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弟子规》里八句精髓,感悟人生。

《弟子规》里八句精髓,感悟人生。

《弟子规》里八句精髓,感悟人生

道教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编写的三言韵文,依据孔子部分教诲编成的学童生活规范,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并分为七个科目,即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前六项属于德育修养,学文属于智育修养。全文总计360句,1080字,内容涉及生活起居、衣服纽冠、行为仪止、道德品性、处世之道等。



不会与别人积极互动

何谈职场生涯的幸福与成功


《弟子规· 入则孝》第一句话就是 :“父母呼,应勿缓。”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有的家长立刻提出,这种对父母的绝对服从,会不会让孩子丧失自我,会不会太严厉了?其实这是要我们必须和大家一起建立一个良性的互动关系。当你向别人发出请求配合你工作的信息后,别人会前来配合吗?而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平时别人需要你配合工作的时候,你的反应。

如果平时与同事就有非常好的互动,大家感觉彼此和谐顺畅,很开心,那么,你发出请求信息的时候,别人当然也会欣然而至。很多独生子女的家庭,对孩子没有培养出“分享、互助”的思维习惯,而是觉得世界都是该来帮助我的。这样,他的良好互动越来越少,何谈职场生涯的幸福与成功?



人生大事,无一不是顺势而为


《弟子规》里有一句话:“父母责,须顺承。”

有人会说,现在我们不是讲要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吗?不是讲平等吗?为什么《弟子规》让我们在面对父母的批评时,要无条件地全部接受呢?其实这是在培养我们顺势而为的好习惯。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与人沟通是很有讲究的,说话的方式等都很重要。

人人都需要尊重,都希望自己被人尊重。可是,当你说件事情,对方毫不客气跟你大唱反调的时候,往往同样的事情,沟通的结果却大相径庭。这就是逆势说话的结果。有的时候,同样的话,如果能先考虑对方的感受,不反驳他,先承认对方的道理,然后再陈述自己的观点,则效果可能就完全不同。先顺着接受,不要在当时顶撞。如果你在家里学会了保护别人的情绪,学会了顺势而为,将来在社会上,也会更加从容。



体察温暖传递温暖的能力至关重要


《弟子规》里有一句话:“冬则温,夏则凊。”

这是古人培养孩子“体察温暖”的一种方式。是要求孩子体会父母的付出,然后用自己的温暖去与父母互动的一种方式。

这样的孩子长大了,也能体察到世界的各种温暖,然后与周围的人互动,使自己与周围的关系逐渐变得和善。这样的人,生活应该是幸福的。而当孩子觉得这世界的一切就该是为自己准备的,一切都该顺着自己的时候,就容易形成心理定式,将来长大了,受苦的却只能是他自己。



把善的意愿表达给他人

是一种生存的能力


《弟子规》里有一句话:“晨则省,昏则定。”

原意是子女要早晚问候父母,侍奉父母起居。现在,甭说侍奉起居了,单单是早晚问候,可能很多人都做不到。那么,古人这么做,到底有什么道理呢?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需要互相协调;如果缺乏沟通,则会有无限的不快。

修行不在高山之巅,它就在你生活和工作中点点滴滴的与人为善中。在生活中随时发出善的能量,把善的意愿表达给他人,这是一种生存的能力。如果你能这样,则生活会幸福很多。对于成年人,我们今天能否做到每天问候年迈的父母?我看未必。

很多人常年在外工作,很久都不给父母打一个电话。要知道,父母电话里说自己不想念孩子,其实心里无比思念。那么,我们能否及时打个电话给予父母关爱呢?你怎么做,你的孩子会看在眼里,学在心里。



事业,是需要坚持的


《弟子规》里有一句话:“ 居有常,业无变。”

当下,社会节奏如此之快,怎么可能不换工作或者学业呢?怎么可能在一个地方一直住下去呢?古人为什么要这么要求做儿女的呢?

首先,这是要让父母能够随时联系到你,随时可以找到你,随时知道你的情况,这样父母才会安心。这是孝顺的一种体现。实际上,“居有常”培养的是孩子获取空间稳定感的能力。

其次,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就是成功。事业,是需要坚持的。这个世界上,有的人心很容易安定,集中精力从事自己的事业。而有的人心总是游荡不定,这样做事自然不能专心,难以成事。而两者的差别,就在这种空间稳定感上。这有先天性情的因素,也有儿童时期培养的因素。如果在儿童时期,家长能给孩子讲这种安定的重要性,讲为什么要这样做,孩子心中自然会有这样的观念。

当他们长大了,这种能力则非常关键。我们今天工作的节奏非常快,大家都在寻找新的机会,但有时候欲速则不达,反而是静下心来,认真把眼前的事情做好,不断累积,最终比四处奔走的那个收获更大。



做事任意妄为,势必害人害己


《弟子规》里有一句话:“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事情虽小,但也不要自作主张去做,如果做了,就会有损子女的本分。

有事问问父母是对的。不仅是小时候,长大了,也不要因为有点知识就瞧不起父母,认为他们什么都不懂,没学问,老糊涂。其实老人经验丰富,道德上也有厚度,有什么抉择不了的,向他们请教,会得到好的建议。

《善生经》里教诫:“凡有所为,先白父母。”意思就是这个:你要做什么的时候,先禀告父母。

很多人对此很有经验,有些事情,只要肯听父母教导,一般不太会吃亏,相反,“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老人走过的桥,比我们走的路多;老人吃过的盐,比我们吃的饭多”,不要轻视这种民间说法,我想,它之所以能流传下来,一定饱含着许多教训和共识。

再说,我们年轻,诚恳表达敬意,从老人走过的路、经过的事、吃过的苦中获取指点,又有什么不好呢?



自私的人最终都会失败


《弟子规》里有一句话:“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这句话在告诉我们:学会分享,你会更幸福。人获得幸福的过程,也是不断克服自己私欲的过程,就是学会分享的过程。我们不是独立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我们与这个世界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中,自己的利益是依赖于他人的,是与他人互相关联的。

他人好了,自己才会更好。

如果有一个人自私,就会把整个气氛给破坏了,这会是毁灭性的打击。为什么那些很自私的人,总是在社会上难以真正立足?因为,每天每一刻,你的种种线索,都被别人看在眼里,大家在随时评判,这决定了你未来合作机会的多少。而懂得分享的人往往能够有一番作为,是因为他的品性早已展示给大家了。



《弟子规》在教我们有效沟通的大智慧


《弟子规》里有一句话:“怡吾色,柔吾声。”

为何要训练我们“怡吾色,柔吾声”呢?

这是一个“有效沟通”的训练,和颜悦色地与对方沟通,问题会解决得更好。

在生活中,我们会维护自己的地位,以便在群体中不会被埋没。这种维护自己的地位的行为,我们今天叫作维护自尊。这种本能,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