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各种定境与魔境

各种定境与魔境

各种定境与魔境

南懷瑾先生


【按】以下摘自南怀瑾先生著作《禅海蠡测》,文中“白话参考”为“南师如是说”公众号自撰,仅供参考,欲深入理解,请研读原文。



无论入定之门,取何依持,用何方法,而其程序,大体有一定通例。此之通例,若取四禅八定(九次第定)而言,亦可赅而无遗。

【白话参考】无论哪种入定的法门,用什么工具和方法,而其修习禅定的程序,大体都有一定的规律。这些规律,以四禅八定(九次第定)来说,是可以完全概括的。

初禅者,心一境性,离生喜乐。凡修定行人,专精一念,百骸宁谧,制心一处,此外一切尘尘色色,均不足引散此一专精之念,即可得心一境性。

【白话参考】所谓“初禅”,其要点是“心一境性,离生喜乐”。凡是修习禅定的人,心念专一,全身安宁,心念专注于一处,其他一切事物,都不能分散专精的心念,这样就可以达到“心一境性”。



住此境久,心身必另有一转变,例如心境不散,寂止清快,如云开日出,天朗气清,自然有无比欢喜发生。但须知欢喜之来,亦是此心觉受所生,不可随之,任其自然,自归消散。如循欢喜而转,则心已不能专一境性矣。

【白话参考】专一的心境保持久了,身心状态必然会有变化。例如,心境专一而不散乱,会感到安静清快,就像云开日出,天朗气清,自然产生无比的欢喜。但是必须知道的是,这种欢喜也是心念的感觉感受所生,不要跟着感觉感受跑,应该让心念感受自然来去,它们会自动归于平复。如果被欢喜牵引而转移,那么心念就无法专一了。

如此专一定止,先发轻安。所谓轻安者,此心此身,轻清安适,无与伦比。发起轻安时,身宜调直,忽由顶上微生清凉感觉,贯及全身,暖软如春。当此之时,身体之累,忽然如忘。心一境性,不加工力,自然而至。修定初阶,于是乎立。

【白话参考】专一静定保持下去,就会先发起“轻安”。所谓轻安,是指心身无与伦比的轻清安适。发起轻安时,要把身体调直,忽然从头顶上微微发生清凉的感觉,然后遍及全身,感觉温暖柔和,像春天一样。这时候,身体的累赘,忽然像忘了一样。“心一境性”,不须用力,自然达到。修习禅定的初级阶段,由此建立起来了。

轻安久久,由粗入细,不若初发时之感觉。但一念专精,色身业力习气,渐渐减薄,六根明利,逾于平时,气质之性,渐渐转变,轻安之力,忽焉增强,转入乐境。此之谓乐,尤胜轻安。如经所云“菩萨内触妙乐”,非世间心身安乐所可比拟。如醉如痴,犹不足形容其万一。言之恐落笙蹄,令人耽著,故佛有所戒也。

【白话参考】“轻安”久了,感受会由粗变细,不像初得“轻安”时那样了。但心念专一,身体上的业力和习气,渐渐减弱淡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感觉比平时更灵明,人的气质也渐渐转变。轻安的力量,忽然增强,就转入了乐境。这里所谓的乐,感受比“轻安”更殊胜。如佛经所说的“菩萨内触妙乐”,不是世间一般的身心安乐可以比拟的。如醉如痴,也不足以形容其万一。如果再进一步解释说明,恐怕会落于形迹名相,反而把人耽误了,所以佛是禁止过多说明的。



所谓离者,于心身世间善恶、是非、人我、烦恼诸法,自然厌离,不恋世味,心身超脱,胜乐难言;久久功深,乐久明生,即进入二禅定生喜乐。

【白话参考】以上说了“心一境性”。而“离生喜乐”的“离”,是说对于自己的身心以及世间的善恶、是非、人我、烦恼,自然会产生厌离,不再贪恋世间,而身心超脱,殊胜的安乐是难以言喻的。久久功深,妙乐久了则会产生出光明来,就进入“第二禅”的境界,即所谓“定生喜乐”。

专精一念,忽如弦断,犹截众流,空无边颇,与明显现,进入三禅。空明亦舍,唯此识,似想亦复非想,觉受尚在,心身触乐,入于极微细轻妙之境,安静宁谧,譬如高峰绝顶,万籁无声,晴空万里,片云不滓,由此进入四禅。

【白话参考】心念继续保持专一,忽然就像琴弦断了,众多潜伏的心念意识被截断了,空无与光明同时显现,就进入到“第三禅”的境界。这样的空明也舍弃,意识中好像有思想却又没有思想,但感觉感受还在,身心依然有“内触妙乐”,进入到极其微细轻妙的境界,安静宁谧,譬如高峰绝顶,万籁无声,晴空万里,片云不留,由此进入“第四禅”。

舍此等等胜境,得清净住,心身两忘,万境顿闲,以往之扰扰胜境,到此皆寂,皆如昨日梦中之事。再舍于此,入于灭尽定境,寂然不动,长劫可超,坐脱立亡,已成剩法。

【白话参考】舍弃这些胜境,得到清净安住,身心两忘,万种境界顿时休歇,过去种种纷扰和胜境,到这里全都寂静了,都如昨日梦中之事。进而再舍弃这些,就进入到“灭尽定”的境界,寂然不动,可以超越时间,所谓生死自由的“坐脱立亡”,也成为多余的事。



凡此定之次第,若与菩萨明智相应,阶阶进取,即为菩萨地地上升之功德。如唯耽于定,未发智明,纵饶住灭尽定,经八万大劫,仍须转出无生,发菩提心,入正觉智,方得究境。……

【白话参考】这些禅定境界的次第,如果与佛法智慧相应,逐步进取,就是菩萨阶位上升的功德。如果只是耽著于禅定,不能发起智慧,就算是到了“灭尽定”,在定中经历再长的时间,仍然必须从空无中出来,发起菩提心,进入正觉智慧,才能得到究竟的境界。

复于定中,易起境界。种种魔境,具如《楞严经》等所说,不及细述。须知魔境之来,皆为六根六尘磨荡,引发心气之抟击,如石击火,发此光影,若执为实,或自谓已得胜法,则忘失本心,执著成魔矣。既有外境实在魔障之来,但使此心坚定,不忘本念,不起爱怖诸心,自然自息。若逢此等事,著之成魔,搬弄光影,自以为已得神通,终堕魔道矣。

【白话参考】在禅定中,容易发生各种境界。其中有种种魔境,《楞严经》等经典说得很详细,这里不作细述。必须知道的是,所谓魔境,都是六根六尘互相磨荡,引发心气互相冲击,就像打石生火,会发生种种光影。如果执著为实有的境界,或者自以为得了殊胜的妙法,那就会忘失本心,执著成魔了。既使有某种外在实有的魔障,只要心念坚定,不忘本念,不生起种种贪爱或恐惧,所谓的魔障自然会自行息灭。如果碰到这类事,执著成魔,搬弄光影,自以为有了神通,最终会堕入魔道。

修定行人,到此切记《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华严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禅宗古德之言:“起心动念是天魔,不起是阴魔,倒起不起是烦恼魔。”简之:若能实验明了一切唯心所造,此心不著任何根尘色空诸法,自然当此魔境,即入清凉地,转魔成佛,则怨亲皆成平等善眷矣,于魔何有哉!

【白话参考】修习禅定的人,这时候要切记《金刚经》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华严经》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禅宗祖师所说:“起心动念是天魔,不起是阴魔,倒起不起是烦恼魔。”简而言之:如果能通过实验而明白一切都是“唯心所造”,此心不执著任何根、尘、色、空等等,面对魔境,也会像进入清凉境地一样,把魔转变成佛。怨家亲家都成为平等的好眷属了,哪里还有什么魔呢!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