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明海大和尚:正确的知见

明海大和尚:正确的知见

成就堪能的三个条件:第一,有清净的戒行;第二,有圆满的发心;第三,有正确的知见。有正确的知见或者说正确的见地是我们禅修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条件。

——明海大和尚

本文选自明海大和尚《无门关夜话》。

昨天我们讲到成就堪能的三个条件:第一,有清净的戒行;第二,有圆满的发心;第三,有正确的知见。有正确的知见或者说正确的见地是我们禅修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条件。

这里讲见地、知见,可能有的同修会误解:我从来不看书,也不懂什么佛学理论,光知道静坐,哪有什么知见呢?实际上所谓的知见就是你的心态,就是你的心每一个当下动念,在那一动念中体现的一种态度。这与你看没看书、懂不懂理论、有没有文化都没有关系。

我们可以说,人一生下来,就有他的见地,就有他的知见。婴儿吃母亲的奶的时候,如果让另外一个小孩子也去吃这个婴儿母亲的奶,他不让,他会把另外的那个小孩子推开。这个婴儿也有自己的见解。什么见解呢?这是我的。应该说这个婴儿没受过教育,也没受过什么社会熏陶,也没有沾染习气,但他知道这是我的,不能给你,这就是他的见解、他的知见。

我们说打坐,腿很痛,我想动——如果你的腿不痛,而是身边同修的腿痛,你就不会想动,因为这是“我”的腿。再比如说,用一根针扎你的手,一扎过来,你肯定要本能地躲开,为什么?这是“我”的手。如果我们用针去扎另外一个人的手,你的手会躲开吗?肯定不会,因为扎的不是你的手,你觉得那个手不是你的,跟你没关系,这就是知见。

在坐禅中,我们为什么说知见很重要?这里说的“知见”究竟指的是什么?最根本的就是指我刚才讲的一起心、一动念中体现的那种心态。这个知见有与生俱来的,也有后天熏修的,包括这两部分。我们要禅修,当然要掌握很多关于修行的知识,前面讲的发心、持戒,都是我们要懂得的道理。

这里所说的“知见”指的是什么呢?是指我们内心深处从根本上对万事万物、对一切法的根本态度、根本心态,是这个东西。这个东西我们在佛教经论里看到很多。佛经里有在佛的大智慧下看万法是什么样的,那就是佛法的正知见。我们可能读《金刚经》、《心经》、《坛经》、《华严经》、《首楞严经》……那里面都讲了佛怎样用智慧的心看事物,这就是佛的智慧。

我们仅仅读这些经典或者听别人讲,或者自己思考,这种见解属于闻、思。闻和思在我们的生命中会产生作用。它有力量,但是这个力量很弱。这个力量不足以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生活态度,所以闻和思一定要转化为修的力量。

思的见解如何转化为修的智慧?所以我讲禅修要有正确的见地,意味着我们不能废弃闻、思,不能废弃经论学习,因为经论学习帮助我们在思想上、认知上树立正确的知见。在我们的一起心、一动念中怎么把这个正确的知见落实呢?那就要通过禅修。“缘起性空”、“自性是佛”这些我们都懂,但是在我们的心态上可能并没有真正地落实、没有体现,所以要经过禅修才能实现。

但禅修要深入地开展,又必须要有正确的知见作指导,为什么?因为在禅修中除了要专注,事实上,我们的心每时每刻都在对各种各样的法、在禅修中所面对的对象发生判断,换句话说,在禅修中我们的心念本身,就是那一个一个对各种法的判断、拣择。

当腿痛这种感受进入你的心的时候,你怎么判断它?再比如,有的同修打坐,也许眼前出现一尊佛,有这样的影像出现,怎么对待?或者说在打坐中,我们心中突然生起很大的欢喜,或者突然生起莫名其妙的愤怒,或者忧郁、愁苦,当这种心绪出现的时候,我们又怎样对待呢?

当愤怒的心出现的时候,你认为有一个愤怒存在,那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愤怒,怎么办呢?如果那样对待,我们就可能被这个心态给束缚住了。所以当我们心中出现这些东西,你应该怎样对待,这就要根据正确的知见做出抉择。

有的人打坐,眼前出现各种影像,他把这些影像当成真实的,那他打坐就会出现偏差。这个偏差来自于他知见的偏差。我们说眼前出现的影像不是真实的,那我们现在讲腿痛是真实的吗?可能有人会说:腿很真实,腿痛也很真实。实际上腿痛,连腿在内,和你闭上眼睛出现的影像一样是不真实的。不过这个话不是说就行的,一定要体证到才行。所以我觉得打坐之初,在静坐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心法,它的体性是真实的还是虚幻的,你要了解。

你只要认为有一个东西是真实的,你就一定会执著。有执取的心,本身就是被障碍住的心——你执取什么东西,就被什么东西障碍住。打坐的时候,也许身体某一个部位有不舒服的感觉,有发热的感觉,你执著它,那时候你的心就被这种感受障碍住了,所以说坐禅要有正确的见地。

正确的见地来自于平时的熏修,以及对大乘经典的学习。有了这些,再来坐禅就不会是盲人骑瞎马,就有眼睛指引。禅门里有一个故事:有一个修行人,在一个施主家里修行。这个施主很虔诚,供养他吃喝,让他用功办道。有一天这个修行人在打坐中,突然出现一个景象,有两个青衣童子捧着莲花过来,请他站到莲台上。这个景象出现得很清晰,他犹豫了一下,没有敢马上站上去,而是把自己用的木鱼放上去了,放上去以后幻觉就没有了。

第二天早上,主人家的猪生了七头小猪,同时生出一个木鱼。这个修行人知道以后吓一跳:幸好我没有上去,要上去的话可能就成了小猪了。不管这个故事真假,它是为了说明在禅修中你的心对待所出现的各种法,包括感受、眼前的景象等,要有正确的见地,这样你的禅修才不会走歪。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所有的经论都要用来指导实际修行。在这个意义上,你不能把佛教当哲学、理论,必须把它拉回到修止观这件事情上来。所有的经论只有在修止观的这个问题上,才有它真实的价值。

——明海大和尚

本文选自明海大和尚《无门关夜话》。

坐禅又叫修止观,止的意思是专注,观的意思是观察。由修止观得到的结果就是定和慧,禅定和智慧。在我们的修行中,止和观要并重,双修才有可能获得定和慧。古代大德也有教导,慧要有定来支持,没有定的慧叫干慧。定就像水一样,是滋润智慧的,所以观也要以止为前提,就是昨天我讲的要静下来。

静下来是个通俗的说法,所谓静下来就是要专心、专注。这种专注的状态不是一种紧张的状态,而是很专一同时又很放松的状态。通常我们专一于一件事时容易紧张,运动员在比赛场上很专注于比赛时也会紧张,在紧张的情形下就难以发挥出他的最佳水平。止的修行是要在专注的同时放松,只有真正地放松才可能有真正地专注。

昨天我讲到在打坐时,心要有一个专注的对象。我们老和尚提倡,刚开始修的人可以以呼吸作为静坐的对象。在你坐好以后,将注意力专注在鼻端。第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数出息,每一次出息时数一个数,从一数到十,然后回头再数。

你尽可能保证从一数到十不乱,中间也许有一些杂念插进来,你也不管它。只要你从一数到十不乱,那个杂念对你的影响就很有限。慢慢地你会做到从一数到十,没有其他杂念,只有这个数。但是你数这个数的时候不要出声念,可以在心里默念,这是最起码的专注的训练。

清朝末年有个名人叫曾国藩,他是打败了太平天国的清朝大臣。他的一生戎马生涯,即使是每天打仗,还要坚持每天数息100趟。100趟的意思是,从一到十是一趟,这样数100趟。可见,他的定力是非常强的。因为打仗这件事情关乎身家性命,他能在间隙中每天坚持做这个功课,所以能建立那样的功业。

如果你数息数到很熟悉,没有杂念,觉得数息是多余的,你也可以随息。随息就是呼吸从鼻子进去到腹部,让你的心念随着它从鼻端下去,到小腹再上来。实际上呼吸是到肺部、到不了腹部,我们说意念从鼻端到小腹是个什么概念呢?由于深呼吸,从鼻端到小腹这是神经的一种感觉,它能让我们的呼吸变得深长。

一般情况下,你的心越专注,你的呼吸便越深、越慢、越细、越匀称。也就是说,当你的专注力提高的时候,人体需要的氧气会减少,呼吸会变得慢、变得深。数息和随息这两个方法是最简单的,也是提高专注力最有效的。

我知道有的同修喜欢念佛,在静坐时心中默念“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或者“南无观世音菩萨”,不出声。这也可以作为一种修行止观的方法。在《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里,讲到念佛要“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都摄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官都要聚焦在这句佛号上,让你的每一个心念都在这句佛号上。

大家要知道,我们的心念在生生灭灭的变化之中,一个念和一个念之间,间不容发,非常紧密、深细。你念佛的这个念是很粗的,它难以覆盖你全部的妄想,要净念相继,你必须要相续到你念佛的一念或者数息的一念非常密、非常细,细密得超过你心中本有的妄想之流。

我们每个人心中有个妄想的河流,没有停过,即使是睡眠中也在进行。这个妄想的河流一念跟着一念,非常绵密、非常快,我们现在修止观,只有把我们的净念修得也如此绵密、如此快,这个心念才能转化。

当然在转化的过程中,我们会在本有的妄想之流中发现一些平时没有注意到的东西。平时你心里念念相续了很多的念头、情绪、看法、情结,当修止深入的时候,心就像被手术刀剖开了一样,会冒出很多莫名其妙的念头,会回忆起以前已经遗忘的事情,甚至也会在心中和那些想起来的事情相应而生起贪嗔痴的情绪,这个时候就看你能不能放下这些东西,不跟着它转,让你的净念继续相续。

实际上古代祖师就有这样提倡的,黄梅四祖寺的祖师道信禅师提倡由念佛禅而入,宋明以后提倡禅净双修的祖师里也有提倡以念佛来修止观。所以,只有用这样的一个对象,或者是呼吸、或者是佛号将你的身心完全地专注在上面、放松在上面,你才有可能对自己进行一个深度的了解、观察,获得一种发现。这种了解、观察和发现就是慧,智慧的力量。

这里我想用一个比喻跟大家来讲坐禅的过程。中国古代祖师有时候喜欢用钓鱼来比喻修行,钓鱼是个杀生的行为,是佛教徒不应该做的,我们不避讳这个行为本身的问题,只是借用这种行为来比喻一下禅修。

对于刚刚开始坐禅的人,在静坐中我们的身心会发生什么,通过静坐我们能发现什么、得到什么,很多人心里并没有底。这就像一个钓鱼的人,他把钩垂在水里,至于能钓出什么来,可能他心里也没底,并不知道。就像钓鱼一样,第一个你需要耐心,守在那里、等在那里。

我们现在好几百人在柏林寺,成天吃了饭睡了觉就这么坐着,也不出声,有的闭着眼,有的睁着眼。大家设想一下,如果有个外星人来,看到我们几百个人这么待着,会觉得这帮人很奇怪:在干嘛呢?这相当于有一个人在水边蹲着钓鱼,一直待在那里一动不动,不知道的人也觉得这个人好怪:长时间地在一个地方待着,一动不动。我们的身心就是钓鱼的人所面对的那一汪水,里面有什么我们并不了解。

如果你有足够的耐心,发现有动静,会钓出什么来呢?有的人说:通过念佛、数息,我原来的病好了,原来的颈椎增生通过打坐好了;或者有的人说,我的腿以前有风湿,通过静坐好像有一股热流从那个地方通过,最后没事了。那你就只是钓到了一只虾而已。这一汪水里只有这一只虾吗?那你可就亏了。

当然也有的人会有更深的发现:发现呼吸变缓、变深细,念头变清净专一以后,对周围万事万物非常之敏锐,心智得到开发。有的人会说:看来打坐的作用就在于此。这应该说,你只是钓到一条非常小的鱼。

我们一定要深信这一汪水不是一个水塘,也不是一个湖,而是一个大海。这个大海里面有大鱼,还有龙。我们用这个比喻继续说下去。古人说,有一种龙叫骊,这种龙的脖子下面有一颗珠子,非常珍贵,是无价宝,所以我们要钓到这条龙,得到这条龙脖子下面的珠子。这一点你要知道。

你必须要知道这一汪水里究竟有什么,有虾、鱼、龙,同时你也要知道这水里面可能还有蛇。有的人扯出一条蛇来就当宝贝,这也麻烦。我们的身心里有贪嗔痴,有人性的很多问题,这种了解是我们坐禅之前必须要完成的。

去年我曾经讲过,禅七不适合初学佛的人。参加禅七的人应该对佛法有相当的了解,对坐禅目的有很明确的了解,知道我们生命中最后的目标是要找到骊龙脖子下的珠子(这比喻我们要开发的般若智慧),然后我们要做什么准备,用什么工具,用什么线、什么杆。

如果你是要钓一条龙,用很细的鱼竿是钓不到的,用很脆的线也不行。这比喻我们在修行止观之前,要有大量的准备,有正知见,严持戒律,道德清净,良心平衡,积聚福德资粮,对佛经有闻思、有很充分地了解。这些都是修行止观的一些基础条件。乃至于你在钓的过程中还会遇到什么特殊情况,什么时候应该去扯钩——扯早了,扯不上来;扯晚了,也钓不到,这些都是我们要通过闻思了解的。

人们通常觉得,禅七晚上的开示应该就是要把这些东西讲清楚,但是晚上开示这几分钟很难讲清楚。严格地讲,这个开示只能在禅七人数不多的情况下,非常有针对性地、有可操作性地交流和指点。这是禅七开示和讲经说法不一样的地方。

我们通过修止观,就能更加认识到学习、闻思佛法的重要。我觉得大家特别是佛学院的同学,要树立一个信念,就是要相信所有佛经里所有论点都是用来指导修行的,都是用来指导修止观的。

在中国佛教史上,天台宗的智者大师对佛教的贡献就在于此。他认为所有的经教都是为观服务——观包括止。在藏传佛教的历史上,有一位高僧对佛教的贡献也在于此,他就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宗喀巴大师。

宗喀巴大师也指出:所有的经都是教授。“教授”是他们的术语,就是对实际修行的指导,也就是说,所有的经论都要用来指导实际修行。在这个意义上,你不能把佛教当哲学、理论,必须把它拉回到修止观这件事情上来。所有的经论只有在修止观的这个问题上,才有它真实的价值。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请大家一定要体会到禅修不是一件神秘的事情,也不是要你培养一种奇特的能力,它只是要我们回到自己,恢复我们本具的那种能力。那个能力就是智慧,自心本具,每个人都不缺。

——明海大和尚

本文选自明海大和尚《无门关夜话》。

佛教禅修的特殊处就是要认识我们的心,在佛经里叫“如实知自心”,认知我们这个心的本来面目。“如实”就是如其本来,如果能认知了我们这个心的本来面目,我们也就能认知整个世界的本来面目,所以“如实知自心”的要点就在于“知”。我们每个人都有认知能力,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这种认知,为什么不能认识到这个心的真相呢?

这是因为这个认知是从自我出发的,从自我出发的认知一定有偏颇、局限,而我们的心还有一种可以全面整体地认知一切的能力。之所以有这种能力,是因为这个能认知的心本身就是一切。虽然我们现在不能认识到整个世界的真相,但是我们心的认知能力在本质上和觉悟了的佛菩萨们,以及开悟的祖师是一样的,没有区别。我们只是误用了它。

那么它被我们误用的时候,呈现出什么状态?前面我们讲从自我出发,有我,一定就有我面对的对象。这是什么状态呢?就是二元对立、也说是分裂的状态。我们的这种认识和认识的对象本身不相应。

禅修就是要我们恢复本自具有的可以认识事物全体真相的那种认知能力,就是当下我们正在使用的这种认知能力。我昨天讲,你说你很烦恼,你能知道你很烦,那你对自己就已经有了一个认知;你打坐腿很痛,你知道你腿痛,那你对腿痛也有一个认识。所以在佛、祖师那里,他们的大智慧,乃至他们的神通广大,跟我们现在知道很烦、知道腿痛的认知不是两个,是一个。

我们从一个还没有觉悟的凡夫、当下每个人此时此刻的这个认知能力出发,就能回到那个可以全然、彻底、圆满地认知我们、认知世界真相的那种能力。

所以,请大家一定要体会到禅修不是一件神秘的事情,也不是要你培养一种奇特的能力,它只是要我们回到自己,恢复我们本具的那种能力。那个能力就是智慧,自心本具,每个人都不缺。人人平等,所有的人、众生跟佛平等,所以大乘佛法的精髓就是一句话: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如果你认为打坐是要在这里制造一个奇妙的东西——奇妙的感觉,奇妙的境界,或神奇的能力,那你完全错了,出发点就已经错了。从这错误的出发点出发,你走得慢还好,如果你走得快,更危险,因为方向错了,你走得越快,离真正要到达的目的越远。

我们要到达的目的是什么?如实知自心,把我们本具的那个智慧还原出来。这个是我们在打坐的时候要知道的。虽然佛教跟很多其他如东方的一些冥修的教派一样,都是盘腿闭眼坐在那里,但佛法的禅修是有如上所说的特殊不共之处的。

文:明海大和尚

  为什么我们要念地藏菩萨圣号?我们学《地藏菩萨本愿经》的目的就是要修地藏法门。

  修地藏法门有很多的方法,称念地藏菩萨的圣号是非常简便易行的方法。地藏法门非常重要,明朝的蕅益大师特别提倡、也特别强调修地藏法门,大师本人对于地藏法门中的几部重要经典都有注解,然后他自己念过非常多遍的地藏菩萨的一个咒,叫“灭定业真言”。这是蕅益大师每天的日课,他每天一定会念“地藏灭定业真言”。在他自己的文集里面,我们也看到他修地藏法门有很多感应。

  近代的弘一大师有一个说法,他说修净土法门的人要兼修地藏法门。我们现在修净土法门的人很多,或者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修行人很多,他建议我们大家要兼修地藏法门。弘一大师出家以后,他也曾专门为九华山地藏菩萨感应圣迹专门作画,以此来赞叹地藏菩萨的功德。

  现在还住世的梦参长老,他也是弘一大师的学生,他也亲近过虚云老和尚、慈舟大师、倓虚大师,也在藏地学藏传佛教十年之久。他不遗余力的讲地藏三经,地藏三经就是《地藏菩萨本愿经》、《占察善恶业报经》和《大集地藏十轮经》。三经梦参长老他都讲过,而且有的经讲过多遍,像《地藏菩萨本愿经》、《占察善恶业报经》,他就讲过很多遍。

  梦参长老在汉传的教理传承上也传承华严宗,师从慈舟老和尚。慈舟老和尚是民国年间弘扬华严宗、弘扬戒律的一位高僧,梦参长老和他学华严教理。梦参长老认为《地藏菩萨本愿经》跟《大方广佛华严经》平等无二,《地藏菩萨本愿经》就是小本的《华严经》。

  也许你们有的人已经注意到了,有一些《地藏经》的经本,开头会有一个偈子,这个偈子就是《华严经》中的《觉林菩萨偈》。这不是从梦参长老开始的,我讲这个话的意思是它印证了梦参长老的这个说法。为什么《地藏经》前面要印《觉林菩萨偈》,这不是《地藏经》文本中的一部分,我也没有考证过这是从哪里、从什么时候开始这样印的。

  为什么要印《华严经》中的这个偈子?它是《华严经》最核心的见地。为什么要把这个偈子印在《地藏经》开头呢?所以梦参长老的这个说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地藏经》。

  《地藏经》大家不要小看,它讲了很多事相,但是这些事相里面所透露出来的境界、透露出来的见地,与《大方广佛华严经》无二无别。

  梦参长老现在都一百多岁了,我因为在五台山亲近过他,所以听他的侍者说,老和尚每天早上两三点钟起来,先诵一遍《地藏经》作为日课。老和尚现在一百多岁,每天早上起来诵一遍《地藏经》。他每天要诵的经有《地藏经》,还有《普贤菩萨行愿品》,这是他必诵的。大家可以去思维一下,老和尚为什么每天诵一遍《地藏经》。所以我这里讲《地藏菩萨本愿经》对我们末法时代的修行人的重要性。

  在《妙法莲华经》里面,据说释迦牟尼佛讲《地藏经》是在讲《法华经》之后。佛陀有一个结夏,有一个雨季没有在人间过——在忉利天,在忉利天为他母亲讲法。佛陀在忉利天讲了很多经,《地藏经》是其中之一。在《妙法莲华经》里有一品叫《如来寿量品》,在《如来寿量品》里面,佛陀讲,你们不要认为我涅槃了。这品经很奇妙,他说,你们不要以为我真正的涅槃了,在我涅槃之后,我还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讲别人的事情——各种各样的名字,或说己事,或说他事;或说己生,或说他生,然后以这种方式一直来教你们。这是佛陀在《法华经》里讲的。

  所以我们要立足于《妙法莲华经》的话,地藏菩萨可以说也是释迦牟尼佛的化身,是佛陀示现涅槃以后,在末法时代度化我们的示现,可以这么来理解。当然在讲《地藏经》的这个大集会上,佛陀多次赞叹地藏菩萨的功德。在《地藏经》中,佛陀有三次把末法时代我们这些众生托付给地藏菩萨,请地藏菩萨来关照我们,让我们不要堕落三恶道,能够走在修行路上不退转,乃至蒙佛授记。

  在《地藏经》里面,佛陀有三次这样做。所以你们看,我们大乘经典里面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妙法莲华经》,我们可以理解说,《地藏经》它的殊胜,和大乘经典的《妙法莲华经》、《大方广佛华严经》无二无别。

  应该讲《地藏经》还有特殊的殊胜,就是在我们现今这个时代,它有很多特殊的殊胜处。首先从我们普通信众来讲,我们要学这部经,读起来会觉得很亲切,它里面讲了很多事,讲了地藏菩萨的很多愿、行,我们要接受并不困难,当然这些事、这些愿,它内里面有很深的法义,那需要你去深入的理会。但是最初,你打开这部经的时候,你并不觉得它很亲切。

  地藏菩萨在过去因地示现的孝行,也是我们每个人都能效仿、都能做的。《地藏经》里面讲的那些法门,是我们都能行持的,是我们自利,或者我们帮别人,帮自己家里的亲戚、朋友、父母,报他们的恩,都能做的,这是它第一个特殊的殊胜处。

  地藏菩萨是受释迦牟尼佛特殊的嘱托,来关照我们末法时代的众生,来度化我们。由于有这样的缘起,我们末法时代的众生修地藏法门,非常容易得到地藏菩萨的加持。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