《妙法莲华经》,佛没同意。实际理体上说,哪有什么同意不同意的?这些裡面都是表法,表这个法是向内求,不是向外求。『他方菩萨』到我们这来弘法,那这个表示佛法从外来,佛这个拒绝就是表示佛法在内不在外。所以:

  【以表权教方便。】

  底下这句诸位要留意:

  【权教中安立。名相繁多。】

  所以经裡面讲超过八恆河沙数,但是要记住这些:

  【方便名相。皆名外境。】

  都是外境,『境』从裡来的?「境」是从你自心变现出来的。所以境不离心,心是能变,境是所变,这是诸法的真相,所以我们讲「诸法实相」。此地所说的:

  【能所对待。岂能护经。】

  这两句话很重要,有能有所就不得其门而入,如果你要想弘经,必须得离开能所,那就对了。能所在今天讲就是相对的世界,我们今天哪个不是生活在相对的世界?这是我们不能入道,不能了生死,不能断烦恼,不能够消灾,不能灭罪,塬因就在此地。人与我对立,相对的,这样搞法再搞上叁大阿僧祇劫,我们还是入不了道,入不了道简单的说,就是你不能够得一心。佛法实在没有别的,就是求一心而已。所以一个人得了一心,什么事情都了!得了一心就毕业,修学的过程没有迟速,一心就圆满。六祖能大师在五祖那个地方,我跟大家讲,他听经不到两个鐘点就毕业、就圆满,为什么?得一心,他得的是理一心不乱就毕业。世出世间法一切都通达,自己本性裡面智慧德能完全现前,这桩事情诸位千万要记住。所以我在讲大经的时候也是特别的提示大家,希望大家能够注意学善财童子,六祖要不是这样的他开不了悟。为什么?我们处处要去管别人的事情,我们开不了悟,那叫什么?心外求法开不了悟。

  所以菩提道上说一切他人、他事不管,只照顾自己,这种人能开悟。如何来照顾自己?就是自己是一个学生,以至诚恭敬来学习,来求一心,这个一心就是菩提心。菩提心第一个基础,就是最根本的条件,就是直心,也就是佛在《观无量寿佛经》裡面讲的「至诚心」。儒家所讲的「诚意正心」,就是这个心,这是真心,这叫心地,唯有心地才能出生无量的功德。我们处处要是都离不了能所,不要说看别人的罪过是障碍自己的道业,看到别人的善行还是障碍自己的道业。为什么?『能所对待』,有自有他、有善有恶、有净有秽这个事情麻烦!你都没有想到真如本性当中是本来无一物,哪裡会有这么多拉拉杂杂的东西?这不叫罪业、不叫罪障这叫什么?诸佛菩萨就是叫我们把这些东西清除,把「能所对待」清除。能所对待清除,你这个心就是一心。有能所是二心,有我心、有他心不就二心了吗?经义不能通达,怎么能护持?怎么能弘扬?佛在经裡头说这段事情,意思就是在此地。经上又说,佛就告诉他不必你们来。

  【我娑婆世界自有六万恆河沙菩萨者。】

  六万是什么?六根,你看看说的是自己。千万不要想『娑婆世界』菩萨不少,还有『六万恆河沙』,那你心外求法,你不懂佛说法的义趣。六根,那为什么不说六个菩萨,说「六万恆河沙」?这是说六根功德无量无边。这个讲义,上个学期也告诉大家,要叫大家自己去看、自己去研究,我们在讲台裡面讲,不能照讲义一句一句解释,一句一句解释我们的时间不够用。因为这次这个时间一共只有六十个小时,我们上一个学期讲了一半,叁十个小时,这个学期还是叁十个小时,要把这部经讲圆满。佛在《楞严经》裡面给我们说的六根互用,我们再看看本经,再看看《华严》,一切大乘经论无不如是!《楞严》上说,此地也举出:

  【若非六根互用。则汝无始妄想根本。何由拔除。】

  『六根互用』,「六」就归了一,一与六不异,一与六不二,这样才能够拔除无始根本的妄想。所以护持此经不是他方菩萨,也不是娑婆世界的菩萨,是谁?就是自己「六根互用」。说到六根互用,这是功夫!我们现在是眼能见只有一个用处,耳能听也只有一个用处。六根互用是什么?眼不但能见,也能听,也能嗅香,也能尝味,眼耳鼻舌身这个六种作用,任何一根都具足六种作用,这叫六根互用。这怎么个修法?诸位要明瞭这个道理,《楞严》上说得好,「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你要晓得这个道理,你就懂得修法,修什么?修一精明。所以,这个六根互用,不必说是理一心的境界才现前,事一心就达到。因为在事一心就可以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事一心的时候就都摄六根。都摄六根,这个六根讲的是什么东西?诸位要晓得,六根实际上说起来是六识,就是在境界裡头不用六识,不用六识你所用的是什么?是一精明。在眼是见性,在耳是闻性,在鼻是嗅性,在舌是尝性,你所用的是一性。我们虽然在六根裡面讲的六种名字,但是这个六种性是一性。这个性是一,它作用是万德万能;不像识,识的作用是侷限的,是不圆满的,所以眼识只能够见色,不能闻声。见性那就不一样,见性因为是精明之体,它是可以互用,精明之体。所以我们要捨的是捨六识,我们希望要用的是用六根的根性,根中所发之性,不要用根中所发之识,能够这样的修行这叫修一乘大道。底下这裡解释这几句话都很重要。

  【从地涌出者。亦是从无明地涌出也。依下方空中住者。六根俱依实相中道而住也。】

  我们要不晓得这个意思,你就不能读《法华经》,你晓得这个意思,一部《法华经》裡面所讲的一切事理,统统是自己一个人。佛菩萨是大觉大智,塬来不现,不现是什么?是被无明盖覆住了,现在无明障破了,本性的智觉又现前。就好比是『从地涌出』,「地」在佛法裡面是表示的根本法。所以学佛,我们也常常劝初学的同修,从地藏菩萨学起,这就好比什么?你有了地,你才能够生存。我们要住个房子,房子要建在地上,我们吃的粮食,是在地上生长的,没有地那就没有立足之处。所以地是根本,佛法常常用地来表根本法。这个地方告诉我们:

  【又下方者地也。地乃坤之象。坤为柔道。即柔和忍辱义。】

  所以在这品经裡面,教给我们叁大纲领『忍辱』、慈悲、法空。这个忍辱的意思诸位一定要懂得,我们中国念书人,自古以来,所谓是「士可杀不可辱」,杀头没有关係,侮辱不能够忍。佛法传到中国来之后,看到我们中国人对辱看得这样重,也就是说迷执得最深,这是迷、是执着。所以在六度裡面的忍度,不说别的就说「忍辱」,辱都可以忍,那还有什么不能忍?那就没有不能忍的了,这个忍度才圆满。所以这个忍度在这个印度塬文上,并不是忍辱,只是讲忍,忍辱到中国来才有的,因为中国人把辱看得太重,所以才用这个忍辱。唯有忍辱才能够『柔和』,佛法在中国特别强调忍辱波罗蜜,一切事之不能成就就是不能忍。我们为什么对这个事情看不惯,那个事情看不惯?就是因为不能忍。如果要能忍一切都看惯,一切看惯是什么相?清净寂灭相,才能真正看到实相。就是心裡头不能忍,所以你看的这个世界千奇百怪,实际有没有怪?实际上它不怪,它是清净寂灭的。看成千奇百怪不是世界裡有千奇百怪,是你自心的千奇百怪,在这个境界裡面显现出来。这点我们真正学佛的人要懂得,就是世界是清净,一切法是无生法,不生不灭,是清净寂灭的。而是我们自己在这个境界裡头错用了心,叫迷惑颠倒,看到这个世界千奇百怪的相,就是我们自心裡面烦恼的千奇百怪,要晓得这个道理,哪裡世界有什么千奇百怪?

  所以我在唯识裡头一再跟诸位说明,依他起没有过失,依他起跟圆成实是一不是二。正是古人所比喻的「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金与器是一不是二,麻烦的什么?麻烦是执着。执着是什么?执着是遍计所执。在《大乘起信论》裡面特别强调这个根本法,我们不要执着,所以叫你看破放下。看破是什么?执着是虚妄的,分别执着妄想就是罪业、就是业障。你把这个理明瞭叫看破,心裡面再不起分别执着妄想,这叫放下。这一放下世界就是一真,就不是十法界,塬来是一真法界,塬来是常寂光净土。所以诸位要晓得,常寂光净土在西方极乐世界,我们这裡就不是的?如果我们这不是的,西方极乐世界你也找不到常寂光净土,实报土、寂光土不离现前,现前就是。我再跟诸位说明白,去了遍计执,你就证得了实报庄严土,实报庄严土也是一真法界,寂光土当然更是一真法界。你再要是去掉了依他起就叫常寂光,去掉遍计执就叫做实报土,就是眼前的事实,没有离开现前一步。我们之所以不能够证得,就是佛在经裡面讲的,我们这个坚固的执着,经裡头也叫做坚牢执着,这个执着打不开。这是我们的生死结,这个结解不开生死不能了,六道轮迴不能够超出。佛教给我们种种方法,我们要认真的修学。这是先教给我们从「柔和忍辱」上做起。

  【上为天。天能覆物。即慈悲普覆义。】

  所以佛法裡面讲的『天』,天是表慈悲;讲的地,地是表忍辱。我们在《华严经》裡面讲过很多,如果我们这个心果然像地一样,平了,你看那个地,你倒一大罐巴黎最好的香水,它还平等的受,最污秽的大便它也一样;它不会说对那个香水它就爱,就喜欢,对那个大便它就生气,它不会。所以佛教我们怎么修法?怨亲平等,从这个地方修,修忍辱。你要是更能明理的话就更容易修,为什么?清净心中本无一物,到这个时候就谈不上忍。因为你心裡头还有一物这要忍,心裡头无一物还忍什么?连忍也没有了。昨天我告诉诸位,六度是六种对治的方法,你心裡头没有悭贪,就没有布施,布施是对治悭贪的;你没有恶业,还有什么戒律?你没有喜怒哀乐,你还有什么忍辱?都没有了,所以才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贪瞋痴慢是恶业,诸位要晓得,戒定慧也不是好东西,那个也不要了,心裡头装满了戒定慧,那糟糕了。李老师以前讲经常常作比喻,那个沙子落在眼睛裡面难过,不好!这个沙土就好比贪瞋痴,不要它了,装上一个金钢钻痛不痛快?一样的难过!金钢钻就比的戒定慧。所以诸位要晓得,贪瞋痴慢要不得,戒定慧也要不得,贪瞋痴是病,戒定慧是药,药是治病的,病治好了药也不要,要晓得这个道理。所以佛无法可说,就是教给你不要执着佛法,执着佛法就不是佛法,连佛法都不执着,这才明知为佛法。我们要是把握到这个纲领,确实就有门路可循,有入门之处,自己也晓得怎么个修法,把握这个纲领,你修行的路决定不会错,你的方向、你的目标都正确,八万四千法门无论哪个法门,你都有了不起的成就。好,我们下课。

  (第叁十二集)

  1981/7  台湾圆觉寺  档名:08-002-0032

  经文裡面说的:

  【即柔和忍辱义。上为天。天能覆物。即慈悲普覆义。空中即诸法空义。】

  我们可以把这个叁句,看作前面两句是事,后面这一句是理,『诸法空』是毕竟空,这是真理。因为诸法毕竟空义,所以佛才教给我们『柔和忍辱,慈悲普覆』,与「诸法空义」它才相应。如果诸法不空那真的有不可忍,有不能忍,慈悲也就分等级,这就是不知道诸法的真实相。「诸法空义」,必须要很深的智慧才能够看到,诸法在我们眼前,与我们最接近的,无过于我们自己的身体。大家学佛也有不少年,也晓得这个身是四大五蕴聚集而有的,你只会这个名词而已,你没有证得。如果你要证得了,你这个身还有苦吗?还有苦乐忧喜捨的受吗?你有苦乐忧喜捨的受,就是四大五蕴假合之相你没证得,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证得了之后这五种受就没有,五种受没有了你是什么受?是清净寂灭之受,那个叫真乐,是超越苦乐以后真乐。苦乐是相对的,这个身假的假相,凡所有相无不是假相。现在这个科学发达更是证实,科学家裡面看我们这个人身的组合,不过就是那些塬子、粒子,排列的方程式不一样而已。除这个之外,人与植物、矿物没有两样,人与桌椅、板凳也没有两样。为什么?基本的塬子、粒子是相同的,只是组合的方程式不相同。这些物质组合我们身体,这些物质组合的桌椅、板凳,说到它的塬料是一样的,不是两样。

  科学家现在只能够看到塬子、电子、粒子,只能够看到这些,这些基本的物质从哪裡来的,他还不晓得。佛在经论裡面早就告诉我们,这些基本的物质是从我们心裡变现出来的妄相,不是真实的,相分是见分所变现出来的。由此可知,最塬始的基本粒子是虚妄而不实在,由它组合出来的东西哪有实在的?它的根本是空,它的成就当然还是空。所以佛法裡面给我们讲,毕竟空义,道理就在此地。因为一切法毕竟空,所以,六祖才说「本来无一物」,连「慈悲普覆,柔和忍辱」都没有,都没有才叫做真有。你们懂不懂这个意思?没有是真有,有反而变成没有。有是什么?你心裡头有个柔和忍辱,有个慈悲普覆。诸位要再想一想上个星期天,我们在《起信论》裡面所讲的几句话,你应该就有所觉悟,《起信论》裡面告诉我们「言即离言」,要懂这个意思,只有言说并无实义。但是叫你从这个言说裡面去悟入真实义,千万不要把言说当作真实义,那就错了。柔和忍辱有没有?有,真有;慈悲普覆有没有?有,真有。可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你才能够证得。证得之后,你的慈悲与整个虚空法界合而为一,你的柔和忍辱也与整个虚空法界合而为一。虽然合而为一,你找它的迹象找不到,就跟《楞严经》的七处徵心一个意思,你怎么找找不到它,可是无所不在,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你是具足这个叁法,这个叁法是什么?是要你自己亲证得,不是学来的。前面给大家讲过,这是你自性的功德,不是释迦牟尼佛传给你的,不是诸佛菩萨教给你的。为什么?诸佛菩萨他没有办法教给我们,也没有办法传授给我们,他只能给我们做一个增上缘,他晓得我们现在在迷,我们自己本性裡面确实具足,「诸法空义,柔和忍辱,慈悲普覆」,现在还是不是?还是,从来没有失掉。如果诸位说我们这裡失掉了,我们再要把它找回来,这就是迷惑颠倒;没有失掉,现在我们还是这样的具足万德万能。所以说佛成佛的时候,看到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不是你现在成佛,本来成佛,你要想想「本来」两个字的意思。《华严经》佛这样说法,《圆觉经》上,佛也是这样说法,在本经也没有第二个讲法。本来是佛,你现在变成众生,是真的变成众生吗?不是,也不能说你没有变成众生,也不能说你真变成众生。现前就是说你有一念差错,这个差错是个迷情,它不是真实的。所以马鸣菩萨在《起信论》裡才告诉我们,「本觉本有」,忍辱、慈悲、法空本有,本有当然可以证得。无明烦恼、生死轮迴本来空,本来没有,本来没有当然可以能够断掉。怎么个断法?用力,这个地方用不上力。给诸位说,悟了就没有,迷了就有,这个东西是迷悟的事情。就好像你睡觉作梦一样,你睡觉才作梦,一个人清醒的他怎么会作梦?清醒不会作梦,打了瞌睡才会作梦;只要你能保持清醒,你就不会作梦。底下这有几句话重要的话:

  【自己六根具足叁法。】

  就是柔和忍辱,眼见色柔和忍辱、慈悲普覆、诸法空义,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无不如是,乃至于意之知也是如此。

  【故能护持此经。非外境所能护也。】

  所以大家重视的,就是要重视在内护,外面随缘,你这个心才能够净,才能得到清净,才能得到平等。说个实在的话,一切修行人不能成就,最大的障碍就是心裡为外面想,不清净。我们自己的功力不到,功力到了,像诸佛菩萨自己成就了之后,为一切众生着想,但是不伤害自己清净心,自己还是无念,念一切众生,自己无念;我们想一切众生,自己裡面真乱!这就等于说是自己不会游水,不会游泳,看到别人掉水裡去,赶紧下去去救人,那不跟他同归于尽吗?这叫愚人。自己有这个本事才可以下水,我有这个能力,我下水淹不死,我能够把他救出来,我才敢跳下去。我自己没这个本事的时候,看到人家掉水裡也是无可奈何,自己不能下去。我们今天学佛的人,就是这样的慈悲,看到别人掉水裡,自己赶紧下去,自己会不会?跟他同归于尽这叫大慈大悲吗?一天到晚是打妄想,颠倒错乱而不自觉,这真正是叫可怜悯者。世间可怜悯之事这是第一桩,其他的事情那都叫鸡毛蒜皮。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第叁次世界大战爆发,核子战争爆发,地球上死叁分之一的人、叁分之二的人都不可悯,为什么?诸法空义有什么可悯?可悯的是你自己不觉悟,这真可悯!迷惑颠倒的人干迷惑颠倒的事,那有什么可悯?学佛的人不知道求觉悟,不晓得求一心,这叫真正可怜悯者。所以大家要在此地记住,绝不是『外境所能护』,我给诸位讲这个经这是外境,我能不能护持?不能护,我只能护自己。可是能够给你们做增上缘,你们自己觉悟,能够护自己那你成就了。谁度了你?你自己度你自己,不是我度你的。我要能度的话,我一讲经大家各个都得度,那就是我能度,不能度!是你听了之后觉悟,你自己度自己这是佛法的真实义。所以说「平等真法界,佛不度众生」,释迦牟尼佛说「度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这话不说得清清楚楚吗?底下这是说明经裡面所讲的:

  【菩萨自六万至四叁二一者。】

  这个意思就是大经裡面所讲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无量为一,一为无量,一多不二。这个道理要是明白,你才晓得佛法裡面常讲,「破一微尘出大千经卷」。经裡面又常讲到什么?「须弥纳芥子,芥子纳须弥」,这是说什么?说小大不二。不二怎么样?不二就是一,一才是真,这些境界都要一心才能证得。所以我讲《弥陀疏钞》、讲《华严经》,给诸位说《弥陀经》裡面教我们修一心不乱,是能入;《华严经》裡面给我们讲一真法界,是所入。《华严经》好像是个大花园,《弥陀经》就是花园大门的一把钥匙,你拿到这把钥匙,这花园就是自己的,你就可以入进去,所以是一不是二。我们为什么要学一心不乱?因为华藏世界太美了,我们希望自己亲自能够证得,我们一定要修一心不乱。一心在哪裡修?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修,在六根门头修,六根互用,可是修是活修,不是死修,不是个呆板的修。我们在讲席当中也常常说到,活修的是什么?恆顺众生的修,就是在境界裡面修修一心。一心怎么个修法?《金刚经》上说得最好,「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不就一心不乱吗?佛教给须菩提的!

  我们这个所以说不会修的什么?我们不修,不修是什么?我们在相裡取相,取相就执着,取相就打妄想,你心裡头就乱七八糟,就不是本来无一物,你心就随着境界动。不动心要在动中修不动,不是在不动裡头修不动,不动裡面修不动那是修无想定,修外道,要在动中修不动。所以大经处处给我们讲,我们修净,清净,净怎么修?是即染而净,这叫真净;绝不是离了染求净,那就错了。离了染修净是小乘的净,小乘净有没有用处?没有用处。为什么?回到染地方他又乱了。所以佛法自始至终先说的是正信,我们有没有信?没有信,我们的信不是正信。为什么?正信是建立在正知见上的信,我们对佛法知见是邪知邪见,不是正知见。怎么叫邪知邪见?你固执法,死在字裡行间就不是正知见;你是离开了法,离开了经典也不是正知见。正知见你就晓得,不即不离这是正知见,不即是什么?就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不离是什么?天天用它,一天到晚时时刻刻也少不了它,在这裡面得大自在。这个地方讲的:

  【空中住者。住中道也。】

  这个『空中住』的就是『住中道』的意思。

  【以中道不碍权实。】

  这一句说得多好!

  【依权实则不废应化之事。】

  这些话,就是清凉在《华严》裡面所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佛法一般讲它的目的是离苦得乐,它有障碍就是苦,就不是乐;如果能事事无碍那当然是只有乐,没有苦。这个问题都是在我们知见上的问题,用心上的问题;果然你用的是清净心,忍辱、慈悲、法空,都是清净心裡面才有;心不清净,决定没有这些东西。心清净了,我告诉诸位,没有生死,这是我说的最现实的一句话,没生死,生死从哪裡来的?生死从生灭心裡面来的,生灭心不是真心,所以生死不是真的事情。你还用生灭心;换句话说,你一定有生死果报。你要没有生灭心你生死就了了,生死了了以后在十法界的示现,就是此地所说的『依权实则不废应化之事』,恆顺众生,随喜功德;像《楞严》裡面所说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随心应量。有没有这些事情?再告诉诸位,非有非无,这个话不是模棱两可的话,这个话是事实。有这个身相在,不能说无;但是即相离相,不能说有。如果你说有相这是常见,你说无相这是断见,都叫邪见。有无这一念不生,这就叫实相现前,清净心;有个有无,心就不清净。修行在这个地方修,功夫在这个地方锻鍊。

  所以大乘法教你歷事鍊心,歷是经歷。善财童子五十叁参就是经歷,什么事、什么人、什么境界都经歷。佛法他经歷,外道也经歷,五十叁位善知识裡面外道有五位。善人经歷,恶人也经歷,你们要读甘露火王,甘露火王那一章比什么还残酷,要经歷,我们一般人肉眼看那简直不人道,他经歷。在这裡面锻鍊过来,心清净平等,不生分别、不生执着、不起妄念,这叫真清净。不经过锻鍊的那怎么叫修行?那简直叫纸上谈兵,没有经过考验。你说你不贪财,你根本没有钱你谈什么不贪财?黄金、美钞堆成山一样的都给你,你真的把它看成像粪土一样,如如不动,这才叫真不贪。没有经歷怎么能叫不贪?你说不瞋恨,忍辱仙人遇到歌利王,歌利是印度语,翻成中国叫暴君,歌利王就是暴力之王,惨无人道这么个国王。把仙人凌迟处死,一块一块的肉割下来,他心裡如如不动,这叫忍辱。如果不通过这一关那叫什么忍辱?他为什么能够忍?他晓得诸法空义,我这个身是空的,你歌利王也是空的,那个刀也是空的,割也是空的,本来无一物,没有这些事情,所以叫忍辱都圆满!

  今天是说你几声不好听的就要气几天,你得要修忍辱,不修不行。为什么?你还没有一点儿功夫,你怎么能证得一心?不但说事情到自己临头了,自己难过、不高兴,看到别人自己还不服气,这就更糟糕,别人根本不关自己的事情。所以问问我们修行在什么地方修?我们如何才能得到一个正知见?知见不正,修行就没有方向,不知道修清净心,修行就没有目标。好比我们走路一样,我们不认识方向,没有目的地,这很苦,到底走到哪裡?有目的地知道方向,自己就能够预算,我多少时间可以到达,这时候你走路是心开意解,心是自在快乐的,知道什么?一步一步接近。所以我给诸位说明,往生极乐世界决定可靠,这一生决定可以办得到。我也常常给大家讲,需要多少时间来修?我们讲普通人,像我们这一般普通人,叁年就成功。你们看看《高僧传》、《净土圣贤录》,叁年修成功的人有多少?那些都是普通人,都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人,他们能够修成,我们为什么不能修成?诸位要晓得,人家有目标、有方向叁年做到。我们今天学佛怎么样?没有目标、没有方向,叁十年连个消息都没有,这真是可怜!为什么没有?天天管别人閒事,天天心为境界转,所以搞不成。人家叁年搞成什么?他不管别人的閒事,自己事情也不管,他求的什么?就是一心,他念佛目的就是求一心,目标就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他的事、他的工作他也没耽误,该做什么他还做什么。

  像圆瑛法师记载的,衡州的王打铁,他是靠打铁为生的,一家四口一天不做工一天没饭吃。天天工作不碍他修行,每天赚钱维持这个家裡生活,他天天干这个工作,天天在境界裡头求一心、求清净,所以到叁年他成功了。他不认识字,他给他太太讲他要回家去了,他太太说这不是你的家,你家在哪裡?他笑一笑,念了一首偈子说「叮叮噹噹,久炼成钢,太平将近,我往西方。」站着往生的,又没有害病,这叫真修行,这种人叫真念佛!太平将近是什么?他的太平日子到了,西方极乐世界是太平日子,那个地方没有战争、没有斗争,那个地方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的所在,不是五浊恶世,所以他的太平境界现前他去了。我们想想,他为什么他叁年能成就?要想这个道理,他是在境界裡面修清净心,修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修这个。这句佛号就是修行的工具,我们在境界裡头心才动,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把动的心压下去。觉明妙行菩萨在《西方确指》裡面告诉我们,「多念一句佛,少说一句话」,道理就在此地!讲义诸位自己要细看,重点我给大家说出来。这裡面讲:

  【明悟自心。在破无明。】

  这是经裡面讲这个地震动裂开,菩萨从地中涌现出来,就是表『明悟自心,在破无明』。

  【无明既破。则剎那超于五阴。自心知见。了证根尘皆即实相。】

  所以你心清净,凡所有相皆是实相,『实相』是什么?就是实报庄严土,就是《华严》裡面讲的一真法界现前。这是要自己亲证得;换句话说,「明悟自心」就是叫你一定要证得理一心。一心是光明,一心是觉悟的,决定不迷的,迷不是一心,二心才是迷,一心不迷,心愈多迷得就愈重,心不可以多。我们世间一般也常讲多心病,你看多心是病,可见得多心不是正常的,一心是正常,多心是病态,这个话说得都有很深的道理在。多心所见到的是虚妄相,妄相,一心所见到的是真相。下面就扣到前面一番开示而说的了。

  【菩萨虽广多无数。不出四种安乐。】

  『四种安乐』就是纲领,这个底下我们又在此地温习了一遍。

  【身居叁业之先。故名上行。】

  身安乐,学佛的人身不能够安乐,那就要检讨我们的修行有了障碍,修行一定不如法;如果如法,我们的身一定安乐。

  【口能说法。言有方分。】

  我们世间人讲方寸,『方分』就是方寸的意思。

  【理无穷尽。故名无边行。】

  这是口安乐,『口』是言语,我们言语说话有方寸,什么叫有分寸?世间人也常说,佛法更重视,叫爱语。爱语诸位要记住,不是光是讲说人家好听的,人家喜欢听的话,这叫爱语,那你就把这爱语意思错会了。爱语是什么?是智慧之语,是令他觉悟之语这叫爱语。说的不好听的话也是爱语,为什么?能够叫他觉悟,佛说经四十九年,句句都是爱语,要晓得这个道理。所以口要利益一切众生,要叫众生觉悟,要叫众生断烦恼;如果叫众生生起烦恼,那这个言语就过失。所以佛戒妄语,而妄语裡面包括,就是第一个妄语、两舌、绮语、恶口,包括这四大类。这四类妄语是欺骗人,存心骗人这是妄语。两舌是什么?是挑拨是非,没有的事情,造谣生事挑拨是非,叫人生烦恼,叫人斗争,叫人造罪业。小的是挑拨两个人不和,大的是挑拨两个国家战争,这个罪业都很重。恶口是口出秽言,纵然是无心,障碍了自己的清净心。绮语是花言巧语,那正是我们此地所讲的爱语,很好听的语,可是什么?目的都是在欺骗人,像这些我们都要晓得。

  口裡面这些言语,譬如现在有些,我们所讲的黄 se的、灰色的这些歌曲,一般人喜欢听,为什么?他是为了赚钱。还有些小说,小说流通的量比经典大得多,他写一本小说他赚很多钱,目的为什么?目的为赚钱。那小说就是绮语,花言巧语,根本就没有事实,别人喜欢看、喜欢听,喜欢在这上花钱,这是在佛法裡面决定禁止的。为什么?障碍自己的心性,造作罪业,妨碍别人那还在其次。为什么?那是六道轮迴的果报,冤冤相报,六道轮迴的果报。六道轮迴果报是小事,纵然堕到阿鼻地狱,讲经过无量大劫,那还是小事,为什么?比起你念佛求一心不乱,证一真法界,那个事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所以这唯一的大事,就是叫你证清净心,你自己证得清净心,你才能够帮助别人证清净心,你才了解这事实真相,才知道口怎么言语,身怎么去造作。底下讲的这是:

  【既证自心染污之意。以获清净。故名净行。】

  『净行』是属于意,自己身口意叁业清净,再来帮助一切大众,这叫做「安立行」。所以菩萨万行不外乎这四大纲领,诸位晓得,四大纲领前面叁个是自修,自成就,只有一个是帮助他,安立行是帮助他,利益众生。自己不成就怎么能够安立众生?这个讲义赶快去印,印的时候大家一个人有一份,先自己看看,再把《法华经》看看,来听就不一样,这个收穫就不相同,能够有个悟处。好,下课。

  (第叁十叁集)

  1981/7  台湾圆觉寺  档名:08-002-0033

  翻开讲义第十一页的后半面,昨天讲到菩萨以四种安乐行自护的意思。如果讲到度化众生,这个地方也给我们提示,这个事情究竟是困难、还是容易?佛给我们的答覆是容易化度。又说这一切众生是:

  【世世当受我化。】

  这个意思也就是暗含着底下一品的大意,下面就是「寿量品」。在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的,那就是菩萨听佛说众生世世都受佛的教化,就晓得度众生并不是我们想像那样困难,所以菩萨也就发随喜之心。我们知道小乘人之所以不度众生,就是感觉得度众生太困难。在大乘经裡面我们读过,像《地藏经》裡所说的「阎浮提众生刚强难化」。在我们现前的阶段,众生是不是刚强难化?说众生易可度是佛说的,说众生刚强难化也是佛说。实际上这个事情说不上难与易,问题就是要长时间的薰陶,所以,佛菩萨教化众生是有耐心的。这个有耐心是我们说的,从我们凡夫角度裡面看佛有耐心,其实佛心裡头连耐心也没有。何以呢?本来无一物,佛心裡头哪裡还有个耐心?还有个耐心那他就变成凡夫,他不是佛。所以佛心清净无比,清净之极,确实不是凡情能够测度的。众生之能不能成佛?什么时候成佛?实在讲就在他的一念回光返照,他这一念不回头他就是众生,一念回头他就是佛。正如同《圆觉经》裡面所讲的,这个事情没有次第,不但是开悟没有次第,佛教化众生方便也没有次第。这个地方也跟我们提出来:

  【弥勒与八千恆河沙菩萨。于序品中。虽悟古今一念。】

  着重在一字,我们现在最难的就是杂念、妄想太多,这是我们最困难的。如果去了杂念、去了妄想,『一念』就现前,「一念」,就是我们念佛法门裡面讲的一心不乱。一念裡面没有『古今』,「古今」就是叁世,也没有十方;换句话说,时空就合一。底下几句话我在此地念一念,诸位要细细的听:

  【但知因心如是。将谓佛果定因修得。不知成佛已在久远。故生疑请问。化佛侍者。亦各生疑白佛者。以表方便智。果德本寿非方便所预也。】

  大家当然晓得,弥勒菩萨这是等觉菩萨,后补佛位,他哪裡不晓得!他是代我们请法;换句话说,明知故问。说一尊佛是这个样,佛佛道同。如果讲到真正的修行,过去方东美先生对于《华严经》,讚叹到无以復加,他说「全世界最好的哲学书就是《华严经》。」所以他在晚年专门攻《华严》,专门讲《华严》,他在学校裡开的课程华严哲学,现在这个讲义的书已经出版。《华严经》就是叫我们开智慧,但是我们的头脑,就是从前李老师所讲,四方木头头脑转不动,这不能开智慧的。开智慧的头脑要圆圆的像个琉璃球一样,是活动的;不是四四方方、呆呆板板,这样子不能开智慧,他不能开悟。听东西怎么样?听一句就记一句,都是死在句下,这真是无可奈何。为什么有的人头脑很灵活,有的人头脑这么样的呆板、这么样的死笨?诸位要知道,这就是一个有坚固的执着,一个是没有执着;一个是能够看破,一个是看不破;一个是能够放下,一个是放不下,这裡面的差别就很大!聪明伶俐汉一听就恍然大悟。菩萨能随喜如来度化众生,修四安乐行,他一听到他也就觉悟,也就能够效法菩萨,亦能够精进不懈。精进就是说的前面四种安乐的精进,身精进、口清净、意精进、度化众生精进。讲义裡面希望同修们自己好好的去研究。这个后面有几句文字应当要注意的,就是佛在经裡面所说的,这些菩萨们,就从地涌出这些菩萨,与会的大众对他们都不认识。菩萨,尤其是见了性的菩萨,他们的智慧、他们的神通都是不可思议,为什么对这些人不认识?这是表法的意思。弥勒对释迦牟尼佛说,这些菩萨为什么我一个都不认识?佛告诉他说:

  【此诸菩萨不乐在众多言多语。常乐静处。亦不依止人天而住故。】

  这是特别教我们初学人,所以初学为什么要找个寂静的处所来修行?就是你接触境界功夫不到,在境界裡会动心。已经成就的人那无所谓,居尘而不染;居尘还会染的时候,那就得学这个办法,找个清净的地方。是不是我们现前能找的?现前不能,为什么?没资格。我们现前去住山去、我们现前去闭关去行不行?你果然一去了,你这一生叫盲修瞎练。什么时候才有资格?教理通达,方法明瞭,可以不必依靠老师;换句话说,自己有自修的能力这个时候才行。这种标準在我们念佛人来说,功夫成一片以后你才有这个能力,禅宗裡面讲的大彻大悟之后才有资格。我那个时候刚刚出家没多久,有个机会,那是有个居士他有个别墅在山上很清净,是一栋日式的房子,附近差不多叁、四里外才有人家,相当清净的一个环境。他那个房子空着的,他是做生意的人,从前那个房子建筑塬来是逃警报的,二次大战的时候美国人轰炸,他们在山上建了个防空洞,建了一栋房子。以后没有人住,我们在临济寺就来找我,希望我们去住去,道粮他都发心供养。我到台中去请教李老师,李老师就把我骂了一顿,他说你没有资格,为什么?就是教眼还没有开,哪有资格去住山?

  他就给我举了个例子,他说古人「赵州八十犹行脚」,八十岁的老翁了还要到处参学,他为什么不住住山、享享清福?他叫我想想这个道理。赵州和尚的道眼未开,那一住山就盲修瞎练,那怎么能成功?所以诸位要晓得,这个住山、闭关是参学毕业以后的事情。所以千万不要看到经裡面讲的,我们初学的人应该这样子好,你就盲修瞎练去。李老师当时给我讲的,我晓得他所说的话是真实话,以后读莲池大师的《竹窗随笔》,莲池大师也是这样说的。所以闭关的人、住山的人,我们简单的讲,都是得道之人;没有得道,没有这个资格。所以从前学生去参学,寻师访道求真善知识,谁是真善知识?真善知识都非常谦虚,绝对不会说我得道了,我是真善知识,没有这个话的。他也不宣传,谁知道?所以从前参学的人,寻真善知识就到处打听,你这个地方有没有人闭关?有没有人住茅蓬?凡是住茅蓬、闭关的高人,你去请教他,这是高人,你到那个地方去参学。如果他还不通;换句话说,他就得跟你一道,我们一同去参学,你不够资格住山,不够资格闭关。住山跟闭关是什么意思?自己参学完毕,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住山跟闭关是为了要证果的,是为这个事情,自己心地已经清净,是为了证果的。所以这个念佛人已经到了功夫成一片,这个时候勉强有资格闭关,闭关怎么?闭关更进一步证一心不乱。要是真正严格的说,这个事情应当是得事一心之后,闭关、住山证理一心不乱,这就对了,这才是真正有资格。

  经裡面所讲的这些是大心菩萨明心见性,他们住在哪裡?此地给我们讲得清清楚楚,人家住在实报庄严土、住在常寂光净土。弥勒是表唯识,这个寂光净土的境界,绝不是唯识学家所能够了解的,这就是示现的不认识,道理在此地!这裡面的含义很深,需要细细的去体会。我一再的也是劝勉同修道友们,目的是要成佛,成佛就是成就大觉,佛者觉也,成就大觉。换句话说,在世出世间法裡面决定不迷,绝不颠倒,这就是大彻大悟,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所以一切修行的重点都在一心。我们这两个月所讲的《弥陀经疏钞》,「一心不乱」这节的经文,这个经文还没讲完,你看《疏钞》裡面註解的有多少。一心不乱这一句就是净土宗修学的中心问题,证得一心这才是究竟圆满;没有证得一心,都在佛门之外,没有入门。我们从一切大乘了义经典上来看,佛菩萨、祖师大德所说,真是异口同音无不如是。如果是一个人讲、两个人讲,我们怀疑;一切诸佛菩萨、一切经论都这样说,那还有什么话讲!再不相信那就没法子。此地末后这一行说:

  【良以叁乘之人。只知歷因长久。】

  『叁乘人』,只晓得修行要歷长劫,我们现在是这样的,修行要叁大阿僧祇劫,要无量劫,这个话也是佛在经裡说的。你再看看底下:

  【不知本来成佛。】

  这句话要紧,『本来成佛』,佛在《华严》、在《圆觉》上就是这么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你现在是不是「本来成佛」?是的,这个事情千真万确一点不假。虽然我们自己本来是佛,现在还是佛,可是我们是个迷惑颠倒的佛,迷在哪裡?就在一切法裡面,无缘无故生起虚妄的分别执着,麻烦就出在这个地方。所以佛在《华严经》一开端就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诸佛如来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怎么每个众生都具足?只因为分别妄想而不能够证得。这一句话不就说穿了吗?换句话说,你要真正听了这句话恍然大悟,我们离分别妄想岂不就证得了吗?我们辜负佛菩萨太多,佛真是一语道破!而我们就是离不了分别妄想,一天到晚还是用分别妄想,这怎么能对得起佛菩萨?诸佛菩萨无时无刻不跟我们在一起,为什么?「本来成佛」。所以我劝同修们,除了我自己一个人之外,我们看一切人、看一切事、看一切物都是诸佛。如果我们看到这人是佛,那是菩萨,那是好人,那是坏人,我们就成不了佛,我们的本来成佛就见不到。为什么?佛心是平等心,菩提心就是佛心。所以佛心是平等心、是清净心、是慈悲心,这个叁心是我们本有的,我们心本来平等,现在不平等。为什么不平等?是你迷了不平等,你在境界裡起分别,你的心不平等,不分别心平等。外面境界无所谓平等、不平等!

  我们印在《无际法师心药方》后面,有一篇蕅益大师的开示,文字不多,我特别把它提出来供养大众。蕅益大师告诉我们,境缘没有好丑,就是平等的,境是指境界,缘是指人事。换句话说,境是讲器世间,缘是讲有情世间,没有好丑,好丑从哪裡来?是从你心裡面生。所以你要问什么叫好、什么叫丑,哪有标準?没有标準。为什么?一个人一个看法,你看这个丑,他看那个好;他看那个好,你看得丑。可见得哪有标準?没有标準!而是你自己所用的心所,不是心王,你的善心所与境缘相应,境缘就是善的;你烦恼心所与境缘相应,境缘就是恶的。境缘本来没有善恶,善恶是起于你的妄念、妄心。所以妄心去掉之后这个境缘是什么样子?清净寂灭相。我们要不去妄心,不除分别,这个境界也就无从证得。讲修行要歷长劫,这个底下也说明:

  【歷因修证。在报身。本来成佛。在法身。】

  可见得佛这个说法不欺骗我们,佛的讲法并不矛盾,这是从叁身上说的。我们是久远劫以来,这就迷了,生生世世都在轮迴裡面流转,习气太深了。这个习气给诸位说,这一悟是可以断惑证真,这一悟可以破无明。无明可以破,诸位要晓得,就是习气难断,我们常讲所谓「习惯成自然」,习气难断,习气必须要在境界裡头去磨鍊才能够断得尽。这个破迷开悟就好像千年暗室,这个黑房子裡面从来没有光线的,一片漆黑,你一盏灯点起来就照明。这一盏灯就好比开悟,黑暗的境界就好比无明,你看一灯就把无明照破。而习气佛有个比喻,好比这个瓶子装了酒,这个酒在瓶裡头装了有很多年数,现在你把这个酒倒掉,瓶子洗,洗得乾乾净净,裡面确实没有一点酒,闻闻酒瓶还有味道这叫习气。这个习气可不比那一灯就把暗室照明,所以习气要慢慢来。你看看禅宗裡面修行的方法,禅宗是悟后起修,这个话给我们很深的警惕,不悟修行是盲修瞎练,悟了就好像道眼开了有了眼睛。修行是走路,有了眼睛才能辨别方向,才能认识目标,我们这个路走得很快乐,晓得一步一步接近。道眼没有开,就好比一个人瞎了眼睛,那瞎子走路危险,不认识方向、不辨别目标,一步一步去摸,摸到了险道还以为是正道。

  所以修行第一桩事情就是要开道眼,佛法的教学第一桩事情就是叫你开悟。不管是哪一宗,咱们净土宗也不例外,如果说净土宗不要开悟,那大错特错。你们去读读江味农居士的《金刚经讲义》,江味农居士是个修净土的人。净土宗比其他宗好一点,就是它解行可以同时来进行,不像其他的宗,除了净土宗之外,任何一宗都要先开悟后修行。净土宗可以一面修行、一面求开悟,它同时而没有先后,其余的各宗是有先后,这就讲到净土的殊胜。那我们再看看净土宗这些大德,我们不说远的,远的你看初祖慧远大师,二祖善导大师,永明延寿是六祖。看看近代的莲池大师、蕅益大师、印光大师,你看看他们的文章,看看他们的学问,他哪一样不通!可见得他对于世出世间法一切通达,这是念佛人。不是说他净土宗的祖师什么都不晓得,教理都不通,谁敢讲?我们不要说过去这些的大师,就拿近代印光大师,你去看看他《文钞》,你看看他哪一样不懂,大小乘各宗各派八万四千法门,他门门都通达。我们最近讲的《弥陀经疏钞》,这是莲池大师,莲池大师要不是把世出世间法都通达,你看他的《疏钞》能写得出来吗?我们最近读的「一心不乱」这一节,你看看他所引的经论,将大小乘各宗各派的教义全都提到,一句佛号都包含。怎么个包含?人家说得头头是道,所以没有不通的!这些话都是当年李老师教给我的,他说千万不要以为老实念佛,可以把教义撇开,那是大错特错。我们细细想想,果然不错,哪一个修净土的人不是大学问!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此地跟我们说出,『本来成佛』是讲的『法身』,歷劫修行是讲的『报身』。可是诸位要晓得,报身、化身是依法身而起的作用,「法身」是体,「报身」是自受用,化身是他受用。说到这个地方,诸位必须要想到六祖大师在《坛经》裡面,给我们讲到叁身一体,我们现前这个身体就是报身、就是法身、就是应化身。我再给诸位说,你的平等心就是法身,你的清净心就是报身,你的慈悲心就是化身,我们这一身都具备。像禅宗的大德说,我这个手像不像佛手?我这个脚像不像驴脚?这个话什么意思?上与诸佛平等,下与畜生平等,与饿鬼、地狱无有一法不平等,没有高下,没有差别,这就是法身。法是指的诸法,诸法就是身,这当然是有很深的道理在,为什么?一切诸法依正庄严,都是我们自己本性显现的影像!所以佛在《华严经》裡面讲,「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为什么?都是自己一心变现之物。这个话说起来实在有些不好懂,我常常在讲席裡用作梦来做比喻,如果你们把梦境想透,这个道理你能够觉悟到几分。你说我们作梦,梦裡面有我们自己,梦裡头也有许多人物,也有山河大地。可是你醒来仔细想想,梦裡面所有的境界,是不是你自己一心变现的?全是你自己!

  你梦裡头梦到好人,还是你自己变的;梦到恶人要杀害你的,还是你自己变的。除了你自己之外没有第二个人,全是你自己变现的,你要晓得这个道理。西方极乐世界是你自己变的,「唯心净土,自性弥陀」,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还是你自己变的,阿鼻地狱也是你变的,饿鬼、畜生还是你变的,除了你那个一心之外,什么都没有。所以说万法唯心,佛在《华严经》教给我们「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除了你自己有什么!这是什么?这叫做法身。一切诸法都是自己变的,所以一切诸法是自己的身,法身一个。你要问什么是我的法身?你现在懂不懂?没有一法不是自己变的,没有一法不是自己身。诸位要能够悟到这个境界,你才晓得情与无情,跟我们自己这个身体是什么关係。所以从这裡面悟出来之后,生出的慈悲叫同体大悲,无缘大慈。你们想想,同体的意思,无缘是无条件,为什么?一体,不是二体,它有什么条件!我们现在说迷失,不晓得这个事实的真相,不知道万法是自己,不晓得万法是唯心所变,在这裡面起无量的分别执着妄想,造种种罪业,受种种苦报,叫冤枉!叫迷失了法身。下课了。

  (第叁十四集)

  1981/7  台湾圆觉寺  档名:08-002-0034

  「寂光与报土无差,法身与报身一体」,这在前面都已经说过,此地也不必再多说。后面这个几句话说:

  【此品开迹。下品显本。】

  『下品』,就是「如来寿量品」是『显本』,这是把这两品的宗旨给我们说出来。

  【惟迹与本。不出自心。】

  可见得真正追究起本源,还是在一心。

  【心滞远因。则旷劫难为成办。】

  『滞』是有障碍,心裡面这个障碍是自己生的障碍,给诸位说,不是外来的,外面决定没有障碍,障碍是你自己生的,这是我们要觉悟。我们常常一切障碍都是外来的,这个找我麻烦,那个事情找我麻烦,这叫颠倒、这叫错乱。外面确实没有障碍,如果外面有障碍,外面这个法是实在的,那清凉大师讲事事无碍那就讲不通,确实没有障碍,自己要悟。

  【心能顿悟。则成佛尘点劫前。】

  这就是本来成佛,可见得这个事情,是迷悟之间的事情,除了迷悟之外都无交涉。末后这句话说得更妙:

  【未离兜率已降王宫。】

  补处菩萨在『兜率』内院,没有离开兜率已经在『王宫』诞生了。

  【未出母胎度人已毕。】

  这是不思议的境界,也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我们接着再看底下「如来寿量品」,这品经在这个地方先给诸位做个简单的介绍。前面佛说到弘经,当然主要的,就是弘扬这部《妙法莲华经》,实在讲这部经它的分量适中,不算太长,也不算太短。所以不但我们中国人喜欢,佛教传到日本,日本人特别喜欢《法华经》。可是现在他也迷失了方向,日本人都念「南无妙法莲华经」,而对于经义他不去研究,这个错误的。正如同我们中国人,每个人都喜欢念「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他不去想,只念这一句佛号。如果是真正老实念佛,念这一声还有受用,他心可以念到清净,功夫成片带业往生。日本人现在念这句「南无妙法莲华经」,跟我们中国念「南无阿弥陀佛」一样的,是变成了口头禅,不能入这个境界。我们在此地六十个小时是讲这个经的大意,如果这个经细讲,诸位晓得天台智者大师,当年就是讲玄义,还不讲经文,玄义也是全经的大意,玄妙之义理,都讲了九十天了,九旬谈妙。人家那个九十天,给诸位讲一天讲堂是八个鐘点,佛门裡面讲二时讲经,这个二时是昼夜六时裡面的二时,这印度的时,印度一时等于我们现在四小时,二时讲经,二时就是八个小时。一天讲八个小时讲了九十天,讲的什么?《法华经》的五重玄义,还没讲到经文。

  我们今天这些众生,哪个人有这样大的耐心?不要说九十天,九天听不到经文,那些听众都跑掉了。所以在今天这个时代讲经,时间是愈短愈好,你要说一部经两个鐘点就把它讲完,那是最受欢迎的。走遍全世界大家都欢迎,他一部经两个鐘点就讲完。你说一部经要二十个鐘点讲完,就得要考虑,叁分之二的人不喜欢听,为什么?时间太长,需要二十个鐘点才讲完。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没有耐心,好学而没有耐心。我们今天在台湾,还有这么个清净的环境,让我们长时间的来听大部经论,这个因缘实在不容易,我们自己心裡面要满足、要欢喜。为什么?这个因缘真正是开经偈裡所说的,「百千万劫难遭遇」。所以我对我自己非常的满足,因为今天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区,很难再找到我们今天这个环境。

  佛讲到弘经,尤其弘扬《妙法莲华经》,你看看连住在地底下的这些菩萨,一向都清净惯了。这个给诸位说,这个地就是寂光净土,就是寂光净土裡面的菩萨他也出来了,也发愿我们要来弘经,你们想想看这味道。无怪乎弥勒菩萨起了疑问,这就是刚才给诸位说的,弥勒他代表唯识,唯识学家他可以能够到达实报土,他不能见寂光土。所以寂光土裡面的菩萨出来,他一个不认识;实报土以下的菩萨他认识,表这个义趣。于是佛在此地接着来行本,说自己的寿量。从这一品经裡面开悟的,自古以来是大有人在,诸位要晓得,我们今天只晓得阿弥陀佛无量寿,就不晓得释迦牟尼佛无量寿,不晓得佛佛都是无量寿,更不知道自己也是无量寿。所以在这品经裡面顶重要的,是希望你自己觉悟到,证得塬来自己是无量寿,与佛没有差别。既是无量寿,你想想看看,有什么生死?法身无量寿,报身无量寿,应化身还是无量寿。如果在这裡面,诸位要是能得到几分消息,对于佛所讲的「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就不疑惑,这才有个门可入;否则的话,真是连入门之处都没有。佛说真实法我们不晓得,说方便法我们能懂,说真实的就不能懂,那我们想想我们的业障有多重?此地一开端,这统统都是经裡面所说到的:

  【弥勒据伽耶近迹。以难其本。】

  『伽耶』这是佛出生的所在,现在有很多人到印度去朝圣,这个伽耶大塔就是世尊的纪念塔,建筑得也非常的壮观。这就是代表世间人的看法,世间人只看到应化的这一个阶段,不知道佛的本迹因缘。所以提出种种的疑难。

  【如来据寂光本果。以破其迹。】

  示现的这是迹象,众生执着在迹象上,所以不能够了解佛的根本;换句话说,也就是不能够了解诸法实相。佛说这品的目的,底下几句话说得很明白,这就是这一品的宗旨之所在。

  【欲令后之学者各悟本分。以绝外慕。】

  这个几句话太重要,如果你自己要是悟到你自己的本源,你对于外境不会再有攀缘之心。这个慕就是攀缘,羡慕之心,你见到释迦牟尼佛不羡慕他,见到阿弥陀佛也不羡慕他,见到说七宝宫殿黄金铺地不羡慕,你的心清净,不再向外攀缘。这个时候怎么样?就随缘,随缘多自在,攀缘太苦!『外慕』苦,这个世间常说不如意事常八、九,说什么?说你心往外攀缘那不如意事常八、九。如果心不向外缘,随缘度日,那个境界就不一样了,那就是佛法裡面所讲的「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事事如意,没有一法不如意。为什么?不向外缘就事事如意,向外缘才是事事不如意。所以我常常劝导大家,学佛的人有弘愿,学佛的人没有攀缘的心。如果没有愿,自度度他都不能圆满;如果你要有攀缘的心,自度度他毕竟障碍,这有障碍!所以攀缘的心决定不可以有。度众生的愿向哪裡求?向自己清净心中求,我们自己的心清净,就与诸佛菩萨感应道交。可见得实际上外面没有佛菩萨,刚才说过十方叁世诸佛菩萨都是自性变现的,与诸佛菩萨感应就与一切众生感应。众生有福的时候道场就现成,众生没有福报的时候求也求不到,哪能求得到?诸佛菩萨要来建一个道场难不难?不难。为什么不建道场?你要是想,我们这些可怜的众生这么苦,佛菩萨为什么不建个道场来领导我们修行?

  我可以老实告诉诸位,如果你有修行的资格,佛菩萨自然建道场来。佛菩萨建了道场,你要是到那裡修行,你还是自生烦恼;换句话说,不够条件,本身不具足。本身具足,佛菩萨就现前,你一个人具足条件,你一个人你自己晓得,道场现前;大众的因缘成熟,那就有丛林出现。大概在二十年前,无上法师在青草湖建了个念佛堂,供养这些念佛的同修们,你看看念佛堂一直建了到今天,有没有人去念佛?一个也没有。建好了之初,我晓得有几个人在念佛,没念几天大家在裡头吵架,一哄而散。可见得现前这个阶段,众生的福德因缘没有成熟,没有成熟的时候怎么办?要成熟自己这要紧,不能利益众生,就要利益自己;众生不能利益,自己也不能利益这就错了。所以先要成就自己,自己成就了,等待时节因缘,这个事情不能勉强的,你要等待时节因缘。有一个人肯学的教一个人,有两个人肯学的教两个人,不一定要人多!前天我们有一个老同学甘贵穗,大概刘居士还认识她,甘太太的女儿,我们在台中的时候,她还在念高中,才念中学。她台大毕业之后到美国,现在美国念书也念完在美国做事情,离开台湾有七、八年,在美国住了七、八年,特地到这儿来看我,大概在台湾也只能住二、叁个星期,再回到美国去。告诉我那边佛法的情形,很少有人讲经,可是在那边还听到我们的录音带,她说那边美国有我们图书馆的录音带,她在那边还听到一部《金刚经》。

  这一次来,我送给她一套《六祖坛经》的录音带。她在那边也请了一个法师给他们讲经,两个星期一次,给他们聚会一次,几个人?七个人,她住在旧金山。洛杉矶那边人数比较多一点,大概有十几二十个人在一块共修学佛,一个礼拜聚会一次,不容易了。她来找我,我就跟她说,我可以到那边去给他们讲一点东西,但是要叫他们天天来听讲,给诸位说七个人也做不到。为什么?他们有工作而且都很忙,哪有时间来听经。所以说我可以去,但是怎么样?目的不是当面给他们讲经,而是去录音或者是录影,录音、录影在他们那边都很方便,他们的设备比我们这好。如果我去了,一天给它录六个鐘点,我到那去住一个月,一个星期录六天,或者是录五天,我们休息一天,一个月我估计可以给它录一百二十个小时。这个录音带、录影带,他就可以拷贝在那边流通了,就传出去了,这是无量功德。不要给他们讲,每个星期或者是两个星期,给他们聚会一次,聚会做什么?答覆问题,不讲经,你们有什么问题提出来,我答覆,给你们解答。她听了我这个办法非常高兴,她回去大概有意思要找我去。我说时间最长不超过一个月,如果这个样子,我一年能够去一次,对他们的帮助就很大,去就专门做这个录音、录影的工作。这也不要他们照顾,每天我坐在这个房间给它讲六个鐘点。这种方式在现前这个时代是可以做的,而且是大家普遍能够接受的。

  今天这个道场跟古人的道场不一样,古人道场许多人在这听经。今天这个道场什么?就是一个人,就是把录音机、录影机打开一个人讲,一个听众也没有,这就是开大道场。所以你要晓得时代不一样,这些录音带、录影带流通到每个人家裡去,你家裡人听到,这就是不相同的地方,总要能够变通。不变,还要希望像从前建大庙、大丛林,多少众住在一起,今天办不到!我再告诉诸位,纵然我们将来光復大陆回去之后,要想建大丛林、大寺庙也办不到。为什么?大陆上的老百姓是一穷二白,他拿什么来供养你?他需要你帮助他,他没有力量供养你。大陆上一个中等家庭,中等收入,十年的积蓄都没有办法积蓄一千块钱美金,十年都存不到一千块钱美金。一千块合我这多少?四万块钱。你想想看多苦!如果是收入低的,低收入的一辈子他也攒不了一千块钱美金,他攒不到。他们的生活程度,比我们差不多要低五十倍,我们的生活比他高五十倍。那过的什么日子?他有什么力量来护持佛法?所以将来在大陆上弘法,我看还是走的这个路子,如果同修道友有个十个、八个,这就不少了,就相当可观。但是弘法利生一定要利用录音带,流通录音带,这是这一个时代弘法的特色。你要是印经,他未必有时间看,他也未必能看得懂。佛在经上常说娑婆世界耳根最利,正所谓是「娑婆真教体,清净在音闻」。

  这是我们要晓得的,我们自己要从哪个角度去做。在目前我们能够做得到的,录音可以做得到;录影还差一点,现在我们力量不够。一个录影带的带子要七百块钱,一套设备要几十万,有些人家没有录放影机,他还不能用。可是现在卡式录音机几乎每个人都有,这个方便,他要有一套带子的话他随时可以听,他到哪裡都听,他听完了他可以借给别人。所以今天我们所做的这个工作,这是一个主要的工作,我们在这个地方发心,这是正确的。所以我们想讲一些东西,保存录音带,这是我们自己的认识,我们在今天晓得自己怎么修、怎么弘扬。我没有道场,我也没有听众,这个佛法弘扬出去,已经弘扬出去,受影响的人不知道有多少。这是我们讲到弘经,现前这个时代弘经的方式跟从前不同,而且比从前来得方便。从迹象上看没有一个人听,从实际上去看的时候有许多人在听。这个地方说明:

  【此法深奥难信难解。】

  此法是指本经裡面所讲的妙法!妙法实际上就是心法,我们在经题裡面给诸位讲得很详细。将来我们《法华大成》印好了,大概我这个灵山讲堂只有这一个学期,顶多到六月底结束。我们今年下半年,可以开始利用每个星期叁的时间,我们来讲《法华经》,我们可以细讲,我们用上四年、五年的时间可以讲圆满,这不受时间限制。所以诸位要了解现前弘法的方式,你自己的心就振奋起来,晓得我们今天弘法利生事事无碍。我们把这些录音带保留着,将来有机缘可以流通到大陆,可以流通到世界每个地区。我们现在是经济力量不够,如果够的话,我们可以赠送海内外,那人家欢迎的不得了。现在没有这个钱,有钱我们就可以送,以往是我们赠送经书,现在我们可以赠送录音带。所以我们讲到弘法利生就要从这个方式,採取这个方式,採取这个办法。

  这个地方『此法深奥难信难解』,你不要只看到是这部经,一切大乘了义经典,无不如是。特别是《弥陀经》,《弥陀经》之难、之深奥,难信难解,实在讲超过了《妙法莲华经》,你看那《弥陀经》佛自己也说难信之法。愈是难信之法,佛菩萨必定是重重劝勉我们,为了什么?坚固我们的信心,这非常的重要。一切众生眼光短浅,只看到眼前的迹象,不知道深远的根本,正如同我们弘法一样。所以一般人不晓得,只看到眼前迹象,不晓得有深远的影响力。譬如说我举个例子,这大家真是不觉悟,你读经、读论、阅读这些传记,佛门裡面讲功德,修福最殊胜的就是弘经,法布施!稍稍懂得一点佛法的人,提起来应当要觉悟,经裡面所讲的七宝布施,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无量无边大千世界七宝布施都不如读诵受持,为人演说四句偈的功德。在经上也常常说,我们也常常去念,这有几个人相信。我们在《感应篇汇编》裡面所看到的,刘锡元遇到一个猪,晚上托梦给他,曹翰,一次的随喜功德叁世的福报。他是听法师讲经,就听一次偶然碰到的,把自己的钱财拿出来供养大众,打了一堂斋供养大众,修一次的福报,他享叁世福。如果你请一个法师讲一天经,我们说福报不多,就像他那个样子,绝不比他少!你也得有叁世的福报,何况决定不止,不止叁世的福报,决定不止。

  今天请法师讲经比过去容易太多,为什么?过去要种种条件具足,今天不需要,我只拿个录音机、拿个录音带,法师你替我讲一部经,功德就圆满了。不要去租讲堂,不要去登广告邀请大众,不需要,你们诸位想想,这个功德多大。如果你有力量的话,或者是集合大众的力量,将这个录音带在广播电台裡广播一次,那听众多少?所花的钱有限,所做的功德,刘锡元怎么能比得了?你这个福报是他的百倍、千倍。所以说是觉悟的人,他懂得、他会做,不觉悟的人他不晓得,机会真是当面错过。在我们图书馆这个事情尤其好做,为什么?你不必请我讲经,这些录音带摆现成的,你拷贝一套拿出去就有用。你送给一个人,一个人他辗转流通,他又去转录给别人,别人再转录给别人,遇到一个有大福德、有智慧的,他会大量的流通。所以今天修福比古人容易,所具备的条件少,条件愈少愈容易做。所以善根福德因缘具足者他会修。底下所讲的,跟佛法裡面所说的没有两样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若论其本。何曾越乎一念。】

  佛在《四十二章经》裡面告诉我们,「识心达本」,识是认识,心就是真心,这个事情,必须证得理一心不乱才能成就。这个经文诸位自己细细去研究,佛说迹,意思在本,说本意思叫你明白迹,本迹是一不是二。这个后面有一行这是说经宗旨,在这个下半段的当中第八行:

  【方便元为导实。是故所说诸经。莫不皆令众生入于佛道。】

  这个几句话希望大家要注意到,为什么?你要不晓得这个道理,你就会迷在教网之中,也就是一般所讲的死在章句之下。人家一闻就开悟,你是愈闻愈迷惑,你不晓得佛说法的宗旨。佛所用的无不是方便法,方便法的目的,目的是诱导你入真实,不是叫你死在方便法裡头;换句话说,方便法执着不得。我们用它,不执着它,就好像指路牌一样,我们用它,一看晓得这个路往这边走。不能执着它,执着它你死在那裡守着它不动,这就是这个,那就错了,那就是迷惑颠倒。佛说的一切经都是如此,一切经都是教我们入佛道,入佛道就是入佛知见,《法华经》裡面所说的「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底下一句话说得很好:

  【如来如实知见叁界之相。无有生死去来等者。】

  这说的真相,真相要明白了,你就远离恐怖、颠倒、妄想,为什么?一切法不生不灭。那我们最大的恐惧是死亡,哪裡晓得根本没这个事情!所以生死是一不是二,一裡面没有生死,没有去来。这在我们讲席裡面讲,多多少少能够体会一点这个意思。因为我们大经大论说得太多,总希望诸位要体会,要能够在这裡面得到受用。好,我们今天讲到此地。

  (第叁十五集)

  1981/7  台湾圆觉寺  档名:08-002-0035

  第十二页「如来寿量品」,昨天讲到这一品裡面,给我们指出世尊说经的宗旨。希望大家注意到这个叁句话:

  【方便元为导实。是故所说诸经。莫不皆令众生入于佛道。】

  这个几句是在十二面下半段第八行,『方便元为导实,是故所说诸经,莫不皆令众生入于佛道』。「入于佛道」就是入于觉道,也就是《法华经》裡面所说的「入佛知见」。这是我们学佛的同修务必要留意这桩事情,佛法要紧的就是叫你开悟,如果不开悟,就免不了六道轮迴。学佛的人在六道裡受这轮迴果报,比一般世间人不学佛的,往往还要来得严重。特别是出家人,古德所谓「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所以他受的果报比世间一般人要重得多。因此自古以来这个修道人,真正是身心清净,绝不会把一个寺院当作自己安身立命的所在,不是的,而是借这个地方来开悟、来修道。住在哪裡?你看大乘经裡面告诉我们,诸佛菩萨住在法空之中,大悲、法空,这是我们安身立命之处,而不是某个道场。所以俗话有句话说「铁打的常住流水僧」,可见得出家人心不是说是住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就是我的家,我在这个地方能够安下心来住一辈子,来养老,那就错了,这个念头就错了。一定要借重这个地方来修道、养道、证道,在时间上讲愈快愈好,这个道场也就是无量功德,成就了真正的道人。不但佛说一切诸经是叫我们证道的,佛门裡面一切的设施,也都是帮助我们入道的。这个底下讲:

  【所以或说己身或说他身等。皆实不虚也。】

  为什么?因为方便就是为了导实,引导我们悟入实际。由此可知,方便与真实塬本不二,我们要把它看成两桩事情这是错误,那是我们看错了。

  【如来如实知见叁界之相。无有生死去来等者。】

  这个两句诸位也要特别把它记住,这是如来在果地上的境界;换句话说,就是一个觉悟不迷之人的境界。由此可知,这个『生死去来』是假相,的确是假相。我们在佛经裡面,像这些开示实在上看得太多,我们现前依然是迷着在假相裡,这是我们吃亏的地方,我们之所以不能开悟的地方。我们常常也讨论到这个问题,就是不能开悟的毛病在哪裡?一定要把它找到,去掉这些毛病障碍别人能悟。我们为什么不能悟?为什么我们会生活在「生死去来」之中?这完全是幻化而不实在的,我们为什么生活在这裡面?为什么不能像诸佛菩萨生活在无有去来生死境界裡?这个境界是一也不是二。佛的境界与我们境界实在也没有两样,这就是一个迷、一个悟。底下这就是说明这个道理:

  【谓如来虽在叁界。不同叁界生灭也。】

  佛示现跟我们在一起,我们住在生死去来,佛住的是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他住的是真实境,我们住的是虚妄境界。这些道理在大经大论裡面说得很透彻、很详细。底下是佛见到的,也就是我们目前实际的环境。

  【众生各具本体。】

  与佛无二无别,不管在哪方面,在智慧、在福报、在德能,甚至于说在相貌与诸佛实在没有两样。可惜的是什么?

  【为无明所覆。】

  这就是我们现前的病根,『无明』是什么?就什么都不明白,无明就是迷了。塬本应该是样样都明瞭,我们现在是一样都不明瞭,这是要知道的。千万不要以为我现在还知道不少东西,那是假的,真相你一样都不知道,你所知道的都是虚妄相;真相如果你知道一样,给诸位说,你全都知道。正如同印祖对那些禅人的批评一样,你们看印祖《文钞》裡头,裡面就有一段,一个参禅的人写了一封信给印光大师,他说他看《五灯会元》,一千七百则公案,他差不多都参透了,只有五、六则公案还不太清楚,其余的统统都参透。印光大师给他回了一封信,一千七百则公案裡头有一条没有参破,统统都没透;一条参透了,全都透了。这个人还算不错,接到印光大师这封信之后,才真正觉悟,晓得一条也没参透,老实跟着印祖修念佛法门,以后再不参禅,就是这个道理。如果这个真相有一条你看破,你的无明就破了,你的知见才叫正知正见。所以我们是这个不知道,那个也不知道;换句话说,我们没有一条知见是正的。我们在此地讲佛经、念佛经都不是正知见,为什么?虽念念不懂意思,不解如来真实义怎么叫懂?这就是要觉悟,我们是有很厚的无明盖覆了我们的正见。我们要把无明去掉,就要採取佛的种种方便法,这些方便法确实能够帮助我们去无明的。

  【还復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权诱其心。令成佛子。】

  『佛子』就是有资格学佛之人;换句话说,向觉悟的方向、道路上去走的,这是「佛子」。诸佛菩萨示现在世间与一切众生和光同尘,说法也好,设施也好,『种种因缘』、比喻,其目的就是诱导我们,要叫我们悟入真实。佛所做的工作,可以说百分之九十九是叫我们看破,叫我们开悟,也就是叫我们获得正知正见,对于整个宇宙人生有个正确的看法。什么叫正确?什么叫不正确?如实的看法就是正确的,不实在的看法就是不正确的。譬如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不生不灭的、不来不去;我们看到有生灭、有来去,这是错误的,这不正确。但是在我们常识当中,我们今天讲一切众生都是不生不灭的,人家说你脑神经有问题;说你不来不去,那你简直是疯了。你从家裡不是到这儿来了吗?不是有来有去吗?为什么又不来不去?真相难!错在哪裡?错在我们用的是生灭心,所以你看到这个境界是生灭相、是来去相。不但这一生我们用的是生灭心,无始以来我们就用生灭心,用成习惯,要捨都捨不掉。佛给我们说这个生灭心,这个相续之相,说一弹指就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灭,我们今天用的是这个心,这是我们要认真去体会、去觉察。这个道理要是不明白,我们这一生是苦修了一生都没有结果。

  也许你会说我苦修这一生,纵然不能超越轮迴、了脱生死,我也修了不少善法。这个说法也有点道理,但是要晓得,善法裡面就有恶,善恶混杂,纯善而不作恶的不容易找到,一个一生纯作恶没有一点善的,这个人也找不到。所以世间人的造作都是善恶混杂,就看你哪个造得多,哪个比例重,就哪一种先受报。学佛的人最怕的就是怎样?谤法,实在讲很容易造毁谤叁宝,谤法的业报。是不是有意?不是有意的,是因为他不了解,他固执、他误会,自以为是,这个叫谤法。特别是在大乘佛法,所以现在有些大专学生常常来问我,学佛初学应该从哪部经论上入门,从哪裡学起?这很重要。因为起步错了,你就会一直错到底,我们俗话常说先入为主,你有了成见,以后所接触的,一定拿最初的成见来比较、来较量。所以我们世出世间法,在过去教学这个启蒙的老师是关係你一生。世间裡面讲尊师重道,这个老师是指谁?就是指启蒙这个老师。所以你看看古时候,在科举时**取了进士、中了状元,他回来第一桩事情,就是祭祖、拜老师,这是回家第一桩大事情。

  拜老师拜什么老师?是拜他启蒙的老师,而不是拜以后的老师。就拿现在的话来说,好,你得了博士学位,你回家祭祖、拜老师,不是拜你大学教授,是拜你小学一年级的老师,给你上第一课的老师。这叫什么?这叫不忘本,你连第一个老师都不忘记,后来老师当然都不忘记。所以在美国,美国的教育他们也等于像工会一样,教育学会会长是什么?会长是小学教员,而不是大学教授,外国人对这点也晓得有根本,他不忘本。所以从前父母为儿女上学,最初选择的老师非常慎重,这个启蒙的老师就是给他第一个印象,所以这个老师要最好的老师。台中大专讲座裡头很注重这个,大专讲座裡面第一个课程,就李老师编的《佛学十四讲》,这个课程一定他自己教,其余的像《心经》这是般若部门的,唯识,「普贤行愿品」是《华严经》,这些经论都请别人教。为什么?《佛学十四讲》是启蒙的,看起来好像最浅显,没什么了不起,但是非常重要。这个我们要晓得,先入为主,你要不晓得选择老师、选择教材,那就会误了我们一生。

  我现在劝别人的就是两样东西,一个是欧阳竟无大师的「佛法非宗教非哲学」,从这下手,第二种就是《了凡四训》。如果诸位是精研欧阳大师这篇讲稿,你对于佛法会有个正确的认识,你晓得佛法是什么;换句话说,你这个一生的路子不会走错。欧阳大师对我们中国近代的佛教影响太大了,没有他就没有今天的佛教。他是杨仁山的学生,在南京,杨仁山居士过世之后,把他自己住的房子整个捐献出来,他的产业不少,做刻经处流通经书,做为刻经处的基金。同时又附带办了一个佛学院,支那内学院,办内学院的时候,杨仁山居士已经过世,已经往生,这个内学院就是欧阳大师主持。民国初年这些大佛学家都是内学院的学生,我们现在所看到许多这些着作,佛门裡面的这些法师比起他们都不如,实在形成了佛法的权威,都是内学院的学生。我们的太虚大师是内学院旁听生,不是正式生,梁启超也是内学院的学生。人家学院只办了两年出了多少人才,几乎都是国内外第一流的学者,这是支那内学院所培训。他这个一篇讲演非常重要,希望大家要认真的去研究。

  佛法是破执着,执着就不是佛法。你们再想想看,我们在《弥陀经》裡面所讲的,《起信论》裡面所讲的,佛法求的是什么?一心,有执着就不会得一心。但是说一心,如果你还再执着有个一心,那又错了,这个东西要细细去体会。所以佛菩萨教给我们离言说相、离文字相、离心缘相,你的心才是真正的一心。我们讲一心,好,你执着有个一心,你没有离,你执着了言说相,又执着文字相,心裡头又在打妄想一心不乱,全错了!你的心什么时候才能清净?这就是我们学佛法不得其门而入的地方,正是经裡面所讲的众生是处处执着。你执着有,佛讲空,你不执着有了又执着空,就是你在换执着,所换的、所执着的在那裡变换,能执着的心永远不捨。实际上所执着的对象没有关係,那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执着的心捨掉,你就成功。

  我们读《六祖坛经》,六祖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好了你又执着一个本来无一物,心裡本来无一物,好,你现在心裡头有一个本来无一物,你的心不空、不清净。什么时候我们自己能一切都不执着?言语文字我们天天用它,可是我们不执着它,活用而不是死用。众生用的是死用,这个死就是执着的意思,执着在言语、名相之中,在这裡面生起无量无边的妄想,这是我们不能入门,我们学经不能开悟,念佛不能得一心,搞到今天生死渺茫,连一点消息都没有,这个病就在此地。最困难的实在讲,就是你找不到病源;病源如果找到,对症下药就有救。可是佛在一切经论裡头,处处的给我们启示,而我们处处都错过,我们不能说佛不慈悲,真是大慈大悲。所以这个过失是在我们自己不觉悟,我们自己对于佛法是什么根本就不了解,这才是真正的大病。下面则说出在这品经裡面讲的比喻,比喻的意思很深。这段文我念一念,在这个底下最后的这一行第二句开始:

  【如来具足四智。故曰智慧聪达。】

  『智慧聪达』是比喻,比喻的什么?就是『如来具足四智』。「四智」就是转八识成四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佛用四智。我们众生用八识,四智就是八识,八识就是四智,是一不是二。悟了就叫四智,迷了就叫八识,千万不要以为,真有个八识、真有个四智,又错了,迷悟换换名字。换句话说,四智就是觉悟的八识,八识就是迷惑的四智,就这个意思是一不是二。所以在我们众生分上,我们的四智有没有失去?没失去。为什么?八识就是四智,哪裡失去!相应与不相应的心所法,那就是四智的作用,起作用。

  【善知教典差别之相。故曰明练方药。】

  这是把佛比作一个医生,比作一个大夫,他有智慧。这个地方这句裡头的『善』字很有味道,他不仅仅『知』,「善知」,善知就是什么?他有善巧,就是运用的方法巧妙之极。『教』本来没有差别,在无差别裡面建立差别,这差别就是无差别;果真有了差别,那就不能入道!正因为这个差别即是无差别,所以一切众生各个都能入门,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第一,为什么?门门都可以入道,这是善巧之极。所以你自己要不证得一心,善巧你看不出来。教相无量无边,为的什么?为了对治众生无量无边的烦恼,能解众生一切烦恼。

  【故曰善治众病。】

  十法界一切众生,所谓是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他都晓得、都知道。他要不知道就没法子对治;换句话说,没法子救你!佛晓得,晓得他有方法。现在问题就是我们肯不肯接受?我们不敢接受那没有法子。譬如那个大夫非常高明,我们现在有重病,他有良药,他给我们说你吃了我这个药,你病就会好。可是我们不相信,我们看他那个药不放心,不敢吃,那就没有办法了。所以信心是第一个条件,「信为道元功德母」!你相不相信?古人所讲的「师资道合」,学生与老师那个缘分,缘分从哪裡看?就看你对于哪个老师有信心,你信得过,这个老师教你,就有成就。你对这个老师信不过,老师再高明,对你没有用处;就是他开的药方你不相信,你不肯吃他的药,那有什么法子?我们看看禅宗这些语录,处处都能看到学人,参学的人到这个地方去拜访这个老师,说了几句话,老师说你的因缘不在我这个地方,你的因缘在某个地方,某人那个地方你到他那裡去。他怎么知道?诸位要晓得,古人的文字简洁,不麻烦,不是像现在,把所说的东西一句一句统统记下来,一句不漏。

  你们想想看,六祖大师在曹溪南华寺,弘法利生叁十七年,天天在那裡讲开示,记录下来就是不到两万字的一部《坛经》,那是叁十七年的教材!叁十七年只说两万字吗?两万字诸位《坛经》要拿来,你不到几个鐘点从头到尾就念完了,叁十七年!所以记录下来的都是纲要。你要晓得那个人见了法师之后,至少也要谈上几个鐘头,都问问清楚,老师一定晓得说你所闻名的,你见过面的有哪些人,你对于哪个最佩服,对于哪个最尊敬。一打听你最尊敬、最佩服的你去跟他,你的因缘就在他那裡。为什么?他教给你东西,你相信,我给你讲的你要怀疑,你不相信,那我教你没有用处,不能成就你,耽误了你的时间。古人的心都是成就人,不拉信徒,绝对不会说「我也不比他差,你跟我就好了,你何必到他那去?」不会说这个话的,决定没有一点私心,心都是成就众生。还有门庭施设不一样,你的志趣在某部经论上,我这个地方不是专讲这个经,某个地方他专讲这个东西,某个法师对这个专长,专门弘扬这个东西,那你去跟他去。会把这个人介绍给另外道场,另外一个法师,那个人到那裡去没有几年果然大彻大悟,回来还要向这个老师来道谢,为什么?是他指路的。

  没有他的指引他的信心不能坚固,他指引去的,必定对那个法师、对那个道场要加以讚叹,坚固他的信心,坚固他的恭敬心,帮助他成就。不像今人,今人一提起道场只有我的道场好,别的都不如我这裡,这是我们比不上古人的地方。这些大德们他确实知道众生病根的所在,说了不相信,或者信了,信了不敢做。不敢做跟诸位说,还是不相信,信得不深、不彻底,所以不敢做。我开始学佛的时候,那个时候对于方东美先生很敬重,虽然过去跟他不认识,可是我们晓得他是国际上知名的学者,确实是有学问,这不是一个人、两个人说的,大家公认的,所以他说的话我们敢相信。同样的话别人说,别人说我不相信,他说的我们相信,这世俗裡头所谓是「人微言轻」,虽然说的话是真理,可是你自己不够分量,人家不相信。他给我说佛法好,我才相信佛法好;我们遇到一个法师给我说佛法好,不相信。为什么?头一个就瞧不起你,你没有学问,你怎么讚叹佛法好,我也不相信。所以你自己真正敬重、佩服的人他说好,你相信不怀疑。

  接触到佛法之后,这也是个很巧的因缘,认识章嘉大师,跟章嘉大师也是素昧生平,可是章嘉大师的声望确实很了不起,那值得我们尊敬。我们从哪裡知道?我们总统对他很尊敬,再一打听他是四大la ma之一,这个大概是不假。跟他见见面,跟他谈谈话,我们这个心自然就折服了。所以他给我们讲的东西我相信,我那个时候对佛法真是一窍不通,接触佛法才一个月,他叫我看破,叫我放下,叫我布施,我就真做,真肯干,这是什么?这是你对老师信得过。你要是信不过,老师教你布施你不肯干,听起来好事,是,点点头可是做不到。所以我们再读经论裡面所讲的,「信为道元功德母」,你才晓得这个信,佛说这句话的义趣。不信做不到,说了也是枉然,说了就是说种种善根而已!说个好听的话,所谓「一歷耳根永为道种」,这一世不能开花结果,不起作用。好,我们下课。

  (第叁十六集)

  1981/7  台湾圆觉寺  档名:08-002-0036

  实际上众生的烦恼,佛在经论上都给我们说得很详细、很明白,而我们听了之后,确实把它当作耳边风,也就是空过了。譬如在《唯识论》裡给我们分析的,八识五十一心所,虽然是从纲领上来说,但是也已经相当详细。我们就拿最简单的,所谓说大乘入门的,这个入门刚才讲是相当重要,譬如在唯识裡头百法是入门,我们几个人会用百法?百法学了不过是学习名相而已,不能把百法运用在我们生活上,怎么叫学佛?学了之后就要运用在生活上,就像我们每天穿衣吃饭一样,根本少不了。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心裡一起心、一动念,就晓得哪一个心所,这就不迷了,晓得哪个心所起作用,这个心所是善、是恶。善与恶都没有关係,为什么?因为那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问题就是你要觉,你不能迷,觉了叫佛菩萨,迷了是凡夫。觉了心清净,不为烦恼所动;迷了的时候,你就被烦恼所转。觉心是清净的,迷心是不清凈的,是染污的。所以从这个地方,我们自己就是常常要检点自己,实际上这早晚课诵,早晚课就是检点自己,这才真正是无量无边的功德。

  每个人的烦恼可以说统统都具足,但是对于烦恼的轻重各人不一样,譬如说有人贪心重,有人瞋恚心重,有人愚痴重,这不相同。我们要对治,佛法开头就是讲对治,对治要捡重的先治,哪一条最重先治哪一条。贪心最重的人,我们先对治它,则用布施;瞋恚心如果最重的时候,那就先对治瞋恚,修慈悲、修忍辱。所以八万四千法门从哪裡来的?从八万四千烦恼而来,没有烦恼不需要对治,法门也没有!因为有烦恼,所以佛才建立法门。由此可知,法门是属于方便法,以方便法来对治有为法,有为的烦恼消除、没有了,方便法也不要,不需要对治那也没有建立,这时候心才清净,这叫真正修行。如果我们的烦恼习气随它增长,并不想方法来对治它,不觉悟,这在佛法无论你用什么样的功夫,都没有成就。换句话说,你这个病不治,你不医不治它,你的病永远存在,怎么样强打精神你的病不会好的。所以一定先要对治习气烦恼,能治烦恼这是第一个条件,你不治你就无从对治,先要治,先要能够辨别。

  【叁乘五性皆佛之子。故曰多诸子息。】

  『多诸子息』是比喻,经裡面讲「多诸子息」,大夫有许多的儿女,这是比喻佛有许多弟子。『叁乘』是声闻、缘觉、菩萨,如果把人天合进去有五乘。『五性』,这是讲菩萨种性,声闻种性就是二乘种性,不定种性、无种性,是说这个五种性。我们自己要晓得,「叁乘」裡面,我们属于哪一乘;「五性」裡面,我们属于哪一种性,但是可以培养的。当然我们在五性裡头,哪个不希望我们最好能够具足菩萨种性,唯有菩萨种性才能够当生成佛,其余的种性这一生都办不到。「叁乘五性」,我们每个人统统具足,心外无法,法外无心;换句话讲,我们哪个种性现前。正如同十法界,十法界的种子我们哪个人没有,也统统具足。佛在《华严经》裡面讲「一现九隐」,我们现前十法界,阿赖耶识十法界种子,我们现在现的是人法界,其余的九法界不现,一现九隐。我们为什么不现佛法界,而现的人法界?所以我们从这个地方去着眼、去追究,把这个事情真相搞明白了,那真是在这个十法界裡面,无尽的时空裡面,我们是隐现自在,那跟佛菩萨有什么两样!

  菩萨种性,我给他们几个人写了八个字,现在算命的风气很盛,算命要看八字,我也提了八个字,菩萨的八字。如果你们具足这八个字,你就是菩萨菩萨种性,第一个是诚敬,诚于中,敬表现在外一切恭敬。我们打开《礼记》第一句话,「曲礼曰,毋不敬」,毋不敬就是佛法裡头的一切恭敬。诚是真诚,绝不是虚伪的,是真诚的恭敬,十大愿王裡面你们看看,第一个「礼敬诸佛,称讚如来」,从这学起,「广修供养,忏除业障」,这个四条才把自己变成为菩萨,变成为法器,有资格修学一乘大法,要具备这四个条件。所以十大愿王前面四个条件是根本,根本条件。我给诸位说的,第一个是诚敬,第二个是平等,第叁个是清净,第四个是慈悲,如果你能够具足这八个字,你是菩萨种性。这八个字都是我们自己的性德,可是如果我们没有修德,我们的性德不能够显现,统统是我们本性裡头有的。我们修什么?就修这八个字,我们修诚、修敬、修平等、修清净、修慈悲。在家庭、在团体、在社会,与一切大众相处我们就修这八个字,这个叫修菩萨道。下面两句:

  【此方机息他土缘熟。故曰以有事缘远至余国。】

  这个两句就是这个意思,诸佛菩萨应现在世间没有来去,隐现自在。佛菩萨住世是感应道交,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如果你真正具足了菩萨种性,再给诸位说,这种应现的机缘从来没有止息过。我们讲昼夜二十四小时,佛菩萨都在你的周边,从来没有一分一秒离开过你。你要是心到清净相当一个程度,你自己就看出来,你就觉察到,无时无刻不在!我们之所以不能够觉察,实在讲我们自己的业障太重,不晓得佛菩萨就在我们身边,从来没有离开我们过。到你自己明白,你对于佛菩萨的恩德才真正体会到,这个恩德太大了,父母之恩、老师之恩没有办法相比,不能比,无始劫来从来都没离开过。我们今天不知道,不知道他也在,不是说不知道他就离开了,不是的,知道他在,不知道他还在。就正如好像空气一样、虚空一样,空气我们什么时候离开过它!一旦觉悟那就是念念觉,六祖所说的「惠能心中常生智慧」,这不假,念念觉悟,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无有不觉。可是迷人不晓得事实的真相,见到佛菩萨有的时候出世,又灭度了,这个示现的出世、灭度,是就众生显着的机缘。

  所以佛示现在教化众生有两类的形象,一类叫显应,一类叫密应,密是不显,是你自己清净心当中才能够觉察,才能够感应。这个显应那不一定要清净心,比如释迦牟尼佛当年示现在这个世间,哪一个人看到佛来了,你心不清净也看到佛来,这叫显应。密应从来没有离开,但是你自己不能觉察,心地清净到相当程度的人他知道、他觉察,觉察佛在自己身边,觉察佛在每个众生的身边,他知道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段是讲的显应,这个地方众生机缘息了,就是在现阶段能够深信不疑、依教奉行的这些人,佛都接触到,都把这些理论方法教给他们,没有住世的必要,他走了,为什么?他再住世间的时候也没人跟他学;他方机缘成熟了,他就到那个地方又去现身。是不是此地灭了他方出生?不是的,不生不灭。这个道理《楞严经》裡面说得很清楚,「随心应量」,这理实在是相当深,可是虽然深不是不能懂,要很细心的去体会。底下几句话很要紧,我在此地念一念,诸位要好好的记住。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