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向内走,发现最真实圆满的自己

向内走,发现最真实圆满的自己


噶当派口诀当中,非常重要的两句话,一句是:“最殊胜的善知识,是挑战自己弱点。” 最好的善知识就是能够指出、挑战你的弱点,所谓「弱点」就是指自己的不足、过失,最好的善知识,能够挑战和指出自己的弱点,这样才对修持有帮助。

  另一句是:“最殊胜口诀,就是击破自己过失。” 噶当派的口诀非常多,而且都对我们很有裨益,但其中最殊胜的口诀,是指能够击破自己的过失、弱点的口诀。同要最好的善知识,就是能一语道破自己的弱点者。

  尤其我们常说,一个行者要看自己的过失,看他人的功德。所谓「看自己的过失」不是说自己没有任何过失,而要特别去做出缺点,而是每个人都有缺点,但若没人指出来,自己也就不会知道问题所在,因而无法进步。

  西藏有一种传统的想法,若一位上师、善知识时常责骂弟子的话,大家都会称赞这位上师真好,真的是以大悲在摄受弟子,若一位上师什么都说好而不责骂的话,好像就不真正关心弟子。

  我想这段话想要表达的意思,跟这里所说的教言一样,指出过失很重要,但并非代表需要天天骂人,尤其每位上师的性格不同,例如都是具德上师,有些上师比较调柔,有些就比较喜欢责骂弟子,若真的在一位天天骂人的上师旁,可能日子也不会太好过。

  师徒相处的要点,是「直接真诚、不客气」

  总之,师徒之间的相处要点,以中文而言,就是「不客气」(法王以中文说「不客气」),上师和弟子间不用客气,坦承而直接,没有隐藏。

  若师徒之间总是客气来、客气去,你会发现,这样的关系是不稳固的,师徒关系的功德也很难生起。

  什么是「互相真诚、不客气」呢?上师会直接说出弟子的功德和过失,而弟子也将自己所有的过失和功德,没有任何隐藏地、坦承地向上师报告,例如有哪些烦恼、过患等等,这样师徒关系就会日益深刻,不会轻易被其他状况所破坏。

 修行就是一趟逐渐熟悉自己的旅程。在这趟旅程当中,你将有许多的功课、许多的挑战,必须去面对,必须去完成。最终当你走过了所有的一切,你会领悟到:原来自己是丰盛的、是圆满的。当你明白了自己的真实自性,这就叫做「解脱」。

  因此,修行并不是从甲地到乙地,而是从远至近,从外围走向里面的一段过程。换句话说,从你本来不认识自己,逐渐地转心向内,了解自己。

  以我个人的经验而言,我们时常会有一种感觉,就是觉得现在的自己不够好,或者现况不佳,因此希望藉由修行能让自己变得更好。我们期待着超凡入圣,而忘记珍惜当下的一切。

  这时候一般的佛法已经无法满足你,你总是会觉得:「这个法门太普通了,我都听过好多次了,我想要一些更高深的佛法。」这其实是一种消费文化的观念,我们不再知足,不再感恩。

  有些佛弟子就是如此,他们会忽略早年传授皈依戒或菩萨戒的善知识,然后一心找寻更出名,或者更会说法、讲的内容更为甚深的上师。当别人问他们说:「他难道不是你的上师吗?」他们的回答是:「喔,当年他只不过传授我皈依而已。」这种喜新厌旧的心态是不好的。

  

  总而言之,感恩的心是很重要的,举「呼吸」为例,我想大家都应该知道或者修持过「观呼吸」这样的禅修方式。谈到「呼吸」,它是一件如此普通的事情,如果没去注意,甚至根本忘了自己正在呼吸。

  当我们在做观呼吸的禅修时,你专注在自己的一呼一吸上,就像现在,你会觉知到自己正在呼吸,而且是一口接着一口地呼吸,没有间断。事实上哪天呼吸断了,我们也就没命了。透过这样的练习你发现到:「原来呼吸是如此的重要,而且我们赖以为生的氧气,是如此的丰沛,得来也很容易,我真是太幸运了!」这时候再好的别墅、轿车对你而言都不再重要了,因为你知道幸福就在自己的一呼一吸之间,无需远求。

  珍惜你所拥有的,感恩你所学到的,这就是「道」的部分,也就是修行时候的重点。

  佛法之殊胜处不在于向外驰求,而是要能于内心中净除过患。然而净除内心的过患垢染不是只抱持着希望与希求就能达到的,而是要透过内在坚定心力的生起,加上修行各种对治的法门。

  烦恼的对治法,是一切众生都本具的,并不是新造出来的,但是这种俱生的对治法,对目前的我们来说,是无法产生利益,所以需要外在的对治力,依止外缘来去除内心过患。佛说,法的功德即是涅盘寂静,但是少有人能安住于涅盘寂静,因此必须要依靠各种因缘帮助我们能住于涅盘寂静。修学佛法,要知道烦恼的对治法,若是不知道烦恼的对治法,则很难见到佛法的殊胜。

  在这世间,对于『解脱』有不同的理解,一般人认为,所谓的解脱,是有一个地方、去处、目的地可以前往,事实上解脱并非指于外境有他处可去,在佛法中所说的解脱,是于心中成就解脱。因此,解脱是存在于人们自心中的,但是因为各种过患、二障习气的覆盖,使得解脱无法现前,若将垢障都净除了,自然就能生起解脱的功德而得自性解脱。因此我们也可以说,离垢的自性即是解脱。

  这解脱的功德并非本来没有,而后重新造就成立的,例如火和热两者本不可分,解脱的功德是我们本来具足的。但是为何我们不知道自身本具的解脱功德呢?因为客尘无明的覆障,所以虽然我们本来具有解脱功德,却仍在三界轮回中流转。再做一个比喻,好像拥有珍宝的穷人一般,财富衣食都相当贫乏,之所以贫困是因为不知道自己拥有宝物在身,由于不知道运用自身的宝物,所以无法消除贫困得到财富。我们也一样,因各种客尘烦恼的垢染障覆,以致于不知道自己本来就有解脱功德的财富,使得我们无法取用解脱之财。

  解脱的功德是从无始以来就有的,不分男女、种族、善人恶人,遍于一切众生,就算造作无间罪业的人,其自性中的解脱功德也不会减少或消失;佛法中所谓的解脱功德本然具足,不因任何他力而失去。然而,解脱的果却需要我们自身于解脱道上精勤努力,才能得到。『解脱』是无法依靠他人或外力的安置而达到的,佛陀虽然开示解脱之道,也不能以神通使我们获得解脱!欲获解脱果仍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愈除自心之垢障,就愈能见到本具的解脱功德。所以佛陀说:“我示汝等解脱道, 欲得解脱看各己。”

  只是寄望于佛陀的慈悲眷顾让我们达到解脱的想法,是愚痴的。除了自己以外,没有任何人能令我们成就解脱。因此我们也要对自己恭敬尊重,要知道烦恼业力,只会伤害自己,因此我们千万不能不珍重爱惜自己,因为自心能解脱,所以于佛道上精进的同时,除了要恭敬上师之外,对自己身心也要如对上师般的珍重恭敬。

  再者,业与烦恼是迷惑的根本,透过于佛道上的精进,方能去除迷惑、脱离痛苦。解脱的获得是重要的,也是必须的!因此,我们要对指示解脱之道的上师尊重恭敬。 但是话说回来,解脱是要自己得到的,若不重视尊重自己,却造作许多伤害自己的行为,这也是颠倒的妄念行为。

  在佛教中,我们都对获得解脱的功德怀抱希望并立为目标,至于是不是于外境中有个解脱之境,这是未知的,但至少我们可以确定,解脱功德是每个人都本自具足的,非时有时无的,因此大家应该奋起精进,并且要相信,我们每个人只要努力,都能够见到本自具足的解脱功德。

 只要我们还是人,我们就不可避免地会犯错。在我们学会完全掌控难以驾驭的情绪之前,我们依然会伤害彼此,也会伤害自己。因此,找到建设性的方法来回应自己的人际关系中出现的那些令人遗憾的状况,这是很重要的。

  当别人犯错时,安忍让我们能够有建设性地去面对你这些过错。除了安忍之外,原谅过去的错误,对健康的人际关系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原谅”给了另一个人空间,让他们得以成长,而且能够从所犯的错误中走出来,继续前进。

  同时,很明显的,过错从来不会只来自关系中的一方。基于这个原因,如果认真地想要创造出行得通的关系,我们也必须认出自己错误的态度,并且处理这些问题。只有在我们承诺要认出自己的问题并且转化自心时,才可能有健康的人际关系。

  我注意到,有些人会对自己非常严苛。当人们没有什么自信心,或是有严厉评判自己的倾向时,要他们去面对自己的过错,可能最后只会让不健康的自我定位,有更加强的危险。虚构出来的负面身份和特质,可能会因此而更加真实坚固,这会使得人们更难以去转化。

  特别是对这些人来说(普遍性地对我们许多人也是如此),以全面的谅解精神来面对自己的过错,会比较明智。在人际关系中以及在自己的生命中,我们需要成长的空间,也需要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习。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原谅自己也原谅他人”是改变的有力工具。

  对于通过养成我们姑且不那么严谨地称为“忏悔”的个人修持,来学习原谅自己,我想要提供一些建议。有一些ji 督教和佛教的传统,把正式的忏悔列入心灵的修持。

  在藏文中,我们用来表达“忏悔”的词条,也有“分开”或“分离”的意思。在藏文的理解上,“忏悔”是让自己与伤害性的负面恶行分离。我认为关于“忏悔”的这个较为宽广的想法,也同样适用于无宗教信仰的人。

  例如,如果我们说谎了,忏悔就可能包括公开揭露我们所做的事,并且承认我们已经知道那是错的。在传统的忏悔中,这样的坦白承认,会在有威望的宗教人士面前进行,但是,我想我们可以依照自己个人的状况来做调整。

  我们可以直接在被我们伤害的那个人面前,或是在我们信任的朋友或第三者面前,承认自己的错误。我甚至还想,我们可以一个人到自然环境去,对着树木、吹过的风,或是天空作忏悔。

  无论用何种方式来做口头的宣告,重点是我们不会认为只是靠着言语就结束了这件事,我们反而应该升起这样的感觉:“这是错的。这样的行为会造成伤害,我不想再重蹈覆辙。我永远都不再做同样的事情。让我尽己所能地远离这些行为。现在,我将是个全新的人。”

  如此,我们让自己和有害的行为保持距离,或是让自己与它们“分开”。这帮助我们去创造一个新的开始,我们变成像是全新的人,和先前那个制造伤害的人已经分道扬镳。我们知道,行为无法界定我们是什么样的人,我们自己就能够领会到:我们可以把它抛在脑后,成为一个不同的人。

  重点是要制造出能与自己的过错真正分开的环境和条件。但是,如果我们只把忏悔当做某种制式化或公式化的事情来做的话,就不可能和我们的过错断绝关系。如果我们去寺院或是教堂说出了一些话,但是回家时却仍然带着同样的沉重负担,这就没有达到忏悔的目的。

  一旦已经衷心而诚挚地决定要丢掉那样的行为,就不需要再自责了。你不需要再去回顾和重访记忆中过去的你所做的那些错事。你已经与它断绝关系了。

  怀抱着罪恶感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不好的。“我真是糟,我充满了问题,我这个人真是糟透了。”如果我们执着这些对自己的看法,并且用我们的过错来界定自己,那么,在佛陀或任何人面前忏悔就没有什么意义。

  抱持着虚构出的负面身份特质或自我评价,回忆自己过去的错误,在罪恶感和悔恨中越陷越深,只会让我们更困在负面的思考和行为当中。

  这样的话,就错失了忏悔在个人修持上可以带给我们的利益。忏悔包含了转化 —— 你决心要改变。这是你必须自己去做的事情,没有任何人可以替你去做。忏悔是过去和未来的分离。你忏悔,然后放手,如此,你就可以继续前进,不再重复同样的错误。

 当谈到「修心」、「调伏自心」时,很多人会带有误解,认为「修持」代表就是放弃俗务、逃避、或「所有事情通通都不用做了」。另外的误解,则是认为修行是在「压抑痛苦」,当心中过于痛苦时,就以修行来压抑等等,这些也都是对于「修行」的误解。

  「压抑」并是不正确的修行方式。作为修行人,也还是会有生气、嫉妒等情绪,会有贪心等等烦恼生起的。

  但旁人会说:“你都是修行人了,怎么还会生气呢?”这种问法,就如同认为「修行人不可以生气」一样,让行者也会因此有「必须压抑」的感觉,觉得“我不应该生气,不可以烦恼”,并对于「自己还是有烦恼」的状态,觉得很不好意思,或者觉得不可告人,只好装模作样,结果外在看起来很平静,内心却充满烦恼。

  这种想法、做法都是不正确的,而且久而久之,是会憋出病来的,哪天暴发出来时,是会一发不可收拾的。因此,修行并非硬生生地去压制住情绪,那样是没有用的。

  我个人有一个经验分享。由于我被认证为噶玛巴,大家都会想说,我是噶玛巴,觉得我好像是佛、是神,因此应该完全没有情绪、烦恼,因此如果哪一天我生气的话,他们大概会吓坏的,甚至还可能自我解释说:“喔!噶玛巴其实不是真的生气,只是示现给我们看而已,只是装装样子、装得很生气而已。”

  以我自身为例,我觉得其实大家都一样,很多人都对于我们修行人有所期待,觉得我们一开始修行,好像立刻就成为一个完美的人、很好的修行者了,但事实上,修行没有这么简单,是需要时间的。

 噶玛(karma)是梵文的音,意思是“业”,从造业方面来说有分身、口、意三个部分,从果上面来说,有善业、恶业、无记业三种。从时间方面来说,有造作行为前的动机我们称做“思业”,以及由思业而发动的身、语等行为叫做“思己业”。

  比如说:我现在透过很多表情在说话,这个说话的当下就是在造作语业,而手势就是在造作身业。因此,善业、恶业都取决于自己。

  假如我的念头是清净的、尊敬的、慈爱他人的话,即会成为善业。假如动机是我慢的、嫉妒的、对他人带着恶念的话,即会成为恶业。因此,所谓的业,并非只是前世所造作的,而是每一个当下都在造作。

  当谈到业的时候,有些人会感到有一些疑问,虽然佛教里没有谈到有一个造物主,但是会说一切都是依靠业而产生,这种说法不就跟有一个造物主的观点一样吗?

  这两者是不一样的,因为当我们谈到一个造物主的话,是由他所控制,我们是完全没有自主权的。但是我们说到业的时候,并不完全都受到业的控制,我们还是能够改变它,始终我们是有能力改变业力的某些部分的,所以造物主和业的观点是不同的。

  因此业力是能够改变的。举个例子来说,就好像我们出国时,首先到了机场,买了机票,这时我们还能决定到底要不要上飞机。然后check in了…一直走进去,登上楼梯,在这之前我们也还能决定要不要飞。甚至上了飞机,坐到位子上,在门还没关上之前,我们也都还有能力决定要不要出来。但如果门关上了,飞机起飞了,那就飞了。总之,业力能否改变是取决于我们,而不是业力本身。

  尤其这个时代,思想的力量变的更大,所以业力会成熟地更快;现在想现在就成熟。例如一个歌星演唱的时候,若是具备了善心、喜乐心的话,他能在一刹那间让上千万的观众,变成是他的朋友一般,这是很不可思议的,陌生人在刹那间就变成熟人了。

  随时我们都在造业。所谓的一生,不是说几年是一生,也不是说几天是一生,可以说每一分钟就是一生,而当下所做的每件事,就是一生的大事。所以我们要很谨慎,如果认为只是小事而轻忽的话,会让我们一生都不快乐的。

  举个例子来说,有一天早上,有一对夫妻突然起了争执,但是就是几句话,让他们一天都不开心。上班时,工作不顺利;开车时,也无法专心开车,横冲直撞,总是不开心。最后吵翻了,甚至上了法庭,也离婚了。整个痛苦的情况,其实最开始的因是什么呢?只是那天早上短短几分钟的短短几句话而起;可以说小小的原因就改变了他们的一生。

  从我们生活的经验来看,事实上百分之七、八十的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百分之二、三十才是取决于运气。对于一个相信因果的人来说,无论外在有没有一个救怙主,他自己也能保护自己,自己就能成为自己的救怙。

  这里有一个故事,是我的故事,有一次一个寺院请我去,在安排我住宿的房间里,放着不少东西,我想这个房间是准备给我的,所以想看看房间里的东西应该无所谓,就在各种东西里面,发现了一片光碟是新的,就拿起光碟想要带回去看看。那时我身旁没有什么人,也相信应该没有监视器,我在房里自由的一边转着一边问自己:“你一定需要看吗?以后就没有机会了吗?然后就觉得,噢,不应该拿的。”由于自己想要做个诚实的人,于是就将光碟放回了抽屉,并说了声:“对不起,再见!”就将光碟放回了原处,没有拿了。虽然这是一个小小的事件,却也没有辜负了自己的未来。

  就像这个故事,如果我们相信因果的话,会有不一样的思考。佛陀也说:“自己是自己的救怙,一切掌握在自己手中。”

  所谓修行人,是指能够调伏自心的人,能以不放逸与正念观察自己的身口意三门;如果无此反省能力,却徒有修行人的名号,很有可能造作非法与恶行。

  所谓细查己过失,并不是要自讨苦吃,或者看低自己,绝望的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并不是如此。正确的意思是,举个例子来说明,例如学习歌舞时,会在四面都是镜子的房间练习,比起别人告诉你手要抬高一点,脚要放低一点的指正,还不如自己看着镜子来得清楚。因此重点在于,要使自己进步,就要懂得反省自己。如果不懂得反省改过,将会如同一个自负的舞者,是无法感动他人的。

  我们要积极进步,过去的错误并不是甚么大不了的事情,但要知过能改,并且懂得珍惜把握现在已经拥有的,如此即能进步。这即是细查己过失的意思。

  反省的方式有很多,平时我们习惯眼睛与心向外看,看别人在做甚么,而没有反观自己,不应该如此,我们应该反观自己,看看自己的行为如何,这是很重要的。平时我们很少留意自己的行为,因此犯了错也不知道。我们总认为自己比别人重要,我执很重,但真正应该执着爱护自己的时候又没有做到。总是管别人在做甚么,自己做错了也不知道,这是不正确的。如果爱惜自己,对于自己的错误就应该像提防针刺到伤口一样的保护自己,有错即改,焦点放在自己身上,不要散漫。如此逐步练习,对自己的行为会有了解,其中好坏的部分也就能够知晓。

  因此,我们随时都应该好好观察自己,无论是用眼睛观察,还是用心反省,或者看看自己的录影、照片,看看自己的坐姿如何,讲话态度如何。没有看过,可能还以为自己讲得多好,但一看到录影,就会很不好意思的,这代表自己没有做好。因此应该随时反省观察自己。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