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对治习气,持戒为第一

对治习气,持戒为第一


佛慈悲应世,讲经说法浩如烟海,简单讲八万四千法门。

  这些法门就是佛陀为众生的八万四千烦恼开出的对症之药方。烦恼缠缚的我们,今生遇到佛法,就犹如患病之人遇到大医王留下的“千金方”。能不能依靠这殊胜的药方治好我们各自的烦恼,这要看各自的取舍。如果自己有能力或有经验的人告诉你,你的烦恼适合哪种法,你又按著这种方法对治自己,那你离解脱的日子不远了。如果自己没有能力又没有人告诉应该用什么法来对治自己的烦恼,那你在佛法中不会受益,也许耽误治疗,最终造下生死之业,继续轮回。

  《大智度论》云:“佛法中治心病亦如是。不净观思惟于贪欲病中名为善对治法,于嗔恚病中不名为善对治法。所以者何?观身过失名不净观,若嗔恚人观过失者,则增嗔恚火故。”佛法对治我们的心病烦恼习气也是同样的道理。当我们贪欲淫心重时,修习不净观来体察我们所执著的事物种种不净,从而使我们的贪欲心降低,不再去执著,这就叫应机之法,这才叫妙法。如果我们嗔恨心重,还用不净观来修学,关照愤恨的对象种种不净,使我们本来已经厌恶、不喜、愤恨的心更加不可收拾,最终爆发,这就不是善法,就是不对机,增加苦本。

  持戒是一切正法的基石,是对治习气的利器。

  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被尘境牢牢束缚,驱使我们对于乐受之境生起贪欲心,对苦受之境生起憎恶心,并为之造作身、口、意三业的行为,久而久之,这些行为便成了习惯,这种渗入骨髓难以更改割舍的习惯便是我们的习气。要改变命运,就要去掉坏的习气毛病。

  佛教以大智大慧、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来救度众生脱离苦海。众生有八万四千种习气毛病,就会有八万四千种对治法门。比如定时定量的日常功课:诵经、念佛、拜佛、持咒、供灯、持戒等等,这些功课看似没有多大效果,却在潜移默化间改变着我们的命运。从而,善巧方便地培养我们的好习惯,净化身心,对治自身习气毛病。

  所有的功课中,最直接,力度最大的当属持戒。持戒也是对我们最好的保护。

  以佛戒来对治我们的坏习气,培养我们好的习惯。一点一点的防范我们造新恶业,最终做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这样我们才有福德资粮去修定慧。

  不持戒之人,纵能入定显神通,也是入邪定,得邪思邪慧,终究轮回于六道生死。

  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戒是一切无漏业的保证,一切出世法的保障。修行者切莫轻视戒的作用。要以戒为师,以戒为我们成佛之旅保驾护航。

在一个常年没有下过雪的地区,一位小学老师努力地给儿童说明“雪”的形态,但不管他怎么说,儿童也不能明白。老师说:雪是纯白的东西。儿童猜测:雪像盐一样。老师说:雪是冷的东西。儿童猜测:雪像冰激凌一样。老师说:雪是粗糙的东西。儿童猜测:雪像沙子一样。老师始终不能告诉孩子雪是什么。最后他考试的时候,出了“雪”的题目,结果有几个儿童这样回答:“雪是淡黄 se、味道又冷又咸的沙。”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些实物的真相用言语是无法表达清楚的。就像这雪,见过的人知道它的形状、颜色、味道,可对于未曾见过雪的人,我们很难通过描述让他知道雪。但只要让他站在雪中,什么也不必说,他就知道了。

  古时的圣贤很少用语言将万事万物的真相说清道明,故佛曰:“不可说。”《道德经》也有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说,可以说出的道,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道;可以明确定义的名,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名。“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所以,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

  不可说,不是不能说,而是实在无法说清楚,若是说不明白反而因语言的局限性使世人误解,甚至误入歧途,岂不罪过?如此看来,说不如不说。正所谓“透彻玲珑,不可凑泊”、“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了凡四训》中讲,命运是定数更是变数,对于凡夫俗子来说,说了他就认命了,不再努力。就像袁了凡先生,在孔先生给他算命应验后,他便不思进取,虽无杂念,但却落入俗劫,无法自拔。幸而了凡先生后来大彻大悟,明白改命之法,不然世上又多了名无知的凡夫。若真是那样,不但他自己无法超脱这“六道轮回”,他再将“命中注定”之事教育他人,岂不误人子弟?对于这类没有慧根之人,还是不“说”的好。而对于那些有慧根或者一心向善之人来讲,就无需说,不必说,说了也白说,他自己在不断地改造着命运,又岂能说得准。

  抛开“生死大事”不讲,单说这俗世的生活,也是“不可说”的。俗话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如果你心里藏不住事,什么都说,甚至无中生有,胡说乱说,这“祸”便从天而降,严重了可能还会“祸不单行”!在这里,“不可说”便是不胡说、不乱说,是谨言,更是慎行。

  佛家又言:“说了即不是。”若什么事都说,搞得满城风雨,人尽皆知,事成,则会得到大家称赞,既有“阳功”便无“阴德”;事未成,丢人不说,还给人留下一个“夸夸其谈”的坏印象。

  如此,做人做事需管住自己的嘴,谨言慎行,正如那句老话——力能胜贫,谨能胜祸。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一樽还酹江月”,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最为世人熟知,气势磅礴,以三国时的赤壁之战为背景抒发自己内心的激荡。此词写于神宗元丰五年,正是他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两年后。初识这阙词是在高中,那时还小,对它谈不上有什么理解。当有了些人生阅历之后,再次读到它,才大概明白点东坡先生写赤壁怀古时的心境。“大江东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这些原本是自然现象,但东坡出手不凡,将它们用到词中,使得整阙《赤壁怀古》跌宕起伏。接着便是写赤壁之战中雄姿英发的周瑜和羽扇纶巾的诸葛亮形象,如此著名的战争,在东坡的笔下举重若轻,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东坡游赤壁,表面怀古,实则是对自己的遭遇的叹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就如同一场梦,倒一樽酒祭奠江月。因为只有明月、长江才是亘古的,而人生则短暂。

  无论你是帝王将相,还是英雄豪杰;也不管你是名道高僧,还是平民百姓;风光无限也好,落魄黯然也罢,最终都是一抔黄土转头空,只怕人生如梦。全词看似磅礴,可又有几人能感受到东坡复杂的内心?也只能妄自揣测而已,既有凌云壮志未酬的失落和些许消极,也有对自己无故卷入政治风波,承受一百来天的牢狱之灾,之后被贬的愤恨不甘、自我解嘲。到最后对人生感慨,放下平静,一樽还酹江月。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是我们中国人的价值观,尤其是文人士大夫,来人世间走这一遭,如果没有留下自己的美名,就等于白活。因此,博取功名成为许多人毕生所拼搏的,甚至有人为此不惜阿谀攀附,丢掉尊严,有人铤而走险、违法乱纪。这样的人贪心不足,得到名又想得利,利用自己的名和权捞取利益,或者出卖国家,或者剥削老百姓。由此看,此类名只会被世人唾骂,遗臭万年。

  苏东坡未将虚名放在心上,也未过于在意自己遭遇的不公。历经磨难使他面对挫折也好,不平也罢,不再悲愤,而是从容豁达的面对。为老百姓做好事,用心烹饪美食,游山填词,与佛印等好友论道,无心插柳,反而成荫。他的词穿越千年到今天还被人们喜爱着,他做的菜到今天被人们冠上他的名,成了家家户户都会做的美味——东坡肉,他为老百姓做的好事到今天仍然被人们感恩怀念着,他与佛印等好友之间的轶事到今天依旧被人们津津乐道着……这就是苏东坡的人格魅力。他并未刻意追名求利,反而流芳百世。

  人生短暂,想要留名,证明自己没有白来世间,人之常情。这或许是大部分人的想法,本无可厚非,然而欲望多了,这些就成了妄念,人由此也就陷入患得患失、大喜大悲之中。倘若再是用违法方式取得还会令自己整天活在恐惧中,何苦?人的一生也不可能总是顺风顺水,总会遇到坎坷曲折。不知为何现在的人耐挫力那么差,不是心理出现问题就是试图通过寻短见解脱。对名利的执着,对挫折困难的畏惧,大概就是佛家所说的挂碍吧!

  《心经》有言:“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东坡先生做到了,他不再将心思放在追求名利上,他能够真正放下功名富贵,不被这些外缘所扰,潜心于诗词创作,留下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为后世所吟咏诵唱。苏东坡的人生经历向我们昭示:放下身外之物,才能得大自在!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