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十善业道经讲话 南亭法师讲述

十善业道经讲话 南亭法师讲述

十善业道经讲话


南亭法师讲述


-供中国佛教会、广播组,各特约电台广播之用。-





第一讲


各位听众!今天的佛教之声,由南亭法师宣讲十善业道经。这部经文很短,可是内容却包含了人类社会道德的基础,也是学佛成佛的第一课。下面是南亭法师的话,由本台代为播送,欢迎各位收听!

各位听众!今天开始宣讲十善业道经。这部经文很短,只有二千三四百个字。他的内容,是说明十种善法的利益。这十种善法,确实是人类社会的基本道德。就是修行成佛,也要以他为最初步的准则。

刘宋的时候,有一位何尚之居士,他曾对宋文帝说:假如有一百家的一个乡村,有十个人持五戒,这十个人的性情,一定非常谆谨;假如再有一百个人修十善,这一百个人,一定也非常和睦。像这样的风气,能扩充到整个的天下,则编户一千,仁人百万。老百姓能行一善,则去一恶,去了一恶,则省去一刑。一刑息于乡,百刑息于国,则何患不坐致太平呢!宋文帝是个有善根的人,听了这话,非常赞成。他并且说:我刚才看到颜彦之著论,发明佛法,确有至理,很能开奖人意。假如普天下的人,皆受到同样的感化,那末!我就可以垂拱而治了。

这个故事,足以证明我所说的,十种善法是人类社会道德的基础。再进一步说:十善更为我们成佛的基础,假如有人不相信我的话,只要一读华严经的十行,十地等品,就可以知道了。

我们生当二十世纪的今日,是生存竞争的时代,不但人与人争,抑且物与物争。可是竞争得愈激烈,反而迫使多数人不能生存,只造成了弱肉强食,集权主义奴役他人的口号。眼前国际的局势,是血淋淋的事实。然而,佛教徒,却不因群众都趋向于竞争的末路,而灰其悲天愍人的初心,假使能化得一个两个,至少也是釜底抽薪的办法,所以我便讲这部十善业道经。

我对于学佛的步骤,也有一个口号,我这口号就是:‘从高处著眼,就低处著手’。 佛陀的地位是:无上正遍知觉。所谓无上,就是修行人最高的顶点,修行至于成佛而后,再没有高于佛的地位了。学佛的人,应以成佛为唯一的目的,这是从高处著眼。因为唯有成佛才能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可是成佛不是件容易的事,要有长时间的薰修锻炼,自利利他,集功累德,才能获得这最高的荣誉。但是、我们又不能因为时间的长远,废弃这信仰和修学。因为我们如果不信仰,不修学,那就永远沉沦在六道轮回,生死苦海里,生生死死;死死生生,虽经过恒河沙数的劫数,仍然没有了期。而且辜负了自己本来具有成佛资格的佛性。然而、我们应当怎么样呢?这很容易解答。我们是人,我们应该先发菩提心,而后从人本位做起,这就是从低处著手。假如有人问,我们难到连人都不会做,这不是污辱了我们的人格,也太瞧不起自己吗?对不起,就佛教的立场,严格的说起来,我们的确不会做人。因为十善是做人的标准,违反了十善,就变成十恶,不管你是什么人,你触著了十恶,你信佛也好,不信佛也好,你是要遭遇到堕落的。堕落、就是你如造了十种恶业当中的一种或多种,你就要失去人身,而堕落畜生、地狱、饿鬼的三种恶道。所以佛陀曾说过:一失人身,万劫难复。我们检讨自己的一生,对于十种善法,做到了几种?如果没有做到,那末!还能算会做人吗?

十善业道,确是我们做人的标准,上面已经说过。下面我就开始讲这经的题目:


佛说十善业道经

这是一经的题目。这一个题目共计七个字。第一个佛字是能说的人。十善业道四个字是所说的法。说字是能说所说二者之间的一个介绍词。经之一字是全部文字的一个名称。

现在第一先讲一个佛字,‘佛’、就是佛教教主 释迦牟尼佛。他姓释迦,名牟尼,佛是他所证到的果位,如人间最高名位的总统。他是中印度迦毗罗国的王太子。父王名叫净饭,母后名叫摩耶。十七岁娶妻,妻名耶输陀罗。他因知道人世间有生、老、病、死种种的苦恼,人类中因阶级的高低,高级的固然够不上有所谓真正的快乐,而低级的人确实是太苦恼了。他为解除自己和他人的苦恼,在十九岁上,毅然绝然的,抛弃了父母之恩,夫妻之爱,以及将来王位的尊荣,而只身遁入深山。经过五年的访问,六年的静坐,苦心参究,才澈悟了宇宙人生的真理,也就是成佛。成佛而后,周游各国,说法度人,前后达四十九年之久。这部经就是他所说的许多法中的一种。所以 释迦牟尼佛,是历史上的人物,不是理想上空空洞洞的一个什么神。

第二、讲十善业道。‘十善’:就是十种善的行为。善字的意义很多,这里的解释是:良好的意思。善的行为,就是良好的行为。不损害他人的生命、财产、名誉、的德行,都叫做良好的行为。这些行为归纳起来,共计有十种,而分属于身、口、意、三者。属于身体上的有三种:第一、不杀生。第二、不偷盗。第三、不邪淫。属于口头上的有四种:第一、不两舌。第二、不恶口。第三、不妄言。第四、不绮语。属于意识上,也就是心理上的有三种:第一、不贪欲。第二、不嗔恚。第三、不愚痴。这十种善行为,将来会一一详细的讲到。

业道的‘业’、就是事业,或职业的业。善恶的行为,做成功以后,就凝积成业。好像草木一样,由于开华而结成了种子。这草木的种子,天然的含有一股生发的能力,他一得到水土、阳光、空气,他就会发芽、长苗、开花、结种子。这种子依然有一股生发的能力,因此就生生不已,以至于无穷。人类的行为,也是这样。都如我们救了一个人的命,那被救的人,他很感激我的救命之恩。他那感激的心理,就是业种,不管距离多少时候,在他未报答我以前,他这感激我的心理,都不会消失。一遇到机会,他就会报答我。我受他的报答,又很感谢他,如此往反来去,就演变成生生世世,不能开的善缘。甚而至于将来因利害关系的冲突,演变成仇恨,也是理想中的事。反过来说:你如果杀死了人一条性命,那被杀者的本身,身体虽然死去,而他那心理上,所受的恐惧、痛苦、而凝积成的仇恨种子,却带到另一环境里去,永远不会消失,后生后世,不管在什么地方遇到,他一定会,仇人相见,分外眼红,而千方百计的去报复你。如果他报复了,那末!过去杀人的人,现在是被杀者,他又怀恨在心,再等待机会报复他。如此冤怨相报,也是没有了期的。过去有个妇人,宠爱姑息他的孩子,那孩子偷了人家东西,他不禁止他,不教训他,反而奖励他有用。这孩子由小偷做成大强盗,后来案发,被判处死刑,临上杀场时候,他才觉悟到,他是被母亲误了他的一生,而怨恨痛骂他的母亲。以因果情理来推测,他这母亲不是他的母亲,而是他的仇人,这是一种变相的报复。因果复杂,不可思议,也许连那做母亲的自己,也不知其所以然。所以佛教里有两句格言,说:‘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这是十善业道,业字的解释。

业道的‘道’字又怎样讲呢?道、就是路道。佛学上讲,人们的一生,由于行为上有善有恶,善恶两面,又各有上中下三等的轻重差别。假如一个人,一生行为是善的他寿命终了以后,就乘上中下三品善的业力,而转生到天道、阿修罗道、人里头去;如果他一生行为是恶的,他就乘上中下三品恶业的力量,而转生到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里去。这六条道路,就叫做六道。众生所造的业,不出善恶,所走的道路,也不出这六条。

这里所说的十善业道,只是就十种善业,所向往的道路上说的。

这三再讲‘经’字。我们读的书,都有个名字,如学校里学生读的书,叫做课本。叙述游山玩景的书,叫做游记。记载个人一生行为的书,叫做传。而圣人如孔子说的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就叫做经。 释迦牟尼佛,是圣中之圣,他所说的话,译到中国来,仿照中国孔圣人的例子,也叫做经。经、实在就是一根线。譬如一大把珠子,用一根线,就能把他穿起来,不会散失。经里的文字,等于一根线,能把许多道理一连贯的表达出来,所以叫做经。

第四、讲佛说的‘说’字。说、就是用语言把他心理上要说的话,表达出来就叫做说,记载下来就叫做经。

综合起来说:这一本经是: 释迦牟尼佛所说、有关十善业道的道理的一部经。

TOP

第二讲


各位听众!今天的佛教之声,仍由南亭法师宣讲十善业道经,下面是南亭法师的话,由本台代为播送:

各位听众!上星期一,已将十善业道经的题目讲完了,现在再讲翻译这部经的人,因为 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一切经典,在佛灭度以后,经过他的大弟子们的整理,都保存或流传在印度地方。我国东汉明帝的时候,佛教才开始传来,经典也陆续经人翻译,而普遍的传到全国。那末!这部经,是什么人?在什么时候?翻译到中国来的呢?经上说:

‘唐、于阗(音田ㄊㄧㄢˊ)国三藏(音葬ㄗㄤˋ)沙门实叉难陀译。’

‘唐’、是国号。于阗、是西域的一个小国家的名字。三藏是:经藏、律藏、论藏。沙门、是出家人的通称,就和普通人都称先生一样。实叉难陀,就是十善业道经的翻译者。译、将梵文翻译成中国文。

中国历史上,在东晋、宋、齐、梁、陈、隋的所谓六朝之后,有个唐朝,唐朝的开国皇帝姓李名渊,他在隋朝封唐公,灭了隋朝,统一中国,立国号就叫做唐。

‘于阗国’、据古典所说,当中国汉朝的时候,西域已有此国,可以说是一个古国了。地在葱领之北,唐朝时,藩属于中国。满清时为中国收为属地,名叫和阗州。民国以来,属新疆喀什噶尔道。大概在新疆省的边境,为中印交通的要道。于阗国、固然老早就有大乘,而大乘之来中国,又多由此地。十善业道经的翻译者,实叉难陀法师,正是于阗国的人。

‘三藏’者: 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之间,所说的佛法,可以分成三藏:第一、经藏、经藏的内容,大部分是阐发宇宙人生之所由来,以及教导弟子们学佛的经过和方法。第二、律藏、律藏等于一个国家的法律,也就是佛弟子在行为上所当禁止的戒条,如不杀生,不偷盗之类。第三、论藏、关于研究讨论,经藏律藏中许多问题的记载,称为论藏。三藏也就是三类,佛教所特别注重的三个条件是:戒、定、慧,都分别包含在这三藏之内。藏者、包容的意思。这三类的典籍之中,含藏(音仓ㄘㄤˊ)了很多的功德,所以称为藏。实叉难陀法师,学通三藏,所以称他为三藏法师。因此、三藏法师、也就等于某某学的博士一样。

‘沙门’、印度的风气,是凡出家学道的人,通称为沙门。沙门、翻译成中国话,就是息心,息灭恶心而勤修善法的意思。四十二章经上说:‘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故曰沙门’。

‘实叉难陀’,就是翻译本经的人。他是于阇国的人。他的名字译成国语为学喜。高僧传上说他‘智度恢旷,风格不群。’不但博通三藏,连外道的学说,他都知道。唐朝的女皇帝武则天,历史上批评他许多坏处,可是他对于佛教,却很有大功。他对于东晋时,翻译的六十卷华严经,认为不甚完备,听说于阗国有华严经的梵文原本,于是乃差派使臣,到于阗国访求,并聘请实叉难陀担任翻译的能手。因此、实叉难陀法师,携带梵文华严经和使臣,一齐来到中国,那时候,正是则天皇帝证圣元年。武则天就请他在东都大遍空寺翻译。武则天亲自到场拈香,做序文,题写第一品的名字。到证圣二年,翻译成功,共计全经八十卷。他先后翻译的经,总有十九部,本经是其中的一部。

‘译’,就是翻梵语而为华文,这是大家应该知道的。以上将翻译法师的名字讲完了,以下就开始讲经。每一部经不管经文的长短,都应该分个段落。讲起来才有个头序。所以我把这部经前后分成四分,再冠以甲、乙、丙、丁,使看的人,容易分清眉目。那四分是:甲一、证信分,甲二、缘起分,甲三、宗要分,甲四、流通分。每分里再各各分章分节,讲到的时候再说。现在先讲

甲字下第一段、证信分。

经上说: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婆娑竭罗龙宫,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二千菩萨摩诃萨俱。’

这一段经文就是甲一、证信分。什么叫做证信呢?证者、证据。信者、信仰。有这一段经文做证据,才能取信于天下后世。好像现在的开会,必须有纪录簿,记载会的名称,开会的时间、地点,出席人的签到,决议事项的记载,在法律上才能生效。

‘如是’的两个字,是指定以下的全部经文。我闻的‘我’,是纪录这部经的纪录人,阿难尊者的自称。‘闻’就是拿耳朵来听。‘一时’、是说经的时间。‘佛’、就是说经主席 释迦牟尼佛。‘娑竭罗龙宫’,是说法的地方。‘八千大比丘众,三万二千菩萨’,是在会的听众。

阿难尊者,是佛的堂弟,聪明智慧,博学多闻。他出家以后,随 释迦牟尼佛当侍者, 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一切经藏,他负有记录的责任。

说经的时间,应该有年月的记载,因为 释迦牟尼佛的说法,或在天上,或在人间。人间又有各国不同的历法,所以不便记载,只好笼统的说是一时。一时者、听者愿意听,而讲的人也愿意讲的那个时候。佛教的术语,叫做机教相扣。

娑竭罗龙宫,是说法的地方,而娑竭罗是龙王的名字。龙有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的四生。其形似蛇,本应属畜生道,因他过去的修行,夹杂著有特殊的福业,所以能飞行变化,随意大小,兴云降雨,为祸为福。因此、这一类高级的龙王,其地位常与其他的天众、神众、并列为八部之一。而且龙族众多,又统治了水族,所以也有王。龙王是龙众中最有福德的,所以也有宫殿的居处,金衣玉食的享受。法华经上,有八个龙王,娑竭罗是其中的一个。娑竭罗译成国语是碱海,娑竭罗龙王,居住在这海中,以居处得名,所以叫娑竭罗龙王。法华经上说,他的女儿,年始八岁,受文殊菩萨的教化,即身而往南方无垢世界,转变男子而成佛道。足见龙族,虽是畜生道摄,也具有成佛的可能性。十善业道经,就是 释迦牟尼佛在娑竭罗王宫中为龙众而说的法。

八千大比丘,三万二千菩萨。八千和三万二千,这是比丘和菩萨的数目。 释迦牟尼佛,有四众弟子,四众弟子中,进修的方法,又有小乘和大乘的不同。小乘偏重于自利,大乘多重于利人;比丘是出家众中的小乘,菩萨多属于大乘,而且不限于在家出家。比丘译成国语有三个意思:第一,是乞士。乞、就是乞化。佛制比丘,不许种田、做生意、或做工、做官、只许乞食为生。因为不事生产,才能专心乞求佛法,资养慧命。第二、是破恶。恶、指贪、嗔,痴爱的烦恼,比丘能破除这些烦恼,所以叫破恶。第三、是怖魔。魔、是一种带著邪见而修福的人,他也照样住在天上,可是他专以破坏佛法为能事。比丘、在乞授净戒时,能使魔宫震动,因为邪不胜正,使他恐怖,所以叫怖魔。菩萨、译成国语叫觉有情。有情、就是指我们这些众生,因为我们都是有生命而怀有贪、嗔、痴、爱的情计执著。菩萨不惜牺牲自己,出生入死的化导我们,所以叫做觉有情。摩诃萨,就是大菩萨。当然、他的含义还多,这里姑且从略。

末了、让我来拢总重说一遍吧。

如是这部十善业道经,是我阿难亲自听来。是某一个时期,教主 释迦牟尼佛,在娑竭罗龙王宫中,为龙族的众生而说的。当时在座的比丘有八千人,菩萨有三万二千之多。这是本经的证信分。今天讲到这里为止,下星期一再会。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第三讲


各位听众!十善业道经,上星期一讲完了证信分,今天讲到。

甲字下第二段、缘起分。

缘是因缘,起是生起,一件事的发生,皆有其各个不同的因缘。而且单因独缘,都不能成办。下面的一段经文,就是本经生起的因缘。或缘起分中我再把他分成十个小段。现在先讲

乙字下第一段,总标心为业体。

经上说:

‘尔时世尊!告龙王言: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轮转’。

经上的‘尔时’,就是证信分中,佛与八千比丘,三万二千菩萨,会聚在龙宫的时候。‘世尊’,就是 释迦牟尼。‘龙王’,指的是龙宫主人,娑竭罗龙王。一切众生的‘一切’,是说众生之多,无法确定他的数目。‘众生’者,许多条件和合而生。心想异故的‘心想’,就是心上的妄想。‘异’者不同,‘故’、是所以然。造业亦异的‘业’,就是善业和恶业。诸趣轮转的‘诸趣’,就是六趣,也就是六条道路。‘轮转’者,如车子上的轮盘,转动不息。

释迦牟尼佛,所以又称世尊者,因为每一尊佛,都同样的有十种德号。佛、如来、世尊,都是十个当中的一个。

一切众生,在佛学上讲众生的范围,有三界二十五有,或六道,或四生,或十二类生的不同,然以六道来赅括一切众生的地方很多。六道:是天道、阿修罗道、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天道中又分欲界六天。色界四禅十八天。无色界四空天。三界合共二十八天。修罗道又有四种,散居在天、人、畜生之中。人、畜生、饿鬼、地狱的四道,依次在欲界之下。六道众生,各各以类相从,其数目之多,虽恒河沙数,都不够计算。众生者,假借地、水、火、风的四大而生成,又须不断的吸取外面地、水、火、风的四大以资补养,所以叫做众生。又可以说,因善恶业的牵引,天上人间,处处受生,名叫众生。

心想异故者!一切众生,莫不有心,这一个心,在佛学上讲,有真心,妄心。真心、是如静水一样,澄湛而光明。妄心、如水因风的激荡,而起了波浪,浑浊不堪。拿人类来说吧,每一个人都有贪、嗔、痴、爱的心,这些心,都是虚妄想像,而没有实在个体的。各个众生的根性不同,所以有贪心偏重的。有嗔心偏重的。有贪嗔痴爱,都兼而有之的,所以说心想异故,也就是各各不同。

造业亦异者:业、就是行为。人们因为有贪、嗔、痴、爱的虚妄心在作崇,在做主动,所以表现在行为上的多半是杀、盗、淫、妄。但也有一部份人,存有道德的心理,或因宗教的信仰,而表现在行为上的是,救孤恤贫,济人利物。这两种行为,当然是一善一恶。这一善一恶的行为,在既完成之后,便结成将来受苦受乐的正因。所以经上说: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

由是故有诸趣轮转者,诸趣,就是六道众生,前面已经讲过。由于一切众生,所造的善恶业不同,所以每一个众生,在寿命终了以后,都由各别不同的业力,牵引到他应该受生的一道去受生。如善的行为多,就上升天道,或人道去享乐;恶行为偏重的人,就牵引到畜生、饿鬼、地狱里去受苦。乐的福报受完了,如果不努力增进,就仍然堕落下来;苦果受完了,如果不再造恶,仍然可以上升。因此、众生在这六条道路上,来来去去,生生死死,犹如车子的车盘,转动不息,永远没有了期。所以说故有诸趣轮转。以下讲到缘起分中

乙字下第二段、别示业果正因。

经上说:

‘龙王!汝见此会及大海中形色种类,各别否(原本作不)耶?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业、语业、意业所致。’

‘龙王’、仍是指的娑竭罗龙王。‘此会’、谓当时龙宫中在会的群众。‘大海中形色种类’,是大海中水族的形像,颜色,种类。靡不由心的‘靡’,当没有讲。造善不善的‘造’,就是造作。善、就是好的行为,不善、就是恶的行为。身体上表现出来的为‘身业’。嘴里表现出来的为‘语业’。心理上的念头为‘意业’。身业、语业发生的原动力,就是这个意业。‘所致者’、酝酿成功的意思。

大海中为水族所居的地方。大海的广阔,是缈无边际,因之而其中的水族,也无量无数。这无量无数的水族中,大致有鳞、介的两种,也有羽毛的两种,偶尔寄居其间。鳞介中的形像,颜色、又各各有千差万别的不同,所以佛说,大海中形色种类。

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业、语业、意业所致者。如此大海中所有的鳞甲、羽毛各式各样的水族,无一不是由心做主,而表现于身体上的为身业,表现于嘴里的为口业,心之本身的发动力为意业。而身口的行为,又有善与恶的不同。

我再综合起来说一遍:尔时 释迦世尊招呼娑竭罗龙王而告诉他说:龙王!这些在会的大众,以及大海中,形像、颜色、种类各各不同的众生,你看到了没有?这许多众生,各各不同的原因,无非是以他们的本心为主体,由于心的力量,再发动身口,而造出了善恶不同的业。由于这不同的业,而构成这许多形像、颜色、种类、各各不同的众生。因此,可以说:在会大众,都是善业的果;水族的众生,就是恶业的果。所以我对这一段经文,定他一个科题,叫示业果正因。因为比丘、菩萨、是善业的果;水族的众生,是恶业的果。而业的原动力,是发自于各个众生的心。因此,学佛的人,也叫做修心,或者叫做修行。修者、是修削,把心上的坏念头修削掉;坏的念头,表现于身体上或语言上,便成为坏行为,所以把坏行为也要修削掉。那末!心便成为纯正的好心,行为上也只有善良的行为。所以儒家也有正心、修身,王阳明也有致良知、良能的说法。

我在这里说个故事。这故事是:上海丁福保居士,佛学起信篇上,引述沈茂亭先生的话。沈茂亭先生说:他出生的那地方,有个财主,贪吝不堪。同乡中有农户向他借了十二千钱,没有用几天就连本带利都还了他,但忘记了取回借卷。停了些时,这富人又凭借据,向农人索欸。农人无奈,又连本带息还了他。过了十多年以后,农人家生了一只猪,长得非常的肥胖。长大了以后,农人准备杀了猪,卖肉变钱。这一天夜里,附近的某屠户,梦见富人向他哭诉,说:他过去不应该勒索农人十二千钱,现在阴司里,罚他为猪偿还。明天请你去杀猪,那猪群中毛色有黑有白的就是我,请你不要杀,并且告诉我家里,备价把我赎回去,我谢谢你。第二天早上农人果然请屠户去杀猪。屠户去一看,果然有这样一只猪,他就不肯杀,而告诉他所做的梦。农人一听,大为欢喜,乃牵猪呼富人之名而讥笑他。那只肥猪,低头表示惭愧。农人乃走告富人的儿子,由他备价把猪赎了回去。我们看,这恶行为的报应多么快啊!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第四讲


各位听众!十善业道经,今天讲到缘起分中:

乙字下第三段、明妄心体相。

在上星期一不是讲到,一切众生,造善不善、身业、语业、意业,皆是由心为他的主使吗,所以这一段经文,就是研究这个心的问题。经上说:

‘而心无色,不可见取,但是虚妄。诸法集起,毕竟无主,无我我所。虽各随业所现不同,而实于中无有作者。’

这一段经文,我先将每句作一个简单的解释,而后再一句一句的详细讲下去。

‘而心无色’的‘色’,是颜色的色,在这里当质碍讲,就是说:主使我们作善作恶的那颗心,是没有颜色和质碍的。

‘不可见取’的‘见’,是拿眼睛看;‘取’,是拿手去捉摩执取。

‘但是虚妄’的‘但’,表示没有其他的实法,只是虚妄不实的东西。‘诸法集起’的‘诸法’,就是善法和恶法,也可以说是宇宙万有诸法。‘集’者聚集,‘起’者生起。毕竟无主的‘毕竟’,表示是究竟,或澈底的意思。‘无主’者没有实在的个性。‘无我我所’者,无‘我’、是诸法中没有一法具有一成不变的个体。‘我所’就是为我所有。‘虽各随业所现不同,而实于中无有作者’者,各随业的‘各’,指的是各个的众生,‘随业’是随各个众生所造的善恶业。众生各各随其善恶业的不同,因此、也就有贫、富、贵、贱的各别。而实于中无有作者的‘作者’,就是能造作的主体。以下再来逐句重讲。

心,这样东西,在佛学上讲起来,有真心和妄心的不同。真心好像是一片大的光明,在时间上是没有他初生的时候,也没有他终了的时候;在空间上是没有他的边际。诸佛的成佛,是觉悟了这个心;众生之所以作众生,就是迷昧了这个心。所以在真心的本体上说,众生与诸佛是极其平等的。只是众生从无始以来,一念不觉,迷昧本有的真心,从真起妄,乃以妄心用事。妄心、在一般的学术上说起来,就是思想,这思想当中包含了贪、嗔、痴、爱的坏心;也包含了不贪、不嗔、不痴、不爱的好心。但是这些坏心与好心,都是于环境上表示出妄心的作用。而妄心的本身,既没有责黄赤白的许多颜色,可以拿眼睛看见;也不像木头石头,或金银水火的质碍,让你拿手去捉摸或执取。所以说,‘而心无色’,‘不可见取’。妄心的本身,虽然没有形色可见可取,但是他的作用可了不得。因为他能为善业、恶业、好人、坏人的主要因素。犹如天空一样:天空里是什么都没有,但他能容受风云雷雨,有时候也会光风霁月。大风、大雷、大雨、当然能造成灾害,使人骇怕;而光风霁月,或晴朗清明,也能使人愉快。真心等于天空,风云雷雨,就等于妄心。当风云雷雨交作的时候,天空晦冥,但一霎时风停雨歇,依旧是晴朗的天空。所以、天空是不变的,而风云雷雨是暂时的。因此、能作善业和恶业之主要因素的那个心,是虚妄的,所以经上说,‘但是虚妄’。

诸法集起的‘诸法’,就是物质和精神的两种。天地间一切事物,如山、河、大地、草木丛林,即使天空里的风云雷雨,都是物质的一类。这许多物质的事物都是集合地、水、火、风许多条件,而以妄心的精神为其主因而生起的,所以叫‘集起’。一切众生的本身,血肉筋骨,发毛爪齿,也都是物质。眼能见、耳能听、以及知喜怒哀乐的知,这都是属于精神的,也就是妄心。因为事物,和众生的身体,都是由于物质和精神,两相集合的结晶体,所以说‘诸法集起’。

诸法中不管是事物,或者是众生的本身,既然都是集合物质,精神的各种条件而生起的,那末!这许多条件当中每一个条件,都是生起事物而不可缺少的因素,只有主要与次要的不同,不能说某一个条件是某一事物的主体,所以说‘毕竟无主’。有主就是有我;有能有的我,其余的则为我所有。诸法既然是集合许多条件而有,那末!这诸法的当中,随便那一法,只是许多条件集合的一个幻相,于其中间,不能说是某一条件为我,某一条件是我所有。所以说:‘毕竟无主,无我我所’。

生起诸法的条件中,虽然没有‘我’和‘我所’,但某些条件备具了,就会有某一法的生起。虽有某一法的生起,毕竟是条件的集合,于其中间,没有‘能作者’,没有‘所作者’。事物是如此,众生界也是如此。众生,因为各各过去生中,善、恶业因的两样,今生随业所现的贫富贵贱,也各各不同。然而,于此中间,只是因果存续的关系,也没有能‘作’的人,和所‘作’的法。所以经上说:‘虽各随业所现不同,而实于中无有作者’。以下讲到缘起分中

乙字下第四段、明诸法如幻。

经上说:

‘故一切法,皆不思议,自性如幻。’

‘思’、是运用心理来想像;‘议’、是用言语来讨论。‘自性’、是诸法的自体性,也就是实在的个体。‘幻’者、幻化,如空中的云,偶尔幻成像大山、大树,或像马、像牛,那就叫做‘幻’。

因为一切法,既然没有‘我’和‘我所’,也没有‘能作者’,和‘所作者’,只是许多条件的集合,如像太空中的云,忽然而来,忽然而去,忽然而幻出大的山、高的树,或者幻出牛或幻出马的一样,总是一个幻,没有一个能在其间作主宰的主宰。‘自性’、就是自体性,也就是主宰的意思。因此、经上作一个很肯定的结论说:‘故一切法,不可思议,自性如幻’。幻字非常之妙,因为世间上的事事物物中,某一种事物,他的条件具备时,则某一种事物,自然而然的兴起,任何力量阻止不住;条件不足,或条件分散,也自然而然的会自趋灭亡,也没有什么方法能为他作一个铁一般的保障。所以一切诸法的生灭,只见条件在生,条件在灭,不见有一法的实在生灭,所以说他是不可思议。

条件,在佛学上的术语,就是因缘。因是主要的条件,缘是次要的条件。我来说个比方,都如木头、砖瓦、钉铁、水泥、人工、集合起来而建筑了一所房屋。房屋虽然建筑起来,愚痴的人,多称赞他的高爽、华丽、结实、是一所好房子。有智慧的人,才知道,这只是各式各样材料的堆砌,没有房屋实体的存在,不要等到几十年或几百年以后才坏,成的时候就是坏的时候。房屋如此,宇宙万有,没有一项不是如此。众生愚迷,不知道如幻不实,妄起争夺,造成人世间许多残忍的惨剧,这是多么愚痴啊!

龙树菩萨在中论上说过,‘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 释迦牟尼佛,当初觉悟了这个道理以后,曾作成口号,派遣他的徒弟马胜比丘,出外宣传。马胜比丘的口号是:‘诸法从缘生,诸法从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舍利佛、目捷连两位尊者,就是听到这口号而开悟出家的。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第五讲


各位听众!上星期一讲的缘起分中第三、第四两个小段,他的大概、是说:众生的虚妄心,是没有形像,既不可拿眼睛看,也不可以手去捉摸,只是对著外境的时候,虚妄显现而已。宇宙万有的生起,都是由于心物的两方,积集起来,也就是因缘和合而有。因此、世界上、一切的事事物物,只见到因缘的聚散,到底没有谁在作主,既没有能作的‘我’,也没有‘我所’有的一切事物。在表面上看来,世界上虽有种种不平的现象,而实在于其当中,没有一个万能的主体,作为一个能作的作者。虽然没有一个能作者在作主体,但是世间上的事事物物,只要因缘和合,就不断的在继续生起,而且永无了期,所以这种虽无而有,虽有而无幻化现象,实在微妙得令人难于思议。今天讲到缘起分中。

乙字下第五段、示应修善因。

经上接著说:

‘智者知已,应修善业。以是所生蕴处界等,皆悉端正,见者无厌。’

‘智者’是有智慧的人,‘知已’、是已经知道了以上的道理。‘善业’、是合情合理的行为。‘以蕴’、是五蕴,又叫五阴。蕴者、集聚的意思。阴者盖覆,或贼害。蕴有五个:一色、二受、三想、四行、五识。第一个、色、是颜色的色字,这个色字,包含了青、黄、赤、白的颜色,和长、短、方圆的形色,以及一切有质碍的色,也就是宙宇万有,和我们众生身上的发毛爪齿,骨肉筋血,简单的说来,就是物质。第二个、受、是领纳或感觉。我们因为要生存,不断的要与外界接触,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交涉。因此、在我们本身、就有苦、乐的感觉。因这些感觉,所以对于乐的环境,就想永远持有;于苦的环境,就想很快的脱离。因人与人之间,大家都有这种欢迎与拒绝,其间就生出许多损人利己的行为来了。第三个、想、就是思想。国家民族的组织,社会秩序的形成,一切学说的产生,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纷扰,都以这个想、为原动力。第四个、行、就是行路的行。我们走路,须要一只脚举起,一只脚放下,不断的举起,不断的放下,才叫做行。不然,就叫做立,或坐。所以行字表示了宇宙人生是生生灭灭,灭灭生生,生灭不已的动态。第五个、识、是知识的识。佛教讲众生的心,有真有妄,这个识是妄心的总名。因为妄心有八个,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这叫前六识。还有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这里且把他当六个识说话,而以第六意识为其主体。识为思想和感觉的泉源。综合起来说:第一个颜色的色,是代表了物质,在佛学上叫做色或者物。受、想、行、识的四蕴,代表了精神,在佛学上叫做心。一般的说来,世界上的一切,不出精神和物质:在佛学上讲,世界上的一切,不外乎色心二法,或心物二法。

第二蕴、处、界的处界,是十二处,十八界。十二处、是六根、六尘。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六尘是:色、声、香、味、触、法。十八界于十二处中,再加上眼、耳、鼻、舌、身、意的六识。这都是色心二法的开合不同,总以色、受、想、行、识的五蕴为本。如果详细的讲起来,甚是麻烦,所以仍根据五蕴的一句话讲下去。

前面不是讲过吗?五蕴就是色心二法。色、代表了我们身体上的发、毛、爪、齿、骨、肉、筋、血。受、想、行、识,代表了我们的心理。我们整个的身体和动作,不出乎色心二法。我们自从集聚这五蕴色、心二法,组合成众生的一份子而后,真心为他盖覆,为他贼害。真心是清净而光明的,因为五蕴的盖覆、贼害、而形成了染污和黑暗。身体上的眼泪、鼻涕、大小便利,是多么龌龊啊!而且寿命短促,形像难看。

经上的‘皆悉端正’,端正就是好看。‘见者’就是看到你的人,‘无厌’就是看不够。我现在再把他连贯起来说一遍:

释迦世尊,告诉我们说:有智慧的人,既然知道众生环境的好丑,身体的强弱,相貌的好看不好看,皆是各各随各人过去世所造的善恶业因,而感受到不同的果报,就应该修行合情合理的善业。由此善业,所感生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所组合成功的这身体,才能一一端正无比,使看到你的人,都不讨厌你,而且欢喜看到你,永远都看不够。以下讲到缘起分中

乙字下第六段、以佛身作证。

经上说:

‘龙王!汝观佛身!从百千亿福德所生,诸相庄严,光明显曜,蔽诸大众!设无量亿自在梵王,悉不复现。其有瞻仰如来身者,岂不目眩。’

‘佛身’、是佛的身体。‘百千亿’、是数目之多。‘福’、是福报。‘德’、是道德。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庄严妙好,所以说‘诸相庄严’。‘光明’、等于日光月光。显、是显赫。‘曜’、是照曜。蔽诸大众的‘蔽’,是遮蔽的蔽。‘诸大众’、就是在佛座下的四众弟子。‘自在梵王’、是色界初禅天的大梵天,四禅天的大自在天。因为色界天上的天众,身上都是有光明的,举这两天,以代表色界十八天的天众。‘瞻仰’、就是头仰起来看。‘目眩’、就是眼睛发花。

人们因为修善而感招到好的相貌,那末!世间上的人,为什么不肯修善呢? 释迦世尊,因而以身作证,乃招呼龙宫的主人龙王说:龙王!你看吗!你看我的身体头面,我不是有三十二相吗?我的眉毛像月初的月亮。我的两耳垂肩。我的牙齿细白齐密。我的双手垂下去过了膝头。我还有八十种随形妙好。我怎能一时说尽呢!我这许多相好,皆是从修福修德而来的庄严。我不但具有诸相庄严,并且身有光明,光明的显赫照曜的程度,大众中如菩萨、阿罗汉、他们的光明,皆为我的光明遮蔽下去。色界天上的天众,虽然各各都有光明,但即使有无量亿数的大自在天,大梵天,他们的光明,在我的光明照烛之下,皆显现不出来。如有普通的众生,拿眼睛去看看如来光明的话,他的眼睛岂不是要发花吗?

各位听众!这许多话,好像是 释迦世尊自己表示自己的了不起。我们也佩服 释迦世尊是真的了不起。因为他从多生多劫以来,牺牲自己,利益众生。都如他因地中,修布施的时候,曾经舍身救济将要饿死的老虎。割肉代替被捕的小鸽。入海取宝、以救济贫乏。割肉布施将要饿死的产妇。说法化导一切众生。种种功德,数不胜数。而且眼睛的好看,由于目不邪视;手臂的过膝,由于扶持、侍候病人。一切的相好,无不是从修德行仁而来。 释迦世尊,要我们跟他学习大慈大悲,救人救世的精神,所以以身作则,希望我们见贤思齐,所以招呼龙王,叫他观看佛身。

各位听众!你们须要健康而端正的身相吗?如果须要的话,请你们努力学佛!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第六讲


各位听众!十善业道经,在上星期一讲的是:应修善因,以佛身为证的两段。意思是说:人们如肯各各勤修善因,则未来世得的相貌,一定很好。释尊并且以自己的相好作证,以取信于天下后世的人。现在继续讲到缘起分中

乙字下第七段、以菩萨作证。第八段、以天龙八部作证。

经上说:

‘汝又观此诸大菩萨、妙色严净,一切皆由修习善业福德而生。又诸天龙八部众等,大威势者,亦因善业福德所生。’

‘汝又观此’的‘汝’,仍是 释迦世尊招呼娑竭罗龙王。‘诸大菩萨’,就是指当时在会的诸大菩萨,‘妙色严净’,是说诸菩萨的相貌,颜色妙好,庄严而清净。前面曾经讲过,佛的光明,能荫蔽一切。可是诸菩萨的光明,虽然被佛光荫蔽,毕竟不是没有光明。‘诸天’、当然是三界二十八天。‘龙’、以及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楼那、摩候那伽,这在佛经上称为护法八部。‘大威势者’八部中非天即神,都有大威猛的势力,都如移山填海,或使山崩海啸,以手障蔽日月,这些玩意儿,在他们不算稀奇。我再重说一遍:

释迦牟尼佛又招呼龙王说:龙王!你再看!我这会场上的诸大菩萨,他们光明虽远不及如来,但他们已经获得色自在,或者心自在,都能成就清净而庄严的妙相。及使是天龙八部,但能参与我这法会的,都有威猛势力,能降服魔怨,拥护佛法。他们都是因修学善业的因,所感生的这善的果。以下讲到缘起分中

乙字下第九段、反显水族粗鄙。

经上说:

‘今大海中所有众生形色粗鄙,或大、或小。皆由自心种种想念,作身、语、意诸不善业,是故随业各自受报。’

‘今大海中所有众生’,当然指水族而言。水族里的众生,具有种种不同的种类,他们的形像、颜色、更是各各不同。唯一相同的,就是总逃不出一个粗鄙。粗者、粗糙。鄙者,鄙陋。不要叙说,我们可以知道。我们看吗?那水族里的龟(音规ㄍㄨㄟ)鳖(音憋ㄅㄧㄝ)鼋(音元ㄩㄢˊ)鼍(音驼ㄊㄨㄛˊ),他们的形像,还不够粗鄙吗!水族中最大的,无过于鲸鱼,大的鲸鱼,口能吞没巨舟。而最小的水族,小到非显微镜不能看见。这大小的悬殊,也可谓有天渊之别了。这形像极其粗鄙,而体质又大小不同的水族。据 释迦世尊,告诉我们说:他们也是由于自心上的种种想念,发动于身、口、而造作了许多不善的业因,各各又随著这许多不同的业因,感受著不同的果报。

各位听众!他们各随各的业因,感受不同的果报,与佛和我们什么相干?要知道 释迦世尊,为三界导师,四生慈父。水族为四生之一,也是众生之一。水族里众生,沉沦在水际,寿命长者,有数百千岁的,不见天日,吞啖同类,自我相残。至于鱼虾之类,每天都有亿万数的生命,在充人类的庖厨,而受刀砧烹割的苦恼。我佛大慈,焉有不生怜愍心的呢!可是因果定律,法尔如然,善恶业因,既然已经造成,则业果之来,只是时间的问题。任何人都没有这股力量,使这已成的业因,归于消灭。至于业果已经现前,那末!即使是 释迦世尊,站在你面前,也不能相救。比如有些宗教徒说:一信就得救,一经祷告,就什么罪都没有了。这不但不符事实,而且也破坏因果,破坏法律,于社会人心,有很大的恶影响。因为、假如一个人,犯了杀人放火的罪,他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假如他的罪恶没有发现,可以幸逃法网,因果律还是要制裁他的。如果一信就得救,一祷告什么罪都可完了,那末!小人还有什么忌惮!因为杀人放火,奸盗邪淫的罪恶,一信仰,一祷告就没有事了,那何不多杀几个人,多放几次火,不过多祷告几次罢了,反正一钱不化,又何乐而不为呢?而佛教的教人,侧重在动机之邪正,要正、要从因上做起。所以楞严经上说: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梁皇忏上也曾说过,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间,无有地方所,脱之不受报。这话的意思,就是说:业果已经成熟而现前,那怕你逃到虚空中,逃到海底,逃入山石的夹缝中去,你都不要妄想,能逃脱了已成熟而现前的恶报。所以 释迦世尊,将他自己和菩萨八部的好果报,水族众生恶劣的果报,一一以现前的事实,指示我们看,使我们知道戒慎恐惧于日用之间最初的一念,这样的教育,才算有利益于世道人心,而辅助政治,法律之所不及。以下讲到缘起分中。

乙字下第十段、结示以正见修善培福。

经上说:

‘汝今当应如是修学!亦令众生,了达因果!修习善业。汝当于此,正见不动!勿复堕在断常见中!于诸福田,欢喜敬养!是故汝等,亦得人天尊敬供养!’

这一段经文里边,所谓‘勿复堕在断常见中。’什么叫做断常二见呢?这是一个哲学上很值得研究的问题。‘断’者断灭;‘常’者恒常。宇宙间森罗万象,尤其是人类的生死。人类数十年的生存,非死不可。死了以后,如油尽灯灭,什么都没有。假如有人对生死问题,是这样的看法,这就叫做断灭见。六朝时候,有一位大人物,名姓叫范缜。这一位的见解,就是断灭见。他说:人身之与灵性,等于刀之与锋芒。比如切菜的刀,有他锐利的锋芒。如果刀的本身,锈了、烂了、锋芒当然跟著也没有了。人身如刀,言语行为,等于锋芒。刀锈了,锋芒没有了。人死了,一切的动作当然跟著停止。这种断灭见,是最危险而遗害于无穷的。因为灵性的存在,固然是事实。但没有形象使我们可以看到,又不肯信仰古圣先贤,唯凭自己的偏见,硬生生的说他没有,假如这是个人的理想,他也并未作奸犯科,这倒不生什么关系;如果是一个学者,把这种断灭见的理论,著成学说,更因为作者的声望而风行海内,那就害人不浅了。共产党的唯物论,就是不承认精神的存在,把人类当为机械,所以才有人海战术的产生。成千成万的同胞,结合成人海,而充当了炮灰,在共产党视之,是无动于衷的,这就是断灭见的流毒。什么叫做常见呢?有一类外道,修学一种禅观,自己认为已经证得涅槃,永远不生不灭。其实他是生了无想天,或者无色界天。无想天的寿命五百大劫,无色界天的寿命,二万至八万大劫。但是、不管你的寿命是若干劫数,劫数尽了,还是堕落下来。 佛陀曾经说过:‘饶经八万劫,终是落空亡’。而佛学上对于这些断见常见,统统名之曰:偏见,再不然就叫他做邪见。还有、我们对一般人说法,往往说性灵常存,但性灵的本身,既不是断,也不是常,这是我们应当注意的。

所以 释迦世尊招呼龙王说:龙王!你应当如我以上所说的善因善果去修学。也要叫众生,了达因果,修习善业。你更应当保持正见,不要再起执断、执常的邪见。

‘于诸福田,欢喜敬养’‘福田’者、培福之田。‘田’、具有生长的功用。三宝是众生的福田,供养恭敬于三宝,就是培植福田。培植福田,可能获得更大的福慧,所以供养三宝,并不是一定蚀本的事。因此、 释迦世尊,最后又说:‘是故汝等亦得人天尊敬供养’。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