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楞伽经讲记》与五译本对照(仅供学习参考)


头一方面问种种心识上面我们已经讲过了,现在接着要讲的是第二方面问种种见地,上面已经讲了一部分,现在接着说:


云何空何因 云何刹那坏
云何胎藏生 云何世不动
云何为性空 云何刹那灭
胎藏云何起 云何世不动
云何名为空 何因念不住
何因有胎藏 何因世不动


24
云何而为空性义  
云何刹那灭而知  
云何而为彼胎藏   
云何世间能不动


为何有空性?为何刹那灭?为何有胎藏?为何世界不动?(24
        
这些都是问见地。“云何空何因”,在别的译本里翻为“云何为性空”,实际上就问的什么是性空,色性空、法性空。

        
关于这个如来藏,我前面讲经的主旨的时侯就说过了,方便的解释,可以讲如来藏是个实体,但实际上说是不正确的,因为如来藏是一种功能,虽然说如来藏是真如实体,体性不变,但是它是空性的,它非色非物,它能够生万法,它的本体是无生灭。我们讲修空性,不是消灭这个空性,而是消灭空性当中的烦恼,断烦恼就能够出三界,就能够证得如来藏。

      
刚才有同学问我这个如来藏看不看得见,是不是个什么东西。我说如来藏啊,怎么说呢,它是一种心状态,在佛他是自然而然的清净的心识状态,在菩萨他通过修定可将覆盖在如来藏上的污染的东西去掉,而在一般的凡夫他的如来藏是被污染了的。所以你说如来藏看不看得见呢,我说既看得见又看不见,众生都有如来藏,众生都有佛性嘛,但这个如来藏本身是没有实体的,不是说有个什么人儿呀,有个什么东西呀就是你的如来藏,不是的,如来藏没有实体,所以说它看不见;为什么又说看得见呢,既然如来藏是心识功能状态的表现,那又可以看得见,怎么见得呢,你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你生活中的表现都是你的如来藏的体现c比如说我在这里喝水,这喝水也就是我的如来藏的体现,你喝水这个功作就是你的心识的状态,如果没有受污染,自然而然的,我这就是不空如来藏;如果受了污染,这就是我的阿赖耶识;如果我经过了修行把污染去掉了,我就是空如来藏。从这方面来说,你又可以体会,所以说又可以看得见。我们修行的人千万不要总认为如来藏是有个实实在在的东西在那里,要修证这个东西,不是这样的。

   
正因为如来藏它不是我们眼识、耳识这些八识能够看得见的,所以它只能证,证得它,这就不是言语所能说的了。比如说你的阿赖耶识是什么,你要用心——阿赖耶识(心识)——来证心,你才能看到心,你不用心去证心而是拿识去证心的话,那个心是证不到的,而且越证越污染,越不对路。这一点要弄明确。所以“云何空何因”,是空掉烦恼,不是空掉如来藏。

  
“云何刹那坏”,什么叫“刹那坏”呢?唯识宗讲八识的种子识,什么叫种子?法相宗讲种子有六个意思,其中一个意思叫刹那灭,就是讲这个种子呀,马上生马上就灭,而且生跟灭同时,这里生它这里就灭,这里灭了它那里又生了,生灭同时。据唯识宗的说法,一刹那之间,这个种子至少有九百次生灭,你看快到了什么地步啊。我们的意识也是这样的,一刹那间九百次生灭,你看一念接一念,前念灭,后念就跟着起,前仆后继,念念不停,不间断,刹那刹那地变化,我们自己感觉不到,根本不知道我们自己的意识的种子、眼识的种子、耳识的种子变化这么快,自己不觉得,像我们坐大飞机,速度多快呀,但坐着很平稳,不觉得飞机在飞,我们的地球绕着太阳运行,“坐地日行八万里”,但我们感觉不出有什么变化,实际上刹那刹那在变。所以大慧菩萨问佛“云何刹那坏”,为什么藏识这些种子刹那就变了,这是问的心识的现象啊,属于见地方面的问题。

  &, amp;, nbsp;
“云何胎藏生’’,就是问世界上的有情因为什么缘故入胎受生,投胎受生嘛。我们这些有情,大家知道四生,有胎生的,有湿生的.有卵生的,有化生的,, 这些众生又分为天、人、地狱、饿鬼、畜生,还有修罗,修罗不是另外有一道,他是寄生于上面五道,修罗就是横行霸道,没有理讲的。你看我们人当中,有些人蛮不讲理,又身强力壮,几个人打不过他,那就是人中的修罗,他霸道嘛。这样说,帝国主义也是修罗,搞霸权主义,不讲理呀,都要听他的。天里有修罗,修罗天凶得很,经常跟别的天打仗,爱打但又打不赢,一打就输了(众笑)。

   
人为什么是胎生呢?大慧菩萨问云何胎藏生。这个人是怎么出生的呢,当他的阿赖耶识离开自己的身体以后,我们讲这里死了那里生了,在这里死了那里还没有生,这个中间状态,就叫做中阴。死了叫死有,生了叫生有,中阴叫中有。

   
人死了以后,寿(寿命)、暖(体温)、识这三样,前两样都没有了,这识就是阿赖耶识,也跟身体分离了。这个阿赖耶识,我们讲了,它不是灵魂,而是这个人无量劫来受无明熏习,他的精神状态的一种结果,这时阿赖耶识,怎么说呢,它是一种能量的活动,一般它可以变成一种形像(中阴身),但是它不是实体。所以说它不是灵魂,而是一种能量。能量守恒,科学说明了我们这个世界,一是物质不灭,一是能量不灭,再一个就是物质能够变为能量,能量能够转化为物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证明了这个问题嘛,一定的物质转化为一定的能量,一定的能量转化为一定的物质。原子是物质,原子这个物质释放出的能量是原子能。我们这个肉体好比原子,阿赖耶识好比原子能,身体没了但是能量还存在,这个能量它还在流转,因为他这个能量是受污染的,是不清净的,所以还要流转轮回,由于它是无量劫以来结成的,所以灵性很大。一般人死后他的阿赖耶识现中阴身,像一个小孩子样,但还是像他自己的样子,这个中阴身也能看也能听,因为熏习的结果,能量在那里,而且由于它已经脱离了肉体的柬缚,因此灵敏度特别高,看得细听得远,当然它还是受污染的,不是清净的。

   
中阴身跟法界接触不像我们有个肉体跟法界接触,我们肉体跟法界的接触是以身为界,人的身体本身就是一个障碍,是一个界,跟法界分开了,那么中阴身作为一种能量它没有这个界了,所以它跟法界的接触就不同于我们了。这个法界都是种种光啊,所以人一死一进入中阴他首先看到的都是白光,非常强亮的白光,因为法界本体是清净的白光。如果这个人平常熏习的种子都是心地善良,心怀坦白,所以以一看到白光就欢喜,就跟着白光走了,了脱了,成佛成菩萨;再次一点的看见什么样的光,就升天了;还有些人平常心地恶得很,昧着良心干事,内心阴暗黢黑的,他看到黑光高兴,跟着黑光走,这一走呢,猪呀牛的,就跑到那里去了,或者是饿鬼、地狱呀,因为他是那个种子。

   
我们说心识现的光啊,都是阿阈佛、宝生佛、阿弥陀佛、不空成就佛和大日如来现的光。所以头七天很重要,这个时期亡者的阿赖耶识,如果他有修行就跟着净光走了,没有修行的话,这个时侯你帮助他,念佛做法事,你念佛他听得到哩,提醒他,噢,应该跟白光走,就帮助他了。如果他平常念六字大明咒念得多,这时六字大明咒在他的阿赖耶识的功能就显发出来,看见黑光想走的时候就把他拦住了,不让他跟黑光走,六字大明咒主要是这个功能,防止他进入恶道,能够进入更高的层次。有修行的人、善心的人在头七天都跟白光、跟好的光走了,还有那些恶人,干尽坏事、沾污三宝的、不信因果的也很快就跟黑光走了。剩下的是中不溜的,做过好事也做过坏事,见了白光想去又没有决心,看到黑光也想去又有点害怕,犹豫不决,但再迟也不超过七个七,这个七是个周期数,到了七个七就要决定,你走不走都要走了,所以为什么做大法事要七七四十九天呢,就是这个原因。

   
如果是投人胎,他就看到的他的父母了,他的父母在做爱,他的识昀能量就迎合进去了,如果看到母亲一方高兴,看到父亲一方不高兴的,这就是男孩,反之就是女孩。这跟我们现在的生物学、基因学好像不大一致,这是一个大课题,实际上完全可以用基因来说明的,我们现在不多说了。反正依佛经讲呢,胎生就是能量进去了,以他原来的能量继续重新做人。

   
一般在入胎后,就有了胎迷,隔因了,对过去不记得了,不是那个世界了嘛,进入人的世界了,入胎就迷了。除非是大菩萨,或者是阿罗汉、辟支佛,他用意生身投胎,他就不迷。所谓意生身,就是他以他的戒定慧所成就的功德,他来发愿,我到这个世间来,我来度人,这样子,就是以他的功德力、愿力、悲力,以这种力量形成一个身进入胎,他就不隔迷,他就能知道过去、现在,这叫意生身投胎,跟我们一般的能量投胎就不一样了,当然他也是能量,但是他那个能量就大得不可思议,因为他能够自己支配自己,一般众生的投胎只能跟着业力走,不能自主,而菩萨意生身的投胎可以自主,他是变易生死啊,我们一般的是分段生死,这一段生为人,下一段死为鬼,再下一段生为畜生,一段一段的,稀里糊涂的,跟着业力生死轮回。菩萨的意生身是可以自由操纵的,自己可以支配自己的生死,所在叫变易生死。我们一般的阿赖耶识这种潜能的投胎,都是分段生死。

   
“云何世不动”。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说世间住在劫中,劫有刀劫、水劫、风劫,住在劫中不动。还有一种解释,就是说世间是变化无穷的,人的心是心猿意马,一刻不得安宁,但释迦佛说法时讲过,如来藏清净心是不动的,大慧菩萨问什么叫做不动的清净心。可以说这还是问的见地。


何因如幻梦 及揵闼婆城
世间热时炎 及与水月光
云何诸世间 如幻亦如梦
干城及阳焰 乃至水中月
云何如幻梦  说如揵闼婆
阳炎水中月  世尊为我说


25
云何世间如幻想  
如梦如乾闼婆城  
如阳焰如水中月  
唯愿告我祈告我


为何世界如幻,如梦,如乾达婆城,如阳焰,如水中月?请你告诉我?(25
     
这一段的意思是说,对一般的凡夫来讲,好像这个世界是常住不坏的,但是佛菩萨讲世间法是空虚的,是幻化的,像做梦一样,是不实在的。

   
“楗闼婆”是印度话,翮译过来,是海市蜃楼的意思,去过山东蓬莱的人可能见过这种景象,海面上由于光的折射作用,现出一些城市,但那只是影像,不是真实的。大慧菩萨问为什么佛讲这个世间就像梦幻,就像海市蜃楼一样。

   
“世间热时炎”,因为世间有种种苦嘛,从佛法来看,世间一切皆苦,没有不苦的,哪里有什么快乐呀。佛讲世间像火城一样,没有清凉的地方。这个“炎”也是阳炎的意思,在炎热的沙漠里出现的幻相。

   
“及与水月光”,水中捞月,比喻世间的不真实。大慧菩萨问,为什么佛说世界不真实。


何因说觉支 
及与菩提分

云何菩提分  觉分从何起
云何说觉支  何因菩提分



26
云何而为七觉支
(原文「觉支」(bodhyangani),应专指七觉支。)云何而为菩提分(原文

bodhipaksa

怎会有觉支?菩提分从何而来?

什么原因说觉支,觉支就七觉支: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猗觉支、定觉支、舍觉支。七觉支就是学佛的人在修学佛法过程当中用功的七个方法。觉就是智慧,七种能够增进智慧觉悟的方法,叫七觉支。

   
念觉支:就是听到正法以后,念持不忘。

   
择法觉支:就是听到法以后,能够思惟,自己做出选择,弃舍邪

见,采纳正见。
   
精进觉支:就是择法以后,心住正见,精进修持,心不退转。

   
喜觉支:就是得了正法以后,精进修学,发菩提心嘛,心生欢喜。


&nbs, p;
猗觉支:学习佛法得到修证,遍身轻安,身心快乐。

   
定觉支:依照正觉正法修行后,有所悟,心得决定,心住一境而不动,乃至于生起功德禅定。

   
舍觉支:虽然得了定,身心得安乐,但还是要念无常,要舍掉一切受,这叫舍觉支。

   
简单来讲,这就叫七觉支。这是大慧菩萨问佛,为什么您要说七觉支和菩提分呢。

   
“及与菩提分”。“菩提分”就是三十七道品,也就是三十七个菩提分,有四念住、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合超来叫三十七道品,小乘讲的是小乘的三十七道品,大乘讲的是大乘的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是讲三十七种修行方法,修学的人按三十七道品的次序一步一步地修,一分一分地证,证得菩提,所以叫菩提分。这里大慧菩萨问,佛为什么说菩提分。


云何国土乱 云何作有见
云何国土乱  何故见诸有
何因国乱动 何因作有见


云何国土有动乱
(指心动乱。释迦常以国土喻心)
云何生起成有见


怎会有死亡?国土动乱和有见?(26
“云何国土乱”,这个“国土乱”实际上是讲的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是五浊恶世嘛,五浊: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这五浊恶世就引起水、火、风灾,还有饥馑灾、刀兵灾、疾疫灾,等等,地水火风灾,地灾是地震。像今年北京受沙尘暴,人在那个环境里真不舒服,这都是灾呀,今年还有好多地方旱哪,山东、河南还有蝗虫,蝗灾,不光是我们这里,台湾地震,土耳其也地震,印尼也地震,地震之后又引起其它灾害。总之,我们是在五浊恶世里头,这些灾总是不断的。

   
如果正值有大菩萨住世,政治修明,像我们国家现在这样,政通人和,国家安定,虽然有了灾,比如前年的大水灾,依靠大家的力量,一心抗灾,把共业转了,这样还是把灾抗住了,否则如果政治昌明,世法上随着众生的共业流转的话,像非州的一些国家闹饥荒,而且自己内部又乱,民不聊生,那就是国土乱了。还有很多的矛盾问题,像中东打仗啊,这都叫做国土乱。大慧菩萨问,为什么在五浊恶世里总是战争、灾害木断呢。

   
“云何作有见”,在另外一个译本里,这句话译为“何故见诸有”“诸有”,就是三界种种的现象情状,不清净的嘛,三有嘛,欲界有、色界有、无色界有。问为什么见三有不清净。


云何不生灭 世如虚空华
云何知世法  云何离文字
云何如空花  不生亦不灭
何因不生灭  何因如空花


27
云何离生灭世间  
云何其似空花起

为何不生不灭,如空中花?

另外的一个译本是这样翻的:“云何如空华,不生亦不灭”。就是问您既然说世间如空中幻有的花,您为什么又讲不生不灭呢;您讲不生不灭,您为什么又讲世间如幻梦呢。


   

云何觉世间
云何说离字

云何知世法 云何离文字

云何如空花 不生亦不灭

何因觉世间 何因无字说



世尊云何而得知  
云何知而离名相


你怎样理解世界?你怎样离文字说法?(27
佛法深奥,难修难证。怎么样能够度脱众生,使他们觉悟。这个世间像虚幻一样,能够离五蕴的烦恼,离开三界的束缚。

离妄想者谁 
云何虚空譬

真如有几种  诸度心有几 

云何如虚空  云何离分别

云何无分别  何因如虚空


28
云何不属於分别   
云何彼即如虚空

怎样摆脱分别?怎样如同虚空?

“离妄想者谁”,什么人能离妄想,这个问题问得很重要。因为我们想的功能在八识里主要是意识,眼识不能想,耳识不能想,身识不能想,只有意识能想。但意识想的又都是妄想,因为意根末那识不干净。末那识虽然支配意识,但末那识本身不是能想的那个东西,还是意识在想。所以要离开妄想,使自己的意识清净就很重要了,意识要转成妙观察智才清净。离妄想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我们参禅修禅,很大的功夫就是要离妄想。
   
“云何虚空譬”,问为什么佛把离妄想做虚空的比喻。妄想就是杂念,离开了妄想的心识状态就好像虚空一样。


如实有几种  
几波罗蜜心

真如有几种 诸度心有几 

云何如虚空 云何离分别

真如有几种  何名心几岸 


真如几种心几重  
波罗蜜多实有几

真如、心、波罗蜜各有多少种?(28
“如实有几种”,阿赖耶识圆满成就的实性叫“如实”。问如实有几种,实际上就是问真如有几种,也就是问如来藏有几种。在理解上,因为见地不同,会有不同的解释。关于真如有几种,~种解释说:真如没有觉悟之前,就是阿赖耶识,觉悟以后没有了污染叫苍摩罗识,巷摩罗识就是第九识,清净识。他认为第八阿赖耶识有清净的部分也有污染的部分,这是一种说法。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阿赖耶识本身全部是污染的,要把阿赖耶识的污染去掉了,然后才能显露真正的清净识巷摩罗识。有的还进一步讲,这个第九识虽然是清净识,但是还有恒河沙个细的无明没有断,要细的无明断了以后,才是真正的无垢,一点污染都没有,无垢识是第十识。除了第八识以外,还有第九、第十识。那么阿赖耶识叫异熟识,就是说它还在业力上流转,还有果报的,不过果报还没有到,等待成熟的时侯才能报,所以叫异熟识。这些名相很多。这样来说真如有三种嘛,一种是阿赖耶识,污染的;一种是巷摩罗识,清净的;一种是无垢识,彻底清净的。这是一种回答。
那么按照我前面讲的,真如就是如来藏,而如来藏的行相,即它表现的状态就是三种,一种是受污染的,众生的阿赖耶识;一种是菩萨通过修行除掉污染的,这种状态叫空如来藏;还有一种是佛他自然而然不受污染的清净状态,叫不空如来藏。是这样三种。所以问什么是如实、什么是真如,就看你的观点,见地不同回答也就不同。

   
“几波罗蜜心”。“波罗蜜”大家知道是到彼岸,波罗蜜多嘛。到达彼岸的方法有多种,有穴波罗蜜呀、十波罗蜜呀,就不细说了。


何因度诸地 谁至无所受
云何地次第 云何得无影
何因地次第 真如无次第


29
云何而有地次第  
离识之境复如何


缘何有诸地次第?何为无影像?
“何因度诸地”,就是问什么原因能够地地修行,一步一步证得如来藏的境界。“诸地”一般按照学佛的成果来说,先是十信位、十住位、十回向,然后是十地。修行到最后“谁至无所受”,问谁能到无所受的境界。我们现在都是能受、所受,对不对,你看我们天气热了受热,天气凉了受凉,吃的饭来了,酸甜苦辣,受酸受甜受苦受辣,眼睛看的耳朵听的都是感受。要到无所受了,没有能受的也没有所受的,这就是自然清净的如来藏。谁能够到这个地步呀?这是大慧菩萨问的。
何等二无我  云何尔炎净
何者二无我  云何所知净

何因二无我  何因境界净


云何而有二无我
云何而得所知净


缘何二无我?怎样净化所知?(29
什么叫做“二无我”,什么叫做“尔炎净”。二无我就是人无我、法无我。人无我就是断掉人我执,比如抓住肉体的物质上的这个我不放,能够把俱生我执或者后天的我执给去掉,这就是破人我执。破人我执就证得人空。还要破法执,法执就是抓到一个东西不放,比如一般修小乘的人,他修四谛、修十二因缘,他能够把自己的我执空掉,看到它的空性,能够证得阿罗汉、辟支佛,但是四谛或十二因缘这法他认为是有,认为法实在是有,没有看到这个法也是空,所以他只证到人空(身空),没有证法空,他能够去掉我执,但没有去掉法执。所以还应该像大乘菩萨一样,要把法执也破了,这才是法无我。破人我执,是破烦恼障;破法我执,是破所知障。“尔炎”就是所知障。

   
你能够证到人空(身空)破r人我执,那你就了脱了分段的生死,就是转世投胎这个生死你就了脱了,不再投胎了,超越三界了,但是你这个变易生死并没有了脱,生死有两种啊,你还不能了脱这个变易生死。因为菩萨光是自觉还不行哪,要自觉还要觉位,所以阿罗汉、辟支佛最后他一定要回心向大。

   
我们前面讲了,万事万物是因缘而生,因缘而生就是彼此互相为缘,你的存在是我存在的条件,我的存在也是你存在的条件,不能说你跟我、我跟你都没有关系,都有关系!不过这个关系这个缘,有亲的缘,有疏的缘,有直接的缘,有间接的缘,但没有说没有缘的。随便从一件事情你推一推,你可以看到世间万事万物都是相互地普遍地联系着的。我们在这里听讲,解放军在边界上守卫,这之间有没有关系呢,有呀,如果没有军队守卫边境,国家不得安宁,我们能在这里讲吗,还是有缘,虽然这个缘远一点。我们在这里讲课,有话筒、有扩音器等等,制造这些设备的生产者给我们提供了方便,这也是缘呀,而这些生产者得以生产又有其各自的缘……这一联系起来呀,你缘、我缘、他缘,大家就都互相联系在一起了,没有不是缘的,大家都有缘。那么要成佛呢,要大家都成佛才行,只你一个人成佛是成不了佛的。

声闻乘最高的果位是阿罗汉,缘觉乘最高的果位是辟支佛,阿罗汉、辟支佛只讲自利,自己度自己,他自己了(脱)了生死,那么他了(脱)了生死以后进入涅柴,又怎么样呢,是个什么情况呢?空城一座,寡人一个,就是他孤孤单单一个人。孔明唱空城记他左右还有几个琴童呢。阿罗汉、辟支佛,因为他没有度人哪,他没有眷属没有国土啊。不像阿弥陀佛,那么多菩萨,那么多人,都是他度的

人哪,国土庄严是他的功德集成的。得利他呀,他才有国土,才有眷属,才有菩萨众,才有这些人啊。你不度人,你一个人了生死,那还不是孤家寡人一个呀。所以阿罗汉、辟支佛最后一定要回心向大:我还是要学大乘,我逐是要利他,我还是要去度众生。这样才能真正成佛,才能有国土眷属。这样来看,要成佛都成佛。现在广告上有句话:“要好都好,大家好才是真好”。马克思有句名言讲得非常好:“无产阶级只有解放了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我们出家人,你只有度尽众生了才能最后成佛。当然自利利他、自觉觉他是相结合的,你自己先要清清白白,以己昭昭使人昭昭,总不能以己昏昏使人昭昭,你自己糊里糊涂,把要度的人也搞得糊里糊涂,所以自利利他是分不开的。正是为了度众生,我要更好地来修学,发菩萨愿,这比光是自利产生的力量就大多了。这是讲二无我,破人我执、破法我执。

   
“云何尔炎净”。“尔炎”形容众生的无明。夏天烈日当头,特别在沙漠地带,热气蒸腾,令人干渴难奈,这种情况叫尔炎,用尔炎来形容众生的心识状态像火在煎熬。怎么样才能清净,怎么样能够得到安宁,怎么样离苦得乐啊?问的这些问题。

诸智有几种,几戒众生性。
圣智有几种 戒众生亦然
几种智几戒  何因众生生 

30
非识智有几多种  
(梵文jnana,本经用此词时,与般若(prajna)有别。般若专指佛智境,jnana

则有时指佛智,有时指菩萨证智,故姑且暂译为「非识智」)
修学教诲有几种

智、戒和众生形态有多少种?
我们一般说智慧有世间的智慧、有出世间的智慧。世间的智慧又有上智、中智、下智,出世间的智慧有声闻的智慧、缘觉的智慧,还有菩萨的智慧和佛的智慧,当然以佛的智慧为最高了。菩萨通过修九种禅定得九种智慧。声闻和缘觉通过修四谛和十二因缘,由四谛证得四类智慧,苦智、集智、灭智、道智。佛主要是两种智慧,根本智和后得智,根本智是无所得,后得智是无尽得,也就是无所不得。大慧菩萨问“诸智有几种”,实际上是问佛的智慧有多少种。

   
“几戒众生性”,“几戒”就是问戒有多少种,众生的种性有多少种,问两个问题。

  


世界上所有宗教都有他的戒律。ji 督教有ji 督教的戒,道教有道教的戒,佛教有佛教戒,外道有外道的戒。外道的戒还有狗戒、鸡戒、牛戒,等等。戒有很多种。佛教的戒,根据众生的根机不同,也分种种不同的戒,有出家戒,有在家戒,有小乘的戒,有大乘的戒,有显教的戒,有蜜教的戒。一般来说小乘的戒以五戒为根本,大乘的戒,包括菩萨戒、三昧耶戒都是以菩提心为根本。这是问的戒。


   
“众生性”,是问种性。前面讲了,有声闻、缘觉和菩萨的种性,也有不定的种性,就是能不能成佛不一定的种性,还有其他各种的种性。所谓一阐提种性,就是断了善根的人,没有善根了,怎么成佛啊,当然了,如果碰到佛的加持,或者遇到殊胜的因缘,使他能够发出善根,还是能成佛。说种性的问题也有很多种类,所以大慧菩萨问戒、问种性有多少种。


(3)问种种施设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到这里为止,上面一段问的是见地。头一段大慧问心识,第二段问见地,下面一段是问的施设,先问世间的施设,又问出世间的施设。
谁生诸宝性  摩尼真珠等  
谁生诸语言  众生种种性
摩尼等诸宝  斯并云何出 
谁起于语言  众生及诸物
谁作诸宝性  金摩尼珠等 
谁生于语言  众生种种异


所生有情有几种  
云何金宝摩尼种

31
由谁而有诸语言  
云何有情成差别


主人啊!怎会有金子、摩尼珠和珍珠的种类?(30
缘何产生言说、众生和事物?
这就是问世间的工巧明。这些真珠宝贝是哪里来的。
   
“谁生诸语言”,就是问我们人间这些众生他们的语言是怎么来的,语言怎么产生的。在世间法来讲,语言的起源这也是一门学问呢。你看我们世界上有多少种语言哪,光是中国话就分好多种,有普通话,也有各地方言,有古代的语言,有现代的语言,这些语言用文字来表现。

   
文字又是从哪里来的?我们中国的文字,传说是仓颉发明的,据说他发明文字的时侯,鬼神都哭起来了,因为文字的力量实在太大了。世界上信息的传播主要靠两种载体:一种是声音,也就是语言;一种是形象,也就是文字。所以传播信息一个是语言,一个是文字。为什么大慧菩萨要问语言,因为语言文字怎么来的跟八识有关系。

   
“众生种种性”。众生昀种性也有种种差别,我前面讲了,有声闻、缘觉和佛种性,以及不定种性等等。

明处及伎术,谁之所显示。
明处与伎术  谁之所显示
五明处伎术  谁能如是说


云何而有种种明  
由谁於彼作显示


知识门类和技艺由谁显示?(31
“明”指的是五明,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内明,一部分是外明。内明指的佛法;外明指的是世间法的表现,四个大的世间法:因明、声明、医方明、工巧明。菩萨度众生,不但自己懂得佛法内明,而且要学外明,要学五明才能度众生,所以菩萨求法在什么地方求啊,在五明去求。“伎术”是由五明产生的,有明了以后方产生伎术。,现在我们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越来越发达,我们提出科教兴国嘛,在科技上努力创新才能使我们在世界上立于不败之地。
   
大慧菩萨问五明和伎术“谁之所显示”,怎么样表现出来的。因为五明也好,伎术也好,说到底都是阿赖耶识的变现。

伽陀有几种  长颂及短颂
伽他有几种  长行句亦然
伽陀有几种  云何长短句 

32
几种偈颂几种韵   
长行亦复有几种


偈颂有多少种?为何有散文和诗?
释迦牟尼说法,广集五乘三界九地,涵盖世出世法,因为佛说法说得多说得广,为了避免时间久了遗忘遗失,就要“伽陀”,“伽陀”的意思就是讽颂、偈颂。讽颂、偈颂就是有韵味地念诵偈语,便于记忆。在古印度对于历史没有文字记载,都是口耳相传,所以用讽颂。把佛说的法用短句来体现,叫伽陀,然后又可以把它拉长来讲长颂,还可以再回头来总结前面的经文叫重颂。所以伽陀、长颂、短颂都是把佛说的法记录下来结集成经文的形式。大慧菩萨问这些经文的形式有多少种。

成为有几种  云何名为论 

道理几不同  解释几差别

法复有几种 
解义复有几



於中说有几种理  
复有几种诠释义


道理有多少种?解释有多少种?(32
在唐译本里把这句话译为:“道理几不同,解释几差别。”就是说有很多不同的道理,又有各种不同的解释。释迦牟尼佛说法,说般若,说中观,说如来藏,道理有多种,解释又有不同。这是一种说法。另外一种说法,把“成为有几种”的“成”解释为圆成实性,圆成实性实际上就是讲真如,问真如有几种。但是前面已经问过“如实有几种”了,所以还是前一种(唐译)的说法比较确切。

云何生饮食  及生诸爱欲
饮食是谁作  爱欲云何起
何因饮食种  何因生爱欲

33
饮食实有几多种  
云何爱欲得生起


怎么会有产生各种饮食和爱欲?
这里就讲饮食男女问题了。为什么众生在人世间有饮食,还有爱欲这些事情。我们在世法上像孔夫子讲的那样: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孔夫子、孟夫子还说过:食色性也。一个吃饭,一个男女,性也,是人的本性。这些虽然是世间法的说法,但实际上是很有道理的,你看人的生活,人的存在,人的根本问题主要是这两大问题,一个饮食问题,一个男女问题。要有饮食才能维持生命,个体才能得以存在;要有男女才能传宗接代,人类群体才能得以繁衍。人生主要就是这两大问题,出家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真正从根本上解决饮食问题,解决男女问题,所以才有出家修行。佛教讲的很多种法门无非是教人了生死,了什么生死呢?就生来讲,一个饮食,一个男女,这个问题不解决怎么了生呢?生都不能了,你怎么能脱死啊?所以大慧菩萨问的是大问题。

   
现在讲饮食文化,其实佛教对饮食问题研究得很深。广义来讲,佛教讲有九种食,眼食色,耳食声,鼻食香,舌食味,身食触,意识食法.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每一个感觉器官它都吃东西。如果讲人类跟世界的关系,就是一个字——吃,你吃我,我吃你,当然不是说“人吃人”,而是讲我呼你吸,你吸我呼,同呼吸共命运,互相接纳,互相吸收,互相融合,都是吃的关系,所以这个饮食问题很大呢。特别是意识的食,我们常讲的精神食粮,包括书刊、文学艺术作品等等,影响着我们的意识,一些不健康的书、邪书,使人意识不清净,吃了这样的精神粮食,污染大得很。像李轮子的那些胡说八道,是吃进去了,会死人哪!


   
所以饮食是人的根本问题,人就靠饮食长养六根,长养身体,我们的八识就靠饮食来养啊,没有饮食就没有身体,没有身体哪里来的八识呀。佛教是很讲究饮食的,但不是像世间法那样专门讲究什么味道的呀,什么湘菜、川菜、粤菜呀,佛教认为饮食跟修行的关系很大。


   
大家都知道释迦牟尼佛曾经学过很多外道的东西,学到后来身体疲惫不堪,没有得到正法,摄后还是靠牧牛女送牛奶给他吃,他吃了以后身体恢复过来了,然后在菩提树下发誓,不成正觉不起于坐,最后大彻大悟。可见饮食重要,释迦牟尼佛得道不能离了饮食。所以佛教不认为饮食是不善法,但是要懂得怎么样正确对待饮食。我们人生活主要是三方面,一是饮食,一是呼吸,一是睡眠,饮食养精,呼吸养气,睡眠养神。所以饮食很重要,修行是很讲究饮食的,只有佛家真正懂得饮食,佛家的饮食观最重要的两句话:一句“过午不食’’,一句“禅悦为食”。在柏林寺都看得到的,斋堂上有“禅悦”两个字,也有好多人修行过午不食,这是有很深的道理的,人和天要同步,人身体的血液循环跟地球自转的循环要协调一致。过午不食,因为午是心血来潮的时候,不利于禅定。


   
这个过午不食叫做“斋”,什么叫吃斋呀?吃斋就是过午不食,这叫斋法。不吃肉不吃荤那叫素食,不是斋食,现在世上常常误会了,一说“我是吃斋的”,就当做不吃肉不吃荤,那不是斋食,是素食。真正修过午不食是不容易的,你们大家好多是过来人,过了中午不吃饭啦,第一天忍得住,第三天到了晚半晌儿肚子咕咕咕,肚子空了,胃里没有东西消化,没东西消化,胃就摩动,胃和胃之间就摩擦,摩擦就生热,热就上火,那就是饥火。过去闹饥荒,饥民饿得发慌,饥火一露脾气就来了,像饿鬼一样,所以人一饿什么事都干得出来。所以饮食问题很大,跟修行修定都很有关系。

“爱欲”就是男女问题,这也是大问题,为什么修行要出家,就是要解决男女问题。不结婚只是个形式,真正要解决男女问题一定要修禅定,不然的话你虽然是出了家,你心里爱欲的念不能断,看到异性还是爱慕,还是解决不了,解决这个问题也只有佛法才能解决,世俗上解决不了。儒家是讲伦理的,用伦理来解决这些问题。性的问题是个大问题,世法上没办法解决,社会越发展,性的问题暴露得越多。所以大慧菩萨问的都是些根本问题。

云何名为王  转轮及小王
云何转轮王  及以诸小王
云何名为王  转轮及小王

云何而为转轮王  
云何王者与邦主


怎么会有国王、转轮王和诸侯?(33
为什么世界在政治上有王,还有转轮王,金银铜铁:金轮王、银轮王、铜轮王、铁轮王,铁轮王是一个天下,铜轮王两天下,银轮王三个天下,金轮王是四个天下,在印度是这么传说的。金轮王有七宝,凭金轮宝可以升到忉利天,会见忉利天王,就是转轮圣王,他正法治世,有这个福报。这是佛教的传说。这是讲王,现在我们在政治上都看得很清楚了,大国有大国的王,小国有小国的王,当然现在不是君主专制了,但是有总统,有大国的总统,有小国的总统。这里也就是问在政治上怎么样有领导人物,怎么样分出这么多阶层出来。

云何守护国  诸天有几种

云何王守护  天众几种别

何因护国土 
诸天有几种



34
王者如何护其国(原文谓「王者如何守护其所有(bhava)
」,今意译。)诸天复有多少聚


怎样保护王国?天神有多少种?
“云何守护国”,欲界有六个天,最靠近人间的天是四天王天,东南西北各有一令天王。这四天王常常在人间巡行,按照忉利天主的命令巡察人间善恶这些事情,如果这个人行善,供奉忉利天主,就被四天王保护,这就叫守护国。忉利天就是道教和民间信仰的玉皇大帝,四天王把巡视的善恶的情况禀告给忉利天主,比如某某人做了很多的的好事,天主就高兴,做好事的人越多,天众也就一天天兴盛起来,人天是相应的,如果做坏事的人多,那修罗就多了。

   
“诸天有几种”。一种说法,是我们知道的,欲界、色界、无色界各有多少天,一共有多少天,名相我就不多说了,这是一种说法。另外一种简约的说,天有两种:一个是天,一个是修罗。有德的天叫天,没有德的天叫修罗。


   
前面讲了阿修罗寄生在五道里,天里也有他一份,他经常跟其他的天打仗。阿修罗他有个好处,他喜欢布施,但有时侯布施了以后又后悔,唉呀不该布施的。因此阿修罗喜怒无常,高兴了赏你几个,但又容易后悔。本来阿修罗最喜欢喝酒的,但是在天里没有酒喝,所以天上的阿修罗又叫“无酒”。但是阿修罗毕竟还是布施了,因为布旋他有福报,所以是天,不过是叫无德天、无酒天,因为他道德有亏,所以也叫非天。这是讲天道里的修罗。

云何名为地  星宿及日月
地日月星宿  斯等并是何
何因而有地 何因星日月


云何而有诸土地  
云何而有日月星


缘何有大地、星宿、月亮和太阳?(35
   

这个就比较容易懂了。什么叫做“地”,一是指我们物质世界的大地,地球;二是菩萨修行的地位,但前面已经问过了。所以这个地方应该解释为物质世界的地。什么叫地呀,什么叫星宿啊,日月怎么运行哪?这里大慧菩萨实际是问佛的天文学。太阳系有九大行星、二十八宿.银河系有大量的星,还有流星、卫星等等不同的天体吧,因为菩萨修行要懂五明,五明就包括天文学,所以大慧菩萨这样问。


   
这两段是问的世间的施设,下面问的是出世间的旋设。

解脱修行者  是各有几种  
弟子有几种  云何阿阇梨 
解脱有几种 修行师复几 
云何阿阇梨 弟子几差别
解脱有几种 行者有几种 
弟子有几种 阿阇梨几种 



35
持明实有几多种
vidya-sthana,直译为「住於明[]
」,此「明[]
」即指智境,故今译

为「持明」(vidya-dhara)。铃木译此处则译此句为「解脱实有几多种」(How many kinds of emancipation ale there?)。见铃木译,页25。)有几多种瑜伽者   
弟子实有几多种   
有几多种阿阇黎


为何知识门类?解脱和瑜伽行者多少种?学生有多少种?老师又如何?(35

“解脱修行者,是各有几种”。就是问修行的人有多少种。真正的解脱修行者有几种啊?有三种嘛,声闻、缘觉、菩萨,这是真正的解脱修行者,就这三种,那么其他的呢,虽然没有到那个境界,但也是修行者,不过是学习修行者,还达不到解脱修行者,那么他只能算是弟子。所以接着问“弟子有几种”呢,不讲解脱修行证果吧,一般的有善根有信仰的,想来修、想来学的人,那还是很多的,四众弟子嘛,出家的比丘、比丘尼,在家的优婆塞、优婆夷。

   
“云何阿闭黎”,“阿闭黎”是梵文,翻译过来是善知识,我们中国叫师父,能够传法、教授的师父。密教把阿阁黎作为特尊,金刚上师。现在讲的三句话: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善知识难求。阿阁黎难求,但是冒充阿阔黎的不少,什么qing hai wu上师,什么卢胜彦,还有李轮子,这都是冒充阿闽黎的。


佛复有几种  复有几种生
如来有几种 本生事亦然
如来有几种 本生有几种


36
如来实有几多种
(梵文medha,指对世间学术之理解力,此即识智(亦可译为「世智」)。今

为突显本经所说智与识之关系,故译为「识智」)有几多种佛本生

佛陀多少种?本生又如何?
“佛复有几种”,这是问佛的三身了。佛有几种啊?有三种,就是讲佛有三身——法身、化身、应身,或者讲法身、报身、应化身。一般讲佛身,有的讲三种佛身,有的讲四种佛身,有的讲五种佛身,有的讲八种佛身,有的讲十种佛身。密教里讲的佛身跟显教讲的也不一样,有自性轮身、正fa 轮身、教令轮身、等流身。显教一般就讲三身。

   
佛的应化身就是应化而来应化而去嘛,随缘得度吧。佛的报身,像我们讲的卢舍那佛就是报身佛,庄严的报身啊,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现在卢舍那佛还在色究竟天说法,色界最高的一层叫色究竟天。菩萨修行到一定的程度,就可以到色究竟天去见卢舍那佛,一般情况菩萨要修到三地,才可以到色究竟天见卢舍那佛。三地以前见不到报身佛,只能见到化身佛。应化佛现在我们讲的释迦牟尼佛不在了,其实有时候有些佛来应化你呀,在你面前你都不晓得,看不到,不知道,他是应化嘛,他不是佛像那样,不是庄严的报身佛的样子。法身就是如来藏,常乐我净嘛,所以法身佛无相,但是法界体性啊,他又体现在方方面面,方方面面都可以说是法身佛的体现。


   
“复有几种生”,就是问有情有几种生,实际上前面已经说了,三有四生嘛,三有就是欲界有、色界有、无色界有,四生就是胎生、卵生、湿生、化生。

魔及诸异学  彼各有几种
众魔及异学  如是各有几
摩罗有几种 异学有几种


摩罗实有几多种  
有几多种异端众


摩罗多少种?异学有多少种?(36
这是问魔跟外道各有多少种。魔的梵文是“末罗”,意思是能害,害人害事,害善法害功德呀,都叫魔。魔的分类也有不同,有四种魔,五种魔,九种魔。四种魔:鬼神魔、烦恼魔、阴魔、死魔。像《楞严经》讲五蕴都有魔。

   
“异学”就是外道。外道就多得很,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当时古印度就有所谓的六十二见、九十六见,就是六十二种外道、九十六种外道。


   
这个魔里最厉害的魔叫常随魔,是俱生魔,从你生下来就跟着你。天魔、地魔、鬼神魔、阴魔、死魔都还有办法来对付,对这个常随魔就难了,老跟着你,我们每个人都有个常随魔,只要你没成佛就有魔。跟着你的魔在唧里呀,跟着你到什么程度啊?你吃饭他吃饭,你穿衣他穿衣,你屙屎他屙屎,你怎么做他怎么做,你想什么他也想什么,形影不离,一刻都不离开你,这个魔就厉害了,你们看不看得到啊?看不到吧,其实也可以看到,怎么看法呢?大太阳底下,你站在那里,你的影子就是你的常随魔,你试试看,你怎么做那个影子也怎么做,他跟你演皮影戏,那就是你的常随魔。道家讲“真人无影”,就是讲得道的人没有影子,就是说没有常随魔了,所以这句话是有道理的,真人是无影。当然了,佛法也有怎么样降常随魔,后面要讲这个常随魔跟如来藏也有关系。所谓常随魔啊——这是我的说法——就是你的常随如来藏。

自性及与心 彼复各几种
自性几种异  心有几种别
自性有几种  心复有几种


37
自性实有几多种  
心有几多种差别


自性有多少种?心多少种?
就是问自性和心有几种。自性跟心,佛法是讲的,不但是佛法内明里讲,而且这些异学外道也讲,世间法也讲自性、也讲心,但是讲得不完整、不正确,或者是邪说,有很多种,这牵涉到我们学科的分类问题。

云何施设量  唯愿最胜说
云何唯假设 愿佛为开演
云何施假名  世尊为我说

云何唯施设假名  
唯愿告我善说者


何为唯假名?请优秀说法者告诉我?(37
   
“施设量”就是讲现量的施设。因为法的现量是没有招没有式的,是心行处灭的,只能够证,真正讲现量就是如来藏。


   
这一段是大慧菩萨问的出世间的旋设,出世间的施设我们也可以说是清净的施设。


   
“云何施设量”,因为法相唯识根据因明学讲现量、比量、非量。真实的是现量,类比的是比量,不真实的是非量。像遍计所执性一般讲的是非量,依他起性一般讲的是比量,圆成实性一般讲的是现量。现量就是“施设量”,问什么是施设量。“唯愿最胜说”,希望佛来说。


云何空风云  云何念聪明  
云何为林树  云何为蔓草
云何象马鹿  云何而捕取
云何为风云  念智何因有 
藤树等行列  此并谁能作
云何象马兽  何因而捕取
何因有风云 何因有黠慧 
何因有树林 世尊为我说
何因象马鹿 何因人捕取




38
云何天际有风云  
云何忆念与识智(梵文medha指对世间学术之理解力,此即识智——亦可译为“世智”。今为突显本经所说智与识之关系,故译为“识智”)云何林树与藤罗

祈请告我三界主
39
云何马象鹿受捕     
云何而有卑愚者


缘何空中有云和风?怎会有忆念和聪慧?怎会有树木和蔓草?请三界之主告诉我?(38
缘何那些马、相和鹿愚蠢,让人捕获?

这个比较容易懂了。“云何宅风云”,“空”是虚空,就是问虚空、风和云它们的体性是什么,怎么会有的。

   
“云何念聪明’’,为什么众生的心念有时候很聪明。什么叫聪明,耳聪目明,耳朵听得清楚,眼睛看得明白。

“云何为林树,云何为蔓草。”在自然界为什么有树林,为什么有蔓草。

   
“云何象马鹿”,树林蔓草是植物,这又问为什么有象、马、鹿这些动物。


   
“云何而捕取”。为什么这些象、马、鹿被人们猎取。抓住象、马来骑,抓住鹿来杀了吃肉,这都是业力的表现嘛。

云何为卑陋  何因而卑陋  
云何六师摄  云何一阐提

男女及不男  斯皆云何生

云何卑陋人  此并谁能作 
云何六时摄  云何一阐提 

女男及不男  此并云何生

何因为矬陋  世尊为我说 
何因为六时  何因成阐提 

男女及不男  为我说其生




39
云何马象鹿受捕   
云何而有卑愚者  
佛为心之调御者  
祈请告我愿告我

40
云何而说为六时   
云何而有一阐提  
告我彼等云何生  
男女以及雌雄人


缘何有卑陋人?请心之御者告诉我?(39
缘何总共有六季?怎么会有一阐提?  
怎么会有男女和非男?请你告诉我?(40


这六个偈子,实际上是问因果。“云何为卑陋,何因为卑陋。,”为什么同样生在人间,有些人富贵,有些人卑贱,有些人相貌堂堂,有些人形容丑陋,甚至有残疾,六根不全。他问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别,有的人命运不好,潦倒一生,总为衣食奔忙,有的人呢,坐享其成,根本不劳动,还荣华富贵,这些总有因果嘛,是什么因果呢,大慧菩萨在问。
“云何六节摄”,什么叫六节摄。古时候印度把一年分为两大季,一是雨季,一是旱季,每季分三节,一节两月,一年I‘二个月,’共六节。六节也可以叫做六时,一年分为六个时期。这是间气象。

“云何一阐提”,“一阐提”就是断了善根的人,一般这样的人毁大乘法,毁佛、毁法、毁僧,他不能够到涅檠,他不长养善根他就不能够成佛。
“男女及不男,斯皆云何生。”欲界里分男女两种性,色界就不

分了。问为什么有男女,还有“不男”o“不男”就是男不男女不女

的,又有男性又有女性特征的阴阳人。过去还有“黄门”(没有生殖

能力),中国还有特殊的封建制度现象——太监。问这些是怎么生的怎么来的。

   
上面这一段问的是有情世间的施设。我讲了世间的施设、出世间的施设,这是有情世间的施设,都是讲的动植物和人,人里面男呀女呀,丑陋不丑陋,心念聪明不聪明等等。下面又是一问了。



云何修行退  云何修行生  

禅师以何法  建立何等人

云何修行进  云何修行退 

瑜伽师有几  令人住其中

何因修行退  何因修行进 
教何等人修  令住何等法 

41
云何观修有逆退  
云何行者得进境  
瑜伽观修有几种  
云何行者能安住


何为修行退步?何为修行进步?   
应该怎样教人修行?请告诉我!(41


“云何修行退”,我们常常讲修行有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我们前面讲了学佛分阶段,有十信位、十住位、十回向位、十地位,要到十住位的第六住位的时候才能有这个三不退,否则没有到十住位的第六住,那总是有退。所以大慧菩萨问为什么修行有退步啊,学好了又退下来了。
“云何修行生”。就是问怎么样修学佛法才能够出现功德智慧,甚至于出现佛的境界。

   
“禅师以何法,建立何等人。”禅师用什么方法来教人。这句话在另外的译本里翻译为“瑜伽师有几种,令能居其中。"这里的“禅师”不是单指禅宗的禅师,而是指对戒定慧解脱道有修行的人、有证得的人,这兢叫瑜伽师,也叫禅师。这里问瑜伽师有哪几个层次。<瑜伽师地论,把瑜伽的行门分为十七地,就跟菩萨分为十地一样,所以瑜伽师有几种啊,有十七种,每一地的瑜伽师他的境界就不同。前面讲了,这里也是的,要学佛找善知识不容易。


众生生诸趣  何相何像类
众生生诸趣  何形何色相
诸众生去来  何因何像类


42
有情生於诸趣中  
云何而有异形相


众生来去有什么特征?有什么形相?

     
这里问三界有情的四生、二十五有为什么都有相貌的差别。

“众生生诸趣”,就是地狱、饿鬼、畜生、人、天,他们的相貌都不同,比如说卵生的有飞鸟,湿生的有鱼类,还有湿生的蜻蜓,胎生的有人类也有畜生。“何相何像类”,为什么有这么多的种类。

云何为财富  何因致财富

富饶大自在  此复何因得

何因致财富


云何财富能积聚   
如虚空者祈告我


缘何有财神?请如同虚空者告诉我?(42
   
“云何为财富,”什么叫做财富?一般都讲金银宝贝呀,房地产哪,这是财富,但是实际上呢,因为时间空间和历史的变迁,这个财富的概念也就不同,比如说到现在了,什么是财富啊?知识产权,知识经济,知识也是财富了,过去不把知识当财富,只是把硬件的东西当做财富,软件不当财富,现在概念不同了。又比如信用也是财富,证券方面的东西都是信用嘛。


   
“何因致财富”,什么原因才能发财致富。这个问题由大慧菩萨问就不一样了,何因致财富,不是说大慧菩萨要发财做生意问佛,释迦牟尼佛也不会讲做生意。因为什么呢,财富实际上都从心上来,我们说一切唯心,万法唯识嘛,财富也是一样的,也是从心上来。只有对于心能够修行、能够透彻、能够证悟的,他才是最有财富的了。所以财富不光是讲金银财宝。


   
致财富的原因,心地不同,因地不同,果报也就不同,有的财富也就不一样。修福报嘛,财富属于福报。福报实际上有两种:一种是世间的福报,我们叫洪福;一种叫出世间的福报,我们叫清福。我们现在经常说享清福,年纪大了退休了,在家享清福,其实那个还不是真正的清福。清福是出家人的福报,是清净的,跟世间的洪福不一样,但是二者是有联系的,洪福可以转为清福,清福也可以转为洪福,都是心的变现。

云何为释种  何因有释种

云何甘遮种

无上尊愿说

云何释迦种  云何甘蔗种
仙人长苦行  是谁之教授
世尊为我说 云何为释种 
何因有释种 何因甘蔗种


43
云何而为释迦种  
云何生为甘蔗王


缘何有释迦世系?缘何生于甘蔗族?


这就是问释迦牟尼佛本身在世间示现的因缘。
   
“云何为释种,何因有释种”,什么是释迦牟尼佛的种姓,为什么会示现人间八相成道、三转法 lun呢?凶为释迦牟尼佛到人间来是为一大事因缘而来,就是为救度娑婆世界的众生,使众生都能够了生死,是为这一大事因缘而来。


   
释迦牟尼佛是净饭王的太子,净饭王姓什么呢?是以甘蔗为姓。所以问“云何甘蔗种”,释迦是一个族,甘蔗是一个姓。问佛到世间来为什么生在释迦族、为什么姓甘蔗。“无上尊愿说”,希望无上至尊的佛跟我说。

云何长苦仙  彼云何教授

何因佛世尊  一切刹中现


何因长寿仙 长寿仙何亲  
云何彼教授


云何而为苦行仙   
彼所教者实为何


缘何成为长苦行仙人?他怎样显示?(43
   
“长苦仙”就是苦行仙,修苦行的,苦行外道。这种外道认为世间只有修苦行才能解脱,因而去修种种苦行以求解脱,这是一种邪见。比如很残酷地对待自己,不吃不睡等等,还有一些戒律,都是些违反人性的行为。大慧菩萨问怎么会有这种苦行外道。因为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对这些外道都做了批判。

   
“彼云何教授”,问这些苦行仙用什么去教人。


如来云何于  一切时刹现  

种种名色类  最胜子围绕 

异名诸色类  佛子众围绕 
何因不食肉  何因令断肉 

世尊如虚空  为我分别说

何因佛世尊  一切时刹现

种种名色类  佛子众围绕



44
云何佛周遍显现  
云何菩萨众环绕  
彼等既有种种形  
亦复异名种种类


为何在一切国土都能见到你?名字形貌不同人佛子围绕你?(44
   
就是问为什么十方刹土诸佛在十方无量世界常常现应化身,为什么十方诸佛的庄严报身有诸地上的菩萨围绕他。“种种名色类”,佛说种种物质的和精种的法门。


云何不食肉  云何制断肉  
食肉诸种类  何因故食肉
食肉诸众生  以何因故食 
何故诸国土  犹如日月形
何因不食肉  云何制断肉 
食肉诸种类  何因故食肉


45
云何而不食诸肉  
云何食肉须禁戒

云何生出食内类  
云何而为肉食者


为何不能食肉?为何禁止食肉?  
那些食肉类动物为何会食肉?(45

“云何不食肉”,为什么不吃肉。“云何制断肉”,为什么佛教的戒律要断肉。

   
“食肉诸种类”,食肉的众生有很多,肉食动物,像狮子,豺狼虎豹等等都是吃肉的,它们有多少种类。“何因故食肉”,它们为什么要吃肉。问的都是因果问题呀,为什么有吃的有被吃的。


   
上面都是讲修行和修行的果报,下面是问世间的诸相。

云何日月形  须弥及莲华  
师子胜相刹  侧住覆世界  
如因陀罗网  或悉诸珍宝  
箜篌细腰鼓  状种种诸华

或离日月光  如是等无量

须弥及莲花  卍字师子像 
何故诸国土  如因陀罗网 
覆住或侧住  一切宝所成
何故诸国土  无垢日月光

或如花果形  箜篌细腰鼓

何因日月形  须弥及莲花 
师子形胜相  国土为我说 
乱侧覆世界  如因陀罗网 
一切宝国土  何因为我说
如箜篌琵琶  鼓种种花形
离日月光土  何因为我说




46
云何土地日月形   
或似莲花或须弥  
或如卐字如狮子   
尚祈世尊能告我

47
云何而有诸土地   
形如覆盏帝释网  
或如帝释网侧立   
彼由诸珍宝所成

48
云何如鼓如琵琶   
或如种种花与果  
或如日月而无垢   
尚祈世尊能告我


为何国土形状如同日、月、须弥山、莲花、卐字和狮子?请你告诉我!(46
为何国土形状如同因陀罗网,颠倒向下,由一切宝石构成?请你告诉我?(47
为何形状如同琵琶、鼓和各种花果?无垢如同太阳和月亮?请你告诉我?(48
就是问世界上有种种差别,为什么有日有月。佛家讲的世界有须弥山,我们这个银河系在整个宇宙中好像大海的一个浮泡一样,因为世界是无量的。,其中的一个世界叫莲华藏世界,莲华藏世界的中央是香水海,海中出大莲花,里面有二十重不可说微尘数世界。日月、须弥山、莲华藏这些都是讲世界不同的形状。

   
“师子胜相刹”到“状种种诸华”。因为须弥山和莲华藏的形状有的像狮子;有的像宫殿;有的是“侧住”,旁边靠得住;有的是上面盖住,覆盖;有散诸光明像珍,宝的;有像乐器箜篌和细腰鼓形的,等等,“如因陀罗网”,像帝释天就是因陀罗网,网上的宝珠可以映现所有的系西,又在其它宝珠上显现,重重无尽,“状种种诸华”。

   
“或离日月光”,或者有的星体空间没有太阳、月亮。

“如是等无量”,这些无量无边的世界的种种形状是怎么形成的。这一段就是问世间诸相。
(4)问三宝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下面一段是问佛法僧三宝,文字比较容易看懂了。
云何为化佛  云何报生佛  

云何如如佛  云何智慧佛

云何变化佛  云何为报佛 

真如智慧佛  愿皆为我说

何等为化佛  何等为报佛 
何等如智佛  何因为我说 
49
云何而为应化佛Nirmanka-Buddha,此处与常用之Nirmana-Buddha
不同,强调其生起。故下来对报身佛亦称为异熟佛(Buddha-Vipakaja),此即强调其由异熟心(报生心)生起。於法身佛则称为如如智佛(Tathatajnana-

Buddha),亦强调其为智生身(身智界三无分别之身)。)
云何而为异熟佛  
如如智佛复云何  
尚祈世尊能告我

49、缘何有变化佛?缘何有报生佛?缘何有真如智慧佛?请告诉我!
什么叫做化佛,就是应化而来的佛身;什么叫报生佛,就是功德修成的庄严身,像阿弥陀佛就是报身佛;什么是如如佛,就是法身佛。智慧佛,讲法身的法门就是智慧嘛。
云何于欲界  不成等正觉  

何故色究竟  离欲得菩提

云何于欲界  不成等正觉 

何故色究竟  离染得菩提

云何于欲界  不成等正觉 

云何色究竟  离欲中得道

50
云何於彼欲界中  
不能成就等正觉  
告我云何离爱欲  
色究竟天中解脱

50、为何在欲界,不能觉悟?请告诉我!为何在阿迦尼吒天,你离欲觉悟?
这句问的意思是,为什么不能在欲界的境界里成佛。并不是说我们人在欲界里不能成佛,而是说心要离开欲界。因为最后身成菩萨成佛都是在人间,但是他不以人间的境界成佛,他必须是身住欲界中,但是心一定要修到四禅以上的色究竟天的境界才能够成佛道。这个要弄清楚,也不是说他要上升到色究竟天才能成佛,释迦牟尼佛是在菩提树下成佛的,但是他心的境界是到了色究竟天的境界,要离开欲界的境界才能够证得菩提。
善逝般涅槃 谁当持正法  

天师住久如 正法几时住

如来灭度后  谁当持正法 

世尊住久如  正法几时住

如来般涅槃 何人持正法 

世尊住久如 正法几时住

51
灭度之後谁持教   
导师更住世几时  
正法能传多久远   
[尚祈世尊能告我]

51、善逝涅槃后,谁维持教义?导师住多久?正法住多久?
这四句是问释迦牟尼佛涅粲之后,由谁来主持正法。“善逝”指的是佛,是佛的十个称号里的一个。我们常常讲死就是逝世嘛,死是拉不倒的呀,你不晓得怎么生,你也不晓得怎么死,佛教讲死要善逝!要会死。我们这些人可能都是不会死的,你不晓得怎么死啊!只有佛才能晓得怎么死,所以叫善逝。

   
“天师住久如,正法几时住。”“天师”就是天人师,也是佛的一个称号。问佛住世间究竟住多久,正法在世间又能够住多长。、因为现象界当中的现象(法)它都有生灭的,所以问久暂,问世尊您老人家涅架以后,谁来主持正法呀,正法住持多久啊,现在讲正法:像法、末法各有多少年,又有不同的解释。

悉檀及与见  各复有几种  

毗尼比丘分  云何何因缘

悉檀有几种 诸见复有几 

何故立毗尼 及以诸比丘

如来立几法  各见有几种 

比尼及比丘  世尊为我说

52
告我究有几种理  
复有几种外道见  
云何而为诸戒律  
云何而成为比丘

52、悉檀有多少种?见又有多少种?何为戒律和比丘性?请你告诉我?
   
“悉檀”是印度的词语,翻译过来的意思是宗义,也就是主旨、要旨,还有成就法门的意思。佛法度众生有四种主要宗旨,叫四悉檀,即世界悉檀、为人悉檀、对治悉檀、第一义悉檀。世界悉檀是讲成、住、坏、空,讲世间法缘起的道理;为人悉檀是教人怎么样修行的;对治悉檀是针对众生不同的根机说不同的法门;第一义悉檀是说究竟了义的佛法。

“悉檀及与见,各复有几种。”就是问佛说的法门有多少种。“及与见”,这个“见”是指的各种邪见,问有多少种,有的说三种邪见,有的说五种邪见,还有的说六十二种、九十六种外道邪见的。
   
“毗尼比丘分,云何何因缘”。在家人有男女众,出家人也有毗尼、比丘,“毗尼比丘分”就是讲两者的戒律不同,都受具足戒,但比丘尼和比丘戒的条文不一样。所以就问戒为什么不同。不光足比丘尼戒比丘戒,还有·小戒大乘戒,显教戒密教戒,都各有不同。“云何何因缘”,问为什么不同,实际上是问佛教的戒律是什么因缘制定的。

彼诸最胜子  缘觉及声闻  

何因百变易  云何百无受 

一切诸佛子 独觉及声闻 

云何转所依 云何得无相

何因百变易  何因百寂静 

声闻辟支佛  世尊为我说

53
云何而为转依境  
云何而为无相境  
於彼声闻与缘觉   
以及於彼诸菩萨

53、缘觉、佛子和声闻缘何得转变?缘何达到无影像?请你告诉我?
这是讲缘觉、声闻这些最有修行的人,他们为什么能够懂得这些佛法,能够了解八识、三自性这些法门;为什么他们证得的果无觉受。“百变易”就是讲的变易生死,问为什么阿罗汉、大菩萨能够变易生死,不受后有。

云何世俗通,云何出世间。
云何为七地,唯愿为演说。

云何得世通  云何得出世 

复以何因缘  心住七地中

何因世间通  何因出世通 

何因七地心  世尊为我说

54
世间神通力由谁  
云何而为出世间  
云何得住心七地  
唯愿世尊能告我

54、何为世间神通和出世间神通?何为心住七地?请你告诉我!
什么叫做“世俗通”,通世间法;什么叫出世间法。什么叫菩萨的七地,希望佛来说。
僧伽有几种,云何为坏僧。
云何医方论,是复何因缘
僧伽有几种 云何成破僧 

云何为众生 广说医方论

僧伽有几种  何因为破僧 

云何医方论  世尊为我说

55
僧众实有几多种  
云何而竟起异诤  
为有情众说医方   
此实云何祈告我

55、僧伽多少种?为何僧伽出现分裂?何为众生人医方论?请你回答我?
问出家人,僧宝有几种;什么是“坏僧”,不好的出家人。什么是医方明、医方论。
“坏僧”的“坏”还可以做动词来解,那么“坏僧”就是指危害僧伽的行为。比如说,出家人按佛制大家在一起修行,就成了僧团。按声闻道来修行,这是声闻的僧伽集团,如果按菩萨道来修行,这是菩萨道的僧团。声闻的僧团一般都是出家人,没有在家人,菩萨修行的集团可以有出家人,也可以有在家人。就僧团里的个人来说,我们有几种称法,有真实僧,也有修行不好的,讲经讲不了,说法说不了的,叫哑羊僧。在僧团里修行,因为修行的境界各自不同,你不了解的事情不要信口开河,不要在里挑拔是非,不要在里面横加指责、背后说三道四,这是有违戒律的,是坏僧。听到一些出家人的不良行为,自己又不了解清楚,就到处传播,这都是坏僧。还有,你供养僧人过度.使一些僧人有钱财了不修行了,这也叫坏僧。至于用金钱用美女诱惑僧人不修行的那更是坏僧。还有我们现在恭维某某为金刚上师、大师,吹捧得一塌糊涂,但是实际这人没有那样的修行,这也是坏僧。夸大宣传,把他捧得很高,他自己慢心增长,自以为是,甚至不修行了,这都是坏僧,破坏僧团。在僧团的内部来破坏僧团更可怕,附佛外道嘛。在家人不应该来破坏僧人的事情,僧人自己更不应该破坏僧团的事情。
这上面问的是佛法僧三宝,下面总体上又问一下世间出世间的施设:
何故大牟尼 唱说如是言
迦叶拘留孙 拘那含是我
何故大牟尼 唱说如是言
迦叶拘留孙 拘那含是我
迦叶拘留孙  拘那含是我
常为诸佛子  何故如是说
56
世尊云何如是说  
迦叶拘留孙是我  
拘那含牟尼是我  
告我云何大牟尼

56、为何你对众佛子说:我也是伽叶、伽留孙和拘那含。大牟尼啊!
就是问为什么您释迦牟尼说,过去佛成佛之后,现在的佛就是您了。贤劫干佛依次是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这样说,大慧菩萨问。
何故说断常 及与我无我  
何不一切时 演说真实义  

而复为众生 分别说心量

何故说断常 及与我无我
何不恒说实 一切唯是心

云何男女林 诃梨庵摩罗

何故说人我  何故说断常
何故不但说  唯有于一心
何因男女林  呵梨阿摩勒
57
有情无我云何说   
云何而说断与常  
云何不於一切出   
但只宣说是唯心

57、何为无我说?何为断常说?为何你不在一切场合说唯心真义?
您为什么说断说常,又说我又说无我。为什么不在一切时间里都讲第一谛,都讲真实义。为什么对不同的众生说不同的心量。
何因男女林 诃梨阿摩勒  
鸡罗及铁围 金刚等诸山  

无量宝庄严 仙闼婆充满

鸡罗娑轮围  及以金刚山 
如是处中间  无量宝庄严
仙人乾闼婆  一切皆充满

此皆何因缘  愿尊为我说

鸡罗及铁围 金刚等诸山 
次及无量山 种种宝庄严

仙乐人充满 世尊为我说

58
云何而为男女林  
云何诃子馀甘子karitaki
旧译「诃梨」(诃梨勒),即诃子。Amali
旧译「菴摩罗」(阿摩勒),即馀甘子)

云何而有鸡罗娑kailasa
旧译「鸡罗娑」、「开拉沙」,为喜马拉雅山五峰之一。山上有湖,流出而成沙拉尤河(Sarayu),环抱无门城(Ayodhya)而入恒河,故风景优美无比。此与下轮围山(Cakravada)、金刚山(Vajrasamhanana)成一刚柔对比。)

轮围山及金刚山
59
云何於彼诸山中  
种种杂宝为严饰
满住仙人乾闼婆  
唯愿告我祈告我

58、何为男女林、诃梨林和庵摩林?何为鸡罗娑山、轮围山和金刚山?
59、这些山中,哪些装饰有各种宝石,充满仙人和乾达娑?请你告诉我?
什么原因成了“男女林”,“男女林”就是尸陀林,就是放男女尸首的树林。“诃梨”和“阿摩勒”都是一种果子,“河梨”叫诃子,也叫藏青果;“阿摩勒”是无垢果,就是我们现在讲的芒果。
   
问为什么有男女的尸陀林,为什么有芒果,为什么有鸡罗山、铁围山和金刚山等等。而且这些山有些是用无量宝庄严起来的,充满了“仙闼婆”,还在奏音东。


“仙闼婆”是奏音乐的神。现在我们讲美声唱法、通俗唱法,你要真正唱得好,要跟仙闼婆学。我们唱赞念诵的这个声音啊,是一个很大的法门,平常我们说话你可以观想你舌头上有一朵莲花,莲花上面有一个最会叫的鸟——迦陵频鸟,你这个话的声音是从莲花上面的迦陵频鸟说出来的,一直观想,你这个声音就不同。我曾经跟一个搞音乐的人说了一说,他一试,唱起来果然不一样。这是仙闼婆的方法。

大慧菩萨的问题到这里就问完了。我们看大慧菩萨代表众生问了一大堆问题,问了种种心识,问了种种见地,问了种种世间的施设,也问了出世间的种种施设,最后问了三宝。
(三)世尊问答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问完了以后,这个结集经典的人就加了一句话:
宋译本
魏译本
唐译本
无上世间解  
闻彼所说偈

大天佛闻彼  所说诸偈句
尔时世尊。闻其所请

60
大雄佛陀正遍知
(梵文Mahadeva,直译为「大王」或「天王」。今依旧译)闻问大乘微妙法

60、优秀的知世者大雄佛陀闻听,这种大乘心和诸佛心力,

“无上世间解”是指佛,无上士、世间解都是佛的称号。“闻彼所说偈”,听到大慧菩萨所问的偈语。这句话是结集经的人讲的,既不是大慧问的话,也不是佛说的话。



下面一句是佛说的,佛在听了大慧菩萨的问题以后,开始总地说了一句话:

大乘诸度门 诸佛心第一

大乘诸度门  诸佛心第一


大乘微妙诸佛之心最上法门。


且问诸佛最胜心
(此处「心」,梵文为hrdaya,指心要、心髓、体性等。)

[即以偈颂而作答]

说道:
就是大乘所有的这些修行法门——究竟到彼岸的法门,诸佛心第一,以佛的心地法门为第一。大乘所有的法门里头,以佛心地的法门为第一。这句话很重要,因为整个的经,这一品就叫做“佛语心品”,而且《楞伽经》讲的就是心的问题。

为什么讲佛的心地法门为第一呢?就是证入了如来藏,心识不受污染。前面我讲经的主旨的时侯讲了心识的三种状态嘛,自然而然不受污染的叫不空如来藏,用修行的办法除掉污染的叫空如来藏,受了污染的叫阿赖耶识。不空如来藏自然而然,没有什么修行不修行的,无修无证的,但是空如来藏就要修行,把受了污染的东西空掉,所以修行法门以如来藏心识不受污染为最主要。所以要问整个<楞伽经:》的宗旨是什么,那就是:“大乘诸度门,诸佛心第一”。
   
接着释迦牟尼佛就赞叹大慧菩萨:

善哉善哉问 大慧善谛听  

我今当次第 如汝所问说

善哉善哉问 大慧善谛听
我今当次第 如汝问而说

即告之言。善哉大慧。谛听谛听。如汝所问当次第说。即说颂言。



61
善哉善哉汝大智   
善哉善哉汝大慧  
汝且谛听善谛听  
我当次第答汝问


61善哉,善哉!大智者大慧!请听,我将依次回答你提出的问题。
佛讲,你问得好问得好,大慧你要认真地听啊,我现在有次序地回答你的问题。“如汝所问说”,像你所问的那样回答你。下面就是世尊答问,回答大慧菩萨的问题。
1.牒计所问(牒为札,凡于注疏中断割所释之广文而举之,恰如简札,谓之牒文。将长篇文章分成段落,称为牒文
释迦牟尼佛在答复大慧菩萨的时侯,首先把大慧菩萨的问题给归纳了一下,然后又回过头来反问大慧菩萨。这就是说,释迦牟尼佛在答复他的时侯,是以问为答,而且不光是以问为答,还是反问为答,把他所问的反过来又问他,作为答复。大家看看,释迦牟尼佛好像在说,你问我啊,我还问你呢!所以是以问为答、反问为答,这种形式叫牒计所问。但反问为答也不是完全照着大慧问的次序。
所以看下面的问题,回过头来跟上面大慧菩萨问的问题对比一下,咱们就清楚明白了。所以现在讲这些问题的时侯我们就不多啰嗦了,因为前面大慧问的时侯我们讲的意思已经差不多了,现在佛回过头来问还是那些意思,我们提一下就行了。佛讲:
刘宋本——
魏译本——
唐译本——
生及与不生 
涅槃空刹那

趣至无自性 
佛诸波罗蜜

佛子与声闻 
缘觉诸外道  

及与无色行 
如是种种事  

须弥巨海山 
洲渚刹土地

星宿及日月 
外道天修罗

解脱自在通 
力禅三摩提

灭及如意足 
觉支及道品

诸禅定无量 
诸阴身往来

正受灭尽定 
三昧起心说

心意及与识 
无我法有五

自性想所想 
及与现二见

乘及诸种性 
金银摩尼等

一阐提大种 
荒乱及一佛

智尔焰得向 
众生有无有

象马诸禽兽 
云何而捕取

譬因成悉檀 
及与作所作

郁林迷惑通 
心量不现有

诸地不相至 
百变百无受

医方工巧论 
伎术诸明处

生及与不生  涅槃空刹那
趣至无自体  佛波罗蜜子
声闻辟支佛  外道无色者 
须弥海及山  四天下土地 
日月诸星宿  外道天修罗
解脱自在通  力思惟寂定 
灭及如意足  觉支及道品 
诸禅定无量  五阴及去来 
四空定灭尽  发起心而说 
心意及意识  无我法有五 
自性相所想  所见能见二 
云何种种乘  金摩尼珠性 
一阐提四大  荒乱及一佛 
智境界教得  众生有无有 
象马诸禽兽  云何如捕取
云何因譬喻  相应成悉檀 
所作及能作  众林与迷惑 
如是真实理  唯心无境界
诸地无次第  无相转所依 
医方工巧论  伎术诸明处
若生若不生 
涅槃及空相 

流转无自性 
波罗蜜佛子 

声闻辟支佛 
外道无色行 

须弥巨海山 
洲渚刹土地 

星宿与日月 
天众阿修罗

解脱自在通 
力禅诸三昧 

灭及如意足 
菩提分及道 

禅定与无量 
诸蕴及往来 

乃至灭尽定 
心生起言说 

心意识无我 
五法及自性 

分别所分别 
能所二种见 

诸乘种性处 
金摩尼真珠 

一阐提大种 
荒乱及一佛 

智所智教得 
众生有无有 

象马兽何因 
云何而捕取

譬如因相应 
力说法云何 

何因有因果 
林迷惑如实 

但心无境界 
诸地无次第

百变及无相 
医方工巧论

咒术诸明处 
何故而问我





谈本
62
须知生以及不生  
涅槃空性与流转  
是皆悉为无自性  
诸佛波罗蜜多子

63
声闻菩萨与外道  
及得无色行诸众arupya-carin,此如求生无色天之禅修者)

须弥巨海与诸山  
海岛刹土与土地

64
日月以及诸星辰  
外道天与阿修罗  
解脱自在与神通  
禅定以及三摩地

65
彼灭及如意足

菩提分以及觉支   
禅定及诸不可量
蕴聚以及来与去

66
灭受想与出离定
以及世见诸名言   
心与意及识等等
无我以及彼五法

67
自性分别所分别,
能所二见悉云何  
种种乘与诸种藏
金宝摩尼所出生

68
一阐提以及大种  
流转众以及一佛   
智知教以及成就梵文jnana-jneyah-gamam,即智(jnana)、所知(jneya,识境)及教法(gama)三者
有情有以及无有

69
云何马象鹿受捕  
汝且告我实云何  
云何因与喻相应  
成一教法实云何

70
云何而为因与果  
迷惑如林而成理  
外世间无但唯心  
云何上进无次第

71
百重无相转依境  
汝且告我复告我  
医方明与工巧明  
咒术伎艺诸外明




62、“生、不生、涅槃、空、相、流传、        
无自性、佛陀、波罗蜜和佛子、

63、声闻、胜者子、外道、无色行者、         
须弥、海、山、岛、国土和大地。

64、“星、日、月、外道、天神、阿修罗、      
解脱、自在、神通、力、禅和定。

65、“寂灭、如意足、觉支、道、              
禅、无量、诸蕴和去来。

66、“入定、寂灭、心起、而言说,            
心、意、识、无我和五法、

67、“何为自性、分别、所分别。所见、二见、  
各种乘、种性、金子、摩尼珠和珍珠?

68、“何为一阐提、四大、动乱、一佛性、      
知、所知、去向、达到和众生有无?

69、“缘何象、马和鹿被捕获?请告诉我!      
为何悉檀和言说与喻和因有关?

70、“缘何有果和因,种种迷乱,法门,        
唯心,没有所见,没有诸地次第?

71、“缘何有百种无影像和转变,还有         
医方论、工艺、技术、知识和经典?


这些上面都提到过了,生灭呀,不生不灭啊,涅桀、虚空、刹那等等。“趣至无自性”,这些说法无非都是生灭法,都是无自性的。而且说这些法也无非是要使你能够内证诸法空无自性的境界、如来藏的境界,脱离这些污染。


   
佛讲,你问了佛的六度法门。你问了佛子,各种学佛的人,声闻和缘觉。你还问了一些外道。“及与无色行”,还问了修无色定的人,问了“如是种种事”,这都是上面大慧菩萨问了的。你还问了“须弥巨海山,洲渚刹土地”。你还问丁天上的“星宿及日月”,你还问了外道、天、修罗。你还问了修行的方法,“解脱自在通,力禅三摩提”,“三摩提”是修定。

你问了“灭及如意足,觉支及道品”,四如意足、七觉支、三十七道品。你还问了“诸禅定无量”,这些禅定的无量的境界。你还问了“诸阴身往来”,就是众生在生前死后,他的中阴身去后来先,生死轮回嘛。你还问了四禅以上正受的灭尽定,住三昧定中起心说法,这些你都问了。
你还问了什么呢,噢,你还问了“心意及与识”,还有“无我法有五”,大慧前面不是问了“五法”吗。你还问了自性、想和所想,“及与现二见”,就是能见所见、断见常见,这些问题大慧菩萨前面都问了。
还问了什么些呢,“乘及诸种姓”,你问了种族、种姓,一乘二乘三乘。你还问了“金银摩尼等”这些东西,财富是什么,及以财富是怎么来的。你还问了一阐提,断了善根的人。还有“荒乱及一佛”,就是国土乱嘛,以及一乘的佛道,你都问了。还有“智尔炎得向”,“尔炎”我们讲了,是所知障。你还问了“众生有无有”,等等。你还问了“象马诸禽兽,云何而捕取”,前面不是问了象马鹿吗,为什么人们去打猎呀。你还问了打譬语成悉檀,悉檀就是讲正法的法门。“及以作所作,……医方工巧论,伎术诸明处。"问了医方明,问了五明。
上面这些话都是释迦牟尼佛回答大慧菩萨说的,你不是问的这些问题吗,你问我,我再问你,反问作为回答。这是什么意思呢?对释迦牟尼佛这样的回答,过去有好多人做了很多解释,这样那样,佛为什么这么回答,结果越解释越复杂,越觯释越搞不清楚。实际上我们拿平常心来看呢,就等于释迦牟尼佛跟人谈家常、说话一样,本来释迦牟尼佛开始就说了:“今皆恣所问”,随便你问什么问题。因为佛说了这个话,大慧菩萨听了佛这样说,那么好,我的问题一大堆,代表众生这么问那么问,方方面面问了很多,问了以后,释迦牟尼佛说,好啊,你问了这么多问题呀,好,我也回答你,你不是问的这些问题吗?佛就又把大慧所问的这一大堆问题又重复归纳了一遍,当然没有把大慧问的问题全部都说出来,但大致上也说了一遍,你不是问的这些问题吗?唉,你问得还不够,还有好多问题你没有问,你比如说——下面释迦牟尼佛又说了。前面说的都是大慧问过的,下面说的都是大慧没有问的,释迦牟尼佛提出来又问大慧菩萨:噢,照你这么问问题呀,我再给你问一些问题看。就是释迦牟尼佛反问,你既然问了那些东西,为什么不问这些东西呢?“何故不问此呢?”要知道这是佛在表法啊,那意思是说,你问我的这些问题呀,都是些名词概念,都是心识上的一些妄想!在世法上讲的什么原则呀、什么规律呀等等,这些东西都是相对的,都是心识上所起的一些波浪,对这些东西,都是应该去掉的、空掉的!所以你问我啊,我还问你呢。当然释迦牟尼佛没有这么说:你问这些干吗?而是回过头来反问,这就表法,你不是问这些问题吗?你要问这些问题的话,还多得很呢!我再跟你说。这实际上把大慧提的问题给打回去了。所以释迦牟尼佛并不直接回答大慧,不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跟他解答。因为他问的这些名词概念,一分别就成了心识的污染。扫除一切名相就是扫除这个污染。心要不受污染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所以底下释迦牟尼佛讲,你问的问题呀,还有好多你还没有问到呢。下面就是大慧菩萨没有问到的一些问题。释迦牟尼佛说:

   
诸山须弥地,巨海日月量。
诸山须弥地 其形量大小
大海日月星 云何而问我
须弥诸山地 巨海日月量

72
告我云何能测量  
须弥诸山及土地  
云何能量彼海洋  
云何能量日与月

72、“何为群山、须弥山和大地的量度?        
何为海、月和日的量度?请你告诉我!

诸山、须弥山,四大海洋,日头、月亮,这些前面大慧菩萨都问到了,但是这里问的是它们的“量”,量就是多少、多大、多重,表示长度、容量、重量的单位。所以就是问须弥山有多大呀,太阳、月亮有多大呀,还有它们有多重呀,体积有多大呀等等,这些都可以问嘛。还有:
下中上众生 身各几微尘 
一一刹几尘 弓弓数有几  
肘步拘楼舍 半由延由延
上中下众生 身各几微尘

肘步至十里 四十及二十

上中下众生 身各几微尘
一一刹几尘 一一弓几肘
几弓俱庐舍 半由旬由旬
73
有情身有几微麈  
粗中细各有几何  
诸刹土中几微麈  
诸沙漠中有几何

74
云何一肘与一弓  
云何俱卢舍由旬

73、“上中下等众生身上,每人有多少尘土?   
每一国土有多少尘土,每一弓有多少?

74、“每一肘、弓、俱卢舍、有旬和半由旬中,

众生分为下、中、上。下众生:六道里的饿鬼、畜生、地狱;中众生:人、天;上众生:缘觉、声闻、菩萨这些圣贤。这里佛反问大慧,你怎么不问这上中下众生身上各有多少微尘呢?

古印度把空间的最小单位叫极微,七个极微合成一微尘。好像我们现在把物质的最小单位叫基本粒子。这是讲空间。就时间来说,古印度把时间的最小单位叫刹那。一个极微,一个刹那,这是古印度计算时间和空间最小的单位,佛教采用了这个说法。
“一一刹几尘”,问一一国土有多少微尘。

“弓弓数有几”。下面几句都是讲长度的单位。二尺为一肘,四尺为一弓。五百弓为一拘楼舍。十个拘楼舍为一由延(由旬),半由延就是五个拘楼舍。这都是计量单位,长度单位。这里佛就问,一个弓里有多少微尘?以及肘、步、拘楼舍、由延等这些长度里头又有多少微尘?底下佛还要问更微细的称量单位:

兔毫窗尘虮,羊毛扩麦尘;钵他几扩麦,阿罗扩麦几。
独笼那怯梨,勒叉及举利,乃至频婆罗,是各有几数。
兔毫窗尘几  

羊毛[-+]麦尘 

一升[-+]   
半升几头数 

一斛及十斛  百万及一亿 
频婆罗几尘  芥子几微尘

兔毫与隙游 虮羊毛穬麦
半升与一升 是各几穬麦
一斛及十斛 十万暨千亿 
乃至频婆罗 是等各几数
兔毫窗麈与虱卵
以及羊毫长几麦

75
一升半升几粒麦  
一斛十斛十万斛  
一亿斛至频婆罗(颂中量名,依唐译及魏译。prastha
升;drona
斛;kharya十斛;laksa
十万斛(魏译百万斛)koti
一亿斛(唐译千亿斛)vimvana频婆罗,意为十兆斛。此中一百万为一亿;十亿为兆)
如是亦复各几粒

兔毛、窗尘、虱子、羊毛、和麦粒有多少?
75、一升有多少麦粒?半升有多少麦粒?   
一斛、十六斛、百万、亿和兆斛有多少?


这些都是古印度微细的称量单位,七个微尘是一窗尘,七窗尘等于一兔毛端尘,七兔端尘等于一羊毛端尘,七羊毛端尘等于一牛毛端尘,七牛毛端尘就叫做虮,七虮等于一虱,t虱等于一芥子,七芥子等于一扩麦。释迦佛说,这些你怎么不问呢?

还有“钵他几扩麦,阿罗扩麦几。"“钵他”是容量的单位,一钵他是一升,十钵他叫做一阿罗,十阿罗为一独笼那,十独笼那为一怯梨,十怯梨为一勒叉,十勒叉为一举利,十举利为一频婆罗。
“是各有几数”,是问这些容量里有多少微尘。
佛这么问的意思是,你大慧菩萨问的问题这么多这么细,你怎么不还问细一点呢?人身上有多少微尘?羊毛端上有多少微尘?这些长度、容量里又有多少微尘?你看繁琐不繁琐啊。释迦牟尼佛拿这些东西反问大慧菩萨,言外之意就是,你罗里罗嗉说了那么一大堆问题,都是很繁琐的名词概念,我再回过头来问你,而且比你问得更繁琐。底下接着,佛又问了:
为有几阿楚,名舍梨沙婆;
几舍梨沙婆,名为一赖提。
几赖提摩沙,几摩沙陀那;
复几陀那罗,为迦梨沙那;
几迦梨沙那,为成一波罗
此等积聚相,几波罗弥楼。
是等所应请,何须问余事。
几芥成草子  几草子成豆
几铢成一两  几两成一分
如是次第数  几分成须弥
佛子今何故  不如是问我
缘觉声闻等  诸佛及佛子 

身几微尘成  何故不问此

几尘成芥子 几芥成草子 
复以几草子 而成于一豆
几豆成一铢 几铢成一两
几两成一斤 几斤成须弥 

此等所应请 何因问余事

76
一芥子有几极微  
几芥子成一草子  
一豆一铢与一钱   
於中复有几芥子

77
此中一两有几钱  
复几多两成一斤  
几多斤成一须弥颂中重量名词依唐译与魏译。anu
极微;sarsapa
芥子;
raksika
草子;masa
豆;dharana
铢;masaka(旧译缺,今姑译为钱)karma两;pala
斤;Sumeru
须弥)
此为极大之积聚。

76、“芥子有多少极微?草子有多少芥子?   
豆子有多少草子?陀罗那有多少豆子?

77、“迦尔舍有多少陀罗那?波罗有多少?     
迦尔舍?紧密的须弥山有多少波罗?

你这样问我吧!佛子,为何不这样问?
阿雀、舍梨沙婆都是很微小的物体。阿雀就是微尘,舍梨沙婆就是芥子,赖提就是草子,摩沙就是豆子。


问多少个阿雀是一舍梨沙婆,多少个舍梨沙婆是一赖提,多少个赖提是一摩沙,一陀那等于几多摩沙。


陀那是重量单位一铢,迦梨沙那是一两。一两等于二十四铢。波罗是一斤。所以佛在问,多少陀那等于一迦梨沙那,多少迦梨沙那等于一波罗。

接着,“此等积聚相,几波罗弥楼。”就是问以此相加、类推,弥楼等于多少波罗?弥楼,有的说就是须弥山;波罗,刚才讲了就是一斤。所以这就是问:须弥山总共有多少斤?你们要是有闲工夫的话去算一算,好在现在宥机算机帮忙了。“是等所应请,何须问余事。”像这等问题你都要问,你还问什么别的呢?

声闻辟支佛,佛及最胜子,

身各有几数,何故不问此

缘觉声闻等  诸佛及佛子 

身几微尘成  何故不问此

声闻辟支佛  诸佛及佛子 

如是等身量  各有几微尘

78
佛子云何不问我  
云何却又问其馀   
声闻缘觉与菩萨
以及佛身几极微

78、“缘觉、声闻、佛陀和佛子的身体        
有多少极微?你为何不这样问?

声闻、缘觉,还有佛跟他的弟子们,他们每个人身上有多少微尘,你为什么不问呢?还有:
火焰几阿冤,风阿冤复几;
根根几阿冤,毛孔眉毛几。
火炎有几尘  风微尘有几
根根几尘数  毛孔眉几尘

火风各几尘  一一根有几
眉及诸毛孔  复各几尘成
如是等诸事  云何不问我
79
於火焰尖几极微
复於风中几极微  
诸根各各几极微
毛孔眼眉几极微

79、“每一个火苗有多少极微?风有多少极微?     
每个感官有多少?毛孔和眉毛有多少?


阿瓮就是微尘。一团火焰有多少微尘?一阵风里又有多少微尘?人的毛孔和眉毛有多少?每一根毛里头又有多少微尘?你为什么不问这些呢?

我们看到释迦牟尼在回答的时候,以问为答,反问为答,一方面先把大慧菩萨问的问题归纳起来反问他,另一方面,又依照大慧的问题推演出了更多的问题,再反问大慧,而且比大慧问的还罗嗦,还繁琐。你问我这些繁琐的问题呀,我现在回过头问你这些更繁琐的问题。这就是佛进一步表法,你问的那些名词概念都是空的,你看我问的这些琐碎问题你又怎么回答,真正修行不排除这些东西是不行的,那都是心识上的污染。
释迦牟尼佛还接着问:
护财自在王,转轮圣帝王;云何王守护、云何为解脱。
何因则自在  转轮圣帝主 
何因王守护  解脱广略说 
云何得财富  云何转轮王 
云何王守护  云何得解脱 
80
云何而得广资财  
云何而为转轮王  
彼复如何护国土   
彼於解脱实云何

80、“缘何有财神、人、国王和转轮王?     
他们怎样保护王国?怎样解脱?

这些都容易懂了,就不多说了。问什么叫转轮圣王,怎么样国土得守护,什么是解脱。
广说及句说,如汝之所问。
众生种种欲,种种诸饮食。
云何男女林?
种种众生欲  云何而问我
何因诸饮食  何因男女林
何因诸饮食  何因男女林
云何长行句  淫欲及饮食
云何男女林

81
云何长行与韵句  
云何情欲甚广大

云何种种饮与食
云何而为男女林

云何种种饮与食

云何而为男女林


81、“何为散文和诗,举世皆知的爱欲,各种饮食,男女林,请你告诉我!

  
“广说及句说”,推广来说和归纳来说,“如汝之所问”,像你所问的,饮食男女。这几句和下面的又都是大慧问过的问题了。

金刚坚固山,云何如幻梦,
野鹿渴爱譬。
金刚坚固山  为我说云何
何因如幻梦  野鹿渴爱譬
金刚等诸山 
幻梦渴爱譬   


82
何处而为金刚山告我何处实何处
彼其如幻复如梦抑如渴鹿锺爱地


82、“缘何有那些金刚山,请你告诉我!
缘何如幻似梦?为何如同阳焰?



何因而有云  
何因有六时

何因种种味 
男女非男女

诸云从何起
时节云何有  何因种种味   
女男及不男



83
云何而有云生起云何而成诸季节  
云何而为味自性云何男女阴阳人


83、“云从何处起?六季又从何而来?
何来种种味?何来男女和非男?


云何山天仙,楗闼婆庄严。
何因诸庄严  佛子何因问
云何诸妙山  仙乐人庄严
佛菩萨严饰 云何诸妙山  仙闼婆庄严

84
云何菩萨与庄严佛子问我应问我
云何仙人乾闼婆严饰彼诸胜妙山


84、“何来装饰和佛子?佛子,你问我吧!  

何为由仙人和乾达娑装饰的圣山?


解脱至何所,谁缚谁解脱。
云何禅境界,变化及外道。
解脱至何所  谁缚云何缚 
云何禅境界  涅槃及外道
解脱至何所 谁缚谁解脱 
云何禅境界 变化及外道

85
云何而为解脱道
其谁受缚谁能解  
云何寂灭观修境  
云何化身与外道


85解脱之路在何处?何为受缚?怎样解脱?何为禅行者境界?何为变化?何为外道?

云何无因作,云何有因作。
有因无因作,及非有无因。
云何现已灭,云何净诸觉;
云何无因作  何因可见缚
何因净诸觉  何因有诸觉

云何无因作 云何有因作
云何转诸见 云何起计度
云何净计度

86
云何有非有无果可见世间云何起  
云何诸净诸计度云何而起诸计度


86何为有无和无为?所见如何转离?怎样净化思思辨?思辨从何产生?

云何诸觉转,及转诸所作。
云何断诸想,云何三昧起
何因转所作  幸愿为我说 
何因断诸想  何因出三昧
所作云何起 云何而转去  云何断诸想
云何起三昧?



87云何有所作生起云何而得令转离
告我云何断诸想云何而成三摩地


87缘何作为?怎样离去?请告诉我!缘何断除名想?缘何称为入定?

破三有者谁,何处为何身。
云何无众生,而说有吾我。

云何世俗说,唯愿广分别。
破三有者谁 何因身何处  云何无人我 何因依世说

破三有者谁?何处身云何?
云何无有我?云何随俗说?


88破三有者其为谁云何其身与其处  
云何教法说无我云何教随世俗说


88“谁能破三有?何为处?何为身?何为无我说?何为随俗说?

所问相云何,及所问非我。
云何为胎藏,及种种异身。
何因问我相 云何问无我  云何为胎藏 汝何因问我
汝问相云何,及所问非我?
云何为胎藏,
及以余支分?



89汝其问我佛相否汝其问我无我否  
问藏问正理外道噫汝胜利王之子


89你问缘何有相?你问何为无我?缘何有胎藏、正理论者和佛子?

云何断常见,云何心得定,
言说及诸智,戒种性佛子。
何因断常见  何因心得定  何因言及智  界性诸佛子

云何断常见?云何心一境?
云何言说智?戒种性佛子,


90云何常见与断见云何心得三摩地
云何言说与智慧云何戒律与种性


90何为常见和断见?如何心入定?何为言说、智、戒、种性和佛子?

云何成及论,云何师弟子。
种种诸众生,斯等复云何。
云何为饮食,聪明魔施设。
勘解师弟子  种种诸众生  云何饮食魔  虚空聪明施

云何称理释?云何师弟子,
众生种性别
,饮食及虚空,

聪明魔施设?

91云何理量与诠释师弟有情诸种性
饮食虚空智与魔悉皆说之为施设


91何为道理、解释、师生、各种众生、饮食、天空、聪慧、摩罗和唯假名?

云何树葛藤,最胜子所问。
云何种种刹,仙人长苦行。
何因有树林
佛子何因问  云何种种刹  何因长寿仙


云何树行布?是汝之所问。
何因一切刹,种种相不同?
或有如箜篌,
腰鼓及众华;

或有离光明,
仙人长苦行;


92云何汝问林与藤噫汝胜利王之子  
云何问诸土差别云何问彼苦行仙


92你问何为树木和蔓草?佛子啊!缘何有各种国土和长苦行仙人?

云何为族姓,从何师受学。
云何为丑陋,云何人修行。
欲界何不觉
何因种种师  汝何因问我  何因有丑陋   
修行不欲成


或有好族姓,
令众生尊重;

或有体卑陋,
为人所轻贱。

云何欲界中,
修行不成佛


93汝何种性谁为师告我胜利王之子
云何卑陋复云何於欲界中难证觉


93你问何为世系?缘何有老师?佛子啊!缘何有卑陋人,在欲界修行不觉悟/

阿迦腻吒成,
云何俗神通,

云何为比丘
色究竟成道  云何而问我  何因世间通  
何因为比丘

而于色究竟,
乃升等正觉?

云何世间人,
而能获神通?

何因称比丘?

94汝问於色究竟天  
云何得能入悉地  
世间神通复云何  
云何比丘之自性铃木本此出误译,把「色究竟天」句拼入前颂,并将「云何得能入悉地」(siddhanto hyakanisthesukatham)句误为「云何汝问我理量」  
(What do you ask me about reasoning?)
。见铃木译,页31



94为何在阿迦尼吒天获得悉檀?何为道理、世间神通和比丘性?


云何为化佛,云何为报佛,
云何如如佛,平等智慧佛。
云何为众僧,佛子如是问。
云何化报佛 何因而问我  云何如智佛 云何为众僧

何故名僧伽?云何化及报,
真如智慧佛?



95汝其问我化生佛  
汝亦问我报生佛
(此处名相与大慧所问者不同。Nairmankabuddha,姑译为「化生佛」;Vipakasthabuddha,姑译为「报生佛」。)

如如智佛实云何  
云何而为彼菩萨


95你问何为变化佛和报生佛?何为真如智慧佛和僧伽?
我们看这一段,又重复大慧前面所问的。我们都还有印象,像问的金刚山、幻梦、禅境界。“净诸觉”,清净诸觉。“而说有吾我”,前面大慧问,无我,为什么佛还要称呼自己为我。还问了什么是断见常见,为什么有种姓,为什么有丑陋。“欲界何不觉”,为什么心不脱欲界的境界不能成正觉。“阿迦腻吒”,就是色究竟天。……这些我们前面也都讲过了。
这里面有四句话,四个概念,可以说把外道的种种论断都概括了,就是:“云何无因作,云何有因作,有因无因作,及非有无因。”这四句是讲外道对于万事万物,对于诸法的本原的认识无外乎四种:一种是无因自生,一种是有因而生,一种是亦有因亦无因生,一种是非有因非无因生。外道对于万事万物是哪里来的这个问题,他的回答不出这四种。释迦牟尼佛把它概括为四句。
我们看到释迦牟尼佛以问为答里面大部分是大慧菩萨问过的,佛又补充问了一些问题,意思是要按照你的问法来问的话,问题还多得很呢!须弥山有多重,人身上有多少根毫毛……等等,问起来没完了。而且问的这些名词概念都是相对的,都是心识的污染,要排除掉。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问题呢?
箜篌腰鼓华,刹土离光明。
心地者有七,所问皆如实;
此及余众多,佛子所应问。
箜篌鼓花刹 云何离光明    离诸外道法 我说汝谛听
云何为心地 
佛子而问我

此及余众生 
佛子所应问

云何使其心,
得住七地中?

此及于余义,
汝今咸问我。


96
胜利王子汝问我  
云何有地无光明  
如琴如鼓复如花  
云何而为七地心



96“你问国土如同琵琶、鼓和花,缺乏光明,心住七地,佛子啊!你问了这些和其他许多问题。

第八阿赖耶识通过七识起作用。七识我们知道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话、身识、意识、末那识,我们的意识、念头不停地在活动。大慧菩萨代表众生提问,如实反映了众生内心的意识活动,所以“此及余众多,佛子所应问。”这些问题的提出是自然而然的,是大家学佛的人必然要问的。但是对待这些问题要:


一一相相应,远离诸见过。悉檀离言说,我今当显示,
次第建立句,佛子善谛听。此上百八句,如诸佛所说。
一一相相应 

远离诸见过

此上百八见  
如诸佛所说

我今说少分  
佛子善谛听

如先佛所说,
一百八种句,

一一相相应,
远离诸见过

亦离于世俗,
言语所成法。

我当为汝说,
佛子应听受。




97
汝是等问及馀问  
是皆依相而作问
且复远离诸邪见

(此颂及前94
颂,皆只三句)

98
我将依证依於教(「证」为意译,原文为「成就」(sidhanta)。)为汝细就且谛听

佛子谛听我所说


佛所列举百八句(「句」(pada),原意为足印,引伸为「住」,故所列举百八句,即为佛所曾住之境界,然此非佛所住,以足印为喻,即知其虽曾住而实已离。)

97“每个都与相有关,摆脱邪见弊端,我即将讲述悉檀和言说,请听吧!
98“我将陈述种种句,孩子,请听,一百零八句,如同诸佛所说。”
要知道你问的这些问题,这些名相,它的本性都是空的。你能够空掉这些东西,你就能够证到自觉的圣智,你就能够与实相相应,你就能够离各种边见的过错。
佛讲,诸佛实相的法门都是离开世俗言说的,我现在应当显示给你,按次序一句一句告诉你,你应该认真地听。有多少句呢?
“此上百八句,如诸佛所说。”
——这一百零八句,过去诸佛都是这么说的。



2.说百八句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下面的经文就是这一百零八句。实际上数一数没有一百零八句,这个一百零八是个概括数,前面我也说过,什么三十六计、七十二行也是笼统的说法,不要拘泥这个数字。
要注意这个“句”字,“句”在这里是名词概念的意思。
凡是讲名词讲概念,它都是相对的。这个我们应该能够理解,只要有一个概念,就一定有一个跟它相对的概念存在。比如有长就有短,有好就有坏,有是就有非,有生就有死,等等。但是如果从诸法实相上来看,世间本无干差万别的相对性质,有与无、生与死、迷与悟、净与秽又都是平等不二的,是无分别的,绝对的。绝对,就是超越、泯绝各种相对的一真境界。绝对、相对原来都是佛教用语。
1.


宋译本
魏译本
唐译本

不生句生句。
生见不生见。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何者是一百八句?”佛言:“大慧,所谓生句非生句,

谈译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世尊言:云何百八句。
世尊言——
生句非是生句;
黄译
然后,大慧菩萨大士对世尊说道:“世尊啊,哪一百零八句?”世尊说道:
        
生句非生句,

注解
   

  
2.



宋译本
魏译本
唐译本

常句无常句
常见无常见。
常句非常句

谈译
常句非是常句。(此二句与下来诸相对句结构不同)
黄译
常句无常句
注解
  
3.




宋译本
魏译本
唐译本

相句无相句
相见无相见。
相句非相句

谈译
相句、无相句;
黄译
相句非相句
注解

   
4.



宋译本
魏译本
唐译本

住异句非住异句
住异见非住异见。
住异句非住异句

谈译
安住与变异句、非安住与非变异句;
黄译
住异句非住异句
注解
   
5.



宋译本
魏译本
唐译本

刹那句非刹那句。
刹那见非刹那见。
刹那句非刹那句

谈译
刹那句、非刹那句;
黄译
刹那句非刹那句;
注解
   
6.



宋译本
魏译本
唐译本

自性句离自性句。
离自性见非离自性见。
自性句非自性句


自性句、非自性句

自性句非自性句
注解
   
7.



宋译本
魏译本
唐译本

空句不空句。
空见不空见。
空句非空句

谈译
空句、非空句;
黄译
空性句非空性句;
注解



宋译本
魏译本
唐译本

断句不断句。
断见非断见。
断句非断句


断句、非断句;

断句非断句;
注解



8.



宋译本
魏译本
唐译本

(无)
心见非心见。
心句非心句。


心句、非心句。

心句非心句。
注解



9.



宋译本
魏译本
唐译本

边句非边句。
边见非边见
(无)


(无)

(无)
注解
   
10.



宋译本
魏译本
唐译本

中句非中句
中见非中见。
中句非中句

谈译
中句、非中句;
黄译
中句非中句;
   
11.

宋译本
魏译本
唐译本
常句非常句(凡有三常。此常梵音与上常音异也)
(无)
(无)

常句非常句。

恒句非恒句
注解Q这一句应该有:谈、黄的梵译都有。


12.

宋译本
魏译本
唐译本

变见非变见。





注解

   
13.

宋译本
魏译本
唐译本
缘句非缘句
缘见非缘见。
缘句非缘句

缘句、非缘句;

缘起句非缘起句
注解
   
14

宋译本
魏译本
唐译本
因句非因句
         
因见非因见。

因句非因句,

因句、非因句。

因句非因句。
注解

   
15.

宋译本
魏译本
唐译本
烦恼句非烦恼句。
烦恼见非烦恼见。
烦恼句非烦恼句,

烦恼句、非烦恼句

烦恼句非烦恼句
注解

   
16.

宋译本
魏译本
唐译本
爱句非爱句。
爱见非爱见。
爱句非爱句,

爱欲句、非爱欲句:

贪爱欲句非贪爱欲句:
注解

   
17.

宋译本
魏译本
唐译本
方便句非方便句。
方便见非方便见
方便句非方便句,

方便句、非方便句;

方便句非方便句;
注解

   
18

宋译本
魏译本
唐译本
巧句非巧句。
巧见非巧见。
善巧句非善巧句,

善巧句、非善巧句;

善巧句非善巧句;
注解

   
19.

宋译本
魏译本
唐译本
净句非净句。
净见非净见。
清净句非清净句,

清净句、非清浮句

清净句非清浮句
注解

  
20.

宋译本
魏译本
唐译本
成句非成句。
相应见非相应见。
相应句非相应句,

相应句、非相应句;

道理句非道理句
注解

   
21.

宋译本
魏译本
唐译本
譬句非譬句。
譬喻见非譬喻见。
譬喻句非譬喻句,

譬喻句、非譬喻句

喻句非喻句
注解

   
22.

宋译本
魏译本
唐译本
弟子句非弟子句。
弟子见非弟子见。
弟子句非弟子句,

弟子句、非弟子句;

弟子句非弟子句;
注解
   
   
23.

宋译本
魏译本
唐译本
师句非师句。
师见非师见。
师句非师句,

导师句、非导师句;

老师句非老师句;
注解
   
24.

宋译本
魏译本
唐译本
种性句非种性句
性见非性见。
种性句非种性句,

种姓句、非种性句;

种性句非种性句
注解
   
25.

宋译本
魏译本
唐译本
三乘句非三乘句。
乘见非乘见
三乘句非三乘句,

三乘句、非三乘句;

三乘句非三乘句。
注解
   
26.

宋译本
魏译本
唐译本
所有句非所有句。
寂静见非寂静见。
无影像句非无影像句,

无相句、非无相句;

无影像句非无影像句,
注解此句译词差别较大
   
27.

宋译本
魏, 译本
唐译本
愿句非愿句
愿见非愿见
愿句非愿句,

      
愿句、非愿句。


誓愿句非誓愿句。
注解
   
28.

宋译本
魏译本
唐译本
三轮句非三轮句。
三轮见非三轮见。
三轮句非三轮句,

三轮句、非三轮句;

三轮句、非三轮句;
注解
   
29.

宋译本
魏译本
唐译本
相句非相句。
相见非相见。
摽相句非摽相句,

形色句、非形色句;

兆相句非兆相句
注解
   
30.

宋译本
魏译本
唐译本
有品句非有品句。
有无立见非有无立见。
有句非有句

有无句、非有无句;

有无句非有无句;
注解
   
31.

宋译本
魏译本
唐译本


无句非无句




注解
   
32.

宋译本
魏译本
唐译本
俱句非俱句
有二见无二见。
俱句非俱句,

二俱句、非二俱句;

二句非二句;
注解
   
33.

宋译本
魏译本
唐译本
缘自圣智现法乐句非现法乐句
缘内身圣见非缘内身圣见
自证圣智句非自证圣智句


自证圣智句、非自证圣智句;

自觉圣智句、非自觉圣智句;
注解
   
34.

宋译本
魏译本
唐译本
(上句未分开?)
现法乐见非现法乐见。
现法乐句非现法乐句,

现世间法乐句、非现世同法乐句。

现世间法乐句非现世同法乐句。
注解
   
35.

宋译本
魏译本
唐译本
刹土句非刹土句。
国土见非国土见
刹句非刹句,

刹土句、非刹土句;

国土句非国土句
注解
   
36.

宋译本
魏译本
唐译本
[少%兔]句非阿[少%兔]
微尘见非微尘见
尘句非尘句

微麈句、非微鏖句;

极微句非极微句;
注解
   
37.

宋译本
魏译本
唐译本
水句非水句。
水见非水见。
水句非水句

水句、非水句;

水句非水句;
注解
   
38.

宋译本
魏译本
唐译本
弓句非弓句。
弓见非弓见
弓句非弓句,

弓句、非弓句;

弓句非弓句;
注解
   
39.

宋译本
魏译本
唐译本
实句非实句。
四大见非四大见。
大种句非大种句

大种句、非大种句;

四大句非四大句
注解
   
40.

宋译本
魏译本
唐译本
数句非数句(此物之数也)
数见非数见
算数句非算数句

算数句、非算数句。

计数句非计数句
注解

41.

宋译本
魏译本
唐译本
数句非数句(此数霜缕反)。






注解Q这一句四个译本都没有。似乎也该有。

   
42.

宋译本
魏译本
唐译本
明句非明句。
通见非通见
神通句非神通句,

神通句、非神通句;

神通句非神通句;
注解
   
43.

宋译本
魏译本
唐译本
虚空句非虚空句
虚妄见非虚妄见。
虚空句非虚空句

虚空句、非虚空句;


注解


44.

宋译本
魏译本
唐译本






苦恼句非苦恼句
注解
   
45.

宋译本
魏译本
唐译本
云句非云句
云见非云见
云句非云句,

云句、非云句

云句非云句
注解
   
46.

宋译本
魏译本
唐译本
工巧伎术明处句非工巧伎术明处句
工巧见非工巧见
巧明句非巧明句

工巧句、非工巧句

工巧技艺知识句与非工巧技艺知识句
注解
   
47.

宋译本
魏译本
唐译本

明处见非明处见
伎术句非伎术句




注解

   
48.

宋译本
魏译本
唐译本
风句非风句
风见非风见。
风句非风句



风句、非风句



风句非风句

注解
   
49.

宋译本
魏译本
唐译本
  
地句非地句

地见非地见
地句非地句

地句、非地句

地句非地句
注解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